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2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及上级一系列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部署,着眼于建设小康黑河、和谐黑河的大局,围绕实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以抓好“两基”为前提,以抓好三个“四”为重点,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科学预防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努力夯实“基础基层”。要夯实基础。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即:逐步落实县级应急管理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解决有专人干事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解决有序有效干事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应急管理工作环境,解决有条件干事的问题。要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市、县两级、特别是县一级,要对各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把脉,找准制约问题所在,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每个县在2012年要至少抓2个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示范典型,创新思路,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均衡开展。
二、巩固扩大“四个成果”。一是巩固扩大组织体系建设成果。各县(市、区)要按照省要求,对口设置应急管理办公室(政府值班室),明确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落实编制,配备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确保市、县应急管理工作有效衔接。各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要落实专(兼)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各级相关部门要成立应急办或明确相关科室履行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职能。二是巩固扩大应急预案建设成果。重点完成市、县两级“专项、部门、保障”预案的修订、增补工作,不断提升全市预案体系建设水平。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学校、企业、医院等基层单位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每个基层单位、每项重大活动及重要岗位、重要基础设施都有应急预案和相应预案操作手册,全面提升基层预案建设水平。三是巩固扩大应急队伍建设成果。加强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综合救援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推进各县(市、区)应急救援大队的软硬件建设,强化应急救援职能。切实增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要健全与当地驻军、武警、公安消防、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进一步抓好各级森防、地震、防汛抗旱、水上搜救、煤矿及非煤矿山、公共事业保障、卫生疫控、城市“四供"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切实增强专业处置能力。积极组织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开展重点工作的调研、论证和评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市政府应急委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社会安全类专家组组长负责收集、汇总各自专家组的专家调研课题,于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各专家组成员要积极予以支持和配合。推进志愿者应急队伍建设,提升规模和水平。四是巩固扩大应急保障工作成果。大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建立和完善全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储备,正规管理,以满足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的需要。各县(市、区)和发改、财政、安监、公安、交警、消防、环保、卫生、商务、粮食、物价、林业、水务、国土、工信、交通、城建、城管、海事等部门,要制定2012年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完善协议储备机制。市本级2012年度应急物资保障制度或规划由市发改部门牵头落实,在3月10日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物资储备综合情况。市及各县(市、区)要将本级应急管理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各项支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优化布局,完善功能,适应需要。
三、继续加强“四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应急值守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政务值班制度和1小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时限要求,确保重大级别以上和敏感突发事件信息半小时内报送,坚决杜绝信息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将信息报告纳入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体系,与突发事件处置失误一并追究,进一步提高应急值守工作规范化水平。加大对各地、各相关部门值守应急工作抽查、督查力度,及时向当地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通报有关情况,推动应急值守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继续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制定2012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在3月10日前报市政府应急办,形成全市应急演练计划并印发实施。每次演练结束后,要组织好演练评估工作,找出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修订和完善所依据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每一次应急演练都要及时形成评估报告报市政府应急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应急演练综合情况。三是继续加强应急知识宣教工作。进一步丰富宣传手段和宣传形式,切实增强宣传效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各县(市、区)要不断完善应急管理网站,主要应急联动单位要在已有部门网站的基础上开辟应急管理专栏。要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等各类公共主题宣传日,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知识的社会普及率。要认真抓好《“十二五”期间黑河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落实,依托各级人社部门、党校、行政学院、社会教育资源开展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各级机关干部、应急管理人员、企事业负责人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各相关部门要在3月10日前将各自《2012年度应急知识宣教计划》报市政府应急办,在半年和年10月底上报实施情况。四是继续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置和预防与应急、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深入开展各领域重大危险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市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建立健全对各类隐患的排查、登记、评估、检查、监控制度,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危险隐患数据库,完善危险源的动态监控和消除机制。各县(市、区)及安监、公安、交警、消防、交通运输、城建、气象、环保、国土、海事、口岸、教育、水务、林业、农业、畜牧、外侨等部门,要在3月10日前将本行业、领域的危险隐患排查计划安排、动态防控监管制度等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在半年和10月底上报排查及防控情况。
四、不断完善“四个机制”。一是不断完善预警监测机制。整合气象、林业、水文、地震、地质、环保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资源,建立灾害预测预警信息共享、紧急会商、协同防控综合预警机制。整合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网络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沟通协调、信息直报、联防联控机制。整合食品药品安全、动植物疫情、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监督领域资源,建立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协同处置机制。整合公安、民政、等网络资源,建立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公共安全信息研判、报告、预警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定期组织市小型移动应急平台的维护和演练,时刻保持与省互联互通状态,及早向省应急平台传送突发事件现场视频图像,并适时将小型移动应急平台建设向县级延伸,为实现省、市、县小型移动平网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并争取建立市本级应急值守管理系统。安监、公安、消防、林业、水务、卫生、国土、环保、民政、城管、海事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各自专项应急平台建设。按照已出台的《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积极做好市本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前期论证工作,与省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协调推进。各县(市、区)也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参照省《指导意见》,拟定各自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方案报市政府应急办备案,并抓好具体实施。三是不断完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相关部门的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市及各县(市、区)要加强与中、省直有关单位联系,定期进行突发事件信息交流和应急处置业务会商,不断完善地方与中、省直部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处置快捷。逐步与俄布市相关部门建立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增强黑河与俄布市协同联动应急能力。四是不断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重点抓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任务指标的落实,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认真落实《县(市)区应急管理工作责任指标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每项考核评价指标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推进工作。
全面贯彻落实博乐市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博乐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紧紧围绕博乐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应急管理示范点深层次建设,夯实应急管理基础,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普及,不断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巩固应急机构建设成果,继续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体制。各乡镇场、街道、市直各部门要根据人员变动及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制订应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对辖区应急管理工作定期进行研究和部署。各乡镇场、街道要加快应急管理专兼职工作人员的配备,在工作经费及相关补助等方面予以保障;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业务例会制度,着力提高基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业务能力,切实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指导督促职责。各乡镇场、街道以及各专项指挥部要完善协调联络机制,与驻地军队、武警部队、农五师团场(连队)加强信息沟通。市、乡(镇、场、街道)两级应急办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专家组(技术指导组)工作机制,严格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定期向专家通报制度,发挥专家组(技术指导组)作用,经常性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专家调研活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建设、信息、征用补偿、责任追究等各项配套制度措施。
(五)加大救援队伍建设及物资储备,提升应对处置能力。按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博乐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向“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救援”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方向发展;市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卫生、农机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乡镇场、街道要着力提高基层突发公共事件先期处置能力,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训练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应急救援队伍变动情况每半年报市应急办备案。市应急办制订和下发应急物资管理报备办法,加强对全市应急物资进行整合和管理,市交通、水利、林业、畜牧、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应急资源普查统计制度,建立应急资源台账,创新储备制度、方法和措施,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及规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高效调运机制,确保满足调度使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代储应急物资制度,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应急管理资金保障机制。
(六)全面推进应急示范建设。制订博乐市应急管理示范创建方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乡镇(街道)、学校、社区、企业积极参与示范创建,配备必要人员、装备,加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建成标准化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逐步推动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
三、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政策措施,切实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市政府法制局要抓紧做好有关应急法规的调研论证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现行有关应对突发事件法规规章的清理完善工作。各级司法部门要把《突发事件应对法》列为“*”普法的重要内容,加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各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做到家喻户晓。各级政府、各部门应急机构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应急管理意识薄弱、工作手段比较滞后的实际,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
二、做好市政府应急平台和县(市、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以适应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市政府办公室负责,加快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进度,抓紧编制各县(市、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建设方案和互联互通方案,尽快实现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驻酒有关单位与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同时,各县(市、区)政府抓紧做好本地区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尽快实现与所属乡(镇)互联互通方案。
三、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驻酒有关单位应急管理机构要在年内建立健全各项应急值守工作制度,科学安排工作流程,规范各项工作程序,使应急值守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特别要坚决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对应急信息的报送工作,确保重要信息不迟报、不漏报、并不断提高应急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四、开展应急物资规划和储备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驻酒有关单位要按照资源整合、突出重点、合理布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抓紧开展应急物资的规划和储备工作。市中小企业局(市经委)具体负责市级应急物资储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会同市地震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市农牧局等有关单位做好重要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建设工作。同时,做好全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工作。
五、做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年内,市、县(市、区)两级政府都要建立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不断配齐配强必要的装备,使之尽快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作用。各级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都要确定本行业、本领域的负有应急责任的救援队伍。基层组织要充分利用民兵和预备役等力量作为应急救援队伍的先锋队。要加强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
六、继续抓好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工作。在不断完善市、县(市、区)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基础上,今年要重点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力争到年底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演练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年内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案演练工作,不断锻炼队伍,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其中肃州区、敦煌市、肃北县为重点演练地区,市地震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卫生局为重点演练部门。
七、开展应急管理试点工作。市政府将根据各县(市、区)、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选择1-2个县(市、区)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试点。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选择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乡(镇)、社区和企业进行试点,通过试点示范,总结经验,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开展。
关键词:安全防线;护航;银行业务;安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123-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各行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银行业对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总体情况来看,银行业的发展势头是好的,都能按照国家宏观要求和行业部署,紧紧围绕“保平安,争份额”的总体工作目标,全力应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风险压力,加强基础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维护稳定”,有效防范和处置了案件、事故和各类突发事件,努力为员工和客户提供了安全的工作、服务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为银行的经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筑牢安全防线,保障银行业务健康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把握主动,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定
针对频发的抢劫款包、侵害客户存款、各类诈骗等治安刑事案件和业内面临的风险事项,银行应围绕“筑防线,保平安”的工作目标,以案件和事故防范作为安全保卫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积极措施,全力应对。
1.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通过风险联席会制、专题会议制、行长责任区制、部门与网点挂钩制等工作制度,有效运行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2.结合防范形势,把握工作主动
针对严峻的形势,适时召开安全稳定、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和“防风险、防案件”等专题工作会议,全力把握安全防范工作的主动权。
3.弹好“部署、检查、通报、整改”四步曲
专项整治与安全检查相结合,强化检查整改责任,加强督促指导,狠抓执行力度,确保工作措施的落实。
4.重视和完善应急事务管理工作
健全预警机制,加强处置管理,有效防范各类外部侵害案件,及时处置风险事项和事故,保障营业、办公秩序稳定,促进各项业务健康有序的开展,全力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定的大局。
二、突出重点,细化管理,保障银行业安全生产
保障银行业安全生产,应做到“七要”:一要通过远程监控或配备执勤保安,实行全辖营业场所24小时有人值守,落实并加强自助银行、自助设备夜间巡查和支行级办公楼夜间值班、巡查制度,有效加强营业、办公场所的安全防范能力;二要突出抓好办公楼内机要印章、现金出纳、档案室和计算机房数据中心等重要部位安全管理;着重抓好支行级办公楼的出入管理、停车场管理和值班巡查制度落实,将检查整改的重点进一步延伸到城区网点办公楼和乡镇网点楼房、院落。实现银行办公楼安全综合治理的阶段性目标;三要做好季节变换和自然灾害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完善、落实装修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四要通过检查、督导等手段加大对各级机构消防责任区和员工消防安全教育,义务消防队教育演练,办公楼疏散演练等制度的落实力度,重点抓好消防设施维护保养的落实;五要突出抓好夏季高温暴雨和冬季雾雪等恶劣天气安全行车,春、秋季车辆换季保养等工作。围绕安全管理责任制,车管、驾驶人员教育管理,应急处置流程和预案,车辆维保、检测,停放管理,公务用车审批,档案记录台账及处置报告等内容,积极推进交通和车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六要以食堂从业人员健康证审核、粮食和食用油等用品的存放,燃油、燃气容器的管理为重点,抓好卫生、食物配送环节的管理,督促完善各类预案,切实加强对食堂和饮食安全的管理;七要以持证上岗和维保落实为重点,落实对日常值守和按规定维保的督查。
三、积极应对,强化处置,维持正常营业办公秩序和各类经营活动正常开展
1.完善应急处置网络建设
以责任制落实为主线,通过指导、培训、演练、检查监督等手段,加强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营业场所(部门)安全员、各操作岗位员工和行内各类应急队伍等内部工作网络建设;安全保卫部在与公安、消防等管理部门和委托公司、技防设施保障单位加强协调的同时,逐步完善联席会议、监督反馈、应急处置响应等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外部响应网络建设。
2.完善细化基层预案
根据“第一线、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直接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依照应急处置要点,组织对基层营业机构应急处置工作细化分工、衔接操作预案修订。加强防抢劫、消防灭火和办公楼应急疏散预案演练,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3.完善预警机制
坚持发挥银行专刊、特刊等内部资料的作用,服务一线、快速覆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对客户的抢劫抢夺案、票据诈骗案、网银诈骗案、电信诈骗案、夏季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等进行“安全提示”及时传达到基层一线。迅速处置银行网银客户的互联网诈骗案、利用自助设备盗取信用卡客户资金案等案件风险,进一步完善各级机构的预警响应管理。
4.完善处置响应机制
以控制事态恶化,减少案件事故发生后人员和资产损失为目标,在逐步规范后台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和灾备建设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启动预案、现场处置、协助调查、统计报告、恢复秩序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探索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常态化管理方式,不断强化响应处置机制建设,全力维护工作秩序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
四、探索创新,加强安保部门职能建设和基础建设
安保部门要结合安全防范形势和管理工作实际,在完成工作职责的同时,要加强职能建设和基础管理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1.通过参与“四个专项调研”工作,明晰当前形势下安保部门管理、监督、处置、建设和研究指导职能,理顺直接管理操作、归口管理、监督管理的工作内容,明确教育培训、检查整改、技防应用和委托监管等工作手段,加强安保部门职能建设。
2.结合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报告,上级行和牵头部门提出的要求,安保部门应主动理顺风险管理和安全管理的工作关系,明确“日常管防”与“应急处置”工作重点,做好机关与基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的衔接,加强对基层的指导、保障。在完善应急处置网络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安保部门“处置”职能建设。
3.完善委托事务管理工作。一是安保部与营运管理部、个人金融部协调,将安保委托事务与提解、大堂协理等委托事务分别归口,从委托合同“源头”抓起,进一步明晰安保委托事务的归口管理职责;二是区分守护、押运与物管、驻点、巡查、值守等不同保安岗位,进一步细化保安职责内容,推进委托合同条款的统一规范,为委托事务的规范化管理打好基础;三是狠抓保安人员使用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及时整改保安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保安人员按合同履行职责;四是指导使用单位区分管理处置责任和内容,衔接行内员工与保安安全管理和处置预案;五是完善与受托公司联席会议制、联合检查制、整改情况反馈制等,把好保安人员入门关,加强对保安人员履岗情况的监督,委托事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4.加强安防设施建设管理。加强对银行营业场所、自助设备、金库、计算机中心、监控中心、办公楼安防设施、消防设施管理,同时要按规定通过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验收,力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标准。
五、面临的现状与建议
1.面临的现状
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二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防范形势、业务发展和安全稳定的要求及基层员工的安全需求,仍然存在部分机构对于风险隐患的敏感性不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控制和处置能力不足。反映出部分单位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思路、“管防”和“处置”体系建设、应急响应机制与当前安全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尚有差距;三是以往发生的盗窃、破坏事件和安全生产伤亡事故告诉我们,银行办公楼和基层网点的安全管理,特别是抵御外部侵害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四是早期建成的远程联网监控的技术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内控要求的不断提高;部分技防设施已经陈旧,设备工作状态不稳定,需要持续投入;五是安全稳定和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培训和充实一支事业心、责任心强,作风过硬,业务精通,发现、解决问题和控制处置能力强的安全管理队伍。安全保卫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尚需不断提高。
2.讨论与建议
一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安全防范形势,必须从维护安全稳定大局的高度认识和加强对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努力掌握安全防范的主动;二是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必须注重教育管理的成果向员工自觉行动转化,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三是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基层机构安全管理和防范能力,必须持续加强基层的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在加强管理、防范的同时,必须同步加强对应急处置管理体系的整体构建,不断提高整体应对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五是安保部门要认真学习新业务、掌握新知识、适应新形势,切实筑牢安全防线,才能有效地保证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结语
目前银行业的工作重点应在“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上下工夫,要通过改革创新、精细管理、流程再造,激发组织活力,增强竞争实力。要坚持依法治行、从严管理,继续保持对案件和违规违纪违章的“零容忍”,坚决遏制各类案件和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为银行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按照国家的宏观要求和行业部署,牢固树立“平安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平安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安全保卫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重点提升案件防控能力、技术防范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切实筑牢安全防线,为银行业各项业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雪萌.切实提高风险管理主动性和前瞻性 努力构建安全稳健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10-07-23.
[2] 谭曙光.银行业要全方位建立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N].金融时报,2007-04-09.
机构组建和基础性工作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机构组建。各直属局、分局按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和监管职能的要求,加强对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设专人负责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工作,各工商所(基层分局)要配强、配齐食品流通监管执法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执法设备。
(二)抓好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根据监管食品流通的职能要求,采取分类分级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安排食品抽样检验技能、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操作规程等业务培训。一季度,重点针对一线执法操作人员,突出操作和技能类培训;二季度,组织“两项制度”信息化培训;三季度,围绕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抽样检验,组织岗位技能竞赛,调动监管积极性,提升监管水平。
(三)抓好调查研究和工作指导。深入执法一线调查研究,调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了解执法一线存在的困难,总结推广基层的成功经验,推进指导全局性工作。2011年,市局食品处与市工商学会拟在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的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理论研讨,并以润州局、丹阳局、句容局作为工作联络点,定期调研了解执法一线的工作,用调研的成果指导面上的工作;各直属局、分局要围绕市局提出的调研方向采取基层调查、专家论证、学习借鉴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市局将在三季度召开研讨会,并采纳好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并报省局食品处向全省推广或向省学会推荐刊用。规范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为日常监管提供支撑;各单位每月上报不少于两篇的工作信息,市局进行整理编辑向全市推广;信息上报和使用情况纳入年底条线考核。
(四)抓好督查考核。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日常考核与集中考评相结合,重在考核日常工作的办法,强化日常工作落实力度;通过定期督查、对口互查等多种形式,强化督查考核,对被检单位实行实地指导、现场点评、文件通报等形式进行考核反馈。探索研究流通环节食品监管绩效考评办法,推动各单位学习先进,查找不足,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五)大力加强食品监管机构队伍建设。以组建食品监管机构为契机,立足于抓基层、打基础,加快构建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要加强学习培训,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层次、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队伍。
二、以规范、及时、高效为目标,完善食品安全的应急处置体系
(一)强化软件建设。结合省局要求,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的指导意见,对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以规范、及时、高效为目标,制订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从组织机构、操作程序、报送标准、信息等各环节对应急处置提出规范化的统一要求。
(二)强化应急演练。各直属局、分局要按照应急处置的硬件、软件建设要求,加强应急演练。二季度,市局将选择一家单位召开全市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观摩现场会向全市推广经验做法。各地在年底前必须组织一次应急实战演练。
三、以主体监管、行为监管、质量监管为内容,以整合资源、提高效能为方向,构建食品流通环节的科学监管体系
(一)抓好市场主体准入和食品经营主体动态监管。
对食品流通许可核发工作进行调研、探索,指导督促各地找出符合当地工作实际,方便经营者申报的证照核发办法,完善许可证软件的使用,使计算机记录信息更能符合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细化和完善对乳制品流通许可的要求;继续按照总局《关于对食品经营主体予以特别标注的通知》的规定,对食品经营主体进行特别标注,推进信用分类监管。
(二)加强基层工商所(分局)食品执法机制建设。
基层食品执法水平,决定全系统工作的成效,2011年从三方面加强基层工商所(分局)食品执法机制建设:一是以满足基层监管需求为重点,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化网络建设,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完善意见,使网络信息技术在流通环节食品市场主体准入、质量监管、市场巡查和执法办案等方面更能贴合工作实际;二是以明晰职权责任为线索,指导构建职权清晰、配置合理、责任明确、执行有力的以工商所(分局)为依托的食品执法单元(责任区);三是以依法、规范、科学为目标,逐步完善基层工商所(分局)食品监管标准规程,推进食品监管的精细化。市局将选择成绩突出的单位召开现场推进会,推进全系统基层工商所(分局)科学、高效的食品执法机制的建设。
(三)强化食品流入源头监管,监督食品经营者建立和落实“两项制度”。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推进食品经营者落实进货检查验收及记录制度,完善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机制,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强化食品批发商和食品总经销(总)为重点的食品流入源头监管,依法严格监督食品经营者特别是大中型超市、卖场的进货查验制度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修订和推广食品批发企业统一式样销售凭证,着力解决小食品经营单位建立落实“两项制度”覆盖率低和质量差等老大难问题,建立可靠的流通环节食品溯源机制。市局将在二季度前会同丹阳局与电信部门通过开通数据接口等方式,完善本地区系统的功能并向全市推广,确保2011年底大型商场、超市、批发企业等重点食品经营主体“两项制度”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到90%。
(四)加强食品检验体系建设,强化对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监管。
一是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及总局有关规定和制度,认真执行当地政府有关食品安全监测计划安排和省局的统一部署,按照《省流通环节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食品抽样检验工作。
二是严格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的使用,依法支付购样及检验费用,用好用足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确保检验任务落实到位。各直属局、分局要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争取经费、政策上的支持。
三是建立健全重点突出、行为规范、技术可靠的检验检测体系。各单位要对商品抽检程序、方法、文书进行思考研究和整理规范,市局将以“抽检工作包”等载体指导和规范基层的抽检工作。对符合执法实际、整合资源、提高效能的检验体系,将在全市总结推广。
四是要加强检验结果的综合运用。通过快检和法检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和运用,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执法的权威性,促进源头治理。
(五)强化案件查处。要充分行使《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大违法案件查办力度,探索食品安全案件新领域、新类型案件的查处。
(六)按照总局、省局、当地党委政府的安排,做好食品监管的各类专项整治。一是深入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要结合农村食品市场特点,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集中整治销售假冒、仿冒和“山寨”食品等违法行为。二是深入开展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执法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和国家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按照省局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流通环节乳制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各地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严格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乳制品市场主体准入、严格质量监管与抽样检验、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切实保障全市流通环节乳制品市场消费安全。三是深入开展打击流通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地沟油”等专项整治。依法规范食品添加剂经营者主体资格,依法严厉查处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以及违法销售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以集贸市场、批发市场等经营场所为重点,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地沟油”和非正规来源食用油的行为。四是深入开展对重点食品品种和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食品经营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执法行动。继续突出市场消费量大、消费者申诉举报多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必须的食品和季节性、节日性食品,有针对性的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食品和扰乱食品市场和食品店的监督检查。五是深入开展食品经营主体清查行动。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掌握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流通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数量及相关信息,对全市食品经营主体确实做到主体清,状况明。六是开展校园周边地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强化中学小学内部食堂、商店的管理,实行一店一证一照,明确承包人责任,建立有效的台账资料。对紧靠学校周边经营食杂店、小吃店,要严格前置审批条件,确保证照齐全。
四、以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推进食品安全诚信自律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行政指导和宣传培训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普及工作,督促指导经营者明确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定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及相关制度;将《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经营者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以列表的形式具体化,强化食品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明确培训标准,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员培训制度,市局采取现场指导、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对食品安全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将两项制度信息化作为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两项制度,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的重要抓手和工作平台。坚持自愿原则,通过宣传、引导、激励手段,逐步扩大两项制度信息化的覆盖率。坚持企业经营管理需求和执法监管需求相协调,增强信息化工作的可操作性。在2010年工作基础上,将信息化系统建设从有条件、有基础、有专业人员的食品批发单位以及总经销、总批发、大型商场、超市,逐步扩大到一般批发商;在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单机运行、全市联网,到全省数据标准的统一和监管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社会生产生活中对电能需求量的增加,使电力企业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这就使电力企业办公室的作用更加突显出来。已经从单一的管理部门向综合型的管理机构进行转变,而且承担着电力企业策划、监察和决策的重要职责。所以在当前新形势下,加强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在管理工作中需要以人为本,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做到与时俱进,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1 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共同存在的问题
1.1 办公室的管理制度缺乏规范
在当前电力企业快速发展情况下,电力企业办公室在管理上创新点应着力于管理制度的规范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但在实际电力企业办公室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理,虽然在力度进行了加强,但相应的应急措施和规定却不完善,尽管有值制度,但却无法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处理。电力企业办公室这些不规范的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使电力企业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带来较大的影响,不仅导致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使企业的形象受损。
1.2 电力企业办公室的深层次服务不够
办公室工作属于综合性工作,其需要做好监督、调剂及一些琐碎事情。但在目前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中,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事务性的工作中,这样则许多工作都处于形式及表层,不够深入,无法为领导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在工作中也不能针对一些关键点提供有效的意义和建议,没有有效的将参谋助手的作用很好的发挥出来。
1.3 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电力企业办公室由于受到编制所限,所以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问题,时间一长,在琐碎工作的压力下导致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降低,在工作过程往往凭借经验来进行处理,缺乏与其他部门及同行业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再加之一些新员工的加入,缺乏实践经验,使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较大的影响。
1.4 电力企业办公室协调作用有待提高
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中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要做好协调工作,这就需要办公室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但在目前办公室工作中,很大部分工作人员沟通和协调能力还较差,在工作中存在着互相推诿的情况,影响了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如何创新办公室管理工作
2.1 坚持综合治理,建立电力企业的新机制
作为电力企业的办公室,应该坚持“科学、规范、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工作管理机制。要想做好办公室工作,就应该学会观察、认真研究办公室的各项政务,服务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相互之间协调的体系,让办公室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井然有序,踏上规范化道路。建立“工作有标注,过程有监督、结构有考核”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起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解决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少、任务重的局面。
2.2 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员工的能力培养,提高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是做好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应从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入手,培养员工树立起对电力企业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的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员工的事业心,对于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对工作中产生怠慢情绪的员工要给予批评和指正。
加强员工的能力建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学习供电生产技术、供电经营管理以及电力政策相关的电力知识,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2.3 创新服务方式,做好办公室协调工作
作为办公室工作,其中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能够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良好的服务,不仅要想领导之想,还有思领导未所思,具有超前的思维,从根本上、从浅层次的被动服务转变成深层次的主动服务,不仅要将参谋作用发挥在点子上,还应该紧扣领导的思路、想法以及指示,并加以细化和完善,争取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再由领导进行定夺。对待基层工作者,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并真诚地反应他们工作中的出现的问题;对待上级要加强联系沟通,通过信息反馈、工作交流、请示报告等方式汇报工作。
2.4 全面开展办公室调研工作
办公室能不能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最重要的是要加强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办公室的参谋权。按照“围绕中心、贴近实际、深入调研、多出精品”的思路,以“走进基层、走进问题、走进矛盾,严抓干部、科学管理”的要求,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壮大的重点、难点、深层次问题,确定调研课题,制定调研计划。同时,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调研工作水平,主要体现在调研成果转化成领导决策上,体现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实践成果上。因此,公司办公室对调研工作的考核,着重考核调研的成果和转化率,考核调研报告被公司领导批示、转化为领导决策的情况。
2.5 加强学习,提高人员的专业性
作为电力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需要在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环境中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自学、培训及再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充裕自身电力行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自己本职的工作,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关键词:监测站 环境监测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和质量,还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环境管理执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环保战线的耳目和哨兵”。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依据。近年来,我国的基层环境监测站作为环境污染的基层检测者逐年增加,全国环保系统已有2300多个环境监测站。在现实生活中,基层环境监测站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监测工作任务量太大。“十二五"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量和污染源和环境管理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增加十倍多。如地表水的监测项目由25项增加到现在的109项,监测因子增加4倍多,监测频次由原来的两月1次增加到现在的每月1次,增加l倍;同时环境监督监测、环境执法监测、污染源监控设备比对监测及应急监测或临时性监测等数量级增加。在这种状况下,现有的一些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
2、环境监测硬件落伍。第一,大部分县级监测站的仪器设备落后、老化情况严重。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投入全部由财政负责,单一的投入渠道和有限的财政投入,进而导致监测设备更新较慢,设备老化严重,甚至坏了以后找不到配件,无法维修。第二,环境监测硬件建设亟待完善。部分实验室环境条件不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3、环境预警应急监测能力差。多数基层监测站应急能力不足、应急人才没有、应急监测设备缺乏、应急经验不多、应急协调性不强,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很难做到快速反应,难以在第一时间报出准确无误地数据难以满足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
4、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待提升。监测质量管理做表面文章,质量控制技术水平低,质量控制领域窄,大部分仅限于流量、噪声校准和加采常规监测因子的密码平行样,质控手段过于单一。
5、环境监测人员不足。事业单位因编制名额限制,很难扩充监测人员的数量,提高监测队伍质量,以至于适应不了当前繁重的监测任务。
6、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市县级监测站资源配置制度不健全、手续不完善,浪费了很多的资源。在仪器采购方面,根据几个管理者的想法,就对仪器进行采购,也不征求相关的监测分析人员的意见,甚至没有对仪器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培训、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7、环境监测重心偏移。多数环境监测站为了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将工作重心侧重于服务性监测或委托性监测,而忽略了为大众服务的环境质量监测。
8、监测行政色彩厚重。目前,环境监测隶属于政府机构,政府在环境监测机制运作、机构设置上、人员安排上都有分量很重的话语权和操控权。故对基层监测站环境监测数据采 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这在“城市环境考核"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出来。
二、提高基层监测站监测能力的对策
1、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持续提高环保资金的投入。虽然近几年来,中央及各地政府投入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一直在增加,各地监测站也配备了不少的监测仪器,特别是基层监测站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基本维持了了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但基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依然太落后,仍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强化基层环境监测能力,一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必须的设备;二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三是保障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数量、质量。四是保障基层监测站的仪器厂房建设。
2、加大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环境监测站应呼吁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必须增加编制加大呼吁力度,增加、补充专业对口的、亟需的技术人员,以解决人员配备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制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加大对现有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 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化。
3、增大审计监督力度。“十二五”期间,在对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上,国家增加了很多资金,但是使用资金情况怎样,资金能否发挥最大的效益,这都需要审计机关去监督并评审的。所以说,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要增加审计力度,不但要关注资金的用途,更要关注资金的投入效益,比如在环保监测能力建设资金中,被用来购置了仪器设备的资金有多少,这些相关仪器设备是如何使用的,是否存在设备闲置且无人会使用的状况;是否有资金被用来购置了公用车辆和专业车辆,专业车辆管理情况如何,有没有被用来作为公务用车。
4、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意识,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通过宣讲、培训、实践等多种渠道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首先,监测机构管理层必须有明确的质 量意识,这是做好质量管理的第一步。管理者有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分配的决定权,故质量体系文件中都将管理者评审纳入质量管理评审的工作程序,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确实把质量管理执行与环境监测的各个阶段。其次,要树立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质量管理是数据准确性的基础。再次,要加强质量管理机构的建设,分派高素质、有经验的质管人员,必须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不断强化质量管理意识,争取把质管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论
总之,我国现行的基层监测站属于行政管理的性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导致了环境监测站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环境监测任务。随着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入和扩大,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很难满足。我们只有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基层监测站发挥好应有的职能。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曹杨. 环境监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1]术,2001,(04):
[2] 张继泽,沈柏.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监测总体水平[J].中国环境管理,2000,(04):26-27.
一是按照安全生产方针和“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保障人权”的安全生产理念,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充实调整了厂安委会成员,各部门相继建立、健全了基层安全组织网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做到了“分级管理、分线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签订厂级《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切实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处室、车间、基层班组和岗位,杜绝了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构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全厂各部门加强了治安防范,车间、仓库等重点部位在节假日期间分别增设了昼夜值班人员,安全保卫处在做好了日常防范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厂区南墙改造期间进行全天候治安警戒,切实做好了防火、防盗、防破坏、防治安刑事案件的“四防”工作;另外,对外来施工项目加强了管理,严格资质审核,工程主管部门、施工项目所在部门和安全保卫处对施工过程采取三方监管方式,确保了外来施工安全。三是按照“谁的人谁负责”、“谁的事谁负责”、“谁引发的问题谁负责”和“涉及谁谁负责”的“四负责”原则,实行了以各党总支、支部书记、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工作第一责任主体的工作首办责任制,落实了稳定和工作的责任,并把各部门稳定工作情况纳入了年度部门绩效考核指标,同时,充分发挥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所有的事项由办公室统一协调处理,各部门共同参与,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大稳定”格局,增强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确保了安全稳定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夯实安全管理网络建设,提升安全基层保障能力
建立了厂、部门、工段、班组的四级安全稳定工作网络,特别是通过下发安全稳定优秀基层班组创建考核实施方案,明确了班组建设有关安全稳定工作的基本内容、管理方法和技术措施,将安全稳定工作延伸到班组。班组通过建立安全检查和不稳定因素排查标准、班组安全稳定台帐,使班组所有人员做到懂规章制度、懂安全技术知识、懂工艺流程、懂职业危害,提高了班组人员的安全稳定意识和技能;各班组班组长坚持关注员工的思想情绪变化,防止员工带情绪上岗,实现了人性化管理。加强了初信、初防工作,加大基层解决问题的力度,充分发挥班组在稳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了稳定工作的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同时,通过评先进、树典型,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比、学、赶、帮、超”抓安全稳定的良好氛围,真正建立起了基层班组建设长效机制。
三、加快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安全管理信息支撑能力
加快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步伐,已完成了平台的搭建工作,并对全厂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以及资料管理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通过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梳理、完善了安全生产管理各流程、环节,搭建了一个向员工生产安全方面的知识、信息的平台,为全面系统掌握企业整体生产安全状况提供了保证,为实现日常安全管理、事故隐患管理、安全数据采集、安全考核、应急预案管理、安全教育管理在平台上统一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安全应急反应能力
根据公司预案管理要求和生产计划安排,编制了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以桌面演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的原则,组织了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包括厂级演练和部门级演练等层次进行火灾事故逃生、网络安全、防汛演练等应急演练,重点演练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救援单位应如何准备、怎么救援以及员工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如何自救和如何在统一指挥下参与救援等一系列问题,及时对预案演练的实际效果进行了评价,查找不足,并对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不但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同时提高了广大员工的快速反应和逃生自救能力,应急管理系统更加完善顺畅,提高了企业应急反应能力。
五、加大安全检查和考核力度,提升安全执法和隐患治理能力
一是坚持日常巡查、专业检查与综合安全检查有机结合的形式,明确检点、检查时间、检查人员、检查标准等内容,不断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力度和频次;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有效预防和消除了事故苗头。二是协调地方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对企业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措施,职业卫生档案,职工健康体检,劳保用品发放、使用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并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查找了隐患,并指出了改进方法,提高了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六、加强安全稳定队伍建设,提升安全人员管理能力
一是注重安全稳定工作人员的培养,着力提高安全稳定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和学习能力,同时,积极引导基层安全管理人员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考试,不断提升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安全稳定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采用学用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基层安全稳定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护卫队切实发挥作用,为企业财产安全、企业稳定保驾护航,确保了企业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七、加强职业健康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石化企业;检维修;工程管理
图文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近年来,石化企业高度重视检维修工程管理,通过每年召开多次投资与工程项目管理会议总结与分享检维修工程管理经验,要求检维修工程实施各相关方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程序,高度重视施工安全与质量,不可盲目追求工程进度。
2石化企业检维修项目的定义
2.1检修项目
石化企业检修项目是指生产生活系统需停业或局部停业才能施工作业的项目,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设备设施已发生或预见发生的故障而进行的设备设施整体维修项目和油库检修项目。
2.1.1设备设施整体检修
设备设施整体检修是指办公楼、家属楼等建构筑物整体更换门窗、屋面防水、贴砖、刷涂料,采暖、给排水、配电等系统整体维修及大型设备整体维修等。
2.1.2油库检修
油库检修是指销售公司规定需要油库停业施工作业的项目,如:油罐的清洗、罐板的局部更换、油罐基础护坡的修理,主要设备的修理或更换、强度和严密性试验、油罐涂刷防腐漆,管线的更换、防火作业,阀门、泵的更换、解体检查、主要零部件的更换,建构筑物的整体维修、大面积地面平整硬化,变压器及电器线路检修,防爆、防静电接地装置检修及油库要求的其它需停业施工的项目。
2.2维修项目
石化企业维修项目是指生产生活系统不需停业或在生产生活间隙就可完成的修理项目,主要包括发生频率较高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需维护以及不改变原来状态易损附件的修理项目,具体来说就是公司机关及所属各分公司办公设备维修、零星维修、紧急维修和特殊性维修。
2.2.1办公设备维修
办公设备维修是指办公用车、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网络设备等办公设备修理。
2.2.2零星维修
零星维修是指为排除设备设施随机发生的局部故障而进行的修理或备品配件更换,如:局部门窗更换、局部屋面防水、局部贴砖、局部刷涂料、局部采暖系统维修、局部给排水系统维修、局部配电系统维修、局部地面修补、局部围墙修补、局部更换备品配件等。
2.2.3紧急维修
紧急维修是指针对设备设施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故障,为确保生产或设备设施完好必须立即进行紧急修复的维修项目,如:水管爆裂紧急抢修等。
2.2.4特殊性维修
特殊性维修是指国家、地方、特种行业、设备制造厂商有特殊要求,必须由指定机构实施维修的项目,如:铁路专用线维修、电力设施维修、电器维修、化验仪器维修、精密仪表维修等。
3石化企业检维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宏观层面
3.1.1石化企业检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大多为归口管理,归口管理部门检维修工程项目管理岗位人员多非工程类专业,专业水平有限,对基层指导深度不够。
3.1.2石化企业的基层单位往往所处地理位置分散,加之主管部门人员不足,不能经常到基层现场学习、调研,对基层检维修项目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少、实践经验少。
3.2微观层面
3.2.1基层单位不签合同即开工
个别基层单位由于一些特殊情况,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即开工,或者以框架协议代替合同,存在法律风险。
3.2.2基层单位项目立项资金与实际造价不符
部分基层单位检维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到位,上报的财务预算和检维修管理部门的立项资金不符,造成后期项目及预算的调整。
3.2.3基层单位检维修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高
大部分基层单位系统内工程专业力量不足,各基层单位上报的检维修项目施工预算材料不全、施工预算与施工图不符等情况仍有发生,这些直接影响施工预算审核的时间和结果;由于现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足,对施工单位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影响项目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3.2.4基层单位检维修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一些基层单位无检维修岗位,或检维修岗位员工一身多职,岗位员工客观上存在不懂专业、无暇钻研项目管理的情况,主观上不重视、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项目管理效率与质量不高。
3.2.5基层单位检维修管理工作存在多头管理
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一些规模大、维修项目比较多的基层单位。检维修项目有多个主管领导、多个主管科室,造成与分公司的对接混乱,项目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个部门管。
4石化企业检维修工程管理的改进方法
4.1进一步完善检维修工程管理相关制度
根据各基层单位的建议、意见以及实际工作情况进一步对《检维修工程管理程序》等进行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对基层单位的入围承包方、应急维修、日常油库保运等方面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4.2进一步强化对检维修岗位管理人员的培训
一是检维修工程规口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沟通,要求基层单位明确检维修主管领导及归口管理部门,设置检维修专(兼)职岗位,并尽可能保持检维修岗位人员相对稳定;二是请各基层单位督促检维修管理人员熟练掌握检维修管理工作相关制度,激励岗位人员自我培训意识,如自行组织或参加预算员培训、工程管理学习与培训等;三是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由基层单位主管领导、主管科长和岗位员工参加的检维修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以会促管。
4.3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
一是严格按照企业对检维修工程管理部门的要求,执行框架协议单位制度;二是严格考核框架协议单位,不合格的、多数基层单位提出质疑的框架协议单位在协议期满后将不再列入框架协议单位;三是加强对基层单位入围承包商的管理,要求基层单位每年对入围承包商的资质、业绩、信誉、能力进行考核并上报。
4.4通过项目档案掌握各基层单位历年项目实施情况
建立各基层单位项目档案作为每年立项的一个依据,这也是对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一个记录;同时,考虑建立总体项目库,为项目进行风险评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实施风险低的项目。
4.5动态设置企业升级工程管理部分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
为加强对各基层单位的管理,制定企业升级考核方案,其中对检维修工程管理制定专项考核细则。由于各基层单位规模不同,检维修项目数量、施工内容、检维修费用等皆不同,基层单位工程管理的被考核项目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应根据各分公司年度的工程量及企业年度总工程量的实际情况,动态设置企业升级工程管理部分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系数,以使方案更近合理,考核结果更加真实客观。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石化企业能够切实的做到以上几点,同时,加强对框架协议单位的管理、加强对施工预算的提前审核、加强对造价审核机构的监督管理,相信一定能够促进石化企业检维修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刘文娟.浅谈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