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地质学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学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学相关知识

第1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直观教学;对比;启示;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与地理直观教学法的比较

1.地理直观教学的涵义

“直观教学”思想最早由夸美纽斯先生于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书中并未直接提到“直观教学”这个词,而是通过具体的表述来阐明其直观教学的思想。“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在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量放在感官跟前;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1] 。这表明,夸美纽斯强调教学必须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得以开展。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人们对直观教学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关于地理直观教学概念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定义。在此,笔者倾向于陈澄教授在《地理教学论》中给出的定义:“地理直观教学就是教师演示各种地理教具、地理实验和组织课外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而获得知识的方法”[2]。由此可得出,地理直观教学即教师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手段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表征的知识。

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与地理直观教学法的异同

无论是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还是地理直观教学法,它们虽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都体现了“不同背景的文化与历史进程对这种教学方法精髓的认可”[3]。通过研究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见表1)。

(1)相同之处。首先,二者都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强调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呈现感官认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其次,它们具有相同的出发点:重视表象知识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不同之处。首先,适用范围不同。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思想适用于所有学科,地理直观教学法仅从地理学科角度而言。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源于观察,教师必须首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展开教学;其直观教学法强调任何学科在可能的范围或者采取一定的手段给予学生感官认识。而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及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了地理直观教学法具有浓厚的地理气息。

其次,可操作性不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直观教学方法的提出并不特别针对某一学科而言,而是强调“在可能的范围以内”、“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等,依据学科内容而定,其可操作性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地理直观教学法则针对地理学科而言,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采取直观教学以及如何使用直观教学。

再次,侧重点不同。直观教学思想注重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地理直观教学法注重给学生地理事物表象认识,给学生一定的表征符号,目的在于方便学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地理事物形象化、具体化。

现今,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直观教学法对提升有效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就通过简单而通俗的例子告诉教师在教学中直观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和重要性。特别是地理学科,相比其它学科而言,具有直观教学的可能性;同时,为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地理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学法更具有必要性。

二、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1.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对地理教学的一般性启示

(1)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提供参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现这一要求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夸美纽斯也提出“假如在开始任何学科的时候,他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放在学生的眼前,或向他们发出问题,这样去激起学生的兴趣……他就会满怀热情,要去精通它,要去彻底懂得它[4]”。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即兴趣对于教学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教学法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学习“营造地表的力量”时,学生对于岩浆喷出和侵入两种形式所产生的物质,在教师单纯的讲授中只能获得理性知识,但是,如果教师拿出玄武岩和花岗岩的样品,学生就能迅速理解和接受喷出和侵入两种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而岩石样品在学生去海边游玩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教师既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可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2)为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提供方法基础。计算机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计算机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场所、教学内容等对学生直观形象知识以及思维培养的限制,是直观教学思想的智能化体现。计算机媒体在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将实际生活中不易观察到的教学资源直观地放在学生眼前,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例如,进行“黄河”的教学,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黄河的忧患》展现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存在的隐患,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些忧患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头脑里呈现的黄河印象不再停留于空洞的想象中,而是具体直观的,尤其是对于生活在非黄河流经区域的学生而言。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地理教具使用提供方法指导。直观教学为地理教具的使用提供方法指导。地理教具的使用与教学内容具有严格相关性,否则,就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以及错误认识,使教学活动无效。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征,人们肉眼无法认识地理环境、地理事物的全貌,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认为“所教的学科不仅应该用口教,这只能顾到耳朵,同时也应该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的帮助去发展想象”[5]。

2.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法对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启示

(1)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思想除了具有上述直观教学法的基本作用以外,在《大教学论》中还具有其特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夸美纽斯认为教师的教必须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而直观教学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学要使学生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例如,夸美纽斯认为学习某一地理事物,必须把学生带到这一事物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形状、特性等方面的知识,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教给学生。

(2)让多种教法融入地理课堂。在现代,学者在进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将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分类维度,分成不同的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是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进行教学。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具体方法的选择,而应关注怎样教学才能将教学内容讲清楚、讲明白,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3)让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夸美纽斯直观教学思想的提出给教师带来了观念上的改变,教学不仅在于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我们生活的世界。直观不是目的,而应是手段。直观教学方法对地理教学必不可少,但是过分直观或仅停留于直观层面,都不利于地理学习的深入和内化,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在不断循环中交替使用直观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螺旋式、阶梯式推进地理教学,深化地理教学”[6]。

在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社会背景、教育理念或是学校条件、受教育者情况等与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相比都完全不一样,对“直观教学”的评价应全面客观,也应辩证地对其进行借鉴。

参考文献:

[1] [4] [5]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58-159.

[2] 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第2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低血压;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术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是提示病情变化的危险信号,及早发现、及时果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回顾性分析我科在心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科共开展心血管介入手术492例,男356例,女136例,年龄32~81岁,4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出现低血压,其中1例出现在血管穿刺时,3例出现在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发生血管夹层出现心原性休克引起低血压,68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血压。

2 结果

经过积级对症处理,除1例出现血管夹层的患者死亡外,其余全部心率、血压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其他并发症及后遗症。

3 相关因素

3.1 血压降低与血管迷走反射有关。精神紧张,局部疼痛,导管刺激,饥饿等均可引起血管迷走反射[1]。临床表现为迅速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恶心,呕吐,全身大汗[2]。本组发生4例。

3.2 血压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有关。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前降支近端闭塞,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行干预手术时容易出现低血压。本组发生16例。

3.3 血压降低与再灌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可出现血压降低。本组发生19例。

3.4 血压降低与手术操作有关。我们注意到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时,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在造影非相关血管时,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另外在导管插入过深或冠脉开口有病变,也可引起一过性血压下降。本组发生29例。

3.5 血压降低与药物。术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血压下降。本组发生3例。

3.6 血压降低与血容量不足。术前禁食时间过长,术中失血及出汗过多等,未及时补充液体引起血容量不足而出现血压下降。本组出现4例。

4 护理对策

4.1 术前护理

4.1.1 心理护理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医生,讲解手术简要过程,术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何进行配合,强调一旦有不适症状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要尽量给与解答和满足,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精神压力。

4.1.2 饮食护理 术前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进食,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4 h,如因故推迟手术时间,应让患者适当进食流质饮食,补充营养,保证能量的供给,保持患者的体力和维持正常的体液平衡,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1.3 物品准备 备齐术中所需物品,将除颤仪、临时起搏器、起博电极、急救药品、物品放在固定的地方,并使之处于紧急备用状态。

4.2 术中护理

4.2.1 术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倾听患者的主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于解决及帮助,如发现患者精神过度紧张,除常规给予镇静剂、氧气吸入外,应派一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手术床旁,用交谈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给于情感支持。如本组有2例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紧握双拳,表情紧张,在行右冠造影时,突然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患者主诉胸闷,及时报告术者,停止手术操作,鼓励患者大声咳嗽,安慰患者,稳定其情绪,同时静脉给予阿托品、多巴胺,10 min后心率、血压逐渐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

4.2.2 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的变化,迅速准确提供术者所需物品,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并做好抢救准备,如发现患者出汗较多,出血较多应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提醒大夫,同时加快输液速度,补充液体,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防止出现低血压。

4.2.3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压力波形的变化,特别是在导管到位、球囊扩张及梗死血管开通的瞬间,最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此时应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的变化,并及时报告术者,出现异常及时配合大夫进行抢救。本组出现的血压下降大多在这些阶段发生,护士及时发现,提醒术者暂停手术操作,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使患者转危为安,手术顺利进行。

4.3 拔管时的护理 为防止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拔管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说明拔管的方法,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护士要准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如阿托品、多巴胺、除颤仪等。维持静脉通道,持续心电监护,拔管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的变化,并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感,以分散其注意力,按压止血部位要准确,按压力度以触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局部完全止血后,用绷带加压8字包扎,在其上面放1 kg沙袋,给穿刺点固定的压力,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拔管后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以防出现低血压反应,如患者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胸闷等异常情况,立即配合大夫进行抢救。

总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时,出现低血压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导管室护士必须提高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严密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针对患者出现的情况,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而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治疗,以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于艳青,杨捷,柏颖.冠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6,12:4.

第3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日照276826)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Rizhao Polytechnic,Rizhao 276826,China)

摘要: 为提高学生软件实训的效果,在研究了CDIO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智能终端的软件实训管理平台。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softwar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tudy of CDIO teaching mode, software practice management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terminals is developed.

关键词 : CDIO;android;json

Key words: CDIO;android;json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97-02

0 引言

软件开发是各类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软件实训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于学生基本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一个良好的软件实训平台对于实训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发了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面向智能终端的软件实训管理平台。

1 平台开发理论基础

面向智能终端的软件实训管理平台基于CDIO教学模式。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是使学生主动地在实践和课程产生有机联系的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通过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的构思、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摒弃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的教育做法。

2 系统设计

2.1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的架构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采用B/S三层架构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浏览器端和android手机端用于展示功能界面,提供用户请求:业务逻辑层则进行业务逻辑处理,而服务器端则用于数据库存储和处理。

2.2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的功能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可以从功能上划分为三个管理员管理、学生端管理和教师端管理,为了学生及时得到实训的信息,还设计了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客户端。

2.3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的ER图

3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实现

①开发工具和环境。本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开发工具使用eclipse j2ee 和 android Studio,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②开发技术。软件实训管理平台服务器端开发采用SSS 为 struts+spring+sql开发模式。Android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数据交换采用json数据格式。

4 软件实训管理平台展示

4.1 管理员管理界面(图4)

4.2 学生端管理界面(图5)

4.3 教师端管理界面(图6)

4.4 学生管理android端界面(图7)

5 结束语

本软件已经在软件实训中使用,显著提高学生实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2]谢一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第4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迷迭香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织化学

Effects of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UVEC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rosmarinic acid 1

MA Mingchuan

【Abstract】AimTo study the effect of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on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line (HUVEC) and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rosmarinic acid (RAD) in vitro. MethodsExposured to 50 mg.L-1 ox-LDL or ox-LDL +RAD for 24 hours, VEGF protein in HUVEC cells conditioned media of each group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Meanwhile, VEGF mRNA expression in HUVEC was examined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Results ox-LDL upregulated VEGF protein and VEGF mRNA expression in the HUVEC cells.RAD could markedly inhibit the ox-LDL-induced increasing of VEGF(P

【Key words】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 rosmarinic aci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mmunohistochemistry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82-0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是1989年初发现的一种高度特异的,强烈的血管内皮促分裂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1],通过旁分泌方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及血管通透性的增加[2]。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VEGF 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故推测VEGF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AS)早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4]。目前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

甘西鼠尾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喜光,耐寒,为我国特有植物,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不多。迷迭香酸为甘西鼠尾草中提取得一类水溶性成分,它存在于多种植物如丹参[5]中。目前对迷迭香酸的研究多集中于抗炎、镇痛、解痛作用,而对其心血管方面的作用研究不多[6]。本实验旨在研究迷迭香酸对ox-LDL所致的VEGF分泌增加是否具有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内皮细胞的培养及条件培养基的收集:

HUVEC细胞(购于北京科恩公司)用含10%小牛血清(华美生物工程公司)的Dulbecco’smAified Eagle’s medium (DMEM; Gibco)培养基培养,待细胞长成致密单层后,用0.1%的胰酶(Sigma)消化,调整细胞数为1×105个/ml,按每瓶5ml接种于培养瓶中,置37℃,5%CO2孵箱中孵育48h后,可汇合成单层细胞,换以无血清培养基,静息24h,以消除血清的影响。将准备好的细胞单层换以含50mg/L ox-LDL(Sigma)的无血清DMEM培养基刺激24h,取其上清液,离心5min,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损伤组加入50mg/L ox-LDL,药物组同时加入50mg/L ox-LDL+RAD(使终浓度为1.0×10-9, 1.0×10-8和1.0×10-7mol/L)共孵,对照组只加无血清DMEM培养基。

1.2 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0含量:

在兔抗鼠IgG-HRP (SABC)包被的96孔酶标板相应位置加入100μl不同浓度的VEGF标准品(0,0.0239, 0.0597, 1.531, 6.125, 25μg/L)及100μl CM,与4mg/L鼠抗人VEGF抗体(Santa Cruz)室温孵育3h后,加入25μl 兔抗鼠IgG-HRP (1∶1000),室温孵育30min。缓冲液洗板5次,加入100μl 含0.01%H2O2的邻苯二胺盐酸盐,室温显色25min,50μl 2mol/L氢氧化钠终止反应。以酶标仪测定492nm处吸光度值(Absorbance)。

1.3 原位杂交测定中VEGF蛋白的含量:

细胞在24孔培养板内放置盖玻片,调整HUVEC细胞数为5mL,待细胞长满后弃去培养基,换以无血清DMEM继续培养24h。加入含ox-LDL(50mg/L)的DMEM培养基0.5mL。药物组加入RAD(终浓度为1.0×10-9,1.0×10-8和1.0×10-7 mol/L),对照孔只加DMEM培养基0.5mL。37℃, 5%CO2孵箱中培养24h,取出盖玻片,15%甲醛固定15min。加入含0.25%乙酸酐的0.1mmol/l的TEA缓冲液,乙酰化处理10min。37℃预杂交15min后加入含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Santa Cruz)的杂交缓冲液,切片加盖后于42℃湿盒中过夜孵育。PBS洗涤后以含20mg/L RNase的NTE缓冲液去除未杂交的探针 ,用地高辛检测试剂盒(Boehringer Mannheim)显色。脱水,封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的形式,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 内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的表达:

以已知VEGF浓度为横坐标,以其相应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一条拟合的直线方程y=-0.0361x+0.131(R2=0.9901. n=3)。HUVEC细胞中VEGF蛋白含量为(1.21±0.04)μg/L,当HUVEC细胞暴露于ox-LDL后,VEGF蛋白含量显著增加,为(2.39±0.06)μg/L。加入RAD后,VEGF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迷迭香酸为1.0×10-9 mol/L时,VEGF蛋白含量为(0.67±0.05)μg/L,当迷迭香酸为1.0×10-7mol/L,时,VEGF蛋白含量为(0.28±0.07)μg/L,与ox-LDL组相比降低9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 原位杂交检测VEGF mRNA的表达:

正常培养的HUVEC细胞中未见VEGF mRNA的表达,ox-LDL刺激后可见VEGF mRNA的高表达,在胞浆内及核周呈棕色颗粒,迷迭香酸可使VEGF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

3 讨论

目前普遍认为内皮细胞损伤,动脉壁通透性增加,使脂蛋白易通过内皮,沉积在内皮下,与As的早期发展有密切关系[7]。在诸多引起内皮损伤的有害刺激中,LDL和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引起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物质[8,9]。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ox-LDL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ox-LDL具有细胞毒性,使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据报道,ox-LDL引起的细胞损伤与其氧化性有关,维生素E可拮抗ox-LDL对EC的作用[10]。 Ox-LDL还可激活血管内蛋白激酶C而进一步氧化修饰LDL,使其生成ox-LDL。在LDL氧化过程中40%磷脂酰胆碱可转变成ox-LDL。此外,在喂食致As饲料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动脉损伤处测得ox-LDL的浓度明显升高。因此研究ox-LDL对EC表达VEGF的影响对于阐明As的形成机制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表明,ox-LDL不仅增加HUVEC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而且能促使VEGF mRNA高表达 ,提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ox-LDL与VEGF可能共同发挥作用。

迷迭香酸是从我国特有植物甘西鼠尾草中提取得一种水溶性化合物,它对H2O2引起的大鼠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1],对由Vit C-NADPH或Fe2+-半胱胺酸诱发的大鼠肝、肾、脑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也都有很强的一种作用[12]。本实验发现,迷迭香酸可明显抑制VEGF蛋白及VEGF mRNA的高表达,提示在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中,迷迭香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Banai S, Jaklitsch MJ. Pituitary follicular Cells secrete a novel heparin-binding growth factor specific for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89; 161:851-858

[2] Ferrara, H, Houck K, Jakeman L, et al.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family of proteins.Endocrinol. 1992; 13:18-32

[3] Inoue-M, Itoh-H, Ueda-M, 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expression in human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possible patho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VEGF in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Circulation Nov 17 1998; 98(20):2108-2016

[4] Ramos MA, Kuzuya M, Esaki T, Miura S, Satake S, Asai T, et al.Induction of macrophage VEGF in response to oxidized LDL and VEGF accumulation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lesions.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 1998; 18(7):1188-1196

[5] 黄炼栋,周吉燕,刘涤,胡之壁.丹参组织培养研究的水溶性成分研究[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56-9

[6] 刘鹰翔,计志忠.迷迭香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1993,8(6):248-51

[7] Kaneko M, Hayashi J, Saito I, et al. Probucol downregulates E-seledin expression on cultured human vasculer endothelial cells. Arterioscler Thromb1996; 16:1047-1051

[8] Steinberg D, Witatum JZ. Lipoproteins and atherogenesis: current concepts.JAMA (J Am Med Assoc)1990; 264:3047-3052

[9] Steinberg D, Parthasarathy S, Larcw TE, et al. Beyond cholesterolmAification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that increase it’s atherogenicityN Engl J Med1989; 320:915-924

[10] Scott M, Colles and Guy M Chisolm.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induced cellular injury in cultured fibroblasts involves oxidative events.J Lipid Res. 2000 Aug;41(8):1188-1198

[11]陈淑珍,付阳平,吴若.迷迭香酸对大鼠中性粒白细胞自由基生成和溶酶体释放的影响[J]. 药学学报,1999,34(12):881-5

第5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一、引言

 

多年来,不计后果的发展模式不断激化人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矛盾。为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等基本知识,“环境地质学”成为很多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各高校纷纷压缩总体教学时间,“环境地质学”课程教学体系也经历着内容精简和课时压缩的变革。笔者就近年来担任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授课教师的体会,对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教学管理部门和同行授课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二、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环境地质学》是从地质科学中衍生出来,用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地系统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调控与改善环境质量及减少环境灾害损失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环境地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促进学生在学习与工作中更多地关注本领域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理解和掌握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原理、形成、分布、预防和治理措施,掌握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自觉、主动地把本课程与环境科学专业的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增强环境保护研究与管理意识。

 

三、湖南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特点与现状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这两个教学环节及其开展形式都存在一些弊端,概括如下。

 

(一)课程开设学期靠前

 

本校的《环境地质学》开设学期为第三学期,是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们无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背景知识,更无地质学基础背景知识,对于环境、环境问题、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环境等基本概念没有任何认识。因此,课程初期需用6~8个学时讲授环境、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环境伦理、环境危机、资源有限性、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及平衡等环境科学领域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占用总学时的近四分之一,这势必导致后面的有关内容无法深入阐述。

 

(二)教材选取未突出专业特色

 

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及查阅该课程的众多教材发现,教材版本多,内容各有侧重。多数教材偏重于地质学专业背景。在讲解方法上是用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的理论讲解地震和火山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将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章节的讲解中。这些内容很适合矿业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学生,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认为以上内容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自然而然地就降低了学习兴趣,影响到了学习效果。环境专业学生学习《环境地质学》课程则应侧重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源、调控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预防地质灾害及避免地球化学循环异常等,然而现有的教材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较少。

 

(三)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目前,环境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两种备选形式:其一是就近组织学生考察湘江污染治理;其二是宝石考察与鉴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1.可供选择的典型实习场地十分有限。由于经费有限,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只能就近选择学校周边及长沙市内的实习场所,如组织学生参观湘江带的污染治理。这样的实习场地不够典型,且不太切合教学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大。

 

2.宝石鉴赏实习效果欠佳。基于市面上珠宝店铺对受访人群的可接受程度及学生安全性考虑,实习过程采取小组调查形式,各小组自行选择商场珠宝专柜或古玩市场进行宝石调查及鉴赏,教师无法同时对多队进行跟进、指导和监督。因此,部分同学并未按要求外出调查完成实习过程,从而也就无法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相关知识,这就失去了开展实习的初衷。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根据环境地质学课程自身特点及环境科学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针对环境地质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四、“环境地质学”课程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环境地质学的教材大都侧重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因此不能过多地依赖教材,需要补充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查阅大量学科相关资料,掌握行业最新研究成果并融会整合,在课堂上做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在讲述书本上固有的理论时,可以适当结合身边或近期热点案例,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可结合舟曲泥石流、汶川大地震、深圳滑坡等进行详细介绍。对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另外作为课堂教学而言,还要注意课堂艺术,教师要注重教态,语音的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来吸引学生,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二)明确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特色,重点介绍合理开发和利用地质资源、预防地质灾害及避免地球化学循环异常等。强调人地和谐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使学生认识到地质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是相互制约的。培养广义性、有限性和稀缺性的资源意识,坚持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和持续利用原则,充分发挥资源的多重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科学的人口意识、合理的生产意识、适宜的消费意识和正确的文化意识同样非常重要。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危害人类的自然过程始终存在,要充分认识这些自然灾害,尽量避开或缩小它们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

 

(三)采用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

 

鉴于“环境地质学”的多学科交叉性,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等特征,可构建“选题—导学—自学—小组讨论—演讲—反馈”专题化合作讨论教学模式(图1),即对于专题多且相互独立的课程,教师应该在导学前高度重视“选题”过程,适当增加案例切入式选题,并将小组讨论和自学过程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外,使学生的讨论形式和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不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该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生合作的协调者”的角色。

 

五、“环境地质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根据环境地质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其最佳实习方式应该是组织学生去考察、参观典型的原始地形地貌,或者地质灾害后遗症及修复治理工程和防治措施等。据此,我们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基本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保障基本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应该增加野外实习经费以确保野外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整体效果。野外实习费用为周期性支出,该经费投入应该纳入常规性投入范畴,按照每生每年一定额度划拨,给野外实践教学以经常性投入,才能解决目前问题。

 

(二)寻求多方式实践教学途径

 

为克服实习经费短缺带来的限制,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环境地质学的实践教学可打破原来的统一组织安排模式,采取多方向、多课题、多时段、多地点进行。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框架列出几个大的方向,如参观原始典型地形地貌、水土流失、宝石鉴赏等,由学生选题。或者学生自主拟定方向,呈报教师审查和批准。如此一来,学生们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方向。

 

实习场所可以选择在老家周边、课余活动场所、郊游场所或其他课程实习场所等,由学生自主选择,如地质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海洋侵蚀与堆积地貌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该教学实习周安排在理论课程结课后,距学期结束有两个多月时间,因此,实习时间可以灵活安排,除给定的实习周外,学生还可以结合所选实习点的情况,利用周末、假期等,在完成其他活动的同时关注周边的地质环境状况以完成实习。

 

总之,笔者认为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地质学”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过程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都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结合,同时增加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突出教学过程的知识性、专业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第6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天然气地质学;教学改革;研究生;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0-03

《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是主要阐述天然气的成因、运移、聚集、散失与分布规律的学科。传统的《石油地质学》作为石油地质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对油气的生、储、盖、圈、运、保与分布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但重点阐述的对象以石油为主,天然气为辅。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石油成因、运聚、散失与分布规律的了解远大于天然气,而天然气在今后的油气资源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除常规天然气聚集外,各种非常规天然气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使得天然气的勘探领域更为广阔,相对于液态石油在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方面有很多独特之处。研究生阶段是专业知识全面提升的重要阶段,在石油地质学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天然气地质学的学习非常必要。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科学理论、技术的快速更新,我国油气行业迫切需要具有广泛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的高等教育,更应顺应时代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入国内外天然气勘探经典案例,将教学与天然气勘探实践紧密结合,实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引导式、研讨式教学,弥补学生在天然气勘探知识方面的不足。教学内容的丰富生动与否,是否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是否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都主要源于教师的科研实践、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注重及时以最新科研成果、大量的天然气勘探实例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应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多媒体、讲授方式和习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一、课程重要性

《天然气地质学》是针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该专业的研究生基础有一定差异,有的在本科阶段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石油地质学》等油气地质领域的课程,有的为非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对石油地质学有所了解,但未系统学习,而石油地质学讲述的地质学主要是针对石油的,天然气作为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能源,其形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等地质学特征与石油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天然气地质学》主要针对天然气的形成、运聚与分布规律等内容,是对传统石油地质学的重要补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在石油地质学基础上,对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有更深入的认识,积累了天然气勘探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将来走上天然气勘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现状分析

本科阶段有关天然气的知识积累主要都是以《石油地质学》为基础的,而石油地质学主要阐述的是液态石油的形成、运移、聚集、分布规律等,天然气主要作为辅助参杂其中进行讲述。这就使得学生通过石油地质学的学习,对石油的地质学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对天然气地质学的认识欠缺。已有的天然气地质学主要是按照石油地质学的体系针对天然气进行讲述的,对天然气的特殊性阐述不够。教学大纲内容难以反映天然气地质学特色。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发展,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天然气的存在形式与常规的圈闭中聚集的天然气在运移、聚集特征和分布规律上有很大不同,这些特殊聚集形式的天然气应作为天然气地质学的重要内容进行补充。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的还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环节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讲授方式主要都采用多媒体讲授,板书很少或没有,这也是目前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教学内容来说,多媒体信息量确实大大增加了,但由于缺乏板书,多媒体展示时间有限,学生的笔记记录无法跟上,对讲述的内容就会理解不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往天然气各部分学习结束后,布置的作业或问题主要都以概念、论述、分析题为主,缺乏实例研讨与研究型的习题,这对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三、课程改革思路

1.增加实例与研讨式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以往的《天然气地质学》教学大纲已充分涵盖了整个天然气地质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很好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理论体系完整。但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理论阐述为主,学生以听为主。对目前的一些勘探热点和问题缺乏师生交流和互动,学习的主体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难以深入,不利于对天然气实际地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在充分考虑天然气地质学涉及的专业领域基础上,针对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和天然气地质学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方法及其应用来解决各种天然气勘探地质问题的实际,制定详细的研究性授课计划,以弥补教学大纲内容的不足。除了一般的讲授内容外,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增加与所讲内容有关的实例和研讨式教学内容,着力培养研究生同学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通过油气地质勘探实例的精细讲解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分析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讲授,真正让学生能够利用已经积累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合理的逻辑思维,理解各种勘探方法和原理及其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应用理论与各种方法解决实际天然气勘探地质问题的能力。

2.加强板书,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形式美观的多媒体能够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但多媒体展示往往时间有限,有的一闪即过。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板书,对关键内容必须配以适当的板书作为辅助,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接受理解的时间,以增强学习效果。《天然气地质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广泛,各种天然气田及其地质、有机地化特征实例极为丰富,但这些资料都很分散。要通过网络、书刊等各种渠道收集大量有关天然气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提炼和清绘,为制作系统的、内容完整的研讨式教学多媒体奠定资料基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涵盖教学大纲要求的各项基本教学内容。每一部分多媒体中都要安排用于进行课堂研讨的教学内容。每一部分多媒体的最后都要安排与该部分教学内容有关的概念和课后用于复习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多媒体应具有文字精练、图件美观、内容丰富和生动的特点,应把多媒体作为板书内容的进一步阐释。

3.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效果欠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们课堂听讲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对遇到的各种感觉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的问题及时提问,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和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对学生们理解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在课堂上及时纠正。除了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还要加强课堂研讨型教学方法的尝试,具体可以采用两种课堂研讨型教学方法。第一种研讨型教学方法,就是针对一些天然气地质应用方面的问题多采取提问的方式,课堂上分组及时让学生相互进行分析和讨论,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对问题进行阐述,最后主讲老师进行互动式总结分析,以使学生们能在课堂上就基本理解遇到的各种可能的疑难问题。第二种研讨型教学方法是针对综合性天然气地质问题,专门提出研讨型课题,鼓励学生们主动上讲台面对同学们进行课堂分析、讨论,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还要注意生动活泼地讲解,针对基本概念和一些相关问题,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与具体的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联系起来,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述,让学生更易课堂理解和接受。

4.设置具有研讨型的习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创新能力。针对教学大纲内容,除了设置基本概念、填空、判断、简答题与分析题外,还应重点设置大量实例、研讨型综合问题。每完成一部分教学内容,都及时布置名词概念、思考题、分析题、实例与研讨型习题,以供学生们课后复习和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对于各种方法、理论主要从方法的原理、概念的本质和理论的应用方面提出问题,对于复杂的天然气地质问题主要提出研讨式课题,对于综合应用主要提出实例问题,最终汇总课堂提出的问题和课堂后的习题,形成研讨课题集、问题研究性习题集和试题集。研讨性问题主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讨论,意见不一致时,学生们可以进行辩论。部分研讨型问题让学生们课后分析完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论与认识

《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综合性都较强的硕士研究生课程,针对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应从教材建设、课堂板书与教学多媒体建设、教学方法探索与改进、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开展工作,制作并不断完善和改进多媒体,补充反映现代天然气地质学思想的教学内容。积极采用讲授、提问和课堂辩论、讨论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并随时提出有关疑问和相关的科学问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以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油气地质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柳广弟,高先志,李潍莲,等.“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09-112.

[2]陈会年,张卫东,谢麟元,等,世界非常规天然气的储量及开采现状[J].断块油气田,2010,27(4):439-442.

第7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质基础课程;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18-02

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使近代地学开始进入中国并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完善[1],现已形成了结构体系完整、分支学科健全的基础学科门类。多年来,随着我国地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地学人才的大量培养,学科建设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

当前,国际、国内低迷的经济形势,给矿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矿业活动数量明显减少,使很多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和维持,间接地给地质学毕业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由于地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将目光投向较为优秀且表现突出的学生身上,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要想培养优秀的地学人才,地质学基础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启蒙教育。要做好这些工作,核心问题就是要明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从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其他地质院校教学状况,指出并探讨了当前地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化解策略,这对于优化地质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地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任课老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一、任课老师方面

(一)授课内容固化

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是地质教学的启蒙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对地质专业的热爱程度和学习热情。当前,很多地质院校的任课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给同学们讲授的内容仍然局限于课本,甚至完全照搬课本,没有引入更多的地质工作实例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另外,我们现在使用的部分专业教材中的内容很多都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成果和认识。老一辈地质学家在当时的科研条件下做出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但科学研究应以尊重科学为基础,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往有些观点现在看来已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理论认识也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对于当前地质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新内容、新见解的及时加入和讲解,授课内容应丰富、新颖。

(二)授课方式固化

传统的板书教学是一代又一代教师通过长期摸索和经验总结,提炼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板书教学既有助于老师将教学重点随时罗列在黑板上,并用任意形式进行重点标示,也有助于老师控制上课的节奏。但板书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当涉及地质构造演化或成岩/矿过程反演等内容时,板书教学就无法用图片或动画进行现场展示,难以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另外,很多老师仍延用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之间交流甚少,部分任课老师甚至不允许学生随意打断自己进行提问,这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表现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良好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方向引导不足

当前地质类学生中普遍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唯金钱论的思维模式,与在校期间老师的引导也有着一定的关系。高校的任课老师,除了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帮助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在这方面,很多大学教师可能还不如高中、初中、小学老师,有些老师甚至给学生灌输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生方面

(一)课堂表现不积极

单向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众多高教的课堂中普遍存在。虽然很多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任课老师也发现了这些问题,但却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纠正和引导,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叶立军[2]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对于改善单向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帮助。

(二)学习主动性不足

大学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与高中、初中、小学明显不同,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更多的是要靠个人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但现在的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能力较弱[3],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失去了最初的兴趣,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丧失了坚持的目标。

(三)过于现实和浮躁

受当前经济形势和社会因素影响,地质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上学期间可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矿业活动,对学生而言这本身是很好的实践锻炼机会,但却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学生为矿山企业或个人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相应地也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久而久之,就逐渐养成了唯金钱论的思想或者思维定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甚至是危险的现象。当毕业择业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意向沟通时,很多学生往往不管意向单位是否能给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也不考虑个人能力水平,而是一门心思关注工资待遇问题,这会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的第一印象,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工作的机会。聂焱等[4]以贵州大学为例,通过对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调查研究,也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习态度常受功利导向的影响。

三、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化解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当前的信息流通程度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在进行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时,除了给学生讲授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外,也应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传输给学生。例如,我国地质类院校所使用的一些出版较早的矿床学教材中,基本没有提到海底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但这类矿床现在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针对内容构建相似的课程,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更应注意内容的合理搭配和取舍[5],避免造成授课内容重复。例如《地球科学概论》、《普通地质学》等书本中就有一些内容是相同的。

21世纪的地球科学研究将面临社会需求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蓬勃发展的新挑战[6],这势必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地学基础教学中新知识、新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及时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二)改革授课方式

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的板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表漏无疑。这就要求任课老师应紧随时代潮流,在继承和吸收原有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当下流行的授课方式,增加新鲜元素以提升质量。例如,对于一些复杂地质体演化的讲解,可以借助动画模拟或视频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此外,每节课任课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应尽量留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来选择某些问题提出个人看法,采用互动的形式与老师进行交流。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查阅资料,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这种方式教学,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的收获,而且对于下一节课的讲授也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增设实践教学

地质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在教学和研究对象方面是明显有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地质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经过几万到几十亿年形成的复杂地质体,对其形成方式和过程我们无法观察和反演,所以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存在多解的客观事实。因此,在培养地学人才时,除了要求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所以,在进行地质基础课程教学时,授课老师应尽可能地在课堂授课外,进行一到两次,或者更多次的野外实践教学,强化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开展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体会在美丽自然风景中自由地去探讨地球无限奥秘的美妙之处,对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意义重大。万天丰[7]也提出,对于地质类基础学科的教学,应采用较少的专业内容,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和调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四)用心引导学生

对学生的培养,首先应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以自己能从事地质工作,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为荣。同时,应该让学生明白,无论从事何种方面的地质工作,都应以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刻苦进取,做出令自己、团体满意的成绩为主要目标,而不应完全以为获取更多的金钱为终极目标。一味地追求金钱,容易使学生在“金钱的社会”中迷失自我,迷失自己本应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不利于个人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连杰,叶大年.中国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写在地质调查所创建100周年之际[J].地质科学,2013,48(4):945-969.

[2]叶立军,彭金萍.课堂沉默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7):44-46.

[3]朱传庆,常健,邱楠生.基于学生自主的地质学专业实践训练[J].中国地质教育,2015,(1):106-109.

[4]聂焱.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报告――以贵州大学为例[J].教育文化论坛,2015,(4):63-67.

[5]徐宏杰,杨景芬.关于《地球科学概论》选修课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209-210.

第8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迎头积水 向斜轴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39-01

一、向斜轴部施工队组简要概述:

龙煤集团鸡西分公司正阳煤矿106掘进队施工的一采深部3B#绞车道,现已施工至6#测点前64米,底板标高-410.9m,与一采29#皮带道垂距23.2米,预计再施工15.3米揭25#煤,法向距离4.9米,该一采区区域成平缓的向斜构造形态,且向斜轴南翼大范围已经开采,该向斜构造翼角较小,因此所呈现出的褶曲较为宽缓。

二、关于向斜轴部积水及瓦斯情况的理论分析:

1、从向斜的两翼至其轴部,煤(岩)体从低应力区向高应力区转化,应力和变形模量以更高的比例增长,当煤岩体在此种状态下受到外部干扰时,将会更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2、在向斜的上部压缩增厚使得煤(岩)体中的裂隙和孔隙被压密、压实而闭合,因而阻止下部瓦斯向上逸散,向斜下层在引张作用下产生多组张性裂隙,形成了良好的瓦斯聚集空间。如下图1-1

3、根据地质学中的褶曲相关说明中有:在向斜轴部及附近的区域,煤的变质程度要更高,煤的微孔体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瓦斯含量越高,从而产生更多的瓦斯。

4、地下水与瓦斯共存于煤(岩)体中作为流体,在密闭区域内达到静态或者动态的平衡,当进行采掘活动时对此状态进行了破坏,两者的相互封闭作用解除,就会造成瓦斯和水不断的涌出。

5、由于向斜构造的特殊形态,易使向斜轴部底板积水,使得底板松软(可以参考我矿107队(一采深部3B#皮带道)当时掘进时的迎头积水现象)。

三、106队出水及瓦斯原因分析与推断:

首先排除为上部37#采空区积水导下,(该队组迎头上方120米左右为一采深部37#层采空区积水)原因如下:

①现在106队已经施工至29#皮带道垂下方23米,水若导下应该在29#皮带道及运输道或工作面先发现异常。

②在向斜的上部压缩增厚使得煤(岩)体中的裂隙和孔隙被压密、压实而闭合,其作用类似于“三带”中的弯曲下沉带,会起到很好的隔水作用,因此就算37#积水有导水通道,亦不易于从该向斜轴部导下。

1、由于106队组施工的一采深部3B#绞车道正是位于该区域平缓向斜的轴部,易于形成瓦斯聚集区,且现在施工的位置距离25#法向距离5米左右,再者该处向斜轴部相对于向斜两翼来说为高应力区,煤变程度高,产生更多的瓦斯,在此种状态下受到我矿的采掘活动干扰时,将会更易于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2、关于106队掘进时出水,简单的说就是该施工区域位于区域向斜的轴部,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其槽部受到挤压致密而不透水,使得地下水(包括岩层中的水或者裂隙导下来的一些水)汇集,就像一个大盆一样容易储水,(如下图1――2所示)107队所施工的一采3B#皮带道位于向斜轴部的南翼,距离向斜轴30米左右,107在掘进过程中底板尚且出水,更何况位于轴部的106队组了。

3、由于106队的掘进活动,使得106队现在水和瓦斯一起向外涌出,破坏了该处的水与瓦斯作为流体所达到的静态平衡,我认为位于现在-410.9m的标高值以上所赋存的水与瓦斯都将从该被破坏处(即迎头位置)释放,以达到新的平衡。

4、根据地测科在现场观测来看,迎头处积水水面宽3.4米、长3.5米,平均水深约1.2米,共计水量约为14.3m?左右,最大水头压力0.017Mpa,经过多次记录发现水面基本上是不涨不降,由此推测出水压力不会太大,且出水孔已经由之前的2孔出水变为1孔出水,出水量越来越小。

5、推测106队组在以后的掘进过程中还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到时必须打好超前探眼,处理解决好瓦斯与水的涌出,由于向斜轴部为高应力区域,还要加强巷道的支护,从而切实保障106队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四、处理与解决方案:

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出水与瓦斯的原因的剖析,首先安设排水管路,在106队组迎头处开一水泵卧子,用水泵将迎头处的积水排出。

2、与106队组临近的107队组施工的一采3B#皮带道已然完工,根据“防、堵、疏、排、截”五项治理措施中的“疏”,在107队施工的一采3B#皮带道处透一采3B#绞车道的迎头前方预掘位置来提前将水疏干,从而解决了106队组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积水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该方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而保证了106队组的掘进效率和安全。以下为施工钻孔设计平面图(图1――3)、剖面图(图1――4)

参考文献

[1] 车树成.煤矿地质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2]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3.

[3] 武汉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等合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79年.

[4] 白浚仁、刘凤歧等.煤质分析.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年.

[5] 庞渭舟、刘维周.煤矿水文地质学.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年.

[6] 淮南煤炭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合编.煤矿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年.

第9篇:地质学相关知识范文

Aba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geological data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data and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llection of geological data, elaborat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form compiling electronic dlcum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s ,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collection and delivering of geological achievdment data are analiz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work.

关键词: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

Key words: geological data;electronic documents;collection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82-01

0引言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增进与环境的协调和求得环境改善的科学[1]。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工作服务于社会的重要载体[2],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重要的基础信息,是国家的宝贵信息财富。做好地质资料信息的服务工作对对我们不断深化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关系到今后地质资料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3],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时,往往存在电子文档与纸质汇交资料不相符、资料不全、图件系统库缺失等问题,这就要求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熟悉地质成果汇交程序,具备一定的业务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成果地质资料汇交质量,为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1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的定义

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是指各类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项目完成时,按相应技术规范和原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和软件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是地质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的分类

成果地质资料主要包括纸介质成果地质资料及与其内容相一致的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两个部分。

新的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分为两类:即源电子文件、存档电子文件。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库和软件类以及多煤体类只有源电子文件一类,而没有存档电子文件。

3汇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电子文件与纸介质资料内容不一致电子文件与纸介质资料内容不一致。这是电子文件汇交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3.2 地质资料正文排版较混乱文中插表、插图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显示方向不是向上,这样不方便阅者在计算机上浏览;有些报告的内容分割成数个电子文件,比如封面、目录、报告内容各形成一个电子文件。根据汇交格式,报告正文应形成一个电子文件。有些报告无页码或页码混乱。

3.3 地质资料附图文件不规范计算机软件制作的矢量化图形文件转化成栅格图形文件时,造成附图丢色、偏色和丢失信息情况比较多,这主要是由于用MAPGIS软件制图时所采用的系统库与所交图件系统库不匹配。另外,附图册中,常见封面、目录及图例等页以求简单快速而用Word或Excel等制作而成,与其余附图文件格式不统一,造成后期汇交工作量增大。还有就是有些附图册中部分图件,按规定尺寸一页绘制不完整的,没做接图,造成图纸尺寸大小不统一,图册装订困难且不方便后期阅览。

3.4 附表文件组织分散附表的内容分割成数个电子文件,比如封面、目录、以及同一册附表的各页内容各形成一个电子文件。工作表的标签并非表名。

3.5 附件和审批及其它类电子文件的分类整理不明确、不完整按照规定,在成果资料汇交过程中必须准确区分附件类、审批类及其它类电子文件,不能混淆,保证文件的齐全性。而有些项目组在归档的时候仅归正文及附图类,项目任务书、承诺书等其它类文件在送审时一并提交,没留电子档,有的甚至连复印件也没有,尤其是补欠交的地质资料,由于拖的时间长,在后期汇交中出现缺少审批文件及部分其它类文件等质量问题,地质资料齐全性、完整性差。

3.6 内容摘要缺失新的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在汇交时附40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但是好多项目在提交时候根本就没有摘要,有些有,但是字数达上千字,不附合汇交要求。

4成果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建议

4.1 要求汇交人员熟悉地质资料有关规范及业务知识有些单位地质资料工作已不再经过档案室,而是直接由项目组成员或别的部门汇交。这就要求汇交人员必须熟悉有关地质资料的编制规范及相关知识。

4.2 要求项目组和汇交人员相互配合、督促汇交工作的完成在提交报告时,有些不要求内容摘要,这在后期汇交时,如果汇交人员手中汇交工作量大,且对项目情况不熟悉,有些来不及把报告细致的看一遍,这时就要求项目组人员配合,完善基础地质资料。

4.3 要求项目组和汇交人员明确职责,尽职尽责汇交电子文档编制和报告编写的规范,图件数字化,打印输出,图纸的折叠,附图册的制作,装订等多个环节有关。把握好每个环节对是保证汇交工作完成的保障。

4.4 加强地质资料汇交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汇交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汇交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培训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汇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求汇交人员既要精通汇交业务,又要学习一些要关的地质专业知识,积极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地质成果资料汇交是地质工作中一项重要且持续性很强的工作,要提高成果汇交质量,需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掌握电子文档汇交的新途径、新方法,确保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的完整性、规范性,为地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