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

第1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食品机械 安全 卫生

中图分类号:TS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228-01

1 基本设计条件

1.1 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

要对食品机械进行安全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普通机械安全设计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保证在生产过程中食品的安全不受到损害。

1.2 安全卫生大于经济效益

安全、卫生是食品机械设计中的核心内容,而当其与经济效益发生碰撞时,应优先考虑安全卫生问题,安全卫生的食品才能真正意义的带来效益。

1.3 安全卫生大于实用措施

就实现安全卫生来讲,设计阶段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要将安全卫生问题扼杀在设计阶段,将安全卫生放在首位,并优先于技术措施,避免将安全卫生问题留给用户。

1.4 技术问题不能由警告代替

食品机械安全卫生设计的内容,应该在设计阶段就进行解决,而不能使用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在食品机械的使用过程当中,信息只能警示,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

1.5 技术措施不应留给用户

在食品技术的安全卫生设计过程当中,如果技术无法解决安全卫生问题,则同时信息来通知用户进行补救,应采用设计阶段采用的措施,而不应留给用户处理。

2 基本设计要素

在满足设计目标的基础上,食品机械的设计要素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安全、卫生以及结构,这三个要素互相依存、渗透。如果没有卫生,那么安全也是无从谈起的,因此安全和卫生有着很强的联系。

2.1 安全技术设计

安全技术设计应从安全角度减小风险,在设计过程中,应保证机械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及可靠性,一般来讲包括以下四点。

2.1.1 直接安全措施

在功能设计当中,不需要额外的安全防护,机械本身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实现机械本身的安全性能是最优先考虑的技术措施。

2.1.2 间接安全措施

如不能实现安全,可设置安全防护装置,控制伤害的发生。但与此同时应注意到,要警惕该装置带来的副作用。

2.1.3 指示性安全措施

如若上述两种措施均无法消除风险,则可用文字、符号等信息,通知用户处理风险。

2.1.4 附加预防措施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紧急情况出现是的应急措施,还应考虑运输、维修等方面的措施。

2.2 卫生技术设计

卫生技术设计应从卫生监督减小风险,防止食品不合格,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保证食品机械有足够的安全特性,符合相关要求。

2.2.1 材质选择

要求材质无异味、耐腐蚀、对与食品没有不良影响;食品机械材料应具有承受反复清洗的性能,耐热、耐腐蚀。

2.2.2 设计制造

避免零件当中有凹痕等缺陷,要求机械易于清洗,拆卸或者检查,防止机械有微生物从外部进入,避免机械与食品直接接触。此外,食品机械还应具有良好的可排放性。

2.2.3 指示性卫生要求

在安装设备的过程中,应保证没有食品被污染的因素,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应保证食品的卫生,在对食品机械进行维护时,应进行定期维护,而清洁应具有消毒等典型内容。

2.3 结构技术设计

2.3.1 结构形状设计

结构应平整,不应有锐角、粗糙的表面,这种表面常常会使得人体受伤,或者是扯裂衣服,设计卫生问题的部件,应进行单独的卫生设计,并进行危害分析。

2.3.2 相对位置设计

应对食品机械的运动件之间的距离进行良好的把控,避免人体受到危险,通过机械的自动化程度,降低操作者的危险,设备的工作位置应符合胜利需求,保证安全,机械的尺寸应初一与人体的操作适应。

2.3.3 运动状态设计

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限制其速度和震动等,容易造成伤害的部件应进行评比,在两个部件之间,应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以免造成伤害,告诉云状的部件应进行平衡实验,以减小出现危险的概率,有惯性冲击的部件应采取缓冲措施,防治伤害事故的造成,要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将机械部件运动的速度做为实际的依据,而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限位装置的设计。

3 设计效果的评价

3.1 特征

一般来讲,应从市场驱动性、主动预防性、系统规范性、技术综合性以及设计并行性五个方面对食品机械的特征进行评价。

3.2 评价原则

3.2.1 综合性

评价内容应系统的反映出设计的综合质量,反应质量的综合结果。

3.2.2 简明科学性

内容应适宜,不应过细,也不能过粗,应保证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3.2.3 灵活可操作性

针对不通食品,应灵活选择评价内容,正确反应不同食品机械的不同特征。

4 结语

食品机械的安全卫生,除了要满足一般机械的要求之外,还应满足食品的安全卫生要求,不应将安全卫生风险留给客户,应将一切安全卫生问题扼杀在设计阶段。如果无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解决,则应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而不能放任不管,只有食品的安全卫生得到保证,才能得到最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盛英,罗树灿.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广东农机,2002(3):27-28.

[2] 我国食品机械产品受外商青睐[J].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2(3):22.

[3] 关秀丽.当代食品机械技术发展趋势与对策[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2002(6):6-8.

第2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广义的食品安全实际上包括了数量的概念,比如农业部门提供的粮食充足与否;而如今,食品安全通常指质量而言,主要指食品包含有毒、有害物质,影响人体健康的问题。

“餐桌上的污染”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在转型期的中国,这个问题表现得更加严峻。曾几何时,媒体上关于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一个接一个。红心鸭蛋查出“苏丹红”、福寿螺吃出线虫病、多宝鱼检出违禁药物、面粉里“调白块”超标、粉丝中发现致癌物等等,如此信息接触多了,让人似乎不知道吃什么才安全。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较重。有的产地环境污染、污水浇灌、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许多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壤中;饮用水中含菌量高、重金属含量高;饲养禽畜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这些大大降低了农产品消费安全性。

二、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有的滥用或超量使用增白剂、保鲜剂、食用色素,有的掺杂使假,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许多生产者在生产中不会使用安全生产工艺进行种植、加工,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三、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接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一、食品的小作坊式分散化生产。从近年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看,几亿农民分散生产农产品,几十万小作坊随意制作各种食品,他们使用的设备简陋、技术水平落后、卫生状况恶劣、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食品生产从“田间”到“餐桌”的环节越来越复杂,给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国家质检总局调查的45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有35万家,29%的企业无标生产,60%的企业出厂不检验或根本不具备检验能力,这些小作坊“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工艺乱”,食品质量和安全难以保证。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小作坊”难题,已经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决定我国食品安全水平的突出问题。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一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差,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等,仅仅对食品质量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有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且《食品卫生法》确定的执法主体职责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不适应多个部委共同按职能分段监管的现状。二是食品法律法规的条款笼统,操作性差,一些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有些条款甚至完全过时,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三是食品法律法规的罚则较轻,法律效力不够,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四是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执法力度不够。

三、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方面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监督管理部门多,如水产品的监管就涉及到包括渔业、质监、食监、卫生防疫、检验检疫和工商等部门。部门间的职能交叉、重复执法、重复抽检、执法缺位、监管空白等现象较为突出,部门之间形不成合力,监管责任难以落到实处。

四、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数万个,行政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由于部门障碍,检测报告的法律效力不被广泛承认,造成了检测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而不同环节的检测,必然导致监管效果的不同。如工商部门为了整治流通市场食品安全,制订了一系列商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且试图通过进行经常性的市场抽检发现问题。但由于处于管理链条的最末端,发现问题时危害往往已经造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电子监管网建设,不断改进监管手段。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二、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三、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国家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四、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相关认证。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的力度;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根据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过渡标准或分级标准;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食品认证体系,完善认证制度;加快我国食品认证的国际互认进程。

五、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实施食品安全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查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查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六、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重点开展高风险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食品广告,重点整治中小城市食品广告;全面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农村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第3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海峡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85-03

Abstract Taking the general cross-strait courses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field of food,especially the course of Foo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s typical examples,this articl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for the cross-strait teaching model of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course based on the job demands and vocational ability in the field of food.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ideas,teaching objectives,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principles,teaching methods on both sides of the courses,this article made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e class teaching mode implementation effect respectively and gave the direct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ode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Key words cross-strait;course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teaching mode;comparative study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通常是针对特定领域的职业在统一程序、行为操守准则和标准操作等方面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和中国大陆地区一样,中国台湾地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大陆法系范畴,相关标准与法规偏向以成文法为基本法律渊源[1]。由于其体系与中国大陆地区的体系较类似,相关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面向的职业背景与祖国大陆地区也较相似,但其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标准与法律法规的应用导向设计理念、课程内容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实施保障等方面均较有特色,颇值得借鉴。

不同院校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名称会有差异。为便于分析,该文所指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包括其同名及类似课程,不再逐一说明。以下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尤其是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典例,对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地区(以下简称两岸)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对比。

1 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框架比较

1.1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内容的来源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为例,中国大陆地区该课程内容来源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相关的国内外法律法规及标准等知识;中国台湾地区主要以该地区的《食品卫生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法试行细则》修正草案、《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良好卫生规范》《餐具清洗良好作业指引》等近10多部法律法规及标准为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以小窥大,中国大陆地区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内容通常较为全面完整,而中国台湾地区则更偏向于特定职业的应用领域。

1.2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内容定位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及其他食品领域相关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例,中国大陆地区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对相关食品标准体系的认知,对国内外各类食品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介绍等;中国台湾地区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应用实践进行解x,主要以《食品卫生管理法》为依托,相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单位稽查及抽验、食品安全控管和风险管理、食品输入管理、食品检验专章、从业者自主管理、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管理、标示及广告管理、各类具体食品卫生技术标准以及卫生宣传等。

显然,中国大陆地区该类课程更加强调知识和标准原理的把握,在内容面上既涉及国内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也囊括了许多行业企业的规范及标准,内容涉知识面较广;而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主要以区域内现行的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托,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对现行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原理解读和应用实践。

1.3 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框架

从两岸的教学习惯角度考虑,课程的框架思路通常主要是参照所选用的教材目录,甚至直接以教材目录作为课程授课的整体框架。为此,对于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框架的比较,可直接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科书(不含考证习题类书籍)的目录进行比较作为参考。

笔者总共获取了17部现行的中国台湾地区食品标准与法规类教材,对其教材的目录进行比对,发现所涉的教材样本均直接参考食品类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内容而确立。以其中的《食品安全卫生与法规实务》[2]《餐饮法规》[3]等教材为例,其教材目录的框架均以基本概念的明确、法律法规及标准确立的意义或相关官方机构为先导,后续章节的安排直接以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所确立的模块作为框架。

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类教材则体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笔者随机选取10本8家不同出版社现行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这一单门课程教材,发现仅该门课程就对应有诸多版本同名或类似名称教材,且各版教材内容丰富但框架差别较为悬殊,具体涉及食品类标准及法律法规基础知识、食品添加剂、国内外食品标准的体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产品认证、食品安全强制性标准、食品标准制订、食品相关业态卫生监督与管理、保健食品、食品标签及包装、进出口食品管理、食品风险分析等多项内容。

现有资料虽仅涉及食品类的标准与法规类教材,但通过比对该类教材目录,并进一步分析其课程的框架,现可明确如下: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类标准与法规的课程内容更加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及逻辑性,框架上呈现多样性特征;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的内容可能更偏实务及应用操作,同一课程的框架较为类似。

2 两岸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差异性对比

2.1 基于职业需求及要求的教学设计差异性

标准与法规类的课程的主体内容通常是和特定领域职业活动相对接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主体内容的设计,其范畴既要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法规以及强制性的标准本身,也要更好地服务于特定领域的相关职业活动。

为此,针对该类课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先分析其职业需求及要求,依次确立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的设置,再明确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课程要素的实施计划。针对两岸的课程设计差异性对比也按此思路进行(表1)。

根据两岸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设计的差异性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开设该门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打好专业基础,注重对专业知识以及原理的运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相关知识模块的有机结合,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有效性的把握;中国台湾地区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未来潜在的食品类从业者提供职业认知和规范培养,注重对实务的了解以及操作规范性培训,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具体操作及案例的职业性实践,为业界输出具备相关知识、发现相关问题并能进行规范操作的合格从业者。

2.2 基于教学原则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差异性

由于两岸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职业需求、课程目标设置和课程设计等差异,其教学原则取向、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表2)。

以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例,中国大陆地区的教学原则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各种教学一体化手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5],各院校各地区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都各有特色,差异性较大,但在教学方式上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学习者对本门课程相关知识的强化记忆效果,以及对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原理的娴熟运用[6]。

中国台湾地区该门课程的教学原则主要以职业认知及规范性操作等作为设计方向,在课程教学形式上更加偏向以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教学等形式为主,学生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实现对食品类相关标准与法律法规的预实践。

3 两岸食品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u价

海峡两岸在食品标准与法规等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差异。由于其各自面向的职业需求和要求不尽相同,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各有特色。以下从技术性评价和应用效果评价等2个方面分别对两岸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3.1 教学模式技术性评价

从技术评价角度考虑,中国大陆地区的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在倡导学生熟悉相关的知识。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的技术手段,要求学生对于该类课程的相关知识信息能够适当记忆,尤其要掌握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的各种关键概念、观点等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演绎,实现学生理解相关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的各种原理,鼓励学生掌握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各个章节的基本逻辑结构。

与中国大陆地区不同,中国台湾地区该类课程的教学模式重心是安排各类活动实现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从几位中国台湾地区教师该类课程课堂授课过程来看,笔者发现几位教师在初略讲解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后,就进入由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问题或教师和学生共同确立相应的问题的环节。此后,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确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查阅相关资料,甚至制定相关实践活动的计划并予以实施,学生个人或小组将相关的结果呈现出来,教师及其他同学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形成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框架。整个授课过程的教师所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或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并引导学生实现重点学习的目标。

3.2 教学模式应用效果评价

从应用效果角度考虑,中国大陆地区各种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均是倡导以较为合理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或小组的活动和思维,从而达到理解标准与法规类相关知识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原理运用等目的。

中国台湾地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引入现行食品业界热点的事件,或设置各类符合实际的问题,甚至提供实际的体验。以某个章节某位中国台湾地区教师所讲授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为例,该教师在授课时引入“塑化剂风波”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食品中毒类型,并要求学生从监管部门、企业、消费者等角度来规避这类风险,并要求运用相关的《食品安全法》《消费者保护法》以及相关的食品标准等法律法规手段作为分析工具。学生在分析、解决或亲历各种问题时会碰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整个过程充满现实性和直接性,并且学生会感觉有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最终的应用效果还体现了教学与实际的相关性。

从两岸的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整体效果考虑,中国大陆地区侧重以多种因素组合鼓励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对相关原理进行演绎并掌握各个部分的逻辑结构,单门课程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其内容常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中国台湾地区的课程偏向以创设情境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但从单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地位考虑缺乏一种整体上的连贯性。

显然,以食品领域标准与法规类课程为例,中国台湾地区的标准与法规类课程在内容上强调培养符合相关业界需要的从业者,在内容定位和框架设置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课程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认知和规范,灵活采取案例讨论式教学、经验教学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台湾地区这种以职教为中心的务实致用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相关院校探索高职及应用型本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乏实用性和适用性。

4 参考文献

[1] 郑定.略论台湾法律制度的渊源与变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1):110-118.

[2] 张正明,蔡中和.食品安全卫生与法规实务[M].台北:中国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

[3] 李义川.餐饮法规[M].新北:中国台湾新北市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4] 中国台湾地区“卫生福利部”・部授食字第1031300488号令,“食品安全管制系统准则”[S/OL].(2013-03-11)[2016-08-08].http://.cnlnewsdetail.aspx?id=69241.

第4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依赖其先进的科技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为限制和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而设置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属于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入分析当前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对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绿色壁垒出现的主要原因

绿色壁垒出现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贸易日渐发展的20世纪末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是催生绿色壁垒的重要推手。发达国家为了巩固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地位,保护和扶持农业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长期政策。美国、日本和欧盟等都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如美国政府在农业上长期采取支持价格和稳定收入政策,对外实行农产品推销政策。同时,发达国家政府或政党为了其政治需要而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以2001年中日贸易争端为例,当时日本政府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鲜蘑菇实行超过限额部分分别征收256%、266%的关税,日本政府这一行动被认为是自民党为日本参议院选举而争取农民选票的一种有效方式。

其次,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促使各国政府出台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发达国家更是以此为借口不断提升绿色技术标准,使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新的要求。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高出国际卫生标准500倍;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大米从原来的56项检疫标准增加到目前的123项;欧盟宣布在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残留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相继对中国出口货物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植物检疫标准,影响了我国约300亿美元出口。可见,绿色壁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优势不断提高壁垒的强度,让发展中国家措手不及。

此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自身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经营方式,很难保证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和实现生产规模化,而且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给农业、卫生监管部门的有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大多规模偏小,技术和装备落后,生产的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要求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加之其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安全和卫生意识淡薄。这些也是导致其农产品受阻于绿色壁垒的原因之一。

二、绿色壁垒对农产品销售影响

绿色壁垒以“合理合法”的形式突然出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造成冲击,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销售也遭受重大影响。当前,实施绿色壁垒的范围不断增大,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指标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壁垒的实施体系也趋于细密,这对农产品出口销售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绿色壁垒通过严格的卫生检疫制度、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量检测、销售产品包装要求等手段对他国农产品销售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这些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对农产品贸易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额减少。广大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民总体素质均不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较低,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苛刻的环保标准,严重制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进入和销售,大大降低了其在农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主要农产品销售市场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大多数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在环保方面有较强的优势,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有条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而由于多种销售产品达不到它们的“绿色标准”而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销售市场不但难以巩固和扩大,而且还面临缩小的可能。

2、提高了农产品市场销售成本。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农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如水产品、茶叶、蔬菜等,同时加工品也逐渐成为销售主导产品,如蔬菜水果加工品、肉类加工品等,其竞争优势在于成本低、价格便宜。绿色壁垒的实施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包装成本、流通成本、认证检验成本等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和价格,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影响了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此外,绿色壁垒要求将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在此过程中,农产品生产者为了达到进口国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投入的设备、人力、昂贵的检测费已经增加了销售成本,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检测设备较之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国内商检部门和企业自身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检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本,不得不大量进口检测设备,更有一些进口商不承认发展中国家的检测结果,必须由指定的外国认证机构认证,而这些机构的认证费非常高,这些都直接增加了产品销售成本。

三、对策建议

绿色壁垒兼有合理性和不合理性,这也决定了对其采取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应有所区别。对不正当的绿色壁垒可通过WTO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对正当的绿色壁垒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制定实施绿色经营策略。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我国突破绿色壁垒应从两方面着手:

(一)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1、大力推进标准化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我国农产品质量(含包装等)及环境质量标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是受阻于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实施绿色化的同时,我国农业应走标准化道路,销售导向型农业应建立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符的检验检疫标准体系和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同时,将国际标准作为国内标准的适用基础有助于我国标准向国际通用标准靠拢。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可在积极推进IS09000系列标准时,有机融合国际法典委员会推荐的HACCP、FAO农药与兽药残留标准以及发达

国家的部分标准。

2、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我国应继续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规章制度,鉴于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卫生的日益关注,应率先出台相应的法规,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健全食品安全卫生法规和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倡导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加大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力度。

3、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优势农产品。我国应因势引导,把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整合为现代农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要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为突破口,精心培育产加销一体、贸工农联合的联营产业。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投入。支持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突出优势产品、重点区域,建立销售农产品基地。

(二)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出口策略,规范出口市场

为了减少绿色壁垒带来的直接损失和不确定因素,应采取主动对策,调整出口结构,大力推进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国际贸易策略是一个动态过程,出口国应根据进口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来制订出口战略,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占领进口目标国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1、研究WTO规则,采取积极有效的贸易对策。首先要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要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应对全球的环保浪潮,我国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不合理的绿色壁垒,力争建立环境与贸易相互协调的良性机制。其次要建立和加强与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利用WT0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合理对抗机制、报复措施、非歧视原则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维护自身的合理权益。此外,应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贸易制度和运行方式,特别是其在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学习和借鉴其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贸易制度,融绿色贸易思想于我国贸易制度之中,推动产品绿色化,促进与国际贸易制度接轨。

第5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军队食品安全的概念可表述为:军队的整个饮食保障环节符合国家和军队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任何有可能损害或威胁到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导致官兵病亡或者危及其后代的隐患,能够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我军取得未来战争胜利提供饮食安全保证。

由于军队本身的特殊性,军队食品安全的内容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自身的特性。

(一)保障对象的特殊性

保证军队食品安全之所以极其重要,最主要是由于保障对象―全军官兵及其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军队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军队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其保障对象在整个国家和人民中的地位特殊性。

(二)安全监管的复杂性

由于我军现有的军需饮食保障模式形式多样,使得军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较为复杂。首先,由于大部分食品及原料来源于市场,而我国现今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整个市场中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所以对于来源于地方的食品及原料是监管对象之一。其次,部队目前还有一部分农副业生产,对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要进行监管。第三,军队是国家的安全保障,敌人往往会利用一切机会对军队进行打击,而通过饮食对军队造成伤害是比较简便与事半功倍的方法。

(三)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在平时,食品安全事故将直接危害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到各种训练,甚至让官兵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到部队的稳定。在战时,食品安全事故会对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小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与部队的士气,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将可能左右整个战争的胜负,决定国家的存亡。

二、影响我军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食品安全的整体环境不容乐观

1、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我国每年因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中毒。每年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越来越重。

2、毒素污染。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贝类毒素和真菌毒素。贝类毒素不易被加热所破坏,所以其危害性是相当大的。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曾多次发生贝类中毒,导致中毒的是蚶子、花蛤、香螺、织纹螺等常食用的贝类。真菌存在于大多数的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直接或间接进入食物链导致动植物食品受到毒素污染。在众多的真菌毒素中,黄曲霉毒素是一种众所周知的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常存在于花生、坚果等粮油类食品及其制品中,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

3、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的健康安全问题。

4、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

5、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等。

6、假冒伪劣食品。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食醋;粗制滥造的饮料、冷食品:

7、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8、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外,部队食品安全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这些都给军队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了阻碍。

(二)战时军队食品安全工作的难题

现代战争在高技术的强烈作用下所发生的特点,造就了战时军队食品安全工作的难题。一是战场环境恶劣,食品的筹措、贮运、加工和分发食用等环节容易被污染,更易被敌方利用。通常会利用水、食品及与饮食保障整个环节相关的载体进行恐怖活动,表现最多的是投毒、传播致病菌与病毒。因此,我军食品安全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防止给敌人进行恐怖活动提供可乘之机。二是水源不易选择,水质不能保证。未来战争的不可遇见性使得后勤保障尤其是饮水保障在我军未来的作战行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保障部门不仅要具备检测出水质好坏的能力,还要具备对受污染水进行净化与消毒的能力,还要避免敌人可能采取各种方式对水源进行了人为的破坏。所以,如何在战场环境中保证水源也是未来我军食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未来战争各类新式武器的应用,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防卫,消除和减轻核、生、化武器条件下食品的沾染,仍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军研究的重点。四是目前我军关于未来战争的食品安全工作的准备机制还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

三、解决军队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军队平时食品安全工作

1、加强军地合作,把好食品质量安全。目前我军饮食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部队不再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部队的食品及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地方市场,再加之非作战部队实行饮食保障社会化,决定了我军食品安全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食品安全环境的影响,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将是军队食品安全形势的晴雨表。平时军队食品安全工作重心更多的应该放在对食品及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上,把好食品采购关。

2、强化部队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一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二是要加强食品安全卫生保障。除了食品采购之外,要强化贮运管理,把好食品贮运关,不仅要加强食品运输卫生安全防护,还要合理存放,科学贮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严格屠宰卫生。把好检疫检验关;规范加工工序,把好食品加工关,首先要搞好屠宰场所卫生,其次要加强屠宰过程的卫生管理,还要严格兽医卫生检验:规范加工工序,把好食品加工关,要严格食品原料的选配,食品的加工工序以及按规定使用食品的添加剂等。三是要搞好环境卫生。

(二)部队战时食品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1、搞好食品采购和采集安全保障。食品采购方面:战时食品采购应以成品、半成品为主,以便简化加工程序,缩短制作和供膳时间;筹措食品时,应进行色泽、气味、滋味、弹性、硬度、粘度、杂质或异物等

项目的感官检验:必要时进行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检验。其质量和卫生指标应符合国家和军队相关标准。禁止采购下列食品:(1)有毒、有害、腐烂变质、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2)无检验合格证明的肉类食品;(3)超过保值期限及其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4)无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供应的食品。缴获的食品在食用前,应经过卫生检验确认无毒、无害方能食用,已经污染的食品,不得食用;经过消毒处理后,进行卫生检验,达到要求后,方可食用。食品运输方面:运输食品的工具应当保持清洁,运输车辆最好做到专车专用:不能做到专车专用的,每次运送食品(或原料)前后应彻底清洗消毒。专用食品运输工具不得兼作非食品运输工具。运输鲜肉、鲜水产品等易腐食品及冷冻食品应尽量减少开启车门的次数,防止车厢内的温度波动过大影响食品品质。无冷藏运输条件时,运输过程不得超过4小时。食品装载时,做到搬运得当,装卸迅速;生熟食品、水产品、蔬菜、肉类等应分容器、分区域盛放,不得混合装(堆)运;冷冻食品用保温性好的包装箱装好,并与果蔬隔离。蛋品、蔬菜、水果、瓶装调味品运输时不得挤压:有挥发性气味的食品或原料不得与茶叶、奶粉、豆制品等易吸味食品同容器装运。严禁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同车运输。食品贮存方面: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无霉斑、老鼠、苍蝇、蟑螂;库房通风良好。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和个人物品。食品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并定期检查、处理变质或超过保值期的食品。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应根据不同食品选择冷藏或冷冻。

第6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公安院校 大学生 警察 安全意识

0引言

“校园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学生安全毫无疑问的是校园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与普通大学不同,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是大学生,还是预备警官,在毕业后更将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警察,肩负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警察毫无疑问的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危险职业,2010年至2014年5年问,全国公安民警因公伤亡22870人,其中因公牺牲2129人,因公负伤20741人,多么可怕、多么高危的职业。为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未来的人民警察的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民警察伤亡,从学生时代抓起是根本。为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必须要查清当前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专业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广大学生意识到存在的诸多危险,并能够自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安全系数。

1调查内容、方法及对象

所谓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其作为一名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安全意识,此之谓共性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就是指其作为预备警官所应该具有的安全意识,此之谓特有安全意识。共性安全意识主要是指所有院校大学生都应该具有的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以及学习安全共五个方面的意识。特有安全意识主要是指作为公安院校大学生所特有的执法安全、法律安全以及心理安全意识三个方面。本调查研究正是建立在此概念范畴基础上以公安院校大学生安全意识为出发点,重点围绕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以及学习安全意识等五个方面基于大学生之身份的安全意识以及执法安全、法律安全以及心理安全意识等三个方面基于预备警官之身份的安全意识对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

本调查研究主要采取不记名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中国刑警学院在校学生,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R笛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92份,有效问卷385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公安院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就餐意愿、校外就餐的频率、卫生条件、价格、正规程度以及网络购买食品的种类、价钱、渠道等展开具体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周一至周五所有学生均在校内就餐,95%的学生表示在校内就餐安全卫生,但也有5%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在校外就餐,尽管校外小饭店卫生条件差,但菜品口味好,且经济实惠,但囿于警务化管理规定的严格而不得不在校内就餐。94%的学生周末在校外就餐。关于校外就餐食品安全的问题45%的学生表示已经意识到小饭店、路边摊子所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但基于味道、价钱等因素的考量,还是选择小饭店或路边摊子就餐,尤其是早餐。55%的学生表示宁可价格高些也会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饭店就餐。18%的学生会通过网购的方式购买食品,购买时所考量的因素主要是价钱是否便宜、商品评论如何等,而很少会去关注商品生产厂家、添加成分以及生产日期等。结果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堪忧。

2.2公安院校大学生环境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在生活、学习环境中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而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在财产安全方面意识薄弱,究其原因在于在校内发生财物丢失的现象很少,且认为大家都是穿着警服的人怎能执法犯法。98%的学生都能意识到生活、学习环境中一旦发生火灾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故在安全用电方面都能够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并能够主动、积极的学习各种逃生技能。结果显示,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环境安全意识还是应当肯定的。这主要与公安院校大学生课程设置有关,公安院校理论教学课程多是基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而进行设置,因此广大学生对于犯罪以及防范犯罪有着较深刻的认识,由此也导致了财产安全意识薄弱但人身安全意识较强的现状。

2.3公安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的个人网络信息及财产而展开。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有着强烈的网络安全意识,在各专业中,以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学生最为突出,大三、四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相对于大一、二学生要强烈得多,达到100%,这应与其所学专业知识有着莫大关系。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学生之所以突出,主要与其课程设置有关,这一专业教师多是围绕计算机犯罪而展开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大三、大四学生之所以要比大一、大二学生强,既得益于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更得益于专业教师日常授课。

2.4公安院校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的出行安全而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认为出行过程中是安全的,对于潜在危险如交通意外事故等意识程度不足,92%的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打车及黑车所存在的潜在危险,这其中男性学生并不认为这个潜在危险能够对自己造成现实危害,究其原因在于自身系预备警官,认为即使危险出现自己也能够应付,而98%的女性学生认为一旦这种潜在危险出现自己并不一定能够应付,尽管自己也是一名预备警官。

2.5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而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并不存在任何潜在危险,5%的学生认为有但并不能确切指出危险在何处,8%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在个别课程诸如查缉战术、擒拿格斗、射击、警犬训练等课程中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总的来说学生认为上述课程中危险程度由高至低其顺序为:射击、查缉战术、警犬训练、擒拿格斗。极个别学生能够意识到除此课程外如现场勘查等依然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对于这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并未能意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于其自身安全并不利,毕竟,诸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危险一旦发生,对于学生人身安全来说,将是极大的伤害,如在警犬技术训练过程中,就曾多次发生过学生被警犬咬伤的现象,在擒拿格斗训练过程中,亦有学生发生骨折、被“对手”打伤的现象等。

2.6公安院校大学生执法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曰后学生成为正式警察其在执法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各种潜在危险而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预备警官成为正式警察后其人身将面临着极大危险这一残酷的现实,所有学生均能够意识到。但大一新生是一种盲目的意识,大二、大三、大四则要越来越清晰,尤其是大四学生在经历了公安实践锻炼后,对于现实工作中所存在的危险能够有着清醒的认识。从学生专业的角度看,刑侦、禁毒、治安、警犬技术等专业学生@种执法安全意识要强于其他专业。

2.7公安院校大学生法律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日后成为正式警察基于自身对于法律的理解及适用过程中所将面临的各种潜在危险而展开。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警察执法环境在发生变化,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各项权利,此乃人权之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学生能够意识到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各门法律知识,只有对自己的“武器”――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力充分了解,才能够在有效打击犯罪的同时更好地保护自己。

2.8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少数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心理的不健康,易导致其在校期间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近年来偶见报道有大学生出现自杀倾向并付诸实施的现象,这于学生个人、学生家庭、学校而言,都是极其不利的,更何况,一旦这种隐患得不到清除,难以保证其日后成为一名正式警察后能够坚强地面对各种压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及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防止这种现场的出现、恶化甚至是发生。

3结语

第7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食品,无菌包装,应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食品包装作为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手段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细菌的干扰给食品卫生带来了很大麻烦,如何保证食品较长时间地处于无菌环境中并免受细菌的侵蚀已成为当今食品包装业的重要课题。

2 食品无菌包装技术的概念及应用

过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采用罐头工艺加工保持食品,即采用巴氏杀菌和二次杀菌,将果汁加热到80~90℃,装入罐头中并封口,再进行30min 左右的蒸煮。虽然能消灭细菌, 但果汁的风味和营养均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技术,运用超高温瞬时灭菌,加热(杀菌)时间短(几秒或十几秒),然后迅速降温,包装后的产品不需要再次杀菌,避免了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损失,而且在常温下可以保存,这就是无菌包装技术[1-3]。

所谓的食品无菌包装技术就方法而言,是指在限定的卫生条件下,将包装食品、包装容器、材料或所装辅助器材灭菌后,在无菌的环境中将食品进行充填包装和封合的一种包装技术。它诞生于40年代,应用于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用它包装的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不添加防腐剂,在常温条件下无需冷藏也能保鲜半年或1年以上而不变质,这就打消了人们对防腐剂安全性的恐惧,同时它还具有耗能低,耗用包材少,制造成本低,包装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质量轻便,适于长途运输,以及废弃包装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正是由于这些优点,该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饮料等多种产品的包装,其优越性也很快被消费者所认识,众多食品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纷纷采用该技术,使无菌包装技术、设备和材料得以迅速发展。

归纳起来,无菌包装和传统包装相比有以下特点:能有效地防止食品变质。食品中富含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素,它们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最终将导致食品的变质、腐败,因此,减少或杀灭这些有害的微生物将有效地保护食品;无菌包装的食品灭菌热效率高,而且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保存和运输,无需利用特殊装置,可降低流通费用、节省能源,方便运输;有些产品经过无菌处理能够提高质量,如生装的肉类、禽类罐头,通过加热灭菌后变熟,组织软化,风味改善;鱼类的骨头和鱼刺也变得酥松可食;可采用高温瞬时或者超高温灭菌的先进技术,使食品的加热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原有的色、香、味和营养价值;无菌包装的食品其卫生性已得到充分保证,因此,启封后即可放心食用,如消毒牛奶、罐头食品等,使用十分方便;能大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货架寿命。经无菌处理的食品,其中的有害微生物含量甚微,在有效保存期内质量保持完好,而且在常温下就可储藏,有利产销;对包装材料的耐热性要求可降低,可以使用塑料、纸等成本较低的包装材料,包装容器的形状及大小可以变化,特别适宜加工大型的食品包装容器,这是过去一般罐头食品无法做到的。

随着技术、设备、材料等方面的发展研究和完善,使食品的无菌包装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牛奶、巧克力、奶酪、乳酸菌饮料、布丁、果冻、奶油冻等甜点心;咖啡、冰淇淋、茶、酒、豆奶、水果汁、蔬菜汁等饮品;调味品、香料等食品的包装。

3 食品无菌包装技术的发展历史

无菌包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1913年,Jensen在丹麦采用了先将牛奶进行超高温加热再进行无菌灌装的工艺。这种工艺虽已失传,但它曾作为一种无菌保藏方法于1921年获得专利。1917年,美国人Dunkley 获得了先用饱和蒸汽对罐盖进行高温杀菌,然后再将预杀菌的食品充填到罐内并封口的食品保藏方法的专利。1950年,美国首次在市场上投放了商业用无菌充填设备(多尔无菌装罐机)[4,5]。于此同时,瑞典利乐公司也推出了牛奶的无菌包装系统。到60年代随着包装用塑料的迅速发展,给无菌包装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其优越性很快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促使无菌包装的技术、设备、容器材料等的迅速发展。到九十年代初,国外无菌包装在食品包装中所占的比例,大包装已超过80%,小包装比例逐年增加。截至90年代中期,国外有30多家大型公司生产各种无菌包装设备,另有许多生产包装材料、配套元器件的厂家。

4 无菌包装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70年代无菌包装开始进入我国,正逢改革开放,发展也较快,国际知名的许多厂商也纷纷到国内销售产品或合作建厂,如瑞典利乐、德国KF、法国EACA、美国国际纸业等著名公司相继在国内建立了分公司、办事处等,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国内的许多厂家、科研单位也都开始从事无菌包装机理的研究、无菌包装生产线设计和无菌包装设备的生产工作。全国沿海大中城市有实力的食品饮料企业或新公司陆续引进瑞典利乐公司、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德国PKL公司、日本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等生产的无菌包装生产线设备。

随着无菌包装机械的增加,耗用包装材料也越来越多,光靠进口已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于是,北京制浆造纸试验厂由北京市造纸工业公司投资5400万元,从瑞典利乐包装有限公司引进复合纸生产线全套技术设备,使用进口原料,在国内建成年产6亿个纸盒材料的生产车间,于1987年初投放。至此, 国内引进瑞典利乐公司的无菌包装机械已接近50 台套,加上其他国家生产的机型,已接近60 台套。与此同时,远东饮料公司因陋就简,在全国首先开发出简易型的砖形、屋形的无菌包装机,从自用到外销,从侧缝到中缝,从半自动到全自动,从砖形、屋形到枕形、三角形、斧形,不断满足用户要求。上海轻工机械厂研制成功屋脊形纸盒牛奶包装机后又参考日本机型,制出侧缝砖形纸盒饮料包装机。从那时起, 中国就有了自己制造的无菌包装机和复合包装材料,包装的产品可与进口设备包装的相媲美。此外,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及时成立了无菌包装委员会,专责管理、指导无菌包装业,并组织了多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无菌包装、保鲜包装技术交流会和研讨会。

进入1996年以后,我国无菌包装业发展速度逐渐放慢,原有的企业有的开工不足,新建大厂明显减少,欲进口的持慎重态度,取而代之的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在上马。这些企业限于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多数选择国产设备,使用国产包装材料或容器,生产质量相当、价格适宜的产品供应市场,补充了原引进设备开工不足的缺点。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科学和工业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一, 无菌包装的食品消费:以纸盒为例,有的国家人年均消费量已达100多包,全世界人均也接近20包,而我国人均年消费才1包多;第二,无菌包装与同类包装所占比重:国外发达国家的无菌包装已占同类产品的包装65%以上,有的已超70%, 而我国只占5%;第三,无菌包装的发展速度:国外发达国家平均每年递增5%以上,最高超过8%,而我国经历一个大发展后出现了滞缓。目前国产软饮料灌装设备技术水平与瑞士利乐无菌包装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大袋饮料包装方面,与美国乏力( Fran- Rica) 公司的设备相比,还存在空白。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最终要走联合攻关研制和创新的道路。

无菌包装在目前各国食品业中最为盛行。近年来,世界上无菌包装的应用不仅限于果汁和果汁饮料,而且已经用来包装牛奶、矿泉水和葡萄酒等。英国已有三分之二的饮料使用无菌包装,加拿大的苹果汁也已采用无菌处理工艺。各国专家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受到冷藏设备、运输手段和储藏设施限制,像果汁和牛奶之类的食品,使用无菌包装较为适宜。

据报道,国外发达国家的液体食品包装中, 无菌包装已占65%以上,每年的增速均超过5%。光是纸盒无菌包装,全球每年就消耗1000多亿个,仅按250mL装的计算折合耗用复合纸100多万吨。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力的无菌包装器材生产企业有瑞典利乐包装有限公司、美国国际纸业公司、德国PKL公司、德国意韦卡公司、日本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等。

结语

无菌包装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包装技术之一。从总体上看, 我国食品无菌包装发展情况还不够理想,技术水平、设备精度、外观、可靠性等还远未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在产量上,国外的包装设备生产量已达7000包/小时,国内的包装设备生产量约为3000包/小时,而在人均消耗上更不及世界人均消费水平,所以食品无菌包装将会在我国越来越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无菌包装技术的概念与应用[J]. 中国食品工业,2001(11):38.

[2] 浅析无菌包装的发展现状[J]. 中国包装工业,2007(7):8~10.

[3] 赵涛.无菌包装设备及其应用[J].中国食品工业,2001(8):41.

[4] 无菌包装技术的概念与应用(资料来源:Erca- Formseal 公司)[J].中国食品工业, 2001 (11):30.

第8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 出口贸易 绿色壁垒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传统的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受到了WTO相关协议的有效限制和弱化。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绿色贸易壁垒的强化,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是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关于绿色壁垒的基本理论概述

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狭义的绿色壁垒是指一个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的带有歧视性或对正常环保并无必要的贸易障碍。广义的绿色壁垒是商品进口国以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以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绿色壁垒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2.绿色壁垒产生的原因

(1)本国贸易保护政策的产物

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限制他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是各国一贯坚持的政策。各国在WTO协议中纷纷要求成员国之间在国际贸易中削减关税,使得关税壁垒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受到限制,而绿色壁垒由于其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可操作性成为在WTO框架下进行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常用手段。

(2)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最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在农产品贸易中表现为农产品的卫生标准及生产环境标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环保意识的强弱不等,因而制定出的标准的高低也不同。出口国的标准低于进口国的标准,就会产生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

(3)消费观念的转变

随着医学等相关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对食品的消费观念正在从温饱型―营养型―保健型―环保型转变。全世界形成一股“绿色消费浪潮”,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来争取市场份额,在客观上对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出口造成障碍,形成绿色壁垒。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

1.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国外苛刻的动植物卫生检疫制度

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中仅“暂定标准”一项就涉及到734种农业化学品、51392个限量标准、264种食品。如番茄、甘蓝、蘑菇中的抑芽丹残留标准比以前提高了125倍。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冻肉类产品的卫生检疫要求越来越严,主要表现为提高了农药残留的限量和数量的检测标准。农药残留的数量由原来的10种增加为59种。同时还增加了生物毒素检测、抗生素检测、激素类药物检测、亚硝基胺的检测和微生物指标。除了上述卫生要求外,对动物的健康要求、冻肉的加工质量和贮藏时间、包装材料及相关标识等也有明确规定。可见,我国的农产品所受的绿色壁垒限制日益增多。

(2)国外苛刻的进口要求

欧盟不断出台的各种新法规,进一步抬高了食品进口门槛。水产品、动物产品、加工食品、蔬菜、水果等各类动物源性食品农产品都在新法规的监控范围,不但要求对食品供应链(即从农场到餐桌)实行综合管理,还特别加入了善待动物条款,并建立了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目前俄罗斯政府不但要求中国所有生产厂商均须经俄方兽医实地逐个检查,对出口产品进行复检,并对中国出具的猪肉、牛肉《兽医卫生证书》背书,而且对其他畜肉、禽肉、肠衣等产品的检验证书也要求进行背书。因此,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为发达国家进一步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开了绿灯。

(3)国外苛刻的质量标准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产品和传统出口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声誉和竞争优势,与美国、阿根廷并称为3大花生出口国,但近年来出口形势并不乐观,由于质量问题,花生出口额持续下滑。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出口花生在安全卫生检疫中的关键性指标――黄曲霉毒素和丁酰肼的含量达不到国外标准的要求。欧盟和日本长期以来对我国出口的花生仁执行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检测标准。由于质量不符合国外环保技术标准要求,必然出口数量受到限制,产品价格下滑,与美国相比,我国出口花生价格平均约低10%。

2.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国际方面的原因

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由于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就获得了价格优势,如农产品中的蔬菜、水果、禽肉、水产品已经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对进口国来讲,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势必会对国内同种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于这个层面的考虑,进口国难免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进入设置障碍,对国内同类行业进行保护。

②国际社会上各种更高更严的安全卫生标准层出不穷

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了人类足够多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对转基因产品,对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要求,对产品加工的技术标准等都有了新的认识。

③GATT中的“环保例外权”

GATT第20条授予的“环保例外权”引发的类似案例将越来越多。WTO附件所列协议均强调了成员方具有的“环保例外权”,但对这项权利的行使又都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尤其是和其他贸易规范抵触时如何协调的问题,这些规范都没有涉及到,这就比较容易诱发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2)国内方面的原因

①农产品方面

一是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和统一。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形式进行的。这种以小户家庭为主体的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时间上会存在不同步性,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上的不同步性,往往会造成防治的不彻底,从而增加农药喷洒的次数和数量,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存量超标。二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知识水平低,素质差,技术和设备落后。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农业生产人员难以进行科学地生产和经营。

②生态环境方面

森林的过度砍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可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气候的恶化等等,都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既与国内诸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短视行为有关,又与外国投资企业的“转移污染策略”分不开。这种把发展中国家作为转嫁污染场所的做法,无疑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③农产品外贸体制方面

我国农产品出口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体制,农产品外贸体制缺陷的滞后效应仍然存在。现行的“订单农业”虽然可以对交易双方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但是由于与此相配套的法规的不健全,交易双方文化层次上的差距,使得双方在签订订单之初就处于不对等的地位,遭受损失的往往是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农民寻求短期利益,隐藏信息。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研究

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因此必须使国民树立绿色意识,增强绿色观念,自觉维护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绿色壁垒。

1.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引职能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调整外贸商品结构,走科技兴贸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策导向可把开发绿色产业作为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制定相应鼓励政策,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如把绿色产品出口纳入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的范围;出口发展基金应首先考虑绿色产品开发;建立绿色产品出口发展基金,专门为开发绿色产品出口建立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等。

2.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它是当前最有权威,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标准之一。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3.运用外交手段抵制绿色壁垒中贸易保护主义

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是维护本国企业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政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一方面, 我们要利用WTO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如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和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我们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贸易合作伙伴运用不同的协调方式。欧美等国喜欢制度化、法制化的仲裁程序,东亚等国却倾向于调解的方式来解决贸易纠纷。

4.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

培育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产品。龙头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面对着市场的各种问题,当然也首先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此,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应注重完善自身、有效应付、打出品牌、跳过壁垒。一要强化意识,深度把握WTO的相关知识和要求。二要狠抓质量,进行一条龙生产。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取得国际认证。四是要走产品深加工、市场多元化之路。

5.优化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品出口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外向度,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市场由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把农产品生产由数量效益型为主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让农业资本构成由以国内融资为主向国内外融资转变,使农业科技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从而建立合理的出口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的外向型和绿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6.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消费国推广应用我国农业技术和产品,到消费国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去消费国提高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避开绿色贸易壁垒。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既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利用外地的农业资源,取长补短,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了农民收入。

总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成为农业强国,必须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与国际接轨步伐。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于促进农产品提高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也可以抑制农产品的正常贸易结构和规模。我们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冲破绿色壁垒对我国的障碍,保护我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提升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举: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研究[M].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2]殷宝庆: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行业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9)

[3]陈玲俐: 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对应措施[J].商业研究,2009(8)

[4]陈柳钦: 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与我国绿色产品的出口[J].北方经济,2010(2)

第9篇:食品安全卫生的概念范文

博士、武汉大学包装工程系副教授,包装工程研究室副主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正逐步发生变化,追求天然绿色食品已成为一种时尚。天然的果汁和牛奶,从企业生产包装再到消费者手中,如何才能既保证其高营养、好风味,又不添加任何防腐剂一直是企业及社会追求的目标。传统包装方式对产品的风味和营养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如何使产品不受包装及杀菌环节的影响,避免营养成分和风味的损失,并且在常温下可以长时间保存,这就需要无菌包装技术,一个未来包装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使人们全面了解无菌包装技术,我们邀请了武汉大学包装工程研究室副主任柯贤文教授,请他为我们介绍无菌包装的相关内容。

记者:我们知道无菌包装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之后被广泛使用于液体食品包装行业,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有超过80%的液体食品在使用无菌包装技术进行生产,可见无菌包装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请介绍下无菌包装技术包括哪些内容?与传统包装技术相比其优点是什么?

柯贤文:无菌包装是指将流质或半流质食品经超高温瞬时杀菌或高温短时杀菌后,迅速冷却至30~40℃,在无菌环境下将物料充入已灭菌的包装容器内密封的一种包装技术。无菌包装主要应用于牛奶、果汁饮料等流质食品的包装。无菌包装技术应该包含无菌包装材料及容器、灭菌方法、无菌包装系统等几方面内容。无菌包装首先应该保证食品本身无菌,其次是包装材料和容器无菌,再就是包装系统和环境无菌。

与传统包装技术相比无菌包装具有以下优点:

(1)无菌包装可以使食品的色泽、风味、营养成分得以完好的保存。(2)复合包材和真空状态可以使产品免受光、气、异味和微生物的侵入,不必添加防腐剂,运输、仓储的时候也不需冷藏,并可延长其储存期,便于储运和销售。(3)进行无菌包装的食品和用于无菌包装的容器是分别进行杀菌的,避免与包装容器发生反应,减少容器成分向食品中渗透。(4)无菌包装产品外形一般呈砖形,原材料为纸质,产品的空间利用率高、重量轻,因此成本也不算高,用于饮料的软包装成本只有金属罐的四分之一,装满后饮料占总重量的97%。(5)无菌包装符合环保包装潮流。无菌包装材料使用纸质,易于降解,有利于保护环境。

记者:在无菌包装技术体系中,杀菌是无菌包装技术的重要内容,无菌包装的杀菌方法有哪些?

柯贤文:无菌包装中杀菌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超高温瞬时灭菌UHT和巴氏灭菌。超高温瞬时灭菌的杀菌温度一般在135~150℃范围内,其杀菌时间非常短,只有3~5s。超高温瞬时灭菌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所谓直接法就是指杀菌蒸汽和食品直接接触,包括喷射式和注射式。间接法又包括板式、环形套管式、欧姆杀菌等。巴氏灭菌也称为低温灭菌,其杀菌温度般在100℃以下。巴氏灭菌又分为低温长时LTLT灭菌(条件为61-63℃/30分钟或72-75℃/15-20分钟)和高温短时HTST灭菌(条件为85~90℃/3~5分钟或95℃/12分钟)。巴氏灭菌可以杀灭大多数致病菌,但对于腐败菌和芽孢的杀伤力不够,需结合冷藏等其他技术,主要应用于酸性和低酸性食品的灭菌。

记者:食品物料、包装环境、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杀菌方法中,食品物料的杀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是技术发展最快的,食品物料的杀菌方法有哪些?企业选择杀菌方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柯贤文:目前常用的食品物料灭菌方法有巴氏灭菌、超高温瞬时灭菌和超高温短时间杀菌3种。

巴氏灭菌,是将被包装物在61~63℃条件下保持30分钟,这种灭菌方法可直接作用于产品,亦可将食品充填于蒸煮袋、玻璃罐等,浸渍于热水中。低温灭菌的缺点是包装容量不能太大,否则受热不匀严重:食品受热时间长,营养成分和风味损失大。

超高温瞬时杀菌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无菌包装技术。它将食品在120~140℃的高温下灭菌几秒钟,并很快冷却至室温,然后在无菌区内灌装和封盖。牛奶的UHT灭菌参数是在135~140℃下杀菌3-4s。瞬时高温灭菌的方法有以下几个优点:包装材料可以不耐高温,包装容量可大可小,受热都是均匀的;食品受热时间短,营养成分和风味损失较小。

超高温短时间杀菌常用于高黏度液体食品。如包装牛奶、番茄酱、糖酱等食品时,在一个不锈钢高压消毒容器中,使牛奶同150℃以上的高压水蒸气混合20s左右,进行杀菌消毒,然后进入抽真空室,把多余的水分蒸发除去,达到原先的牛奶浓度,再进入无菌室中,用无菌包材包装起来。目前,我国这种牛奶包装膜主要采用15μm左右厚的共挤复合膜,常温下可放置1个月。共挤复合膜中含有高阻隔的EVAL或PVDC,则可在常温下放置3个月:若使用铝/纸/塑多层膜包装,可在常温下放置6个月以上。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食品物料杀菌还采用了欧姆杀菌、超高压杀菌、放射线杀菌等杀菌方法。

欧姆法加热杀菌技术,可对黏度较高或颗粒较大的液体食品进行杀菌,颗粒直径可达到2.5cm。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系统的预杀菌仍需采用过热蒸汽。因此,在无菌系统配置时要配成混合式。

超高压杀菌,它是将产品置于500MPa以上的压力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杀菌,杀死其中大部分或全部的微生物,钝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保存食品的目的,由于几百个MPa的压力不会使食品的温度升高,因此没有色、香、味及营养成分的劣变,可以较多地保留食品原有的风味。

放射线杀菌是指将产品收入由钻60为原料的放射室中,由其产生的Y射线进行杀菌。目前,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无菌大包装袋的成批杀菌。由于放射线的方向控制难度很大,防护技术要求很高,预计直接用在无菌包装生产线上的可能性不大。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新的食品灭菌技术都在不断地研究和完善之中,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也会逐渐在食品及其他无菌包装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企业在选择杀菌方法时,应根据被包装对象、杀菌对象、杀菌效率、成本、安全卫生以及包装系统等综合因素来选择。如包装对象和包装材料的耐温性能,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初始细菌数量,不同设备所配备的主要杀菌方式等。

记者:很多人对液体食品低温杀菌抱以怀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低温杀菌不但可以将细菌杀死,而且保证了营养成分不流失。您怎么看待这种杀菌方法?

柯贤文:有些微生物耐高温能力比较强,低温杀菌不能将其杀灭。如大部分的腐败菌和芽孢的耐温能力就比较强。另外,低温杀菌时间比较长,这对食品本身的营养成分的破坏要更多些,风味的损失也较大。但低温杀菌对某些奶制品中益生菌的保护是有好处

的,如酸奶的灭菌温度就不宜过高,并且要在发酵前杀菌。因此,低温杀菌主要应用于酸性和低酸性食品的灭菌中,如柑橘汁、苹果汁饮料等。

记者:由于食品无菌包装的特点和效果的要求,我们必须选用合适的无菌包装材料,您认为无菌包装材料应该满足哪些特性?

柯贤文:无菌材料的性能要求包括:(1)热稳定性,目前加热杀菌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杀菌技术,所以包装材料的热稳定性是其基本要求。在包装材料中金属和玻璃的热稳定性比较好,但玻璃不耐温度的急剧变化,塑料的耐热性相对较差。(2)抗化学性和耐紫外线能力,使用化学方法或者紫外线进行杀菌时,包装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化学性能和耐紫外线能力。

(3)阻隔性能,阻隔性能主要包括阻气性和防潮性。由于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脂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这些物质都很容易被氧化而变质,此外富氧环境也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所以包装材料必须具有很好的阻气性,特别是对氧气的阻隔性。同样,包装材料也应具有很好的防潮性能,防止包装内外水分的过度交换。(4)热成型稳定性,主要针对纸材料、塑料及其复合材料而言,应具有较好的热成型稳定性。(5)机械性能,包括强度、韧性和刚性,这是对包装材料机械性能的基本要求。(6)避光性,主要是能遮挡光线中的紫外光,因为其能加速食品中某些营养成分的腐败变质,也能促进油脂氧化、油溶性维生素的分解、光敏感性维生素变色以及蛋白质变性等,所以食品包装材料最好是具有一定的避光性。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在致力于制备可屏蔽紫外线的透明包装材料。(7)卫生性,无毒卫生是食品包装材料最基本要求。(8)经济性。

记者:在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无菌包装作为包装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在无菌包装方面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柯贤文:差距主要是在设备和包装材料方面。国产包装设备生产效率、运行稳定性、性能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与国外设备存在差距,技术研发和更新速度也较慢。目前,国内主流的无菌包装设备几乎都是引进国外技术,像利乐包、康美盒、艾卡杯等。在包装材料领域,除了材料应具有前面所述的综合优良性能外,与包装系统的配套兼容性也是很重要的。

近些年来,我国对无菌包装越来越重视,在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将无菌包装技术作为未来几年发展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发展方向:

1.向高新技术集成性和高可靠度的方向发展

无菌包装技术是项对食品及药品的安全性实现综合技术保障的系统工程,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自动控制、计算机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为一体。为满足产品的安全性要求,系统本身的每一个子系统无不包含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成果。为了满足高可靠性的要求,每一个子系统从设计到制造,从运行实验到运行监控,以及信息反馈与补偿修正都要融入现代质量的理念,达到设备固有可靠性与运行可靠性相统。

2.向多个产业的应用领域发展和延伸无菌的概念和要求是医学发展的产物

随着现代微生物学和应用灭菌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有了更新的认识和控制手段。商业无菌作为评价食品安全性的技术指标为相关行业和市场认同。

3.无菌包装设备向单一高速型发展

发展无菌包装设备无论从技术含量和技术指标要求上都属于包装机械中的高端产品。对于使用厂家而言,这种技术和资本双重密集性的设备定位必须以提高生产效率为方向,而不同于现代包装机械向多功能和单一高速型两极化发展。从技术层面上讲,高可靠度的装备向多功能型发展,将意味着诸多工程技术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出现,将加大技术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