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制度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院 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 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不和深入,医疗机构改革和管理成为当前医药卫生改革的重点,而医院内部控制运行规划、决策、监督等管理成为促进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医院的财务分析与财务报告则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1.医院财务分析与财务报告制度的作用
1.1为医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医院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是指医院财务部门根据财务报告、财务报表以及其它数据资料,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医院过去和现阶段的经营情况以及变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变动原因,帮助医院管理者全面了解医院的工作状况,为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作提供科学依据。
医院财务分析与财务报告根据医院的各项数据账簿记录核实的资料,编制的在某段时期内医院的经营状况、资金收支等情况的文件,可以综合反映出医院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医疗收费、药品的销售以及资金流量等各种数据信息。根据财务分析与报告,医院财务部门将大量的医疗、药品等收支数据,报告给医院的管理部门,从而对医院现有的财务分析报告进行有效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医院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体系,确保医院管理部门决策的准确性,以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1.2分析检索财务数据,保证数据真实性
医院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不是简单的对数据处理及获取背后的医院财务状况,而且要分析各种报表中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理性。而且合格的医院财务报告需要切实符合医院自身的情况和未来企业发展的前景。财务分析的基础是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而分析人员具有甄别数据真假的基础判断,不仅要通过分析医院的收支结余问题,更要对医院的长远规划进行综合判断。医院存财务部门在进行财务数据统计核算时,有时会出现错算、漏算数据现象,导致财务报告数据不准确,这时候财务分析系就会起到有效的作用,财务数据与医院的情况差距巨大时财务分析系统会自动检索发现问题,使错误数据及时更正解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让报告者给出数据的来源。在数据判断后,如果真实则进一步进行财务分析,为完善医院的财务制度提供坚实的基础。
2.当前医院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许多医院的财务分析与报告体系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财务会计信息逐渐暴漏出许多漏洞与问题,使其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
2.1财务分析报告体系不完整
医院现行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财务数据分析报表,主要是由医院资产负债表、业务收支明细、收入支出总表等报表构成。目前,许多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还存在许多的不足。现代医院财务会计模式的主要弊端就是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缺乏完整性,直接影响医院经营业绩的反映与分析不够准确,随着财务分析职业的出现,传统的通用格式的财务报表已经不能满足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不同的需求使用者的要求。
2.2财务分析方法单一,存在缺陷
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和比率分析法。医院也是采用这两种分析方法,这种相对单一财务分析方法,相对于由多种因素作用于某一项指标的情况,各种因素的变动对该项指标变动的影响程度是很难确定的;这两种财务分析方法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出医院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会降低医院财务的分析报告制度,不能够满足医院决策者的需求。
比率分析法是以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从而计算出企业各项指标的相对数,对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而财务报表的数据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属于历史数据,有时效性缺陷,而现有的财务报表内容不完整,财务比率具有片面性;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但会根据不同的企业规模、地域以及经营周期,使同业对比很困难,也会由于会计政策的不同导致统一数据的差异。
2.3财务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医院财务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然而医院现行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对于财务信息的披露却不能达到及时性,大多数医院为了向医院管理者提供医院的经营情况,大多数是采取定期分析报告的制度,这种定期的分析与报告披露的时间、周期过长,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所以不能向医院管理者及时提供医院实际的经营情况,过期的财务报告也不能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决策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4医院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及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财务部门大都采用信息化系统管理,这就要求财务及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否则就会在工作中由于操作不熟练,使数据报表核算错误,导致医院财务数据失真。
3.完善医院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的思考
3.1完善财会报表报告指标体系
医院的资金流量指标也是财务报表报告的一部分,医院资金流量报表是对医院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总表的有效补充。例如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由于医院存货、设备支付资金的滞后性,有的已经计入成本,但是现金仍没有流出,这种想象都会对财务分析与报告的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而通过资金流量报表分析就可以发现医院的经营情况和资金净流量的差异,及时找出资金收支方面的漏洞。
3.2完善医院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
医院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是由医院经营状况、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等几方面共同组成。为了保证医院财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不断完善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
财务分析指标应该引入医院对医疗事故赔偿率的计算,这是为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提供一定的数据指标;引入医院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指标的计算,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有效控制超出预算的情况发生。同时,医院也应该增加偿债能力的分析;增加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分析的数据指标;最后还要从加强医院服务的角度出发,增加医院的社会满意度指标的分析,将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医疗负担水平等指标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指标体系。
3.3缩短财务分析报告间隔,提高其时效性
目前,现行的医院财务分析与报告系统在时效上不能有效满足管理者的全面需求。所以,首先医院必须建立完善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财务定期报告仍然要存在,作为医院经营成果定期分析统计的依据。但是还要制定实时财务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者决策的依据。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减少财务数据统计、核算、分析的周期,使财务分析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进入医院信息系统,方便医院管理者快捷、准确的获取财务信息。
3.4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随着医院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医院财务及会计人员面临的工作逐步复杂多样化,这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医院财务分析与报告中,财务分析人员的知识、业务技能对财务分析与报告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总结
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与财务报告制度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医院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但是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求医院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完善财务分析与报告制度,从而保证财务分析报告体系正常运行以及财务数据报表的真实性,提高医院的财务决策效率和内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香.试析医院财务报告与分析制度的完善.卫生经济,2010(1).
[2]范黎明.浅谈如何做好医院财务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133.
一、问题的提出
物资采购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目标的实现。就拿我们企业来说,物资采购内控制度的设置有着特殊的意义。我厂为大型出口船舶建造厂,造船所需外购的材料与设备占据了整个产品总价的60%左右,全年产值三十多亿元,每年外购资金总量达到了20余亿元。物资采购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年前,我们的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出现漏洞。个别物资采购的关联人员经不起供应商的“糖衣炮弹”,受贿入狱。采购成本偏离目标成本,企业遭受重大损失。
二、对物资采购内控部分失效的反思
评审我厂的物资采购内控系统,表面看来,内控制度还比较完善:能依据设计公司的产品目录进行采购;根据生产计划进行市场调研,大型设备的采购实行招标;采购、过磅、验收入库、质检、记录等岗位分开且相互牵制。所有文件较齐全:有关物资采购的管理制度无遗漏;采购业务操作流程采购员人手一份;采购合同专人保管等等。内部控制总体还是有效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问题?深入下去,我们便发现是部分物资采购控制点出了问题。
1、采购清单不清,对超量采购无法及时控制。2004年之前,比较典型的是阀门采购,个别采购员一味迎合厂家或商家的销售人员,以增补件为名,大量购进阀门,造成阀门长期积压2800余只,长期占用了我厂资金。经济案件之后,三分之一阀门被代用,三分之二阀门由于时间过长,标准改型,不能代用,结果被铸模锻车间当废铁下炉处理,造成很大浪费。
2、制约失衡,难刹回扣之风。在物资采购过程中,缺少有效凭证,有些货物的市场调研以前由物资处一家的某一个人进行,没有经过价格人员的审核,无外部市场调研或多家比价的证据证明,价格缺乏其公证性。个别采购员为了私利,选择有回扣的供应商。
3、物资采购缺乏科学性。有时生产车间打个电话就可采购,采购制度不严谨不规范。
4、合同的履行缺乏跟踪和检查,对采购员的考核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
三、针对物资采购内控制度方面出现的问题,我厂做了以下几个大动作:
1、机构重组,有关职能重新划分。
在厂内成立独立的集配中心,收回了原物资处仓库的保管职能,材料的进出均由新的集配中心控制。形成物资采购和仓库验收相互制约机制,以此保证船用材料的收发与生产部门的施工相吻合。
2、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制约和牵制。
单船的材料清单与成本预算分析分别由厂经营计划处、财务处和物资处三家进行市场调研,制作明细表。对三家报出的价格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采购清单。从而杜绝材料采购的盲目性,确保采购成本预算的科学性。
3、成立专家评审委员会,优选“战略合作伙伴”。
在保留物资采购的一般控制点外,我们新增加了招投标这一控制点。
首先在厂内成立了由船、机、电等各方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400多家主要材料及设备供应商从信用、规模、质量、价格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评审,为这些商家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合作诚信等级、资质及行业地位、质量指标、折扣和付款条件、以及采购的数量和价格等。好中选优,订出百家合作伙伴,再对筛选出的规模大、质量好、价格合理的供应商进行考察,确定为“战略合作伙伴”,对其进行招标。
经过这样一道道筛选,较大限度地降低材料、设备的采购成本,避免采购中的不正之风。
4、增加合同的检查频率,避免未授权人员办理采购事项。签订采购合同的程序及按金额大小区别的授权制度明确具体,关键是检查落实和惩罚兑现,合同的检查由每年一次增加到每季度一次。
5、增设物价审核员,加强合同价格审核。厂部《物资采购价格监督条例》,作为物价审核员跟踪考核采购员的依据,条例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6、建立和不断完善物资价格信息库。按单船建立物资价格档案,充分利用物资管理软件,按材料型号、规格、数量、价格等建立物资价格库,为下期的单船材料采购成本的预算提供依据。
7、将廉政措施贯穿整个物资采购过程。凡与设备厂家或商签订正式合同,必须同时签订一份廉政协议。采购方由两人签字,一人是根据不同授权的采购项目主管;另一人是分管领导。让供货方了解物资采购的控制内容,使双方都能严格按制度办理物资采购业务,如有违反,当即中断合同和业务往来。这样就使内控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几点体会
1、认清物资采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控制环节。
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特点,注意修订和调整控制点。我厂历来对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付款依据控制较严,物资进厂后若无质检报告,仓储部门不能收货入库,财务也不会开票付款。对我厂而言,采购清单的编制、供应商的选择、采购价格的确定、谈判和合同的签订,这几个控制环节的解决,弥补了物资采购内控系统的缺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加强物资采购成本分析和测算,对降低成本非常有效。
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内控制度不健全,有空可钻。作为物资采购部门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控制住采购成本对防止腐败至关重要,近年来,物资处领导严把采购成本关,要求业务员、价格监督员加强对市场价格的调研和分析,在开标前对采购设备、材料价格进行测算,通过测算,将供应厂家或供应商家的利润率控制在5%-10%合理范围内,既可杜绝厂家商家的暴利行为,又可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行为的发生,这就叫扬汤止沸、釜底抽薪,想你腐败也腐败不起来。
3、重新设计物资采购内控系统的过程,也是企业管理的一次深化和变革。
这次重新设计物资采购内控系统单靠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它涉及到全厂组织、人事、生产、经营、财务等管理职能的多个部门,含盖全厂大部分领域,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关键词]审计制度中期财务报告 中报审核 审计动机
一、引言
与西方国家的中期财务报告复核制度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实行的是审计服务。在我国,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中期财务报告,但并非所有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都需要接受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近年来,对中报的特定审计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主要围绕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动机、利润分配、异常状况(包括特别处理和暂停上市)等方面展开(李爽等,2003)。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中报审计实务中,除存在我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情形要求强制审计以外,中期财务报告实行的是自愿审计制度。
二、中报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一)美国中期财务报告(季报)的审核制度
按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规定,其上市公司应按季度编制中期报告,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及时接受外部审计师对季报的审核。由此可见,美国的中期财务报告要求施行的不是审计而是审核制度。
按照相关规定,在美国审计师执行的中报审核。不需要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价、不需要对报表的交易数据和余额进行细节测试,所需证据相对较少。且审核报告不需对审核结果发表正式的审核意见。美国执行的中报审核程序的目的在于提醒会计师注意到那些对企业季度财务信息具有潜在重大影响的重要事项,并在有必要时执行进一步调查,以确保企业对外提供的季度信息合法、公允。因此。美国的中报审核提供的是一种消极保证。审计师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范围比财务信息审计缩小很多。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自愿审计制度
按照我国《证券法》等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中期财务报告。但中报并非都需要进行审计。应当说,我国对中报的审计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中报审计制度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1、中期财务报告非强制审计阶段
虽然从1994年开始。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要编制中期财务报告,但1994年和1996年的中报内容与格式信息披露准则都指明:“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除特别情况外,无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由于其并未指明何种情形属于上述规定中的“特别情况”,因此,可以认为在1997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中报处于非强制审计阶段。
2、中期财务报告强制审计的开始阶段
1998年6月18日,证监会明确规定对某些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的审计要求,它明确规定:“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可不经过审计,但下列情形除外:(1)按照《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公司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的;(2)公司拟在下半年办理配股申报事宜的;(3)在中期拟定分红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的;(4)中国证监会或证券交易所确认应进行审计的其他情形。”因此,可以认为从1998年开始。我国证券市场实行了特别处理的公司和下半年拟办理配股的公司以及拟在中期进行分红或转增股本的公司都必须强制进行中报审计,对其他公司则没有强制中期审计的要求。
3、中期财务报告强制审计的规范阶段
2000年以后,中国证监会对中报的强制审计要求进一步予以了规范,主要包括:(1)在2000年6月证监会取消了对实行特别处理公司的强制中报审计的要求,而增加了对增发新股的强制中报审计要求。(2)在2001年,证监会规定目前已经在证交所暂停上市的公司,在申请恢复上市或向证交所申请宽限期的,其中报必须接受审计。(3)2001年3月,证监会放宽了对新股发行再融资的中期强制审计要求,对于拟在下半年办理配股和增发申报的上市公司,已不再强制进行中报审计了,只有其最近三年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且发行申请于下半年提出的。或发行申请于上半年提出但预计发行时间在下半年的,才必须提供申请当年经审计的中期报告。(4)2001年7月。深圳和上海证交所均对中报审计问题做出了规定,增加了拟在中期分配方案中实施弥补累计亏损公司的强制中报审计要求。(5)2002年,中国证监会明确了上市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巾报审计要求。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中报实行的是自愿审计制度,但特殊情形除外:其一,已暂停上市但经批准给予宽限期的公司中报必须审计;其二,最近3年财务报告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且配股、增发或可转换债券发行申请于下半年提出或虽然发行申请于上半年提出但预计发行时间在下半年的其中报必须审计:其三,在中期拟定分红预案、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或弥补累计亏损预案,并将在下半年实施的上市公司中报必须审计:其四,中国证监会或征交所确认应当进行审计的其他情形。
三、我国中报自愿审计的理论假说及其分析
我国中期财务报告除特定情况外,属于企业的自愿行为,主要有三种理论假说能够对其予以解释。分别包括假说、保险假说和信号假说。
(一)自愿审计的理论假说
1、假说
假说认为审计需求是源于降低成本的需要。经营者以企业法定人身份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人实际上成为企业的“内部人”。而委托人(股东)只能通过股东大会或买卖股票对企业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委托人和人都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他们各自的利益目标并不一致。委托人为了使人期着自身的方向努力需付出成本。成本的存在,为利用企业关系双方的利益博弈来解释自愿审计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因提供了理论基础。
2、保险假说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并受到民事法和证券法修订等因素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出现了“诉讼爆炸”现象,投资者对审计师频繁地提讼。在这种严峻的执业环境下,一种解释独立审计需求的新理论假说――保险假说开始兴起。在该理论下,审计被认为是一种保险政策,通过转移部分期望损失给审计师,从而减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期望诉讼损失。这时,审计费用相当于保险赞用,分散风险是自愿审计产生的原因。
3、信号假说
由于资本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不能充分了解企业的信息,无法正确判断公司业绩。难以辨别公司的优劣,因此,上市公司会采用某种成本较高但又能支付的信号。如自愿购买中期审计向市场传递财务信息可靠的信号,以影响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中期财务数据更为及时。但其可靠性相对于年报而言通常更差。同时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业绩好的公司更有可能被怀疑有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对怀疑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将会予以更低的估价。因此报告较高中期业绩的公司有更强的动机自愿购买中报审计以向投资者传递财务报告可信的信号。
(二)中报审计理论假说的评价
首先,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中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股东对经理人的监督需求通常无法通过董事会转化为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督需求。而在存在强势大股东的情况下,大股东又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这样,董事会为大股东所操纵。使其不会自愿聘请外部审计师对其道德风险问题等进行监督。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对委托中的道德风险进行约束的审计监督需求较弱,因此从假说的角度难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自愿审计动机。
其次,对于保险假说,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信息使用者能够具有向审计师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二是审计师具有相应赔偿能力。受害人能够取得相应补偿(wallace,1987)。但在我国,事务所民事赔偿制度的不健全使得投资者实际上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保险需求。而又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多为有限责任公司制,其注册资本远远不能弥补因虚假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给投资者造成的巨额损失,使得投资者几乎不可能从事务所获得因财务报表虚假陈述而造成的投资损失。因此在我国,审计基本没有保险价值,上市公司通常没有来自于中期报告保险需求的自愿审计动机。
最后,与财务报告未经审计相比,公司自愿聘请审计师对其财务报告进行审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信号,意在表明自己与众不同。事实上,在自愿审计的情况下,由于公司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审计,因此,与强制审计相比。自愿审计这一决策行为就是信号。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财务报告;报告模式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外界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变动以及财务业绩等信息的主要渠道。现行的财务报告在对预测性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新型的、能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成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
1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端
1.1缺乏对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情况的总结,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关于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性信息。另外,由于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过于重视利润数据的通用财务报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以致削弱了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节约资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1.2提供信息缺乏时效性
企业的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按年度、半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时限进行编制,但财务报告的编制有着诸多时间点的规定,如资产负债表日、完成财务报告编制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日、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以及实际对外公布日等,这些时间点差异以及核算手段的限制,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投资获利情况,诸多信息在之前就可能已经失去效用,缺乏时效性。
1.3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
通用的财务报告只能看到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出来的货币数据,而不能反映更有价值的非货币信息。企业的价值包含有诸多方面,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报告就能全部体现出来的,比如在企业发展中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的人力资源,是推进企也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它却是在财务报表上看不到的。另外,诸如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的销售网络等重要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告上显示出来。
1.4财务报告模式单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的人群结构是非常广泛的,从投资者和债权人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乃至企业职工等。但现行的财务报告多是采用标准的统一模式,即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情况说明,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差异性要求,诸如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预测性信息等。
2财务报告思路的改进
如何划分财务报告信息以及增强报告的时效性已经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对于现行财务报告的弊端,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改进:
2.1改进报告的内容
为了使财务报告能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揭示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经营成果,应建立以经济事项为对象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分类别的事项信息,让使用者依据自己的差异性需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另外,对信息类别的划定,即可以根据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类别划分确定,也可以通过依据决策者的类别和决策类型来确定,总之是要灵活地将企业的相关原始信息的整合和分析工作转移给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为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工作提供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参考依据。
2.2改进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诸如声音格式、文本格式以及影像格式在互联网上信息,具体来说,声音格式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演讲和财务历史的介绍来信息的一种形式,而文本格式则是通过在企业网页上设置下拉式菜单,囊括财务报告的各个章节。这些新兴的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也为报告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大的便利。
2.3改进编制技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关于分部门的风险与机会等重要信息往往会被笼统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掩盖住,而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利用XBRL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提供更详细的财务信息。XBRL能自动汇总综合不同分部、不同信息系统的财务信息,方便报告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分解某个分部的明细信息,而且XBRL即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剖析能力的提高。
3新型财务报告模式的探索
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报告要想突破传统并有所创新,且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价值,就需要构建新型的财务报告模式:
3.1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模式是从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和编制方法上来理解的,目的是突破传统、解决财务报告的供需矛盾。这种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表达方式上多采用一些上文所提到的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方便使用者能更直观地接受和理解报告信息。另外,差别报告模式还可以通过软件对各种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多、快、好、省”的满足报告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3.2分层报告模式
分层报告模式是将财务报告的信息区分为相关性信息和可靠性信息分层报告。相关性信息多指对企业发展有用但不能进行计量和确认的信息,如企业风险价值、人力资本价值等;可靠性信息则是可以用绝对数量货币额来表达的,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确定性信息。构建这种分层报告模式,应将人力资源和企业市场资本化价值纳入到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关的财务预测体系、规范财务预测行为,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
3.3实时报告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应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中,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也可以在核算流程中运用相关先进软件快速的完成编制,实时地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披露于网上。这种模式改进了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实效性的弊端,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使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提高财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决策作用,实现现代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柳. 探讨财务报告的若干改进[J]. 现代经济信息, 2009,(15) .
[2]何帆. 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及模式浅探[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应企业特定日期的财务状 况和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是外界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变动以及财务业绩等信息的主要渠道。现行的财务报告在对预测性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能充分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要求,影响了企业效益水平的提高。新型的、能弥补现行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成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
1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端
1.1缺乏对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经营情况的总结,提供的会计信息往往滞后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能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关于企业未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性信息。另外,由于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过于重视利润数据的通用财务报告并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以致削弱了用户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节约资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1.2提供信息缺乏时效性
企业的会计制度将财务报告按年度、半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时限进行编制,但财务报告的编制有着诸多时间点的规定,如资产负债表日、完成财务报告编制日、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日、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对外公布日以及实际对外公布日等,这些时间点差异以及核算手段的限制,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的投资获利情况,诸多信息在之前就可能已经失去效用,缺乏时效性。
1.3不能充分体现企业价值
通用的财务报告只能看到通过历史成本计算出来的货币数据,而不能反映更有价值的非货币信息。企业的价值包含有诸多方面,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报告就能全部体现出来的,比如在企业发展中扮演重中之重的角色的人力资源,是推进企也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它却是在财务报表上看不到的。另外,诸如企业文化、企业的品牌价值、企业的销售网络等重要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告上显示出来。
1.4财务报告模式单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的人群结构是非常广泛的,从投资者和债权人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乃至企业职工等。但现行的财务报告多是采用标准的统一模式,即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和情况说明,不能充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差异性要求,诸如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预测性信息等。
2财务报告思路的改进
如何划分财务报告信息以及增强报告的时效性已经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对于现行财务报告的弊端,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改进:
2.1改进报告的内容
为了使财务报告能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揭示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经营成果,应建立以经济事项为对象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分类别的事项信息,让使用者依据自己的差异性需求进行取舍和整合。另外,对信息类别的划定,即可以根据报告主体的经济活动类别划分确定,也可以通过依据决策者的类别和决策类型来确定,总之是要灵活地将企业的相关原始信息的整合和分析工作转移给信息使用者,更好的为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工作提供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参考依据。
2.2改进表达方式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息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诸如声音格式、文本格式以及影像格式在互联网上信息,具体来说,声音格式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演讲和财务历史的介绍来信息的一种形式,而文本格式则是通过在企业网页上设置下拉式菜单,囊括财务报告的各个章节。这些新兴的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也为报告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大的便利。
2.3改进编制技术
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关于分部门的风险与机会等重要信息往往会被笼统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掩盖住,而为了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利用XBRL改进现行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提供更详细的财务信息。XBRL能自动汇总综合不同分部、不同信息系统的财务信息,方便报告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分解某个分部的明细信息,而且XBRL即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也可以促进企业会计人员信息剖析能力的提高。
3新型财务报告模式的探索
在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报告要想突破传统并有所创新,且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价值,就需要构建新型的财务报告模式:
3.1差别报告模式
差别报告模式是从财务报告表达方式和编制方法上来理解的,目的是突破传统、解决财务报告的供需矛盾。这种模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表达方式上多采用一些上文所提到的诸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声像俱全,方便使用者能更直观地接受和理解报告信息。另外,差别报告模式还可以通过软件对各种经济事项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多、快、好、省”的满足报告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3.2分层报告模式
分层报告模式是将财务报告的信息区分为相关性信息和可靠性信息分层报告。相关性信息多指对企业发展有用但不能进行计量和确认的信息,如企业风险价值、人力资本价值等;可靠性信息则是可以用绝对数量货币额来表达的,且以历史成本计量的确定性信息。构建这种分层报告模式,应将人力资源和企业市场资本化价值纳入到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关的财务预测体系、规范财务预测行为,为企业的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信息。
3.3实时报告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财务报告模式应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报告的编制中,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也可以在核算流程中运用相关先进软件快速的完成编制,实时地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披露于网上。这种模式改进了现行财务报告缺乏实效性的弊端,缩短财务报告的时间,使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可以及时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提高财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决策作用,实现现代企业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医院财务风险预警内容
在筹资管理方面,医院要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率,根据负债警戒线确定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合理比例,通过财务杠杆适度负债经营,优化资金结构,节约资金成本,并注意资金筹集与使用的平衡,既要取得收益,又要防范财务风险,避免因经营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抵偿现有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危机。
在制定风险防范对策方面,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包括工作数量、质量、成本水平、药品库存、收支结余、营运成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例、资产报酬率、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变现率、经营安全边际率、资金安全率等指标在内的预警系统,以了解资金运行状况,降低财务风险系统,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权益。
在预算管理与控制方面,医院一切工作都应在保证满足医疗服务的前提下进行,所有开支均须纳入预算管理,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业务活动需要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医院预算应充分利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工具,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逐级编制。医院收入预算要按照卫生部规定的医疗收费用项目,结合医院特点和业务量,以效益为主线加以制定;支出预算既能保证刚性支出,如人员工资、水电、燃料费用等,又要保证医疗业务所需的业务费、材料费、设备维修费等柔性支出。预算制定力求数据准确,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医院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日常工作记录和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系统,并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借以评价各科室工作业绩,及时发现、分析和纠正预算管理中出现的差异,准确把握下一期预算的起点和未来控制切入点。
财务风险预警内容及负责科室主要包括:因医疗工作量与财务收入密切相关,医疗工作量观测预警工作由信息科负责。预警报告于月末在观测时有发生异常情况的次月第一周内呈;因专业设备使用率和卫生材料采购成本与财务收支密切相关,专业设备使用和材料采购观测预警工作由设备科负责。设备使用率和材料成本情况于月末呈报,有计划的设备停用、修理费应于事发前一周报,大型设备使用中突发故障停用修理应及时报告;因医疗人才非正常流动影响医疗工作开展、调增工资及补贴与财务收支密切相关,此类现象和事项的观测预警工作由人事科负责。因人员调动可导致医疗工作中断的情况,应于调动人员递交申请时报告。不正常可能离岗现象应及时上报。调资、增加补贴等应于测算后即报;资产负债率、现金净流量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例、资产周转率、药品库存、业务收支结余、药品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等主要指标出现异常时,观测预警工作由财务科负责。
医院财务危机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收支结余持续下降出现赤字。医院收支结余出现赤字或净资产出现负增长是医院陷入财务危机的信号,是非正常的经营状况;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水平。运用财务杠杆筹集资金负债经营是医院发展的手段,但资产负债率并非越高越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随着资产负债率的提高,风险程度逐渐增加;现金流量紧张。就短期限而言,医院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有否赢利,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当现金流量紧张时,应付账款无法如期支付,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无法偿还对到期贷款和利息等。以上风险预警报告均应提供三份,分别报送院长、分管院长、财务科长。
二、医院财务风险预警报告
设置观测点的科室应按下例格式要求呈报预警报告:
××科风险预警报告 年 月日
预警内容:
1、…………
2、…………
…………
引发风险发生原因:
…………
可以采取的措施建议:
…………
三、医院财务风险预警制约措施
医院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客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评估,把握其变化趋势和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方法,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在决策过程中,应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认真分析、评估、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避免主观臆断。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报告应用指引; 财务报告分析; 基本规范
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7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和1项评价指引、1项审计指引构成,应用指引在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在应用指引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以下简称《财务报告指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其进行解读。
一、《财务报告指引》的重要意义
(一)是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
《基本规范》定位了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其中之一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纵观财务控制的整个发展历史,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一项主要目标。企业财务报告是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重要途径,财务报告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完整、不偏不倚地披露企业的经营成果,给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展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财务报告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乃至其他信息需求部门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财务报告指引》对财务报告事前、事中、事后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控制做出了全面的、具体的规范,是对财务报告的全过程的控制,是完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配套措施。
(二)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重要举措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只是提出要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没有提出具体的措施,而《财务报告指引》弥补了其缺陷,对财务报告从编制、对外提供以及分析利用做出了详细规范。例如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在编制环节真实可靠,提出了财务报告编制重点关注的内容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前,要进行的准备工作――资产清查、减值测试和债权债务核对;财务报告编制的依据是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最终做到内容完整、数字真实、计算准确,不得漏报或者随意进行取舍;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附注时应注意的问题;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应注意的问题;企业编制报告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见,《财务报告指引》为会计人员真实地、完整地编制、对外提供和分析利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保证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是对《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要补充
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对《会计法》有关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化,它主要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以及法律责任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在更深层次上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但遗憾的是,没有对财务报告如何分析利用做出明确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范围,降低了财务报告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使用效率。《财务报告指引》最后一部分,从第十六条到第二十条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利用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强调了财务报告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性。
二、《财务报告指引》的突出特点
(一)层次清楚
指引共四章,二十条。第一章是总则,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主要提供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制定指引的目的、依据;指引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在三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三种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要求和财务报告工作的负责人。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是围绕财务报告三个环节的风险采用的具体控制措施展开阐述。可见整个指引结构一目了然,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语言简练准确
与其征求意见稿相比,大幅度删减描述性文字和合并同类问题,由原来的二十六条减少到二十条,将第二章“岗位分工与职责安排”全部删掉;字数由原来的2 966个字减少到1 882个字,减少了1 084个字,减少了37%。以指引第一条为例,征求意见稿中总共89个字,指出指引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企业规范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防范企业不当编制与披露行为可能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共55个字,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而正式稿只有61个字,仅用17个字就概括出了本指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制定的依据除了基本规范还增加了《会计法》,比征求意见稿更全面、更具体。再如各章的标题,征求意见稿的第二章“财务报告编制准备及其控制”和第三章“财务报告编制及其控制”,在正式稿中合并为一章,而且标题仅7个字“财务报告的编制”,文字非常精炼。
(三)延续了《基本规范》的理念,明确和细化了各控制主体的职责
基本规范所界定的内部控制主体有四层:一是董事会,二是监事会,三是经理层,四是全体员工。董事会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直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负责,尤其是企业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承担重要责任;全体员工在实现内部控制中承担相应职责并发挥积极作用。《财务报告指引》细化和明确规定了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主体,一是有关财务报告的具体工作(如编制、对外提供、分析利用)由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组织领导,具体表现为:对外提供财务报告时,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要对财务报告签名并盖章;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要参加财务报告分析会议,并且在财务分析和利用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二是企业负责人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四)简练概括出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产生的原因
和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稿更注重风险管理,因此增加了第三条,指出财务报告的风险存在于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编制阶段,产生的原因是“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声誉受损”;第二个环节是对外提供阶段,产生的原因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风险是“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第三个环节是分析利用阶段,产生的原因是不能有效利用财务报告,导致的风险是“难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失控”。
(五)详尽指导了企业应如何实施财务报告分析
《财务报告指引》第一次把财务报告分析纳入法规的范畴,表明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意识到财务分析有助于企业识别风险,从而制定相应措施进行控制。指引在第四章详尽介绍了从以下环节做起,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一是企业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为了保证分析的效果,提出要把分析制度化――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从而把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二是报告的分析方法是充分利用财务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营利能力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三是为了保证财务报告分析不流于形式,强调把财务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分析报告,并且构成企业内部报告的组成部分。四是为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要求分析报告的结果要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层级,指导各级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
(六)强调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新会计准则制度之间的关系
《财务报告指引》总共二十条,但其中竟有四条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要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统一的会计制度。具体如下:总则第四条提出“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第二章第六条提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报告”;第十条提出“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编制附注”;第十三条提出“企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及时对外提供报告。”由此可见,《财务报告指引》尤其强调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尤其是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离不开新会计准则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从源头上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
(七)风险的控制措施切实可行,注重细节
为了避免财务报告在对外提供环节出现风险,指引规定了具体措施:一是强调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二是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完成后要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并要求有关人员(企业负责人、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三是财务报告如果需要进行审计,审计报告要和财务报告一并提供;四是财务报告要妥善保管。
三、《财务报告指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制定指引的依据不完整
第一条指出“为了规范企业报告,保证报告的真实、完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它明确了指定本指引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但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它是由国务院的专门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的条例,在会计法规体系中法律效力仅次于《会计法》,对《财务报告指引》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指引要明文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本指引。”
(二)部分条款的规定不够详细、具体
《财务报告指引》属于应用性指引,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实际指导作用,而不是停留在书面上,但部分条款规定过于简练,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如第十三条规定企业要及时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及时性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企业怎么满足此要求,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从条款中都无法找到答案,这就失去了指导的作用。对策有三个:一是明确规定及时性的时间要求以及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但结果会带来《财务报告指引》字数的膨胀以及与其他法规的交叉重复;二是借鉴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增加条款“特殊行业公司财务报告除需遵守本指引外,还需遵循该行业财务报告的特别规定”;三是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陆续出台相应的解释公告,以推进指引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2008.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报告信息质量
黑龙江省财政厅课题。
一、哈尔滨市人防办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编制的范围
哈市人防办全系统共有16家事业单位(其中4家为自收自支经营类事业单位)、2个人防机关户(行政机关户、人防经费账户)和6家企业。
人防经费户实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经济业务发生按制度规定,以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4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及其所属的5家企业(2集体企业和1家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及2家有限公司)分别实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经济业务发生按制度规定,分别实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方法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6家企业均实行《企业会计制度》,经济业务发生按制度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账务处理。
按照新制度规定:除执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外,其他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均应执行新《会计制度》。也就是说市人防办16家事业单位,除4家经营类事业单位中,1家因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不符合执行新制度的范围,应有15家事业单位和1个人防经费户执行新制度。但实际上,市人防办只有12家事业单位执行新会计制度,12家事业单位纳入市财政预算管理并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报表编制的主体范围狭小,财务报告的内容不完整
编制具有完整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等高质量特征的财务报告,前提之一是正确界定报告主体,合理划分纳入财务报告编制的范围。按照新制度和市财政部门决算说明的规定,市人防办上报财政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汇总)的主体,只有纳入预算管理12家事业单位,本套决算编报内容包括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编报口径与单位预算衔接一致。财政部门拨付未纳入部门预算编报范围单位的资金,如市人防办本级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没有纳入编报范围,不需编报本套决算报表。也就是说年度部门决算报表仅涵盖了纳入预算管理的12家事业单位,从市人防办整体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缩小了报告主体范围。
财务报告是一份内容完整的书面文件。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39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但就市人防办上报财政部门决算报表来看,市人防办本级行政户和3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财务报告内容并没有得到全面反映。市人防办年度决算报表(汇总)仅重点反映了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整财务报告。
(二)会计基础的选择难以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全貌,导致会计报告信息不完整,信息反映过于简单
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是通过财务报表来呈现,财务报表通过会计基础即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加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而形成。新制度的会计报表包括:01表资产负债表、02表收入支出表、03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报表附注说明。
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首先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适应财政部门预算管理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各部门、各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并且信息披露内容要满足完整性和充分性。
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编制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决算报表只对预算内的活动进行全面披露,也就是说只对市人防办12家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情况以及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反映,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的的会计报告信息没有进行充分披露。市人防办现行的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汇总)只是为了满足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结果,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市人防办所有事业单位全部资产和负责的状况,无法满足市人防办全面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
在资产核算信息方面,只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12家事业单位资产的信息,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资产状况被忽略和遗漏,造成了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缺少有效的监督和检查。
在负责核算信息方面,市人防办某经营类事业单位向人防办行政户借款给职工开支形成的债务,由于不涉及当前的预算收支,且该单位也没纳入部门决算范围,所以该单位在市人防办部门决算报表(汇总)中债务信息不能反映,造成了财政部门没有及时准确掌握市人防办内部债务信息情况,险些将工资借款安排到市人防办行政户年度部门预算中。按照黑政发[2015]4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预算单位不得对非预算单位及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进行借款或垫付资金。
正是由于会计基础的局限性和纳入部门决算范围的狭小性,决定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只为预算管理而服务,导致一些与预算收支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会计信息被忽略和遗漏,从而不能反映市人防办所有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全貌。
三、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完善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一)界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完善财务会计报告内容
财务报告的主体是报告中所反映行为的执行者,只有界定了财务报告的主体,才能进一步明确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范围,才能明确报告究竟应该覆盖哪些具体内容,做到既不越位,又不遗漏。国际上界定财务会计报告主体范围的概念和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控制概念被逐渐采纳和应用。以控制作为标准,拥有控制权的单位及其被控制的单位都将成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被财务会计报告所涵盖的不仅是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而且预算外事业单位也是财务会计报告的主体。也就是说,市人防办年末上报市财政年度部门决算时,如果按照控制标准界定财务会计主体范围,不仅包括纳入预算管理的12家事业单位,而且还包括市人防办经费账户和3家经营类事业单位。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汇总)内容不在只是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纳入控制范围的所有资产和负责情况均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全面体现,年度部门决算报表的内容也更加完善、更加完整。
(二)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逐步改为权责发生制,提高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质量
市人防办年度部门决算报表按照新制度的规定,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编制而成的,决算报告不仅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及预算执行情况,而且也是披露预算单位会计综合信息的一种规范化途径。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年度部门决算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难以满足各方面使用者的需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部门决算报表体系,是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如果按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编制年度部门决算报表,可以更为全面反映决算部门的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会计不仅从各个方面记录和反映资产的信息,而且能够促使部门决算主体严格遵守资产认定、所有权证实及资产计价的程序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进行确认。高质量的资产信息有助于使用者对资产的维护、过剩资产的处置、毁损或陈旧资产的重置作出更佳的决策。权责发生制会计还可以提高全面、完整的有关负责、或有负责和义务信息,使报告使用者了解部门所有负责的性质和负责水平,并对部门的财务状况作出现实的评价,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可见,权责发生制会计提高了部门决算报告的信息质量,而且比收付实现制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权责发生制会计能够反映事业单位在管理、使用资产方面的信息,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现在和未来的负责状况,为新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
综上所述,新制度财务报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会计核算基础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财务报告信息不完整,信息反映过于简单,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
但尽管如此,新制度通过详细规定财务报表编制,较为全面的规范了事业单位经济业务或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政府会计体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造阳光财政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2)[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
[2]楼继伟等.政府预算与会计未来―权责发生制改革纵览与探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史龙.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财税审计.2010年,(11),总第197期
关键词:医院 财务制度 改革与创新
一、医院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医院内部管理要求,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明确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方向,这都对医院财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需要。
(一)预算约束力不强,缺少严格的预算机制和具体措施
随着经济、文华的快速发展,医院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预算机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像预算机制缺乏导向、预算偏重于财务指标,执行力度不够,约束力不强,在执行中没有及时对不合理的预算进行调整,预算管理缺乏激励机制,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又没有合理改善的具体措施。
(二)核算不够科学,缺乏规范性,指导性,医院分开核算不符合医院经济运行规律
财务收入和支出核算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管理部门大多数是医务方面的专家,对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都不擅长,财务管理过于粗放,对财务支出和收入预算把关不严,财务人员对预算太过随意,没有对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考察和研究,预算内容大大折扣,预算方法不够科学,不够合理,不够细化,造成实际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偏差,预算体系不够完整过于简化,得不到严格的内部控制,造成资金的浪费,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各项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阻碍医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发展。
(三)对负债、对外投资以及固定资产购置等缺乏严格控制
医院不仅要核算医疗服务等主营业务活动,还要反映临床教学、科学实验等活动。医院集团化管理、特需医疗服务也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医院的负债、对外投资以及固定资产的购置等缺乏严格的控制,增加了医院资金的风险和呆滞。固定资产不按实际成本计量,使得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处置不合理。如果不能调整负债结构,严格控制固定资产的购置和核算,会大大降低资金的收益率,发挥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
(四)财务报告与分析体系不够完善
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硬性资产上,对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资源未能予揭示,而是通过历史成本一类的原则等将其排斥在外,财务报告信息批露不及时,方式不够完善,财务报告与分析体系更是不够完善,不能全面反映财务状况。
二、完善与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强化预算约束力与管理
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等预算管理办法以及医院等管理主体在预算编制、执行和核定收支等方面的职责,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有关规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等各个环节,维护预算的完整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使医院财务制度规范、完整。
(二)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重点强化了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来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充实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内容,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将成本控制目标、预算执行情况作为医院及其各科室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财政补助安排的重要依据,增强员工的自觉性。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对于加强医院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提供了参考依据。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科学合理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
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院财务收支的统一核算,根据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既体现了医院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四)务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
医院要完整核算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和实际价值;强化管控手段,限制非流动负债的借入,严格大型设备购置、对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使得能够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五)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改进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完善财务报表体系,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新制度对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充实了各科目的确认,使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改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及报表批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善,为财务管理的提供了方便,有利于内部管理,使医院管理者心中有数,也有利于外部监管、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改革与创新的意义
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关于医院改革与创新的相关要求,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充分体现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加强收费结构的管理,不断提高效益,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和财务审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建设,加强财务监督,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的过程控制,落实了外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将社会较为关注的财务问题列入其中,较好地把握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特点,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之,医院财务制度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使医院走向更好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红霞.浅谈新医院会计平衡公式及其意义,《卫生经济研究》2000
(一)制度缺乏政策法规依据
出台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而是脱离学校实际情况,不合乎相关规定,缺乏严肃性。
(二)制度不健全不合理
制度建设严重缺位,相关内容片面、笼统、不规范,有的内容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失去其合理性,不利于操作。
(三)制度制订过程简易化
宣传工作做的不够,不能虚心广泛征求教职员工意见,制度不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四)制度执行约束力软化
制度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落实不到工作上,流于形式。
二、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的原则精神是高校制定内部财务制度的直接依据。它明确规定。
(一)高校财务管理基本原则
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工俭学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学校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二)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规模较大的学校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高校应单独设置一级财务机构,统一管理学校财务工作。
(三)高校财务管理遵循的一般原则
预算编制应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事业基金管理应遵循收支平衡原则;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原则;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和择优原则,按科学规划、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等。
三、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结余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度。
(一)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年度财务收支预算
区分不同性质收入来源,合理组织收入;根据资金支出性质、用途,加强支出管理;专项资金、结转和结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管理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二)重视学校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管理
加强财务管理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均衡性,降低风险;建立基本建设投资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财务清算制度,定期报送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
四、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的保障实施
高校内部财务制度是高校开展财务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监督的直接依据。高校、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切实依法行使监督职能,与高校形成合力,保障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一)履行监督检查职能
财政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管理措施是否有力,落实到位。监督高校专项补助拨款使用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
(二)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
高校应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如有会计核算方法的改变、重大预决算方案变更、重大财务制度实施,应向财政部门报告,并自觉接受检查。
(三)财政部门、主管部门的审批制度
高校的重大项目建设、重大设备购置,按财政管理制度规定,应实行报批和招标采购程序,高校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合理配置资源。
五、高校内部财务制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