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传统文化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的分类

第1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特色;分类;设计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83-01

提起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让人联想起京剧、武术、中医等,这仅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滴,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使无数中华儿女自豪,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则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在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的。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分类原则是以“源”或“体”来分,而不是如西方那样以“流”或“用”来分。将其按天、地、人共分两大类,一是天地和人得自然之符,简称自然符。一是人类对天地之符感受之后模拟出的人为之符,简称人造符。自然符是只那些能够体现天地之气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犹如天公以广阔天地为纸,以金、木、水、火、土为笔墨所书只宏伟之符。人造之符,是先哲们根据天人相应的全息原理,透过练功,采集宇宙之气和自身之气混合后再以纸、笔、墨为中间媒介发放体外,存于由各种曲线和直线组成的符形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民族性。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它是在中华民族世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的。

设计,作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现代产物,是当下一种重要的日常文化形态。一件艺术品是某个历史时空中文化精神的集中显现,因此,中国的设计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状态,肩负着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精神与魅力的重要使命。“物我交融”思想在艺术设计上的要求就神在象外、象在台外、言在意外,意思就是说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将客观事物形体和精神内涵做到会意在心、成竹在胸后,依照自己的观察体会即兴发挥,随意而就,洒脱自如,“以意写神”。现代设计中的承传、应用以及创新这种方法后,在设计领域的体现以及在设计审美上所追求的自然、意境和神韵的书卷气设计风格就是中国这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随着近年来提倡设计中国化的口号呼声越来越高,设计师们也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作品更是层出不穷。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祥云”火炬,传统动物形象的“福娃”,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运用了古代建筑斗兽造型元素的中国馆,国家政府部门的大型活动对传统文化符号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设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必要的,社会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对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种局面下,完全背离传统会丧失民族个性,丧失文化气质,要想植根于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的符号元素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思维的深入,以符号学观点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符号,解读其形式、意义、传播、运用与再创造,让传统符号再现中国设计的民族个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比较散乱,它见诸与文学、历史、书画、民俗、科技、建筑之中,虽无完整体系,但不是没有理论基础,只有切实理解中国符号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与相应价值,理解文化符号的实际意义,取传统之形,传达文化之神,才有可能将中国的文化符号美学传承下去。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文化,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辉煌成就。现代设计的发展必须回归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符号的内涵与现代相结合,做到意与形的一致是标志设计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社,1985.

[2]云君著.文化符号才是制胜的力量[N].中国经营报,2004年.

第2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生活、生产、文化多方面的积淀,所产生的文明成果,就是传统文化,可以说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传承,通过传统文化,人们不仅能了解到历史并对历史加以继承还能够在先辈的基础之上,开展出新的技能基础与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的艺术设计者,应在对传统文化有着初步认知的基础之上,对传统文化也要起到促进的作用,这样既起到了传承的作用,也能够完成对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有效推动。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民族也都有其相应的文化与风俗,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沉淀,使得民族文化新颖别致,特点鲜明。传统文化具有着多种的表达形式,其内涵呈现形式主要集中体现在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方面之上,从中我们不仅能够体会不同地区的审美标准也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情感表达方法。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经常为设计师们所使用,成为了信息时代现代设计艺术的主要元素,相应的科技元素的冷色调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温馨而自然的中和,就使得原有的设计产品多了一份清新,也荡涤了人们的心灵。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开始树立其独特的别致风格,从众多艺术作品中所引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现象中就能够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历久弥新的,是具有力量的,能够不被新兴文化所影响,且更加稳固地屹立于文化丛林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长城、四合院、故宫、园林以及各类塔、钟、楼阁等;二,自然。熊猫、长江、黄河、松竹梅、鲤鱼等;三,文化。山水画、书法、十二生肖等;四,娱乐。笛子,各种棋类,皮影以及脸谱等;五,生活。筷子、金锁、如意等;六,民俗。对联、月饼、以及剪纸等。我国历史文化悠长深远,其文化产物元素也不胜枚举,现代艺术文明中,经常会引用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写意表达对象,进而完成作品理念的表述,这能够看出,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之间是起着传递与承接的作用的。

二、玻璃产业与玻璃艺术文化

1.玻璃艺术的产生

与我们的固定思维意识不同的是,玻璃是液体而非固体,通过熔融这一化学过程,形成了连续的网络结构,再通过冷却使得网络结构中的物质粘度增大并硬化,最终形成的硅酸盐类的非金属材质。玻璃成为商品是在公元十二世纪,十八世纪,比利时人则研制出了平板玻璃,随着美国人研发出现代工业中的玻璃引上机设备,以及玻璃的工业生产逐渐形成规模,玻璃艺术也因此生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玻璃的生产技术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使得玻璃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方面不可或缺的原材料,而玻璃艺术也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玻璃制品的分类

玻璃种类繁多,从用途这一方面对其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种:一,器皿类。生活中大多数用的是这一类玻璃,食品类、装饰类等;二,平板类。建筑用材中大多使用这类玻璃,挡风玻璃、透光玻璃等;若从成分来进行划分,也能够分为两种:氧化类和非氧化类,氧化类主要有硅酸盐玻璃、磷酸玻璃等,其中,建材方面多用的是硅酸盐玻璃,磷酸玻璃主要应用于科研事业。玻璃经过深加工后,能够形成多种样式,因此,艺术效果使得玻璃艺术体现的更加明显。通过技术的不断改良与演进,使得玻璃艺术的呈现方式也得到了更新,制作出了:琉璃制品、水晶玻璃、钢化玻璃、彩印玻璃、高级银镜玻璃、彩釉钢化玻璃、喷砂玻璃、中空玻璃等。玻璃艺术能够运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使得玻璃在保留其基本使用性能的基础之上,也能够起到丰富人们生活的作用,因此,玻璃艺术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方面所建造的水晶宫的主要材料就是玻璃,德国通用公司所建造的透平车间也是由玻璃所制成,从中能够看出,玻璃艺术对于生活乃至艺术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

3.文化对玻璃艺术的影响

文化能够反映出民族与国家的底蕴,能够呈现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形态传承,通过物质到非物质的输出,这样的一个转换过程,向外界展示了公共的文化产品。社会是由众人所组成的,可见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程度,人们在进行改造、建设世界的过程当中,也在不断地形成、塑造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体系,在这样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当中,就能够产生多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并体现出文化所包含的基本价值。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底气所在,从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而玻璃制作的过程当中,就要遵循着一定的文化方式,这样的文化方式正是玻璃艺术,玻璃艺术能够带动着玻璃产业的文化发展,并通过玻璃这一介质元素,丰富了文化市场。玻璃是需要文化环境的,因此,玻璃艺术的作用就是至关重要的,玻璃产业有着多种不同的品牌,而通过其不同的玻璃艺术作品中能够看出其别树一帜的审美魅力,这是文化所赋予玻璃制品的,而这一审美魅力是通过历史的沉淀从而建立的。玻璃制品品牌的建立,同样是在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这一品牌的基本理念是符合当时人们的基本审美水平的,能够反映出当时文化的主要呈现方式与价值走向。

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的运用

国画、山水画、青铜器、瓷器这样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玻璃艺术中,是十分常见的,从形态呈现、纹路走向上都能够体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再者而言,酒类的瓶体设计,都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玻璃酒瓶就采用了青花瓷原色的色调,通过悠长深远的蓝色来展示出酒文化的历史悠久,青花瓷类型的瓶身能够表现出传统文化元素中淡定大气的特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成就了传统文化独特的风俗,梅瓶是由古代流传至今的酒类容器,其造型结构敛足、小底,从整体上来看,体态修长、气势突显,能够体现出中国自古而来的内敛又不失威严的独特文化风韵。

四、结语

第3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包装设计;传统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182-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传统文化积累下来的底蕴,对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塑造有着极大影响,而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眷念和信赖也早在心底生根发芽。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包装设计的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可以不断地融合各类传统文化元素于包装设计之中,完成一种思想的传播,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发扬光大。

一、适用于现代包装设计的传统文化思想

由于包装设计观念是引自于国外,目前我国包装设计观念主要还是以国外点、线、面的基本风格为主,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图像设计都是趋向于国际化,而现代包装设计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合却还略显不成熟,能够借鉴的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应用中华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中华传统的建筑当中,所包含的的建筑种类比较多,各种建筑功能不一,但主要体现的文化思想却是大同小异,就是与自然相融,将建筑融入到周围环境当中。而在包装设计中可以引用这种方式,使用天然材料来代替传统材料,或者将包装外观设计的更为贴近自然。

(二)应用中华传统挂饰的设计理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挂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类似于琉璃瓦、门钉、吻兽之类的东西对于建筑的装点、文化思想的传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画龙点睛的方式应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也许只是一点点改变就能影响包装设计中的整体效果,各种小装饰也给设计者提供了不少启示。

(三)应用中华传统文化中书法牌匾的设计理念

说到中华文化,牌匾文化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它所传达的是一种严谨、正气、广博的思想,这种思想也随中华文化深入人心。在包装设计中,利用这种深入人心的感觉,将牌匾思想设计进去,使商品显得更加庄重,也能引起人们的亲切感。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可以应用的传统元素有很多,比如说水墨画、青花瓷、书法、棋艺、茶文化、剪纸艺术、花草植物、玉器、铜钱、图案等等,其中每大类又富含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将这些元素设计到包装上,自然会给商品呈现出各种不一样的文化色彩,达到美化商品,传播文化的目的。

(一)将水墨画融入包装设计之中

水墨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只要是看到水墨画就肯定会想到中国,将水墨画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可以使包装看起来更具有中国韵味,更符合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国人审美观。比如说在茶叶包装上面,茶叶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包装上一般都是将水墨画融入其中,以水墨画为背景使茶叶更具时代感。

(二)将书法融入包装设计之中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在传统文化中,书法不光是表达文字意思,还被作者赋予了思想和性格,可以传达出作者心中的情绪,同时又可以通过练字平心静气,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比如说用于赠送朋友的钢笔盒上面,针对于商品本身的特性,将书法融入包装设计之中,用文字线条勾勒出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字传达出独特的意境。

(三)将剪纸艺术融入包装设计之中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在民间群众之间应用的非常广泛,一般都是用红色的纸,在新年的时候或者结婚的时候使用,用来传达一种愉悦的心情,对于国人来说有很深的意识观念,只要看到剪纸就会想到喜庆。剪纸艺术应用于包装设计一般是用在糖果包装上,在婚庆、生日等聚会上将印有剪纸图案的糖果赠送给来宾,也是传达一种喜悦之情。

(四)将传统图案融入包装设计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图案文化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类似于陶瓷彩绘、卷草图案、如意、八宝、古钱、蔓草等早期图案,发展到后来龙凤加云纹、莲花加鲤鱼、喜鹊加美化等吉祥图案,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种传统图案早已深入国人心中,比如说在一些含有中草药成分的洗发水、沐浴露等包装上使用一些中草药图案,在礼品包装上使用各类吉祥图案,传达美好的愿望。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现代包装设计早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便携的要求,一个好的包装设计更是要富含出一些文化传统和体现人们的礼仪形象。本文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现代包装设计,给包装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秦媛媛.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D].沈阳师范大学:美术学,2011.

第4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广告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60-01

在媒体媒介逐渐发达的今天,广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都能够看到各种形式的广告。广告行业的竞争也逐渐加强,好的广告创意不仅能够为产品带来可观的销量,还能够带动同类广告的发展。现代广告设计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意的竞争。近年来,许多生活中的元素被广泛的应用于广告设计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使得广告设计开辟了新的创新方向,普遍受到大部分人的欢迎。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的文化也得以不断的壮大,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意蕴十足。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保罗万象,中国书法、纂刻印章、中国结、中国脸谱、皮影、兵马俑、桃花扇、玉雕、中国漆器、甲骨文、汉代竹简、文房四宝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构成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保留下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同时,由于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说是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种类繁多,涉及面比较广,并且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其自身的思想,需要对其进行深刻的探讨挖掘才能够较准确的理解其内涵;我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独立于世界文化之中,与它的世代相传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元素的欣赏中,大体上会从“色”、“意”、“味”、“形”几方面来体会,“色”即是传统文化元素对颜色的运用,“味”是指中国传统元素的独特韵味,“意”是指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独特意义,“形”则是传统文化的图像图形。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能够使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更加清晰透彻。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的运用

颜色是构成传统文化元素的主要部分,许多传统文化对于颜色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和区分。在传统文化元素中,红色广泛受到人们的关注,象征着激情、奋进;黄色则是权利、富贵的象征;绿色象征着希望等。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传统文化元素中的“色”,将其与自身广告设计紧密融合。雀巢咖啡的平面广告设计中,整体的颜色选择上均是以红色为主,咖啡的效果是振奋人们的精神使人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这与传统文化元素中对于红色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视频广告中,洋河蓝色经典系列的广告给人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大面积的蓝色运用,不仅体现了酒的系列特征,同时还具有了深沉、静谧的蓝彩特征,恰到好处的表达了洋河蓝色经典的内涵。

(二)“意”的运用

现代广告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元素中“意”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各种要素组合向观众传达广告的含义。在传统文化要素中“意”主要表现在家本理念上,一些爱国、正直、团结的民族意气,孝道等深受传统文化的青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也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这一理念。

(三)“味”的运用

现代广告设计中由于增添了许多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在广告中较多的表现了浓厚的中国味道,包含了许多的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水墨画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它有着独特的韵味,形象简洁,内涵却非常的丰富。水墨画在现在广告设计中也得到很多的运用。靳埭强的广告设计中就充分运用了水墨的中国传统元素,在设计08年奥运会的平面广告时,它的每一幅奥运作品都非常的简洁,只有几笔勾勒的水墨线条,但是却将奥运的标志符号表现的恰到好处。

(四)“形”的运用

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会将中国传统的图形结合到自己的设计中。其中较多的运用了中国汉字这个传统元素:大篆粗犷有力,小篆圆润柔婉,隶书端庄典雅,行书欢畅,草书流动性强。在民生银行为其新业务即帮助企业应付帐款的收缴问题进行广告宣传时,就很好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字元素,将“帐”作为广告主要内容,进行拆字解释,很好的表现了中国文字的优势所在,并且起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利用汉字做为现代广告设计,既简洁又有效果。

三、结束语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给现代广告增添了许多创新元素,同时也使广告设计有了鲜明的感彩,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广告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是设计的独特之处,在未来必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柳国伟.中国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4(01):27-28.

第5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价值体系 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86-0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作为人类精神传统和价值传统的文化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认识理解。

1.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遗传基因。美国人类学家拉尔夫・林登认为:“社会遗传即文化”。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没有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实社会。反过来讲,传统文化是引导社会合理发展的最终准则。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的意义上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因此,人类社会是人类文化的体现,文化传统对现实社会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

2.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存在根基。美国文化学者希尔斯在《论传统》中所云:“传统是新信仰和行动范型的出发点,就是其注脚”。在希尔斯看来,一个社会离开文化传统,也就离开了前进的方向和行动的准则。一个民族的文化品质,是在文化传承中确立的。英国当代学者吉姆・麦克盖根讲:“文化指形成意义的实践和习俗。”没有特定的文化传统,也就没有特定的文化形态。丧失文化传统,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退场。

3.传统文化是人类的终极身份证。人的社会属性来源于文化属性。因此,传统文化是人作为有思想的动物的源价值和终极身份证。中国五四思潮中的个性解放精神,就与中国传统诗学中的狂捐品格相关联。郭沫若就十分倾慕屈原放浪不羁的诗风。现实总是对作为社会深层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的折射与回应,而具有高度精神遗传特征的人类,无论如何是不能彻底超越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的。上个世纪初,罗素就向世人急呼:“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罗素的呼吁是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高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目标集中表现为对“内圣”和“外王”的追求,即成就道德人生和建立道德社会;“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价值手段;“礼”是传统文化价值规则体系。

“内圣”指的是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理性。“外王”指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事功。在儒家总的价值趋向中,“内圣”是占主导地位的。《大学》篇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手段,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所提出的“修身”旨在达到“内圣”之境,治国平天下属广义的“外王”。 “内圣”而“外王”的过程就是从“修身”到“德治”的过程,是道德向政治生活扩充的过程。伦理道德政治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孔子早就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更将王道、德行的价值调控作用从政治扩大到历史、生活等广阔领域。他说:“古之圣人致诚心以顺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又说:“能行其道,则不必有其位,而固己有其德矣”。这样的人,“用之则为王者之佐,伊尹大公是也;不用则为王者之学,孔孟是也”。从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历史来看,当“德治”不能发挥作用时,便会辅之以“刑”,“以刑配德”,“礼正其始,刑防其失”。“德”、“刑”两手并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手段系统的重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礼治”文化,“礼”是传统文化价值规则体系。 “礼”规范、约束着人的行为,维护着社会对道德的追求,成为“成德”、“治世”的有力保障。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价值意义

当代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文明的畸形膨胀与传统文明的倾覆。人类文明由两大形态构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外显,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内涵。从这个意义讲,精神文明决定着物质文明。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又由两大范畴组成:工具理性与价值传统。工具理性决定着人类生存实践的智能水平和物质进步,是人类物质生产的重要保障;价值形态规范着人类的社会行为和道德情操,是社会和谐、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以工具理性为基本要素的现代文明的泛滥,使长期以来作为人类社会行为准则基础的价值传统正在坍塌。两大精神形态的失衡,必然带来社会的振荡。

西方一些独具慧眼的学者早就意识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失范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并试图开出补救药方。希尔斯在《论传统》中宣称,后现代社会的任务,就是“将某些启蒙传统与启蒙运动后继人试图加以抛弃的某些传统结合起来。”

事实上,现代文明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应有的满足与和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高技术带来的发展不平衡与反差,又由这种不平衡与反差引发出持续的利益冲突和强弱对立,以及财富带来贫富悬殊与社会不公,然后又由此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社会冲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价值范畴中去吸取有利于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精华就尤显重要与急迫。

参考文献

[1]王峰,许悼云.江山代有题材出[N].华商报,2008-11-22

[2][3]张祥龙.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E B/ 0 L]. 2006-10-071 .

[4]张旭鹏.文化想象c“欧洲观念”的建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对审关发生问题的思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6.

[6]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政策研究[A] .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83.

[7]郭沫若.论诗通信[A].赵家璧.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C].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348.

第6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常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一大重要根基就是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和掌握。笔者针对文化常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文化常识”题的备考提供一些建议,以请教于方家。

一、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与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出自《易经》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能被传承的国家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土人情、传统生活习俗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文化常识就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可以陶冶、教化学生,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修养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二、对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考查的梳理

1981年,高考语文试卷中首次出现“文学常识”题;1983年将“文学常识题”改为“语文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默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构字知识等。1984年以后历年高考都有文化常识题,逐渐涉及历史知识(1986年)、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年)、史地知识和古代文献知识(1989年)、古诗中描写到的传统节令(1993年)、传统礼貌称谓(1994年)、古代人物称谓(1995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①

从近三年高考试卷来看,2014年大纲卷考查“解褐”、“南面”、“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卷Ⅰ考查“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新课标卷Ⅱ考查“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

2016年全国卷Ⅰ考查“首相”“建储”“有司”“契丹”;全国Ⅱ卷考查“中宫”“陛下”“吏部”“移疾”;全国Ⅲ卷考查“礼部”“教坊司”“致仕”“两京”。

可以看出,全国大纲、课标卷侧重对古代传统文化常识中“官职称谓、继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常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的考查,内容广泛,范围不定,考查内容不具规律性,内容零散细碎,对考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识记准确性的要求很高。

三、文化常识积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直以来,文化常识因在高考内容中占比有限、内容庞杂不易总结规律而在教学中被忽视,只有个别内容会因高考涉及而被从教材中截取出来进行割裂语境的识记掌握。由于各个知识点内容孤立,且不定时出现在各篇章中,教师教起来蜻蜓点水,学生记起来费时费力,且成效不大。

四、文化常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方向和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阅读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必修的五册教材及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古诗文教授中,应注意挖掘古代文化知识,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适度讲读其与现实相关的深刻内涵。

高中阶段涉及的文化常识可作如下细致划分:

(1)制度与职官:宗法制、分封制、禅让制、客卿制度、古代官员的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人法、三公九卿等。

(2)教育科举:察举、征辟、孝廉、院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士、举人、秀才、连中三元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屯田制、占田法、均田制、均输、平准。

(4)古籍常识:纪传体、编年体、起居注、方志、类书、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与七阁。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史话等。

(6)古代礼仪:封禅、宗庙、丧葬习俗、五服、夺情、冠礼、笄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人日、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日、寒食、清明、端午等。

对于以上这些细致分类的文化常识,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梳理出各概念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努力探索学习积累文化常识的方法并总结有益经验,教会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发现其内在深刻文化意蕴,了解感悟其时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用灵活记忆、分类识记,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探讨,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常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为大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一丝微薄之力。

注释:

①⒅一.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下).

参考文献:

1.沈霞.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之.国学常识全知道[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9).

第7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综艺娱乐节目;价值体现

作为大众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电视从诞生之初就显现出强大的娱乐功能。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渗透至电视节目,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2008年湖南电视台的《天天向上》栏目,就是以娱乐化节目形式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典型。观众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娱乐节目中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电视娱乐节目在我国流行较晚,可视为由电视文艺节目发展而来,但电视文艺节目情节相对死板,节目内容单一,缺乏与观众的互动;而电视娱乐节目突出娱乐功能,内容、形式都极其开放和自由,更注重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调节社会气氛,缓解生活压力,逐渐发展成为当前电视荧屏当中的主流内容之一。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义、分类及影响

电视娱乐节目由于种类繁多,因此做出准确定义很难。一般学者都认为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是综艺节目发展的新形式,较之传统综艺节目,它更具有纯粹的娱乐性、游戏性、消遣性、商业性和大众性。”[1]电视娱乐节目可以细分为以观赏为主的晚会型节目;与观众互动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节目;以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节目;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节目;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节目等多种节目样式。电视娱乐节目对受众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精神层面上对受众的影响

现代生活使人们身心疲惫,娱乐节目中营造的轻松面孔,灿烂的笑容,青春的场景等,将观众从压力重重的现实生活中暂时解放出来。统计发现,具有较高收视率的娱乐电视节目,多倾向于在简单类型的节目中增加文化含量,使之在娱乐同时增加受众对某种知识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受众的视野。同时委婉表达出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与强调,通过电视节目“温柔”的让受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2、交流沟通、缓解孤独的作用

通过电视娱乐节目看到另外一些快乐的人们,受众会有感同身受的愉悦感觉,这一愉悦是基于现代人的日益上升的孤独感。特别是出生在80、90后的年轻一代,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更加依赖电视的陪伴。而电视节目使那份孤独感得到了想象中的稀释。它们可以让受众在压力的社会感到平衡,把焦虑和孤独的状态降到最低,从而重新找到一种生活上的乐趣。

二、娱乐不“愚”乐,提升节目文化内涵

当前我国很多电视娱乐节目都是复制国外的节目模式。我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娱乐,这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修养,知识储备,社会的影响都有很大的关系。拥有“娱乐口碑”的湖南电视台的副台长梁瑞平说道,照搬照抄的电视节目太多,成功的寥寥无几。没有自己的文化创造力,脱离本土百姓的情感,往往会导致节目走向另一个极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和迫切的。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娱乐电视节目虽然是以娱乐方式播出,但是其内涵和主流的思想不会变化,从正面用娱乐的形式烘托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有可能在受众中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舆论氛围。

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对接。就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而言,存在问题之一是广大群众对民族文化所知甚少。娱乐化的电视节目想要让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就必须通过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更好的去接纳它,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灵魂性的东西,内核的东西,我们应该用一种鲜活的,有青春生命力的,甚至是有活力的节目形式,与受众互动,达到心灵的某种共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出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娱乐节目的融合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时刻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光辉与荣耀。中国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近些年迅速发展,呈现出一批优秀娱乐节目,比如《国学堂》《天天向上》等,节目节奏轻松活泼,人们在休闲娱乐甚至在游戏中就了解到文化知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受众对娱乐节目的忠诚度,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对节目收视习惯相结合,传统文化在这种“娱乐”下成为了一种谈资,而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确实有对这种谈资积聚和储备的需求。[2]同时在观看过程中获取了平时不会刻意去学习的知识或者常识。电视媒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运作方式,它更新了以往人们心里对传统文化的刻板成见,以娱乐的方式重新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在这样“浸入”式观看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传统文化色彩。

以《天天向上》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娱乐节目弘扬传统文化的制作定位。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是由湖南卫视打造出的大型礼仪公德脱口秀节目,于2008年8月4日首播。该节目用多种形式来传播中国千年礼仪之邦的礼仪文化。氛围欢快轻松幽默,兼有“策”的神韵,更有发扬中华美德的社会责任感。该节目创意的出发点是:中华自古为礼仪大邦,然而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消失,如何让国民在轻松收看节目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并借此发扬光大,是节目定位的深度体现,也是节目创建的背景。

《天天向上》虽然是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但却融合了其他众多节目的表现元素,集多种特点于一身。节目的主题固定为礼仪公德知识,内容上有风格各样的嘉宾秀融合脱口秀的形式开场,用栏目剧的形式来演释和诠释生活中常见的礼仪知识;再加上跨国界的嘉宾访谈互动环节。让世人更加了解中华礼仪节目本身包含了公益性,教育性,知识性。

四、电视娱乐节目的品牌经营需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充实节目

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能保持稳定收视群体的往往是品牌化鲜明的节目。当前十分激烈的电视收视份额竞争中,只有建立品牌节目,才能留住观众,站稳脚跟。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引入,实质上是娱乐节目本身的一种节目形式的升级,即用文化的概念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达到商业的价值,这也是媒体的经济效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常片面的认识为形式化的恪守成规;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众多,遍布百姓生活。媒体在电视节目策划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使节目的形式更丰富,更具可看性,也在重新发掘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天天向上》栏目为例,提倡礼仪文化为主旨的节目,在寓教于乐中让受众轻松认知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之美,休闲娱乐中也增加了一些文化的内涵,达到了教育与娱乐的双重效果。

毫无疑问,电视是一种文化的媒介,作为文化产品的电视节目,必然负载着复杂的文化意义,电视媒介有责任为大众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类的娱乐节目创造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认识的平台。随着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的热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风开始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和融合,使单纯娱乐性质的电视节目增加了高尚审美和深厚文化底蕴,从深层意义上讲,也提高了节目自身的生命力。

中国电视传媒业的发展,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塑造中国娱乐电视节目,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以娱乐化的节目形式来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起到了双赢的效果。电视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其自身利益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在协调与平衡中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因此从电视娱乐节目的视角探讨现代电视传媒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有意义。[3]它对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价值取向与栏目策划具有积极而向上的影响。

【注 释】

[1] 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吴信训.文化传播新论:以历史与现实为镜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康宁.教育电视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文物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承载民族情感、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架构了西部古朴神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如贵州全年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较大的民族节日就有100多个。西部地区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以少数民族为特色的文化发展,前景广阔。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是增强西部地区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西部地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西部地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多措并举,制定出台了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着力完善了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促进了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但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母语危机日益加剧

由于全球文化交流和文化碰撞,使得本就处于脆弱状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更趋于濒危边缘,尤其是母语危机日益加剧。在走访10多个少数民族村寨调研中发现,彝语、苗语、布依语、水语等有下降趋势。

二、少数民族文物和资源流失严重

由于民族文物,特别是民族古籍大多散存在民间,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条件差,管理能力薄弱,损毁现象较为严重。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无序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特别是民族古籍传播渠道狭窄,普及使用范围不宽,民族地区大多数人不具备识读能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人面临断代危机,很多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古籍文物将成为无人识读的“天书”。

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协调

有些少数民族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只注重商业利益,不注重文化保护,导致了许多伪民俗现象,造成了民族文化认知上的误区。同时由于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使之转化为与之匹配的文化生产力,制约了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民族文化人才奇缺,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在民族文化队伍建设和民族文化经费投入上存在人才奇缺和经费严重不足现象。现从事民族文化工作部分人员的专业不对口,工作技能与工作岗位错位;同级财政对民族工作虽有“三项经费”,即民族工作经费、发展资金、教育补助金,但没有单列的民族文化经费,难以保证工作的有序推进,致使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无盘子”,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举步维艰。

五、民族文化统计工作有待加强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潜力巨大,非常有利于综合开发。要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必须要摸清西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底数。在有的地方,虽然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工作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底数不清,界定不明的情况仍然存在。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好又快地推动西部地区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

一、强化民族文化普查统计工作

为加强对西部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实施文化保护工程,建议在西部地区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普查统计,进一步摸清家底,健全机制,分类界定,规范管理,建立西部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体系,积极推进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二、制定规划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促进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建设的战略规划,积极深入挖掘西部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西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加强民族文化队伍建设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血脉和根基,为进一步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保护,建议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出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标准,规范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加大培养民族文化学科带头人,在西部地区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人才。壮大民族文化工作队伍,保护和激励民族文化传承人自觉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好文化传承和继承保护工作。

四、加大民族文化工作经费投入

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要有经费做保障。建议设立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以促进民族传统文物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民族文化工作“认识有位子,财政有盘子”。

五、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区,建议国家制定出台促进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相关政策,在西部地区建立多个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民族文化园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既可以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又可以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9篇:传统文化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互补交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新兴媒体形象可感,便于与受众交流互动。利用当今时代的最新科技成果来传承、创新传统文化,速快而效高,接受和使用者日益增多。但因需对现代信息技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对那些已经习惯了传统媒体的老年群体来说,不免会感到手足无措。由此看来,传统媒体也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而新兴媒体也有其弱点,难以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二者有竞争也有互补,唯有进行整合,实现优化组合、功能互补,方能留住并扩大受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保障。

在新旧媒体交融中大大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熏染下,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受到各种外来思想越来越多的冲击。外国简约、新颖的思想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使传统文化深陷危机。但是,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价值独特、不可或缺,其本根绝不应失传,其基因绝不应改变。可行的办法是借助新旧各类媒体来拓展、整合文化经营。

如今,新旧媒体正在进行优化组合,要因势利导,协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演变和转化。媒体是汇集各种信息的集成平台,首先,需研判媒体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借助个人博客、个人贴吧、节目等媒体来展示各种文化活动信息,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另一方面则积极利用方兴未艾的微博、微信、QQ等媒体,积极更新文化的经营方式和传承路径。其次,应借助网络这一有力平台,积极宣传传统文化节目,如传统戏曲、舞蹈、民歌、杂技等,以此来引人关注,激发大众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再次,媒体应精心策划、周密布置,举办和报道诸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制作月饼等民俗文化活动,对竞赛优胜者给予奖励,使其得利或扬名,从而吸引公众积极投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并对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总而言之,唯有整合新旧媒体,实现功能互补,方能展拓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得到永续传承。

利用新旧各种媒体为传统文化打造专属品牌

品牌是彰显产品特色、提升产品形象、使人易视易记的有效平台,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如今,不论何种新旧媒体,其功能、地位都在提升,传统文化基于农耕社会而形成的封闭性必须被打破,借用网络实力打造自己的独有品牌,才能得到永续传承。

传统媒体当前发展受到阻力,原因虽然很多,但地域阻碍无疑是传统文化品牌打造遭遇荆棘的一大原因。基于此,要以节假日、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传统文化的专属品牌,并借助新旧媒体的协同来改善经营模式,使品牌可被公众迅速认知。媒体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引导社会大众对其加以接受、认可,进而使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的过程顺风顺水,使传统文化经营具备自我造血能力而生生不绝。

现在,因物质性消费已得到满足,精神消费日受青睐,很多人为文化产品买单时很是乐意。所以,要利用这种优势来维护自己的文化品牌,并对品牌进行授权,使其真正形成一种资产,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永久流传。比如,可将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地区的产品进行包装,对涉及到的各种文化信息进行创造性整合,使文化内涵得到丰富,文化产品得到市场承认,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品牌得以真正树立,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不绝。文化产品如得到公众的信赖,就会顾客盈门,品牌的知名度大增。再如一些广播台、电视台,可借助网络的力量而使自己的文化品牌为社会熟知和接纳,促进文化产品的大量销售。

对于外来文化,要去粗取精,以谨慎的态度加以选择

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惩恶扬善、喜诚厌伪、忠孝节义等理念,以及形成的节假日、婚丧嫁娶等风俗,已深深蕴含于中华民族内心,对每一个人都有重大的影响。可近年来,这些观念、风俗在全球化、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被一些新的观念、风俗所取代。七夕节本为赞颂爱情忠贞的传统节日,可如今,大多数年轻人倾向于过2月14的情人节。再有如圣诞节之类的外国节日大行其道,有些西化倾向强烈的人将其奉为生活主调,而对本国的传统节日弃之如敝屣。这就需要有效整合新旧各种媒体,紧盯文化发展的脉搏、潮流,接受外来文化而又能保留传统文化的本根,协调共进,使传统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如电视节目要吸纳传统文化修养深厚的人士积极参与,打造出精品、凸显出亮点,使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得到彰显。而后,新旧媒体应协力在电视、网络、报刊上宣传,努力扩大影响。新旧各种媒体的从业者可将这些节目的视频、文字消息和图片传到各个网站,使其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同。而对于外来文化,则要去粗取精,以谨慎的态度加以选择。同时,在这个全球一体、思想多元的时代,还要注重搜集民意、倾听民声,根据媒体反馈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宣扬某一外来文化。

新旧各种媒体应借助优势来传承传统文化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深深影响了整个媒体发展格局。尤其是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极大,使其市场被侵占、利润在降低、规模在缩小。今天,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和知识阶层已经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体渠道,不管是生产经营,还是学习和生活,都需借助于网络。如此,就必须利用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优势,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加油添力。新兴媒体传播信息快而效优,我们不能不利用这一优势来加快和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

在这方面,可以采取的方式很多,如可以在某一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杂技、歌唱、舞蹈、传统工艺等的所在地举办一些当地人喜爱又吸引大众眼球的活动,再通过各大媒体将这些活动的视频、文字报道、图像等传到网络上,尤其是借助手机这一便捷平台就可阅读、欣赏的微博、微信上,借以激发社会公众的关注。鉴于新兴媒体功能强大,故宜借助其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如传统文化精品节目只要举办后,就在网络上,使其在各个网站得以迅速流传。此外,鉴于新兴媒体互动性强,应利用这一优势以与受众互动的方式传播文化活动信息,改变以往由媒体向公众单向传播的方式。因为传统媒体难以捕捉、反应受众的感觉、观点和主张,基本是媒体向大众作单向传播,难以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而新兴媒体,不仅可将文化活动信息于网上,受众也可将自己的观感、想法到网络上以引起社会关注,同时还可与网络上的其他观赏者自由交谈,激发受众之间及媒体和受众之间的顺畅互动。总之,新兴媒体宜借助自己这些优势积极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永远拥有活力。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①杜献宁、王一伟:《河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探索》 ,《前沿》,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