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科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第1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作业生活化的实践

1.情感体验式作业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在教学《家,温馨的港湾》(鲁人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通过课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都动情地说出了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当天的作业是:勇敢真诚地向父母表达敬意和爱意;为父母洗一次脚。通过课题组对部分家长的电话回访,家长对本次家庭作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本次作业也达到了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感情的目的。

2.信息搜集式作业

2011年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提出“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的要求,同时,建议“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品德作业中,可以结合学习内容,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

3.社会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生根据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作业要比书本知识来得更实际更重要,让学生走进了社会生活,学会了留心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关注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我爱我师》的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设计问题,采访老师。通过平等而真诚的沟通交流,学生了解了老师的作息时间、烦恼欢乐、工作内容,查看了老师的教案,倾听了老师的心声。学生们认识到了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体会了老师的辛劳,增进了师生情感交流,促进了平等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4.自主探究式作业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大的作业自由度。比如在作业的生活化中给学生更大地选择余地,在作业的内容、形式、难度和数量甚至时间等方面给他们一定的自。在学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主设计生活化作业并完成。有的学生选择收集消费者被侵权或维权的案例,有的学生搜集整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的学生选择调查校园周边的消费环境。自主探究式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5.道德实践式作业

在道德培养过程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实践是一个往复循环、相互转换的过程,道德教育更需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因此,在思想品德作业中设计实践类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自觉践行道德行为,能起到固化和强化教育效果的作用。在学完《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一课后,安排的课后作业有:自觉维护餐厅、集会等公共场所秩序;组建校园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小队。学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个人自立自强计划,告别依赖,努力践行。

二、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作业生活化的反思

在思想品德学科作业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源于生活,为了生活”的总体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作业生活化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对学生生活化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与评价问题;生活化作业与学生时间、课时紧张之间的冲突问题;生活化作业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的衔接问题等。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更多地关注课程改革和学生生活实际,让思想品德教学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实践,使他们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第2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 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分析

1.1信息技术丰富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

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借助互联网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筛选与整合形成高质量的实践素材,在实践活动主题阐述过程中,能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上,学生除了参加一些传统形式的社会调查、探究性实验外,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进行一定的模拟操作,借助软件的强大功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实践成果。这种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

1.2信息技术优化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过程

在以往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往往根据相应的教材课本内容选择实践主题,在探究过程中也是根据以往成功经验进行的复制模仿。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优化了实践的探究过程。在主题选择方面,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浏览发现当前的社会热点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在确定了主题后,能够通过互联网、数据库等途径获取实践素材,制定实践方案。在实践执行和结果处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沟通便捷性,能够通过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信息交流对实践活动进行调整,保证实践的高效性。

1.3信息技术实现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拓展与深化

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是阶段性强,教师往往在课业任务相对轻松的时间段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而实践完成提交成果后就结束了。这种阶段性的实践方法,在学生能力构建和知识体系拓展方面的效果十分有限。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记录统计,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为学生创建系统性的综合实践个人档案,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学生综合实践档案涵盖了学生的探究方向、实践表现以及能力构成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后续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参考,进行拓展与深化性质的实践安排。

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尝试

2.1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全面深度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首要任务是锻炼学生应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入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为学生详细讲解各类型软件、网站的使用方法,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体系,是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从信息科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制定相应的实践方案,选择合理的实践流程。

2.2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往往是建立在学生既有知识体系和能力基础上的有限拓展,学生需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问题探究解决的各个环节,提升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准备阶段,教师应给与学生适当的提醒,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形式进行选择,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探讨交流的方法,在实践成果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具体的软件进行制作。

2.3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的能力

分享与交流的便捷性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改变,也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应用体现。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将这种分享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细化,从成果展示、上传录入、观摩讨论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思维应用的培养。帮助学生借助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群组内与教师、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PPT、电子相册等内容的制作与上传,帮助学生学会登录校园综合实践主题网站、板块进行实践心得分享和讨论等。

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全面调动,是在教师既定学习目标下开展的实践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相应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够保证学生在信息化浪潮的发展中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当前时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针对当前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照辉.初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何敬荣.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3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民族心理学是在西方科学心理学诞生之时,就已经现身的探索和研究。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冯特所创始和创建的心理学则包含了两个重要的部分,这也就是个体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从个体心理学延伸出来的是后来的实验心理学的传统,从民族心理学延伸出来的则是后来的文化心理学的传统。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涉及了四个重要的部分,这也就是原始人类的心理考察,图腾制度的心理考察,英雄时代的心理考察,人性发展的心理考察。有研究指出,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叉和互动已经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进而,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分离、对立和冲突也已经成为了现如今的一个常态。目前,在中国本土强化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共识。有研究认为,中国的民族心理学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十种关系。这也就是民族学研究取向与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关系,质的研究范式和量的研究范式的关系,科学观与文化观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人类共同心理特征与民族特异心理特征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外显与内隐的关系,政治与学术的关系。一种综合的、包容的、折衷的、交叉的、整合的研究取向和研究范式更有利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有研究认为,探讨文化、种族和民族的心理学,实际上是文化学与生物学的彼此交叉的研究。这不仅与生物科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的探索密切相关,而且与文化科‘学、社会学、社会文化学的研究紧密相连。这带来的就是文化学与生物学的彼此交叉,所产生的就是文化生物学、文化神经科学等交叉科学的门类。有研究表明,民族心理学是一门跨心理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与方法论基础的多元性与独特性构成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民族心理除了要关注民族心理过程以及族群人格的研究之外,更要注重对民族心理活动结果的研究,同时也要注意到民族心理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民族心理有独立的、区别于民族学与心理学的田野实验法,是将民族心理放置于真实的田野场景中去研究。

在心理学的特定分支的探索中,例如在社会心理学有关民族心理的探索中,有研究就专门探讨了关于民族同一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关联。很显然,社会心理学的多元的研究也提供了关于民族同一性问题的不同水平的、不同理论的、不同观点的、不同方法的探索。

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决定的是关于民族心理考察的基点和本源、侧重和依据、核心和原则、根本和关键、尺度和规范、主旨和理念。这对于民族心理学的探索而言,所导致的是可以和应该从哪里人手,怎样和如何去把握研究对象,采纳和运用什么研究方式,创造和发明哪些技术手段,从而去考察和探索民族心理,去揭示和解说民族心理,去干预和引导民族心理。因此,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的探讨,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推进关于民族心理的理解和阐释。    

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对象和研究视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都应该是一体的和一致的,也都应该是匹配的和呼应的。因此,民族心理学的思想基础和研究方式实际上也就决定着自身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从而也就规定着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走向。    

其实,在不同民族的生活之中,民族的心理、民族的行为都与生活的常识、心理的常识等密切相关;也都与宗教的信仰、宗教的崇拜紧密关联;也都与哲学的理念、哲学的思想不可分割;也都与文化的背景、文化的传统彼此一体;也都与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影响相互一致;也都与传统的资源、心理的资源彼此共生。因此,这实际上所涉及的民族常识、民族宗教、民族哲学、民族文化、民族科学、民族资源,也就成了民族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式的关键。这很显然就是民族心理学探索的人手的方式、关注的方式、考察的方式、理解的方式、把握的方式、干预的方式。    

一、民族心理学以民族常识为基点和本源    

在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中,在不同的民族生活的方式之中,在不同的民族心理的构成之中,就存在着属于特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独特的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可以说,常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就内在包含着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在特定民族的生活常识之中,就具备了有关心理行为,以及有关民族心理行为的思想理论、探索方式、工具手段和干预技术。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包含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构成部分:一是常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关于心理行为的理解;一是专家的科学研究关于心理行为的理解。    

在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中,生活的常识或心理的常识就可以成为理解民族心理和把握民族行为的重要的基点和本源。这实际上取决于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对于民族生活、民族心理和民族行为的实际的影响。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对常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几个途径。    一是通过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的社会活动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包括了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向选择,人的社会生活的传统习惯,人的心理生活的生成方式。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认可和给出了一种基本的或特定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样态。特别是,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认可和给出的是一种基本的或特定的心理生活的方式或心理生活的样态。或者说,人的生活方式或心理生活方式,可以按照常识形态的心理学来进行建构。日常的生活方式、日常的心理生活方式可以是在常识的引导之下。    

二是通过日常语言的影响。人是通过语言进行互动和沟通的社会存在。在人的日常语言中,有着人类生活长期积累起来的关于世界万物和社会生活的语义表述。常识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解说,是通过日常语言得到表达和传输的。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日常语言中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学语汇,这些语汇不仅可以描绘和说明人的心理行为,而且可以影响和引导人的心理行为。特别是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中,许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都有在日常生活中的特定的含义。    

三是通过心理生活的影响。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就是普通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常人的心理生活就是人所觉知、觉解、建构、创造的心理体验或体尝。在人的心理生活中,常识形态的心理学会框定一种模式、一种流向、一种形态。那么,在特定的或独立的社会生活中,每一社会个体的心理生活都会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产生重要的或多样的影响。因此,在常人的心理交流和互动之中,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就会影响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日常生活。    

四是通过生活意义的影响。常识形态的心理学所拥有的心理常识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内涵的。常识具有的意义就是生活具有的意义。意义是人的生活的现实,或者说人的生活都是由各种不同的意义构成的。意义的现实决定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就具有特定的生活的含义,也具有特定的心理生活的含义。常识形态的心理学给出的关于人的心理行为的定义就是生活意义上的,是生活意义在人的心理行为方面的相应的或独特的体现。    

第4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新背景 初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科学的前提,其教学情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对物理、甚至对科学探究的态度,有着非凡的意义。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并不断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得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所谓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探究物理知识或者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是知识与生活相互转化的一种创新教学手段。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物理技能和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新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运用生活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思维。我们知道,初中物理理论性较强,里边涉及许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也很难了解其中的奥妙,学习起来往往找不到头绪,久而久之就会物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有着诸多的生活常识内容,诸如:家用电器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串联、并联;日常生活中的树木的成长涉及的光合作用等等。恰当的运用生活导入能够以生活的常识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以生活的经验来刺激学生想要学习物理的欲望。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常识进行导入,刺激学生的感官。如:在学习“压强”教学内容时,笔者以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性问题进行导入,即:冬天河水结冰,小孩子在河面溜冰不小心踩破冰面时,旁边的人马上趴在冰面上,之后爬过去营救小孩,为什么不能跑过去呢?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之后,笔者引出压强的概念,有效的将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增强初中物理知识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为有效初中物理教学奠定基础。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内容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性内容,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大都采取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硬性的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死记硬背物理原理等,不能够真正的了解物理的科学意义和作用,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甚至记住了所有的物理知识却不知道如何运用等。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丰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了解物理原理,找到问题的答案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在学习“光的色散”教学内容时,鉴于其中物理知识点的理论性,笔者将其与生活相联系,将其转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即:在大雨过后,太阳出来,空中会出现彩虹,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就自己的经验进行讨论,诸如:有的说出现彩虹是太阳光遇到雨水的一个映射;有的学生则说;是太阳光的反射等等。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这一生活现象,去物理知识中寻求答案,很快学生找到真正的原因:太阳出来之后,阳光过空气中残留的水珠时候出现的色散现象。这样,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探究物理知识。

三、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

实验是初中物理知识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不可能逐一的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因素来辅助教学,拓宽教学的范畴,延伸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教学中,鉴于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性,尝试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借以来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即:笔者改变传统物理教学课下安排作业练习的形式,而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亲手制作实验,实践实验,亲身的体验物理的科学性、生活性等,感悟物理的实用性,进而增强自我学习物理的信念。如:学习“声现象”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制作简易乐器的课外活动”;学习“光现象”之后,笔者开展“万花筒制作活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内容之后,笔者开展“天平制作活动”;学习“电路初探”教学内容后,笔者开展“我爱发明”的课外活动等等。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物理学习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深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能够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适当的引入生活内容,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物理,运用物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常识等等,从根本升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白秀英、王较过.初中物理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第5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教学内容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关注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列举学生已有的有关新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生活常识。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状态、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认知水平和与生活相联系定出教学重点、难点。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资源可以是课本资源、网络资源,当然也可以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等。

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目标,教师把各个环节所要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怎样突破教学重难点,自主的进行计划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备课和上课的对比,发现本堂课教学在哪些方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在哪里。

2 课堂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方式。“回归生活,关注现实”的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同时《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物理课堂教学联系现实生活,运用生活内容创设富有生活色彩的课堂,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生活意义的显现,促使学生为更好的生活而学习。

2.1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以学生现实生活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让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成为活动主题。在讲共振时,我们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1.洗完衣服,要甩干的时候,往往在刚开动甩干机的时候呵快要停止转动的时候,洗衣机晃动比较厉害?,这也是因为甩衣桶转动的频率很接近洗衣机的固有频率产生共振现象而造成的。2.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用手机,而手机的一种模式就是振动模式,手机中其实有个类似共振筛一样的共振器,它就是依靠共振原理使手机震动起来的。3.有些人晕车,晕车的原因有多种,自身体质差,对气味敏感,对声音敏感都可能造成晕车,而其中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难免要上下震动,而震动的频率接近有些人内脏器官的固有频率而发生共振现象,使其感觉不舒服,有难受想呕吐的感觉。

2.2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有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从学生生活中提取语言。如:学热学时,我们让学生进入一个“微观大家庭”(物质)。组成这个家庭的“成员”(物质有分子组成),成员的特点小、轻、多(分子的直径、质量的数量级以及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成员不停地忙什么?(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他们间怎么相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如此利用富于生活的语言使得多而杂的内容融为一体,符合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行为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如:课前我事先连接好通电自感的电路,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操作,结果该学生很快就把小灯泡给烧掉了(其实这是我预设的)。全班同学亲眼体验到了“安全第一”。这样注重体验的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的生活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积极思考,在生活中完成学习任务。

2.3课堂教学关注学习的生活意义

我们关注物理知识在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时常向学生介绍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动向。如:纳米技术、激光、现代航天技术等,引领学生关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社会意识。例如绪言课上我们用大量的生动史实讲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让学生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将生活现象与物理规律相结合,激发学生钻研物理知识的激情,为学生学好高中物理奠定基础。

3 实验教学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转入抽象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理性认识。

3.1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实验教学

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可使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如橡皮筋、气球、鸡蛋、水杯、硬币、易拉罐、饮料瓶等)做实验。

3.2多做课外实验提升生活技能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电笔、自制灯座等;让学生使用多用电表进行家电故障查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习题教学生活化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着重于使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内容上更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实际方面。

4.1设计具有生活情景的习题

在设计、选取习题时,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情景创设物理习题,真正实现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我们把习题设计为:上午6:40早读,学生家到校距离是4Km,如果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学生6:2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这样编习题不仅容易,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4.2选择具有时代性的习题

习题具有时代性,会使学生感觉我们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紧密相连,而物理技术的兴衰和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明天更辉煌而更勤奋。

如:2001年10月22日,欧洲航天局由卫星观测发现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型黑洞,命名为MCG6-30-15,由于黑洞的强大引力,周围物质大量掉人黑洞,假定银河系中心仅此一个黑洞,已知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匀速运转,下列哪一组数据可估算该黑洞的质量()

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速度

B.太阳的质量和运行速度

C.太阳质量和到MCG6-30—15的距离

D.太阳运行速度和到MCG6-30—15的距离

4.3用生活常识验证解题结果

第6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 中国高校 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 职责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Responsibil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Popularity Resident Life Tax Knowledge

――Take Baoding Residents Pay Taxes Knowledge Society Research as the Base

SHI Xuan, MA Dianping, WANG Yan

(Baod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Our residents have low knowledge awareness in life pay taxes, knowledge learning life taxable necessity and urgenc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social reality particularity residents informed by way of tax knowledge, obtained the popularity of college and living as an important way of common sense the inevitability of taxes and proposed expansion of the tax faculty, residents pay taxes to develop knowledge of teaching, social training recommendations in three areas.

Key words college; popularity of resident life tax knowledge; responsibility; countermeasures

1 我国居民学习生活纳税常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

近些年来,我国居民生活中先后出现的“馒头税”、“月饼税”、“妻税”的恐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错误表述,都反应出居民对于生活税收常识的缺失。

笔者面向保定市居民进行了纳税常识知晓度的社会调查,涵盖了居民转让房产、租赁房产、购买汽车、证券投资等纳税问题,收回有效问卷1651份,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明晰生活税收知识的受访者只占0.06%,78.5%的受访者表示一知半解。第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员、商人群体的知晓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可见经济实力和工作性质是影响税收常识知晓程度的重要因素,但并不能促使纳税人掌握税收常识。第三,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知晓度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可知,税收常识知晓度并未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而呈现正相关变化。

1.2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与居民对于生活纳税问题的日渐关注形成反差

(1)居民生活纳税问题的社会调研结果。第一,纳税问题引起居民广泛关注。对于个税、房产税、遗产税的社会关注度一题调查显示:有31.4%的被调查居民选择“很关心”,有58.2% 被调查居民选择“比较关心”。第二,纳税问题带来居民生活的不便。有79.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曾经尝试了解生活税收问题,但是还未能明明白白纳税,给生活带来不便。”

(2)我国居民日益关注生活涉税问题的社会报道。第一,关于2010年车船税调整的社会关注。我国人大网共收到97295条意见。其中,要求对草案进行修改、降低税负的占54.62%,反对制定车船税法的占8.61%。第二,2011年个税修订征集意见超过23万条。第三,2011年试点城市开征房产税,受到居民广泛热议。第四,二手房交易要严格按照价差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2013年3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二手房交易差额征20%个税”政策迅速产生社会反应。在郑州一个周六有500多人排队办理二手房过户。

1.3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与税收立法加速改革形成反差

2010年调整车船税,2011年1月28日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2011年9月1日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到3500元/月,2012年1月1日实施的《车船税法》、启动营改增试点,2013年个人销售二手房要按价差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税法改革愈发深入居民生活。另外,对偷税行为的处罚日趋严厉。2012年深圳特区宝安区租赁办曾对某居民违法租赁行为开出12万元的罚单。

1.4 我国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偏低与居民经济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形成反差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到2011年增长到21810元。①近几年来,居民购销房产、购车、出租房产、证券投资、艺术品拍卖等经济生活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沪、深股票账户数合计为16546.90万户;201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304万平方米;2012年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9309万辆。熟悉税务常识有利于纳税人做出理性的经济行为,纳税筹划逐渐成为居民理财的重要考虑因素。

2 居民获知生活纳税常识途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必然性

2.1 我国居民知晓生活纳税常识的途径分析

(1)我国居民获知税务常识现有途径的缺陷。调查显示,居民将自己不清楚税收常识的前三项原因归纳为:国家宣传力度不足,有关机关讲解不够清楚;学校没有开设税务课程;税收常识在生活中学习的有效途径缺失。可见,我国居民获知税收常识的现有途径不足。

(2)我国高校生活税收常识课程情况概述。目前,我国高校有关税务知识的讲授,集中在税务类的专业学习模式,课程门类划分粗、数量少,也有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税务双学位为代表的极少数的辅修课程模式,但没有面向非专业学生的普选课程。我国方兴未艾的通识教育,走在最前列的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所涉及的通识课程中,也没有税务门类课程。可见,我国现有居民获知生活税收常识的途径远远不能达到居民所希望的明明白白纳税的需要。

2.2 美国居民获知生活纳税常识的主要途径概述

(1)美国高校跨专业选修制度。纽约大学法学院的税法专业涉及50门不同课程,涉及生活税务常识的科目有:个人所得税,财产流转税,遗产税与遗赠税,慈善捐赠的税务问题,税负豁免。并设有general taxation选修方向。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甚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专业,有一个特殊的学院叫做个性化学院,学生可以随意选课而不申明专业,毕业后发“个性化学士学位”。美国大学普遍采用“主修+辅修”的制度,也是大学生学习税务常识的便利渠道。(2)美国高校各种层次的培训。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各种层次的税法培训非常火爆。大学成为必不可少的国家税收法律宣传者。(3)方便的税务软件被广大纳税人使用。美国高校会购买网上报税软件,免费提供给本校学生和学者使用。只要将相关数据和信息输入,无需纳税人本人作任何判断,软件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纳税申报书。②

2.3 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必然性

(1)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必要性。我国在税收知晓度上有特殊性。第一,居民税收常识知晓度水平偏低;第二,税收立法更新频繁,加大了自学税收常识的难度;第三,我国税务机关日常工作量大,能够放在详尽讲解税收常识方面的力量不足。(2)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可行性。对于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大学教育。第一,高校在专业教学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优势。第二,美国高校在普及居民税收常识工作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证明了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可行性。第三,本次调查关于“居民认为获知税收常识的较好途径”一题显示:95.8%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宣传讲解、学校开设税收常识课程、参加培训是前三位的方式。

3 关于我国高校承担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职责的对策建议

3.1 我国高校实施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工作的现存困难

(1)税务、税法类专业存在师资不足的现象。高校税务、税法专业师资不足,税务、税法类教师的授课量普遍存在超过合理课时的情况,③部分学校税务专业课的课程还有不同程度的外聘教师的情况。而且,纳税通识课程,需要税务、法学、理财融会贯通的教师。(2)现有教材不适于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应用。现在的税务课程主要存在于会计学等相关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对于纳税通识教育而言,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教材专业性很强,税种大部分不是居民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第二,现有专业教材都是以税种作为章节编排的依据,并没有关注同一经济业务所涉及多少个不同的税种,不利于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第三,案例真实性不高。

3.2 我国高校实施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工作的对策建议

(1)以选修课程、通识课程作为学校普及居民纳税常识的渠道。目前,开设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是普及税收常识的合理途径。一方面,我国高校现行的选修课、通识课一般为20~30个课时,符合生活税收常识的学习需要。另一方面,适当增开选修课,对于师资的增加要求较小。从长期看,培养税务教师队伍很有必要。

(2)开发适合通识教育要求的居民纳税常识教材。第一,反应税务与法学两个学科的交叉,注重培养公民的税收权利意识。通识教育注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高校的教学中唤醒我国公民对于纳税的权利意识,是非常理想的方式。居民纳税常识教材不仅要教给学生生活中的纳税、节税方法――“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理解立法理由“知其所以然”,才能化解公众对于税收的种种恐慌,更要教给学生保障自己纳税权利的手段,参与税收立法的途径,推动税收法定原则的贯彻、发挥民主的力量。第二,反应税务与理财两个学科的交叉,指导居民作出理性的经济理财行为。应紧密结合社会税收焦点新闻,精细设计案例,激发学生讨论兴趣,培养、提高实践理财能力。结合具体的涉税经济行为指导居民理财,强调方法的可操作性,以符合“学本教材”理念的要求。第三,作为纳税通识教材,需要学习的是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税务知识。因此,建议打破现有专业教材以税种为篇章结构的定式,改以居民生活涉税事项为主线安排教材章节以增加教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通俗性。主要内容包括:房产购销与出租、车辆购销、证券投资、遗产与捐赠、其他财产转让与租赁、工资薪金与劳务报酬等几个专题。

(3)举办社会培训,配合国家机关普及税务常识。随着税务法律的日渐增加、复杂,广大高校作为国家教育机构,理应承担配合税务机关普及税务常识的责任。展望房产税的改革、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个人所得自行申报制度的推进,我国居民所要学习的税务知识会越来越复杂,一定时期内税务机关的工作任务也会越来越繁重,那么,由高校进行税务常识社会培训将成为最可行的途径。

本论文是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高校普及居民生活纳税常识的职责与对策研究”(20130 122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我国统计年鉴[M].北京:我国统计出版社,2013.

第7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深刻;审题;立意;阅读

“深刻”隶属作文评分标准里第二层等级要求――“发展等级”。可见它高于“基础等级”要求,是作文“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更是作文备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作文不深刻则显肤浅,肤浅则流于平淡,缺乏竞争力,更与高分失之交臂。 “深刻”涉及内容多,涵括面广,在写作中往往不知如何给力。其实,作文的“深刻”需要一个较系统的思维训练,笔者认为不妨从如下三个方面给力“深刻”。

一、从审题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不会审题,审题不深就被作文拒之门外,无法谙熟作文之道。因此必须对审题予以重视。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发现了“通往罗马”的多条“道路”。

(一)大小互化

1、化大为小,添枝加叶。

这类作文写作范围较大,面对大界限的话题,不能随意为之,否则显得空洞散漫。应选择一个突破口,使它聚焦到一点,方能深入探讨,这就需要对文题“添枝加叶”――在话题前或后添加其他语法成分或相关的内容。

(1)【2007】以“传递”为话题。

(2)【2009】谈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看法。

“传递”是个动词,传递什么,谁传递;“常识”为平常、普通的知识,考生虽不易偏离却会因宽泛而显得无从着笔。因而很有必要为它们“添枝加叶”如:

(1)A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科技在传递中发展。(聚焦“技艺、科技”)

B民族精神之火需要传递,奉献精神之火亦需要传递。(聚焦“民族精神、奉献精神”)

(2)A感恩是常识,我们要牢记在心。(聚焦“感恩”)

B打破常识,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聚焦“打破”)

2、化小为大,以小见大。

对这类看似角度单一的题目,我们不该停留在表层理解,要从看似“小”的话题中插入大内容、大道理,达到“窥一管而见全豹”之效。

【2010】以《与你为邻》为标题。

对题中的“你”、“邻”,若停留在某个真真切切的邻居,那么立意就显得肤浅欠缺意蕴,不妨对照范文中的实例:

A 与你(农民工)为邻,我为你的伟大而骄傲,为我的渺小而羞愧。

B日本,与你为邻,我们应当相互尊重、学习,共创更灿烂的文明。

(二)虚实相生

1、化虚为实,寻根究底。

这类题目往往显得很“虚”,不能眼观手触。可是它们也并非不能把握。只要展开联想,我们能在生活某个熟悉的范围里找到对应的实物。也正因为对社会生活的联结,使得思考回归本源更加深入。

【2006】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

“天使”是神话传说中的信者,现实世界里无以得见,可是我们依据天使“真、善、美”的特点,就可以在现实中找到相关的对象――亲人、朋友、心中想象的某个形象、某种美好道德等。

A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天使有爱、有责任)

B我想起了妈妈。原来她一直希望我善良、真诚,像天使一样美好!(善良、真诚的人是天使)

2、变实作虚,由表及里。

这类题目的信息实在,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可是审题时却不能只停留在实在对象上,否则行文如同嚼蜡毫无意蕴。作者要展开联想想象,透过表面实物,挖掘内部联系。

【2008】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

出题者绝不仅是让考生讨论实在的“不”字,对此题的思考则要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不”有什么内在含义,深刻意蕴。

A说“不”在智者那里,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不”是睿智拒绝)

B说“不”就是选择放弃、逃避。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坚强。(“不”是放弃逃避)

(三)联结社会、人生,表达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作文绝不只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作文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又或是引导关注社会现象,或帮助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我们不乏看到“谈谈你生活中有关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要求,可见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历程等是写作的源头也是创作的回归。文章审题只有联系生活才显出生命,才显出意义,也才会深刻。脱离社会人生的思考,一切立意都是空中楼阁。

1、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创造未来。(对未来的思考【2005】以“纪念”为题。)

2、面对失败与挫折,不要轻易说“不”; 面对未挑战过的事,也不要轻易说“不”。(对生活的感悟)

3、勿忘“廉洁奉公”常识,生命之树方能长青。(对社会现象和生命的认知)

二、从立意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立意,即拟写题意。它是深刻的第二步。在写总观点与分论点时学生往往有词不达意之困,即便思考联结深刻,可是表达如果不得当也会让深刻的力量减少一半。因此,立意也需给力。

1、精确选词,善用修辞

(1)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运用对比手法递进深入剖析题意,而且“轻浮”对“无知浅薄”,“智者”对“洞明世事”,“意气用事”对“狂妄无谓”,“勇者”对“大义凛然”等精确的选词都是体现严谨而深入的思维。)

(2)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高贵的心灵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后,理智地纪念苦难。(运用引用,内容之间产生对比。“忘记”对应“背叛”,“咀嚼苦难”、“理智纪念苦难”又体现“高贵心灵”。)

2、善用关联,辨明逻辑

(1)语言不光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递进关系)(【2004年】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

(2)对一般常识,我们严格遵守;但某些常识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显出其不合理性,我们就要打破常识。(转折、对比)

(3)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假设、比喻修辞)

(4)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也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目的、递进)

(5)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对比、递进)

可见,摆脱对句意的一般陈述,运用常见关联词能多角度解读话题,助拟意深刻一臂之力。

3、运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句式阐述社会生活、生命成长之理。如:

(1)为人子女,应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有报答之情,因为这是常识。(是什么、为什么)

(2)爱,是天使的化身。天使,是用爱雕琢出来的。(是什么、怎么样)

(3)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怎么样)

三、从积累的角度提升作文的“深刻”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积累就是写作的源泉,它两者好比根与花的关系,根深才能叶茂、花红,同样,阅读积累多了,写作才能得心应手。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曾说:“书读得多了,才形成了思想。尤其哲学对人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它能帮助人培养自己思维的深刻性、认识上的整体性、人格上的进取性,使人站在新的高度。” 阅读有助于帮助积累,帮助学生突破表象,深入认识,提升思想高度。这和写作形成“深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程老师还说:“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单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化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身与社会经验的缺乏……学生不该只是习题人,更该成为读书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最后,在阅读积累中应及时思考人生、生命,主动联系相关作文题目,对已考的题目进行深加工,对可能考的内容作好预备,真正明白“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这样。我们的阅读积累必定能对写作起到积极有益的帮助,帮助我们去了解生活、思考人生,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

当然,以上三方面训练能让学生把作文的审题立意积累变成一种爱好,把思考当成习惯,提升作文的“深刻” 度,但提升作文“深刻” 度的方法绝不止这些,这就有待我们不断探究、不断发掘,帮助我们的学生,令其作文立意由浅入深,由平淡变精辟,使作文绽放“深刻”之光华。

第8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生活化;探究

一、课堂教学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上课伊始就能从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或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入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充满期待。

如,我在上化学的第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对化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会和学生一起谈论生活中与化学有密切关系的生活实例: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烟花中的二十九个脚印是怎么出现的呢?平时妈妈炒菜时马勺是否着过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再如,在讲授“空气”一课的时候,我先从生活中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入手,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空气的了解。当然学生都知道空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在让学生充分畅谈空气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之后,我因势利导地引出化学概念中的空气是由不同的分子构成的,进而准确、合理地引导学生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这样通过联系生活,构建生活情境教学,有效地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得学生真正进入到问题的探究者这一角色,从而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探究生活现象

化学教材的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就必须从平凡而广泛的生活中挖掘出具有化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去探询、去感悟,加以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之后,知道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但总觉得是一个很平常简单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我组织学生应用燃烧的条件破解苗家吃炭火的巫术表演。首先课件播放苗家吃炭火表演的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神秘感、新鲜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与学生一道分析其表演原理:实际这就是简单魔术,靠的是道具和灵巧的手法。表演者吃炭火用的木材是杉木,是湘西当地的一种树,这种木材易燃烧,但形成的炭火温度低、易熄灭。吃的时候大师先喝“仙水”,留少许于口中保护口腔。吃了炭火后马上闭上嘴巴,目的是隔绝氧气,随后用耐温的牙齿去压扁木炭。把这些要点一讲解,学生自然明白了苗家吃碳火的表演原理,从而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通过对表演原理的分析,也培养了学生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科学品质。

三、结合已有生活常识学结化学知识

化学的知识体系是在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而不是我们老师进行知识系统灌输中形成的。如,在讲溶解度的概念时,因为糖、盐这些物质溶于水的生活常识学生都很熟悉,不同的物质在相同量的溶剂里溶解的量是不同的,这些学生一般都是有体会的,在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而引出“溶解度”这一知识点。参照以前学过的一些量度知识:温度是衡量物质冷热程度的量度,长度是衡量物体长短的量度,浓度是衡量溶液浓稀程度的量度……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生对溶解度的概念就会易于理解吸收。

再如,在讲授气体的溶解过程中,可以准备一瓶没有打开过的可乐。课堂中,摇晃可乐瓶可以看到瓶内产生大量的泡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打开瓶盖后,可以看到可乐疯狂喷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气体溶解度随压强、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过这样的实物演示观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

脱离了生活的科学是乏味的,科学更应该服务于生活。对于初中生而言,当其学习了化学知识后,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生活,总结生活常识。如,在学习了铝的相关性质这一知识点之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妈妈提出使用铝制餐具的合理化建议,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涨。一位学生在对铝的性质相关知识的梳理后,对家里的铝制餐具向妈妈提出了如下几点使用注意事项:(1)不宜盛放酸、碱性溶液。(2)不宜长时间盛放咸菜等腌制品。(3)尽量不要用铁丝球清洗铝制餐具。(4)食物不要长久在铝制餐具中存放。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作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讲授外,不能一味为了提高成绩去搞题海战术,那样只能适得其反,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感到乏味。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加强知识与日常生活常识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了解化学学科的奥秘,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9篇:生活中的科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医学临床 日常生活

卫生职业化学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之上,强化化学在医学上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培养职业能力和适应继续学习的需要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应注重医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实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些实例即适合学生的专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用化学的方法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树立了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挖掘教学素材,提升职业内涵

卫生职业学校的化学课是医学课程的基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医学课程的融合,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融入临床实例,培养学生技能

在《溶液》的教学中我发现教材中的许多例题,是以化学学科例题为主,医学临床上实例较少,我在教学中融入如:青霉素以“U”的单位,转化成质量单位,并求出其质量浓度的习题;通过血液中白蛋白浓度计算患者血浆中白蛋白质量的习题。通过以上习题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护士行业的溶液浓度的计算能力。

在溶液的配制与稀释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临床上用药用酒精配制消毒酒精的配制过程的相关练习,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去讲授配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在该项操作的实践能力。

1.2 从营养学的角度,增加学生的饮食常识

食品营养学主要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措施。基于营养学的性质,医学与营养学的关系就尤为密切。化学的教学可以在这两方面来阐述其基本化学原理,从而使学生了解健康饮食的常识。例如,幼儿长期过多饮用可乐等碳酸类饮料就会导致骨质疏松,因这类饮料中含有较多磷酸,其进入体内后,会使体内磷元素含量增加过多,在血液中磷元素与钙元素储量必须维持在对等的比例上,才能发挥作用,磷过多,会导致钙元素相对短缺,其结果是较多的钙元素一下子从骨骼、牙齿中溶解出来,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1.3 用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储备医学知识

许多医学基础知识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连,在化学教学中就应注重医学知识与化学知识的链接,这样学生可以从这些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就注意将医学学科的意识渗入到自身的思维方式之中,同时,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学生也增长了许多与化学有关的医学知识。例如,在催化剂的教学中引入酶的作用和特性,在渗透压的教学中引入血液渗析原理及渗透压在临床的应用。对于一些医学临床常识,在化学教学中可以从相关的知识点切入讲解。例如,用 远距离治疗机,又称“钴炮”,主要用于体外照射治疗深部肿瘤,如颅脑内、鼻咽部、肺、食管及淋巴系统等肿瘤的放射治疗;利用 来鉴别乳腺的良性或恶性肿瘤;9g/L的氯化钠溶液称为生理盐水,可用于洗涤伤口或大量补液;氯化钾是一种利尿剂,用于心脏性或肾脏性水肿;也是一种补钾药,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钾缺乏症。

2. 接近社会生活,培养科学意识

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就得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即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为培养可持续发展性人才做准备。

2.1 用实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讲氢键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感兴趣,我搜集了关于水的相关知识,如下所示: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非常容易地接触到固态的水、液态的水、气态的水。除了水,我们周围还有其他的物质也是这样的吗?多数物质都是固态时比液态时的密度大,即把固体投入同一种物质的液体中,一般说来,固体块总会下沉,就这一性质而言,水也是一种“不寻常的物质”。在冰中,所有的水分子都同其他4个水分子以氢键结合,与水相比,冰结构中的空隙要多一些。正是这个缘故,同体积的冰比同体积的水轻,能够浮在水面上。在气态水(水蒸汽)中,水分子一个一个地独立分散状态存在。在液态水中,水分子彼此以氢键结合在一起,但是这种结合既不均匀,也不牢固,分子之间会不停地断开和再重新结合。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使得氢键这一知识点变得神秘而有趣,学生学习时由这些内容的引入,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使教学过程步入良性循环。

2.2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化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化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化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化学,使化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化学,使化学活动化;在情景中“问”化学,使化学问题化。例如:我们都知道生活中饮酒有烫酒的习惯,其原因是白酒有少量被空气氧化生成的乙醛。乙醛虽然不是白酒的主要成分,但对人体的损害要比酒精大得多。但乙醛的沸点比较低,只有20℃左右,只要把酒烫热,就可以使大部分乙醛挥发掉,从而大大减少对人身体的危害。在讲乙醇的过程中,还可以引入其它如上述的生活化内容,例如,饮服食醋或吃水果之所以可以解酒,是因为食醋里含有3%~5%的乙酸,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有机酸与乙醇相互作用也形成酯类物质。炒菜时又加料酒又加醋,可使菜变得香美可口,原因是有酯类物质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