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报告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阐述了危急值概念、在急诊科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和相应的质控方法,总结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在急诊科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和成功率,护士在危急值信息传递和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危急值;报告制度:急诊科应用
"危急值"这一概念是近年来首先由检验科引入到医疗质量管理中[1~4],经过几年来的持续实践,"危急值"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提升了临床检验水平,也有效地促进了其它检查科室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国医院协会相继推出了《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2008年患者安全目标》,其目标四就是"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我院实施了患者安全目标的论证。急诊科是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标杆科室,而护士在"危急值"报告制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 "危急值"的由来
"危急值",又称"panic value"和"critical value"[5],是指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的检验、检查结果,表明患者可能处于生命危险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危急值"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则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将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严重的后果[1]。
2 "危急值"的应用实践
2.1 危急值报告项目
本院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科室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并参考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后,制定出我院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要求相关科室必须切实做好报告和沟通工作。
2.1.1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项目
2.1.2 放射科诊断"危急值"项目 张力性气胸,胃肠穿孔引起膈下游离气体,脑疝,胃管误插入气管,手术后体内残留异物,两肺弥漫性肺水肿等。
2.1.3 超声科诊断"危急值"项目 心包填塞,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二尖瓣腱索断裂,急性心肌梗塞,心脏人工瓣膜急性机械故障或严重瓣周漏,胸腔出血,急性腹腔出血(外伤,肿瘤破裂,宫外孕及黄体破裂),扭转,血管栓塞(AV栓塞),胎盘早剥,胎儿心跳停止
2.1.4 内窥镜检查"危急值"项目 胃肠腔或支气管内异物,急性活动性出血,术中出现穿孔等并发症,术前病人生命体征不稳,SP02<90%。
2.1.5 心电图诊断"危急值"项目 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快速型房颤伴预激,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严重电解质紊乱表现等。
2.1.6 病理科诊断"危急值"项目 病理检查结果是临床医未能估计到的恶性病变,恶性肿瘤出现切缘阳性,常规切片诊断与冰冻切片诊断不一致。
2.2 质控方法 :检验项目在送检的标本中常发生血标本问题,如血标本溶血、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血标本成分的改变、血标本稀释、血标本与检验单患者信息不符、患者进食后采血等[6],这就需要加强对护士的"三基"培训,掌握基本的采血规范,同时加强责任心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建立临床支持系统,由接受检验科专业人员的培训,使"危急值"偏离因素降到最低。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危急值"报告制度,明确"危急值"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除了对具体的"危急值"项目实施管理外,还必须建立常规的"危急值"处理操作程序[7]。首先,将临床联系紧密、有"危急值"意义的检查项目纳入"危急值"项目表。其次,建立了针对"危急值"报告制度及处理程序。
2.3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2.3.1 确定规范的信息传递途径 熟练掌握各种危急值项目的"危急值"范围,了解其临床意义。当检验、检查一旦出现"危急值"时,检验、检查者必须立即判断仪器和检验过程是否正常,确认操作过程各环节无异常后迅速将"危急值"通过电话通知负责治疗的医护人员,无论是平诊、急诊,都应立即报告给临床,并做好相应的危急值报告记录和相关人员的签字,并简要询问病人情况及采样时的用药情况等,并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详细记录病人基本信息。我院目前在检验中心医学检验信息网络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m management system,LIS)上设立各项危急值,让计算机系统直接识别危急值,所有危急值呈"红色"字样,便于检验人员及时发现,大大减轻了检验科工作人员手工记录负担。
2.3.2 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流程 护士接到电话后向报告者复述一遍,随手将相关内容记录在《危急值报告登记表》上,如果是检验问题,立即向抽血护士核查,无疑问后,报告主管或值班医生,并向检验中心反馈,记录报告医生姓名和时间。临床医生分析是否与病情相符,如果认为检验结果与病情不相符,护士立即遵医嘱重新采集标本送检进行免费复查。标本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围内,检验、检查科应重新向临床报告"危急值",护士再次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护士配合医生抢救处理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遵医嘱采集标本或进行复查,关注检验、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并在病情记录中详细记录相关内容。
2.3.3 "危急值"的规范记录 在本院设置了《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填写内容包括:日期、时间(时、分)、床号、患者姓名、年龄、住院号、检查/检验结果、报告者、报告者电话、接听者、报告医生时间(时、分)、报告医生、备注。登记本由接电话者填写。医生必须在病历上详细记录处理经过,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重点记录。
3 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意义
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使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不仅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是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7],提高了患者抢救的时效性和成功率。各部门间及时有效的沟通,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作好"危急值"记录也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中的重要部分[8]。;护士在"危急值"报告中,正确有效地传递"危急值"信息,并督促医生进行及时处理,从而起着纽带和桥梁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丛玉峰,冯仁丰,陈晓东.临床实验室管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9.
[2] 冠丽筠.临床实验工作中危急值应用[J].实验与临床,2003,2(1):32-34.
[3] 樊有龙,王小中,吕娇风,等.临床实验危急值的建立及应用体会[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322,366.
[4] 张真路,刘泽全,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4):452-453.
[5] 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J].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8.
[6] 王 姝,巩丽颖,吴洁.危急值检验标本的护理质量控制[J].护理学杂志,2008,23(3):19-20.
[7] 戴世荣,张骆军.临床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2):1237-1238.
所谓“危急值”(Critical Values),也称为警急(panic)或警告(alert)值[1]。指的是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危及生命的人体检验、检查结果。当这种检验或检查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有效消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2]。本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日急诊量为150人次左右,从2011年1月制定制度至2011年12月接收危急值报告患者共186例。急诊科是危急值报告制度相关的重点科室,护士在执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1年的应用总结如下。
1方法
1.1确立危急值的报告范围
1.1.1检验科危急值见表1。表1检验科危急值
1.1.2放射检查危急征象气胸、肺组织压缩>60%;肺梗死;主动脉夹层、脑动脉瘤;起搏器电极脱落(折断);急腹症: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肠梗阻;脑出血、脑水肿等引发的脑疝。
1.1.3B超检查危急征象急性胸腹腔出血(外伤、肿瘤破裂、宫外孕等);大量心包积液(>1.5CM);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栓塞等。
1.1.4心电图检查危急征象急性心梗(首次心电图检查);严重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严重缓慢心律失常(窦性静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R>3.0s、平均心率
1.2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医技科室出现上述危急值时,在确认仪器设备、检验过程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将结果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结果登记本》上详细记录,记录上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护士接到医技科室危急值(征象)的电话报告后,必须在5min内将报告结果通知值班医生,医生必须及时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考虑两点:一是该结果是否与临床症状相符;二是如果临床症状不符,样本的留取是否有问题?如需要,马上重留标本,免费复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报告上级医生及科主任。护士配合医生抢救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按医嘱采集标本或重新复查,并关注再次检查的结果。当班护士必须在“危急值”报告本上认真做好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检验(检查)项目名称、结果(数值)、电话报告者姓名、报告时间通知医生姓名、通知时间,备注等。同时在急诊护理记录单上记录接到报告的“危急值”,采取的抢救措施以及病情观察。对于跨科转运的患者,在危重患者转运单上注明“危急值”,作重点交班,便于病情观察及动态追踪。
2结果
本组共报告危急值患者186例,其中检验科报告76例,放射科报告88例,B超科报告15例,心电图室报告7例。涉及内科82 例,外科88例,妇科12例,儿科4例。通过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本组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患者及家属表示满意。
3体会
3.1要充分重视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不可忽视。所以护士对危急值的报告必须了解,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要及时汇报医生,严防推诿现象发生。医护人员得到危急值报告后,一定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作出判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该流程的实施,在医院内部形成了一个快速联动的反应机制,不仅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提高了患者的抢救实效性和成功率[3]。
3.2根据实际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危急值的设立要严谨,不能照搬其他医院的范围,要根据医院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设立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3.3要加强危急值工作的管理科室要组织危急值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规范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实践水平。对危急值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总结,确保运行通畅。
3.4护士在过程的实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护士接到危机值报告后,正确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主管医生,在检查医生和主管医生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5提高了急诊科护士的业务能力接到危急值报告后,护士结合临床进行评估分析,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对偏差因素的分析,规范了操作流程。同时与多方的合作中,加强了沟通能力。
3.6加强了科室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危急值的及时报告和多重提醒,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危及患者健康安全的信息,从而及时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了医疗风险,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杜绝了相应的医疗纠纷隐患。
【参考文献】
1秦晓光.必须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报告制度.江西医学检验,2007,25(2):97-99.
2张真路,刘泽全,赵耿生,等.临床实验室危急值的建立与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28(4):452-453.
关键词:高职,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定位,教学设计
一、报刊选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分压缩、教学效率低,课程阅读要求高等因素的存在,该课程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难点。
1.教材层面
报刊阅读类教材易受“老化”的现象困扰,缺乏即时性和时代感。部分任课教师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即时性而自主选择新的材料和文章,这种方式很容易出现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导致选材不规范、不系统的现象。
2.学生层面
高职生源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方面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报刊阅读之类的课程不重要甚至不需要。同时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高职学生对于《报刊选读》这类难度大、短期又很难出效果的课程缺乏信心和兴趣。在学习方法上,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现象极为普遍,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
3.教师层面
《报刊选读》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环节和课堂组织上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还是为数不少。这种相对呆板的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单纯的讲授也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部分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阅读材料的处理上,从而忽视了背景知识的呈现和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长此以往造成教、学双方积极性的减退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报刊选读课程定位
2000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商务英语报刊选读”课程并不是一门英语阅读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它不仅强调语言概念,也强调人文概念;不仅强调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强调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英语素养。
1. 确定教学目标
《英语报刊选读》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一方面要求学生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熟悉报刊英语常用相关词汇和国际商务专业术语,扩大词汇量,并掌握报刊英语文章的结构与语言特点,从而提高报刊英语阅读技能和翻译技巧;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国际商务知识,跟踪经贸商务领域的最新动态,启迪思想,开阔视野,提高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整合教学内容
从以往的只限于书本内容或以书本内容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报刊网站新闻为主:坚持丰富、改进教学内容;以专题为线动态整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教学内容。
3. 改革教学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内外交互教学;推行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式学习能力,拓宽学习范围,培养探究式学习能力。
三、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设计
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设计:
1. 注重能力培养,细化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向实际能力的培养。重新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语言目标,知识目标和个人素质目标。语言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与某一领域相关的专业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知识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个人素质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关注时事的意识。
2. 丰富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因为课程本身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动态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国家经济、贸易政策和贸易关系、公司战略、电子商务、科技、环境、能源、工业、金融投资、社会文化等模块(话题)。模块按学期的长短、课时的多少进行机动调整。充分利用精品课网站、英语报刊网站、英语学习网站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 确定教学策略,调整教学计划
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重点实施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学习
在词汇方面,教师应向学生系统介绍词汇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在词汇学习中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对于报刊中的长句、难句,鼓励学生提问,有需要时适当帮助学生梳理语法框架,日常教学中加强相关练习,提高学生对长难句子的分析能力。
(2)加强背景知识输入
在背景知识学习方面,鼓励学生通过电视、纸质报刊或网络等媒体多了解经济、政治、文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知识,指导学生加强对“英语语言”以外知识的学习。通过讲座、社团活动、比赛等形式,加强英美文化的渗透。
(3)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师有组织地指导学生阅读并不能代替学生课堂外的自主阅读。只有通过学生课外大量的自主阅读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学生自发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后通过开展读报活动和举办读报竞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4. 观察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设计评价
在教学设计评价时,通过期中座谈会、学生评教、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是否成功地帮助学生实现了既定的语言目标,知识目标和个人素质目标;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进行审查,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小结
尽管报刊选读课程教学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而教师教学带来了一些障碍和困难。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就一定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玲. 论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7).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章分三部分,首先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必要性;然后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分析金融机构在进行“报告收益”与“报告成本”的比较分析之后,遵守个体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的“理性”选择;最后针对金融机构的理性选择行为结合我国情况提出对策。
一 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市场中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Akerlof G.,1970;Spence,1972;J. Stiglitz,1981)。在金融机构洗钱与反洗钱的领域内,这种不对称信息更为明显:金融机构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可以从容地进行包装;而反洗钱主管机关处于不利的位置,双方对真实信息的拥有程度有较大差异。这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反洗钱主管机关对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判断。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下,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约束与制度约束,作为信息优势方的金融机构,就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 ,即为了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以及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可能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故意隐瞒某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等,以逃避反洗钱主管机关的约束。因此,信息交流不完善是导致金融机构纵容洗钱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Akerlof G.(1970)提及的“Lemon(次品)”问题一样,当金融机构对资金运动拥有比反洗钱主管机关有更多的信息时,纵容洗钱的金融机构就可能驱逐积极反洗钱的金融机构,从而导致黑钱猖獗,使市场上黑钱的比例增加,而合法的资金比例下降。解决这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问题的办法,就是设法将信号传递给没有信息的反洗钱主管机关,或由主管机关诱使金融机构尽量多地披露相关信息(Spence,1972)。
然而,在国内,一些金融机构的保密条例阻碍了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在国际上,由于国家的主权性,一个政府想要拥有本国居民在外国投资的内部信息十分困难——一些国家金融机构的一些规定有效防止了一些账户的泄密、复制和转移等,妨碍了各国之间信息的有效交流。这样,这些国家成为那些希望保持其账户秘密性的客户的最好选择,成为一些不法行为收入的最佳去向(BSA,2000)。有迹象表明现在洗钱的中心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为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善,尤其是金融系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大额与可疑信息识别与披露机制,无法协调反洗钱各方的信息沟通。而与此相比,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机制如美国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FinCEN),澳大利亚的可疑交易报告分析中心(TRAD)等。
由此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相关制度来解决让金融机构说真话的问题,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存在的理由就自然生成了。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主要是反洗钱主管机关针对信息不对称而采取的措施。其作用有三:一是增加了洗钱的成本和难度。金融机构实施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后,便负有法定的对特定交易保持高度警惕的义务,洗钱者则在利用金融机构洗钱时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加以谨慎考虑。二是有利于主管部门获悉洗钱信息,收集证据,打击犯罪。一个典型、完整的洗钱过程可以分为放置、培植以及融合三个阶段(Molander, Mussington, and Wilson 1998; FATF-OECD 1999)。在实际的洗钱操作过程中,三个阶段有时很明显,有时则交叉运用,难以截然分开。一般来说,对洗钱者而言放置阶段是最困难的一步——洗钱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将从等犯罪交易中所获得的大量现金改变成便于携带和隐瞒的形式。一旦进入培植阶段,识别和追踪就会变得相对困难(Molander et. al. 1998)。因此,各国通常首先针对放置问题采取措施,以打破洗钱过程中最脆弱的环节 。由于洗钱者在放置过程中经常将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的利用对象,因此,金融机构应当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切实做好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工作,以便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打击洗钱活动。三是提供了各国互相配合的畅通渠道。由于各国国内法和司法管辖权的差异及洗钱的跨国运作的特点,各国沟通反洗钱十分困难(Tanzi,1996),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无疑为各国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外,就金融机构自身而言,采取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制度还能有效地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利益。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5900亿美元的黑钱通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清洗,金融机构不警惕洗钱,便可能成为洗钱者的实际合伙人。由于大多数国家规定没收洗钱犯罪的收益,因此金融机构可能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内部系统受到损害,甚至会受到行政或刑事上的处罚。另外,正如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金融稳定建立在大众信任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如果卷入洗钱必然会动摇公众信心,影响其声誉,破坏这种信任以及金融的稳定。
综上所述,无论从一国国内的金融稳定目标还是从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来看,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都是必要而且必须的。但是,为了获得每个参与者的真实信息及资金动向,金融机构势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耗费大量的成本。当搜集信息的成本过大,即搜集信息投放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利益时,金融机构则无利可图。而作为“理性经济人”,金融机构是否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报告必然是“理性人”选择的结果,是在进行“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分析之后,遵守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做出的“理性”选择。
二 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在反洗钱主管机关对金融机构报告大额与可疑交易信息监管不力的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往往采取不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或至少不积极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对策(Masciandaro, D. 2000,Jayasuriya D.2003) 。因为从局部利益出发,个别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如超范围吸收存款、公款私存、将来路不明的资金转入储蓄账户或直接支付大额现金、随意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金融交易审查标准、不执行金融机构内部制度等违规操作以获得一些非法利益。而其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运营成本,即金融机构提供洗钱服务的实际耗费、逃避监管机构监管所耗费的成本(粉饰成本 )等;二是声誉成本,为了吸引更多的非法资金流入,该金融机构必须提高其松弛金融监管的可信度,而这必然对合法客户带来负面效应 。下面用一个数学模型进行说明。为了简化模型,可以认为洗钱服务最佳供给量的决定就等价于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松紧度的选择。
假定金融机构所支持的洗钱量为Y(即该金融机构主动提供的洗钱服务),不配合反洗钱主管机关进行大额与可疑信息报告的收益为B ,则
B=nY (1)
其中n为提供洗钱服务的收益率(n>0)。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 统筹科技资源 科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02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 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 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 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军转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 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 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
(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 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 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 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 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 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 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 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 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 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关中-天水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本身即构成一个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基地和企业是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为了促进该空间系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有效的对策必然是一个系统。该对策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综合平台,一个网络化的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政府、政策、体制、机制、法制、信息等,这些要素在系统内有机结合,密切联系,高效有序,优化配置,自由流动,支持产学研合作,进而实现系统的目标,促进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达到统筹科技资源的目的。
从长远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对该区域的创新发展需要持久的强力的支撑,整个区域达到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所有领域都在奔向一体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的大合作大转移必将成为制度,成为常态。
科技计划项目是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为重点,由国家科技计划安排,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从科技计划项目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科技计划项目是属于科研项目的范围,是由国家财政支持开展的科学技术的研究项目,而科研项目不仅包括科技计划项目,也包括企业、个人或团体出资开展的科学研究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就是科技计划项目在立项、研究、验收、成果转化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各种类型及载体的原始记录。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及时、有效的信息记录,是科技计划项目执行管理、监测、评价的依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逐年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大幅增加了每年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经费投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达到134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53.4亿元;R&D占GDP比重预计可达2.1%,比2013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照《科技部关于下达2014年度有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中对2014年下达的国家级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和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立项情况统计,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共达到4136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技术资源,如何管好、用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档案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重要的职责所在。
1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
1.1 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机构(部门)设置现状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机构的设置是依据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个都是我国现行的国家法规性文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都具有约束力。从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制看,其中仅规定了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和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负有检查职责,其管理机构和遵遁的管理要求都是以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形式,即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由本级科技主管部门主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业务受上一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指导。以省一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为例,机构和机构负责人由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上――省科技厅或省科委来负责机构申请成立和人员任免,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业务上应由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来指导。现在从国家层面来说,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或科技档案管理机构。原来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的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司也在1998年机构改革中被撤销了。所以现在的状况是没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或科技档案)管理机构,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或相似的机构也不是全国所有的省市都有,也就上海市、天津市、辽宁省、安徽省、福建省、四川省等几个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技档案)比较重视的省市成立有专门的科技档案馆(或科技成果资料馆),市一级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构就更少了。由于没有国家级层面的相关行业规章政策和业务标准制定,以上几个省级科技档案馆在管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包括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数字化工作)都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总之,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这样重要的国家科技资源的管理机构体系建设方面却是很薄弱的。
1.2 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的管理现状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的管理办法仍然按照《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执行,这些规范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需求。从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归档情况来看,经过长期的宣传普及档案常识,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技档案部门相互配合,大部分的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都能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要求,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归档工作,将科研立项、研究实验、总结鉴定验收、成果和奖励申报、推广应用等各阶段形成的相关纸质材料进行归档。但还是有一些应归档的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材料存有遗漏、断续、丢失等现象,这与科技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不强,只重视物质形态的“硬成果”,而不重视知识形态的“软成果”,或只重视“软成果”中的总结性材料,而不重视原始记录性材料有关,使得相当一部分应归档的科技计划项目纸质档案,在其产生之后因没有妥善的保存而无法收集齐全。
1.3 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管理现状
本世纪初我国开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改革,2002年年初科技部启动科技计划项目网络管理工作,开始建设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2003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正式开始通过网络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申报、受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不仅有纸质档案,也有了电子档案。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科研档案)双套制管理,成为当今科技管理、科技研究和档案管理人员共同面对的问题。“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我国进一步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功能,基本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受理、评审、立项、任务书签订、中期评估、验收等各个环节的网络管理功能。由于国家科技部门没出出台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的规范要求,所以各省级科技档案部门从自身管理实际出发,参考国家电子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从2002年左右就开始陆续进行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档案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主要是通过课题引领,规范管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以研究带动实践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2 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特别是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也将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形成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从2013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科技报告呈交制度,由政府部门立项并利用国家财政全额或部分经费资助的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报告,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呈交,并指定政府科技情报部门负责收藏并提供共享服务,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在联合多个部门研究建立中国的科技报告制度,以优化对科技计划项目资源的积累、管理和共享,这是改进现在科技管理和展示科技投入绩效考评的重大举措。科技档案部门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配合科技情报部门做好收藏和提供共享服务工作。
第二,科技计划项目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管理成为数字化环境下科研活动及其管理程序化决策的重要保证。在科研活动过程及其管理活动过程中实时开展电子科研文件的规范化和档案化管理,变事后滞后管理为事前前端控制,变阶段性孤岛系统管理为连贯性集成化管理与网络化服务,建立与科技计划项目活动及其管理业务流程集成的全项目期和全文件生命期动态管理机制,成为保障科研活动数字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长久可用性的基本功能要求。
第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管理、成果管理与绩效评估、信用管理与审计管理、学术规范治理与研究经费风险管理等科技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科研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在科研与发展方向的投入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期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方面的投入产出及其运营管理能够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的科技计划管理,需要基于证据的科技计划项目治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已成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
3 新形势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应从健全机构设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制定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技术以及加强业务协作等六个方面大力推进。
3.1 健全机构设置,统一指挥领导
目前作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机构的科技档案馆在体系上还不健全,没有统一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规章和工作标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至今还未成立国家级的科技档案馆,缺乏一整套从上至下的管理规章,同时国家对科技档案馆的性质、工作内容、任务要求、相对规模均无统一要求。已成立的部分省级科技档案馆都是按照各自的省情和工作情况自行规定规章和办法。所以新形势下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要适应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建立健全国家相关管理机构设置,笔者建议,国家应尽快成立国家科技档案馆以承担起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有效管理,同时指导全国各省市的科技档案馆开展工作。各省市建立健全省级科技档案馆,将本省市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统一管理起来,地市一级可根据条件需要相应建立科技档案馆,无条件成立的可由省一级科技档案馆承担起代管地市一级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职责。如此 才保能证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立项研究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得以及时、完整、安全地管理。
3.2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①加强领导档案意识,建立明确的领导责任制,定期开展档案执法检查,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开展。②加强档案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认识,宣传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宣传档案开发利用的方法及查阅的程序。③增强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特别要持续向科研人员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科研成果虽然凝聚着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汗水,因为有国家财力的资助,科研材料应属国家财富,任何人不得采用不正当手段将属于国家和单位的知识产权成果据为己有、非法使用、泄露或转让。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要提高档案服务意识。政府信息公开已成社会主流,档案部门也要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依申请公开的准备工作。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造就复合型管理人才
针对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知识更新快,需要学习掌握新技术知识多的状况,对现有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注重实用性,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实际工作紧密配合,并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便于实际操作,讲究实效。其二,适应岗位发展需要,拓宽知识面。学习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法,开阔视野,增长技能,以适应档案工作的最新发展动态。其三,因材施教。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类型和形式方法与手段,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基础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可因人而异,人员变动比较频繁的单位,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档案人员相对稳定的单位,需要补充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3.4 加快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强化业务指导工作
前面提到我国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面还没有一整套规范要求和整理标准。“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实现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有效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必须在全国推广统一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方式,如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否可以以件归档?同一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中可否划分不同的保管期限?卷内目录是否可以采用固定格式来填写各部分的材料内容?等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并统一了这些整理操作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统一的管理标准在全国推广开来,强化对全国科技系统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业务监督和指导工作,为实现全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奠定基础。
3.5 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全面实现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现代化管理
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现代管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要使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过渡到计算机管理模式上来,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如缩微技术、数字扫描影像技术、OA系统软件等的应用。当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验收都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网络管理系统来进行,科技档案部门在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还必须解决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有效连接问题,此外。通过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逐步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的、面向社会提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信息服务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技术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技术资料的网上传递和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并具备上网咨询、查阅及传递等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功能。
3.6 加强业务协作,开展多形式的交流
“闭门造车”是做不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的,也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在当今改革开放和走出国门的时代大背景下为档案工作者相互间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第一,要积极参加全国科技成果档案协作网的活动,让各省市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工作者交流,取长补短。也可以充分发挥各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加强报刊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报刊审读工作水平,从去年9月15日开始,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评选优秀报刊审读单位、审读员、审读报告活动。今年1月28日,新闻出版总署[2010]4号文件正式公布了评选结果,对全国30家优秀报刊审读单位、60名优秀报刊审读员、43篇优秀报刊审读报告予以通报表彰。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辟“全国报刊审读‘三优’材料选登”栏目,陆续刊出优秀报刊审读单位、审读员的事迹材料和优秀审读报告,供业界、学界同行学习、研究、参考。
自1990年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协同省委宣传部,把审读工作纳入新闻出版管理重要业务范畴,为报刊处配备专职审读干事,组建审读员队伍并全面开展审读工作。1994年,省编制部门批准设立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期刊审读室,核定6名编制。2000年10月,审读室独立设置,配备3名干部。2004年,该机构由科级升格为正处级,更名为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
陕西报刊审读工作开展20年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报刊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助支持下,加强硬件建设,创新审读方法,促进成果转化,重视理论研究,把审读、研究、服务结合起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为增强报刊管理工作力度,促进全省报刊综合质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硬件建设,打牢审读工作的坚实基础
一是建设高素质的审读员队伍。审读中心现有报刊审读员120人,基本由老报刊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职人员聘用组成。按照审读任务不同,分为坐班审读员、兼职审读员和机动审读员3个层次。每年都要根据全省报刊业发展情况,结合审读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对审读员队伍进行优化调整,组织业务学习培训。目前,已形成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合理的审读网络,审读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能较好地适应报刊审读工作的需要。
二是不断完善审读工作制度。1992年,陕西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出台《陕西省报刊审读暂行办法》,对审读范围、主要内容、组织领导、方式要求、创办审读杂志《报刊之友》、样报样刊缴送、经费来源、审读报酬等做出明确规定,形成了报刊审读工作的基本制度和规范。2001年宁波全国审读工作会议以后,审读中心制定重点报刊审读制度、月度报告制度和审读结果通报制度,完善了每月召开重点报纸审读例会和编印《审读工作通讯》制度,用制度规范审读工作,使之步入健康运行、良性发展轨道。
三是畅通审读信息交流渠道。审读中心编印的内部简报《审读工作通讯》,是审读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自2001年以来已出147期,70多万字,指出报刊存在的问题391个。此外,还采取召开审读座谈会、下发定向审读报告、约请报刊社负责人沟通、个别交换意见及收集反馈信息等方式,与报刊社进行审读信息的双向交流。现在,审读简报和审读意见越来越受到报刊社重视,成为许多单位组织编采人员学习新闻业务或考核员工业绩的资料和依据。
四是争取审读工作专项经费。早在1993年,陕西省财政、物价部门就为新闻出版局批准了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核定了收取报刊审读费的标准,此举在全国具有开创意义。2004年,贯彻行政许可取消省级审批的收费项目后,省局积极争取,省政府主管领导大力支持,省财政厅批准设立了出版物审读专项经费,每年度在40万元以上,为报刊审读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审读工作的多种途径
早在10年前的审读实践中,陕西就探寻出“六结合”(即重点审读与面上审读相结合,综合审读与“解剖麻雀”相结合,整体内容审读与单项内容审读相结合,集中审读与分散审读相结合,面对面审读与背对背审读相结合,专职审读与群众审读相结合)的审读方法,曾在2001年宁波全国报刊审读工作会议上做过介绍,并被《中国新闻出版报》推广。
审读中心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审读工作,并且提出了报刊重大失误首次发现率、报刊审读品种覆盖率、重点报刊版面内容检测率等衡量审读工作质量的量化标准。根据人力、财力和审读工作的任务,主要围绕正确处理重点审读和全面覆盖的关系,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审读路子。把全省348种报刊分成重点、次重点和一般3种类型,组织协调审读人员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审读办法。一是对重点报刊实施同步跟踪审读。抓住重点报刊审读,就能把握全省报刊舆论的脉搏。每年选择20―40种报刊作为重点审读对象,由坐班审读员和指定的审读员紧随报刊出版时间同步跟踪审读,报纸每个月、期刊每三个月召开审读例会或对审读情况进行综合,写出审读综合报告,编印《审读工作通讯》,上报省委省政府相关领导和新闻出版总署,同时通报省内报刊出版单位。二是对次重点报刊分工到人审读。把介于重点与一般之间的报刊列为次重点,分工兼职审读员每人审读2―4种,以发现问题为主,无须与出版时间同步,审读报告除问题必报外,其他内容灵活自定。三是对一般报刊进行抽查审读。列入此类的报刊占全省报刊的较大比重,主要有科技期刊、高校校报、学报等。审读中心借助社会力量,与有关机构、学术社团合作,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大审读”活动,实现对一般性报刊的内容监督。
审读中心结合3个层次的报刊审读工作,大胆创新审读方法,使之既形式多样,又卓有成效。主要审读形式有以下几种:
形式之一,组织较大规模的专题审读战役。2001年9月、2002年7月、2003年8月,分3次对创刊于2000年8月的《新西部》杂志连续3年出版的全部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审读;自2005年8月至2007年3月,对省内10市党委机关报抽5个月的完整样本、分6个专题开展审读,量化打分排序。这两次审读投入力量大,时间跨度长,审读内容多,上下互动,反响强烈,效果明显。其中10市党报审读,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专门召开10市市委宣传部主管部长和党报总编参加的专题审读座谈会,促进地市党报整体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此类战役性的专题审读自2000年以来共组织37次,均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形式之二,组织审读员和目标受众共同参加审读。2004年5月,组织西安欧亚学院新闻系师生选择《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一周的新闻进行比较阅评,报社人员和审读员参加,由学生发言,老师和专家进行点评。2006年8月,组织3名资深审读员和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7名大学生,对《当代青年》杂志进行专题审读;2007年7月,组织部分审读员和西北大学新闻学院7名学生对《大众文摘》杂志进行专题审读。把目标受众引入审读工作,使审读意见更加贴近办报办刊实际,也搭建起了报刊社与受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形式之三,配合专项检查活动开展审读。2007年3月2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了总署将于下半年对全国期刊进行一次全面的出版规范检查的消息,审读中心立即行动,随机抽取20种科技期刊,组织审读员依据新闻出版管理相关条文,对版权页版本记录、封面标识进行专项抽查审读,将结果通报全省期刊社,并提示期刊出版单位及时动手,以规范出版行为的实际行动,迎接总署下半年专项检查。
形式之四,围绕大报名刊培育工程组织审读。2008年8月4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召开全省加快报刊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全省报刊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首批陕西大报名刊培育对象。审读中心积极给报刊发展提供审读支持,对大报名刊培育对象加大审读力度。《陕西日报》推出系列专刊,《西安晚报》改版等,审读中心均及时跟进,或写出专题简报,或到报社座谈,总结其优长,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受到报社欢迎。针对《女友》杂志提升竞争力的迫切愿望,组织5名审读员,自2008年9月份开始,对其每月出版的4种杂志进行全方位审读,为《女友》做大做强尽心出力,“对刊物质量和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形式之五,与相关部门、组织合作开展审读。2003年2月,省记协和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共同召开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经验交流暨报纸展评会,审读中心派出5名专家,在事先审读的基础上,对《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27家报刊宣传十六大精神的情况现场点评,探讨把宣传十六大精神引向深入的思路。2004年以来,多次与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省报刊评论学会、省社科学报研究会合作,开展期刊审读评优、评选十佳主编、优秀编辑活动,拓展了审读功效。
三、促进成果转化,发挥审读工作的综合效应
审读中心在多年审读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三点一线”(即审读标准、审读文本和审读结论三个点,必须构成一条直线,不能出现偏差)、“三位一体”(即要把对报刊的审读、对审读工作的研究和为审读对象服务统一起来,使审读、研究、服务成为一个有机体,缺一不可)的审读理念,紧紧把握审读工作的基本规律(即通过审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认识问题,通过服务解决问题),努力发挥审读工作的综合效应,把审读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满腔热忱为报刊服务上,以促进报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扶持报刊健康发展。
一是把开展审读与总结宣传典型结合起来,为报刊树立学习榜样。在审读工作开展过程中,把“求疵”与“求美”并重、表扬与批评并重,在开展专题审读基础上,积极发现、总结、推介先进典型,以收示范引导之效。
2006年,审读中心发现,由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主办的《农业科技报》和由陕西农业杂志社主办的《西北园艺》杂志,自觉服务“三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审读中心派专人前往调研核实,向省记协递交了《关于宣传〈农业科技报〉、〈西北园艺〉杂志服务“三农”先进事迹的建议》。省记协在《陕西新闻界》上转发了审读中心的建议函和两个报刊的事迹材料,并加编者按语予以肯定。《内部通信》《中华新闻报》《今传媒》分别刊发了审读中心撰写的有关《农业科技报》创新“三农”服务模式的经验和事迹报道。
审读中心组织对10市党报进行专题审读期间,发现渭南日报社锐意改革,抽查的前几个月报纸和后几个月报纸变化显著,质量提升很快,“判若两报”,由中心负责人带领一名担任过市级党报总编辑的资深审读员,深入报社进行调研,总结撰写了《让改革之光照亮党报品牌――〈渭南日报〉改革一年巨变的启示》的调查报告,在省内推广。该调研报告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以专版篇幅刊登,被多家报纸、杂志和网站转载,被《中国新闻年鉴》收录,并获得陕西省委宣传部2007年度全省优秀调研成果奖。
二是走出机关面对面审读,以贴身服务促进问题整改。为有效解决拿着样本背靠背审读,许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难以了解的问题,审读中心采用上门面对面审读座谈交流的方式,选择那些勇于改革、锐意创新、搏击市场、对审读有内在需求的报刊,为其提供审读支持。最典型的是对《华商报》的审读,平时列入重点同步跟踪,月度审读报告中关于《华商报》的亮点和存在问题,都占较大篇幅。有计划地集中较长时间、较多力量,对《华商报》进行集体“会诊”式的专题审读,自2002年以来就组织实施了多次。上门面对面审读更加讲求针对性。2008年针对该报用新闻包装广告的问题,两次上门共学法规、力陈利害,提出“媒体作为社会监督者自己也要受监督”,座谈交流以《事业鼎盛之际更应敬畏法律》为主题的审读意见,使报社接受批评,不惜蒙受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采取一系列措施,杜绝“新闻广告”。2009年配合报社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派出连续6年分工审读《华商报》的资深专家,作了题为《对主流大报品格的几点思考》的长篇辅导报告,被报社称赞为“诤友”。仅2008年以来,就先后组织审读员到《华商报》《西安晚报》《榆林日报》《商洛日报》《安康日报》上门审读7次。报社从中尝到了甜头,提高了自觉接受审读和运用审读成果的意识,使经验和成绩得以巩固和发扬,使问题得到积极整改。
三是与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合作,以审读促进报刊产业健康发展。针对报刊转企改制、面向市场求发展的实际,拓展审读功能,由促进报刊提升质量向推动产业发展服务。2008年8月,由审读中心具体组织实施,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首次联合省工商局,对全省72种经营广告业务的科技期刊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广告专题审读,以两局联合下发文件的形式通报了审读结果,重点分析了科技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科技期刊广告业发展的建议,并总结推广了5家期刊社的先进经验。这次专题审读贯彻边审读边整改的原则,20多家有不同程度违规表现的期刊社积极规范广告内容和形式,8家未持有效证照从事广告经营活动的刊社也随即补办了相关手续。
审读中心长期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省委宣传部一年一度的总编台长培训班上,通报审读中心审读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陕西省记协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多次安排审读中心作专题发言。省记协的刊物《陕西新闻界》每期转登审读中心编印的审读简报,发至全省各新闻单位,并交流到外省记协。这一做法已持续好几年。越来越多的报刊社认同并支持审读工作,主动要求将他们的报刊纳入审读。2008年至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分别派一名分管报纸质量的部门负责人,参加审读中心的月度审读例会,听取审读员原汁原味的审读意见,并及时沟通有关情况,使审读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四、重视理论研究,助推审读工作的质量提升
开展报刊审读理论研究,是做好报刊审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能给审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注入强劲动力。陕西报刊审读之所以20年坚持不懈,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在大力开展审读实践活动的同时,注重对审读规律的理论探讨,提升了审读工作的层次和效益,推动了审读工作的创新发展。
陕西审读工作起步之初,就创办了《报刊之友》杂志,开辟 “报纸经纬”、“期刊纵横”、“专题阅评”、“个案评析”、“审读之窗”等栏目,一方面刊发优秀审读报告,另一方面组织审读员开展审读研究,结合工作实际从理论上梳理报刊审读的规律和特点,对报刊审读的内容、性质、对象、作用、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等,对“审”与“读”的关系等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审读的功能、原则、机制等问题,提出了构建“报刊批评学”、构建“审读学基本体系”等问题,于2000年4月结集出版《报刊审读初探》一书,梁衡同志作序并肯定该书“具有拓荒的性质,它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中国科技信息机构数据库(简称CSTll)里收集了目前国内为政府科技部门提供服务的所有科技信息或情报服务机构的基本J清况,无论是独立型发展还是依附型发展,无论是寄生状态还是化整为零状态,像文献服务、数据服务、查新服务等内容,小规模的信息服务机构是无法提供的,但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无论规模大小都可以提供,因此这两项职能的工作内容都被政府部门普遍重视"分析国内建制完善的科技信息机构,其业务部门之一的科技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等,往往都有两者兼顾的资源和能力"如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有全省主要的科技信息传播中心,拥有科技进步与对策、科技创业月刊、科技信息快报、软件导刊和亚太传统医药等科技报刊,研究院里的部分专业研究人员安排在报刊编辑部里既从事科技宣传工作又从事科技研究工作,其科技宜传与科技研究的资源、能力和工作成效都十分突出"因此,国内的科技信息机构一般都会将体现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的双重性的任务全部或者部分落实到相关的科技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
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
科技期刊的主要社会职能是传播科技信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而落实到具体的任务上,其主要的工作职能就体现为刊登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法规以及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动态,刊登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刊登新的技术、工艺、设计、设备、材料的科研信息与报告,刊登对原始科技文献经过加工、浓缩,按照一定的著录规则编辑而成的目录、文摘、索引,刊登科普知识等〔习"无论是大而言之的社会职能,还是小而言之的工作职能,概括起来就是三方面基本职能,即科技宣传、科技研究和科学普及的职能,所以国内的科技期刊一直实行新闻出版系统与科技(科协)系统最高行政机构的双重管理制度"由于科学普及的大量工作都由科协系统承担,所以政府部门管辖下的科技期刊一般都承担科技宣传与科技研究这两方面职能"例如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的杭州科技杂志,以报道杭州市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活动、科技政策、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以及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主,其主要编辑人员都为研究系列职称,每年除完成基本的科技宣传任务外,还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和软科学项目,同时承担杭州市科委下达的各项调研任务"由于科技期刊特殊的双重职能,主管单位对科技宣传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化,面向大众的科技宣传逐步倾斜到党报党刊,或者市民报、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短信上,而对期刊的科技宣传,更注重权威性、指导性和专题专刊的信息集约与大容量"所以,许多综合性科技期刊就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科技政策、创新战略、产业布局的研究报告的详细解读,成为兼顾科技宣传和科技研究的专门读本"由华东六省一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厅)联合创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主办的华东科技杂志,目标是成为华东地区最具权威性的专业科技期刊,其办刊宗旨提供企业创新发展的解决方案0就完全以决策研究为切入口,其政策解读、创新管理、规律探寻,,的核心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宣传与研究复合、融合后的宣传型研究、研究型宣传的特征"。
科技期刊的宣传与研究职能之融合提升举措
突出实效 用户口碑扬美名
广东河源的吕恬,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轻化学院,在长江防护林工程研究所干了十几年封山育林研究员。第一次见识保水剂是在1993年,当时所里进口了三种保水剂用播拌种和人工植树,没想到用后效果出奇的好,植树成活率由以往不足30%猛增至90%,为国家节约了大笔灌溉养护和种苗人力资金。由此看到,全国亿万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因为常年干旱而缺少收成,而传统的农耕需水量大、即使不旱灌溉成本都很高!为此,2003年吕恬离岗创办了广州德一丰公司,将多年研究的国产保水剂专利技术转化成实用产品,“稷丰”抗旱保水剂,并推上市场。
吕恬将产品立足于解决无水可浇或浇灌投入太大的历史难题,同时以点带面建立模范市场。在甘肃,阎晓东的2000亩农业基地历年种植成本最高的就是灌溉。为了灌溉,阎晓东先后修渠50多公里,无水可引时又陆续打井,越打越多越打越深,累计投入70多万元,到头来依然常常受旱。2006年3月向吕恬购了300kg农林普通型保水剂,按1.8kg/亩分别施在棚内棚外的160亩蔬菜上。为对照效果,每种蔬菜分别留一垄地不用。试验一个月后,未用保水剂的几乎日日浇水,而用过保水剂的辣椒、番茄等十天浇一次水,四季豆、青瓜、西葫芦等15-20天浇一次水。喜出望外的阎晓东随即向吕恬签订了市级合同。至2006年秋末,阎晓东总结全年共向吕恬购保水剂8.5吨,其中自用3.8吨、成本11万元,其余4.7吨因周边农户看到他的使用效果后竞相购用、平均差价30元/kg共获利14万元,而节省的抽水人工、电、油费超过30万元。这种规模效应令吕恬欣慰不已。
江西赣州的肖霖原有个640亩的赣南脐橙园,过去在引渠建池和抽水设施上已投资20多万元,每年还要雇工浇灌和抽水用电耗油开支10多万元。自从2005年追施“稷丰”保水剂后,全年没浇一次水,而且脐橙开花座果率显著增加,收果时发现不仅增产近二成,而困扰他多年的脐橙裂果现象竟没了踪影,果又靓又大,当年增收50万元。喜得他年终又承包近千亩荒坡新建果园。按每亩用保水剂1.6kg一次施入,共花6万元,以后3年都不需人工浇水了,累计可节约成本50万元。肖霖自用成功后,自然做了吕恬的。因有自用的效果做示范,闻讯赶来取经并购买保水剂施用的人络绎不绝。
完善制度 开拓农业创富路
经过几年的应用证明:吕恬是成功的。对此,有关媒体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肯定。如广东省农科院,与吕恬强强联合,将该剂作为振兴广东农林果业的拳头产品向全省推广;还有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北京市场信息报社、南宁农村新技术杂志社、南方科技报社等,都将稷丰保水剂视作服务三农的最佳产品长期推广。对此,吕恬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靠产品的独有特性,以长远规划统领市场。
2007年春,吕恬针对市场上有人将工业用一次性吸水剂仿冒进口保水剂的情况,决定用质量巩固市场:首先按市场需求将产品制成0.2-4mm多种粒径,包装分为50g、500g、1000g、25kg多种规格,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将剂型分为农林型和园艺型;坚持“可迅速吸收500倍水并长期蓄贮,施在植物根部后长期不蒸发不渗失,长久保持根部恒湿,连旱90天不浇水,使用成本低于浇水”的质量口号;其次,吕恬根据销量日益增大后自己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及时调低价、进一步让利给商。并向商免费提供VCD光碟、营销方案、彩色广告单、产品《检测报告》、使用技术资料和独家授权书。同时以“12315”作为质量监督、一系列《销售激励制度》及《质量退换货保证》又给商提供了极大的经营保障。
至此,吕恬打造的稷丰保水剂“优质品牌优势;全国垄断、独家经营优势和低门槛、巨大市场需求优势”已深入人心。广东卢国伟用于砂糖橘、潘英杰用于杨桃、陈荣用于香蕉、海南孙海光用于橡胶、陈亚洲用于蔬菜、广西赖如安用于甘蔗、云南吴云用于烟草、李真祥用于茶叶、湖北周志浩用于绿化、湖南李秀平用于药材、内蒙温海君用于制种、酒泉王志刚用于固沙造林、新疆徐留何用于棉花、山西武清海用于小麦、山东刘清泉用于瓜豆……所有这些,不仅因吕恬的保水剂而获得巨额的利润,还为当地带来了大片农林果菜丰收的喜人景象!
在世人一片慨叹“商机难觅、生意难做”的唏嘘声中,吕恬凭着稷丰保水剂特有神奇的抗旱效果,已独步市场一路高歌,在2007年,踌躇满志的吕恬有着大干一场的充足信心。
相关链接:吕恬向全国每市、县招一名独家商,其中市级首次提货2吨,农林型的20元/kg,园艺型的23元/kg;县级首次提货490kg,农林型的23元/kg、园艺型的26元;试销1箱35kg含运费共1180元,可保留权,时退还差价;样品5.5kg/ 260元或3kg/160元包寄到。
广州市德一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10407广州市同德围岭南花园二街4号
电话:020-26268445 26268015(传真) 13527705535
QQ:45101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