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

第1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手术室在职护理人员14名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年龄20~34岁,平均(27.36±5.21)岁。其中护师5名,护士9名。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未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在职护理人员12名,设为对照组,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7.21±5.09)岁。2组一般资料等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质量控制小组:根据护理部门实际工作内容,成立护理文书质检组、五常法组、压疮组、消毒隔离组、管理质检组和教学组。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中,建立组长—质控员模式,每个小组由2名成员组成,小组组长由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水平较高的护师担任。护士长全权负责整个质量控制小组的工作,定期抽查相应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质控人员对本组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然后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对护理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观察以及发现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与本组成员共同探讨、分析护理工作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各个质量控制小组均以本组检查工作为重心,掌握本组检查方法、内容以及标准,每周定期开展检查工作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并制定下周期工作目标。每月开展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总结会议,对护理工作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进行汇总,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收集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1.2.2制定质量控制标准:护士长分配质控工作任务,组长和质控人员严格落实各项工作。质控小组根据手术室的相关管理制度和各项工作标准,科学制定质量控制工作评价标准,如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标准,其主要内容有:表格外观:总分10分,通过查看病历的方法进行检查,质量要求:①外观整洁,无破损,字迹清楚,无涂改。评分标准:出现不整洁情况扣1分;出现破损情况扣1分;出现不整洁、有破损、字迹不清以及有涂改情况:1~2处则扣0.5分,3~4处扣1分,如果有4处以上则不得分。②按要求用笔。评分标准:用笔不正确不得分。③患者资料填写齐全。评分标准:患者资料1~2处不符合扣1分,3~5项漏填或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漏填或不符不得分。术中护理记录单:总分70分,通过查看病历的方法进行检查,质量要求:①书中注明内容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一致。评分:有1~2项不符合相应扣2分;有3~5项不符合相应扣4分;有5项以上内容不符合则不得分。②术中记录内容填写齐全、无漏项。评分标准:1~2项不符合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③手术过程中所记录的内容与手术以及麻醉的实际情况记录相一致。相应的评分标准为:有1~2项内容不符合则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④应用医学术语,无错别字、漏字,描述恰当。评分标准:1~2项不符合扣2分;3~5项不符合扣4分;5项以上不符合不得分。⑤手术器械标签粘贴规范。评分标准:粘贴不规范扣2分。⑥签名、签时间规范。评分标准:1项不符合或漏签1次扣1分;2项不符合或未签扣2分;3项及以上不符合不得分。医嘱单:总分20分,通过查看电脑执行医嘱的情况进行检查。质量要求:及时执行医嘱、规范签名、签时间。评价标准:漏签名1~2组扣4分;漏签名3~4组扣8分;漏签名4组以上不得分。1.2.3质控组的工作内容:各个质控小组根据本组工作职责和质控标准,对相应护理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①护理文书组对手术室中的各类文书进行抽查,护理记录是否完整、详细、规范、真实,对护理人员依从医嘱的情况进行查看。②采用五常法组来查看手术室中相应清洁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手术室的空间布局情况、手术物品摆放情况,如药物的存放、医疗器械的摆放等,药品、仪器、器械等各类物品标签是否清晰、是否符合规范,手术记录是否全面、规范,手术室各类物品的供给情况,如应急药品、品、消毒用品等,手术室废弃物、报废物的处理情况等。③教学组针对手术室工作内容,制定手术室实习生、新护士、研究人员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护理理论知识教学以及手术室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措施,制定教学实践,对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记录。④消毒隔离组对消毒用具、用品供给情况进行检查,查看消毒措施是否合理,检查消毒人员消毒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消毒操作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等,如无菌条件的操作、手术室的环境卫生、手术室的灭菌器的管理以及无菌的操作技术等;⑤管理质控组检查本院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手术室中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相应执行情况,检查各个护理岗位工作流程是否合理,职责履行是否到位等。⑥压疮组检查压疮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否合理,按照规范评价压疮的等级,记录压疮的发生情况,并对手术过程中患者的摆放进行记录。质控员对本组质控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规范、全面地记录各个质控结果,汇总成工作报告,定期将该工作报告汇报给护士长,并对护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各个质控小组每月开展质控汇总工作会议,共同探讨护理工作改进方法,所有质控组成员均发表各自的看法,并总结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1.2.4相关培训:手术室中所有护理人员都应当参加相关培训,主要向护理人员讲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基础知识,让护理人员学习并掌握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各个小组组长对质量控制的相关工作进行讲解,并解释质量控制评价标准,并共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收集所有护理人员的建议和意见,分析、总结,并对相关质量控制管理的工作进行合理修改。各个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将质量管理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装订成册,对相关标准和评价措施进行学习,做好熟练掌握质量控制管理的相关内容,科室护士长和小组组长监督。

2结果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之前,2015年5月—2016年6月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有:手术中所用器械的数量不一致情况11例,手术中物品的准备不完善情况15例,损害手术室中贵重的设备及仪器情况6例,急救箱中的药物放置不全情况11例,药物器械相应摆放较混乱情况12例,手术室中药物出现外漏情况5例,23例漏签医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7%。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有:11例手术器械的数量不符,15例手术物品的准备不全,6例损害贵重的设备仪器,11例急救箱内的药物不全,12例药物器械的摆放较乱,5例药物出现外漏,23例漏签医嘱,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前后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第2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中的20例设为治疗组,所有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进行安全管理,将其余2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未发生护理纠纷情况,护理差错率为5%,护理质控评分95.3±2.3;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护理纠纷率为10%,护理差错率为20%,护理质控评分98.6±1.9。两组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手术室护理中护理人员以及手术室环境均为管理中的危险因素,而对手术室治疗的患者实施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室风险,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安全管理手术室护理手术室风险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29-02

手术室是医院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是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且手术室是多科室的合作之地,护理人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也就决定手术室存在很大的护理风险,于此,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给予其中20例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其余20例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000例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590例,女410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45.3±1.4岁。将其中的500例设为治疗组,所有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进行安全管理,将其余50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手术室护理。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性不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安全管理,针对手术室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以及护理质控评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有475例患者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5%,未发生护理纠纷情况,护理差错率为5%,护理质控评分95.3±2.3;对照组患者有400例患者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0%,护理纠纷率为10%,护理差错率为20%,护理质控评分98.6±1.9。两组患者各临床护理指标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复杂性和难度较大,且手术使用的器械较多,在传递、消毒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如被手术器械刺伤皮肤等。同时一些护理人员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使得风险增加。因此对其实施安全管理,具体如下。

3.1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及时了解其生活以及工作所需,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压力减少,缓解高度紧张的神经。降低设备噪声,保证手术室安静。在使用手术器械时要严谨,避免意外发生。若身体部位被锐气刺伤要立即将伤口的位置挤出足够多血液,用大量清水冲洗,用碘伏进行消毒,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并进行体检,从而预防血液疾病感染1。

3.2综合管理。①除了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手术名称等信息外,在患者进入手术前、麻醉前一定要严格查看病人的术前用药、既往病史、药物过敏等详细内容,以免产生治疗失误2。②如果手术进行过程中,需要额外使用其他药物,必须弄清患者药物过敏试验结果,谨遵医嘱对症下药。如果需要及时输血,取血时首先要认真核对与血库的一致性,其次,进入手术室后要与麻醉医生共同核实,方可进入输血环节。③一般情况下,患者手术时的要遵循三个原则,即:科学、合理、舒适,但是为了手术过程中产生其他的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人及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医生一听要适当松缓约束带,以防止学医循环障碍的出现。在治疗方式神经拉上不应过度外展肢体的过程中,如需使用止血带,医生应认真选择缚扎位置,并在一定情况下添加衬垫,以避免肢体缺血、缺氧等导致的神经损伤等问题。④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记录各类数据、保存手术标本,因为术后治疗在很大程度上病理结果相关。但是术后对于手术标本的保存同样重要,在经过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后,切记将手术标本与病理检查单交由专人保管3。

3.3提升护士综合素质。稳定医院护士队伍护士在医院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护士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为保证保障护士队伍的稳定性,医院应提高护士福利待遇,积极关心护士,为护士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为护士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医院管理中,以适当加强有经验的护士对新进护士的指导和关怀,及时跟进护士的业务进行情况4。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总结、分析,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在注重护士业务工作能力的同时,应积极培养护士的学习能力,鼓励护士进行、学习、交流,提升护士的理论水平,为以后的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本次研究中,采用安全管理患者的各临床护理指标均优于未实施的患者,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映娇.手术室常见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C):63-64

[2]郭莉芳.术前访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的影响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68-69

第3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关键词】细节管理;手术室;护理

细节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管理战略的实施,将每一个管理环节的数据化精确化,不忽略细节上的问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在工作中忽视细节,造成遗漏,一旦发生事故则后患无穷。2013年12月-2014年6月,宁夏人民医院手术室将细节管理应用在安全管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术前细节管理

1.1 做好术前访视工作

手术患者对术前访视需要100%。术前一天到病房,查阅患者病例,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并面带微笑自我介绍,正确运用沟通技巧,为患者介绍术前注意事项、手术麻醉方式、介绍同类手术成功的病例等,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心理。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细节,了解不同患者各异的心理状态,选择合适的语速、语调及声调;合适的时间及相关话题进行有效沟通,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1.2 安全接送、搬运患者

手术患者坠床也是手术室安全隐患之一。评估手术患者,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范于未然。注意检查平车、轮椅应完好、灵活、无损坏,安全带备用状态,接送时使用安全带保护,正确搬运,婴幼儿、语言不通、躁动或意识不清者,时刻应有人在旁守护、约束,防止患者坠床、摔伤。

1.3 规范手术室制度及操作流程

手术病人接送流程、特殊病人防护、患者约束方法,各种摆放,坠床、意外事故应急和处理,批量伤员救治、麻醉突发事件抢救等。注重年轻护士的培训,成立质控小组,由护士长、高级职称护师、高年资护士组成,成员必须精通业务,熟悉质控标准,不定期考核护理文件、仪器设备、院感监控和临床带教工作。发现护理缺陷和漏洞,通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大家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在今后工作中及时反馈整改效果。对发现问题,积极主动排除安全隐患的护士给予肯定、表扬和绩效奖励。

1.4 加强物品、仪器设备的管理

物品放置有序,定期检查制定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规程及保养使用档案,做到定点放置专人保管定期检修,随时处于备用状态。加强特别是新进人员和低年资护士,能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常见报警的处理,保证手术的正常进行。

1.5 避免手术感染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认真落实清洁卫生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严格医疗垃圾分类管理等。做到手术间空气洁净度达标,手卫生及手消毒,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等合格。

2 术中细节管理

2.1 人性化细节护理

手术室室温适宜,减少不必要的暴露,注意保暖。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清醒的手术患者给予一定的解释,及时询问患者有无在使用吸引器、电刀等会紧张不适,解除患者恐惧心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防止皮肤损伤等。

2.2 严格执行物品清点及查对制度

在开、关胸腹腔前均应共同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棉片、刀片等物品数目,每遍2次,并详细记录。复核保证与手术前的物品数目相符,才可关胸腹腔,严防异物遗留体内。认真执行查对,防接错、做错手术部位、建立手术室医嘱本,按医嘱给药并签名。制定常用药物配制标准卡以方便护士配制和确保剂量准确,便于使用前查对;术中复诵使用药品,防止用错药,并保留安瓿。血液加温至34℃左右为宜。不同输注对象的血液应分开加温,避免在同一容器内实施多个病人血液加温,避免一起加温后取错血。术中取下的标本需经医生确认是否留取,不可自行处理或丢弃,由巡回护士放入备好的标本袋内,在标签上写清患者的姓名、床号、住院号、标本名称,将手术标本登记并签名,及时送病理科。

2.3 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准确、及时、客观、真实,无涂改,器械护士、巡回护士自行签名,不允许代签名。加强对护士专业理论与专科技术规范化培训,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提高年轻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监控即采取防范措施,促进低年资护士的专业水平。

3 术后细节管理

术后访视患者,关心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展示了手术室护士良好形象,拉近了手术室护士与患者的距离,增强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信任,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第4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危压疮;护理;管理

骨科患者因牵引固定或手术或疾病自身原因需要长期卧床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防治压疮是基础护理的重点,也是棘手的问题[1]。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是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护理质量的成效,本文就骨科高危压疮患者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了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骨科住院申报高危压疮的患者154例,髋部骨折78例,胸腰椎骨折伴截瘫35例,多发骨折30例,其中合并糖尿病54例,合并高血压68例。男64例,女108例,年龄20~100岁,平均年龄86.88岁,平均住院天数25.19 d,Braden评分8~12分。

1.2方法 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探查并采取相应措施是目前护理界正在采用的方法,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其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得分越低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18分为压疮发生危险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

1.2.1评估 随着护理学的发展,目前一致认为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高危人群的拟定是根据英国皮肤及伤口护理中心和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委员会提供的资料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共同拟定的[2]。

1.2.1.1入院评估 要求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务必在2 h内将患者进行入院评估,不仅进行Braden评分,同时进行其他护理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汇总记录在护理记录上。

1.2.1.2住院期间评估 对于压疮高危患者责任护士班班交接,各班护士加强告知、指导、评估工作,了解患者及家属对预防压疮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依从性。每周三对高危患者进行Braden评分,了解患者是否继续高危。

1.2.1.3手术前后的评估 患者入手术室前当班护士务必检查患者受压皮肤情况,记录在护理记录与《患者交接记录单》上,同时与手术室人员交接,必要时与手术室负责的巡回护士交接。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时,病房护士测量生命体征、观察引流、切口敷料,同时必须检查患者的受压皮肤及骨突出处皮肤是否完整。

1.2.1.4转科前后的评估 患者在转科前当班护士必须进行病情总结,护理风险评估。患者由他科转入时护士按新入院患者进行检查、评估、记录。

1.2.1.5病情变化评估 当患者发生病情不稳定、需要抢救等情况时,当班护士负责观察,及时进行护理风险评估。

1.2.2预防措施的落实

1.2.2.1基础护理 加强患者床单元的管理,床单保持清洁干燥,浸湿后及时更换,保持患者衣裤干燥清洁[3]。

1.2.2.2告知 患者在入院时护士根据评估情况与病情轻重,及时告知患者或家属患者皮肤情况。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务必作好登记、上报、知情告知书的签字以及健康教育评估单入院时的告知签字。

1.2.2.3减压 评分

1.2.2.4警示 对于评估达到高危的患者,床头悬挂醒目的警示标识。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患者是高危压疮患者,护士会及时给予更换,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交替进行,护患共同努力预防压疮的发生。

1.2.2.5交接班 骨科患者大都为卧床患者,皮肤是否完整作为骨科患者床旁交接班的重点内容,每个班的护士务必认真交接,交班护士也务必将患者是否高危及时告知下一班护士,让每班护士对高危患者的情况都心中有数。科室自制了护理风险高危患者交接登记表,进行每班交接登记。

1.2.2.6记录 护理记录是护士临床活动真实依据,可为医疗护理提供最直接的客观资料。护士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及时进行护理记录。对于骨科压疮高危患者护士及时记录评估情况,动态了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皮肤发展变化情况。

1.2.3高危压疮持续质量监控、持续质量改进 整个程序循环进行,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2.3.1护士间质控 责任护士在每日接班过程中发现患者有皮肤异常变化及时与交班者核实,是否有压疮发生的预警。及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采取进一步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翻身、减压贴的使用、气垫床的使用、重点交接班等。

1.2.3.2病区质控 科室成立质控小组,小组组长是科室护士长,成员由科室的带教师资承担。每月有计划的进行质控项目检查,压疮检查是每月必完成的项目,通过结构面、过程面、结果面进行检查压疮预防落实情况。尤其是过程面,包括风险评估、压疮预防、压疮处理等,要求患者入院有压疮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病情、用药变化进行动态评估,风险评估分值与患者实际病情相符,高风险患者有警示标识,高风险患者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有效落实,高风险患者及时上报,有监管记录,告知患者家属压疮预防相关知识并记录。

1.2.3.3片区质控 片区护士长也根据《住院患者压疮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检查,片区每季度至少检查1次,让各科室护士认真落实,防止压疮的发生。

1.2.3.4护理部质控 护理部派出质控人员到各科室进行护理部的质控检查。根据以上标准检查落实情况,检查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科室的整个质控分值。

2结果与讨论

本组154例压疮高危患者有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该患者经过使用压疮减压敷贴,经过动态评估、监控,在3 d后痊愈。预见性护理是压疮预防的中重要一环,在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避免痛苦,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通过个人、科室、片区、护理部层层监控,本组1例发生预期性压疮,科室通过讨论分析,总结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纠正后未再出现预期与非预期压疮。

3体会

压疮一直是护理学领域最棘手的问题[7]。压疮的形成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疾病的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尤其压疮高危患者一经形成压疮将难以愈合,因此高危压疮的预防就成为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科对压疮防治工作已经形成了从入院、手术、出院、转科几个重点环节的主动评估、监控、总结,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评估,认真执行各项预防措施,严格进行网上记录监控。科室护士长随时听取合理化建议,采取及早发现、及早上报、及早预防,通过中期评估监控,及时修正干预措施,避免护理人员仅凭经验判断压疮危险程度,通过动态评估,及时发现与预防压疮的发生,同时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对压疮高危患者的重视程度,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压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彭雪花.1例Ⅳ期压疮患者应用中药马勃的护理[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8,24(9):26-27.

第5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 对策

手术室是外科治疗、抢救患者的主要场所,人员复杂、工作节奏快。因此,手术室发生各种意外情况的可能性较大[1]。随着护理科学的深入发展,护理行为过程越来越复杂,分工也越来越明确,与各个专业关系密切,侵袭性检查及治疗手段逐渐增多,导致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危险因素增多,因此手术室护理安全成为医院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组调查总结了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报道如下。

1 手术室护理危险因素

1.1 护士原因 (1)法律及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依法施护、安全救治的理念,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证据收集和管理,且法律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2)专业知识缺乏,有些护士不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对患者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预见性较差,不能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从而出现不应有的操作失误。(3)对一些新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延误患者治疗和抢救,引发护理安全问题。(4)言语不当,部分年轻护士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态度消极。谈话涉嫌侵犯患者的隐私权,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时简单、生硬、含糊等,均引发与患者及家属之间言语纠纷。

1.2 医院护理压力 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护理质量,国内护士工作压力源较多,如工作量、时间分配、护理专业方面及患者护理问题是护士主要压力源。工作压力有利有弊,适度压力可起到激励员工、增强工作效率的作用,而压力过大则会造成不良身心反应,对护理造成影响,增加护理风险。

1.3 管理工作缺陷 管理者缺乏经验,造成护理管理制度松散,责任无法落实。而监控管理机制不健全,也增加了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缺陷主要存在:(1)护理缺陷:如接错患者,“四查八对”工作不到位,易接错患者或将患者放错房间。(2)器械准备不足:术前未调试仪器,术中易发生故障,如电凝器电极松动,引起脱落或污染,钳端夹持不牢,刀剪针等器械易顿,结扎线不牢,管道堵塞等,均延误手术。(3)不当:两上肢外展过度或约束带过紧,导致神经压迫,诱发各种并发症。术中应用止血带、驱血带时,忘记记录时间,未通知主管医生,造成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及肢体神经受损。(4)没有遵守消毒要求:个别的工作人员对医院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不按工作流程办事。(5)患者护送不细心:全麻患者术后尚未清醒,医护人员即先离开手术间,搬动患者时动作幅度大,导致各种插管及引流管脱落、患者坠床等。

2 管理对策

2.1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常规制度,抓好及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防范差错事故,健全手术室的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如手术室的一般制度、器械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安全防范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标本管理制度、品管理制度、设备保管制度等。护士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室规章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为患者提供准确、及时、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2 加强护理安全教育,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 倡导护士学习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增强其护理安全意识。同时,为预防医疗纠纷发生时能“举证倒置”,护理记录应尽可能做到客观、准确、完整。为降低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应采取以下手段:(1)手术室护士应自我减压;(2)改善福利待遇、工资待遇;(3)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业务能力。

2.3 遵守医院消毒制度的规章流程 做好手术室工作的第一环节,就是对手术室的医疗器械经常进行消毒和管理,对相关的医护人员进行无菌工作的培训,讲解消毒灭菌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4 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 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订阅护理刊物,开展护理知识交流。对手术室购置的新器械要求护士全部掌握。全面提高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增强其手术室护理质量。加强临床护理实践及有关法律知识学习,如《护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增强法律意识,有效降低护理风险[2]。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手术质量,其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关系着患者生命安危,因此对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对待。手术室护理工作风险防范需要完善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素质及法律意识,使手术室护理安全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提高护理质量,杜绝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马振芳,高玉平.手术室护理工作质控标准的改进与检查方法.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3):118.

第6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我院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的内容及其对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提高了手术室管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 组织管理 我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采用美国的法约尔管理方法,有年、季、月、周计划。

    明确分工,协调好护患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控制对检验工作是否与制定计划相一致,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要求护士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护士长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二、工作管理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手术室的程序化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确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核对工作,并记录在手术护理记录单,我院自2002年9月份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凡住院的手术患者均有手术护理记录与病历保存归档,护理部不定期的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做到工作管理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按责上岗。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

    三、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制定持续质量改进计划,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副护士长为副组长,成员3人,每月有检查有记录。

    1.术前访视 为了保证手术的预期效果,必须做好术前访视,巡回护士在术前一天去病房访视,会见患者先问好,作自我介绍,再详细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化验结果、了解病情和手术部位及过敏史,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紧张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有较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2.严格掌握无菌技术 操作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如手术器械必须高压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备好足够的手术用物,每月监测空气、物品的细菌培养,以利分析无菌技术管理。

    3.业务技术管理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以上,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病人抢救,新仪器的使用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记录本等,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护士有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的概念。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4.专科配合效果好 根据护士的年资、能力大小、个人特长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如进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腹腔镜、激光、骨科等手术、仪器操作要求精确、熟练,对不同的专科进行相对固定配合。这样既促进专科配合,又促进专业性管理,同时亦取得各科手术医生的满意。

    5.标本管理 标本是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我科对标本管理进行把关,凡手术结束的标本均由巡回护士放入标本袋,记录好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标本名称等,由手术室护工亲自送病理科,并做好标本的双签名工作。

    四、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日益创新,手术设备日益新颖,且种类较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据统计,手术室各类物品达数千种,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各类手术仪器完整性。我科设器械护士一名,负责器械的供应和次日特殊器械的挑选,与设备科联系仪器维修和保养工作。器械物品定位、定点放置,贵重仪器每日清点并交班,如C臂机、显微镜、进口电刀、各类内窥、钬激光、低温等离子消毒机等,使用后要登记,值班者每天交班。备用器械用后清洗消毒烤干上油。保护好各类仪器,防止遗漏,避免损伤,延长使用时间是设备管理好坏的关键。

第7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关键词: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效果

医院感染是一个当前公共卫生领域内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临床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因素相对比较多,常见的有:人员出入频繁、知识缺乏、较差感染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PDCA模式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为了探讨PDCA模式管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中的预防和控制效果。对2014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手术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手术治疗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管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为47~71.7岁,平均年龄为(54.2±0.8)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3~17d,平均时间为(7.4±0.6)d;对照组有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45~70.9岁,平均年龄为(53.7±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为5~15.5d,平均时间为(12.6±1.0)d。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告知患者即将进行的手术类型、手术过程中注意事项,手术后做好患者预防感染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2]。

实验组采用PDCA模式管理,方法如下:①计划(P)。患者手术后对科室消毒隔离质控小组的阅读评分表、护理部消毒隔离治疗,在科室晨会上进行反馈和总结,分析影响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感和控制的原因,确定下一阶段管理计划,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②实施(D)。实施是PDCA循环法中重要的步骤。医院相关部门要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相应的操作步骤,根据PDCA循环法严格实施,保证患者手术后能够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③检查(C)。手术治疗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患者治疗前后心理上和生理上均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和痛苦。手术治疗后,护士要加强患者日常护理,对患者每日、每周等进行严格质量管理,并根据患者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护理内容,提高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④处理(A)。处理在PDCA循环法中相对重要的部分,该部分主要根据上述步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用PDCA循环法能够顺利实施[4]。

1.3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用SPSS16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等表示,并进行t检验,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5%对PDCA模式管理方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

3 讨论

手术室医院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感染后症状显著,影响患者治疗预后。

近年来,PDCA模式在手术室医院感染中广为使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研究中,实验组95%对PDCA模式管理方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

综上所述,PDCA模式能够有效的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够促进医院各项工作严格执行,提高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杜晓红,蔡玖香.某三级甲等中医院2010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15(20):62-63.

[2]邱丽红.优化ICU基础护理流程在创建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590-591.

[3]张德惠.护理质量评价中手术室感染评价指标的建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8):14-16.

[4]夏磊,丁晶宏,张欣,等.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35-37.

第8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1、培训的目的

通过4周时间的实习,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熟悉手术室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一般规则,以及无菌技术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完成4周的实习内容。

2、 培训方法

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小讲课,内容从手术室的制度、环境及要求到各具体操作规范。

跟随带教老师担任巡回和洗手护士工作,熟悉环境,掌握各项操作规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中、小型手术的配合。

3、 出科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

理论考试由护士长拟定试卷进行无菌概念、消毒灭菌等手术室有关基本理论的考试。

考核洗手、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传递器械等基本技能。

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时间在实习的最后一周进行,并征求对带教老师的意见,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毕业护士的培训

1、岗位培训为一年;培训目的是使新护士在一年的时间内全面提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边工作边学习理论。

2、培训内容一是理论学习,具体学习为业余时间;指定高年资护士为指导老师,负责业务技术全面带教。二是实践,主要参加手术配合担任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工作。

3、护士长定期检查完成工作指标情况,如定期考核操作和理论,一年内不少于3次。定期抽查笔记、上台洗手和巡回手术配合次数,同时抽查每月护理工作总结中扣分情况,以此作为一年来工作表现和各项工作达标的总结,并上报护理部。

三、护士的培训

1、对护士的培训要求是毕业后1~5年,她们工作热情高,接受能力强,应尽快创造条件使其达到晋升上一级职称的水平。

2、考试和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由护士长制定标准和准备试卷。在晋升护师之前对各项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要达标。

四、护师的培训

1、负责本科人员的业务素质管理并指导和帮助护士学习本科业务知识。

2、负责专科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指导。

3、高年资护师负责带教、指导实习护士的工作。

4、撰写学术论文,年底向科内写出专科总结。

五、主管护师的培训

1、担任指导老师或教学组长。

第9篇:手术室护理质控总结范文

关键词:PDCA循环;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器械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PDCA的循环管理理念中,主要是把工作中的整体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工作的主动性、持续性作为重点以及难点。大家不仅仅是需要加强对终末质量的关注,同时也需要把环节控制以及过程管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1]。我院消毒供应中心于2013年12月起开始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现将管理效果体会报道陈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150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共有4名,其中工作人员的年龄在39~48岁。工作人员的学历中大专及以上共3名,中专学历工作人员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1名,工人1名。2013年6月~11月共回收处理手术室器械718件,向手术室、手术医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共90份,走访35次,设为对照组;2013年12月~2014年5月共回收处理手术室器械732件,向手术室、手术医生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共90份,走访35次,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的器械类型及数量与观察组的器械类型以及数量等资料相比较,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计划阶段(P) 以临床走访患者以及家属的意见反馈和患者的满意度为基础,对工作中出现的疏漏以及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和思考,分析并总结出降低服务质量和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经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分析和总结后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清洗器械不合格;除锈不彻底;外来器械、植入物管理不规范,追溯流程不清晰;包装布不合格;包装质量不合格;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

1.2.2实施阶段(D) ①组织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认识优质服务内涵,明确服务对象及服务职责,转变服务意识。②对全体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掌握对各工作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准则并且能够严格按照遵从标准。③把各工作区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制成提示展板上墙。④请手术室老师来跟班指导、培训各手术包的器械物品配备、器械名称及用途、器械的组装,并制作《手术室器械包明细表》。⑤与手术室沟通,在手术结束后,由手术室护士将器械上的血液、污物作初步冲洗干净,器械保湿。⑥手术器械进入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由去污区工作人员核查无误后,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超声加酶清洗5~10min流动水下冲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纯水终末漂洗、消毒、上油、烘干包装、灭菌。若器械有锈渍,则先除锈。分类器械时按要求检查每一把器械的洁净度、性能。包装时严格双人操作:一人配器械,一人核对无误后方可包装。⑦严格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包装布管理。棉布要求一用一清洗。⑧制订外来器械管理制度并落实,要求严格交接。⑨有植入物的锅次,进行生物培养,急诊手术需要时进行快速生物培养+五类爬行卡监测。制作登记表格,使每件植入物都有清晰的追溯路径。⑩每月向手术室、手术科室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每周下科室征求意见与建议,加强沟通,提升服务质量。

1.2.3检查阶段(C) 建立护士长日巡查记录表,针对工作质量、安全防护、工作流程、无菌物品管理、机器运行安全、感染控制、科室沟通等方面,进行每日或周巡查并记录。每15d组织科室质控成员对照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自我检查并记录,将检查问题进行整改。

1.2.4总结阶段(A) 每月召开一次科室质控小组总结会议,对检查问题进行汇总、讨论、评价整改措施落实后效果是否达到目标,对近期质量改进的措施进行总结,吸取过往错误或者失误中的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每月都需要进行一次汇总并且把PDCA循环的方案整理出来,改为书面记录,把PDCA循环管理做到更加全面。

2结果

2.1比较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满意率差异 实施PDCA循环管理方法后,观察组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对照组以及观察组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 观察组各项清洗消毒合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循环属于质量管理中的一类基本管理方法,并且该管理方案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在工作中得以体现,螺旋式的上升过程能够良好地促进质量的不断提升与进步[2]。手术后器械的处理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所以其处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3]。消毒供应中心运用PDCA循环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手术室器械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有利于感染控制,提高手术质量,保证患者手术器械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洁,李淑君,李燕妮,等.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