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法工作应急决策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05-201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紧紧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加强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规范财经秩序,强化执法监督和基础工作,全面推进我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根据《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及其他各项规定,结合财政部门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
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目标:经过六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财政的目标
(1)公共财政体制基本建立,政府财政支出责任明确,市、镇两级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各项财政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建立、健全财政对经济运行监测、评价、调控机制,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财政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明显增强。
(3)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制衡机制基本形成,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基本建立。国库管理制度基本完善。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4)政府非税收入范围明确,收缴分离,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5)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基本完善,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6)会计制度基本完善,会计秩序良好。注册会计师行业、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
(7)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财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基本形成。财政行政管理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便民、高效、诚信。
(8)财政行政执法行为规范、程序正当、内容适当,财政监督全面、有效;财政执法监督制度完善。财政违法行为、执法过错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机制基本建立。
(9)财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观念和能力明显提高。
二、深化财政改革,完善财政职能,规范财政管理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1)依法确定政府财政支出责任,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提高财政对公共服务领域保障能力,提高财政对依法行政保障能力。
(2)规范市、镇两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2、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1)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调控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对财政经济景气预测分析,建立科学的财政经济预测和财政政策模拟分析及其相关指标体系,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
(3)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机制,根据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运用经济、法律和适当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保证财政政策实施。
(4)建立财政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形成财政收支风险、政府债务风险和其他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的因素,提高财政风险防范能力。
(5)完善财政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价体系和反应机制,提高财政对政府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编制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
(1)建立健全与国家宏观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施政目标紧密结合的政府预算决策机制。
(2)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制度,建立健全标准预算程序,在财政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各预算单位之间建立规范的工作程序。
(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规范预算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建立健全专项转移支付、国债资金、彩票公益金、各种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5)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对预算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评价,使执行效果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
4、完善国库及债务管理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1)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减少中间环节,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2)完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
(3)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5、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1)依法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禁止违法收费,逐步将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审批的听证、公示、评价和监管制度。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的征收行为,严格依法征收。
(3)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监缴制度,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管理。
(4)完善罚没收入管理制度,加强罚没收入管理。
(5)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政策和收缴系统,规范非税收入票据管理。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国有金融资产监管,保证行政事业性资产安全、完整,实现国有金融资产保值增值。
7、完善财政对农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对农民补贴政策和补贴方式。
(2)建立稳定和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规范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探索与学校质量和效益相联系的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建立健全对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4)建立健全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机制,推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建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8、完善会计管理
(1)推行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电算化管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加强会计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惩戒会计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完善会计从业人员资格管理体制,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推进会计诚信建设。
9、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1)完善财政决策机制。积极研究界定财政部门的决策范围,完善内部决策规则,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财政部门决定相结合的财政决策机制。
(2)健全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内部决策程序,在做出重大财政决策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前,要认真搜集和分析数据和证据,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听取法制机构及法律专家的意见。对重大的或技术性强的项目预算,应进行评审。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实施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各级财政部门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10、强化财政监督
(1)完善财政监督职能,规范财政监督程序和监督手段,依法强化对财政资金运行的事前、事中、事后及绩效评价的监督,构建系统、全面、有效的动态监控体系。
(2)加强财政监督队伍建设,发挥财政部门派出机构、人员作用,健全派出机构、人员工作制度,提高财政监督队伍执法水平。
(3)依法查处各种财政违法违纪行为,完善处理违法事件与追究违法责任人相结合的制度。
1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
(1)积极探索新的财政管理方式,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财政规划、财政指导、财政行政合同等方式的作用,对社会和经济事务进行调控。
(2)推进“金财工程”建设和运用,加强财政信息查询系统建设。建立市、镇财政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机制,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对外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提高财政透明度。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提高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
1、建立健全财政执法管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1)财政管理活动由财政部门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财政执法主体资格必须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财政部门的合法委托。各级财政部门的执法依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和执法职责要明确,实现执法主体合法化、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规范化。
(2)全面落实财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财政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财政执法文书审核制度、财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财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财政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财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探索财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制度。
(3)依法加强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管理,建立财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的各项制度,规范财政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听证、审查、决定和监督检查行为。进一步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行政审批程序。
2、自觉接受各方面对财政部门监督,加强财政部门内部监督
(1)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部门对财政部门实施的专门监督;依法接受人民法院司法监督,加强行政应诉工作;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2)完善财政部门内部监督制度和机制。
3、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做好财政普法规划制定工作。按照普法规划组织各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整体效果。
(2)建立健全财政干部学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和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培训制度。研究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完善财政部门新录用人员上岗前法律知识培训与考试考核制度。
四、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的领导
(1)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与水平作为加强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人及内设机构负责人是本部门、本机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第一责任人。
(2)局党组经常研究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情况,分析本部门财政法制建设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财政法制工作任务,加强检查督促。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本级政府及上级财政部门汇报本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情况。
2、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制度。
定期对各执法单位财政执法、财政执法监督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和措施,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作为财政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上级财政部门要对下级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进行指导、检查、考核评价,探索将财政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绩效评估与财政转移支付适当结合的工作机制。
3、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财政法制队伍是财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继续加强财政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简介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____市司法局同全市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管理对象、业务联系部门及其他部门信息交流频繁,日常办公、视频会议、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各项业务的信息化需求强烈,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网络和数字平台,才能更好地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城市智慧____”的战略要求。
2010年起,____市司法局依据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建设一个安全、先进、灵活,高带宽、高可靠性的多业务应用的综合网络平台,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之间安全高速的数据共享、智能分析、应急预警、远程协助、办公协同等功能,尽可能地简化办公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充分发挥职能,有力维护社会稳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建设由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办公应用三部分组成。
应急指挥调解系统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内部语音通讯系统;
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安置帮教信息系统;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包括:OA自动化办公系统、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门户网站系统。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____市司法局数字化平台已初步完成了日常办公应用、应急指挥和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建设和推广应用。平台逐步覆盖市司法局、8个县(区)司法局、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全市各级法律服务机构,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形成一个便捷、高效的数字应用平台,基本实现了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高速共享、传输和应用。
二、主要做法
在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的框架下,____市司法局综合考虑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实际需求,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了统一的传输交换标准体系,并根据全市司法行政部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业务职能和特点,科学规划、优化调整,合理改建、扩建,实现了硬、软件资源的集中、整合、共享,建立起统一的共享网络,组织研发各类应用软件平台,坚持边建边用,协调开展数字化平台建设工作。
(一)组网建设。
____市司法行政系统依托政法三级、四级网实现市、县(区)司法局、乡(镇)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互联互通。在市司法局建立中心机房,市司法局及8个县(区)司法局建立视频会议室。目前已完成市、县(区)司法局的数据、语音和视频等综合业务高速、可靠、安全地传输,网络覆盖面继续向乡镇司法所、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等深入。
(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为提高沟通效率、办事效率,减少内部办公会议、业务培训所产生的会务、食宿、差旅费用,节省人力、物力,实现多部门集中协调指挥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业务培训、考试、双向会议、案件会商、工作管理、远程技术支持、应急呼叫、案件实时监控等功能。____市司法局依托政法专网建设政法视频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目前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建成政法视频应急指挥室1个,视频会议室4个,市、县(区)司法局均开通VOIP内部语音通讯电话。
(三)业务系统建设。
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已全面启用司法部的“法律援助信息系统”和“安置帮教信息系统”。____市司法局自主研发的“社会矛盾纠纷动态评估管理系统”、“____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____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____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市推广使用。“____市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研发中。目前,____市司法行政各业务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业务数据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数据自动分类、智能分析、自动统计、预警跟踪,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直观的效果反映全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整体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1.____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
2010年,____市司法局立足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矛盾凸显、各种利益格局大调整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法专网和数字化建设,立足于《人民调解法》的贯彻实施,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了社会矛盾纠纷的定义、计量原则和标准,制定了社会矛盾纠纷分类、分级的原则、标准和方法,规范了社会矛盾纠纷受理、评估、化解流程,形成“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并开发“____市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系统”,利用网络系统,采用直观的电子图示形式,准确记载各种类型矛盾纠纷及其在空间区域、历史时段上的分布,科学分类、综合分析评判,刻画各种矛盾纠纷的演变轨迹,把握社会矛盾纠纷性质及发展变化规律,有效实现社会矛盾纠纷的可预警、可控制,为党委政府掌控社会矛盾纠纷动态情况提供决策参考。
系统终端延伸 到乡镇(街道)司法所、专业性、行业性纠纷调委会及有条件的村、企业调委会。将所有社会矛盾纠纷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中。通过合理的分级分类管控,初步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管控工作向类别化、差异化转变,向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源头预防”转变,向各种调解机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解转变。通过及时客观的收集社会矛盾纠纷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在解决矛盾纠纷统计真实性、实时性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基础统计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的空白。
目前,该系统在全市所有乡镇运行率达到100%;评估机制被入选为四川省2012年第一批软科学项目;司法部派出调研组来____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国家级刊物《人民调解》对评估机制的运行模式、试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河南郑州市、新乡市、山东威海市、浙江杭州市、江苏南京市等及川内部分地区司法行政机关都专程来雅学习考察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和工作深度,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后劲,客观上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态势。
2.____市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
此处指的特殊人群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两类人员。针对此类特殊人群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加以研究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对策,减少和预防特殊人群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____市司法局探索建立了“特殊人群社会危险性评估暨重新社会化机制”,研发“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影响特殊人群的众多社会危险性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别归纳抽取出对其重新犯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将这些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根据量化结果确定其重新犯罪可能性大小,对其社会危险性强弱作出趋势性判断,预测其社会危险性及社会危险性的突出方面,以此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实施分类处置,从而科学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引导和干预,促使其及时调整心理、矫正行为,回归到对正常社会秩序规则的遵守状态。
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全面掌握特殊人群底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特殊人群电子台账、特殊人群统计数据库等,既全面掌握辖区内特殊人群总体情况、详细信息,又能通过系统智能判断管理对象的社会危险性。对特殊人群实施社会危险性评估后,分别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和帮教或矫治重点方向,每季度对帮教或矫治的效果进行跟踪掌握,实行动态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通过该系统,做到分类管控、跟踪研判、实时反馈、有效监管,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
目前,该系统在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机关全面使用。纳入系统管理的特殊人群共2039名,其中:社区矫正人员1071名,三年内刑满释放及解除劳动教养人员968名。
3.____市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高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管,提升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基层法律服务所的规范化管理水平,____市司法局组织研发了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法律服务人员及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证照审批、投诉惩戒、案件登记、跟踪监控、咨询服务、报表统计、信息交流、数据共享等功能。通过掌握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从事法律服务事务的基本情况、业务进度、投诉案件查处情况等,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良好有序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内案件类型及数量的变化,通过系统智能汇总分析,科学研判,有利于提前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预判其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
系统主要由管理和应用平台组成,管理平台由市、县(区)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通过系统对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日常事务、业务报表、统计分析等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和利用;应用平台由全市各法律服务机构及法律服务人员负责录入机构及人员信息、工作动态、日常事务及各类业务报表等数据。基本实现了全市法律服务行业数据信息共享,确保了数据完整统一。对全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4.____市公证管理信息系统。
为落实司法部加强公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适应公证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时代需要,____市司法局组织开发了公证信息管理系统,以推进公证业务流程、诚信执业管理和机构内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公证法律事务逐年增加,公证机关在依法行使国家公证职权,开展公证证明活动过程中,从公证申请、受理、立案、出证的过程中,涉及大量档案、文书处理,各类档案、文书的制作、管理、检索要投入大量人力。为方便当事人,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证档案文书在录入、修改、审核、打印、出证、归档、分类、统计、检索等的自动化,____市司法局结合全市公证管理工作实际,开发了“____市公证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三层B/S结构,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通过终端IE浏览器进行智能管理。
公证管理的数字化是促进公证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市各公证处推广应用,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公证行业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提高公证效率、降低执业风险,推进公证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市、县(区)司法局对各公证处的办证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办证类型及数量,实时监督办证质量。并通过各地办证情况,发现公证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合理调整工作部署,有效推进公证事业发展。
(四)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
随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普及,电子化、数据化的办公方式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____市司法局建立起一套高效、畅通的信息互联体系,方便司法行政全体干警、司法助理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及各级党政领导,能随时关注、收集、上报、处理、发送业务数据、文件材料以及各类信息舆情等。
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建设:基于PC终端的综合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开通固定网络和 移动网络的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基于政法专网的全省内部语音通信系统;系统内部的移动短号V网服务等。有效实现了单位通讯、会议服务、信息应用、信息服务、文件传阅、公文处理、工作督办、计划安排、信息、移动邮件等多种通信功能的有效集成,进一步提高了内、外沟通交流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有效管理、降低成本。
2011年,____市司法局互联网门户网站(yaan
/)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充分融入“数字城市,智慧____”建设中。____市司法局门户网站开辟了反映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的常规版块,以及三个专题栏目,一是“服务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专栏,及时将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在服务于____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举措、成效向社会,让公众知晓;二是“‘警民亲’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活动”专栏,及时展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及先进典型,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三是“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专栏,将此项由____首创并已由司法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的工作机制运行取得的成效向公众呈现,积极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切实提升社会形象和影响力。经过一年运行,访问量已达7万余人次。
三、成效与启示
建设“数字城市”,构建“智慧____”是一项系统工程,____市司法局结合自身职能,充分调研,与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相结合,合理规划,整合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开展应用平台建设,将数字化延伸到日常办公、业务工作、法律服务、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切实提升了决策能力、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提升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由于全市的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以及法律服务组织均未与司法局实现线路互联和资源共享。市司法局的文件需要各县(区)司法局打印成纸质文件派送或邮寄到153个司法所、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以及近百家法律服务机构,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并且浪费资源。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每年要组织全市司法行政系统288名干警、343名司法助理员、17269名人民调解员,230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人员,召开各类业务培训、讲座、会议等近30期,会务组织工作、材料印刷、租用会场、安排住宿和餐饮、以及参会人员的交通、食宿等费用,每年合计超过150万。数字化平台建设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合,极大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政务信息公开范围,有效地节省了行政资源。
2.有利于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全市153个司法所和1451个人民调解组织是直接面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是与广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基层组织,他们掌握着最基层的舆情和动态,如遇突发事件、群众性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必将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党委、政府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科学、有效地决策处置提供保障。因此,司法行政系统数字化平台建设,在当前社会矛盾显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工作
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全镇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进一步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对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安排专人,限期解决,并将处办情况作为年终镇村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在全镇经济工作表彰会议上,共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39份,同时对2019年度综治工作先进村和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
二、深化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
一是镇综治委每月召开全镇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会议,并及时向县政法委上报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力量排查整治。二是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每天由一名领导带班值班,负责处理群众案件。三是矛盾纠纷调处包案制度。对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纠纷,落实领导包案制,集中时间人力,着手解决处理。四是调处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及时召开相关单位联席会议,查找问题症结,研究制定解决办法。五是矛盾形势分析评估制度。镇党委坚持每月特别是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前对全镇矛盾形势进行分析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群体上访苗头提前介入,安排人力,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2020年上半年,我镇共处理矛盾纠纷24件。
三、贯彻落实法制教育宣传工作
(一)开展综治宣传活动。按照县政法委的统一安排,我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组织,开展了法制教育宣传等相关一系列活动;开展了制作了展板,更新宣传橱窗,印发了宣传材料;并建立了由镇政府牵头,公安、司法参与的,组织各村营长民兵参与的治安巡防队,开展了全镇的治安巡逻宣传活动;对全镇各村、重点地区进行排查整治。整个活动期间全镇共悬挂横幅50条,发放宣传单16000余份,办橱窗板报45块,张贴标语60余条。
(二)开展反警示教育活动。我镇结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入组宣讲会,积极开展反警示教育宣传活动,设立“平安”宣传台,悬挂反警示挂图,向来往群众散发“平安”宣传单、治安安全防范、反警示教育、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宣传资料。活动期间发放材料共计500余份。
(三)开展法治教育进校园活动。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与全镇范围内各中小学紧密联系,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法治教育专题课。
四、全面做好安全稳定防范工作
为全面做好安全维稳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按照部门的统一部署,镇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面安排部署了镇2020年度的维稳工作。针对以往排查出我镇的涉邪人员71人、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下岗分流人员20人、货币化安置退役军人21人、老字号问题人员305(老民师208、退职农电工10人、老放映员14人、老村医73人)、有进京赴省非访倾向人员3人,继续保持高压工作态势,继续实行“五包”、“四个一”管理,同时以综治办牵头、公安、司法、执法中队为成员单位应急处置机制,对非访人员及案件进行劝返接访和依法处置。
(一)、加强治安防范宣传。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下村进组入户宣讲会,进一步要求各村民组以中心户长为主,相互联系、相互照应,做好防范工作。
(二)、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根据防火工作安排,为确保全镇农村防火安全,年初与各村签定了防火目标责任制,落实责任。在防火期间,镇上召开专题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对森林防火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特别是清明节前后,为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对各村(居)护林员加强了培训、督导,划分巡逻范围。
(三)、加强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为加强创建“平安校园”活动,镇政府组织公安、工商、司法、综治等单位联合执法,进行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取缔了一些黑网吧和接送学生的黑头车,并做到每周“三个一”即:每周检查巡视一次安全工作,听一次安全工作汇报,研究一次安全工作,并且结合法治课进校园,向全体师生面对面宣传了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平安校园”创建活动,确保了各校校园和学生安全,全面推进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防、控”一体化工作体系建设。
(四)、加强基层维稳应急机制建设。今年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狠抓基层维稳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项应急工作开展有序。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应急处置指挥部,统筹协调全镇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各村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也相应地建立了应急处置队伍,将应急工作作为镇村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单位牵头处置的突发事件并及时制订了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各单位都能够各司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妥善处置。派出所报警指挥中心积极畅通信息渠道,设立专门应急电话,严格信息报送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能在最短时间获取信息、作出决策、组织救援。
五、认真落实专项行动维稳工作
今年以来,我镇继续对重点人群保持高度关注,积极召开专项会议研究决定,成立相关人员稳控领导组,分多个包保稳控小组,实行“四位一体”包保稳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镇无集体访、赴省访、进京访。
六、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一)、组织领导方面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镇多次组织镇村干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要指示精神,及时传达上级党委和政法机关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的精神,为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造声势、营造氛围。同时,及时制定了镇《镇2020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成立领导组,设立办公室,负责扫黑除恶的日常工作事务,保障扫黑除恶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真正形成常态化。
(二)、宣传教育方面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镇进一步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工作,结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工作,累计发放“一封信”20000余张,宣传单页10000余份;印发宣传手册1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550余张;制作标牌、高炮15处;悬挂横幅、制作墙体标语150余条;滚动播放宣传标语、举报电话的电子显示屏40个;各村(居)召开入组、入户宣讲会600余场次。
(三)、线索摸排方面
我镇制定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线索摸排表,每月进行一次摸排。上半年以来,我镇累计进行了6次线索摸排活动,发放并回收线索摸排表共计192张。
(四)、成果成效方面
在全镇人民群众的高度支持下,经过广大镇村干部的深入排查、精心摸排,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镇共核查了县扫黑办转办线索案件1件。
七、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工作
(一)、政治站位及组织领导方面
自3月18日会后,我镇迅速成立双提升工作领导组、指导组,制定实施方案,并通过相关会议予以贯彻落实(3月18日工作布置会,3月20日营长会议,3月23日工作推进会)
(二)、宣传发动方面
1、印发宣传品,张贴发放“平安建设一封信”20000余份;张贴发放“扫黑除恶一封信”10000余份;制作双提升宣传海报100余张。
2、各村(居)进组入户宣传,目前进组入户召开宣讲会200余场。
3、动用宣传车辆40余车次,悬挂宣传横幅50余条,利用电子显示屏播放宣传标语45处。
4、镇下拨双提升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各村(居)开展工作,村级自行出台奖励措施,开展工作。
(三)、治安巡逻方面
镇成立专职巡逻队,每周开展两次巡逻;村(居)成立义务巡逻队,进行常态化巡逻;针对重点场所、重点时段开展夜间治安巡逻,累计出动人员600余人次,出动车辆20余车次。
(四)、提升成果方面
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工作有序开展,始终坚持让群众感到安全、满意是政法工作永恒目标这一初衷,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有大幅度提升,在县级电话抽查考评排名也逐月上升。
八、抓好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
对精神障碍患者排查摸底和管控我镇高度重视,与重度精神病人家属签订责任协议书,今年上半年以来转送了11名肇事肇祸重度精神病人,维护了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与公安、卫生院联合对重性精神病人进行鉴定建档,并进行网上录入,通过建立精神病人档案,对精神病人实行科学化、系统化管理。
九、抓好禁毒戒毒康复管理工作
我镇进行了由综治办牵头,组织派出所、司法所、林业站、农综中心组织对全镇32个村(居)进行一次铲毒行动。对社区戒毒7人、社区康复26人进行建档立卡管理。通知相关人员不定期尿检,并将抽查结果及时反馈。
十、全面做好维稳稳控工作
今年以来我镇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结合村村通广播序,尽力避免和减少了群众越级上访和无理缠访事件发生,依法打击非法上访。今年上半年以来,我镇共处理案件14件。
一、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
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等措施,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任务,做到人员、投入、工作和责任四到位,健全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提高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后评价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健全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建立和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规范性文件后,自之日起15日内报区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建立对规范性文件定期评估、清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使规范性文件更为系统化、科学化,促进依法行政。
三、进一步健全“三合一”平台运行管理
建立健全“三合一”网络平台运行管理制度、行政权力信息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行政权力运行流程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行政权力和办件信息网上公开制度、行政权力运行投诉处理制度、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众评议制度以及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进一步加强对“三合一”网络平台网上运行的监管,实现所有行政权力全过程实时网上运行和网上全程动态的监督,约束执法权力,提高执法水平。
四、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活动,加强屠宰检疫监管,对经营户调运执行“谁调病畜谁负责”的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农畜产品定期安全监测制度。坚持日常巡查和开展集中性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查处水事违法案件,落实水政巡查责任制和考核办法,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区域。针对一些情节严重、影响面大、严重妨碍河道行洪、群众反响强烈的水事违法案件,联合城市执法、规划、土地、公安等部门开展执法专项行动,进行严厉打击。
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一、实行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
市、乡、村三级对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方法进行疏导化解。各地各部门建立例会制度,每月进行一次稳定形势分析,提出针对性工作意见,及时发现、定期组织摸排、梳理本地本单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确定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地区、行业、部位,督促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及时化解矛盾,消除隐患。
二、健全源头稳控的风险评估机制
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切实提升在作决策、搞改革、上项目中的科学决策水平,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和决策咨询评估建设。报请市委同意,下发了《宜都市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化解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宜都市重大事项、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化解制度》和《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对重大事项、重大工程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及责任追究等相关事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乡镇处、市维稳成员单位制定了工作方案,全面启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以有效预防重大群体性上访及事件的发生,确保社会稳定。
三、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坚持定期集中排查与不定期经常性排查相结合、自下而上逐级排查与边排查边调处相结合,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上报”制度,重点时期实行“周排查周报告制”,敏感时期实行“日排查日报告制”,及时、准确地收集和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做到排查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一个事项确定一名领导、建立一套班子、制定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责任制度,化解不留积案。上半年,全市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6个,全部按程序进行了交办。
四、构建公共突发性事件、处置工作机制
针对公共突发性事件、突发性、紧迫性、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破坏性等特点,建立健全了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实际能力,明确了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及职权,一旦发生或突发事件,能做到快速反应,早介入、早决策、早平息、早疏导,讲究实效,速战速决,依法妥善处置,并兑现承诺,做好善后,防止反复反弹。
五、完善维稳过错责任的追究机制
进一步完善了《维稳情况通报制度》、《维稳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对全市维稳工作情况、各地各部门维稳事项办理情况、越级上访情况,按效能建设考核办法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实行责任追究。对年终维稳效能考核结果较差的单位,由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满意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考核评优资格。对工作不力、失职渎职造成基层和群众上访投诉,经查证属实的,对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进行效能责任追究。
1.1编制目的
建立统一、快速、灵敏、高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防范和及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高办事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区安全与稳定,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规范性文件,结合*辖区实际,按照《*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驻地单位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火灾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影响地区稳定的涉外突发事件,和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相互关联和交叉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此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III级(较大)、IV级(一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内和对我辖区造成影响但发生在我行政区域外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
1.5工作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的方针,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条块结合,职责明确、配合密切,快速反应、靠前处置,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靠科技、措施果断的原则。
l.6应急预案体系
*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地区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街道办事处、各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性文件。
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街道办事处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地区驻地单位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1)成立*街道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小组”),作为我街道办事处的协调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2)*应急小组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区应急委的要求,组织指挥办事处辖区突发公共事件处理工作,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承担上级应急领导机构安排的其他应急工作。
2.2办事机构
办事处应急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政法科,负责办理办事处应急工作的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兼任,副主任由政法科科长兼任。
2.3应急队伍
(1)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紧急救援队,由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
(2)志愿者队伍,主要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公益团体等社会力量中动员具有一定救援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组成,主要参与应急工作的后勤保障、疏散安置、宣传动员等非一线工作。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办事处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要加强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隐患调查,掌握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1.1预警级别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分级、紧急程度和严重性,预警级别分为4级,从轻到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分别代表可能发生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4个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预警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名称、类型、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期起止时间、影响估计、警示事项、应对措施、社区动员及机构等。
3.1.2预警
根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部门的报告和专项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表示可能发生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办事处上报后,经市应急委和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核实、批准后,区政府蓝色预警信息;黄色、橙色和红色的预警信息,由上级应急领导机构。
3.2应急响应
3.2.1信息报告
(1)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送以政务值班系统为主渠道。由各社区向办事处汇报,办事处向区政府及区级职能部门上报。
(2)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应当迅速向街道办事处或有关部门报告公共事件发生征兆、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各种隐患和现场情况;并有权对相关部门、个人的工作过失和不当处置行为进行举报。
(3)发生或将发生一般(IV级)级别以下或未能确定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各社区居委会在接报后1-12小时内报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在接报后3-12小时内上报区应急办。
发生或将发生一般(IV级)级别以上(含一般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由各社区居委会在接报后1小时内报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在接报2小时内报区应急办。
对已确定级别较高的突发公共事件,可采取先报基本情况、后报其它情况的方式,以缩短报送时间,争取处置时间。
3.2.2先期处置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得到核实后,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同志应立即赶赴现场,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指挥当地应急队伍和相关部门进行先期处置;按照本预案或有关文件的规定,确定或预测事件类型、危害程度和可能达到的级别;报送信息。
先期到达的单位和人员在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划定警戒区域;疏散相关人群;救治伤病人员;排除明显险情;确保处置工作的后勤保障。
3.2.3分级响应
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各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领导下,负责本社区范围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对不同(预警)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按以下规定分级负责处置指挥:
1、未达到级别、暂未确定级别和一般突发公共事件(IV级),由街道办事处、区应急领导机构负责。主要应急措施如下:
由区应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应急工作;设立现场指挥部指挥应急;报送信息或请示蓝色预警信息。办事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应急领导机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2、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III级、II级、I级),由市以上的上级应急领导机构进行指挥、处置,办事处应急领导小组在区应急委的指挥下,配合做好先期处置工作。
办事处相关部门预案、专项预案、总体预案要积极配合区级部门预案、专项预案、总体预案的启动。
3.2.4事中处置
1、在处置一般(IV级)以上级别(含一般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时,由区应急委或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在现场设立现场指挥部。办事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在处置一般级别以下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办事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实际等情况,设定现场工作小组,现场工作小组从办事处各部门、各社区居委会以及非专业应急队伍按照职能分工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要求开展工作。
现场工作小组组成及主要任务建议如下:
(1)综合协调组,由街道党工委办公室、办事处政法科牵头,主要职责:对现场情况进行统计、汇总、传递和上报,协助现场指挥部指挥长现场协调。
(2)抢险求援组,由办事处政法科、城管科及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主要职能部门,涉及的相关社区居委会人员组成,主要职责:营救、搜救、疏散人员;封闭、消除危害源;排队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隐患,做好群众的社会稳定工作等。
(3)后勤保障组,由办事处经济发展科牵头,各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组成,主要职责:组织、调集、运输、借用应急物资、设备、食品、药品、房屋、场地等;保障落实应急经费,为应急人员提供食、宿等生活保障。
(4)善后工作组,由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居委会组成,主要职责:清理、监测现场;调拨、发放应急款物;理赔、救助捐赠等。
3、应急措施
(1)现场工作小组在办事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以生命救助为首要目标,实施救援行动和紧急疏散,避免事件扩大。
(2)办事处以及社区各救援人员在办事处应急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在规定时间赶到现场,并服从统一调遣。
(3)办事处应急小组成员迅速就位,进入现场,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向区应急委报送相关信息;请示相关救援工作,服从上级应急领导机构安排。
(4)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5)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继续信息报送。
(6)办事处应急小组组织社区居委会、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上级职能部门或临时召集相关公共户单位,组织必需物资,保障救援队伍和受灾人员的供给以及受灾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畅通;根据事件发展趋势,组织后续力量增援。
(7)办事处应急小组调集辖区内的应急资源供给;必要时请求上级应急机构指导、协调或后备队伍支援。
(8)办事处应急小组按照专项应急预案,实施下阶段工作;视现场情况,命令紧急求援队伍转为休整或收队。
(9)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隐患基本消除后,报请上级应急机构批准解除紧急状态后,应急处置工作即告结束。
3.3后期处置
3.3.1善后工作
应急工作结束后,办事处应急小组在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和区级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指导下,组织实施善后工作,开展善后处置。
(1)对现场进行清理、监测,继续排查隐患。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事件中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和家属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3)依法对重用的应急物资(场所)的所有人给予补偿。
(4)救济受灾受害群众,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工作秩序。
(5)向受灾受害群众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3.3.2社会救助
办事处、社会公益组织应广泛动员和开展求助捐赠活动。相关保险公司根据投保合同及损失情况,及时进行理赔。
对责任单位造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经费,可采取政府审批、财政垫支的方式处理,待处置结束后,责任单位应按有关规定承担。
3.3.3调查、总结
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上级应急委及职能部门指导下,配合做好依法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调查,及时确定事件性质、原因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属于责任事件的,对责任主体提出处理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办事处根据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面调查、评估和处置结果,总结经验教训、积累经验;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备案。
4、应急保障
街道办事处应急小组,各社区居委会和办事处各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应急工作职责和任务,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并制定相关预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4.1指挥系统技术保障
加强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办事处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种类突发公共事件指挥中心和技术支撑体系。
4.2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所列入用于紧急救援力量的车辆、设备、储备的救援必需物资,存放地点须相对集中,保持在岗在位。机械设备要保证油料、电池、零配件等补给充足,定期检查运转情况,保证准备充分,状态良好。
4.3应急队伍保障
做好办事处各救灾队伍、后备队伍等应急队伍的保障工作;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建立地区社会动员动态数据库;探索利用市场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以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4.4财力保障
办事处按照分级负担、财政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对一般以下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及善后工作给与必要的经费补助,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支持和鼓励保险企业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险业务,积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灾害事故保险;逐步加大社会救助比重,广泛动员和开展救助捐赠活动,探索设立突发公共事件救助基金的机制。
4.5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网络,建立畅通、稳定、保密、便捷的应急通讯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24小时通信畅通。建立应急人员常用、备用通讯联络动态数据库。
4.6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派出所联系交警部门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协助有关部门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7物资保障
做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装备、物资、食品的储备、维护、备勤工作;为涉险、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完善物资储存、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建立应急装备、物资动态数据库,避免对应急装备、物资的重复投资。
4.8医疗卫生保障
办事处城管科联系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组织动员社区门诊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9人员防护保障
办事处指定经八路小学、育英中学、实验中学、回民中学为社区应急避险场所,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同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照救援程序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4.10基本生活保障
办事处社会事务科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11治安保障
公安派出所要抽调专人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上报区公安分局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办事处各部门应结合实际工作,适时组织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学习和应急救援演练。通过演练培训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指挥机制和决策、协调、处置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保障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改进预案,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实战能力。
5.2宣传和培训
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通过散发宣传品、宣传栏、音像手段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职能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对在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信息准确、预警及时、方案周密、处置有力、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的部门、社区居委会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对在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麻痹大意、隐瞒实情、措施不当、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及恶劣影响的部门、社区居委会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6附则
6.1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街道办事处制定,办事处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各自职责,并制定相应预案。
当前,新疆地区各大中城市的公共安全,正随着安全环境的变化,从以军事安全为主要内涵的传统安全,向包含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地缘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内的综合安全的转变。[1]目前在新疆地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各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1、自然灾害
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干燥,地质结构特殊,历来是我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新疆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洪灾、旱灾、风沙灾害等。新疆地区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大的自然灾害有:1993年在南疆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重大旱灾;1993年在阿勒泰等地发生的雪灾;2003年在喀什地区巴楚发生的“2.26”地震造成268人死亡,4000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3.7亿元;近几年发生而且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和田“3.21”里氏7.3级地震,2014年于田“2.12”里氏7.3级地震。
2、事故灾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规模迅速加快,生产流程不断复杂化,加之部分管理者的管理不科学,缺乏危机意识,各种安全事故灾害不断出现。2005年阜康“7.11”特大矿难,死亡人数达83人,这是新疆地区城市历史上最大的矿难。此外,近些年来各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仅2014年乌鲁木齐市发生立案交通事故598起,死亡199人,伤638人,财产损失35.54万元。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疆地区城市比较多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动物疫情、重大食物中毒等。近年来新疆地区城市地区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有:南疆普遍存在的传染性肺结核疾病,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2008年3月新疆地区城市科信学院麻疹疫情,以及日益严重的艾滋病疫情。2008年,乌鲁木齐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87例,比上年同期上升4.02%。就整个全区来说,截至2014年年底,新疆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555例,新增3411例,死亡8102例。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伴随着新疆地区城市地区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由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加之境内外“”的渗透,各类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和新疆地区城市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与“”有关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也呈上升趋势,其潜在发生的风险愈来愈大,已成为当前新疆各级城市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
二、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开始,新疆各级政府危机管理的组织机构、法制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公共安全教育等都开始走上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不为人所重视到逐步重视的过程。尤其是在2009年“7.5”事件后,新疆各级城市危机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缺陷得以充分显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乌鲁木齐市委、人民政府在事件后吸取了足够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乌鲁木齐市的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特别是针对社会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1、乌鲁木齐市政府部门应急办公室(指挥部)的角色定位尴尬
作为一个在政府机构体系中的正式部门,政府应急办公室(指挥部)处在一个特殊的地位,其权限和职责的有限性,在危机到来之时,使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公共危机发生之时,往往需要政府主要领导来负责,由各部门相关领导参于,成立一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或指挥部这样的临时性机构,主要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及决策和领导指挥。在危机事件处置完毕后,该机构的作用也随之消失。这样,办公室(指挥部)所扮演的角色就显得非常尴尬。
2、公共危机意识淡薄,思想认识有待深化
乌鲁木齐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简单化和泛化现象严重,各部门偏爱发放传统的宣传单来教育群众,但单页内容空洞,形式不够新颖,致使危机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公民的危机意识未能很好被培养出来。乌鲁木齐市相关部门虽然也进行了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四进”活动,但活动的效果一般。
3、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工作不扎实,缺乏操作性
乌鲁木齐市的预案建设表面上工作都已落实到位,但实际上“纲领性”、应急预案数量较多;预案中本级别本地区的特殊性不足,照搬上级机关制定的预案现象严重;预案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及时修改;应对复合型突发事件的预案数量太少,特别是这类预案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联合,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
4、社会参与度不高,政府和社会良性互动不充分
提高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政府有责任,公民有义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在日常开展的危机教育活动中,乌鲁木齐市市民对危机应对方面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不高,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此外,由于乌鲁木齐市长期形成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所改观,但其主要依靠政治动员模式来进行社会动员,这种社会动员模式在应对单项危机事件时的能力比较强,而对复合型危机事件的应对就显得比较低效。
三、建立并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一案三制”体系
从2005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自上而下、统一行动,从应急预案建设入手,建立和逐步完善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格局。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一案三制”的起点和重点。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2]从2004年《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以来,乌鲁木齐市政府针对多种行业,制定了多项专项应急预案,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
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整合化是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目前,乌鲁木齐市各级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在全市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和工作格局。
3、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方面,按照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3]在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在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方面,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注重效果的原则,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特别是做好第一时间的简要信息,及后续工作。
4、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
法律手段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目前,乌鲁木齐市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并结合各行业等实际情况出台了《乌鲁木齐市防雷减灾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乌鲁木齐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及办法,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并通过对大量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四、完善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治理体系的思考建议
1、建立系统、完善的危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法治是建立城市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没有完备的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高效能的城市危机管理体制机制。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必须改变现有的法律对政府外的社会组织和力量不够重视的现状,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使其承担起相应的公共危机应对职能,形成应对公共危机的强大凝聚力,保证应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增强人们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提高危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4]
2、建立一元化的危机管理中枢指挥体系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首要任务是要依法组建一个具有足够权力的指挥中心,能有效动员、指挥、协调、调度地区资源应对危机的一元化中枢指挥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完善统一指挥、上下一致、部门联动、应急办综合协调的工作格局。指挥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和运用成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
3、建立严格高效的危机管理信息支持体系
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个环节和节点进行全天候监视,对危机事件处置前后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收集、信息,保证信息在整个体系内安全、畅通无阻地传递,从而提高城市危机管理体系面对危机事件的响应速度,增强体系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还要十分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的预测、疏导和控制,政府和社会通过科学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帮助社会公众梳理各种复杂的信息,预防和克服危机中的恐慌心理,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5、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持体系及网络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公共危机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通过监测和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风险,把可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畅通快捷的网络信息系统,包括共享安全信息库,完善网络监控机制,优化信息机制。[5]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强化各区域、各部门的共享与合作,使信息的得以迅速的覆盖,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与进展,在短时间里快速响应,达到优化决策,降低危害程度的目的。
6、开展有效的社会公共危机文化教育
要开展以社会学、心理学、危机预警与响应、危机应对等主要内容的危机文化教育,强化社会各类成员的危机意识,增强危机安全防范意识,达到有效的控制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知识和应急处置的规程,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将利于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减少其造成的损失。
五、结语
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当前新疆地区城市特别是乌鲁木齐市这样的首府城市,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城市突发问题时,始终存在着由于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距、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如果没有被正确的认识、输导、处理,很可能伴随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而掀起更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文章以非传统安全观的视角来分析当前时期乌鲁木齐市面临的公共安全威胁,提出应建立成熟的危机管理核心,即“一案三制”体系。并且对乌鲁木齐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李玉轩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注释】
[1]傅勇.非传统安全与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020-025.
[2]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8-107.
[3]唐钧,陈淑伟.全面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体系[J].探索,2005(4)74-77.
关键词:危机;危机信息管理;信息预警;信息传播
2008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极端天气,袭击了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诚,取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虽然抗击雪灾行动取得了胜利,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次雪灾造成10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1111亿元,同时,暴露出我国的应急体系和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政府在危机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及时公开上的不足是这次危机不能及时化解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的危机信息管理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一、危机信息管理的内涵
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的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急状态。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和紧急事态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损害,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策略,包括应付危机的准备、应付危机的运作、危机的解决与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
公共危机管理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危机信息的管理,这也是危机管理能否有效进行的保证。如果信息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危机管理中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就不可能做出有效的危机管理决策和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行动,这样会浪费资源和时间。信息管理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同时向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既要让民众对危机事态的程度与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又要使他们了解决策层为化解危机所做的各种努力,更要使民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民众情绪失控而增加决策者面临的压力,恶化决策环境。
危机信息管理是指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对于相关信息的管理。政府的危机信息管理不同于常规的政府信息管理,它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重要性。因果传导性表明“放任”可能导致有害后果的扩散,可能危害大规模人群的生命安全。(2)及时性。危机信息管理是“危机事件—信息一因应”中的关键环节。(3)准确性。政府决策机构对必要信息掌握的越完善越有利于应急。在初步获得可能成为应急事件的预兆信息后,应该加强主要信息的搜集,对事件进行科学预测,重要性、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体现在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
危机信息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政府在本国民众中的公信力与权威之合法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形象与地位。有鉴于此,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呼吁,针对当今世界突发性危机事态的基本特点——事先在大自然或社会里已经存在,只是迹象还不明显而已,等它突然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就已经造成了相当程度的伤害——中国要发展出应对比较大的伤害性事态的机制,首要的是政府和社会的信息系统或信息过程是否有效,这是现代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核心翻。
二、我国政府危机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历过“非典”和禽流感等公共危机之后,我国的信息披露和公开制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政府对危机的信息管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在这次抗灾行动中危机爆发前缺乏信息预警,危机爆发后信息不及时,信息未能有效传递,这些都表明我国危机信息管理还不尽完善。
(一)雪灾危机爆发前缺乏信息预警机制
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第一步,是减少危机损失的关键。信息预警及时可以提高大家的防范,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工作,避免危机来临时,不知所措,只能慌乱应对。在雪灾危机中,由于信息预警不及时,政府未能采取及时适当的措施应对灾害天气,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害。首先是对雪灾天气的预测不足,气象专家说未能预测到雪灾持续时间长达1个月之久,现在的气象预测系统只能预测未来一周内的天气状况,对较长期的气候变化还未能准确的预测。其次是我们的雪灾预报未能引起各方的高度警惕,政府部门只把雪灾天气的预报当作平常的天气预报对待,缺乏危机敏感度,有关专家未能提出防范雪灾的建议,直到雪灾危机爆发后,影响较大时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预警机制启动相对迟缓,未能将危机控制在萌发状态。
(二)危机爆发后信息不及时,信息沟通不畅危机
信息是公众最希望获得的,也是政府最应该向公众传播,让公众知晓及时正确的信息,才能稳定公众的情绪,避免危机的扩大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和更大的损害。信息的公开和传递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是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信息传递;对外是指政府将权威的危机信息对公众和披露。这些信息包括:危机产生的原因,影响范围,未来可能出现情况及政府对危机的处理措施等,只有信息通畅才能联合各方,统一行动进行抗灾。这次雪灾危机中反映的问题表现在信息对外传播和对内传播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系统内部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并且主要呈垂直即上下级纵向互动沟通方式,这种模式下,上级政府或中央政府对危机信息的知悉,主要来自于下级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报告,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没有形成联动的信息传播机制。二是政府对外信息公开不及时,人们并不知道最新的灾情和政府的抗灾措施,政府、非政府组织、义工和公众还有媒体获取的信息不对称。灾害发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气象、灾情等重要信息没有被有效传达,甚至在雪灾预警发出后的一段时间,灾情扩大等紧要信息也没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渠道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政府决策部门和社会各界,导致公众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出行计划,使得相关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对这场灾情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
三、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危机信息预警机制,提高危机防范意识。危机发生之初,可能会有一定的征兆,但是,各种信息都相当匮乏,情况也尚未明朗,政府各部门应当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居安思危,同时,建立上下联动,灵敏顺畅,运转高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利用一切手段收集可能造成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汇总,进行加工处理和综合分析,去伪存真,辨别出重大预警性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科学预测,作出果断有效的决策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到提前预警,超前处置,确保在危机来临时能够迅速反应,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作出危机来临的预警后,要及时将预警信息向各部门和公众传递,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对公众进行危机防范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自救和防范能力。
(二)完善信息传播机制,危机爆发后有效整合危机应对资源。在危机管理中,政府部门对危机作出迅速的反应,实现对危机的控制和平息,必然涉及到对危机所涉及的各类主体和各种社会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这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传递,没有信息,危机管理中的各要素就不可能产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管理系统就瘫痪或不存在了。完善信息的传播机制,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实现信息在各部门、各人群中的共享和交流,保证危机信息的通畅传递。只有当信息传递畅通的情况下,危机事件中的各种要素才能被政府高效率且高效益的进行管理,危机决策和危机管理的目标才能执行和实现,各种社会力量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以最合理的方式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联动,各种社会资源才可能以最优化的方式得到配置,从而实现对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
维稳工作
做好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维护稳定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把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维稳工作机制,从源头上和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建立健全畅通的社会民意表达机制。一要畅通多层次、多渠道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的渠道。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和城镇居民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倾听各方面的意见。通过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公示、决策责任追究、定期协商、联系会议、对话等行之有效的制度,疏通路径,构筑平台,保证群众能够合法、经常地参政议政,当家作主。要适应社会转型过程中民营企业家、外资企业员工、进城务工农民等新型社会群体的制度需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通过建立公开听证、新闻等利益表达形式,使他们的利益和愿望充分体现在政府决策、社会管理和法律政策的制定之中。二要规范和畅通工作的渠道。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工作格局。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方针和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依法合理及时地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坚持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坚持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领导接待日和首问责任制,规范、畅通渠道,使群众的怨气和怒气得到及时疏导和化解,务求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初访。三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畅通民主参与、民主协商的渠道。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公开监督方面的作用。要在巩固党的农村、国企基层组织的同时,大力培育非营利社团等新型基层组织,提高它们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政府、专家、社会组织三者共同参与利益表达的公共参与模式,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同时,要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利益表达的制度性平台,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
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一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是判断改革成败的重要尺度,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因此,在推进改革的步骤上,要努力做到“四个把握好”,即: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做到因事、因地制宜;把握好各项改革的力度,分清轻重缓急,做到平稳有序推进;把握好社会各阶层的承受能力,各项措施出台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把握好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调整的关系,真正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二是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促进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同时,要调整、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当前,特别是要把事关国计民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多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有效服务,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政府公共支出、二次分配支出时,对社会弱势群体应加以倾斜,逐步扩大养老保险和低保覆盖面。在扶贫、社会保险等工作中,对特殊群体要采取特殊政策,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救助和扶持,努力减少城乡特困人口,理顺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确保实现社会公平。三是要处理好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共同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群众利益是分层次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但是,群众的利益更多的时候表现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人民群众不仅关心GDP、财政收入以及引来了多少项目,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护、收入能否增加、退休了能否领到养老金、下岗了能否再就业、孩子能否入学、毕业了能否找到工作、生病了能否看得起病、外出是否有安全感、受到侵害时能否得到公正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关心群众的这些柴米油盐、安危冷暖、看病入学、就业保障等具体利益问题。对于这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地去办。特别是对那些只需举手之劳就能办好的事情,更不能拖延迟误、敷衍塞责。要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具具体体的实惠,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建立健全有序的社会流动管理机制。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通过建立统筹发展、流动的统一的户籍制度,加快以身份证为核心的身份转换,减少社会成员流动的障碍。通过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制度,改变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通过加快建立统一的福利保障和教育制度,消除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差别。通过加快建立劳务输出等制度规范,组织引导城市闲散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流动打工,增加收入,预防和减少因劳动力闲置造成的社会不稳定。二要加强对暂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引导人口合理流动。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实现以“堵”为主向“疏”“堵”结合、“以户籍为主”的管理向“以居住地为主”的阵地控制型管理的转变。人口流出地的党政组织,特别是社区(村)基层组织,要掌握外出流动人员的去向、住地、就业、生活等情况,建立外出流动人口登记、询访、协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人口流入地要加强外来流动暂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排外、不歧视”和“依法保护其权益”的原则,形成以流动暂住人口管理部门为主,综治、公安、房管、就业、城市建设、教育、计生及群团组织等部门协同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服务格局。要加强企业用工管理,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刑释解教人员安置提供有效服务,切实保护职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三要加强对暂住人口混乱区域的重点治理,引导人口依法流动。认真研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打击和防范的针对性。注重外来人口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到底数清、信息灵。做好特殊人群的日常管理,随时掌握动向,掌控全局。坚持专项整治、重点整治与日常检查治理相结合,重点治乱,避免形成隐患和积患,减少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发生。建立健全科学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一要强化安全管理,有效杜绝安全事故。对各种多发、易发公共安全事故的单位和系统,如矿山、公共聚集场所、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学校、幼儿园等易受侵害部位,电力、煤气、化工、供水等要害部门,要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和经常性的检查,消除隐患,确保城市安全运行。二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让防火防爆知识、逃生自救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因群众对危机的理解偏差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三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要加快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形成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的机制,建立从上到下、从单位到个人的立体网络体系,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对突发,要按照“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要求,坚持“人要劝走、事要解决”的原则,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能够依法果断处置。
建立健全有效的治安防控管理机制。一要形成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格局,始终保持对各类犯罪的高压态势。要不断创新严打形式,突出严打重点,改进严打方法。坚持集中统一行动与经常性打击犯罪有机结合,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采取什么方式更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提高“精确打击犯罪”的能力。要把严打方针贯彻到侦查、、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和日常工作中去。要建立刑事犯罪信息分析研判工作制度,坚持信息主导警务,加强对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动态的跟踪监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各个地区刑事犯罪的规律特点,为严打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要加强各区域之间、政法各部门之间贯彻严打方针的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协调配合监督制度,增强打击犯罪的整体合力。二要构建和完善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管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的群众安全防范格局。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做社会治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有效动员和整合各种群防群治力量,形成人人参与的群众安全防范格局。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警力资源和一切可资利用的社会治安资源,形成以诸多警种为主体,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警务、阵地控制和单位内部防范为基础,以全时空巡逻防范为基本勤务方式,以快速反应机制为保障,统一指挥、互相配合、信息共享、协调运行,集打击、防范、控制、管理、教育、改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治安新机制。要大力开展创建平安区县、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平安单位活动,积“小安”为“大安”,实现社会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