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卫生安全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史战荣校长任组长,成员由各班班主任及食堂管理人员组成。值周教师负责学校平时卫生情况检查;食堂管理人员负责食堂人员的管理和食品的把关工作;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健康教育、宣传、卫生状况的监督和上报工作。安排专人从事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业务工作。做到机构、人员、设施到位,明确责任,强化监督。层层落实,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行之有效地进行,使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使每个成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学校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班主任会议、食堂人员会议,传达了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了《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让他们真正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使他们真正明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教育炊事人员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小到一棵菜、一粒米,大到一顿饭,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真正做好防患未然,严防中毒事故发生。要求班主任利用晨会、班会、黑板报等形式,经常不断地教育学生注意安全,要求他们不要随意到校外小摊点买不卫生的零食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针对流行病季节性特征,以高度戒备心理,从小处、细处入手,做好流行病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
三、积极落实好上级布置的各项专题教育活动。
1、举办一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讲座。
围绕“保障食品安全,建设和谐校园”的主题,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教体局文件精神,我校举办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专题讲座,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2、各班上了一节以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课,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
3、召开食品安全主题班会,以“食品安全,关系你我他”为主题,采取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同伴教育的形式,交流、分享食品安全的经验;
4、办了一期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卫生与健康》宣传栏,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学生介绍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
5、挂了一幅“强化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整治,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宣传标语。
四、加强食品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对学校食堂负责人以及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专业知识及传染病防治专业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食品采购关、加工关、储藏关、消毒方面的相关知识。组织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日常行为规范培训,不断提高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五、狠抓学生食堂规范化管理,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1、在原料质量及粗加工方面做到:
(1)、原料由专人到指定的长期供应点采购。
(2)、设有专门的原料验收员,经验收,腐烂变质等不合格的原料坚决不予进入学校食堂。
(3)、有专门盛放原料的容器,绝对不能让原料被污染。
(4)、设有原料加工的专用场地。
(5)、原料清洗做到荤、素分开。
2、在食品贮藏方面做到:
(1)、食品分类存放,排列整齐。
(2)、有食品货架和货柜,并做到离墙、离地存放。
(3)、仓库做到干燥、通风通气,有防潮、防霉设施。
3、食品制作及餐间做到:
(1)、通风透光良好,给、排水方便合理。
(2)、地面无积水。
(3)、天花板光滑整洁,无霉点,无蜘蛛网。
(4)、灶台及分餐台粘贴有白色瓷砖,并保持无污渍垢。
(5)、设有能防蝇、防虫、防尘的卫生设施。
(6)、设有青菜浸泡池,买青菜要求先行浸泡20分钟。
4、对炊具做到:
(1)、有专人负责洗涤,消毒炊具。
(2)、设有餐具洗涤池,冲洗池及消毒池。
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措施
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力度。为此,我们将加倍的努力,在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各学校领导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意识,切实树立“学生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度,包括学校的责任,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二)坚持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
(三)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求各班在活动月结束后仍然要利用健康教育活动、校园板报、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增进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一、食品卫生投诉的特点:
1、来源的多样性:从食品卫生投诉的来源看,以电话投诉为主;其次为来人来访,少量来信投诉,个别与新闻部门共同来投诉,例如:长沙市卫生监督所20****年共接到群众食品卫生投诉126起,其中电话投诉1****起,占81.75%;来人直接上门投诉18起,占14.29%,该18起中3起是联合新闻部门共同来投诉的;来信投诉5起,占3.97%。
2、投诉的广泛性:
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投诉涉及到从饮食服务业、食品的批发零售业、生产加工业等食品的各行各业;按投诉食品卫生的内容分,主要有食品的质量感官不符合卫生要求;食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生产经营现场卫生差;无证经营等各个方面。如长沙市卫生监督所20****年接到的126起投诉中,投诉饮食服务业占31.75%,食品零售业占44.45%,食品生产单位占23.81%。投诉的内容中,食品质量感官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占41.27%,食用后出现不适反应的占23.81%;生产经营现场环境卫生差的占12.70%;无证经营的占12.70%;其他占9.53%。
3、目的复杂性:
从消费者投诉的动机来看,大多数投诉者认为在消费过程中侵犯其合法权益,与商家自行协商未处理好,要求卫生行政部门为其讨回公道并要求赔偿;也有一定数量的投诉者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查处,防止继续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少量投诉者采取购买不符合法律要求的食品,向商家高额索赔得不到满足,而到卫生行政部门投诉;另有个别投诉者为了各自生产经营的利益而相互举报。
二、食品卫生投诉的查处要求:
1、及时查处,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群众投诉后要及时查处。一方面,卫生部《全国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规范》,对投诉举报事件的调查作出了明文规定,即调查处理的期限为自接到举报投诉受理单之日起20个工作日,对必须先行检验的调查处理期限为自接到检验报告之日起20个工作日,除匿名举报投诉外,举报投诉受理部门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答复举报投诉人。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投诉是某一时点其经营行为或经销的产品违反《食品卫生法》,因为食品的生产经营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卫生监督员不及时调查处理,被投诉单位的违法经营行为可能会自行纠正,劣质或不合格产品可能销售完或自行销毁,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困难。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如果取不到证据,就难以对消费者投诉的行为定性并予以查处。所以,在处理食品卫生投诉时,要做到及时受理,快速处理,迅速反馈,以避免延误调查处理时间,而影响卫生监督的形象。
2、符合规范,符合规范是依法行政的要求,调查处理投诉举报事件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日常工作,一定要依法进行。在调查处理过程中,要依据《条例》、《卫生部工作办法》和卫生监督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各自制定的投诉举报调查处理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特别是查实有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案件,整个调查处理过程不仅要符合实体法的要求,而且要符合程序法的规定。
3、讲究技巧,卫生监督人员在调查处理食品卫生投诉事件时,要讲究调查处理的艺术性。
1)接受投诉举报人的受理科室,应做到首问责任制,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待人,耐心细致,热情接待每一位投诉者,规范接好每一个投诉电话,认真记录每一起投诉举报事件,对咨询电话认真解答。对没有明确投诉对象的或不属于本部门、本辖区的,也应详细记录,耐心解释或帮助移交有关部门查处。
2)做好宣传工作,要利用调查机会,认真向投诉者和被投诉者宣传卫生监督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解释调查处理和要求,强调卫生行政部门不负责消费者赔偿的责任,使其能理解和配合调查处理的顺利进行。
1.1对象
调研浙江省共49所高校。其中部属高校1所,占2.04%;省属高校22所,占44.90%;专科类学校26所,占53.06%。按其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分为3组,即学校直管组、后勤处管理组和校外医院管理组,对其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效进行考查。
1.2方法
公共卫生工作调研:主要内容包括肺结核管理、健康教育和食品卫生督查等的工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询问等,考查其应急和日常管理的工作实效。学校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调研: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①管理体制。即公共卫生工作具体管理部门、隶属单位及高校医疗机构等级、人数等。②规划与措施。包括公共卫生工作是否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是否建立传染病防控制度及是否落实防控措施。③具体工作落实情况。主要项目有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的监督管理、慢病及传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课及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情况调研:采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2010年下发的《大学生健康教育问卷》,分别选取部属院校、省属院校、师范类院校和专科院校4类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满分为100,每类院校随机发放健康教育问卷300份。部属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7份,回收率为99.00%;省属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33%;师范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3%;专科院校回收有效问卷293份,回收率为97.66%。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健康理念及人体生理基本常识、院前救护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等的知晓情况。②对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了解情况。③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和接受健康教育的方式。
1.3统计分析
健康教育问卷采集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均数的比较,其中均数的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学校公共卫生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工作实效采用对比性研究。
2结果
2.1学校公共卫生现行管理模式
在调查的49所高校中,学校公共卫生工作仅2所为学校直管,占4.08%;35所为后勤处管理,占71.43%;12所为学校委托校外医院管理,占24.49%。
2.2健康教育情况
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的高校有12所,占所有高校的24.59%。其中,学校直管的2所高校均开设有选修课,后勤处管理的高校有10所开设,校外医院管理的高校均未开展健康教育。
2.3人员配备及公共卫生开展情况
高校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在30人以上的有8所,占16.33%;10~30人的医疗机构有17所,占34.69%;10人以下的医疗机构有24所,占48.98%。有2所学校直管和3所后勤处管理的高校医疗机构开展了食品卫生督查;开展传染病规范管理的医疗机构有2所为学校直管,6所为后勤处管理,校外医院管理的为0。2011年全省有6所院校出现结核病疫情暴发,其中3所为后勤处管理的高校,3所校外医院管理的高校除1所学校直管高校开展了饮用水安全检查和慢性病管理外,其余高校均未开展此项工作(表1)。
3讨论
3.1高校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高校普遍采用全封闭式教学,学生吃、住、行均在校内,为行为一致的集体生活,这与国外高校有本质的区别。国外高校多采用开放式教学,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医疗后勤保障依赖社会。而中国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区,大学生刚走出家庭,生活经验缺乏,自身抵抗力较差,若高校社区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和其他群体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卫生部在2010年3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管理与监督工作的通知》,强调在高校中加强传染病监测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3]。
3.2高校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由本研究可见,高校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错位,是高校多发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主要根源。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归属于后勤处管理,是后勤服务的一个分支机构,这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高校公共卫生工作不是服务性工作,是维护和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的社会行动,是全校公益性的工作[4]。同时,高校医疗机构归属于后勤处,难以指挥全校性的行动[5]。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必须有学工部、团委、保卫处、宿管科和学校医疗机构等部门的共同参与;食品卫生督查应该有后勤管理处、后勤集团、学生代表、教职工代表和学校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健康教育宣传必须有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和学校医疗机构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只有多部门密切合作,联防联控,才能有效防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高校医疗机构归属于后勤处,无独立经济管理权和人事权,导致医疗设备无法更新,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致使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等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对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安全的督查工作没有权力。当职、责、权出现分离时,公共卫生工作就无法顺利完成,发生公共卫生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此次调查结果还发现,浙江省有12所高校医疗机构由校外医院管理,这些单位多以医疗业务为主,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效益,高校的传染病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管理无人负责,基本上未开展公共卫生工作,较易发生结核病等疫情或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3.3理想的高校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一、工作目标
1、推行新版卫生执法文书使用,确保20**年在全县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全面使用新版卫生执法文书。
2、完成全县卫生许可证换发工作,实行网上审批。
3、餐饮业食品卫生安全各项工作达到十四个100%。
4、按照《衡水市卫生监督检查考核标准》进行年终考核。
二、卫生监督工作
(一)、医疗市场监督工作
1、《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2、依法进行医疗失常监督管理,对超出诊疗许可范围,出租、出借执业许可证、执业证书,非法行医等现象进行专项治理。
3、根据辖区分工依法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二)、食品卫生工作
1、积极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
2、开展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专项整治活动。
3、开展集贸市场小食品批发、超市的专项整治工作。
4、开展肉及肉灌制品、饮料、糕点等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小型加工企业专项整治。
5、开展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专项整治。
6、开展捅装水的专项整治。
(三)、职业卫生工作
1、进一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2、开展对放射卫生工作专项整治。
(1)对放射工作人员持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档案。
(2)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培训,举办放射工作人员防护学习班。
3、开展有毒、有害及危害化学用品的专项整治
(1)对全县范围内的有毒有害企业重新进行验证、审核,建立职业危害企业档案。
(2)对有毒有害企业法人及经营使用危险化学用品的有关单位进行整顿。()
(四)、环境卫生工作
1、开展化妆品专项整治。
2、开展对洗浴美容美发、大型宾馆的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3、开展大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4、开展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专项整治工作。
(五)、学校卫生工作
1、开展学生食堂专项整治。
我区的食品卫生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大力支持和监督下,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为主线,注重宣传教育,强化执法监督,适时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切实把食品安全做为政府的职责和责任抓在手上,食品卫生总体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基本保障了全区人民的食品安全。下面,将我区食品卫生工作开展情况作以简要汇报,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目前,由区属管理的各级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034家,其中食品生产单位56家,食品销售单位518家,餐饮业户428家,各类食堂32家(其中学校食堂6家)。
我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的总体特点是:卫生硬件基础差、家庭小作坊式的小型单位占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总数的98%;地域分散,生产经营不景气,经营时间超过两年以上的较少。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注重宣传教育,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
宣传工作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卫生知识水平,守法经营意识以及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是认真组织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及食品卫生宣传周期间的良好社会氛围,集中组织大型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现场展示假冒伪劣产品,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条幅等各种形式,增强群众的认知度。两年来,开展全区性的食品卫生集中宣传活动4次,受教育群众近2万人。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群众的关注和监督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为食品打假工作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加大对采样监测结果不合格单位公开曝光力度。增加对餐具消毒监测频次,及时对不合格单位进行公开曝光。同时对地产冷冻饮品、水发产品、肉灌制品、绿豆芽等监测结果不合格单位、不合格项目进行公开曝光,引起市民关注,加强经营者自律,正确引导安全消费。三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普及程度。为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扶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法、守法、为广大消费者负责的企业,举办培训班1期,培训生产、经营业户60余人,组织执法人员下基层、入企业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0余次,提高了食品生产经营者遵法守法意识。
(二)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形成集中治理的高压态势。自2004年6月在我区开展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及食品卫生集中整治工作,为了加大协调领导力度,成立了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龙凤区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召开了食品放心工程集中整治工作动员会,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开展了食品卫生整顿工作。一是开展了取缔黑加工点专项治理活动。借助节日期间食品生产销售的高峰期,由区卫生局牵头,联合工商、技术监督、公安等部门,以打击食品黑加工点为重点,统一行动,多方协作,广泛搜索信息源,对群众举报的黑加工点进行突击性捣毁,避免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食品卫生安全受到损害。两年来,共取缔各类食品黑加工点8处,收缴并销毁各类假冒伪劣食品820余公斤。同时,加强节日市场的监督频次,对售假现象进行规范,收缴售假食品300余公斤,严厉地打击了食品制假、售假者的不法行为。二是开展了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活动。以贴近人民群众生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开展了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工作。共检查食品添加剂经营企业35家,对企业所经营的各种食品添加剂产品进行了索证管理,对出售食品添加剂索证不全、标识不清4大类8种产品依法进行了查封,并责令限期加以改正,维护了食品添加剂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开展了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专项治理活动。为防止肠道传染病,避免学校和工地食堂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严格执行市卫生局下发的《开展全市学校食堂和工地食堂专项治理的紧急通知》、《学校食堂卫生规范》和《建筑工地食堂卫生规范》等文件,明确要求由区卫生局负总责,组织区卫生监督所、教育局、建设局等有关单位,深入到学校、工地食堂,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认真监督检查。对食品卫生安全存在问题的十九中学校、建设武装部宿舍的江苏盐城第二建筑工程队等食堂,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单,规定了完成时限,确保了学校和建筑工地的食品卫生安全。同时,我们还开展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坑害学生的违法行为,组织监督执法人员先后开展了4次大规模专项整治活动,共检查学校门前食品摊点36处,依法取缔无证食品摊贩123个(次),没收销毁盒饭300余盒,其它各类伪劣不合格食品10多种300多公斤,受到了师生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四是开展了集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为提高消费者的食品购买满意率,我区集中开展了整顿和规范集贸市场经济秩序活动。年初以来,全区先后出动车辆83台次,人员800多人次,工商、卫生联合对全区范围内集贸市场进行监督检查,成立督查工作领导小组,按时进行督导检查工作,及时反馈工作情况。重点整顿了厂西农贸市场、龙北农贸市场等4个城乡结合市场,检查了食品生产经营和食品商贩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监督查处定型包装,无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点的“三无”产品和无规定检疫证明的肉类食品650公斤,及时进行了销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项治理活动,有效地净化了我区的食品卫生市场,确保了食品卫生治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提高执法监督能力,适应新时期食品卫生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在提高人员素质,优化服务质量上下工夫,努力适应新形势对食品卫生工作的要求。一是及时完成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适应新时期卫生工作发展需要,我区在借鉴市卫生防疫站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原龙凤区卫生防疫站进行了体制改革,组建了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现了卫生执法监督与卫生技术有偿服务的合理分离。并对监督所实行全员聘任制,基层领导及工作人员竞争上岗,优化了干部队伍,强化了岗位责任制,提高了整体执法的能力。二是加强依法行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国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提高了卫生行政执法水平和执政能力。重点对行政许可(审批)案卷和行政处罚案卷进行严肃的自查和审评,认真查找不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餐饮服务业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改变以往强调定性为主的工作方式,在量化评分的基础上,分级管理,实行a、b、c、d等级挂牌制,共检查餐饮业703家(次),取缔无证行为18起。改革卫生审批制度,进一步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健康证办证程序,两年来共办理健康证6200个,发放卫生许可证1451个。三是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卫生监督人员是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者,提高执法队伍业务水平及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年来,我区积极为卫生监督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及时选送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专业知识培训班,同时通过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执法文书制作比赛等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提高了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尽管我区的食品卫生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食品卫生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涉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和广大消费的共同努力,我区还难以统筹安排,存在薄弱环节。二是食品卫生工作横向涉及卫生、工商、技术监督、动检、农业等各部门,纵向涉及市、区两级的责权划分,工作机制和工作体制制约了工作效率和效能。三是区级监管范围内绝大多数属于小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现实情况与国家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要求有较大差距,政策界限难以把握。四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卫生监督结果要以科学数据为依据,需要各种现场检验检测设备,做为区级卫生监督执法单位,难以配齐配全。以上问题还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打算
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深入开展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清理整顿食品经营单位,加强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三个体系,促进我区食品卫生工作健康发展。
(一)建立社会监督反馈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区闭路台开辟专栏与专题,定期公示卫生监督监测动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单位,实行“黑名单”制度,公开予以曝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觉地规范行为、守法经营。开展全民食品卫生安全教育,制定食品安全教育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有针对性、分期分批的对不同人群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健康教育,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的鉴别,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摈弃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让假冒、伪劣食品在市场中无立足之地。建立社会卫生监督队伍和食品卫生监督哨卡,聘请社会中热心于卫生监督管理的市民为食品卫生监督员,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赋予相应的权力与义务,拓展食品卫生监督领域。设立群众监督举报电话,安排专人负责查处举报内容,扩大监督辐射半径。建立食品卫生群众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
一、主要目标
*年我县食品安全工作的目标是:争取新建省给农业标准示范区3个以上;大型蔬菜生产基地自产农产品的农药超标率不能超过去年,且稳中有降;自产畜产品的“瘦肉精”检测平均下降0.1-0.2个百分点;全县符合生产许可条件的28类食品生产企业获生产许可证达95%以上(获证企业包括正在申办的企业);县城农贸市场全面实施市场食品准入管理,食品批发市场、超市全面推行市场食品准入管理;学校及中心镇的中学全面量化分级管理在去年70%的基础上增加10个百分点;提高全县生猪定点屠宰普及率,县城和乡镇生猪定点屠宰普及率分别达80%和70%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重点抓好六个专项整治
1、开展“白板猪”专项整治。从7月中旬开始,在全县开展一场以打击“白板猪”为主要内容的肉食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入手,对全县的生猪屠宰点进行清理整顿,对私屠滥宰和贩卖“白板猪”的窝点予以彻底取缔,对制售注水肉、病害肉和采购、使用非定点屠宰场肉产品的经营和餐饮单位、个人,集中力量予以坚决打击。同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加大宣传,动员全民参与打击“白板猪”,切实保障我县人民食肉安全。
2、开展酒类市场整治。加大对无证照酒坊的打击力度;坚决查处使用甲醇、合成乙醇和工业酒精等非粮食作为原材料酿造、勾兑散装白酒的违法行为;依法取缔无证照制售白酒的窝点。
3、开展盐业市场专项整治。整顿规范盐业市场秩序,打击私盐交易,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和销售假昌小包装食盐、非食用盐、非碘盐和不合格碘盐的行为。检查食盐生产环节,加强对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监督。
以上3项工作由县经贸局牵头负责,会同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等部门实施。
4、开展集体食堂食品卫生专项整治。由县卫生部门制定全县专项整治方案,各镇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加大对集体堂食的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对餐饮业及学校、厂矿、机关事业单位和建筑工地食堂的检查和监督,对学校周边地区饮食摊点进行清理整顿,依法取缔无证经营及超范围经营的摊点,严防食物中毒事故发生,建立和完善开办者的相关责任制,对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此项工作由县卫生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
5、继续开展儿童食品专项整治。以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检查地区,学校周边餐饮档、食品加工经营单位为重点检查单位,乳及乳制品、冷冻饮品、膨化食品、果冻、饼干及糕点为重点检查品种,依法查处制假售假、掺杂使假及经销不合格、过期变质、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保质期、未经检验和来源不明的食品等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未经许可的儿童食品生产加工、经营点,切实加强儿童食品监管薄弱环节整治和规范。
6、组织开展豆制品专项整治。重点对城区市场销售及以酒楼、食堂为主要供应对象的加工单位进行整治,严格实施豆制品市场准入工作。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生产不合格豆制品行为。敦促餐饮业和集体供餐配送单位与合法豆制品加工企业签订供货协议,从源头上保证豆制品的质量安全。
以上2项工作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组织实施。
(二)突出抓好农村食品安全
1、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监管,突出抓好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店、小餐馆和学校食堂等整治,有效遏制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食品。
2、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一会两站”。推行建立农村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队伍,填补监管空白。
以上2项工作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等部门配合实施。
(三)狠抓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
1、深入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和认证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力争全县达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5个以上。
2、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继续开展种植产品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和水产品“氯霉素”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促进农产品污染源头追溯工作,并定期向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
3、深入开展对农业生产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的治理。继续推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的相关计划,推广使用高效低残农药、兽药。认真执行国家、省关于禁用限用农药和兽(渔)药物的规定,健全农业投入品采购、使用档案记录制度,开展对农产品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的专项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使用违禁药物的行为。强化农资产品质量监管,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试点,强化服务指导,提高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水平。
以上3项工作由县农业局牵头负责,会同县质监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实施。
(四)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监管
1、严格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继续做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厂点的普查建档工作,严格证后监管,依法查处无证生产企业,对发现有生产假冒伪劣、掺杂掺假食品违法行为的获证企业,要坚决依法吊销其食品生产许可证。认真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监督抽查,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出厂检验。按照省质监局的部署,加快实施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市场准入制度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
2、深入开展食品执法打假工作。各镇政府要按照《河源市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实施方案》(河府办[*]82号)的要求,认真总结本辖区*年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工作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年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的工作重点,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区域,以米、面、油、桶装水为重点产品,以作坊式加工点、有制假记录、无标生产和质量卫生不稳定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以及无证照生产企业为重点对象,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的整顿工作。尤其针对食品小企业和小作坊,要组织研究提出具体监管意见和措施,并抓好落实。要专门针对无证照(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生产食品的违法现象,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有效遏制无证无照或者证照不齐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县定期监督检验和重点监督抽查的食品要覆盖25种以上。规范食品标签标志,加强对非食品原料的风险监测,严厉打击以非食用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食品制假售假违法行为。推动食品标准建设,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
以上2项工作由县质监局牵头负责,会同县卫生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实施。
(五)进一步整治和规范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
1、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要严把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始终坚持先证后照,坚决依法取缔无照经营。各地要对涉及食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资格进行全面清理。主要内容包括证照是否齐全有效、经营事项与登记事项是否一致、年检和验照是否通过等。
2、加强市场食品质量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准入体系,逐步扩大对食品的日常监测和快速检测的覆盖面,配备食品快速检测设备,完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直报点制度。各镇要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关于*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加大食品市场日常监管力度,开展重区域、经营者自律承诺和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办食品违法案件。加强对食品退市的监管。
3、继续深入推进我县市场食品准入管理。各地要在*-*年推行食品准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做好扩面、巩固、提高工作。要按照市场食品准入管理目标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目标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同时,对已实施准入管理的市场、超市,要组织“回头看”,进一步完善准入管理制度,提高准入管理水平。
4、继续推进“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确保上市销售食品的渠道正、品质好、手续全。
以上4项工作由县工商局牵头负责,会同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经贸局、县卫生局、县农业局、县质监局等部门实施。
(六)加强食品卫生许可和监督
1、继续推进“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贯彻实施《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卫生许可方面的规范和要求,加大食品卫生监督抽检力度,加强对儿童食品和餐饮业的卫生检查。
2、开展卫生许可专项整治。严格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审核和监督。在*年8月底前,对辖区内的婴幼儿配方食品、瓶(桶)装水、膨化食品、食用植物油等生产企业和学生营养餐饮配送单位的卫生许可情况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依法予以查处。
3、开展农村食品卫生专项整治。以农村集贸市场定型包装食品和餐饮单位为重点,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查处无卫生许可证从事餐饮服务和食品经营的违法行为。各重大节日期间全县分别开展集中监督执法行动。
4、加强集体食堂的监管。各单位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大对集体食堂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开办者的相关责任制。
5、加强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要组织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的监督检查,强化卫生许可和日常监督检查管理,重点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单位执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的情况。开展对蜜饯、酱腌菜、冷冻食品、熟肉制品等食品生产企业使用防腐剂、色素和甜味剂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规范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行为。以儿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为重点,加大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在儿童食品中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
以上5项工作由县卫生局牵头负责,会同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等部门实施。
(七)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加强食品安全信息工作。启动县、镇2级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重点企业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建设。继续配合国家、省有关部门开展乳制品、猪肉、香精香料、甜味剂等品种的信息主动收集、分析工作。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的重点品种和环节,选择重要危害因子开展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工作。
2、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全面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广东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河源市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完善事故处理机制。相关部门要确定各级事故应急责任人,严格执行应急预案规定的各项措施,对延误事故处理时机、行政不作为等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积极组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求援工作,建立和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回访督查制度。
3、加强对食品安全隐患和危害因素的监督检查,选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品种,总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规律,建立健全危害因素监控能力,对食品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加大监察力度,尤其要抓好对大案要案的督办和查处,建立健全重大食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和案件协查与协作机制。
以上3项工作由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施。
三、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上旬至7月上旬,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地的具体行动计划,并报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中旬至11月中旬,按照方案要求,全面开展整治工作。
(三)总结验收阶段: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认真做好自我检查验收和工作总结,县政府组织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综合评价。
四、工作要求
(一)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镇、各部门要按照权责明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荼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逐级分解落实,逐级考核,确保抓实抓细抓出成效。各镇、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规定,签订责任书,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乡镇、街道、社区、村委会;县经贸局、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等职能部门要与各自监管范围的食品企业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
(二)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有效监管
结合实际开展食品安全综合评价工作。积极推进食品安全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和试点工作,在条件适宜的地区、行业开展试点,探索综合监督与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销地与产地全链条监管、中心城市与生产基地共建军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新路子。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是一门以人、动物、健康和环境为中心的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其主要内容是对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及其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及其使用过程进行卫生检验和卫生监督,以保障食用者安全,防止人畜共患病和其他畜禽疫病的传播。该课程是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关系到新世纪专业人才的培养。随着本科教育现代化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法已不再适应现代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势在必行的。因此,我们尝试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开展PBL模式,以期建立该课程的一种新型探究教学模式。
1PBL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现状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以问题为导向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PBL的精髓体现在交融互动的三个方面:(1)学习方法——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组织的学习方法;(2)学习内容——鼓励跨学科和学科交叉;(3)学习的社会性——人和环境互动的学习形式。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医学教学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被运用和拓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几乎全部采用PBL教学模式取代传统模式教学,欧美国家有众多知名院校还将PBL教学模式拓展至工程类、工商管理等专业的课程授讲。PBL讨论式教学在国外已取得了重要成绩,并逐步趋于完善。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已开始尝试与实践基础和临床医学教育的PBL模式,然而在其它领域则很少有拓展运用。
2PBL模式在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1)初步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进入PBL学习时,首先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培训。在授课过程中,制作更加完善和生动的多媒体CAI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更多的素材和检疫检验图片,自制适合教学内容、适应以后工作实践的需要并体现自身教学技巧的个性化CAI课件,周密设计教学方案,取舍教学内容,结合动物食品卫生安全的新进展和新要求,把基本原理及概念等形象、生动地反映到课件教学中。
(2)创设情境问题。问题情景的设置是PBL的教学的重要环节,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①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②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复杂的(包含许多相互联系且重要的部分);③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④问题的选择要具体考虑教学目标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动机态度等因素。如学生掌握具体某些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检验和卫生处理方法后,可设计问题:对各种食用动物细菌病和病毒病确诊及卫生处理原则是什么?进而引导学生对该章知识的理解高度,有利于今后在实践中的活学活用。
(3)高级理论知识学习——融入课题研究。通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和准备,进入到“自主学习”阶段,也是PBL教学中的高级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也可由教师引导融入相关最新科技动态及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内容。如目前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体系、药物以及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与控制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质量标准以及无公害畜禽产品的生产规范技术、分割肉的加工卫生与检验、动物重大疾病检验检疫技术和规程,已成为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研究热点,可开展导向性讨论与自主学习。
(4)成果展示交流。对于情境“问题”的探究,每个小组最终都要形成一个相应的成果,并对本小组的问题解决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小组在报告自己的结论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技能,如通过图表、数据分析、口头表达来展示他们的理解,这个环节被称为“成果展示”。在汇报结束后教师根据情况进行一些评论和分析,以使学生及时将教师的反馈意见纳入自己的意见中。
(5)综合评价与反思。为了提炼所学知识,学生们要有意识地对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当前的问题与以前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种反思有助于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对于教学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必须与教学方法相配套才能对教学效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强调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3PBL教学模式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教师而言:一是需要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二是要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内容;三是产学研相结合,更有利于案例的选择;四是在启发学生时把握好指导与干预的度。对学生而言:一是需要提高自律性与探索精神;二是要增加课外知识的补充与文献查阅;三是要逐步适应,与老师积极配合。另外,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参考书相对较少、校园网不够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卫生;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21-02
一、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
笔者曾经对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就其饮食安全、就餐环境等满意度作过问卷调查;湖南农业大学共有学生约四万余人(包括本专科、研究生、自考生),现有食堂12个,其中最大的芷兰二食堂一楼有500个座位,最小的芷兰一食堂有292个座位,十二个食堂合计同时可以坐下6000余人次用餐,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1200分,收回1091分,回收率为90.92%,共设(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就餐环境,饭菜质量,花色品种,服务态度,员工个人卫生,食堂的菜价)问题七个,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如下表: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食堂菜价不满意率偏高,对饭菜质量不满意率次之,对食品来源安全程度不信任指数也不低,从这份调查中可以概括出,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大约包括以下几类。
(一)食品安全
从学生对食品安全不信任的原因中可能性看出,食品安全是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尽管所占不满意度百分比较小,但却是造成饮食问题的根源。食品安全是指食物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这类问题没有协商的余地。由于高校学生食堂大多管理人员是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对食堂内的工作也只是参加过或者了解过,缺乏专业性,对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掌握甚少。食品原料采购也存在许多隐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食品原料,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产品的信用价值,蔬菜叶面喷施农药、化肥过多,导致残留物超标,乱用、滥用食品添加剂,致使食物中毒事件屡出不止,严重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
(二)食堂就餐环境安全
食堂就餐环境包括食堂设施安全、食堂职工从业安全和具体环境安全,这在不满意度中是占21.63%。高校扩招直接造成各高校就餐高峰期食堂人员拥挤,学生无法安全就餐,有些食堂设施陈旧,比如电光较暗,座位偏少,像湖南农业大学食堂中座位最多的是500个,而每个食堂在就餐高峰期平均人数将近三千人,座位数远供不上求。多数食堂特别是实行了承包和经营权被买断的高校食堂,为减少投入提高效益,导致食堂的建设和改造不符合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要求、设施和人员配备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非常突出。
(三)所采购食品质量安全
现代工业化和农业新技术应用所生产的食品越来越廉价,可这些都是以牺牲人的健康和环境为代价。从对饭菜质量的调查中看,不满意率为31.01%,其原因为较多的同学的确在食堂饭菜中吃到过异物,不少同学曾吃到过过期的食品,如过期大米,有些大米可能是前两三年的存谷米,已经失去其本身之营养价值,或者已经发霉变质,这种大米本不应该流入市场,但经过抛光、提炼等加工处理后,从成色上来讲的确可能还原到它本来的色泽,看上去和正常大米不无两样,可是它本质已经改变,食用这类食物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相反,经过化学试济等方式提炼过后的食物必将给人体带来损害。经销商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完全可能将此类食品流入市场,也完全有可能渗入学校食堂。长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队食品安全执法大队于2012年6月26捣毁并查获大量通过长沙高桥批发门店销售到长沙餐饮企业的“三无”非法食品加工厂;该工厂每天平均能生产60至80件脆笋、脆黄瓜、干莴笋片等成品,主要通过高桥大市场的批发门店销售给长沙的餐饮企业。
二、改善高校食堂饮食安全的对策
从高校食堂饮食安全内容来分析,要切实维护高校全体师生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高校食堂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改善,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对参与高校食堂建设的各种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
(一)完善高校食堂经营模式
目前高校食堂经营模式大约有四种,第一是社会招标,个体经营,第二是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第三是集团化与餐饮连锁,第四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平竞争。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第一种模式往往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谁承包费用高谁就有机会获得承包权,学校重在坐收渔利而不太在意中标者的经营资质和能力;第二种模式则反映了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后勤社会化的认识不足,过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放下自己的经营权,必然导致独家经营,缺乏竞争,只求自我利益;第三种模式则比较符合学校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能够适应社会改革的要求,对于有些公办高校后勤来说,社会化运作比较成熟,如浙江大学后勤集团,湖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逐步由传统高校服务模式向现代化高校服务模式转化。第四种则是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注重核实投资方的资质和信誉,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在审核多家餐饮公司的基础条件,并有选择的主动权,避免独家经营的垄断局面,让师生、经营者,校方均得到实利。俗话说:“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食堂经营模式怎样选择,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进行决策。
(二)完善高校食堂管理体制
高校学生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稳定看制度”,制度建设是稳定高校局面完善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湖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成立十多年来,一直不断加强学生食堂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和落实,先后制定、颁布实施了《学生餐饮服务中心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餐饮服务中心奖惩处罚规定》、《学生餐饮服务中心员工守则》、《员工量化考核方案》、《食品留样制度》、《原材料采购台账登记制度》及各操作环节标准化流程等规章制度,并先后出台了学生食堂月度“卫生流动红旗”年度“文明食堂”评比方案。工作中由后勤集团和学生食堂两级质检部门进行监督落实,促使学生食堂的各项工作向标准化逐步迈进,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作为高学历群体,高等院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大,这在社会上得到广泛关注,高校食堂作为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咽喉环节,应当构建贯穿饮食全过程的监控体系,这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高校食堂的饮食安全保障工作分为采购、保管、加工、供应等环节,各个环节都具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特殊要求,各环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相连;因此,必须按照各高校食堂或集体用餐卫生管理的要求[1],建立食品采购、储藏、加工、供应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构建贯穿于饮食全过程的安全保障链,其中采购关是保障食品安全的要塞,能保证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和卫生处于良好状态。
(四)健全食品安全监控与管理制度体系
建章立制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在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要密切联系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建立与国家法规制度相衔接、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体系。在当前食品卫生安全风险趋于增加的形势下,要明确和强化有关职能部门保障食品安全的职责和预防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2]。一是建立定期食品安全分析会议制度,由学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卫生部门、食堂等进行定期会商,讨论问题、研究对策、制定制度,分析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必须做到岗位明确、责任分明,对生产流程中的事故责任依影响大小实行警告、经济处罚乃至辞退制度。三是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制度,按照采购、加工、供应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详细的食品采购、加工、供应登记记录制度,实现食品质量及安全的可追溯性,对于加工、供应环节达不到质量要求的,迅速查明产生问题的出处并及时纠正;供应商所供食品无法达到承诺要求的,供应商有召回缺陷产品和理赔义务。
参考文献:
(一)疾病监测
1、拟于第2-3季度,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直辖市),开展农民工传染病防控工作调研。主要内容包括:了解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传染病发病、死亡基本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走访、座谈会等形式调查当地农民工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现场调查处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各地在加强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2、第3-4季度,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目前传染病疫情监测与防治工作规范;对于需要政府其他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报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防治艾滋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农民工流动性比较强,医疗卫生机构对他们的健康教育、疾病监测、治疗随访等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各地也因为经费原因,未将农民工的宣教、检测,尤其是免费治疗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鉴于上述问题的复杂性,我们计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商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和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制订在农民工中落实艾滋病免费治疗具体措施,计划初步安排如下:
1、3-5月份,赴北京、天津、上海、东南沿海大城市及内地部分人口密集省会城市开展调研,调查各地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了解当前各地存在的实际问题。
2、6月份组织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关措施,以文件形式下发,要求各地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定措施、加强宣传、保障经费,将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的日常工作,真正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
3、结合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在农民工集中的建筑、采掘、服务等行业、企业及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举办宣传活动,促进广大农民工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国家免费治疗政策,提高农民工主动接受宣传、检测及治疗的积极性。到2006年底,使农民工集中地区(场所)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以上,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5%以上。
(三)防治结核病
1、5-7月,组织专家到京、津、沪等沿海省份调研。
2、8月制定全国农民工结核病控制框架和技术指南。
3、10-12月,建立省际间的协作机制,实现农民工结核病人基本情况、治疗管理情况等相关资料的共享。
(四)防治血吸虫病
1、第二季度商财政部及各省有关部门,下发农民工血吸虫病人免费治疗文件,要求各地加强领导、落实经费,将农民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纳入本地日常工作,落实属地化管理原则。
2、下半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各地农民工血吸虫病人免费治疗情况。
(五)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免疫
1、4月25日儿童预防接种日前后,开展以“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健康-关注流动儿童预防接种”,通过宣传活动,设立临时接种点,为流动儿童提供预防接种服务,落实流动儿童享有与常住儿童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政策,免费为流动儿童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2、6-9月,在北京、杭州等大城市开展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管理的调研。
3、全国省会城市及各城市常年在流动人口集中地方设立接种点,为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和证,开展接种工作。
4、9-12月,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实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为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开展补证、补种工作。
5、6-12月,全国各地和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开展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6、12月,在全国城市地区开展农民工子女适龄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3-6月,当有麻疹、流脑等疾病暴发流行时,在农民工聚集地开展晨检工作和疫苗应急接种活动。
二、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
(一)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重点监督检查。根据2006年我部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重点监督检查工作。检查范围:对煤炭、化工、冶金、制药、建材、电子、轻工(家具制造、制鞋、皮革加工)等职业病多发行业的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检查,特别是以上行业的中小企业农民工人群健康监护情况。工作安排:
1、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职业病危害情况确定3-4个行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培训,及时汇总、分析本地区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必要的督导和抽查;
2、对用人单位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情况的检查,由市(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通过现场检查、查阅档案、填写调查表、询问劳动者等方式完成;
3、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于2006年10月30日前,将本辖区监督检查工作的书面总结、汇总表及典型案例材料上报卫生部。
(二)组织调研,制定农民工健康监护方案。卫生部正在组织制定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状况调研方案,结合“职业病防治万家企业行活动”,以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为切入点,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分地区、分行业、抓重点,掌握用人单位实施保护农民工职业健康的情况,进一步摸清我国农民工职业卫生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的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方案,计划2006发农民工健康监护工作方案,指导用人单位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结合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开展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项目,以保障农民工健康权益为重点,开展以提高农民工职业卫生服务水平为目的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2006年4月启动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各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职业病防治监测网,保障农民工得到有效的、最低限度并能够负担得起的职业卫生服务。
(四)深入开展针对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宣传培训。在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及公共场所举办宣传活动,重点针对农民工人群进行宣传、咨询活动,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农民工对职业危害的了解及防护知识。针对中小规模企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现状,卫生部已制定计划,从第二季度开始,分四期开展相关培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将组织对中小企业用人单位负责人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职
业病危害控制技术培训和指导;加大对用人单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职业卫生标准宣传工作,指导用人单位正确理解和执行职业卫生标准。
(五)加强农民工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1、明确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强化属地管理,组织开展卫生监督人员全员培训,充实和加强基层执法力量。
2、各级卫生部门会同安全生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加强农民工职业病监督管理,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督促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乡镇企业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责任。
3、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社会举报等监督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危害农民工健康的案件,严厉惩处严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违法行为。
三、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一)积极做好农民工的工伤鉴定和医疗救治工作。
1、积极配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劳动能力鉴定标准。
2、要求地、市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积极部门组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并推荐符合要求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农民工在因公受伤时,按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3、要求医疗机构按照当地政府惠民政策的要求,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4、要求医疗机构按规定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简化手续,优化流程,方便农民工就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便捷、价格适宜的医疗服务。
(二)积极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做好进城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工作。
四、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民工食品卫生安全
(一)按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要求,规范建筑工地食堂卫生许可证发放的审核和发证后监督工作。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卫生工作。
(二)按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要求,加强农民工聚集地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管,严格食品卫生许可发证发放,并强化事后监督。同时结合餐饮业专项整治工作,以餐饮具消毒情况为重点,按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规定,重点检查农民工聚集地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情况。
(三)2006年8月我部将组织开展食品卫生专项整治督察,建筑工地食堂和农民工聚集地的餐饮单位将作为食品卫生督察工作重点之一,通过督察,加强各地建筑工地食堂监管,同时清理、整顿农民工聚集地不合格餐饮单位。
五、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工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
(一)开展输出地农民工健康教育。结合输出地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工作网络,开展输出地省区市的农民工健康教育。运用“行动”多部门合作优势,普及基本卫生知识与法规,了解意外伤害知识,掌握急救基本技能等,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拟于第三季度完成适宜教材开发与课件。在劳动力转移重点省区开展试点与评估。
(二)开展交通工具及公共场所农民工健康教育。在春节返乡及麦收季节等农民工流动比较集中的时期,在铁路、公路等港站及交通工具上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重点以预防艾滋、结核、乙肝等重点传染病及吸烟有害健康等基本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