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的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理论综述
本文通过对都当前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局对金融监管的改革性文件进行研究,在写作的过程中,针对目前金融危机发生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出对金融监管的改革仍要继续,特别是对此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较少,监管当局还没有完全认识到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性,由于各国利益立场的不一致,目前一些正在实施的比较激进的金融改革方案已经被搁置,要想提出一个被各国都接受的折中的方案,就必须就改革方案的设计言之有理,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六部分来讨论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的改革,进一步强调了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一、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中的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在国内仅有李妍与李文泓两个人研究过,它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现如今对于单个金融主体的稳健与安全的监管并不足以完全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从微观审慎监管的层面来看,在金融机构的一致行为之下,微观审慎监管更能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相比之下,宏观审慎监管则影响着金融系统的稳定,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有两种即分业经营模式与混业经营模式,其中分业经营模式是把各金融机构按照某一特定的行业与领域进行业务经营,而混业经营就是把各金融机构监管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行业进行分散金融风险,第一种模式的系统风险性较大,且相互之间的关联性非常的小,第二种模式可以理性的分散金融的风险,但是很多金融机构同时采用这种经营模式,则会导致整个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二是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其内部的关联性在不断的加强,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使风险进一步加大。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第一是整个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信贷定价以及信贷供给,这使借贷双方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二是期限产生以及转化的形式的流行性风险较大,比如银行对批发型融资越来越依赖;三是信用证与股票等在市场上的资金价格与长期均衡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四是金融系统中杠杆率的水平变动;五是对于并未进行审慎的金融监管局的系统性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在金融监管的宏观层面上对货币以及财政政策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系统中顺周期性的主要内容、表现及改革的方向
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顺周期性的资本充足率、顺周期性的贷款损失拨备以及顺周期性的公允价值会计这三个方面,其中顺周期的资本充足率主要体现为对资本在经济上是否充足的要求,在经济滑落时要收紧,由于此时银行并不能获取股权融资,所以不得不收紧资产,进而减少信贷造成的信用萎缩,在经济上升时,资产的风险不高,波动的不是很明显,从而对资本的要求并不高。对于顺周期的贷款损失拨备来说主要表现为会计在确认贷款计时拨备是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综合性的判断,在经济上升时,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未完全体现,所以产生的拨备计提就少,在经济滑落时,贷款的信用风险就成分表现出来,这时拨备的计提就多,对银行的资本要求就高,银行需要为提高拨备留出更多的空间。对于顺周期性的公允价值来说,主要表现为在进行金融的公平交易的过程中,要求交易双方对交易的规模与过程中的数量进行清算,如果交易双方在交易的过程中并没有缩减经营的规模,则不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公允交易的顺周期性主要体现在当资产上升时,公允价值有助于资产的上涨,当公允价值下跌时,导致公允价值资产的减少。对于金融资产的顺周期性的改革方向主要为:第一,建立逆周期性的资本机制。第二,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贷款损失拨备。第三,不断改革公允价值的会计使用。
三、金融系统中的激励机制
在金融危机之前,主要的观点认为,薪酬激励机制应该属于微观主体的行为,并且应该由市场进行决择,监管部门不应进行干涉,因为过度的干涉可能会对市场造成扭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大家才认识到,如果激励机制设计的不恰当,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造成金融动荡。因此现在薪酬问题已经成为金融监管讨论的主要问题。通过金融危机的经验,我们必须对薪酬激励机制进行改革,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薪酬机制如果对短期财务业绩过度重视,会导致高管过度投机。第二、激励机制与股价挂钩,容易导致金融机构更注重市值最大化,对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第三,目前的激励机制由于金融机构利润的滞后性,不能做到收益与风险相互匹配。解决薪酬激励机制问题,可能出现以下几点。第一,市场的流动性导致人才流失。第二如果各个机构在限制薪酬的行动上步调不一致,,先进行改革的机构可能会处于劣势。第三,人才的能力是很难评估的,所以确定最佳的薪酬方案也很难。因此,薪酬激励机制要改革的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薪酬决定机制,二是薪酬结构。薪酬决定机制方面,对于高管的薪酬应增加股东大会的发言权,一般职工的薪酬由薪酬委员会制定,委员会应有其独立性。薪酬结构方面应该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对于职工的业绩评估应该分为财务和非财务两个指标。第二,监狱金融行业的管理风险可能会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所以奖金应合理的延迟发放,并制定追回机制。第三,业绩奖金可以采取股票或者和股票挂钩的形式发放。
四、金融安全机构的处理措施
政府对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的手段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金融机构在处理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产方采取分担金融机构资产损失的措施、负债方采取对存款保险金及金融机构的发债进行担保、股本权益方面对优先股和认股权证以及普通股等进行国有的转化,国有化的过程是政府求助大型银行的杀手锏,国有化的过程不仅仅具有产权的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金融监管手段,在此次危机中,发达国家的安全网措施发挥的淋漓尽致,措施也具有一定的创意,但是政府在进行使用安全措施时,并没有统一的救助对象,在这次危机中政府所产生的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政府的监管机制与处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监管当局在不清楚资本有多大缺口的情况下,就对资本进行补充,这是美国进行测试的主要目的,又由于跨国公司的处理机制不足,导致了对母国以外存款者的保护力度不够,所以应对跨国机构的处理机制上加以完善和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完善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局的合作,二是接受本国的金融监管。对于完善金融监管机构的处理机制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一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的信息不对称,二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与存款人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可以缓解金融机构中政府的动态的不一致。完善此处理机制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破产率,也可以降低处置的成本与难度,有助于缓解金融机构之间的动态不一致等问题。但是如果政府不去救助这些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在破产之后则对政府的监管与社会经济的稳定产生很大的危害,所以政府应该对这些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拆,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降低金融风险。
五、金融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
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评级机构起到的作用被广为之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益上的冲突。评级机构在对信用评级时,会收取被评级单位的费用,有的还会想被评级单位提供咨询,告知其如何提高其本身的评级。第二,信用评级对证券化的产品评级有缺陷,容易形成误导。例如,有些产品在刚刚发行的时候具有AAA评级,但是在金融危机后,该信用证券产品被降级到了不建议投资级,而这种下调的评级情况对公司或者国家为信用主体的时候却很少出现。第三,当有些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于信用评级过于依赖,当评级机构对某个信用主体或者某债券评级进行下调时,容易造成其参与者的统一行动,这样就会造成某些系统性风险。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评级机构亟待进行改革,其需要改革的方向有以下四个。第一,需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管理,就是加强其监管力度,保证评级机构具有安全的政策和措施用来管理和披露这些利益冲突。第二,要把信用证券产品同其他以国家为信用主体或以公司为信用主体的评级分离开来。第三,要加强对评级方法、对评级模型和评级涉及的基本假设等相关事项的披露要求。第四,对于某些监管机构以及某些金融机构来说,需要对这类信用评级减少依赖。针对评级机构还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第一,该类信用评级做出后,在其使用方法上就会出现排他性还有非竞争性,从而使其具有公共产品的一些特征和特性。通常来说的公共产品,例如国防、公共交通、治安等,其生产成本由消费者共同承担,但是信用评级的成本却不能由信用评级的对象来负担。所以,信用评级虽然是公共产品,但是却有其特殊性,这就使评级机构有了自己特殊的商业运营模式。第二,虽然信用评级的及时性还有准确性一直受到外界的一些质疑,但是评级机构在市场上还是有其非常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标普等大牌机构,其意见还是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评级的上调或者下调都会对市场的运行产生快速的影响。有时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监管部门和投资部门很难自己对信用主题进行评估其信用状况,而不得已把一些评估工作交给评级机构来委托其进行,但是在同样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股票市场上,把经济分析师和股票分析师等职业却达不到评级机构的地位。
六、金融监管的理论综述
此次金融危机之前讨论监管理念的主流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其核心假设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要做的选择是效用最大化。经济人有其偏好,首先是公理化体系,其具备传递性和完全性;其次,选择还有不确定性,核心是期望效应函数。把假设具体化到市场上极为有效市场假说。即资本市场反应了证券的价格和相关的信息。该假说对金融监管的意义在于,市场的参与者是具有理性,并且所在市场是有效的,监管的目标是排除掉市场的非有效的因素,让市场的机制得以发挥作用,少监管或者不监管。通过对金融危机的观察,有几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假设和其理论并不相符。第一,个体经济人的行为有可能不是理性的。第二,就算个体理性,集体不一定理性,例如混业经营的例子。第三,市场纪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控制风险的承担行为。第四,有些又大又混业的金融问题不能通过市场的而放心的进行解决。第五,金融的创新不仅能创造价值,也会存在缺陷。第六,金融消费中会存在欺诈行为和非理,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可能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借助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论证即个体行为有时并不满足经济人,有效市场的假说也不一定能够成立。行为金融学给监管带来的启示是,自由放任的监管理念应当被改正。具体体现为一下几方面:第一、抑制过度投机。第二、限制市场准入制度。第三、对金融创新应加强监管。第四、增强对消费者的保护。第五,对投资人进行适应性监管。
综上所述,由于金融危机发生后不管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仅是挑战,也是促使本国与跨国机构的监管机制不断发展与进步推动力量,本文主要从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中的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系统中顺周期性的主要内容、表现及改革的方向、金融系统中的激励机制、金融安全机构的处理措施、金融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对金融监管进行的理论综述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有关金融监管的改革,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对金融监管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我们不难发现金融监管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为了防止下一次金融危机造成更大的损坏,进行对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冠.试论全球金融监管的改革趋势[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4).
[2]童阳,曾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J].东方企业文,2011,(10).
[3]杨亮芳.英国金融监管创新的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微机接口技术是一门以硬件知识为主,软硬件结合的课程,它的原理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课程内容涉及I/O端口地址译码技术、中断系统、存储器接口以及常用I/O接口硬件(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定时器/计数器、数/模转换和模/数转换等)的功能、内部结构、外部信号、工作原理及编程应用。由于课程内容繁杂、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却又紧密联系和相互交叉,既需要从系统的角度理解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对于一贯“欺软怕硬”的学生来说,该课程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在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学生更是感觉该课程枯燥难懂,思路不清晰,实际应用能力差,工程化能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将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微机接口技术的教学过程中。
1 基于“问题驱动、实例贯穿”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先后提出将“实例化”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等应用于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中[1-4]。“实例化”教学法是指教师选择实用而不复杂的产品作为实例,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模仿,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的。“问题驱动”教学法是教师以设计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 以引导为手段,采取互动协作和自主探索等方式开展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单纯使用“实例化”教学法从实际应用出发,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大概的方法,但由于理论基础不足,学生对实例的具体理解与模仿比较困难;而单一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时,虽然能够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分解的问题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是不足。因此,我们尝试将“实例化”和“问题驱动”教学法相结合,采用“问题驱动、实例贯穿”的教学模式,以实例开发过程为框架,以问题驱动为线索,达到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问题驱动、实例贯穿”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选取既典型又不复杂的案例,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案例引入新知识,作为学习模板,融会贯通知识点;围绕实例的开发过程作为框架,以“问题驱动”为线索,将大问题划分为具体的、细化的小问题,引导学生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2 课堂教学改革
2.1 以实例开发过程为框架
“问题驱动、实例贯穿”教学法是以实例的开发过程作为框架,比如学习接口芯片应用,首先通过实例功能分析引入相关接口芯片的用途、性能等;接着按照芯片选用、接口电路设计、软件设计3个开发步骤,分?e引入芯片的相关原理与应用。接口芯片应用学习框架如图1所示。
实例的选取很关键,要既典型又不过于复杂,如果实例太复杂,教师难以展开教学,学生难以入门;如果实例太简单,就起不到融会贯通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效果。那些既可以简化又能延伸的实例比较合适,比如在学习定时计数芯片8254时,使用一组灯光控制的实例,灯光可以设置为亮1秒钟再暗1秒钟,闪烁10次后熄灭,由此引出计数和定时的概念;然后讲解简化了的实例“实现亮1秒钟再暗1秒钟” 的开发过程,再进一步研究整个实例;最后扩展为“设置8个灯光不同的亮灭规则,比如流水灯”等综合实例。这样由一个实例把一类问题由浅入深地搞透。有些实例之间还可以联系起来,比如,8255芯片学习中,使用8255的输出功能和软件延时的方法实现定时计数章节中的灯光闪烁的实例,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结合两种方法,用第三种方法实现实例。
除了整块章节知识点可以使用一个贯穿的、灵活的实例,也可以在一个小的知识点使用多个实例。比如,学习CPU与接换数据的方式,提出控制交通灯、打印文件、报警系统、批量传送数据等4个实例,让学生匹配合适的交换方式。通过实例开发过程的比较,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对接口理论有清晰的感性认识。
2.2 以问题驱动为线索
“问题驱动”是指教学过程是在实例框架下,以问题为线索来展开。实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要一步步解决,需把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教师在进行问题划分时,既要注重课程知识点的涵盖,也要注重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能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消化吸收课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因此,老师事前要充分准备,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模仿、讨论等方式来理解和分析问题;最后老师根据课堂情况,进行反馈强化,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最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课堂上,常常通过问题引入知识点。比如:“打上课铃后定时45分钟,就打下课铃,这是定时。数数上课时有几个同学在低头玩手机,这是计数。那么请同学们举例说说计算机应用、工业控制领域有哪些定时和计数的应用呢?”“你们的主机或笔记本有并行接口吗?通常什么外设是通过并口和计算机连接的?”,通过问题的讨论,老师了解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整理。
当进一步理解概念时,通过问题来启发同学们观察、对比从而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比如,理解定时与计数的关系,“拍照时候我们数1、2、3,假设每1秒钟数一下,数到几秒就拍呢?”“请大家观察并口示意图、串口示意图,找找串并口的区别在哪里?”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围绕预设的各种问题进行启发、展开讨论和总结。比如从“串口并口速度谁更快”延伸出“串久必并、并久必串”的演变过程,从“8254芯片使用哪几种工作方式可以作为分频器使用”引出8254芯片6种工作方式的归纳比较。
3 “问题驱动、实例贯穿”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以模数转换器章节为例,讨论“问题驱动、实例贯穿”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模数转换器是模拟信号源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桥梁,无论在生活还是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简单介绍模数转换器的多种实际应用后,选取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健康监控系统”作为贯穿课堂的实例:假设需要监控人体的体温、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体表湿度、心率、心电图、脑电图等8个健康参数,要求设计硬件系统以及使用软件实现实时监控,如图2所示。
围绕这个“健康监控系统”的功能,我们引入模数转换的概念、主要参数指标。接着,围绕实例的开发过程,以选用芯片、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编程的开发步骤为框架,将模数转换器芯片ADC0809的内部结构、外部引脚、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点串联起来。整个学习过程中,以问题驱动为线索,引导学生结合实例,从实际出发,考虑在每个开发步骤中,要解决哪些问题,将问题分解成容易解决的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使用怎样的方法去解决等。
实例开发第一步是选用芯片。设问,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理清输入输出是选择芯片的重要依据。进一步考虑细节,实例当中需要监控8路模拟量,是否需要8个模数转换芯片呢?为了提示引导学生思考,采用类比教学法:学生寝室有8个同学,是否需要8个卫生间呢?由此强调“复用”这一系统设计常用思想,引出ADC0809基本知识。ADC0809基本知识包括内部结构、外部引脚以及分解为7个步骤的工作原理等知识点,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于是,在一张幻灯片上,以内部结构图为背景,结合引脚信号,顺着ADC0809工作的7个步骤,进行动态演示,一步步有重点地讲解,在此过程中,又不断设问或引导学生。比如,怎样让ADC0809知道,用户当前选择的是IN3第3路模拟量而不是IN1、IN2的模?M量呢?我们选择IN3第3路模拟量,地址就应该是多少?ADC0809已经明确要做什么了,但怎样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工作?尤其是讲解几个关键的控制信号,可以用比喻教学法。比如,CPU去锁存器里面取数据,就像你去同学寝室拿东西,要先敲门一样,CPU要给锁存器一个打开锁存的OE信号。在讲解EOC信号时,设问“CPU是如何确认A/D转换的完成”引出ADC0809输出数据的3种传送方式。这3个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大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去甜品店买冰激凌,一个冰激凌的制作时间是3分钟,那么你打算采取什么方式去取冰激凌呢?这里再次用到类比教学法进一步促使学生讨论,归纳出3种数据传送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实例开发第二步是设计硬件电路。这里以实例作为模板。首先强调,ADC0809作为接口在系统当中的地位,一边接入多路模拟量,一边连接到CPU。紧接着设问“不同的数据传送方法对电路设计有什么影响吗?”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先以最简单的延时等待法为例,沿着ADC0809的7个工作步骤,引导同学们理清信号之间的关系,讨论相关信号应该如何连接,最终得到电路设计图。这个步骤是开发中的难点,分析要清晰、细致。期间不断设问、让学生设问:如EOC信号用上了吗?模拟通道地址选择信号是来自于地址线还是数据线?启动信号和读写信号是什么关系?搞清楚延时等待法的解决方法后,设问“采用其他数据传送方法时,电路设计有哪些不同呢?”要求学生根据之前的原理等基础知识,自己完成电路设计图并进行比较。
实例开发第三步,在硬件电路设计基础上进行软件编程。秉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可以先简化问题,把实例进行简化、拆分。在掌握基本方法后再将实例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因此,首先讨论只输入一路模拟量的情况。将实例简化为“假设健康监控系统需要监测老人的血氧信息,已知ADC0809芯片的端口地址为84H,转换时间为100μS,要从输入通道IN3读入血氧信息。采用延时等待法,请画出硬件连接图,并写出相应程序”。这里要学生将之前学习的ADC0809工作原理进行应用,设问:根据工作原理,哪些信号需要进行控制?站在CPU的角度,哪些操作是输入操作?哪些是输出操作?请同学们依据工作步骤的先后关系,绘制程序流程图,选择相应的命令,分析软件编程的过程。再修改例题,将延时等待法改为中断法,程序该如何改写呢?最后,再从简化的例题回到原来的实例,如果要循环监控8路模拟信息,硬件电路需要改吗?程序需要怎么修改?这些问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同学们。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健康监控系统”实例开发过程为框架,以问题为索引,辅以类比法、比喻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主动性,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沿用市制,即“市亩”、“市分”、“市厘”等,与国际上通用的土地面积单位不一致,对平方米的换算是循环小数,计算麻烦。而且各地“亩”的实际大小也不一致,加上种种原因,致使我国耕地面积的统计数(14.9亿亩)与概查数(19亿亩)相差很大,所以土地面积计量单位急需统一,急需改革。国务院在1984年2月27日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中确定,“农田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改革,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改革方案,另行公布”。经过几年来广泛征求意见和准备,现在国家版图、地区疆域已使用平方公里,耕地面积、林地、草地面积已使用公顷,建筑用地包括农村计算宅基地已开始使用平方米。改革市制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为了进一步统一国家土地面积计量单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逐步使我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相一致;有利于农业计划的制定和统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改革我国市制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已势在必行。
1990年7月27日国务院第65次常务会议批准了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农业部共同拟定的关于改革我国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方案,决定采用以下土地面积计量单位名称:
平方公里(100万平方米)
公 顷(1万平方米)
平方米 (1平方米)
经国务院同意,自1992年1月1日起,在统计工作和对外签约中一律使用规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关键词】电子政务;公共危机管理;平台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转型期,各类矛盾和问题不断被引发,不同程度的公共危机亦相随而来,暴露出现有危机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公共危机管理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其基本职能。政府只有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管理起来,并将其所带来的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才会获得公众的信任。
一、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概述
美国著名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国内学者薛澜等人认为“危机”通常是在决策者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需要迅速决策等不利情景的汇聚。关于公共危机的定义也有很多,我认为,所谓公共危机,就是由于发生某一突发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对公众的生命、财产等构成巨大威胁,危及公共安全,要求政府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应对的危险状态或事件。公共危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社会性、决策的非程序化、信息的不充分性等。危机是一种危害,也是一种“机遇”。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是现代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改革内容,是组织变革与创新的一个基点,也是体现现代政府责任的重要机制。所谓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的动态过程,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各种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达到减轻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遇,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管理活动。
二、电子政务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电子政务定义的主流观点是通过其主要流程来完成的,即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不能简单的等同于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府等。电子政务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的高效载体,从而建设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比较可概括成表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电子政务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更具开放性、亲民性;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了管理的层次、环节和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网状型的沟通和管理方式拉近了公民与政府的联系,使政府真正成为以顾客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组织。电子政务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双向沟通平台,有助于实现政府组织、职能和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让政府的信息实现低成本共享,从而更好地作出科学决策。
美国是率先提出电子政务的国家,在短短几年里,迅速发展为一种全球性浪潮。“电子政务”这一概念在中国开始普遍使用始于2001年。受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以及行政改革的挑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阻力,其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各地区、部门的发展极不平衡,电子政务的利用效率不够高。可以说电子政务离它的效用最大化还有很大距离。
三、以电子政务为平台构建新型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
要克服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的弊端,发挥电子政务的最大效用,以电子政务为基础,搭建公共危机管理的新型平台是一次很好的尝试。简言之,围绕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搭建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四个平台:数据收集交换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决策制定传达平台和危机普及教育平台(参见图1)。
1.建设数据收集交换平台。在危机管理中,数据及时、全面地收集以及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对于危机的预警、应对、善后都是非常关键的。
①数据收集。为了应对危机,需要建立一个跨地区、跨部门的数据收集处理系统。高效的信息收集能敏锐地捕捉到危机的到来,从而有可能在危机爆发前将其化解。为此,要从横向、纵向和外部等方面建立一个电子危机数据库,重新构建我国政府部门现有的办公网络和门户网站,为电子信息通畅、及时收集打下基础,以全面地收集与危机相关的数据资料。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电子信箱系统进行
数据收集。
②信息标准化处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载体、格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繁冗庞杂,因此对信息的标准化处理是很有必要的。要想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有效资源就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为计算机可计算统计且易于人工识别的电子格式,才可保证对其后续分析的可行性。 标准化之后的信息就要面临一个筛选、挖掘、分析的过程,将支持公共危机治理的信息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分析、总结,从而产生正确的决策,积累丰富的危机管理经验,并不断在每一次的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进行应用和更新。
2.建设信息交流平台。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需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电子政务恰恰可以提供这一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信息的平台。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网站以网上预警或网上新闻会等方式对外公告危机管理的的相关信息。这种方式,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增加了在处理公共危机时的主动性,为快速做出决策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减少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节省了资源。
关键词:旅游者认知;旅游危机;信息管理;模型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寻求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旅游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主要方式,旅游行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在政府的支撑下,给旅游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带动了旅游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就业。本文对危机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将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现状作为重点分析内容,并提出了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信息传播模型及旅游者认知的旅游危机信息管理模型的构建方法。
一、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内涵
危机理论是对特定行业的反应和表述,自身具有普遍性特点,旅游危机除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具有共性规律外,自身还具有较强的独特性特点,使影响机制、影响对象及管理措施都具有旅游业色彩。为了确保旅游危机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需要从危机理论开始着手,了解旅游者及旅游危机存在的共性,展现出旅游危机理论的作用,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2.危机特征
(1)突发性
突发性是所有危机事件共有的特征,自身具有鲜明性的特征,人们面对突发性事件时,常常表现出猝不及防、手忙脚乱情况,没能掌握解决危机的方法,加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
(2)不确定性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受对象、形式及地点影响较大,任何的旅游危机都可能在某一旅游目的地内突然爆发,没有预见性,不确定性较强,旅游管理机构能够对所有的危机类型做好准备工作是无法实现的。
(3)时间紧迫性
旅游危机的发生具有迅速性特点,通常旅游管理机构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危机已经发生完,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破坏性程度较大,对旅游管理机构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解决危机的能力,能够结合产生的危机迅速的做出解决的对策。
(4)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在旅游危机中表现较为强烈,旅游者通常对旅游目的地都是比较陌生的,信任程度不高,如果旅游管理机构没能及时做好与旅游者的信息沟通,将会导致危机信息的传播出现高度的不对称性,导致旅游者无法正确看待产生的旅游信息危机,会导致危机的影响增大,无法提升自身的利益。
3.危机者危机认知因素
(1)公众理性
公众理性是建立在客观层面上对危机进行客观解读和研究的过程,需要加大对危机的了解,以便结合危机特点,制定出合理的解决危机的对策。要想实现对公众理性标准的衡量及思考,需要加大对公众理性思维及行为的理解程度。从信息不对称性的角度对公众理性思维进行了解可知,说明公众理性存在较大的天然型缺陷,信息传播方法的不正确是造成双方无法充分了解信息的关键,导致无法结合危机存在的特征,做出合理性的解决对策,当危机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造成公众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错误,导致整个行动出现较大的行为偏差。
(2)个体认知
个体认知是指在完全的信息状态下,受个体理性约束影响较大,个人在对认知进行判断时,采用的认知策略极大影响着个体的认知结果,旅游者的认知状态受信息特征及旅游者特征影响较大,给危机信息的传播造成较大的影响,是旅游者必须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现状及分析
1.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现状
(1)一次统计数据及分析
通过对某旅游地的危机管理认知度进行调查,数据信息表上的信息为:
共调查200人,没有听说过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认知度的占37.5%,听说过但是了解不多的占52%,了解的仅占10.5%。充分的说明了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足,绝大多数人对突发性危机处理的能力不强,不能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当危机出现时不能采用合理的应对技能。
(2)交叉统计数据技分析
交叉统计主要是指对有关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认识问题的信息,通过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旅游者进行分析可知,其危机管理的认识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运用交叉统计方法对不同行业的旅游者对危机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数据统计表如表2所示:
通过表2中可以知道,公务员、个体经营者、离退休人员对危机管理认知度存在不了解情况,而企业职工有很少一部分人了解,是职业认知度较高的一类人群,离退休人员对该项情况了解不清楚,说明我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对危机管理认知度的宣传力度,人们掌握这方面信息的能力不强。
运用交叉统计方法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旅游者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知,大学以下学历的旅游者在认识到旅游危机后,会取消旅游行程的人较多,而选择替代旅游目的地最多的人群为大学学历,x择继续前往旅游目的地最多的人群为大学生以上学历的旅游者。说明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会影响旅游者对危机的认知,教育程度越高,说明对旅游危机的敏感度越低,对旅游危机的了解程度越高,表现出不怕危机的心态。
2.旅游者对旅游危机的认知分析
论文关键字:企业;危机;危机管理
一、危机管理概述
企业危机管理是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个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深受企业界和理论界的认可。1987年,国际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英国查尔斯·巴克公关公司危机管理部经理迈克尔·里杰斯特(Michael.Register)首次出版《危机公关》(CrisisManagement)一书。它透过世界上几大著名的危机公关案例的分析,引出企业危机管理的步骤与方法、传播技术、技巧与策略,总结出一份危机管理纲要。危机系指企业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1]一般而言,危机通常具有三项要素:(1)危机乃是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2)威胁到企业组织或决策单位之价值或目标。(3)在情况急速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所谓危机管理,即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情境所带来的严重威胁,而所从事的长期规划及不断学习、适应的动态过程,亦可说是一种针对危机情境所作的管理措施及应付策略。[2]有效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1)预防第一原则。企业危机管理应从事前做起,避免危机的发生,预防胜于治疗。(2)快速反应原则。危机的突发性特点要求危机处理必须迅速、有效。危机一旦发生,企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人员、设备、资金,以便迅速查明情况并进行处理,实施危机管理计划。(3)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危机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但更会给某些社会公众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危机发生后,企业危机管理部门以负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的利益,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危机。(4)真诚坦率的原则。危机发生后,企业要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安慰,尽量避免强词夺理地为自己辩护,使社会各界知道企业是要真心真意地处理危机的。(5)主动面对原则。当危机发生时,企业应该主动出面担负起责任,立即承担第一消息来源的职责,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对外信息的主动权。
二、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危机的新特点
1、企业声誉危机事件迅速上升在企业危机类型中,涉及企业声誉方面的危机事件大幅上升--许多企业在诚信度、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力度、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都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企业危机的爆发。
2、网络成为企业危机策源地
中国网民已突破3.38亿,\"自媒体\"时代全面来临,每一名网民都可以成为企业、品牌的\"杀手\"。近年的企业危机事件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扩散、深化都与网络舆论息息相关。网络成为企业危机重要策源地,例如BBS、论坛社区、博客、大型网络社区、MSN、QQ群等方式。
3、行业领导品牌遭遇危机冲击机率大增无论王老吉、万科、康师傅、农夫山泉还是富士康,每一家都是响当当的行业领导品牌,正是因为这些品牌都是企业标杆,所以媒体关注度以及社会关注度都很高,企业点滴的失误更容易被放大,危机一触即发。
三、目前我国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危机意识淡薄,重视不够任何企业在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企业的\"常态\",因此必须警钟长鸣。那些最优秀的企业总是常常有一种忧患意识,例如比尔·盖茨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海尔集团的生存理论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现阶段,众多中国企业的危机意识还不强,还在\"自我感觉良好\"之中,对危机管理不够重视。
2、管理人员的危机识别能力薄弱管理人员能否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敏锐快速地意识到潜在危机,对于化解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的危机识别能力的国有企业仅为24.1%,合资企业为34.8%,外资企业为25.2%,私营企业为29.4%。[3]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管理者在危机识别中还存在着轻视性,表现在对于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效益具有非常直接关系的危机,而对于法律诉讼、诚信缺失、媒体危机等与企业的经营和效益关系不那么直接的危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3、缺乏完善危机管理体系,企业危机管理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将危机管理计划纳人到企业年度经营计划中,没有投入适当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与完善危机管理体系,没有对危机管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没有对危机的紧急处理进行培训与演练,使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处在较低的水平。
四、我国企业转\"危\"为\"机\"的应对策略
1、企业领导者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企业领导者要有远见,未雨绸缪。要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正确态度来面对危机,事先制订好危机应急计划,确定和培训处理危机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再以长期规划的观点来对组织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准备,并建构一套周详的危机管理策略。有了充分的准备,企业才能在危机出现时,有信心地实施危机处理计划,做好危机处理工作,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成效。
2、应该建立网络危机的实时监测体系企业危机的一个特点就是突发性,对于危机的发生企业无法预测,要想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实时的、立体的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监测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测,将监测的范围从平面媒体、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向下级网页中BBS、论坛、以及热点博客中延伸,从中发现可能发生危机的关键信息,及时警示企业相关部门或人员给予重视。这是应对网络危机的核心。
3、对危机进行有效切割
一旦危机发生,企业需要建立防火墙,切断其局部市场与整体市场的联系,把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排除在企业整体之外或控制在小范围内,这就是危机切割,也就是把危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危机进一步被扩大化。
(一)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城市公共危机是属于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如果政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措施,就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转,对国家对人民都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就需要对公共存在的危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通俗点说就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政府运用行政权力组织相关社会力量对城市所面对的危机事件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处理,所以说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公理共危机管理能力。
(二)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机制
国外相当一部分国家在经历了种种危机事件之时,为了使国家和人民的生活能够得到稳定,从而构建了一系列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并设立危机管理机构
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面临公共危机时能够自然有条不紊地管理各种自然灾害和人,根本上是因为这些国家建立了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并且在这基础上设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构。美国在应对危机时的管理模式是以总统直接领导、由专门政府部门参与的组织体系,并且美国形成了联邦紧急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它建设了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并实行单位一体化指挥,一旦遇到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2.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
在对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之时,需要最迅速的获得事故发生的确切信息,从而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采取应急措施,争取救济的宝贵时间,为此建立一套发达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至关重要。日本在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之时还建立了信息管理一体化和危机认识、处理体制,并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向群众传播最新事故状况,从而使中央到危机发生地能够及时准确传递相关信息。
3.完备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法律
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是世界各国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行政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
很多国家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来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在德国宪法中,就直接对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直接做出了规定,奠定了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基础;此外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了如何应对城市公共危机。例如美国就制定了新的《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并依据此计划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国土安全行动中心。
4.重视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
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方面,美国和日本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都特别重视防灾工作,并开展了对预防公共危机发生的各种培训和演练项目,并且施行相关政策和举行各种活动来调动社会对防灾工作方面的积极性。除了在国内重视社会参与,很多国家还积极与国际合作,比如在涉及国家安全保障方面的活动之时之所以没有造成更大的恐慌和破坏,绝大部分原因是世界各国政府伸出援助之手,使得危机发生国在面对公共危机发生时能够解决燃眉之急。
二、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以及对不足部分的建议
(一)我国应对城市公共危机的管理模式
我国自建国以来逐步形成了分门别类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使各政府部门井然有序地利用自身职能应对危机的发生,但是这种模式只能在一般的危机事故管理中能够体现出较高的效率。但是,在面临大的危机事故时,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由于部门间联系比较机械,不能灵活地处理相互之间的职能分配,所以我国可以对每种危机管理分门别类的同时,可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政府再将社会团体、媒体、民众的力量介入其中,使得在总体上不缺乏秩序但是在事故发生之时又能很好地形成活动机制,增强灵活性。
(二)对我国城市危机管理的指导思想之解剖
我国各个城市在应对危机时的指导思想还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只着重于直接救灾的指导思想,在城市发现公共危机时,还是较多以采用行政应急手段为主,依法行政的危机管理理念并不能真正落实,国际上一些前沿的科学管理方法以及高新技术还没有具体应用到城市的危机管理之中。对此,我国应当在注重应急救灾的同时,积极创新,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以及公众所能接受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理念。
(三)对公民的危机意识的教育问题
我国政府在对公民的公共危机管理意识管理过程中,虽然也对公民危机意识的教育有所涉及,或者说也给予了重视,但是在执行力方面,并没有付诸多少力道,因此政府在加强本身防范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同时,也应该多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到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艰难以及个人对整个社会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这是最基础的也是必须的。
(四)城市公共危机处理过程政府责任
首先,政府在公共灾难、危机发生后,现今处理模式是升级发放救灾物资,下级去执行,这其中的监管问题有待加强。很明显,经过一层层的剥削消耗,到了人民手中救助物资可想而知,所以政府在这其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宏观方面,制定相关监督处理办法,实际执行方面,可以与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强强联合,以便灾民能得到最好的救助。
我国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有一层,重补救,轻防范,这倒是跟我国违宪审查模式有的一拼,虽然这种事后补救模式也有可取之处,但是为何不预防着呢?很多公共危机都是可以从国家体制到下面执法人员执行的过程中予以避免的,当真只能任其发生吗?对于如何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首先靠国家政策的辅佐,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相信大家都明白,就是政府肩负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了,要想执行强监督有力,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机关或者规章来约束,现今纪律检查委员会倒是不错的选择,但一般为了能不混淆行政机关之间的相互职能,最好能建立单独的监督委员会或者机关。另外可以参照日本的危机管理和处理机制,一旦发生灾情,即能通过媒体报道或者网络传播等方式来向给广大人民群众做出预警。另外还缺乏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我国政府有必要予以加强。
【关键词】危机意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不断改革与发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将会面临着各种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也没有对风险没有加以重视,最终会产生危机并严重得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危机管理的概述
1、建筑工程施工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指的是企业依靠危机预警、危机监测以及危机处理的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减轻危机产生的危害,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转危为机的管理过程。将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分析可能会遇到各种潜在危机,从中挖掘危机的实质,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防止危机的发生。在危机消除后,不断地总结教训和经验,并对该危机管理体系加以完善的整体过程。由此可见,将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施工能够体现出危机管理的特征和发现危机所在,更好地树立危机管理意识,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危机内涵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风险,而一旦风险得不到控制并累积形成集中性的危机,最终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施工中要明确建筑工程的危机内涵,并要树立危机管理意识,防止任何危机环节发生,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二、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运用
1、使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危机管理氛围
作为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企业精神氛围是环境氛围的精神动力,是企业发展长盛不衰的保障,然而,不管是物质载体还是精神动力,必须在其中注入自觉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都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对建筑施工全体成员的日常影响而遍布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范围的作用。使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营造危机管理氛围是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的前提,只有在建筑施工管理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危机管理环境氛围,才能切实地将危机管理落到实处。因此,为了为氛围的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应尽可能地在各种文化设施、建筑设施等地方体现出危机管理意识。例如:通过悬挂危机管理的条幅、设置危机管理的标语、口号等。此外,不能将危机管理意识只停留在口号上,要求所有的施工人员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整体精神风貌,将危机管理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员工心中,责任到人入,使他们知道时时处处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2、转变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管理受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管理效率低下,也没有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要真正实现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应先从管理模式和管理观念开始,从根本上转变建筑施工管理观念,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管理技能,还必须对危机具备极强的敏感性,善于把握危机管理,杜绝危机的发生,并转为危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使广大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危机管理知识,使他们处理危机的技能和应对危机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安全性得到保证。此外,建筑施工管理相关责任人员必须重视沟通的作用,还要求企业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不同部门或者企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渠道必须畅通,确保每一个人都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施工企业更有虚心地接受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地转变管理理念,从而有利于危机隐患的消除。
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重视危机的预防工作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出发点,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的危机管理也应该以以防为主,逐步建立与完善与企业发展相一致的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一个预警准确、灵敏性强的危机管理系统,最终体现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信息监测是危机预警机制的关键,通过实时信息监测,对于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随时搜集监测和及时的分析处理,一旦发现危机因素立即将其消除掉,确保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一般情况下,危机预警机制中信息的监测与收集工作应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1)善于调查市场动态,随时收集社会各界的反馈信息,及时监测容易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2)及时鉴别、分析、分类各种收集到的信息,并作出科学的预测,探讨其中可能会出现的危机及其危害程度;3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进行研究和适当的调整,切实地提高自身危机管理能力。
4、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实现危机管理的必要条件,因为,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的主体,他们的方方面面都会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只有提高他们的安全施工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危机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人的管理时安全管理的前提,要不断提升整体安全业务素质,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训练.增强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制定相应的安全施工准则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使得工程施工人员的行程趋于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所以,必须从源头开始,抓好骨干的前期安全培训工作,通过骨干的安全培训来形成给下级一个示范作用,组长以及工程项目负责人和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进行的现场培训指导,将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提上企业的重要议程。逐渐提升职工技术操作水平,强化生产运行单位的安全工作技术培养,切实开战群众行的安全技术演戏和竞赛活动。此外,还要加强安全生产法律和安全技术标准来规范他们的施工,。在全面培训的前提下,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施工中严格按照我国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占星规定》等,强化职工在安全防护方面和安全危机意识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工程项目随处可见,然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施工事故,不仅影响了施工进程,还影响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要将危机管理融入到施工管理过程中,重视危机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危机管理意识深入人心,责任到人。从而使得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阻碍计划实施的危机因素得到有效根除,规避和防范危机的出现,最终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宾,郭金涛. 浅谈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 2012(06)
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项目管理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电力施工企业在行业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过程中,接受着残酷的考验。尤其是是在近些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电力需求减小,电网建设的速度有所放缓,电力工程施工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电力施工企业要想在电力安装市场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把提高项目施工管理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笔者根据在工作中积累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电力施工经验,结合对项目管理挣值法的认识,谈谈挣值法在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控、三管、一协调。“三控”——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三管”——合同管理、职业健康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一协调”——组织协调,指与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参建各方,如业主、监理、承包商之间,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外部条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协调。在不同的工程中,不同主体的电力工程项目中,项目管理的任务是不同的。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资源密集、专业众多、交叉施工等特点,同时还要受工程设计、设备制造、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运输、还有其他许多工程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合理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好工程项目建设中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明确现代电力工程管理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找到可行的对策。
二、挣值法概述
1、挣值法的起源
挣值(赢得值)法(evm)作为项目管理的计划与控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项目中,这一理论方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工业工程师和项目经理,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国防部为首推出了一系列的有关项目成本和工期的管理方法,随后,美国项目管理学界开发了evm系统,很快在美国交通部、能源部等政府性业主的项目中推广应用,并且在对项目的监控以及绩效的评价中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从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可以了解到,挣值法仍将在工业工程师、项目经理的运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挣值法的三个基本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