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

第1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1关注期刊微信公众

选取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肿瘤学科分类中的27种肿瘤学科核心期刊〔z7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栏内搜索其期刊名,若能搜索到微信公众账号,添加关注。未搜到公众号的,查看其官网是否附有微信公众号信息。若附有,重新搜索添加。

2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

截至到2016年3月,27种肿瘤学核心期刊中,有15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开通率55.6%。其中服务号5个,订阅号10个;杂志编辑部自己管理公众号平台的有9种,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公众号平台的有6种。菜单设置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用户导航、信息与互动交流。其中用户导航栏目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委名单、主编介绍、投稿须知、联系方式5种。信息一般包括文章目录的推送、杂志最新消息、会议列表、广告信息等。互动交流部分一般是读者和作者与编辑部的互动模块,可以发起话题,向编辑部咨询和交流,编辑部在后台可以进行交流回复。巧家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提供摘要推送的有8种;提供文章目录推送的有9种;5种提供当期全文的阅读,7种提供过刊全文的阅读。还有5种杂志具备检索功能,可以通过搜索文章题目、作者姓名和稿号检索全文。4种杂志的微信公众平台具有稿件采编系统,可满足作者微信查询稿件状态,其中2种杂志具有专家审稿功能,可满足专家移动审稿的需求。

3微信公众号在期刊传播中的作用

微信是一种即时传播载体,作者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杂志社通过公众号发出的最新动态和信息通知,打破了时间和地理区域的限制[fil。首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学术期刊的信息、文章、优先出版、移动投稿查询、审稿人审稿、编辑加工、读者关系维护等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服务平台。学术期刊无需花费大量经费,即可在线申请帐号,对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界面等进行个J陛化建设,并利用高级开放接口,将期刊已有的官方主页、采编系统、期刊微博等融合到微信公众号中来第二,相比于传统纸媒,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增长,具有随时、随地、全媒体传播的特点,有利于扩大学术期刊的宣传力度同时微信公众号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海量性、立体性的特点,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一改传统媒体只能提供单一信息的特点,将各种信息形式(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杂揉融合在一起,然后发送到作者手机上。其传达的信息是立体性、多样化的,表现形式灵活、丰富[+}。第三,微信公众号的受众广泛,且具有互动性。受众关注微信公众号操作简单、费用低廉甚至无收费,其受众比传统纸媒更加广泛[7];且交互性极强,大大缩短了信息间交互传播的速度,甚至实现了编辑部和读者之间的“零时间”交流互动,相比之下传统媒体信息的制作、发行和反馈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保障,其在时效性上已不敌微信平台[7]。

4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现状

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重开通轻运营情况较为普遍。虽然很多科技期刊经营者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开通,但大多没有重视其运营,开通后并没有投人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运营,公众号活跃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微信公众号处于休眠和半休眠状态,成为“僵尸号”。有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中“僵尸号”高达44.28%,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跨媒体传播的优势[[A]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现象。27种肿瘤学科技核心期刊只有约半数开通了微信公众号(55.6%),且在巧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期刊中,有不少流于形式,微信公众号功能少、更新不及时,无法帮助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获取有用信息,也无法通过微信及时获取反馈。微信公众号可以分为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主要为用户提供服务,而订阅号则侧重于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和资讯,让用户获得更多的信息。15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杂志中,有10种选择了使用订阅号传播信息。在公众号的管理方面,9种期刊选择自己管理,6种期刊的管理权外放,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其维护微信平台。从用户体验上来看,委托专业公司维护的微信平台内容更全面,信息量更大、更丰富,但容易陷人模式化、统一化,较难体现杂志自身的风格和特色。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管理包括公众号的定位、设计策划和编辑等多个方面,涵盖领域较为专业,其运营是长期的过程,所以科技期刊如果具备专业的资源,可以在现有团队中整合资源建立专职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团队,以发挥科技期刊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如果受到办刊资源的限制,则可以委托其他传媒公司帮助维护。

第2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美国作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经历了不同的独立发展过程,目前各有其准则制定机构并有各有一套相互独立的准则。州和地方政府会计改革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联邦政府会计改革较晚,虽然酝酿时间比较长,但直到近十几年来才有重大进展。以下将从州和地方政府以及联邦政府的角度分别介绍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背景。

(一)州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已有较长的历史,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美国的进步时代),改革主要发生在市级政府,主要目标是防治腐败、提高政府效率。第二阶段是指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主要内容是致力于建立一套统一的会计准则来加强规范的财务管理。第三阶段同时也是现阶段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

1、第一阶段的改革。在进步时代(*年到*年左右),是美国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的阶段。随着大量城市的出现,大量移民向城市的涌入,美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腐败和随之而来的不公平。在此背景下,通过规范市政会计行为来防治腐败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纽约。当时纽约市的主计长提出,政府应建立一套会计制度来及时、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的交易信息和财务状况。他认为政府应编制资产负债表来评估政府持续运营的能力,同时建议政府应通过会计反映预计收入、拨款以及承诺等信息来提高政府的财务管理。虽然这些建议是近一百年前提出的,但在美国政府目前的财务管理中依然有效。与此同时,类似地改革在芝加哥、宾西法尼亚州等地方也开展了起来。

2、第二阶段的改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大萧条时期,许多市政府收入大量减少而无法兑付其发行的债券,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在此背景下,一些市政府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市政财务官员协会)于1934年联合建立了全国市政会计委员会(NCMA),以规范全国范围的市政会计和财务管理。该委员会要求使用各市政府采用复式记账和权责发生制会计,建议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采用标准的会计分类,强调一套统一的会计术语和账户结构对于保证预算、账务以及财务报告之间的一致性的重要意义。同时该机构要求各政府指定一名财务官员负责会计与财务报告。后来全国市政会计委员会被全国政府会计委员会(NCGA)所取代,新的委员会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汇集此前所有会计方面的有关规定并出版了有名的“蓝皮书”——《政府会计、审计和财务报告》。长期以来随着政府会计有关原则的发展,这本书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发展并成为政府部门会计从业人员的指导。

3、第三阶段的改革。第三阶段的改革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并在*年随着GASB第34号准则的出台而达到高峰。与前两次改革以加强内部财务控制为重点不同,这一次改革以增强政府的受托责任的指导思想。改革初期由全国政府会计理事会(NCGA)所倡导,改革也是以当时纽约、芝加哥等一些城市发生的财务危机为契机。以纽约为例,当时由于市政府财务状况不佳,加之缺乏充分的财务信息披露特别是债务信息的披露,当时的资本市场拒绝接受市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这反过来又加重了政府的财务危机。针对于此,当时NCGA为政府会计改革制定了一个概念框架,即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充分的财务信息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如投资者、公众等能据此制定决策,财务报告能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能据此评价政府的管理绩效。后来,为满足进一步深化全国范围内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NCGA于*年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所取代。为保持有关会计准则的一致性,GASB承认NCGA准则继续有效。198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承认了GASB制定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在过去的20年里,GASB共出台了47项准则,涉及不同的内容与深度。总的来看,这些准则推动州和地方政府会计进一步地采用权责发生制,并推出了政府整体范围的财务报告,这是第34号准则的重大突破,因为以前的财务报告都是以基金报告为基础而缺乏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

(二)联邦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

与州和地方的政府会计改革相比,联邦政府的会计改革起步较晚,而且一直进展较慢,主要是为由哪个机构负责制定联邦政府的会计准则和是否要采取权责发生制两个问题所困扰。直到这两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联邦政府的会计改革才有了较大发展。

1、关于准则制定机构的问题。由于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最初阶段,行政机构(以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为代表)和立法机构(以审计总署GAO为代表)都声称其制定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的唯一合法性。而由于政府会计本身与预算管理和政府审计就密不可分,因此由谁来制定政府会计准则这个问题从二十年代初被提出以来一直争执不休。直到*年,审计总署、财政部和预算办公室才达成一致,同意共同合作以提高联邦政府会计管理。后来国会于*年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要求各联邦机构都设有首席财务官,同时要求各联邦部门编制需要接受审计的财务报告。这一法案进一步促使有关各方面放弃分歧共同努力,于*年成立了独立于各机构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联邦政府会计咨询委员会(FASAB)。根据《首席财务官法案》的要求,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联邦政府制定会计准则以使行政部门和国会都能获取完整、及时、可信并保持一致性的政府财务信息。“咨询委员会”表示该委员会的独立性还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准则生效前要经过GAO、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的批准。成立初期该委员会8名成员中有5位来自政府部门(包括行政部门和国会),另外3名来自非官方代表。为了得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其准则权威性的认可,*年委员会进行了重组,目前是3名官方代表,5名非官方代表。

2、关于是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早在*年国会就通过了一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法律,但这项法律一直没得到有效执行。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有关方面才开始探讨如何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当时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委托研究了联邦政府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有关问题并编制了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样本。在此后的二十年里,美国财政部一直按此试编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但一直不接受审计总署的审计。审计总署对于此项改革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认为当时联邦政府的会计和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是财务管理信息质量低、管理各环节之间控制不严、重点放在单项基金控制方面而缺乏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信息、缺乏资产及负债方面的信息。而由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将披露收付实现制下大量未披露的负债,当时的总统预算办公室认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一个“无底洞”。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是,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准则不涉及联邦预算方面的问题,并且同意财政部继续编制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年度报告,将准则的重心放在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上。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改革与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改革虽然经历的道路不同,但仍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一是都将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从作为预算执行管理的工具转变为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二是都接受了企业会计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并编制合并财务报告。三是都有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并接受外部审计。

二、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包括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由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所颁布,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GASB)所颁布。这些准则均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承认,并成为一般会计原则(GAAP),是美国政府部门编制财务报告的依据,也是审计部门进行独立审计的依据。

(一)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概况

联邦政府会计准则由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所制定,以公告的形式颁布的。FASAB于*年成立,第1号联邦政府会计准则《部分资产和负债的会计处理》于*年颁布,*年正式生效。迄今为止,FASAB共颁布了4份概念公告、25份准则公告、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若干。概念公告主要是明确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目标、基本的适用范围等,为具体准则的指导和依据。由于美国政府会计准则是以财务报告为驱动的,联邦会计咨询委员会的第1号概念框架就是《联邦财务报告的目标》,后来出台的各项具体准则可以说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服务的。准则公告是对各项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规定。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是对准则的补充与解释。

(二)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概况

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也是由概念公告、准则公告、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四部分组成。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准则体系早在全国政府会计理事会(NCGA)阶段就已经存在,GASB在*年成立后的第1号准则就继续承认了NCGA会计准则公告的权威性,指出除非以后为GASB准则所取代,NCGA所的会计准则公告仍具有权威性。截止目前,GASB共了2份概念公告、47份准则公告、技术公告和解释公告若干,内容涉及政府财务报告的目标、政府的服务努力和成就报告、政府会计的一般原则、政府财务报告、政府各种具体事项如带薪休假、养老金及其他退休后福利等的会计处理以及一些特殊部门如高校、医院等财务报告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准则是*年GASB颁布的第34号准则《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及管理层阐述与分析》,提出了新的政府财务报告模式,要求州和地方政府不仅要编制以基金为主体的财务报告,还应编制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以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告要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负债以及净服务成本。

(三)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特点

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由于各自制定机构不同、准则适用的对象不同等原因,在准则的具体内容方面会有所不同,但两者在历史背景的驱动以及发展方向方面具有相似性,总结来看,美国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准则体系的不断发展性。美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是随着政府职能与责任的变化、社会公众对信息需要的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出现以及会计准则自身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等因素而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的。例如在90年代初期当政府雇员养老金的披露成为关注的重点时,GASB连续出台了3个关于养老金会计核算的准则。当前,为了进一步披露政府在雇员退休福利方面的责任,最近又新出台了第46号准则对养老金以外的雇员退休后福利进行核算和披露。又如,随着环境治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公众对环境治理的意识的提高,GASB又正在着手制定有关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准则。联邦政府的情况也是如此。

2、准则体系以概念公告为指导。由于概念公告对以后出台的准则具有原则性和目标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无论是GASB还是FASAB在最初着手制定准则的同时也会致力于建立一套概念框架。概念框架中确立了以后所制定准则的基本目标和对会计事项所持有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可以保证今后所出台的准则的系统性、前后一致性,避免不同时期制定的准则在会计处理的基本态度上会出现矛盾。

3、准则体系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一套相对客观、完善的财务报告来反映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因此可以说财务报告是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载体,而准则是实现、完成财务报告的工具,从这方面来讲美国的准则体系是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report-driven),服务于财务报告编制的需要。在实际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也是先在概念框架中明确报告的目的,然后为满足报告的目的和报告使用者的需要而制定准则。

4、准则体系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在美国政府会计中,无论是GASB还是FASAB在制定准则时都不但重视财务信息的披露,而且十分重视政府管理业绩的阐述、分析与报告等这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如GASB颁布的第34号准则《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及管理层阐述与分析》,FASAB颁布的第8号准则《运营责任的补充报告》以及第3号概念框架《管理层阐述与分析》等都对非财务信息的报告做出了规范。

5、准则体系注重相互借鉴。由于政府会计同企业会计在本质上都属于会计的范畴,只是由于政府运营的特殊性才需要有一套单独的会计准则体系,但在一些业务方面,两者之间可相互借鉴。如GASB就没有专门出台租赁方面的准则,而是要求财务报告编制者主要依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第13号准则中有关租赁的规定。联邦政府会计准则以及州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虽然由不同的机构制定,但本质上都是政府部门的会计准则,因此相互学习借鉴的意义更大,如GASB在制定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准则时就借鉴了联邦政府的有关准则,虽然最后出台的准则内容可能不会完全相同,但长期发展有趋同的趋势。

三、美国政府财务报告

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会计信息的最终体现,是会计准则制定方、财务报告编制方及财务报告审计方共同努力的焦点,更是财务报告的使用方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评价的依据。由于美国政府财务报告以反映政府受托责任为基本指导,因此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与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基本相似,包括反映政府的受托活动,帮助报告使用者评估政府运营绩效(主要从财务状况方面反映),帮助报告使用者评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成果(主要从非财务的角度反映)。同时,由于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以及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在编制主体、报告内容、报告使用者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以下分别介绍:

(一)联邦政府财务报告

1、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联邦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联邦政府整体层面的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和联邦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根据《首席财务官法案》等法律要求,主要联邦部门应于2月1日前向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OMB报送其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由财政部负责根据部门提交的财务报告编制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并于3月31日前向国会提交,然后由审计总署GAO对综合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根据有关法律要求,从*年开始,各部门的财务报告须经过外部审计后才能提交财政部。

联邦部门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报告附注说明基本两部分组成。财务报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运营成本表、财务状况变化表、预算资源情况表以及筹资情况表等五张表。近两年来随着联邦政府对政府受托责任的进一步加强,特别是GAO强化其对政府受托责任的监管职责后,联邦部门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纯粹的财务报告来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而是开始加入反映非财务信息的绩效评价。目前各部门编制的对外报告成为《绩效与受托责任报告》,主要分为绩效报告和财务报告两部分。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也主要由财务报表和附注说明两部分组成。联邦政府综合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净运营成本表、运营和财务状况变化表、净运营成本与统一预算盈余(赤字)调整表、统一预算与现金余额变动表等五张表。

2、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由于美国是联邦制的管理体制,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外交、国防和社会保障等,而更多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是由州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因此相比社会公众更关注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而且由于联邦政府具有至高的国家信誉,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因此其债券并需要证券评级机构的评级。由于各方面原因,联邦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可以说是顺应政府增强其受托责任而自发进行的,外界的驱动力较小(国会和GAO也是广义范围的政府)。因此,目前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国会议院、联邦政府部门内部以及对联邦政府财务状况感兴趣的有关机构和个人。

3、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问题。美国联邦政府从1997年开始正式编制1996财年度综合财务报告,虽然此前已试编了十几年的财务报告(未经审计的),但GAO仍对此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近十年来,财政部在不断地改进其财务报告,但截止目前仍未能获得GAO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种状况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联邦部门财务报告的质量问题,由于部门财务报告是合并年度综合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部门的财务报告无法获得审计认可,整个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也受影响。虽然近几年来,部门财务报告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但国防部由于其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方面无法令审计部门满意,所以长期以来审计部门一直对国防部的财务报告发表意见。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联邦政府部门由于业务复杂、资金量大、而且部门之间交易较多,而联邦政府部门虽有一套统一的会计科目表却缺乏具体明细的科目,因此在合并部门财务报告时经常出现问题。联邦政府各部门仍在不断的努力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但由于一些会计事项的特殊性,如国防资产的计价、自然资源的计价以及社会保障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二)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

1、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内容。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一般也是由州和地方政府的特定部门负责统一编制。一般政府主体不再单独地编制部门财务报告,但也有些部门为更好地接受公众的监督或更有利于发行债券而编制单独的财务报告并接受独立审计,如公立学校。这些单独的财务报告也要提交给政府会计部门,然后会计部门再统一合并这些财务报告而编制出反映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以及一些主要基金的财务报告。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表是按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的,包括资产负债表(称为净资产表)和运营活动表(称为业务表)。主要基金财务报表可分为政府基金报表、权益基金报表及信托基金报表。

2、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编报程序。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一般以先进的信息系统为支撑,以信息系统作为政府财政收支信息的载体、报告编制部门与其他部门交换信息的渠道、处理庞大会计信息的平台,可以说整个财务报告的编制程序就是有关数据提取、传导和处理的过程。由于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基本上都使用各政府部门统一核算的会计系统,而且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也基本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州和地方政府财务编报的基本模式就是将系统中收付实现制的数据调整到权责发生制,抵消内部交易事项,然后加入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信息,如果有些部门如学校已编制了对外财务报告,则将这些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与政府整体财务报告予以合并,最后再按照GASB颁布的政府整体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数据的最终处理。以考察所在的爱达荷州Idaho为例,在整个财年内,整个州各部门的业务均通过统一的会计系统(STARS)进行核算,该系统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财年结束后,将STARS中的数据经过调整输入到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GRS系统中,该系统在程序设计方面使用了STARS系统的结构和交易处理程序,因此也可认为STARS系统的子系统。然后通过GAAP结账处理模块加入长期负债以及固定资产等信息,同时合并已经过审计的部分部门的财务报告,最后再将所有的数据下载到Access数据库中,按财务报告的模式进行最终处理。

3、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公众。州和地方政府承担的政府职能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如州政府主要负责道路建设与养护、大专院校等,地方政府更侧重于公众的日常生活,如防火、初中级教育、警察等,因此公众对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更为关注。而由于一般公众缺乏专业的财务分析能力,对年度综合财务报告CAFR的理解较难,因此有些政府部门已经开始编制专门面向一般公众的更易读、更简洁的财务报告。第二类使用者主要是议会和其他监督机构,来据此掌握政府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加强管理。第三主要使用者是债券发行机构及评级机构,这类使用者是最专业的使用者。由于州和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债务以弥补资金的短缺,而政府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债券利息等发行成本,因此可以说这是报告编制者不断完善报告信息质量、加强信息披露特别是债务风险披露的重要动力。

四、美国政府的预算会计

无论是美国联邦政府还是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准则都是以编制政府财务报告为导向的,而财务报告主要是向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政府的受托责任。为加强政府内部财务管理特别是预算管理的需要,联邦和州、地方政府在实际管理中还非常重视日常的账务核算工作,由于日常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预算批准和预算执行方面的信息,因此在美国日常会计核算又称为预算会计。

(一)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

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在预算管理方面是相互独立的,并没有像会计准则那样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在具体的收支业务核算科目、报表编制等方面会有所不同,但通过预算会计控制预算执行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在预算资金支付的管理中,资金支付的周期主要分为拨款、承诺、核实与付款四个阶段。拨款是指预算经过议会的批准后批复到各用款单位,用款单位可以在预算控制的额度内进行支出;承诺是指用款单位与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或发出定单;核实阶段是指用款单位收到供货商或劳务提供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付款阶段是指用款单位对收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实际的支付。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特别重视中间两个环节的控制,又称为承诺控制,这样在预算支出的管理中,不但在实际支付环节能控制总的实际支出在预算范围内,而且通过承诺控制,将签订合同等所做承诺未来将产生的支出也控制在总体的预算范围内,防止超预算的过度承诺。从另一方面,通过承诺控制可以随时掌握预算执行的进程,为调度财政资金促进现金管理工作。在预算收入的管理中,通过对比预计收入、实际收入以及尚未实现的收入或超计划征收的收入,来控制预算收入的征收情况。

(二)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

由于政府预算管理主要是在政府基金中使用,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中对预算的控制并不突出,因此预算会计主要在政府基金中使用。在预算会计日常核算所使用的总分类账中,既有反映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运营情况表的会计账户,还有反映预算数据但不反映在对外财务报告中的预算账户,预算账户中各明细账户设置的详细程度,应当与法定预算的详细程度保持一致。预算账户主要包括“预计收入”、“拨款”、“支出保留”和“支出保留准备”。其中“支出保留”和“支出保留准备”是一对相互抵消的账户,在承诺控制过程中使用,“支出保留”不是某个会计期间的实际支出,而是表示未来财务资源耗费的一种许诺,同样,“支出保留准备”也不是一种负债,它仅表示对财务资源的一种预算安排,因为支出和负债要等到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履行时,即收到货物或接受了服务而尚未实际履行付款义务时才予以确认,这种会计处理方式又称为“承诺会计”。预算账户年终结清。

通过会计账户和预算账户的结合使用,预算执行的情况可以得到清晰的反映。在美国,为便于预算执行的管理,政府日常的会计核算基础是与预算基础保持一致的,而美国目前绝大多数州和地方政府在预算编制中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少部分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因此,美国日常的会计核算也主要采用收付实现制,少数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在年末编制对外财务报告时,再按照有关会计准则将会计信息调整到权责发生制。

(三)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报告

美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报告分为对内的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对外以公认会计原则编制的预算信息方面的报告。对内,通过会计账户与预算账户的结合使用,将初始预算的信息和实际执行的情况反映在一张表上,直接进行比较。这样,每天都可以得到预算的执行数和待执行数,对预算采取科学、系统的管理。而且还可以根据预算会计的信息,编制按旬、按月、按季的预算执行信息,用于内部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

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原则中也都强调了预算执行信息的报告。按照GASB的要求,政府资金都应采用年度预算,会计系统应提供适当的预算控制基础,在年度综合财务报告中应包括预算比较表,反映初始预算、报告期的最终预算、以预算基础计量的财务资源的实际流入、流出和余额。按照FASAB的要求,联邦政府年度综合采取报告中编制净运营成本与统一预算盈余(赤字)调整表和统一预算与现金余额变动表,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反映预算执行的有关信息。

五、美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特点

综合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在政府会计管理方面的改革历程以及管理的有关现状,美国政府会计管理和改革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渐进性

美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无论从改革的阶段历程,还是每一阶段改革的具体措施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是随着政府对加强自身管理、强化政府受托责任,以及公众对政府信息的完整性、透明性要求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在整体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一些问题的。如州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会计原则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陆续开始制定,但由于缺乏对各政府的法律约束,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财务管理中也并不是完全遵循原则的要求,因此也就出现了七十年代纽约等城市的财务危机,这也为后来进一步的会计改革创造了条件。联邦政府的政府会计改革,在准则制定机构的问题上就前后争持了几十年,而在联邦政府会计基础是否采用权责发生制的问题上,虽然国会早在五十年代就通过了有关法律规定,但一直未真正执行,直到七十年代中期才开始试编财务报告,这也是一个不断统一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具体的改革实施措施中,无论是准则制定机构还是准则执行部门也都按照客观情况的需要出台新的准则,执行新的新的准则,遵循渐进的原则。如GASB在*年成立后,首先继续承认了以前会计准则的效力,然后根据政府部门新行为、社会公众新焦点的出现而不断地完善准则体系,如先后出台了关于政府雇员养老金、带薪休假、市政固体废物掩埋等事项的会计核算规定,虽然在*年出台了第34号准则,对以前的有关会计规定做了重大调整,但此后的有关准则仍是对该准则的补充,并根据政府受托责任的不断强化而反映政府更多的特别是债务披露方面的信息。州和地方政府的准则实施机构在改革过程中也遵循这个原则。如所走访的爱达荷州在*年以前还基本按照收付实现制编制财务报告,此后按照GASB的准则进行改革,逐步将资产纳入核算范围,而直到GASB第34号准则出台后,才将基础设施类资产纳入核算范围。联邦政府的会计改革也是如此,如在债务核算方面,随着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现如环境治理方面的、信贷担保方面的法规等,议会等方面对联邦政府承担受托责任要求的强化如加强养老负债的管理,联邦政府对负债的确认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从显性债务如应付账款、国债的确认和披露到一些隐性、或有负债的确认和披露。具体联邦政府有关债务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详见附件。

美国的政府会计正是在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中,完成了从最初用于加强预算控制、加强政府内部财务管理向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转变。

(二)外部因素对改革发展的推动性

美国有50个州,大约87000多个地方政府,而GASB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其颁布的准则能在各州和地方政府获得执行,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除GASB本身是一个各政府间的契约,是政府部门、会计与财务专家以及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一个协调性机构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其准则的认可以及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对其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等外部因素也是美国政府会计改革不断发展的动力。AICPA对GASB的准则予以认可,标志着GASB的准则成为州和地方政府的公认会计原则,也是独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的依据,而审计人员的意见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主要参考。因此,各州和地方政府为获得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都会积极地执行GASB的准则。而各州和地方政府之所以非常重视审计意见,除议会党派、利益集团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受托责任的监督外,最为现实的原因是财务报告的质量以及政府财务信息的披露情况直接关系到政府债券发行的成本。美国州、地方政府根据其法律规定基本都具有发债的权力,政府财务信息质量高、财务状况好,债券评级机构就会评级较高,债券的利息及有关发行费用就会较低。因此,正是在债券市场的不断推动下,各州和地方政府能够严格地执行GASB的准则。

FASAB的准则也为AICPA所认可,是美国会计领域公认会计原则的一部分,由于FASAB的准则只适用于联邦部门,而且联邦政府的债券由国家信誉做担保,不需要债券评级机构的评级,因此可以说,FASAB准则作为美国政府会计公认会计原则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际意义。

(三)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向公众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而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是不能仅仅通过财务报表中净资产(netbalance)或者收支相减后的净额变动(netposition)来反映的。因为在资产负债表中,政府的有些资产如土地、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等虽然明确是政府受公众之托管理的资产,但由于计量方面的问题而没有纳入财务报表,又如有些负债如社会养老保险,虽然按照目前的会计准则社会养老这项政府承担的责任尚未纳入政府整体范围的资产负债表,但政府受公众之托是有责任担负这项责任的。因此,在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就有一部分专门反映政府承担的受托资产和责任,这部分是不需经过审计的。又如在运营情况表中,净额的变动也并不是像企业财务报告中那样盈余越多越好。因为政府为了履行其受托责任,收到纳税人交纳的税收是要用于向纳入税提供更多服务的活动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服务而不是考虑如何使净额最大化。

为了更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越来越注重非财务信息的披露。GASB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有关统计信息披露的准则,对统计信息采取更规范、统一的披露。GASB还一直致力于服务绩效报告,在第2号概念公告中就为服务绩效报告标准提供了框架,通过绩效评价反映政府提供服务所使用的资源及非财务资源来衡量服务努力程度,政府服务的产出及效果以及产出的成本效果分析来衡量服务努力度及成果间的关系。联邦政府不但反映政府的托管资产和责任,而且将财务信息放在更广泛的反映政府整体活动信息的绩效和受托责任报告中反映,使报告使用者结合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的状况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四)妥善处理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的关系

美国联邦预算管理制度是根据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建立的,该法案促成了美国现代行政预算体系的建立。美国预算管理目前基本是采用收付实现制,实行年度预算。而美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主要用于真实反映预算收支信息过渡到用于加强政府内部财务管理,然后由过渡到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由收付实现制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目前又在某些报表层面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由于预算管理与政府会计管理的基础不同,反映的重点不同,因此美国各级政府在实际管理中注意妥善处理预算与政府会计的关系:如何既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预算信息,同时又能够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以及长期运营的累计情况;在政府会计管理中那些是受到预算管理影响的。

在实际工作中,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在日常会计核算中采用于预算基础一致的核算基础,一般是收付实现制(个别事项同时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每旬、每月、每季都可以提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收入支出报表,然后在财年末按照GASB的准则要求对有关数据进行调整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并对外公布。不过由于从收付实现制调整到权责发生制所需要的工作量较大,州和地方政府一般在财政年度结束后的4-6个月才能完成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联邦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双分录的方式(dualtrack),对一笔会计事项既按照预算会计的需要又按照对外报告的需要以不同的会计基础做两笔账务处理。

对于预算管理对政府会计的影响问题,虽然美国预算管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政府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但在会计信息的报告特别是负债的确认方面,虽然有许多负债并没有预算安排,但在财务报告中还是予以了确认和报告。可见,在美国政府会计相对于预算管理还是比较独立的。

六、美国政府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的做法和经验,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和探索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会计改革应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从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出美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直到目前联邦政府年度综合财务报告尚未得到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仍在不断地调整与改进。整个政府改革既是一个不断转变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技术方面又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逐步突破的过程。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当前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也很多,而且受到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各方面进程的影响。如我国有大量的事业单位,那么今后在财务报告主体标准的制定中是按照受托责任的原则、还是预算管理的原则还是履行政府职能等原则划分在技术方面有待探索,在政治层面直接受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影响。在资产的计量方面,是否从相对简单的固定资产入手,然后对基础设施予以计量,最后再考虑无形资产。又如在各级政府债务披露方面,需要考虑根据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公众迫切要求政府承担的责任是哪些,政府有能力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哪些,其中哪些方面的债务是可以披露的,哪些债务的披露可能会引起社会公众不必要的误解而增加改革成本,只有将各方面可能会产生的社会政策性问题考虑充分后,再深入研究政府负债确认的有关标准以及计量标准等技术性问题。因此,我国在推进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中,应立足我国国情,全面考虑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充分做好系统地研究分析工作,有关方面逐步在何时进行改革以及改革的力度和步骤等原则性的方面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本着逐步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行。

(二)妥善处理政府会计与法律及预算的关系

政府会计是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与其他方面如法律、预算等也不是孤立的,因此在政府会计改革中应妥善处理与法律及预算管理方面的关系。在与法律的关系中,由于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入和支出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到和付出为基础确认的,相应地资产和负债也比较容易确认。但在权责发生制下(包括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如果不再以现金的收到和付出为确认标准,那么应明确“权责的依据”,也即确认的时点。这方面的问题在负债的确认中非常突出。如签订购买合同,在权责发生制下以收到发票为确认支出的时点,这主要是依据合同法等法律中对合同双方权责的界定。一般情况下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明确的,但对一些政府特有事项,有关的法律规定有时也不太明确,需要会计人员的理解并用会计语言做出解释。如对于美国联邦政府是否应将社会保障作为负债在财务报表中报告,有关方面执不同观点,有些认为社会保障缴款是政府代社会保障缴款人保管的是受托性质的,有些认为交纳社会保障缴款是公众的义务而政府不负有强制责任。因此,我国在政府会计改革中也应注意与有关方面法律的衔接与配合。对于政府会计与预算的关系,由于我国的预算也是采用的收付实现制,在会计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过程中也要考虑预算与财务报告信息的相互影响。

(三)原则性与灵活性兼顾

美国政府会计以准则体系为规范,为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了基本的原则依据,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体现着很大的灵活性。例如,按照会计核算中的重要性原则,政府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是有不同基准的,在经济基础一般的州则对固定资产确认的基准较低,如爱达荷州规定的是单位价值在$5000以上的记入固定资产,而经济发达的一些州例如加利福尼亚州等对固定资产确认的基准就比较高。再如,虽然GASB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原则性规定,但具体地方政府采用哪一种折旧方法、折旧的年限等具体操作问题由各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我国在实行政府会计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采用准则体系还是制度体系,或是二者兼有,在建立原则的同时也应考虑执行部门的灵活性,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社会情况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例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与计量基准就不同。但由于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性将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灵活性应是有关制度规范等可以控制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有利于保证政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以及地方政府间财务报告的对比性。

(四)长期资源信息与短期资源信息并重

美国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注重长期资源流入与流出的信息同时,也非常关注短期财务资源的流入与流出信息。如在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中,除政府层面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外,对于政府基金的报告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以更好地反映政府短期的财务资源状况,对于权益基金虽然采用权责发生制,但也通过编制现金流量表来反映短期财务资源的有关信息。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在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披露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同时也应注重现金收付等短期资源的信息,因为现金等短期财务资源更能反映政府短期内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强其财务管理,更有效地利用财务资源。

(五)重视政府会计核算中对预算执行的控制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不断地完善了其对外财务信息的披露,满足公众对政府履行受托责任监督的需要。但在美国政府部门的管理中,也同样非常重视日常的账务核算以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通过设置“预计收入”、“拨款”、“支出保留”等账目,将预算的情况和实际执行的情况反映在一张会计报表中,进行直接比较,每天都可以得到预算的执行数和待执行数。特别是通过承诺控制,既可以监督用款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同时又可以通过对合同定单信息的提前获知促进现金管理预测等工作。我国在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中,也应结合目前预算执行管理的情况,进一步通过会计的手段来强化我国的预算执行管理以及国库现金管理。通过更科学、系统的预算信息披露,政府可以进一步强化预算受托责任,这也是政府全面履行受托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立足现状与逐步突破

政府会计改革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影响重大,因此在目前注重前期研究、构建我国政府会计管理框架的同时,应立足于目前我国预算管理、预算会计管理、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清产核资等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尝试按照政府会计的概念包括财务报告的基本模式以及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做前期准备,为改革的深化与推广创造技术方面以及观念方面的有利条件。例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根据收入按经济分类、支出即按功能分类又按经济分类的情况,可考虑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中的运营情况表也可按照功能反映政府的收支情况,因为作为对外使用财务报告,公众更关心政府每项职能的支出、所带来的收入以及由纳税人承担的赋税部分,并进一步评价该项职能为公众带来的绩效,相比经济分类更能反映政府的受托责任。因此,在目前研究阶段可侧重按功能分类的报表结构设计以及有关数据的汇总、加工。又如,在考虑编制政府整体层面财务报告的同时,可结合目前公众最为关心的专项资金(例如社保基金)的使用和财务状况,编制特殊目的财务报告,这样既可以先在部分领域反映政府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又可以为编制政府整体财务报告创造条件。

(七)注重配套措施的建设与完善

第3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医院 微信 公众号

看病是件令人头疼的事,传统的医院看诊过程耗时长且极为不便,随着移动医疗的崛起,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到如今的微信智慧医院,患者已可足不出户就通过手机实现挂号、看病预约、缴费甚至个人健康管理等服务。

一、微信及微信智慧医院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从腾讯公布的业绩报告来看,2015年中期月活跃用户已达6亿,品牌公众号已超过840万家,支付用户达4亿左右。而相较2014年同期报告活跃用户4亿、公众号580万家而言,微信用户及公众号服务发展迅猛。[1]微信正在改变人们的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众多企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加订制化和创新的服务体验。[2]

微信因其庞大的用户群和相对完善的应用功能备受医疗行业的欢迎。2014年,腾讯推出了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信智慧医院”,可完成导诊、挂号、支付、候诊查询、导航、查看报告、扫码缴费、费用管理等功能,改善患者流管理;医院借助大数据工具与交互活动,可以挖掘目标用户增加医院营收。该方案上线仅一年的时间里,已超过1200家医院打通了“微信就诊”全程服务,目前,全国每天有超过十万人在使用微信智慧医疗服务。

二、微信在医院中的应用

2.1微站推送,提升医院品牌

医院的宣传工作是提升医院知名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促进医院品牌建设的重要手段。[3]越来越多的用户正在融入移动生活中,将微信公众号打造为微门户,从用户体验及品牌塑造效果来说,医院可以利用微信主动向关注用户推送信息。如果再结合大数据分析工具,对各类用户有针对性的推送内容,或者紧跟当前社会热点健康事件,结合医院自身的专家探讨来推送内容,这类信息更容易引起民众的关注、共鸣和信任。

2.2就诊服务,改善患者流管理

微信可以实现医院挂号预约、号源查询、报告查询、交互咨询等基础功能,仅仅这些便可以为患者流管理提供有效支持。[4]而借助外包商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微信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实现患者的就诊一条龙服务:分诊及挂号服务:患者可以通过就医导航、智能问诊等方式确定看诊科室,选择科室(专家)及时段,预约挂号,或者微信支付完成挂号。如果患者是第一次使用,微信可引导患者建立或绑定就诊卡。候诊查询服务:提醒患者挂号时间、注意事项、交通路线、当前诊室排队情况。检查及缴费服务:推送检查单,在线支付检查费用,缴费成功后导航到诊室,刷卡就诊。电子报告服务:推送电子报告,并可通过微信自助申请打印报告。缴费取药服务:推送药单,在线支付后微信导航到药房,刷卡取药。账单查询及医保服务:微信账单自动包含医保和自费明细,患者只需要支付自费部分,社保医保部分则记账结算。

2.3数据CRM化,维持和挖掘有效用户

微信运营中积累的客户数据需要分门别类进行CRM化管理,了解其关注动态、诊疗特征,以便推送与其需求更为契合的健康知识、专家信息。既对患者表现得更加人性化,而且如果数据量足够,还可以结合医院的临床诊疗活动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互动增值服务。对于医院来说,任何的服务行为最后都会与医院业绩挂钩。互动服务是将微信关注度转化为门诊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对于已出院的患者,医院可持续推送相应的康复保养信息;对于关注但仅信息查询的用户有针对性发送服务咨询乃至线下讲座邀请等活动。持续的互动必然会导致部分用户浮出水面而产生新的门诊量。

三、微信智慧医院发展趋势

针对患者,除了越来越流畅的就医体验之外,还可通过微信的健康自我评估、结合第三方健康监测管理工具的数据共享、慢性疾病病情随访和健康指标的监控,实现微信的自我健康管理;在不远的将来,还可通过微信智能分级诊疗,实现微信多媒体远程会诊。针对医院,可实行微信考勤、排班,院内事务的微信审批、通知,排班提醒,实现院内管理办公移动化;分析社交大数据,通过数据云计算,可实现疾病预警。

四、结束语

医院在改善自身服务体系的同时缺乏一个及时有效的患者流管理和病患信息反馈机制,微信公众平台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作为医院的服务增值工具,微信对于医院的移动推广、改善医患关系和业务拓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微信公众号在医院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

参 考 文 献

[1]数据来源于腾讯业绩报告http:///zh-cn/ir/reports.shtml

[2]腾讯网.业务体系http:///zh-cn/ps/weixin.shtml

第4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上海市现有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上海电信有限公司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至2015年4月,上海市移动电话用户已超过3300万。基站总数截至2014年底全市约2.6万。

2基站电磁环境管理遇到的新问题

2.1管理制度亟待完善

上海现行的这种基于基站设置年审制度的管理方式,试行多年来使多方受益,被全国环保部门赞誉为“上海模式”,但就管理程序而言仍有欠缺。由于缺乏明确的基站设置环保技术要求,在年审过程中对基站设置的指导作用还不够强。此外,在监管层面上对运营商的环保责任要求不够明确,没有提出每年通报基站设置完成情况的要求,使环保部门对全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信息掌握滞后。

2.2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行的移动通信监测规范为《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和《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试行)》(2007年,无标准号),仍停留在室外宏基站技术阶段,明显滞后于目前多种设置形式共存的通信基站检测需求。且目前本市市场化检测机构数量少、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能力不高。

2.3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从数量上说,公众关于移动通信基站的投诉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随着通信基站的不断增加、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公众对电磁环境的理解能力从“一无所知”渐渐转变为“一知半解”,往往对身边电磁辐射源捕风捉影、对相关报道言论断章取义,甚至以讹传讹,因此,对环境监测人员和报告解释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环境检测的时间节点应适当调整

《上海市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管理办法》规定,基站投入正式运行前,经营者应当按照环境保护要求,向市环保部门提出检测申请。但事实上基站在正式入网投运前,基本处于调试阶段,发射功率不能达到正常工作水平,此时的环境检测数据尚不能真实反映基站的实际电磁辐射水平,环境检测的时间节点应进行调整。

3对策研究

3.1改革管理模式

目前国务院正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工作。根据基站环境影响小等特点和本市及外省的有益尝试,设计了以下三种移动通信基站监管模式的初步方案。方案一:取消基站环评、验收审批。环保部门取消基站环评、验收审批,改由建设单位自主建设,自行监测,主动向社会公开基站信息和监测结果,环保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建成基站进行抽查、抽测。方案二:降低环评类别为登记表并改审批制为备案制。项目建设前,企业填报环评登记表报环保部门备案,项目建成后,企业填报竣工验收登记卡报环保部门备案,环保部门对涉及纠纷投诉及重大敏感点的基站进行监督检查。由事前管理转为事中、事先管理。方案三:简化环评、验收手续。由环保部门出台基站项目环评及验收技术规范,简化基站项目环评报告表,环评按网评价其规模、布局、基站类型、架设方式等,无需明确单个基站的站址,通过验收阶段的监测和核查来确保基站环保达标。通过对三种移动通信基站监管模式初步方案的比较研究,由于基站建设量大面广、可研阶段站址不确定的特点,以及基站建设环境影响较小,上海可以尝试“方案一”进行基站环境管理,依托市无管局的基站年度审核计划,由建设单位自主建设,主动向社会公开基站信息和监测结果,环保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建成基站进行抽查、抽测,适应政府简政放权、企业强化责任的要求。

3.2制定技术规范

同时顺应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还应结合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的基站年度设置计划的强化和《电台执照》审批方式调整,制定基站设置环境保护技术规范,将环保技术要求前置到基站年度设置计划编制阶段,加强对基站建设的源头监管。对存在重大矛盾、群众反应强烈的基站,一般不得再增设新的基站天线。基站设置过程中应及时将信息向公众公开,加强沟通。

3.3完善管理,明确企业职责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环保部门服务与监管的同时,更要发挥运营商的企业主力军作用。要求铁塔公司应在建设前对拟建站址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自测,通信运营公司应当确保建成后的移动通信台(站)的电磁场场量参数符合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关于公众暴露控制限值的规定。每年按时向环保部门通报新建基站和全网存量站设置情况,对各网络基站总量、分布情况、发射功率、电磁环境水平等信息进行申报登记。在基站正式入网投运、取得《电台执照》后由运营商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开展电磁环境检测工作,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费用由运营商承担。在《电台执照》三年有效期内至少进行一次检测。对于有居民投诉的基站,必须做到优先检测,做好解释工作,化解群众矛盾。对检测中发现的超标基站,应停止运行及时整改。

3.4探索对移动通信基站分类检测的模式

鼓励基站设置方和运营方依据国家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中关于豁免范围的规定,对室内覆盖、小区覆盖、街道站等基站进行梳理,符合“等效辐射功率小于100W”豁免条件的基站可免于管理,不必开展检测工作。不能豁免的基站应依周边环境进行细分,区别对待,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移动通信基站的检测管理,优先对这些区域的移动通信基站开展检测、强化这些区域基站的测量布点和测量频度的要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优先测量公众投诉举报的基站。对于周边50m范围内并无敏感点的宏基站,可以简化适当检测要求,只需在基站入网运行后3年内完成检测。经检测合格的基站,在主要技术参数和环境条件无重大变化情况下,检测报告始终有效。

3.5加强检测机构与公众的沟通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建立一个常态的信息平台,及时向公众提供他们所关注的移动通信基站运营和周围电磁辐射水平的信息,同时,主动公布各电磁辐射环境专业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检测质量水平,提升报告公信力。建立检测能力和检测结论向社会公开的机制,对报告结论错误、质量投诉率高的检测机构予以公示或淘汰;建立对检测机构的检查考评的机制,通过组织比对和监督性复测等方式,对各检测机构的能力和质量进行有效监督,实施优胜劣汰。

3.6规范检测方法

本市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楼宇高度参差复杂,为确保覆盖质量,本市移动通信基站往往布设密集且多有临近敏感点,因此应根据本市基站布设特点,进一步细化现有的检测方法,特别是强化检测布点、仪器指标和测量人员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使向公众公布的检测报告信息完整、数据可信。3.7提升对检测机构能力的要求积极引导检测机构提升能力,规范检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不断增强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除了要求检测机构必须有计量认证资质外,还需对机构的专职检测人员岗位能力、工作业绩、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对不同类型基站检测适用性进行综合考核,从而做到数据科学客观公正,真正能对检测的结论负责、对调处负责,力争在检测阶段消除大部分的公众疑虑。

4结语

第5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一、新媒体教学应用现状

在新媒体普及的今天,许多老师都开始尝试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指的是“个人生产、加工和信息的媒介平台,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和共享服务,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1],实际上它也是一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用户信息分享和社交活动的互动社区,无数的用户和众多的个人媒体为社交媒体生产内容,传播信息”[2]。

QQ群、电子邮件、微信群等基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新兴媒体已是高校老师常用的教学工具,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流平台。在QQ群上大家可以就学术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电子邮件给了学生随时向老师提问题的机会,也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加便捷。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彭兰教授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扬州大学新闻学院的张爱凤老师就曾把学生的新闻采写作业到微博上,以增强互动性和影响。

但是,当下教学中新媒体的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它仅仅是被当成一种教学工具,实现课上到课下的延伸,如收发作业、布置任务等,并没有被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而得到充分利用,这说明我们在教学理念和自我学习上创新不足。为此,笔者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新媒体教学的目的何在?

目前在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学过程中,有三大瓶颈需要突破: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重视新闻理论的教学,却忽视了对新闻理论的实践,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媒体工作时才发现学不能致用。如何实现学界和业界的融合,是教师们亟须思考的问题。二是新闻教材的陈旧与良莠不齐,当今传媒业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教材编写的速度往往赶不上时展的速度。三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够,“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观学校建设的教育技术平台,由于缺少个性化服务,往往不能满足互动教学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媒体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新理念就显得紧迫而重要。对此,笔者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自媒体平台应用于教学,同时积极寻找与业界合作的机会。

二、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教学

我们以“网络与新媒体研究”这门课为平台进行了全新的教改实践,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采用不同的方法:本科生课程教学采用了课堂讲授、在线学习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程考试包括微信、微博运营报告和新媒体案例分析两种方式。2014年研究生课程教学首次尝试“产学研一体化”,与广东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DV现场》合作,让学生结合理论,全面运营其官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在新媒体时代,互动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元素。互动教学除课堂讨论之外,我们还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充分利用QQ、微博、博客和“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等平台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并可随时与笔者进行讨论。

我们在新浪博客“谭天论道”和微信公众号“暨大新媒体”上,可以随时学术热点和前沿资讯,带领学生积极思考;同学们通过转发、评论和老师随时互动;“暨大新媒体”官方微信除每天向公众推送一两条新动态、新文章之外,还开设教学模块,内容包括作业点评、答疑集成、课外阅读指导等,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回复,构成了网络的学术讨论空间。较为私密的QQ群和微信群则是我们指导学生深入进行学术讨论的另一个平台。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吸引了大批校外学生和学者参与到讨论中来;不仅促进了本门课程学生的学习,还带动了其他关注“谭天论道”博客和“暨大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用户粉丝。这种在线学习实际上具有慕课(MOOC)特征,其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大众学习公共通道的建立,帮助学习者在开放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交流讨论形成知识网络中的“节点”(Nodes),并最终在知识网络中形成多群体学习路径的生成式课程。[3]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结合理论去运营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由于人力、财力、时间和经验不足,同学们所运营的只能作为媒介产品,离媒介平台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同学们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概念,而是真正懂得了“服务为王”“以用户为中心”等互联网思维,并运用到了自己的实践中去。

例如:充分体现网络思维的微信号“吐槽君”,就是利用反讽的网络语言,以热点和观点聚集了不少人气。在实践的过程中,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运营好一个媒介产品需要做到:一是从内容产品到服务产品的转变;二是从受众模式到用户模式的转变;三是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的转变。

运营微信号“吐槽君”,同学们从一开始简单地以内容为主,到逐渐开始有了服务用户的意识。例如世界杯、高考期间推送的文章,就是在恰当的时间节点推送用户想要了解的信息,及时又有趣;不时举办的抽奖活动,促使用户们在朋友圈大量转发,实现从信息传播到关系传播的转变。此外,同学们还积极思考,几次改版,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新媒体产品的运营。

同学们在运营新媒体时会更加积极思考在课堂上从没想过的问题――怎样变单一传播为双向交互,变自己做为大家一起来玩?怎样变作品为产品,而且不仅做内容产品,还要做服务产品?同时还要研究用户及行为:熟人怎么做?陌生人怎么办?我们产品的独特性在哪里?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乐趣,热情高涨,反响强烈。

将新媒体作为一个平台用到教学中去,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老师与学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受关系,更是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的朋友关系。新媒体平台打造的亦师亦友、活跃互动的学术氛围,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同学们利用新媒体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是在对业界前沿的探索,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检验,将来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搞实践,对他们都大有裨益。

三、产学研结合的实战训练

协同创新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高等教育机构同企业合作,协同研发,创新技术,既能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社会声誉,又能促进教学、有利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我们在课程中开创的“产学研一体化”实战训练,是实践“协同创新”教育理念的一个案例。

“产学研”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这涉及与校外、与社会的合作,一般教师往往囿于社会资源的匮乏而止步。笔者依托自己的社会资源和媒体人脉,加上媒体转型和节目创新都有很强的需求,校媒双方一拍即合。践行“产学研”结合就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我们指导的学生全面运营广东电视台《DV现场》的新媒体,就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范例。

《DV现场》栏目是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一档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创办于2011年5月,秉承“直击现场、关注民生”的宗旨,聚焦普通市民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为他们的利益鼓与呼。节目要求记者站在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力求为观众带来最直接、最原汁原味的画面和声音。2012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创新栏目,2013年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全国十大名优栏目。

《DV现场》虽然有官方微博、微信,但在资源整合上还略有不足,亟须寻找一个新的途径去扩大互联网的影响力。媒体的官方微博不仅仅是传统媒体内容的平台,更应该重视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我们除让学生参与到《DV现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网论坛贴吧三个新媒体平台的运营中去之外,还带领学生将营销学的4P理论、病毒式传播等应用到电视新闻上,拓展传统媒体的渠道,打造新媒体平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的资源整合,两者之间互动性的增强,对于提升彼此的影响力都有帮助,可以实现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

以《DV现场》的官方微博为例:在同学们接手《DV现场》的新媒体平台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其官方微博粉丝数由11万增至12.5万,粉丝净增数达到1.5万,平均每个月增加5000人。在2014年6月20日世界杯有奖竞猜开始阶段,日增订阅数1694人,达到。

从“消息发送人数”指标上可以明显对比出运营团队接手前后的变化。2014年4月16日之前,主动发送消息的去重用户数(包括非粉丝)的数量几乎为0,而4月16日当天,消息发送人数达到53人,此后均保持在这个数据上下。可见,在精心运营的情况下,微博的消息发送情况有明显好转。

种种数据证明,同学们运营后的成果是很显著的。同学们不仅仅是将它作为电视节目的延伸,更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第一,明确目标用户,提升官方微博活跃度。第二,总结微博规律,获取用户最大程度的注意力。第三,精选搭配图片及视频,引发视觉传播轰动效应。第四,注重沟通与反馈,赢得用户信任与支持。第五,重视微公益传播内容,塑造官方微博品牌。第六,与传统媒体互通,打造兼容开放的传播平台。这些经验的总结,不仅让同学们对于理论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对业界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同样,在其他平台运营的效果也很显著:官方微信的粉丝数由85557增加到94476,论坛和贴吧的配合也起到了网络推手的作用。从各自为政到协同作战,《DV现场》新媒体平台的构建为我们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依据。目前广东电视台围绕《DV现场》正形成电视新闻播出平台、互联网平台和线下活动(小记者夏令营、公益项目苹果书屋等)三位一体的O2O媒介平台,既有内容产品,也有服务产品。

社交平台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它能使个体用户与其圈子内的人展开互动,共享资源,维系关系;另一方面,它又能打破圈子内关系的封闭性,通过突破时间、空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形成更多、更好的资源流动,并赋予个体最大程度的机会,使得个体能嵌入到另外的圈子中,并顺带使自身的圈子与外界的圈子发生关系,形成交集,从而增强转换的可能性,进而在整个社会网络中实现嵌入。毫无疑问,关系转换的目标是通过个体价值最大化来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不可否认的是,笔者这一次带领学生与业界的合作,不仅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也为业界实践提供了很强的指导意义。[4]

第6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信息透明 透明机制 透明标准 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C93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60-03

一、引言

非营利组织透明度问题的研究,源于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和培育非营利组织。但目前,又有许多因素制约着非营利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其中非营利组织公众信任度不高导致其筹资困难的问题尤为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至今有关管理部门对非营利组织没有公开披露账目的报告营运状况的要求。在信息不透明的运作环境中,一些非营利组织运营不规范、操作混乱,直至作出严重的败德行为,这不仅直接影响到非营利组织当期的筹资效果,更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公众信任度,从而影响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因此,构建非营利组织透明度提升机制,实现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本文拟就如何提高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进行较系统、可操作化的研究,核心内容是研究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的标准及其遵守情况的评审。旨在设计一个提升非营利组织透明度、改善非营利组织公众信任的机制,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技术化的制度支持;探寻一套切实可行而且有效的非营利组织透明度标准,建立相应的透明度评估制度,并明确与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透明度标准

1.透明度标准的决定因素。非营利组织需要公开什么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定环境下的信息提供特点与信息使用者需求决定的。信息提供特点与信息使用者需求是透明度标准的决定因素,研究当前环境下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提供特点与信息使用者需求对透明度标准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

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公益服务而不行使政府职能,在信息提供方面与政府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不涉及国家的安全机密;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在信息提供方面与企业的不同在于非营利组织不拥有企业的商业秘密。信息提供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完全可以比政府和企业更充分地提供信息,非营利组织应当比政府和企业更为透明。

非营利组织信息使用者需求更侧重于获取相关可靠的信息以评价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大部分使用者来说,他们需要信息更多的是为了对非营利组织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及受托业绩作出合理的考核和分析评价。将信息使用者需求定位于获取相关可靠的信息以评价受托者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制定出更加符合理论逻辑的透明度标准,从而使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得到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2.透明度的数量标准。透明度高的信息必须有足够的信息含量。提升透明度应当研究信息披露的数量问题,制定透明度的数量标准。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全面反映组织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从数量上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充分披露。充分披露是指非营利组织应该充分提供与外部信息使用者相关的信息,不能遗漏按法规和制度必须确认披露的一切事项,将组织的状况与运营状况公示于众,使管理者解脱公众受托责任。充分披露包括内容的充分和形式的充分。内容充分要求披露内容完整无缺,不能有任何人为隐瞒和遗漏;形式充分是指应当尽量使用规范的格式、方法、语言进行披露,应当在信息覆盖面比较大的媒体上进行披露。第二,持续披露。持续披露要求非营利组织必须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披露有关状况、运营状况、绩效信息等按法规制度必须披露的信息。对非营利组织状况和运营状况以及公益服务绩效的持续定期计量信息是对非营利组织社会业绩进行动态评价最有用的信息。第三,有限度地扩展披露。有限度地扩展披露是在前迷信息披露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内容扩展。之所以是“有限度”主要是并不主张信息越多越好,这样会导致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扩展披露”主要是包括前瞻性信息和分析性信息的扩展披露。前瞻性信息包括机会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计划、实际运营业绩与以前披露信息的比较。分析性信息是非营利组织对其与非信息进行分解剖析所得到的信息,诸如有关、运营、业绩数据发生变化的原因,关键趋势的特征、过去的影响等。不是所有的社会公众都能够如同专业人士一样完成较高质量的预测与分析过程,非营利组织披露关于组织的前瞻性信息与分析性信息,无疑对提高透明度是相当有益的。

3.透明度的质量标准。非营利组织的契约性质与企业的契约模型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特征,信息质量特征通常都覆盖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而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都具备非营利特征,对政府组织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无疑也适合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提供。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为确保非营利组织高透明度的实现,非营利组织信息的披露在质量上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可靠性。当信息不存在不当差错,并能如实反映其理当反映的业务或事项,并在传递给使用者之后能充分反映其受托责任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可靠性是信息披露的最基本的质量要求。一项信息是否可靠是由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完整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第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信息应当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提供的信息与使用者的需求之间,必须存在一种逻辑关系。第三,可理解性。高质量的信息必须是表述清晰、让使用者可理解的。可理解性要求信息以有组织的、清楚的和简洁的方式表达,并在简洁与充分上取得适当的平衡。第四,重要性。重要性是指信息的提供应当按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哲学理念,对重要的事项及其影响应当详尽披露,对次要的信息可以省略或简化,要突出重要信息,避免颠倒主次。第五,及时性。及时性是指信息应当及时提供。第六,可比性。同一非营利组织应当对不同时间的所有相似交易和事项使用相同的信息披露原则或报告方法,如果有变化,应披露变化的性质和理由;结构相似的非营利组织对所有相似交易和事项应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信息披露原则或报告方法。从而使得相关信息在不同时期具有合理的比较基础,在相似的非营利组织之间具有合理的比较基础,便于使用者通过比较作出评价和决策。非营利组织信息还应尽量和企业信息具有可比性,否则有可能对非营利组织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评价丧失市场价格基础。

三、非营利组织透明度提升的技术支撑

1.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网络为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有非营利组织不可能只以一种固定的方式进行信息披露。而应该多种形式结合来完成信息披露工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纸质的报告,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很差,因此,有必要建立信息披露的专用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披露体系。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要求所有信息披露义务人均通过该系统进行所有公开信息的披露;要求非营利组织建立历史资料库,收录非营利组织的历史信息,并将该资料库与信息披露专用系统相联接,以便使用者查询。在保持传统的以书面报告为栽体的披露方式下。应建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披露制度:首先,制定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披露的制度规范,约束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和报告行为,使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成为公开可以获得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披露组织的和管理状况、组织的目标、管理层和内部职工薪酬及其与内部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关的重大事项、治理结构等;其次,建立一个可在监管部门控制下的服务性报告网站作为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的渠道;再次。建立非营利组织信息数据库,并予以公开,在年底要向捐赠者公布一份就其捐赠物资的详细流向报告,从而实现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公开化、透明化;最后,开辟非营利组织信息的讨论区,允许公众公开发表质问和研究报告。要求非营利组织每年向社会公布其组织的资源流向和使用效果的详细年度报告,井在公布年度报告后的一定期间内,设立专门的咨询处和咨询电话,回答社会公众就相关问题的咨询。非营利组织可以在网上公布其所能提供的各种会计报告和信息,信息使用者则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报告的用户也可通过网络主动提出所需信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人员可以用盯技术改进报告,使之更符合用户的要求。即采取交互式信息披露。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如果在网站上公布的信息只是纸质报告的一部分,如只提供资产负债表,必须明确说明网站上所列示的只是纸质报告的一部分。完整的版本可以在什么地方找到或取得。(2)如果在网站上提供历史数据,则需要明确说明该历史数据所依据的会计准则。(3)其他已经公布的与非营利组织报告有关的信息。如分析师的分析报告也必须在同站上列示出来,但必须明确标明报告的出处。(4)网络信息如果还提供审计报告。则必须指明网络报告中哪些网页已经审计,属于审计报告的意见范围。审计报告中如果有市计人员着重强调的一些事项,则需要在网站上清楚列示注明。

从技术的角度讲。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披露方式使社会公众可以得到实时的、在线的非营利组织信息。可以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以及运用现代会计软件和电信的能力。先逐步增加披露的频率,最终过渡为实时、在线的披露。非营利组织信息的公开披露制度使得网络报告接受到来自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透明度。

2.XBRL环境下非营利组织报告模式的改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报告模式的诸多弊端已日益凸显,如报告不及时、缺乏可比性、信息失真等。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出现将改变这一状况,并对未来报告有了新的认识。XBRL是目前应用于报表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在XBRL环境下编制的报告有许多优点。按传统的思路,会计报袁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而桔息使用者也将会淹没在有用和无用的会计信息海洋中。过载信息不仅使企业承受了过量的报告成本。也会使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变差,导致信息使用者发掘不到有用的信息。而采用XBRL报告模式后,信息的提供将变得更加经济有效、更有针对性。对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将有很大的帮助。利益相关者想要获得自己有用的信息,只要根据XBRL Taxonomy使用相应的报表生成器就可以了,这样出来的报表完全符合自己的“口味”,如果想要其他方面的信息,可以改变规则再生成其他形式的报告。这样的一个报表编制模式,真正实现了按需报告的大规模报送时代的要求。可以使非营刺组织的透明度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四、非营利组织透明度评估与监督制度设计

1.重视非营利组织委托人对信息的需求。由受托人提供的信息要能满足物资提供者即委托人的决策需求。信息披露将使组织内的会员了解信息有了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渠道,从中可以获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运作效率争效果的信息,进而作出增资或减资等决策。同时。信息的披露要能帮助委托人了解所提供资金的用途和去向。只有满足了委托人的知情权要求,委托人才能清楚自己委托的资产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利用。

2.建立透明度档案。非营利组织应当通过建立透明度档案来提高其社会公信度,建立激励约束和失信惩罚的双重机制。对非营利组织实现一套严格的透明度评级制度,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杜绝作假现象,因为透明度评级和分类是通过专家对非营利内部信息的充分了解和分析后作出的,具有重要的传递功能,对于降低信息成本具有重要作用。透明度评级机构可以通过为社会公众提供透明度分析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引入独立的中介机构,对非营利组织的状况和整体披露效果进行定期的分析评价和报告。通过具备专业水平的中介机构的监督,促进和提高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可参照标准普尔的“透明度与披露排名”评价体系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排名并定期对外公布。以提高组织不透明披露的成本,迫使非营利组织管理者以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为中心。自觉地提高披露效果。由会计师事务所依据审计准则通过执行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对组织进行审计,建立透明度档案。切实对那些信息披露符合透明度标准的非营利组织给予较高级别的透明度评价等级,让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获得较高的公信度,从而调动非营利组织提高透明度的积极性。对那些披露不符合透明度标准的甚至披露虚假信息的非营利组织应在其透明度档案中记录。对多次有不良记录的非营利组织应勒令其改正,直至吊销非营利组织的执照,并建议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以此来监督组织不断提升透明度和增强透明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信法制化,建立非营利组织透明度咨询系统,让有良好信誉记录的非营利得到遵守诚信带来的好处,让不守信者付出相应的代价。提高整个非营利组织的诚信水平,为增强透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样不但有利于促进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优胜劣汰。激励非营利组织不断提升透明度和披露质量,而且还有利于捐赠者把其捐赠物资捐给较好的非营利组织,实现该捐赠物资的社会效用最大化。诚信的最大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井扩展各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空间。建立在公信、权威、制度保障体系基础之上的

信用,已构成了隐含于经济个体中,并为其他经济个体十分看重的隐性经济资源。透明度档案的建立就是使非营利组织的这种隐形资源公开化,为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参考依据,达到引导捐赠者资金流向、提高非营利组织公信度的目的。

3.引入竞争,激发非营利组织信息的主动披露。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非营利组织,其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如行业的垄断、地域的垄断、资源的垄断等,这种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者披露信息的自觉性。按照信号理论和委托关系理论,管理者存在通过信息披露来显示自己和降低成本的动机。但那是以市场竞争为前提条件的。在垄断条件下,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可以依赖于自身的垄断优势得以持续经营并获得资源,但是这样会降低公益的效率。因此。在非营利领域引入竞争。将非营利组织推向市场。将迫使非营利组织为获得好的市场地位而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从而有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减少非营利组织的失灵。

4.加强非营利组织受托人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管。由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特点,造成了对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监管主体的缺失。从某种范围来说。真正关注于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的主体,除了委托人以外,就应该是政府部门。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更多的是针对其行为,而不是其财产利用情况。至于公众就更没有立场来对与己关系不大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因此,这种对受托人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强制性监管就很薄弱。这也正是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五、非营利组织透明度相关法规的完善

第7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摘要:[HTK]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阅读推广和品牌影响力提升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文章对国内高校图书馆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服务的实践进行调研,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本身应用于图书馆服务中的不足,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期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未来的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6-0035-03

《2013年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中,92.97%的调查用户使用过微信,63.4%的用户至少每天使用一次微信,使用频次超过了手机QQ,订阅公众账号的占到22.52%。微信已经成为手机用户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微信的网络覆盖、服务定制、开放AI接口等诸多优点为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高校图书馆将书目查询、续借预约、阅读推广、FAQ等服务嵌入微信公众号,打造一个图书馆和读者之间O2O ( offline to online)的交流平台,让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BT3]1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3] 2013年8月5日起,微信公众平台正式配合微信5.0升级,所有的微信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类型。升级后,注册的公众号必须选择成为服务号或订阅号其中之一。本研究通过微信A查找昵称含“图书馆”或“library”的公众号,截止于2014年7月底,共搜索出约75个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官方认证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其中,申请开通服务号的有19个,开通订阅号的有56个。这75个微信公众平台中,选择编辑模式的有19个,选择开发模式的有56个(见表1)。[FL)][H1.6mm]

微信服务号会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中,一周内仅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将收到即时的消息提醒。微信订阅号会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每天可以发送一条群发消息,在发送消息给用户时,用户不会收到即时消息提醒。调查的7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65个微信公众号每周或每天向用户主动推送图文信息,内容包括通知公告、活动通告、服务导航、数据库试用、新书速递、好书推荐、馆长荐书、电子图书推荐、借阅图书排行榜、馆藏撷珍、图书馆志、微小说、微调查等内容。

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编辑模式提供简单的编辑界面,无须编程即可实现自动回复、自定义菜单等功能;开发模式则针对具有开发能力的公众号运营者,提供开发接口,可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选择编辑模式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自动回复菜单供用户选择,如暨南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直接输入文字或语音可以咨询任何有关图书馆的问题,发送“新闻”或“news”可查询图书馆新闻动态,发送“题名***”或“作者***”可查找馆藏图书信息,发送“#借阅#学号或者人事编号#密码”可查询个人借阅记录,忘了规则输入“帮助”或“help”。

开发模式下,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推送、自动回复等基本功能,并通过AI接口提取其他信息系统数据库,开发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这一设计模式的优势在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图书馆能够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设计集成新的功能。自定义菜单能够帮助公众号丰富界面,让读者更好更快地理解公众号的功能。目前自定义菜单最多包括3个一级菜单,一级菜单最多4个汉字。每个一级菜单中最多包含5个二级菜单,二级菜单最多7个汉字,多出来的部分将会以“...”代替。调查的75个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选择开发模式的56个高校图书馆都设计了相应的自定义菜单,实现馆藏图书检索、读者账号绑定、查询已借图书等扩展功能。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定位各有不同,但是给读者带来更好的移动服务以提升读者体验和忠诚度是各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的目标。新媒体时代,读者阅读习惯在改变,读者需求在变化。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应坚持“内容为王”“用户为王”,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对内容进行创新,更好地适应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群体的实际需要。目前调查的75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仍以单向的公告通知、信息推送、馆藏检索、服务介绍为主,与读者的互动不多。

[BT3]2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功能设计

从上述调查结果和分析可以发现,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设计上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不够明确,只是简单地将网站上的静态信息搬到微信公众平台上;二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设计较简单,主要是实现信息推送群发功能,与读者一对一互动功能开发不够;三是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信息实用性不强,服务方式比较单一,信息推送不够及时,不能满足移动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这三个问题出发,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2.1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运营的一种形式,更专注内容设计和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其影响力并不简单等同于粉丝数量,也不是简单的内容电子化。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图书馆要重视移动阅读终端上的读者阅读体验设计,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主动和读者一对一互动,及时改善相关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深度信息,逐步吸引同质人员,形成朋友圈子,培养忠实读者,实现互动沟通和服务定制,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与信任。

2.2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设置

读者最关心与图书馆服务相关的问题,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更新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不盲目推送读者不需要的信息,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建立科学完善的移动服务平台。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应主要包括自动回复、主动推送、互动交流三大功能。

2.2.1自动回复。微信公众平台的关键字回复功能让在线咨询“秒回”成为可能。图书馆事先制作好FAQ文档,如开放时间、借阅规则、楼层布局等,用户发送关键词查询时,微信公众平台会自动调用相关文档,回复文本、图文、语音等信息到用户手机中,便捷高效,节省时间。未能自动回复的内容,馆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人工回应。

2.2.2信息推送。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一经读者关注,在发送信息时便可以精准地送达特定的读者,提供图书馆公告、资源动态、阅读推广等讯息,实现精准的用户送达及目标人群的互动,方便了解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

2.2.3互动交流。微信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图书馆服务的途径更加多样,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在微信平台基础功能上进行二次开发,提供书目检索、绑定读者证、借阅查询、在线续借、在线荐购、在线预约、数据库检索、新书分享、问卷调查等,并通过微社区与读者实现咨询互动和在线学习交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让馆员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零时差”、无距离。①书目检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Server端接收用户发送的特定字符指令(包含检索图书的题名、作者等关键词),在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查询书目信息,并返回查询结果。②绑定读者证。读者将微信账号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的读者证号进行身份验证并绑定。绑定成功后,微信公众平台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检索服务。③解绑读者证。解除该微信号与读者证号的关联。④借阅查询、图书续借、预约和推荐。读者证号与微信号绑定成功后,读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查询已借图书信息,并实现图书在线续借、预约和荐购。⑤在线预约。读者证号与微信号绑定成功后,读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时查询图书馆读者培训的选课情况、阅览室座位和存包柜的使用情况和剩余数量等信息,并在线预约培训、预约座位、预约研习室、预约存包等。⑥在线咨询。当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直接发送咨询信息或意见建议,与馆员实现“一对一”的双向互动交流,及时解决疑难问题。⑦在线交流。读者通过微社区与馆员、其他读者进行在线交流学习经验,分享心得体会, 馆员也可在必要时对讨论小组进行指导。

2.3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管理策略

微信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一个重要移动窗口,要加强微信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有专人或部门进行管理,及时回复读者咨询的问题,并不断加强图书馆微信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严格把控微信推送信息的质量,创新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和方法。

[BT3]3结语

微信公众平台是移动化的服务平台、精准化的信息传播载体和零距离的互动渠道。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与利用,提高读者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程度,对读者的信息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功能探索和服务创新,优化微信阅读体验设计,主动和读者“一对一”双向互动,加强图书馆数字营销,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公众形象。

参考文献:[HTK]

[1][ZK(#]速途研究院:2013年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EB/OL].[2013-06-18]. http:///content/426426.shtml.

第8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务微信 政务信息化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07-02

1 电子政务微信背景

近两年来,政务微信已逐渐进入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工程中,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政府部门将时政和便民的政务信息通过智能手机终端直接推送到市民手中,将公共服务递送到市民生活与工作的场景中,并随时随地与市民进行互动沟通,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服务导向、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务微信与政务微博、政务App等新一代移动信息技术一同构成新媒体“两微一端”,具有低廉高效、虚拟时空、受众广泛、个性定制和智能感知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为契机,大力建设电子政务微信,才能更好地完成新时期电子政府的建设,从而更好地带动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领域的发展。

我国专家学者对于政务微信的相关研究,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王P荔[1],对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应用比较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此后,以陈超贤[2]等学者为代表,开始对政务微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证。郑磊[3]等学者针对“上海”“广州公安”和“武汉交警”等优秀国内政务微信进行了多角度的系统考察研究,标志着政务微信终于成为一门成熟的研究方向。

总体来看,政务微信是一个较为新颖,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内涵。

2 政务微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该文结合吉林省政务微信调研情况,阐述国内政务微信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的吉林省政务微信研究和实践现状,在全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背景之下,对于吉林省电子政务微信建设中现在及将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寻找到一个符合吉林省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径。主要内容如以下几点。

2.1 吉林政务微信建设的理性解读

(1)政务微信的内涵与特征。

政务微信的实质是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现有传统政府网站进行迁移、优化、重组和再造。作为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微信具有低廉高效、虚拟时空、受众广泛、个性定制和智能感知等重要特征。

(2)支撑政务微信的三大关键技术。

电子政务微信大关键技术支撑,分别是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网技术(移动互联网、光导纤维技术等)和端技术(多媒体终端、人工智能等),它们完成了对于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传输与接收、数据清洗和与挖掘以及信息处理与应用,成为吉林省建设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技支撑。

(3)政务微信的体系框架。

一般地,政府网站的三大要素是信息公开、政民互动和网上办事。政务微信就是要实现上述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微信订阅号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图文消息、信息查询数据库和移动办事端口。

2.2 吉林政务微信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1)信息化思维的欠缺。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开始地20世纪90年代,特点是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建设几乎同时进行,“三步并作两步”式的电子政务建设,一方面带来高起点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化经验和思想意识不足的问题。建设政务微信必须拥有信息化思维,即用信息化视觉来认识、分析和处理电子政务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实现政务与信息化的有效结合。

(2)信息悖论的忽视。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部分政府和公众迷失在这种思想浪潮中,走入了信息至上和信息崇拜的歧途。信息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和一种思维模式。在实际的政务微信建设中,僵尸微信公众号、消息复制抄袭、甚至微信公众号为了增加点击量与定位无关信息等问题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许多,而这都源于对信息悖论的忽视。

(3)绩效评估的单一。

政务微信以量为标准来衡量微信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的目标管理制度,模式单一,同时,有些主管领导干部片面追求完成微信公众号开设,却不注重运营管理。

(4)图文信息内容的不敷。

内容是吸引用户的最大动因,信息和媒体资源建设是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永远的重点。信息来源多样,包括原创、转发、报送等途径。如何汇聚、统筹和整合吉林省内外多途径的优质信息资源,如何使之符合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阅读习惯和关注规律是需要进行反思的。

(5)公众参与的转变。

政务微信的建设下,公众参与的主体、方式、内容等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和公众自主力量不断提升,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反馈个人意见的途径得到扩大,用户参与的意识不断增强等等,都将对政务微信平台的完善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2.3 吉林省政务微信建设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1)采取多视角的工作思维。

信息化思维的欠缺需要引起重视[4],也需要政府作出相应的学习和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摈弃传统的工作思维。应该去粗取精,保留原来工作思维宝库中仍然有效,且符合吉林省政务微信实际情况的工作思维。使用多元化的视角来综合性地审视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避免矫枉过正。

(2)形成合理化的信息应用。

面对信息悖论的问题,必须在对信息形成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理化的信息应用。而且,这种合理化体现在不仅仅是提升信息应用的水平、去除造假信息,更应该扫除信息漏洞,使政务微信号不仅在力量上是巨大的,并且在质上也是可靠的。只有这样,才能对政务微信做出科学系统的考核。

(3)加快吉林省地方特色政务微信建设。

政务微信可分为性和功能性。性政务微信以时政新闻和便民信息为重点,是所有政务微信都必须有的。功能性微信可以主办单位的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知识的政民互动和网上办事,提升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

(4)引导自主性的公众参与。

微电影、HTML5等新技术是政务微信的新形态。但必须依靠相关部门的明确指引,否则这种新方式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政务微信必须以新时代人们碎片化阅读时间和移动互联网特性为基准。因此,政府需要继续加强理念宣传与相关领域的支持。

3 电子政务微信的意义与价值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样也是政府信息化尤其在移动端方面的关键之年。由新一代移动互联网诞生所推动的政务网站向智能手机端迁移建设,像所有的科技进步一样必然带来政府信息化,甚至整体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发展,相关的制度模式和体系范式都会发生转换和“换挡”。

参考文献

[1]王P荔.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应用比较及发展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6):49-54.

[2]陈超贤.政务微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3(4):37-39.

第9篇:公众号运营情况报告范文

(一)财务报告内涵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78年11月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中提出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但并未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概念作出区分,只在列举财务报告的内容时认为:“常见的财务报告,其中包括财务报表、其它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中心部分,它是企业向外界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某些有用的信息用财务报表传递较好,而某些信息则通过财务报告提供比财务报表更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程序的组成部分,全套财务报表通常包括资产负债表、收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作为报表组成部分的附表、其它报表和说明材料,财务报表还可能包括基于或源于上述报表并应随之一同阅读的附表和补充信息,不过财务报表不包括董事会报告、董事长陈述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以及可能列入财务报告或年度报告中的类似项目”。而在1997年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中则认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会计政策和说明性注释。

(二)政府财务报告内涵在政府会计领域,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认为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必要的补充信息、附表、统计表。公共部门委员会(PSC)在1991年3月的研究报告第1号《中央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将财务报告定义为,满足主体外部使用者共同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通用财务报告,并指出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其他财务信息如业绩计量和预算的信息也可以包括在财务报告中。上述各方表述体现出政府财务报告的几方面关键因素:首先,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由政府财务报表、报表附注、附表以及其它必要的补充信息组成;其次,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最后,财务报告应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由此,笔者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是政府财务会计的最终成果,是为了系统、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的预算及其执行情况、财务状况、运营结果,为社会公众及相关信息使用者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及进行相关的政治的、经济、社会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相关的财务信息的会计报告体系,它包括财务报表、报表附注、附表以及行政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主要内容,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现状我国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一则三制”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相关内容进行了相应规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六十一条规定,总预算会计报表是各级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定期书面报告,是各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预算的基础。第六十二条规定,总预算会计报表有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投入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它附表,其他附表有基本数字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以及所附会计报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五十四条规定,会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会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和报表说明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二)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存在问题首先,我国政府当前并未单独提供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相关政府财务内容大多是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向外公布;其次,我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是由财政总预算会计报告体系、行政单位会计报告体系和事业单位会计报告体系组成,相互割裂,各成体系,不能提供政府整体的会计信息;再次,由于政府会计体系混乱,政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就比较混乱,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主要提供预算信息的同时又夹杂着反映当期资产负债情况的一般财务会计信息;最后,现行的资产负债表是根据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来构建的。将收入和支出两动态要素混在资产负债表内,导致了资产负债表的名不符实。此外,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预算会计信息,而对于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情况等一般财务会计信息则关注不够,不能满足相关信息需求者的多种倩息需要。

三、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经验

(一)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层次构成美国政府财务报表按不同使用者的需求,财务报表由四个层次构成:浓缩、总括的财务报表;通用财务报表(概括性合并报表);按基金类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单个基金及账户组报表,每个层次的财务报表都附有财务报表附注,并可以单独对外报送,除此之外,还包括由行政管理层编写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大量非财务信息。而在1999年6月,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cASB)第34号准则公告改变了以往的报告结构,从政府整体和主要基金及其他基金双重视角进行报告。整个报告由两个层面组成:政府层面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列示有关信息;基金层面对那些主要的基金单独编报基金财务报表,非主要的基金则合并在一起编报基金财务报表。而美国政府财务报告按照编制的时间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告和年度财务报告,其中,中期财务报告是以内部使用者为服务对象的,一般不向外界披露,综合年度财务报告则是面向各种各样的信息使用者,因而它的编制必须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政府的年度财务报告由介绍、基金报表、对财务报表的注释、必要补充信息、附表、文字解释以及统计报表组成,其中财务报表是核心,财务报表具体种类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与基金余额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净资产变动表等。

(二)美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演进直到1975年美国财政部编制并公布了第一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最初的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以预算为基础,且不需要经过审计,只需要财政部聘请民间机构对源头数据及其收集程序进行独立审核。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改革取得了很大发展。美国财政部、预算管理局和美国审计总署共同成立了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the FederalAccountingStandardsAdvisory Board,FASAB),由该委员会负责制定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其中FASA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体与披露》(Entity and Display)要求,作为联邦财务报告主体的每个联邦机构、项目和预算账户均应提供本级财务报告,联邦政府还需要编制整个政府的合并财务报告,应包括: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资产负债表、净成本表、净资产变动表、经营活动报表、预算资源表、融资报表及项目绩效衡量报表等。此外,1994年的《政府管理改革法案》还要求从1997年起开始执行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审计制度。

四、我国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政府财务报表体系政府的财务资源主要来源

于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的界限更加清楚,便于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我国政府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情况,从加强财务资源管理和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需要发出,按照公共财政和复式预算要求设立相应的政府基金,并提供相应的资产负债表、运营表以及预算收支比较表,以加强对预算的核算和监督。同时,还应建立基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甚至完全权责发生制的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这些基金由政府管理和运作,承担相应的受托责任,也必须作为政府会计的对象加以核算和报告,提供相应的资产负债表、运营表及相应的附表。此外,我国应建立基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甚至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并以各一级政府为财务报告主体的一般政府财务会计报表体系。

(二)完善政府财务报表附注在实务上,报表附注也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对象,因此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是一个整体。但报表和报表附注内容的质量特征有一定区别,表内项目的文字和数据都来自日常记录经过初次确认、再次确认后对外报出,两次确认都必须遵循会计准则制度,而报表附注中既可用文字表示又可兼用数字表述,也可仅用文字说明。财务报表附注的编制形式灵活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六种:一是尾注说明,这是附注的主要编制形式,一般适用于说明内容较多的项目;二是括弧说明,此种形式常用于为财务报表主体内提供补充信息;三是列报备抵与附加账户,设立备抵与附加账户,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示,能够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意义的信息;四是脚注说明,指在报表下端进行的说明,它主要对表内项目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方法等以及表内无法反映的重要事项所做的补充说明;五是附表,有些无法列入财务报表主体中的详细数据、分析资料,可用单独的补充报表进行说明,它反映会计报表构成项目及年度内增减来源与金额。此外,对于有关社会责任、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可采用适当的报告形式。

笔者以为我国政府财务报表附注应包括以下主要附注内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如会计报表是采用的收付实现制还是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或者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对政府会计准则的遵循声明;重要会计政策的说明;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差错更正的说明;表内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或有事项的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以及其他未在表内列示而需进一步说明的信息等。

(三)行政管理层讨论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