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强化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强化制度建设

第1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安全生产

    一、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将许多风险隐患、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风险事故的发生,保护建筑施工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施工的规模从大到小,参差不齐,个别建筑施工企业只谋求经济上的效益,偷工减料,为了达到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安全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安全文化的建设。

    (二)安全文化建设制度不健全。建筑施工文化建设是通过柔性而非刚性的文化引导,建立起规范、合理、制度的安全文化心里环境,以及协调和谐的工作氛围,并逐渐内化员工的心理,使安全文化转化为成员的自觉行动。事实证明,安全文化制度建设这种软性管理所产生的协同力比刚性的管理有着更为强烈的控制力和持久力。而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方面,缺乏实践性,只注重条例的制定,而忽视了工作中实践的约束,导致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制度建设流于形式。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环节。监督是对建筑施工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能够按照安全条例,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监督的。安全文化的建设为企业顺利的施工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作用,这就需要有效的监督环节,来进一步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保障建筑施工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而个别建筑施工监督方面做的不精,查的不严,留下了安全隐患问题。

    二、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认识,强化员工认同。首先,建筑施工的企业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施工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只有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付诸于行动上,才能武装好头脑,从根源上避免风险事故的发生。其次,应把施工安全文化通过一定的强化灌输方法使其深入建筑施工的所有员工,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使之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氛围。二是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企业员工系统地接受和强化认同企业所倡导的安全精神和文化。同时,培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当前,在建筑施工的业余活动中融入安全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往往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巩固落实,健全规章制度。在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演变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企业的安全文化和精神的标准去行事,是几乎不可能的。即使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熟后,个别的员工背离安全制度的行为也是会发生的。因此,建立某种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将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潜在的安全问题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反复的研究,必要时要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的合理化意见。二是全面归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将安全问题予以条理化、格式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安全制度条例。三是率先垂范。建筑施工的领导者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的模范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导向,对广大员工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所以任何一个建筑施工如果没有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要想教育和巩固优秀的安全文化都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建筑施工的领导者要率先垂范,真正肩负起带领员工共同构建和谐安全文化氛围的重任。

    (三)有效监督,科学评价。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从安全文化的思想认识,到安全文化制度的建设,最重要的是:施工过程中每一位员工能够按照安全制度的要求来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达到“安全生产,质量第一”的目的。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的是有效的监督。通过监督可以及时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检验安全文化建设的客观性和有效性。衡量工作成效是以预定的标准为依据的,建筑施工的生产活动中的员工的行为偏差如能在产生之前就被发现,则可指导管理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求避免。有效的监督,科学的评价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在施工过程中,负责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要对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监督好,认真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二是要严格执行,不留隐患。安全问题不是小问题,在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的质量要求,毫不马虎,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问题。三是真实反馈,善于总结。对发现的问题,要真实的反馈,对新问题的出现要细心的总结,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总结: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但是由于一些建筑施工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够重视,造成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甚至导致建筑存在不安全性因素。这些问题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建筑施工自身的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加强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茂名市茂南瑞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2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企业文化;服务质量

随着出租车与人民大众的出行活动联系日益紧密,出租车也已经不再单单作为单纯的交通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休闲活动当中。而且随着出租车行业发展前景的开阔,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因此,出租车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及建设十分重要,同时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也是意义重大。

一、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的体现

出租车在现代社会当中,不仅仅是一件交通工具,同时也越来越多的与当地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出租车行业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也越来越将提升服务质量摆在了管理及各项工作的首位。而想要提升服务质量,就必须明确其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出租车行业的服务及质量体现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安全高效的行车

乘客选择出租车出行,主要是出于两方面因素的考虑。首先是高效性,因为相对于公交、地铁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出租车具有更为快捷。其次,出租车出行能够更好的保证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乘坐空间也具有相对的私密性。所以,确保乘客能够在最短时间并以最为安全的状态抵达目的地应该是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的首要体现。

(二)言行举止的规范

乘客乘坐出租车的时候,最主要的交流及相处对象就是出租车司机。而司机的个人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恰当,直接影响到乘客对其服务的印象和感受。现在对于出租车司机在语言和行为上的投诉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服务质量提升,也应该将规范司机的行为举止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三)人性周到的服务

随着出租车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对服务这两个字的不断深入解读。出租车行业的服务优劣也越来越不会仅仅依靠是否高效、规范来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顾客至上、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也成为许多出租车公司所追求的服务目标。而人性化的周到的服务,具体来说,不仅仅表现为基本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得体性,同时还表现为对乘客更多需求的达成性。许多乘客在乘坐过程中会与司机交流或询问,如城市概况,游玩吃住咨询等。虽然从狭义上来说这些并不属于出租车司机的工作范畴,但本着人性化、多元化的服务理念,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更好的满足乘客需求,必然能够提升乘客的乘坐满意度,从而提升整个出租车企业的社会形象及服务好评度。

二、加强企业文化对提升服务质量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有效提升司机专业技能

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些意识上的东西,同时也包括了许多制度上和规范化的东西。对于出租车行业来说,文化建设首要的就应该是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行车安全及驾乘技能。因此,加强文化建设能够直接提升司机在驾驶技术及基本的车辆维修、维护工作方面的能力。

(二)能够有效规范司机行为举止

文化建设也包括了许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东西,司机们能够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到许多文明礼仪,从而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从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方面提升一个层次,带给乘客更安心舒心的乘坐体验。

(三)能够帮助司机理解服务并实践服务

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乘客至上的精神,要想乘客所想,急乘客所急,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也要以乘客的需要作为一切学习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满足乘客最大化需求,将简单的出租车服务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上。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质量的思考

前文我们就出租车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同时也归纳总结了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的主要表现形式。想要切实实现这些服务理念、达到企业文化建设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乘客至上的服务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如果一种文化偏离了科学健康的思想,其危害远远大于一项死板僵化的制度。出租车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就应该树立以人为本、乘客至上的积极思想,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来帮助司机有效辨别乘客的合理需求与无礼要求,从而确保司机能够有一个更加正确的主导意识与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二)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加强文化建设并不是与制度建设想脱离的,文化与制度本身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依靠制度来找到建设方向,而制度依靠文化来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就像是给文化建设立上主心骨,因此我们更要重视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如以制度的形式将学习工作和任务确定下来、以制度的形式来加强对司机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和约束力度、以奖惩机制的落实来切实强化司机的服务意识与自我约束意识。再通过文化建设,将这些制度以一种多元化和富有娱乐性、参与性的模式呈现出来,提高司机群体和职工群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与服务质量提升效果。

(三)加强学习的组织力度

学习是一个人毕生都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单单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进行的工作。出租车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学习的组织和宣传力度。通过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司机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学习还能够帮助司机更多的了解乘客的服务需求,能够帮助司机进行需求分析,能够帮助司机乃至整个企业更好的掌握乘客心理,从而制定出更优服务方案与学习计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室管理 实验教学质量 仪器 药品

化学实验室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室能否予以有效管理,对化学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实验室管理相应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科学的化学实验室管理对于改善学生的实验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应进一步强化化学实验室管理,以不断提升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一、规章制度建设

实验室的规范管理离不开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对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加强管理,保证各项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首先,应制定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作出较为详细的说明,还要对仪器的维护及报损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最大化。尤其对于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应做出特别规定,如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由于这些设备的价格比较昂贵,应对其使用和操作程序严加规范,尽量防止损坏。其次,制定针对药品的规章制度。对于药品的使用也应予以规范,尤其对于一些有毒、易腐蚀等危险物品的使用,应作出严格说明,以保证实验的健康环保进行。再次,应对废液、废气以及废渣等化学实验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工作做出详细规定,以防违规处理破坏实验室环境,并造成空气污染。第四,对参与实验的师生的行为应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二、实验室仪器药品管理

除了对实验室仪器药品的使用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外,实验室教师还应注意在日常对仪器药品做好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如下几方面:1.化学仪器分类存放管理。对于不同类型的仪器应分开做好保管工作。精密仪器应与普通仪器区别对待,重点保管,应对每台仪器设置编号,并用卡片进行标示;对于较大型且贵重的精密仪器,应分派专人进行保护维修;机器每次使用后,都应做好相应的使用记录,并由使用者进行签名,以通过加强实验人员的重视程度,尽量减少精密仪器的磨损。对于玻璃仪器,由于数量多且易破碎,应进行科学摆放,并做好标注,一般按照外低内高、由小及大的顺序进行归类存放。2.药品的存放管理。药品一般需按有机药品和无机药品进行分类保管,并同仪器一样,分别按一定的顺序,贴制标签予以分类管理。对于危险品应进行专柜保管,并实行双人管理的制度,以确保危险品保管的安全性。另外,应对危险药品定期做好检查工作,防止它们发生某些反应,导致不能正常使用,或对人产生危害。3.应做好药品仪器的选购工作。仪器药品的购买应根据实验情况合理购入,避免多购浪费资金,少购影响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每次购买后均应做好详细记录,以方便今后使用中遇到问题时,能有迹可查。

三、实验程序管理

对于各个具体的实验应严格按照实验流程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尤其是要保证学生能严格按照实验程序进行操作,避免因对实验不熟悉而损害仪器药品。应让学生在实验指导教师的规定下,在每次实验前做好认真预习,对实验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防止在实验中出现意外情况而措手不及。另外,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实验要求细心操作、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对实验结果做好分析,以能提交较为详实的实验报告。最后,实验后,应对实验中使用的所有药品和仪器按照要求进行归位,归位前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仪器做好检查及清洗等工作,并按照原来的顺序贴上相应标签予以标注。另外,对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应做好清理工作,防止出现意外问题。

四、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

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应提高实验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并具有强烈的安全实验意识。其次,应对实验教师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如实验报告批阅的分管教师应对每项实验报告做好详细记录和归类保管工作。再次,应对教师做好定期培训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化学实验的实验器具不断得以优化,实验步骤逐渐进行简化,在此情况下,应对实验教师及时进行培训,以让他们的知识体系能随时跟上学科发展的新要求。最后,应做好考核工作。为调动实验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绩效考核,通过奖励或处罚措施,增强实验室教师的责任感,并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保证各项实验的顺利进行。

结语:化学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对于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应全方位予以强化,从规章制度的建设、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的管理、实验程序的管理到实验室师资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均应严格规范或管理,以保证实验室的井然有序,各项实验的安全顺利,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4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 工程; 管理; 技能; 创新;

Abstract: To cater for now this fast changing times, we must be able to abandon old Yang constantly new, accept the new method, the new technology, new thoughts, using modern high-tech tools and high-tech mean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and perfect and effici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building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the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enterprise operation rul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and dynamic management and realiz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In order to provide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the social efficiency target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stablished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gencie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fund management has been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but also has many problems. In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nstruction made analysis,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fellow.

Keywords: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kill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完善项目施工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施工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秩序、有效地进行施工管理,才能全面完成建设工程合同约定的施工内容,使用户得到质量优良、价格合理、功能良好和尽快发挥最佳投资效果的产品,使公司获得最佳的效益和社会声誉。项目能否顺利实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必须进行创新。

一、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

我国施工企业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存在技术创新与生产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不完善,重经营轻技术,搞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作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使一些人另谋职业。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投入量不够,制约了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滞缓。

二、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和投入问题分析研究

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促进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适应工程技术新、工艺新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企业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风险投资;争取业主和地方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争取政府或社会的立项和资金支持,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我们要顺应市场,开展技术创新,将国内自主研究的科技成果,具有独创性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将已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活动,能将技术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在项目管理多层次的情况下,抓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工作,必须建立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制,建立技改项目管理责任制,从领导部门到企业、干部和工人都明确各自的技改职责,从而加强技改项目全过程。

三、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问题分析研究

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建设实施管理暂行办法,指导工程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各部门要遵照这个管理暂行办法,负责检查和监督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项目管理不单是项目组这一层次上所进行的管理。是由决策、管理、实施 3 个层次组成的。只有管理的权限和所处的层次相匹配,建立起明确的分层次管理责任制,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为确保项目管理实现质量高、工期短、消耗低、安全好的

目标,使项目成本管理能够按计划实施,对内分工负责,对外统一服从项目经理领导。实行项目法管理,树立“以质量为中心,管理上水平,效益上档次”的指导思想,做到谁施工谁负责。实施科学的内部管理,用国家劳动定额与工程质量、进度挂钩,实行多劳多得的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和施工班组负责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四、如何加强成本管理问题分析研究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切实做到警钟长鸣。建立质量管理的重奖重罚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发挥质检部门和质检人员的监察作用,提高质检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成本管理,对于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成本降低了,企业可以用同样的钱力做更多的事,以同样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使有限的物资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关企业的发展。成本低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工作,是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情况的综合反映。降低成本主要是指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施工中水、电和机械设备等方面的费用。

五、如何强化质量管理问题分析研究

建立质量责任制,抓奖惩考核,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质量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每一个人在质量工作上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力,以便做到质量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检查有考核。一旦发现产品质量有问题,可以追查清楚责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只有实行严格的质量责任制,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把各方面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杜绝产品质量缺陷的产生。注重培养全员质量意识,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坚持“质量第一”方针,“产品是企业的形象、没有质量的劳动是无效劳动”、“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效益观念,并在车间开展“树标兵比贡献”劳动竞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质量管理知识竞赛”。

六、施工技术创新问题分析研究

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我国的国有工程建设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实行放权让利,承包经营,项目法施工,进而探索所有制的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从而使全行业融人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环境中,成为全国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步伐较快、活力较强、充满生机的行业。工程建设领域在深化生产方式变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以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代表的企业职业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它以企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为重点,开展资质认证,为企业职业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探索虽然当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是我国面向国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职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是不断创新,解决好项目与企业的关系是关键,项目与企业间责任不明,激励不够,不确定因素影响着施工管理的实施,必须通过创新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建立适应生产力和市场需要,走一条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时代的巨大变革,迫切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施工的创新。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我们不断进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将其及时地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中,对于企业而言是结合项目施工进行创新。

七、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责,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源涵义。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跟在别人的后面,落后于别人是要挨打的。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市场需要,走一体化道路,是建筑施工企业亟需面对的一项艰巨而关键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项目施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提高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增强技术创新的责任感。要从企业发展的高度,将技术创新摆在企业工作的中心位置,形成主要领导总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集中精力认真抓,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格局。进行专题讲座和推广应用表彰等形式,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创新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第5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随着电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区域电力市场,企业目前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开发、占领电力市场,如何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获得发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是电力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力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基础型产业,保证其稳定、健康的运行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电力企业需加强风险意识,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不然企业处于失控状态下,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笔者立足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多年从业经验,对内部控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策略。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定义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管理是指受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人员的影响,为实现经营运行的效果、效率,提高财务报告与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合理保障,进行设计的管理过程。内控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部分,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稳定、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通常而言,企业内控体系主要包含“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三个流程。事前防范主要指利用内控管理手段,对内部控制进行制度性规范。事中防范主要指企业在经营、运行时,利用内控手段,保证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效应。事后监督主要指利用检查手段,发现内控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不断强化、完善内部控制。

二.电力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电力企业缺乏相应的市场风险意识。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垄断、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普遍具有“电力老大”、“行业龙头”等思想,电力企业普遍认为电力是国家的紧缺性、急需性资源,企业议价能力较差,电力企业的损益不影响企业的发展。主要由国家宏观政策控制,企业发展靠国家,企业效益依政策,企业管理存行政等思想,市场效益、风险、竞争意识不强。因此,针对电力企业而言,无论是管理高层或是企业普通职工,都存在实为电力生产,虚为企业管理的思想,只需按照计划生产,或者超额生产电力即可,其内部控制管理作用不强,管理不能使企业发电量增加。而随着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电力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同一行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逐年提高对于“节能减放”的要求,该种落后思想观念,对电力企业发展、管理能力形成了巨大的制约和阻碍。

第二,重要性认识不足,内控制度不健全。一般来讲,单位的负责人是内控建设的重要责任人。现下,大多数电力企业的关注点都放在了生产方面,忽略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存在着多企业内控重视认识不足的现象。其内控制度也存在不健全的现象,由于公司产权链条相对较长,个别的分支机构以及子公司都是以上级公司内控管理制度为主,作为本单位的管理制度。没有将其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也没有考虑都制度能否适应的问题,还处于按照习惯处理问题的现状。

第三,内控制度执行力较差。对于制度建设而言,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制度多采取通用制度,未建立权威性内控体系,使得内控制度多流于形式,内控制度只是为应付检查而设立。从执行力而言,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未有机结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电力企业市场风险意识较差,加大了企业在经营、运行过程中的风险。若不能有效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将对企业发展、生存造成严重影响。

三.电力企业内控管理的对策

首先,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意识。处于新时代背景下,后金融危机将逐渐影响我国的实体经济,电力企业风险将逐渐凸显。因此,我国电力企业需做到如下三点:其一,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做到提前谋划发展全局,主动掌握后金融危机的防范权;其二,管理层需重视内控管理,要认识到内控管理不只是一种“纸质”制度,内控管理制度建设、执行,直接关系着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与质量,将书面制度转化为工作效率;其三,企业职工需结合企业实际,增强内控管理认识,主动执行内控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规划要求,切实通过内控规范促发展、避风险、化问题。总而言之,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企业的经济业务能够有序、健康的运行,要求企业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按照不同风险控制点,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预警与识别,通过评估与分析,强化内控控制与管理,构建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控制、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

第二,提高重要性,建立内控标准体系。将内部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全面的贯穿企业的整个管理过程。极大程度的发挥好内部控制的管控、督导、评价作用。推进部室标准化建设,将各专业间内控进行无缝衔接。首先要明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责;其次要明晰业务岗位间的职责,明确做什么行成工作标准,将工作内容有效的进行梳理,进而确定怎样做,严格按照内控的要求和依据,完成技术标准的确定。将工作的管理标准以及技术标准有效的加以整合,让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内控都达到标准化体系。进而打造系统性和有效性的内控管理,通过强有力的标准化体系,完善企业内控体系构筑内控“金字塔”。

第三,构建动态管理、风险评估体系。电力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首先需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利用SWOT模型,分析区域、行业电力企业的优劣势,加强风险识别,针对性建设内控制度。另外,完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财务状况风评模型,建立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的预警系统,加强外部的风险管理,提升事前风险的防范能力。我国2009年正式提出“依法严治”的总体要求,要求企业树立规范经营的意识,加强内控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强化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处理,高度重视创新业务风险管理和评估,强调重视潜在风险,确保在企业控制过程中融入企业风险管理,提升内控的执行力。同时,建立内控的基础防范,用基础规范完善、指导各类具体规范。与行业特点相结合,强化制度紧密度,使企业内控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在企业内控管理中,要强化控制内控主体,企业实行内控管理,企业全体职工即为主体,人员素质水平影响了内控实施效果。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分离经营权与所有权,统一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责权利,实现相互约束、共同激励。动态掌握企业内务业务人员、会计人员的思想状况,若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必然尤其动气,领导层与部门负责人徐分析重点人员的岗位思想,发现可能违法犯罪的外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该类风险。

四.结语

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内控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要求电力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竞争秩序。通过加强风险防范,强化风险意识,合理规范与完善供电企业的收缴统计,合理规范与完善供电企业的收缴统计等措施,实现电力企业稳健的运行与发展。(作者单位: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浑江发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林跃升.浅析电力企业内控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

[2]邓建明.分析财务管理在电力企业内控的有效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13,(17):265-265,267.

第6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采购管理 制度建设 监管制度 评估体系

一、前言

所谓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物料或服务而展开的关于采购活动中的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等的全过程。具体而言,采购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采购管理组织、采购计划、采购评价以及采购的监控等。采购管理是建立在采购活动基础上的,站在企业整个的层面上的管理活动,与企业各个部门产生联系,而不是只仅限于某个部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化,企业越来越重视采购方面的管理;同时,科学的采购管理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的采购管理对整个企业产生良好的杠杆效应,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有效的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其次,科学的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采购管理不仅能提高企业利润,对企业在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方面形成一定优势,密切与供应商之间的联系,缩短交货周期,减少库存,降低成本,进而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

二、当前我国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采购管理缺乏有效沟通

从我国目前企业采购管理现状分析来看,很多企业采用传统的采购管理方法,其采购部门通常是独立的实行采购职责,采购部门在采购中往往只重视采购供应商和价格,在企业中大多扮演着中介的角色,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不够密切,使得企业销售和供应商之间信息不够畅通,容易造成企业在物资上供需失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企业采购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企业在采购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往往频繁更换采购部门人员,采购部门人员调动频繁,工作稳定性差;另一方面,在企业组织结构中过度的设置对采购的监督,使得采购部门权限受控严重。同时,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责权不明,导致企业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三)企业采购管理评估不健全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采购管理部门尚不够重视,在对于采购部门人员的绩效考评上,没有长期的、完善的考核指标和计划,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员工培训,使得企业采购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在采购管理方面没有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无法从多角度对企业采购管理进行比较,导致一些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影响企业经营管理。

三、 企业强化采购管理对策

企业强化采购管理,应该充分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来合理有效的进行。针对上述企业采购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对于如何强化企业采购管理,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在企业采购管理中,采购部门不仅要根据企业需求将所需物资采购回来,还要在适当的时间,适量,适用的采购最经济的物资,这就要求企业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企业各部门的采购需求和计划,并注重企业在物资采购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在进行物资采购时,充分了解采购商品的市场行情,时刻掌握市场信息,充分对比市场价格,并及时反馈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供应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完善组织结构,健全监管制度

完善组织结构,就要求企业重视采购部门,稳定采购人员工作,健全监管制度。企业的采购监管制度应该涵括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各项环节中,主要分为物资采购前、物资采购中、物资采购后等几个阶段,包括采购计划、采购活动的实施以及采购管理的绩效考核等。同时,对于企业各部门的需求,应该给出详细的明细表,优化各部门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购,确保采购人员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避免暗箱操作。

(三)重视采购管理评估,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方面,针对目前企业采购管理评估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量化评估指标,制定合理的短期和长期评估计划;另一方面,加强对采购人员的培训,重视对采购人员在业务技能上的培训和教育,在综合素质上不断提高。与此同时,鼓励采用科学的采购方式,提高企业采购的议价能力,降低企业单位采购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采购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2

[2]Ballou, Ronald. 企业物流管理, 供应链的规划、组织与控制[M].王晓东,胡瑞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1

[3]郝渊晓,郝彬.现代物流采购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05

[4]纪燕萍,王亚慧,李小鹏.中外采购管理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08

第7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当前,随着**市四大经济区域规划布局的

划分,北部的主要任务是攻坚,攻坚意味着双重任务,一要脱贫,二要实现跨越发展。围绕目标,如何强化监督手段,推动跨越发展,是地方人大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处理好监督和支持的关系,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充分体现监督是手段,支持是目的,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另一方面又要自觉增强“三种意识”,自觉增强权力意识,实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最高层次的监督,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自觉增强参与意识,围绕发展大局,创新监督方法,与“一府两院”在监督中形成发展合力;自觉增强补位意识,通过监督,发现“一府两院”工作的不足和疏漏,纠正偏差,改进工作,弥补不足。在监督中做到务实不空谈,监督不责难,规范监督行为,提升人大权威,推动跨越发展。

一、突出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重点是否明确,是提高监督实效的关键,也是监督创新的一条重要经验。去年以来,我们围绕县委提出的“新型材料基地、绿色食品强县、山水园林城市、人文旅游新区、仡佬文化中心”战略思路和“三增二”目标,先后对农民增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林权制度改革、水库移民、氟化工基地建设、煤矿矿权整合、铝土矿开发、公路建管养等重点工作(工程)进行大量的调研和较大规模的检查、视察,听取和审议以上专项工作报告,帮助查找问题,提出办法建议,规范项目程序,提出解决人才严重不足的建议方案,帮助建立和完善制度,有的问题还要求政府限期解决,实施监督,弥补了政府工作的不足,民生得到保障,推进了各项工作,“三增二”目标超额完成,有力促进了发展。

二、创新方法,增强监督的实效性

监督方法是保证监督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一年来,为提高监督效果,在监督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2008年初,我们提出了坚持程序监督保发展,坚持跟踪监督促发展,坚持靠前监督谋发展的监督思路。围绕思路,从五个方面加强,一是提前介入,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重转变,积极加强事前、事中监督。二是主动出击,把握监督的最佳时机,注重监督效果。三是把握监督频率,维持一定的监督强度。四是加大监督力度,形成规模效应。五是跟踪监督,加强督办,建立反馈制度。从三项工作上着力,一是强化对政府工作部门全年的重点工作(工程)实施全程监督,每年选定6-10个工作部门,实行年初向常委会报告全年工作计划,年中由联系主任及相关委室定期不定期检查,帮助找问题想办法,年底报告全年工作(工程)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必须说明理由,并实行票决,客观公正地评价部门工作,反映负责人的政绩,书面向县委和上级主管部门反馈情况,提出建议。二是对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实行报告制和点评制,每季度一次点评,如实反映项目进度、质量,存在的不足和要求整改的问题,并向社会公开。三是对审议意见和代表建议的落实情况,设置 “常委会审议意见催办卡”和“代表检查视察建议催办卡”,在提示催办仍未落实时,专函催办,直到落实为止。这些监督措施的实施,推进了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三、健全制度,保障监督的规范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社会进步与工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一个良好的制度既能调动积极性、规范行政司法行为,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监督法》颁布实施后,我们从本县实际出发,制定和修订出台了《议事规则》、《监督办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人事任免办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暂行规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县级财政预算监督暂行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督暂行规定》、《建设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审计监督跟踪暂行规定》等十多项监督规则,明确了监督重点、监督程序,规范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行为。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使监督工作制度化、规范性水平进一步提升,切实增强了监督实效,提高了监督质量和工作效率。

四、强化监督,推进跨越发展

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推进经济社会朝着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前进的保障,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一年多来,我们在决策-执行-监督的制衡机制中,通过完善制度,依法监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监督角色,进一步发挥了工作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社会公开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保障各项决策的正确实施,推进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确保县委提出目标的如期实现。目前,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势头良好,去年“三增二”目标全面完成,今年“三增三”目标正在强力推进,人大监督在实现跨越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监督工作收到了县委满意、“一府两院”满意、人民群众满意的“三满意”效果。

总之,观念更新天地宽,监督创新是监督工作中的重要载体,监督

第8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民主与和谐建设;方法探究

一、民主与和谐的关系

“民主”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语中,从字面上来看,代表着由人民统治。民主一词经常被使用于描述国家的政治,但也适用于其他有着统治行为存在的领域,也用于管理其他许多不同的共同体和组织,如企业。就企业来讲,民主的实践是靠民主制度来完成的,如职代会制度、企务公开制度等,民主的主体就是职工。

关于和谐的解释也很多,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古代对“和谐”的理解是“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可以看出,和谐是两种对立的事物通过某种制约和协调的机制来达到相互结合、统一和共存的局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和谐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通过某种机制形成一种融洽的关系。

和谐是两种对立的事物通过某种制约和协调的机制来达到相互结合、统一和共存的局面。那么这种机制又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和谐社会来讲,这种机制就是民主与法制。对于一个和谐企业来说,就是企业的民主管理制度。这从民主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民主代表由人民统治,即由多数进行统治。具体到一个企业,就是由大多数职工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中,行使和享有参与权、选举权、评议权、监督权和知情权。只有企业的广大职工能够行使和享有这些权利,管理者的意图才能被职工所知晓和理解,才能得到职工的支持,也才能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这两个本来对立的阶层之间达到相互结合、统一和共存的局面。

通过以上分析,对民主与和谐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主是和谐的前提,是实现和谐的手段和途径。

二、企务公开在促进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企务公开是企业民主管理的一种形式和制度,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职工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民主内涵中所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民主在这方面的含义有一种最直观的解释:民主就是对任何国家大事都有知情权。当前学术界最被大家接受的对知情权的解释是“三权说”,即认为知情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对于企业来讲,知情权就是知企业重要决策、重要人动权;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情况权;知企业个人自身利益情况权。知情权和参与权、选举权、评议权、监督权一样是职工享有的一项民利,同其它四项权利相比较,知情权似乎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但它在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却是十分重要的。

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企务公开就是在企业管理层和职工间建立起一种公开透明的机制,通过让全体职工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等重大事项及职工切身利益情况,消除职工疑虑,在管理者与职工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互信。这也是一种沟通的形式,企业职工了解了企业现状、发展形势和职工个人关心的问题,大家就不会再议论纷纷,就会形成共识,就会目标同向地为实现企业制定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对企务公开在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国有建筑企业,因工作性质决定职工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点上,分散性、流动性较大,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加之企务公开制度开始时还处于探索阶段,公开内容不全,时效性也不强。就造成了职工对一些关心的事情想了解却没渠道、不及时。大家在一起经常是对一些事情议论纷纷,有时还产生很大的怨气,甚至发生上访等过激的行为。在企业不断地深化企务公开工作,建立健全了企务公开领导小组,确立了“党委是第一责任人、行政是第一执行人、工会是第一落实人、职工群众是第一评价人”的工作机制,制定了《企务公开工作规范细则》后,确定了四大类共19项公开内容,全面规范了企务公开工作,确立了基本原则与要求、组织领导、监督保障、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基本程序和方法、责任追究、评比考核等项条款,并制定了企务公开实施规范明细表,对涉及企业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管理重点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情况及职工关注的其他热点问题等都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向职工公布。通过强化企务公开,消除了职工的疑虑,使职工了解了企情,同时更理解了企业。同样的一件事,在以前职工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过一些过激行为,在现在知情的情况下反到给予了企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没有出现过类似的行为。这就说明只要建立起了沟通和信任的桥梁,才会让职工产生与企业共克难关的信心与信念,才会与企业目标同向。企业与员工之间、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和谐共荣的氛围。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逻辑链条:企务公开知情权得到保障和谐劳动关系形成。

三、如何强化民主与和谐这两大内在主题

民主与和谐是企业发展的两大内在主题,而发展是所有企业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之所以这么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行业竞争加剧。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纵观世界,多少企业破产,多少企业被重组兼并,没有一家企业可以脱离这个大环境而独善其身。对于建筑企业来讲竞争尤为激烈,国内建筑企业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做专做强,国处建筑企业也在逐步进入国内市场,抢夺市场份额,加之高、新、尖的施工领域和新工法、新工艺不断涌现,在这个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新形势下,企业唯有不断向前发展才能生存下来。二是人才流动加快。当前同行业间、跨行业间的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人才的自主选择空间很大,加之现在信息交流很方便,人才总是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和环境。如果企业不能靠自身的不断发展为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那么人才的流失将是必然的。一个留不住人才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失败的企业。三是人的民主意识加强。当今的中国人不再是封建思想封闭下的愚昧的顺民,当今的企业职工也不是过去僵化体制下没有话语权和独立思考空间的员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社会思潮的空前开放,国人的权利意识、民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对民主环境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随着工作关系非得终老在一个单位的情况成为历史,人们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包括工资待遇条件,而且人们更加看重一个单位是否具备和谐的团队氛围和民主的环境,人们已经从单纯追求工资收入向追求良好的人文环境的更高层次转变。

以上三个方面原因是当前强化企业民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六大特征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这就要求企业要通过一整套的民主制度建设来促进企业和谐,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一是要提高决策程序的民主化。用民主决策、集体决策改变原来因少数人决策、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民主环境的沉闷。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决策问题和投资收益的风险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这个决策的执行力的问题。试想一个不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或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的决策,能得到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执行吗?而一个不能得到大家支持的决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吗?答案不言自明。

二是要通过民主制度建设,扩大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和范围,让每名职工都能享有在企业管理中的话语权。我们经常提出的一个口号是“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既然企业是职工的“家”,那么做为这个“家”的一名成员,他就有权利对这个“家”的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职工只有拥有了对企业管理的话语权,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凝聚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一股合力,这样企业才能发展,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第9篇:如何强化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风险防范、岗位责任制、交叉控制

近年来,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出现揽存难、放贷难的局面,一些部门基于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局部乱拉存款,乱用会计科目,随意处理会计账务的情况时有发生,使会计控制和财务监督处于失控状态。强化会计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途径,是商业银行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商业银行内控系统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内控系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系统建立一般有以下程序:

1.梳理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对于一些不相容的岗位,必须实行岗位分离,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互相监督。

2.理出重点岗位,实施重点监控。

3.建立授权控制。

4.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

5.建立文件记录控制。对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和措施,要形成文字材料,有章可查。

6.建立内控监督机构,加强内控队伍建设。内控监督机构对每个岗位、每个部门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实现与行政管理交叉控制。

7.建立处罚标准,在同一支行内实行统一标准。

8.建立科技监控系统。

(二)存在的问题

1.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贯彻落实流于形式

尽管我国银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业务经营中,建立了一系列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但却不能落到实处,形同虚设,弱化了业务操作过程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

2.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充实过程

对商业银行来讲,要建成真正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规范化的商业银行,必须随着其业务的日新月异,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严密、系统、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

3.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包括会计专业内部各个岗位、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但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其原因主要是:职能监督部门的地位不超脱,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难于进行超前监督。

4.检查辅导走形式,监督不力

会计检查部门应对会计部门处理的各项业务的合规性、正确性、及时性进行监督检查。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原有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如何强化会计内部控制

(一)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树立内控优先观念

首先各级领导必须增强内控优先意识。目前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存款成为评价基层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必须将其列为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项目,或实行内控管理达标制,促使各级领导重视强化内控制度,有效防范案件的发生。其次,加强职工再教育,提高全体会计人员对内控的认识。

(二)加强账务控制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包括填制和审核凭证、设置会计科目、登记账簿等,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首先就要加强账务管理。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载,必须是凭经严格审定的有效会计凭证,除此以外不能接受任何指令。各项会计核算必须经过复核,账务核对应适时进行,要保证账账、账款、账实、账表、账据、内外账核对相符,加强账务核对工作。

(三)设置科学的操作规程

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实行上岗对下岗负责,下岗对上岗监督的运行机制。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四)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

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后道工序制约前道工序,后台制约前台。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兼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五)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

印章、凭证、库款、密押等是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掌握这类物品的人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为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平行交接。

(六)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

明确分工和职权分离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坚持科技部门和操作应用部门职责分离;程序员、操作员、系统管理员职责分离;严禁程序员单独接触系统;严禁系统设计、软件开发人员介入实际会计业务操作。系统的设计开发是计算机控制的关键,软件系统越完善,控制越有效。在计算机处理业务过程中,最容易出错和作弊的环节是数据输入。因此必须加强输入控制,输出控制是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控制,应采取双备份、异地存放、严禁任何人修改等控制办法。

(七)强化内部检查系统

监督检查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会计内部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必须建立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

(八)提高内控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