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通过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高职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具有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显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如: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感强烈,情感极其脆弱;高校扩招,就业单位要求升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长久处于悲观状态;对高职教育模式认识不明确,学生长久处于厌学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游戏、酗酒、抽烟来缓解心理不适,导致心理状态恶性循环。由于心理情绪原因而引起的暴力行为、自杀自虐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2.高职学生微信使用频率高。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构成之一,是手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而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手机上网套餐,上网费用低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选择手机上网。同时,微信这种即时通信软件自研发以来,主要运用手机进行操作,它的影像和图文显示吸引眼球,独特的“语音对话”和“手机群聊功能”方便联系,可随时随地记录学习和生活状态,朋友圈动态。手机微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成为最受高职学生喜爱的新生自媒体。3.利用微信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学生喜爱,可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课堂和讲座中,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对微信平台,学生大多利用休息时间关注心理健康信息,变被动为主动,依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关注内容,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网络环境下接触平台的知识和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台文章可以选择不同于课堂中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学生学习效果更佳。微信平台的网络虚拟性保护学生隐私和账户安全,使学生不必担心言论被同学嘲笑,或更大胆地在网络上通过留言和即时对话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自我表达和与教师沟通中调节心理不适。4.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扩展受众面,延长教育时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模式常因场地、时间限制和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扩大活动的受众面,提高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多数在校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活的心理健康常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获取知识渠道较窄、接触时间有限,不能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信息,有效延长心理健康教育时长。除在校学生外,报考本校学生在填报志愿后就可通过微信信息平台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即将毕业和毕业后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微信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

二、利用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径

1.建立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微信公共平台的用户可以定期推送消息、传播品牌文化。2013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推出“大生活圈”手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研究生关注的校内外学术、科研、生活、就业等信息,发送哲理、励志小故事,为研究生提供各类校内信息查询服务,调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意见和建议。开学短短两天,微信的关注已经达到1500余人,微信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在微信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定期推送信息吸引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但应注意推送内容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这样能获得更多的关注,顺畅地传播心理健康信息。微信平台具有评论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回复留言,在微信平台上和学生沟通交流。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交流平台,增进交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第三级,朋辈心理委员。在微信广泛应用之时,学校利用微信群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学校建立各层级微信群,鼓励传统各层级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使用微信,在微信群上定时讨论活动和心理知识,实现信息的交流、反馈和传送。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朋辈心理健康平台的搭建非常有必要,可以建立由心理爱好者、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网络心理工作团体,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内容可选择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常用调节技巧,通过考核的学生推荐为朋辈心理咨询师,可对同学的困扰进行网络上的疏导,建立网络心理自助系统。3.利用朋友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能力。微信时代,人人微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主动进入微信阵地,熟悉微信“聊天”“即时对讲”“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公众平台”等功能。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微信运用能力和觉察能力等“微”能力,善于从学生的朋友圈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尽早介入,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早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内心的迷茫,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扩大宣传,调动学生关注微信心理健康内容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度虽高,但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讯是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是浏览公众平台,微信只是因其语音对话的方便性才逐渐取代了QQ通信。即使部分同学在使用公众平台浏览信息,大多是进行休闲娱乐性质的浏览,缺少自主学习和调节心理健康的意识。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心理讲座、心理课堂大力宣传,使学生自主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微信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学习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自己走出迷茫,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在微信平台建立初期,学校可通过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程度设立奖惩制度,就学生表现活跃程度和考核分数适当奖励额外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微信平台。5.使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战。学校利用微信可以迎合学生的喜好,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工作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在使用微信时,学生容易忽略使用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过度使用。在宣传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的同时,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过度迷恋和使用微信,否则会导致另外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出现。微信时代如何利用微信趋利避害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是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丁文君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

第2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特别是近年快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将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研究重心,如何解决好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今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生应占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调整,高等职业教育正迅速突起。近几年,高职毕业生人数占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前几年的近50%上升到如今的52%,2007年达到258万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生已经接近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受重视,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感到课难上,事难管,而且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正确认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相应的对策对于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些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在一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里,两年内就有十几个学生因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休学或退学;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而对于高职学生这个较为特殊的群体来说,问题更突出。徐炳谦等对河北某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有29.3%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9.7%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障碍。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张敏、蒋希等使用SCL-90量表和自编问卷,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二年级的362 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是困扰高职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陈启山、温忠麟使用SCL-90对广东某高职院校187名毕业生进行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高职大学毕业生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占21.9%,主要表现为强迫(45.5%)、人际敏感(41.7%)、偏执(33.6%)、敌对(29.9%),较低的为恐怖(15%)、躯体化(10.7%)。有轻度不良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较高,最高高达45.5%。近期,邱开金使用随机抽样法对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的797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大、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学习成就感弱:进职业院校学习是学生本人意愿的为43.8%,由父母决定的占20.1% ;选择就读职业院校的关键因素是"升学考试成绩不好"者约占50% ,认为"进职业院校读书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热爱所学专业者仅占29.8%;26.5% 的对完成学业"信心不足"或"没有信心"。这表明,高职学生进职业院校学习有"先天不足"的因素,心理发展存在一定障碍的学生也不是少数。

二、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高职学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面对学习的压力、经济的压力、行为交往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学生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各种矛盾冲突,严重地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摆脱消极心态的影响,学生将很难适应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也将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事业。为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冷静地面对现实,形成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学校各级组织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

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认识上的误区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应该把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的思想高度,"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因此,我们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要求,就自然的提到党委议事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大学生中开花结果,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

(二)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和交流,建立起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全体老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全体教师中树立起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更新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学生观、人才观,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蔚然成风。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二是学校不定期地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和本校的老师,针对学生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敏感问题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很受学生欢迎。三是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由专门人员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四是在校园刊物上开设心理健康的专题栏目《心理信箱》,针对学生来信中所反映的困扰他们的问题进行答复,对个别同学进行心理辅导。五是选择一些合适的量表,在学生中进行心理测试,通过对心理测试结果的科学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使教师掌握学生普遍的心理状况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为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六是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三)多种形式的开展心理健康载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在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各项工作中,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这是最重要的途径。二是学校不定期地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和本校的老师,针对学生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敏感问题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很受学生欢迎。三是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压力,释放了不良情绪,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和谐发展,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唐勇林.10省高职生初就业超本科 并非学历高就好求职.中国教育新闻网

[2]当代大学生遭遇心理困惑[EB/OL]

[3]徐炳谦,张能云.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

[4]张 敏,蒋 希.362名高职护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及分析[J]

第3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共生关系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两个学科教学经常存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探讨两者的共生关系,对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本质。共生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依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共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中,共生关系更强调事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即两种事物的诞生存在一定联系,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正是体现了从自发产生到自觉构建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被纳入到德育的范畴,这也意味着教育界普遍认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两者的共生关系越来越明显,而两者共生的本质是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共生解析。两者共生理论的分析,要依赖系统的框架,框架分成两个维度,即横向与纵向维度,其中横向维度分析的是两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发展历史,而纵向维度则主要分析两种教育在不同时期所拥有的共生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关系

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共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相同的教育目标以及共同的教育和研究对象。

(一)两者具有共同的思想起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代的教育观中就有所体现,这也是两者的思想源头,虽然教育体制经过几千年的变化,但是两者的思想起源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播,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而内容上包含人格培养与良好的习惯。纵观儒家、道家与法家等各种德育思想,其中所包含的本质都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关键。由此可见,两种教育的思想起源都来自古代的教育观。

(二)相同的教育目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统一的教育目标,两者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的提升,引导学生不断改变与发展自我,促进大学生智慧、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使大学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在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评价人才的优秀也不单纯地以知识、技能为参照对象,而是综合分析人才的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育人,促进人才全面成长。所以,要求当前的德育工作者在教育上对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三)两者的教育与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育对象无一例外是人,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人的需求,只不过两者在研究层面上有差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研究人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心理表现,对个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帮助个体摆脱心理疾病的困扰,进而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人的思想导向问题,依据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将个体的思想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在研究内容与任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从两种教育获得的结果来看,两者研究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帮助人成长,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两种研究都是个体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能够起到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此外,两者在教育方法上也有较大的一致性,实际教学中,两者经常使用专题讲座、课堂授课以及广播电视播放等方式进行相应的知识宣传,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两者相互渗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德育教学中,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方面单独实施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只有两者共同发挥,相互促进,才能完成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1]贾虹.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促进[J].教育与职业,2011(05):66-67.

[2]郑学勤,黎琳.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120-125.

第4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在厌学,纪律散漫,个性突出,难管教,没有理想等现象。他们大多被社会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同时家长认为他们考不上高中读不了大学,年纪小也打不了工,不如读职校,自身也认为无一事处,不愿读但不得不读的职校。这些都对中职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而这一时期正是一个人的青年期。它面临着心理发展的狂风暴雨,是一个危险期和困难期。正如教育家杜威说的:十几岁的阶段是人生根本上左右为难的阶段,他们要生长,要成熟,还要安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时期,通过各种方法,帮助他们一起战胜“狂风暴雨”。

一、 中职生几个心理特点

中职生外在表现很多,比如迟到旷课常,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尊重他人,更有甚者,男生为点小事大打出手,女生寻死觅活。归根结底,源于其心理健康问题,笔记总结机电中职生心理特点和由此产生的现象,有相对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1、智力发育总体属中上:没有任何人下过如此结论,中职生是比考上高中能读大学的人智商低。相反中职学生的智力发展通常比较好,不存在智力低的问题。这可以从他们为迟到所编的无穷无尽的理由看出。曾经吴福元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对中职学生进行了一项智力调查,结果发现中职学生的平均智商为116.08,属于中上智力或高智力水平。已故心理学家朱智贤主持的一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2、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强:中职生大多数受批评较多,尤其是男同学,所以他们承受挫折能力相对较强。据一相关报道,某初级中学一初二女同学被老师怀疑考试作弊,只因这样,便承受不起,跳楼自尽,感叹于一个花季生命结束的同时,亦让人思考现在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这个特点也有坏处。坏处就是中职生对于某些级别的批评否定打击,苦口婆心的教育早已司空见惯,所以要想他们改变现状也是很相对比较难的。

3、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中职生的自卑感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来自学习,有来自家庭经济或家庭不完整,也有的来自自身外貌和才艺。学习方面的自卑比较普遍,由于初中阶段学业上的反复失败,不受重视,自卑感强,对成绩充满冷漠、仇视,自然厌学。中职生每天上课安排相对初高来说已经很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既然厌学,那一天安排的6节课也会是度日如年,他们就会想办法让正常上课时间变得精彩,即有了各种违纪表现,甚至有的违背道德。另外由于家庭或自身原因,性格极端,或太安静或太暴躁,这些的根源都是自卑。

中职生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受着不同的期望,不同的教育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我们必须帮他们缓解这些压力,形成健康的心理。下面就从两个大的方面探讨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对策。

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对策

人需要什么?想得到什么?马斯洛心理学需求层次论按高低先后排序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3.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4.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5.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6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7.自我实现需求(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它告诉我们现在的中职生的需求大多数在三层次和四层次上,那我们要给他们信心让他们去实现。

1、注重中职生生活环境。

孟母三迁,告诉我们环境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让环境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我们首先可以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各种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各种篮球比赛,手抄报比赛,绘画书法象棋等各项文体活动,以及专业知识竞赛等等,既增加了学校生活的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最重要的是体现了自身价值,有成就感,告诉他们我只是考试不行而言,这就是心理学需求层次的第三和第四点。其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始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的老师和场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交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化解和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注重中职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5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成长、生活及就业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是因升学考试失败或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由于社会上存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和歧视,往往使职业院校学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自信,得过且过,由于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加上基础知识薄弱,到了职业院校以后,面对陌生的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不知从何学起,学习焦虑感强,产生厌学情绪。

(三)情绪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情绪存在明显的两极性,易兴奋冲动或愤怒悲观。承受挫折能力弱,面对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偏见以及就业竞争压力,易产生厌世情绪,来自弱势群体家庭,应试教育阶段的学习没有成功,觉得受人冷落,易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不感兴趣,态度冷漠。

(四)个性方面的问题。

自卑心理重,自我意识片面,不论是学习成绩欠佳,还是因为家境不好,无奈而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易因为社会舆论对职业院校的偏见导致内心失衡,自认“低人一等”,出现标新立异,狭隘偏执、孤僻懦弱等消极表现。

(五)逆反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职业院校,部分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亲友的影响,过多或过早接触社会阴暗的一面,内心深处不由自主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对学习和校纪校规有着严重的逆反消极心理,对老师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六)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职业院校学生自进入校门起,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全新的环境,内心渴望与人交往,但主动性不强,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识,不同程度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对他人的优点难以认同,对他人的缺点也难以容忍,经常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七)情绪控制方面的问题。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职业院校的学生情感丰富,情绪富于变化,控制能力较低,容易感情用事,遇事不能明辨是非,缺乏冷静,快乐时常兴奋过头,挫折时常抑郁消沉。

(八)个性发展方面的问题。

一少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这种类型,这部分学生由于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对所学的专业技能冷淡,精神无所寄托,其行为由紧张、压抑转向标新立异,盲目追求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奇装异服,嘴叼香烟,寻求刺激,蛮横任性,目空一切,争强好斗。

此外,职业院校学生审美心理、性心理、择业就业心理等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校园和社会的和谐。

二、职业院校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必须围绕以人为本,厚德精技的培养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学有专长、品德优良的实用技能人才。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行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如在人际关系、择业就业等方面,教育学生尊敬师长、和睦相处、脚踏实地、乐观向上,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等等。与此同时,要完善职业院校教育评价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全面,不能只看重分数不看重道德品质,只看重学生的技能不看重良好个性的培养,努力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

职业院校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形成,并非是学生工作人员或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某些部门的工作,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职业院校学生入学时年龄大都在18岁左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和稳定,对职业教育存在陌生感,对新的学习环境仍有待熟悉,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其中,教学系引导学生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端正入学动机,消除学习焦虑心理;学生管理和保卫部门教育学生增强安全和法制意识,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就业指导部门协助学生设计好人生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室要通过心理健康讲座、集体咨询、发放心理健康资料等形式并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2.德育工作队伍唱主角。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处、保卫处、团委、思想政治课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角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3.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润物细无声”。除了政治课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也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园地,如语文课中培养学生尊老爱幼、正直善良的情操;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意识;而技能实操课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靠某一方的力量就可以支撑的,它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健康的工作网络,以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实施。

1.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骨干作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职业院校日常管理最重要的队伍,也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看待问题的观点、处理事情的方法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对职业院校的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心理素质过硬、关爱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2.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机构建设。职业院校要重视心理咨询室建设,通过心理咨询室在全校系统地开展调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趣味活动,采用集体或者个别的形式,运用电话、短信、网络信箱等手段,进行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尽早发现问题,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网络,确保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必须有一整套并且较为完善的辅助队伍,那就是:宿舍心理气象员——班级心理委员——各系心理咨询组——校心理咨询中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到了学校的每间宿舍、每间教室、每一个同学,既加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又可预防个别恶性心理健康事件于未然;4.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学生的成长是在一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便利的场所,家庭是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关键,社会环境则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为技校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的责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第6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开发举措

1.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调整并充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是否能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有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否贴近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满足他们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了让图书馆的一切馆藏资源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评估凑数,对图书馆所有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大盘整、大清查,对那些已经陈旧过时发黄发霉的书籍文献进行彻底清理封存,调整并改善文献信息资源结构,重点充实相对比较缺乏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文献。为此,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相情愿征集文献资源的做法,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分别以班级、年级、专业为单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广泛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统计资料显示,学生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献需求量较高,多数学生都有阅读以下文献书籍的愿望: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情感合理释放及其问题的处理就业心理压力的克服、学习考试焦虑情绪的调适、自卑心理的排除、自信心的培养、网络危害预防与控制、理性择业观的培养和职业人生的整体规划等。围绕这些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内容,有的放矢地配备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这种做法不仅增强文献的可读性、针对性和图书馆的凝聚力,而且也充分体现学校办学“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开展工作,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给予的温暖与关爱,从而唤起他们的良知,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未来产生足够信心,自觉地朝着心理健康的轨道去发展。

2.成立图书馆导读管理网络系统,帮助学生提高其教育资源的摄取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图书馆有责任让学校全体学生都从中受益,这一责任的落实需要想办法扩大其文献信息资源的受众面和使用频率,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高效快捷有选择地从中获取最能贴近他们心理状况及其成长需求的各类纸制文献和电子文献。为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转变传统工作方式,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的工作绝非仅仅局限在按时开关图书文献阅览室和数字化图书馆、监督学生是否将文献资料放回书架、是否按时归还借阅的书刊、是否足额支付上网阅览的费用、是否保持阅览室的肃静和环境的清洁卫生等方面。其实,这些仅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并非工作的重心所在,其工作的重心应落脚在如何引导学生在校二三年的时间内能够从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中尽可能吸取滋补心灵、催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自我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心理世界丰富多彩又健康协调,对生活充满信心并产生持续的生活学习的动力。

为了让图书馆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产生这些功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胆探索,在改革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彻底转变过去那种被动工作、学生主动上门、愿者上钩的局面,在导读上狠下工夫,通过周密设计,组建了图书馆导读管理网络系统,不仅每个馆员是该导读管理系统中的成员要担负起导读引领的责任,还要在学生中广为吸纳一批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都比较强的志愿者充实其中。这些志愿者是通过志愿报名的方式,在各班、各专业、男女生公寓及其各楼层中优选出来的,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每周向所属责任范围内的同学一次最新文献信息情报,并有选择性地进行导读宣传演讲,激发更多同学主动到图书馆获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献信息资源。再有,导读管理网络系统中的学生,有优先接受信息安全教育的权利,增强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保护的能力意识,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引导并帮助其他同学在浏览数字化图书信息时做到自觉抗击一些陈腐过时、低级趣味的信息资源,确保自我身心始终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的熏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个导读管理活动中应始终要处于统领的地位,指定并协调好导读学生管理员之间的工作,以他们为中介,吸引更多学生来图书馆学习提高,并帮助他们置身文献信息海洋中,有针对性地快捷地获取“惟我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3.开展读书系列活动,激活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群策群力,,革新并优化传统工作模式,最大化地开发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此,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认真审视以往工作模式与经验基础上,大胆尝试与创新,寻找到了以开展“图书馆读书系列活动”为纽带来扩大其心理健康教育受众范围、激活其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增强其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工作模式。为了让系列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在系列活动的形式上做到尽可能多样化。各种形式的赛事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如何有效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成长,充分反映高职生这一大学生殊群体,在学习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以及他们促进自我心理健康成长和帮助他人心理健康成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典范;对各比赛活动,图书馆都有专人全程监控与直接参与,包括活动的周密策划、开展过程中的具体组织实施以及总结表彰等各个环节都亲自涉历,忌讳图书馆学生义务管理员全盘代替,从而确保活动质量与效果;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对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情况都要进行等级制评定,按照评定等级的高低合成相应的综合素质得分,记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这样能让参与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奔头”,学生为了让活动参与的效果理想一些,他们能生发出一种内在动力,自觉主动地到图书馆查阅纸制文献资料、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料,搜寻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通过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个个讲学习、人人讲健康的图书馆良好文化风尚,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为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功效

1.磁石功效。紧紧围绕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条主线开展图书馆读书系列活动,成立图书馆导读管理网络组织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取舍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等举措,大大地增强图书馆在全校学生中的磁石功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课余自觉主动地到图书馆学习,尽情地在那里吸取宝贵的心理健康营养,与无数的心理健康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进行心灵对话、心灵碰撞,不断清理心灵深处尚存的尘埃垃圾,进而让心灵变得越来越澄澈明亮,心理世界变得越来越秩序而和谐。同时,更多的学生也能自觉远离不健康的文化场所自觉疏离侵蚀他们思想灵魂的不健康文化,诸如网上黄、校园周边出租的黄色书刊、抽烟喝酒、打牌赌博等。

2.泛化功效。图书馆健康先进文化对学生的教育洗礼,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技能高手,还必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人。在与时代脉搏相契合的成才观指引下,他们不仅充分利用图书馆健康教育资源促进自己心理健康成长,也积极主动地争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与机会,加快心理成长步伐。过去有的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学习不重视,通过图书馆的泛化引领,要求选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剧增,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明显增强;主动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的学生也多了;心理上有结解不开,主动与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以及周围同学取得联系求得帮助的学生也多了;心理上有问题,绝大多数都能够采取妥善的方法解决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要么把它弊在心理,要么产生异常的甚至危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

第7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对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的认识人们从没动摇过,但同时存思想政治工作可包治百病的错误认识,工作方法也常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们的的心灵。若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就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学校重视学生学会用的基本理论、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使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但不能更多的只停留在一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上,我们需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对培养人的良好心态、心理素质、适应社会能力等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充分重视。据有关方面调查,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上应变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处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性格和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成了高校精神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思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今天,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解决不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搞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叉

2.1交叉点。

教育目的相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健康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涉及点相同:两者都涉及到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部分,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人格品质。思想是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尚的思想是认识情感、意识、需要、动机、性格和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不仅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健康的心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充要条件。

2.2差异点。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心理发展,调整心理发展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思想品德提高、塑造与转变,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提高其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由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有互相交叉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两者相交叉部分,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心理和思想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另一方面,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心理主要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况,而思想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心理和思想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思想转化为行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间包括了艰难的心理历程。思想离不开心理因素的支持,健康的心理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主导。

3.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3.1以人文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扩充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我国是以“立人”为教书育人核心理念的千年古国,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的儒教学说到如今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育人原则,准确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贯通人文特色,就是要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开展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大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主体地位。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性与个性,通过情愫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亦应遵循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发展轨迹和心理健康的转化及成长的一般规律,适当切换角度或者做一些换位思考,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情感上的淡漠。实践证明,贯通人文特色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理性又蕴涵情愫,自然扩充了思想教育内涵,效果往往会更好。

3.2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健全的性格和合理的认识结构等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由于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没有被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所掌握,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适合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特点,甚或将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地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非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往往引发或加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借鉴心理健康工作特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心理健康会使学生精神充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也无疑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逐步提高自己,从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知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3.3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混在一起,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德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目前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采取坐等学生上门、个别地、保密地进行谈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应该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并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讲座、报刊、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丰富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永久课题。对这一课题的不断挖掘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贤.师范生就业市场分析及高校之应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45-46.

[2]刘伟,张迪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69-71.

[3]刁文彬,刘文文.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7,(01):152-154.

[4]安静,朱玲.师范生潜在就业危机的原因与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6,(02):80-82.

[5]李娜.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4):101-102.

第8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满足各行业的人才资源需求。随着教育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而这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开展者,需要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有明确认知,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实际状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工作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1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1.1班级融洽氛围的营造者

学生的学习会受到班级班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从意识层面激发出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反之,如果班级的班风过于消沉涣散,整个班级就会像一盘散沙,班级的整体凝聚力下降,学生个体会感到一种孤独感,体会不到班级的温馨和家的感觉,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形成极端性格,此时就需要辅导员充分发挥班级f调组织作用,把管理的注意力放在班级文化建设和凝聚力建设上。可以定期的举办主题班会、团体活动等等,来对学生的全方位放在提供指导和建议,例如生涯规划、学习方法、人机交往、恋爱心理等等。这样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一种启迪作用,学生对自身充满自信,可以在班级文化活动中进一步增强集体荣誉感,进而构建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2独到的观察者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开展上,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和挑战性,一方面需要有责任心,另一方面还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情。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牢牢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的不同来进行针对性教育,辅导员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观察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制定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做到针对性和科学性。

2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

2.1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稳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

一般来说,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是直接面对面开展工作的,这种直接形式对于班级的整体状况会有一个整体性把握,辅导员可以由此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对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自身的协调组织作用,心理委员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学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切实负起责任、辅导员定期跟踪等来形成长效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将这一机制不断向深层次推进,从而使心理教育工作更为有效。

2.2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

首先,加强选修课成的辅导教育。很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是将其作为一种选修课来对待的,因此,要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就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鼓励和引导,要保证每位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至少是在4个课时以上,而且在教育课程结束之后还要及时发放证书,充分体现心理干部的地位。

其次,开展专题报告和讲座。辅导员要在把握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正确对待,并在课下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题讲座,可以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苦难进行正确疏导,尤其是这一阶段学生常见的人机交往问题、恋爱问题以及社会职场问题等等。

第三,举办竞技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意识层的教育和引导来对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进行正确引导和树立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开展方式上,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猜活动,将这一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进行贯穿,进一步普及心理知识,从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2.3以班级为载体,充分发挥班级干部作用

首先,体现班级的基层作用,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整体意识。例如可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带领下,班级心理委员、纪律委员等等组织学生进行这方面策划,从这一阶段学生的各个方面入手来举办班级活动,例如学习方法、人际交往、职业道德等等,辅导员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引导协调作用。

其次,定期交换班级心情日志。在辅导员的组织下,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可以在日志本上记录自己当天的心情和感受,也可以是想说的心里话,具体的记录方式可以是署名的也可以是匿名的,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心理发泄的途径,心理委员要定期了解日志本记录的内容,并将其反映给辅导员,再由辅导员做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工作。

第三,构建班级档案。辅导员要根据班级管理的实际状况,积极发挥班级干部的作用,不同的班级干部来制定相应的档案表格,例如心理委员制定班级成员心理状况调查表,宿舍管理人员则可以制定宿舍成员分析表格,这样可以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波动有详细记录,并经过一定时间后将其汇报给辅导员,辅导员再开展相应的心理调节和教育工作。

3总结

高职院校作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它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随着现阶段各种文化观念的交叉冲突,使得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很容易受到影响,心理会产生较大波动,进而不利于正常的学生和生活,对于辅导员来说,就需要切实把握学生的实际,从各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阮松丽,程璞.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4):201,231.

第9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健康;心理和谐

一、目前企业员工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工作紧张带来的心理问题。一是在岗位、职称、职务等方面的竞争,使人们的学习、工作,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二是生活节奏加快所带来的紧张感增加。在物资供应部门,计划管理、阀门质检等岗位工作紧张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二)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物资供应部门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供应商的沟通和关系,二是与供料单位的沟通和关系,三是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关系,四是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关系。

(三)员工的一些个人问题。比如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个人心理困扰等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物资供应部门员工

85%以上是女同志,丈夫多数长年在外部市场施工,照顾家人和孩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一个人身上,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员工心理健康和情绪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职工心理健康水平的着力点

(一)从了解员工需求、满足员工需求入手。研究需求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研究人的需求就是为了了解和掌握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和经济上的;有精神上的和文化上的;有个体需求又有社会需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承认并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这是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分析员工的心理需求。物资供应部门员工往往容易发生的几种心理问题,概括起来讲主要有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单位的认可、提高个人学识能力的培训机会等,不同的员工对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工作目的。其次,要从员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员工最需要、最急迫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员工正当的、合理的需求,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和解决员工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才会更显著。再次,要积极引导员工需求。人的需求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多变性的特点。不同的群体其思维特点、生活方式、所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在满足需求的同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对合理的、积极的需求应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不现实的要求,要敢于否定,开展教育,加以引导。

(二)从激励式表扬和艺术式批评入手。做好思想工作离不开表扬和批评,而表扬和批评都应重视心理疏导艺术,否则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使思想工作产生不良效果。结合当前开展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一转双创”等活动,抓好典型选树工作,以点带面,进而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从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入手。一是培养优良企风。优良的企风有强大的教育力,能使员工受到熏陶和感染,它有无形的约束力,员工会自然地按照它的要求自我调节和控制,好的企风会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它给职工以团结的凝聚力,奋发向上的推动力,严而求实的控制力。二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是一种群体现象,是作为影响个体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存在,舆论有积极作用,它有加强正当行为的作用。舆论有纠正错误言行的作用。舆论也有消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导向,强化它的积极作用,从而使人心凝聚,奋发向上。三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好坏不仅影响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最终影响到思想教育效能和组织效能的发挥。在人际沟通中,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真诚待人的素质,还要有一定的人际沟通的艺术,要善于与员工谈心,倾听对方的意见,并启发对方发表自己的见解,信息传递要减少中转站,保证双方获得的信息及时准确,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三、加大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