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

第1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园林;造景设计

园林是集历史文化、审美于一体的产物,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园林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工作受到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另外还承载着我国传统的园林文化。

当代园林设计不仅需要秉承传统文化,还要结合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特点,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上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神,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理应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用以打造现在园林中的文化内涵,突出中国特色,独树一帜,展现不一样的现代园林造景设计。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不同思想、文化、审美、观念的合体,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沧桑发展,慢慢积淀形成了文化内涵丰富的图形、纹饰和图腾等传统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欣赏价值,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符号是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今天的园林造景设计应该传承和更好地诠释这种完美。除了图形符号等表现形式以外,园林艺术从古至今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式、质感、文化特征无不在空间与人之间传递着某种氛围、某种情感。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园林设计同样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底蕴,另外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量。因此风水是中国古代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

2传统文化对现代园林造景设计的影响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一定要秉承传统的园林文化,然后融入建筑、植物、审美、文化等元素进行自然环境的改造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环境范围下,通过园林艺术和相关的建筑技术,运用改造原有的地形、植物群落、建造园林等方式打造出贴近自然的园林。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园林造景设计具体的影响有以下四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园林造景善于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打造天人合一的空间形态。现代园林造景设计注重运用花卉、盆栽、草坪等,构造亲近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空间。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风水学统一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园林的视觉环境。这是一种崇尚自然,倡导和谐共处的理念。其最终目的是希望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平安吉祥。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宁静致远的意境。这对现代园林造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现代园林设计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触及人类心灵的外在表现形式。现代造景技术要将本身的自然环境结合人类自身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与园林造景设计之中,从而丰富园林造景的内涵。现代园林造景不仅是制造一种美的自然人文环境,更是借环境以明志,表现和流露人的精神境界。流露出人的品位以及节操。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不是拘泥于形式的表达,而是对于文化内核的深层次挖掘。现代园林设计,园林的景观布局不仅是形式上的设计与布局,更要反应出设计者的内心境界和精神意图。园林的造景设计是对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人们对于园林造景的审美,不仅是审其视觉上的美景,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灵魂的触碰。

第2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学校;和谐文化;基本特征

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师生员工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团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发展性和校本特征。学校文化随着学校的诞生而产生,它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较大的相对稳定性,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校的形象、质量和生命力,这已经成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共识。

建设和谐学校文化,是构建和谐学校的重要媒介和途径。正确把握和理解和谐社会语境下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建设和谐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学校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既重视传承,又重视创新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令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与发展的纽带。学校文化积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而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学校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打开他们的心灵大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帮学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学生在今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多一分厚重的文化积淀,就会少一分轻浮的言行举止;多一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就会少一分对于多元价值体系的迷茫与困惑;多一分对于传统文化中惰性因素的清醒认识,就会添一分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寻求突破和超越的勇气。因此,学校要重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底蕴。

文化本身就是历史积淀的产物,学校文化同历史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里所指的历史,不仅包含国家民族的历史,还包括学校的历史。从学校历史来看,一所学校,不管历史的长短,其走过的时间历程都是一笔财富,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教育资源。①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体现着学校文化的厚重和活力;校风、教风和学风,折射着学校的精神风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办学传统,则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血脉,是这个学校的精神记忆。学校文化就在传承校本文化中得以发展。学校文化的品位,正是因为历史的积淀,时间的锤炼,才具有感染力。

“学校文化传统是学校师生在教育实践中长期创造积累形成的,但是学校文化不是静态不变的,不是消极地接受前人创造的传统,而是与时俱进,不断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形势创造的新的学校文化。”②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最好的继承,创新才有时代的积累。“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只有秉承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保持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学校精神的创新,就是要培养师生形成一种视野开阔、博大恢宏、兼容并蓄、勇于创造的治学思想、学术传统、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气”。③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有创新,注入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活力、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让文化底蕴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彰显学校的独特魅力。

二、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科学与人文的合力推动的。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人文的研究对象有关人和社会一切事务。科学以物为尺度,推崇工具理性至上,追求严谨和真实;人文则以人为中心,推崇价值理性至上,追求善良和美好。有人说,假如把人类文化看作一枚硬币的话,科学与人文就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即对立又统一。从文化的层面看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科学文化的精髓是客观、求实、理性的科学精神;人文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二者同源互通,共生互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不仅利于两者的发展,而且根本在于有利于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共同构成了社会整体文化,促进人的自身完善,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传播,都不可偏废。科学教育对科学自身、个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层面,以及社会、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都有着重要价值。⑤它在开发人的潜能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校环境下,加强科学文化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培养科学精神和智力开发作为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功能、客观求实的理性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放在突出的位置,实现科学理性精神人格化。人文文化在促进师生员工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来看,学校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和完善人,注重师生员工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树立仁爱的伦理价值观,冷静客观地看待社会上“对物的崇拜”,形成有利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人文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讲,学校文化是一种以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文化,是一种和谐的、完整的文化,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融合的文化。

三、尊重个性,和谐宽容

个性在学生的求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尊重个性,在学校教育中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长期以来好学生的标准不外乎听话、听教,在此基础上,若能学习成绩优异,则在教师眼里就完美无缺了,而有棱有角、有突出个性的学生不仅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反而被想方设法放进“熔炉”,“打磨”成标准件。因为有了这个无形的标准,所以很多学生都朝这个标准方向努力发展自己,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处于一种“听话”的状态,泯灭了自己的思维与个性。这种“只讲统一,不讲差异,不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是“中国教育当前最大的弊端”,“这样的教育培养不出顶尖人才”。⑥

“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的教育。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最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⑦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学生个性的张扬需要一个发展的空间,需要学校文化的宽容。“宽容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也能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宽容,最重要的是对富有个性的人与富有个性的思想的宽容。”“在教育中,宽容比惩罚更具有力量,它对于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宽容、真诚、信任与正直的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⑧建设和谐学校文化,应该摈弃那种不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赋予个性教育以丰富的内涵。应该创设和谐人文环境,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回归到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灌输的客体;教师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使“失败者”不再成为学习困难者的同义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差异,接纳学生的个性,包括其个性中的不足;关注每一个学生,因学生不同的天分而教,因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而教,因学生不同的最佳学习期而教,因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而教。学生有多少需要,学校就提供多少服务,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充分、和谐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施展才华,激扬人生的沃土。这是和谐社会语境下学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四、旗帜鲜明的多元化特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多元文化是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资源。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出现与多元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所有学校都是多元的。”“多元化包括许多方面,如年龄、性别、性倾向、政治信仰、社会经济地位、、智力水平、语言和民族等方面的不同。”⑨学校文化之所以深邃而博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多元化特征。学校文化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融过程。在学校,不同的文化广泛交流、碰撞、借鉴、吸收,推动着学校文化的发展。和谐社会背景下学校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1)文化的多样性影响着师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多元文化教育体现维护教育机会均等的精神;(3)学校必须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4)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渠道是渗透性的,“多元文化教育渗透进学校所使用的课程和教学策略,渗透于教师和学生及家长之间的互动,以及学校解释教学和学习本质的方式”。“由于多元文化教育以批判教育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并将知识、反身、行动(实践)作为社会变革的基础,它因此促进了社会公正的民主原则。”⑩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建设和谐学校文化,应该充分考虑多元文化对对学校教育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培养师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文化批判力,“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重构学校的文化形象,为建设一个多元共存的文化世纪作出贡献”。“不仅应该认识到外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而且更应该认识到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基于性别、种族、阶层、地域等的文化多样性,从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应该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出发,审视课程内容的文化价值取向,努力从多种不同文化传统中吸收丰富的课程资源。”{11}应该给弱势学生群体更多的关爱,推进教育机会均等,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多样化的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12}。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崇尚和谐,追求和谐。

五、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

行为文化紧密相连,四位一体

学校文化是整合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从文化的层次结构上看,学校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制度文化反映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化凸显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灵魂和生命力的作用;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从育人的视角来看,物质文化层次侧重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管理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教书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实践育人。这四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个主题。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学校往往见物不见人,重物轻人。实际上,学校文化不是靠物质包装出来的,而是人与物相作用的结果。学校文化是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态,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学校文化建设应坚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务虚与务实”和谐统一的原则,统筹兼顾四个层面,实现学校文化整体内容的发展,包括从内核到表层、从硬件到软件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13}学校文化需要通过点点滴滴的渗透,无声地影响师生员工的思想,形成独有的学校精神,内化为师生的性格,并最终体现在他们的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力的作用。

注释

①苏令:《学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中国教育报》,2006年10月31日(5)

②{13}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68,69页

③邱伟光:《科学把握和谐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5期,第42页

④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第11页

⑤瞿葆奎,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⑥⑦张建新,薛飞:《专家指出不讲差异是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2日(6)

⑧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89,190页

⑨⑩[美]威廉·G·坎安宁,保罗·A·科尔代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赵中建主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2,107页

第3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传统纹样;仿古家具

1、传统纹样与仿古家具

夏商时期人们崇尚武力,所以在服装器物上纹饰多以夸张的人面兽纹为主;周朝时期人们非常重视对飞禽的崇拜,所以当时盛行飞鸟纹饰图案,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龙纹图腾崇拜的历史就是由龙凤吉祥图案此而来:到了烽火连天的战国时代仍然没有走出对龙、凤、兽面纹的信仰和崇拜,一直延续着这种飞鸟纹饰图案;高度统一的秦汉时期,器物和服饰多以动物纹和人物纹流行开来;魏晋时期战乱不断,但是佛教纹样尤其是宝相花纹在民间空前盛行;盛世大唐为传统纹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让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各种纹样都得到广泛运用,国色天香的牡丹成为流行的主纹饰。

仿古家具突出的是仿,仿制,模仿,另一个就是古,摹拟古人日常生活起居使用的家具,主要有床、柜、桌、椅等。 近年来,随着仿古家具的人文价值逐步突显,仿古家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时期为代表,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于一体,体现中国家居文化的特色气质。

2.传统纹样在仿古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要求

实现传统纹样与仿古家具设计的有机融合以及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是传统纹样在仿古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要求。

传统纹样的装饰风格与仿古家具的特殊设计相匹配,使特定时期的传统纹样与特定时期的家具装饰特点相呼应。辅之以特定的材质作依托,展现出具备特定时期特色的家具装饰风格,体现出浓厚的时代特征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3.传统纹样的仿古家具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中国家庭中的仿古家具多以明清家具为代表,它集中了我国古典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表现着中国家居文化的特有气质。这种仿古家具的时尚形成了一股中式风格的潮流,带给许多人一缕别有情趣的古韵(如图一)。古典家庭用具蕴蓄着图一红木仿古纹样家具组合

我国浓厚的历史文化、从宫廷专用的车、轿、桌、椅、案、屏等等,到百姓人家的陈列柜、多宝阁、文案桌等等,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古典家具制造体系。

仿古家具将悠悠古韵和现代推崇的领会艺术相结合,扮靓了现代人的家居生存,表现出来了一种简约明了的通畅风格,具有一种“自然产生的雕刻艺术”精致美好、雍容典雅。

具有仿古纹样的装饰品闹钟也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如图二),运用传统工艺的制作方法,保留了传统器具的制作工艺,无论是木材间的衔接还是浮雕刻画没有使用一个螺丝钉,纹样也是完全防止古时候的兽纹进行雕刻,而且在完工后用蜂蜡取代油漆保持家具的光泽度和环保,从制作工艺到家具式样,都让人赞不绝口,甚是喜爱。这个仿古时钟无论挂在墙壁还是立在沙发一角,整体看上去就是一件纯手工制作的雕塑品,强烈的反映了一种文化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庄重素雅的外造型,富丽繁缛的装饰风格,雕刻精湛的技艺,深受广大户主的喜爱。图二仿古纹样挂钟

4、结语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造就了辉煌灿烂、博大精通的民族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仿古家具设计理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家具纹饰的选择及运用,以及把传统纹饰与仿古家具的结合无不体现出中华名族的智慧。(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娜,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装饰艺术设计,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

第4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学 大语文 开发利用 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和生活的地方,是个体与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综合体,乡土文化中蕴藏着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接触社会、了解职业的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乡土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生活意义,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能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实现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处处有语文,时时学语文,形成大语文观念,全面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现就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语文教学的做法进行探讨。

一、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及乡土资源创新教学的优势分析

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根本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根”的意义,其浸润与熏陶作用十分重要。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与乡土文化相结合,贴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之中,才能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要,让教学“活”起来。

笔者生活的潮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文化博大精深,地域风情独具特色。钟灵毓秀的潮汕平原,自唐代韩愈到潮州为官,逐步开化文明,大量融汇了江、浙、闽、粤人文,唐宋后,潮人参与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将南洋文化等海外文明引进桑梓故园。故一隅之地的潮州,实已成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汇聚点,从而也滋养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民谣、潮绣、潮州民居建筑、潮汕功夫茶、潮人文学……涌现出了海内外杰出的实业家、文人名士,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潮州文化以其丰富性及独特性,成为语文乡土文化教育不可多得的重要教学资源。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大语文教育

1.挖掘乡土学习内容,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

“潮州文化”本身博大精深,涵盖面广,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必须先筛选学习内容。笔者把其分为“方言文化”、“名胜古迹”、 “节日习俗”、“名人风采”、“工艺美术”等五个部分。再由学生选择,以课堂教学、讲座等形式讲授潮州方言文化(包括方言字词、俗语、历代诗选等)、潮州工艺美术中的民居特色,以及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是工艺美术(陶瓷、雕塑、装潢等),重点讲述潮州陶瓷历史文化、潮彩的文化特点、瓷画的构图、潮州木雕、剪纸等具有潮州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以及潮州风俗等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而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调整各部分内容的比例。

开设乡土文化阅读课,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中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阅读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章,注重用乡土文化培植和熏陶他们的情感,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培养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使学生热爱家乡的大自然,热爱家乡的历史和艺术,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将这一切融入到灵魂与血肉中,成为他们生命的底蕴与存在的根基。这能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语文课堂是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具有感染力。在给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一种大语文教育,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之后,举行潮州音乐(潮州大锣鼓)赏析会,以课堂讨论的方式探讨潮州音乐辉煌的历史和现状,并联系潮州大锣鼓上央视元宵晚会的话题,激发大家的热情,让他们踊跃发言,谈感想,抒心怀,为潮州音乐的发展出谋划策,使之发扬光大。这样的讨论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热爱乡土文化、发展乡土文化的责任感。在学习一些古文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学习潮汕方言用词的特点,并对比方言用语、谚语、俗语的特点,让学生将方言与普通话比较,进一步规范书面语与普通话的使用,也从中了解潮州方言的生动化和通俗化特点。从教学《师说》中引出韩愈对潮汕文化贡献的介绍,以及韩愈在潮州为官、生活的情况,进而展示与韩愈有关的名胜、典故、民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的寻找活动,深化认识韩愈与潮州文化的渊源。从《胡同文化》中引出对潮汕古居建筑、潮汕美食、潮汕俗谚等的介绍;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介绍中,引出潮州人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介绍等等。

3.开展“乡土文化之旅”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乡土文化之旅”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鼓励学生运用调查日记、自办手抄报、诗文朗诵、舞台剧表演、演讲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自己乡土文化学习成果。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之中皆语文,自觉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我们还举行潮籍作家作品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进行朗诵(如碧野、郭光豹、雷铎等的作品);举行“我与潮州文化”征文活动;举行搜集潮州音乐曲名,并把它连串成诗歌的竞赛活动;举行搜集潮汕谚语、潮州歇后语“看谁背得多”的活动……

通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了书本与课堂的局限,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个体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能改变以教科书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格局,能沟通课堂内外、学科内外、学校内外,有利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自然中,走到社会中,实践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家庭生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感受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城市;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27-02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在2013年提出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走出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1],从而更易向其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对世界的影响很大,是“一带一路”建设中最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城市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一、洛阳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带来的机遇

(一)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为文化复兴提供了更多可能

洛阳是一座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十三朝古都的身份使得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开发资源与利用条件。近些年来,洛阳市对风景名胜的开发始终没有懈怠,仅5A级景区就有五家之多,著名的龙门石窟就是其中之一。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佛龛造像遭受到损坏十分严重,而洛阳建立龙门石窟风景区,对文物进行修复和保护,无疑是赋予了它新的生机。龙门石窟风景区将石窟附近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将风景区范围扩大,整体格局细分,提高了龙门石窟的整体观赏价值,也使得吸引海内外游客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签。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龙门石窟风景区的建设,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的不仅仅是文物保护,更是文化复兴与传承。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签之一和中国特色风景名胜的重要代表,以一个大气、亲和、厚重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拉动旅游业发展和推动洛阳当地经济增长的同时,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再次推向了世界舞台,无论是我国古代雕刻工艺的高超,还是佛教盛行的历史环境,无论是我国对佛教文化的深刻诠释,还是文字与经书的再创造,都得以全方位展现,文化传播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给传统文化复兴带来更多机遇。

(二)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管理方式为文化复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丝绸之路开拓了人类最具影响力的文明交往的通道。由古代中国丝织品打开的这条商贸通道,不仅是一条影响巨大、流传广远的商贸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典范性、文明交往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带[2]。因此这条文化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作为丝路起点也是文化带起点的洛阳,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管理上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奠定了良好基础。洛阳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出土文物不计其数,与国际社会的友好往来更是以文化作为中轴而进行的。享誉世界的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内有许多寺院、碑刻、佛像,它将佛教文化按地域区分规划,使人们更清晰的了解佛教发展传播史,了解佛教文化传承以及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宗教差异;寺中建立与佛教和白马寺发展背景相关的小型博物馆,对文化进行小范围整合,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和中华文化爱好者们研究;它定期举行佛事和法会、诵经等活动,彰显了白马寺所蕴含的丰厚佛教文化底蕴和健全的管理机制。在漫长岁月中,随着社会的变迁,白马寺不断地演变与发展,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和管理模式[3]。身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在文化产业的现代化管理上,不仅仅体现在白马寺的建设经营管理和佛教文化的兴盛,在出土文物的现代化管理方面也有杰出表现。由于洛阳博物馆馆藏量巨大,于是洛阳市于2007年底开始建设全新的展馆并于2009年正式竣工,馆藏的四十多万件文物终于有了踏实的落脚地。灿烂的文化底蕴促使这座博物馆在设计之初便已完全规划好馆藏分类并同博物馆的整体建筑架构相结合,将大批量的展示文物按照年代、地域、风格等方面划分在了不同展厅,这样就使得每一个展厅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各个展厅间又紧密相连,让观赏者在品味每一件独立的文物时又能体会到中国历史的厚重。而洛阳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普及传播机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展示文物,还有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术研究。通过对博物馆的现代化管理,提高馆内学术氛围,重视学术成果,重视与高校和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单位的交流学习。

二、洛阳城市现代化快速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所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发展为文化复兴带来的冲击

新媒体传播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于传统媒体,它具全民传播、全域传播和去中心化传播等特点,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将消息向受众传播,且受众可以凭借自身意愿参与其中,成为传播环节中的一员,使每一条新闻消息都更有价值,因此新媒体传播逐渐在城市现代化传播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从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的过渡转型,到新兴网络媒体的高质量建设,都是洛阳媒体现代化发展的缩影,而新兴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和传播方式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洛阳日报》是洛阳市当地一家具有权威性的报刊,从1948年开始便伴随着新城市的诞生而呱呱坠地,几十年来历经风风雨雨,其中,它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的转型期表现尤为突出。它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结合受众需要成为河南省第一家数字报刊,增加网络栏目,提供更多资讯,实现了从传统纸媒向数字化媒体发展的华丽转身。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固定性”,与多变的现代文化形成巨大反差,于是新兴媒体在向受众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不会选择已经“老旧”的传统文化样式,而是跟随时代步伐,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快餐文化”。所以传统文化面临着新发展,新媒体也面临着如何将传统媒体和传统文化与自身相结合的问题。

洛阳小调曲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是中华传统戏曲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华夏大地的艺术底蕴和洛阳的地方特色,但作为传统戏曲,小调曲同京剧一样在新时代条件下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与流行音乐的冲击,而高速传播的西方文化和感染力越来越强的流行音乐的载体,就是传播力与生命力日益强大的新式媒体。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关键阻碍力量就是新媒体发展带给它的冲击。

(二)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土地开发格局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负面影响

“一带一路”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长期的国家战略,必将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传统文化的复兴,而这种影响中比较明显的便是对中国传统建筑以及相应文化造成的破坏[4]。

古代建筑物中也不乏具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能够反映朝代文化风格特色的建筑物,但是要建设现代化都市,就势必要进行土地开发,对先有土地格局做整体规划,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式建筑,这就与同一空间中的古代建筑物发生了冲突,而古建筑也因此面临着被重塑或的可能,这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无疑是一种伤害。因此重视土地开发格局的合理性是必然事件,否则给传统文化造成伤害将不可计数。

三、如何抓住机遇而规避负面影响,以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一)合理开发传统文化周边产业

洛阳城市现代化发展飞速,对优秀传统文化复兴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种形势下,想要令传统文化重绽光芒,我们就要想办法抓住机遇而努力规避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合理开发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产业以促进并带动其发展就是一项良策。从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难看出,适当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加大文化开放力度,能够强化宣传力和传播力,因此这就是城市复兴传统文化的突破点所在。

洛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传统文化周边产品也拥有着一定数量的市场需求,从龙门石窟到白马寺,洛阳可供发掘的文化价值数不胜数,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最直接关联的文化产业,只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把握住机会,稳定健康发展,就一定能够促进传统文化复兴。

(二)直面挑战转危为安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均衡、宗教问题、族群与文化的差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互信,会遭遇文化差异、误解以及地区政权更迭、地缘政治格局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甚至破坏[5]。因而在推进传统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经济、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公正公平发展,人文交流、文化的沟通非常重要。对于新媒体发展为文化复兴提出的挑战,我们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力量,而去规避负面影响,注重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条件,使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服务。同小调曲类似,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要想突出重围,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是必要手段,充分认识新媒体,认识自身发展的局限性,规避负面影响正视缺陷的同时,借力发挥促进文化复兴的作用,才是万全之策。

参考文献:

[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

[2]施福平,唐丹妮.发挥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先发效应[J].上海文化,2014(8).

[3]宋斐.白马寺建筑与环境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9.

第6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 人文奥运 高校 发展

1.引言

从三皇五帝始,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世人皆知。中国文化的人文意蕴,源远流长,就是说,只要有人,有文明,就有人文。中国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对于生命的关怀。宋明理学家把孔子所说的“仁”诠释为生命之源:“仁者,生生之德。”生生便是中国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血脉。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在现代意义上,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2.人文奥运的源头、内涵、灵魂与特点

2.1人文奥运的源头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发祥地――古希腊,其崇高的理想和丰富多彩的竞赛方式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奥运会的优胜者被视为善与美的典范而受到人们的崇拜。人文主义者以各种形式赞扬人的伟大和尊严,重视人精神和肉体的全面发展,这种极富人文色彩的体育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源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人文精神的基础与内核。

2.2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首先,什么是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人文奥运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间关怀,它是百姓的奥运、生活的奥运,是以民为本的奥运;人文奥运是对奥林匹克生活哲学的展开与发展;中国古老文化历经五千余年,是世界上惟一从未间断、绵延至今的人类文化的瑰宝;人文奥运,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的盛节;人文奥运的内涵中还必然地包含着教育的深刻内容。

2.3人文奥运的灵魂

和谐思想,对中国、对世界、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资源性价值。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中国是最有资格谈和谐的国家之一,因为自古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先民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传统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深厚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2.4奥运会的特点及重要性

2.4.1奥运会的特点

广泛的国际性;全新的现代体育;追求男女平等;全人类的体育庆典;体系完整的现代组织机构;促进世界和平。

2.4.2奥运会的重要性

它是超越体育的使者,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国际奥委会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提案,向全世界表明,奥林匹克运动以“为建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和平的社会”为宗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比联合国还大的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目前,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地区)奥委会有200个,其中非洲54个、欧洲48个、亚洲43个、美洲42个、大洋洲13个,它是文化与教育的杰出传播者。

2.5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状况严重;体育教师人文知识缺乏;大学生上体育课不用“脑子”;人文精神的缺损正在向成年人的竞技体育延伸和扩散。

3.人文奥运精神在高校的发展

3.1人文奥运创新理念

“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最为核心的理念。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3.2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教学人性化

很多教师认为,“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在体育教学中贯穿人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潜能和特长的开发,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对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切实可行,也势在必行。

3.3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互动关系

3.3.1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的目标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使命、目标和标准,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就是徒有其表的教育。当今教育的种种问题,归结为一点,实际上就是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且失落得相当全面。

3.3.2.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

教师人文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既包括教师的人格修养、精神世界,又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文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

3.4教师人文教育的途径

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中“公开、公平、公正”的平等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应从打造育人理念开始;高校教育应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人文知识的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手段应人文化。

4.结语

总的说来,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强调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调过硬的技术和水平,这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现在,奥林匹克几乎调动了人文精神的所有资源,所以,高校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实现人文价值,从而使人文奥运在体育环境、社会环境和运动环境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孙葆丽.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04).

[2]王斌.民族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人文奥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第7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 旅游业 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国内有学者认为:“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的重点是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一、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

旅游到底是经济还是文化,当时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后来孙尚清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说到“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这两个功能重心的调整,是一种性质的转化。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旅游活动中,文化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剂。文化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着旅游企业、产品的生命力。所以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性竞争越来越突出了。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也在逐步成为旅游业共同的行为。

二、旅游资源本身就蕴涵着丰厚的文化

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旅游资源的内涵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使人们在欣赏清秀壮美山川的同时体味古老深厚的文化沉淀。

首先,我们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蕴含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鉴赏与开发都需要文化进行“解译”。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需通过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其次,我们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例如,众多的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建造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文化辉映河山的绝好写照。这里讲的“仙”、“龙”实质意味着“文化”或文化魅力。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俗话说: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文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旅游业应注重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不断创新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气质的体现和渊源历史的鉴证,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今后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历史文化可谓累积层叠、百川归纳。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展示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养的观光者的应不仅是瞠目结舌的物化形象,更是倾心感悟的精神之光。因此,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彰显我们的优势、突出我们的特色,使我们的文化差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和最有效的释放。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整体而言,和谐境界、含蓄气质和宽容精神是旅游业发展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内容。

1.和谐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思想,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脱去一切虚伪的外表衣,与大自然之道合而至一,最终达至齐物之境。和谐境界是中国文化之本,也是中国旅游之魂,与西方文化之冲突对立相比,大异其趣,这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旅游开发应使其大放光彩。

2.含蓄气质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敛文化,中庸自持,不恃张扬,其整体气质也与西方文化大有差异。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崇意境,在审美上主张人与自然消融界限,不喜对比而重写意,同时中国文化蕴涵着一种婉转悠长、含蓄悠远的气质,散发着无尽东方文化的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无数域外游客不辞万里,远足中国。含蓄悠远的文化气质,如能在自然,人文景观中恰当地流露,定会让中外游客受用不尽,回味无穷。

3.宽容精神

中国文化从起源到发展,都呈现出多元融会的特征,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生长,并历经中外文化的交汇,汲取异族文化的养分。这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倾向锻造了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品格,赋予它涵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在中国文化的百草园,风格各异的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资源,使无论国内还是跨国的旅游都有着极其雄厚的资源储备。我们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善加利用和保护这种多样性,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民族风情,尽量避免民族文化的趋同倾向,秉持一种宽容的精神和对文化多元发展的关切,现代旅游事业才会得以长足发展。

我国旅游业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旅游文化的创新。中国入世以后,旅游业对境外开放,这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势必引起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方面出自不同文化环境的模式发生整合变化。那么如何创造新的旅游文化,只有旅游业乃至全民族重视文化,使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是 “文化人”,富于很强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实践中反思现有文化的缺陷和局面,创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这样我国的旅游业才能蒸蒸日上,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旅游文化内涵;第二,注重旅游文化形象;第三,注重旅游文化效应。

参考文献:

[1]程:从辩证唯物史观看文化的力量[J].人民日报,2005(5):第九版

[2]钟贤巍王润平:从文化学视角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73-274

第8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空间艺术;哲学原理;渗透

传统文化与空间艺术有着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紧密关系,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思维和行动潜移默化的被这二者左右和支配。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借助现代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的空间设计之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的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影响空间艺术的设计的原则;影响设计师的思考方式和受众的审美取向;影响空间艺术的形式体系。不单是空间艺术,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设计师与受众的思维方式也无时无刻不被隐性传统文化所影响。东西方的不同艺术形式都是在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尽管各国的审美标准与文化元素各有不同,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然而它们又都同属于世界艺术中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现代空间设计应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正视传统的前提下,用创新的设计语言延续传统文化的精华。

1.1中国传统文化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包容力,它崇尚“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境界,通过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包容,用协调、沟通的方式达到“以和为贵”的审美境界。具有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空间设计在现代设计体系中别具一格,它给空间设计领域带来了独特的而充满意境的设计风格。

在我国,人们对“高雅”、“别具一格”的空间环境的审美追求和向往,是受传统老庄美学思想“恬静淡泊”的影响。遵循老庄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为创作之道,能够有效的与受众的审美意象产生共鸣。这种“审美”与“创造美”的对应关系体现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空间设计相互渗透的现象。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观、多元论倾向等,都对现代空间艺术有着不可或缺的启示作用。

1.2西方传统文化的优势对空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西方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理念有别于中国,它崇尚个性、竞争、自由的思想境界,推崇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利益。西方艺术追求对自然的模仿,要求在理解自然、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按照理性的思路发展。随着西方近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激起了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诉求,人们对于自然和一切客观事物不再满足于摹仿和再现,而开始强化自我感受和思想情绪的表达,有着希望驾驭与征服自然的思想特征,因而西方的空间艺术表现出个性、自由和夸张的风格。西方的空间艺术在其不断变革与探索过程中,渐渐面向世界,并对东方近现代空间艺术产生极大影响,然而西方新时期艺术的追求从东方艺术得到启示,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中西方空间艺术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

2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艺术表现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空间艺术是中国空间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的典范,堪称世界园林之巅的中国古典园林,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逸精神和文人审美思想,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和灵活多变的布局,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容的最高审美境界的典范。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艺术的营造理念包含了古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深刻表达,寄托了古人对美的精神诉求。

3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相渗透的表现

现代空间艺术设计在完成人的功能需求基础上,更加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引入到现代空间艺术之中,演绎出空间艺术中的生态理念、绿色理念、仿生理念等尊重“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设计理念,这些理念的兴起说明了现代空间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而各国的空间艺术又有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即民族特色,具有民族特色的空间艺术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社会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各国的空间艺术可以从不同层面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求。从中西方的建筑、文学、戏剧、音乐、绘画等各个层面的类比中,可以得出不同艺术风格源自不同文化基础的结论。总之,空间艺术的设计风格是基于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传统文化因子,辅之民族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最终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民族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传统的艺术风格。

4创新意识如何在现代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前提下无限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空间艺术设计的灵感源泉,空间艺术也在时刻影响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心理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空间艺术从功能到审美、从技术到艺术,都体现出鲜明民族风格。我国的空间艺术必须兼具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应当借鉴传统空间艺术中的意境表达引用于现代空间设计中,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在现代空间艺术设计中,考虑设计师个人审美理想的同时考虑到受众的审美特点,有意识地从传统审美韵味中吸取其精粹,合理应用在现代设计思维中,才能营造出具有民族精神、意境深邃的空间。

5结论

传统文化的精粹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汲之不竭的源泉,关键是我们如何正视传统,在充满创新意识的同时寻求现代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如何借助空间设计的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古老的东方魅力,创造出新而不旧,旧而不老的中国风格,更多的吸引人们缅怀于中国特有的东方文化,同时又不失时代特征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实现这样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求设计师深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避免简单的叠加引用,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与融合;用饱含中国传统思想的设计手法与改造方式,诉说东方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2002.

第9篇:传统文化与人文底蕴范文

    1、现代包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设计指的是有计划和目的的进行艺术创作的行为,包装设计以艺术形式美原则为主要设计思想,将大量不同的材料,图案,色彩,文字等元素根据产品的性质和特点进行重新解构设计。包装设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形式,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是一种创造性的设计过程,并将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下,品种繁多的商品里面要想吸引消费者的视线,必须要加强商品的现代包装设计,应该遵循其特定的设计原则,产品包装的色彩,造型,材料,图案都要做到包装科学化,包装美观化,包装经济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源泉,传统文化是代表了一定的民族的心理状态,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总体表达。

    现代包装设计发展以传统同文化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意义深远,内涵深刻,它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价值。现代的包装设计传达一种人文精神和艺术特征,深刻的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标志设计所应体现的形式。具有优秀设计的现代包装设计是产品价值最终体现的必要手段,只有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才能成为家喻户晓,生活、节日欢庆必不可少的,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的包装设计作品。

    优秀的包装设计理念通常是在设计师对传统文化元素各个方面得到表达的体现,代包装设计只要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形态,运用得当,一定会为企业的产品增光添彩。因此包装设计必须要不断的改革创新,在运用中突破,在创意中变革,在不断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精华加以汲取,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力求在传统中创新,设计中完善,也会进一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其与现代产品的包装设计完美的融合。

    2、现代包装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定位。想完美的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展示深厚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千年的丰富文化形态,对我们传统的文化元素有着很深的了解,掌握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人文情操,审美理念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更好的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代包装设计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积极向上的,有着自己独有的鲜明特点。一切的传统文化都是与坚强、勤劳,喜庆、欢乐等形式相关,文化特点充分展示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现代包装设计巧妙的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包装制作作为最主要的商品,将企业产品的理念和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应用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包装设计应该遵循:人性化发展原则。它使得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更好的改善,让人们生活变得简单快捷,方便省时;环保发展原则。包装是产品的附属物,绿色包装设计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商品的保护功能本原则。现代包装设计能够体现保护保存商品的基本功能,最终对产品的流通起到更有利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包装设计艺术以民族文化底蕴为依托,让越来越多的国人看到了本土现代包装设计的艺术风格的选择,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艺术的结合显得更加的重要。我国从事包装设计和制作的设计师在设计现代包装设计作品的时候,将体现中华民族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形态等传统设计元素与包装设计的语言进行融合性思维创作,使这种民族传统的元素更加的具有广泛性。

    必须要求设计者能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明确的表达包装设计的本质,领会和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产品的销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代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必须将现代包装设计本土论这设计原则切实的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展示出来的民族特色,坚持现代包装设计本土性发展趋势的原则,让越来越多的人的审美修养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不断延伸,多元化的世界各地文化各不相同,更多的西方设计思维和理念不断的渗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的熏染下,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促进与激,让代表民族文化的传统文化元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3、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优秀的包装设计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滋养,应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广泛的应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区域性文化影响力更大。

    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材料的运用:传统非人工包装材料的运用。传统非人工材料即纯天然材料发展到现在也是现代包装设计所使用的最重要的一种材料。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包装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性需要,还要满足包装设计的人性化设计的需求;创新仿传统包装材的运用。即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去对传统的天然材料进行刻意的模仿再造,使之拥有传统的天然材料的肌理或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