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财务会计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会计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会计的目的

第1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我国 财务会计 目标

一、关于会计目标

1.定义。有关会计目标的定义,在我国会计界可谓见仁见智。葛家澍教授认为:为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而做出一切经济决策所必需的(有用的)财务信息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会计主要目标,即基本任务。陈毓圭、杨小舟教授认为:会计的目的或宗旨,是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所追求和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孟凡利教授认为:会计目标是指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结点,表现为预期应达到的目的。罗勇、李定清教授认为:会计目标是指对会计工作的质和量的要求,不同的会计工作就有不同的会计目标。魏明海、龚凯颂教授认为:财务报告目标就是人们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会计基本理论的中心,也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起点。

2.财务会计目标及其内容。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会计目标是随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会计目标来源于会计实践,因而能够把外部环境与会计系统有机协调起来。不仅如此,会计目标还是会计研究的起点,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都围绕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后者涉及到会计信息质量,本文将重点讨论前者。

二、确立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原则

稳定性原则。也就是说,财务会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应尽量避免经常变动。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核心的问题。财务会计目标确定以后,整个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才能得以建立。因此,财务会计目标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先进性原则。即财务会计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目标作为会计工作应达到的目的必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否则,就不能引导会计发挥应有的作用。

适用性原则。即一定时期的财务会计目标应该与该段时期的会计工作具体情况相适应,与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

系统性原则。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它由基本目标或最高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基本目标是对会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或最高目标的细化,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会计目标体系。因此,在研究会计目标时应注意它的系统性。

三、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定位现状

1.财务会计目标应分为两个层次: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它在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直接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同时也体现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是对基本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表达和实现,是在基本目标的指导下,从事财务会计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则因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不同而不同。

2.财务会计基本目标应为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则是两个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基本财务会计目标适用于一切历史发展的阶段,是从不同历史环境下具体财务会计目标抽象出来的共性――提供信息以满足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受托责任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委托人(已经的投资者)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作出是否继续维持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决策;决策有用观认为提供信息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进行投资、信贷等决策的需要。可见,二者是有共性的。即都是提供信息以满足信息需求者的需求。二者的区别是主要的信息需求者有所不同。

四、确立符合我国现实经济环境的财务会计具体目标

会计目标是客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确立我国具体的财务会计目标就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已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仍是我国目前企业的主要模式,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必须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深、沪两市上市的公司也越来越多,但在这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有股和法人股所占股权比重较大,对企业管理当局的任免具有直接影响力,同时,它们又均为非流通股,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所以这些上市公司并不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企业的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资本市场都不会在企业资本筹集上发挥主要作用,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只是少部分的资金从资本市场上筹集,主要投资者(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受托和委托的关系,委托人或受托人直接接触,受托责任关系是一种直接的关系。因此,我国财务会计应以这部分委托人(主要指国家)为主要服务对象,向他们报告受托人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就是把财务会计具体目标定位在以受托责任为主上。

目前我国财务信息应当采用有差别地披露,对于国有企业及非上市公司而言,应以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目标。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使用者较少,所以应主要考虑受托责任,对于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由于其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较多,所以应以决策有用作为最终目标。这样,既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共性,又能满足特定信息需求者的需要,这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只有这样,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蔡海燕.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选择[J].经济师,2006(12).

[2]吴海威,刘扩.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谈财务会计的目标定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3]张晓军.财务会计目标探析[J].山西财税,2006(8).

第2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在新形势下;强化财会管理;思考与对策

回顾和反思金融危机时期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业带来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不仅仅是个企业财务会计多项因素的权衡,更重要的是企业财务会计在管理上的强化,吸取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现状和发展方向,从理论和实践方法体系、制度组织体系和教育体系等方面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应用与正确选择,将财务会计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管理职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财务会计主要在决策管理、程序规范、实务操作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目的,有的企业铺摊子、上项目,一味注重投入,忽视投资决策和管理,固定资产比重上升快,在建工程较多,投资较大,甚至挤占营运资金,以至投入不能有相应的产出,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严重的还可能危及企业的生存;有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稍有积累便用在非生产性开支上;有的企业处在亏损的困境中,挥霍性花费也毫不吝惜;有的企业对生产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出现财经纪律松弛现象突出,营运无考核,物耗无定额,设备无人管,成本不核算,账账不符、账实不符或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问题以及虚盈实亏的问题,其主要问题则是,导致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明显上升。《财务制度》规定:“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些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有些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健全,存在有章不循、执行不严的现象;有些企业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程序和操作不够科学,个别企业甚至存在账目混乱现象:有些企业资金短缺是深感头痛的事,然而,实际上不少企业的资金不是缺在总量上,而是由于管理不善,致使资金循环不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由于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宏观性,使财务会计信息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问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为企业经营者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大开方便之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还存在小均衡性、局限性和不合理性。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对财务会计的规范,但是,随着各个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增多,某些条款缺乏可操作性的弊端也明显突出,如计提减值准备比例不规范,《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根据政策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由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可选择性较强,企业作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还是采用直线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时,可分别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单项投资计提。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重比较大,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计提跌价准备,但究竟采用哪―种,企业自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由企业自定。诸如以上情况,都会由于选择性较强而出现不同的结果,形成资产价值和利润不实的情况。目前,企业主管部门和所有者对企业经理业绩评价以利润为主要指标。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通过不计提准备或部分计提准备的做法达到目标。财务分析中,“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利润指标,往往对企业上市、配股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做法无疑为政策性原则的应用设置了制度障碍。

二、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要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市场竞争观念、货币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与收益对等观念、信息理财观念、人才价值观念、财务管理战略国际化观念、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等现代财务会计管理的理念,以适应现代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求。只有树立有价值的财务会计管理新思想新理念,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管理在创造企业最大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龙头作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者要具有创新精神,大胆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敢于打破原有准则和制度框架限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定先进的会计政策。正确处理好财务会计在管理中的创新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大多数企业财务会计业务,都能够从财务会计准则中选取合适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但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生一些新业务,产生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在财务会计准则中没有规定和说明相应的处理方法,就需要财务会计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真分析经济活动的内容和实质后,根据相关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找到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解决办法。利益相关者、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以及新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兼顾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事实上,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博弈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使财务会计准则不断优化。过去,在财务会计管理时,往往只把财务会计管理大多局限于企业单方面的行为,仅仅考虑对准则的描述,忽视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准则的程度。而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是以财务会计准则为基础的,新的财务会计准则的实施则又会引起财务会计管理的变化。因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降低来自政府部门的比重,增加来自实务界的代表。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要为公众参与准则制定提供必要而合理的形式,因此,信息要公开和提高透明度。必须提供财务会计准则制定的公开信息。信息透明度与沟通渠道不畅,是导致利益相关者间信息不对称及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条件的财务冲突的重要原因。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财务会计管理上的冲突需要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要对拟采取的财务会计管理在利益相关者中进行调查,倾听他们的意见,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以充分反映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三、不断强化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水平

第3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现代化;必要性;观念;途径

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财务会计现代化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因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1 财务会计现代化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并运用专门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完整、连续的监督和反映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一个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财务状况等基本信息的信息系统。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的财务会计方法和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财务会计的新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不能满足企业决策的需求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现代企业也更加注重价值管理,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时刻紧跟市场的变化发展,这时就需要及时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当前的财务会计核算、数据处理和财务信息反馈等方法明显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出实际的业务状况,因此也就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的客观要求。

1.2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局限性,阻碍了企业的继续发展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所提供的信息只注重企业的过去,却不关注企业的未来,更加不能满足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还不够完整。现行财务报告中所体现的信息主要是过去的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重要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价值、预测信息等皆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

1.3 财务会计的核算方法和理论有待持续更新和继续发展,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

例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而来的财务会计体系,只对政府和企业负责,忽视其他相关者的根本利益;还有些企业只注重会计记录,不注重财务分析和预测。就连价值管理、服务意识等问题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2 财务会计现代化应具备的观念

2.1 财务会计应面向用户

现代财务会计不仅要面对的是政府和企业,还要面对来自更多方面的用户,如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大众等,努力去发掘财务会计的更多职能。企业要想在社会经济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面对社会,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2.2 财务会计应面向未来

传统的财务会计是回顾型的而现代的应是展望型的。财务会计是一门时效性较强的应用科学,通过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过去记录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因为未来才是变化的价值动力。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摒弃以往的观念和理论体系,建立起面向未来的现代化财务会计理念。

2.3 积极的风险观

在经济社会领域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险伴随着人们一切的经济活动。逃避和忽视风险不是长久之计,转而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来有效的预测和控制风险。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收益和机会的丧失也不失为一种风险。要在辨别风险的基础上寻求对风险的最优控制,这就要使财务会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风险的预警系统,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创造最大收益的目的。财务会计人员要深化对风险的认识,将各种重要信息以适当的方式记入会计系统,并尽可能反映出会计项目存在的内在风险,使财务会计信息与用户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具有决策价值。

2.4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计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动力,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绿色会计的目的是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点,把生态环境看成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用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利用。

2.5 财富价值中心观

财务会计的发展要坚持会计资产向财富价值的转移,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当前价值并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尽可能全部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之中,从而实现会计资产与财富价值的一体化,进而使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和决策双重重大意义。

3 实现财务会计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3.1 更新传统的财务会计观念

要树立用户至上的观念,财务会计应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为用户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要存在服务至上的观念,为用户决策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要有面向未来、积极应对风险的观念,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计量企业的经济活动,准确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价值;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注重企业的社会价值,履行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

3.2 完善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系统

1)建立建全科学的财务会计系统,适应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其中包括: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会计科目的设置应符合新形式下的新要求;核算流程和方法的科学性、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岗位职责的明晰性和互补性等各方面的内容。

2)不仅要完善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也要满足财务会计报告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其中包括:规范和丰富财务报表外披露的信息内容;企业的经济预测信息和各分部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与否的披露;改变财务报告中仅使用货币用来计量的属性,实现历史成本计量、实物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等多种计量属性可并存的局面等。与此同时,要实现财务报告系统和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的无缝对接,严厉杜绝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

3.3 建设高素质、复合型的财会人才队伍

财会人员要在实际工作中尽到预测、计划、参与决策、控制、监督、反馈等一系列职能,所以必须由原来掌握的单一财会专业知识向复合化知识深入发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深入基层、熟悉业务流程,通过不同渠道以及多种方式来培养全面、复合型的财会人才队伍,这是财务会计现代化的基础。只有这些既有丰富财会知识又懂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财会人才,才能在日后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恰当的处理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让企业科学高效的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财务会计现代化赋予了财务会计更新的时代内涵、更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更科学的应用功能。财务会计现代化也成为当下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和十分紧迫的任务。它涉及到现代财务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新的观念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和热情,紧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财务会计的现代化改革目标,才能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一、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要做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首先需要理清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及关系,并对其进行科学的、规范的界定,以达到改革的目的。

(一)两者的关系

按照目前的现状来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非常简单的关系,即拨款关系。从表面来看,预算会计是政府中的主要会计,但其实不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相同,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预算会计的职能是对政府财政支出的预算批准及执行,它虽然能够在执行的过程中体现出“付款”以及“拨款”的流程,但却缺少后续的过程跟踪和记录。而财务会计则是把执行过程的后续任务进行接收、记录等等。因此,理清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之后,才能更好的去分析两者相结合的特点与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政府部门中,多数进行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的是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综合体,虽然政府将两者进行了简单的结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1、预算资金的执行过程记录不完整。一方面政府现有的预算会计对预算资金的执行过程存在不完整状态,导致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有很多是缺失的记录;另一方面预算会计只对资金流动过程中的最初阶段进行完整的记录,但流动中的资金运动没有进行很好的跟踪记录。因此,预算会计在这方面仅仅做到了对财政的预算与执行,在职能上并没有向资金流动的交易层面进行延伸,从而导致了政府一类的公共部门在财政资金记录上含糊不清,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政府的资产状况。

2、财务会计反映的资产负债不全面。政府部门中的财务会计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即资产和负债的反映不够全面。目前,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并没有把一些非货币性的、公益性的活动项目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内,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业绩以及相关的责任没有做更全面的核算及负责。只是在拨款时对相关的表面的资金流动进行记录,却不能对公益性的活动支出做出详细的确认和计量。这样也就使社会公众以及国家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情况缺乏掌握和了解,同时对政府的财政管理秩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加大了政府财政风险发生的几率。

3、政府部门中的会计目标不够明确。我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不只需要满足财政预算的需求,更需要的是能够满足国家对会计的要求,即国家的财政预算管理以及宏观经济管理,同时还要将政府的公共管理需求纳入职能范围,从而为其提供准确的资金流动信息、财务的盈亏状况以便相关部门使用。当前的政府预算会计还存在能力方面的不足,在确认、核算、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存在缺陷,例如会计科目不健全、核算方法不全面、报表体系不科学等。因此,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需明确会计目标,实现政府部门中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更好结合。

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相互结合

现阶段,在执行政府的财务任务时,其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已经进行了简单的结合,初步呈现出互补的状态,这就使政府中的会计体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其主要通过信息的相互传递以及协同来达到结合的效果,同时对会计的基础、科目、报告、功能等进行协调以达到完善政府部门的会计体系的目的。

(一)确立方法

目前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已有简单的结合及互补,但方法还需要完善与改进。第一,由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明确,两方的职能范围相对较小,导致单方面的跟踪记录或反映的信息不够全面。在这方面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制度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其职能范围,同时约束其行为,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监管的目的。也能够实现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记录,并且反映这一预算目标。第二,要做好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的完美结合,就要完善其体系。预算会计的任务就是预算相关部门所要预算的目标,或者是预算其执行的目标需要付多少款以及执行之后的结果预算,其目的就是实现该部门要实现的政策或公益性活动。简单的说就是对活动进行结果预算。而财务会计则是对其活动中相关部门所接受的资源以及耗费情况加以记录,以及对在活动中怎样分配资源进行记录和评估。因此,两方各自的职能就是在活动中进行衔接。因此,也可以重新建立两种会计制度,明确两方各自的职能范围,适当扩大职能范围,使其在进行资金预算和评估时互相有交叉点,并且在衔接环节的监督和审查上做的更好。两种方法并不发生冲突,在某些规定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可以实行相同的制度,例如行为标准,工作方法等;另一些具体方面,可以为其分开制定规则,例如在会计报告的制作上。重要的是两方所要衔接的点,一是在于预算会计预算的资金情况就是财务会计要记录的接收资金,另一个点就是两方都要实现其预算的目标以及能够很好地实行政策。目前的制度只能很好的实现第一个衔接点,第二个衔接点在执行过程中体现的还不够明显。所以,政府在制定会计制度时,无论是一个整体制度还是两个不同的制度,都应该把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当做一个整体,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分别管理与结合。

(二)实施策略

1、分类处理。确立了方法之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怎样实施。要能够有效的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就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状况以及负债信息进行全面的反映。在这一方面应该对一些重大活动项目及政策的实施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要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活动进行分摊处理,对财政的支出状况及政策实施类型进行很好的分类,以便在发生错误时对相应的部门和负责人追究责任并且及时挽救。

2、互相学习。在政府部门中,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都是以财政的流动为主要的关注对象,预算会计的存在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流动,财务会计的存在则是为了反映资源的接收,这些信息数据都是会计信息,都是应该确认及准确核算的。然而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对双方的工作内容可能存在一定的认识缺失,不了解双方的工作流程就会导致工作中的某一环节衔接不上。因此,要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应适当使双方在对方的工作流程方面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适当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财政流通过程中的衔接环节。

结语

第5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核算

一直以来,“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旧观念长期影响着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发挥作用,而且也会阻碍会计理论的长期发展。其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虽同时并列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也是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是企业会计的本身就是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根性,而且也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从不同角度控制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会计信息。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定义

1.财务会计的定义

财务会计是指通过对企业已完成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与核算,以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外部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有关的部门提供企业财务状况运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等经济管理信息为主要目的而全面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会计工作,通过一系列的会计标准程序,提供对进行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的制定,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且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积极健康有序发展。

2.管理会计的定义

管理会计又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具体指:以企业现在以及未来的资金运动为管理对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将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提供对经营管理决策有用的科学管理依据为目标从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既然已经从传统的财务会计里面分离出来,已经成为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综合性的、边缘性的、新兴的管理会计学科,如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点。主要区别如下:

(1)服务对象侧重点的区别

管理会计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信息,以作为管理当局规划目标、预测未来、制定决策、编制预算、选择方案、进行评价和控制的依据。而财务会计虽然也是为企业的管理当局提供信息,如成本开支、资金流转、利润实现等情况,但是财务会计是向外界同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团体单位、管理当局乃至个人来提供企业的信息。

(2)工作依据的规范有区别

管理会计工作不受公认的会计原则、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约束,而只服从于管理人员的需要和意愿,受经济理论、经济规律以及数学公式的制约。财务会计工作的依据则不一样。财务会计的工作必须按照会计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需要遵循会计工作的规范。要求从账簿、会计凭证到报表逐步对现有资料进行综合的时候,要遵守既定的会计程序和规范。

(3)工作重点的侧重点有区别

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现在以及将来,尤其重视面对未来,着眼未来,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展望,对今后进行预测和决策。财务会计工作重点则主要是反映过去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提供已发生的经济信息,进行反映和监督,对历史的描述。

(4)核算对象范围有区别

管理会计核算对象,可以是整个的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个局部。可以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为企业的决策、规划、评价、控制提供数据;也可以从企业的各个责任中心,为解决局部或特定问题提供信息。财务会计主要是以整个企业为对象,提供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总括性资料,同时也为实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需要,能够考核和评价各个车间各个部门的实际成绩。

(5)核算程序有区别

管理会计的核算程序不统一,不固定,可以选择合适的核算程序和自行设计报表的格式。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是固定的、有强制性的。一个企业需要向财政部门、上级、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开户银行提供资料,而这些资料如何整理,搜集,都是有固定程序。财务会计所用的账簿、凭证、报表模式也是统一的。

(6)核算方法体系有区别

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没有严密的体系,而且大量采用各种统计方法和现代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复杂计算。财务会计有一套处理会计资料的方法。对会计科目,凭证填制的运用,复式借贷原理的应用,登记账簿的需求,物资、账目的清查,成本计算规程,报表编制等,财务会计都有严密规定。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除了有很多区别,也有许多联系。

(1)研究对象一致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加工并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2)方法相互渗透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有独立的一系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方法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借鉴趋于一致。

(3)核算内容相互交叉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核算内容上有重叠。财务会计中的指标。如利润、产值、费用、成本等,是管理会计进行计划,预测和控制的基础,管理会计中的预算是财务会计的依据之一。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应用

从理论上讲,财务会计的对象主要是资金运动,即物质方面的核算,管理会计的主要对象体现在差量管理方面,如果把运动和信息很好的结合起来,便可以从静态和动态总体的角度来把握企业管理。由于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与特征、目的以及所反映内容上是一致的,而且他们具有会计总目标上的一致性,以及原始资料同源,信息同质等特点,所以,它们两者也有相互融合的基础。

1.管理会计的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延伸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相互并列的独立会计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的会计系统内部积累、孕育、分化和逐步形成的相当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权、所有权相互的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企业为了加强其内部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而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处理方法,即用财务会计的分析方法为基础进行预算基础的分析。来编制企业全面的预算以及责任预算,从而确定各方面的目标,建立全面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调节、控制、考核、分析以及评价,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职能,是由企业财务会计来执行。

2.企业需要对财务会计内容进行深化拓展管理会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存与改革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因此。进行投资决策,预测经济前景,完善经济责任制,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调控、核算、考核、分析以及评价等管理的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把实务工作的经验归纳为成本习性与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量本利分析、产品决策等专门方法。

3.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观点认为:财务会计工作是为了编制出对外报告的财务报表,但是管理会计上的任务是要帮助改进企业各项的生产、经营的活动,从而达到创造最大价值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管理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而智这些都在会计报表之外。这就需要会计管理人员在决策的过程中由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所共同提供信息。为了更好的进行企业的管理,达成会计的最终目的。管理会计同财务会计相结合,可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会计信息。二者服务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总体的要求,以便共同实现“提高效益、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这个会计终极目标。

第6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1.企业财务会计目转变的重要性

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了直接的冲击,经济环境变化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影响作用体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在经济环境下及时转变财务会计工作方式是企业应对挑战的重要举措。财务会计目的转变有助于企业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强对会计信息进行存储与处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够为企业的会计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目的的转变是为了适应大环境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信息搜集来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行状况,从而保持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因此要将财务会计转变和经济环境结合在一起,逐步实现财务会计的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2.经济环境变化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低下经济环境的转变意味着市场行情的变化,企业及时调整其财务会计工作,以应对市场竞争。但是部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经济环境变化需求,其财务会计系统中会计信息的采集不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只有相关管理部门的盖章和签字都齐全,才能形成有效地会计信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虽然其管理效率较低,同时企业不能及时及时了解经济环境变化下行内行情的变化,从而失去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财务会计工作分工原则不明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分工原则不明确,部分会计人员担负着多种工作,负责数据的传输、处理、报送、输出等工作,这种集中化的工作方式也容易造成内部人员的现象,一些熟悉会计内部操作的人们对系统内的漏洞了如指掌,从而会直接进行数据的修改和操作处理,降低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同时企业对内部控制不相容职责分工和职能分离原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实施财务会计决策时,单位负责人对人员岗位没有实行重整,岗位分工混乱,权限设置缺乏牵制,会计制度不健全,核算过程不规范。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致使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即便制订了一些相关制度但基本上为财务管理或会计管理的部门性制度,甚至与业务脱离,和具体实际差距较大。

2.3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人才的缺乏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目的影响体现在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当前财务人员要具备会计和市场信息分析两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市场信息化系统的会计人员的基本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求,会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市场形势的变化给经营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跨级系统的相关业务活动要进行及时的更新,会计工作人员要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操作,同时熟练应对各种会计问题,还要能够准确的掌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4财务会计审计误报风险加剧财务会计审计工作依赖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误报风险,信息化审计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后生成财务报表,实现了会计数据无人化处理方式,但是会计人员不参与数据处理容易造成错报或者误报的现象,例如计算机识别磁性代码出现错误,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混淆和错报。信息化审计工具应当采用会计人员和机器设备双重控制,会计工作人员应当参与计算机程序的升级和监控,及时发现程序软件运行错误,避免恶意信息盗窃或者修改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存在的风险之一。信息化审计资料的存储形式主要采用磁盘、硬盘等介质,一旦存储介质出现了损坏,就会造成其内部数据信息无法读取,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同时磁盘数据被人为修改的概率较大,引发会计审计工作误报风险。

3.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会计目的的影响

3.1对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影响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同时对财务会计信息要求不高,企业只需要根据市场状况进行战略决策,对财务会计风险的防控没有前瞻性的概念。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企业不仅仅要加强自身的经营和生产工作,同时也要了解企业财务会计政策是否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并从财务会计信息中了解经济环境变化下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增强对财务会计风险的防控力度。经济环境推动企业会计程序和方法的升级,企业的决策者在战略决策时从财务会计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撑,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策略。

3.2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的影响经济环境对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影响企业的规模大小和组织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规模和业务方式不断扩展,企业经营者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强,再加上企业战略规模的推移使得企业结构逐渐复杂,企业经营者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很全面的理解,经营者通过财务会计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对财务会计信息需求产生影响。企业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信息的直观反映,也是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参数,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更加直观化和透明化,企业信息和外界环境的契合度日益提高。此外,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规范化程度要求逐渐提高,并促进会计信息计量、确认、报告的规范化,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3.3对企业会计信息意愿的影响经济环境直观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影响其会计信息意愿的表达,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会计信息只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充分体现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一种被动的财务信息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扩大自,通过财务会计信息分析来构建筹资渠道和经营策略,强化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控制力度。再者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要主动向政府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给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3.4对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优化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促进了财务会计环境的优化,建立现代化的财务会计制度,为了更好的应对竞争,企业采用职业化的管理制度,优化财务会计管理环境,及时弥补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管理漏洞。再者强化对财务会计责权控制,企业对财务会计各个部门进行严格的权责分配,遏制不同环节中出现的信息失真现象,并在相关会计制度的规范下,制定企业内部的职业行为规范,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经济环境可以改进企业财务人力资源配置,企业采用严格的人员招聘机制,综合考虑企业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同时要完善考核机制,对于员工和管理人员采取相同标准的评价制度,保证企业公平公正性。此外提高会计人员的企业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会计人员更大的监督权利,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3.5对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审计的影响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内部审计产生显著影响,经济市场的变化也推动了信息化会计审计的发展,为了实现扩展信息化审计的应用空间,企业积极发展发挥其经济环境的主导作用,构建信息化会计审计适用原则,同时根据审计部门的需求颁布工作准则。再者为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会发挥信息化审计的监督作用,推动审计原则的践行,同时在应用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反馈,对实施会计审计原则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政策和条款的调整,确保审计原则的适用性。

4.结语

第7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论文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效益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新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中,均体现了会计原则和税法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相分离的原则。本文在介绍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的基础上,从成本效益出发分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下对己发生或己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由此形成财务信息,对企业和外部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提供报告,以满足其经济决策的需要为目标的会计。税务会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会计学科,它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令为准绳,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专门会计。

近几年,关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问题一直是我国会计学界和税务学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在分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基础上,重点从成本效益出发探讨了两者的分离情况。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2.1根本目的不同

制定与实施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可能性。而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保护纳税人的权益。

2.2主体不同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它规范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在会计主体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和事项做出准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做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会计主体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

纳税主体,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或自然人),也就是税法规定的独立纳税人。原则上,规范税制下应以法律主体作为纳税主体,当然也有为管理需要特殊规定的例外。例如,总公司和其没有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应该作为一个纳税单位自动汇总纳税,但外国公司的分公司就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纳税单位来管理。各税种的税法中都规定了独立的纳税单位(人),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规范和财政体制的原因,还没有完全做到按规范的法律主体来界定基本纳税单位。

2.3遵循的原则不同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所服务目的不同,导致两者为实现各自不同目的所遵循的原则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基本原则决定了方法的选择,并且是进行职业判断的依据。原则的差异导致会计和税法对有关业务的处理方法和判断依据产生差别。税法也遵循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但基于税法坚持的法定原则、收入均衡原则、公平原则、反避税原则和便利行政管理原则等,在诸如稳健或谨慎性原则等许多会计基本原则的使用中又与财务会计有所背离。

2.4核算方面的不同

目前,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不仅涉及应税收入和应抵扣费用确认的时间,还涉及价值的计量;不仅涉及企业所得税,还涉及流转税类各税种:不仅涉及利润表项目,还涵盖资产负债表中的几乎所有科目。企业所得税方面的差异不仅有时间性差异,还有永久性差异以及我国独具特色的裁量性差异。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存在诸多差异,因此在税务核算时往往需要在会计核算数据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效益分析

3.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成本分析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必然产生大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时的成本,主要有:

建立分离核算体系成本,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要分离,税务会计需要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涉税会计核算体系,能明确地对税法与会计的差异进行界定、协调与处理,企业进行纳税处理时遇到的难点基本上都有明确的核算标准,这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处理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会增加日常处理成本,企业不仅要进行会计核算,还要进行税务核算。

人力成本,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企业需要设置专职的税务会计人员,税务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会比以前有所增加。

其他成本,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可能存在其他具体成本开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度越高,这些成本的开支就越大。

3.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收益分析

如果企业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需要对外提供法定报告,存在公众利益,此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程度越高,取得的收益就越大。具体表现在:首先,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后各司其职,企业的税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都将比分离前得到较大提高,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可以起到相当大的帮助,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进而增加决策效益。其次,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能增强企业的涉税核算能力,有助于企业开展更多的、有成效的纳税筹划,帮助企业避免不必要的纳税损失,并且在企业面临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此外,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税务会计核算,而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有助于企业正确纳税与诚信纳税,树立良好的纳税信用,提高纳税企业的信用等级。

如果企业不是通过对外筹资建立,经营者就是投资者(例如国营企业、个体企业),企业不存在对外提供法定报告的需要,没有公众利益问题,此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否分离取得的收益无明显变化。若强行将其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分离成本将远远大于分离收益。来源于/

3.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成本效益分析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收益成本分析对于需要对外筹资建立,需要提供对外法定报告,存在公众利益的企业,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程度的加大,企业收益随之增加,成本也随之增长,两者之差是企业最终获得的结果,只有它是正值才是企业希望得到的结果,也是企业得以继续生存的前提,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使得企业入不敷出,则企业最终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甚至倒闭。随着分离程度的增大,分离成本会不断增长,而分离收益却会随着分离度的增加而变得增速迟缓,所以,就存在一个"收益一成本"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最大值会在0-1之间并靠近1的位置出现。这也就是在前文所谈到的向会计靠拢的企业,此类企业分离产生的收益大于成本,因此适宜采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关系模式。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或者分离程度低)时收益成本分析

对于不需要对外筹资建立,经营者就是投资者(例如国营企业、个体企业),不存在对外提供法定报告的企业,其没有公众利益问题,分离前后该类企业的收益将无明显变化,但随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程度的加大,所花费的成本却在不断增长,成本大于收益使企业得不偿失。因此企业没有必要非得增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程度,完全可以向税法靠拢。因而该类企业的"收益一成本"最大值会出现在0-1之间靠近0的位置。这也就是在前文所谈到的向税法靠拢的企业,所采用的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于长春,《税务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1.方式方法不同:财务会计是采用复式记账的方式,向外部需要了解财务报表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对外财务报表,报表将运营中的财务账目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成为“对外财务报表” 。而管理会计通过对预算报表的统计 运筹 计算机技术等方式及成本费用的分析,有效快捷制作出“对内财务报表”及时的向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性信息。财务会计是依照传统的程序格式 ,来满足企业核算账目的需求方法非常单一。管理会计是根据企业管理需求无规范程序 无规定格式,完全依照企业需求去做,所以管理会计的方式多样化则体现了其个性空间之大,与财务会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两者着重点不同 :反应过去的财务状况是财务会计的审核重点,它只能单方面的解释和反映历史遗留财务问题,属于“经济汇报型会计”。而面向未来则是管理会计的审核重点,通过财务会计反应的历史信息预测未来财务收支情况。属于“经济决策型会计”。

3.两者工作特征不同:财务会计要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章制度去执行,反映的财务信息其真实性 、准确性等都将进行严格的监督。而管理会计则可以根据管理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定性信息不受计准则规章制度的约束,灵活性较大。

4.两者工作人员要求不同: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要按照会计准则规章制度处理企业业务,工作人员要对每笔财务处理,制作凭证、填写账簿、绘制财务报表等内容熟悉其处理程序,来有效完成财务会计的工作。管理会计的工作人员要求,不但能够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的做账模式要求外,还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例如:统计学、运筹学计算、机管理及应用学等,来进行确认、计量、 记录 和报告。管理会计工作要利用滋生知识面广的条件有效的分析和解决企业的财务问题。

5.两者精准度不同:财务会计要求真实精准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每一笔账目的往来账目都要求严格,财务数据要求绝对的精确,否则借贷不相等账目会出现做不平的现象,就无法实现最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则需要根据提供的综合性信息,做出经济决策。对精准度的要求不用其达到绝对精确。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条件的变化,参与经济决策提供所需资料。

6.两者出现时间不同:财务会计又被称为传统会计,似乎是在商业时代开始的同时这种过去式的计算统计方法便出现了,由于其出现的较早,见证了商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会计行业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现代会计,其工作模式较为系统,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磨练,财务会计已经日趋完整,也成为了每个企业必备的财会系统。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出现的较晚,管理会计的出现可以更好的通过以往的财务调查进行目的性的会计计算,辅助企业内部管理高层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适当预测,并根据管理会计的调查报表进行更加正确的管理。

二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理论

1.制度和机构的融合:没有财务会计的存在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其存在性的必要,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前面讲到无论是单一的财务会计运行模式,还是单一的管理会计运行,都存在极大的弊端,因此,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制度与机构的融合,财务会计出现较早,体系较为完整,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大多数侧重于财务会计,因此需要大力加快企业管理会计机构的创建,通过管理会计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来弥补财务会计单一化的呆板工作模式,使企业的会计人员能够充分的调用多方面得数据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尽快加强管理会计部门建设,同时也不放弃财务会计部门的加强,双管齐下才能更好的进行两者融合。

2.凭证与数据的融合,凭证作为数据信息的初始来源,但是其数据量明显太少,于是,扩大信息的统计代码栏,增加备用的信息栏,扩大数据容量,成为融合升级的必要准备,因为扩大数据的容量,就代表着管理会计可以更大程度上的获取信息数据,进行更加完整,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数据预测统计。同时,财务会计进行的过去式的数据整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比如网络,文件档案等方式与管理会计系统的多方面数据进行数据共享,从而使管理者能看到得数据信息更加完整,从而实现财务信息与管理信息的实时共享。

三、总结

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两者的有机融合是现代企业经济改革,财务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适应这个资金流动飞速的经济时代,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学的融合模式,尽可能的发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优势,运用有机融合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弥补两者单一运行的弊端,这种融合是大势所趋,是企业经济进步的表现,二者的融合也不单单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参考文献:

第9篇:财务会计的目的范文

    要从根本上整顿我国会计信息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规范资本市场,稳妥地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除了健全法制、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措施外,重构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也是必不可少的

    构建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势在必行

    风行世界,无奈尚需完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等3个文件中。

    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为了规范公众公司的会计行为、维护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事后人们发现各项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缺乏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为此,人们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制定一个概念框架以统一概念、协调矛盾和指引方向。FASB于1976年率先提出了“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的研究计划,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以“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等文件形式予以,到2000年已经了《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非营利机构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等七个文件。随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IASC也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1989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报告,对国际会计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概念框架,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它是一个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这个体系能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也就是说,概念结构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系统,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

    FASB在发表的第二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大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英国的“原则报告”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澳大利亚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象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葛家澍,刘峰综合其他国家研究的概念框架,认为财务框架概念结构实质上是由一些财务会计最为基本的概念所组成,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目的在于指导框架准则的制定或应用。

    一般认为美国FASB的SFACs最能代表概念框架项目。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也都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编制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 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概念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在“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性”的“公允性”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份权威的概念框架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步履蹒跚,不减世人美誉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一般认为,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此之前,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会计职业团体及一些着名会计学家的有关专题研究报告。然而,进入70年代以后,传统的会计理论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