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

第1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医学英语教学是医学专科类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随着医学科学国际间交流的逐年增加,掌握好医学英语对于医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开展医学英语教学工作,本文就医学专科类院校的医学英语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医学英语;医学专科类院校;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与国际的交往日趋频繁,各领域与世界接轨,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在此大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国际化程度日渐提高,这对我国的医学教育在与国外接轨的国际化层面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在人才需求方面特别需要在医学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同时又能熟练掌握国际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的人才。本文针对医学英语在医学专科类院校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培养出适合国际化要求的医学英语人才做出贡献。

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医学英语(MedicalEnglish)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主要提高他们在医学专业领域里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能用英语进行口语与笔译的专业交流。由此可知,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而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如今在医科院校兴起的医学英语教学属于医学科目,而不是英语科目。总之,医学英语是英语能力和水平的加深和延伸,用英语语言来表达医学专业的知识,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英语。

(一)偏重公共英语,忽视医学英语教学对于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相当部分的高校依然采用的是公共英语的教学方式,采用每周两到三次的大班授课的英语公共课的授课方式;所选用的教材也以服务于公共英语教学的教材为主,缺乏学科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英语课每周4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英语教程》,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所针对的是高职高专公共英语即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锻炼的是学生在基础英语运用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非针对医学生进行的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这一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对医学英语教育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了英语教学与医学特色不相符的情况,进而使所培养的学生达不到医疗卫生行业所要求的专业化英语水平。

(二)医学英语教育师资配备缺乏专业针对性在医学英语教育方面有两个侧重点,即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基础的英语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具有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满足医疗卫生工作所需的英语技能。这就要求医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熟练掌握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可以将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知识与英语教学实现无缝连接。目前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师资组成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老师是具有高学历的英语专业毕业,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临床实践背景知识的医学专业毕业,而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比例更大。这两种情况下的英语教学各有利弊: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英语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口语进行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但是由于对医学的相关知识不甚了解,无法在医学的专业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无法将医学专业知识融入英语教学中,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在英语大背景下将医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医学专业毕业的英语教师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手到擒来,游刃有余,但是由于缺乏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无法充分的利用英语这一媒介进行医学专业知识的讲解,进而容易出现汉语化的英语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医学英语教师来说,无论其原有的专业是医学还是英语,重新掌握一门学科并使其与自己所学专业达到融汇的地步都并非易事,既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又费时费力且收效不一定明显,故热情不高。而以上这些情况对于医学英语教育是不利的。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缺乏与医学相关的语境,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的医学院校由于学制,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英语课程多受到压缩,且多为大班授课。教师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授课任务多采用的是满堂讲,甚至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很难完全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兴趣不高,这对提高英语分析应用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教具多为公共英语的视听说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缺乏有针对性的与医学专业相关的教材教具,更缺乏与医学场景相关的情景教学环境,这导致教师和学生只能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利用没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教具进行语言学习,这很难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的交际使用能力,降低了教学效果,弱化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从而很难达到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医学英语对于提高未来临床医学研究和诊治工作人员工作水平来说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限制其更好发展的问题,因此本文对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探讨有效提高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方法,以期为进一步的改进医学英语教育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毅,楚长彪.医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分析和策略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4)

[2]刘伟荣,杨丹,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探索[J].医学综述,2008,14(16)

[3]文成,彭莉莎.浅析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下旬),2014,7

第2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专业英语:教学

一、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医学专业词汇匮乏

目前的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学生大多主要精力花在应付四、六级英语考试上,大约掌握公共英语词汇4,000~5,000个。但涉及医学领域的词汇不到1/20,而且基本上是常用医学词汇或口语单词,如:heart(心脏)lung(肺)等。再者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接触医学英语词汇,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不重视”是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态度。而医学英语的特点又是专业词汇多,许多药名、病名来自拉丁文,长达8、9个音节:长句出现频率高;许多普通词汇与专业词汇中意义相距甚远。因此,多数学生医学专业英语词汇很有限。

2、师资相对缺乏

我院承担专业英语授课任务的教师只有三分之一毕业于医学英语专业,其余均外语专业院校毕业,且大多数未经过正规英语教学的培训。因此存在着医学专业词汇范围较窄、运用英语的自如程度不足、师生口语交流能力欠缺等现象。在课堂上绝大多数都是老师讲课,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影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效果。而且,如果教师对教材不能灵活掌握、应用,教学方法不当,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目前我院校特别缺乏既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的专门医学英语教师。

3、英语学习环境气氛不浓

英语语言环境的缺乏制约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英国语言学家杰斯柏森曾指出:“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一周2个学时的专业英语课只能对英语学习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远不能满足语言学习所需要的信息量和条件。较少的课程设置是学生学习氛围不浓的直接原因。

二、对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尝试改革的对策

1、良好师资的组建和培养

教师队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和核心。授课教师应是既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又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对医学英语教学充满热情。提高授课老师英语口语能力是提高授课质量的关键。所以要实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当务之急是利用一切形式提高教师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口语的表达水平,不定期举办各级学习班、观摩授课、定期举办各种英语活动,青年教师通过认真备课、课前试讲、旁听学习,实现教学相长,扩大词汇量,提高口语水平,增强教学能力。最重要的是选送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充分利用访问学者资源,带动其他教师的口语水平,通过这些方式培养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效果。

2、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较多地强调医学词汇量的扩大,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听、说是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交流的基础,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医学生都迫切希望有所提高的重要方面。为提高医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安排适当比例的听说课程。课堂上观看涉及问诊、系统查询、问病史、解释诊断、安慰患者、指导患者、讨论症状与化验报告、急症处理等相关内容的英文原版录像与电影中的相关片断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模仿其中的场景和对白,并以小组为单位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模仿能力和英语口语水平。课堂上还可安排英语学习小组每周轮流做week report,报道最新医学动态或介绍某一特定病例等,开拓英语实践环境。我们还可以选用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加阅读内容、提供图表、补充练习、训练听力外,我们还注重向学生推荐英美国家的专业医学网站,鼓励学生课余上网阅读及在线收听医学内容,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听力水平,又可以获取前沿的专业知识。而对于学生自学当中遇到的难题,则建议学生和教师通过课后讨论或电子邮件互发的形式交流。

3、创造专业英语学习的环境

学生在校只有有限的专业英语课时安排,加之专业英语的复杂性,学生要提高就相对困难,因此努力创造语言环境是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水平很重要的环节。充分利用社会、课堂语言环境,同时使用现代技术如语言实验室、语言广播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等创造逼真的语言环境。每天可以布置学生收听广播VOA中special English中与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听力材料,编写问题作答以锻炼听力;同时为了锻炼学生口语和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让课堂上语言知识的传授过渡到语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果学生能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学习、生活和工作一段时间,对其学习语言,使用语言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3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复合型人才;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60-03

一、我国英语(医学方向)专业现状

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促动下,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根据英语专业教学应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了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提出将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英语专业课程除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以外,还包含复合专业知识课程。[1]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医药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满足医药企事业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医科院校开始创办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如:北京大学医学部(2002年)、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南方医科大学(2005年)、天津医科大学(2007年)等。

医学方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在近十年发展历程中,难免遇到诸多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很多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如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如何系统、科学地处理英语、语言知识和相关知识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它们之间合适的相对比例等。本文将探讨目前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挑战以及解决的对策与出路。

二、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困境

1.专业定位不明确,方向缺失。

第一,英语专业长期存在专业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正如秦秀白指出,“在办学理念上,人们只看到英语的‘工具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科性、专业性和它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性。”[2]如果单纯把“英语”作为一门技能,就不能称其为通常意义上的专业,从而导致专业方向的迷失。

第二,英语(医学方向)很多人认为所谓英语(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就是学一点医学,学一点英语的专业。一方面,由于医学学科特点,课程种类多,课时繁重,这就会造成医学专业课程与英语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倾轧的矛盾。课程设置应当偏向英语还是偏向医学?一旦重心过度偏向医学,势必会带来英语专业的异化,导致专业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下降,人文修养下降。一旦医学知识过于浅薄,也会导致相关专业知识欠缺,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此导致学生既不精通英语又没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对就业的前景没有信心。

正如何兆熊指出的:“英语学习+英语知识+相关知识,这一配置的关键在于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否能正确处理,它们的相对比例是否合适。不合适的比例有可能导致英语专业发生质的变化。”[3]英语专业(医学方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保持英语学科为基本的前提下,应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和比例。

2.相关专业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部分,是构建学生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础。如何构建复合型医学英语人才知识结构,如何系统、有效地设置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各所学校面前的最大的难题。

第一,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相关知识课程”应是“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的一种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4]很多学校在专业建立之初为突出专业特色,均设置了大量的医学方向课程,致使学生课业任务非常繁重,同时也侵占了英语技能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学时。后来学校普遍调整了课程设置,逐渐降低了医学方向课程的比重。这也反映了各所学校课程设置不断趋向成熟、专业定位更趋明朗的发展趋势。然而,系统、有效的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仍旧是一个医学方向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医学与英语相互孤立。“复合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5]。有关复合型人才培养,戴炜栋指出:“所谓‘复合型专业’,并非两个专业的简单相加,要以应用能力为抓手,突出实用与即时性。保持应用能力课程,适当削弱专业理论课和史论课,特别是适当加强应用性专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课程,来增强学生适应市场即时需求的能力。”[6]复合型人才培养中英语和医学学科不能完全孤立,应有机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医学专业人员和英语人员的通力合作,协力构建适合于英语专业的医学知识体系,对医学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翻译等进行深入研究。

3.医学英语相关研究有待深入,话语权有待提高。南佐民指出: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外语教育提出了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学科研究上,相关专业研究很容易被排斥到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研究之外;而在组织管理方面,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使其感到学科和专业界定不明,难以认定英语专业人员在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成就。这些问题使得英语专业复合型教学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学术支撑和制度支撑。英语专业现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包括ESP)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和市场的拉动,而缺乏学科发展的促动力。[7]

英语(医学方向)专业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在医学院校,作为语言类专业她容易被排斥到学校主要研究领域之外,不受学校重视;而在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也往往被排斥在学科主流研究之外。由此导致英语(医学方向)专业在校内和校外都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境地。此外,医学英语跨学科领域的研究需要既有英语语言研究能力,又懂医学的跨专业人才,而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急缺此类人才。自身条件不足,再加上备受边缘化的外在环境,导致医学英语跨学科研究在国内英语语言研究领域的困难处境,话语权亟待提高。

第4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研究

经过近些年来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不断探索研究,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应根据不同高等教育类型、不同学科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才能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医学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其创新创业教育有显著的独特性,尤其是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有针对性地不断推进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梳理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和价值,以期能为医学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医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核心环节[2]。医学相关专业有自身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类别特点,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之相对应,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综合性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既是现代大学的初衷,也是高校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3],因此,各类高校开展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但放在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上,各类专业的目标和特点又千差万别。教育是知识、经验、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认同的塑造、价值追求的引导。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成为一个专业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疾病治疗者,也要求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综合性和素质的全面性上下功夫。

1.2创新创业成果的健康实用性

在新医改背景下,人民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生理的健康,更是扩展到了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方面。医学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这就促使了医学高校的创新创业成果绝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方面健康需要而产生的。医学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在将人文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医学不同专业的特点再侧重性地设计课程。

1.3服务面向的广泛性

医学专业学生就业后主要从事的是医疗相关行业,有各级医疗机构,药品、器械和试剂研发、生产、销售企业等,他们提供的服务或者产品都是为了治疗、预防、检测疾病,这就要求他们提供多元的个或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2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2.1有利于细化和拓展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抓住医学人才的创造性,根据医学生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量身定做,从而细化和拓展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机制。现行的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以课程教育为主,附以各类型创新创业大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创新创业项目大多技术含量低、经营思路固化、脱离实践,不能很好地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基于以上认识,各医学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实践中,通过将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引入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逐步建立了一套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大学科技园或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服务载体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包括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工商税务服务制度、创新创业基金服务体系、产品包装和销售服务体系、财务协助管理体系等。此外,对创新创业成果的考核体系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比如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创新创业休学管理制度等,这些都为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有利于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就业形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将非常严峻[4]。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医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医学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进而培育创业项目扩大就业。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养,同时也让部分学生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对于高校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学生利用学习到的医学专业知识思考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又让学生意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医学生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创新创业思维,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必然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2.3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新医科”是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的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5]。“新医科”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实现“新医科”发展的有效科学途径。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医疗消费将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和主动化,这也必将催生医疗领域新的服务和新的产品,创新创业就是要发现人们的需求进而去研发、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在立足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所需的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动力进行培育和发掘,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国家和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结语

医学专业大学生课程任务重,见习实习时间长,未来从事的行业都是和生命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6],这些特点也导致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按照其他学科照搬照抄。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要充分研究医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联动,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安益强,滕大才,张颖.医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10):7-8.

[2]邹丽琴.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3]唐景莉.坚持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访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4-13.

[4]张丽,吕茂,王丽丽.2020未来三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基于陕西省2019年大学生就业数据[J].科技视界,2020(23):58-60.

第5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1.1把握定位把握学校-专业-课程定位是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关键。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较复杂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质良好,主要服务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学习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培养专业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

1.2寻找依据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高[2008]9号),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1.3确定要素课程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两个方面。

1.3.1基本要素依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课程组成员,并邀请相关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对接,精心选用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过程,研究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目标、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架构。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或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效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建设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结果性指标确定课程评价要素。

1.3.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见图1。

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的特点

2.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遵循了“三个一致性”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中心,遵循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后续课程衔接的一致性、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根据“三个一致性”,确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标准、保障体系。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根据对应的知识单元和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取舍、整合和序化,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全新的课程质量标准。

2.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了“五个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

2.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现了“六项标准”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建立在以培养核心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总体思路基础上,着重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满足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

2.3.1教学队伍标准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参与及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该课程不少于两轮。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2.3.2教学资源标准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集、实验指导、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效果明显。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2.3.3教学内容标准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改革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要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缩减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学时,使二者学时之比达到1∶1。遵循“增强能力、强化技能”的思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突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3.4教学方法标准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构建贯穿课程教学的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能力。对课程不同授课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微视频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学工作信息化水平,延伸第一课堂,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根据课程特点,定期组织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竞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5考核方式标准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与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环节考试方式的关系,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考核(50%)包括实验成绩(30%)、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成绩(10%)及网上单元测试成绩(10%);终结性考核(50%)采取闭卷考试,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知识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综合应用题)。增加对知识点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比重,减少记忆内容的考核比重。

第6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保险,医学,综合性

核保人,就是保险公司内部从事核保工作的专业人员。核保是寿险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风险控制环节,核保工作要求核保人对投保体的危险进行评估分类,以决定是否接受投保、承保条件如何、采用何种费率等等,从而保证保险费率公平合理。因此,核保人除了要具有保险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一个专业的核保人员一定是拥有多领域知识、具备多方面才能的综合性人才。

投保人提交了投保单后,核保人的工作就开始了。作为一名从事保险工作的人,保险知识是核保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对于寿险核保人来说,需要熟练地掌握寿险的相关知识,才能方便核保工作的开展。核保时,核保人根据投保单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审核、筛选、分类,划分标准体、超优体、次标准体、拒保体,确定保险费率,还需要对死差、费差、利差和退保差进行管理,这些都要求核保人具有专业的保险知识。

由于现实中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核保人还会根据其他资料来对投保体进行风险评估,如被保险人的体检报告等。这就要求核保人具备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能够读懂体检报告,根据体检报告来判断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例如,一位被保险人,体检时血压不高,尿中微量蛋白,心电图提示左心室肥厚、窦性心动过缓,无其它特殊情况。面对这些资料,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核保人马上就会考虑到该被保险人很有可能是一位高血压患者,而且已造成相应靶器官的功能损害,其体检血压值正常很有可能为服用降压药(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所造成的假象。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但对于不具有专业医学知识的核保人员来说处理起来是较为困难的。由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人投保时需要增加保费,病情严重的还要拒保,而这些病又是现在的常见病,因此核保人员对血压、血脂、GLU(血糖)、TG(甘油三酯)、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身体质量指数)等指标的正常范围等都要是极为熟悉的,这样才能合理的控制风险规避风险。

有人说,由医学专业的人来担任核保人不就行了吗?但实际上,保险医学与临床医学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目标不同,保险医学中,保险人群的死亡率和精算假设(高于正常死亡率)相符,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临床医学为治病救人降低病人死亡率为目的,一般是非盈利性质的;其次,研究的内容也不同,保险医学关注相对死亡率,而临床医学关注绝对死亡率;此外,还有对疾病的关注点不同、决定差异等等。这些区别就导致了专业医务人员与核保人在对客户分类时产生差异,从而可能会降低销量、减少保费收入,而核保人需要在最大限度范围内增加销量。同时核保还会涉及到保险费率等问题,因此,单纯的专业医务人员也是无法胜任核保工作的,需要具有保险专业知识。

除了各种专业知识外,核保人还需要丰富的阅历、敏锐的洞察力。实务中,保险公司为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进行生存调查。调查事项一般包括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之间的关系,被保险人是否同意投保,是否同意或指定受益人,财务状况、健康状况是否属实,职业环境习惯嗜好等。根据这份生存报告,核保人需要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洞察力来进行判断,决定是否提高费率、或拒保等。如吸烟、酗酒等就要考虑提高保费。

所以,核保时,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才能的核保人根据客户的投保单、报告书、体检报告书、补充告知、健康与疾病问卷、既往病史、生存调查报告等投保资料,根据公司的审核规则和经营政策对投保资料进行审核,对影响被保险人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标准死亡率为基准,运用数理方法差定被保险人的额外死亡率,确定被保险的危险等级,决定是否承保、承保的条件、保险费率等。

核保是寿险经营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既能保证不同被保险人之间相对的公平,又能控制公司的风险,保证经营安全。要保证核保的准确高效,核保人员的专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实中,要找到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并不容易。

第7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一、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就业观念

为了真实全面的认识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就业观念,笔者对东莞医学高校非医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共483名非医学专业学生抽样调查。调查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中约75%的学生属高考调剂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约40%,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约30%,应用心理学专业约15%。而此项调查是在这四个专业学生大一下学期开展的。

从调查结果可得知,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因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影响,在择业上往往更多的考虑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的政府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高大上”的职位。

二、转变非医学生就业观念的方法

(一)提高非医学生专业认可度

1.增加新生专业思想教育力度。从调查中得知,大部分非医学生属于高考专业调剂生,对调剂专业即不满意又不了解,使非医学生对就读调剂专业失去信心,对未来非常迷茫。增加新生专业思想教育力度,帮助非医学生在本专业中寻找兴趣点,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提升非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改善非医学生对未来四年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以便明确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

2.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实行辅修双学位措施。根据调查发现,东莞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都会开设多门医学类相关课程,因没有医学基础,非医学生要花费比学习专业课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医学课程,但又无法学习到系统的医学知识无法获得医学学位,这往往影响了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同时,实行辅修双学位措施,让部分学生有机会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既能满足学生心愿又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

东莞医学院校非医学生因所处的环境决定了非医学生在医学院校里是处于另类的,被边缘化的状态,故而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在此类学生中常有发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就业,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才能调适非医学生的就业心态,最终转变就业观念。

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知。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开设的目的就在于提升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提前为就业做相应的准备。就业指导课本应成为传授面试礼仪、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就业相关知识的平台,可在实际高校教学中,高校对就业指导课不够重视,往往由年轻老师或辅导员担任就业指导课老师,这些老师一般都缺乏丰富的阅人经历和就业经历,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理论知识,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质量,满足不了学生对就业知识的需求,因此就业指导课学生缺勤情况非常严重。高校应给予充分重视,聘请专业指导老师或就业经历丰富的人士承担就业指导课程,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传授就业相关知识,分析就业政策,帮助学生认清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提高学生对就业的认知。

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提升对就业的认知,学生才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就业意向,树立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符合实际的就业观念的树立就是学生根据市场导向,个人能力大小,知识水平的高低等客观因素来判断。非医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树立的就业观往往伴随着自信和希望,因此非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会随之淡化或消失。

(三)提升就业能力

现代大学生经常被社会称之为“眼高手低”,也就是说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是不对等的。“高、大、上”的就业观念就应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作为支撑。那如何提升非医学生就业能力就成为重中之重。

理论知识的学习。东莞医学院校非医专业部分学生因就读专业不是理想的专业,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最大的目标就是顺利毕业后找份工作。可是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中都会明确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这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查看各种应届生招聘广告可知很多工作岗位专业性不强,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很普遍,部分就读自己不理想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目标有针对性的研读其他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第8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早接触临床

口腔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口腔医学专业专科生大多在社区、乡镇卫生院、口腔诊所就业,不但要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强,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口腔疾病患者。口腔医学专业专科学制短,一般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医院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接触临床的机会非常少,学生普遍反映对将来要从事的口腔医生这个职业认识模糊,学习兴趣不大。另外,部分教师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对临床案例介绍很少,很多学生感觉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枯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课程内容存在困难。为解决当前教学模式与学生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界提出了早接触临床的教学方式[1,2]。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在医学生大一、大二学习期间就采用不同形式的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早接触临床是国际上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更加有效地将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3,4]。近年来,我院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实施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目的和意义

1.1加强专业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在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下,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第一年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英语、计算机、“两课”、少量临床医学基础课程(如人体结构学、人体形态学),基本不接触口腔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概念,对当初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感到茫然,甚至产生悔意,具体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对于一个没有真实接触过的临床病例,学生很难通过枯燥而深奥的书本知识进行正确理解,口腔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非常抽象,教师的反复灌输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早期接触临床可以使他们在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中体会到角色的转变,进而产生职业神圣感、荣誉感,通过接触临床病例,学生体会到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只有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适应课堂,才能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如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拔牙过程,体会患者对拔牙的恐惧、医生的熟练操作,会迅速让学生对将来要学习的牙槽外科产生兴趣;还可以生活中常见的急性牙疼为例,适时介绍急性牙髓炎的基本特点,如夜间疼、自发疼;通过早接触牙齿根管治疗,让学生对以后的牙体牙髓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强化医患沟通技能,树立医者仁心理念

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职业爱心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带教教师应借助早接触临床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和患者交朋友,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如让学生询问患者的患病经过,学会采集病史,患者对疾病的咨询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知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解答。早接触临床会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培养。早接触临床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以前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初次面对患者时非常紧张,不知所措,患者也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拒绝实习生的治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下一次接诊患者时就会更加不自信,从而导致恶性循坏。早接触临床有助于学生消除胆怯、恐惧心理,尽快适应角色转变,从容自信地面对患者。

2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2.1“项目导向式”早接触临床

在安排早接触临床时,由于学生仅学过基础课程,对口腔疾病的了解很多来自电视、网络及周围朋友或自己的患病经历,如龋齿、牙疼、牙龈出血等。因此,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如拔牙、根管治疗、牙外伤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生组成不同的兴趣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专业教师带领,不同时间点安排不同的口腔治疗项目让学生接触临床,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如见习拔牙项目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以下问题:接诊时如何和患者沟通?为什么要拔除患牙?能不能不拔?是牙疼患者要求拔除还是其他原因?拔牙要准备哪些器械?术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接触临床,就会避免盲目见习,效果也会好很多。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始终以“项目导向式”安排学生见习,既可以集中安排,也鼓励学生在周末或寒暑假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接触临床。

2.2“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选拔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实习生作为教员,学生之间开展传帮带教学。学生之间共同语言较多,沟通较容易,高年级学生的实习经验和体会对低年级学生有很好的帮助,能够避免或减少后者犯同样的错误。如上颌第一前磨牙在拔牙过程中非常容易断根,初学者不易掌握要点和技巧。高年级学生会把他们拔牙过程中的体会讲给低年级学生听,低年级学生在以后实习时就会更加注意;同时高年级学生自信而熟练地接诊患者会对低年级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学生教员带教更能活跃教学气氛,学生少了在教师面前的紧张感。“学生传帮式”早接触临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实现在快乐中学习。

2.3“教师示范式”早接触临床

早接触临床质量的好坏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影响。带教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带教教师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方式、手术操作习惯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早接触临床的带教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师,某种程度上还是导师,因此,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带教教师必须为人师表,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相反,一个不称职的带教教师将会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后者专业认可度以及职业热情,对其今后的从医之路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安排学生早接触临床时,我们一般选择技术过硬、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作为带教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早接触临床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而不是替代,帮助学生将前期所学基础课程融入具体临床医疗实践中,适时提问,而不急于解答,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如见习拔牙过程时,教师提问:拔牙后患者经常问什么时间修复患牙,如果你是医生该怎么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拔牙创口的愈合过程等相关知识。

2.4“医患沟通式”早接触临床

在当今社会各种原因综合作用下,部分患者拒绝示范治疗,甚至会拒绝实习生治疗,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使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大大减少。国家卫计委为规范医学教育临床实践活动管理,保护医学生的合法实习权和患者的知情权,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实习医师必须先声明自己的实习医师身份,取得患者同意,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5]。医患沟通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医学生必须重视并掌握,当前大多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患者的病情,忽视了患者心理与情感的需求[6]。在早接触临床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尊重患者、医患关系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应在教学安排方面自学生入学时就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加强教育;带教教师尽量选择能配合的患者作为学习对象,事前向患者说明,取得患者同意,避免产生医患矛盾。如果患者不希望太多学生围观,带教教师可减少参与的学生数量,尽量避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等负面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和患者交流沟通,初步培养其医疗实践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

3结论

在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早接触临床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更早接触真实的口腔医疗环境,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明确认识,提高专业认可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早接触临床教学安排中,可以采取上述4种措施。另外,要特别重视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加强学生对医患矛盾现状的认识,让学生获得更多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及临床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袁瑾,张志愿,曹霞,等.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2]孔祥,陈牧,黄谦,等.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174-176.

[3]张凤,乔宇琪,邵莉,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4(12):71-72.

[4]陶丹英,束陈斌,潘瑛,等.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口腔预防临床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口腔医学,2013,22(1):96-98.

[5]汪轶,唐彧,何艳,等.医患沟通教育在口腔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上海口腔医学杂志,2012,21(4):474-477.

第9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涉外医学; 英语听说; 分阶段

一、 实施背景

英语听说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涉外医学生是培养以医学知识为“主”,外语知识为“辅”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急需的涉外人才。

广西中医药大学2001年设立中医学(对外方向,六年制)专业,以培养掌握中医知识为主,英语技能为辅的国际型临床中医学人才为目标;2005年起招收护理学(英语方向,五年制)学生,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对外交流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医学(对外方向)和护理学(英语方向)专业(以下简称“涉外医学”专业)是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强调“专业+英语”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听说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结合实际,全面贯彻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以听说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目标[1],培养高素质涉外医学专门人才。

二、分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相对全国来说,广西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二本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少数民族区域,新生入学成绩相对偏低,听说能力较为薄弱。一项对2010级中医学(对外方向、骨伤科学方向)、护理(英语方向)、药学、中药学等专业共24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20.8%的人认为自己的听说能力“一般”,55.4%选择“非常差”,而选择“还可以”的仅占8.8%;中学时只有14.2%“系统参加过”听说训练,“有一定训练”和“很少训练”的分别占50.4%和31.3%[2]。因此,听说教学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将涉外医学专业的听说教学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优化阶段。

1. 基础阶段。基础阶段指大学学习的第一年,此阶段的听说专门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语音、基础听力和英语口语等,保证每周有2-3次听说课程。另外,像精读课、泛读课、欧美文化课等其它的英语课程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授课和学生的presentation结合起来,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和听说基本技能。同时,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比赛等听说活动创造良好的听说氛围,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听说活动的热情。

2. 提高阶段。提高阶段是在校学习的第二、三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从刚开始的“不敢说”到现在的“敢说”和“会说”,重点强调听说表达的技巧性和有效性。这个阶段开设的听说专门课程有:高级听力(新闻英语听力)、英语演讲等。高级听力课以VOA,BBC电台的英语新闻为主,因为新闻注重时效性,讲述国内外大事,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英语演讲课强调沟通的技巧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利用每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中泰传统医药学术研讨会、亚洲护理大会等国际性医药会议,与组委会密切合作,输送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筹备和各项服务中,达到了锻炼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效果。

3. 优化阶段。优化阶段指高年级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因此,听说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听说结合起来,设置国际学术会议演讲(专业英语演讲)、医学英语听说及其它专业双语课程。专业英语演讲是从08年开设的特色课程,以模拟举办一次中医学(护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内容,从会议筹备、发言、问答等流程都全部由学生完成,突出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具备医学和外语双重知识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能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此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外国留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与他们一同实习或给临床主讲教师担任翻译,拓宽途径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听说水平。

三、问题和对策

1.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人才培养首先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3]。涉外医学专业开设时间不长,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摸索。国内其它许多医学院校还开设了英语(医学方向)和英语(国际护理方向)等类型的涉外专业,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涉外医学专业培养医学高级专门涉外人才的目标不同,这些专业是以培养以英语专业为“主”,医学知识为“辅”,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手段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无论是培养哪种类型的涉外人才,都应注重设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涉外医学专业尤其要以提高涉外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外语沟通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国际型临床涉外医学高级人才。

2.课程设置的问题。

课程设置的优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影响,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基础,同时还要兼顾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中至少应该包括几大模块:医学基础课程模块、英语专业课程模块、医学专业课程模块、医学英语听说课程模块和涉外医学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上碰到的主要问题是:涉外医学相关的课程,尤其是双语课程数量较少的问题及课堂教学和临床研究、临床实践脱节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两个解决办法可供参考:第一,增加涉外医学专门双语课程,双语课程教学是培养外向型专业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双语课程的设置使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紧密结合,达到“学中用”和“用中学”的良好效果。第二,设置临床专门实践课,将外语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临床中,在实践中检验听说能力并反馈到课堂学习中。第三,各模块课程可根据本专业方向和特色来设定。中医类高等院校可以设置中医英语类,护理英语类听说课程,如中医英语口语课,临床护理英语听说课、国际会议演讲课等,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3.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人才优化、培养和引进,医学院校外语教师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学历、职称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校英语相关课程教师都是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教师没有学习过医学有关的课程,更谈不上医学系统知识的培训。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当中的部分教师投入到医学相关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会对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得透彻,造成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通常会感觉到“吃不饱”,也“吃不好”。针对这一状况,应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尽可能安排有英语和医学知识双重知识背景的教师授课,特别是各医学高等院校一般都有附属医学,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附属医院中从海外毕业的医生担任主讲教师。第二,制定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积极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医学专门知识并取得学位,同时也鼓励医学(药学)等专业教师学习英语,特别是英语听说,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三,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不断将新鲜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在学校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攻读医学学位,将在岗教师中具有英语和医学双学位(专业)的教师比例提高到20%,为提高涉外医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四、结语

涉外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吸收和融合中西医学知识,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涉外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探索和实践需要完善和提高。涉外医学生英语能力培养要紧紧抓住以听说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分阶段、有目标的逐步实施,不断探索和总结,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教育,2009(9):79-84.

[2] 周锋.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西部,2011(12):206.

[3] 严辰松.与时俱进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国外语,2004(1):67.

[4] 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