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交通运输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交通运输就业方向

第1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专业的开设院校主要有: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等。

    交通工程专业排名前五的院校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同济大学。

第2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交通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本科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微观经济学、系统工程、航海概论、物流基础、国际贸易、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交通工程学、运筹学、经贸地理、班轮运输实务与法律、租船运输业务、海商法、航运行政管理与法规、运输经济学、港口经济学、航运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运输业务、外贸运输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及风险管理、国际航运政策、国际集装箱运输、水运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港口装卸工艺、港口管理、港口规划、航运管理、国际多式联运等。

高职(专科)主要课程: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与交通秩序、现代交通智能管理、交通事故查处、车辆与驾驶员管理、汽车原理与构造、交通控制与交通工程、车辆保险基础知识、道路施工安全知识、基层公安机关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交通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交通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不错,毕业生主要从事综合分析和解决道遣路交通管理问题以及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所在的学科具有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毕业生可以继续在本专业继续深造。

交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交通行政管理机构(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厅/局、省、市港航管理局、海事管理机构)、航运企业、港口、大货主企业的运输部、物流企业、船舶和货运公司、金融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涉外运输服务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新能源;

4、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5、互联网/电子商务;

6、交通/运输/物流;

7、计算机软件;

8、其他行业。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司机、行政司机、商务司机等工作,大致如下:

1、司机;

2、行政司机;

3、商务司机;

4、驾驶员;

5、总经理司机;

6、专职司机;

7、货运司机;

第3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铁路运输专业;就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的行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高等院校为各行各业提供的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中,我国铁路在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行车组织方法与自主研发、培养人才相结合的过程中,成功跻身于世界铁路发展的前沿,然而在铁路交通运输市场前景越发欣欣向荣时,对大量人才的需求也越发紧迫,这一需求给铁路运输专业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压力。然而,在实际的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中,尚且存在着教学与实际脱离,教学盲目崇拜“灌输式”等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模式,为改变这一现状以更好地满足满足铁路交通运输业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要对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对教育、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我国教育行业整体水平的进步,我国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水平的进步,然而受到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职院校交通铁路运输专业教学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是存在相当大程度的不足的。其中,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内因是: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与铁路交通运输专业教学理论不完善。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全面的体现:当我们阅读相关调查资料时不难看到,在铁路交通运输教学实践课程中,教师对于新技术的讲解往往由于了解不深入或缺乏合适讲解展示的的模型而只能空谈,例如在教材与教案中对具有给列车供电这一新功能的新型客运机车缺乏介绍,只是一带而过;由于场地规模受限,在进行高速铁路的场地布置、调度指挥和行车组织等教学时缺少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导致相关教学只能走过场;在涉及到客运的知识方面上,因为不能及时有效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实践支持而不能对动车组旅客运输进行系统组织观摩与学习。这些事例从各方面表现出: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在实践教学内容上不够全面,尤其是不能跟上技术进步的脚步,从师资上就对新技术缺乏认识。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不健全、系统规划缺失、新技术的引进上存在漏洞这一不容乐观的结论。

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理论主要在三个方面不完善:一,在教学模式上,铁路运输专业教学受教学设备体型、重量相对较大,以致移动不便无法的制约,在更多的时候只能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的设置与开展相对较少。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无论是否需要见到实物来确定原理也只能以结论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模式因为没有遵循理论需从实践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和认知规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足;二,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过渡重视系统性而导致重点缺失,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往往将追求系统性教学效果作为教学目标,反而在教学重难点设计方面模糊不清,没有具体把握,这样的教学设计会导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缺乏目标性,从而只能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系统的概述;第三,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科本应更为重视实践性,然而在具体的学科设置中,体现出学科理论性太强,行动体系构建缺失的不足,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教学中传授知识大于运用知识,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外因是: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课教学场地中相关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安全因素对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开展的制约等。

在铁路交通运输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每年对建设实践课场地投入的资金不足,导致校内外实践基地不能跟上当前专业教学对实践场地需求的发展。而且受国家教育改革与高校扩招的影响,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也在不断扩招新生,中职院校学生的增加更加凸显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不完善。同时,受资金与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中职院校在引进设备方面,往往也容易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例如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就实现短期内迅速更新,但是中职院校很少能及时接触到新技术并且将新技术安排进教学设计中并且及时教授给学生。

2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相关课程改革方向

2.1建设良好外部环境

为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课程开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沟通;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等方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温床,完善的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教学基地对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课程的开展具有极高的重要性,而且在目前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场地建设不完善的背景下,更要不断加大对基地建设投入,及时了解技术进展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科技前沿的动态。以最直观、生动的形式将铁路线路站场作业、各等级车站站型图等铁路线路的整个站场设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能有更深入直观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积极开展校企沟通,让学生可以真正在一线工作人员的帮助指导之下接触铁路交通运输这一行业,可以在铁路交通场站现场了解相关专业的具体工作内容与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是各个专业的教学实践中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影响着整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升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师资整体水平可以从重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加强教师对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认识以及掌握尤其是安全监控设备、检测设备以及事故救援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机构技能培训活动,如考评员培训等;鼓励教师先于学生深入到一线生产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鼓励教师进行铁路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的科研、教研工作,及时完善实践教学教材,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等几个方面着手。只有专业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不断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期铁路交通运输行业要求的高素质、实践型学生。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相关课程开展还要注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2相关课程设置注重内部改革

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课程的内部改革可以从:以理论为基础,加强理论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加强计算机技术在铁路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课程中的应用;注意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等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强调理论教学重点是保证学生掌握一定时期内不会过时的定义与理论,并可以在熟悉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强调理论教学不等同于鼓励学生死读书,更为重要的是能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的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注意对地铁轻轨、国外铁路动态等铁路的热点问题保持时刻关注。我国现有的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的实践场地建设不完善是当前受资金、观念等因素影响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实践场地有确实对实践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中职院校实践场地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提供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运用计算机模拟系统的应用。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步入数字化时代,要注意保证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性与掌握。

3结束语

为了能够保质保量的为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不断提供相关人才,中职院校铁路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课程要不断进行改革,改变授课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更新授课理念,做到教学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跟上科技进步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马驷,王琳.国内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计划的比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任萍.中职铁道运输专业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0.[3]滕勇,刘奇.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0.

[4]陈东,吴刚,孙景冬.铁路特色专业校外集中实践教学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6).

第4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244-02

一、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大数据上升为国家产业,“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传统的交通运输行业也紧跟时代步伐,开始向便捷交通、智慧交通、高效物流、车联网等方向前进。“十三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部将着力推进落实“互联网+”重点行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所需的人才素质也从单一专业技能型逐渐向多技能型转变,具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将备受重视。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应该符合时代特点,不能照搬老旧经验走老路。目前,国内开设交通运输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130余所,而广东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大省,开设该专业的只有广东工业大学等极少数高校,更没有一所广东高校进入中国交通运输高水平学科专业的行列,远远不能满足广东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求。另外,我国现有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培养模式陈旧、市场意识淡薄等问题,人才资源在专业结构、地区布局方面还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在智能交通系统控制、综合型现代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因此,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我国交通运输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大力培养更多适应智能交通系统的专业人才,这将对广东省交通运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2016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新增交通运输专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建一个传统学科专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基础薄弱、起点低等劣势,但是新专业也容易轻装上阵,紧跟时代步伐,将学科建设方向与珠三角地区交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出适应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结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三方面深入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专业的建设思路。

二、解放思想,树立“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观念

“互联网+”时代的专业建设首先从教育观念改革做起。在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不仅是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革新,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注重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教育资源的跨界融合;以内涵建设作为重点,全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打造专业办学优势,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广东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多种改进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行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落脚点,注重实践教学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开发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条件建设。

三、有针对性地建设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

师资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都要有明确的方向性,这是根本指导方针。作为新专业,在专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要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特色和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围绕1―2个学科重点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打造教学和科研团队。“十三五”时期,广东省交通运输系统将着力推动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动运输服务提质增效升级,着力推动行业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基于此发展规划,同时考虑我院学科建设特点可知,交通运输服务及绿色智慧交通应该是适合我院交通运输专业优先发展的方向。(1)交通运输服务,提升交通服务水平,推动道路运输转型升级;(2)加快绿色智慧交通发展,与广东省“互联网+现代交通”的思路相吻合,重点加强交通行业大数据研究,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推进绿色交通省建设。这两个方向既符合广东省交通运输业“十三五”的重点发展方向,又偏向于软实力研究,有利于在新专业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持续发展。围绕上述两个重点发展方向,采用内培和外引结合方式,着力提升学科队伍综合水平,重点培养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使其迅速成长;围绕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综合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和博士。打造一支科研实力雄厚、梯度合理、结构稳定的教学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学院以提高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中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有发展潜力的人选要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提出跟踪支持的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建立并推行导师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以及老教授、老专家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环节、实践环节的指导和道德素养培养的作用;定期选派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外出进修。

2.实施“优秀人才引进工程”。借助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和支持计划的契机,人才引进将根据汽车学院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执行,积极实施“柔性”人才政策,探索人才的“智力引进”,对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方针,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调入手续或予以特聘。

3.制度建设。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来抓,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格教师考核制度,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努力营造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制订满足地方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由专业教师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开发、审查和评估所有课程及其实施方案,并邀请行业专家和地方企业代表进行反复论证,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并且每年根据行业经济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再进行适当调整。以智慧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等为主要定位和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特别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模块中适当引入技能考证课程模块,使学生在获得本科文凭的同时,能拿到1―2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专业实习等部分。实验教学重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性竞赛,加大竞赛的培训力度,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和水平,以赛促学。

五、开放共享,打造虚拟现实教学新平台

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并与企业共建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基地;另一方面,要重点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虚拟场景、仿真操作、人机交互、科学考核与评价等功能,可视性强,教学效果好,更可弥补实验硬件设备的暂时不足,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六、结语

综上所述,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天时:顺应“互联网+”时代特色;地利:立足广东珠三角地区,将学科建设与地区行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人和:以人才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专业发展所需的软、硬条件,是我校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司徒越,梁武昌,谢宗文.聚焦“十三五”――智慧交通成亮点[J].广东交通,2016,(6):4-7.

[2]曹成涛,林晓辉.珠三角地区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3):9-12.

[3]孙连伟.建设汽车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项目对职业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预测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32):450.

[4]彭其渊,马驷,文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6):5-10.

[5]李锋,邓雯苑,王思卓,李薇.新开办交通运输专业建设措施探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5):9-10.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in "Internet Plus" Era

KONG Chun-yu,WANG Xiao-li,WANG Si-zhuo,DENG Wen-yuan,LI Wei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65,China)

第5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8-0109-02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城市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之一。而城市轨道作为快捷便利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点。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高能力的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推进校企合作有利于优秀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障轨道交通行业的高速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一直关注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进程,现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10多座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线路,已经建成了20多条地铁和轻轨线路。“十二五”期间,我国更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摆在突出的地位。

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超过了1 000 km,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我国到2015年全国规划的轨道交通建设线路将达到55条,总长约为1 700 km。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必将需要更多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员投入其中。而高质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提高我国城市交通的整体质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巨大市场,为相关人才发展提供广阔前景。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需求和培养目标

2.1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需求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的需求,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综合管理能力,包括客运管理能力、票务管理能力、突况的应急处理能力、学习能力、安全观念、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

①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技术性人员。

②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乘务工作的专业性人员。

③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的技术性人员。

2.2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培养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主要针对培养专业型人才,熟练掌握相关岗位专业知识技能、现行的客运组织和行车组织的维修和维护及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针对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和交通客货站。就业方向主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员和城市客运管理人员。

3 校企合作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的措施

3.1 校企合作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应根据自身有利条件与当地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专业所需,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构建系统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体系,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

根据轨道交通管理岗位的职务需求,参照相关的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使其符合工作需求,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加强考核制度,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学校应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及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由传统的知识学习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校企合作的同时,教师和企业依据轨道专业就业的岗位要求,共同开发全方位、立体化的考工模式,搭建了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3.2 校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

教材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核心因素,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发展的历史较短,因此相关的专业教材较少,因此,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编写专业的教材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在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同事,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合作,组织有经验的专家、教师和企业的管理人员共同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的内容以职业资格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依据,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理论知识的积累量。编写的教材要具有职业针对性,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后起之秀。

3.3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校内的实训基地应与当地的轨道交通企业合作,依据当地轨道交通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期间就体会到当地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同样也便于轨道交通方面的实践和指导,从而在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做到设备和技术共享。学生在校内实训中获得优秀后安排相关的校外实习,校外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现状,了解企业实际,掌握企业文化。

同时,校外实习也有助于学校随时掌握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更适合岗位的优秀人才。

3.4 学习与培训一体化

学校应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与轨道交通公司的合作,设计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和企业实习。课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在思想上认识轨道交通行业,实训室教学主要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训室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可以边做边学,提升操作能力,将理论所学与操作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企业实习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最后一步,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互动式的交流合作机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安排,可以将实习时间安排在春运、黄金周等企业人员短缺的时期进行,这样的安排既能满足企业需求,又有助于学校开展实习工作,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大程度的满足各方需要。

3.5 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人才是实际操作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校企合作的关键。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的重点是形成对轨道交通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①对于年轻老师的要求注重学历、实践和研发能力的培养,年轻老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需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校应定期安排年轻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出台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继续深造,进行学历学位进修。

②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理论技术服务和教学指导,帮助企业制订岗位标准,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自身累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在培养专职教师的同时注重建设外聘教师队伍,通过正式引进、与企业共享等方式,聘请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兼职授课,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在与企业共享优秀人才的同时,形成密切的校企关系,共同发展。

4 实践案例

近年来,随着无锡地铁的发展,我校也开设了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相关专业。在历时几年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师资队伍、逐步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比较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学校多次组织轨道专业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及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并外聘专业教师扩充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建设有车辆、供电、票务、行车等多个实训室,在建控制实训室1个,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模拟岗位流程。另外,本专业每年输送大量学生到无锡地铁等相关企业实践和就业,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车站值班员中高级工考核项目,成为同类学校中的典范。

5 结 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作为新开设的一门专业,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尚有不足,因此需要学校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通力合作,携手推进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研究开发出适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主要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考核体系,解决职业学校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学中缺乏相关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没有专业职业技能证书,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6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就业需求导向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 专业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量输送人员的重要载体,它有着其他公共交通不可比拟的优势,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主流,近年来它更是城市升级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国28个城市正加紧建设城市地铁,到2020年,运营的线路将达177条,我国已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3大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网。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各大中高职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国内优秀地铁公司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此专业开展教学以来,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导向,探索“课堂教学+岗位实践+兴趣培养+志愿服务”为一体的“四提升工程”,为广州地铁等多家地铁公司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1.深入调研,摸清问题,针对解决

在专业开办前期,学院整合全校资源,配置优质师资开展市场调研。调研组先后多次深入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开展针对性的调研,掌握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岗位上的关键要点,更摸清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在开展专业设置论证分析大会时,结合每一要点,制定可行措施。

2.校企合作,紧密联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结合生源特点,邀请轨道交通企业实践专家、轨道交通类院校教学专家等了解专业发展动向的人员共同研讨,设置了以初中起点和高中起点两类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3.邀请专家开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分析,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学院邀请广东职教名家、地铁一线员工、管理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开展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分析研讨会,具体划分出了地铁运营管理人员的成长步骤,并对每一步的岗位能力要求做了清晰界定。以此为基础,探索制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二、校企紧密合作,探索就业需求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专业调研时,多家地铁公司都提到了地铁工作人员(运营、信号控制、基层管理、检修)流动性大的问题,分析原因有三:一是地铁工作人员大都非本市人员,多是外省的,到一定年龄后都想着回老家发展;二是地铁工作人员存在着非专业对口招聘,招聘的为相关或相近专业,在此工作后,发现并不是本人想从事的工作,转行离职的人较多;三是职业技能提升受阻,地铁工作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许多员工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转行。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促进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针对地铁行业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提出了“课堂教学+岗位实践+兴趣培养+志愿服务”的四提升工程。

1.对症下药,在招生源头上解决问题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是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属学校,它的主要招生渠道在广州本市,为了很好地解决异地人员流动的情况,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在招生时针对性地向广州本市学生倾斜。结合广东人的心理预期,大多希望子女在广州等珠三角发达城市就业,这一招生政策既满足了家长的心理预期,也解决了合作企业在用工时的顾虑。

2.推动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兴趣

在生源上有所限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地铁员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广州市生源的学生并不缺少就业的机会,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爱上这个行业,培养其职业热情和社会使命感。为此,学院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要求进行了课程改革,让课程内容和形式既融入到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中,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有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职业兴趣。

3.仿真职业场景实训,在具体场景中掌握专业技能

地铁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天都担负着城市交通、出行人T安全的重大使命。生命安全无小事,为了给学生真实职业场景感受,学院申请了专项经费建设了“幸福号专列”、轻工车站、行车沙盘等仿照地铁真实工作场景的学生实训室。学生分小组扮演运营工作中的人物角色,用角色扮演真实体验到不同岗位上的技能要求,更在具体的操作中,掌握岗位专业技能。

4.设置专业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乐趣

在专业课学习时,设置专业兴趣小组,且分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每一学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兴趣小组,小组以4~6人为宜,研究内容可以是指导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商定。每周举行一次小组活动,集中讨论项目研究时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办法,必要时请指导教师给予专业指导。保证每学期会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指导教师会做出专业的评价,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部分,个别优秀作品也可推荐参加市或更高级别的外部科技作品竞赛。在兴趣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乐趣。

5.深入地铁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使命感

每天上下班、节假日期间,地铁都会出现高峰。为了及时应对高峰期间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细致服务到有需要的人员,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志愿者体验课程,所有学生都将参加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课程期间学生由地铁安排员工进行培训、管理,学校教师进行协助辅导。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并在为乘客服务的过程中增强职业认同感和社会使命感。

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增强岗位实践、开展兴趣培养和体验志愿服务的四环节质量提升工程,构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岗位技能到位、发展兴趣浓厚,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近年广州地铁、深圳地铁、东莞地铁等国内大城市的地铁公司都定点在学院进行岗位招聘,学生素养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全国各中高职院校中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的不在少数,各校每年都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为了保证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足够的竞争力,需要适时思考专业的发展方向。

1.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契机,深入思考城轨专业面临的问题,建立专业发展良性机制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当前全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大事,它是自下而上的探索职业教育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尝试。目前,国家已确定了首批试点省市和中高职院校,这是每一所职业院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思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完善工作机制,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第一出发点,紧跟时代步伐,建立自我诊改、完善提高的良性发展机制。

2.实施教师队伍提升工程,培养贴近岗位需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教师队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要长远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方面。要建立教师定时培训制度,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等知名地铁公司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并深入地铁一线,让教师学习掌握岗位最新知识、让教师领略行业前沿技能,丰富教师自身的“一桶水”,才能在专业教学时奉献学生;制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技能竞赛,完善自身业务素质;鼓励教师带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对于成绩突出的参赛队伍给予一定奖励,提高教师、学生的参赛热情。

3.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第7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实现建议;中职学校;广西交通运输学校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形势。如何有效破解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资金紧缺、设备落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招生难、就业难等一系列难题.促进学校稳健快速、持续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成为摆在各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些学校的成功事实证明,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抓准校企合作这个关键,探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化解学校难题,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这里,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与海尔集团的典范性合作取得的成果为例.对校企合作促进中职学校发展做简要论述。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方向及典范

1.校企合作的现状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经意识到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大胆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数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仅仅停留在建立实训基地、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协议、为企业职工开展短期培训等小范围、少项目的中浅层次上,利益、文化等多方因素难与企业融为一体,双方合作效果有限,亟需拓宽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实现最大化双赢。

2.校企合作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为明确地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国家政策已为中职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指明了方向,作为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更应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切实开展校企深层合作,推进产教结合,把企业的需要作为学校教学和育人的方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办学宗旨。

3.校企合作的典范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一直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制度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课题来研究与实施.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内源型产教结合办学思路。学校共与海尔、美的、步步高等30多家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其中与海尔集团的合作成效尤为显著。2003年底,学校与海尔集团签订协议,联合建立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海尔培训中心.企业提供教学样机和培训定单,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合作培养适任海尔顾服岗位的技术人员。通过合作引进海尔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在校园里树立起一面鲜明的旗帜。经过几年的内化发展,学校与海尔集团的合作不断深化,到2007年,已经达到“三中心合一”(“三中心”即海尔在全国各大省市设立的培训中心、技术中心、备件中心。培训中心以订单方式向海尔服务商提供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技术中心负责提供服务技术支持及教学案例。备件中心负责给全区服务商配送备件:目前广西区域“三中心”全部落户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是全国唯一一家),成为海尔集团与地方院校合作的典范。

二、校企合作对中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校企合作使校企双方获益。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量体裁衣”式地培养后备劳动者、降低员工流失率、减少培训成本、场地成本、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这里不再赘述。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可以成为打开学校发展殿堂大门的钥匙.成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跨上新台阶的云梯.在缓解办学资金压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研教改、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校缓解办学资金短缺压力

校企开展深层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建立实验室、实训基地,甚至企业直接投入一定经费或设备,在校内或周边建立工厂,实现“产教研一体化”,不仅为学校节约资金。更可以创造可观效益。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海尔技术服务中心,主要业务是提供服务技术支持、特种电器维修、商场不良品鉴定、教学培训实习及教学案例等。年均服务工单近万条。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海尔备件物流中心,作为海尔区域备件库,为广西海尔服务商提供备件支持,同时为全国备件库提供备件周转调拨。2006年以来年均发货量都在700万元以上。2009年,海尔备件物流中心被广西教育厅评估认定为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

2.促进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生中录聘的,他们专业水平较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与企业合作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经常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给教师开展讲座培训和现场教学指导,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还利用假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安排专业教师给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教学,师资队伍不断得以优化。

3.促进学校深化教研教改

学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深入企业,融入企业,参与企业产品研究、项目开发,反过来可以将在一线掌握的新信息和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机电专业科长黄兆牛同志(兼项目经理)在与海尔集团的合作交流中,积极探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组织实施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在全校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该项目获得广西中职教育教改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

4.促进学校强化内部管理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好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这就是大多数提倡“制度第一,总裁第二”管理理念的企业都能取得成功的奥秘。相反,许多中职学校却往往存在制度不健全、流程不顺畅的现象,造成内部管理薄弱松散,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进而造成人心涣散甚至衍生其他负面问题的不利局面。如果善于引进合作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制度流程,结合实际运用于学校管理。必将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为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增强保障。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大胆借鉴企业经验.率先建立并实施iso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stcw78/95国际公约及标准的认证.成为广西首家建立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的院校,对于学校近年来陆续获得“国家级重点中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自治区示范职业学校”等成绩荣誉,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保障作用。

5.促进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与企业合作。可以从学生管理、教学改革、实训实习等多方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按照企业用人标准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开办专门的企业班实行订单培养。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比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海尔技术服务中心对该校学生全面开放,除了安排常规实训教学,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到车间观摩学习,目睹真实故障的排除过程,认识市场罕见的特种电器(如价值六七万元的医用冰柜等),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感受了企业文化。尤其是师傅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更让学生深受感染。又比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海尔培训中心,2003年成立以来年均培训量达1000人次以上,培训在校生已达700多名(含兄弟学校200多名),均获得要求比较严格的海尔上岗资质:培训农民工3000多名,技术合格,素质达标,成为一百多个海尔服务商旺季用工的生力军。学校专设“海尔班”,学生在校攻读专业知识,同时,作为海尔服务网点的签约学徒或员工的双重身份接受海尔培训中心的系统培训。学生经过强化培训获取海尔上岗证。定期参加带薪实习,切实提高技能。

6.促进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其优秀的文化,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对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工作学习风气,而且对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都有着极为正面的影响。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与海尔集团合作就十分重视文化融入,将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上墙——比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理念等,经过熏陶认同和内化吸收,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效率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7.促进学校破解学生实习就业难题

与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甚至建立公司、工厂,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部分。这就破解了许多中职学校每年为安排学生实习就业而感到头痛的重大难题。比如前面说到的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三中心合一”以及专门开办“海尔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8.促进学校走出招生困境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在教研教改、师资建设、内部管理、校园文化、人才质量等各方面得以加强和提高,特别是促进学生实习就业——通畅了这个“出口”,必然会带动、兴旺招生这个“进口”,推动学校驶人“进、留、出”良性循环、科学和谐发展的快车道。

三、校企合作的实现过程、存在问题及建议

1.实现过程

校企合作的内容不同、模式不同,实现的过程就自然有异。这里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与海尔集团的合作为例,其实现过程可以分为调研分析、建立模式(型)、运行监控和反馈改进四个阶段,见图1:

2.存在问题

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学校受传统观念影响,合作意识和主动意识不强。影响合作的效果

由于中职学校传统习惯而导致的自身惯性和惰性,导致合作办学的意识不强,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不高,合作方式往往流于形式,无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内容的开拓,都难有实质性、突破性的进展。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中职学校依然固守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作为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教学的独立作用和地位。

(2)企业受眼前利益影响,人才战略和长远意识不足。影响合作的层次

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只满足于目前的生产效益,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能获得技能人才,合作积极性不高,使学校寻求合作时遇到较多阻力。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也只是停留在项目支持、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合作上,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有相当差距。从长远看,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与学校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才是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

(3)受社会环境影响,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影响合作的效益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虽然国家的一系列文件规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使校企合作成为评价学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国家在推行校企合作制度方面没有上升到立法层面,对学校和企业均没有太大的约束力。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合作的风险贯穿合作的过程。同时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风险性进一步增大。这就造成了合作的层面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较差,合作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3.建议

第8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交通系统;经济系统;发展协同性

1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1交通建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优化生产环境和提高生产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生产率决定的,这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因为:首先,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减少服务成本,能够使生产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在中间投入增加的情况下,最终对生产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剩余资本的合理利用,能够使其余资本的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这样一来就加强了信息之间的流通,工人的通勤时间、劳动力生产成本等都能有效降低,提高了资本要素产出率。再次,交通条件的改善,能够使各项资源合理流通,为生产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地区经济的发展优势,促进地区的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最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能够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在交通条件不断便利的过程中,地域之间的限制逐渐被打破,劳动力成本能够得到有效降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成本,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能够扩张外面劳动力市场,使单位能够规模化增长,实现经济系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优化生产环境,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多的助推因素。

1.2发展交通系统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

1.2.1有效带动国民经济

交通系统取得发展对经济系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投资交通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使国内生产总值(GDP)得到有效提升,带动沿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交通建设的过程中,站在会计核算的角度,会产生成本、利润、税金、折旧等附加增加值。第二,在提供原材料的时候,单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GDP,给当地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提升地区的就业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在交通建设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交通条件改善的过程中,能够直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可以减少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资源、缓解交通拥堵等,这些都能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首先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直观效益,同时,能够在增加车流量的过程中,实现连锁的经济效益,使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节约了赔付资金等。其次,在交通建设运营的过程中,直接经济效益能够催生出间接的经济效益,在经济效益不断扩张的过程中,能够增强交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这种间接效益能够持久深远的影响周边地区。总之,交通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周围地区的GDP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2.2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优化产业结构

在建设和使用水路运输与陆路运输的过程中,运输沿线的相关产业能够得到一定的进展,农业、牧业、林业、渔业等实现了新的进步,各种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良好开发,资源在相互促进和共享过程中能够实现投资的增加,向纵深方向发展,实现理想的建设效果。在交通公共投资增加的过程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使得区域间的资源能够在一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分配,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内需,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区域间的经济活力得到良好的开发和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张,以内需为基础,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这种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通过水陆交通建设,在运营过程中增加船舶和汽车的数量,使地区之前的交流不断加强,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物质、信息在交通运输的辅助作用下实现了共享,带动了区域内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最为明显,旅游资源也得到相应开发。内需的增加使得消费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因素和资源不断流入到城市之中,相应的人才也大量增加,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促进了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利用交通系统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的时候,产业地区的确定以及地质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使区域结构趋向于合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1.2.3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商品经济时代,城镇是一个典型代表,在劳动力分工的过程中,出现了城镇这种产物,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和代表着经济的发展状况。城镇具有物资聚集和人力丰富的特点,多种多样的资源在城镇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并且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对交通运输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各种各样的有利资源能够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镇交通运输的发展更加顺利和高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交通系统占据着关键性的位置,新的交通枢纽在沿线地区的建立,能够使地区的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增加区域范围内的商贸活动,或者对区域的原有地理位置进行改善,使原有城镇区域的发展能够更具代表性,激发区域内部的活力,使区域内部的发展增加更多的新兴因素,在新旧结合的过程中,改善原有城镇的经济发展环境,在以本地区为中心的基础上,逐渐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促进区域的经济流通。在原有城镇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商业的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吸引了乡镇劳动力的大量涌入,使城市经济的类型更加丰富,朝着多样化、个性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完善的经济体系。

2经济建设对交通系统发展的影响

2.1经济总量发展促进交通建设

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总量反应的,经济总量对于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的速度与方向具有直观的体现。在经济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越高,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交通运输的条件要求就越高,需要对货运规模进行一定的预见和感知,在满足本地区生产需求的同时,逐渐向周边地区进行辐射,形成一定的连带效应,实现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一定的经济群体。在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矿产、原材料等资源能够在相互流通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资源的流通,在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交流。在短期内,经济总量直接影响着地区的交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在期限一定的情况下,如果经济发展状况和势头良好,经济较为活跃,能够直接促进交通建设规模的增加,在需求量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经济的发展。相反,如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运输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直接影响着最终的交通建设和发展,最终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2产业结构促进交通系统建设

经济产业结构的需求具有差异性,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对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同形式的经济发展会对交通需求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最终做出相应的改变,间接的影响着交通需求的增加或者减少,变化的情况也会出现差异。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相比之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较慢,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较快,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了解。第三产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休闲娱乐等,在第三产业的推动下,交通系统需要更高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反应,不断满足产业发展带来的各种需求。比如,客运和货运数量的增加,人们的出行更加频繁,在出行的过程中,希望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通过更加快捷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因此,必须在重视人们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交通建设投资,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加快交通建设的发展步伐,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这是加强交通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

第9篇:交通运输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公路交通 地区经济 发达性

公路交通运输是所有交通运输中最为普遍、最为有效的运输方式。方便快捷的公路交通运输,可以快速的将本地的货品送出,将本地区所需要的原材料、各类设施等物品运进来,同时便捷的交通也极大的节约了产品生产成本,使商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优势,从而拉动地区经济迅速的成长起来。所以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的建设和成长是发展地区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公路交通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1)极大的减少了生产经营成本。一个良好的公路交通状况,可以减少企业的运输资金,减少运送时间,这一点对于对运输成本比较敏感的企业,是可以深刻体会到的。在一个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下,就会有很多的人才资源和材料资源进入市场,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发达的经济运输可以很快的把产品运出,减少了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经过调查显示,一个良好的公路交通情况可以降低企业的投入资金,提高产品生产量,对企业的利润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公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也是吸引外地企业到本地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使企业对外面的市场了解更加准确,学到更多的产品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公路交通可以对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更细致的对产业进行分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地区内的生产的新技术会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不断的扩大传播出去,地区外的新方法也会迅速的传播进来。同时交通运输环境的改变,增加了企业接触市场的范围,会更加准确的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和类型对企业产品进行调整,企业也会在一个更加好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会间接的吸引到外部的资金投资,使得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全面的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3)优化了企业的生产运输环境。物流运输成本是企业提高利润中除了材料的损耗和员工生产率以外对企业利润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一个地区物流运输的好坏是由交通运输的基本状况来决定的。经过很多的案例证明,发达的公路交通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成长,不但提高了信息、货物、人才等方面的流动,而且把不同的经济单元有机的结合起来,带动所有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选择企业地址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交通的便利性,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4)可以带动区域资源发展起来,对于一些有充分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地区,通过建设交通可以迅速的带动这些资源发展起来,进而带动整体地区的经济。(5)形成新的产业,在发达的交通运输环境下,会有很多的新型产业产生,比如物流、旅游等行业。

二、公路交通对在经济成长方面起到的作用

(1)关于公路交通的建设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提了出来了,那时候随处可以看到“要想富,先修路”这几个大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公路建设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运输行业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地区的发展。加大了货物、信息、人流的移动范围,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力的保证了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四周中小城镇辐射的这种模式的快速成长。(2)发达的公路交通环境,充分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了很多新兴行业,为地区人民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3)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随着公路交通水平的提高也有了较高的提高,对人们的日常出行、货物的流通等方面也提供了便利,同时公路交通在加速城镇一体化、抢险救灾、国家安全等方面也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没有一个好的交通状况,这些行为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为了整体提高地区民生,提高国民经济的成长,方便群众出行,就需要大力发展公路交通。

三、建设公路交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地区进行建设公路时,会对可用土地有较多的占用、损坏周围的植被、会造成野生动植物的减少,也会对自然环境、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公路建设地区不一样,产生的影响一般也是不同的。(1)在山区建设公路的时候,因为地面有很多的坡度,地势不平整,高度落差比较大,就需要在施工的时候加大工程的防护措施,对土石施工也比较繁琐,但是因为山区地形复杂,没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涉及到群众设备或者房屋拆迁的情况就比较少。(2)在平原地区建设公路时,由于地势比较平坦,地面没有较大的陡坡,不需要进行很多的防护工作,施工建设工作也比较容易开展,但是会涉及到群众房屋拆迁、占用农民耕地、破坏通讯电力设施等问题。

同时公路建设工程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土地污染、土地荒漠、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环境破坏,而且会占用很多的农业用地,大大的降低了农业用地的使用面积,对我国农业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在提高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地区经济成长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因此应该在确保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正确的措施来降低公路建设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建立完善的交通系统,把公路建设和区域经济合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公路交通的优点,从而全面的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