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纪昌学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六年级下册综合应用116页---117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校园操场的大小,按要求设计运动场;能够选用恰当的比例尺画出运动场平面图,并正确计算运动场占地面积、建筑材料造价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复习巩固圆、比例、面积、体积、周长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运动场设计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要求确定运动场内侧的直、弯道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将新建一个小型运动场,正在征集设计方案,请大家踊跃参加。(教师板书课题)小型运动场的设计要求如下:
①运动场共设四条跑道;②最内侧跑道的内沿长200米;③每条跑道宽1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及设计要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为探究活动的展开做铺垫。】
二、自主探究
(一)明确跑道的有关数据,绘制平面图
1.设计运动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学生可以先小组讨论交流,再结合以下问题提示来确定自己的设计思路。
①明确跑道的结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
②需要确定哪些数据。
③按适当的比例绘制平面图。
2.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达成共识:设计成如书上116页的运动场比较好,因为多数运动场都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半圆组成,占地面积较小;长方形的长是直线跑道的长,宽为50米,宽是两个半圆的直径,由此可以计算出最内侧跑道所在圆的半径约为16米(100÷2π=100÷6.28≈16m);学生可以根据以上数据按合适的比例把跑道平面图绘制在白纸上。
3.学生交流展示绘制的平面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一方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也复习巩固了圆、比例等有关知识】
(二)明确建造运动场的有关问题
1.美丽的运动场已经设计好了,接下来需要考虑建造运动场的有关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自由说一说。
2.出示问题并解决问题:
①如果要给运动场铺上20厘米厚的煤渣, 一共需要多少立方米的煤渣?(学生计算,指名汇报)
②运动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计算,指名汇报)
③怎样确定100米和200米赛跑的起跑线?
④如果要给4条跑道铺塑胶,每平方米价格是17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汇报计算的思路,而后独立计算)
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用到哪些知识,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四大组各解决上面的一个问题,最后各组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建造好的运动场,先提出四个常见问题,再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明确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完善运动场设计
设计好的运动场已建造好了,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场的作用,可以在场内设计怎样的运动设施呢?学生先小组讨论,而后把自己的设想在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谈谈自己亲身经历了运动场设计、建造并完善的全过程之后,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里表现得非常好,能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比例、周长、面积及体积等知识解决运动场设计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收获,使学生感受到与同伴一起分享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过程。学生只有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剧场;建筑声学;混响时间;噪声控制;吸隔声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各地在以省会城市为主的大城市兴建了一批大型剧场、音乐厅、戏剧院等文化艺术中心。在这些建筑中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不太成功的案例。我有幸参加了几个剧场的声学装修设计,虽然一些项目建成后得到了业主的认可,但回过头来看还是有不少的遗憾和不足。在此以华亭剧场为例,对以往所作声学设计的成败做个总结,同时也谈一些我对剧场建筑声学设计的一些粗浅认识。
1 剧场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
剧场设计的根本任务是为观众提供理想的视听享受场所。作为听音场所,剧场、音乐厅等厅堂建筑的听音质量是第一重要的,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建筑设计的成败,而建筑声学设计是声学设计的基础,更是做好扩声系统的基础。没有合理的建声环境,再高档的后期装修,再先进的电声设施也无法弥补先天的声音缺陷,从而导致使用效果的大打折扣。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室内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两大部分。
1.1 音质设计
混响时间是目前音质设计中能定量估算的重要评价指标。 它直接影响厅堂音质的效果。混响时间是指声音自稳定状态声压级衰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某频率的混响时间是指室内声音达到稳定状态,声源停止发声后残余的声音在房间内反复经吸声材料吸收,平均声能密度自原始值衰变到百万分之一(声能密度衰减60dB)所需要的时间。记作T60或RT,单位是秒(s)。房间混响时间长短是由它的吸音量和体积大小所决定的,体积大且吸音量小的房间,混响时间长,吸音量大且体积小的房间,混响时间就短。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发干,枯燥无味,不亲切自然;混响时间过长,声音就会变得模糊不清楚。只有合适的混响时间才能使声音圆润动听。那多长的混响时间才适合呢?不同功能的剧场厅堂所需要的混响时间也不尽相同。如表1-1所示:
表1-1 不同功能剧场T60(s)500HZ~1000HZ
话剧场 戏剧场 歌舞剧场 音乐厅 综合类剧场
0.9~1.2 1.0~1.4 1.2~1.6 1.5~2.0 1.5~2.0
由此表可以看出混响时间的长短与语言清晰度要求有关,对语言清晰度要求高的厅堂混响时间较短些,音色优美圆润的厅堂要求混响时间较长些。控制混响时间是进行室内音质设计的主要内容。
1.2 背景噪声控制
建筑声学设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背景噪声控制。背景噪声也称为本底噪声,是指在发生、检查、测量、记录系统中与有用信号无关的一切干扰。在环境影响评价(EZA)中,背景噪声是指除研究对象以外所有噪声的总称。如剧场外汽车的鸣笛声、飞机的轰鸣声、女士高跟鞋敲击地板的声音、剧场外人的喧哗声,甚至还有相邻剧场演出的声音。背景噪声控制就是要屏蔽掉这些和剧场演出内容无关的声音,让剧场内演出有一个纯净的声学环境。
那么如何运用建筑声学的手段来控制混响时间、降低背景噪声呢?背景噪声的控制主要依靠做好剧场的隔声与吸声,而混响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吸声和观众厅容积有关。
华亭影剧院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西城区,是为全县市民服务的兼电影放映、演出、会议功能的多用途剧场。总建筑面积:9497平方米,固定座位1170个。建筑高度:26.5m ,建筑层数:地上1层(局部2层),地下1层,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屋顶为钢网架结构。
2 隔声
2.1 空气传声的隔绝
空气传声的隔绝主要依靠建筑维护结构,包括墙壁、楼板、门窗等,都具有隔绝空气声的作用。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主要由他的质量、强度、阻尼和频率等因素决定。当频率在125HZ~4000HZ的范围内时,则质量起主要控制作用。维护结构的隔声量是随频率和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这通常成为“质量定律”。
以往,我国剧场的维护结构以砖墙为主,240厚480kg/的砖墙(双面粉刷,下同)的平均隔声量约为53dB, 370厚700kg/的砖墙的隔声量约为56dB, 490厚840kg/的砖墙的隔声量约为61dB。现在随着抗震要求的提高,框架结构被广泛采用,490厚的砖墙840kg/的重量让框架结构不胜重负。
华亭影剧院前期建筑设计采用了200mm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屋顶为钢网架结构上覆120厚彩钢板混凝土叠合屋顶。200mm厚度的现浇实心钢筋混凝土墙的隔声量与240mm粘土砖墙的隔声量接近,约为53 dB;网架上架覆钢筋混凝土叠合屋面,其性能基本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板屋面相同。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和彩钢板混凝土叠合屋顶为华亭影剧院隔声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门窗是围护结构隔声的弱点,特别是华亭影剧院集会议、文娱、休闲为一体,所以隔声门为双层,双层门之间设“声闸”。声闸内做强吸声处理,两侧墙体均贴附50厚玻璃棉外封穿孔埃特板,并做0.8厚白色穿孔金属板上覆50厚玻璃棉吸声吊顶。声闸的设置使隔声效果大为提高并能防止亮光直接射入剧场内部。剧场中观众厅和舞台部分除观察窗与放映窗以外不开设窗户。
2.2 固体传声的隔绝
固体传声是由振动物体直接撞击结构(楼板或墙)使之产生振动,并沿着结构传播开去而产生的噪声。这些噪声的振动源包括空调设备、给排水设备、变压器、某些灯光设备、舞台机械以及来自相邻房间通过空气及固体传声传入的噪声和振动等,都将对观众厅的安静造成干扰。将观众厅设双层墙,并将下面的钢筋混凝土梁也分成双梁,是隔绝固体振动声传播的最理想措施。同时进入观众厅和舞台的各种管线最好集中布置,穿墙管线周围缝隙要用玻璃棉赛严。剧场内严禁开洞进线,避免降低隔声效果。
华亭影剧院由于出于节省投资和施工便利的原因没有设置双层墙。在声学装修设计时为了隔绝固体传声,我们紧贴观众厅和舞台主体混凝土墙内侧做了轻质隔声墙,采用50轻钢龙骨12厚两层石膏板错缝拼接内填玻璃棉的做法;观众厅和舞台屋顶网架下做了12厚双层石膏板隔声吊顶,上覆50厚玻璃棉外包黑色玻璃丝布。这两项措施和混凝土墙和叠合屋顶结合形成双层维护,有效解决了固体传声的问题,同时也加强了空气声的隔绝。后期在声学测试时证明这种做法达到了背景噪声控制在NR-25(相当于30dBA)的设计预期。除此之外,设备基础做隔振处理,从声源处杜绝固体声的传播。
3 吸声
剧场建声设计中,舞台部分一般做强吸声处理,避免有多次反射声到达观众席,使声音混乱模糊;而观众厅前部要做一些反射体,让演出的首次反射声尽量多的到达观众席;观众厅后部则以吸声为主,以减少多次反射声,避免混响时间过长而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吸声处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厅堂内的声压级,调整适合的混响时间,以达到满意的听音效果。一般,首先根据功能需要确定剧场的混响时间,然后可以用赛宾公式(3-1)反算求得各频段的总吸声量。
A=0.16V/ T60 (3-1)
(式中:A ―― 为总吸声量,V ―― 为实际容积,T60―― 为混响时间)
华亭影剧院业主定性为:以会议为主要使用功能,兼顾文艺演出及电影放映的综合剧场。鉴于业主对会议功能的重视,混响时间定为比综合类剧场混响时间略低的1.4s左右(125-4000Hz)。确定了合理的混响时间后我们通过计算得出了各频段的总吸声量,再通过计算得出各种吸声材料和构造的面积比例,确定最终的装修方案。
华亭影剧院主要采用以下吸声材料和构造:
3.1 多孔吸声材料
多孔吸声材料有玻璃棉、岩棉、矿棉等,这些材料内部纤维蓬松交错,存在大量微小的孔隙,是典型的多孔性吸声材料,具有良好的吸声特性。可以制成墙板、天花板、空间吸声体等,可以大量吸收房间内的声能,降低混响时间,减少室内噪声。多孔吸声材料对声音中高频有较好的吸声性能。
华亭影剧院在声装中大量采用了50厚32KG/M3玻璃棉作为背衬吸声材料,这种构造做法有效加强了表层材料的吸声性能。由于玻璃棉为松散的多孔材料,在使用时有诸多不便,所以将玻璃棉加工成玻璃棉毡,并且外包玻璃丝布。
3.2 穿孔板吸声结构
在各种薄板上穿孔,背后设置空腔形成穿孔吸声结构。薄板本身并不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但穿孔后并安装成带有一定厚空腔的吊顶或贴面墙则可形成“亥姆霍兹共振”吸声结构,因而获得较大的吸声能力。这种穿孔板吸声结构广泛地应用于厅堂音质及吸声降噪等声学工程中。穿孔板的穿孔率一般为2%-17%。
如果在穿孔板后空腔内填充多孔吸声材料时,空气分子在共振时的摩擦阻力增大,各个频率的吸声性能都将有明显提高,这就兼有多孔吸声材料和穿孔吸声结构两者特点的穿孔板组合吸声结构。
华亭影剧院观众厅后部穿孔石膏板吊顶和木质穿孔板墙面、舞台后墙穿孔木质吸音板墙面以及放映室、声控室穿孔金属板吊顶背衬玻璃棉均属于这种吸声构造,实践证明这种构造各频段的吸声效果都比较理想。穿孔板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有多种材质可供选择,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装修风格。
3.3 薄板共振吸声结构
将各种薄板,例如:木胶合板、塑料板、水泥纤维板、各种金属板等不透气无空隙的薄板,四周固定在墙或顶棚的龙骨架上,板背后留有一定深度空气层,就构成了薄板共振吸声结构。板后空气层必须密闭,以使板具有弹性,这就要求板不是透气的,板周边与龙骨必须紧密牢固的结合,施工时一定要注意板的安装不应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松动现象。由于薄板的共振频率较低,一般为80HZ~300HZ,因此低频声比高频声容易激发薄板的共振,所以薄板共振吸声结构具有吸收低频声的特性。
华亭影剧院在墙裙部分采用了这种结构。观众厅后墙墙裙为600高樱桃木饰面板,400厚空腔,主要为了解决穿孔板和多孔材料低频吸音率偏低的问题。
另外,华亭影剧院声反射体主要布置在观众厅前部。台口两侧和耳光干挂20厚米黄大理石,40宽斜拼角接缝;声桥和观众厅前部2/3吊顶为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白色乳胶漆饰面,让首次反射声尽量多的到达观众席。
4 结论
华亭影剧院声学设计基本成功,投入使用后得到了业主的好评,但在设计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和不足,例如观众厅吊顶为了造型的需要做的较平,楼座后两排的音质较差一些。
通过几次工程实践,个人认为建筑声学设计需要丰富的声学知识和实际工程经验,并把声学要求融入建筑形体和装修设计中,把声学功能与艺术创作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才能使剧院成为音质优异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集2》(第二版)第8章P133-159
[2]《建筑设计资料集4》(第二版)第5章P71
(一)学习动机多样化
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自尊心、进取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其二,考虑到将来能有一份好工作,多挣钱以使自己和家人能生活得好一些。许多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限于对知识的渴望,因此,他们的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及学习动力相对欠缺。面对高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科学地设计课程模块,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习较情绪化
高职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喜欢学习感兴趣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对未知的东西、知识等探究欲望比较强,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趣味性要求较高;二是他们缺少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不熟悉市场情况。而高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最终要进入企业,所以要通过实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实训项目,使他们在实训过程中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
(三)知识迁移能力
较弱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普遍较弱,仅凭老师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案例的分析,高职学生大多无法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这也是学生进企业后常常觉得力不从心、与企业的要求有差距的原因。所以,实训教学的设计应通过贴近调查员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的设计,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学到企业一线市场调查知识,这对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大为有利。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自主学习意识不够,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如果单独完成一系列市场调查实训项目,会有一些难度。因此需要成立项目小组,以团队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扬长辟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高职“市场调研”实训项目设计
(一)高职“市场调研”实训的教学目的
高职“市场调研”的实训项目设计要满足高职教育改革中“以就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理念在课程上和教学上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企业迫切需要既具备基本市场调研理论、实际动手能力又强的市场调查人才,因此,高职“市场调研”进行实训教学的目的是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调研,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理论,掌握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能够分析市场、收集市场信息,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具备组织和实施市场调研活动的职业能力,培养销售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二)高职“市场调研”实训的设计思路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
高职“市场调研”实训教学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角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实训教学,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在实训时,要让学生根据实训项目自主选择调研主题、设计实训方案、编写调查问卷等一系列任务,教师主要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设计者的角色。
2.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人才培养必须满足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实训项目设计时要紧紧围绕“市场调研”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成项目团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和主要技能,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非现场教学和实地调查实训方式的有效配合
一般来讲,非现场教学是“市场调研”实训的主要方式,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计算机软件模拟练习等,但仅用非现场教学无法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所以实训项目必须要设计实地调查项目。大部分高职院校受实训场地、经费等因素影响,实地调查项目的开展受到限制。综合考虑需求与限制,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实训中比较可行的实地调查方式有访问法、观察法,只要课题设计合理,就可以既满足课程实训教学要求,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保证“市场调研”实训的开展。
(三)高职“市场调研”的实训项目市场调研实训的教学内容较多
在设计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实训项目。根据“市场调查员”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市场调研企业实际工作过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可以设计七个实训项目,包括设计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实施市场调查、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评价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调查软件练习。这些实训项目的实训时间应该紧密结合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在各项目的课时安排上,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采用非现场教学、调查软件练习和实地调查按3∶1∶1的课时比例来安排教学。其中,调研方案设计包含抽样方案设计、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资料包含市场预测部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训时主要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每项工作任务。每个项目从开始选题、撰写方案、实施、总结汇报都是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完成的各个阶段都要以小组形式在班级内进行汇报、交流,教师给予指导。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在教师给出的实训项目及其主要实训任务,主动选择贴近自己生活并感兴趣的一些项目,如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调查、学院食堂满意度调查、大学生专升本情况调查等。学生根据项目内容确定了调查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知识得出调查结论,最后将成果写成书面调查报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调查项目不仅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现实环境,还使得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动脑来策划最佳方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对市场调研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课程结束时回收的课程调查问卷来看,该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研”课程实训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高职“市场调研”实训的考核方式
实训课程的考核相比理论课程具有一定难度,要在结合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上,全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1.实行分层次管理
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将实训任务设计成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对于学生不同的项目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最后结合完成任务的层次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满足优秀学生的知识需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开展调研。比如,同样是拦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校内拦截项目(基本任务),还可以选择完成扩展任务,如街头拦问、其他高校校内拦问等。
2.综合评价
采用多角度的考核方式实训教学的考核应采用多角度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这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课程考核的参与者。市场调研课程考核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评价占最终成绩的70%—80%,学生评价占最终成绩的20%—30%,成绩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教师评价时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学生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加深对市场调查实施的要点、调查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总结,同时学习其他同学的经验,学会反思,这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为保证学生互评效果,实施时要采取匿名的方式。其二,课程考核内容方面。应根据各个阶段实训项目完成的情况考核,从书面报告、调查软件操作、口头汇报(综合表达能力)、平时表现等几个方面综合测评学生的实训成绩。其中书面报告所占比重最大,包括市场调研方案、市场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三份作业,是市场调研员应掌握的核心技能。
三、高职“市场调研”实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配合理论课安排实训
时间实训时间安排一般要与“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理论课联系起来,在理论课开课一段时间后开始实训的第一个项目,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例,“市场调查与开发”理论课程课时为17周,在理论课程学习到第10周时,就开始安排学生上实训课,布置实训任务,利用学生的课后业余时间完成一些实训项目,如调查方案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此外,“市场调研”进行分散实训的效果比较好一些。
(二)考核时学生互评要匿名
在实训的考核方式上,学生互评如果实施不好,效果会受到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可能会对评价内容把握不到位、理解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学生可能会互相打高分,降低了互评的效果。因此,在学生评价时统一评价标准、采用现场匿名互评非常重要。
(三)争取与企业合作开发实地调查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育立场;育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2-0017-05
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广受关注在西方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程。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研究教学设计的初衷都在于改进教学,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然而,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发展至今,很多理论观点与实践做法与开始的教育教学初衷有所背离,甚至大相径庭。本文试就教学设计的教育背离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树立教学设计的教育立场进行论述。一教学设计的教育背离之路
在西方,教学设计伴随着教学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进入科学化时期以后而广受关注。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设计的研究起源于杜威、桑代克等人,试图把心理科学成果运用于教育情境。杜威提出建立“桥梁学科”(linking science)的主张,试图建立一座能够沟通学习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知识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桑代克在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等内容的教学设计体系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框架。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出现几大特点:首先,伴随着人口出生率迅速增加而出现学龄儿童的剧增;其次,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激化了美国对其教育科学化的关注;再者,西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带动了把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的风潮。在这些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在追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时就自然地把当时盛行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应用过来,于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通过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然后根据心理学原理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一时期,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马杰的行为目标理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等在推动教学设计走上技术理性道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分解教学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力图通过合规则的行为设计而对教学活动加以控制。在这分解控制的过程中,完整的教学消失了,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和教师,都被排除在了关注范围之外。当作为教育目的承载者的学生消失在教学设计者的视野中时,教学设计就走上了自己的教育背离之路。
到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的发展势头逐渐减弱,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开始受到重视。与行为主义理论相比,认知主义理论考虑到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对人的影响,重视认知因素的作用,主要研究人难以观察的内部心理活动机制和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简单化和机械化的弊端,关注了个体的内部认知结构特点及动机对学习的作用。然而,即使如此,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也没有把人作为一个有情感、有个性差异的鲜活生命,而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他们研究的重点是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可以把尽可能多的外在于个体的客观知识灌输到这个容器中去。而且,在很多方面,认知主义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以往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对原有做法的超越。例如,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关键策略是“任务分析”,70年代的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仍然应用这一策略,不过从过去分析人的行为表现以确定行为目标,转到理解不同知识和技能领域中“能力表现”的发展阶段,运用“任务分析”确定一个学科领域中能够把新手和专家区分开来的不同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有对学生动机情感的关注,也是作为实现其知识灌输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至于这些知识是否真正能为学生所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甚少考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外在于个体而客观存在的,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很快影响到教学设计领域,并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体现出来。这种教学设计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学设计中把知识绝对化,学生客体化的弊端,但它对学生的重视并不是着眼于学生发展,而是工具性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特点达到外在于学生的目的。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前面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做法并没有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在近30年来,西方教学设计研究出现了一种整合化趋向,其基本思路是把各有所长的多种理论组合起来,形成一种大规模的、富有变化的、包容许多可能的策略的系统。教学设计者能够从这些经过大规模整合的教学理论中选择某些具体环节,直接运用于他们所需要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这一思路与教学设计教科书中经常提到的媒体选择流程图的思路基本一致,而且,因为真正的教学要比单纯客观的媒体复杂得多,当人们需要照顾到多方面的需求和标准时,往往并不能从中找到一个完美方案。
在我国,对教学设计的关注和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有三个领域的研究者。一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他们多从技术的视角分析教学设计,研究的内容结构相对固定,相关著作或教材一般采用首先概述教学设计内涵和历史,然后介绍国外比较典型的教学设计模型,再就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分别进行阐述和分析的结构框架,其中的基本内容也大体一致,主要是国外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策略的介绍。因为如上所述西方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背离教育的问题,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这一分支也具有比较明显的重技术轻教育的倾向。二是教学论领域的研究者。他们从教学论的视角,用教学论的术语来分析和表述教学设计问题。虽然他们在努力追求“通过系统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的目标”,但在具体内容和做法上仍然有突出的模式化和把完整教学原子化的倾向。三是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以学习理论研究者为代表。这些研究者把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与教学设计紧密联系起来,以学习的分类和学习的外部条件为主要依据建构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框架,结构相对新颖。但其外在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观,前提性地假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预成性,同样忽略了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偶然性、非线性等特点。
近10年来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是反映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立场的重要舞台。在课程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被广泛宣传和强调。全国各地的许多课堂上,从学生的桌椅摆放,到技术手段的运用程度,到教学内容的曲折呈现,再到师生各自主讲时间的控制,等等,都为了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然而,因为课堂上的这一切都要归结于统一的评价,尤其是地位稳固的同一内容与形式的考试,所以,很多课堂里展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过是舞台上的表演,是“戴着镣铐跳舞”,实质是另一种技术控制的形式,并不具有“育人”的实质价值。
如上所述,纵观教学设计发展的整个历程,虽然最初以优化教育教学为出发点,但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媒体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淡化甚至忽略了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其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逐渐偏离了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走上利用技术,乃至依赖技术去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让教育教学活动削足适履地适应技术需要的技术理性道路。这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始终聚焦于“培养客观知识的掌握者”,而这正是我国当今教育所要批判和摈弃的恶疾。
二、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之品性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也是教学设计逐渐偏离“育人”宗旨,走上技术理性的过程。技术化的教学设计把师生的教学活动看做可以预设和有效控制的程序,试图通过对教学程序的预先设计而控制师生的教学行为并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设计采用原子化的层层分解的方式把整体的教学系统、完整的学生解剖为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如计算机执行程序命令一样,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控制而准确地获得预期结果。然而,这种技术化的教学设计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个性,无视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正如有人说,当把科学作为一种信仰时,科学也就成了伪科学,教学设计在不断追求科学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背离了初衷,成为有效教学的阻碍,师生生命成长的藩篱。
要寻求教学设计的有效发展之路,必须脱离几十年来形成的技术化立场,重新站在其发展的原点,以教育的视野和情怀审视教学设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思考教学设计,从而确立起教学设计的教育立场。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实现,更是一种价值反映;不仅是一种程序预设,更是一种过程开放;不仅体现教学共识,更展现个性特色;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看重生命成长。对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品性进行概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主体视野中的价值选择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成人’,教育学乃‘成人之学’。”人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是教育的本真目的。教学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经常存在的现象是:在宏观层面的教育价值和目的上,人们能把关注点放在“育人”上面,而一旦具体到微观的教学环节或实践活动中,人们就不知不觉把对人的培养窄化、片面化,甚至物化成了对知识、对活动、对技术、对物质设备等的关注。在探讨教学设计的价值时,也多沿用“关系说”的基本思路,分析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强调教学设计在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知识传播、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价值。本来,强调这些价值也没有错,但这些价值,都是使用价值或者工具价值,是相对的价值,只有被人选用时才具有的价值。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为了这些外在的物化价值服务的,过分突出这些相对价值,就把教学设计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一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排除在了价值视野之外。
当教学设计脱离“育人”的立场探讨价值时,那些清晰、条理的价值明细不过是技术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规范强加于教学设计主体的,这时的主体是缺乏自主、丢失自由的所谓主体,所标榜的价值并非主体自我选择的价值,或者说,这些价值根本不成其为价值,因为,“不以自由为基础,不经自由选择的东西没有价值”。真正的价值“不过就是人作为人所追求的那个目的物,而这个目的物就是人的自身本质”。所以,教学设计的价值,并不存在于教师与学生自身之外,恰恰是他们的存在与发展,以及基于自身存在与发展需要对教学设计所做出的自由选择,才是根本的、绝对的价值,也只有由此确定的教学设计才是立足教育立场的教学设计。换句话说,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其价值总存在于基于主体自身需要的自由选择中。
2、个性视野中的生命成长
当教学设计的价值着眼于主体自身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也就成了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不懈追求。对于个体的存在而言,相对于他人的独特个性是其存在的关键价值。实际上,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就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然而,长久以来形成的技术理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习惯使教学设计走上了个体个性发展的对立面,把促进人的发展理解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却忽略了真正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是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学会生存》中分析传统教育有两个根本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它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个人所具有的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这两个弱点在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广泛存在。今天的教学设计,仍然把规范过程与追求效率作为其重要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严格控制和整齐划一,这与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社会效率运动”如出一辙,教师与学生具有了与企业生产线上的产品同样的性质。在这种效率视野中,个性化的教师与学生是不存在的,他们都等同于无生命的产品。而数十种周密规范的教学设计模式也凸显出教学设计活动作为一种线性的、既成的、确定的程序与步骤的特色,不论选择哪一种模式,都是选择了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排除了个性发展的独特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的系统。而这无疑是对作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个性生命成长的漠视,甚至扼杀。
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要找回个体生命在教学设计中的存在。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曾经说,“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一一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正是要追求这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它从教师与学生个性发展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彼此的生命成长为根本依据。
3、实践视野中的过程生成
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教学预成性的认可,即认为在教学之前预先规划设计好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过程,形成具体细致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就可以依据方案,自然而然地达到目标。这种预成观把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看做是忠实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认为越是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实施教学,教学就越有成效。于是,“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诚然,就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依据预先的设计蓝图行动是人优越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正式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必要的设计规划是人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表现。然而,这种预先规划一旦追求具体详尽,试图包含教学实践过程的一切,它就不再是实践活动的有益参照和指导,而是成为禁锢人手脚的镣铐,成为控制教师与学生身心的工具。在这种教学设计方案的牢笼中,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被动的知识消费者,他们就如被动执行程序指令的机器,完全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力,就如生产线上的产品,沉默地被塑造。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设计逐渐被技术化,并逐渐从解放人的力量转变为奴役人的工具,成为剥夺人的主体价值选择权、抹杀人的生命个性的凶手。
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再把关注重点放在对教学过程的预先严密规划上,而是在尊重实践的情境性、不确定性的基础上,给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自由与权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寻求和努力创造自我发展的机遇和条件,让自己的生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实践,关注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变化。首先,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不把教学目标停留在学生“仅仅基于认知层面对表层符号知识的‘知道’”,而是强调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围绕特定知识主题相互交流、探讨、反思,从而获得对知识的个性化意义与创造性结果,并最终体现为学生生命智慧的生长。其次,教育立场下的教学设计把一切预设的目标、过程、方法等都看做是真实教学实践的参考,而不是要执行的权威,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因素是教学的根本特征之一,也往往是重要的“成人”时机,所以作为预设的教学设计方案要大方地给真实的教学实践“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定的时空,使之可以依据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而在实践中自由选择、自主生成。
三、明确教育立场,走上“育人”之路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在意识到教学设计的教育偏离或技术化倾向之后,提出以加强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策略。然而,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各是什么,它们是否有融合的可能,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融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哪个也不是了。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在强调技术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时,总是一边欣赏着技术主义的优点,一边眷恋着人文主义的好处,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两种主义也各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对于一种观点或者事物,我们习惯了用二分的思维方式去分解其优缺,却没有想过,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假想。因为对一种观点和事物来讲,其优缺并不是分装在两个盒子里的不同的东西,而恰恰是一种东西的两面而已。虽然优缺不同,却是唇齿相依,共损共荣。所以,那种提倡对一种观念或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言论更多是一种“表面文章”,强调不同理论与观点融合的意图也难以在现实中找到平衡点。我们真正所能做的,是确定一种明确的立场和观点,并依此为标准去选择、组织和落实整个系统中的一切。而在教学设计中,这种明确的立场和观点,既不可能是技术主义,也不可以是人文主义,而是教育的根本,既教育“育人”的立场。
1、确立“育人”的根本方向
正如教学设计最早萌芽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致力于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外显绩效一样,对教学设计的传统认识,人们从过程方面突出了其作为设计学科的技术性,而从效果方面突出了其作为应用学科的功利性,这两种倾向无论是在对教学设计进行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中,还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两种倾向支配下的教学设计者,往往把设计技术应用的非常熟练,把绩效的提高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这种教学设计看起来似乎有效而充实,实则是有形而无神。因为他们把本属于手段的技术和绩效与真正的目的混淆,把作为根本价值的人的存在与发展,排除在教学设计考虑的范畴之外,从而使其行为成为缺少价值追求和精神引领的“空心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反作用于人,成为限制和压抑人的牢笼。
把教学设计从无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复杂实践的角度重新诠释,意味着要重新思考和建构教学设计的价值规范。正如前文所述,教学设计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意蕴。所以,虽然教学设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一个小环节,但“育人”仍然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是其所有活动的精神和灵魂。
“育人”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方向和标准,不是一种远离实践的抽象理论或者口号标语,而是如一种性格反映在一个人一言一行的方方面面,如一种文化渗透在一群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样,渗透在教学设计的理念和行动中。如果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人,“育人”就是这个人的精气神,是这个人成为他自己的精髓所在。当人们以“育人”的标准重新审视和关照教学设计时,虽然仍要借助于技术,也要看外在的绩效,但这些都成为供选择和被利用的手段,都要经过“育人”这一最终标准的审核和检验。只有为“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服务,有助于这一目标实现的手段,才会被选用。也只有确立了“育人”的根本方向,教学设计者才能一滴水里看世界,做到既着眼微观的具体设计,同时又胸怀远大的目标,把对独特个体生命的关怀浸润到教学设计的每一细节中去,使无形的“育人”追求转化为有形的教学行为。
2、实现教学设计的整体优化
一个人总是一个整体的人,当我们把他划分成四肢、躯干、腰身、发型,或者专门分析他的鼻梁、下巴、眼睛、牙齿的时候,他就不成其为他,而只是不同身体部件的符号而已。教育立场下的“育人”也是如此,培养的人应该是整体的人,不是只培养身体健壮的人,或者学识渊博的人,而是培养在身体与心理的各方面都协调均衡、身心统一的完整人。所以,对人的教育,应该站在教育的立场给人以完整的人文关怀。同样道理,虽然教学设计的研究一直采用分解的方法,把教学设计系统划分为若干要素和环节,然后对每一要素和环节的特点、要求、设计方法等进行分析论述,但教学设计的各要素和环节之间绝不像西瓜,切开一看,皮囊分明。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要素与环节相辅相成,稍有考虑不周,就可能发生蝴蝶效应,对育人效果产生极大损害。同时,把复杂的整体划分为孤立的部分,也容易遮蔽整体存在的随机性、新事物和创造性。可以说,只有当你始终以一种整体的眼光去观照教学设计的各部分时,你做的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你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教学,你的眼中才会有教师,有学生,有对他们个性特点和鲜活生命的实时关照,才会真正触及教学设计的“育人”核心。所以,基于教育“育人”立场的教学设计,必然是整体优化的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
4.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重、难点 1.能对自己喜爱的景物进行仔细观察,弄明白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并展开想象。
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
3.要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一、教学过程中的策略预设:(作文前)
结合口语交际进行。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开拓学生思路,写出家乡的景物及感受。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写。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和发现《套娃广场》的美和可爱之处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选出写得好的习作,并说出习作好在哪里。最后在全班交流。选取好的以及有特点的习作做讲评。在全班讲评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也可以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誊写清楚。在全班讲评后,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也可以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誊写清楚。
二、教学过程中
(一)话题交流,真情融汇:
1.谈话引入.明确要求,小组交流。
2.准备素材
生报:(读素材)满洲里俄罗斯套娃广场是全国唯一的以俄罗斯传统工艺品――套娃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娱乐广场,集中体现了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域特色和中俄蒙三国风情交融的特点。
生报(读素材):主体套娃内部为俄式餐厅和演艺大厅。套娃外部彩绘由代表着中俄蒙三国的美丽女孩组成,主体套娃周围有8个功能性套娃、200个代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小套娃和30个色彩缤纷的俄罗斯复活节彩蛋。在广场音乐喷泉的周围还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和西方占星文化的十二星座。夜色中,在近千盏彩灯的映射下,广场上流光溢彩,仿佛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俄罗斯套娃广场将中俄蒙三国风情和东西方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集旅游观光和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满洲里标志性旅游景区。
(二)激趣,游戏引路:
1.猜谜语是大家喜欢的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夸家乡,猜景物”的小游戏。(让一个小朋友说家乡的《套娃广场》的特点,其他同学猜是什么地方)
2.评议谁说得好,为什么说得好。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的氛围,积累习作的语言,实际上也是抓住景物特点的训练,为下面的习作指导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开启心路:
通过上节课的口语交际课,我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加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佳作引路,章法导写:
1.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要根椐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观察的角度。观察顺序大体有三种:①按空间顺序;②按时间顺序;③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
本文可以按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来描写。
2.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大套娃,小套娃的特点)
3.带着自己的感情写。
4.按先总后分的顺序写。
5.描写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⑴师述:写景往往是为了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或是对祖国、对学校的热爱,或是赞颂大自然的宏伟、壮观,或是寄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情和景交融起来,写出来的习作才能打动人心。好的习作要有健康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佳作引路,引导学生读中学法,读写结合,一方面积累了习作的语言,另一方面借鉴文章的方法,快速打开习作的思路。在此前提下,学生习作也就有话可说,有法可行了。
(一)自我欣赏,同伴交流:(如果第三课时能完成习作,还有时间,也可以在第三课时进行,在小组里进行。)
1.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
2.同桌互相修改,相互启发。
3.小组评选最佳,推荐一个参加全班交流。
(二)集体会诊,创新行文:
1.挑选佳作两三篇,集体会诊,评议优点,指出不足。
2.对照评议出的毛病,修改自己的习作。注意借鉴别人的好方法好词语。
(三)佳作展览,评选最佳:
1.小组评选最佳:最佳开头、结尾、句子、想象等等,越多越好。
2.班级展览最佳。举办“美丽的套娃广场”习作展览。
(四)变格创新,自由表达。
四、课后反思:
1.了解磁现象,知道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并体会重要意义。
2.知道磁场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磁场。
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磁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4.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与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
难点:磁场的物质性和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利用演示实验,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首先在感官上感知磁场的存在、磁场对磁极作用的存在,以及磁场对电流作用的存在。
【课前准备】
教学仪器及多媒体。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铁架台、线圈、干电池、直导线、大磁针、小磁针若干、PPT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变魔术)准备一个透明的塑料杯、两个开心果,其中一个带有小铁环,手上戴一个有磁性的戒指。演示让开心果从杯子外进入杯子里。
(多媒体展示)
郑和下西洋时,在茫茫的大海上,是如何确定方向的呢?
学生回答:指南针。
继续提问:指南针是根据什么制成的呢?
1.初中学过自然界的磁体共有几个磁极?
学生回答:磁体有两个磁体:南极S,北极N。
2.磁体间相互作用力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3.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回答:磁场。
二、推进新课
通过多媒体介绍人类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磁石的记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1.概念:
(1)永磁体: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
(2)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3)磁极:磁性最强的区域。
(4)磁化、退磁。
2.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电流表)来生动形象地认识磁形象。
3.提出问题: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相似的,那么电现象和磁形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大屏幕展示:1731年,一名英国商人发现:雷电过后,他的一箱刀叉竟具有磁性;1751年,富兰克林发现莱顿瓶放电使缝衣针磁化;伟大的物理学家奥斯特相信:像电与热、电与光之间存在联系一样,电与磁之间也应该存在着联系。
简介奥斯特生平。
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做实验时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察并记录现象: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下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让学生观察现象,认真思考。
总结与归纳:电流能产生磁场。
通过了解奥斯特的事迹,提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要有锲而不舍的探究学习精神。
4.提出问题:磁体对电流有什么样的作用力?通过什么物质实现的?
通过器材演示:通有电流的直导线会在磁体间受到磁体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安培力,是通过磁场实现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磁场具有物质性。
演示磁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揭秘开始时魔术的秘密。
教育短片:讲述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存在磁场,是地磁场。
5.课堂小结。
1 设计尝试题要难易适度
老师设计的尝试题要让学生尽量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若太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容易使他们失去愿意尝试的勇气。若太容易,那些尖子生又感觉没有了挑战的必要。因此,对于尝试题的设计,一定要把握好难易适度的原则,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例如,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我就启发学生赏析“闹”字的精妙。我问他们“闹”能不能换成“叫”、“飞”?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半天,答不到点子上。我知道学生的思路需要启发,于是我给他们分析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古诗中“闹”字的精妙。我说:“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经过我这一分析,同学们对“闹”字用得好拍手叫绝。有的说:我明白了,“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个“闹”字体现了花开的艳,开的香,开的繁,所以蜜蜂才会闹。有的说:我明白了,“闹”让我想象到了蜂飞蝶舞一派忙碌的景象,让人犹闻其声,犹见其形。这样,就兼顾到了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尝试的兴趣,都能跳一跳摘到“桃”。
2 设计尝试题要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尝试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化难为易,使大多数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的绿色课本》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课本”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①课本的作用是?②文中大自然的特点是什么?从大自然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两个坡度性的问题,为解决难点埋下伏笔,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化难为易,使大多数学生能较顺利地突破难点,不再觉得无从着手。
3 设计尝试题要指点激励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是来自外界的,有的是来自心理的。怎样促使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呢?在尝试题的表述上,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并在题后巧妙地安排一些友情提示,往往能起到点拨、激励的作用。很多尝试题我是这样表述的:你能用直线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吗?你能完成下列填空吗?你敢试一试吗?相信你一定能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在让学生概括自然段意思时,我设计了一条友情提示:可以找中心句,也可以抓关键词。在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友情提示:可以把每一段的意思通顺地串起来。这些语言看似简单,却给了学生勇气和力量,并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 设计尝试题要说写结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认识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知道了面积的含义,能选用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通过对比数据很容易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麻烦,还有可能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周长的计算相混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方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若干、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硬纸板、透明方格纸,直尺、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1.创设情景。
今天,卢老师第一次为万盛实验校三年级(6)班的同学上课,特意为每位孩子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课件出示贺卡) 喜欢吗?什么形状的?(长方形)
课件接着出示学校图片,闪动有正方形的的地方。
孩子们,你又发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正方形)
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将要研究有关这两个图形的哪些知识?(面积)
2.复习引入。
什么是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能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吗?(指名学生比划)
运用面积单位能测量这张长方形贺卡的面积吗?怎么测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测量篮球场的面积,正方形大花坛的面积,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来摆,合适吗?如果有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那该多好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问题是放飞思维和想象的钥匙,好的问题必然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这里我通过巧妙创设情景,复习旧知,让学生猜测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既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它为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推导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1)提出猜想。
根据你们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想一下,你们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联系?
(2)动手实验。(例2)
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学习材料,有每一小格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透明方格纸和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同桌的两位同学为一个小组,请小组的同学互相探讨、合作交流,怎样才能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呢?然后再选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方式去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交流。
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乘法)
课件动态演示。
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可能有怎样的关系?
(3)验证猜想。
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等于长乘宽呢?接下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合作验证一下。
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纸片(学生),上面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长方形,请你们从中任意选择两个图形,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题单如下图: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适时加以引导。
学生汇报。
孩子们,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设计意图: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一环节的教学,利用了面积、面积单位和乘法的知识的迁移,来引导学生测量长方形图片面积的大小,学生在计算和测量活动中,亲历计算、测量、比较计算与测量的过程。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的方式给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营造了和谐、充实的交流空间。由实验猜想到验证猜想、概括方法,学生经历了从直观经验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巩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引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教科书78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正方形是长和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教学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求桌面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既及时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掌握,又创造了探究发现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教学情景,活动设计巧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巩固应用,实践拓展
1.先估计贺卡的面积,再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面积。
2.一个正方形草坪,边长为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卢老师卧室的一个长方形像框,宽5分米,长比宽多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拓展练习:求出青年中心校宣传窗的的面积。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用于生活,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童趣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同时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练习题设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挑战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