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技术创新的逻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创新的逻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技术创新的逻辑

第1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1.1 木马和网络病毒带来的安全隐患

相信大家对熊猫病毒仍然记忆深刻,作为普通的计算机使用者对病毒、木马、蠕虫等并不陌生,或许还有过被病毒侵袭计算机的经历,病毒可以说是危害网络安全最常见的威胁。病毒主要通过编制好的程序或是在现有程序中加入插件来传播。被感染病毒的计算机原有程序遭到破坏,不能再执行相应的指令。一些恶性病毒具有自我复制功能,通过下载还会传播到其他计算机上,感染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此来破坏电脑软件,甚至损害电脑硬件,给计算机的使用带来不便不说,还造成了信息的丢失和泄漏。除了病毒以外特洛伊木马是一种专门利用程序漏洞进行文件或信息窃取的程序,这类程序不会影响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其具有自发性和隐蔽性会使计算机用户受到恶意控制。

1.2 黑客的恶意攻击

黑客是威胁网络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网络工作者最需要防范的对象。黑客们对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精通的地步,但却没有将这种技术应用到正途上。他们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的允许就进入用户的计算机,窃取用户的资料,找出网络中的漏洞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攻击,去破坏用户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有甚者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出现瘫痪,带来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

1.3 计算机本身存在系统漏洞

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各种信息资料能够得以传播和获得,也使得网络中的漏洞越来也多,容易受到各种攻击。计算机本身就存在各种漏洞,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或修复。对于计算机本身的系统漏洞来说,本不会对计算机产生任何的网络威胁和系统破坏。但由于计算机整体的安全网络存在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黑客、不法分子以及软件所带木马以及病毒提供了空隙,使得这些不法分子更容易窃取用户计算机上的数据信息,给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比如今年二月,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遭遇了由零日漏洞所引发的复杂攻击,在漏洞被彻底修复之前,已经有约六百万Facebook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电话号码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遭到泄露。

1.4 人为窃取信息

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和过失或者是内部人员蓄意盗取信息资料,造成对系统的有意破坏和更改程序,都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威胁。

2 常见的网络防护技术解析

2.1 防火墙技术

这是网络安全中我们最为常见也是最常用的技术,是网络安全的基础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在被保护的网络系统和外来网络系统之间,用软件、硬件等网络元素建立起一道屏障,使得外界访问者在访问被保护的网络系统时受到阻碍和限制。防火墙集中了所有的安全软件、硬件,对外来访问者进行监控、过滤、筛选,并将这些访问者记录下来,一旦发现有来自外部的侵害,迅速采取防护措施保护本系统内的信息数据安全。

2.2 加密技术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给信息上锁。加密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对数据动态的被动攻击,因为被动攻击不能被有效的的检测到。现行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形式。对称加密要依靠口令来执行,交换信息时只要私密秘钥没有丢失、泄漏,信息就不会被泄漏、破坏。非对称加密主要应用在身份认证上和数字签名等方面。公秘钥和私秘钥选择一把公开,私秘钥则自己保管,用于解密。信息交换时不需要交换秘钥便可保障通信安全。加密技术有效保障了信息安全,同时也保障了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2.3 控制网络访问的技术

网络除了能为信息和数据的远程输送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各种病毒、木马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我们必须采用网络访问控制技术,来防止危害侵入计算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用控制路由器的方法来增强局域网的安全,还可以通过设置访问权限来保障信息数据和各类文件的安全,只有拥有访问权限的人员才能看到信息,有效防止了信息的泄漏。

2.4 防病毒技术

除了可以通过防火墙来防范病毒、木马的入侵,还可以在计算机上装一些查杀病毒的软件,定期检测计算机是否存在病毒威胁,以便能及时杀灭病毒。

2.5 修复漏洞技术

网络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性的对计算机进行扫描,发现系统漏洞或者网络远端的安全薄弱点,通过收集薄弱环节的信息,及时告知用户对系统进行升级或修复,以此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防止破坏者利用系统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如若不这样做,系统自身的漏洞就会波及到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第2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关键词]无线网络优化平台;智能优化;MR分析;作业计划;流程管理

1、前 言

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无线网络环境成了移动通信发展的瓶颈。如何使无线网络优化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如何在网络优化中实现管理和技术的双创新,成为国内电信运营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困扰国内电信运营商深入开展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网优队伍人员较少,优化网优经验积累不足,优化经验不能及时共享;

网优工作流程信息化协同程度低,在日常工作中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网优缺少统一的综合化、智能化的分析工具,网优工作量大、效率低;

网优需要管理的数据繁杂且日常变动大,积累的数据无法共享和管理;

网优工作无法为前台提供支撑,尚未做到以用户感知为目标。

因此,建设一套集数据采集自动化、网优分析智能化、网优工作流程化、网优支撑开放化于一体的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势在必行。

2、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建设思路

2.1数据采集自动化

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优人员需要从不同设备提取大量的数据,包括参数、配置、性能、MR(测量报告)等进行综合分析,需要建设一套具有兼容多种数据源的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

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检查、数据入库、数据补采、采集监控四个功能。如图1所示,系统通过实时数据接口,从不同数据源进行数据实时采集;通用数据接口模块实现参数、配置、性能、MR等数据采集,且兼容不同厂家设备和版本,允许通过离线采集接口进行数据补采;系统由自动监控模块读取数据从而进行数据格式检查、格式转换、数据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对于正常的数据进行入库存储,否则通过回执通知重新采集。

2.2网优分析智能化

为实现网络分析智能化,应实现算法的固化和分析流程的可配置。

首先,建立优化算法库,它由多个针对某种专项的优化分析算法构成。算法结合平台能够获取的各方面的数据(包括性能、参数、配置、MR、投诉等)进行分析,并支持自定义输入和输出配置。其次,配置优化流程,在建立好优化算法库的基础上,网优人员根据经验,针对不同的优化项配置不同的优化流程,形成优化流程经验库。最后,根据已配置的优化流程进行优化分析,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或解决方案。

2.3网优工作流程化

为了使无线网优工作流程得到固化和监控,改善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执行不到位的情况,系统需建立流程管理和作业计划模块,配合项目管理手段,规范网优工作流程,提高网优工作效率,加强网优管理监督。

流程管理对日常性优化流程和阶段性优化流程进行步骤分析,结合工单系统进行任务分配――分配过程中支持短信提示功能,实现优化流程精细分解,任务落实到个人,任务及时通知。

作业计划的目的是保证日常优化的有序开展。网络优化作业计划的编制由省级网优中心进行,网优人员通过网优平台实现对作业计划的执行结果获取和分析,结合考核管理进行监督管理,保证网络优化作业计划下达后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4网优支撑开放化

随着全业务运营出现新格局,竞争的同质化特征日趋明显,运营商一方面需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需要降低运营成本。因此,系统要开放网络运维信息的数据,包括基站割接、规划建站、网络优化等网络工程信息,也可包括盲点、弱信号区、物业难点等网络状态信息,还可包括相关的网络告警信息,特别是直接影响网络信号的基站告警。通过这些开放的数据接口,客服部门及时掌握网络运维信息,帮助客服人员快速定位投诉原因,并直接有效地应答客户,实现网络运维支撑系统向“面向客户服务”的转变。

3、无线网络优化平台总体介绍

3.1系统框图

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3.2平台组网结构

无线网络优化平台组网结构如图3所示:

本系统通过高阻跨接2M链路和分光采集155M/622M光链路方式获取移动网Abis口信令数据以及MR数据。

3.3平台功能结构

无线网络优化平台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系统功能结构分为四层,其中外部接口和数据解析在后台自动运行,核心分析模块包括常规优化、MR分析以及智能优化,与用户交互的功能包括信息、智能报表、流程管理、资料管理、优化分析以及自身管理。

4、关键技术描述

4.1 MR应用

(1)MR原理

在GSM规范中规定,在手机处于专用模式下时,每隔480ms向系统发送(上行)对无线环境进行测量的报告,同时系统向手机发送下行MR,MR可以通过Abis接口全面获得。MR数据包含上、下行无线链路测量数据,包括:手机的接收质量,手机的接收电平,手机的发射功率,基站的接收质量,基站的接收电平,TA等无线环境信息。

(2)MR分析的优势

相对于话务统计数据分析、DT/CQT分析而言,通过MR进行网络评估和优化具有多种优势:

真实性:MR数据包含所有用户通话时产生的真实通话记录,客观反映全网无线环境。

详尽性:通过MR进行系统评估时,收集了所有载频、时隙的情况,能更全面了解网络的情况。

便捷性:通过MR方式可以选择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评估网络的状态,不再受限于时间和地点。

直观性:通过MR可以对系统的上、下行信息进行合并分析处理,得到的内容更加丰富。

(3)MR在用户感知上的应用

MR数据可在以下用户感知领域进行应用:

网络覆盖感知评估

网络质量感知评估

网络干扰水平感知评估

无线环境水平评估

(4)MR在精确定位无线问题地理上的应用

移动台上报的MR内容中除了有主服务小区当前信道的接收质量和接收电平外,还包括最多6个最强邻区BCCH的接收电平。利用这些可定位的基本元素:CI、X-ooord、Y-coord、azimuth、TA、RxLev_DL等,可以在地理上精确定位无线问题。

各基本元素的用法如下:

1)CI、X-coord、Y-coord:此为定位的决定性元素,作为计算定位的顶点,多个小区的交集区域即为移动台可能的位置;

2)azimuth:天线方位角,考虑到天线方位角准确度较低,azimuth只作参考定位元素;

3)TA:时间提前量,取值范围为:0-63。TA=n,表示移动距离小区基站在n*550-(n+1)*550米的 范围内;

4)RxLev_DL:接收电平,由于接收电平与传播距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可由它推导出移动台至各小区基站的距离,再由距离推导出各小区基站的交集区域。传播距离D与损耗LOSS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乡村:D2D,Loss2^2Loss

郊区:D2D,Loss2^3Loss

城市:D2D,Loss2^3.5Loss

密集城区:D2D,Loss2^4Loss

定位步骤如下:

1)首先根据服务小区CI、X-coord、Y-coord、TA圈定移动台的粗略区域,例如:TA=0,则该区域如图5绿色部分:

2)其次,选择一个bin作为移动台所在位置,满足各小区的RxLev_DL所推导的传播距离,如图5所示:

该定位方法的关键在于由RxLev_DL所推导的传播E巨离的准确性,提高定位精度,就是要提高RxLev_DL推导的传播距离的准确性。为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可以进一步引进残差平方和最小、指纹特征库比较、基于路测数据的指纹库校正、多元线性统计回模型、相邻时间平均等算法。

(5)MR在客户投诉支撑上的应用

利用常规手段解决用户投诉等问题时,优化部门通常只能反复进行拨打测试以求重现问题,继而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效率极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问题经常是偶然的、突发性的小概率事件,常常无法重现,也就无法得到解决。

通过MR数据的采集并且结合手机接入、指派、切换、挂机等关键通话事件时的测量信息,可以建立每个用户通话时的资料库,真实模拟每一个用户通话的无线环境,同时可通过定位算法对通话地点进行定位,从而为优化调整提供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对每个用户通话过程中各关键事件如失败事件和异常释放的跟踪与解析,可以提前为客户支撑做好储备,真正实现网优服务前移和“以用户为中心”的客户关怀。

4.2作业计划与流程管理

(1)管理思路

当前网优工作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优化人员严重不足,优化流程管控不足。云南联通网优中心将管理思路融入网优平台,在系统的作业计划和流程管理模块中,提供了自动填报、联动更新及精细管理功能。

(2)作业计划自动填报

在作业计划填报过程中,网优人员任务最重的是每天、每周上报的性能分析、指标统计、小区分析、告警分析等项目。云南联通网优平台通过后台预处理,将每天的监控及分析结果与作业计划模板结合,自动生成作业计划。由此,网优人员需要做的只是确认每张作业计划报表,以及填写解决方法等。

(3)数据联动更新

网络优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工作是参数调整。网优平台将工作流程管理与系统数据更新联动起来,实现流程执行完毕、数据更新完毕。这样既维护了系统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又记录了参数的修改人、修改时间以及修改原因等关键信息。

(4)优化工作精细管理

传统的网络优化流程是粗放式的管理,因为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和流程管理系统,容易出现流程超时而无法考核、过程文档缺失而无法补全的问题。在网优平台中自定义优化工作流程,实现了每个优化环节限制完成日期、自动短信提醒、过程文档随流程上传等精细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5结论

无线网优平台上线后,大大提高了云南联通网优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实现了无线网络优化的管理和技术双创新。本系统的创新点如下:

(1)基于可配置、自适应的底层设计和上层呈现

作为工具型平台,用户的自定义、自配置是体现系统人性化、友好性的重要指标。在底层设计中,归纳总结统一中间表,将作为系统适应多厂家并向WCDMA演进的基础。

(2)智能优化实现分析流程定制,结合厂家算法,初步人工智能

分析流程实现定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流程和规则的配置;

分析流程充分结合不同厂家(如爱立信的LOCATION、功控)的算法和参数;

初步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进行数据的挖掘,使专家库做到自学习。

(3)建立基于多数据来源的分析方式

在系统平台的构建中,多数据来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应综合分析基础数据、配置参数数据、性能数据、MR数据、告警数据、测试数据以及投诉数据之间的关联,并体现在智能优化分析的流程和算法中。

(4)具备平台闭环、自学习特性

系统在多处具备闭环、自学习的特性,如网优流程的闭环、网优建议的闭环、知识库的自学习,实现系统的逐步完善。

(5)逐步建立网络系统的数学模型

目前的优化主要仍侧重在发现问题一工程调优的模式,系统将逐步建立网络的数学模型(如各种配置各种地貌的最大话务量模型),争取更早地发现问题,更全面地调整网络。

(6)网优工作管理流程化、科学化

通过流程管理和作业计划规范网优工作流程,提高网优工作效率,加强网优管理监督。

第3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关键词】网络组织 技术创新 制药产业

制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新药的开发。新药的开发是一个包括了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市场开发和销售等各个主要环节在内的链型结构,这些环节就涉及到“产学研政”――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销售单位和医院等相关部门。这种创新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协作创新的过程。网络组织作为新型的组织形式,代表了一种高效率的合作机制,制药产业可以通过网络组织这种形式,进行协作创新的过程,从而提升技术,完成新药的开发。要想研究网络组织对协同创新的贡献,首先要介定好网络组织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运作机制。

一、网络组织理论

(一)网络组织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组织这一概念作出了诸多不同的诠释。Jarillo(1988)将复杂的经济活动根据组织形式和竞争关系进行区分,从而区别开市场组织、官僚层级制组织、家族式组织和战略网络。他认为战略网络是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可以使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我国学者贾根良(1998)指出企业网络是经济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济网络是借用计算机网络概念之隐喻,把经济活动看作是由各种经济行为者之间长期投资形成的资本要素所组成的联系之网。李新春(1998)认为网络组织是组织之间的合作联系,这种联系的实质是企业之间的分工贸易是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林润辉、李维安(2000)将网络组织视为一个由活性结点(node)的网络联接构成的有机的组织系统,信息流驱动网络组织运作,网络组织协议保证网络组织正常运转,网络组织通过网络组织成员合作创新实现网络组织目标,通过重组来适应外部环境。孙会良(2003)分析得出网络组织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

(二)网络组织形成原因

从网络组织形成的角度看:因为网络组织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比如环境资源的挑战、知识社会的到来、社会文化的演进等,都促使企业用网络化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以方便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来适应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就形成了作为社会存在的网络组织。同样,经济环境的变化也给网络组织的形成提供推动力,比如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障碍越来越小,生产和流通相互依赖和协作的关系越发密切,正在逐渐形成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单个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变得力不从心,企业采用结盟的形式,形成企业网络组织,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更为迅猛,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企业与企业间的沟通与联系,企业之间的联盟又使得技术创新更易实现,从而实现了良性循环。促进协同创新网络能力的提升,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1]。而且在项目层次上,组织与文化创新源于技术创新[2]。因此从计算机范式角度看,正是技术创新形成了网络组织,而网络组织又促进了技术创新,这正是用网络组织来解决我国制药产业技术落后问题思路的源起。

(三)网络组织运行机制

网络组织运作有三种交换机制:物质交换机制、信息交换机制、能量交换机制。对于网络组织而言,物质的交换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这里的“物质”主要是指资金和资源。网络组织运行中的协作关系表现为协同商务和并行工程两方面的特征,协同商务即利用因特网在整个供应链甚至跨供应链进行合作,最终实现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并行工程是指通过模块式的分配使各个工作模块并行工作,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资金对于企业而言,犹如血液之于身体。资金是维系网络组织存在与运行的重要纽带。企业的资金运动沿着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的顺序不断地循环周转,分别表现为资金的筹集、使用、消耗、收回和分配五个环节。信息交换机制体现了信息网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流是网络组织中节点之间的联系纽带,信息流是网络组织运行的第二项关键要素。交换的内容是汇报、控制、反馈与协调等,交换的工具与载体是实体的信息技术网络。能量交换包括知识流动、创新及其管理与应用、文化渗透与交流以及联盟学习等。网络组织的优势就集中体现在信息交换和能量交换,这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

二、中国制药产业SCP分析

(一)制药产业的行业界定

在我国,医药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一2002中的大类行业,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兽用药品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等共七个中类行业。

本文的研究则集中于制药业,主要可以分为化学药品制造(包括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成药(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制造业)以及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数据的采集,由于统计口径的限制,则采用医药制造业的统计数据。

(二)SCP分析

1.市场结构。从产业规模上来讲,根据万得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已达7000家,2014年12月份企业单位数为6797家,2013年12月份企业单位数为6525家。说明我国制药产业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也说明我国制药产业存在过度竞争和行业利润下降的问题。2015年2月,我国制药产业亏损企业数达到了1185家,创下了历史新高,亏损总额为24.508亿元。之后,虽然亏损企业数有所下降,但是亏损总额却不断上升,截至2015年6月,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到46.082亿元,这说明我国制药产业行业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已成不争的事实。

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制药企业的创新活动集中于模仿性新药开发(me-too drugs)、延伸性新药研究开发(me-better drugs)、发展制剂新产品、生产工艺专利的规避以及改进和中药创新方面,突破性新药开发活动极少。[4]究其原因,除了研发投入不足,还有就是不能有效地获取国内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网络组织不仅可以有效地在传统“产学研”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还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向国外拓展,吸取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例如浙江台州的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已先后与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的制药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展开合作研究,海正的原料药和制剂等业务通过网络组织在国内外市场享誉盛名,尤其是在抗肿瘤、抗感染、抗免疫制剂等治疗领域均拥有标志性或较好市场口碑的产品。截至2012年,海正已拥有上百项专利授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集团在利用网络组织集成国内外优势资源的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药品研发支出,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可以逐渐将研发网络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的国家,这样可以节省研发时间。

四、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完善医疗体系建设,支持制药产业的创新研发。有预计称,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医药市场,因此,我国制药产业的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挑战与机遇并存,我国制药产业任重而道远。

正如上文提到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制药产业的短板,而网络组织可以通过资金、人才的有效融合,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协调,知识与研发环境的共享推进我国制药产业的技术创新。相信中国制药产业一定可以求实创新,稳步前行,走出一条造福民生的光辉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志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张钢,陈劲,许庆瑞.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7,02:56-61.

[3]徐伟.中国制药产业的SCP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09,22:8-10.

[4]孙长青.长江三角洲制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4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论文摘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探讨基于网络的数字电子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介绍了基于网络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的一些实践方法。

0前言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2l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协作能力,同时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贯穿其中,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就是利用网络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研究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及实现条件,包括内容有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的进行组合等,以培养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

研究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要从现代教育技术的角度,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课程教学与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搞好各项教学改革。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有多种:

1.1传统式教学模式,它有同步和异步讲授两种方式:(1)同步讲授方式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同时在不同地点上课,师生之间可以利用通信手段进行简单的交互。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并呈现教学资料,学生通过网络同步浏览、听课、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实时接收学生反馈信息并及时给予解释和应答。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2)异步讲授模式是教师将教学资源以一定的形式组织到网络上,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学习使用这些资源。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缺乏授课过程中师生实时交互。

1.2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它是利用教学专家系统实现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判断学生现有水平,引导学生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模式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个别化学习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对系统要求高。

1.3讨论式教学模式,它一般是由专家或教师在网络上建立具有特定主题的讨论区,如电子公告板(BBS)、在线聊天室等进行交流,学生可在讨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的发言都会及时被参与讨论的学习者和教师看到,并通过相互评论交流获取知识。

1.4探索学习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通过在线教学资源、数字图书馆或Iternet中查询、获取相关资料。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5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协作学习系统要求系统必须支持多个学习者同时在线进行交流合作,以使学生完成对同一主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交流,达到共同完成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目的。这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基于网络的创新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为纽带,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第一,让学生将网络资源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个别化的学习,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第二,让学生通过网络实验的实践操练与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第三,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学习教学环境。

2基于网络的数字电子技术创新教学实践

2.1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设计系统良好是开展网络学习的前提条件。根据网络学习的模式要求,网络课程设计除了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相关的媒体素材、试题库、多媒体CAI课件、试卷、教学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库、资料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等资源外,还需要设计:在线授课、在线讨论学习、在线答疑、作业提交和评阅、在线测试、在线考试和虚拟实验等。

为学生提供课程的学习资源时,要提供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数字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中,第一,将课程章节内容按“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知识联系、主要内容、难点释疑、例题分析、自我检测、实验指导和知识扩展”等内容制作课件,同时将相关学习资源、网络课件资源都放在网络上给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建设师生交流电子公告板,由教师根据学习主题拟定讨论课题供学生讨论交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情况和意见也通过电子信箱直接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第三,逐步研究建设在线讨论和虚拟实验等平台,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学习的环境。

2.2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创新实验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注意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实验的作用不仅仅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网络技术手段的支持下,不断改进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构建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相互渗透,电子技术实验课就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引入虚拟实验内容。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改革实验内容、形式、方法,已成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教学内容、形式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网络积极搞好虚拟实验的系统设计是开展创新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实验方式相比较,更能突出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电路的综合分析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虚拟实验设计一般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电子技术进行设计和仿真教学的计算机软件MULTI.SIM、PSPICE、PROTEL99SE、PowerPCB等等开展。VHDL是通过语言实现硬件电路设计,一般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系统总体所要实现的功能,自上而下地将系统总体功能分解成各模块的功能,通过实现各模块的功能设计来完成整个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另一种是制作虚拟实验系统,虚拟实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功能。在虚拟实验场景中,系统能够模拟各个实验设备的功能以及实现在这些虚拟的“实验设备”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实现对真实实验的模拟,达到教学目的。

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角度出发,实验课不应局限在单纯的数据测试与记录上,要求学生能对电路性能的比较,能即时仿真,捕捉电路故障,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功能电路。如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通过应用PLD器件和MAX+plusII等软件设计方法完成某一数字系统的设计,以更深刻理解EDA原理,提高PLD器件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在实验内容安排上,以设计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为辅;协调硬件实验与软件实验的关系,将硬件实验与软件实验有机结合,首先以计算机仿真分析和辅助设计的方式进行,其次开展实际实验,并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通过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使学生初步了解产品开发、设计、研究的全过程,了解电子设计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系统可编程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系统的设计不再受实验室器件设备的限制,学生有了发挥的余地和创新的空间。

在《数字电子技术》实践教学中,把实验课分为基础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创新设计实验三个台阶,并运用EWB进行电子技术的仿真实验。“基础实验”训练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数字电子基础电路的基本测试方法,它所涉及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充分体现课程的实践性;“设计实验”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数字系统的综合与实现,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高的阶段;“综合创新设计实验”是数字电路的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是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设计实验和综合创新设计实验别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课内外学习相互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使学生视野开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电子课外活动小组,以电子竞赛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训练,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通过进行单片机、EDA和数字电子技术的专门培训,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应用技术。

2.3开展网络探索协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素质提供相关在线教学资源和相关Internet查询网站,方便学生获取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努力建设。随着我国精品课程的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这也为学生开展探索学习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组织开展探索学习过程中,关键是要设计好需要探索的相关课题。如在数字电子技术网络学习中,设计一个探索课题一一“由计数集成电路74LS161如何构成39进制计数器?”这一课题目前国内各种教材论述不一,有些分析甚至是错误的。学生如果仅从课文内容去学习,学习效果就不明显。而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学生就能结合集成电路7415161的引脚功能、使用要求等方面分析,大家每个人都在BBS上各抒己见时,产生了争论,思考周密的学生就在言谈中扮演了指导者的角色,同时也拓展了分析问题的广度,形成了一个阶梯状的发展过程,学生创新精神素质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培养。

网站上相关的学习资料极其丰富。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索协作能力,教学时让几个学生组成小组,就其中的某个探索协作学习任务(如数字电子技术中如何构成多谐振荡器?)进行专题深入研究。大家分工合作,先讨论各自的分工,达成一致的行动方案。经过分析、讨论,多数小组不仅掌握了方法:由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定时器等均可构成多谐振荡器;而且还对影响多谐振荡器性能指标的因素也有了深刻理解。

第5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关键词:网络数据;技术;创新;监管;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01

我国正处于信息经济高速发展期,许多经济的新工具和技术不断引入的阶段。而网络数据市场作为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在创新和发展监管的新阶段。了解并处理好两者的冲突推进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x。

一、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和监管

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是指在网络信息经济中,为适应网络消费的需求而通过创新技术手段和方法采集数据,推出新的网络数据技术和算法等。创新技术,可以充分发挥数据整合的特殊功能。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的内涵:向互联网数据市场引入了一种全新的或者改进的技术工具或者衍生技术工具;向互联网数据市场引入一种新的理论、理念或者方法;开拓新的网络消费者隐私边界,拓展其数据抓取和获得新空间。

网络信息技术监管是指通过立法和管理条例等对网络企业的数据技术在个人消费者隐私界面上,对消费者的知情权、获取权、擦除权等方面实施限制,旨在保证消费者网络隐私的安全和整个互联网数据技术的稳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监管的内涵:通过制度或者规章对互联网数据技术进行外部监控或者内部自控的监督;力求获得经济可行的技术,评估和防范技术漏洞和缺陷;更多的应实行一种分级的过程监管。

二、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和监管的博弈分析

1.创新博弈的模型中,企业和国家的创新和等待看作要素。国家在信息技术创新中扮演了一个强势者的角色,网络数据技术创新所创造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单个企业所产生的效益。

假定每次创新会有固定收益,博弈双方无论谁创新都会有成本的付出。国家与企业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国家收益将高于单个企业的收益,分别扣除成本以后,各有所得。单个企业进行创新,而国家不作为,因为溢出效应双方均有收益,并只有企业需要付出成本。因为企业的创新,社会将会获得更多的效益。国家进行创新而企业选择等待,双方虽然有收益,表现为企业收益不变。如果都选择等待,则结果不变都为零。

这组博弈的结果是单个企业跟国家相比显得相对要弱小很多,在创新博弈中,企业采取最好的办法即为等待策略。

2.创新和监管模型是动态博弈。国家和企业都面临两种选择即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与监管。国家主体和企业主体在A中能够达成合作性的均衡,企业按照制度安排在设定个人隐私安全界限内进行技术创新,进而达到行业内的自我约束与发展,而通过国家不断创新的外部环境,推进企业自我发展。在A中,双方能够达成一种合作性均衡,却不稳定。监管加强后,从A转变到C,政府需采取外部措施,以消除企业所侵犯个人隐私,使得信息经济健康发展。

相对于A来说,国家从监管中获得的收益更大,而企业收益急剧下跌。在国家牢牢把控信息数据技术活动时候,企业不满足于既有利益,它们会转而进行企业的自我创新,会重新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的博弈从C转变到了D,企业的收益比起在C中有了显著的增加。另一方面因为很多的企业并不一定会非常在意自我的监管,毕竟自我监管存在一定成本,所以企业在会选择从自我监管到自我创新的过程。在B中企业会有额外的收益,而国家的收益减少了,所以国家不得不对初始状态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必要地监管,该过程国家收益会回升。前述博弈过程,只有在D中才是稳定状态,无论过程怎么变化,最终要回到状态D,即为非合作性均衡。行业中的企业都能够转变到自我约束边界的发展,即从D跳跃到A中,此时收益可以比先前的一个循环状态中的任意收益要高很多,可以看作是A’,起点高于前一个博弈过程,这就是动态博弈循环过程。

三、结语

从图1、图2的分析中,整个博弈中企业只要选择技术创新,就能够一直处在比较好的收益之中,所以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技术创新。最终结果在博弈模型中,回到纳什均衡的状态下,企业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网络信息技术创新,而国家通常采取的策略是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涉及个人隐私安全问题进行监控。所以通过这样的博弈可以看作一个简化的技术创新与技术监督的博弈过程,即“监管―创新―再监管―再创新”的循环。由此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林,康灿华,王龙.互联网金融监管博弈研究:以P2P网贷模式为例[J].南开经济研究,2015(5).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3]全贤唐,张健.经济博弈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作者简介:钟 涛(1981-),男,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第6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关键词:技术联盟;网络;关系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2)03-0218-07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开放式创新日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单纯依赖自身的资源禀赋难以支撑企业独立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时,企业便会进行组织间合作,技术联盟作为组织间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可以实现组织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联盟成员利用组织间关系获取所需的外部知识,通过建立适当的合作形式和运作机制,构建与研究开发有关的技术联盟、与技术学习和技术获取有关的技术联盟、与进入市场有关的技术联盟。然而,随着技术联盟不断的深入发展,联盟各方逐渐呈现出合作不愉快、创新缺乏效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显现给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从组织间关系视角审视创新完成效果的机会。

组织间关系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根据基于不同技术联盟目标的创新和组织间关系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本文将研究企业在进行技术联盟时,在创新的不同阶段选择何种组织间关系能使创新过程进行得更加顺畅。

二、文献回顾

一般来说,组织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市场交换关系,另一种则是嵌入性关系。通过市场交换,组织通常只能获得一般性的资源,而组织最为依赖的关键资源通常是依靠嵌入性关系获得的。

嵌入性关系最早由Polanyi提出,原意是指经济行动的社会嵌入性,Granovetter在Polanyi的基础上对嵌入性重新作了阐释,他将嵌入性分成两大类:一类属于关系嵌入性,另一类属于结构嵌入性。其中,关系嵌入性(relationalembeddedness)是指经济行动者嵌入于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和决定;同时,他把关系嵌入性划分为两个维度——强联结与弱联结。强联结是有用知识的重要渠道,它可以促进个体之间资源共享,产生信任,有利于简化企业的搜寻程序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促进完整信息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与传递,以及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弱联结则被视为是企业取得机会以及从事整合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建立弱联结能使企业得到更多异质性的新信息与新知识,而且这种类型的信息和知识对企业来说潜在价值更大。

上述观点不是自相矛盾的,针对不同的群体或者意图,强弱联结确实起着不同的作用。强联结关注的重点在于伙伴之间的信任和精细信息的交流,而弱联结则与获取新颖信息密切相关。

近年来,基于嵌入性视角的合作创新的相关研究受到了学者的青睐。通过总结创新类型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嵌入性关系对组织的渐进性技术创新绩效和突破性技术创新绩效均有影响①,关系②越强,对企业的渐进性创新越有利;而弱关系对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比较有利,对渐进性创新的作用甚微。于红也指出:强联结有利于交换更深入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这有利于开发型创新;弱联结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社会边界来获取知识及资源的桥梁,尤其是显性知识,这有利于探索型创新。但通过实践验证以及理论比较发现,上述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非是严格意义上普遍成立的。例如,Elfring&Hulsink指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强弱联结在创新的不同过程中作用是不同的。

三、案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针对研究内容,本文依照下列标准来选择案例:第一,数据的可得性与长期性。案例公司必须已成立一段时间,以便取得较为全面与长期的资料,使研究能够顺利进行,特别是要有良好的信息提供人,以获得案例分析所必需的素材。第二,案例公司必须多次通过技术联盟完成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以便获得所需数据。第三,案例的典型性。选择的案例必须在技术联盟创新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基于上述标准,本文最终选择了沈阳机床集团作为案例。

关于技术联盟网络关系嵌入性影响创新过程的内在机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属于探索性研究。为了避免研究的片面性,提高理论效度,确保所构建理论模型的科学性,本文使用Miles等所描述的三角验证法,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所需资料,最终收集到了大量数据,具体资料收集方式如下:

其一是公开渠道,主要包括网络新闻报道(权威及主流媒体)、相关出版物(公司年报、内部期刊、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等)及其官方网站等。在资料收集中,为了使资料符合研究主题,对包含沈阳机床集团名称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全面检索,最终由2位专家精选了有关沈阳机床集团技术联盟的12篇媒体报道作为案例分析的素材,并且,当公开资料中一些数据信息相互间出现矛盾时,将通过电话咨询案例公司内相关人员来对信息予以求证。

其二是深度访谈和观察。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对沈阳机床集团技术联盟负责人以及生产部负责人进行了多次正式或非正式的访谈。其中,对内部人士的访谈主要是了解公开数据中难以获得的资料和一些能反映技术联盟网络关系嵌入性状况的资料以及对出现矛盾的资料予以确认,以保证案例信息的充裕性。研究中,在问卷设计前后,共访谈了4人次,每次60分钟左右(指的是正式访谈)。在具体实施中,保证在访谈后的6小时内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以确保对资料理解的深度。

四、案例剖析及理论模型

本文选取企业创新过程中经历的两个重要环节作为创新阶段。由于创新初期企业必须发现有利可图的创新机会并加以利用,因此将第一阶段称为“发现机会”。这个阶段的进行受到企业先前的经验和与机会有关的信息的影响。第二阶段与从联盟网络中获取资源有关,这里的资源包括资本、技能、同盟支持和劳动力等。企业在创新初期需要获取、集合、分配资源以合理利用已识别出的机会,企业的关键关系都必须用来获取“特权”的访问,因此,第二阶段称为“获取资源”。在这里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本文所指的机会消息和资源的提供者来自于两方,一方是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另一方是联盟伙伴的利益相关者。

同时,本文按照大多数创新分类中都提到的类型,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创新划分为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和激进式创新(radicalinnovation)两种。激进式的创新“扰乱”了企业目前的状况,并且有可能引发企业的一些巨大改变,而渐进式的创新并没有如此大的颠覆性(disruptive),这二者对关系嵌入性的需求是不同的。在企业中进行激进式的创新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会发现,与渐进式创新相比,说服利益相关者采取激进式创新是更加困难的。

根据以上两种创新形式,本文基于企业技术联盟的目标——完成创新——将技术联盟划分为两类:为完成渐进式创新的技术联盟和为完成激进式创新的技术联盟。

1.创新阶段之“发现机会”

企业网络是信息的一个来源渠道,能帮助企业定位和评估机会。Hills等发现,大约50%的企业通过他们的社会网络为企业甄别信息。沈阳机床集团某技术联盟的负责人在访谈时很自豪地告诉笔者,其所在单位多次在技术联盟网络中担当为其他单位提供创新消息的角色,并有效地为其甄别信息。

在提供信息方面,弱联结典型地用于快速和短暂的信息交换,而强联结往往由于只是局限于同一网络体内部的彼此连接,而给成员反复提供重复的信息,因而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强联结网络的闭合性也会导致信息的闭塞和排斥外来人。Granovetter认为,相比强联结,新信息更易于通过弱联结获得,因为维系亲密朋友关系所需的成本很高,而维系弱联结几乎不花费成本。这也表明,相比于强联结,弱联结能提供更好的特殊信息的接触机会。通过与沈阳机床集团某技术联盟负责人员的对话,笔者发现在所有创新项目中,其中80%的创新消息是基于弱联结得到的,只有20%是基于强联结得到的,这一结果也符合以上叙述。

事实上,从Rongers的观点出发可以发现,强、弱联结所组成的不同网络的区别就是同质性与异质性网络的区别。虽然由弱联结组成的异质性网络成员间交流比较少,但弱联结可能让交流的成员获益很多,因为异质性网络往往是将不同“圈子”的人整合在一起,这种网络更容易携带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信息,而且它在知识扩散方面较同质性网络更具优势,因此能够通过弱联结提高企业发现机会的能力。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观点:创新机会的发现需要信息,因此拥有更多弱联结的企业相比那些拥有较少弱联结的企业更容易发现创新机会。

这一观点显然对于两种创新类型而言均成立,然而,由于激进式创新具有独特的“颠覆性”特征,因此即使弱联结会提供更多的有关创新机会的信息,但是停留在接触很少的“偶然的熟人”关系上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由于信任度不够,当面临需要分担重大风险的情况时,他们更愿意去相信基于信任的强联结提供的有关创新机会的信息。沈阳机床集团在联盟的时候虽然面临的大多数是渐进式创新,但是在与为数不多的激进式创新的实例对比中笔者发现,在采纳信息时,对企业而言更容易在渐进式创新时信赖信息的提供方,而在激进式创新时则会再三思量,并且相比于渐进式创新来说更偏向于信赖强联结的提供方。马可一、王重鸣指出,快速接触新信息是一回事,从个人网络中获得有利的建议、正式的委托又是另一回事,因为后者要求存在着相互信任。在合作关系的建立和保持中,信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如Coleman所说,和其他人的紧密联系在信息质量方面是有价值的。强联结保证了人们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来接触信息,同时也及时地完善信息的精确性。Birley认为,在社会交易中,一个人经常是自愿地提供一个恩惠(例如信息、建议、资源途径或者其他服务)。沈阳机床集团某技术联盟的相关负责人就曾告诉笔者,“在交易中,本单位作为联盟的带头人,会在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联盟伙伴一定程度上的恩惠,而这种举动对于今后与得到恩惠者达成交易而言也是有很大帮助的”。然而因为这些交换是自愿的,提供者不一定能够确定自己日后会获得回报,这就使人们意识到一个关键的因素——信任——的重要性。强联结网络中的个体对彼此间的义务和期待有共同理解,形成了高度的信任与互惠意识,方便了个体间信息流动,因此,所获得的信息很少带有不确定性,这就减少了个体面对新信息的风险。所以,基于激进式创新的技术联盟在发现机会时不仅需要弱联结提供信息,同时也非常需要强联结提供信息,即需要均衡的混合的强弱联结。根据以上内容,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a:那些以渐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利用弱联结的机会比利用强联结的机会要多,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发现机会。

命题1b:那些以激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会利用均衡的混合的强弱联结,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发现机会。

命题1c:强联结对于以激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更加重要,因为他们提供的信息更能得到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2.创新阶段之“获取资源”

针对信息和机会积极采取行动,整合必要的资源,包括:基本信息(有关市场、政策和法律问题)、人力资源(合作者、最初的雇员)和财务资源。沈阳机床集团技术联盟部门的负责人说:“在进行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过程中,本单位就十分依赖联盟组织提供的技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资源。如何有效地整合这些资源是创新过程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除非成功地完成这个环节,否则无论多么有吸引力的机会或者多好的信息都等于零。”提供获取资源的机会是网络对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贡献,企业很少能够具备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亲密的支持性特征的社会网络可以给企业提供它自身缺乏的资源(例如金融和人力资本等),而松散的网络会促进企业寻找资源供应商(例如合资伙伴、技术合作伙伴和关键客户)的过程,这些资源供应商可以给企业提供获得财政资源、生产技术和互补技术、分销渠道等更有效的途径。

为了启动创新计划,企业需要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同盟支持等资源。为了获得这些必需的和补充的资产,企业需要有愿意分享资源的人,即社会资本。诚如沈阳机床集团的生产部门负责人所言,“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得到各种资源的支持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发展”。

企业关键的生存战略之一是“资产吝啬”,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保证资源花费的是最少的成本。而向市场支付资源,例如劳动力、材料、意见、承诺的成本通常是非常高昂的,因此企业在实践中逐渐意识到通过网络关系达成的社会交易在企业获取低成本资源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以及企业内部成员)利用社会资本(例如友谊、信任和义务获取资源)时,他们发现资源能够以远低于市场价格获得。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强联结在创业者资源获取方面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沈阳机床集团也是如此,其生产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企业利益相关者中的强联结会提供给他们更有保证的资金支持、更有素质的人员帮助、更快速低价的原材料供应等。

强联结中包含的人际信任减少了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在创新的资源收集阶段,沈阳机床集团经常通过不同的网络——商业联系(如曾经有过合作关系的组织)和社会关系等——来获得知识和资本资源。强联结网络中比较高的信任度和比较高的机会成本保证了这些资源的获得。因此说,强联结在创新过程的资源(如技术、资金、劳动力)获得上有着弱联结无可比拟的优势,借助强联结获得创新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目标是激进式创新的技术联盟而言,因为激进式创新本身是一种彻底的创新,不仅开发新技术的成本不好准确预计,而且花费的成本往往很高,为了尽可能地节省资金消耗,企业会更注重强联结的运用。而弱联结由于与企业的接触贫乏,对该项技术创新的了解很少,因而对创新的信任度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出现弱联结在激进式创新时对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情境,即使提供,也需要对方付出更高的代价,以弥补对其缺乏信任的损失。

但是,以上的论述并不是说弱联结在资源获取过程中是没有作用的,实际上,Granovetter(1973)曾提出,弱联结在传递资源过程中具有很高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强联结之间由于彼此很了解,他们在经验、知识结构等相似之处颇多,联盟时增加的资源与信息很有可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联结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沈阳机床集团在进行技术联盟时也曾遇到过增加冗余资源情况。但是考虑到资源成本的原因,事实上技术联盟网络中的绝大多数成员仍会为了减少成本而选择经由彼此的利益相关者这种方式来获取除技术外的其他资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部分资源的市场价格大体相同,甚至于未曾打过交道的组织提供的资源价格可能更低(因为其他组织也会希望加入到一个强大的联盟中来,因而希望借由交易展开合作),还存在部分资源是联盟伙伴中强联结的利益相关者那里都不具备等情况,这时自然要依靠弱联结来获取资源。对沈阳机床集团生产部门负责人访谈时,负责人坦诚地说明:“为了更有利于创新项目的进行,在必要的情况下,成本这一因素是要被忽略的。因为与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相比,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多花费一部分资金是企业允许的,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情况在目标是渐进式创新的技术联盟中常有体现,为了对产品局部改进以赋予新的特色或者功能,沈阳机床集团会选择知识结构不太相似的弱联结来提供所需资源,因此基于渐进式创新的技术联盟在获取资源时不仅需要强联结提供,而且也很需要弱联结提供信息,即需要均衡的混合的强弱联结。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a:那些以渐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会利用均衡的混合的强弱联结,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获取资源。

命题2b:那些以激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实际上经常使用强联结而较少使用弱联结,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获取资源。

命题2c:强联结对于以激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更加重要,因为基于信任的强联结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资源交易的低成本。

3.理论模型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强弱联结都对创新过程中的发现机会与获取资源环节有重要影响,但具体影响由于技术联盟的创新目标不同而会产生差异,具体特征如表1所示。

五、研究结论及局限

根据研究内容,本文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以渐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在企业创新之“发现机会”阶段,相较于强联结会更多地利用弱联结;而在企业创新之“获取资源”阶段,则会利用均衡的混合的强弱联结,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创新。

第二,以激进式创新为目标的技术联盟,在企业创新之“发现机会”阶段,会利用均衡的混合的强弱联结;而在企业创新之“获取资源”阶段,则是相较于弱联结会更多地利用强联结,企业通过这种方式以便能够更有效地完成创新。

第7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一、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核心体征

    (一)学术研究产出质量居世界领先

    从国际上对学术研究质量评价指标看,学术研究质量主要体现在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数量两个指标上。根据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BIS)的《2011年英国学术研究现状国际比较报告》显示,尽管英国学术研究产出论文的总量并未居世界领先,2010年为12.4万篇,占世界总量的6.4%,明显低于美国的46.5万篇和24%,也低于中国的33.1万篇和17.1%。但从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总量看,英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详见表1)[1]。与之相比,我国虽然论文总数具有绝对优势,但高引证论文数量和论文引证次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这说明,我国学术研究产出质量不高,国际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

    

    (二)单位研究人员研究成果产出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英国学术研究人员数量远少于美国和中国,但英国在学术研究人员的平均产出方面表现出色。在2010年五大科研国中,英国在总人口和研发人员平均量、论文被引频次、高引论文数量指标中均居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详见表2)[1]。与之相比,在上述各项指标中,我国总人口和研发人员平均量均居五大科研国最低水平,并与英国差距甚远。我国研究成果产出率最低的是论文被引频次和高引论文量。从论文被引频次看,我国研究人员每人被引频次仅为2.11次,而英国则为13.52次,是我国的6.4倍;研究人员中每万人高引论文量,英国是我国的12.8倍。这说明,我国单位研究人员成果产出率普遍不高状况下,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高质量研究成果极度缺乏,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

    (三)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居世界首位

    尽管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投入的绝对值远低于其他科研大国,但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2010年英国单位学术研究投入的产出率位居世界首位,单位投入产出的数量、论文引用率和高引论文数量均居第一[1]。与之相比,我国学术研究经费产出率明显偏低,特别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率最低。我国每百万美元论文产出量为2.3篇,低于英国的3.9篇;每百万美元产出论文引证次数,我国仅为17次,而英国则达107次;百万美元产出高引论文篇数我国仅为0.03篇,而英国则达0.38篇(详见图1)。这说明,我国单位学术研究经费产出率,特别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与英国相差甚远。

    

    图1 2010年五国单位研究经费产出论文引证频次和高引论文情况

    注:根据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the UK Research Base2011报告中相关数据计算得来。

    二、英国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逻辑

    (一)大学卓越研究助推国家学术研究卓越

    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学术研究竞争力提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英国产业研发部门66%的研究人员来自于英国大学,英国企业执笔论文的下载使用者中有70%来自于大学学术界;2009年英国大学学术研究总开支占到26.5%,而我国仅占全国的7.7%,美国、德国、日本均不及英国[1]。这说明,英国大学在国家学术研究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大学学术研究发展战略上,英国政府特别注重大学卓越研究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向研究者提供充分利用大型重要研究基础设施的机会;支持维系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研究项目,积极创建大学卓越研究集群。同时,通过基于国际卓越科研标准的选拔性资助模式向大学研究者提供支持。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是英国为提升学术研究竞争力的大学卓越研究集群。该集团成立于1994年,由20所英国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组成,被称为英国的“常春藤联盟”,它代表着英国最顶尖的大学。罗素大学集团每年囊括全英大部分研究经费,2008-2009年度获得全英大学67%以上的科研经费,68%的英国研究委员会科研经费,62%的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质量相关科研经费,75%的全英慈善科研资助经费:每年培养的博士生总数占英国博士生总数的57%[2]。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2008年对英国大学研究质量测评统计的结果显示,罗素大学集团虽然只占了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12%,但是却创造了全英60%以上的世界顶级科研成果。英国顶级研究组织约60%的研究人员是属于罗素大学联盟。平均来说,罗素大学集团承担的顶级研究项目占全英顶级研究项目总数的三分之二[3]。因此,罗素大学集团的学术研究水平不但决定了全英大学学术研究卓越水平,也对英国国家学术研究卓越的生成起着不可替代推动作用。

    (二)多元融资渠道确保英国学术研究资金的可持续性

    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来源呈多元化特点。在政府资助方面,英国成立了国家防范性科研资金保护体系,将大学学术研究财政纳入到该体系中,从而确保了包括大学在内的英国学术研究的“双重支持系统”的稳定性。作为英国政府投资国家学术研究的重要资助模式,“双重支持系统”是指:一方面,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根据大学学术研究质量评估结果向本地区大学拨付维持科研基础设施和能力所需的经费;另一方面,英国研究委员会、皇家协会等政府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研究项目形式择优向全国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提供竞争性研究资助。

    除政府给予大量资助外,英国政府还鼓励工商企业部门和慈善部门资助国家学术研究。为激发慈善捐助的积极性和长效性,在2007年2月,布莱尔政府宣布了一项旨在力促增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慈善捐助的配套资助计划,即在2008-2011年3年内提供2亿英镑配套资金,支持英国大学慈善融资活动。该项目目的是激励私营慈善组织向高等教育提供约4亿英镑的现金捐赠,即共向高等教育提供6亿英镑的慈善捐助相关附加资助,使大多数高校能够得到更多的慈善捐助,通过配套资助为英国高等教育慈善资助营造良好的捐助文化。配套资助计 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1∶1,主要针对缺乏慈善融资经验的高校;第二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2∶1,主要针对已有慈善融资项目的大多数高校;第三层次配套比例为:慈善资助与政府资助比例为3∶1,主要针对具有丰富慈善融资经验的高校。获得政府配套资助的慈善捐助形式应该是:现金捐助、股份捐赠、中小慈善信托和基金会捐赠、公司捐赠、海外捐赠等[4]。因此,在实际运作上,英国学术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其中工商企业资助约占45%,而近23%来源于其他部门,如国外和非营利机构资助,主要来自慈善机构,如威康信托基金会、英国心脏基金会等,医学研究慈善协会仅在2009-2010年度就为英国提供了11亿英镑的科研资助。从英国大学研究经费来源看,2008-2009年度英国大学研究经费中31%来自于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26%来自于国家研究委员会、皇家协会,约15%来自于英国慈善机构,其他如产业部门、政府部门、海外资助等也占相当份额(图2所示)[5]。这种多元资助模式确保了英国学术研究资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催生了世界卓越研究成果并促使英国成为世

    

    图2 2008-2009年度英国大学研究经费来源及其所占比例界顶级研究基地。

    (三)卓越取向科研评估体制引领英国学术研究卓越

    从研究资金投入的产出成果情况看,英国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的论文数量、引用率和高引论文量都是世界最高的,这主要归因于其高效的研究资金利用率。为提升科研资金利用率,英国政府主要采取质量导向的科研资助模式和卓越科研评估体制。以卓越为核心取向的“研究评估机制”(RAE)从1986年到2008年已开展6次全国性大学科研评估,主要目的是向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提供大学各学科领域权威性的、易于理解的科研质量评估结果,以用于研究经费分配依据。为增强科研评价机制的“卓越”导向,在英国高等教育部门整体学术谱系创建一个动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研究基地联合体,以最大限度地贡献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英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科研评价机制”进行全面改革,并将于2014年正式以“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LUNwen. dylw.net ework)取代传统的“研究评估机制”。该框架将驱动HEFCE首次就英国大学学术研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度进行全面评估,对学术研究社会经济影响度卓越的大学给以重奖。新评估框架特别强调将“学术研究的经济社会影响”(impact)指标取代传统的“声誉”指标。新框架更加强调“研究卓越”,因此主要对英国高校各类卓越级别的研究及其影响进行评价,而不是对所有科研活动的评价;评价对象应是卓越水平的具有较强整体性的研究单元(research unit),而不是研究者个人或机构整体;卓越研究单元必须符合如下卓越特征:①高质量、原创性研究成果,包括能促进学科发展的世界一流成果、具有探究新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对社会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效益的科研活动等;②其研究发现具有高度公共共享性;③研究单元必须是通过大量有利于社会或经济利益的科研活动取得的卓越研究,如在研究活动和成果运用过程中应有大量利益相关者参与;④具有能够促进卓越研究及其成果有效转移或运用的高质量、前瞻性的研究环境;⑤对卓越研究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价值[6]。因此,以卓越为导向的科研评估体制成为英国卓越研究能力提升的“指挥棒”和“指向标”。

    (四)国际科研合作推动了英国学术研究卓越

    从英国学术研究产出源来看,英国学术研究强势关键在于英国研究者具有较强的国际合作能力,英国国际研究人才的流动性比其他国家更高。2010年,英国有46%的学术研究成果共同撰写人是外国人,63%的共同撰写人曾经在外国的研究机构发表过研究文章或具有多国工作经验,其研究生产力最强,国际合作撰写的研究论文被引频次也最高[1]。这一方面说明英国研究人员的知识与专业水平得到国际科技界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英国研究机构也对高校和具有国际流动性的研究人员具有高吸引力。另外,英国具有庞大的国际学生、研究者和大学教师集群,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占据国际领先地位。2009年90%以上的大学参与国际科研合作;40%的英国研究委员会拨款具有国际元素;40%的英国大学科研人员来自国外;50%的英国博士生来自国外[7]。

    英国国际科研合作的成效主要得益于英国学术界历来有着跨国际科研合作的传统,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达到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学术环境,由此使得英国国内可以容纳更多的外国学生和学者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进而确保其在科研领域达到新的高度。近年来,英国研究委员会开展了多项国际科研合作计划,促进与其他国家研究人员发展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如建跨境高校研究机构伙伴关系,拓展学科战略网络,以此为海外研究人员参与在英研究,以及英国研究人员赴海外开展研究提供跨国科研平台。另外,英国研究委员会还试图通过资金配套措施和简化英国学者与其他国家研究伙伴的合作程序,支持建立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

    三、对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启示

    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能力提升的重要基准就是要达到世界一流或国际卓越水准,从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现状看,诸多指标明显偏低:学术研究产出整体质量不高,高引论文和被引频次指标严重落后,单位研究人员和单位研究经费产出率极低,特别是高 水平研究成果严重缺乏。造成我国学术研究国际竞争力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均研究资金投入不足,卓越研究人员严重缺乏,卓越研究资源聚力匮乏等因素。对此,我国高校应充分挖掘学术研究的优势潜能,积极借鉴英国成功经验,大力提升高校卓越研究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一)改革高校科学研究资助体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从整体看,我国科研资金投入总量占据绝对优势,但人均科研经费偏低。同时,我国单位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高质量成果产出率低,说明了我国研究资金利用效率不高。对此,应积极借鉴英国政府的双重资助模式,进一步完善政府对高校科研资助模式,确保政府在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上的充分性和稳定性;同时通过政府配套经费激励国内外慈善部门、产业部门以及国际组织等多渠道投资,确保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评估机制,建立卓越导向的国家科研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加强对世界级的关键领域科研项目建设,将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向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级科学领域倾斜,优先发展具有世界级科研潜能的研究中心。有效利用稀缺资源,集中高成本科学领域的科研力量,避免对紧缺资源的相互竞争。

    (二)推进高校卓越研究集群建设

    为提升国家卓越研究竞争力,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创建了大批卓越研究集群,在研究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方面通过增强其选拔性和竞争性提升国家卓越研发密集度。这为这些国家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提供了重要保障。而我国必须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亟待明确提出高校“卓越研究集群”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卓越集群”计划——顶尖研究的精英集群团队,即基于现有的顶尖科学成就的交叉学科联合体,联合校外科研机构并运用经费杠杆加以强化,资助新的组织结构建设及其必要的基础设施、教授岗位、大型设备等,以确保世界顶级学术水平。同时,以“有所为,有所舍”为原则,以“卓越”为价值追求,取消那些难以取得卓越的科研项目,集中发展潜在卓越价值的领域;汇集卓越研究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势战略资源,确保卓越研发投入的高密集度;以卓越研发集群为平台,共创卓越人才培养、卓越研发和卓越创新一体化的“知识三角”(教育、研究、创新)新机制,重点投资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研究中心”和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跨学科研究基地,使其成为国家研究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和新增点。

    (三)加强国际科研合作

第8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现状

1、我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着。高等院校图书馆也在进行网络化的建设,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在高校中,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是相当缺乏的,图书馆里的资料应该是最新的,那些文献资料都是针对性很强的,而且也比较灵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图书馆里却出现了资料的老化现象。[1]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大部分是非专业的,尤其是缺乏网络方面的人才,这给图书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如果没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去管理,我们的图书馆里的资料就不可能被充分的利用,从而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管理结构可以发现,图书都是分类进行存放的,不同类别的图书分别在不同的期刊室,有理工类的阅览室,有文艺类的阅览室。这样的分类方式不利于实现资源的共享,对图书馆的整体结构缺乏规划,阻碍了网络化图书馆的建设。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各部门之间不协调,合作性不强。图书馆里分工比较明确,管理员只负责自己范围内的图书,而不去整理其他类的图书资料,这样就导致了管理员对图书馆里的图书资料不是很清楚,这样也不能为学生提高更好的服务。如果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不断的完善管理体制,图书馆里的文献资料也许会更好的被利用起来。

3、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观念比较陈旧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和其他机构的管理是一样的,都应当推陈出新,随时随地的探索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理所当然的认为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解决所有的难题,能够实现系统的管理图书资料,所以缺少了人为因素的参与,忽视了人的作用。

虽然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很发达,但是人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没有人的参与也就无所谓信息化管理。要想使图书馆里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发挥人的主观作用,毕竟人是一切行为的组织者和建设者。用新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图书的有效化管理。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1、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的图书馆管理方法应该有所改进。[2]以前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图书管理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整理图书馆里新近的图书资料,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于读者的查阅。这样进行信息的传递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信息的传递也是非常慢的。

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全新的信息传递模式,充分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加强各部分之间的整体联系,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比较开放的管理方法,加强各大院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辉煌,更好的服务社会,提高应变的能力,适者生存,以免被社会所淘汰。

2、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能使我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更好的发展

高等院校是进行科研项目的重要基地,很多科研成果都是来源于那些高校的教育者。高校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库,它可以为教学研究者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从单纯的讲述课堂知识延伸到某些课外的相关资料,进而从校园扩大到当代大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甚至是整个社会。[3]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资源的聚集宝地,这里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办法必须要有一个更完善的体制,一定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3、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高等院校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能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高等院校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丰富都有赖于图书馆里丰富的资源,图书馆是高校里的一所文化教育机构,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高校的图书馆不但是知识的建设者,更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3]学生是高校图书馆阅读的主体部分,学生通过图书馆里的资料进行学习,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不断的丰富,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陶冶自己的情操,获得读书的乐趣。

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只有不断的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才能使资源更好的被利用。网络环境的出现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网络这个层面,可以使更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资源的整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使电子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充分的体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使我们的图书馆长久的发展下去。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相关措施

1、建立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享是网络环境下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化的服务方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既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又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要建立一种多样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

首先从微观层面上对图书馆的各个内部结构进行某种程度的整合与规划,建立各个部门之间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应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内部组建一个局部的网站,用局域网来实现小范围内信息资源的专用网站。其次是要建立与其他学校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的中等层次的网络环境,实现不同学校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的一体化,这样就丰富了图书馆各种文献资源。最后要建立一个宏观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这三种形式,资源共享机制的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使资料的查阅更方便快捷。

我们不但要建立这种资源的共享机制,同时还要保证这种管理机制的安全性,这对高校的信息资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越来越普及,信息的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很多不法分子的出现使高校的图书馆信息管理机制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要加强信息的安全化管理,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对参与信息管理的各个主体进行明确的分工,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划分区域进行管理。

2、加强图书管理员和广大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对图书馆里各种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广大读者的教育和信息的传递速度。图书管理员应该用各种方法进行图书馆内各种信息资源的的解说,可以印发各种宣传彩页,让学生自己去主动了解各种图书资料的分布情况;也可以开办一次大型的电子资源管理讲座,通过这种方式告知广大电子期刊阅读者正确的查阅方法和正确的使用信息检索的方式,以避免对电子器材的损坏。

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的创新还应该实现读者和管理员的双向互动。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内开始一个咨询服务的柜台,当广大读者不能自己找到所要的信息时,可以去前台进行咨询,这样可以使图书馆的管理看上去更规范化,同时也增加了读者与管理员的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3、要改变原有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所谓管理理念的创新就是要改变高等院校的管理思想,采用新的管理思想来发展高校的图书馆。首先是要有发展的眼光,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要与时俱进,跟随时展的脚步。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及时的调整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策略,采用新的理念去进行图书馆管理。改变原有的封闭式管理,将图书馆进行对外开放,并且要建立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更好的管理办法,要跟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发展,要积极的去适应这种快速的发展模式。

其次是要实现系统管理理念的创新,高校图书馆的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工作都无法进行。我们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有机的组合,使各部门之间协调运作,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实现系统的一体化管理。

再次是要有竞争的意识,图书馆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进行信息资源的垄断,如今市场经济在我国占主导地位,高等院校的图书馆虽然是我国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不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样也会被淘汰出局,而无法在高校中健康的发展。[4]

最后是要发展图书馆的效益,虽然图书馆是国家教育机构为当代大学生免费提供的资料查阅库,但是面对网络环境的挑战,如果图书馆不能运用一些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仍然还是只买进一些期刊和杂志,根本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样图书馆就形同虚设了。我们要提高图书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常的对图书管理员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好图书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真正的实现物尽其用,达到良好的收益效果。

4、要明确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

高校的图书馆管理的价值取向首先应以广大读者为主,其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都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实行“一切为了读者,为了一切的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的管理理念,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出发,实行人性化的管理。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要以人为本,以此来塑造图书馆的良好形象。要充分的考虑本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图书的管理,可以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广大读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总结一个最好的图书管理办法以方便学生的阅读。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要有自己的特色,通过建立一个信息化的服务中心,就像是网络上的客服一样,当读者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找不到所需要的资料时可以进行咨询。这样方便快捷,既节省了管理老师的时间,也节省了学生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使图书馆的资源更好的被使用。

第9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3150-02

1 概述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其涉及内容广,概念多,而且实践性很强。一直以来,上课教师多数采取“老师讲,学生听,上机练”,理论学习辅以实验操作的教学模式。现如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量逐渐增多,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搜索方式更加便捷和可信等多种方面。信息技术时代所带来的诸多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有利的技术条件让学生可以自由分配学习时间,有选择性的挑选学习工具和学习场所,也可以自己获取和选择学习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全面应用,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创新的契机。

2 理论教学

多媒体技术这一课程涵盖了多方面知识,其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知识,软件知识,网络通信,人工智能,以及数据的压缩、存储、处理、传输等,基本概念多,内容繁杂。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应首先确定授课的范围及深度,做好知识点的分类与归纳,便于指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其次,对于每一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应仔细思索和寻找易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可作为学习内容的切入点,以便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的理论部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讲授具体知识,主要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引导与鞭策,负责引入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等。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理论部分不再在课堂上进行讲述,而是交由学生自主学习,这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条件一是要具备完善的网络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资源;条件二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资源搜索和筛选能力,能够从互联网上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找出所需内容;条件三是教师需要认真组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活动,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否则难以保证学生自学的质量。以下便以多媒体技术课程中“数字图像”的部分内容为例进行说明。

笔者在教授“数字图像”部分的内容时,首先展示一些Photoshop制作过的图片,然后再展示这些图片的原始图像素材,让学生看到两类图片的巨大差别,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入一系列的问题如:“图像在计算机上是如何表示的”;“图像大小与存储空间的关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图像素材有哪些获取方式”;“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哪些”;“计算机是如何表示图像的色彩,印刷到纸张上又是如何表现色彩的”;“常见的图像处理软件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包含了多媒体技术课程中“数字图像”的学习内容,教师通过提出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行查找资料,筛选信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在第二次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4至6人一组讨论这些问题,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补充自己学习的不足。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提供指导和帮助,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应给予重点关注及适当督促。

3 实践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技术课程实践教学中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对实验目的体会不强,学习效果并不好。为此笔者在实践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首先通过讲解实践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思考与分析,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操作的同时学会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践案例,教师将操作的关键步骤演示清楚,学生立即通过上机练习掌握并巩固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一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软件使用的基本技能,为后续的任务驱动教学打下基础。

笔者一般依据媒体呈现的不同类型将多媒体技术实践分为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及多媒体合成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结束后,教师按教学主题提出“任务”,并对“任务”进行解说,分析“任务”的解决思路,可能采用的方法,引导学生边练边学。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应占用太多实践课时,可交由学生在课余完成,但需要教师也能够在课余时间给予指导。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都极为自由,让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展至更广阔的空间之中,使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上应注重考虑技能的综合运用,难度可以小一些,以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主建立项目组,合作完成“任务”。例如在音视频部分的案例实践结束后,笔者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自由选择主题,制作长度为二至三分钟的视频短片,素材可以来自于网络,也可以自行拍摄。参考思路:可以制作校园新闻、短剧、公益广告或MV等。工作方式:有创作想法的同学可自任项目组长,聘请其他二至三名同学为项目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教师在“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应注意对学生“任务”的完成进度予以监控,同时需要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

4 结束语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应当围绕学生展开。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飞快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校园内基本都实现了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处于这一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但由于惯性思维及学习惰性,学生普遍缺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动机与技能。教师就应该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并承担起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不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要逐步养成能够按需求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7(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