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养的芬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 教养方式 分离焦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37-02
开学对于新入园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接受离开父母的挑战、面对陌生环境的挑战以及开始独立自理的挑战。他们将要来到一个新环境中,接触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对幼儿来说充满了未知。焦虑是儿童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它是因个体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而产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主要表现有:情绪上出现羞怯、恐惧、孤独、悲伤、愤怒等状况;行为上出现失控乱跑、过度防卫、哭泣、退缩、过度依赖等动作。具体表现为大发脾气、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一直跟着老师、拒绝吃早午餐、重复说一些句子(如“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一直抱着东西(如书包等)、不愿意午睡等。因此,建立幼儿在新环境中的心理安全感非常重要。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缓解新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幼儿自然过渡到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接送的家长尤为重要,家长接送的情绪和行为都有可能影响新入园幼儿的心理。
一、研究方法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不同,幼儿的行为表现也会不同。教养方式是指幼儿的教养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和长期习惯的教育行为。幼儿入园时,来园接送幼儿的家长教养方式不同,幼儿出现分离焦虑的表现也不同。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教养方式的家长接送新入园幼儿时的行为表现,同时观察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行为表现,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制定了为期3周的新入园幼儿入园梯度适应期方案,对靖西市某公立幼儿园小班的29名幼儿及其家长进行了观察。在方案中,为了方便家长了解适应期的流程,顺利地开展研究,我们明确要求适应期期间陪伴和接送幼儿的家长是固定的。通过观察接送家长的实际表现,根据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笔者将接送的家长大致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家长、权威型家长、溺爱型家长。各类型家长的教养方式如表一。
在适应期期间,为了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我们主要开展以游戏(亲子游戏、音乐游戏、区域游戏)为主的活动,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来园时、游戏时、分离时这三个时间维度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3周的观察,我们得出以下结果(见P37表二)。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民主型家长接送,幼儿分离焦虑表现不明显,能够愉快地和家长说再见;权威型家长接送,幼儿分离焦虑较为明显,哭闹,但不会拉着家长不放;溺爱型家长接送,幼儿分离焦虑最为明显,会哭闹,一直让家长抱,拉着家长不愿让其离开。民主型教养方式使家长与幼儿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关系,幼儿心理压力小,家长容易与幼儿沟通。幼儿能够理解家长,能为家长分忧。当家长与幼儿说明因为要去上班需要暂时离开时,幼儿能够安心地在幼儿园活动。权威型教养方式使家长与幼儿长期处于控制与服从的关系中,幼儿心理压力大,对于家长的要求幼儿不敢反抗,不敢表现自己的不满,但幼儿也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和新生活。溺爱型的教养方式中,家长与幼儿处于被控制、允许的关系,幼儿就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被保护得严严实实,哭闹是他们的有利武器,使家长心疼得不敢放肆,这样容易使幼儿出现反复的分离焦虑,每到星期一又会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三、小结
关键词:体育教学;初中多样;化教学
游戏化体育教学方式
体育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动作能力,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员,体育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竞争力和身体素养等方面,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是最近几年新兴起的教学理念,体育游戏主要是以游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加体育教学的态度,进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入也要制定一定的原则和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一游戏化教学提倡的是要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创设有趣的活动氛围[1];二是运用游戏教学法改善传统的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体育课堂变得丰富,让有趣的游戏教学形式开展新颖的体育教学活动;三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关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体育教学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中,许多学校在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中蕴含量极其丰富,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可以让学生学习更多灵活的学习方法;受到初中老师的喜爱;信息技术融入到体育教学中,首先可以将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再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再根据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进行演变,体现出教学的主题,让教学的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教学风格变得有趣,进而提升教学课堂的效率;其次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在有趣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教学的目标。
三、突出重点,合理教学安排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改变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印象,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力,进而让学生在新时代体育教学中提升参与度;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大多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以体育训练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系统教学很难做到,无法提升教学效果;经过长时间的体育教学,学生会对体育教学产生错误的理解,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现代教学中以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为目的,促使科学合理的改进教学的方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调整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促使学生多方面的学习体育知识[2];这里以理论教学为例,教学内容要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更为有效,能够让理论知识变得切实有效;比如在《如何有效预防运动损伤》这一节体育教学讲解时,体育教师可以从两点进行讲解,第一学生自身的情况,学生要根据体育训练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服饰,在进行体育训练之前要进行热身,避免在猛烈的运用中造成损伤;当身体出现不适状况时,要及时的报告给教师,停止体育锻炼,如果不适状况继续加深,可以向教师提出去医务室检查;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讲解在运用时出现损伤的情况怎样处理,进而减少学生在运用时受伤的几率;其次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检查体育设施是否有损坏情况,二是对天气情况进行分析,太热或太冷是否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要提醒学生增减衣物,在保证学生健康和安全的情况下开展。
四、开展分层教学
初中生的体育训练中国出现较大差异的因素有先天身体素质的差异、生长环境的不同、营养水平不同等多方面,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让学生提升对体育课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初中体育教学中将分层教学融入进去,第一点考虑的是学生的先天身体素质的差异,创建合理的教学计划,再从学生的体能情况,承受能力等角度全面分析,可以保证分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第二在以体能分层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使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改善身体素质,缩小体能差异,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质量[3];第二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语:
初中体育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学生的多方面的差异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锻炼都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在活跃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每位学生的体育素养都能得到提升,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峰.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分析[J].考试周刊,2020(79):121-122.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学生的创造性与人们一般所说的成人的创造性有所不同,学生的创造标准是自己的,自己未曾做过的;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不是让他们去创造什么新东西来,而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最终形成创造性人格。如何在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培养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础
(一)创设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就学生创造性的形成而言,需要创设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能容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支持学生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理解事物,向学生证明并表扬他们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对学生的见解有所批评时将理由解释清楚。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愉悦的教学环境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
物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一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与观点。二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事具有独创性的活动。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为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笔者将物理活动课分为竞赛类、趣味类、实用类三种类型,针对每一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三以教师的师爱和激情调动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力求形成积极主动、和谐进取的物理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种氛围中得到自然而充分的生长。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合作建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物理学习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物理认知结构或扩大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起重要作用。学生主动参与是激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相互作用的源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其创造性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化创造意识、创造思维为创造人格的保证。
(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
教学中首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结论的获得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三)引导学生合作建构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这种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同时,当学生想要完成自己个人力量难以实现的学习任务时,他必然要寻求帮助、寻找合作、学会与环境相适应。因此须引导学生在探索、发现和建构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引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赞赏、争论、接纳。启发学生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批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学会在竞争中追求合作,在合作中争取先进,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物理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实验发现规律,通过实验验证结论,这是实验最基本的两项功能。通过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已经想到了方法,得出了结论,但想到了是否就能做到呢?这时就应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思维成果,考察创造性思维成果可行性和合理性,让学生们逐渐建立起“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思考解决方案——动手验证”的理性的科学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着重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核心
创造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是合理、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将有关信息进行重组,产生新的结果。教师要通过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
(一)教学中要注重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师的提问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的重要手段。发散性提问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其典型的形式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那会怎么样?”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求异引导,可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思维,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二)问题解决时要提倡一题多解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要提倡一题多解,这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措施。提倡一题多解,应鼓励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进行探究,应鼓励学生灵活地转换思路选择最佳解法。
(三)注意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教材和教师授课的内容并不总是完善和唯一的,应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四、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动力。在物理教育中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创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思想方法。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在复旦大学演讲后,记者采访他时问:“你认为要成为一个有创见的物理学家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朱教授回答:“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毅力。”当然他的成功还包含了其他的素质,但莫不与他强烈的好奇心有关。
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思,善于观察,从而发现其中的奥秘,引发学生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创造性的起点。人们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正是创造性想象迸发的时候,怀疑是探索科学的向导,它对创造性的形成颇为有益,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多方诱发学生的好奇 心。
1.多方设疑,激发好奇。
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寻求答案的欲望。如,在教学《压强》一节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图钉做成帽大钉尖呢?为什么砍柴时先把刀口在砺石上磨一磨呢?为什么大卡车后面的轮较宽呢?为什么书包背带要做得宽一些呢?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继而产生了想探索谜底的欲望。
2.创设情境,引发好奇。
即创设特定条件、特定环境下的一些反常现象,打破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诱发好奇。如,教学“大气压强”一节时,教师将甲试管装满水,再把乙试管(口径比甲试管稍小一些)放入甲试管,问学生:“将它们倒置过来,乙试管会掉下来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会掉下来”,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结果观察到乙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会向上运动。这一现象与原知识结构产生矛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是一个凭借物理直觉提出猜想、大胆尝试、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物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知识规律。当学生逐步具有了一定逻辑思维习惯以后,作为教师就更应该鼓励他们在思考过程中进行大胆想象。笔者经常在教学中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譬如: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世界将会……,进而假如没有力,世界又将会……,假如我家全用太阳能……,假如我坐的飞机速度超过了光速……,假如由我来设计一辆汽车、一架飞机和一座房屋,它们将是……学生们的想象给我展现了一个个新奇、多彩、充满童趣的空间,有的想象还有一定深度呢,而有的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真可谓异想天开!初中孩子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活泼的天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有了丰富的想象,教师还应适当引导他们捕捉自己思想的“火花”,即“灵感”,这种“灵感”并不需要严密的逻辑、精确的计算,应该是思维的跳跃,独特的感觉,鼓励他们把这些闪现的灵感随时用一个专门的小本子进行记录,让他们能够从这些非逻辑性的想象中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资源。
(三)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通过创造条件使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可以使学生产生模仿尝试的欲望,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首先可邀请学有所成的校友回校做报告,介绍自己的创造历程与体会,使学生有机会和有创造性的人面对面直接接触。其次可通过听故事、看录像等形式,帮助学生间接接触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再次教师还应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如改进教案设计、不断探索新的授课风格、不断充实新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不失为影响学生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前教学中我只注重尖子生,忽视了后进生。通过自己不断的业务学习,认识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大胆采用了“自主互助型课堂”教学模式,精心研究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在教学中以精确的试验、富有表现力的手势及其他体态语言,以迭宕起伏的教学节奏或实物、游戏、幽默、笑话等来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人人动口动脑、人人跃跃欲试,全方位调动其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精力集中起来,使人人都有所收获。我深入了解学生及学情,将学生科学分组,每八个人一个学习小组,让好、中、差的学生有机结合,好的帮助差的,带动中间的,让其都有机会谈评说议,指导其课堂上“荣辱与共”共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比学赶帮超,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所有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二、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坚决将教学进度慢下来
由于初三面临升学,多数学校都是上学期讲授完初三的全部内容。而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有些化学用语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在教学中为了赶进度,只照顾一部分尖子生,不管其他同学会不会、理解不理解,一味赶进度,造成很多同学吃夹生饭,知识前后不连贯,理解不了,对化学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一般在四月中旬学习完课程,采取稳扎稳打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培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例如让学生和老师同台做实验,让学生做老师的小帮手: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形成竞争氛围,每个班级都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大家开展学习竞赛,评选优秀学习小组;发挥趣味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绪言时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瓶吞鸡蛋”等奇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了学习化学的愉悦性;重视每节新授课的导入,创设学习情境,每一节课我都非常重视课程的导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趣味小实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辟第二课堂,将化学学习融于生活中,如设计实践作业“调查家乡的水污染”、“调查家乡土壤的酸碱度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真正体验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后进生学习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教学中针对化学课特点,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每一类题目都要总结解题规律、解题方法,明确解题原理,而不是让他们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可把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编成顺口溜,如“化合价口诀”、“方程式书写口诀”、“制取气体口诀”等,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后进生”身上,多进行方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五、多关心鼓励学生,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使他们与班级融为一体,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教学中我努力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理解学生,把每一名学生都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肯定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使学生在磨练中扬起自尊的头颅。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来不挖苦讽刺打击他们,在课堂上我总是找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他们,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安排一些成绩优秀、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对他们进行一帮一、兵教兵活动。同学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但对好同学的话却言听计从,学习积极主动,有时令当老师的都不由得心生妒忌。这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在各方面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融为了一体。
六、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分层评价
1 设置探究情境,诱发学生提问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有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促使学生认真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62页“观察与思考”实验二(溴丙烷的水解实验)[2]
在上本节内容时,笔者并没说今天是上哪节课,而是以问题形式给出今天的上课内容:今天我们要来讨论一下如何鉴定溴丙烷中的溴元素?请同学们自主或合作设计实验来加以验证?
生1:加AgNO3溶液,能看到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这种思路占了大部分,学生一看到溴元素的鉴定就很直观地沿用了原有知识,而忽略了新的情景。
生2:先滴加氯水再加苯,振荡静置后上层呈橙红色。
生3:我认为生2的现象是肯定不会出现的。因为苯与溴丙烷是互溶的,不会出现分层现象。
但是对于是否会有溴单质被置换出来,并不是很确定。
师:大部分认为生1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来用实验确认一下。
实验后没现象。学生沸腾了……
生4:老师,这是不是因为溴丙烷是非电解质,不存在溴离子所以加硝酸银无现象?
师:问得好,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要验证其中的溴元素的话又应怎么操作呢?
学生又开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了正确的方法。
这个教学过程虽说比较费时间,但却如同开发矿藏一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地产生认知碰撞,不断地产生问题,又经过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
2 教师示弱,诱发学生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例如,引导学生辨别分析错误的或繁琐的解法,在辨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证明,经常让学生辨析错解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有利于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3]习题课
1.92 g 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 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如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标准状态下一定体积的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通入氧气的体积是( )
A. 504 mL B. 168 mL C. 224 mL D. 336 mL
教师讲授演示解法:
解:设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 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 mol
n(Cu)=1.92÷64=0.03 mol
-——5.61×10-11、 OH——1.28×10-10。
生:HClO——2.95×10,为什么Ca(ClO)2中通CO2,少量CO2:Ca(ClO)2+CO2+H2O=CaCO3+2HClO,足量CO2: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这不是矛盾了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从酸的强弱来看这两者是矛盾的。但为什么两者都对呢?生:还有一个例子啊!CuSO4+H2S=CuS+H2SO4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是因为有沉淀的生成,使这个反应能发生了。
师:那么NaClO溶液中通CO2呢?
生:和 ONa中通CO2一样,无论CO2多少只生成NaHCO3。
若教师平铺直叙地上课或直接展现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学生没有认知上的冲突可能不会去质疑,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质疑的平台,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意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提问能力。
4 重视化学实验意外,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化学赖以生存并不断发展的基础,是化学学科的生命线。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要求创设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促进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未知知识产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产生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案例4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实验手册中实验19 [5](设计方案并实施Fe2+、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
这一课中,大部分学生都按照上课内容一步步做下来,现象明显。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个角落特别热闹: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一听知道他提出了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于是反问他们。
师:你们推测一下可能的原因?
生1:氯水有漂白性?
生2:不可能,又没有有机色素。
生3:Fe3+Fe2+?也不可能啊,氯水是氧化性物质,并且还有气体啊……
一个意外的举动引出了一个意外的探究性课题,最后的结论是:氯气氧化了KSCN,KSCN+8Cl2+9H2O= H2S[欢迎光临lunwen.1keJIAN.COM]O4+KNO3+CO2+16HCl。并且用实验得以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要善于捕捉一些学生看似意外的举动,及时与学生交流,充分展示并肯定学生的发现和见解,而且引导学生上升到思维层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5 观察研究生活,诱发学生提问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生产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化学知识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了解、认识生活、生产,并从中提出问题,如发酵粉原理、灭火器原理等等。教师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5 在上酸碱中和滴定时讲到酸碱指示剂作用原理时,笔者说这些指示剂最初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这时有同学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夏天吃杨梅时杨梅汁碰到白衣服上是红色的,用洗涤剂一洗变成蓝色的了,是不是也是指示剂原理?笔者一听马上肯定并表扬了这个同学。后来在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有一组学生就以“用植物色素制取酸碱指示剂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研究。
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是有效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索的措施。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开拓性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2,7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57-02
引言
西方经济学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是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依研究对象,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价格理论、博弈论、经济增长及波动等知识。在本科阶段,要求应用供求分析框架分析经济现象,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及其应用范围,培养经济学直觉,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深入理解和驾驭市场经济基本运行规律成为必然趋势,学习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重要性凸显。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就成为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的核心课程,在二十多年的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中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相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法》中载明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基于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改革迫在眉睫。鉴于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西方经济学授课实践及思考,提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教改方案。
经济管理类教师和学生已认识到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但该课程涉及到数学基础、实证分析等知识,课程体系复杂,讲授难度大。许多学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角度,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蔡秀玲、邓春宁(2007)结合中国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提出应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封闭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结构式教学与创新性教学几个方面的关系,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李丹(2011)则从课程教材建设、考核分析改革等角度,分析如何提升学生的经济学分析能力。卫志民(2011)鉴于中国大量应用西方教材,缺乏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关注的现实,提出应努力运用中国经济实例阐述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并据中国国情对西方主流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取舍、调整,编著以学生为本的教科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詹新宇,蒋团标(2011)指出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语意模型、几何图形和数学模型三位一体的“意、形、神”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田国强(2005)则对西方经济学基本框架作出了总结,认为规范的经济理论框架有五个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对结果进行比较评估,为经济学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系。方鸿(2012)总结了中国非经济类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现状,认为存在教材使用性、针对性差,课程考核不合理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改进措施。刘越(2012)进一步从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加强方法论、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创新考核方式、教师备课要充分等角度,分析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的衔接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大二下学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之后开设。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设置为96学时,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48学时,微观经济学中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公共品供给;宏观经济学中开放经济宏观均衡、宏观经济流派限于教学时数,教师难以有充分时间介绍相关理论。学生在论文写作及复习考研过程中只有自学相关理论新进展。在西方经济学日益数学化的今天,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本科层次的中级西方经济学需要相应的数学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各校由于学时限制,在高等数学讲授过程中,往往只讲到不定积分,例如,对于在经济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常微分方程基本不讲。这对后续经济学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降低了学习效果。尤其是经济学高级课程的学习,需要更为深厚的数学基础,因此,在课程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强化数学课程的训练,为高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问题。教材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教材中强化经济现象的分析与解读,有利于提高经济学的分析、理解能力。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更侧重理论介绍、相关定理证明,缺乏相关经济现象的解读与分析。特别是现有教材主要集中于中级水平教学,以在国内大学中应用范围较广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为例,就属于中级水平教材。相反,在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中,有成熟的初级、中级、高级教材,教材目标定位明确,为分层次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3.教学手段、方法落后。西方经济学课程更侧重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分析及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习惯于介绍相关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相关模型、图形。缺乏对于相应理论分析工具的经济学含义的解读。师生互动缺乏,为应付考试的需要,学生被动地记笔记。相应地,对经济学工具如何用于分析经济现象,培养经济学直觉则相对缺乏。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设置分层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专业、数理基础的强弱,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对经济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及训练。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初级教材比较缺乏。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的教材以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为主,该教材具有很好地经济学直觉培养和训练。不过,该教材经济现象及案例分析以美国本土案例为主。因此,我们应组织力量编著能够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材显得尤为迫切。在编著初级教材的基础上,对各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经济学专业在先修初级课程基础上,再继续学习中级课程。非经济学专业,只需学习西方经济学初级教程,培养经济学直觉,采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强化案例教学,提高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习效果。例如,用简单的供求曲线分析为什么“看病贵、看病难”从经济学角度难以成立。看病贵的问题表达的是价格上涨,可以寻找近二十多年医生、护士等供给变化相关数据,再寻找就诊人数变化的统计数据,通过比较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原因。从基本的供求定律来看,价格上涨将引导资源向医疗部门转移,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进而降低医疗服务价格。为什么上述价格机制难以起作用呢?关键在于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受到制约,医疗行业的行政管制,限制了资源向该行业转移。进而才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通过类似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对供求定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理论应用于分析现实时,应注意经济分析中假设条件变化的重要性。
3.改进考核方式。现有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为主,往往造成学生对于课程学习集中于期末考试前几周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试卷内容也以知识要点考核为主,缺乏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阅卷过程也以标准答案为主,该考核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知识记忆能力。因此,在试卷设计环节,应增加现实案例分析类题型,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验表明,在经济学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知识点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我们也应将考核日常化,例如,对日常的课后作业,适时进行批改、总结,给予反馈。对于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完成,应进行阶段性地考试,保证学习效果。考核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采用课程论文,案例分析形式,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工具分析经济现象,并进行课堂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4.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上,应改变满堂灌形式,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正如,有学者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和数学语言),营造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引导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刘金石、刘方健,2011)。首先,用生活的实例,尝试着用经济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转换,从生活中品味经济学,这样可使经济学概念变得更为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其次,在学生养成经济学思维习惯之后,尝试着让学生将其转化为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图形及函数关系进行表达,进而通过构建模型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和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完善的同时,改进多媒体课件表达形式。引入课程网络互动式教学,组织教师在线答疑,搭建第二课堂,提高教学效果。虽然多媒体课件在图、声、形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过于依赖课件的现象。传统板书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图形和数学的演绎步骤,更好地理解经济模型背后的含义。因此,应综合运用多媒体课件及板书,发挥各自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3-46 .
[2] 方鸿.高校非经济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32-34.
[3] 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4):153-154.
[4] 刘越.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9):19-25.
[5] 刘金石,刘方健.教学方式创新:运用经济学的三种语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1,(9):87-89.
[6]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4.
【关键词】测角交会;测边交会;误差椭圆
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周期日益缩短。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测绘城市地形图和布设城市工程测量控制网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以上测量工作中,经常用到以控制点为极点,以X轴为极轴,以极角和相应极径为变量的点位误差曲线。点位误差曲线图的应用虽然很广泛,在它上面可以图解出控制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差,从而进行精度评定,但是它不是一种典型曲线,作图不太方便,因此降低了它的实用价值。点位误差曲线总体形状与其相应的椭圆相似,通过一定的变通方法,可以用点位的误差椭圆代替误差曲线进行各类误差的量取[1],具体量取方法见参考文献1。
1 交会法放样点位
在地形测量或工程测量中,当用图根网、图根锁或经纬仪导线测量的方法布设的图根控制点或工程控制点,尚不能满足大比例尺测图或工程放样的需要时,可以采用交会法作进一步的加密。根据观测量的不同,交会法分为角度交会和距离交会,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量的效率。在工程测量中,采用交会法放样点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
通过对交会测量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到采用前方交会法放样点位时,放样点位的主要误差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4]:
1.1 仪器本身及安置误差的影响
在使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放样点位时,首先要在已知点上安置仪器,仪器在测站点上所造成的观测误差与仪器的安置精度有关,即仪器对中误差、整平误差势必影响放样点位的精度,例如整平时,圆水准气泡略偏一格,对中影响为5mm左右,所以在放样点位时,仪器应注意精确整平、仔细对中。
另外,还包含仪器本身的误差,如仪器的竖轴与水平度盘不垂直、水平轴与竖轴不垂直、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仪器的标称中心与真实中心之间的差异;仪器照准部转动时,由于垂直轴和轴套表面的摩擦力,使仪器基座产生弹性扭转,和基座相连的水平度盘随之发生微小的方位变动,导致角度观测中方向观测读数产生误差;支承仪器基座的脚螺旋,其螺杆与螺母间有间隙,转动照准部时,螺杆在螺母内移动,带动了基座和水平度盘,使水平度盘产生微小的方位变动,也会导致角度观测中方向观测读数产生误差;仪器水平微动螺旋弹簧的弹力不足或油腻凝结,旋出水平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弹簧不能迅速伸张,使微动螺旋杆和微动架之间出现空隙,在观测过程中,弹簧逐渐伸张把空隙消除,使视准轴离开照准目标,同样会对角度观测中方向观测读数带来误差。
在测边交会中,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时,测距仪中测相设备本身的误差、幅相误差、发光管光相位不均匀误差和测距仪内部光、电固定信号串扰产生的周期误差都会对距离测量带来误差。
1.2 放样点的标定误差影响
根据放样数据在实地标定放样点位时,由于标定点位与仪器照准目标不一致,就会对角度测量的方向观测值产生误差;如果使用的是测边交会法,同样会对距离的测量产生误差。
在点位标定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也会对观测成果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2 交会法放样点位的误差椭圆
交会法放样点位是工程测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放样方法,根据实际操作中使用观测量的不同,交会法分为角度交会法和距离交会法。
2.1 角度交会法
角度前方交会法是角度交会法放样点位时使用最多一种方法,比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当建筑物上的某些点子离开放样控制点很远,直接量距不便时,则用角度前方交会法进行放样较为有利。使用此方法需考虑交会图形对精度的影响,通过对该方法放样点位的精度分析,为直观说明交会角与点位误差的关系,这里给出单个三角形测角前方交会在几个典型交会角下的点位误差椭圆,如图1所示,分析不同交会角条件下点位误差的分布随交会角而变化,可得规律如下:
2.1.1 测角前方交会角 时,交会点的点位误差椭圆长、短半轴相等,说明平行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和垂直于AB方向的误差相等;
2.1.2 当 时,长半轴平行于起始边AB,随着交会角的再增大,长轴也逐渐增大,而短轴有所减小,说明平行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增大,而垂直于AB方向的误差减小;
2.1.3 当 时,长半轴垂直于起始边AB,随着交会角的再减小,长、短均增大,长轴的增大尤为显著,说明平行于和垂直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都增大,而垂直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增大显著。
如果不是正前方交会,则基本情况并无多大改变,只是点位误差椭圆的长轴方向略有偏斜,短轴随着点位靠近已知点的程度,而有所减小,图1中所示的各种测角前方交会的典型图形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角度前方交会放样点位,当交会角 接近90°时,各方向的误差较均匀,当接近30°或120°时,则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需顾及其影响,并采取改善图形条件、提高测角精度或其他有效措施来提高放样点位的精度。
图1角度前方交会误差椭圆
2.2 距离(长度)交会法
距离(长度)交会法也是常用的一种交会方法,经过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该方法放样点位的精度分析得出,其交会角与点位误差的关系:当采用短距离量边交会或长距离测边交会时,点位误差与交会角密切相关。为直观起见,仍采用放样点位在几种典型交会角条件下的误差椭圆来表示,如图2所示。各种交会角的距离(长度)交会的典型图形,假定以测边(量距)的相对误差为一常数绘制。由图2可见:
图2距离前方交会误差椭圆
2.2.1 当交会角 时,误差椭圆的长、短半轴相等,说明平行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和垂直于AB方向的误差相等;
2.2.2 当 时,长半轴垂直于起始边AB,随着交会角的再增大,长轴逐渐增大,短轴有所减小,说明垂直于AB方向的误差增大,而平行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减小;
2.2.3 当 时,长半轴平行于起始边AB,随着交会角的再减小,长轴迅速增大,说明平行于和垂直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都增大,而平行于起始边AB方向的误差增大显著。
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采用距离交会法放样点位,则可以参照上述情况考虑交会角对点位误差产生的影响。
2.3 测角交会与测边交会的分析比较
通过对测角交会与测边交会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测角交会与测边交会对提高点位精度具有互补性。比较测角交会与测边距离交会的误差椭圆可见:各种交会角的误差椭圆的长轴方向与典型距离交会的误差椭圆的长轴方向是相垂直的。如果以交会角 的交会称为远方交会,垂直于起始边的方向称为纵向,平行于起始边的方向称为横向,则在远方交会时,距离交会有利于控制纵向误差,测角交会有利于控制横向误差,两者具有互补性。
3 总结
通过上述对测角交会和测边交会放样点位的精度分析,可以比较明确的看出点位误差椭圆的分布状况,由点位的误差椭圆可以辨别点位在各个方向上的误差大小,从而控制点位在不同方向上的精度。在实际工作中,测量方法的选用要与仪器条件相结合:测角交会长期以来被广泛使用,距离交会是在测距仪应用后,长距离测边才变得简单易行。针对单三角形测角交会的特点,当图形条件较差时,可采用多点交会或距离交会相结合来提高交会精度。
参考文献:
[1]葛永慧,测量平差,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高井祥,测量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黄维斌,建筑工程测量,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诊所门诊病人37例,所有病例均经县级以上医院进行头颅CT或MRI,脑电地形图检查,排除颅内吗,颅外其他疾病所致头痛。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女性占24例,男性13例,年龄在16-55岁,偏头痛发作每日1-5次22例,5次以上者有7例,发作与月经周期4例,有家族史者6例,普通性偏头痛26例,典型偏头痛2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给予复方羊角片5片,口服,3次/日,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2次/日,早晚各一次。谷维素20mg,口服,3次/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总疗程3个月,治疗期间禁服用其他止痛药物。
1.3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复发率判断疗效,⑴痊愈 治疗3给疗程后偏头痛未复发,⑵显效 治疗3疗程发作次数减少75%以上,发作时间短,头痛明显减轻。⑶有效 治疗3个疗程后偏头痛发作此数减少45%以上,发作时间短,头痛明显减轻。⑷无效 治疗3疗程发作次数、时间、症状与治疗后前无改变,
2 结果
治疗3各疗程后所有患者偏头疼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有明显变化,37例中痊愈23例(62%)),显效8例(22%),有效3例(8%),无效3例(8%),总有效率为92%。治疗中1例患者出现血压偏低,给予停药后逐渐好转,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偏头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发作性颅内外血管运动和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慢性复发性疾病,临床特点为突然发作的头部剧痛,多为单侧,伴以恶心,呕吐。偏头痛发作过程和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异常有关。发病机制有下列几种学说:(1)传统血管学说;(2)神经血管假说;(3)5-羟色胺能神经元异常学说。另外偏头痛的发病与血小板异常以及某些介质如血栓素、前列腺素、5-羟色胺、单胺氧化酶(MAO)有关。其中MAO活性降低,以上其他介质增,激活血小板使之黏附聚集于血管壁使血管收缩。盐酸氟桂利嗪为脂溶性,是一种具有高选择性的钙通道阻滞剂,通过血脑屏障与脑血管平滑肌上的电压依赖性通道上的高特异性点位结合,减少静脉收缩,防止各种原因刺激下钙离子过量跨膜进入细胞而造成细胞损害,使钙离子内流减少,细胞内钙浓度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同时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抑制其收缩,抑制5-羟色胺,钾、前列腺素E2、血栓素A2、儿茶酚胺等引起的血管收缩,也能抑制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加强异丙肾上腺素松弛作用,明显地改善脑循环,增加氧分压,从而达到缓解血管痉挛,对血管收缩物质引起的持续性血管痉挛有持久作用,扩张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达到预防偏头痛的目的。曼谷努尔·玉山等[1]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260例,结果显示头痛程度评分(VAS):入组时、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的VAS评分分别为12.5、9.3、6.1、3.1,经两两比较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
中医称偏头痛为“头风”、“脑风”、“偏头风”、“头痛”等,多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病机为气滞、淤血阻滞清窍,脑脉痹阻,不通则痛,治疗原则上行气活血,疏风通络止痛。复方羊角片主要由羊角、羌活、川芎、白芷、制川乌等药组成,可活血祛风、平肝镇痛,用于瘀血阻滞、风邪上扰所致的偏头痛发作。孙学英等[3]将115例偏头痛患儿随机分为!组,治疗组(58例)服用复方羊角胶囊,对照组(57例)服用正天丸,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及防止复发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47例,有效率为81%;观察组有效36例,有效率为6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2年随访,治疗组头痛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以他们认为复方羊角胶囊对小儿偏头痛有很好的治疗及预防复发的作用。我们认为方中羊角平肝凉血、熄风止痉;羌活祛风散寒,既可凉血平肝,熄风止痉,又可温阳散寒通经止痛,可用于风寒湿邪痹阻于头,久病入络,寒热错杂之证;川芎能抑制大脑皮层及扩张周围血管,对脑缺血、缺氧引起闹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白芷能祛风且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制川乌善治厥阴经、太阴经头痛及头痛连睛。所以我们认为本方巧妙合理地将羊角、川芎、羌活、白芷、制川乌等药按比例组合在一起,所以对偏头痛具有良好的效果。
头疼发作前,病人大多数出现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谷维素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内分泌的作用,可以改善偏头痛症状。莫伟强等采用大量谷维素大剂量顿服治疗偏头疼42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85.3%。他们认为谷维素大剂量顿服治疗偏头痛有效、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本为我们采用复方羊角片、盐酸氟桂嗪和谷维素联合应用,结果显示痊愈23例(62%)),显效8例(22%),有效3例(8%),无效3例(8%),总有效率为92%。治疗中仅1例患者出现血压偏低,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由此可见三者连用,适合长期预防偏头痛,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且治疗过程中较好引起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曼谷努尔·玉山,玛依努尔·买买提.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J].北京医学,2011,33(2):195-196.
[2]于洪波.尼美舒利分散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55例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B):185-186.
关键词:数据结构;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作为(1980-),女,山东莘县人,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讲师。(天津 300387)邹晓健(1978-),男,吉林德惠人,军事交通学院政治部,讲师。(天津 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58-02
“数据结构”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有关计算机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操作等的学科。[1]“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和信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教育部计算机专业委员会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并具体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为“研究型”及“工程型”两大类。[2]该目标的提出为计算机课程建设及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及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具体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加强“数据结构”课程建设,探讨不同类型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数据结构”课程建设主要关注教学手段的完善,例如“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网站的建设、[3]动态教学软件的研究以及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4,5]很少顾及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案例引导。另外,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教育一般着重于培养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重视,这样导致了不少学生对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能很快适应,他们的创新能力差。
本文重点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实施的重点在于案例选择的侧重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力争突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课程组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不断地改进与发展,在培养不同类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数据结构”教学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课程的核心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在不同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对不同数据结构的操作并讨论一些经典的算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据的逻辑结构的理解较容易,对数据存储结构的理解相对较难,对不同存储结构基础上的不同数据结构中算法的理解则仅限于表面,对算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过程难以理解,并且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综合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普遍薄弱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沃思说过“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足以见得算法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在合理的数据结构基础上,算法是对数据结构的操作(运算),是数据处理的核心。对于传统“数据结构”的教学,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的培养则显得比较单薄。算法设计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多做多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达到自我提升。因此,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前导课程基础较弱,尤其指针部分
“数据结构”以学生对编程知识的掌握为基础,数据结构的描述语言主要为类c语言,并且大量地用到了里面的指针等知识内容。大部分同学对指针运算掌握不扎实,不能将其灵活运用,导致了算法无法实现,学生缺乏成就感,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复习指针部分知识以外,还要利用实验实践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3.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与实际应用相脱节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对“数据结构”相关内容的实际应用讲述得不够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困惑。即便讲述过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也主要偏重于工程应用,对数据结构科研方面的意义探讨极少,这样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读研究生阶段时非常吃力,很难将自身调整到研究的状态。为了响应国家的“研究型人才”及“工程型人才”的分类培养目标,必须兼顾学生进一步学术深造和提高工程实践两个培养目标的需求,在教学内容和案例选择上要有侧重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以后实际的应用相结合。“数据结构”不仅对于工程实践非常重要,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尽量给出一些偏重算法研究的案例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以后继续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尽早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不同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笔者将近几年国家研究生统考题穿插在每章最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其专业素质,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基于案例引导的教学方法,并且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案例。
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是将案例的实施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讲的知识点设计一个具体案例,在讲授过程中以该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一应用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逐渐引出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实现过程中消化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的设计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案例的设计除了一些验证性的外,还应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验证性案例用来帮助理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建立起数据结构和相应算法的概念,培养学生基本的算法设计能力。验证性案例较简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因此验证性案例对于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没有特殊区分。综合性案例是指一些实用性强、应用价值高的案例,包括问题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用户界面设计、多人合作以及一整套软件工作规范性强的工作。研究型综合案例需要学生查阅算法、模糊数学、图论等资料,这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更高要求。因此,对于综合性案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兴趣选择不同的设计性题目,自愿结成小组,并且协调好内部分工,定期举行小组讨论等。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知识点为主,以学生上机实践以及做课后作业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只会应试不会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导师”的角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案例,根据案例任务需要按照3~5人建成标准组并细化分工。教师重点负责准备案例,并且根据每组完成任务的不同,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指导调研、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案例完成后,教师需带领学生分析和总结案例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效果,除了采用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外,还采用了其他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汇报、教师或学生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对于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相似,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对于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来讲,教学目标应侧重于软件工程规范的训练及培养,提高学生组织数据及编写大型应用程序的能力,教学内容侧重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多人合作等基本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和学习。教学手段除了依赖于动态ppt、动画演示、算法演示软件等,还应该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引导工程型学生参与程序设计论坛、学习群等;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学术论文检索能力;鼓励学术型学生参加算法设计论坛以及学习一些算法分析工具的使用等。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给出一些延伸的阅读文档,指导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后进一步拓展思维、拓宽视野。
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评价方法,此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最终所能达到的专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广泛借鉴国外高校的Assignment的评价形式,采用阶段性作业、期末大作业、撰写实验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为了防止学生从网上下载源代码或者抄袭等非诚信行为,还要对学生进行汇报答辩。对于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工程型学生,应注重程序设计文档是否规范、完善;程序的调试和测试是否科学、合理。对于研究型学生,应注重问题调研是否够全面、算法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等。
三、结语
在适应IT行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教育部提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该目标的提出为计算机课程建设及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从“数据结构”课程入手,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组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在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推广到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当中,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尤其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的实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教育部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数据结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