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的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社会;文化;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陆续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客运应运而生,它以其快速、安全、经济、舒适的优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交通运输中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必要性和紧迫性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适应旅客出行要求出发,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才能适应运输发展的新形式。
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因果关系的准确把握。
1 交通运输业在经济中的发展
促进国家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为依托,充分发挥公路、水运、空运、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依靠若干条通过能力强的南北向、东西向的运输大通道,引导形成若干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优化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浪费,交通运输将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点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和人民都认识到“要想富,先修路”。交通运输业要先行,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 交通运输业在社会中的发展
欧盟及其他达国家交通运输政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依据各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性,发展与本国具体国情、资源条件相适宜的交通方式,并根据综合交通运输结构的合理性和协调程度,重点发展相对薄弱的交通方式。中国幅员辽阔、内陆深广、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及工业布局不平衡,铁路运输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比较优势突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 交通运输业在人文中的发展
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并成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交通运输政策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发达国家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视角出发,优化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部门在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保障民众交通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交通运输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还比较低。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必须走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4 结论
交通行业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由于它直接或间接地使劳动过程发生变化来促进交通行业经济增长的。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科技进步一般指广义的科技进步,指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增加使经济产出量增长之外,其他使经济增长的所有因素均为科技进步。可以说,科技进步是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使交通管理效能不断加强交通管理是对人的交通行为的管理,是为了安全、通畅、快速、高速、低公害的目标,控制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如今,现代科学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运用,使交通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的应用从系统工程角度对各类道路交通流向进行系统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针对不同道路的实际交通负荷水平,因地制宜地实施有效控制,提高了通行能力,使交通流向更加优化。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运输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条件和运输及时性的要求日益提高。科学技术是交通运输的生命和未来,交通运输业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科技进步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荣.中国运输布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魏际刚.中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制度分析:以铁路市场份额为例[J].
[3]刘建强,何景华.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2(1):82-86.
0 引言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工作前进的步伐。目前,我国在交通运输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系统,公路、铁路、水路三方面的建设都有了飞跃的发展,一个庞大的运输网络覆盖了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交通运输工作,不但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因此,交通运输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重要的工作如果管理不好,影响到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因此,在新时期做好交通运输的管理工作就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首要任务。在现行的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中,尚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存在的不足阻碍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影响着经济建设,更影响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和品牌打造,其中交通行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需要改善的问题。
1 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
行业之间的特点是不同的,交通运输行业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抓住行业特点,去设计管理方案,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作为交通运输工作,具备以下特点:
1.1 公共性
作为我国服务行业的交通运输行业,它广泛的覆盖面,为我国各个地区的人们日常生活提供者生活的便利,首先是人们的出行,现代交通的发达,应经让人类从过去的遥远不可及的感觉中冲了出来,日行千里早已不是夸张的说法,从北京去香港吃早餐的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交通的便利给所有人提供了出行的方便;另一方面,运输的畅通,同样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人们不再为购买了物品如何弄回家而发愁,经商者跟不会再为如何运输货物而头疼,可以说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没有不和交通运输扯上关系的,这决定了交通运输这一服务行业的公共性,因此,作为具有公共性的交通运输行业就要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就不能把盈利作为第一目标,而是要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作为本行业的管理人员必须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去为每一位需求者排忧解难,否则就背离了行业要求。
1.2 强制性
强制性是交通运输行业的又一个特点,交通运输的调度工作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为了安全,也为了交通运输的畅通,往往时间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时间就是一种强制性的体现,其次是交通运输的价格,价格的制定是由交通运输部门统一制定的,因为这个价格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因此,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均衡,以此调控经济发展。这种强制性往往纵容了交通运输的管理人员,使他们借助权利,以权谋私,而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标准。
1.3 国际性
现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使地球上的人类互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尤其是从经济方面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提出,“地球村”这个崭新的名词的出现,都让我们看到了全世界大融合的前景,在这种形势下,各国之间的联系逐渐增强,经济和科技交流开始频繁,各个国家都希望通过互相的优势借鉴,在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获得长足的发展。这种经济发展的态势,把交通运输行业同样推向了一个全球化的地位,这种地位,让交通运输增加了和其他国家接轨的机会,交通运输行业跟随者经济的发展走向了世界。这中国际性,更要求交通运输的管理人员必须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这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形象。
2 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问题
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给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出更高的要求,《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中规定了“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它规范着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行为,也规范着他们的工作态度。然而,一些管理人员不能摆正工作态度,无视规范的要求,我行我素的做出了一些有悖规范的事情,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形象。
2.1 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素质达不到要求
近年来,素质低这个话题不单单指向交通运输管理人员,而是针对了整个国人,我们曾经批判过这种说法,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素质低下的人,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人员也不例外,他们不够按照《道路运输管理工作规范》中的那些文明礼仪去做,表现出来的是对代工作的不负责任、对待乘客的粗暴态度、性格的暴躁、语言的粗俗、处理事务的拖沓,等等这些现象造成了服务质量低下,损害着交通运输部门的形象。
2.2 在管理交通运输时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
交通运输的强制性给了交通运输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利,在物欲最大化的今天,一些管理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为一些违法行为开绿灯,这些行为损害着国家的经济利益,也损害着交通运输部门的形象。民众最为关注的是超载问题,这种不顾物质与人身的行为,埋下了极大地安全隐患,市交通运输部门必须要治理的问题。
3 提高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工作态度的措施
对于交通运输管理人员存在的工作态度问题,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使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适应新形势,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
3.1 以新理念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现代社会,人性化思潮正在统领各行各业的观念,交通运输部门也要站在新形势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宗旨,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事物,居于国家的角度去处理事物,就能够自然的转变工作态度,成为新形势下合格的交通运输管理人员。
3.2 以政策为依据,强化管理人员素质提高工作
交通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很完善,要认真学习这些政策和规定,要求员工严格按照这些中策和规定去工作,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于工作中表现的实施奖励,对于那些不能自觉遵守的员工,通过考核评议等手段,实施一定的惩罚,并辅以管理文化的熏陶,利用培训学习、利用榜样的力量等等方法,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不断改善工作态度。
4 结语
交通运输行业有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这是本行业的法律依据,对于一些思想不端正,无视法律的违反规定条例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制裁,用法律去规范他们的行为,以此摆正他们的态度。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对策
引言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交通运输行业既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又是辅助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帮助者之一。因此,帮助交通运输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既是幫助市场经济不断良性发展,又是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面参与到市场运作当中的重要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仅要提高速度,更要重视质量,只有坚持科学的经济管理,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保证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1低碳经济视域下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路径探索的意义
低碳经济实质上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打造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随着时展变化打造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传递一种自然生态和环保、绿色、节能的发展理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公路运输经济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还应当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注重生态能源的科学利用,减少对大气造成了污染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一方面,紧密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对公路运输系统整体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设计,对相关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化利用进行全面统筹安排,进而有助于不断降低废气污染等排放,并以此为基础,形成科学的利用模式,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低碳运营和低能耗发展,降低污染带来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路径探索,也有助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目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找出制约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统筹生态、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等之间的平衡关系,更好地推动公路运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2交通运输行业如何进行经济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想要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国家生产力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就必须积极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以经济管理制度来保证自身的发展质量,并保证自身的发展符合国家前进的方向。因此,如何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就成为了行业内部改革的重点之一。对此,本文进行如下分析。
2.1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应当坚持以市场经济、经济手段为主,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一味地以市场经济或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初期,行业内部一味地以行政手段来管理自身的发展,这样虽然能够最大限度听从国家的调配,为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服务,但是却不能适应国家目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行业应当积极以经济手段,也就是市场调控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不能以行政手段作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首先,在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中,政府应当弱化自己的调控地位。例如在一些大型交通项目的建设投资过程中,应当积极引进其他行业的招投标制度,加大其他企业的参与力度,弱化政府的参与度。政府虽然具有公共职能,但是在交通项目的投资建设中一味地以政府的财政投资为主会导致项目审批周期过长,无法真正切实有效地提升项目的完成率,这会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同国家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发展不匹配的问题。其次,虽然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应当以市场调节、经济手段为主,但是依旧应当坚持行政手段在经济管理体制中的重要辅助地位。交通运输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之一,因此,它同其他市场行业发展也有所不同,政府也应当在该行业中积极发挥自身的行政管理地位。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合理的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发展,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合规发展、合理竞争和良性竞争。
2.2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内部应当以更加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来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有效性和合规性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工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正常、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减少交通运输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并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工作也是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的预算,才能够保证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建设项目的有效落实,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向前发展。因此,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交通运输企业应当不断提升领导层的预算管理意识,加大对于预算管理的关注度,并不断优化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培养具有前瞻性的预算管理人员,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培养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加大员工的内外两方面的培养层次。在内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开展座谈会或组织员工进行培训,不断强调预算管理在员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外部培养中,企业应当积极聘请具有预算管理意识的员工,保证这些员工作为工作骨干能够为企业的预算管理带来更加科学的改变,能够提升企业整体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企业应当依据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并按照预算方案进行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
2.3政府部门也应当积极发挥在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行政手段的作用
以更加严格的稽查管理来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缺乏对交通运输行业必要的行政管理,将会导致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进而无法提高行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坚持以更加严格、科学、高效的稽查管理体制来进行行政管理,使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体制有重要的行政手段进行支持,严厉打击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可能存在的扰乱市场正常竞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确保市场竞争的合理性和良性,确保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可实施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规划;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我国城市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中心区的高密度开发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交通出行总量剧增。城市边缘和远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带来大量长距离出行需求。这就需要扩大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服务范围,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大系统中的运输方式结构,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磁悬浮等现代运输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又各有其优势和特色, 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有各自的合理使用范围。根据各种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要求, 明确它们在交通运输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其进行合理分工与合理布局,建立一个经济和网络协调、分工合理、全面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
二、交通运输系统规划
2.1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原则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旨在改进交通运输系统和建立规划交通运输资源的合理分配,要符合国家或地区以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状况,同时要确定交通运输系统近期和远景发展的蓝图。
进行运输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满足社会、经济、人口、国防、环境等方面的运输需求与条件,建立的交通运输规划应与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交通运输大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各种技术特点与环境要求, 进行综合协调规划与发展,发挥最大的综合运输效能;在运输规划中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综合运输能力,从而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投资效益;根据国家政策,通过对环境的调查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最后提出综合运输发展方案;另外要注意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整体协调,网络和枢纽系统的衔接与优化, 要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协调发展。
2.2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内容
完善的综合运输系统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相关建设资料及数据进行建档;
(2)进行环境的现状调查和分析诊断,统一对分系统的运输需求进行分析;
(3)明确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有关政策、目标和规划准则;
(4)运输体制和财政的现状分析与未来交通预测;
(5)统一分系统的运输供给能力,区际整体的运箱预测;
(6)运输组织管理的现状及改善的措施,编制出综合运输系统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等;
(7)运输供给短缺关键项目的分析与评价。
三、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及发展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既满足了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能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和谐,使人类社会能够延续下去,长远得到发展。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交通体系内部各运输方式在满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从整体结构上亦要满足保证自身发展及社会大系统发展可持续要求的合理分工和协作的实现,以期达到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长期动态协调发展。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包括: 建设配置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使之具有必要的综合运输能力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技术及系统管理,形成多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同时对交通流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诱导和监控,以提高现有基础设施的运用效率;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建设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交通运输与环境和谐等方面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对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
四、可持续通运输系统规划
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目标就是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要限制对未来的负面影响。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应该符合以下目标: 发展调控的机制能够促进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协调经济发展;经济的可持续通运输系统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环境的可持续性;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结果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让更大范围的人享受交通带来的好处,即社会的可持续性。
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 背景分析、方法选择、需求预测、方案生成与评价。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交通运输规划的框架, 同时考虑提高交通运输系统可达性。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围绕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和可持续目标下的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可持续城市交通系统模式研究、高度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交通需求技术研究、能源消耗分析与预测技术、环境影响分析与预测、保障体系研究。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理论的总体框架如图 1 所示。
图 1 可持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的框架
可达性目标的实现是交通运输对人和社会需求的满足,交通运输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需要进行有效的交通出行行为分析,满足社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需求则要从交通与物流分析人手, 通过物流系统的一体化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对这两方面需求的满足目的是在于实现对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满足。机动性目标的实现则从交通供需平衡的分析出发分析交通运输内部不同方面的问题,合理有效地配置、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协调交通各方面行为,目的在于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合理公平地分配交通运输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目标则通过交通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指标分析交通对环境的外部影响,确保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以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为代价。
关键词: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投入产出法;主成分分析法
2010年上海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81023.85万吨,比上年增长5.3%;旅客发送总量13431.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2008年末,上海市共有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当地法人单位9035个,从业人员54.7万人;资产总额为6272亿元,营业收入4472.3亿元,营业利润98.1亿元。可见,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上海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具体衡量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下面将通过定量的分析方法来进行比较测算,以期得到较准确和全面的分析结果。
一、2007年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
(一)投入产出法的影响力系数
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产业部门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而利用投入产出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在、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故本文初步选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来反映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行业的影响力系数:
Fj=■=■(j=1,2,…,n)
其中bij是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
当某一部门影响力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即各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上海的国民经济中排名第一、二位的为重工业,排名第三、四位以及之后的六、七位都为服务业,这也可以说明在上海经济中,工业对经济的影响还是较大的,同时,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不断增大,反映了上海经济发展转型的情况。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且排名第五位,可以说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也是非常大的。
(二)主成分分析法
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在针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进行分析时,单纯考虑其完全消耗系数所在的行或列的系数都是比较片面的。为了能更综合的评价上海经济对其依存度的大小,下文将各产业部门对其它产业部门的消耗看作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哪些产业部门对上海经济的推动作用比较显著。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降维,把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主成分)。既保留了原来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又有利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同时,还可以根据主成分计算各样本的总得分,对它们进行排序。其主要步骤如下:
假设有n个样品,m个变量(指标),构成矩阵
X=x■ x■ … x■x■ x■ … x■┆ ┆ ┆ ┆x■ x■ … x■=(x1,x2,…xm)
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x*ij=■ i=1,2,…,n j=1,2,…,m
其中,xj=■■xij,Var(xj)=■■(xij-xj)2;
2.计算样本相关矩阵R
3.求相关矩阵R的特征值,并按大小排列λ1>λ2>…>λm≥0。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u1,u2,…,um,由于特征值表示它对应的主成分反映样品信息量的相对大小,定义方差贡献率ai=λ■■λ■,累计方差贡献率bi=■ak;
4.根据规则在所有主成分中选取前t个进行分析,计算样品的各主成分得分yi=uiTX;
5.以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重,计算各样品的总得分y=■aiyi,比较总得分的大小,对样品进行排序。
在具体应用时,使用SPSS软件来进行主成分分析。由于在投入产出表中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中,每行的系数表示各产业部门对某一产业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即可以体现某一产业部门对各产业部门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故本文将完全消耗系数表中行的n个部门看作n个样品,将列的n个部门看n个指标,即bij表示样品j在第i个指标上的取值。而在使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时,原始数据矩阵中行为样品,列为指标,所以,首先对完全消耗系数矩阵进行转置,然后,使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1)在2007年上海经济中,各产业部门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的均值排名第5,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上海经济各产业部门的贡献较大,与之前投入产出法中影响力系数的分析结果一致;方差排名为第8,较均值排名有所下降,这说明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作为基础产业,各产业部门对其都有需求。(2)完全变量解释从原42个变量中提炼出14个主成分,它们包含了这42个部门的绝大部分信息,且各自不相关。14个主成分代表了原来的80.43%的信息,且每个主成分的增加对信息量增加影响较均衡,说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多方面的,并不能通过较小的变量来展示。(3)主成份负荷矩阵旋转的目的是使复杂的矩阵变得简洁,各主成分按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主成分1主要包含了建筑、房产及科教文卫、餐饮和邮政等产业的信息,除建筑业属第二产业外,其它都为服务业,说明上海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说明房产和建筑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较大;主成分2主要包含了第二产业和服务产业;主成分3主要反映了重工业的信息;主成分4则主要反映了科学技术产业的信息,这也体现了上海经济高科技、高知识的发展方向;主成分5则主要反映能源和交通产业的信息,这也正说明交通和能源产业作为上海经济的基础产业的作用,即对经济发展起着保障和先行的作用,而不是作为拉动产业。
通过使用投入产出法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对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储存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作为基础产业,对上海经济的各产业部门都起着基础保障的作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发展。
二、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对比分析
上一节主要是分析了2007年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来的依存度,只能说明问题的一方面,为了更全面地进行了解,下文将比较2002至2007年上海经济中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影响力系数及排名的变化,并将上海市与美国纽约经济中交通运输与仓储业的占比进行对比分析。
(一)2002至2007年上海经济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依存度变化
上海市2002及2007年各行业影响力系数对比,2002年上海的经济结构中影响力系数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轻工业和部分的重工业,服务业还没有占到主导地位。而2007年,虽然化学工业和金属冶炼仍占第一、二位,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服务业上升迅速,总体而言上海经济已经发展到服务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从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影响力来看,无论是2002年还是2007年,其影响力都大于1,高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且排名第四、五位,可以说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对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同时,2007年较之2002年,影响力和排名都有所下降,这也与上海经济转型,注重发展服务业、高知识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符合。因为较之第二产业,服务业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需求会更弱。
(二)与纽约对比分析
谋求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不断的与外界进行比较学习,才能更好了解自身。下面将上海和纽约2001至2010年经济总产值、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产值及所占比进行比较,以更好的认识上海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应该如何发展。
表2中可以看出从2001至2010年,上海市总产值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值都有大幅度提高。而交通运输业及仓储业在上海市总产值中的比重总体上有所上升,2006年达到最大值,随后有所回落;纽约市总产值和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值总体上稳步增长,同时比重从2001至2010年都维持在1.8%左右,波动幅度微小。
图1中我们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上海及纽约总产值比较进行了直接的比较,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上海经济中的比重比在纽约经济中的比重明显较高,在纽约经济中的比重维持在1.8%左右。纽约作为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其经济结构和模式对上海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并非要盲目扩大量,而是要注重质,发挥其在经济中基础产业的作用,真正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小结与启示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生产过程生产的产品即人或物的位移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它增加了其劳动或服务对象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也附加了其产品的价值,这部分附加的价值是运输收入进而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总体来看,上海市经济对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依存度较大,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对上海市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牢抓不能放松。同时,我们必须认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其它产业的衍生产业,因此是基础产业,而不是支柱产业,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之际,对上海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发展,要更加注重对质的把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其基础产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起运, 陈璋, 苏汝劼.投入产出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薛毅.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学习目标:通过为物流货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说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并认识交通运输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武汉为例,归纳在不同历史阶段,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而理解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目前青岛市区商业中心的布局特点,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态度,并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乡商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难点:交通运输及其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与交通运输关系密切,表1为青岛某物流公司的货物清单,请设计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归纳】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运输费用、运输时间、运输距离、运输量和运输物品性质。
【过渡】生产生活离不开交通运输,在区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至关重要。出示武汉地理位置图和景观图,并简单介绍武汉目前的发展成绩,从而进入合作探究一。
合作探究一:交通运输与聚落――以武汉为例
*江城
师问:据图1分析明代武汉城区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原因。
生答:特点:①沿长江、汉江分布;②由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部分组成。原因: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运便利,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
*九省通衢
师问:民国时期,武汉的交通运输方式有何变化(图2)?对其空间布局有何影响?
生答:出现了铁路。部分城区沿铁路干线扩展,城区面积扩大。
【过渡】引出武汉长江大桥,过渡到“桥都”时代。
*桥都
师问:根据图3分析,从1958―2000年,武汉城区的空间布局有何变化?为什么?
生答: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武汉城区面积不断扩大,由条带状演变为呈“蝶”状分布,城市功能结构日趋完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交通促进了武汉的发展,武汉的发展也带动了交通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高铁时代
【教师引导】高铁会给武汉的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图4)?(播放视频予以了解)
引出“武汉都市圈”,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发展不仅促进了武汉城市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分析该都市圈在我国的地位。
【归纳总结】交通运输与聚落: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聚落;交通运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布局,表现在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过渡】交通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也同样带动了青岛的发展,进入合作探究二。
合作探究二: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以青岛为例
【学生活动一】找出青岛市区的商业中心,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中山路、台东、香港中路、李村;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学生活动二】随着地铁2、3号线的建设开通,青岛市区哪些地方可能成为新的商业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区,可能吸引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建设住宅区,形成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商业中心,但也要考虑诸如政策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三】老城区的中山路能否再度崛起重新成为商业中心?(从交通、人口角度考虑,但也要注意老城区改造、打造自身商业特色、定位等方面)
【归纳总结】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交通便利、商业密集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商业网点;交通线路的改变,会影响商业中心的繁荣或衰落。
【课堂总结】
【课后探究】分析交通运输对青岛城市发展和市区商业中心布局的影响。
(1)老青岛的形成与交通有何关系?
(2)现在青岛城市的空间布局与交通线的变化有怎样的关系?
公共交通一直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交通,但在前几年由于人们购买力的增强,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购买了私家车,公共交通一度衰退。私家车剧增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最直观的便是交通拥堵,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北京交通几乎陷入瘫痪,其他中小城市情况略微好点,却也不乐观。在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提出后,公共交通运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些缺陷。
1交通管理不符合城市规划
国家对公共交通投入大量资金,但交通管理不当会致使资金浪费,如果交通管理有碍城市规划,反而会使公共交通达不到交通便捷的目的。城市规划与人口分布息息相关,公共交通则是大部分人的出行工具,如果交通管理安排不当,在人口少的地区投入过多的交通设备势必造成能源的浪费。同样的,如果城镇居民密集区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不足,必将造成居民出行不便,起不到公共交通的作用。从哪种情况来看,交通管理与城市规划不相符都将导致能源浪费,有违低碳经济的初衷。
2交通工具不能准时到达预定地点
交通设施迟到现象在公共汽车上表现比较明显。公共汽车是我们最常接触的一种公共交通设施,公交晚点情况相信大家都深有感受。公路上越来越多的私家车是公路拥堵的主要原因,公交运行期间赶上交通阻塞必然致使到站晚点。交通阻塞只是公交晚点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资金不足,公交车辆不够,如果有车辆出现突发状况,没有其他车辆补充,会致使公交短期瘫痪。资金不足还有另一个重要问题,公交车不能及时报废更新,老旧的车辆在运行速度及尾气排放方面都存在问题。
3信息系统有漏洞由于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迅猛
在很多城市完备的信息系统还没有确立,这就导致公共交通管制不完善,在交通运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进入21世纪后,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第一手信息就占据的先锋地位。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信息同等重要。不能及时更新信息会导致管理方针的制定有偏差,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在指定地区投放公共运输设备,信息系统不完备直接造成资源浪费。
二针对现今不足
提供以下管理方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正问题才能优化体制改革,在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方面也不例外。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公共运输包含于城市规划
但又有其独立发展的趋势。由于公共运输在近几年才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致使管理方针制定不是很完备,有些运输途径还会与城市规划相冲突,为避免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投入的资金浪费,制备合理管理方针变得尤为重要。公共交通运输要考虑人口密集程度,在商业繁华区、校园所在地、旅游景点等地加大公共交通设备投入,保证人们出行便捷。除了考虑人口问题,公共交通运输还应注意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地铁的建设应避开地下运输管道。为保障煤气、天然气等运输安全,地下运输管道会定期检查,如果地铁与运输管道相近,管道检查期间会影响地铁的正常营运,为人们出行带来不便。而且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发生煤气、天然气泄漏,地铁里人们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合理的管理方针不仅能提高人们出行率,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还能从根本上节约成本。
2加大资金投入
国家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公共交通运输日益壮大,现有资金不足以使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很多现有问题归根究底都是因为资金不足。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公共交通舒适度,吸引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此便可减少私家车上道率,不仅有利于道路通畅,更能实现节约能源,减少尾气排放。在车辆更新上也投入大量资金。以前的车辆在速度方面不及现在的车辆,而且排放量大,对环境有一定污染。投入资金购买排放量小、对环境污染小的公共交通设备,从而达到绿色公交的目的。增加新型公交车能在提高乘车舒适度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达到低碳经济的目的。
3落实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的完备性是公共交通运输事业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在这个信息就是金钱的时代,公共交通运输也需完备的信息系统。信息是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资源,它不同于汽油柴油等可见的能源,但在公共交通事业中的地位不容质疑。车辆信息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降低在运行途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道路信息能保证车辆畅通,在经过交通拥堵的地段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应对措施。人口信息能保证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得当,交通设备分布合理。政策信息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也很重要。政策信息是政策主体制定正确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计划、控制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直接决定公共交通事业能否开展。由此可见,信息的完备和畅通是公共交通运输过程中正确决策和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开发公共信息平台,提高信息的综合运用。
三结束语
关键词: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综合功能;运输能力
中图分类号:F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39-02
一、引言
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二、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
由系统科学理论可知,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综合整体。从系统及交通运输枢纽的基本定义角度来看,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由多个相关要素组成完成特定功能的系统,它不仅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系统的特性。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功能与目标的统一性。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同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条干线运输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又由为实现其运输过程的多种运输设备按一定布局原则和技术要求统一配置而成。为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相互协调,有关运输设备的布局与配置又须统筹安排。由此构成了运输枢纽结构的复杂性。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由多个多级子系统构成的多级梯阶的复杂结构。
3.交通运输枢纽与其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就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而言。它由线系统与点系统两类子系统群构成,交通运输枢纽属点系统,就一个交通运输枢纽而言,它既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以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同时又是交通运输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交通运输大系统为其外部环境。同时,交通运输枢纽又是它所依托的城市或地区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以城市或地区为其外部环境,因此,交通运输枢纽与其所在的城市或地区间具有十分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4.交通运输枢纽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或多种交通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其内部各子系统间、要素间的相互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交通运输枢纽的各个子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和技术差异性。基于各交通运输枢纽形成的历史过程及自然条件等不尽相同,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过程及发展也不尽相同和平衡。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的具体作业过程和技术设备配置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交通运输枢纽内各子系统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差异性。为此,在具体分析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
6.交通运输枢纽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或自组织性。当交通运输网或城市系统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或调整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及目标时,交通运输枢纽的自身结构及特征即可进行相应的改变。如城市交通运输网个别区段负荷过大,从而导致了运输流自身进行调整,自动寻求负荷较小的方向,保证向稳定状态过渡。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枢纽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且具有诸多系统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将交通运输枢纽视作一个客观系统对象,结合其特性,运用系统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
三、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
1.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干线的汇集点,是大宗客流和货流中转、换乘、换装与集散之点,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和联运的主要基地。交通运输枢纽的布局决定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间联运转换点的分布,因而对于大宗客流、货流的运输路径、运输效率、货物转运速度有着决定性影响。它在良好地完成运输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起到促进作用。
2.交通运输枢纽是同一种运输方式多条干线相互衔接,进行旅客和货物中转或对运营的车辆、船舶、飞机等进行技术作业和调节的重要基地,同时还为各种运输工具的周转和检修等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3.交通运输枢纽大多与城市相共生,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大作用。它是城市实现内外联系的桥梁与脉络,是城市整体的一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的各种设备和建筑也是构成交通运输枢纽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功能是保证完成四种主流作业:直通作业、中转作业、枢纽地方作业以及城市对外联系的相关作业。
具体地说,交通运输枢纽所承担的主要作业包括:(1)为本地区旅客的到发以及过境旅客改变旅行方向或换乘另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服务;(2)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换装货物服务;(3)通过干线直接将货物送达货运站、码头,通过专用线将货物直接送达工矿企业、仓库或者反方向的运出;(4)将货物由外部干线运输转入城市内部运输线路,或者相反方向的接运;(5)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运营(接运、发送、编组),为车、船等运输工具的周转与检修提供各种技术服务;(6)枢纽内部运输作业,包括城市各区间及其与郊区间的客、货运输。
四、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
首先应服从于国家和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其次要有利于运输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各种运输设备间的相互协调。具体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1)服从综合交通运输网布局与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枢纽在综合交通运输网中的地位、承担的任务及枢纽的合理分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为最高目标;(2)有利于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间的协调,在考虑与相邻枢纽合理分工的前提下,使各项设备既不重复设置,又不因设备不足而影响运输畅通,并应保证主要客流、货流在枢纽内径路顺直、便捷,保证整个枢纽约通畅;(3)充分发挥枢纽内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应根据所分担的合理客货运输任务而确定每种运输方式的适当规模和技术等级,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子系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4)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5)充分考虑其他综合因素。如运输能力要有适当储备,设备配置具有灵活机动性,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国际要求和环境保护等。
五、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协调
交通运输枢纽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衔接点,是各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设备构成的结合部系统。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须具备一定的技术设备物质基础和相应的组织保障,即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保证运输过程的连续性,即不间断、无延误地完成技术作业过程中的全部必要作业。(2)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设备的通过能力、输送能力彼此相适应,它体现在一般的指标中(货物吨数、旅客人数),或体现在该种运输方式接运的运输量与所需的单元运输工具的能力及数量的相适应上。两种运输方式衔接处,需设置中间库场及换装机具时,这些设备的能力应与相邻接的运输方式的通过能力适应。(3)各环节的作业时间相互协调,以基本作业环节为目标,前一项作业占用整车设备的时间应小于等于后一项作业占用整套设备的时间,且两者均应小于等于基本作业的相应作业时间。(4)必要的组织、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胡列格,刘中,等.交通枢纽与港站[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沈志云,邓学钧.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刘灿齐.现代交通规划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邵振一,董千里.道路运输组织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邱荣祖.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将以交通运输部门为范本,从交通运输部门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实际出发,多视角地论证交通运输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实现部门优势最大化和劣势最小化。
一、努力实现交通运输部门优势最大化
交通运输主要指通过使用运输工具和设备及基础设施从事人员和货物运输的经济部门。从1985年开始,我国借鉴西方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后,交通运输划归国民经济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劳动既是物质生产劳动,又是非物质生产劳动,它的劳动成果不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表现为运输对象提供服务的过程。马克思在科学总结交通运输劳动特征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服务”劳动(以区别于产品劳动)的科学概念。马克思指出,“货运”尽管没有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但它使运输对象“空间的,位置”“变化”了,“至于客运”,“位置变化只不过是企业主向乘客提供的服务” 。货运是物质生产劳动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是生产劳动;客运是非生产劳动,服务过程与乘客的个人“行”的生活消费过程是同步进行、同时终止的。
交通运输服务劳动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可持续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决定了它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不断创新地努力实现自身这一优势的最大化。
第一,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拓作用。
早在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在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中说,“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也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购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集结地,在市场交换行为实现之前,首先需要开拓和完成生产者、消费者与市场之间以及用于买卖的商品在不同地区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上的位置移动,因而专门从事交通运输的服务便应运而生,成为市场开拓的先驱,与市场同兴衰。
第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运行过程中的协调桥梁作用。
制约我国西南六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交通不发达,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中,这一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是西南六省区市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建起了骨干构架;其次更重要的是西南六省区市通向外部的交通大大改善了,三峡工程完工后,航运能力将从3200万吨提升到5300-8700万吨。青藏铁路与北京、上海、广州直接通车,成为重要的陆上新通道,广西北海、钦州、防城港的港口建设使西南拥有了新的对外开放通道,还有泛亚铁路、亚洲公路网等重大建设,不仅使西南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连接起来,而且是西南通向中南半岛,通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要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西南六省区市迅速崛起、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重要物质基础。
第三,让交通运输在提高和丰富人民“行”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结构中实现优势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个人及其家庭成员通过分配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自由地在市场上选购各种商品(包括服务,以下同),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总过程。交通运输必然成为联结消费者、生活消费品的生产者与丰富多样的生活消费品市场之间的先行官。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通运输最能直接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交通运输促进人类“行”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和“行”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的历史进程。1807年美国诞生了第一艘蒸汽机船“克来蒙特”号,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开辟了铁路轨道运输,石油的发现和电的发明,使石油代替煤炭,内燃机车代替蒸汽机车,1879年后德国出现了大量电力机车,1892年狄赛尔发明了柴油发动机,19世纪中叶苏伊士运河及此后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方便了跨越大洋的洲际运输,1885年本茨·戴姆勒发明了汽车,开辟了便捷的公路运输,1903年第一架以汽油为动力用螺旋浆推进的滑翔机获得成功,开辟了空中运输。当今,“载人航天”、“空间站”、“太空旅游”开辟了空间运输。在短短二百余年间,包括水路、陆上、空中、地下全方位的由水运、铁路、公路、空运、管道等多样化运输方式组成的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国内各地区间和国际间的综合运输体系迅速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二、努力实现交通运输部门劣势“最小化”
交通运输在努力实现自身部门优势最大化的同时,为了消除给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努力实现“两个转变”:交通运输必须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交通运输必须由污染型转变为环境友好型经济部门,才能最终实现交通运输部门劣势最小化。
(一)交通运输必须由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
第一,交通运输是资源消耗型经济部门
我国是资源总量大国,但是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紧缺的矛盾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土地、能源、水、基础原材料等资源的紧缺,交通运输恰恰是这几种宝贵资源的消耗大户。
首先是对土地的占用。以汽车为例,平均每辆轿车的制造过程需占地6.16米2,当代最先进的全自动(圆形)立体停车库平均每个车位占地5米2;平均每辆车的行驶过程需占的公路里程建国前为1.57公里,1998年下降为0.095公里,尽管单车行驶占用的公路里程大为降低,然而由于汽车总量的猛增,1998年公路通车里程总量是建国初的15.75倍,即占用土地的绝对量增加了15倍还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也要占用土地,可见汽车运输占用土地的特点是分散看很少,集中相加就很多。汽车如此,其他交通工具也如此:飞机需要飞机制造厂、飞机场,船舶需要船舶制造厂、码头、港口,火车需要机车制造厂、铁路、车站,管道运输需要管道制造厂、地表以下或地表的土地占用等等。整个交通运输部门如此分散的土地占用加在一起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土地占用数。
第二,“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概念的科学内涵
“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概念的科学内涵,用投入产出比的方法表述是指:以部门最低的资源投入率创造部门最高的经济产出率(简称部门产出率)(以年度计)。
部门经济产出率=部门生产总值(万元)/全国GDP总值(万元)×100%
部门(单项)资源投入率=部门单项资源投入量(实物量)/部门生产总值(万元)×100%或=部门单项资源投入量(实物量)/全国GDP总值(万元)×100%
由于部门投入资源在实物形态及计量单位上的多样性,所以部门资源投入率只能是单项的,需要逐项计算,例如:能源的投入就有煤耗、油耗、电耗等,为了可比性,必须将各种能耗都折合成标准煤吨为单位,这样每万元总产值平均能耗才能在国际同行、国内各产业、各部门、各行业间进行对比。再例如,对土地的占用,上海市提出以下可比性指标:地均生产总值,即每平方公里土地占用创造的生产总值(万元):地均投资强度,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所能容纳的投资额度(万元)。这两个指标越高,对土地的节约或集约利用的程度也越高。如果把这两个指标倒过来说,就是创造每万元生产总值所需占用的土地面积,每万元投资额度所需占用的土地面积,指标值越低,对土地占用越节约。
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概念的科学内涵用投入产出比方法,应当具体表述为:当部门产出率维持不变或上升时,部门内绝大多数项的资源投入率也维持不变或下降:当部门产出率下降时,部门内绝大多数项的资源投入率也以相同甚至大于产出率的幅度下降。
以上表述中的“绝大多数项”的资源投入率,是指占部门一切资源投入项权重的60%(其中必须包括土地、水、能源、基础原材料项)及其以上的项目数。例如某部门一共投入10项资源,其中至少必须有6项或6项以上项的资源投入率都符合上述对比结果,才有资格称为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如果低于60%,甚至当部门产出率下降时,绝大多数项的资源投入率反倒上升;或者当部门产出率上升时,绝大多数项的资源投入率也以相同甚至大于产出率的增幅上升,那么这个部门仍然是资源消耗型部门。
第三,交通运输建成资源节约型经济部门的主要对策
从源头上实现每一项资源投入项的实物量的减量化直至最小化原则,这是马克思提出的“要使一切进入生产(包括服务——引者加)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的原则,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和谐共赢,至少有以下四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