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范文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必背文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必背文学常识

第1篇:小学必背文学常识范文

    作为广义的概念,诗歌在中国古代涵盖了古诗、词、曲、民歌等内容。从认知、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来说,古诗、词、曲的实现途径和效果是基本一致的。对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设计了三个实践教学目标:识记、背诵名篇;理解、鉴赏古诗;对古诗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下面依次谈谈具体操作。

    1.识记与背诵。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有本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初就按学号顺序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最多10人,安排一名指导老师,按照系部制定的职业及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在两年理论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也依赖于这一前提,二者紧密配合,互为体系的组成部分。一定阶段的内容结束后,老师给出必背篇目,每个小组的成员到本组小组长那里背诵过关,小组长做出详细记录并评分;小组长集中到学习委员那里过关并评分;学习委员的背诵情况则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会进行不定时不定人数的随机抽查背诵,抽查到的同学的背诵情况若与小组长记录情况不符,本组同学需抽时间接受学习委员的检查过关。这种方法比之期末试卷中的填空默写更能落到实处。此外,职业技能训练中每学期都有古诗背诵的任务。

    2.理解与鉴赏。这一目标和实践任务安排在第二学期专业技能训练中的“文学作品欣赏”中,学生对给出的古诗篇目进行鉴赏,写出书面的小文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老师评改。

    3.古诗解读、讲好一首古诗。古诗解读安排在第三学期专业技能训练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分析文本的角度写出书面的文章,小组交流教师评改。诗歌部分结束后,安排时间由各组准备教案,选派一人在课堂上讲一首古代诗词。

    4.在识记、理解、鉴赏、深入认识之后,分班组织古诗词朗诵会,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一个感情上的升华。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期间参赛选手可以请老师指导。班委做好会务工作。朗诵完毕,由学习委员、普通同学、老师组成的评委评分并确定名次,给出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扎实的过关,到综合性活动朗诵古诗词、讲一首古诗词的时候,学生基本上可以表现的游刃有余,也为他们今后在中小学课堂上讲授古诗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散文部分

    古代散文一个是语言的隔阂,一个是与政治、道德的紧密联系,都使得学生学起来比较费劲。而要集中在课堂上去疏通文意,再去理解、分析文章,是很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学生在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搞清楚文中的字词、特殊用法、句式等,大体上搞懂文章的字面意思。课堂上,大家先互相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然后再分小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写法、结构等。

    1.课前预习。在每次课前一周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文言字词读法意义、文章大意结构以及相关的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自主学习,并分组整理学习成果。

    2.汇报学习成果。用一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解决上述基本问题,采用面对全班讲解的方式,过后老师不再重复,只对缺漏的部分做出补充。

    3.提高与升华。解决基本问题之后,针对选文中涉及的观点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论辩,如王安石在《读孟尝君传》中认为“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得一士”就可以称霸天下,让学生结合战国历史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树立自己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学生口头讨论之后,形成文字,在此过程中学习古人立论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散文部分的实践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点燃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课堂气氛也从之前老师一言堂时的沉闷而变得比较活跃。

    三、小说与戏剧部分

    小说和戏剧都属于叙事性文体,很多古代的小说和戏剧也都搬上了现代荧屏。但总体来说,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具体操作方面,有细微的差别。

    1.小说

    唐传奇、明清小说的故事是学生之前都有一定了解的。因此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大家互相讲一讲小说所写的故事、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对主题的讨论,自由发表观点。老师只对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和主题趋向进行总结和点拨。这样就有效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也避免了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去叙述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感觉到自己参与其中了,会增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2.戏剧

    戏剧部分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比较难的地方,同时也是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它与现代影视在性质、作用上有一致之处,但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学生很难直观地去把握古代戏剧的真正面貌。所以在进入这一部分之前,先放映电影《霸王别姬》,里面有许多古代戏剧唱段、扮相等,虽然主要是京剧,但已经足以让学生对古代戏剧有所认识了。看完之后,就结合影片内容讲解古代戏剧的一些常识,并让学生写观后感。

    3.综合性实践活动

    小说、戏剧部分结束以后,布置学生按照分组,每组同学选取古代小说或戏剧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小的舞台剧。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在班上表演并上交剧本。学生通过选题、改编、分派角色到具体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活动,不止对戏剧和小说的文体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古老的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亲近感。

第2篇:小学必背文学常识范文

目前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诸多误区:其一,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其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这些均不利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本文主要对古代文学的教学误区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具体的改革途径。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承担着奠定学生学业基础、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任。近年来,普通高校这门授课时间最长、课时最多、参与教师最多的基石性课程,正逐步丧失其丰沛的活力和能力培养功能,被放逐到“鸡肋”的行列中。这种尴尬的教学效果主要源自以下教学误区。

一、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无法培养文学感悟力

从高校教学管理来看,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安排便于检察监督课程进度和课堂教学内容。由于教学计划是全部按照教材目录做的编排,教学监督部门也很容易评判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量多少和完成情况。从教师方面来看,以文学史为中心的讲课方法省力省心,教学难度低。教材已经把相关问题总结得相当完备,而涉及的文学史宏观研究资料丰富易得,备课轻松,讲课出彩。尤其是在课程考核时,教师以教材制作参考答案,评阅试卷按知识点给分,方便精确,不担心学生质疑和管理部门的后期检查,简单省事。学生也认可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使得大多数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缺乏大量阅读,反复记诵,悉心体验,古代文学基础不牢,知识面不宽,阐释作品,感悟作品的能力不强,能够熟练阅读古文的学生凤毛麟角。而这种教学法恰好回避了学生的尴尬,只需要一本教材和几页笔记就能顺利轻松地通过考试,助长学生记笔记、背笔记的学习误解。古代文学课程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把握力。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的心灵体验和文字表达,要求学习者投入个体的心灵感受和体验。“古代文学是探求人的心灵和情感的学科,不但创作者需要艺术的想象力,研究者同样需要以充沛的想象力去做‘同情之理解’。”[1]由于忽视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使“文学作品已经失去了在文学学科中应有的基础,而处在一种知识传授的辅助地位”,[2]架空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培育学生的学术能力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满堂灌”和“一刀切”的教学法。采取“满堂灌”和“一刀切”最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庞杂,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了解古代文学发展历程和纷繁复杂的状貌成了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教学组织学生讨论发言、阐释作品、论证观点等活动显然难以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最便捷的做法即按照固定程式概括、梳理作家生平、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文学史知识,阐述文学史观点,同时蜻蜓点水地提到大量名作或者名篇名句佐证文学史。例如,李白、杜甫、苏轼都是古代文学发展中“集大成”式的人物,既是课程的重点,也是学生兴趣的焦点。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不少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名篇名作,缺乏的是依据作品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李、杜的“集大成者”的不同表现。但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往往该简化生平经历没有简化,该深入解析作品却轻描淡写,没有讲透课程的重点。“最直接的表现是,讲作家必讲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及影响,讲作品必讲背景、内容、手法、语言。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感染和心灵的触发,重说明、讲解,忽视描述、抒情,像解剖医生一样冷静与漠然,文学的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激情,自己都不被感染,怎样感染学生?”[3]由于假设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是平均的,教师在授课时往往采取“一刀切”模式,无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差异,用普及古代文学常识代替思维、能力引导。同时,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绝对的处置权,随意授课的现象严重,如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挤压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夸大自己的研究领域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脱节

古代文学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提升学生的内在素养,如情趣、气质、意志、修养等。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论文写作、创作等。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基础。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出色的语言表达力和写作能力。目前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未能重视社会应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没能激发古代文学的资源活力。因此,中文专业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独立思维不足、文字表达逊色、发展缺乏后劲等致命缺陷,无法满足社会对中文人才的能力期待与需求。古代文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不利于培育中文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语言表达。这种教法利于完成教学内容,但在课堂上进行具体的文学能力操练几乎不可能。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传递诸多已成定论的观点,缺乏示范文学问题的提出、论据的搜集、结论的分析论证过程。大多数时候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论据罗列出来,教师并未进行精妙传神的赏析。学生无法获得语言表达熏陶和研究思路的启蒙,不能激发学生反复体味揣摩所学知识的动力。加上课后的作品阅读和写作训练不能及时跟进,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得不到有效的刺激和训练,不会赏析作品,不能熟练写作,也不具备思考与分析文学问题的能力,毕业后难以胜任实际的文字工作。

四、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古代文学教学策略设想

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语言审美力、运用力、创造力、写作实践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文字应用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改变古代文学的现行教学模式,根本无法走到良性的发展道路上来。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古代文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吸收古代文学的养分提高专业能力。策略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合理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应该对每节课都能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效阅读、解析作品的前提是具备并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系统、的文体知识和理论来指导解析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以文学史为纲领,以作品讲解阐释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揣摩作品的情感和表达机巧,激发学生广泛深入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作品。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范例。如何通过感性的文学感悟洞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流变状态,使阅读真正有效地启迪心智,创新阅读者的意识思维和语言能力?最便捷高效的途径就是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和写作技巧反复揣摩才能真正开启心智,构建并塑造学生的语言体系,完成能力培育的现实目标。

(二)教师重视示范作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引导与研究示范。教师梳理文学发展线索、考证作家生平、阐述作品精妙、分析论证文学争议的种种活动,应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步骤环节的能力培养功能。教师要以文学的语言向学生示范如何体悟典范作品的美感、如何阐释其表达技巧,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古代作品的习惯而非肤浅、机械生硬地肢解作品。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作品的方法,引发其阅读原典的兴趣,积累基本的文学经验,培育出敏锐的文字感受力和文学感悟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三)建立课外持续性学习和评价的平台,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

古代文学的能力培养空间主要还在课外。能力的养成有赖于扎实的基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教学方法不可能在现代课堂上实现。网络的发展给课外学习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建立网络学习空间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及时跟进、指导学生课后的阅读、写作活动,及时回应学生疑问并能迅速找到问题所在。当学生的古代文学的学习习惯养成自然后,能力的持续性发展也顺理成章。同时,一些在课堂教学环节无法进行的文学训练和学习效果评估也可以借着网络传输来实现。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古代文学阅读、能力基础进行摸底,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布置相应的能力训练作业,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座充满营养与活力的宝库,承担着重要的精神导向和能力培育责任,应该朝着引导学生能力发展的方向发展。确保课程教学完成后,学生不但能从宏观上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还能精妙地阐释古代文学作品,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独学不用”“学而难用”要不得。想要学生改变,教师首先要改变思维方式和授课习惯。教学管理部门也应该理解文学教学独特性,信任和支持教师的教学改革。

作者:田宁 徐剑锋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 西安航空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东瑶.对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7.

第3篇:小学必背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用时最多,承担的任务最繁重。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它学科的教学质量。我阅读了较多的几种学科杂志和教育专家的教学理论专著,结合自身在农村从教的经历作了浅显的反思,愿和我们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师共同研讨。

当前,我们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等的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课外阅读量少,导致口语交际能力、作文能力很低,极大了影响了教学效果。结合我们县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完成和显著成效:

教师的分析、讲解过多,学生感知、感悟太少。以至将情感丰富、意味深长的文章支解得七零八碎。把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脱离了文章的整体背景,失去了原文的优美。因而学生的视野狭窄,思维受到限制,语言感悟肤浅,情感体验苍白。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时也就词不达意,文理不通。

教师把阅读教学的着眼点放到了阅读的结果上。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偏重繁杂的“阅读”训练,追求形式,不讲实效,让阅读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很多问题的结果是在教师细细的分析讲解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来,甚至为求标准,将参考书上的答案照抄照搬,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学生面对多彩的文章而索然无味。

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都到城里读去了,剩下的大多数家庭条件差,很少买书。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缺乏,直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一个像样的图书室,所藏图书还是“普九”年代的,少而老。大多农村小学也建立不起一个像样的班级图书角,这样子一来就没有开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空间。导致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针对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个人认为要从办学条件、课堂、课外、家校联手等方面入手:

一、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

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公用经费的分配上向农村小学倾斜,适当增加对农村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图书室。在师资力量上也要考虑向农村小学增加年轻的新生代教师,改善农村教师严重的老龄化结构。多组织开展送教下乡,一对一联校活动。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请城区经验丰富的教师讲公开课,让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在很大程度上真正地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我们还可以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比如通山和崇阳的“联校走教”就是一种很好的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的模式,这一办学模式是完小与教学点之间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经费开支的一体化。在师资力量、教学管理、经费开支上全部实行完小统筹安排和管理,在农村乡下的教学点上不能开设的课由完小的教师担任,这样就弥补了教学点上师资力量的不足,这样就可以使教学点上学生的课程开齐开足。

二、注重培养农村小学学生独立、自觉地阅读的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通过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强弱、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他对新知识的接受强度。其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农村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字、词、句到段到篇;由浅入深,从能回答问题到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能思考“是什么”一类浅层问题,再到能思考“为什么”一类深层问题;由理解课文内容到掌握中心思想再到了解写作特点;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条理性和精确性,最后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自学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既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也要重视学法的研究与培养。学法主要靠在学习中领悟,而不是靠灌输。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得到的学法更牢固,更灵活,能够用来指导今后的阅读实践。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实践时,不要过于偏重知识和技能,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作为附属可有可无。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实践并运用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以读为主,加强读和背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读,采用多种形式训练读,从而在读中让学生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在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启迪。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主动学习。

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农村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把语文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语言实际。只讲不练,是空头理论,结果是徒劳无功;只练不讲,是盲目实践,结果是事倍功半;又讲又练,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处理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农村语文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经常发现他们的作文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说服力不强或语句不通顺,不能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个人认为这是由于学生讲得少,练得不多的原因造成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好“口语交际”,贯彻讲练结合,要在“精”字上下功夫,讲得精,才能为说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充裕的时间;练得精,才能为讲巩固已得的成果,并练出较高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农村小学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阅读活动中形成的。它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保证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目的明确的,就可以重点阅读与目的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目的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如,为积累知识的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的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材料,可以跳读等。

其次,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阅读不是机械的活动过程,而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有研究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活动中的视觉活动只占5%,而思维活动占95%。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只有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阅读才能有效地进行。

再次,要培养学生边读,边圈、点、批、划和做摘录、记笔记的习惯。徐特立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力;做摘录、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都十分有利。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专心阅读和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要让学生做到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给学生创设安静清新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要有正确的坐姿,读书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边读书边做小动作,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东张西望等。

总之,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低年级,必须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矫正不良动作和行为。

四、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创新模式

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课外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我们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五、家校联手,为农村小学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

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课外阅读的要求,以《经典诵读》、《课外美文》、《阅读大综合》、《小学阅读》(素质教育小丛书)、《小学语文必背及精读古诗文选》,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低年级着重阅读《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鞠萍故事系列》和科幻小故事等,侧重培养想象能力;中年级着重阅读《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等少儿故事、科技常识等,侧重培养感知理解能力;高年级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侧重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总之,我们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革,应该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长远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学会体验情感,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会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1]莫立群.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112,197

[2]王秀敏.阅读教学要扎扎实实教“语文”对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学探索 2007(5):29~30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赵谦翔与绿色语文、魏书生与民主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苏立康.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