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微生物学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学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生物学的问题

第1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为主:误区:解决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是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潮流。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寻找走出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过分强调课堂纪律。在学校生活中课堂纪律是重要的。但是,对什么是好的课堂纪律在一些教师中仍存在着这样的误解:一是认为课堂越安静,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因此,要求学生上课时端坐不动,不准开口或有任何动作。而事实上有效的学习需要整体的配合。二是认为守纪律就是绝对服从教师的权威。凡服从教师命令的就是守纪律,凡是不服从教师的行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一律被说成是不守纪律。这样的纪律要求不但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而且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目标导向不明。也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倒是异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教师几乎忙不过来。但是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大多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往往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教师只好草草收场。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导向不明,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只要学生积极发言就是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3)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的好的往往是那些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鲜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顺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的好的学生走,其结果是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发挥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而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忽视学习方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很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同样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正常发挥。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由被动的、静态的学习转变到主动的、动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多余的。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前提。因此教师首先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朋友谈心的语气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实践证明: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使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惟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

(3)合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一是“导”有目标。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避免课堂中学生胡乱发问。如果脱离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没有了方向,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虽然看上去学生个个都主动,但这种主动也只是一句空话。整个教学活动完成了什么目标,学生学到了什么,恐怕无从知晓。二是“导”有层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引

第2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 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微生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体会 基于网络环境的《食品微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食品微生物学的实践探究 基于“问题”的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食品科学专业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增加预测微生物学内容的思考 实践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食品微生物学进展》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万成松,李华,王冬等.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6-17.

[3]赖建平,罗军.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制作与功能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4):354-356.

[4]田洪涛,贾英民,孙纪录,李英军,林杨.构建面向21世纪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4,02:51-54.

第3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卫计委每年均会公布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截至2015年,报告中公布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和中毒人数仍占据首位,分别为33.8%和53.7%。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公认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比消费者和媒体关注的假冒伪劣和制假掺假问题更为严峻。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大多数人希望是零风险,即100%安全且没有风险。实际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风险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只可能被降低,风险评估从业者的目标是将食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而不考虑这种食品的摄入量和摄入频率等问题,离开剂量谈风险是没有意义的。

当前,风险评估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危害控制,包括建立质量体系;二是危害检测和确认,如快速检测手段:三是过程控制,如风险评估。董庆利老师介绍的就是风险评估,他介绍说:“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预测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由于食品灭菌的需要,学者开始关注微生物的变化,直到20纪初,随着食品罐头业的发展需要一些灭菌方面的检测,预测微生物也随之开始发展。20世纪30年代,罐头灭菌需要检测特定温度下杀菌所需时间,从而诞生了经典的衡量灭菌时间概念,或称其为衡量微生物耐热性指标。

1983年,一支由30位微生物学家组成的食品小组用计算机预测了食品的货架期,建立了腐败菌生长数据库,正式拉开了预测食品微生物的帷幕。预测微生物学创始之初,有学者认为其预测不够精确,但试验证明其模型误差不大于微生物试验所带来的误差,这使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和食品检控领域取得了信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迅猛发展。预测模型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快速评估环境和食品组分对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监测产品中微生物生长动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预测微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模型对微生物生长行进定量分析,使人们能够在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前提下,预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死亡,槭称钒踩提供重要保障。食品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货架期、食品安全的预测和管理中有重大应用价值,是食品微生物学中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微生物在理想的环境下是按照二分裂式指数型(2n)生长的,具体数据见表1。

虽然预测微生物学的专家们预测了微生物在理想环境下的二分裂式指数型,但是微生物不可能严格按照其生长。一般来说,微生物的生长期分为四个时期――延滞期(适应期)、指数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只有微生物的生长存在规律,才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其生长,从而更好的检测和控制微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也不断地采用一些计算机运算方式进行计算。例如,对微生物的生长、残存、抑制和多种微生物的竞争来进行数学的建模和观测。预测微生物学可以看成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响应,也就是模拟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从而用于整个食品质量体系,比如管理、建立特定的食品安全目标、危害控制点的设定进行参考。随着预测微生物学和很多软件包括生物数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的整个数据库就更加的完善。

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就是模拟微生物的变化,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概率的方式来解释微生物的变化。比如,微生物在特定的食品或介质表面生长/不生长,或存在的概率情况。一般来说,把预测微生物学的模型分成初级、二级和三级,初级是研究特定温度下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二级是模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下的变化,比如迟滞期时间和生长率的变化;三级模型就是建立界面友好的模型。

预测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简化等式来模拟微生物的实际动态变化;二是用于预测非检测条件下的可能情况。国内外预测微生物学风险评估的现状

截止至2016年,WHO/FAO(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已连续发表了19部关于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系列报告,内容涉及禽肉、即食食品、水、婴儿配方粉、水产品、蔬菜等不同食品基质中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弧菌、病毒等致病菌,其已经成为指导全球开展相关评估和制定相关标准的权威性技术文件。

我国的微生物风险评估起步较晚,但自2000年以来,已经先后开展了带壳鸡蛋中沙门氏菌、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即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及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风险评估。近年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对常见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进行了评估。

第4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三本院校 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 设计性实验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制药工程专业要用到微生物学,生物工程专业更离不开微生物学[1]。微生物学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微生物学实验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实践,谈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一、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

微生物学实验是与微生物学理论相配套的基础实验课。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学时不多。一般的院校,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大多在54~72学时,而实验教学则多数在28~36学时。这种课程设置暴露出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如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较低。而对于三本院校的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更普遍也更严重。相对于重点高校,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而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以赵斌等主编的《微生物学》为例,除绪论外全书有十章内容,分别为有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等[1]。尽管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删减了部分章节的讲授,如侵染与免疫,但学生普遍反映课程知识点太多、不好记。相比而言,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较浓,对实验课讲授的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是微生物学要求学生掌握的技术较多,有显微镜技术、灭菌技术、分离纯化技术等,有限的学时导致针对每一项具体的基本技能最多只能开设一次实验,甚至把几项技能综合于一次实验中。老师在具体示范后学生当场基本都能掌握实验要点。但当再次涉及相关操作时,学生就会犯很多错误。如,无菌操作存在于多个实验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第一次教学生革兰氏染色的无菌操作要求后,多数学生在芽孢染色中仍然需要老师先做具体示范才能规范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革兰氏染色当中涉及的操作较多,有灼烧接种环、无菌取样、固定、染色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开设无菌操作技术或单染色法。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及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等特点提示有必要对微生物实验课给予重新认识,提高微生物实验课的地位,并对该课程及其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置,改变微生物学实验课的从属地位。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手段通常是板书加上老师的讲解,老师讲授吃力,且仅通过语言表述,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很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同时老师需要在板书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导致能够讲授的知识有限且学生实践的时间较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易。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动画和录像等传递信息,使得讲授的知识具体形象,将一些通过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给了学生。同时由于老师提前制作教学课件,将大量知识信息集中整理,突出重点,传递信息量较大,便于学生掌握及理解,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相对较少的困难[3]。具体来看,如讲吲哚实验时,学生对于实验原理不易理解,而在这时候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吲哚实验阳性的照片,学生对玫瑰吲哚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图片引出诸如“玫瑰吲哚为什么会集中在试管的顶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预习实验后续的操作。再比如在血球计数板构造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将计数室先找到,通过连接在显微镜上的摄像头转到投影屏幕上给学生看。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且更容易在计数时找到相应区域,既强化教学效果,又节约老师指导学生的时间。

三、尝试开展设计性实验

传统开展的微生物学实验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导和板书完成实验,没有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特别是对于部分三本院校的学生,实验课只是简单地按照老师的步骤要求做,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从旁指导,这种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4]。因为受到实验室条件、课程学时和学生人数等的影响,我们仅在个别学期针对部分专业开展过综合性实验,如土壤中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虽然该实验的设计性不是很强,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该实验的操作既加深了对理论课堂中关于微生物的形态、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生长及生态中相关的知识的理解,又巩固了多项实验技能,他们普遍希望能多开展这类实验。为此,今后可以尝试更多地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如以分离产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例,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在课堂上以讨论的方式选出一个最佳方案。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试剂及器材,实验完成后可对实验过程中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这样,既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既是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更是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单位提供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设备的同时,合理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指导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优化微生物学教学效果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斌等.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熊元林.微生物学实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 教学改革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随着全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渗透,微生物在环境污染和监测方面已凸显出它的巨大作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微生物知识的人才,不仅熟知生物处理法处理污染物的原理,而且能够开发利用新的微生物资源,与时俱进地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贡献,这就对环境微生物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琐碎繁杂,感性认识差,需记忆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对课程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兴趣逐渐降低,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培养;在考试方法上,单一化,多采用笔试,影响了学生能力全面的提高。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是摆在我们每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师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1]。

1.突出《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特色与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增加“医院环境”内容,以适合医学院校内环境类专业学生使用。医院环境问题是非医学院校的环境专业的弱项,医学院校办环境专业可以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环境微生物学”特点解决医院环境问题,使医学和环境科学很好地交叉;同时,可以增加学校新专业特色和增加学生就业渠道。《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治理”、“耐药性菌株”等相关主题。编写相关的讲义,内容增加:①医院废水微生物处理技术;②抗辐射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③细菌耐药性对医院废水的生物治理的影响;④将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讲授内容相联系,应用到课堂教学。例如在讲病毒繁殖过程时,除了讲解教材中所列举的大肠杆菌T4繁殖过程外,同时补充讲解SARS、AIDS及H1N1病毒的结构,繁殖过程及人们在日常生活应如何防范该类致病性病毒。将这些例子以科普形式介绍给学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2]。

《环境微生物学》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生物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这些课程在授课时间安排上有前有后,如何避免与先上的课程某些内容重复,又为后续课程留有余地,突出本学科的特有内容,这就需要优化理论授课内容,确定一些不属于本门课程的必要内容,在讲授中少讲或不讲;同时,要注意经常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师相互交流,倾听学生的反映,对涉及到前面课程已学过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仅作重点提示,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上课时以重点提问的形式,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对平行授课的课程内容,则与授课教师相互商定,力求使课程之间在内容授课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重复讲授[3]。如:“微生物的营养”一章中的微生物细胞成分,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的课程中作了详细介绍,我们只是要求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本课程不必讲授;在能量代谢中,生物化学课程详述了糖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本课程只讲丙酮酸以后的几个不同发酵途径,如乙醇发酵、乳酸发酵、丁酸发酵、柠檬酸发酵、醋酸发酵等,以及不同菌群特殊的电子传递途径及其呼吸类型;“微生物遗传”一章,重点讲述“微生物菌种选育”,避免与遗传学重复。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环境微生物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4]。在教学计划中要保证40%的实践教学时间,更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即以学生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实验的兴趣[5]。针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增开新的探索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增强教学实验的趣味性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突出实验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研究,经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对象需要活的、新鲜材料,因此大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材料都要提前一定时间做准备。由于学生实验时间有限,过去这些实验材料多半都是由实验教师准备[6]。为了解决这方面问题,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把有些实验材料提前让学生自己准备,如培养基配制、细菌培养,使学生较为完整地进行微生物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2增加设计性实验内容。医学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不同于综合院校,在《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要适当增加医学背景知识,体现学校的“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实验内容上拟增加“医学环境微生物的监测”和“医院环境污染物生物治理”。

以往我们的实验内容大都是为了加深对《环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对各类微生物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验证性实验,各个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全部的实验材料都是由教师预备的,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做完就忘。变验证性实验为设计性与验证性相结合,增加了系统性和学生的动手机会[7]。例如“从土壤中分离并初步鉴定芽胞杆菌”的设计性题目,就是把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纯种分离与接种技术、细菌的形态观察、细菌的特殊染色法、细菌大小测定与计数、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等,几个独立的实验内容有机组合在一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又为他们今后从事微生物工作或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2.3增加实践结合实际的实验内容。将过去的一些传统型实验融入新的综合实验中,让实验教学紧跟科学技术的前列,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到当今的先进技术,很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实验探索的主动参与。如在做“发酵酸奶的制作”实验时,我们就设计了用奶粉和购买的酸奶作为菌株自己发酵酸奶。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兴趣,使实验教学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2.4实验考核。实验课结束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两部分:(1)平时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到课情况、实验完成后实验室的整洁卫生、预习考察、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实验报告等六项。(2)实验设计考核:实验项目、实验原理、步骤、实验分析共四项。这部分考核是我们针对本专业的特点,适应人才培养要求,新增加的改革性环节,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以书面形式完成。在实验课结束后一周内交回教师评阅。考核内容包括接种和制片技术、显微镜技术、微生物培养和分离技术、微生物计数方法、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等,教师对这些内容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考核形式以动手操作为主,口试为辅。口试内容包括实验原理、试剂的用途、注意事项、结果分析等。通过考核,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要改革灌输式、填鸭式和满堂灌等过于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要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但是微生物学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不能以公式进行推导,也无法把所有的内容都用于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中。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教师还是忙于讲授、板书,学生还是忙于记笔记。如果碰到一些概念,教师还得写到黑板上或慢慢地念几遍,学生才能完整地记下来。如何改变这种教与学的弊病呢?我们认为,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本教学提纲,教学提纲记有教师要板书、要讲述的主要内容与一些思考题。学生有了提纲后不必忙于记笔记,教师的讲课速度可以加快,每堂课所讲的内容也比以前大大增加。而且学生从忙于记笔记当中解放出来后,就有时间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提倡形象化教学。由于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学生对它们的认识远不如动物和植物,这使得《环境微生物学》的教学变得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形象教学。形象教学对增强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进行直观教学(微生物的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教学单靠幻灯和投影是不够的,必须开发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如菌体形态与生存环境的模型,菌体结构分部演示,代谢途径、作用机理演示说明,等等[3]。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3多媒体课程资料的获取和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常涉及一些抽象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的口头讲述加板书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听过之后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避免以上弊端,教师在课前做好讲授的课件,把课程要点、难点、思路、授课过程设计好。通过收集、整理、制作获取大量课程相关的图片,参考国内外一些优秀教材的多媒体内容,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具体化的多媒体脚本。目的是把优真和动感的画面及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和文本,展示给学生,使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建立一个《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的多媒体库。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实验仪器、课本、教材、实物等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起来,使抽象的微生物知识和某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某些描述微生物形态的图片,清晰度很高,视频效果好,甚至比在实验室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效果要形象逼真得多,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明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它涉及到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进,专业的设置和仪器设备的更新,以及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社会对人才越来越注重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必须按照这一要求,不断寻找适合的内容,培养出综合型、设计型、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这不仅需要教师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的积极响应,而且需要教与学环境条件的改善,有关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教改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时代的发展不断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

参考文献:

[1]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姚晓华.多媒体在环境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0):36-37.

[3]秦华明.环境微生物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认识和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2006,26,(6):220-222.

[4]朱长俊,许平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导语设计艺术[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57-59.

[5]王振艳,刘国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6,(3):62-63.

[6]魏明宝,魏丽芳,郑先君.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教改研究,2008,18,(3):14-15.

第6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84-02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发酵工业、医学卫生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它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微生物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1,2]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既不能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又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日趋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我院生物技术双语专业的需要。其具体表现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方法轻思路等。因此探索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素质的载体,也是教学的核心环节。作为生物学科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3-8]。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课程组针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改革教学体系,精选不同层次教材,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采用分层次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分别培养成应用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语式教学为手段、网络为场所”的现代教育思想,构建“一个教研网站”、“一部双语电子教案”、“一部双语电子课件”、“一个教研资料库”、“一部多层次的实验指导书”、“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碟”和“一个(双语)试题库”等“七个一”的现代组合式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体系,将学导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双语式教学、演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一、一个教研网站

通过访问微生物学教学专题网站,可以了解微生物课程的建设、教学和发展的情况,实现资源共享。一些在课上不能体现的内容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提供,比如:学习笔记、微生物图库、视频文件、微生物研究的前沿和新闻热点以及著名的杂志文章,等等。教研网站设立了网上课程作业批改系统,教师可在系统中留习题、批改作业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可以上传作业和查阅结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一部双语电子教案

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我院2008年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双语班。因此,微生物课程将原有的教案进行重新修订,制定了一部高质量的双语电子教案。其优点是有利于在双语教学中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增、减和更新授课内容,同时保证教案的完整性。

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听课,集体备课,开展评教促教活动。明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大家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适时修改教案,使教学注重知识更新,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专业发展动态,适当地引用新进展,新成果,新概念甚至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进行讲授,以弥补教材中某些枯燥的理论阐述。尝试采用分层次因材施教方法进行双语教学,不搞一刀切。中文教学与英文教学相结合,避免专业课变成专业英语课,保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让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外语词汇。引导学生加强专业英语训练,要求学生检索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料,借以熟悉本专业最新动态,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准备。

三、一部双语电子课件

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表述和显示微生物学的真实结构,学生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通过制作电子课件将图像、录像和图片等资料引入课程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我们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通过认真整理归纳,不断提高和创新改进,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结构简明、重点突出、内容先进、形象化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精心制作,把优真和动感清晰、环环相扣的多种图像(有模式图、光学显微镜图片、电子显微镜图片、平面或三维半动画图片和动画图片等,其中很多图片来源于高年级学生在实验课中获得的片子)、表格和文本,展示给学生,实现将抽象、复杂、微观的微生物世界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师教学更加生动,启迪学生的多方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一个教研资料库

通过学校和学院的支持购置最新版的中英文微生物学教材和参考书,与已有的资料和网络共享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个资源丰富的教研资料库,并且根据(双语)教学大纲要求组织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双语教材,以提高微生物(双语)教学水平。

五、一部多层次的实验指导书

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问题的平台,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9]。因此,对微生物实验指导书进行修订,设计新的实验教学结构层次势在必行。将实验重组为基础、专业、研究性三个教学层次,各层次均由指导、自主、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内、课外,必做、选做,开放、培训和竞赛等多种形式开设;研究性试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准备和操作,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结束的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微生物学大实验,使学生品尝自己实验的成果。在实验中,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过的实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综合训练。学生在实验中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激发他们再学习和不断实验,营造浓厚的实验学术氛围。完善实验考核体系,以操作、答辩、撰写小论文、完成小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六、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碟

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在详细讲解后进行操作演示,但学生对标准的操作要领并不能很快掌握,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还是犯同样的习惯性错误。以实验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录制的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盘,不仅可以增强实验操作演示的生动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操作要领,加强记忆,很好的完成实验项目,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七、一个(双语)试题库

通过各种渠道(购买、自编习题)收集微生物相关习题,建立含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等多种题型的适合双语班和普通班的试题库。实现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出题,确保试题的难易度和题量的适中。由课程组负责人亲自把关,坚决杜绝泄题、漏题。

通过组合式微生物双语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应用,可以提高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质量。一方面可以提高任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该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组织分析能力、文献查询和专业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更关注“持续发展”和“人的发展”。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时展[10]。重视并加大双语教学体系的建设,必将有效提高微生物学本科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萍.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J].现代大学教育,2002,(1):55-56.

[2]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3.

[3]廖德聪,陈强,张小平,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3,40(7):1266-1271.

[4]张庆芳,迟乃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实施[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9):1432-1435.

[5]林海萍,张立钦,张昕,等.几种讨论式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7):1054-1057.

[6]朱旭芬,贾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185-187.

[7]林海萍,张立钦,张昕,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2):1912-1915.

[8]辜运富,陈强,张小平,等.强化基础,拓展应用,构建农业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新体系[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72-1776.

[9]韩冰,李蘅,孟建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44-145.

[10]龚克.适应时代要求,认清高等教育改革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8,(6):10-12.

第7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ed an innovational reform research and constructed scientific teaching system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ystem of teaching content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security, around the practice skill training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the ability of beginning, experimental comprehensive,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etc. Based on some problems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was inflexible and single, which separated from actual working procedure of veterinary clinic and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raining target of applied talents.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Key words: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experiment;system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construct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58-02

0引言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课程又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1]。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广泛渗透其它专业课程,对动物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控制动物传染性疫病工作能力的综合培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教学内容完全依附于理论课,教学方法刻板单一,脱离了兽医临床的实际工作程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不利于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

本研究拟从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临床应用能力等实践技能的训练,进行创新改革研究,构建科学的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1确立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指导思想

基于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确立使学生得到微生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临床应用能力等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技能解决兽医临床出现的问题作为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2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1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

2.1.1 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整合传统的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项目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的,设置的实验项目具有局限性、孤立性和单一性,并且与其他专业课程实验项目有重复,这样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兽医临床综合应用能力无疑是无益的,并且可能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系统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及实践教学改革需要,删去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例如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和细胞大小的测定实验项目、消毒和灭菌实验项目等。将一些孤立性的实验项目整合,例如将消毒和灭菌实验项目整合到培养基的制备及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等实验项目中,不单独设置实验项目。细菌的分离培养技术(平板划线技术)与细菌菌落特征观察实验项目整合为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菌落特征观察,将细菌的简单染色和复染色技术整合为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将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细菌的纯培养技术实验项目整合为细菌的形态学观察及纯培养技术。要求学生对可疑菌落的细菌形态染色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该菌落进行纯培养,以求获得可疑菌落的纯培养物,纯培养物的成功获得为后续的实验项目顺利开展打下基础。通过对实验内容合理的删减和整合,使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完整和科学。

2.1.2 调整实验顺序,注重实验项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实验教学最总目标是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以便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据此,对实验项目开课顺序进行了调整,强调实验过程的整体性、系统性。调整顺序为:①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②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③细菌的分离培养(四种未知病原菌)与细菌菌落特征观察;④细菌的形态学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和纯培养技术;⑤细菌的生化实验;⑥细菌的药敏试验;7)动物实验法。通过调整,把一些孤立分散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成连续、系统、完整的组合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尽量符合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及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模拟了现场工作中实验室诊断程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工作有程序的良好习惯。

2.2 实验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2.1 以学生为本,构建能力开发型教学模式从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步骤地实施、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及按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等方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布置实验教学课题方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制定详细实验方案,教师启发分析评价,引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内容。每个实验小组选出代表组成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兴趣小组,兴趣小组同学自行为本小组同学准备实验材料(实验所需试剂的配制、实验所需材料的消毒和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带菌材料的处理等)。课堂教学时,向实验小组内每个同学提供不同实验对象(病原菌种类),确保实验小组内所有同学的实验步骤在大体相同前提下略有不同,致使小组内每个同学实验结果各不相同,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实验结果,并注意与小组内其它同学实验结果相比较,充分讨论分析,严格依据实验结果按照研究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验实施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对不规范的操作加以纠正,注重审阅学生实验报告的结果和分析,以便更好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情况。发现的问题可通过课前讨论,集中进行点评和指导,为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情境与途径,突出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

2.2.2 采用启发式、渐进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采用环环相扣式 兽医微生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知识体系,良好的启发式教学开端对于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可以从教师提出的对感染动物的某一未知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并要求筛选到有效抗生素对症治疗课题开始,学生讨论解决办法,教师启发分析评价,引出课堂教学内容。由于设置的实验内容是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今后工作应对技能相联系,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每一实验项目的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下一个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项目解决了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设置的问题,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完整、系统,教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微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具体操作为:课前教师可将未知病原菌编号,并向学生告知每个编号的未知病原菌引起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要求同学通过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病原菌的分离,确定微生物大致的种类和筛选到有效的抗生素对症治疗。由于设置的实验内容是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今后工作应对技能相联系,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顺着教师问题的启发,开展一系列的实验项目来完成课题。首先学生将完成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包装和灭菌》实验项目,用自己处理并灭菌的玻璃器皿进行下一实验项目《培养基的制备(血平板的制备)和分装》;用自己配置的培养基进行下一实验项目《细菌的分离培养和菌落特征观察》;对分离培养所见的可疑菌落进行下一个实验项目《细菌的形态学鉴定和纯培养》;获得的病原菌纯培养物可进行下一个实验项目《细菌的生化鉴定实验》,同时可进行《细菌药敏实验》项目,筛选有效的抗生素对症治疗;也可将病原菌纯培养物进行下一个实验项目《动物实验》,在动物实验项目中可同时进行接种和采血技术的实验。整个实践教学采取“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点评―引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课题相关实验项目函盖《兽医微生物学》重要基本实验,并且实验项目间环环相扣,与兽医临床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组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加之每个学生待鉴定的病原微生种类不同,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2.3 实验教学测评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改变传统实验测评体系,建立基本操作技能为考核重点的科学新型实验测评平台。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微生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利用这些技能解决兽医临床出现的问题。传统实验测评体系仅针对单一孤立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笔试,考核结果不能很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能力水平。研究尝试将考核内容整合为对微生物实验常用玻璃器皿的处理技术、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技术、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平板划线分离法)、无菌操作技术、细菌抹片的制备和染色技术、动物接种和采血技术等几个重要技能的测评[3]。采用学生随机抽签方式,现场让学生公开操作并回答教师问题,教师当场打分和点评。教师可根据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操作的熟练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验报告书写等方面综合给出学生考试成绩。这种测评方式能使学生将已作过的实验再重复操作或观察一次,加深实验内容的理解,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验教学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3.1 修定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涵盖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能较密切地联系临床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实验技术为主线,精选兽医微生物学实验项目。

3.2 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教材是指导学生上好实验课的重要工具。教材应在原则上与理论教材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整合,注重实验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尽量符合临床检验实际和科学研究的实际程序,突出对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的训练。

3.3 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必须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体系。这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为此,一方面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各种类型的生产实践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努力使其成为“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双师型”教师,或外聘具有实验经验的业界行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璇,轩小燕.浅谈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课改进[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6.

第8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沿用我院选用沈萍和陈向东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共15章内容,用48学时来完成教材的内容显然是不够的,面面俱到,只能是走马观花,会出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此,将教材内容整合缩减为12章,重点介绍1~7章基础微生物学的内容。突出微生物的构造和代谢,注重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内容的介绍,强调微生物研究无菌技术的重要性。在组织教案时注重与先修课程的内容衔接,对先修课程已经介绍的知识,在课堂上不再重复介绍。如在介绍微生物第八章微生物遗传的内容时,遗传学课程已介绍过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变量、涂布、影印”三个实验等内容,则以问题的方式和课外自学的方式复习,不在课堂讲授,把有限的学时用在基础部分。

二、探索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构建微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显然,单一讲授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针对微生物学课程的开设对象他们已先修了大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课程,对生物科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积累的特点,教学中,在每章节开篇讲授时,将该章节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对学生提示,以问题的方式提出知识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带着问题浏览教材和在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并让学生上讲台陈述对所提问题理解、与同学讨论的结果,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的内容时,根据第三章内容和知识点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细菌的一般(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及功能,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构造的异同,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与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几个问题;根据第四章的内容设计了微生物需要吃什么(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微生物有什么嗜好(营养类型),如何给微生物做饭(培养基的配制),微生物是怎样吃东西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等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左右邻桌相互讨论,最后由学生来陈述问题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述,进行归纳提炼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构建了提出问题———阅读讨论———解决问题———提炼归纳的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式讨论教学法,改变课堂教师一言堂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高为主要目标,得到学生的赞同和积极响应,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学生在教学中多次上讲台锻炼,有利于学生早日成才。

三、小结与讨论

第9篇:微生物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44-0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其研究成果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该学科的实验课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理解和掌握,获得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深入开展基础医学的其他实验课,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适应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我们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积极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收效显著。

一、根据不同专业,优化实验内容

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专业特点,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本校现有临床医学、麻醉、口腔、预防、药学、中医及护理学专业等本专科安排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各专业学生素质及培养方案不同,安排的实验学时也不同。首先,都设置了基本实验,以培养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操作技术,如显微镜观察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分离培养技术等。二是针对医学本科类专业安排了综合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操作和分析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三是针对专业特点,如护理学、药学、中医专业删减了部分实验如肥达反应。

二、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包括培养基、试剂、细菌及血清等)的准备。由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特殊性,如实验材料特殊,比如用病原菌;实验准备烦琐,比如需要制备大量的培养基,工作量重,耗时长,所以实验准备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都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课的准备情况。此外,在课前还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对实验中将会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处理,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三、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是为了加深、巩固理论知识;二是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通过预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方法,而且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复习巩固;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对细菌接种方法实验的预习,有的学生对各种培养基的制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为了让课前预习成为学生上实验课前的良好习惯,我们采取了实验课上对相关理论进行提问的方式,将其成绩记入实验课总成绩,大大提高了课前预习率,实验课效果也明显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

我们在实验课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听讲,过多的讲解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进行免疫标记技术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2]。此外在老师进行操作示教时,受现有的实验室条件所限,近三十名学生围在老师周围,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示教内容直观准确地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

为践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广大高校教师的当务之急。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中,我们积极探索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我们在医学本科类和护理本科的实验内容中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即“粪便中肠道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这是一项涉及多项操作技能的实验项目,如分离培养、革兰染色法、血清学鉴定等。学生以实验指导书为依据自行设计实验程序,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避免相互干扰,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五人,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顺利开展实验。实践证明,和传统的老师带学生做的验证型实验方法相比,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工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实验结果要求真实,不弄虚做假,使学生对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了初步认识。

六、完善考核制度,综合评价实验课成绩

笔者认为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应从多方面考核,比如学生出勤、实验态度、操作水平、实验报告及课堂提问等,其中权重系数较高的应是操作水平,其次是实验报告。操作水平以操作考试为准,比如学生和老师一对一进行革兰染色法的操作考试,成绩真实可靠,占总分的50%;实验报告也可反映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但学生可能弄虚做假,权重系数不宜太高,占20%;其他方面可通过平时提问、课间巡视、观察等进行综合性评判。基于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大胆进行了课程考核改革,只允许实验课成绩合格的学生参加理论课的考试。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比以往更加重视实验课,提高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通过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笔者深深体会到:在现有条件下、在有限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共同协调和努力。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尤其医学类专业,可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改革实验课内容与方法,也更加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相长。只有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以适应时展。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