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描述天气的谚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述天气的谚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述天气的谚语

第1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人生活在大气之中,天气气象条件是影响人体生理、心理感觉的一种重要因素。人类适宜生存的气象要素范围是有限的,当气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阈值时,就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引起身体的不适、情绪波动,进而诱发疾病,促使旧病复发等。

早在2000年前,人类就开始观察天气与健康的关系了。我国《黄帝内经・素问》就阐述了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如书中“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

一些研究表明,气温过高或过低可以引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当气温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如果身体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发生中暑。气温过低,可以造成冻伤,支气管炎的发病指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发病最多。天气民谚中,有许多是预报温度变化的,如“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袭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如果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天气民谚教会我们初步识冷暖,让我们对温度变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够提早预防。

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民谚中有“天气闷热不舒服,有雨不过午”的说法,即下雨前空气中水汽增大,气温湿热,人体中的水分和热量不易散发,因而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

空气湿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人体各种生理机能。从民谚“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可知,不同风向的风会对当地的空气湿度产生不同影响。空气湿度大,流脑发生率低;但相对湿度过高,人体会缺乏自控力,感到烦躁不安;干燥空气使鼻腔、气管黏膜脱水,弹性下降,容易出现鼻腔流血。

《金匮要略》说:“风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这说明风对人类健康也具有二重性,当然此处的风并非单一指气象意义上的风。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时段多与风速高峰时段有关。

天气条件及其变化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对人的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明显。有利的天气条件,可使人们情绪高涨、心情舒畅,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气条件,则使人情绪低落、心胸憋闷、懒惰无力,甚至会导致一些疾病和异常行为。例如,高温、高湿、阴雨以及一些异常天气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资料表明,连阴雨天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响。古语说“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影响工作效率。研究发现,阴雨天气之所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阴雨天气下光线较弱,人体分泌的松果激素较多,这样,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浓度就相对降低,人体神经细胞也就因此“偷懒”,变得不怎么“活跃”,人也就会变得无精打采。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天气气候有所差异,因此天气谚语流传于全国各地,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海,西至新疆、,随处可见天气谚语。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岛有不少关于台风的天气谚语,如“古龙晒太阳,不久台风狂(到)”,“古龙晒太阳”是指在太阳下方有一束橙黄色的黄带;东海同样有很多关于长、中、短期天气变化的谚语,如舟山群岛的“上灯遇风暴,稻花风吹落”,是说正月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如果遇上偏北大风,则预示着六、七月早稻扬花或收割的时候会有台风影响;新疆、也都有不少天气谚语,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来年春暖多风沙”,的“春天风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气谚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述气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区就有“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在华北和黄淮地区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有些则反映了气象关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说,霜冻一般出现在冷空气侵袭后的高压控制下,霜后多是风小、天晴、阳光明媚的天气,自然比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气的前锋和暖湿空气相遇产生的,冷空气的主力还在后面,而且雪对太阳辐射能吸收很少,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许多谚语是关于长期、中期、短期天气变化的,在长期天气变化的谚语中,又有关于旱涝、降水和冷暖趋势的,关于降水过程和冷空气活动的,以及关于稻冻、大风、冰雹、台风的等等。

分散流传在广大群众当中的天气谚语,其中绝大多数均有深刻的科学道理。例如“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的道理是:久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少,形成大雾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现大雾,说明有外来暖湿空气向本地输送,天气将转阴雨;久阴时,空气中水汽一般较多,但因云层覆盖,地面热量不易散失,温度不会剧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现大雾;如果出现大雾,说明天空云层消失,天气将转晴好。又如预报近日晴天的天气谚语“早要天穿顶,暮要四脚悬”的科学道理为:晴天的夜间在地面可凝成低雾,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顶”――无云,这是天气晴好的保证;晴天午后还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线附近是悬空的、干净的,这种云如产生在本地,不久会消失,所以“四脚悬空”也是未来天气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气谚语也大都存在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气象科学的摇篮。由于它既能预测天气又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因而在我国已流传了数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使用,并得到补充和发展。在气象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对气象预报工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但这种来自民间经验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气谚语预测天气实际上是凭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和经验,过于主观,缺乏定量数据;其次,这种预测通常只能对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做短期的预测,很难做到对一个天气变化整个周期的预测,即使有推测也不一定准确,如山东省气象局曾通过对比分析1977年~2004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与次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济南20时地面观测资料,对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灯,而八月十五与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现象出现较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地方的看天经验,仅适合于当地或本地区,视野局限在头顶上的一块天地,看不出天气系统的移动,更不能了解天气演变的物理过程。如台风在离我国几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发展,台风何时形成?沿什么路径移动?将从何处登陆影响我国?这些用天气谚语是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和判断的。

第2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 中英隐喻 人生类谚语 文化差异 认知语义学 对比

一、引言

谚语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重要财富。在中西方文化中我们都能找到大量的谚语,或描述情感,或表达对世界的认知。谚语是人类思想的生动反映,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Black(1962,p.27,引自林书武,1997)曾指出,谚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它们通常是以隐喻的形式表达,谚语、寓言和谜语都可以看成是一种隐喻。Black所说的隐喻并不是指传统修辞学里面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在大多数人眼里,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实不然,隐喻还大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比如“山腰”、“山脚”等。也许正是由于人们太习惯于使用隐喻,以至于忽视了其普遍性,这也从侧面证实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因此,研究谚语中的隐喻,特别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中的谚语,有利于揭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不同认知。本文以英语和汉语中的人生类谚语为研究对象,详细对比了其中所隐含的隐喻的异同并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二、理论基础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和明喻并列的一种修辞方式,和人类生活无关,只是一种纯粹的文学手段,其作用是修辞。亚里士多德甚至认为只有那些有天赋的或受过训练的人才知道如何使用隐喻(李福印,2000)。因此传统的隐喻概念和人类基本认知无关。然而,这种看法很快就遭到了挑战。Richard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连串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和人类的思维及认知有关,是隐喻创造了相似性而不是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创造了隐喻(束定芳,2001)。互动理论为研究隐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Lacoff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她认为,隐喻不是话语,而是概念,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如使用的东西,反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束定芳,2001)。

Lacoff将隐喻定义为用一个概念领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领域,即,概念领域A是概念领域B(K?vecses,2002)。概念领域是指经验的系统组织。两个领域之间的相对应的部分或者映射构成概念隐喻,概念隐喻是隐喻语言表达式的基础。换句话说,隐喻有两个层次,即底层形式和表层表达式,底层形式就是概念隐喻,表层表达式就是我们实际说出来的话。概念领域B又叫做源领域。顾名思义,人们从这个领域中找寻隐喻表达式来理解概念领域A,所以它比较具体。而概念领域A就是目标领域,是人们需要理解的领域,比较抽象。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常被引用的例子来更好地说明以上概念。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法: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You disagree?Okay,shoot!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 wipe you out.

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

(Kvecses,2002)

从斜体字可以看出,战争领域的术语被用来理解“争辩”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战争的特征被映射到了“争辩”这个目标领域上。战争里的敌人映射为论辩的双方;战争中的行为,比如攻击、摧毁、射击等映射为辩论或争吵。因此,以上的句子都具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即,“争辩是一场战争”。从这个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推出这些不同的表达法。这些表达法都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没有人会意识到概念隐喻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的大脑里。由此可以看出,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用它来研究谚语中的隐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思考方式和认知习惯。因此本文将以认知语义学作为理论基础来研究中西人生类谚语中隐喻的差异。

三、语料来源及分类

本研究的语料来自于谚语词典或谚语集。研究者查询了尽可能多的相关词典(Manser,2004;Mieder,1992;楚风,2000;高兰英,2000;周锡卿,1987),最后找到了中英文人生类谚语各57条和90条。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有限的谚语中,并不是所有的谚语都是隐喻表达式。比如:“Life is lifeless without health.”这句英文谚语是对事实的直接描述,没有蕴含任何隐喻。像这类非隐喻表达式都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但是判断某句话是不是隐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Black(1979,引自Malmkjar,2000)曾指出还没有有效的方法来确定一个表达式到底含不含隐喻,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讨论,去掉非隐喻表达式后最终确定了50条英文谚语和26条中文谚语符合本研究的条件,从而建立了本研究的语料库。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中英人生类谚语的异同,研究者按照Lacoff的方法将其分为三大类。Lacoff根据隐喻的认知功能将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向隐喻(Lacoff,1980,引自 K?vecses,2002)。在结构隐喻中,来源领域为目标领域提供相对丰富的知识结构,比如“LIFE IS A JOURNEY”。本体隐喻是指我们能够用事物或者物体等来描述经验,比如“LIFE IS FOOD”。方向隐喻使目标概念在我们的认知系统具备连贯性,通常和空间方向有关,比如“LIFE IS UP AND DOWN”。

四、结果和讨论

根据以上的筛选和分类方法,我们在语料库中找到了18个英文概念隐喻和10个中文人生类概念隐喻,如下表所示。

注释:① 按照惯例,概念隐喻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② 括号中数字为隐喻表达式数量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概念隐喻数量方面,英文超过中文。在我们的语料库中,总共有18个英文概念隐喻,而中文只有10个。此外,英文概念隐喻的层次性也比中文丰富。英文概念隐喻涵盖了结构、本体和方向三大类隐喻,而中文人生类谚语中没有方向隐喻类别。数量和广度的差异表明西方文化对人生的理解较之中国文化而言更广泛。

从隐喻内容上开看,中英文人生类隐喻都呈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通过表中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中都有如下三种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LIFE IS A PLAY”,“LIFE IS PLANT”。尤其是第一个隐喻,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其隐喻表达式都是最多的,分别有12个和7个。两种语言都不约而同地把旅程当作是来源领域绝不是偶然。这种一致性可以从两个地区人民的共同生活经历进行解释。不管一个人生长在什么环境,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一生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正如一次旅程,从一个地方出发,经历艰辛最终到达目的地。因此人们很自然地就会用旅程来构建人生类谚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尽管存在着相似性,但更多的还是差异。首先,有些概念隐喻只出现在英文或者中文中。具体而言,汉语中人生没有被映射到战争、赌博、疾病、梦、金钱、商品、物质和食物,而英语中则没有天气、考试、书籍、棋、星星、火和味道等来源领域。K?vecses (2002)曾指出,不同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差异是其文化差异的直接体现。因此对隐喻的差异可以从文化对比的角度进行解读。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看一下某些差异如何体现了不同的宏观社会文化背景。

比如,在中文中出现的这个概念隐喻“LIFE IS TASTE”(人生是味道)就体现了中国独特丰富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中国菜讲究色相味俱全,其中味就是很重要的一环。中国人吃东西讲究味道,比如日常生活中,主人上菜时通常会说“味道怎么样”或者“合不合您口味”之类的话语,可见味道在中国人饮食生活中的重要性。而反观西餐,却不大注重口味,味道没有中餐那么浓,菜式也比较单一。根据卞浩宇&高永晨(2004)的解释,西方饮食文化强调实用主义,注重食物的营养,饮食只是一种单纯的生存手段。因此味道没有在英文中被作为隐喻来源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英文人生类谚语概念隐喻没有提及味道,却提到了食物,有6条英文谚语是来自于“LIFE IS FOOD”这个本体隐喻。其实食物或饮食也是西方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只是其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另一个中文中出现而英文中没有的是天气隐喻。这个差异也可以从文化中找到答案。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据着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传统的农业生产受天气的影响很大,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因而人们对天气比较关注。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很多关于雷公电母、龙王降水的故事都是这些思想的反映,此外中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也体现了气候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相应地在概念隐喻中反映了出来。

再比如中文隐喻借用了星星和火比如“人生应该是颗星, 活着就要发光”, “人生有如火, 散发热和光”等来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而英文中则没有类似表达,这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观。中国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强调个人主义。孙隆基(2004)曾指出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呈现出“二人关系”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光关心自己更关心别人,别人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等等。因此“关心他人”、“为别人服务”之类的思想会反映在人生类谚语中。而西方人更关注自己,提倡个人自由,不会把别人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因而也不会出现中文中的类似隐喻。

第二个差异表现为中英人生类谚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的隐喻表达式侧重点有所不同。以“LIFE IS A JOURNEY”为例,中文强调的是人们生活遇到的困难,如“人生如远航要破千重浪”, “人生路上关卡多,只能一步一步过”, “人生路上风雨多,愚者弱者叹奈何”, “人生路上几十年,酸甜苦辣味俱全”等。但英文中,困难并没有太多侧重,更多的是强调旅程的结构特征,比如“Life is just one parting after another.”,“Life is a voyage that’s homeward bound.”,“Life’s race is either forward or backward.”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英人生类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存在相似和不同之处,这些异同和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生存环境差异有关。本文也再次证明了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习惯,而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段。因此对比不同语言谚语中的概念隐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资料所限,中文语料库相对英文语料库较小,可能会造成对比不是很全面,因而扩大语料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K?vecses,Z.Metaphor[M].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Malmkjar,K.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M].London: Routledge,2002.

[3]Manser,M.H.The 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Proverbs[M].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

[4]Mieder,W.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Proverbs[M].New York &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卞浩宇,高永晨.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2):49-53.

[6]楚风.中国谚语集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7]高兰英.实用英汉谚语词典[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8]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4):44-48.

[9]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1):11-18.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2022成都天气什么时候才能跟暖和起来

就以往的数据看成都天气预计得4月份才能暖和起来。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摄氏度),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为什么成都今年这么冷

为什么成都今年这么冷是大家都有的疑问,毕竟也要三月份了,不过今年这气候不光是成都冷哦,全国,全世界的气温都是这样的,据天气预报目前的冷空气又再次到来,请注意保暖,以防感冒,不过今年的冷空气比往去得晚了点,估计清明节后,气温会回升快的。

成都几月就不冷了

成都要到4月份才不冷了。

第4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锋与天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锋与天气”。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本节内容与初中课程相衔接,同时深化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讲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冷、暖锋系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选修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做了铺垫。因此,在本单元及整个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先提出气团的概念、特点和类别,接着提出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锋面与锋线组成锋,然后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锋,重点分析了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2.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锋面天气系统,这是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会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不同天气系统特点的认识。“运用”为应用水平,

“分析”为理解水平,要求较高,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作为铺垫,但行为条件具体、细致,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教师要抓住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天气过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已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但是关于各种天气成因的理性认识有待深化。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简单的地理图像。

想知: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画图能力一般,学生对于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怎么知:学生抽象想象思维较弱,需要利用图形加以引导。教材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现象导人,结合生活经验和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分类,在锋面结构图上识别锋面、锋线和锋;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通过绘制冷、暖锋的简单示意图,对比分析冷、暖锋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欣赏诗句或谚语,总结谚语或诗句里出现的雨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体会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养成关心国情的意识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在简易天气图上判断锋的类型,分析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导入新课】

老师活动:请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今天的天气状况。

学生活动: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天气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通过播报员的角色扮演,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其他才能。

【过渡】究竟天气状况与锋面系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老师活动:气团是什么?气团怎么分类?气团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性质?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气团的概念和类型,并回答问题:弄清楚概念里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气团是一个相对概念。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弄清楚相关知识概念:理解气团分类的依据。

【过渡】冷暖气团相遇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老师活动:准备中间带隔板的透明水槽,隔板左边是蓝色的冷水(代表冷气团),隔板右边是红色的热水(代表暖气团),将隔板缓缓拿出。提问:简单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把红色热水和蓝色冰水分别换成暖气团和冷气团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简单描述。对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课堂实验模拟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深化学生对锋面的理解,让所学的知识可视化。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锋的形成过程,在锋面系统结构图中,指出锋面、锋线和锋。提问:冷、暖气团在锋面两侧的分布、性质差异?锋面附近的天气如何?锋怎么分类?

学生活动:根据气团的物理性质差异和相关天气知识,分析锋面附近的天气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地理学习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冷锋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冷锋的天气过程,提问: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是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结合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识别冷暖锋,分清锋前、锋后。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将天气过程形象化展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下面由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暖锋。

老师活动:暖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课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与暖锋,分析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老师活动: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大家来找茬,每个组说明一点加一分。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加深对冷暖锋的认识。整理笔记,完善知识。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使知识更加系统,同时通过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老师活动:展示动画课件,提问: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从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再现冷暖锋的天气过程,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老师活动:播放多媒体演示示仓狗娴男纬晒程,引导学生理解准静止锋的概念。提问:准静止锋对天气有何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哪个季节出现了哪些准静止锋?

学生活动:了解准静止锋定义。理解长江流域的梅雨及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自然地理过程。

【课堂总结】

老师活动:请学生完善板书,或画出冷、暖锋示意图。然后在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或补充说明。老师画出简易天气图,让学生播报天气。

第5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天气及特点;重组和整合;小小主持人

根据教参的要求,本节课要求两个课时,第一个标题“天气及其影响”,为第一个课时,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是第二个课时。根据标题分析,三个标题,两个课时,有失平衡,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则显得“头轻脚重”,于是我本人根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教参、教材仅仅是作为老师教学的参考,再结合我自己的在课堂中的教学实际,把本节《多变的天气》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有效的调整和组合,目的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第一个标题“天气及其影响”,我们在学习天气的特点时,课本仅仅将天气的两个特点加以描述,在教参中也给了建议,利用实际例子,例如:收集北京、上海和西安三地几天的天气状况进行总结得出天气的特点,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我个人认为这些还不够,我们不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谚语、俗语“十里不同天”,“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既提高了兴趣,又巩固了知识。

接下来的学习“天气的影响”时,课本和教参仅仅设计了1,2两个活动。有的老师可能采取举例和讲故事的方法完成,这也是个好办法。

而我个人则采取的是分角色扮演“农民、司机、学生、导游等”让学生充当演员,谈谈自己其对天气的感受,天气的影响也就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按照教参的要求,一节课的内容也就进行完了,但是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如何处理?

于是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把内容进行了调整和组合。因为第二课时是“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两个标题,根据教参的设计有点多,我试着把“卫星云图”和“常见的天气符合”图这部分内容,上调至本节课(也就第一课时中),进行学习,当时我有点担心,内容衔接。但是从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状况来看,效果很好,既解决了第一课时内容的不足(也就是时间多余),也解决了第二课时内容量过大的问题(也就是时间紧),可谓两全其美。

第6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文化的范围来划分,文化又可分为:①物质文化,包括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即各种物质产品。②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法规及相应的风俗习惯等,它是通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现出来的。③精神文化,即人们思维活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谚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中法两国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不同,因此在各自谚语中都带有语言、文化、社会、历史、宗教、传统等方面的烙印。

1.生活习惯不同

法国和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但又各有自身的特点。法语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iel.”说的是“吃饭时没有奶酪就如同一天中没有太阳。”又如:“Pain tant qu’il dure,mais vin à mesure.”意思是“酒要适量,面包多多益善。”在法国人的生活中,奶酪、面包、葡萄酒都是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而在中国,人们则是以米饭,馒头,白酒为主,所以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酒香不怕巷子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谚语。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各自饮食文化特点的谚语。

2.不同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也就自然地出现在法中两国各自的文化当中。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Dieu”(上帝)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Dieu ne veut pas la mort du pêcheur.”(天无绝人之路。)“L’homme propose et Dieu dispose.”(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国人千百年来信仰佛教,相信佛祖掌控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和佛教有关的谚语也很多,如“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

3.思维方式不同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和动物的关系源远流长,中法两个民族都从动物身上受到很多启发,总结出很多关于动物的谚语来阐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但有时在描述同一现象时,法中谚语中却用到了不同的动物。法语谚语“Absent le chat,les souris dansent.”(猫儿不在,老鼠猖狂。)如果表达同样地意思,中国人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两种语言分别用猫、老虎和老鼠、猴子来代表强弱两种势力。类似含义的句子还有“Un bon renard ne mange pas les poules de son voisin.”(狐狸不吃自己周围的母鸡

。)汉语则常用“兔子不吃窝边草”。

4.历史文化不同

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很多谚语成语均出自历史典故。“Rendre à César ce qui appartient à César,et Dieu ce qui appartient à Dieu.”(是恺撒的当归凯撒,是上帝的当归上帝。)出自《圣经》新约部分,意思是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汉语中的“物归原主”表达了相同的意义。“物归原主”出自明代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儿女,就过继着你家儿子,承领了这家私,物归旧主,岂非天意。”

二、法语谚语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不对等和非语言因素的不对等,要么放弃选择与语境息息相关的交际价值而保持形式上的等值,要么选择放弃与语境无关的纯语义等值而保持交际等值。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直译与意译之间的选择。直译是从形式出发的翻译,因此又被称为“字面翻译”或“逐字翻译”。意译是从意义出发的翻译,意译的方法追求的是拨开原文形式的阻挠和囚禁,将原作所蕴含的内容和神韵表达出来。

法语谚语有其独特的语言和修辞特征,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倾向于选用中文的谚语和成语,进行对应性的翻译。因为不管是法国的谚语还是中国的谚语,其中的一些谚语都是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因此往往能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如:Année nEigeuse,année fructueuse.(多雪的年份就是丰收的年份。)可意译为“瑞雪兆丰年”。但是对于某些法语谚语,中文里虽然有类似的说法,但是表达的意义,特别是文化内涵并不能完全对应,有时字面意义一致但内涵却相距甚远,如:Loin des yeux,loin du coeur.(远离了眼睛,远离了心灵。)可意译为“人走茶凉”,而非“眼不见,心不烦”。因此对法语谚语的翻译,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直译法。

(1)直译不加注法。

有些法语谚语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从内容到形象都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这时可以使用直译的方法,用尽量符合谚语形式的汉语对法语谚语进行翻译,试着正确表达原文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

Paris ne s’est pas fait en un jour.

巴黎不是一天建成的。

Tous les chemins mènent à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Tel père,tel fils.

有其父,必有其子。

(2)直译加注法。

当法语谚语蕴藏的文化内涵不为中国人所熟知时,有时需要对整个句子的寓意加以注释,有时还要注明谚语的出处来源。

Le vin est tiré il faut le boire.

酒已斟出就该喝。(比喻事情既然已经开始就得做下去。)

Le talon d’Achille.

阿喀琉斯之踵。(出自古希腊神话,比喻致命的弱点。)

2.意译法

(1)完全保留形象。

比较法语谚语和汉语谚语,找到一些无论在意义上、形象上都基本相同的表达方式。可以使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来翻译法语谚语。

Les murs ont des oreilles.(墙上长了耳朵。)

隔墙有耳。

Après la pluie,le beau temps.(雨过之后就是好天气。)

雨过天晴。

Il faut battre le fer pendant qu’il est chaud.(打铁应当在其热得时候。)

趁热打铁。

Pas à pas,on va loin.(一步接着一步,就可以前行得很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转换形象。

一些法语谚语和汉语中的谚语或成语所表达的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其中所使用的形象不同,这时转换原语句中的形象,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或成语进行翻译。

Clef d’or ouvre toutes les portes.(金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

有钱能使鬼推磨。

Battre le chien devant le lion.(在狮子面前打狗。)

杀鸡给猴看。

Qui m’aime,aime mon chien.(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3)舍弃形象。

某些法语谚语无法在汉语中找到性相对应或近似对应的表达,采用直译的方法又不能表达其真正的含义,有时会让人产生误解或无法理解,这时原语中的词性、词义、结构等因素就需要做些调整和引申。

A la faim,tout est pain.(饥饿的时候,一切皆是面包。)

饥不择食。

Quand on parle du loup,on en voit la queue.(当谈到狼的时候,看见了狼的尾巴。)

说曹操,曹操到。

A bon chat,bon rat.(有刁猫就有刁鼠。)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中法谚语具有一定的共识性,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法语谚语翻译过程中,直译法注重原文的表面形式,意译法主要针对法中两个民族在伦理道德和生活体验等方面都有一些共识一些共识性的东西。两种方法有其各自的功能和各自的特点,不应该互为矛盾,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到达翻译的目的。

第7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巧妙插叙、顺口溜、形象的描绘、第二课堂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巧妙插叙,激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堂地理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二、易记的歌诀、谚语、顺口溜。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 “长江源头沱沱河, 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 赣皖苏沪入东海。 宜昌湖口上中下, 黄金水道六千三。 ”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较好: “江海连波通三州, 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语言。

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1、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1)巧借古诗教学。诗词歌赋,琅琅上口。应用得法,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气候时用: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 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2)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谜语是我国的国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则可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说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纳,无人知它始和终,也没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颗星,万颗星,北天星星数它明,有它给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灯”(北极星);“有个老公公,天亮就出工,一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导入新课时运用一些谜语。活跃了同学们的思维,然后开始讲新课,效果不错。讲课中也可以穿插一些地理谜语,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船出长江口”——上海;“空中码头”——连云港;“用圆规画圆”——太原;“大言不惭”——海口;“银河渡口”——天津。

2、形象的描述与板图结合。如讲锋面雨带随夏季风在我国东部移动的规律时,一边画略图,一边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趁机登陆,在南岭一带受到冷空气的阻挡,冷暖两种气团在此交锋,这里首先进入雨季,珠江水流开始上涨。尔后,夏季风的“援兵”赶来,势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进到长江流域。冷暖空气又在江淮之间交锋,势均力敌,相持摆动一个月左右,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连绵的天气,因此时恰逢黄梅成熟季节,人们称这时的降水为“梅雨”。“梅雨”结束后,夏季风乘胜北进,势如破竹,于7—8月份连克华北和东北,夏季风一统神州。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冬季风不甘失败,马上气势汹汹,大兵压境。在9月份,夏季风被迫退到长江流域,10月份无可奈何地离开大陆。就这样锋面雨带随夏季风有规律地移动,造成了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而北方则开始晚、结束早的特征。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8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我积累了以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一、巧用故事,激趣。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而学生一般都喜欢听故事,老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设计时能用故事导入的尽量用故事导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真实、生动、形象而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寓故事于地理教学之中,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如讲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时,通过阿根廷牛肉肉质鲜美这一知识点,我给学生引入了咱们威宁的火腿,因高原地形和放养的生产方式使猪腿肌肉发达而美名四扬;在学到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时,借助其发达的牧羊业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几十年前,澳大利亚草原十分广阔,牛羊成群,畜牧业非常发达,光是牛粪每年就有几百万块堆在那里。由于当地没有吃牛粪的屎壳郎,那里的牛粪堆积在草场上,风干硬化,使得被遮压的牧草枯死,草场上出现了块块秃斑。牛粪还孳生苍蝇,使得那里的苍蝇猖獗。外国生物学家到澳大利亚考察,看到交通警察的手臂不停地挥动,还以为是当地的礼节,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驱赶脸前的苍蝇。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后,澳大利亚决定从国外进口屎壳郎,在草场上大批放养。于是,我国的屎壳郎便应邀而去,解决了那里的生态难题。

    通过这样的故事导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巧用谚语辅助教学。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所以谚语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教学中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可以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讲“地下水”时,运用谚语提问:“井水不犯河水吗?”这平常无奇直接了当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于是趁机给学生讲解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的类型等知识,最后再联系到地表水的知识,不需说明,学生自然已经体会到井水其实是“犯”了河水的。这种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直通主题的方式,引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

    学习“大气的散射作用”时,运用“雨后青山分外青”设问,学生的地理思维一下被激活,他们通过讨论、争论、归纳,很快掌握了散射原理并且认识到散射作用有两种:一是散射质点较大,如尘埃微粒等,对各种波长的太阳光都能散射,阴天天空呈灰白色就是这种散射的结果;二是质点较小,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尤其雨过天晴,大雨将空气中尘埃带落,散射质点自然小了,雨水洗过的山上植物生机勃勃,一片葱绿,与蔚蓝色的天空交相辉映,青上加青。

    三、运用歌诀,巧妙记忆。地理歌诀以其精炼简洁、琅琅上口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可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

    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种教学既使地理课堂变得诗情画意,又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再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编成顺口溜即: 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十四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记忆效果显着。

    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跃跃欲试进行地理歌诀创作的热情。

    四、巧用谜语,解决疑难,活跃课堂。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而且能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思维和推断能力。在教学中恰当引入地理谜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剂学习情绪,并帮助学生突破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地图上的方向”这节内容中,在经纬线画成圆弧形的情况下,南、北两极点如何确定方向是一大难点。这时可用谜语开路。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趣题:“要盖一座楼房,四面都开窗,要求每扇窗户都朝南,请问该在哪里好?”起先,学生会觉得兴奋但又有些莫名其妙。这时通过一则谜语来提示学生:“哪洲不连,哪国也不沾,盖房不用砖瓦,地皮也不出钱(打一地名)”学生对照地图边找边思考,很快猜出谜底“北极点”,然后根据经纬网、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北极点,这正是楼房要盖的地方。学生从而悟出北极点这一位置的与众不同来。同时,反之,也懂得一个人如果是站在南极点,他的前后左右便都是同一个方向——北方。

    在学习“昆明准静止锋”时,除画图深入浅出讲解外,通过以下谜语让学生加以联想:天无三日晴;久雨初晴;一寸光阴一寸金(同猜一地名)。学生通过分析:贵阳锋面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因此晴天少,太阳宝贵,这样一来,对昆明准静止锋的概念及成因,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

    五、引用诗词成语,使教学生动形象。要上好一堂课,离开生动精炼的语言是办不到的。教学中对于内容比较抽象,而无挂图、插图表示的内容,利用生动的语言、传情的教态和板图结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目的。

    如讲地球的运动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描述黄河奔腾咆哮,滚滚东去的气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解长江时,为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可吟诵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短短四句,把学生带入了奇妙的意境,湍湍急流,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生动有趣、富于启发、和谐动听、节奏明快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短小精悍的成语也会使教学过程增辉添彩。如“沧海桑田”描述了地壳的运动;冷锋过境时,形容天气用“风雨交加”;讲地球运动时用“星移斗转”;讲海陆间循环用“百川归海”。引用这些成语准确、生动、形象,既具有科学性,又客观地反映了地理现象,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引伸和辅助,积极开辟地理课第二课堂的活动,这是目前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学生带出教室,可把室内课堂转化为室外课堂,使理论知识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刺激学生的探知欲望,培养实践能力。

第9篇:描述天气的谚语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27-01

理想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对兴趣这个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结合社会变革,激发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已成为国土规划、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政府决策的重要理论依据。《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协调人口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也离不开地理科学。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习。

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记忆方法,增加学习兴趣

直观的教具和形象的语言,往往可以把复杂纷繁的地理事物由近及远、由陌生变熟悉、由难于理解变得易于掌握,而科学的记忆方法则可降低难度,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九月星空图》时可这样描述:晴朗的夜晚,遥望苍茫的天穹,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神话般的世界。暗蓝的星空天幕上,银河闪烁,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互相辉映,大熊(座)、小熊(座)母子相偎。色彩鲜明的挂图,伴以形象生动的描述,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动态的拟人化的情景,学生学来有趣,记忆牢固。

3.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培养思维能力,巩固学习兴趣。

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激思,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可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被启动了,兴趣也就得以巩固。

4.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知识迁移,发展学习兴趣

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掌握技能,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在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学生一边读图,一边回忆过去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发现了主要之点: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这样,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极大地调动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积极性。

5.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科学教学法,培养学习兴趣

5.1精心设计引言。引言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却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通过具体事例、小故事等精心设计引言,巧妙的导入,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使课堂处于活跃的气氛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5.2设置悬念教学。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地球偏向力的时候提出,黄河两岸是否对称?如不对称,哪一岸陡?哪一岸缓?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时提出,骆驼刺为什么根系特别发达,而其地上部分又特别矮小?"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使学生顿时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知道答案。"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5.3运用趣味性教学。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知识面广,课上的生动有趣,能使学生精神振奋,从而感召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内蒙古大草原辽阔的牧区时,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还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用李白所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庐山挺拔险峻,峡谷瀑布的秀丽风景;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句诗,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师应选择有地理性、趣味性的地理谚语穿插在教材的讲授过程中,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引用“雷打未惊蛰,雨水四十日”的天气谚语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东南部地区季风活动和锋面雨带的形成规律,引起学生的丰富联想,使获得知识更为巩固;又如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一句地理谚语,概括了昆明准静止锋以东地区的阴雨冷湿的气候和崎岖起伏的高原地形。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如果引用得当,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