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业务经营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报表分析关注问题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
财务分析报告是指财务部门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企业对外所欠债务及股东留存收益状况、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的评析所形成的规范的文字和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一定时期财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有代表性的分析结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敏感人群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交易决策等都有重要意义。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
1.为企业改善与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及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分析揭示出企业以往生产经营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效果、支付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依据。管理层可针对严谨缜密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2.是企业经营者向企业权力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的书面材料。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总结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阐述了本期或一个阶段内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报告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及财务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具体实施办法。
3.为企业外部或潜在的财务报告使用人(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及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提供参考。
二、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前应关注的重点
1.要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及其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分析报告的关注重点及文字表述也应予以微调。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要以大量的基础财务资料为素材,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财务分析特有的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基本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其成果的变化过程。
2.了解阅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阅读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在撰写分析报告前,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同各个层面的分析报告阅读者进行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努力实现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和主营业务服务,这也是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
3.在编写分析报告前,要有一个清晰的财务分析框架,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是采用比率分析框架,财务报表是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汇总了公司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利润表汇总了公司在某段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管理层为了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借助的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习惯上称为损益表比率;第三种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个“存量”项目加以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存量”项目作为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变量在一定时期的流量变化情况,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属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项目的平均值。
4.财务分析报告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所以应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及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从业务的角度分析财务数据形成的原因,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懂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就数据论数据,无法分析数据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企业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另外,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是通常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相关业务的增减变化。财务分析人员只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和熟悉,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才可进一步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得来的专业的分析报告也可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
1.财务分析一般要遵循“查找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的步骤。因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而是要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重点交集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企业财务及经营数据的异常情况。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重点数据交集的事项作为重点问题予以把握,对于重点问题要着重分析,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有意识地罗列本期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期间内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外,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善于从零散的数据汇总中分析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一、企业分部报告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与业务品种增多,企业的经营范围也不断拓展,甚至伸及其他地区或国家,从而使一般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充分满足相关利害关系人的需求。企业在不同的经营区域有着不同的风险,需要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按照地区、业务等分类编报和披露,即按照确定的报告分部(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加工、生成分部报告并提供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收入、资产和负债等相关信息。
首先,通过分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企业既往的经营业绩。企业的经营业绩,是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生产的各种或各类产品,或者提供的各种或各类劳务)的综合结果。企业的各种或各类产品、劳务在整体经营活动及成果中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营业利润也不尽相同。要全面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就要分析企业的整体情况和每种或每类产品、劳务的经营情况。例如,就经营区域而言,企业整体的经营业绩是由各生产经营地区的经营业绩组成的,因而只有分析各生产经营地区的资产占用、产品销售及劳务提供等情况,才能全面把握企业的经营业绩。
其次,通过分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风险和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恰当地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回报,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产品、劳务所具有的风险和回报程度及性质也各不相同,要具体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回报情况,就必须借助分部报告所提供的有关不同业务部门或不同地区的收入、费用、经营成果及资产占用等较为详细的分部信息。通过分析分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了解各种产品或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风险大小、回报水平。编制和提供分部报告可以帮助使用者深入了解各业务部门或地区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风险报酬,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经营业务或地区安排上有所取舍,从而促使经营与财务的战略及策略更加科学合理。
再次,通过分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分析。投资决策分析需要深入了解一个企业不同组成部分的运作情况,需要合理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时间价值及风险收益,因而在关注企业整体业绩的同时,还需重视企业内部不同产品、劳务的有关信息,以发现和防止有些企业利用较高盈利的某一种或某一类业务掩盖其较低盈利甚至亏损的其他业务等情况。为此,投资者通过分部报告即可察觉和分析,从而避免决策失误。
最后,通过分部报告提供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把握企业集团整体发展走势。分部报告是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一种必要补充,因而编制和提供分部报告已经成为国际会计惯例。合并报表固然可以总括地反映一个企业集团的全貌,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由于集团经营的多元化、区域化及跨国化,信息使用者只有在深入了解处于不同行业、地区的各个成员企业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及风险程度等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企业集团整体的未来财务状况和风险变化走势。显然,经过对内部交易做抵消会计处理后的高度聚合的合并报表数据无法达到这一目标。
此外,分部报告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将有限资本投入到“满意盈利、适度风险”的行业和地区,也有助于有关政府部门了解不同行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及监管力度。不仅如此,分部报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层隐瞒重要不利信息、粉饰美化财务状况等寻机,有利于确保会计数据真实、透明。无疑,企业及企业集团编制和提供分部报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分部报告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由于企业性质和特点均不相同,企业风险与报酬的主要来源和性质有差异,因而企业披露分部信息所依据的重点也不相同。有些企业以经营分部为主,有些企业却以地区分部为主,还有些企业则对经营分部和地区分部并重,由此形成了用于披露分部信息的首、次要报告模型与混合性报告模型。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组织状况和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的风险与报酬。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他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差异性影响,那么其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应是经营分部,次要模型则是地区分部;同样,如果一个企业的风险和报酬主要受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营活动的影响,则其分部报告的首要模型应是地区分部,次要模型却是经营分部。目前,我国企业分部报告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关于转移定价的披露及具体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现代的集团企业为了整体利益,往往充分利用各分部进行关联交易,关联交易的重心就是分部间的转移定价。报表使用者要更好地掌握各主要分部真实的经营状况,就必须了解有关这些交易背景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被隐藏在总报表或合并报表中,而且目前在分部信息的披露中,对转移定价也未作特别的披露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分部报告规范应要求企业对外披露分部间转移定价的基础,并且要对分部间的转移定价加以规范,以防止企业滥用定价制度扭曲会计信息。另外,《企业会计准则》对分部收入、分部成本、分部期间费用、分部营业利润和亏损、分部资产和分部负债等会计要素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而且对分部间共同发生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共同使用的资产如何分配,《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没有解释。因此,应尽快出台关于分部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企业有关分部报告的会计实务处理。
2、关于披露的形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等量列示分部信息,这种披露方式虽然较以往更体现出对分部报告的重视,但实际上是不论各分部对企业的重要性差异,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披露,从而不利于体现出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的来源差异,也容易造成编报成本过高,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实际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其风险和收益的来源往往有所侧重,可能主要来源于业务分部,也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区分部。鉴于此,笔者建议采用主要和次要的信息披露形式: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率主要受其生产的不同产品或劳务的影响,报告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是业务分部,按地区报告的信息则是次要的;如果企业的风险和收益率主要受其所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经营环境的影响,报告分部信息的主要形式应是地区分部,按不同产品或劳务所报告的信息则是次要的。并且对于主要的分部报告,不论是以业务分部为主,还是以地区分部为主,都要披露比次要报告更详尽的信息,而次要报告则可披露相对简化的财务信息。
财务分析通常是对企业经营业绩、资金运作状况的分析和评价,但是进行高质量的财务分析并非易事,首先要能对财务数据进行真伪鉴别,并适当调整,确保分析起点正确;其次需要与企业各级管理者积极沟通,具备管理者视角,确保分析目的正确;再次要充分关注企业业务背景和经营特点,确保分析不是纸上谈兵;最后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财务指标自身局限性,认识本质,活学活用,确保分析方法正确。因此,深入探讨这些财务分析的常见错误及其改进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常见的问题分析
当前企业财务分析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财务数据缺乏鉴别,盲目使用
财务分析的起点是财务数据,而由于核算目的、计量方法不同,同一经营事实所对应的财务数据也有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同时某些企业基于粉饰报表的目的,往往也会通过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财务人员在对非自身企业作分析时,尤其是面向竞争对手的分析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对数据不作鉴别和处理,直接拿过来盲目使用,那么所得出的分析结论将会大打折扣。
(二)对分析目的缺乏理解,与管理脱节
在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通常是公司各级管理者,而不同级次管理者基于不同的管理视角,对分析报告的使用目的也是不同的,所以分析报告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而财务部门的同志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缺乏管理视角,分析报告往往不能有效满足各层次使用需求。
(三)对经营背景缺乏关注,与业务脱节
财务数据所表达的,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数据,它反映的是企业经营业务活生生的现实,而许多分析报告,常常是用数据计算出几个财务指标,然后便开始就指标论指标,不能将指标数据和数据背后的经营业务背景联系起来。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陷入经验型判断误区
一个财务指标数值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种财务状况也可能是多种情况导致的。例如某产品出现亏损,经验型的判断认为这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结果,但实际情况却是有许多其他的可能。可能情况一:这是企业实施扩大市场份额战略而出现的正常情况,虽然实施该战略导致此产品出现暂时亏损局面,但却有可能为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利润空间。可能情况二:这是企业进行资产结构调整而难以避免的暂时情况,是企业为了使资产结构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牺牲当前利益,寻求长远利益的一种举措。可能情况三:这是企业为应付急剧恶化的市场环境,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而出现的结果,只要该产品能回收所有的可变成本并创造一定的现金流入,此种经营方式就有暂时存在的价值,这是企业牺牲局部利益,保全整体利益的一种举措。这表明即使是产品亏损这样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有很多种原因。
2、忽视企业自身经营特点
同业比较是企业的综合财务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但实际上,行业数据只反映了行业内企业的平均情况,由于具体企业之间因经营战略不同,使得财务指标间的差别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用行业平均值或最好值对一个具体企业进行评判时要充分考虑适用性。比如:A、B两企业主营业务都为IT开发与服务,但A企业以外包服务为主导,奉行薄利高产的经营理念,而B企业以产品咨询为主导,执行厚利少产的经营原则,最终两者的利润非常接近,但毛利率、人均产出等财务指标却相去甚远,所以在财务分析时,重点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除非能找到与企业自身非常匹配的同业标准作参考,否则进行行业比较一定要慎重。
(四)对分析指标本质认识不足,不能有效规避其局限性并科学使用
企业主要的财务分析指标有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成长性指标等。这些指标都是由分子、分母构成,因此分子、分母的正确采集决定了财务分析指标的准确性。如果只是按公式要求直接套用,并未真正理解指标本质含义,往往会放大指标先天局限性。以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说明,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而应收账款平均额一般采用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平均值,因为是特定时点的存量值,往往会受到季节性、偶然性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瞬间规模缩小或扩大,这样计算出的周转率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
三、改进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对策措施
针对当前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一)鉴别真伪,调整数据,使数据真正能作为分析依据
1、通过多种方法对数据进行真伪鉴别
有“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国内软件企业”之誉的东南融通(LTP)2007年上市,此后几年业绩和股价连续大幅度攀升,2011年财务作假事件曝光,随后停牌退市。现以其为例说明如何对数据真伪进行鉴别。
(1)基本面分析与财务分析相结合:基本面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分析、行业现状和前景分析、公司在行业的位置、公司的经营策略等。如果企业的会计报表严重脱离行业发展状况、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那么就应该作为调点。以东南融通(LTP)为例,上市公告的财务数据显示其2004~2007年毛利率高达90%,但实际上IT金融服务业的平均毛利率水平为30%,即使产品化成熟度比较高的企业毛利率水平也仅为50%,面对如此大的差异,即使是经过IPO审计的财务数据,也应该审慎对待,存疑待查。
(2)报表分析和非报表分析结合:美国上市公司年报中,除了财务报告还包括管理层经营分析报告等众多非报表信息,而这些非报表信息与报表信息的联合解读往往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财务状况的真实程度。以东南融通(LTP)为例,从财务报表收入数据和公告中人力资源信息结合分析,2007年人均年收入为6、6万美元,而同为美国上市公司的业界翘楚宇信易诚(YTEC)人均年收入却仅为3万美元,且由以上方法还可算出东南融通软件工程师平均年成本仅0、9万美元,也大大低于国内软件工程师的市场行情。
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管理者信用调查、投标报价调查、关键客户访谈等非财务分析方法来鉴别真伪,此处不作赘述。
2、关注核算差异,调整数据口径,使数据真正可比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即使同一行业的上市企业,也有可能因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不能直接可比。比如,笔者所处行业的一些企业将IT服务项目的管理成本计入软件开发成本,而另一些企业认为这种非业务一线的管理成本与项目相关度不高,将其重分类为管理费用,对这种差异的忽略将直接导致毛利率水平不可比,所以应从会计报告入手,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充分关注,了解核算差异,适当调整数据,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二)加强沟通,捕获管理层“最渴望的信息”
一般而言,决策层需要掌握企业整体筹资、投资、经营活动中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及增长能力和分配活动情况,同时了解与企业历史同期、预算以及与同类型其他先进公司相关数据的对比情况,从而进行投融资和经营决策,所以针对决策层的分析报告应该有较高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编制者应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阶段定位等有深刻了解,报告内容也不应太偏重经营细节。
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往往是某一产品线或事业部的经营负责人,需要关注收入成本,对利润负责,编制者应根据不同产品线特点编制不同的分析报告,要考虑不同事业部的经济特征和特殊税收政策,同时数据也应进一步细化,从而能够揭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三)关注业务,避免纸上谈兵
首先要充分关注企业业务发展策略和业务特点,其次要定期对业务管理者进行访谈,了解财务数据背后的经营事实,再次要不断总结财务数据变化和企业经营业务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随时根据业务的变化去观察财务数据的变化,根据财务数据的变化去了解业务的实际情况,最后才能逐步培养出对财务数据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才能在面对具体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时准确判断分析经济业务的开展情况,发现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真正能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决策信息的财务报告。
(四)识别缺陷,对财务指标进行修正设计,最大限度揭示经营事实
1、偿债能力指标
以流动比率为例,其常用公式中分子都直接引用报表中各项资产数据,但这些资产的变现能力却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所以,在考察流动比率时,要充分考虑变现时间和变现质量的差异性,对每一项流动资产的短期变现能力设计一个变现系数,对企业的流动资产进行修正,这样计算得出的指标才更客观、真实。
2、营运能力指标
以上文所提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计算分母时一方面要考虑企业业务的季节波动,不要简单使用期初期末平均值,而是最好使用多个时点的平均数,以减少季节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分母计算时,还要注意应收账款减值准备、应收票据等是否应作纳入或剔除处理,只要这样才能对指标进行更科学的使用。
一、国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特点
1.会计管理集权化程度较高,会计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
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的业务运行,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密切相关。目前,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大都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的投行咨询业务、资金托管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分行虽然很多,但主要是营销中心企业和个人客户,职能相对单一。这种经营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出于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需要。在各个分行,其职能重合率较高,如按“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来进行操作,一方面分散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全行的成本支出。而按产品线、业务线由总行各个部门来进行“条条式管理”,可以节约成本,也更有效率。这种经营模式决定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具有集权化程度高,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的特点。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其各个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总行及总行直属机构。只有中小企业业务、个人业务由总行和分行共同完成。与之相应,纽约银行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高度集权,布局侧重于总行。该行在总行设有庞大的财务会计部,其下又划分了多个二级部。纽约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完成了全行主要的会计管理工作,而在各国内分行与海外分行,由于其主要任务是营销客户和确保本分行的经营合法且与总行的经营目标一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产生与管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只有很少的专职会计管理人员。
2.会计业务的处理集约化程度高,主要业务均通过后台处理中心完成。
后台处理中心的设置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近20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欧盟及日本的商业银行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来处理跨空间、跨部门、跨产品的数据集成问题,这使高度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立成为一种潮流。在美国的主要商业银行,总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将全球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的集中处理。分行不再分散进行电脑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分行的前台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客户,而不是业务处理。总行不仅将全行的业务处理集中完成,还可以通过将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选择建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在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运作成本。仍以纽约银行为例。该行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通过设置专门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实现一般业务操作和处置的集约化管理。该中心于1988年由纽约市的纽约分行总部,搬迁到远离纽约市的一个小城Utica,此中心由此就称作“Utica Operations Center”(优特卡业务操作中心)。Utica在安全和环境方面都要优于纽约市区,而且人力成本较低,仅此在成本费用方面就为纽约银行节约大笔开支。
3.高度发达、细致全面的内部管理会计体系
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国外的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但几年下来,发展最快的商业银行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出击的所谓“全能型”银行,而是那些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的银行。与核心产品与业务战略相对应,国外商业银行在资源安排、机构设置、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均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进行布局。这就需要有一套强有力的、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提高银行成本控制的能力的管理会计体系。如: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协助银行实现对各个层面的客户、产品、业务部门的收入、成本和效益分析和计算,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哪些部门以及哪些客户是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收益的大小是多少;哪些产品、部门是亏损的,亏损的程度有多高。据此,管理层可以科学地作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在纽约银行的财务会计部中,专门有一个管理会计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定期考核各产品和各部门的收益和成本支出情况,该部门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是纽约银行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与产品的重要依据。除了对核心业务与产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成本收益核算,美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会计部门还要参与经营目标的制订、经营方案的决策、计划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等经营活动,从而把成本的控制纳入日常的管理过程,并使业绩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和公正,以更好地处理内部利益关系。
4.规范而精炼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国外的商业银行每个月要向其央行和监管机构报告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另外,凡是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银行,每个季度,要公开披露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及其他会计报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主要由商业银行本部、各子公司与海外分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合并而成。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对外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集中在总行,并不需要很多的人力。例如,纽约银行财务会计部的会计部门下分四个组:财务报告组,负责全行会计报表的汇总和分析(这种分析工作主要集中于各种比率分析,如资产回报率、成本收益比等);国际会计组,主要负责收集海外分行与子公司的会计报告,汇总后交给财务报告组;成本计算组,主要负责全行成本的计算与分摊;会计制度组,主要负责根据监管部门和职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全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
耐人深思的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各分支经营机构大多没有单独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些经营性分支机构所形成的只是一种统计性的报表。其统计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指标:本行的个人客户及公司客户存款额、本行对个人客户及公司客户的贷款额、本行的中间业务收费额。这些指标实际就是对分行进行考核的主要标准。对美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联网的情况下,分支经营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对他们来说,单项的业务考核指标比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要有意义得多。只有很高级别的大区分行和总行才编制对外报告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美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强化管理会计,使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与全行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是通过综合改革,转换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实现以效益为中心的可持续增长。效益型增长主要是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和风险成本管理来实现,而不是主要依赖于扩张贷款、增加利差收入来实现,效益型增长意味着要依靠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来适应市场和开发新的发展空间。
为尽早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效益型增长模式,应强化对各部门、各产品的效益核算,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以外,应另外建立一套管理会计体系。该套体系主要是满足于银行内部的管理需要而不是银行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其数据来源为主机集成数据,而不一定非要是总账与会计科目。
2.加快业务中心建设,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集约化程度
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建立后台业务处理中心提高各行会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
建立后台业务中心意味着再造业务处理流程,科学组织前、后台的业务布局,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会计业务处理中心,不断充实业务处理中心的职能。这样,一方面不断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改变目前各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形成自上而下的会计信息体系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建设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数据大集中”这条主线进行的。目前,在国内银行业,工商银行的数据系统已经集中到了北京和上海,并很快实现全行一个数据中心。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也正在从分布式架构改造为集中式架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式的数据系统正在形成,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各行会计业务信息自上而下产生的机制仍未形成,管理数据仍然分割,无法实现各部门的共享。随着数据中心的建立,各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也将高度集中,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按部门、分专业“自下而上”层层上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信息报表的模式,而代之以自上而下的会计信息集中形成机制。各行会计信息报告部门的职能不应是信息的汇总和传送,而应逐步将主要精力放在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分析上。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财务情况说明书至少应对下列情况作出说明:①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②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③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1)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企业通常需要反映以下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及经营情况;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如按销售额排列的名次;企业员工的数量和专业素质情况;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对企业业务有影响的知识产权的有关情况;经营环境的变化;新年度的业务发展计划,如生产经营的总目标及措施;开发、在建项目的预期进度;配套资金的筹措计划;需要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与事项。
(2)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
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主要是指企业本年度实现的净利润及其分配情况,如,实现的净利润是多少;在利润分配中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各有多少;累计可分配利润有多少;此外,企业还应反映资本公积金转增实收资本(或股本下同)的情况;等等。如果在本年度内没有发生利润分配情况或资本公积金转增实收资本情况,则企业需要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明确说明。企业利润的实现和分配情况,对于判断企业未来发展前景至关重要,所以,需要企业披露有关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方面的信息。
股份制公司年度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说明,公司基本情况,上年经营状况,重要事项,财务状况及其分析,业务展望,署名和日期,附表等组成。
标题。通常由公司名称、年度和文种三部分组成。
说明。常见的说明有两种情况:一是本公司对这份年度报告的说明,如“本公司根据××××的规定,公布××××年度报告,公司董事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个别和连带责任”;二是该公司股票上市的证券交易机构对这份年度报告的说明。
公司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公司概况、高级管理人员简介,股东情况、财务状况等。这一部分内容也可以不写。
上年经营状况,即上年业绩。这是股份制公司年度报告的主体部分,要详细写出本公司上年度的经营状况,包括主要业绩、年度股利、主要业务回顾、主要股东持股情况或变动情况等。
重要事项。包括本公司机构的变动,新投资的重大项目等需要向股东、向社会公布的重要事项。
财务状况及分析。这一部分,不但要公布本公司编制的财务状况及分析,通常还都附上由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查帐报告,以示这个财务状况及分析是可信的。
业务展望。主要包括未来的一年中本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主要投资方向及所需资金数额、盈利预测等。
署名和日期。在附表前写出公司全称或公司董事会,以及详细的年、月、日。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财务报告体系日臻完善,形成了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主体,并辅以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为补充的财务报告体系。对企业价值评估而言,三张主报表有助于确定未来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其中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主要取决于企业当前的资产和负债价值、企业盈利能力和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未来现金流量的产生时间主要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未来现金流量产生的不确定性或风险主要取决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是由于财务会计遵循其固有的一套规则,使得财务报告的信息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以未来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企业价值的特殊需要,其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财务报告结构不是很合理。在损益表中没有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的信息,而这些可以反映出客户对企业商品的质量、规格的满意度,这些情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做出预测时是非常关键的信息;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列示,虽然表中有营业外收支项目,但是它包含的内容太广了,非常损益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所以这就很难分清哪些是经营决策的结果,哪些是企业所不能控制的非经常活动造成的结果,从而导致对企业绩效的评价和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做出不正确的结论。
二是关于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在资产负债表方面,由于现行的财务会计确认模式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因此某些虽然与交易无关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期间价值变化因此被拒绝确认。现行财务报告主要确认和计量一些“硬资产”如固定资产,尽管也对商标权、专利权等“软资产”略有所涉及,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如企业及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竞争优势对企业以后的经营发展意义深远,但却因为不直接与经营活动相关而未被确认。再例如,企业内生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知识产权、智力资产等软资产也未得到反映,同样根据这样的报表得到的有关净资产的变化对现金流的影响也是不准确的;此外在收益的确认和计量时,由于现在普遍遵循的是“收入费用观”,这样一些巨大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例如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外币折算差额和债务重组等,绕开了收益表直接进入了资产负债表的权益方,也使得收益表对投资者决策的有用性大大下降。
三是财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只有年报和半年报相对较详细的披露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这使数据往往都存在很大的滞后性。现代企业的生产周期已经大大缩短,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投资者更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资产和经营情况。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实时财务报告成为可能,可是如何规范网络财务报告的披露以及网络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安全性都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不难看出,现行财务报告体系自身在满足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需要方面的不足,但财务会计体系有其固有的一套规则,本文对财务报告改进的思路也只能是在维持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的基础上局部做一些形式上的修改和增加必要的披露信息,以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需要。
1、对财务报告形式的改进,主要是在体现企业经营情况的收益表上。目前的收益表不仅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经济资源的变化情况,而且对使用者判断企业经营情况的帮助也不是很充分。在这方面本文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采用全面收益报告,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的反映企业对经济资源的使用情况。如果担心因此而引起的对财务报告信息可靠性的影响,那么可以将企业的业务区分为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进行报告,核心业务侧重可靠性较多采用历史成本,而非核心业务可以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这样做既可以使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侧重有所了解,同时也能相对全面的报告企业的收益。目前一些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和IASC都在努力改进财务业绩报表,比较一致的做法就是在传统收益表之外增加一张新的财务业绩报表反映企业的全面收益,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并且对我国金融业务的发展和我国与国际会计的协调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条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保护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公平、有效竞争,保障公用电信网间及时、合理地互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在下列电信网间的互联:
(一)固定本地电话网;
(二)国内长途电话网;
(三)国际电话网;
(四)IP电话网;
(五)陆地蜂窝移动通信网;
(六)卫星移动通信网;
(七)互联网骨干网;
(八)信息产业部规定的其他电信网。
第三条电信网之间应当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的原则实现互联。
第四条信息产业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以下合称"电信主管部门")是电信网间互联的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负责本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负责本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工作。
第五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互联,是指建立电信网间的有效通信连接,以使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能够与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用户相互通信或者能够使用另一个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各种电信业务。互联包括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以及两个电信网通过第三方的网络转接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
(二)互联点,是指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时的物理接口点。
(三)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础电信设施,并且所经营的固定本地电话业务占本地网范围内同类业务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能够对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电信业务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的经营者。
(四)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以外的电信业务经营者。
第二章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义务
第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设立互联工作机构负责互联工作。互联工作机构应当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制度,保证电信业务经营者与电信主管部门之间以及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工作渠道的畅通。
第七条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本规定制定包括网间互联的程序、时限、互联点的数量、用于网间互联的交换机局址、非捆绑网络元素提供或出租的目录及费用等内容的互联规程。互联规程报信息产业部批准后执行。互联规程对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互通活动具有约束力。
第八条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出的互联要求,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限制用户选择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依法开办的电信业务。
第九条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义务向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含网络组织、信令方式、计费方式、同步方式等)、设备配置(光端机、交换机等)的信息,以及与互联有关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光缆(纤)、带宽、电路等通信设施的使用信息。
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义务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设备配置的计划和规划信息。
双方应当对对方提供的信息保密,并不得利用该信息从事与互联无关的活动。
第十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使用,并不得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条件。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楼层院落、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予以配合提供使用,并不得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条件。
前款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信设施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确认无法提供使用的,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通过架空、直埋等其他方式解决互联传输线路问题。
第十一条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提供互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实施互联。双方均不得无故拖延互联时间。
第十二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执行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相关网间互联技术规范、技术规定。
网间通信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保证网间通信质量不低于其网络内部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
第十三条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向对方网的用户提供电话号码查询业务,并经双方协商后,可按查号规则查询到对方网的可查询用户号码。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查号规则向对方提供本网的可查询用户号码资料。
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向对方网的用户提供火警、匪警、医疗急救、交通事故报警等紧急特种业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每日进行紧急特种业务的拨叫例测。双方应当共同保证紧急特种业务的通信质量。
第十四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向本网开放的各种电信业务接入号码(含短号码)、其他特种业务号码(含电信业务经营者所用的业务号码、政府公务类业务号码、社会服务类业务号码)、智能业务号码等,应一方的要求,应当及时向对方网开放,并保证通信质量。
第十五条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由双方协商解决。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未直接相联时,其网间业务应当经第三方的固定本地电话网或信息产业部指定的机构的网络转接实现互通。非主导电信业务经营者选择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固定本地电话网作为第三方的网络时,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提供转接,并应当保证转接的通信质量。
第三章互联点的设置及互联费用的分摊与结算
第十六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时,互联点应当设置在互联传输线路的一端,即远离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侧的设备的一端(例如,当互联传输线路为光缆时,互联点设置在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光配线架外侧)。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互联时,互联点的具置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七条互联点数量应当根据双方业务发展以及网间通信安全的需要协商确定。在一个本地网内各电信网网间互联原则上应当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互联点。
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可以由各电信网共用,也可以由各电信网分设。当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由各电信网共用时,如果各电信网网间结算标准不一致,双方又不易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计费核查的,互联中继电路可以分群设置。
第十八条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的,互联传输线路及管道由双方各自承担一半。
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的,互联传输线路的费用分摊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十九条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含各自网内的电信设备,下同)的建设、扩容改造的费用(含信令方式、局数据修改、软件版本升级等费用)由双方各自承担。
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的配套设施(包括机房、空调、电源、测试仪器、计费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的费用由双方各自承担。
第二十条互联传输线路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的,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规定标准收取租用费。暂无规定标准的,相关费用以建设成本为基础由双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在互联互通中应当执行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电信网间通话费结算办法》,不得在规定标准以外加收费用。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互联协议规定的结算周期进行网间结算,不得无故拖延应向对方结算的费用。
第二十二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核算本网与互联有关的收支情况及互联成本,经相关中介机构审查验证后,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的数据报信息产业部。
网间结算标准应当以成本为基础核定。在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成本尚未确定之前,网间结算标准暂以资费为基础核定。
第四章互联协议与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互联协议应当由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以上(含省级)机构之间签订(含修订)。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以下机构不再另行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双方应当本着友好合作和相互配合的原则协商互联协议。
第二十四条互联协商的主要内容包括:签订协议的依据、互联工程进度时间表、互通的业务、互联技术方案(包括互联点的设置、互联点两侧的设备设置、拨号方式、路由组织、中继容量,以及信令、计费、同步、传输质量等)、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与互联相关的设备配置、互联费用的分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包括互联双方维护范围、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报告制度、网间通信应急方案等)、网间结算、违约责任等。
第二十五条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第二十六条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电信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互联双方应当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根据商定的互联工程进度、互联技术方案,在各自的建设范围内组织施工建设,并协同组织互联测试,全部工程初验合格后即可开通业务。
第五章互联时限与互联监管
第二十八条涉及全国范围(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情况或网络运行情况,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当面提交互联的书面要求,并向信息产业部备案,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互联双方应当从互联启动之日起两个月内签订互联协议。
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需要新设互联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七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四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只涉及局数据修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两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必要时,信息产业部对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第二十九条不涉及全国范围同步实施的网间互联,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情况或者网络运行情况,向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当面提交互联的书面要求,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省级机构不得拒收对方提交的互联书面要求。
互联双方应当在互联工程实施以前签订工程协议,工程协议的签订应当不影响整个互联工程的进度。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前签订网间业务互通、互联后的网络管理以及网间结算协议。协议的协商可与工程实施同步进行。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七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四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网间互联只涉及局数据修改的,应当自互联启动之日起一个月内实现业务开通。
必要时,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第三十条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电信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第三十一条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后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电信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
第三十二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协调会,督促解决互联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应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及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通报互联工作情况。
第六章互联后的网络管理
第三十三条在信息产业部确定的用于网间互联的交换机局址上实施的互联,互联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已设互联点原则上不允许变更。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对已设互联点单方面提出变更要求的,应当事先向相关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交拟变更的方案,经与对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启动改造工程。改造工程应当在七个月内完成。改造工程的费用原则上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承担。
第三十四条互联一方因网内扩容改造,可能影响对方网的用户通信的,应当提前三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对方通报情况。
互联一方因网内发生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可能影响到对方网的用户通信的,应当提前15日以书面形式向对方通报情况。
第三十五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网间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应当予以配合,保证网间通信质量符合要求。
第三十六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明确划分网间运行维护责任,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并定期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电信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召开通信质量协调会。
第三十七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互联一方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处理网间通信障碍。网间通信障碍的处理时限与本网处理同类障碍的时限相同。
第三十八条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报告制度。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时,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并及时向电信主管部门报告。
前款所称网间通信严重不畅,是指网间接通率(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
第七章互联争议的协调与处理
第三十九条电信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解决办法解决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的互联争议。
第四十条在互联实施中,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生下列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者互联后电信业务经营者发生下列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电信主管部门申请协调:
(一)互联技术方案;
(二)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
(三)互联时限;
(四)电信业务的提供;
(五)网间通信质量;
(六)与互联有关的费用;
(七)其他需要协调的问题。
第四十一条电信主管部门收到协调申请后,对申请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核。经审核发现申请的内容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者超出电信主管部门职责权限的,应当书面答复不予受理。经审查申请的内容符合要求的,电信主管部门正式开始协调工作。
第四十二条电信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争议进行协调。
协调应当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第四十三条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电信主管部门应当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电信主管部门根据论证意见或建议对互联争议作出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
第四十四条决定应当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作出的决定应当向信息产业部备案。电信主管部门对作出的决定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五条决定作出后,争议双方应当在决定规定的时限内予以履行。
争议一方或双方对决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复议或诉讼期间,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一款、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由电信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据职权责令改正、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因违反前款规定给其他的电信业务经营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当予以经济赔偿。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治理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一系列连接并规范企业财产所有人、受托人、控制人、使用人相互权利和利益关系的制度体系,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一项以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障经济活动协调有效运转而形成的内部自我调节和控制系统,是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程序,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股权高度集中和所有者缺位的问题
企业所有者总希望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监督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并且希望企业经营者能够采取有利于所有者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一些重大事项上拥有控制权,但实际上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常常由大股东所控制,众多的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对企业的控制。目前,我国股份制企业的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和国家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重还非常高,这一局面在短期内还无法解决。另外,由于我国企业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经营者可以凭借国有股和国家法人股的优势,做出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决策。虽然中小股东可能不同意或反对这种决策,但是由于其股权的比例不足以形成影响,只能听之任之。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发挥以下四个方面作用: 一是能够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内部控制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二是能够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三是能够保证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政纪律及法规,都要求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落实,企业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制度以进行自我约束,遵循国家的财政纪律和法规。四是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健全的内部控制包括财务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全面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内部审计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内容,这些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能够发挥内部制衡作用,促使公司规范运作,限制大股东及内部经理层的随意行为,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二、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
作为企业所有者,总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判断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的投资决策。同时,所有者还希望能够控制企业内部的会计政策,使其向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经营者来说,则可能因其不会过多地关心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与所有者相反的会计政策,在一些情况下,经营者会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经营者在会计行为上可能会做出夸大和虚报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侵占或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如提前确认或虚列收入,不足额提取费用等。企业经营者成了真正的会计控制主体,直接控制着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而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由经营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来实现的。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使真实、完整和公允的会计信息的产生成为现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办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各部门、各岗位按照规定的授权和程序,对相关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规性、合理性以及有关资料的完整性进行负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的处理程序,规范会计政策的选用标准和审批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督使经营者按照企业的决策行使其职权。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杜绝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人为干扰,使真实、完整和公允的会计信息成为现实,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获取信息和实施权力的制衡。
三、有利于董事会行使控制权
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董事会接受股东会的委托,行使对公司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例如,董事会有权选聘主要经营管理人员,有权制定经营政策和内部管理制度,有权评价经理人员的业绩并对经理人员采取激励政策等。可见,董事会在公司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控股股东往往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推荐自己的代表出任董事,在公司董事会里形成多数,从而把持董事会,操纵公司经营决策,令其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形成以大股东管理层为核心的内部人控制。或者公司董事长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其他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和公司内部员工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很小或发挥不了作用,形成以董事长为核心的内部人控制。以上以大股东管理层为核心的内部人控制和以董事长为核心的内部人控制,均造成董事会的功能异化,难以秉承对全体股东负责的精神,在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上,以科学民主的方式做出决策。董事会对股东的诚信,除了对公司经营和发展做出正确决策,实现经营业绩最大化,还表现在向股东定期报告真实、完整、可信的经济信息。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规范、高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建立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包括各项预算的编制及监控体系、授权经营和审批体系、会计核算体系、风险评估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财务报告体系和内部审计体系等。正确可靠的会计数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了解过去、控制目前、预测未来、做出决策的必要条件,而内部会计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地进行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可以说,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是董事会行使权利的重要措施。
四、有利于公司监事会行使监督权
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业务监督和财务监督,但不参与企业的业务决策和管理。公司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即“三会一层”,其基本理念就是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离”,以便更好地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在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虽然监事会直接对股东会负责,但由于其成员构成的实际状况,对公司董事会、经理层成员的监督很难落到实处,况且其不能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决策和管理,因此对公司业务和财务的监督也受到制约。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和事中监督。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坚持了合法性、有效性、全面性和独立性原则,内控制度本身高度体现了相互制衡的理念,是一种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机制,是包括监事会监督在内的整个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监督职能的行使,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示管理中的弊端,评价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而只有具备了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数据资料的真实,并为监事会监督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止各项资源的浪费和弊端的发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和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这些内部控制措施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作用发挥,是一脉相承的。
五、有利于保障债权人、内部职工等利益关系方的合法权益
债权人、内部职工和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公司治理,这些利害关系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都不能离开会计系统的信息支持。各利益相关方,可以根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分析和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程序,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报告、实时报告、专题报告、综合报告等。债权人、内部职工和供应商等利益关系人,均可以利用内部报告,分析企业经营形势,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自己的有效选择。Z
参考文献:
[1]杨波,张从华,段飞.国有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