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一的科学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上好绪论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上好绪论课至关重要。绪论课要给学生讲清三个问题:一是为何开设这门课,二是如何学习这门课,三是怎样学好这门课。
授课中,笔者努力做到教态和蔼可亲、语言风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动、板书规范艺术,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上课是一种乐趣。
授课的基本原则是把难的内容讲浅,把易的内容讲精。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堂课把基本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收获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绪论部分,告诉学生: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酱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赐予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同样,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不洁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网,生活不规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会腐烂。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微生物无处不在。
护理人员学习致病微生物的特点、致病性,对临床护理操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在免疫学绪论部分,告诉学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会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扰,在生长过程中也会不断产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质;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保持健康状态,必须依赖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课用身边的事讲专业的理,通俗易懂,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中职生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能力差,对物质结构的空间想象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些是造成学习兴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课中,笔者精心设计选择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学重要基础理论的临床问题,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厌氧菌一节——破伤风梭菌时,从大家常见的现象入手,提问学生如何处理被钉子或玻璃扎破的伤口,激发学生思考,引出破伤风的发病条件、发病过程以及预防原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关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儿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三、按照培养目标取舍教学内容
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按照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重点讲授内容。
例如在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实验课上,让学生学会不同部位细菌的检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灭菌法,并通过实验掌握操作技术,验证细菌在空气、头发、皮肤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诉学生在临床中穿戴隔离衣、隔离帽和无菌手套,不仅保护病人不被感染,也保护自身。
再如,进行器官移植时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符的人为什么不可以输血?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要做皮试?结合临床,系统地讲授,让学生有深层次的理解,增强了趣味性和实用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四、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融洽课堂气氛,使教学过程流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事半功倍。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教学法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因免疫学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可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讲授,并及时归纳总结让学生前后照应。
2.引导式教学法
教师注重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理解临床实际问题,比如怎样避免或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器官移植为什么要做组织配型?SARA的危害大吗?如何预防艾滋病?把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课挂钩,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一人发言,大家补充,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比赛,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系统更全面。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合理搭配,能将抽象的变为直观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繁杂的变为简单的,能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利用狂犬病的现状、天花疫苗的发现、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和艾滋病人临床表现等视频资料,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兴趣。还有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也经常用到。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不断学习,总结对比,找出适合每一个章节的授课方法。
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由于免疫学需要理解、记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的体会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是主战场,讲授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个积极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根本,方法是关键,听懂是前提,重点要笔记,复习要及时,总结有条理。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归纳整理,强化记忆。
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横向比较,加深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概念,如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补体活化经典途径,MHC—Ⅰ和MHC-Ⅱ类分子的区别,病毒与细菌的主要区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与链球菌在致病因素和在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时各有何特点?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哪些?青霉素可以引起的超敏反应有哪些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加深理解,更好地记忆,完成由学懂到学会到学好的转变。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是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然而,在当前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课往往还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有时甚至是教师以讲解代替操作,学生动手机会少。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缺少实践的检验,没有具体体验,无法深刻理解并熟练应用,进而扼杀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笔者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实施了“科学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如图1),并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使实验活动为课堂做好准备和铺垫,从而服务于课堂;(2)以课堂为支撑,通过实验活动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和设计能力、创新和逻辑推理能力;(3)以实验为窗口,走出课堂,联系生活,解释身边的科学并加以应用。
初中科学课程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所以“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设计了生物、化学和物理“三大树干体系”,并在大枝干上列出小分枝,使树干不断伸展、生长、扩大,如图2所示。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能够弥补课堂的短板,让学生的认知及实验能力能循序渐进地螺旋式递进,进而使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二、 “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 设置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课,保证学生进行充分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树干型目标实验活动”要求设置相对独立的实验课,原则上每周一次。备课组统一商定活动内容,并编写专门的教案,教师可视需要进行增删。活动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小组的成员可以先由学生自行组合,再由教师审核并优化搭配。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的灵感和探究需要,就可在实验活动中得到实验验证。它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保证了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 点、线、面结合,安排实验活动内容
“点”——围绕知识点安排实验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萌芽。如笔者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在开课前设置了学生实验:模拟“萨克斯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生成了什么。由于该实验费时较长,在课堂中实际完成有困难,所以将其安排在课前完成,并用摄像机拍录下来,这样就为课堂教学做好了铺垫。课堂上,学生探究兴趣浓烈,已不满足于纸上谈兵,此时笔者又安排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的系列探究实验”,既满足学生在课堂中还想继续探究的愿望,为课堂知识的继续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又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张力与活力。
“线”——纵向安排实验活动,使课堂内容知识得到强化和提升,使学生的思维动向得到延展抽枝。如笔者在初一上学期安排了“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活动:首先发动学生查找资料,探知哪些材料可以制成酸碱指示剂,并带到实验室和同学交流;再各自操作,制成酸碱指示剂;紧接着又安排了“测一测身边物品的酸碱性”活动,要求学生测一测自己带来的各种日常物品酸碱性,并加以记录。这样就将科学应用于生活,使线性的实验教程紧紧伴随着学生对课堂内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面”——融合各科实验,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开花结果。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可以多方面地考虑科学问题。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种立体的理解、多角度的体验。通过“树干型实验活动”,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像一棵树那样慢慢成长,他们不仅能较快地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而且在动手能力、探究和创新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创设形式多种多样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创新意识
1. 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改革,进行绿色实验
教师可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根据绿色化学实验的特点,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改进已有的课本实验,使实验产生的污染减小,达到环保的要求。比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课本实验装置中采用的是红磷燃烧,不仅产生了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而且由于瓶塞插入的速度难以做到又快又好,实验的结果误差很大。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实验误差会这么大?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可不可以改实验药品——能否用“白磷、铁丝、铜丝、镁条、木炭”代替?可不可以改实验装置?同时,提供相关的科学信息。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和设计,在原有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改进,最后在专门安排的实验活动课中,各显神通,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实验,讲述自己的实验思路,个别装置还进行了实际演练,效果很好。
2. 添加“习题实验化”活动,化抽象为具体
中考的实验分析题一直被学生们视为试卷中的“拦路虎”,教师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训练学生,但由于是“纸上谈兵”,一些学生总是理解不透,分析不通。对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弱点,安排了“化学实验中的气压问题”“物质的鉴别和除杂”“气体的制取和干燥”等一系列专门的实验习题课,用“做加法”的方式在简单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提要求、加条件,让学生边实验边推理和分析。
3. 设置趣味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致
教师可在不同的学期中安排不同的趣味实验,比如在初一可让学生自己采集和制作各种植物和动物标本,制作叶脉书签,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望远镜和显微镜,自制自动感应门铃,等等。初二可让学生开展“自制隐显魔水”“鉴别指纹”“自制晴雨花”“我是小小魔术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初三可让学生尝试“人造钟乳石”“自制香皂”“不用电的电灯泡”等实验。
宁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组
新课程的推行已逐步进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而我们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正是围绕以上中心展开的。
一、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教研组要求组内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二、发挥本校“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年我校被批准为“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内容,我们组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教研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初一教师和其他年级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问题讨论”(吴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学科特点”等。
④共同研讨了“怎样更好地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论坛》,里面都是我们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每期我们的自然组教师都有若干篇论文入选。这里的论文和我们组推选到各级参评的论文,就是在我们组这样浓厚的交流、研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升华而得到的。我们的校报《十五风景线》第二、三版都是我们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示。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XX年6月,我们学校探索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了市级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性研究》。为此,我们教研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李骏老师的《真菌》和钟意定老师的《有关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电功率及电热公式的选用规律》两堂探究课,由两位老师提供这两节课的案例,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四、充分体现新理念,成功展开新课程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XX年9月份新学期在宁波市市区各中学七年级新生中全面展开。这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为依据。全书以“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的核心理念。针对新课程推行,我们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为副组长,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学科实验小组,负责新课程教学实践。
从目前我们学校的实施新教材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这套新的教材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知识点上的整合,将原先一些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当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几本有限的“教师用书”和一些练习作业上,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在每个科学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上都安装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的学科实验小组教师平时都很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网站,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具备了上网条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经常会拿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在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些问题敷衍了事。因为,我们在中学阶段科学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学科实验小组的成员随时关注新课程的推行情况,积极组织研讨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课的时候注明这是由某某同学搜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则,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组织教师(主要是新初一任课教师)去北仑实验区的长江中学听课、学习,我们教研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诸暨和松阳三中的教师开设了三堂教学观摩课,我组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骏老师在不久前开设了一堂市级观摩课,获得相关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因为学科特点,我们自然组教师经常是三个人、五个人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XX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届中考中我校自然学科平均分超过119分,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教学安排、教学手法、学科资料、多媒体课件,甚至是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我们的备课组教师间都能无私共享、探讨,我想这也是我们自然组能够不断向上原因之一。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关键词:错题成因;对策;反思;错题本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26-04
一、错题研究的重要性
习题演练,是教师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学课程实现知识由“静态传送”向“动态建构”转变的重要途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而这些错误正暴露出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空白点”。教师对这些错误进行整理,归纳出学生常见的“易错题”,并分析病因,思考对策,可以对前期教学进行诊断,使之成为后期教学和备课的“生长点”。教师研究学生的“易错题”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为寻找教学入口提供了依据。不难发现在平时的教学中,错题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往往就依赖于教师的讲评,并没有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反思和再学习,仅限于对错题的纠正,并没有以错题为契机,总结规律,突破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错题产生的原因
恩格斯曾经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的快。”让学生及时纠错,纠正错误的思维,查漏补缺,并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实现科学知识的重新构建是作为一个一线科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知识遗漏
初中科学六册教材包含了化学、物理、生物及一些天文、地理的知识,知识范围广综合能力要求高。其中也不乏要学生记忆的内,而内容庞杂的学习之后,加上对这些知识理解的不深刻,势必会带给他们一个记忆出现偏和遗漏差的结果,造成了很多解题中的错误。
例如:下列设备应用到的科学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A.“B”超——利用次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的信息
B.电视机——利用电磁波传播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
C.验钞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D.燃气灶——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本题中的错误出现在C选项中,很多的学生认为验钞器中使荧光物质发光的不是紫外线,而是红外线,却忽略了A选项中B超是利用超声波而不是次声波来获得人体内部的信息这一事实。类似的概念还有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区别,溶解度概念中的限制条件等等。
(二)概念模糊
在科学学习中,对于概念题学生经常会犯错,归纳起来有两种情况。
1.遇到一些相似的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这类错误在程度较低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例如:图中①、②、③三个椭圆分别代表某个概念或某类物质。以下各项中,能构成图示关系的是
A.①太阳系②银河系③地月系
B.①DNA②染色体③基因
C.①分解反应②氧化还原反应③化合反应
D.①同化作用②新陈代谢③异化作用
本题是四个选项来自于四个不同的知识,要求学生能对以上陈述性的知识能灵活的应用,能将它们的关系一一区分。答题的关键就是要对书本中以上知识点牢固、清晰的掌握,分清楚互相间的联系及各自的层次关系。像这样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科学教材中非常多,如:题目中提到的DNA、染色体和基因,人体的免疫中的众多的概念等等,面对这些相似度很高的概念,很多学生都会不知所措。
2.对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这类错误在物理学习上尤为突出。
例如: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同一高度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空就再物资,飞机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变小、变小,而学生的错误答案往往是:不变、不变。究其原因是对决定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不明确,看到“匀速”就误认为动能就不变,看到“同一高度”就误认为势能不变,忽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对动能和势能的影响。
(三)审题不清
学生因为审题不仔细而做错题的概率非常高,很多时候老师无需讲评让学生自己把错题再仔细读一遍,答案就已经非常明白了。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客观上学生的作业多,题目的反复操练,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审题不仔细,感觉比较熟悉的题目,都是一眼“飘”过去的,信息就直接“打包”进入大脑。(2)、主观上学生的审题习惯没养成,不是逐字逐句的仔细审过去的,只要做过的题目稍加改动,很多时候凭着印象习惯把已经做过的那个答案写上去了,没有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
例如:张华同学持续几天咳嗽后发热,怀疑患了甲型H1N1流感,但是经医院诊断是细菌感染引发了肺炎,用药后得以康复。甲型H1N1流感和细菌性肺炎的病原体在结构上主要区别是 。
本题考查的是病毒与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即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而细菌则有细胞结构。有很多的学生在回答本题时没有抓住题目所给的信息,没有审清题意,而是粗粗一看以为是要求回答细菌与真菌的区别而回答了有无细胞核,造成了不必要的错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眼看、嘴读、手划、脑动,多种感官结合,控制审题速度。
(四)思维跳跃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灵活,而不是跳跃。考查的题目中若包含的知识点3个及以上,或者题目出现新的背景,部分学生就不会按照原本的推理顺序将自己头脑中原有的知识重新建构、类比和迁移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为头脑中的思维定式、缺乏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等原因在解题中出现障碍,未能实现理解上的突破。
例如:如右图,物体A重50N,物体B重30N,物体A在物体B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物体A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2拉动物体A,使物体B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2s内拉力F2所做的功是 J。(滑轮和绳子的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均不计)
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到学生在这道题上犯了两个错误的地方:第一受力分析跳跃,通过第一步得出摩擦为10N,当向左拉动时没仔细画受力分析图而是直接认为拉力还是10N,第二没有注意到动滑轮3根绳子,直接将物体B的速度0.1m/s用在A物体上导致计算错误。
针对物理中思维要求高的难题,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①要善于画出研究对象的简笔图;②要善于画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③要善于画出物理问题的情境图;④要善于画出物理过程中的状态图。通过画图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从隐性变成显性,让自己前面的思维过程来启发你后面的思维过程,因为光想想难度是很大的。
(五)缺少动手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实验往往会揭示一些用一般的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方法和知识,而实验的思考和探究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眼见为实的亲身体验也减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负担。
例如:区别稀盐酸和稀硫酸用的一种试剂是( )
A.硝酸银 B.氯化钡 C.紫色石蕊 D.酚酞
第一次碰到这道题,两个班有近一半的学生选A,其中一个班有同学在实验课上提出来了,我让每个同学都动手做了一遍,发现用硝酸银后现象都是白色沉淀无法区分,所以第二次做到时几乎没有错。而另一个班没有做实验但是我在课堂上自我感觉分析得很明白,可是结果第二次做到这道题仍旧有10个左右同学做错,深深地体会到教学中应保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要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六)表述含糊
科学考查中的实验探究题是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的一种题型,也是教师头痛“教”,学生头痛“学”的题型。每次考查中学生失分最多的是文字表述题,由于学生在组织语言时表达能力差,表述含糊,造成了很多的失分。
例如:一位科学家把一株绿色植物放在不同颜色的光下照射,然后再测量该植物对每种光的吸收值,实验如下表。请根据此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位科学家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2)若分别用红光和绿光照射该植物,它在哪种光下的光合作用效果好?原因是 。
在本题中回答探究目的时由于学生文字表述能力欠缺,表达不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如“一株绿色植物最会吸收哪个颜色”,“什么颜色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有利”,“不同的颜色光对光的吸收率是否有影响”等等,可以说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找出题目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三、攻克错题的策略
(一)行为纠错
1.教师行为。①精讲精练。作业讲评是实施科学错题教学的重要环节,切忌拿上卷子教师满堂灌,前后各留10分钟给学生自己订正的时间,课堂上只需解决三四道经典题型。利用这些“易错题”设置悬念,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该如何改正,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思维要求比较高的错题,讲评时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思维清晰、表达清楚的学生进行板演、讲评。上课时的认真讲评,仔细分析,将考点、思路和突破口讲透,把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条理化和概念化,然后找相类似的一道题立马当堂反馈,相当于将学生原有的一些有缺陷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并再次构建新的正确的知识网络。②实验展示。教师通过一些方法提高讲评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甚至也可以将习题中出现的一些实验当堂演示,让学生看到“正确答案”出现的过程,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在讲评浮力时有一个习题,问5N的水能否产生10N的浮力,很多学生都答错了。在作业讲评课上可以用一大一小两个烧杯以及钩码、水等器材演示用很少的水就可以产生很到的浮力,从而让学生明白浮力的大小与水的多少是没有直接联系的。③个别辅导。对于一些非典型性的错误,或一些有明显知识点缺陷的学生而言,光是靠课堂上讲评还是不足以讲其错误很好的纠正的。教师应该是课后单独找到他们个别面批,一边批一边询问他的解题思路,及时反馈。据平时经验,大部分的学生在重复自己的解题方法时就能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了。这样的过程比起教师光是批改然后课堂讲解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大部分的学生经过几次面批、当面解答之后,类似的错误一般就不会再犯了。
2.学生行为。①反思根源。卷子发到手后用10分钟学生先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哪些是审题不清或概念模糊等,把自己能订正的先订正好。老师讲评后用10分钟再订正试卷,将自己做错的或者是当时可能对了,但对于这道题所知也甚少的题目的解题过程用红笔仔细写在边上,并将正确的思路与原来错误的思路相对比。学生通过自我剖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找到自己做错题的原因,为相关知识的重新构建提供基础。②合作纠错。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差异,有不同基础和不同是思维习惯,造成了每个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是有差异的。可以将某些做的特别好的同学的解题方法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的同学,大家共同提高;通过交流不同的错题,可以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以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
(二)书面纠错——建立错题本
避免错误重现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把错题记下来,时常反复练习,从中吸取教训。对于平时学习时经常犯的一些错误可以准备一本错题本,将他们摘录或剪下贴在错题上,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指导,学生就只是机械地将错题抄下来,正确答案写旁边,并没有充分利用好错题本,这个在初一刚开始的时候就应该给学生指点,养成良好的习惯。
1.分类整理。平时要求学生把练习和测试的错题都摘录在错题本上,及时整理、分类。如可将错题分类成知识错误、分析错误、记忆遗漏等各种类型,以便于以后不断复习查看,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
2.经常翻阅。错题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本人在错题本建立后要求学生在每次单元考试、月考之前复习一遍,将以前曾经做错的题目再做一遍,已经会了,不再犯错的则将其删去。为了方便实施,要求学生在第一页上将错题剪下后贴上,将答案和错因的分析写在背面,不仅如此还要求他们把对本知识点的疑惑也要写在边上,这样每次考试复习巩固,增强记忆。
用好错题本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对待错题,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思维品质、改正粗心的毛病,准确理解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于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都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尤其是在初三最后复习阶段,学生“易错本”里面所摘录的题目,几乎概括了我平时做的科学题目的精华,让我可以更高效地备中考冲刺阶段的复习课。
错题教学,能让学生在分析自己所犯的每一个错误中概括出问题情境的特点,并能总结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以便在下次出现相同类型题目时能灵活运用,正确解答,提高效率。错题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避免过度陷入“题海”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高效“教”与“学”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减负,能少做习题;为教师减负,能少讲习题。错题教学为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真正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一 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如初一下学期开学的第一课,讲授《感觉世界》,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每一年中考前,初三学生都要进行体检。今天老师提前给同学们进行其中的一项体检内容,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示范。同时拿出三个棕色小瓶放在讲台上,瓶中分别装有纯净水、酒精和煤油,但标签都被遮住了。请这位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分辨出来……。
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在新颖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知识,体验科学对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如在讲授《光的折射》一节时,我搬了一台VCD机进教室,举起手中的遥控器,问同学们:“它为什么能遥控VCD机呢?”学生回答:“它通过发射出红外线来控制VCD机工作。”同时请一学生在离VCD机5米处示范。
同学们发现遥控器在遥控VCD机时是正对VCD机的,问:“你是否尝试过当遥控器不对准VCD机时,比如朝相反方向,它也能控制机器吗?”
一学生尝试几次并且成功了。比较自然地从光的“直线传播”过渡到“光的折射”。
另外,在《光的折射》的复习课中,我用了两个小游戏引入:
游戏一:在讲台上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八宝粥罐子,在A中加入大半瓶水,B中不加水,请同学们观察它们的底部深浅有何不同?
游戏二:在一空八宝粥罐中放入一硬币,甲同学将罐子在桌面上慢慢远离乙同学,直到乙刚好看不到硬币为止,然后向罐中加水,乙观察到了什么?
二 课堂教学结合科技动态,开阔学生视野
科学在不断发展,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课堂要适当地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应当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建设新农村和改善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亲近科学,从而更自信地学科学,乃至立志从事科学事业。一是每节课刚上课的5分钟,用于介绍前一天发生的重大科学事件和科学动态。培养学生关注科学的热情。如2月份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机遇号”和“勇气号”的火星探测进程;我国“登月计划”;“金星凌日”等天文奇观等。二是课堂上科学知识的讲解密切结合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在《运动和静止》的课堂教学中,在“参照物”这一知识点上,结合我国飞机加油技术进行讲解,让学生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同时也体验到我国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科技的日新月异。三是开展以“科普园地”为题的多媒体讲座,定期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提高同学们的科普知识,激励他们以伟大科学家为榜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服务社会、振兴中华的理想。
三 突出科学实验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科学实验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勤动手,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验条件和理论指导。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如在教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鼓励几个同学一组,共同制作土电话。
在《等高线》一节的讲授中,针对初中学生空间立体几何感不强的现状,我结合“玩中学”、“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大一点的土豆先制作一座山峰,然后将它等高、等距地进行切割,最后结合投影原理在白纸上画出等高线。从而让学生在创作中学习,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协作解决。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巧,学会了方法。然后,我建设性地要求同学合作,在课外用土豆或泥制作一块盆地或高原,并绘出它的等高线地形图。在更深层次的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升华和能力的全面开发。
学习了《生态系统》以后,我在班级中开展制作小生态瓶的活动,并请同学们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小生态瓶放在班级里进行评比。比较哪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四 自制教具,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坚硬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也要发生形变”的印象,考虑到这种形变太微小且不易察觉,于是我找了一个盐水瓶,瓶内装满滴有几滴红墨水的纯净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而玻璃管就是用报废的温度计玻璃管,它的特点是内径极细。这样,用力挤压瓶子,产生的微小形变就可以通过细玻璃管中水柱的升降得以放大,从而让同学们非常直观地观察到了坚硬物体的形变。 转贴于
五 建立课外资料库,丰富学生知识,拓宽视野
针对某些科学动态、科学知识并非课堂上的三言两语就能讲清,于是我在班级里办了一份《科学之窗》的活动小册子,介绍科学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如“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诺贝尔与华裔物理学家”、“中国院士与中国科技”、“克隆技术与试管婴儿”及“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六 培养科学情感
充分挖掘新课程中的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科学情感。
第一节的《感觉世界》教学中,书本上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盲人利用触觉来阅读盲文。我用一张崭新的100元和一张50元纸币请学生上台来感觉其盲文的凹凸感,学生们无法明显地体会到凹凸感,通过这一亲身体会,学生们了解到了盲人生活中的困难和心理上的痛苦。在此基础上,我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街道两侧人行道上的黄色盲道,告诫学生要尽可能地为盲人创造便利,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感觉到身边无处不是科学,培养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造福人类的伟大情怀。
七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响应,是新课程得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保障
讲授《动物的生命周期》后,有七个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饲养春蚕,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春蚕的生命周期。
如在《地球表面的七巧板——板块》中,我给学生们分发了科学家预测的几百万年内各大板块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速度资料表,科学兴趣小组以“未来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为探究课题,针对目前日本发生9.0级地震的热点问题,合作绘制了一幅一百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关键词〕数学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也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呢?
1 学习态度的内涵
所谓数学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数学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状况和意志状态等方面加以判定和说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具体又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数学学习态度由认识、情感和行为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认识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所学课程的一种带有评价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它反映着学生对学习的价值的认识,它是学习态度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指学生伴随认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如对学习的喜欢或厌恶等,由于情感本身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学习作出某种反应。
2 数学学习态度形成的原因
2.1 来自家庭的原因。对于学习数学成绩得好与差,与家长的重视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数学成绩很好,在天赋差不多的情况下,学生出生在书香门第,家长比较重视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的成绩相对比较出色。当然,也与学生本身的态度有关,不论家长如何教育,学生就是不愿意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也很难学好。当然,有些家长,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认为什么“棒棍地写出孝子”对学生有过高的期望,结果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
2.2 来自学校的原因。新的课程改革教育体制下,数学的应用性、趣味性增强了,但是,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在很多地方,应试教育任然很盛行。首先是学习数学来自升学的压力。初中学生要升高中,坚强的学生会更努力的学习。脆弱的学生会逃避,厌学。
2.3 来自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在社会中的直接应用变得越来越少,而是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物力科学等学科交叉应用。结果,数学的地位变得似乎不是太重要了。人们偏向于边缘新兴专业的学习,而传统的数学专业变得相对冷了很多。针对以上原因结合学生的态度表现,培养好的学生态度从情感角度出发,需要来自老师、学生、社会三方面的努力,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在教学教育中进行良性的引导,同时与家长、学生更好的沟通与反馈。对学生的关心与引导,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直接的影响了孩子对老师的情感,进而对学科也很有影响,当孩子对老师有了好感,慢慢的也可以改变对学科的态度,在初一到初二两年中,通过实践我发现不管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从入学开始慢慢的琢磨孩子的性格特点,以鼓励关注为主的孩子,对老师有好感的,基本上对待学习数学的态度是积极地,愿意完成和订正作业,甚至于愿意去课后思考了问题与你交流。同时让学生尝到学习进步的甜头,逐步克服学习上的自卑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 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态度的培养策略
3.1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对将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所有科学知识、技术本领,都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的。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状元”从何处来?就是依靠多年知识积累和高超的技术本领,两者缺一不可。一次数学实践课上,认识生活中的大数,或许是因为涉及到的数字太大,教学内容离我们生活的实际较远,一部分同学听的是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的动力,计算中也频频出错。此种情景下继续上课无疑是毫无效果的,索性我停了下来和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告诉他们:我们现在学的知识,没有一种是毫无用处的,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要用到知识的时候就会脑袋空空。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型社会的要求。他们也接受了我的劝导,纷纷表示以后一定会认真听课了。
3.2 因材施教,培养“四心”(信心、专心、恒心、虚心)。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总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子。对于这样的学生,一方面要多鼓励他们,让他们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是数学家。”(《全美中学数学教师协会标准》)华罗庚先生说过:“数学既然是思想的‘体操’,那么也就和普通的体操一样,只要经常锻炼,任何人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往往会取得良好效果。如:笔者在讲授奥赛题时,针对班上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我就选择比较容易的基础题让他们做,告诉他们,这些题就是你们的“奥赛题”,其结果他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去做,并由此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1】 时间匆匆而过,这一学期任教七年级八年级共八个班生物课,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人成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待人真诚和善,努力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认真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周例会,从不缺勤。
二、教育教学方面
由于从今年这届八年级开始改用人教版教材,这就需要我们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把握三维目标教学。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组织好课堂教学。
认真实施学校推行的以学定教,巩固训练教学模式,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本学期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三、业务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及时组织教研活动,对学校实施的以学定教,巩固训练教学模式进行交流探讨,发挥了集体和个人的多重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其它方面
除紧张的教学工作之外,还参与学校的英语竞赛监考等工作,有人可能认为做一个科任教师太清闲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充实了。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在教学上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3、进一步强化教研工作,抓实教研工作,组织好生物实验教学。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2】 初一上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结束了,回顾这几个月的工作,做为一名年轻教师,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我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积极改善我的教学方法。课前认真备课,积极从网上、报刊上搜索各种相关知识,努力使课堂知识能够联系实际,使学生有主观上的印象,更利于他们记忆,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这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一点。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讲课时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重难点要着重讲,因为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强,所以要教师帮助他们理解一些比较难的东西,通常我会努力找一些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或在电视报纸里都见过的东西来帮助他们理解,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一开始他们对某一知识点都不知所以然,一举例后他们都开始恍然大悟,我也感到比较舒心。学生能够学会知识,这是老师感到最高兴的事情。
平时我喜欢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通常是上完课后,还有中午放学去车站的路上同行的学生也很多,他们也很愿意和我说说自己学习上的事,还有生活中遇到的烦恼。今天中午我和两个七年级八班的学生一起走的,我记得她俩这次期终考试考得不是很好,我就询问她们原因,有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比较喜欢数学,对生物只有一点点兴趣,我就乘机教育他们要端正学习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自己要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兴趣确实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但是做为学生有些东西是你必须去学的,并不是每个人他做的事都是他感兴趣的。看着她们并没有多大反应,我又接着说,就像你的父母他们也不喜欢洗衣服啊,但是这是必须做的啊,她们终于呵呵笑出了声,并且表示赞同。我又继续说初中阶段是不能太偏科的,每门都要兼顾到,她们表示同意我的说法,看来后面就要看她们是否真的想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愿意付出努力了。我会进一步关注她们的学习情况,并且试着与更多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并且关注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帮助他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实施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巧设情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力争使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都得到发展。生物一定要注重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尽量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并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的能力。生物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先接触到的一门实验学科,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积极向上,为教育事业更多更好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7年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3】 本学期,本人担任七年级125班的生物课教学。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由于七年级学生才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对生物还比较陌生,因此我在学期开始根据生物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认真制定计划,注重课堂内容的兴趣性,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生活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去进行教学,对于个别差生,能利用课间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生物学》老师,明白现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时事教育思想品德课实效味性
思想品德课在育人的过程中,无可厚非地承担着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重任。但是,一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都让教者和被教者感到:思想品德课就是教师把空洞的“大道理”,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解、强调,然后让学生课后通过背诵、做练习等方式强迫性地记忆,考试中再将这些“大道理”照搬到试卷上。这便使思想品德课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在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学生在台下各行其事。于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矛盾:考试答题时,学生能把试题回答得头头是道,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道德的“矮子”:打架、旷课、拉帮结派、目无尊长等。而且,在许多的青少年道德品质抽样调查报告中,不难看出现代青少年的学识与其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质呈现出反比例函数的怪现象。如何对当代青少年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
那么,如何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这些问题,是所有从事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工作一线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从教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我认为,要切实解决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问题,除了按照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除了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和创新,多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式外,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心理上喜欢和接受思想品德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这门课在现实生活中的有用性,是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即教师要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要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爱、感兴趣的课程,真正体现出该门学科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仅靠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尝试促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活动课、课堂上加大师生互动等,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品德课所呈现出的空洞、乏味的状况的。因为所有的方法都不是每堂课都可以适用的,而且学生也会对新的教学方法失去兴趣,这样思想品德课就会再次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要让思想品德课永远吸引学生,体现其实效性和趣味性,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是有联系的,就要结合我们身边发生的时事、热点,教会学生用书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育,实质上是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如何借助社会提供的资源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在从事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要提高该门学科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养成一种生活习惯
1.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热情。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不能像古代社会的读书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知识的变化越来越快,学生若不及时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就会在成长和成才的过程中走弯路,出现“高分低能”的怪现象,最终被社会抛弃。所以学生也要学会关心时事,了解社会发展和需要,通过对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的分析,从中获取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信息,这样就能在成才的道路上节省时间,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掌握了解时事的方法和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与老师父母交谈等方式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提高对时事的关注,并在教师和父母的指导下,用书本知识分析时事,增强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3.将关注时事发展成为受益终身的行为习惯。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要更好地适应社会,要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就要经常关注时事的发展变化,不让自己脱离社会或被社会抛弃,就要将关注时事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良好行为习惯保存下来,让自己受益终身。
二、充分认识时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学生由于个性心理开始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观察和处理所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年龄、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他们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就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借助必要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就成为思想品德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时事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时事教育解决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空洞、乏味的状况。思想品德教材中往往就只是大段大段的道理,然后就是列举一些离我们年代久远或是地域比较遥远的事例,不免让学生感到难以理解、枯燥和乏味,无法与生活联系。教师在讲解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利用书本上的文字和事例,就会让学生感到课本知识根本就没有用。
教师在讲课时,如果能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或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就能有效避免这种尴尬。如在讲到《抵制不良诱惑》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结合“6・26”世界禁毒日的宣传活动、当代中学生网瘾的问题等,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分析自然得出结论――书上的知识点。这样比老师、家长反复强调或直接命令“不准做什么”取得的效果更好,老师、家长与学生间的矛盾不会尖锐化,学生也不会反感。
2.时事教育增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运用时事教育使学生感到,既可以用书本知识解决时事、热点问题,又可以通过对时事的分析归纳出知识点。这样就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积极性和兴趣,集中了注意力,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一举数得。
3.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入时事教育,通过指导学生用书本知识分析时事、热点问题,使学生在看到一些社会问题时能用平常积累的知识正确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以及作为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等,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可以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弥补教材部分内容落后于实际的不足。“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教科书也不完全是正确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时就要紧密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用时事教育对教科书中的一些落后的观点加以补充,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
三、利用时事教育的趣味性,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兴趣是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时事与现实联系密切,讲述起来形象生动,故事性较强,富于变幻,只要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收集相关的时事用于教学,就完全能够在教学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每堂思想品德课都是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课,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四、教会学生利用书本知识分析时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现就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课件能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融视、听、说于一体,把声、形、色、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并进行组合流通。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师所创设的学习境界中,在其头脑中形成“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的疑问,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实现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刚上课,就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伴随着轻柔音乐置身于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中,当看到一朵朵花动态地开放时,学生由衷地惊叹。用这种形式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声、光、画来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自发地探究事物的奥秘的心情也油然而生,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实再现,变难为易。
《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自然现象或过程比较抽象,是很难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清的,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些内容如何突破,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CAI课件的利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比如《人体神经系统》、《眼睛的科学》等这一类课型,以及植物生长过程、星球运动、自然现象的形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对这些内容进行模拟。而CAI课件能发挥计算机丰富的表现功能,延时、再现、分解、组合、以及大小、远近的调整,它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从而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达到突破难点的功效。如《人体神经系统》一课,人体的内部构造是学生不能直接观察并认识的,神经系统的传输过程也是肉眼无法看清的,若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那么本课的难点就无法解决,我制做了课件《“小小通信员”》:画面通过人用手打蚊子时的一系列动作,展现了“小通信员”在人体内“送信”的过程,使学生对神经系统的构造及作用有了形象而深刻地认识。 画面先出现一只蚊子在人的头上盘旋,“耳”派“小通信员”把蚊子侵扰的信息报告给“脑”司令员,司令员紧急戒备命令。当蚊子落在脖子上时,“皮肤”立即命令“信使”把蚊子着陆的准确位置报告给“脑”司令员,司令员通过“信使”向手命令打击蚊子。通过生动的画面,学生不但清晰的理解了神经系统的传输及作用,而且能举一反三,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又如《日食和月食》一课。课中需要分析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与日食、月食之间的关系。这是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用CAI课件模拟了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立置关系、运动轨迹以及阴影投射关系,,有效淡化了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不是每个月初一、十五都有月食和日食产生”这一难题。
三、浓缩过程,弥补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作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另外,课堂教学活动只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并且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有相当多的观察活动我们无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这就需要我们将一些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观察活动用现代教育技术浓缩后再展示出来。《养蚕》这一课的饲养和观察的时间跨度长达20余天,特别是在饲养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动手能力差,真正能成功地完成全部饲养过程的比例非常低,多数蚕在饲养过程中死亡,而教师饲养的蚕也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均有时间和机会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先让学生汇报自己在饲养和观察中发现的有趣现象,然后播放教学录像带《蚕的一生》中的有关片段进行补充教学。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不仅再次观察到了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外形、颜色、运动、生活习性等特征及其变化过程,以及蚕用颚吃桑叶的细节、蚕从嘴中吐出蚕丝的细节和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是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观察到的,或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忽略了的,当他们在屏幕上看见这些镜头时,一个个兴奋不已,并随着镜头的不断变化嘴里不停发出各式各样的惊叹声和赞美声,这不仅有效地补充了学生观察上的不足,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今后开展类似的饲养、观察活动奠定了良好基础。这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四、合作探究,自我发展。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由此,我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
我在讲《空气的污染》一课时,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一个关于空气方面的专题网站。其中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链接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网址,为学生提供、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协助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讲课时,先问学生:“你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学生会说通过书、报纸、电视、网络等。这节课希望大家以各种方式,用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网上的天空很大,不光只有你们爱玩的游戏,还有很多科学知识。今天咱们就来学一学如何从网络上找你要的资料。一会儿把你找到的资料,小组合作归纳、整理,然后派代表给大家上《空气的污染》一课。学生一听说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还可以当老师都来了精神。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很乱,一会儿这个学生这儿不会操作了,一会儿那个学生那儿出问题了。我都是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没一会儿,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我细看之下,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盯着电脑,小手控制着鼠标,不停的在网页上搜寻,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误自己的操作。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空气污染引发的酸雨”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了“空气污染的原因”;还有的学生找到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的学生找到了“汽车尾气的防治”……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我还是头一次尝试,尽管时间拿捏的不很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不但是学习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
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灵活多变、效果逼真等特点,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过去的传统教学为现代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尽量在课前做一些信息量大、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内容丰富、问题多样的课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逐渐融入到学习中去,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确实优化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推动了科学课教学改革的发展。但通过实践我发现,如果掌握不好也容易走入一些误区:
1、 现代教育技术不是唯一的手段。
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将耗费设计者、制作者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者可以通过其它手段也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地将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它无法代替传统实验操作,嗅不出气味,摸不到手感。有些科学课的内容,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因此课件该用在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才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要合理。
课件在课堂中的运用过多,信息量过大,会造成媒体对学生长时间的刺激。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不断变化的电脑屏幕上,忽视甚至来不及分析理解重要的知识点,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不是每次都要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更多的是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
3、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