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校园联动机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联动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联动机制

第1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关键词:身体素质;专项素质;专项技术

现代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及专项投掷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专项技术训练中,要求少年儿童运动员学习并掌握完整技术,使少年儿童运动员尽快地掌握投掷的完整技术,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以及投掷能力。有些运动员为了比赛,过早地抓了专项技术的突破,训练中“拔苗助长”,有些偏重于专项素质的训练而忽略了身体素质的训练,导致出现了大量伤病出现等等。所以,在青少年训练中必须有长远的观点,打好两个基础。一个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基础,另一个是专项技术基础。这两点缺一不可。

一、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的训练

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主要是指导发展跑跳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核心力量,力量是速度的基础,速度发展的敏感期在少年阶段,在少年投掷运动员的基础训练中,核心力量素质的训练是一个重要内容,均衡地提高他们的力量素质,特别是速度力量素质,青少年活泼好动,所以应以各种动力性练习为主;专项身体训练重点是提高动作速率和快速挥臂的能力及发展速度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12、13岁以前,可采用一些要求动作频率和反应速度快的项目进行练习,在儿童时期,由于大脑皮层兴奋性和神经过程灵活性高,所以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的运动员身体素质占身体素质训练的40%,专项素质占身体素质训练的60%,这符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而且投掷项目是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是动员了每块大、小肌肉和骨骼,我们必须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发育阶段,着重地解决各项身体素质功能,反复地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技能,这样才能使神经肌肉的反应更快,功能更协调。

二、专项技术的训练

投掷运动是以绝对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速度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它技术复杂,对运动员专项素质要求高,因此需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因此,在青少年投掷项目训练中应该把专项技术训练放在首位予以强化。首先,根据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训练的特点,少年儿童(尤其是12~13岁)掌握技术更快,所以应抓住这一大好时期加强专项技术方面的训练。可以通过:(1)讲解示范,观看优秀运动员录像,使运动员对完整技术有正确的认识。(2)完整技术的各个环节进行徒手分解反复练习。(3)在熟练掌握各个分解动作后,再逐步进行完整的技术动作练习。(4)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形成个人特点。其次,合理的技术动作是高效完成练习手段的保证,是优化、强化身体素质的重要前提。所以,必须抓好技术训练这个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总之,少年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中,过大的力量训练不仅会影响少年的生理发育,还会直接影响到专项成绩。因此,在少年阶段,力量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力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要系统地根据少年自身的身体素质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快速力量的训练,并为以后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绍伟.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2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关键词]:错位整合 广告教育圈学分制改革双基

一、 当代中国高等院校广告教育的初探与反思

1983年,厦门大学在全国高等院校内第一个设立高校广告专业,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高等广告教育。截止2003年底,已经有了210所高等院校分不同层次开办了广告教育,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形势下,中国广告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广告营业额大幅度增联系,这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很多要求,然而我们的广告学科都是在孤军奋战,这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思维不够全面,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中国高等广告教育的发展无论在量的递增上如何神速,但在质的方面与现代化、国际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表现在广告业人才缺乏,社会需求与广告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虽然已经发展20年了,虽然有成就,但是如封闭式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匮乏等因素依旧制约着国内广告教育的发展。广告用人单位并不看重广告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广告专业毕业生缺乏应变能力,缺乏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这样就产生了高等院校广告教育与企业、广告公司需求错位的尴尬处境。

而中国高等广告院校的老师也是埋怨像广告学这样的学科本来就不好安排教学计划,培养出的学生结构有缺陷,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高校老师也是满肚子苦水。

众所周知,广告学作为新兴的综合叉学科,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心理学、统计学、文学、美学、如果忽视了广告学科的应用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强等特点,用传统学科的培养模式会出现许多广告学科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例如:学生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心态浮躁等等。教师教学形式单调,内容空洞。学生不喜欢,课堂教学案例陈旧。落后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就对当代广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营造广告教育圈,建立“双基”地 走特色教育模式

面对现代广告教育模式已经出现的很多问题,如封闭办学,各个院校各自为政,与外界缺乏联系,教师课堂教材等一定程度陈旧与实际脱钩、案例陈旧,还有教育界与业界互相沟通交流甚少,随着形式的发展,院校要自己走向开放办学。因为广告学科的开放性、包容性、应用性极强。所以,教育界与外界积极沟通,把院校、广告经营单位、企业三者有机融合起来。营造新的广告教育环境――广告教育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高等院校广告专业之间画地为牢的状况。为广告学研究和教学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园地,形成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充分整合院校、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力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克服自身缺点扬长避短,

根据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全国高校广告教育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广告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材陈旧,缺乏效果广告公司不愿意承担培养广告学生的责任,但是广告公司、企业对广告学科的人才要求期望值很高,这种矛盾的状态继续要解决。因此,高等院校适应行业需要,改革广告教育模式,提高广告教学质量,仍然是一项迫在眉睫 的艰巨任务。

我们知道广告学科的人才培养学校和社会两大部分组成,而社会是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广告公司两大块,由于高高校的广告教育缺乏实践经验,缺乏鲜活案例,缺乏新的理论,我们可以与部分企业、广告公司相互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整合资源互建培训基地,双方以对方为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双基”)高等院校广告学科的实践教学可以安排在企业,或广告公司。在企业或广告公司的课程期末考核,并且给予一定的学分,我们将普通本科生、专科生所修的学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校内,另一部分在校外。这种学分的分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学分分配制度”。

在广告教育圈中,我们三的因素院校与企业、广告公司之间有着互相建立实训基地的模式,简称“双基”模式。我们可以发现高等院校的学生将在企业或广告公司,这种实训基地学习自己的实践课程好比小的实习,小见习。这种模式很随意,不拘泥与传统的实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训基地接受新的资讯,新的案例,新的动态等等。在长时期的实训基地学习中,我们学生的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

同样,企业员工、广告公司员工也需要培训、深造;我们也同样认真负责地接待他们。让他们享受高校的宝贵资源,让高校成为企业广告公司、企业的实训基地。建立“双基”模式和教学,不仅大大提高了我们广告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同样将宝贵的高校资源提供给了企业和广告公司,这样对于我们高校来说也真正成为了社会的大学,提高了大学 的开放性、包容性,大学的资源也被更加有效的利用起来。

构建广告教育圈建立“双基”模式,就是充分挖掘企业、广告公司、高等院校的有效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学分分配制的提出也是对高校课程改革的新探讨,新的挑战。这也是一种创新。

第3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后示范建设、近三年的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明确了学校办学定位,创新了学校体制机制,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在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经济联动中,与社会企业融合;在与社会企业融合中,达到与区域的联动互动,为区域经济服务,使学校的生命活力不断被激发、点燃,使学校实现新的跨越。

一、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创新学校体制机制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与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学院发展纳入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成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理事会及各二级学院理事会,打造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北京现代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作牵头学校,共有42家企业,27所中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成员参加,建立全市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平台。通过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既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又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研发水平,实现学院和企业的共赢。在集团内组建不同形态的校企合作联合体,实现学院、专业和企业的深度捆绑。校企合作联合体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以科技开发与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途径,集人才培养、产业培训、研究开发为一体。

2.改革育人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与时俱进,专业服务产业,专业与产业挂钩。把原48个专业,分成四类,第一类是鼓励发展专业,第二类是稳定发展专业,第三类是限制发展专业,第四类是整顿提高专业。根据过去三年的就业市场情况及学生家长报考专业的情况、还有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这三点来决定这个专业是否开办。用四大手段来配合专业的调整,一是招生指标分配,二是专项申报,三是师资,四是实训室建设。即如果专业招生情况不乐观,不能申报专项,不能引进师资,不增加实训室投入。

二是建设“名师工作室”。聘请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成立“赵郁大师工程室”;聘请北京轨道交通行业专家杨才胜,成立“杨才胜大师工作室”;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珐琅厂总工艺师钟连盛,成立“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以建立校企合作的纽带和平台,引入技能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传、帮、带,加快培养技能技术骨干,快速提升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和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依托杨才胜大师工作室,2013年学校又与北京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引入《北京地铁10号线信号系统车载设备国产化可行性研究》《北京地铁信号系统车载CPU板卡国产化》两个横向课题,科研资金近80万元。

“赵郁大师工程室”建设核心内容之一是利用关节臂式移动三维坐标检测系统建立一套零件测量、数据报告分析、工装调整、工装整备的完整教学体系及教学资源。通过该系统的训练,极大缩短了“工装调整工”高技能人才原为10~15年的培养周期。

在“钟连盛大师工作室”,大师将国家非遗项目――景泰蓝工艺带进校园课堂,在《旅游品设计-景泰蓝工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亲自传授景泰蓝工艺技艺,在其指导下,装饰系旅游品设计专业唐嫣然、王吹妊生2011年创意设计“北京礼物”――鸳鸯烛台等产品,获得“工美杯”校级技能竞赛一等奖,被企业专业研发团队认可。

三是建设“重点研究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德国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合作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框架协议》,在学院建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紧跟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建立小型电子产品研发中心,提高学校为行业、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建立数控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培训中心,面向环渤海区域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

3.建立社会服务体机制

学院与大兴区和开发区及企业建立“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运行机制,合作建设主要面向开发区的资讯中心、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和人才调剂中心。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都、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体中,不断汲取外在“营养”。

一是建设“资讯中心”。积极为开发区提供经济、科技、市场行情、国家政策信息的免费服务,加入这个信息服务的已有180家企业,这180家企业有相关信息也会提供给学校。学校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向行业企业开放,既为学校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服务,只要凭身份证就可以进馆阅览。学院积极为周边的社区服务,2014年建成1~3个社区分馆,还把图书送到企业,目前有5~7个企业书屋,一个星期轮换送取图书。“资讯中心”与开发区海外学人中心建立了联系,向海外学人中心的60多名科研人员发放了VPN远程登录账号,对海外学人中心的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服务。2013年11月21日,资讯中心与亦庄生物医药园签署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协议。资讯中心向生物医药园企业发放了阅览卡和远程访问账号。

二是建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企业技术研发、转让、交易、推广服务,努力建设成为助推开发区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比如,与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中试技术服务平台”,采用“厂中校”模式。企业提供1000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学院投入固定资产650万元,开发区政府为学院减免每年91.25万元的场地租金。这个“中试车间”在开发区影响特别大,所有医药园的企业搞试验都到这里来。学院与企业共同成立组织机构,双方各出一名代表担任中心主任,下设咨询服务部、技术服务部和市场部3个部门。学院采取“核心加外援”的技术团队模式。企业受益,老师学生受到很大锻炼,学生一下子就知道生物医药的最新成果是什么了,老师反映很好。

建立“复杂和异形件加工技术研究室”,承担企业对照相机镜头支撑圈模具的国产化研制项目,提高了模具寿命,连续生产高达50万次无需更换易损部件。本套模具获得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颁发的2012年度“精模奖”二等奖。类似项目为七家企业完成了十几项,为学院创收利润达20多万元。

三是建设“人才培训中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以前的功能是考试辅导、电大及成人学历教育,现在必须实现服务功能转型,必须面向开发区、面向区域经济。中心近3年共为北京大兴区亦庄镇、瀛海镇、旧宫镇、青云店镇、于垡镇培训失地农民进行就业观念培训7477余人次,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其中取得初级、中级职业技能证书300余人,经过培训被开发区企业招工录用的200余人,培训效果良好,得到了各乡镇政府以及广大失地农民的认可和好评。

把学院确定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与开发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局)签订合作协议,还承接开发区安监局全年6大类14期共2900余人次的培训任务。

学院根据企业需求量身订制各类培训项目库、培训师资库,建立了各种各类培训包,有“交通协管员培训”“家政服务”“保洁培训”“奔驰培训”“复员转业军人培训”“经济生产培训”,还有针对京东方等大企业的班组长培训,面向开发区企业开展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员工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等。

四是建设“人才调剂中心”。建设全新就业信息网,将学校毕业生信息、区域内企业招聘信息以及大兴区和开发区人才网的招聘网站进行连接,搭建人才流动的桥梁。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既为老师学生服务,又为社会开发区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可联系北京高职学院,将毕业生推荐到开发区工作,搭建北京市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开发区企业工作的平台。与开发区的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人才调剂网站联网后,他们可负责对学校学生推荐工作。通过建立“人才调剂中心”,提升学院对开发区服务的能力,使学院在开发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1.由占地面积大、楼大,转化成理念新,为融合之髓

2010年,北京亦庄凉水河畔,占地807亩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新校区,以其在北京占地面积大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楼”格外引人瞩目。但仅靠面积大、楼大,不能带来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奇迹。融合之精髓在于理念新、方向明、定位准。

2.加强硬件投入,到重视软件建设,为融合之举

现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固定资产已达11.8亿,先进的设备不计其数,已具有较雄厚的硬件基础。在具有相应硬件基础后,笔者不断挖掘设备的使用功能,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操作设备人员的观念,硬件设备承载软不断被挖掘、开发,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使硬件设备不断增加附加值。笔者感到从加强硬件投入,转到重视软件建设,是达到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的有效之举。

3.创新体制机制,贴近市场,为融合之基

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于建立和创新体制机制。学院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要通过一种制度设计,一种规则的改变,使这种联动互动、融合发展成为现实。因此,创新体制机制,使学院更贴近市场,是使学院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学院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基石。

第4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关键词:学生讲课活动 职业素质训练 职业综合能力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不愁就业,不只因为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还因为他们在校园学习的过程中就得到了多方面的职业素质训练。

数学课,在技工院校教育的过程中,曾一度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也没有专业技术课的重要主导地位,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但在一阶段的争论之后,为顺应市场要求、服务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保证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数学课又重新找到了不可或缺的位置。技工院校的数学教学者,更应该把数学课堂充分利用起来,上出技工教育的特色,既要照顾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实际,又要满足服务专业、培养职业素质的迫切要求,让数学课充分体现它的存在价值。

“学生讲课”活动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讲课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这种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做主,调动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讲演能力等。

个案:笔者于2009-2010第一学期在技工学校担任高中起点眼睛视光技术专业的《数学》教学工作,并在此期间实行了“学生讲课”活动的教学模式。此活动使得同学们在数学课堂的表现有明显的转变:由沉闷到活跃,由害羞到自信,由语无伦次到表达流畅,由师生陌生到师生融洽,每个细微的变化无不体现了这种活动的良好作用。“学生授课”活动多种多样,实施起来也很灵活,现将笔者实践的基本过程呈现如下:

第一阶段的基本操作过程:

(1)由教师完成上一节课的“知识回顾”课件制作。(5-8分钟的PPT内容);

(2)在新课开始前一天,指定相对优秀的学生熟悉“知识回顾”,并指导如何讲课;

(3)课堂的前5~8分钟,学生讲课;

(4)教师给予简单点评(鼓励为主,对语言、表情、神态、知识点对错等给予点评)。

第二阶段的基本操作过程:

(1)学生独立提前完成上一节课的“知识回顾”的讲课内容;

(2)课堂的前5~8分钟,学生讲课,讲课过程中,全班学生可向讲台上的“老师”提出问题;

(3)教师提前准备录象设备,为讲课学生录制视频;

(4)学生点评“学生讲课”活动;

(5)课间时间回放并分享学生的讲课视频,全班同学提出意见,使得“老师”扬长避短。

第三阶段的基本操作过程(习题课适用):

(1)习题课的前半段时间,全班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求解;

(2)后半段课堂时间,由若干学生自主决定到讲台上讲解习题求解过程;

(3)教师、学生一起点评、总结。

“学生讲课”活动只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职业素质训练环节。为了检验此活动的可行性,笔者于2010年5月下旬针对此项活动向实践的班级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5份,回收33份。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讲课”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青睐。95%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堂不应满堂灌,应留出5~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90%的学生表示,对学生讲课活动感觉新鲜,其中,30%的学生表示,喜欢主动到讲台上讲课,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60%的学生认为,喜欢听自己的同学到讲台上讲课,且有兴趣向讲课者提问,由此激发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项活动的开展,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应变反应能力都有所提高,且增强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等。

笔者结合学生的反馈结果,综合教学实践,总结“学生讲课”活动对职业素质训练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讲课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当众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站在讲台上,像是演员登台表演。首先要大胆的开口说话,有效地组织语言,表达的意思要清晰、简洁、易懂,而且表达要具有吸引力。班级里有的同学成绩比较好,解题能力很强,但不善言谈,更不爱与别人交流。初次登台,语无伦次,表达杂乱,多次出现语言重复或停顿,经过两三轮的讲课训练后,终于可以清晰的表达自己了。讲课训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企业优秀员工必备的职场能力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而“学生讲课”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会为讲课活动做很多准备,比如提前预习,方法分析,总结知识点等。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班级里有个典型的例子:L学生,为了在课堂上把课讲好,她提前预习新课内容,而后利用课余时间找几个同伴当听众,自己登上讲台进行讲课练习,并让同伴给予点评,从而反复练习。从这点可以看出,这种训练方式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企业的员工,不会时刻有师傅指导,他们更需要这种能力不断的充实自己。

三、训练学生的应变反应能力

学生上讲台讲课,全班同学都来了兴致。他们不仅认真听讲,而且很有兴趣向讲课者提出问题。所以,他们总是全神贯注的听讲,以便能提出自己的问题。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讲课者必须向教师一样,在短时间内想好如何解决、从容面对。这样反复锤炼的过程,训练了讲课者的思维敏捷性,提高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的学生是害羞的,有的是数学基础薄弱的,他们不敢大声说话,害怕老师点到回答问题,更不敢与台下众多眼神交流。但是,在同学们的鼓励和影响下,他们也走上讲台,从躲避到应付,从应付到从容,多次训练之后,自信心终于建立起来了。他们会主动要求到讲台上讲解,尽管讲解的不是太理想,但是,他们克服了自己的卑微心理。自信地表达自己,正是职业生涯的完美开始。

五、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也是企业员工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讲课的过程中,相互点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彼此关系在活动中得到融洽,集体凝聚力在欢笑中得到升华。讲课活动至少让同学们意识到:再精彩的演讲,没有听众,也是无味的。更何况,为了共同进步,大家已经学会鼓励和帮助不善言谈的同学,让他们自信地走上讲台。

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大声疾呼: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敢做;解放孩子的嘴巴,让他敢说;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走进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去创造。我们不防做个“听众”,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现代企业除了考察求职者的专业技能这些“硬件”外,更注重“软件”资质,如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学生讲课”活动仅仅是职业素质训练一个小小的环节,要想使我们培养的技能人才在市场站稳脚跟,那就应该系统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职业素质训练,让学生从平时的训练中积累经验,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功效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

第5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摘 要】文章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积极寻求和探索的特点,以移动互联“育树成才”APP管理为基础,在第二课堂运行管理中,建立起以工作岗位能力和创新项目为导向的第二课堂运行机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学风建设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育人成才”APP 高职院校 第二课堂运行机制

一、前言

在高职教育不断蓬勃发展的今天,“二课堂”活动作为高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广泛关注和重视。而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快了工业自动化的进程。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学生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加,但企业又难以招到合适的技术人员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从职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高职院校除需要培养学生相关的技术能力外,还需要培养其很好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一课堂是培养专业技术的主要根据地,以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训等为主;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有效开展二课堂可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在独立实践中获得“自我”,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1]。

本文根据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二课堂的运行情况,分析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借助移动互联APP,解决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矛盾问题,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灵活性优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二、第二课堂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第二课堂的团体主要由学生会、电气兴趣小组、单片机兴趣小组、科协等文艺体育类社团和专业社团组成。电类专业第二n堂的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创新性、针对性

对于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在参与的面上,还是局限在少部分人。学院内的社团活动大多以文艺活动为主,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有限,造成很多学生除认真上好专业课以外,对于第二课堂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2]。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

学校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与管理措施相对滞后。指导教师受主体工作量、家庭等因素影响,在对第二课堂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存在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偏少或没有,指导不及时、不到位等情况。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活动虽然形式很新颖,但是没有深度,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参与面窄,实效性很差或因得不到支持而无法组织。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硬件基础不够

电气类的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活动或专业性质的社团活动,需要的硬件基础高,材料费用相对贵,场地要求高,导致社团活动量不够。这几年学校在场地、材料方面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不能完全满足第二课堂专业社团的活动开展,不能很好地开展专业社团活动,严重影响了第二课堂的整体运行效率与效果[3]。

(四)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目前,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加上对职业教学环境的不适应,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心、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兴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妨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更影响到学生将来的持续发展和职业生涯。如何在不影响日常教学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在学生个体差异明显,能力和特长各有不同的情况下,实现人人成才,已成为我院乃至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4]。

三、“育树成才”APP的第二课堂运行管理设计

根据对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运行情况的分析,我们开发运行了基于移动互联的“育树成才”APP第二课堂管理体系。

(一)总体思路

“育树成才”是一套师生交互的学习管理平台,采用APP推送形式,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一个学习指导的交互通道,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指挥、监督、能力监控、创新人才培养等。其运作方式是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为蓝本,结合企业中主要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开发了项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财务仓储管理岗位、文件处理岗位和商务销售岗位等五个工作岗位,依托学生手机终端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进行岗位细化和岗位运行情况进行评价。

第二课堂的活动以创新科研活动为主,文娱活动为辅。每次项目活动会根据五个岗位确定岗位人数,并在系统中公布,以APP手机推送的形式,发送到全体成员的手机终端。在“育树成才”的手机终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提出主要完成的任务和岗位申请。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手机APP或PC客服端填写进度表、完成情况表、材料使用和调度情况表,上传整理的文档资料、图纸、图片、视频等资料,从而记录每个成员的任务、实施情况、成果等情况。需要指导时,学生向系统申请,自动把问题推送给多位相关专业的指导教师。各位指导教师可以在课余时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线上、线下快速解决并引导。项目活动的参与成员需对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团队合作、交际能力等十大能力进行定期网络互评,为岗位能力评价提供实时评价数据。

如图1所示,此系统由用户模块、任务管理模块、仓储管理模块、项目监控模块、互动模块、评价模块和荣誉展示模块组成。用户模块与互动模块形成全体人员的实时交互学习平台,仓储管理模块、项目监控模块和互动模块形成项目实施的实时跟踪和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调度,荣誉展示模块与评价模块形成项目活动过程的实时评价[5]。

(二)工作岗位能力细化下的评价体系

“育树成才”APP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块,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设定评价指标,对工作岗位能力进行细化,从第二课堂的活动组织的效率、创新项目活动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工作岗位能力的过程监控等方面,确立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工作岗位能力的强与弱,决定了一个学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规划。工作岗位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等能力,其能力覆盖面广,涵盖能力多。第一课堂以理论教学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其他的心理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在第二课堂管理系统的评价体系设计中,我们参考了山东大学学院马晓琳博士的论文调研数据《细分就业岗位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研究――基于第二课堂培养体系》[5]。其调研了德国博世汽车(长沙)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长沙)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能力细化。结合参考数据和调研数据,引入了责任感、心理适应能力等十大能力。如表1所示,每个岗位对应的能力大小用权重数值来体现。可以从表中看出一定规律:责任心、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的权重值比较高,在第二课堂项目活动评价中,处于重点关注培养的对象。

“育树成才”管理系统会根据项目活动的表现和记录情况得出一个参与“活力值”,乘上对应的岗位能力权重值,得到一定的学习能力分数;并对分数进行曲线分析,实时反馈给学生本人和指导教师,以对学生进行能力引导,配以实时互动指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第二课堂的参与性和执行效率。

四、运行平台的成效分析

基于“育树成才”APP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的建立,以此推广工作岗位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创新项目活动,实现了有效的“三实时”互动跟踪体系:实时交流互动;实时工作岗位的能力激发;实时的第二课堂过程监控和评价。如图3所示,创新项目的过程监控图。良性的交互指导与监测,促进了第二课堂的良性发展。

图3 创新项目活动的实时过程监控框图

(一)良性的互动交流,打破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时间、空间上的交流壁垒

依托于“育树成才”APP交流互动平台,经手机终端APP发送需要交流的知识点,经平台把相关内容推送给各位教师、学生等不同的人群,一位指导教师可能没有时间处理,但其他教师可以及时跟踪解答、引导、创新。这就解决了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引导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解决了第二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矛盾问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是局限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而是点与面之间的交流。第二课堂一系列问题的快速解答与引导,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促进了第二课堂的快速发展。

(二)以创新项目为引导,工作岗位能力为舞台,引导和培养不同性的人才,为实现人人成才做好了铺垫

以各类兴趣小组或专业社团为载体,依托第二课堂的五个工作岗位,搭接兴趣小组或专业社团之间的互动桥梁,规范了第二课堂的活动,强调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与补充。各类兴趣小组或专业社团的活动以创新项目为主体,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与特点。

第一,社团活动打破了以文艺体育类为主的活动形式,而以创新项目的设计为主体。创新内容与第一课堂相结合,由浅入深,从普遍性基础创新到工业自动化模拟设计,整体内容逐步深化。

第二,创新项目依托APP推送给手机终端,扩大了参与的面与人员结构,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项目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在“育树成才”APP系统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过程监控、交互,学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和能力提升,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成就感与信心都得到了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强项。

第三,创新项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育树成才”APP管理系统对五个工作岗位活动的工作进行了量化,注重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设置的挑战性、目标任务的完成性,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新的锻炼,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活动过程量化考核评价,体现了学生能力、展示团队结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工作岗位细化,分为十大能力,从管理到技术,从维护到文档整理,贯穿了整个工作流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多元化发展需求,积极进行能力细化下的数据供给分析,实时显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力,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

(四)实时的沟通与数字化管理,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

对第二课堂的所有资源进行了二维码的数字化仓储管理,通过手机终端的扫一扫功能,对资源的使用人、使用时间、项目名称、项目进度、实时使用情况等进行数字化管理操作。通过互动交流,同一资源使用紧张情况下,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有效调度与实时管理,有效地解决了资源不够和资源使用不清等问题,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及资源的共享。

五、结论

本文以创新二课堂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建立起以移动互联APP为基础,工作岗位能力和创新项目为导向的“育树成才”模式的第二课堂运行方法,实现了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风建设,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使二课堂运行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也为高职学生二课堂的开展和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为实现人人成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晨凌.构建基于就业力提升的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 2016(24):164.

[2]吴地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6(04):120-123.

[3]白鹤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吗,2016(01):66-68.

第6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关键词 宿舍安全 联动机制 探索

1 目前学生宿舍安全存在问题

(1)外来人员日趋复杂,宿舍安全增加不确定因素。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深入推进及新校区建设,学生宿舍生活区域现有物业公司、建设单位、商业网点经营等大量外来人员涌入,部分高校学生宿舍空气能洗浴,洗衣机,热水等采取BOT经营模式,日常维护维修需要经常进入宿舍内。日趋复杂的人员进入宿舍区域,无疑给宿舍安全管理增加很多不确定因素。

(2)宿舍多头管理,安全管理职能不清,安全意识认识不一。宿舍安全管理涉及多部门,每个部门分管领导不同,对宿舍安全管理认识不一,遇到问题信息不对称,没有专门协调解决平台等原因,造成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例如:学生晚归;疾病防控;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学生购买使用未经3C认证日用伪劣小电器;卫生方面;宿舍防盗防骗宣传教育;心理健康与疏导;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等方面职能不清楚,责任不清晰。

(3)传统宿舍管理模式,学生社团“三自”受到抑制。传统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集权式管理模式,即宿管员、辅导员和学生各自为政,统一的“说教”方式和强调绝对服从,致使学生是被动的管理者,学生“自治”意识受到抑制,在宿舍管理中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社团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得学生社团在宿舍安全管理趋于空白。我校楼管会与校卫队学生社团组织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对宿舍公共卫生和学生关注的生活热点问题投入较多,对宿舍安全宣传、教育、检查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欠缺。

(4)因宿舍管理单位分工不同,对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联动认识不够。我校学生宿舍管理日常管理职能由后勤保卫处宿管科负责,主要负责宿舍公共秩序,设施设备维护维修,宿舍公物损坏报修跟进,外来人员进出,大件物品进出等。学生处、系部负责学生在宿舍行为规范及思政工作。简而言之宿管科与学工口分工是管物不管人,学工口是管人不管物,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合力,管物与管人人为割裂,造成育人职能缺位。

2 联动机制概念

联动即“联合行动”之意。是指若干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把机制的本义引申到不同的领域,就产生了不同的机制。

宿舍安全联动机制是指宿舍区域内,各管理单位通过约定的平台与方式,进行相互协调、响应、合作,各管理环节的互动交流、联动协作,以提升服务管理效率的机制。宿舍安全联动机制的实现,需要各管理单位全员合作意识,并以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将团队合作意识转变为岗位配合行为。就发生在宿舍安全的具体事件分析、讲解岗位之间如何默契配合,并统一联系方式、话术,进行岗位联动机制演练,使宿舍安全联动体系形式规范化、常态化。

3 构建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联动机制必要性

(1)构建宿舍安全联动机制是一项重要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学生宿舍是大学生高度集中的聚居区,是学生休息、生话、交友、学习的综合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点难点,是高校防火、防盗、防诈骗、疾病防控等安全管理的高防区。宿舍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和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宿舍安全工作做好了,校园的安全工作便有了保证,学生宿舍出了安全事故,校园安全便是空谈。因此,宿舍的安全管理是校园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

(2)构建宿舍安全联动机制有利于资源整合,稳步推动平安宿舍建设。随着校园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宿舍安全管理手段也应更新与变化,宿舍管理单位应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充分整合各自在宿舍安全管理的资源与优势,以形成合力。校园安全工作是一个整体,最终目标一致,都是创造和谐稳定校园环境。我校宿舍安全保障系统是由后勤、学生、保卫、物业公司、驻校警务室等多单位和学生社团参与管理的安全环节链,每一个节链都必须相互紧扣、相互协助,信息共享才能保持良性健康发展。

4 构建宿舍安全管理联动机制方法的探索

4.1 顶层设计“推动”

宿舍参管部门间的工作联动,实行整体联动,共谋发展是推动宿舍安全管理整体工作上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宿舍安全管理1+1>2的效果。以往在宿舍安全管理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不通,有的甚至在遇到矛盾和责任时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现象不仅影响了宿管整体工作质量与效率,而且会使学校的形象受到破坏。我校建设“平安宿舍”并不是宿管科一个部门在单打独斗,而是融合了各方面力量和智慧,联动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整合资源变革成联动机制的一种模式。

(1)行成于思、行胜于言的顶层设计。如果,没有“平安宿舍”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就形成各自为政,分兵把口的局面,导致各口信息不互通,资源不共享,“平安宿舍”建设也将事倍功半。我校领导对学生宿舍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在推动联动机制构建中,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副院长为副主任,各系部主任、处长为成员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整体统筹规划“平安宿舍”系统工程建设,整合宿舍安全管理的各方面力量和Y源,以建设“平安宿舍”为根本目的,是为住校学生提供优质安全住宿环境。

(2)举直错诸枉,组建专业宿舍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平安宿舍”,须有专业宿管队伍作为保障,“平安宿舍”涉及各部门、各领域和各环节,其参与宿舍安全管理人员不仅具备宿管专业知识,有高度配合意识和协作精神,更要熟知宿管各领域、各环节细节工作。

4.2 建章立制“保动”

建章立制“梳与立”。作为宿舍安全管理参与部门来说,尤其是在遇到全局性的工作时,是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合才能完成的。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组织各参管单位把各自在宿舍安全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制度建设要真正务实管用,每项制度的落地都要经过深入讨论研究,广泛听取宿舍参与管理单位意见,防止新一轮形式主义的出现,结合实际抓好相关制度的“立”,研究建立缺位的新制度。

(1)建立宿舍安全管理沟通机制。我校采取定时定点见面、电话联系、会议交流、相互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工作。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不仅能增进部门之间的了解,促进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而且还能为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提供基础。对此,各部门在做好本部门工作的同时,尤其是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事项,一定要及时沟通,便于其他部门科学安排,全力配合和支持。

(2)建立部门配合互动机制。在宿舍安全管理中,部门与部门之间能够既竞争又合作,既独立又互助,各部门在其他部门提出合作请求时,都要从宿舍安全全局性要求出发,无条件为其他部门做好服务工作。

(3)建立部门相互督查考评机制。各部门在宿舍安全管理中形成“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须建立部门相互督查考评机制,通过相互督查考评,来实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机制。

4.3 联动单位“主动”

宿舍安全管理以宿管员、楼管会、校卫队、值班辅导员和驻校警员等现场管理人员按照学校“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管理要联想、工作要联动、措施要联防总要求,开展宿舍安全管理工作。宿管员、楼管会、校卫队、值班辅导员和驻校警员从宿舍外来人员进出管理,大件物品进出管理,晨晚归学生,消防管理,国家安全,设施设备巡修、秩序检查、安全宣传教育、文明宿舍评比等方面,谁主导谁配合,怎样配合形成了共识。这样一来,各联动单位变被动协助为主动协助,变消极协助为积极协助,,变短时协助为长期协助,做到密切配合。

4.4 搭建平台“促动”

(1)打破信息封锁,实现信息共享平台。实践中,各部门为了规划工作和方便管理,都建立相关的信息系统,如学生信息系统,住宿管理系统,报修系统,翼闸人员进出刷卡系统、门禁系统、能源监控系统、公共区域监控系统等。但是这些信息系统都被部门各自封锁,不相互链接共享,成为宿舍安全管理最大障碍。我校在实行“数字化校园”系统,有效整合各部门独立系统,按职能分工授予权限,实现信息共享。

(2)用好新媒体,注重大数据,推进传统与网络宿舍安全管理整合。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时代,宿舍安全管理充分利用宿管科微信公号、我爱我家QQ群、警务通QQ群、辅导员QQ群、玩校APP等新媒体,主动掌握学生动态,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生活起居、财产安全、社交活动、情感生活、消费状态、思想动态等大数据进行分析,宿舍安全管理联动部门有的放矢的开展关注,引导与干预,线上发现苗头,线下及时得以解决和处理。

5 结语

高校构建宿舍安全联动机制,看似简单,真正建立好这一机制,学生宿舍各管理部门要彻底转变“各自为政”的局面,按照宿舍安全管理联动机制,形成安全管理工作统一步调、齐抓共管、相互联动的“宿舍大安全”,为学生住宿提供基本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振.“平安校园”建设视角下的新型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第7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利益相关者;交互行为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活消费能源逐年增长,节能减排面临严峻的形式。在节能减排的治理过程中,政府、企业与公众为公共事务管理的制度与机制安排,有其各自独特的行动资源及行动逻辑,但政府、市场与社会都不是惟一的治理主体,从本质上来说节能减排的治理是一种合作性、互助式的管理,政府、企业、市场与社会之间是一种伙伴型的关系。只有通过互助合作的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的目标。

一、以企业为导向的互动

在建立政府与企业间伙伴关系中,企业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其中环境政策执行就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实践中,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政策措施,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的环境友好企业当中,很多都是积极执行环境政策的代表,他们主动公开了环境信息,生产绿色环保产品,表明了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信心和不断提升环境绩效的决心,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互动

政府作为企业和中介机构的桥梁,为企业提供信贷信息服务。多渠道开拓项目资金渠道,将节能减排先进可行技术研究纳入政府科研计划并给予扶持。建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节能减排贴息资金,既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又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将节能环保、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招标目录,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互动

银行应与环保等相关部门逐步把企业环保审批、认证、先进奖励等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利用金融手段调控企业节能减排。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加大节能减排实施力度,应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

四、以公众为主体的互动

作为整个联动机制的受益者,社会公众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和对环保节能企业的支持,是节能与环保联动机制很好的催化剂,可加速联动机制的形成,并保障机制的顺利运行。公众通过自觉遵守节能与环保规范,购买节能与环保产品,可支持并监督节能与环保企业。同时,公众对节能与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大了,才能带动节能与环保企业更好发展,继续投入以改进节能与环保技术。

五、以新闻媒体为主体的互动

媒体作为对公众负责的宣传机构,是企业和公众之间互动的纽带。作为节能减排的宣传和曝光的媒介,对社会公众起宣传教育作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公众了解协会的作用和相关的环保节能知识,也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揭开各种环境污染事件背后的黑幕是媒体的责任,它能有效地补充环保监督机制的不足。

六、以教育机构为主体的互动

教育机构对整个国家的节能减排意义重大。高校既是重要的用能单位,又是传播节能新理念、创造节能新技术、研发节能新产品的重要基地,鼓励高校自主研发新技术,在降低学校自身的能耗的同时,向全社会加强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要倡导校园节能减排、建设低碳校园,通过校园推广唤起全民节能减排的意识。以教育机构的正面宣传力感染力为主体调动全民节能减排的热情。

总之,节能减排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成为我党工作的重心之一,我国政府、企业与公民,中介机构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参与主体,应不断探求更为合理的互助合作模式,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柯淑娥,方欣.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7)

[2]袁开福,高阳.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的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

2008(7)

[3]林伯.节能减排能源经济学理论和政策实践[J].国际石油经济.

第8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关键词: 大学新生 成长成才 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校生数量急剧增加。全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新生进入到大学校园深造[1],而新生阶段处于从中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过渡阶段。不少新生进入大学后出现了晚上失眠、白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老师讲课节奏等多种不适应的现象,这些现象和问题不仅仅困扰着学生同时也一直困扰着学生工作干部。因此,如何对新生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引导,促使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成长为高素质的复合人才成为各学者和辅导员的热点探索课题[2]。笔者针对此领域进行了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效果良好。

一、实现新生快速过渡并成长的“五招”

(一)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卡,迅速了解新生底细并进行分类引导。在新生入学后,认真统计每一名学生的身份证信息、家庭详细住址及手机等联系方式、家庭的成员组成及健康程度、父母的工作岗位及家庭的收入来源、是否单亲家庭或者是否家庭和谐等信息,掌握每一名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通过开展心理测评、“新生第一课”、谈心等活动细致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等信息。通过查阅学生档案、面对面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班干部经历等情况。基于以上信息,建立学生动态信息卡(每人一张),并不断对信息进行更新,从如下领域确定重点人员名单,如贫困、学习差、心理障碍、、性格偏激,家庭不和谐,对其进行分类并依据轻重缓急排序。

另外,对重点人员名单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对症下药”,如性格内向的学生: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在大众面前发言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贫困生:引导他们申报勤工俭学工作岗位,缓解生活压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经常和他们谈心,积极关注他们,必要的时候推荐引入药物治疗。单亲家庭或者不和睦家庭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关爱。有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关注他们的动态。成绩差的学生:建立互助小组实行“一帮一”,以及后续提到的导师制中优先推荐到对应的专业课教师名下。

(二)将家长引入学生管理,构建辅导员/家长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在新生报名的时候给每位学生的家长留下辅导员的名片以便家长可以及时联系到辅导员。同时建立QQ/手机微信群,对新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进展如班干部任命名单、各类获奖、学习成绩、上课情况、宿舍内务卫生、出操等结果(或者相关照片)在学生班级及家长QQ/微信群同时。

另外,对学校近期取得的进展和所在专业国内外的一些进展也进行。

再者,与线上互补,在线下与家长保持沟通(对不会用QQ/微信群的家长主要通过线下的方式进行沟通),帮助家长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在校现状,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将他们引入学生工作中并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与辅导员联动。如:学生在校成绩急剧下滑,辅导员和家长相互配合,查原因,谋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将专业课教师引入学生管理中,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课堂内、外联动机制。第一课堂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传统辅导员工作大多集中在课外展开,将专业课教师引入学生可以有效弥补辅导员工作的不足,意义重大。通过实施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将各学生纳入专业课教师的名下,专业课教师协同辅导员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提供指导,也可以组建课题组引入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将其平时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提前为其确定论文内容。

(四)大力培养学生干部的能力,构建辅导员/学生干部协同管理团队。针对辅导员琐事非常多的特点,从所带学生中挑选与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构成以辅导员为主导、以优秀学生为助理的基层团队。将优秀学生纳入团队,明确他们的任务,不仅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在某些简单或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学生助理也可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可以利用其学生的身份深入到其他学生中,弥补辅导员对学生工作信息掌握的缺失。另外,学生助理的处事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可以得到反复锻炼,有利于其快速成长。

(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思想测评细则,搭建多种平台,从宏、微观双层面共同促进新生快速过渡和成长成才。规定学生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习成绩,占70%;另一部分是日常测评,占30%。充分利用这30%的比例,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测评细则并严格执行。搭建及利用各种平台大力提高新生的技能,促使他们快速融入集体。如,通过军训:提高身体素质、促进他们相互熟悉。举办高年级优秀学生座谈会:从第一、二课堂分别介绍经验,帮助他们快速了解大学生活。举办成功校友座谈会:帮助他们了解各种能力对就业,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勤奋刻苦,等等。再是,在所带班级中组建英语口语角、计算机协会等协会,并聘请外班优秀学生和相关老师进行指导,提高水平。

引导新生加入一两个课外协会。对他们参与的各项活动、获得的各项业绩等制定了明确的加分标准,同时对日常生活中未完成的预定任务、存在的各种违纪行为等制定了明确的减分标准,从宏观上制定政策引导新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生日常测评的引领作用,丰富新生的课外生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进而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二、实践过程和结果中的“亮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总结出上述的“五招”不仅明显改善了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初期不适应的问题,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还有效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使得辅导员的管理更精细化和科学化。再者,引入家长和专业课教师构建了多维引导体系,效果显著,主要如下。

(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活力”。在这“五招”组合“打出”后,新生在多种平台上相互合作共同参加活动,加快了相互熟悉与了解,实现了他们由以往最少需要半个学期才全部熟悉缩短为不到1个月。

另外,该模式的效果还表现在新生课堂内、外协同发展。如课上:学生争抢“前三排”;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出现不懂之处及时和任课老师或者自己的导师沟通;逃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得到显著改善。课下:在日常思想测评的引导下,各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屡获佳绩,实践能力、创性能力、服务能力等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综合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所在班级多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和优秀团支部。

再是,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快速提高,实现其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协调发展,良好地充当了辅导员和学生间的桥梁,真正发挥了骨干和带头作用,促进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

(二)辅导员紧张的工作氛围得到了缓解。依据轻重缓急对相关重点人员进行针对的性引导,省时省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学生骨干的“给力”可以有效帮助辅导员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实现快速解决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呈现模块式,与之前相比,工作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重点突出,省出的时间有利于其将工作重心从日常琐事转移到提高学生素质的方面。

(三)家长对学生、学校关注度明显提高,家/校联动效果显著。与之前学生进了校园,大部分家长充当“甩手掌柜”相比;现在,无论学生成绩好的家长还是不好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了解明显增多。通过和家长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对相关学生尤其对一些重点学生引导效果非常显著,家长可以充当辅导员的助手。

(四)导师制优势明显,课堂内外“无缝”对接。专业课教师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有利于导师建立课题组,开辟人才发展的新通道。学生近距离接触老师:一方面可以潜移默化地被老师优秀质品熏陶,获得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为人处世等知识,另一方面参加的各种活动可以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利于获得更多的成果进而促进他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3]。

三、存在的不足与启示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对新生可以进行有效引导和培养,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还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支持新生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依据具体情况,增加经费投入,鼓励各基层单位自行开展多种积极向上的活动,如举办“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进一步深化家/校互动和导师制双轨联动机制。学校应出台各种宏观政策,从职称评选、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晋升等方面鼓励和引导各专业课教师吸收学生建立团队,强大他们在课上、课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力度,实现师生共赢。

(三)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教育。高校的职能之一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在改革中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帮助他们在学习、学科竞赛、课外实践等领域相互融合进而大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4]。

参考文献:

[1]李旭春,路文轩,刘思佳.大学生就业失衡的经济学模型及对策探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8-21.

[2]叶纯亮.刍议大学新生成长教育模式[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2,26(2):86-89.

[3]陈叶.高校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探析[J].文教资料,2015(7):148-149.

第9篇:校园联动机制范文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1)

【摘 要】轨道交通运输类高职校园文化融入行业文化能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需要遵从特色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宣传机制、校企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以确保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顺利进行。

关键词 融合;原则;机制;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一般课题“对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XJK013CZY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德文(1980.03—),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的实用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企业、行业实际需求相适应,紧密结合企业和行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职业元素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铁道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

1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构建原则

1.1 特色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既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特性。这种特性一方面要紧密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同时要融入典型企业文化。铁道类高职校园文化首先要体现其职业性,所构建的文化要能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素养,通过精神层、物质层、行为层和制度层以及课程层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仿真的铁色职业环境,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融入其中, 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使学生具有较快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进入轨道类相关岗位的零距离就业。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深挖各院校内涵,要将办学特色、管理制度、校训和校风等有机统一起来,一方面突出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别,另一方面突出与其他职业院校的区别。

1.2 主体参与性原则

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参与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企业行业专家,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教师与学校行管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 他们的学识、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他们的求知欲、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状态等深刻地折射到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后勤服务人员是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水平对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除全体师生员工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他们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悟和实践经验,他们从企业的角度对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闭门造车,同时可以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专题讲座,使师生员工加深对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的认识,引进企业专家参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1.3 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高职校园文化同样也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校园文化存在着一个形成、发展、更新、重构的动态过程。高职院校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展战略、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相应地校园文化也会发生变化。当前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文化在根据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调整后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后也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调整。这也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遵循动态性原则,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更新并为校园文化补充新鲜血液。

1.4 原则

高职院校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形式,两者侧重点有所区别。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主,侧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企业以用人为主,侧重通过企业文化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此外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凝聚了自身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相同点,也有区别。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构建融轨道交通行业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收,要在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共性的基础上保持自身的特性。

1.5 系统性原则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不同元素,需要各方面充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出其整体作用。就建设内容而言涉及到物质层、精神层、制度层课程层和行为层的建设,各层面的建设内容非常复杂;就参与者角度而言涉及到教师、学生、后勤和行管人员以及企业相关人员,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就参与部门而言,需要党政工团各部门的参与;同时高职校园文化中还存在着许多亚文化,这些亚文化之间该如何构建也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如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点也比较复杂。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涉及各层次、各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系统性原则进行构建。

2 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机制

2.1 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的机制做保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对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定总体战略和阶段目标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的内容,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可以实行目标责任制。其次,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机制,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提供充足的保障,保证各项计划能顺利推进。再次要建立制度保障,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园文化的顺利构建。

2.2 宣传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宣传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宣传制度,通过制度保证各种主题宣传活动的顺利实施,利用学校的各种活动、竞赛和媒体播报对校园文化进行报道,加强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激发其参与性。

2.3 校企联动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有机对接,这就离不开双方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建立校企联动机制。当前高职院校围绕着实习实训普遍开展了校企合作,并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这种合作不应该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技能提高上,还应该体现在校企文化共建上。校企双方合作协议中要约定文化共建的内容,建立联动制度,明确双方的权责利,明确校企共建的具体内容,推进校园文化构建,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2.4 激励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和企业相关人士的深度参与,仅有宣传机制不一定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或个人可以给予奖励,对于不能完成或完成质量不合格的给予一定的处罚。通过激励措施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积极参与性以及创造性。在激励过程中要注意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有机结合使用。

2.5 考核评价机制

融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需要一套评价机制。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总体方案、切实可行的建设条例以及一些具体实施细则和要求,并尽可能对有关指标进行量化。要从多维度选取指标评价者,包括学院教职员工、企业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周边社区居民,并赋予各方一定的权重进行考量。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要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宋绍成,张建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六原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2]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