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旅游资源普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普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普查方案

第1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一、项目教学改革的优势

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意识,通过收集信息、制定和选择方案、具体实行、评价成果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过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改革实践

(一)改革前的情况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面向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辅以习题和讨论等方法,属于教师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给教学和学生都带来很多困惑。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多会查找资料,收集精彩导游词、优美图片和视频在内的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并精心制作PPT,试图从直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面对这样单调的教学方法,没有兴趣,有些学生转向玩手机或睡觉。期末考试,大都忙于突击,要求只是及格即可,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很少。

(二)改革实施

按照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提炼核心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训练项目的思路进行改革。

1.毕业生就业岗位和核心能力分析。通过调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旅行社从事接待、销售、导游、计调等工作,初始岗位为导游,发展岗位为旅行社计调、外联和线路设计,拓展岗位为旅行社管理岗位和旅游事业单位工作。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为景点景区旅游服务、场馆讲解服务、导游服务、旅游产品设计、旅行社前台接待和市场营销等。接受顾客咨询,根据顾客要求推荐或组合产品,组织团队游客参观游览和讲解等服务工作。

核心能力为沟通、讲解、搜集有用信息和营销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依据调研信息确定该课程的总体目标:通过学习,完成能力训练项目,使学生掌握分析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方法,能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做到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的识别、赏析,能根据要求设计旅游线路,会对线路景点用PPT表现并推介讲解。

突出能力目标: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标准,能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能对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气气象类、生物景观类4类自然旅游资源,历史遗迹类、古建筑类、古典园林类、宗教类、民俗风情类和现代类6类人文旅游资源进行赏析和讲解;能利用网络、期刊、杂志等媒体,收集有用信息并进行整理归纳;能对旅游区(景点)进行讲解和旅游特色提炼;能根据要求设计旅游线路;能把设计的旅游线路通过PPT展示并进行推介讲解;能对其他人的讲解进行分析、点评;能处理遇到的突发事件。

同时也对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确定,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3.教学训练项目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如下5项教学及训练项目。

项目一,依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举例和特色分析;项目二,整理我国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等四种常用旅游交通干线简图;项目三,搜集经典旅游线路做分析报告;项目四,完成我国七大旅游区划填图,归纳并撰写各旅游区特色,制作七大旅游区特色展板;项目五,小组完成34个一级行政区的代表旅游线路设计,PPT制作,讲解推介。

4.训练方式。为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全班同学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公推组长或轮流担任。在执行学习项目任务时,由组长分配任务,协调各成员关系,教师作为导演,做好指导和示范,并监督落实各组任务进程,完成项目任务。有些任务采取课上完成的形式,如完成我国七大旅游区划填图,归纳并撰写各旅游区特色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实施,有些任务采取课上讨论、交流、展示,课下完成的形式。比如34个一级行政区的代表旅游线路设计、PPT制作和讲解推介任务,课上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完成任务执行方案,课下则进行信息搜集、PPT制作,讲解演练,课上进行展示、评价,暨采取反转课堂的形式。

5.考核方案。为切实保障学生学习的效果,特制定了包括过程性考核、项目考核和期末考核的综合考核方案。过程性考核主要由出勤和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组成,按综合表现依次分15、13、12、11、10五个档次记分,由授课教师考核。项目考核包括项目作业(完成态度、作业质量、创新性)和课堂展示(由学生和教师各占50%的比例考核)两部分组成。期末考核采用口试和笔试两种形式,口试主要是对选定内容进行讲解,笔试则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整个考核方案加大了过程性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教学效果

以前的课堂是向学生灌输干涩的知识,学生没兴趣,现在是小组一起做项目,其乐融融;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却得不到多少知识。现在,通过做项目,既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过去只注重期末理论评价,现在是重过程、锻炼能力和学习知识一起评价,效果良好。

第2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南宁市、旅游、战略思考

目前各国各地区都把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加以发展。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1]。面对着这样的大趋势和目标,南宁市要深化旅游业的改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南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1南宁市旅游业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南宁市确立发展旅游业的产业目标。1996年成立了旅游局后,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依照国家旅游总局的普查规范查清了南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旅游业的规划、管理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始了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的工作,出台了若干管理规章和办法,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旅游路线猛增,接待旅游人数连年增长,南宁的旅游业形成了良好势头。2000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南宁市的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圈层的休闲游憩带。市区以青秀山风景区、各大公园、动物园、步行街、博物馆为主要景点;郊区有伊岭岩、灵水、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凤凰湖、药用植物园、昆仑关、扬美古镇等众多的优质景区和景点;周边地区分布着德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龙虎山等著名景点。青秀山风景旅游区在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伊岭岩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于2001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3A级旅游景区”。经过几年的宣传和经营,以这些景点为核心已经形成了多条旅游路线。在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潜力的基础上,树立“大南宁旅游圈”的观念,借助周边地区或国家的旅游资源及民歌艺术节,开辟并推出了绿城风情游、八桂大地游、边关揽胜游、中越跨国游、邕江水上游和民歌节庆游等一批旅游线路。

1999年,南宁市获得了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光荣称号,2001年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人居环境奖”。2001年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16.04%,占第三产业28.79%,旅游业已经成为南宁市新兴支柱产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在全区仅次于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桂林。

2南宁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九五时期”的培育,南宁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产品缺乏精品

虽然旅游产品很多,但拳头产品少,从市区到周边地区都缺乏稳定的旅游热线,只有市区的青秀山和动物园、郊区的伊岭岩、周边地区的德天瀑布拥有较稳定的客源,而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也就是处于经济亏损的境地。即使在这几个游客较多的景点也存在着旅游内容单调和旅游项目设置不当的问题。

2.2开发缺乏特色

目前南宁市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利用流于表面化和随大流,缺乏独特的文化底蕴。有专家认为国内景区建设有城市化、庸俗化的倾向,从而使各地的特点淡化,甚至消失[2]。南宁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样的问题。旅游业是以特色取胜的产业。其实根据旅游资源的普查,南宁市拥有众多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是生物景观资源、洞穴资源、气候资源和人文资源,如壮民族风情、大明山、扬美古镇、药用植物园等。但对这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至今仍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2.3产业政策支持不足

南宁市旅游业的起步晚,产业政策不够配套和完善,对旅游资源、旅游生态环境、旅游服务企业等等的管理比较滞后。此外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交通、宾馆、饮食、商业、保险等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而需要有大政策的观念,即制定政策时要只好考虑与其它产业的协调,目前这方面政策的制定工作也很缓慢。产业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造成了旅游业的发展呆滞,不利于旅游业发展的合力形成。

2.4运营机制缺乏活力

从国内外的旅游业发展历史来看,随着旅游业从兴起到成熟,其运营机制也逐渐从政府为主转向市场为主,即投资渠道以市场为主,经营主体以企业为主。南宁市的旅游业投资渠道单一,旅游景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景点的经营权也大多在政府。尤其是区、市两级对旅游景区的双重管理,阻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的产业化进程。直接影响到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旅游人才匮乏

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修养都要求比较高。目前南宁市旅游业的从业人员,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旅游人才的匮乏极大地阻碍了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使南宁市的旅游营销、旅游线路、旅游服务质量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3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南宁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南宁市经济的新兴产业,对优化南宁市经济结构、改善广西旅游业格局、提升南宁市城市形象、促进南宁市的对外开放、促进南宁市的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发展得更快。南宁市要尽早制定对策,保证南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近几年来看,南宁市旅游业应着重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3.1突出首府旅游城市的地位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市比周边城市具有更多的旅游优势,这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因此南宁市应该朝综合型旅游城市发展。首府具有强大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功能,这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南宁市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除了进一步发展狭义的旅游业外,要重视开展会议、展览、商务、学习、购物、探亲访友等旅游活动,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的建设当中要注入旅游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旅游空间环境,如正在建设的邕江北岸堤园路要建成为游憩大道。

3.2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

选择若干个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景点作为精品景点来加以重点建设。在市区、郊区和周边地区选取若干个景点或景区作为精品景点景区来重点建设。在市区可选择动物园、白龙公园、南湖公园、步行街,在郊区可选择伊岭岩、良凤江、凤凰湖,在周边地区可选择得天瀑布、大明山、金伦洞。它们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小,游客可以随时去。以它们为节点形成精品路线。通过精品景点和精品路线的建设来形成特色明显的旅游景点,带动整体旅游景点和路线的发展,为南宁市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整合大区域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南宁市本身虽然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但客观地说它们存在着规模小、分布散等先天不足的问题,而在以南宁市为集散中心的大南宁旅游圈内,具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景点和资源,如北海银滩、花山壁画、友谊关等。应该选择德天瀑布作为南宁的旅游形象产品,整合南宁旅游圈的资源,形成南宁旅游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资本扩张式”的发展。

3.4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

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冲击波是政府包办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局面将被打破,大部分景点的经营权可以进入市场转让和拍卖[3],景点经营市场化和企业化。投资渠道也更多地来自民间和企业。因此南宁市应及早制定适应WTO规则的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应主要制定企业经营规范、吸引投资、旅游纠纷、旅游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和实施办法,引导旅游业健康地发展,早日与国际接轨。在投资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如达到一定规

模投资的旅游企业,应实行五年全免企业所得税,或按15%征收,然后返还企业再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对投资重点旅游项目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扩大融资渠道。可以青秀山风景区为试点,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等方面的改革。

3.5进一步发掘地域文化并形成旅游特色

南宁市自身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如壮乡之都、绿色之城等,也拥有许多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过去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旅游经营和消费理念落后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它们的开发和发展。显然拍卖经营权和鼓励企业投资是必由之路。可以先将几个景点(如药用植物园、扬美古镇等)拿出来做试点,取得好的效果后再加以推广。同时将精品与特色产品相结合,以形成南宁市旅游产品的主体,相得益彰。

3.6加强旅游营销

旅游营销一直是南宁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这几年通过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旅游大篷车”活动,南宁市的旅游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但专业性质的营销活动仍然十分缺乏。为改变这种被动和消极的局面,应该强化营销活动的意识和行为。管理部门和旅行社要对旅游资源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对建设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要达成共识。要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旅游促销,南宁市可以在广西旅游大篷车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寻找有创意的促销方案。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体和因特网定期和分批地宣传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及其优势。要尽早建立南宁市旅游信息系统,它不但为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为旅游者提供游、行、住、购等多方面的信息,利于旅游者作出旅游决策。

3.7培训旅游知识、法规和方法

旅游业是知识型产业。南宁市旅游业起步晚,历史短,旅游业中的管理、营销、导游等人才十分紧缺,许多旅游社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淡薄,致使旅行社大多是处于小而全的原始状态,没有专业性的和规模大的旅游企业。当前急需对他们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生态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此外要鼓励旅游企业引进人才,以素质好、能力强的专业人士来促动整个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南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2.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旅游学刊,2001.6,8-12。

3.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5-7。

StrategicConsiderationonNanningTourismIndustry

第3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丽水;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思考

丽水市地处浙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全市地貌以中山、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可以说,丽水是一个山清水秀,生态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

近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于1998年将旅游业确定为地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通过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丽水市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丽水市瓯江流域旅游开发专项规划》和《丽水市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等一系列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旅游产业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全市前三季度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19.5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42.59%,旅游总收入达53.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41.28%。但从旅游发展的宏观战略看,丽水旅游业的发展仍处在初始阶段,产业的发展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丽水市域旅游资源概况

(一)资源丰度及构成

在浙江省旅游局组织的全省旅游资源普查中,丽水市共认定2365个旅游资源单体。单体类型覆盖了全部的8个主类,占93.55%,155个基本类型中的120个,占77.42%。

(二)资源品质及分类差异

二、现阶段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经济支撑条件滞后

丽水市属于浙江省欠发达地区,GDP总量和人均GDP都处于全省之末。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的建设是一个初期投入大,见效慢,回收期长的经济行为。若要建设高品质的旅游风景区,需要资金的集中投入,如宋城集团宋城景区建设资金6.5亿,宋城集团杭州休闲博览园项目投入资金达到30个亿。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得丽水旅游业特别是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的内源动力较弱。

(二)市场与区位支撑条件不足

丽水市位于长三角边缘,虽已与上海、杭州、江苏等客源地实现高速公路交通,但在途时间还需花费3-5小时,离旅游交通快捷、舒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这对开发短途精品游、周末包价游和度假休闲游等产品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投资方向带来的产业发展的结构矛盾

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业和农村建设、工业和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国内贸易、对外经济、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等等。近年来,丽水城市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各项事业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旅游资源规划与后期经营相对脱节

(五)本地旅游规划开发人才紧缺

目前凡涉及旅游规划和开发环节,我们就会想到用“外脑”,将规划环节委托给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操作,本地人员往往只充当带路员、讲解员的角色,真正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历史渊源、风土人情等规划人才很少。如此这般,将造成规划设计方案与当地实际脱节,不能更有效提炼树立当地旅游资源特色。

三、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实施对策:

1.政府要在旅游资源招商引资、市场培育和监管发挥积极作用。

(1)在掌握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基础,积极引入各种经济形式,提高项目运行效率和活力。

开展“招商引资”,各级党委、政府都将其视为工作重点,招商引资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政策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大家往往把重心放在如何招商,眼光落在怎么引进上,对招商引资的整个过程考虑甚少。实际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与一般的招商引资有所不同,它不是实际投资的结果,它更是一项综合工作,是一级政府科学决策的体现,也是投资方与当地资源结合的主要平台和途径。政府在这当中角色定位的如何,作用发挥的如何,工作开展的如何将直接影响“投资资本”与“旅游资源”的联姻,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生成和发展。

所以,在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应更加重视过程管理,提高产业生成的机率。那么,运作过程管理可以概括为十步:

区域战略规划与资源招商项目设计

资源招商的项目包装

资源招商政策制定

资源招商资料制作

资源招商

资源招商考察与谈判

资源招商合同签订

资源招商的合同落实与协作推进

资源招商的持续服务

经济的培育和发展

(2)注重规划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客源市场培育,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3)加强项目开发建设和项目经营的过程监管

2.引导鼓励多方参与规划,注重规划创新。

旅游资源的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过程,而且也是一项决策过程;它不仅是一种科学规划,而且也是一种实用可行的规划,二者必须同时兼顾。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政府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经济行为。

重视了旅游资源规划,我们还要追求创新,追求规划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以保证我们规划工作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适度超前性。

3.深化改革,合理配置资源。

第4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

一、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现状分析

伽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丰富县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十九世纪,几乎每个村都有几户手工专业户,生产的棉布制品、柳编制品和土陶制品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市场前景广阔,用途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新型高档服装面料产品进入市场,现代产品代替了手工制品,对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冲击很大。

伽师县传统手工技艺集中在克孜勒博依乡,总面积为365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188个村民小组,7942户,38255人,20世纪80年代后具有完整工具的家庭约50户,现有传统手工技艺老艺人不足10人,而且年龄平均为70多岁,年轻人不愿意学传统手工技艺,致使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技艺织布面临灭绝。

二、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方式方法

(一)成立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保护传承中心及办公室,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开展普查。2006年,伽师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用照片、音像等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

(三)建立国家级和自治区、地区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四)加强对维吾尔族传统棉纺织技艺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传承机制,探索整体性动态保护方式;

(五)将维吾尔族传统棉纺织技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培养专门人才,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六)认定和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维吾尔传统手工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七)通过新闻媒体上宣传报道,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抢救性保护。

三、伽师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想

(一)提高“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残民心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全社会人们的文化自觉,克服文化民心态。文化自觉的要义是民族意识,即任何民族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一旦丧失这种“自我”,其结果必然是被异族同化,最后走向文化殪民。我们讲爱国主义,不应只是一句空鬣的口号,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珍视、承继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见宝不识宝,反视宝为草。

(二)要更新抢救与保护的观念。抢救传统文化是复旧,新的社会生活不需要那些老掉牙的民俗,即使是演示以恢复人民的记忆也没有必要。造成这些错误观念的原因,是一些人缺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客观的审视和理性的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灌注着民精神的民众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抢救与保护传统文化不是复旧,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民族文化之根,延续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如今,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猛烈冲击,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机,某些种类的民间文化,后续无人,濒临灭绝,如果再任其发展下去,的确会自生自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是今后应长期坚持的国策之一,是政府和全社会人民共同参与的浩繁的文化工程,即使有序的保护工程告一段落,抢救与保护工作仍需长久地进行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伽师县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当地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传统工艺品制作的发展,创造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使一些原本外出打工的青年重新参与到本县和乡的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效益。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品化方式主要有“物化”、“场景化”、“景观化”三种。通过这些方式,非物质文化资源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实现潜在文化资源向市场性文化产品的转化。

(四)加大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文化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开发、包装和创新,与传统特色文化和艺术内涵相融合,与现有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增加伽师县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文化性,在为游客提供视角享受的同时,满足其文化认知权利。

(五)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新颖性决定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尤其是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更能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对外宣传,以其稀有性扩大知名度,不仅可以以一种稀有的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还能满足游客不同方面的文化需求,形成其它旅游产品外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当地收入。

(六)“原生态”开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旅游文化资源,它所体现的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有将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原原本本呈现给游人,才能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必须注重其自身的“原生态”性,即真实性、完整性,使悠久的传统生产工艺走出伽师,让当代人审视曾经辉煌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安全,增强自豪感,提升区域软实力。

(七)科学性开发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自然景观或古城遗址风光,非物质文化更能够满足游人的需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恢复原有生产面貌或规模,而是应该就该工艺的旅游价值转换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

第5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沈阳;短线旅游;SWOT分析;城市居民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171-02

时间短、距离近、花费少的短线旅游是随着休假制度的改革、小长假的增加而逐步被关注的旅游形式。近年来,私家车的逐步普及,短线旅游不断升温,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然而,沈阳市的旅游企业在短线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市场开发方面略显薄弱,推出的短线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的市内一日游以外,大多旅行社推出的是省内二三日的观光、休闲类的旅游产品,参与、体验型的旅游产品比较少,产品类型、特色有限,开发深度不足。

一、优势分析

(一)坚实的经济基础

沈阳市是辽宁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0年,在国家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机遇下,沈阳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11年,沈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 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1]。城市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可为城市居民旅游的开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刺激广大居民的旅游需求,增加出游率。

(二)强大的客源基础

根据全国第六次普查数据,沈阳市人口超过810万,人口基数大,沈阳市城市居民所占比重超过农村人口,这为沈阳城市居民短线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源基础 [2]。按照旅游经济发展规律,中国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沈阳市也不例外,沈阳市民的短线消费需求仍有很大上升空间,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三)良好的旅游通达性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即辽宁省的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拥有“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制组站,沈阳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沈阳区内交通十分便利,沈哈高速公路、沈铁铁路贯穿全区,有沈阳三环高速公路、沈新公路,沈阳高铁的建成,地铁网的完善,为城市居民短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四)丰富的旅游资源

沈阳市的三日内短线旅游资源可辐射到辽宁邻省,因此,沈阳市的短线旅游资源丰富,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市内旅游资源丰富。沈阳为辽宁省的文化中心,所以沈阳市的旅游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截至2011年10月,沈阳有39家A级景区,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12个,3A级景区16个,2A级景区10个 [3]。第二,省内、外短线旅游资源丰富。由于沈阳市优越的交通条件,加上其辐射范围之广,省内周边城市如鞍山、铁岭、丹东、大连等具有较高旅游吸引力的城市,皆可被归入短线旅游行程之内。

二、劣势分析

(一)产品宣传力度差

随着沈阳市商业服务面积的不断扩大,现已覆盖了抚顺、鞍山、辽阳、铁岭等众多城市,虽然沈阳市的辐射面很广,但是各地对于其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有待扩大。在媒体上常见的省内宣传地多为大连地区,近两年丹东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也渐渐加大,但是,省内其余城市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甚小,宣传方式单一,以电视媒体为主,网络等新兴媒体广告较少,并没有为旅游企业所广泛使用,宣传效果较差。

(二)产品吸引力低

沈阳市及周围城市的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景点内部的旅游产品创新很少,模式大都一样,这会降低短线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阻碍短线旅游产品的发展,从而大大降低旅游资源利用率。如沈阳市内旅游产品超过七成都被运营为参观型产品,如沈阳故宫、北陵公园等等,游客们在游览时大多走马观花,无法体会到旅游产品的真正价值。

(三)气候因素影响

由于沈阳市地处大陆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冬较为寒冷,所以相对的沈阳市内及周围的旅游资源淡季时间较长,春季的大风、秋季的寒雨以及冬季的冰雪天气都为人们出行制造了些许阻碍。相对而言,作为旅游旺季的夏季,时间相对较短,大大地影响着旅游产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机会分析

(一)国家法定小节假日的出现

2008年是新的休假制度启动的第一年,国家对于节假日的调整,由原来的10天增加到11天,同时,周末上移下错,形成了诸如元旦、清明、端午、五一、中秋节这样为期较短的小假日,这样的休假制度必将引发公民出游时间的调整和出游模式的改变,进而引发旅游业发展模式的改变。

(二)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

2011年12月28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曾表示,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今后中国还将对旅游业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并将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和中央关于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12年2月23日,国家七部委联合发文《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降低了旅游企业上市的门槛,邮轮游艇、主题公园、医疗旅游等新兴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未来旅游企业上市潮中的主力军,而这些新兴的旅游产业多数适合于短线旅游的范围内,可见政府在逐步加大对于短线旅游的支持 [4]。

(三)国家高速免费政策的出台

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来临前夕,国家交通运输部下达切实做好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包括机场高速和桥梁、隧道在内的收费、公路免费有关工作的通知。这项政策的出台无疑也将激活短线自驾游这一群体,大大提高短线出游人数和出游频率。

(四)沈阳高铁时代的来临

2012年,哈大高铁开通,京沈高铁已经进入前期建设阶段,这给沈阳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随着沈阳高铁的陆续开通,高铁出游将会逐渐升温,它将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广阔的周边出游选择,两日、三日跨省游线路也更加完善,满足了消费者出省游的需求。

四、威胁分析

(一)群众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的旅游景区都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人们开发利用旅游景区仍采取传统的利用观念,景区的利润高于景区的保护,这将是开发短线旅游资源的严重障碍,所以为了避免对于景区的进一步破坏,让人们更有心情去参观景区,我们应该对景区加以细心的保护,广发宣传倡导旅游者不要随意乱丢垃圾、吐痰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二)竞争激烈

第一,旅游行业内部企业的竞争。随着城市的发展,沈阳市的服务涉及面越来越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手里的余钱越来越多,这样促进着服务行业的兴起,大大小小规模的旅行社、酒店也就随之多了起来,对于旅行社之间的竞争,政府并没有及时出台有效的市场竞争方案。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慢慢地,就演变成了恶意的竞争,比如,旅行社之间互相压低出游价格,在住宿和出行上达不到介绍时的标准,导致服务低劣。第二,长线旅游和短线旅游的竞争。在国家法定的长节假日中,选择长线出游的人群占绝大多数,人们会有一种“跟风心态”,而这种心态也让出行者很不理智地选择各种旅游拥挤度很高的景区景点,最终导致旅游者的满意度降低,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出游的热情,也影响了人们选择短线旅游的热情。

(三)交通压力

出游时间的集中,出游人群的增加,将给交通带来压力。沈阳市周末的道路通畅度本来就低,大量的旅游出行则显得有些火上浇油,所以相关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对道路的整改,将道路拓宽,缓解交通压力,便于人们短线旅游的出行;另一方面应加大资金投入公共交通,提高短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第6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一、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县位于**三省交汇处,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总人口17.5万人。境内矿产资源富集,是全国13个产煤基地、西北3大产煤矿区和**东部煤电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为龙头,电力、冶金、建材、陶瓷等多业并举、规模优势明显的地方工业体系。农业支柱产业特色鲜明,是陇东优质肉牛、核桃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历史悠久,人文古迹众多,关山莲花台被列入省级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20xx,全县上下按照落实“率先、延伸、反哺、经营、创新”的十字思路和总体要求,实干攻坚,集中突破,全力组织实施“611”计划和“一体两翼”(以项目建设为主体,以全民招商和全员创业为两翼)工作部署,加大项目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9亿元,占计划的100.7%,同比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7600元,同比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206元,占市上计划2182元的101.1%,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亿元,占计划11.38亿元的120.4%,同比增长41.8%。。

二、全县农业普查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农业普查工作在市农普领导小组及办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全国农业普查的文件精神和省、市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高度重视,及早动手,迅速启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现场入户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复查审核。主要做了 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下发之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上及时成立了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人事部门在各机关事业单位抽调了5名熟悉统计工作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县农业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选聘了939名文化程度高、工作责任心强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县普查办建立了领导联系乡镇制度,采取领导包片、农普办工作人员包乡镇的工作责任制。各乡镇机关全体干部全员参加,并实行包村制,做到责任到人。由县财政专门安排预算资金6万元,用于普查工作的日常列支,确保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对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明确了这次普查的目的、意义、对象、范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政府网站等各类新闻媒介和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开辟电视专栏等形式,对农业普查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至目前,共印发《致农业普查被调查对象的一封信》和《农业普查知识宣传单》34000份、悬挂横幅29条、累计张贴标语38000多条,发放传单4.5万份,电影放映宣传26场,打电视滚动字幕标语180条(次),新闻报道22次。县农普办上报普查信息23条,下发普查年画3.5万张。积极开展了农业普查知识竞赛活动,使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强化培训,狠抓试点。为了切实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我们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进行了普查业务培训。一是按时派员参加全省普查业务骨干培训和市级综合试点工作,培养全县普查业务骨干;二是严格开展“两员”培训,推行培训合格上岗制。县、乡(镇)层层开展农业普查业务骨干培训,重点讲解《普查方案》、实施细则、各种普查表、数据质量控制办法、访问技巧和填表要求等内容。同时,在培训会上,让普查人员以试题为例,依据普查表要求试填普查表。通过试填,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规范填表要求,使普查员准确地掌握普查表的填表规范和技术要求。学员与授课人之间及时沟通,现场提问题,现场解答,纵横联动,提高了学员的理解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实地现场培训指导,使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吃透了普查表,熟悉了普查流程,掌握了入户调查的技巧。三是结合全市农业普查试点经验和县情,制定县级农业普查综合试点方案,于12月下旬在西华镇组织县、乡(镇)90多名普查业务骨干圆满完成了县级综合试点工作,为组织实施全县农业普查积累了组织、宣传和现场调查工作经验;四是县农普办结合**普查特点和试点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归纳、整理、编辑了《农业普查疑难问题解答》,有效指导了普查工作的开展。

4、严格程序,注重实效。针对农业普查面广量大、技术性强、群众居住分散 、复杂的特点,严格界定普查范围,明确普查登记对象,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在此基础上,绘制了普查区和小区示意图,制订访问路线和现场调查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摸底时间,由10天延长到15天,使摸底工作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摸底工作结束后,县农普办及时审核了各乡镇清查摸底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核查和及时纠正。现场登记过程中,我们本着边登记、边审核、边纠错的原则,要求各普查员必须严格按照普查表填写规范和指标解释规定,对每个被访问对象逐项进行询问、核实填报,每登记完一户或单位,都要对访问对象宣读所登记的内容,进行核对,做到普查表填写不漏项、不错行、数据准。经核对无误后,由访问对象和普查员同时签名,保证了普查表的完整性。农普办工作人员随时深入村社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重大疑难问题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做到口径一致,确保了登记数据的质量。

三、普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的农普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一是提高数据质量难。农业普查面对广大农户,不同于其他普查,播种面积、产量等好多指标都没有记录可查,经营收获和销售消费了既不记数、也不记账,调查申报时只能是算个大概数,仅依靠普查员的一两次访问调查也很难搞准。二是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老百姓的种种疑虑,支持配合难,不愿说实话,不报实数。有时候甚至同样一个住户,访问不同的家庭成员,申报的数据都不相同。对同一个调查对象访问2次,会出现2个不同的调查结果。三是农业普查调查表太复杂。因而普查登记中差错率较高、逻辑错误多和填报不规范。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拥有住宅和居住的住宅理解不清,填写数据逻辑错误较多。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努力加以解决。

四、下阶段工作打算

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以省农普办农业普查督查为契机,严格按照省、市农普工作统一部署,全力配合抓好耕地数据核实工作。

一是围绕《方案》,认真实施。严格按照甘政农普办字20xx5号文件精神,遵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共同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用地调查工作的通知》(国农普办字20xx44号)和《**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用地调查工作方案》及《**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业用地调查耕地数据核实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集中人力,认真扎实的配合做好耕地数据核实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领导,靠实责任。抽组人员专门负责农用地数据的审核和汇总。要建立数据责任追究制,坚决杜绝弄虚作假,保证农用地详查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部门、乡镇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加大工作力度,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7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肃南裕固族;文化遗产;文化保护;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64—03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裕固族为主体,藏、汉、回、蒙、土等11种民族集居,以牧业为主的民族自治县,全县人口3.58万。其主体民族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约有1.1万人。由于本县地处丝绸古道沿线,自古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频繁交织、融合的地区。因此,在自治县境内遗存有大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特色及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因此,必须加快抢救保护力度,科学论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使文物旅游资源成为自治县的重要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健康、长足发展。

一、裕固族概况

裕固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游牧民族,他们自称“尧乎尔”,1954年自治县成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以及“尧乎尔”的音译定名为“裕固族”。据史志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证实,裕固族溯源于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回纥(回鹘)。从隋大业初(605)回纥第一次建立部落联盟到唐天宝(724)回纥打败最后一个铁勒联盟,回纥强盛时,度碛南迁,游牧于甘(今张掖)、凉(今武威)地区。公元9世纪30年代,回纥汗国崩溃瓦解,西迁的一部分迁入新疆,一部分迁入甘肃河西。迁入河西的这一支回纥人便是裕固族的先民,史称“甘州回鹘”。后来西夏党项崛起,占据河西,甘州回鹘退居关外哈密、敦煌一带,明洪武年间又回到河西。历史上裕固族就与中原各朝代和西域各古代民族有着密切往来。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情风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及保护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损毁、替代、消亡。而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久已失传,传统文化使用范围越来越小,民间艺人严重老龄化,大批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裕固族文化遗产不断消失,依靠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据调查,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裕固人不足30%,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谚语的也是为数不多的老人,且正在逐年减少。另外,由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管理水平不高、研究挖掘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流散社会的民族文物、历史文物因资金缺乏而无法及时征集保护,裕固族口承民间文学将随着一些老人的去世而永久埋入历史尘埃中。

近年来,肃南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到传承裕固民族古老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纳入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乡镇分管领导、文化部门相关单位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时间期限,制定下发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年度保护方案。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县文化工作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动员会、文化工作座谈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细致安排部署,要求高度重视濒临消亡的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对有可能消失或传承人年事已高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细致地采集、整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自学、集中培训、请教专家等形式,组织举办了全县民间艺人培训班,积极派员参加省、市文化遗产培训活动,并先后邀请中央、省、市专家学者来肃南县开展专题培训、讲座、实地普查、考察等工作,对工作人员进行了普查、采访、国际音标记录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县广播站、电视台播放普查公告,并通过粘贴发放普查公告、公布联系方式、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涉及的范围、内容等基本知识,使非遗保护意识家喻户晓,形成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大力支持,积极主动提供线索资料的浓厚氛围。

三是顺利开展普查工作。在各乡镇、村社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肃南县成立普查小组,深入各乡镇牧区,走访牧户开展田野调查。在普查中,工作人员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尊重历史原貌,注重形象,真实、全方位地进行记录。针对肃南县大部分项目受地域、语言、季节、气候的限制,工作人员积极与农牧户、乡镇联系,为传承人创造真实场景进行采访普查。目前,共采录到民歌390多首、民间故事120篇(段)、史诗13篇(段)、历史文化资料50余篇(段)、谚语576条、谜语120余条、东西部语词汇9000余条、各类项目的音像资料50多盘,新普查到项目13种,征集了传统服饰等大量民族文物、实物等。

第8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关键词: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对策

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是向社会(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资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与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旅游活动质量。上蔡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一、上蔡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要概述

地处天中大地的上蔡县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459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5万亩,人口147.8万,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据清康熙《上蔡县志》记载,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厚土上繁衍生息,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亲有1000多万人,渊源久远,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亲纷纷莅蔡寻根谒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上蔡独特的文化和儒家遗风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现出了众多直接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贤中上蔡有六人。史称“千古一相”、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字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丞相朱胜非,世称“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学家谢良佐,西汉著名文士、庐江太守桓宽,清代方志学家张沐等历史文化名人。

上蔡县是文物大县,文物景点遍布县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两地(蔡国故城和楚国贵族墓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伏羲画卦亭、陈庄民宅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蔡侯望河楼、漆雕开墓、蟾虎寺),馆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点遍及全县。

上蔡县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和历史文化产品独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绛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历史名酒状元红,曾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杨集毛笔誉满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案头之宝。

二、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上蔡县充分利用和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文化名县、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推进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名县转变,着力打造重阳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坚持从开发保护、规划设计、宣传推介、项目带动、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进了全县文化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一)不断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成立了旅游开发管理办公室,制定印发了《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实施方案》、《上蔡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分解表》,设立了上蔡县旅游投诉电话,制作了《上蔡县旅游景点路线图》;建立了上蔡县文化旅游网站;蔡明园公园、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园成功申报国家2a级旅游景区;加强了《旅游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识;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二)不断加强文化旅游遗产保护开发。认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972处,复查96处;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上蔡重阳习俗被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笔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蔡侯宫殿区遗址兴建佛教牌楼有“天下第一门”之称;结集出版了《重阳节发源地——上蔡》、《蔡国蔡氏溯源》、《蔡国纪事本末》三部论文集,编纂出版了反映上蔡历史文化资源的《古蔡风物》;创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历史文化资源的《千古遗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辅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的长篇小说《大秦春秋》。

(三)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文化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共584万,用于文化馆维修、图书馆设备购置、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及设备购置、73个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建设、扶持49个农村业余表演团体;建成了279个村级服务点;扶持28个农村民间艺术表演团队购买了部分服装、道具及器材;加强了伏羲画卦亭、楚国贵族墓地、蔡国故城墙、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文物景点的保护与整修;完成了蔡国故城墙、文化馆、蔡侯望河楼、李斯墓等开发保护规划及项目资金的申报;上蔡博物馆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物局。聘请专家对博物馆、李斯林园和蔡国故城带状公园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

(四)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响规模。重点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阳文化,围绕重阳文化之乡这一品牌,研究开发反映重阳文化的系列产品,如:重阳茱萸绛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笔等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道路,在全国打响古蔡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积极承办了八届“重阳文化节”,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内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文化节会。立足上蔡县地域文化优势,加强与省内外和港、澳、台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与海内蔡氏宗亲的联系,宣传弘扬上蔡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上蔡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抢救和保护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芦花靴、茱萸绛囊等传统制作工艺品。挖掘研究重阳节两大节庆佳品酒、茱萸绛囊,尤其是茱萸绛囊顺应人们企盼福寿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及东南亚诸国侨民的喜爱。

三、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景区基础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没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内涵不深,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档次低,既满足不了县内文化旅游的需要,也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二)旅游规划严重滞后。上蔡县文物景点虽多,但都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保护,更缺乏中长期文化旅游规划。由于文物景点以古代遗址为主,没有太多观赏价值,部分古建筑过于破旧,有的文物景点受损严重,如蔡国故城遗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景点上面有耕种现象。县文物库房为危房,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十分不利,一些珍贵文物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正在经历从资源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型,现在又被纳入文化创意产业。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有创意的理念指导产业开发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

(四)旅游商品档次不高。旅游商品虽然种类丰富,但由于规模小、产量低、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顾长远利益,搞无序竞争,导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档次,旅游商品市场占有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铁锅、毛笔、雕花、香囊等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比较紧俏,但就发展现状而言,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四、上蔡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产业化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文化旅游产业化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将文化旅游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成立文化旅游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继续加大对文化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务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另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海内外企业、个人来上蔡投资举办文化旅游产业。逐步扩大非国有经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准入范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

(二)优先规划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邀请国家、省级等权威部门的专家来蔡进行考察,高起点编制上蔡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规划。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禁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以优化结构、培育特色、强化优势品牌、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着眼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进一步发挥“重阳文化之乡”的龙头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实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蔡侯陵园、李斯陵园、蔡明园公园、上蔡博物馆、重阳登高处、伏羲画卦亭等景区,力争使1—2个景区(景点)达到国家aaaa级标准,确保我县文化旅游业健康顺利以及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行业管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规范旅行社、导游人员等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经营和服务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诉机制,完善处理程序,提高投诉处理效率。凡从事旅游业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以及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零售、饮食服务的各类经营单位和个人,都应依法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严禁无照无证经营。各类经营主体必须守法经营,公平竞争。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过硬的旅游业队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针对客源地游客的宣传,增强宣传的冲击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线,主动寻求和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文化旅游节,各种新闻媒体,通过《上蔡风光片》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开通“上蔡县文化旅游网”,提高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以市场为导向,将旅游景区(点)连接成线,接线入网,精心设计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上蔡。

(五)扩大产业规模。文化旅游应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旅游产业的优质板块。围绕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增强旅游带动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重点企业,开发融艺术、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态疗养康复中心。面向市场,重点开发古蔡文化、重阳文化等旅游演艺节目,促进艺术精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武术、杂技、魔术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娱乐节目。

总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必由之路。虽然上蔡的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品位低,推进缓慢,但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打造文化精品这个主题,以五大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建立科学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就能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许结.中国文化论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第9篇:旅游资源普查方案范文

一、工作完成情况

多年以来,本人认真调研旅游资源,为开发民俗旅游出思路,为旅游突破发展蓄势奠基;依法加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无事故,促进文物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文物保护工作。五年来,我配合局长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一是修建了周陵仿古围墙,维修和彩绘了周陵牌楼,对景区进行了绿化和整修,二是申报《唐顺陵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并通过国家局评审。三是参与编制了防洪防水方案;四是积极参与编制规划大纲。

(二)依法加强文物管理,确保文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对辖区取土场、砖瓦窑厂及基建工地的管理力度,要求其严格履行文物勘探手续,严格登记审批程序,确保审批全部符合政策法规要求;二是加强对经营者的法规学习培训,每年举办培训不少于2期。对一些共性和容易忽视的问题的处理,组织经营者听证讨论,让经营者在接受处罚时受到教育;三是创新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发挥文物保护工作联合执法牵头作用。牵头建立了与公安、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每年组织一至二次联合执法和专项检查,形成了一季一次细查,一月一次巡查,一周一次抽查的监管模式,此做法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肯定。

(三)旅游开发工作。协助局长工作并抓好分管的旅游工作。一是在全区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在深入调查,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旅游》图册;二是结合“创优”任务指标体系,制定了创优工作实施方案并细化分解了任务提供给区委、区政府;三是抢先主动编制秦遗址保护总体方案项目列入全国“100个大遗址”开发建设重点;四是邀请省内外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策划制定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五是先后组织旅游项目,旅游商品参加了旅游推介会、西洽会、旅博会,在省市等节会制作了宣传册10000份,在各种节会上发放宣传推介。

在以上工作开展中,本人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二是潜心思考提出策划创意;三是主持并亲自参与项目编撰,制定方案,所有的项目背景、规模程度可以说了如指掌;四是重大活动、执法检查亲自部署,带人参加。

二、个人履职情况

任职以来,我能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团结文物旅游系统的干部职工兢兢业业,克难奋进,积极主动寻求发展空间,为文物旅游事业繁荣发展,突破发展,不断努力着。

(一)注重学习,着力提升工作水平和履职能力。全面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学习掌握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法规。撰写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几点思考》在《城市规划》杂志中发表。

(二)抓工作重点,全力组织实施。为适应加快发展,突破发展的需要,近年我们自加压力,提出了依托一个载体,寻求三大突破,完成了工作的年度目标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年终各项考评指标均全面完成。今年,我们又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为”主题实践活动为旗帜,认真贯彻区委十六届六次全会精神,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文物保护体系建设、旅游基础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做好十项工作,从而推进文物旅游事业跨越式发展,旅游开发新突破的工作任务目标。凤凰台、周陵古建维修是我区也是全市一个较大的古建维修工程,从方案设计到报批开工建设,我多次到省市主管部门汇报,亲自到十几个部门咨询请教,提出了“操作不违规,工程不吃亏,维修不留遗憾”,使这项工程当年立项审批,当年招标开工,主体维修将于本月底结束。

三、树立公仆意识,勤政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