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包含了决策、编审和执行三个方面构成,其囊括范围关系到事业单位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和单位领导。决策机构主要是对本年度预算管理政策进行编制;编审机构主要是对本年度预算编制标准予以制定,同时全面深入的考核预算执行情况;执行机构一般是对已编制预算方案给出改进意见,之后对财务决算方案进行编制,随后实施执行工作。
(二)收支控制
收支控制一般包含了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管理和定期对账等主要工作。收入直接体现政府资金的来源和基本性质,支出体现了政府活动的功能和目标。基于此,事业单位必须第一时间对财务报告进行编制,对收支实施会计处理,确保信息合法性,真正实现收支透明[1]。
(三)资产控制
单位单位资产包含了流动资产、非流动?Y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为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促进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提升,应当选择科学的资产控制措施。如借助于分工和授权管理、现金与银行存款管理、票据印章管理等健全货币资金管控体系。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优化内部基础,排除内部控制困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优化和基础巩固是一切管控工作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所以事业单位必须要首先从制度环境的建设出发,完善会计内控体系,真正树立好会计内控相关制度政策的层次关系,避免各种不同控制制度形成的交错混杂,为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带来更加清晰的制度指引。第二应当依托内控组织的完善作为主线,进一步提高会计内控投入力度,事业单位要正确认识到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的关系,不但要充分考虑到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大局,同时也必须强调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合理的增加会计内控力量,同时确保会计内控组织的独立性。第三必须要进一步做好会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工作,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应当坚持从会计工作人员的配备上把关,对其展开必要的业务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活动,确保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二)重视预算与风险控制在会计内控的应用
预算和风险控制工作属于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应将其纳入到会计内部控制中来,从而确保会计内控体系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必须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预算形式化理念,注重预算工作的事前约束管控,把预算管理和单位相关业务真正结合起来;必须要加强风险防控意识的树立,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单位内部全体职工都能够具备风险意识。另外还必须要做好预算管理与风险管控系统建设工作,针对预算管控体系,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改善预算制定流程,构建预算前分析、预测,预算时协商讨论,预算后合理调节的制度,确保单位预算编制的完善性和客观性,促进预算控制工作科学性的提升。对于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来说应当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内控部门应当和风险控制部门、财务部门之间通力合作,开展好风险分类监控作业,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好风险预防处理[2]。
(三)科学设计内控结构,强化控制程序约束
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监管合理、流程规范是保证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事业单位应当科学的配置会计工作人员岗位,建立相对完善全面的内部控制结构框架。其一是必须要合理的分配内部控制具体职责,明确划分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具体权限以及应当履行的职责,同时加强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权利约束,了解重要事项的审批流程,防止存在越权行事的现象。其二应当对内部控制基本流程的具体执行情况予以严格约束,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可以按照内控管理制度做好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好内控制度,对于会计内控执行流程应当严格履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
(四)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加强考核与激励
第一,应当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强调从事中、事后设置控制的监督程序,尤其是要做好事中监督,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内控工作的实际履职情况予以报告,内控监管部门应当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另外还应当及时对检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若其中存在问题应当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其次是必须要做好会计内控考评工作,根据内控预算管理目标的具体完成情况,联系日常监管所得到的结果,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展开综合客观的考核,确保做到公平公正;第三,制定完善清晰的激励惩处机制,应当充分结合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奖惩制度的预期力度,科学设置奖励和惩罚的力度,从而在保证其作用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约束。
三、结语
摘 要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发展而产生的。内部控制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政府、学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都开始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但是相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构建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稍显滞后,很多单位领导不重视内部控制,单纯将内部控制认为是财务预算控制。本文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说起,探讨我国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
关键词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财务预算 问题 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可以确保资产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流失现象比较普遍,资产挪用、浪费、盗窃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内部控制可以尽量减少这些不合理使用资金现象的出现。运用内部控制,可以使得单位内每一笔开支都有章可循,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内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来使用,这样就可以避免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断绝贪污等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注入活力,可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出更加合理正确的发展战略。内部控制使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会计资料是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下产生的,这样就有效避免了会计资料的错误,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三)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依法理财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要求单位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样就可以促进国家相关财经发展法律法规在单位内得到落实,实现自我约束,促进依法理财。
二、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规模较小,大部分工作缺乏创造性,领导不愿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使得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领导内控意识薄弱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现代化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新事物,是新型的管理理念,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年龄比较大,他们因循守旧,不愿接触新事物,内控意识较为薄弱。他们没有看到内部控制对单位发展的作用,因而对内部控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领导认为内控就是预算控制,有了预算部门,内控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需要有雄厚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做铺垫,但是往往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的单位并没有形成统一健全的财务工作管理制度,财务工作开展得比较随意。岗位设置上也存在职责不明的情况,岗位职责交叉的现象很常见,财务工作较为混乱。
(三)不重视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应该是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的,它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目前,许多县级行政事业单位都已经形成了部门预算,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程序和系统。但是,部门预算却并没有将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全纳入进去,预算之外的项目仍然很多,这样部门预算的约束力就较差,预算控制的意义也不太大。
(四)岗位设置不合理,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要求各个岗位之间是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岗位设置中职责不明确、职能交叉现象常有发生,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之间没有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分离,甚至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单位中会计和出纳由一人兼任。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内部控制中涉及到的技术知识和先进管理理念较多,需要专业人员来促进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但是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中,许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他们安于现状,将手上的工作差事应付过关就行,而对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三、构建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证行政监管和社会服务功能正常运行,那么就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的作用,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一)建立适合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需要技术支持,应该在现有内部控制框架上加以完善和发展,将内部控制扩展到全单位发展中。要真正实现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可控”,那么就必须对这些“可控点”建立反馈机制,建立起信息系统,能够充分反应“可控点”完成活动的状况、影响和效果。因此,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先进管理理念,不断促进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单位内形成完善的可反馈内部控制体系。
(二)提高内控意识,强化单位领导的内控责任
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单位领导在单位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对于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负有重要责任。因此,要提高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要对领导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会计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领导的会计业务素质;通过先进内部控制知识培训,提高领导的内控意识;通过内控技术知识培训,促进领导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内控意识的提高是在单位全体员工中开展的,要从整体上提高每一个人的内控意识,促进单位内控制度体系构建的顺畅。
(三)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因此,要促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促进单位财政节流,那么就必须重视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内构建出完善的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促进会计人员进行规范工作,加上相应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因此,要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教育的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利用文化建设在单位内形成学习型组织,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自主自发学习先进技术和知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五)完善部门预算
为了充分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那么就必须对部门预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行再建设。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尽量减少预算外项目的出现。将部门预算与责任预算结合起来,按照部门预算控制数,结合各个部门内部组织结构,编制内部责任预算体系。同时,还需要通过构建财务、审计、以及相关外部社会力量相结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由县级财政国库支付中心负责支出环节审核,并做好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以确保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与合理。
(六)加强内部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将其与常规意义上的财务、以及纪委监察部门分开设置,直接归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负责人领导,在内部审计职能的执行方面也需要突出其独立性。
(七)完善监督评议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内部控制工作不能仅仅通过行政事业单位自身控制的方式达成目标。为了使内部控制各项措施更加有效的落实,就需要强化各方对内部控制践行的监督力度。通过对现行监督评议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将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均纳入监督主体范畴,可以使监督控制的力量进一步的发展与状态,这对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水平稳定、有效而言是极为关键的。
结束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也要不断运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逐步提高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促进单位“节流”,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苏丽静.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电子商务.2010(4).
[2]王静,杨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3).
[3]梁步腾.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对策建议.会计之友.2012(31).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92-02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事业单位职能是为社会公众和国家安全提供公益,不同于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但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事业工作的效率、效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仍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的作用
1.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事业单位要保证各项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及时掌握单位经济运行情况,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而内控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各项经济业务的管理,确立了内部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保证事业活动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确定单位各项工作职责分工,建立规范、严格的审批程序,实现有效的检查监督手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即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又保证了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
3.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事业单位的资产属国有资产,内部控制通过适当的方法,对预算的制定和实施,货币资金的收支,合同的签订和实施,物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活动进行控制,防止挪用、贪污、滥用、毁坏等,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4.推进单位廉政建设。有效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将会对通过公款吃喝、旅游、送礼等方式任意挥霍财政资金,将公款直接或间接挪为己用,私分国有资产等行为实施控制管理,防止腐败,积极推进单位廉政建设。
二、事业单位内控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承担任务的审计检查工作力度,除国家审计部门常态化、持续审计监督外,在事业单位开展了“小金库”和反腐倡廉等专项治理工作,对个别领域开展了专项的审计检查工作。在审计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究其原因,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否,及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大多数事业单位能够意识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地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通过调查和沟通发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制度体系建设不完整。事业单位现有执行较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多是独立的、不成体系的,也是历年积累下来的,如审批权限控制,往来账款控制管理等,而对于采购、投资、合同和项目管理等关键经济业务事项,大多缺少控制制度;新建内控制度多是因某种需要或是检查查出问题而促动制定,如单位为了应付ISO9000认证检查,突击制定了借款管理制度等,制度缺乏指导性和应用性;已有制度中也存在为了体现单位管理者意志,与部门相关规定相冲突的情形;现有制度体系存在没有结合国家财政管理要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修改和完善的情况,制度时效性差。总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职责分工不明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每个经济事项各环节的职责分工存在不明确的情形。如经济合同管理方面,谁要对合同的经济条款负责,谁要对合同的真实性负责,合同是否履行由谁来负责,在合同管理制度中往往缺少明确的责任,常常会出现一些合同纠纷,当出现合同纠纷时又互相推诿。在审批权限内部控制方面,存在单位领导“一支笔”或是“放权”的情形,即单位报销业务不论金额大小全部由领导签字,或是单位领导只管百万元以上的报销业务,两种情况都不是有效的控制模式,内控管理比较机械化,控制往往流于形式,潜在风险较大。
3.流程控制不规范。业务事项过程管理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决定了内控制度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现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在流程设计方面,往往过于简化或是过于烦琐,在实施过程中要么因为缺少必要的过程牵制和监督,不能达到真正控制风险的目的;要么因为程序过于复杂,执行难度加大,增加了控制的成本,得不到有效的实施,久而久之,制度就会被束之高阁。
4.关键风险点控制不准确。对事业单位发生的一些违法违规情况进行分析,会发现在关键经济业务的管理和控制方面,控制的手段和措施过于形式化,甚至于缺少必要的控制制度,从而让一部分人钻了空子,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如在事业单位“小金库”治理过程中,发现了较多收入未纳入符合规定的账簿进行核算、甚至于收入由个人收取,因缺少监督和制约机制而私存私用的情况;通过列报虚假会议费,结余存入宾馆归个人或是小团体自由使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5.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好的制度需要认真落实执行,才能有效地发挥制度的作用。当前大多事业单位建立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但很多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位对内控制度执行推进力度不强,全员认识和参与程度不够,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重视程度不够,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实施监督机制等,当然也存在制度本身不尽合理的情况。
三、事业单位内控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财政 内部控制 实践思考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强化财政内部监督,促进依法理财和科学理财的重要手段,也是财政内部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一、财政内部管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2002年,我市实行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2004年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2005年实施了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市共有230多个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资金收付工作都集中在财政国库收付中心,集中核算和集中收付以后,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届对此都比较关注,上级领导也十分关心,各部门各单位的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是否比以前规范?工作效率是否比以前提高?
2、在以前部门和单位分散收付、分散核算的情况下,部门和单位掌握的资金规模较小,资金风险也由各部门、各单位分散承担。在部门预算和集中收付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基本全面控制了预算内外资金,对资金按统一的预算标准进行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通过国库收付中心直接拨付到单位、项目,财政部门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增强了,资金管理的权力集中了,但随之而来的资金管理风险也高度集中了。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也迅速增强,每年有近百亿的可用财力,如此大规模的财政资金统一由财政集中收付,能否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防范财政风险呢?
3、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作为手中握有资金分配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财政干部,常常面对着形形的各种诱惑,如果立场不坚定、意志不坚决,加上监督不得力,在诱惑面前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近几年财政干部触目惊心的犯罪事实中不难发现,缺乏健全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措施,是客观上使这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外部原因。事实深刻地警示我们,缺乏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的产生,作为管理资金的职能部门,如何强化内部控制和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预防、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漏洞,如何促进财政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最大程度地保护财政干部,这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二、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更加重要,只有建立制度、执行、考核三位一体的具有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功能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制衡有力的财政管理机制,才能堵塞管理漏洞,防范财政风险,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1、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的需要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使相关业务管理科室改进管理、提高效率,从而夯实财政管理基础,更好地履行财政管理职能。
2、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需要
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及时预防和纠正财政内部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防范财政风险,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客观和必然的选择。
3、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我局陆续实施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等一系列财政改革举措,但构建公共财政的现实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碰到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不注意加强财政内部控制,不注意规范财政的内部管理,那么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和各种问题就不会得到及时处理,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走样、变形,以至影响整个改革的深入,影响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
4、建立财政内部控制体系是推进财政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强化财政内部控制和监督,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预防、内部控制机制,保持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威慑力,始终保持对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财政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财政干部。
三、开拓进取,稳步推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能力和水平,根据财政部制订的《财政部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施意见》(财法[2005]5号)的精神,结合我市财政管理与改革的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把影响面广和社会关注度高的财政管理中的核心业务-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资金拨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4项管理职能作为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年下半年起,分三个阶段全面推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1、前期准备
一是指派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学习考察小组,分别到江宁区财政局、无锡市财政局学习考察,研究分析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局财政管理与改革的特点,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局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框架和工作重点,成立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工作步骤和要求;二是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和项目控制的基本要求,制订实施前期准备阶段的工作计划。参照上级财政部门相关管理职能规定,调整和优化科室职能,以行政执法责任制、权力公开工作中法律法规清理为基础,对照各项行政职权(行政收费、行政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确认、其他行政职权)重新梳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度。三是重新梳理业务操作流程,按照人员配备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细分业务流程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并分析各项业务流程环节,识别各环节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将存在管理风险的环节作为控制点,评价各控制点现行控制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按照内控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要求,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2、制度设计
首先是建立制度设计工作目标,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现有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修订、整合和优化,明确控制原则,规范业务流程,形成岗位职责明确、纵向直接控制、横向互相牵制、内部循环约束、运转高效顺畅、监督制衡有力的运行机制,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财政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是明确制度设计工作思路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对授权、办理、核准、执行、记录和复核等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进行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全过程监督控制,从而保证财政管理活动的正确性、严密性和规范性。制度设计工作应当遵循相互牵制、程序定位、协调配合、层次效率、计划(预算)、执行、监督三分离等基本原则。相关科室依照各自职责先后制定了财政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财政管理资金拨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4个内部控制制度。
3、评审实施
一是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明确评审中应把握的的基本原则及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二是召开专题会议,根据评审的基本原则及评审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对每个内控制度组织评审活动,先由科室共同评审,再由项目办集中评审,经初步评审后报局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三是经局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颁布实施。
四、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财政内部控制体系与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应当认真研究和制定作为纲领性的基本规范,重点在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上,特别要强化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
2、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应当树立财政大监督的理念,要将业务科室的管理控制、科室之间的关联控制和监督机构的专职监控统筹考虑,并贯穿于制度设计的全过程,还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信息交流与共享。
3、财政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相比,在控制对象、控制目标、控制方法上有显著不同,企业内控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而财政内控侧重于管理程序控制,特别要注意优化业务流程,强调程序定位控制,还要结合财政管理的特点,满足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符合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4、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是财政内部涉及面较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重点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合理划分管理职能,明确分工和工作责任,还要根据人员配备、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等情况以岗定人、合理分工,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
5、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要在确立管理目标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管理活动中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准确识别风险控制点和风险控制岗位,正确评估风险结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措施,既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明确各控制项目监督检查的基本内容、方式方法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及其责任追究。
6、财政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金财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统筹规划,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做到设计上有接口,浏览上有权限,运行上有监控。同时要结合国家财经政策、财政管理与改革的发展变化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五、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1、明确了工作职责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既优化了科室职能,也厘清了人员分工,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了职责权限,形成了责任到岗、责任到人、横向制约、纵向控制、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
2、优化了业务流程
内控制度建设对各科室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优化和再造,按照充分授权、岗位分离、权力制约、操作规范的设计要求,合理运用授权批准控制、会计核算控制、管理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一系列的控制方法,结合财政管理与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了管理程序。
3、防范了管理风险
通过对财政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准确识别了管理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明确了风险控制点和风险控制岗位,科学制定了风险控制点控制标准,提高了业务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了财政管理风险的发生。
4、提高了监督效能
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促进了财政大监督格局的形成,使财政内部监督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由静态检查向动态控制转变,由财务检查向制度控制与财务检查并重转变,真正实现了财政监督融入财政管理,推动了财政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有效提升了财政监督整体效能。
六、财政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1、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在预算、执行、监督三方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按照相互牵制原则的要求,财政内部各项管理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科室或人员办理以使该科室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科室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对授权、执行、记录、核对等不相容职务必须实行严格的分离控制。
2、财政大监督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日常监督工作仍需加强。《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以特有的视角和较大的篇幅在全国同类地方立法中首创了“日常监督”一章,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落实《江苏省财政监督办法》的各项规定,在财政内部全面树立大监督理念,构建大监督格局,高度重视日常监督,把财政监督寓于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制度上改变当前重事后检查、轻日常监督的倾向,形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体制,逐步建立起财政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3、信息渠道不通畅,内部配合不协调,考核措施不到位,监督方法不得力,降低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能。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会办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定期对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和整改,保证信息通畅,加强配合协调;要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内部控制体系考核小组,制订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考核奖惩办法,对内控体系运行全过程实施全面考核、奖惩和督查;要建立电子化财政监督信息系统,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预警和规范性控制,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实行实时监控,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晓.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
[2]杨慧玲.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完善[J].现代商业, 2009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内控;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企业科学管理模式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有效地规范了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活动。近年来事业单位日常管理中涉及的资金金额也在逐渐增长。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安全、有效,并规范事业单位中的各项经济活动,内部控制制度逐渐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系之中。其中,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事业单位经济安全、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受到事业单位传统财务管理办法体制性过强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内控制度在建立和完善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与内控制度的建设
当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逐渐增多,其中涉及的金额也在逐年增长。随着事业单位在基础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业务的逐渐增加,及时发现和制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贪墨资金的行为,预防和阻止经济犯罪成为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例如,某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列支车辆维修费55万元,实际上该事业单位拥有公务用车3辆,自用车5辆,其中自用车使用经费占据该预算项目的50%以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此类经济问题给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社会职能的顺利履行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国家新《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我国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起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事业单位的资源和资金财产的安全性。其中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内的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的重要措施,保证了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物品、人员流通的平稳和有序。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不同国营或一般性企业,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型决定了其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量身定制,才能起到最佳的作用。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绝不能照搬照抄,而是在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内部控制科学管理办法,形成一套独立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体系。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对财务内控制度的理解不够透彻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仍不乏存在专项资金滥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管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财务内控理解为财务部门的内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事业单位领导将财务内控管理同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分割开来,间接性地否认了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领导决策中的作用,导致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内容同事业单位实际的管理方式形成了现实性的脱节,使得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形无实,影响了财务工作的安全与公平。
(二)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度低,执行环境差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立后大多并未设立相应专门的财务内控职能或部门,财务内控工作主要由原事业单位财务处负责人兼任。因此,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制度、财务内控岗位和财务岗位、财务内控管理执行人员和财务执行人员在设置上均有交叉。这种财务内控和财务管理混淆的管理方式使得财务内控制度在执行上存在了很大的问题。例如,事业单位财务工作岗位在项目资金审批上,虽然建立了相应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财务实际工作中只要有领导的签字同意,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就给予提款。由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事业单位的印鉴票据分管、岗位制度分离等内控原均无法实现。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尚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但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无法做到实处,财务内控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机制无法付诸实践。因此,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内控无法诊断出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导致了财务内控制度的控制效率在不断下降。同时,事业单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和内部审计部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做到独立性和权威性,给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持续完善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宣传教育工作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的有效性,切实推进财务内控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行,不断加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教学和宣传活动是建立良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措施。财务内控思想的教育不单单要体现在对财会人员综合素质和良好的道德教育、党性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事业单位全体在职、在岗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思想的理解,深化事业单位全体职员对本单位内控制度,尤其是财务内控制度的理解,才能为财务内控制度的顺利执行与实施创造良好的管理和基层环境。
(二)落实岗位分离制度,加强财务内控的执行力度
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落实过程中,要坚决按照内部控制岗位分离的制度,将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与财务管理工作分离开来。通过财务内控的关键岗位,如预算管理岗位、会计岗位、稽核岗位和资产管理岗位的设置和职责的明确确保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大宗物品采购管理等经济活动中能够保持财务内控的有效执行,为事业单位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根据财务内控岗位分离制度,在落实财务内控的执行过程中要保证重大经济事件在审批、审核、执行、监督等过程中岗位之间相互分离,从而起到岗位间相互牵制的作用,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于执行。
(三)加强审计工作在财务内控中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内部审计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为了及时把握财务内控中的出现的薄弱环节。因此,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能力,要同时建立和健全事业单位的审计审计机制。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实际经济业务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工作,实际发现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中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对当前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财务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管理和控制效力的全面发挥,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和运转的安全和有效。
四、结语
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不单单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证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的有力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事业单位发展和履行其社会职业的必然改革方向。但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步伐。因此,为了不断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事业单位要立足于自身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工作特点,不断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尽早建立起适应事业单位单位特征和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作者:崔珑芸 单位:北京市大兴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养护队
参考文献:
[1]纪楠.事业单位如何强化财务内控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0).
一、总体目标
根据财政部、市县财政部门文件的要求,结合医院 “十二五”发展战略的要求,提高效益,惠及老百姓。按照“全面启动、分批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测试、梳理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为基础,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分析医院内部控制缺陷、补充修订管理制度、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为手段,建立涵盖医院的决策层、执行层等各个层级的全员、全过程内控体系。从而有效保证机医院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医院发展战略。
二、基本内容
(一)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内控管理体系
对照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财会〔2016〕11号),对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内控体系和内控规范的全面接轨。即基于风险管控的基本要求,对现有的医院内控流程进行升级建设;建立适合我院发展的内控管理体系。
(二)构建以内控信息一体化为目标的实施体系
以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管理活动内控流程为基础,逐步实现主要内控流程信息化运行。即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由“人控”到“机控”,主要管理和业务内控流程能够达到上线运行规划要求。
(三)构建以内控评价为重点的持续改进体系
通过内控流程的实际运转,分析评价控制缺陷和薄弱环节,对内控体系存在的不足进行跟踪,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直至内控流程符合规范、规划要求。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流程制度体系
1、梳理风险控制流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要确定医院业务和管理活动所有潜在重大风险,包括风险名称、风险类型、风险涉及的活动或流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后的影响、风险的责任部门等若干要素,要形成风险数据库(风险清单),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
和控制办法,将风险数据库各风险点的管理和控制体现在业务流程设计中,明确业务流程运行标准、运行授权和风险控制办法。建立基于风险防范的、覆盖企业主要业务和管理活动的标准化流程体系。
2、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在流程梳理、流程标准建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制度体系全面整合梳理,对流程涉及单证和文挡的格式、内容、标准进行统一规范。
(二)建立监督评价体系
1、建立内控标准的执行检查体系。包括检查机制、检查责任、检查流程和检查办法。要围绕内控流程标准的关键控制点,根据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措施和控制责任,设计关键控制点的执行检查办法,配合流程标准,出具内控检查标准。
2、建立内控定期的自我评价体系。结合内控执行检查,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3、建立内控的自我调整与完善体系。建立内控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包括调整分析、调整授权、调整审批、调整试运行与调整评价等,保持内控的适应性。
(三)健全内控组织体系
1、健全内控决策组织。明确院委会、办公室等内控决策职责,理顺内控决策机制和决策流程,强化决策责任评价。
2、健全内控管理组织。财务科是公司内控管理组织的常设机构,负责组织内控建设工作。办公室是内控建设的责任部门,负责内控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财务科: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有效、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分析及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3)医院办公室:协调院长与内控工作机构的信息沟通,设计适应医院发展需要的组织机构和职能,建立规范的计划与考核管理、制度管理、合同管理、法律事务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及流程梳理,并落实内控体系执行情况。
(三)优化内控环境体系
1、优化内控文化。要在医院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植入未雨绸缪、风险意识等内部控制特征,形成“人人讲内控、人人实施内控、人人受制内控”的内控文化。
2、优化人力资源。要通过培训进修、招聘等手段,培养内控管理人才,做好内控人才储备。
四、工作安排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控制;完善举措
一、引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就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主要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说会计行为不够规范化,提供的会计资料和信息失真等,其中最为突出和最为集中的问题体现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从而导致了会计监督落后,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甚至较为混乱不堪,这些都为会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会计管理和核算的水准,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正在经历着事企互通阶段,在某些方面要接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要逐步把原有的会计控制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能向企业管理层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性的会计信息转变。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加强建设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重要性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控制现状如下:(1)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定位不够准确,高效,甚至有些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基本的会计控制制度,即使建立了相关内控制度,但是涉及的内容不够完善,且没有形成明确的职责分工;(2)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大多数仍然由单位负责人掌控,而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却不够强,有些单位领导则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导致内控得不到领导足够的重视;(3)事业单位相关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缺乏对于内控的根本认识和深入了解,有些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够高尚,导致很多内部会计控制的失职;(4)事业单位目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这就需要一个有力的监控机构和监控体系来完善,但是,很多事业单位缺乏第三方监管。以上这些问题表面,事业单位一旦缺乏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单位管理层提供全面,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保证单位的各项工作准确高效的运行。尤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之下,事业单位也在进行深化体制的改革,建立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是事业单位进行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事业单位真正进入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强化会计监督管理工作,降低财务支出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以及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手段
事业单位毕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有产物,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却是与之相矛盾的先进事物。在事业单位进行体制改革并不断深化的时期,其从原来的初步建立内部会计控制,逐步发展到了现代不断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只是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其原有的体制导致的内部控制失衡而使得很多会计信息资料严重失真,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往往出现的是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令人痛心的现象。不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事业单位也在逐步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事前预防,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尽力把很多不规范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从而保护单位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事实上,事业单位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法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事业单位要抓住良好的机遇,努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此外,事业单位还要清楚的意识到影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因素,并加以认真判断和分析,结合这些因素,才能有效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这些因素包括: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效果;单位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也影响了单位的控制规模和控制效果;成本效益也关系着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个性化,科学性和合理性。事业单位只有结合以上各种制约内部会计控制效果的因素,再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着手,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措施。具体来说:(1)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一点必须从思想到行动上都要高度重视,彻底改变以前那种依赖性强的缺点,从事业单位问题的根源上找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监管制度,设置合理的岗位,分清和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使得整个领导层和其他员工都有先进的思想指引。(2)事业单位要建立强有力的会计内控制度的监督机制,做到权责分明,落实到人,并把相关责任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勾。此外,还要进行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这样,事业单位就要配备专门的监督人员,对单位的每一个部门都有权利过问和核查其会计信息资料的真伪,在最大程度上杜绝造假行为。(3)事业单位要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工具,来建立科学高效的会计电算系统,这使得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变得更为规范和高效率,且有利于减少人为干扰。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已经有很多在使用这种先进的手段,培训相关的人才,更新人员的观念,认真接受这种现代化工具,促进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的发展。(4)事业单位也要配备合理的人员岗位,通过严格监管和执行规范的制度来选拨合适的人才,并进行相关的培训。毕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都离不开具体的人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发挥促进作用。(5)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法规体系,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本单位状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内部考核评价机制。这样,事业单位才能将自身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法律化,为自身的内部会计控制提供具体的依据和科学指导,并在无形中也形成一种有效的外部约束力,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6)事业单位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并建立相对对立的控制层次,即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以及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这样,事业单位通过事前预防,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加强事后控制的力度,分析结果的形成原因,找出弱点和隐患,并进行有效评估,给出相应的调整,为将来的内部会计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加强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这是每个事业单位必须坚持完成的任务。事业单位必须改革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弊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并对具体的运作机制进行适度革新,才能抓住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主体,不断完善内部的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对于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继而保证事业单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之我见[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2)
[2]龚喜秘.《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初探》.交通财会.2002(12)
[3]郭建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财会研究.2009 (19)
[4]刘玉廷.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新形势下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里程碑[J].会计研究.2001(9)
摘 要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规范财务收支活动真实、合法的有效手段,对于加强内部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要实现高效管理离不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事业单位而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就像牙齿与唇,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和包含,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就是事业单位将面临的各种风险会不断扩大。对医疗卫生系统而言,推行内部控制规范,加强内部审计,不仅是为了单位发展,更是为了社会公众负责。若因卫生系统管控不到位而损害到医疗患者的利益,便会丧失医疗卫生系统的基本道德和信誉。在此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则成为医疗卫生系统的当务之急。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关系的认识
从理论上来说,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参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既是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同时,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高度一致的,即都是管理风险、提升治理、实现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素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再者,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曾讲过,要把内部审计定位为四个字“管理+效益”,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二、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成效
许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实践经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福建某医科大学附一医院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严格收费标准管理,并通过自查、签订承诺书、开展奖金申报改革等方式,避免乱收费和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出现。浙江省省肿瘤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队伍比较健全,为各科室指定经济管理助理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
从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实践看,凡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良好、成效明显的单位,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单位领导非常重视,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开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二是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比较健全,岗位职责明确,并形成了工作合力;三是制度建设比较完备,注重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四是善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如一些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探索如何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一体化。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等问题,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在执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笔者以医疗卫生系统为例,主要列举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不完善
内部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通过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护资产的安全、维护数据的完整、使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得以有效地实现、使组织的资源得到高效地使用等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但目前众多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不完善,难以发挥其在内部审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和管理信息化使得各种处理流程、数据实体封装在系统内部。这一状况缺乏传统工作环境下审计工作对审计对象的直接感知性,使得审计工作的观察和检查难度大为提高。另一方面是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带来新的审计难题,如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准确性、有效性检查和评价。
2、内部控制缺乏评价监督机制,内控目标难以实现
目前,许多医疗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没有很好建立,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致使评价和检查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更无法发现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内控制度实施所带来的风险。事实上,各医疗系统也很少开展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评价与检查活动,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不去了解,也不甚了解。比如,会计人员是否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权范围内办事,有无越权现象,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否符合要求,财务会计报告是否真实、完整等,许多医疗卫生机构都是一本糊涂账。这使得内控系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内控目标无法实现。
四、推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精细化的举措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建设是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内容,其内涵非常丰富,应当从多个方面先行抓好:
1、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着力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内控的执行主要靠制度。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内部控制措施外,笔者认为还可以增加人员素质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三种措施。原因在于,内控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落实都离不开人,尤其需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文件记录控制是有关内控的基础性控制;内部审计则是对内部控制进行的再控制,三者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必不可少,建议予以增补。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事业单位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对内部审计职能进行改造。内部审计不应只是独立的问题发现者,而应成为改革的推动者。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使其制度化和规范化。
事业单位不仅要提高内审职能的地位,还要设置专职人员以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控制,提升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2、内部审计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随着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组织管理当局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保证事业单位经营效果不断提高。
3、加大管理软件开发力度,提升全面管控的信息化水平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完美结合,而两者的密切联系必须依靠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系统能够实现信息同步集成,提高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还便于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勾稽核对,及时发现和堵塞业务管理中的漏洞。显而易见,信息技术控制既是内部控制的内容,又是控制方法,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大对事业单位管理软件开发、维护的投资力度,指导和帮助单位将内部控制方法和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网络系统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内部控制,提升单位全面风险管控水平。
参考文献:
[1]赵鹏.对医院管理中内部审计工作的探讨.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5.
[2]姚春雨.新医改条件下关于医院内审审计工作的思考.财经界(学术版).2013.04.
[3]陈伟.基于“免疫系统论”的医院内部审计探析.财会通讯.2012.02.
[4]余慧敏.新财会制度下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践.时代金融.2013.02.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流程建设;制度完善
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背景
1.外部监管要求。2012年,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单位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2014年,北京市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北京市贯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内控规范的意义、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实施的工作步骤等。北京市教委转发了上述文件,并提出了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健全管理制度、重视评价结果应用的具体要求。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委根据财政部通知精神,要求各高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业务性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在规定时间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内部管理要求。学校内涵式发展以及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完善内部管理的职责及权责关系,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制度、关键业务流程的梳理、风险与关键控制分析、监督机制的设计,对经济活动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完善内部控制流程制度,初步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体系”的目标,改善教学综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保证资产安全,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风险,提高学校综合管理水平。
二、北京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现状
1.对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当前,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校内部的相关业务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尤其财务管理方面,随着收入、支出等纳入学校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并未能及时跟进并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还停留在上传下达、按规定执行即为实现预算的良好内控的认识上,实际上则体现出对高校内控建设意识的淡薄,以及理解不够全面、到位。
2.内部控制建设基础薄弱,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当前,该高校治理结构存在政府主导现象严重、行政力量强势等问题。在目前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经济责任制尚未真正落实,同时缺乏总会计师制度的推行,无法真正实现责任落地。此外,该校内部控制建设中的人员配置也存在诸如配置不足或配置效率低下等不合理情况,内部控制有效性受到影响。
3.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欠缺。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主要由纪委、内部审计部门等组成,但其监督效果仍有不足,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架构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审计等具有重点监督职能的部门较薄弱,造成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结合当前该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特点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特征可以发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假设和体系设计仍存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为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该学校基于内部控制现状成立了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以校长统一领导、财务处牵头组织、各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内控项目组按照“现场试点、梳理规范、责任落地”的总体思路,逐步推进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1.现场试点。内控项目组主要通过原有制度审阅、中层以及业务管理人员访谈、业务研讨等工作方法,具体进行了内控流程梳理、风险控制分析、权责指引梳理、缺陷整改指导和制度手册梳理。通过现场分析,涵盖了学校全部管理活动(党组除外)的内控建设试点。
2.流程规范及管控。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梳理:一是成果完整性规范:主要从内控管理组织、内控流程及制度框架、流程图、风险控制矩阵、权责指引、穿行测试记录等阶段成果是否完整、成果编制是否规范等统一角度进行规范;二是学校管控规范: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管理活动和关键业务的管控风险是否充分识别、管控措施是否到位、管控职责是否明确、是否放在了合适的层级,关键控制机制的管理标准和要求是否明确。这项工作主要由咨询顾问先进行整体梳理和复核,然后再由学校各处室组织召开本部门相关成果手册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对该管理活动上的管控要求进行复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