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标准下的新生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由于其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不确定性,所以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学,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国家教委出版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此作为教师指导的参考。但是此指导纲中,仍然没有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而在小学阶段三至六年级学生,从生理、心理、各种能力上差异十分明显。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很多指导教师对这门课各年段重点培养的能力目标也不明确。从一些活动案例中发现,无论是三年级还是六年级教学目标都相差不大。这对于孩子各种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十分的不利。
据此,我校在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分层教学目标”的进行整体规划,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三到六年级同学进行整体层次划分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学习水平和各种能力的差异,我们将三到六年级同学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 层次一:三年级阶段;此阶段学生特点:是刚刚接触和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各种能力都较弱。需要教师“扶”多“放”少
? 层次二:四年级段;此阶段学生特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和问题解决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然是了解和学习问题基本解决方法的重要阶段。
? 层次三:五年级至六年级段;此阶段学生特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有所提升,综合能力相对较强,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力虽然仍然有一定的差异,但相对于三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五六年段的同学能力差异不太明显,所以划分为一个层次。
二.各年段分层目标的确定
?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纲要》中的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进行分解,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确定各年段综合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重点能力培养目标。
三、对综合实践活动分层目标规划的成效与反思
1.促进学生各种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任何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都是从不会到会,知识由少到多、能力从低到高的螺旋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如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2.为不同年级学生活动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规定,教学内容是由师生共同开发,但是在课程实施的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研究主题会在不同的阶段开展,如:《包饺子》这个内容,小学三至六年级同学都开展,甚至到初中的时候还在开展这个活动,但是在不同阶段开展这个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3.明确了不同阶段的指导重心。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大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算真正的学透了所学的知识,只是才会为你所用!这次返校后,我觉得大家真的成熟了不少,进步也非常大,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组织管理能力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当然也自信了不少,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我觉得我们这次团日活动论是从准备工作还是节目的策划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
一是,从准备工作来说,班委分工明确且到位,每一块都有专门的人负责,如:团支书负责整个活动现场的宏观把握,策划书和总结的编写,组委宣委则负责宣传板、活动的宣传语号召,文体委员则负责活动节目的安排与排练,纪检委员负责整个活动现场的纪律监督与活动前的点名工作,生活委员则负责礼品的购置,班长和学习委员则负责了整个活动现场的布置与突发状况的处理工作,班委各负其责,才得以整个活动的圆满结束!
一、20__年主要工作成绩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积极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我局“企业服务年”活动时间从6月下旬开始至12月底,共分三个服务阶段,第一阶段为调查研究阶段(6月底至7月底),主要工作为深入各项服务项目开展调查研究,查找工业企业实际困难,寻找对策思路。第二阶段为组织落实阶段(7月底至11月底),主要工作为各项服务项目落实实施方案;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11月底至12月底),重点是对各项服务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小结。局党组还成立了“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由魏中梁局长任组长,吴正胜副局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局机关各科室和下属各单位负责人组成,并建立了绿色通道服务协调组、工程管理验收服务协调组、工程规划监察法规服务协调组、工程项目选址用地规划服务协调组和工程规划编制设计技术服务协调组等五个工作小组具体开展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创新服务,特事特办,主动做好审批服务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为工业企业服务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局把20__年作为《城乡规划法》实施的过渡期。及时研究制订《城乡规划法》过渡期有关问题处理意见,报市政府研究,为我市工业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对市重点工程等公建项目的规划建设审批开辟“绿色通道”。 在项目选址、方案审定、初步设计审查和办理用地许可、工程许可、施工许可手续中,缩短审批周期,做到特事特办,能快则快,方便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办理有关手续。将承诺期限由5日缩为2日,部分项目更是当天办结,如在办理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厂房项目时,为了使企业早日投产创收。在部分申报材料不齐的情况先给予放线动工、后补办手续,并获得了企业的好评。对于工业企业扩容提升的项目,认真执行市政府苍政发[20__]148号文件精神,只要符合__市工业各行业企业建设规划经济技术控制指标规定的先予直接办理规划审批手续,后再发函告知国土部门调整土地出让合同。办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专项验收时,考虑企业融资困难实际,在不影响规划的前提下采取分期验收的办法先予单体验收,以方便企业办理产权证。正确处理依法行政和优质服务的关系,主动热情,千方百计地为广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属市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我局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凡不涉及法律禁止的事项,提前介入,如提前为企业提供工程安全和工程质量监管,既不影响企业的项目建设进度,又能保证工程安全施工和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团体心理活动是高中日常心理工作和对学生进行专题辅导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以往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往往以发现学生问题、解决学生问题为主,我们在团体活动中通过心理技术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共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但是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并主动进行挖掘和发展是评价心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一个人自我发掘和成长状况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生长点”,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探究“生长点”方面的研究和指导有很多,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品质的一门学科,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问题的发掘和探究上。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活动的实践
刚开始从事心理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不过就是上上心理课、普及一些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一些个体咨询、做一些专题讲座等,总体来说就是在学校的工作中处理一些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在接触到积极心理学之后,我发现在学校面对全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活动的空间非常广阔,而且效果比单独做问题学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更加明显。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我在学校做团体心理活动的一些思考和总结,还请大家指正。
(一)借助拓展活动,塑造学生积极的行为
在最初阶段,学校将团体心理活动开设为校本选修课,活动对象是高一年级新生。由于学生们对于心理这个名词都感到很新鲜,而且觉得心理选修课的课业负担肯定不重,于是报名参加的学生达到80人。我原计划设定的活动主题为“团队的建立”,由于人数的超编只能改变为“心理活动课”――将80个学生分成4个大组,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些竞争类的心理游戏。当时的团体心理活动借用了拓展活动的形式,在很快的时间内达成了团队的组建,学生们在课上一起活动,没有压力,过得很高兴。但是除了高兴,我的团体心理活动还带给了学生什么呢?我觉得没有。因此,我决定小范围内改进这种活动形式。
第二学期,我针对上次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限制了活动人数,并对来参加团体活动的学生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对心理方面感兴趣、并能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同时可以为自己的团体做一些牺牲。学生都有一定的惰性心理,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完成任务,就不来报名了,这样我就筛查出真正在主观上愿意参加的学生。这期团体活动我既没有定主题,也没有针对学生做特定意义的专项辅导,只是做了一些拓展活动的常规流程,进行了“团队的组建”,每次活动间隔为一周,共活动8次。这期的成员是24个学生,我按照我所学过的和体验过的知识,将学生们打乱分为两组,从团队的破冰期开始,一直到团队的高效工作期,每次活动设计一个小专题,让两个团队在相互竞争中达成一种内在凝聚力。由于人数较少,我可以清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行动和表现并及时作出指导和反馈,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表现,自然地成长。这个团体活动的最后一次,每个学生都对自己在团体中的成长作梳理,并且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大家对这个团队都表现出了不舍之情。
以拓展活动为形式的团体心理活动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感到在学校开展团体心理活动与社会上的团体拓展活动是有很大区别的,活动的形式在初期很重要,但是越往后发展,团队中就要注入新的东西。拓展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但是持续时间往往不长,学生在团体中表现得确实热热闹闹,但活动结束之后,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和改变并不大。因此我们不仅仅要塑造学生的积极行为,还要追寻更深层的成长,要在学校团体心理活动中加入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东西。
(二)借助团康辅导,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团体康乐辅导(团康辅导)与以往我们接触到的拓展活动和历奇活动有很大的不同。团康辅导更注重的是一种在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而拓展与历奇活动主要是以任务的达成为目标。我觉得这种情感体验对学校团体心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在乌溪沙训练营中学习到的一些知识,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团队的创立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时,如何让这个团体在情感上更融洽,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使这个团队更具备凝聚力和战斗性,这是以往的拓展和历奇活动所不具备的,而且可以将这种积极的效果保持到团体活动结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团康辅导程序结构解读:
1.心理历程
2.评价系统
使用过程评价、自我发展评价、终极评价及行为塑造技术。
3.不同阶段的活动介绍
(1)团队建立期(热身、互动)
带动唱:如《中国人》、《让爱发光》
初步认识:人名串串烧、组员特色介绍
加强记忆:抛狗仔、抛鸡仔(引出指导语差异、建立团队建的竞争)
队旗、队歌、队呼、展示形式、掌声的创作(在团队中建立分工,发挥每人所长,建立和谐团队)
(2)团队凝聚期
表扬前一天的优秀队伍
队旗、队歌发表 (荣誉感的增强)
突破难关:团体凝聚力的增强,以时间作为任务达成的限制,从而迫使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并加以实施
参考活动:同心圆、迷宫、鼻触瓶、解毒圈、传递球、飞毯
(3)团队工作期
当以上所有的程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所组成的团队就成为一个工作整体,大家在团队中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角色,如:领导者、策划者、执行者、监督者……在后续的活动中,团队中的成员会不自觉地在团体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以使本团队的效率达成最高。这时,时间不再是衡量任务完成的标准,而任务的能否完成成为最重要的目标。
参考活动:过电网、罗马炮架、核辐射、寸步难行、多边形组成、变形虫……
(4)在细节处唤起积极情感体验
在进行团康辅导的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我的感触很深。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时,导师公布了各个队伍的得分总和,我所在的队伍得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领先第二名二十多分。这时,导师对我们说:“下面,我来为冠军和亚军队伍颁奖!”然后,他念到了第三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二名奖,又念到了第二名队伍的名字,颁发了第一名。我感到茫然了,左顾右盼,发现同组成员之间也很迷茫。这时我们的导师不再提这件事情了,我们觉得心里很别扭”,看着获奖组的成员们欢欣鼓舞的样子,觉得非常不公平。这时,导师突然说:“我们现在颁发特别大奖给……”当听到我们队名的时候,我们觉得异常开心!导师总结说:“其实,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当你以为理所当然是你的时候,你往往会失去,而我们往往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收获,所以第三名的队伍和第一名的队伍,你们的感触应该是最强烈的!”我的心中触动很大,反思整个训练过程,发现像这样在细节上的精心设计是很多的。
导师指导语的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团康辅导活动中指导语的准确性也非常值得思考。当团队建立之初,在开展“抛鸡仔”的活动时,一开始导师的指导语要求“小组每一位组员将玩具鸡仔抛给对面的组员,同时叫出对方的名字。每一位组员都被叫到名字之后,玩具回到最开始的组员手中,游戏结束。我们比比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大家把玩具鸡仔抛来抛去,力求尽快结束以赢得比赛,最快的小组大约用时两分钟。当进行两轮之后,导师将指导语变换了“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手都摸到玩具鸡仔,同时大声叫出对面组员的名字,完成的组高喊完成,我们看哪个组最先完成。”有些组没有听清导师的要求,还在将玩具抛来抛去,有一个小组认真研究了导师的话,然后所有组员摸着玩具,一起喊出对面组员的名字,他们仅仅用了两秒钟。其他组没有意识到指导语的变化,处于茫然状态,同时觉得这个组作弊了,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完成。这时导师笑了,将指导语又重复了一遍,大家恍然大悟。作为导师,这种细节设计需要我们慢慢回味、细细体验,思考之后的体悟会更加深刻。
(三)与德育处和年级组工作相配合,营造学校融洽的心理氛围
将问题解决在没有发生之前,这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团体心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如果说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进行调整是我们的重要工作,那么一对一的解决往往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与德育处配合,找出在每个年级的集中高发问题,将它作为团体心理活动的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打一剂预防针。如:对高一适应情况不良的学生,如果他有主动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开设了提升交往能力的团体;针对高二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我们开设了激励团体;针对高三年级压力大,有时会破坏公物的情况,我们开设了合理减压团体。这些团体以海报招募为主,教师推荐为辅,在加入团体之前首先进行座谈和量表的测试,如减压团体,我们通过SCL-90量表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想加入团体的学生现阶段的压力状态,这样就做到了有针对性,让真正需要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加入到适合他的团体中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是一个人的问题的时候,他在团体里往往就能找到支持,同时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除了做小范围的心理专题的团体活动,从上学年开始,我们开始与德育处和年级组配合,做好学校积极心理氛围的创设。如: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针对新组建班集体的凝聚力问题,我们推出了年级性质的团体活动,邀请班主任参加并作为团体一员,使师生关系在比较快的时间内得到拉近。在活动中自然涌现出了一些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为教师选择学生干部提供了参考,同时,班级间的竞争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问题与反思
我们还在不断地努力,在关注学生的同时尽可能照顾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重点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在学校范围内全方位地塑造一种积极的氛围。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不是孤立的单打独斗,而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大氛围下顺势而为,我们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又是对他们工作的有力补充,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切入点,让学校感到离不开心理工作,这应该是心理教师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所感受到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
1.可以提高班级建设管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可以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3.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欢迎。
4.可以增强心理教师在理论学习方面的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项目学习 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应用思考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的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重视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成为实际教学的需求之一。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中,重视项目学习的应用优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快乐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一、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所谓的项目学习,也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需要学生围根据具体的学习项目要求,结合自身的实力,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对项目设计的实际参与过程,并在实践活动中感受知识应用以及实践活动趣味性的体验方式。通常情况下,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意义,主要有:学习过程的实践化;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学生评价的多元化等几个方面。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应时刻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
(一)学习过程的实践化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够给学生增加探究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智能优势,通过主动构建学习的方式,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通过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强化了学习过程的实践化,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主动,并改善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僵硬模式,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因此,在实际学习中,学习过程的实践化发展也非常重要。
(二)学科知识的综合化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科知识的综合化,也是促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的内容之一。在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环节,通过应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强化教师学科知识的综合化与教学方案的整合,可以更好的改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应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发展理念。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之间的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每个人的智力都处在不同的水平。在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发觉学生的智能优势,促使其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一样,都属于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重视分析运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发展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主要包括:选定项目学习主题;规划主题,实施操作;作品展示,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选定项目学习主题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选定项目学习主题,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选定项目学习主题,认真研究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并明确学生作为项目活动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师应确保选定项目学习主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及学习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规划主题,实施操作
在实践教学中,规划主题,实施操作,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关注规划主题,实施操作这一问题,以确保活动方案设计的目标可以顺利实现。同时,在规划主题的基础上,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体会实施操作的意义,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作品展示,综合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作品展示,综合评价,也是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内容之一。教师应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作品展示,并在学生展示作品后,作出有效的综合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实践活动的信心。通过作品展示,综合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小学教学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大多数时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与学生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发展关系。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在参与学习表现出来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不但可以完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而且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重视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发展。
参考文献:
[1]曾为仙.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6,(04).
[2]蔡程.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09).
[3]王志军,王小根.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03).
[4]郑江艳.数字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8.
【关键词】整合 学科课程 开发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国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以优化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是体现学校落实新课改的良好态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需要学校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不仅仅是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责任,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兼职指导教师。学校抓住了这些基本点才能避免学校活动的重复、交叉现象,才能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而真正落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需要学校自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组织落实和协调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需要一支专业水平高、善于研究的教师指导团队。然而,目前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全交给不稳定的兼职教师和个别专职教师,是否考虑过师资不稳定带来什么弊端?是否考虑过个别专职是否是专业型、研究型教师?是否考虑过作为绩效考核低、工作量系数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哪来的积极性?是否考虑过给了这支队伍什么支撑?以上问题不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就难以实现。但作为担负责任、有良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我们完全可以考虑整合自己兼教学科课程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课程间的双赢功能。那么,如何整合学科课程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呢?
一、学科课程实践活动与学校实际需求整合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学科课程中的实验教材安排了实践活动,力图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固然焕发了学科课程的生机与活力,但这种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不能取代具有整体育人功能的以一门独立课程形态来存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完成小学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后,教材中安排了“校园绿地面积的调查研究”活动,目标主要停留在单一的学科知识的巩固、提升上,对照“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的总目标是不全面的,可见,此实践活动是替代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时,作为数学兼教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就要用整合的理念来设计课程,可以将该实践活动与学校创建绿色校园实际需要进行整合,开发“我为绿色校园创建出力量”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校园绿地面积的调查研究分析”对照“绿色校园”创建中的关于校园绿化标准,拓展活动内容“我为校园绿化出主意”、“校园绿化行动实践”,这些系列活动的自然生成、有序开发实施就形成了“我为绿色校园创建出力量”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案例,其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其活动方式包含了调查、统计、分析、设计、行动实践等,其目的整体考虑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将学科课程实践活动与学校实际需求整合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做法,不仅避免了学校活动的重复交叉现象,也解决了学校实际需要的教育问题。
二、多学科课程相似或相同内容、目标整合开发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职业体验;主题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传统基础教育的创新点,利用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加入职业体验活动元素,延伸了传统教育的内容,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缺失,为青少年提供了体验社会职业的机会,并填补了课堂教育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缺口。通过模拟、体验、角色扮演来了解和接触真实的社会分工与各职业的职能及相应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好地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做出思考与判断。
本文拟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职业体验活动设计与实施中:主题的内容、活动领域与过程体验三方面,谈谈自己在活动实施中的所做、所感、所思。
一、体验“小职业”,选择适合的主题内容
在职业体验活动的内容选择上,首先要符合时展方向。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特长的前提下,合理引导学生对当今职业领域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选择适时的主题内容。其次,帮助学生分析社会分工的态势,了解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职业心态。再次,由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还没有达到成人状态,所以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中还要重视安全性、技能难易度这两个程度性问题。例如,面对7年级学生设计的职业体验活动:《面艺室里过大年》中在主题内容中选择面艺师这个职业展开体验,适应时展;安全、健康积极;技能学习容易理解、易于上手。在活动实践中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获得老师、家长、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使学生在愉快的职业体验中了解面艺师职业的特点与基本技能。
二、感受“大社会”,融合不同的活动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大致可分为四大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职业体验活动应注意融合前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与工具,作用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在主题实施中确定某一个领域为活动的切入点,例如,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可进行职业领域与职业技能探索研究;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切入点可进行简单的职业技能学习;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可进行职业角色扮演。
在实施面对8年级学生职业体验活动:《金牌小厨师》时,是以社区服务与社会服务为切入点。活动的重点设计为利用课余时间亲手在家中、学校内或社区里制作一道拿手菜;邀请家人、同学与老师、邻居或街坊来品尝鉴赏。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为辅助内容,信息技术为工具手段实施整个主题活动。
三、规划“我人生”,挖掘深度的过程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其他传统课程来讲更注重过程与体验而不是结果与成品,即使最后的活动结果按计划来说也是失败的,也从学生获得宝贵经验的角度视之为一种成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的职业体验活动也是这样,活动过程的经验与体会永远高于活动的完成度,无形的心灵感受始终重要于有形的成果作品。强调亲历职业体验实践,深度探究职业分工职能。倡导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服装梦工厂》是面对9年实施的中长期职业体验活动,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由学生自主展开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活动,并帮助其深入研究职业特点和职业职能,学习简单的职业技能,继而运用所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服装设计师的职业活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同面对所产生的问题,解决困惑,引发思索。让学生了解真实的服装设计师的工作与辛劳,并让学生重新认识这个职业的定位与职能,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学习与职业方向,达到深入挖掘自身感受,不断修正自我定位的作用,促使师生共同成长,激励师生携手学习。
系统、规范、有效的职业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不同职业体验主题活动中,学习简单职业技能,扮演各行业职业角色,进行自主职业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满足每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面对未来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时,做出自己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就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看,社会实践运行长效机制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功效发挥的因素之一。
一、释义:社会实践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社会实践主题选择上的系统性。
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活动主题的系统性。主题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各大高校的活动内容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国家层面,在活动主题、总体思路、工作要求等方面有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要求,并从运作机制、媒体宣传、总结交流方面对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总的要求。从学校层面,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的同时,依据于自身的特色,组织起成效更为显著的社会实践。从学院层面,学院更是在自身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院特色的活动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社会实践实际运行的长效性。
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可以理解为活动的长效性。从活动时间上,一般集中在暑期,大概在20天到30天之间,要有相对充足、集中的时间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延续。从活动内容上,活动之间要有关联性、活动前后要有关联性。除此之外,活动的前后也应具有关联性。在活动结束之后有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一次活动结束之后,下次活动的开展可以接着上次活动调研的问题在广度上、深度上作进一步的调研。可以理解为内容上的延续。从活动地点上,要在同一片区域将实践活动做透、做实,这可以理解为活动地点上的延续性。
二、困境:系统性、延续性的缺失
(一)系统性的缺失。
缺失集中表现为主题涣散,没有遵循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国家在颁布的具体文件中对社会实践有总体的要求。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一般都是学校团委指导下各个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在具体的组织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己组团的形式,学生基于认识水平的有限,总是从自身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出发,进行活动的策划、执行。
(二)延续性的缺失。
人员经常变化。社会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大二学生。大一学生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大三学生忙于工作、考研的准备。一般学生只能参加一次暑期社会实践。其次是调研地的经常变化。就学生层面,一般都是只在一个地方实践一次。就学院、学校层面也很少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似乎是“全员参与、遍地开花”。最后,活动的内容不具有延续性。调研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的,也有些主题是指导老师依据于自身的专业领域确定的。
三、探索:追寻系统性、延续性缺失之因
(一)缺少规划。
行动前科学的规划是行动成功的前提。高等学校的社会实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学生仅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出发设计社会实践,不能与国家要求、学校要求相协调;有的学生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设计社会实践。最后造成整个院系的社会实践没有主线、整个学校的社会实践主题凌乱。
(二)师生团队。
学生在组织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给予指导。由于大多数学生只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与实践学生接触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天,实践结束之后彼此之间就实践这一主题交流甚少。
四、路径:实现高校社会实践的长效运行
(一)形成系统的规划。
首先,规划全面的囊括社会实践不同主体。国家层面颁布文件,提出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基本范围、基本主题、基本要求。高等学校在遵循国家关于社会实践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依据于学校自身优势,找到既符合国家要求、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社会实践主题,并以此要求各具体院系具体规划、实施。各院系在学校的指导下,在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做文章,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其次,规划内容要有完整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形成国家有大规划、学校有中规划、学院有小规划的三级活动规划结构。在内容包含关系,大规划囊括中规划,中规划囊括小规划。在内容的详尽程度上,大规划倾向于宏观把控,小规划着重于具体实施。
(二)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结构和学生团队结构。
具有与社会实践主题相邻近的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师主要组成指导教师团队。也可以是能够剖析活动主题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纵向结构基于活动的延续性、深入性,是指为了深入的调研某一问题,得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在不同的年份,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深入的调研。一方面同一教师针对同一主题,可以在不同的年份指导学生实践。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在同一主题,不同的层面、侧面指导学生实践。学生团队的构成可以是具有同一学科背景的学生,也可以是临近学科背景下的学生。
(三)形成学校与实践地的长期联系。
关键词: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视角;实践性;开放性;综合
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意义在于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的操作方法。此课程由于全国各地方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资源分布不一致,使得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如何制定课程的执行标准是由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当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决定的。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其中少数学校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制定标准后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课程具体事务实施的问题,仍有部分学校没有开展这项活动。本文从学校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要性着手,基于此对当前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规划体系存在问题的学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尚未开展此活动的学校也能够通过此项研究探索从而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
一、学校制定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避免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在实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年级、班级制定不同的课程操作方案,还要学校将教师的研究结果统一到课程规划体系当中,这样一来,能够避免课程开设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教师制定的具体课程内容由于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成果具体情况决定的,因此课程内容能够贴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学校制定统一的课程规划标准之后,能够使得各个年级与班级的课程实践活动开展有序,且能够保证质量。每组课程的开展都留有了足够的空间,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实施原则。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有效利用
综合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性以及实用性较强,因此就需要学校在设定统一的课程标准时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并保证学生在具体的课程活动当中能够最大程度地体验到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展目的与意义,学校应在教师设定丰富有效的课程规划之后,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足够的使用资源,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其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学校在进行课程的整体规划过程当中,对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标准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具体应用,充分地调动学校的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课程活动实践空间,除了能够有效地使教师设定的课程内容得到实现,还能够带动学校周边资源的积极使用。
(三)有利于实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
无论是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还是学生的主要理论课程,都需要系统专业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课程执行有序的进行。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对课程在专业角度上进行思考与评价,这样有利于实现学校对课程的管理。学校在设置系统的课程执行标准之后,学生上课所使用的教室、课程资源以及具体课时等信息都能够得到落实,课程的具体运作就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学校在制定统一的课程执行标准之后,日常课程的实施就能够形成秩序,学校也能够在此过程当中检验所制定的标准是否具有可行性、执行力度如何,并建立一套综合的评价标准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起到评估与监督的作用。
二、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理想,影响综合社会实践的有效实施
由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具有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内容介绍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课程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实现课程活动的存在意义。但是,当前部分学校教师的资质并不理想,不能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还有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使得这类教师也同时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这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够得到专业的实践活动经验的传授的情况出现。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是学生对社会各行业具体运作有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在这一方面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者,这方面部分学校还未形成良好的教学风貌。
(二)课程管理不到位,阻碍综合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开展
另一个存在问题是课程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计划、方案制定不周全、课时量得不到保证以及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被多层次划分、综合社会实践课程消耗学校大量办学精力四个方面。课程计划制定不周全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对社会行业的体验不够全面,不能够对当前社会的具体操作状态形成初步的认知,而课时量缺乏则会使得这一社会实践课程无法达到其创立初衷。该课程被多层次的划分使得学生所学内容杂乱无章,每一部分都是浅尝辄止的状态,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这项课程的开展消耗了学校大量的办学精力就会影响到主学科的办学效果。
(三)评价指标不明确,偏离综合社会实践的价值导向
由于制定的评价指标较为偏重化,不是仅仅注重结果就是对过程过分强调,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够综合全面的发展,素质得不到整体性的强化与提升,教师也因此不能够设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与监督。除此之外,学校也没有设立具体的评价项目对教师的课程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教师的课程执行状态就不能够规范,且秩序良好。
三、促进学校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开发意识
由于各地学校资源环境不同,就使得不能设立统一的标准对各个学校的实践课程进行行为上的约束,因此,就要找到各地综合社会实践课程之间的共通之处与根本所在,对进行课程在执行力度上加以提高,对于此应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开发意识上着手,这样教师就能够开发新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在巩固学生技能基础的同时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学习资源上的分配与划分。
(二)激发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当前,我国尚未对综合社会实践课程设立统一的教学大纲,这样就使得各个学校之间所设立的教学意义、内容是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情况而定的,学校就有足够的办学空间去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状态与学习能力的课程资源,并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对课题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在这样放松自由的学习状态之中个人的学习热情能够得到极大程度上的调动与开发,而教师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并增强自身资源创新利用的能力。
(三)创造和利用地区的特色资源
各个地区都具有当地的特色资源,因此学校应利用并创作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一来,能够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具有时效性的课程安排规划,并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资源开拓与科学技术的应用起到积极的促进与引领的作用。各个学校要根据学校与学生的年龄与兴趣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从而能够在根本上创立具有学校办学特点与地区性特色资源的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6.
[2]王玉海.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