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平均分课件范文

平均分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平均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平均分课件

第1篇:平均分课件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六步模式

课题组成员经过课例研究不断尝试调整,逐渐形成了符合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计算教学六步模式:即第一步,问题情境引入,体会计算学习的必要;第二步获取数学信息,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第三步,理解模型意义,创造学生试做的空间;第四步,展示交流算法,调控点拨明理的时机;第五步组织比较反思,培养表达概括的能力;第六步,多样反馈应用,落实技能提升的目标。下就结合《分桃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课例谈一谈这六步的实施:

一、问题情境引入

通过问题情境引入,体会计算学习的必要,新教材的编排通常是从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需要。

1、上课教师就利用课件出示创设情境

[案例]

(出示课件:猴子分桃子)同学们,你们看,果园里的桃子成熟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大又鲜的桃子。两只馋嘴的小猴子跑来了,大家注意观察,看看它们摘了多少个桃子呀?

2、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它们想公平的把桃子背回家,48个桃子,该怎么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满意呢?(引导学生说出两只猴子要背的一样多,平均分才满意。)

同学们观察很细致。我们一起来帮小猴分桃子,好吗?

(板书课题:分桃子。)

[说明:在课一开始,教师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喜欢的小动物“猴子”引入新课,并通过帮助小猴子解决难题:怎样公平的分桃子来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看似简单朴实,却是十分有效的。使学生很快进入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学生通过平均分桃子也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步中教学时一定要有趣,要迅速,要准确,才能起到良好的开课作用。]

二、获取数学信息,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

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应留给学生时间,鼓励学生阐述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课件上呈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将条件和问题完整的加以叙述,对学生理解问题结构,建立运算模型有重要的作用。

三、理解模型意义,创造学生试做的空间

学生的计算学习是有起点的,教师要相信多数学生是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计算问题的,同时对于不会的同学教师也可以找准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特体现了教学“先学后教”的理念。

1、教师提问建立模型

[案例]

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为什么?(引导学生列式48÷2)

2、学生尝试解答问题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尝试计算一下,你可以利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动笔算一算。

(请学生汇报)

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有口算的方法: 40÷2=20 8÷2=4 20+4=24

(板书学生口算过程)哦,他是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得数。谁来说一说这里的40和8是哪里来的?

(使学生明白要先把40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再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

师:还能用什么方法呢?

……(鼓励算法多样化)

生:我能用竖式计算。

师:哦,是吗?都有谁能用竖式计算呀?(多数学生自信地举起手。)

四、展示交流算法,调控点拨明理的时机

在算法的交流时,学生就是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此环节要注意选取典型的算法加以展示,并且注意对不同算法里算理的沟通,特别对不能一次行程的算法要注意点拨的时机,不可急于求成,越俎代庖。

1、探究竖式方法

[案例]

(1)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出竖式方法。

师:这么多同学都能用竖式计算。那好,现在就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着算算吧。(生自主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找出不同的写法。)

我发现这位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他用格尺画横线,书写很工整。(生纷纷拿出格尺画横线。)

[说明:这里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初步的理解算理。特别在竖式的学习时鼓励学生动手试算,并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这里教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演算,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答,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师:(分别找出错误和正确的竖式)做完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②请两位不同写法的同学在黑板上板书。

现在我们分别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

③请书写正确的学生讲自己的想法。

师:听了他的想法,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想问问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理解竖式算理。

(在学生交流中明确:计算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那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竖式中的这个“8”写在这儿是从哪来的?

(师生交流中明确:十位计算完以后,个位上的数落下来以后才能接着计算。)

2、完善学生的计算思路

④寻找口算与竖式的联系与共同点。师:其实这两种想法的算理是相同的,先计算几个十除以2,再计算几个一除以2。

⑤请书写错误的学生讲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听清他是怎么算的了吗?先算的是什么?

那到底哪种竖式写法更合理、更科学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说明:在展示竖式计算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允许孩子既可以从各位开始除,也可以从十位开始除,把调整,优化的任务留给学生后继的学习来完成,体现了学生经历算法形成的过程。]

[案例]

(2)探究除数不能整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时竖式的计算方法。

①改变情景,提出问题。48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

②学生列式48÷3,请学生观察比较48÷2和48÷3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③思考:除以3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猜想,同时也是一个估算的过程)

④利用小棒理解,突破难点:整捆不够平均分就得把剩余的整捆拆开,再和单根的合在一起继续分。

⑤请同学们试一试用竖式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摆小棒时剩余的一捆是怎么办的?把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联系起来。

师总结:要把竖式中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写在一起才能继续计算。

五、组织比较反思,培养表达概括的能力

教师在新知学习后教师重在促进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1、观察、比较两种写法的不同之处,在辨析中明理,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写法

[案例]

师:现在,同学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竖式,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铺设学生辩论的氛围)

学生汇报:第二种竖式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算很简便。

第一个竖式对,因为他的竖式思路很清晰。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了,这样吧,双方各派两个代表,互相辩论一下,看看究竟谁说的对。

2、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题十位上是4,第二题十位上是3,那除以2就有余数了,那要是像第一种写法,就没法写了……

学生互相讨论,说服对方,从而明确正确的竖式写法。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在除法竖式计算时,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大家呢?

学生:① 从高位算起;(十位、左边第一位)

②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

③ 余数要比除数小。……

[说明:在教学中,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下自觉地进行反思优化,并且这里的反思具有个体性,因为反思、优化的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形成算法程序的关键环节,切不可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

六、多样反馈应用,落实技能提升的目标

在新知学习后教师设计了有层次,多样化的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

[案例]

1、搬石头。(基本计算练习)

①学生独立练习;②集体反馈,评价。

2、判断正误。(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练习)

3、解决实际问题。

前后呼应,以猴子的故事结束:

第一小队的5只小猴摘了75个桃子,第二小队的4只小猴摘了60个桃子,猴王批评第二小队的猴子偷懒了,你认为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第2篇:平均分课件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品 试题评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当前,试卷评讲课是初中思品课的一个重要类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每个思品老师必须高度重视试题评讲课。从初中思品试卷评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以下主要围绕思品试题评讲的具体策略,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课前备课,提高试题评讲的效果

在实际的试题评讲中,很多的一线老师认为评讲试题就是发下试卷,然后询问学生需要评讲的试题。这种评讲方式是原始低效的,成为阻碍学生提高成绩的绊脚石。高效的试题评讲课程应该不打无准备之战,在评讲试题前,应该出台具体的计划,提前做好备课。我们认为,在对试卷评讲前,应该系统分析、统计考试总体情况,对学生出错的题目和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层次的分类,并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好分析,确定好错误的类型、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和策略。除了层级分析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班级的整体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中班级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低分率是必不可少的几个关键数据。在掌握上述几个数后,我们还提倡要和同年级别的班级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归纳出本班学生的特点,找出提高成绩的关键点。在上述工作准备好之后,我们就需要针对班级情况做好课件,把每个试题与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以提高试题评讲课的效率。

二、评讲试题要把握动静关系,服务课堂教学的目标

试卷的评讲不是死气沉沉的公布答案,不是学生低头拼命地做笔记,在很多的试题评讲中,学生缺乏理性思考的时间,获得的知识点是零散的。我们为了完成既定的评讲内容,不留给学生丝毫的思考空间,学生始终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效果不是很好。这种试卷评讲的方式,表面上整堂课滴水不漏,可是下课后,学生还是记不起这堂课上了什么内容。我们认为,一堂高效的试题评讲课应该注意动静结合,每堂课留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分析归纳、建构自己的体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给出选择题阶段,留出适当时间自己更正答案,自己反思答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讨论;又如在探究质疑和小结反思阶段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升华自己的知识点。在思考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感悟考题的规律。

三、追求合理答案,反对唯一答案和标准答案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本学科课程的任务决定了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不盲目接受既有的观念和经验,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权威和专家,导致我们思维固化,人云亦云,失去了自我。在课堂中,有些老师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书本中,当遇到问题时,我们的学生习惯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生活中寻找答案,更不会把教材和生活结合起来去寻找答案。结合思想品德学科育人的特殊性,我们在试题评讲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说实话,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观点和见解。我们需要的合理答案不是全班思路的同一,不是答案的唯一,不是答案的到此为止,不是向老师和教材看起,而是角度要多元化,思维的多元化,是有理有据的,是关注我们身边的生活的,任何答案都是暂时的,都是可以继续完善和探究的。

为了鼓励学生能答题,讲真话,我们在试题评讲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情进行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批判性的思维,只有具备了批判性的思维,我们的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才能贴近生活,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些学生的答案虽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知识点作答,但他的答案入情入理、真实可信、论证有力,这也是我们教师首肯的答案。

四、合理使用追问方式,让试题更灵动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追问,是指为了帮助学生准确透彻的理解,教师需要再次或多次提问,直到学生领悟甚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追问是一种技巧,是师生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既有知识点的探究和升华。考试之后的试题评讲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整合信息、理顺思路、开拓视野、开启新思的节点。在试题评讲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破与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试题评讲中,很多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容易相互混淆,如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战略和国策,人民代表和人民代表制度等等。当学生概念不清出现偏差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突破口设在学生思维的矛盾处,在此时不断地追问,既可以明辨是非真伪,又可以引领学生深度的思考辨析。另外,当讲授新课的时候,大部分课堂受到课前预习的限制,很多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处于浅层次和表面化,在试卷评讲的时候,如能结合追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令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走向更深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避免低效和无效的追问,比如“还有吗”,或者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无从回答,或者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采用连珠炮式的追问,这些都是不适合的课堂追问方式,会导致课堂的无趣。

五、对症下药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当前,较多的学生存在材料阅读能力欠缺,不能提取有效信息,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缺乏对知识点的理解、取舍、整合和创新。在考试中出现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不准确回答型,表现为随意乱答,应付考试。二是不完整回答,主要表现为缺乏思维的维度,只能一个方面的回答。三是规范回答,角度全面,观点体现学科的特点。

针对第一种和第二种答案的症状,在试题评讲中必须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评讲试题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提高对文本和材料的解读,粗读和精读是不可缺少的两个途径。粗读是学生对材料大致内容的了解,精读要求学生精读设问,找出限制条件,比如有无限制角度,是道德角度还是法律角度,是国家角度还是公民角度等,又如材料提问是考查哪一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一定要理清楚才能算的上精读的前提。

本文结合初中一线思品课试题的评讲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提高评讲课的具体策略谈了几点个人的初浅看法,希望能对初中思品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永军 赵艳芳:《探讨初中思想政治试题评讲课如何提高效率》,《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3月

第3篇:平均分课件范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教育 硕士生免疫学教学 PBL教学法

[论文摘要]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向个性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转变,这种开放条件下新教学模式的确立为免疫学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根据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和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对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尝试结果表明: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训练和提高了诸如获得科研材料、制作多媒体及现场答辩等方面的能力,还激发和增强了教师责任心。教学改革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就此提出了建议。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工作者可以在基因、分子、细胞、整体等层次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机制,揭示细胞活化与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凋亡等基本规律,因此,免疫学知识日新月异,现代免疫学教材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知识点,使免疫学各个章节全部涉及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知识,但同时又使得免疫学内容变得更加抽象、甚至晦涩难懂。在教学中,教师们发现即使学生在本科学习时已经接触过免疫学,但到硕士生学习阶段对免疫学理论仍感陌生;虽然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医学各个专业的基础,科研课题的开展离不开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是鉴于免疫学知识更新太快,尤其涉及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内容抽象,难懂,免疫学知识不容易掌握,加上最新版的免疫学教材也存在着知识滞后的现象,所以许多硕士生因担心考试不合格,而选择旁听《高级免疫学》,并不参加考试,从而无法得到相应的学分。因此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我校自2005年在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中开展网络教学试点以来,已经在500多名硕士生中成功地实现了自主性合作学习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几经调查论证,并结合专业免疫教学特点、免疫学学科本身发展特点、以及网络教学实践的经验,对2006级硕士研究生《高级免疫学》教学模式创新进行初步尝试,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如下:

以往的教学安排是在硕士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高级免疫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新的教学安排第一个学期人仍开设《高级免疫学》,但仅讲授理论部分,用于实验教学的课时则安排围绕问题进行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第二个学期新增《实验免疫学》课程,内容除开安排少量理论讲授外,主要是开展实验,不仅将原《高级免疫学》教学中安排的实验全部转移到《实验免疫学》中,还利用科室科研强项,新添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个学期的《高级免疫学》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教师讲授专业理论为主。根据教学大纲,结合研究生已经经过了本科免疫学学习这一情况,教师将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主要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在本科阶段不做重点介绍的分子、基因水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例如:免疫球蛋白基因和抗体多样性机制;T、13细胞激活的信号转导机制等。另外跟踪国外最新研究进展,请留学回国人员或者访问学者举行讲座,介绍免疫学最新研究动态。教师将所有教学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随时更新,并在网络上建立了师生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教学内容,随时进行教与学的交流。《高级免疫学》的第二个阶段是PBL教学阶段。开学伊始由教学秘书在校园网上公布根据各章内容列出的一系列以探讨研究进展为主的讨论题目,每章一般5 6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将研究生按专业分组,每组l~2人,根据所选讨论题自行查找阅读相关文献,撰写综述,并制作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讲述所撰写的综述并答辩,最后由四位授课老师根据学生制作的多媒体、讲述的内容、答辩、以及所撰写综述的质量进行评判记分,由教学秘书统计平均分数,这个分数即计为学生平时成绩,占总成绩6o%,另外4o%成绩即是理论考试成绩。

第二个学期的《实验免疫学》除开少量理论传授外,大部分课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除开常规的免疫学实验,诸如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sorbentassay,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等,结合教研室的科研强项、利用科室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还给研究生新增添了数个现代分子免疫学实验,如HLADNA分型技术、细胞凋亡分析等。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在实验理论教学基础上,列出科研实验题目,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以获得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在实验室里实施实验。

二、新教学模式的收获

通过这次新教学模式的尝试,教师和学生的收获都很大,现总结如下:

1.新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新教学模式。例如大家体会到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的文献,但是在一堂PBL教学课上,在短短50分钟内阅读了相当于数十篇甚至数百篇科研论文。为了完成PBL教学,学生们运用文献检索和多媒体制作知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独立阅读文献,归纳、整理资料,并制作成多媒体。通过上述过程,他们学会了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组织表达语言,怎样进行答辩,英语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学生们认为:对于一个初入学的研究生来讲,这种PBL教学形式好像一次小小的论文答辩,可以初步了解科研过程,发现目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获益匪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对于《实验免疫学》的教学改革学生反应也非常强烈,尤其是新添的几个现代免疫学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分上课还是休息,都泡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寻找实验方法、自行设计实验过程的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认为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大于常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新模式教学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级免疫学教学中所选教材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周光炎主编的《免疫学原理》。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讲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出5~6道讨论题目。例《细胞激活》一章所给出的讨论题目是:怎样理解信号转导的一般原理?怎样理解T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举例探讨核转录因子活化的研究策略及相关技术;简述超抗原研究进展;怎样探讨环胞霉素抑制T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等。PBL教学前,根据学生所撰写综述的题目,教师将相近的选题归为一个专题,每两个学时进行一个专题报告,这些专题包括:免疫应答原理研究进展;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抗体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肿瘤免疫研究进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进展等。在教学讨论会上,教师们发现学生给出的信息量非常大,涉及的范围很广,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是个挑战,对教师也是一个极大挑战。不进行广泛阅读和知识查新,不对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是不可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这种教学尝试和改革,不仅扩充了教师的教学素材,扩大了教学视野,而且帮助教师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次改革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进一步加强了老师的责任心,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法的进一步理解。

三、新模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1.新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保障参加这次教学改革的教师由一名正教授和三名副教授组成,其中三人已获得博士学位,都在美国留学1 3年,都具有多年从教经验。这样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虽然教师根据教材的每章内容提出了一些讨论题目,但是学生们建议教师所列出的讨论题目应该更加贴近他们所从事的研究专业。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一些先期的调查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所从事专业的研究方向、学生对多媒体制作方法的了解程度、学生对PBL教学过程的了解程度等,并做一些适当的讲解和说明;另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所给出的讨论题目外自己拟定题目,但所拟题目须与免疫学相关。

(2)PBL教学的安排是每组学生的报告时间限定在l0分钟,之后由旁听的学生提出问题,由报告的学生进行答辩,这期间教师只在一旁聆听和评判。很多学生就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报告、提问以及答辩质量作及时的点评,及时纠正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错误,并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提早阅读学生的综述和多媒体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作好相应准备。

(3)学生反映不熟悉免疫学相关网站,不容易查到相关文献。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列出免疫学常用网站以及免疫学相关期刊以便学生迅速获得相关文献。

四、小结

第4篇:平均分课件范文

关键词:有效性 情境 媒体 差异 迁移 拓展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实现“质量、效率”的最大化,是每位教师必须应对的问题焦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课堂实效的同时,更应该把“巧”字摆在首位,灵活、综合地运用教学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一、巧用情境、变枯燥为有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猜谜、故事、辩论、游戏、生活化等活动情境,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情境设置不具有数学含量,学生在活动中仅仅从情境中乐乐而已,无法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本质,所以课堂看似有趣,实为枯燥。只有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巧用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重组数学结构,从而达到理解数学、体验数学的目的,真正让枯燥成为有趣。

案例:五年级《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

从三月一日起,小东的妈妈每工作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工作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同时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青云山踏青。(出示:三月份的月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这样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休息日期”这一具有浓厚生活味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把“休息日期”转化成“数”,逐步抽象出4和6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形成了概念的初步表象;再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正初步形成的数学语言,让学生亲历了具体到抽象的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过程。这种具有数学含量的情境设置不再是枯燥的和无意义的,而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价值和凝结在数学集合思想中的生活价值,从而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二、巧用媒体,变抽象为形象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成果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纵观媒体使用,我们经常看到部分课堂在媒体使用中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作用,反而干扰了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地巧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现、难以讲清楚的现象和理论,达到变抽象为形象的教学目的。

案例:三年级《年、月、日》教学

媒体演示:

茫茫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座和天体在运行,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转动,揭示这就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课件设计上结合显微技术,揭示地球“一回归年为365天5时48分46秒”,配上适当的计算、演示、解说,于是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了平年和闰年之分、为什么有了一个特殊的二月份。

这样,通过媒体形、声、色、光生动形象的结合,学生看到了自己从未看过的天文现象,将转瞬即逝或非常缓慢的自然变化过程以正常速度呈现出来,并结合多媒体显微、放大技术,做到了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变深奥为浅显。学生通过观察获得了直接感知,产生了许多联想,简化了将抽象语言转换为自己知识的复杂过程,帮助学生主动地发现事物的规律、明白事物的本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巧用差异,变阻力为资源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应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和正视差异。由于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经验与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所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能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同时能巧妙地利用差异,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阻力,更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动力。

案例:四年级《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中的“任意”一词不是非常理解,误将长为“3、6、3”的三根小棒判断为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请其中的一个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原来,他只判断了“3+6>3”就认为这三条边能围成三角形了。这时,教师不急于做出评判,而是顺势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探究。“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展开了热烈讨论,再一次进行操作演示,教师适时参与巡回指点,引导孩子讨论:“判断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把三种可能都要考虑进去?能不能一次就准确判断出来?”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们不但解决了刚才的问题,而且还发现了只要看“短边+短边”是否大于“长边”一次就可以判断出来。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到个体学习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把个体的差异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并及时引导合作交流,积极投入再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真正的发展,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巧用迁移,变定势为灵动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科学地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讲究教学策略,巧妙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迁移情境,就能达到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数学知识技能的正向迁移,从而变定势为灵动。

案例: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

出示12块糖果,请全体同学一起一块一块地数,数完之后:

师:谁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糖果的个数?

生:可以用“12”表示。

师:不错。如果不用“12”来表示这些糖果的个数,那么还可以怎么表示?

生:?

师(拿出一个袋子):给你一个袋子后,你能用其他数字表示它们了吗?

生:装起来就是一袋,可以用“1”表示。

师:太棒了!谁还能用其他办法也用“1”来表示它们?

生1:装在一个盘子里就是一盘,也可以用“1”表示。

生2:抓在手里就是一把,也可以用“1”表示。

……

师:大家都很有创意。生活中还有把一些物体用“1”表示的例子,谁能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生1:把一些苹果装在一个篮子里,就是一篮,也可以用“1”表示。

生2:许多同学在同一个班级上课,也可以用“1”表示。

……

师:举得太好了。现在老师要把刚才这12块糖平均分成2份, 每份分几块?

生:每份分6块。

师:每份分到的6块如果不用“6”表示,而改为用其他数该如何表示?

生:1/2。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

由于学生在学习“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时受到此前学过的整数概念及“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定势,存在较大的学习障碍。

因此教师提出“除了用‘12’来表示这些糖果的个数之外,还可以怎么表示”时,学生一时默然。这时教师拿出一个袋子,学生一见顿悟,许多答案喷涌而出。

这个袋子的出现适时适势,引出了新的定势,取代了原有定势,对于“整体1”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轻易地实现了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

五、巧用拓展,变封闭为开放

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然而,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空及其他条件的局限,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亲历体验的过程许多时候无法充分满足。为此,教师在重视构建开放性教学课堂的同时,要充分拓展教学时空,巧妙地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外更广泛地进行实践,从而让封闭的课堂学习拓展延伸为开放的数学实践的广阔天地。

案例:二年级《千克的认识》、四年级《位置与方向》教学

《千克的认识》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走进超市、商店、菜市场,开展调查,提前熟悉了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体验了千克的含义和用途。课后,组织学生与同学、父母开展“心中有杆称”估重比赛。《位置与方向》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指南针、地图等工具,确定学校周围建筑与学校的位置关系。课后,组织学生描绘小组成员家庭住址之间的位置关系图。

第5篇:平均分课件范文

1按大类招生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招生和培养方案,招生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能使学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自身条件、社会需求而选择专业,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缩短专业选择与就业的时间,使得招生、培养、就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学科发展综合化、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进而有利于学校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体现“按需培养”原则,提高办学效率。目前,很多高等学校采取大类招生这一形式,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校竞争能力的手段。

2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施个性化培养,我校实施试行了电气信息类(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四个专业)的大类招生。对于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我们确定了“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识教育”是强调基础教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作为非师范专业学生我们还加强了“人文素质”的教育熏陶。“按类教学”体现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按大类教学,拓宽专业口径;二是为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因材施教;三是为有不同兴趣、不同毕业去向的学生开展分流教学。“倡导探索”是建设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和探索精神的学科专门人才。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和定位的具体落实。我校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对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制订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电气信息大类招生培养方案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我校特色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规定了毕业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设置“2+2”教学平台,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基础类课程学时和实践学时,以实践教学为突破点,切实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材施教、增加“柔性”,积极为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创造条件。加大课程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通用程度,增强培养方案对弹性学习年限的适应性以及教学安排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学生的升学与择业需要。

3我校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实施

(1)对电气信息类学生采取“2+2”的培养模式,实行宽口径分流培养

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按学科大类统一学习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知识培养,取得规定的学分后,于第五学期分流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的“2+2”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类学生分流限定在学生就读的大类所含专业方向内,在专业方向分流中,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个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志愿可以在一年级后初选专业、二年级后选定专业,两次选择专业方向,避免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构建四个平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为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个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坚持基础牢固、理论踏实、专业灵活的原则;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为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学生构建了“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个性发展平台”四个平台,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结构模式。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开设通识课程为主,学科基础平台开设高质量的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方向平台则根据学生专业分流后的方向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个性发展平台尽量多开设一些限选课和选修课,以利于自由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在课程比例上,四个平台所开设课程大约分别占总课时的25%、18%、35%和22%左右;必修课占70%,选修课占30%左右,其中实验课大约占总课时的20%。前两个平台以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拓宽学生专业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后两个平台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留下了良好空间。

(3)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

通识教育是注重学生基本素养教育的需要,顺应了当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宽泛的基础,我校对大类招生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方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等跨学科课程四门以上(大于144课时),并听一定次数的学术报告。通过通识教育,强调学生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使学生扩展视野,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较为宽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是整合了两个院系的四个专业方向而成,我们采取优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广大教师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凝练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广大教师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知识体系;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活动,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向重视师生平等讨论和知识创造转变,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5)提供多样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为电气信息类学生提供了除课堂学习之外的多种学习方式,专业课程都提供了网络在线学习、多媒体课件学习、在线视频学习、在线辅导答疑、虚拟实验、网络学习论坛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进行巩固,提高课堂所学知识。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既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6)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为实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为电气信息类大类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培养目标和方案,按要求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均安排有实验、课程设计等,并将实验课程进行单独设课,提高实验课程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加实验学时,部分课程的实验学时达到理论学时的50%,并保障实验开出率达到100%。通过改进培养方案架构,提高实验课时比例,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管理,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结构同样完整,实现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我校还通过开放实验室、到实习基地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培养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7)加强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为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校外学习、社会实践等创新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我校制订了全套实验室开放的管理规范,部分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在相关院系建立创新实验室,成立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电子设计、软件设计等科技活动;创新实验室还面向参加全国和省级各种竞赛的大学生免费开放;院系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项目,并制定了保障措施,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创新能力。通过以上活动和措施,使得学生软硬件开发能力、电子应用能力和网络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近三年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学生获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若干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篇。

(8)增加教学投入,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

我校近三年来,对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相关专业共投资一千多万元对原有实验设备和仪器进行更新和完善,新购实验设备1500余台(件),实验室用房面积增加3000多平方米,我校三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两个可为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实验服务,还拥有电子技术实验室、硬件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与网络基础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为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实验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专业实验和创新学习,丰富的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校还采取鼓励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活动,尽早开展科学技术研究训练,使学生在奠定学科技术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

(9)加强教学管理,指导学生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顺利实现专业分流。

从学生入学起,我校就通过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对电气信息类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和专业教育,并在一二年级指导学生做好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生在学习1~2年后,根据本人意愿、就业市场信息进行专业选择,避免了学生由于对专业设置不了解而产生“一报定终身”的状况。我校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同时,也从专业布局,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调整专业人数,避免修读方向人数严重失衡,以保证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业分流工作根据学生志愿,按学生加权平均分排序从高到低依次挑选的办法,严格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向学生公示,无异议后确定,并报教务处批准。分流名单审定后,学生按审定的专业方向修读三四年级课程,使得学生专业思想稳定,愿意学习,乐于进取。

4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积极意义

(1)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办学规模和水平

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使我校有限的优秀教师资源和物质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行合班上课,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得到优秀教师的教诲,欣赏他们的风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师竞争上岗,促进了教师间的良性竞争,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资源共享、规模办学的目的。

(2)有利于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综合化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全面的综合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也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大类招生改变了传统的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过早地局限在某个专业之内,以免造成知识面过窄、导致就业面太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不足的现象。按大类招生能强化学生的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通才教育”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我校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实施专业分流,加强了学习竞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顺利度过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过渡的不适应期,激励学生积极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力争先进,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的目标。

(4)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大学新生的高考志愿一般是由家长、老师代为填报的。选择专业时往往以就业形势估计为依据,常常忽略了学生自身的真正兴趣,使学生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通过一二年级基础课学习,拓宽了知识面,不仅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知识,而且增长了见识,更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5)有利于学生准确预测就业形势,提高就业率

学生入学两年以后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前景进行专业分流,推迟了选择专业的时间,提高了对就业形势预测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社会急需的专业学习和进行专业分流,改善学生就业率下滑的现状。

5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的体会

(1)电气信息类按大类招生必须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相结合,要有充分的准备工作,不宜仓促而上,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一项根本性的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不是几个相近专业的简单叠加,需要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根本性的更新。必须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及时把握市场信息,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大类招生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强调要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具备终生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的多变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必须要求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我校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并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引进电气信息类相关专业博士9名(2名在读博士)、硕士27名,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