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危机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绩效考核的含义及公共管理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特点
绩效考核也称成绩或成果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承担生产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各级管理人员完成指定任务的工作实绩和由此带来的诸多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但是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要困难得多。企业的绩效是通过生产线来体现的,而事业单位的绩效则更多是通过工作流程来体现的,与生产线相比,工作流程的评估显然要复杂得多。因为生产线产出的产品是可以准确计量的,而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所产生的工作成果却既包括显性成果又包括隐性成果,无法用一个统一准确的数据加以计量。而且事业单位公益性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与企业的绩效考核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能简单地以利润和经济成本为目标,而是要衡量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社会转移价值。
以本单位为例,台州路政支队属于公共管理类事业单位中的行政执法类单位,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规定,在辖区内保障公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和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等执法管理工作。其中执法类工作可通过案卷数来体现绩效,但管理类工作比如路面施工现场秩序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管理及桥下通道管理等工作,很难用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衡量工作绩效,而由路政管理工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社会转移价值,更是无法用确切的数据指标去衡量。
因此,为配合上级主管单位顺利完成此次改革工作,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平稳过渡,事业单位还急需建立一套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且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二、目前实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绩效考核工作认识不深。只简单地把绩效考核作为整个绩效管理的全部,而忽视了绩效计划、绩效实施和绩效反馈等其他管理内容。
2.缺乏对具体考核指标的细化及注解。事业单位考核指标,仅仅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共20个小项中进行民主评议打分,但是考核指标仍然比较笼统,没有说明性文件,而且评议打分标准不明确,也没有具体评分的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打分的随意性、不科学性。
3.考核结果等级划分较为简单,缺乏科学依据。现行考核等级仅划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级别,且有部门分配与名额比例限制。这就导致了工作量一般、能力平庸的部门也能评优秀职工,而一线工作量大,能力突出的职工反而受名额所限,无法获得应有的荣誉与利益,容易挫伤职工积极性,使考核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4.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套长期完整的考核机制。现行考核制度往往是在年终的时候为了应付总结台账及相关福利而匆忙进行的,没有注重平时的材料积累与实时考核,导致考核成为年终总结的独有形式,并且严重影响了考核的效果与质量。
5.考核结果公布不透明。考核结束后,虽然每位职工都会收到考核结果通知书,但是通知书内容仅简单写明考核结果为优秀或合格等级别,没有反应具体的评分结果及详细的失分点分析,使被考核者无从得知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更谈不上能获得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与交流的机会,得以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三、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的对策及思考
1.加强人力资源主管与经办职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利用专业
转贴于
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在现有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2.细化绩效考核项目,明确评分标准,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评分办法。一套完整科学的评分标准和办法,不仅能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更使考核结果彰显公平与合理,令人信服。
3.实行考核结果总分评比制。可采用总分汇总法,根据单位名额比例划定标准线的方法进行考核,并取消按部门及人员比例公平分配的制度。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达到优秀线均可认定为考核优秀。
4.建立长期考核制度,将平时考核成绩纳入年终考核系统内。可制定月、季度、半年度考核计划,并将定期考核制度与不定期考核制度相结合。加强各项工作材料的整理汇总,及时归档各类案卷文书和工作报告,给考核提供真实有效的证据材料。平时考核成绩还可以按比例分数的形式计入年终考核分数。
为保证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产上严格分开,现就上市公司总经理及高层管理人员不得在控股股东单位兼职等问题通知如下:
一、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必须专职,总经理在集团等控股股东单位不得担任除董事以外的其他职务。
二、总经理及高层管理人员(副总经理、财务主管和董事会秘书)必须在上市公司领薪,不得由控股股东薪水。
【关键词】财务危机;识别;防范措施
1.财务危机的含义
财务危机是指由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而产生的,即将危及企业生存的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的财务危机都有一个逐步显现,不断恶化的过程。财务管理者应当对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建立财务危机的警报系统,及早发现财务危机,预防或避免可能发生的失败。通常有两种确定企业处于财务危机的方法:一是破产法对破产的定义,即企业严重亏损,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作为界定财务危机的标志;二是证券交易所对于财务危机的定义,一般以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特别是因为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作为界定财务危机的标志,也就是说,如果某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了,那么说明该公司已经陷入财务危机。
2.企业财务危机的危害
财务危机给企业带个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一是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由于企业历史包袱沉重,资金占用居高不下,加之由此而带来的资金占用费和银行贷款利息逐年滚动上升,造成恶性循环,致使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生产经营严重受阻;二是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由于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将以危机为重,陷入一片混乱,致使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决策,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三是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严重滑坡,直接影响到职工的经济收入,因此会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四是降低企业的竞争能力,制约企业的发展后劲。由于企业效益不实,流动资金长期挂账无法周转,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必要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取胜。同时,由于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前,出现潜亏挂账,虚盈实亏,甚至由于产生亏损无法形成积累,因此,也就无力进行更新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
3.企业财务危机的识别征兆
尽管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都有一定的过程、濒临财务危机时会有一些明显的征兆,但由于关注角度不全面或专业知识缺乏,有时会难以准确地判断出企业是否发生了财务危机。
3.1审计报告类型异常
随着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实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审计更加谨慎,无故更换注册会计师,或者审计报告提出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财务报告可能粉饰过度,存在财务危机隐患。
3.2财务结构不断恶化
这是财务危机发生的显著征兆。他比较突出地表现为企业资本性投资膨胀,营运资金供应困难,负债比例过高,偿债能力持续减弱;风险投资超过应有限度,投资回报日趋下降;费用性支出超常增长,企业积累能力迅速减弱等。财务结构恶化,容易导致财务经营崩溃,由财务危机导致经营危机。研究财务结构,主要通过财务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的分析,认真研究其发展变化规律。不断寻找影响财务结构变化的蛛丝马迹,力求做到有备无患。
3.3财务管理秩序混乱
中国部分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财务管理基础脆弱,没有科学的财务经营机制;无限投资,回报率却极低;资产管理漏洞百出,企业浪费严重,盈利分配失衡,企业积累水平过低。致使财务管理秩序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间接导致财务危机的发生。
3.4经营效益明显下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销售量、销售额下滑;二是销售额提高但是净利润未增,这一般是财务危机来临的明显征兆。我们都知道企业竞争中打价格战、回扣战以增加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但往往对利益关注不够,这样反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竞争,而且会使企业陷入绝境;三是企业连续多年经营亏损,吞蚀自有资产,导致财务危机的爆发。
3.5受关联企业倒闭的牵连
企业中的母子公司、企业间的相互合作虽可以壮大公司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他们这些关联企业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在大的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些关联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付不期而遇的各种风险,防范关联企业的倒闭而造成的财务危机。
4.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4.1加强内部管理,规范财务行为
理顺财务关系,以企业为主体,合理合法处理企业内外的财务关系。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主要应健全和完善以下一些内容:明确内部财务管理的方法、任务和目标,以及国家颁布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资本金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产品销售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利润分配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和考核管理制度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保证财务的正常活动。
4.2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
要避免理财失误,预防财务危机的发生,就必须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一是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保证资金合理运用;二是制定翔实的财务计划,通过计划将企业可能面临的不确定因素确定下来,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以减少未来风险的影响,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三是重视融资管理,健全财务结构,维持资金来源的连续性,降低资金成本;四是规范投资行为,选择最佳投资方案,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创利能力。
4.3建立财务危机防范机制
危机防范主要是在危机尚未发生之前,未雨绸缪,事前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进行战略设计,制定一套乃至几套防范危机的方案,应用财务的预警指标,变被动为主动,防患于未然,对企业举债、用债、偿债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各种因素进行预测,定期检查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以便对危机进行预控,尽量避免危机发生。
4.4加强对危机的控制
在企业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财务危机的时候,企业通过一定的方法化解当前面临的危机。如处理不良债权,加快回收应收账款;削价处理库存商品;出租或出售闲置的固定资产;收回对外投资;严格控制营业费用等。
4.5正确把握负债经营的度是防止财务危机的关键
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时,必须考虑企业的负债规模和偿债能力,考虑负债经营的度是企业防止发生财务危机的关键。企业财务部门在把握负债度上,首先,要注意负债经营的临界点,在达到临界点之前,加大负债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效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将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其次,要注重筹资结构,按筹资方式不同可将筹资划分为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这一环节上要对两者安排合适的比例,负债水平要适当,不能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再次,要合理安排债务偿还的时间和额度,力求债务偿还平稳,防止还款过于集中,造成无法支付到期债务。
5.结论
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这就是构成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财务一定要有效的强化和化解财务危机,建立健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不利因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多套防范危机的方案,尽量避免危机发生。任何只顾获取单纯的企业经济利益,无视财务风险和预防的做法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重大失误,最终将损害投资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上市公司财务困难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1.企业经济管理观念陈旧新形势下,我国现行的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还太陈旧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因为我国的企业管理者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其经济管理的理念也相对陈旧,未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及时改变管理策略和理念,未能对严峻的形式做出及时的应对。大部分的企业领导者对战略管理理念和危机管理理念都有所了解,但是这些管理理念并未被应用到实际经济管理中,而是存在于不同的会议讨论以及演讲中做为谈资。做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时刻更新管理理念,不断适应新的竞争形势,这样才能使企业保持长远的发展,才能在竞争中生存。2.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危机管理理念以及战略管理理念的缺乏,都使得企业提倡的全面经济管理成为空中楼阁,并未真正得到实施。目前,企业中成本控制的手段是财务审计,用来避免资金在流动过程中的浪费和流失。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方法会因为管理授权的原因而不能全面的通过财务管理来实现全面经济管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加盟公司的经济管理,加盟公司目前已经很常见了,现在实施的对加盟公司的管理多是通过总部加盟项目来实现的,然而对加盟公司的管理者必须单独设立岗位来实施管控,不然很容易就会造成物质或资产的流失,不利于企业整体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3.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面对新的形势,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制度执行力度较强但是监管不足;其次,管理制度不能匹配企业的发展,或者存在企业管理制度较管理制度而言过于先进,造成制度资源的浪费;或者企业发展较快,管理制度不能根据变革。企业的发展与管理制度的不匹配也就导致了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较为困难,也会导致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对策
1.建立新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指导,为了使企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充分发挥,企业的领导者应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摒弃不适用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符合经济形势的管理理念,对企业发展的全局有着战略规划,对危机的应对有完备的理念,企业应当能对自身的竞争力有准确的评估,对外界的竞争程度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为企业增强战斗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居安思危”是一种较好的企业状态,企业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性,不断要求进步和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并且实施全面的经济管理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不断加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控制的增强,要使单纯的财务管理进化到企业的全局管理,将内部控制落实到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除此之外,企业还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在预算控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方法,以实现有效控制和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提高财务对企业经济管理的控制水平。财务管理做为企业经济管理的最主要内容,应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丰富管理模式,并实施激励和控制的作用,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提高财务管理的监督能力。因此,拓宽财务管理的内容,加强财务管理的控制范围是实施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3.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保证。解决企业内部的资源组合问题,尽可能的减少资源额浪费是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题中之义,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新的内部管理框架,包括:内部激励体系,高效运作模式、产品开发活力。经济管理不能只依靠领导层,还要促进全员参加,建立全员参与监督的全面经济管理模式,以制度创新带动管理的以人为本。当制度的发展先于管理的脚步时,要努力改变制度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此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若缺乏可操作性,则企业的管理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经济管理的创新要求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创新时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方法,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进一步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更多的价值。管理制度的创新还要将员工纳入企业的决策工作之中,以此来使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主人地位,大大增强员工工作的热情,树立终身为企业服务的观念。
三、结束语
【关键词】适当性管理;中介机构;说明义务;买者自负
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日益专业化、复杂化的趋势,使得投资者在进行证券交易时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对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真实风险的错估,在使其自身遭受损失的同时,也给整个证券市场带来了风险,而这些风险很可能攒积成金融危机,事实上一些国家(比如日本)正是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才开始反思是否有一种规则或制度可修补这种投资者投资的盲目性,减少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适当性规则即是修补投资者决策盲目性的产物。与各国的适当性规则或合适性原则不同,我国相关规范多使用“适当性管理”来形容这一规则或制度,而“管理”二字确有些中国特色。
一、我国现行自律性规范中“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
(一)适当性管理制度的主体和适用范围
我国现有的适当性管理规定将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实施主体定位于证券公司这一中介机构。
而根据2012年底证券业协会的《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证券公司不仅是适当性制度的实施主体,并且是适当性制度本身的建立者。该指引第一条即指出,为指导证券公司建立健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制定本指引。制定和实施这一制度均为证券公司的义务,证券业协会在适当性制度中仅仅起到指导的作用。
我国现有的适当性管理法律规范并未将证券公司的所有业务涵盖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将适当性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向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或者以客户买入金融产品为目的提供的各项金融服务。”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则根据不同业务的风险大小,将适用范围限定在融资融券交易、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债券回购交易、债券质押式报价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权证等风险较大的业务。
(二)证券公司、投资者的相关义务
根据我国有关适当性管理的自律性规范,证券公司的适当性管理义务主要包括以下五点:第一,了解客户,包括其基本信息以及财务状况、投资知识、投资经验、目标、风险偏好等可以确定其客户等级的其他信息;第二,了解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并根据所了解的信息评估期风险等级;第三,进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风险等级的匹配,向适当的客户提供适当的产品或服务;第四,禁止欺诈,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具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材料不得含有虚假、误导性信息或存在重大遗漏,不得欺诈客户。第五,进行适当的投资者教育。
投资者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的义务主要包括保证其提供的信息及证明材料真实、准确、完整,以及配合证券公司实施适当性管理。
(三)适当性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有关适当性管理的自律性规范还特别就该制度的保障措施进行了说明。适当性管理制度的保障措施包括:第一,证券公司内控。内控主要通过明确各职能部门就适当性管理的职责分工、以及具体职责人员的绩效考核、问责等制度实现。第二,证券交易所的支持和监管。证券交易所为会员实现适当性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就会员履行适当性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管,对违反相关适当性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其《投资者管理暂行办法中》,将准入条件的制定作为其职责设定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第三,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监管,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自律管理。
二、我国现行自律性规范中“适当性管理制度”评析
(一)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主体
适当性管理制度提出的重大前提即在于投资者非专业,其对于证券市场上杂乱的信息消化不能,导致无法挑选适合自身的金融产品或服务进行交易。而市场对于信息不对称有一个自发解,就像不懂汽车的普通消费者可以聘请汽车技术专家帮他购买汽车一样,投资者可以依赖经验、知识丰富的专业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1]具体到适当性管理制度,由证券公司为投资者分级,并提供适合其风险等级的金融产品或服务,以实现金融交易的适当性。
适当性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所带来的预期甚为美好,问题在于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如果投资者给予其有效的利益激励和约束,其应当有动机独立、公正地对发行企业的证券品质进行评估,提供适当的信息给适当的投资者供其决策。[2]适当性制度的诞生即说明这种激励和约束远远不充分。原因在于最需要专业建议的中小投资者往往承担不了这一成本。目前我国的适当性管理制度多见于自律性规范中,如果响应部分学者的呼声将适当性规则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无疑是强制性地要求证券公司这一中介机构自行承担这部分成本,这种成本与收益的失衡,能否对证券公司形成正激励以实现我们的美好预期值得我们思考,毕竟证券公司作为一个盈利机构,它的内在冲动首先是自身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3]且根据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适当性管理制度由证券公司制定、由证券公司实施、但结果由监管主体评价,证券公司的权利和义务体系中义务所占的比重过大了。
我国目前适当性管理制度使作为市场主体的证券公司需要消化更高的成本,承担更多的制定、实施义务,并且还有承担制定、实施不当责任的可能,同时这种可能性完全交给第三方来判断,对证券公司来说这种制度设计走得越远无疑其只怕是越苦不堪言。
(二)保障措施中个人责任过重
《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中“保障措施”一章的相关规定指出,证券公司应当将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履行投资者适当性工作职责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对违反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人员进行问责。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的制度设计,威慑作用为主,对投资者个人的损失弥补来说无益。分析这一制度设计的初衷,问责到个人可以敦促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勤勉尽责,然而考虑到以下因素,能否很好地实现这一初衷仍然存在质疑。金融产品的信息是被发行人所垄断的,即便是证券公司本身对金融产品的真实情况也可能存在诸多不解和误解,具体到个人,这种情况则更甚。当然,证券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将自己所了解的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及时地传递到个体。证券业协会出台的指引中就培训也专列了一条,然而培训的效果也值得人怀疑。如果证券公司赋予相关工作人员判断分析上的主观能动性较大,则个人失职的风险也更大,这一制度设计对投资者损失弥补来说无益,对工作人员个人来说无疑是噩耗。
(三)准入条件与适当性管理
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办法》中指出,“本所可对参与本所市场交易或者其他业务的投资者设置准入条件。投资者准入条件包括但不限于财务状况、证券投资知识水平、投资经验、诚信记录等方面的要求。”而“对于不符合本所业务规则规定的产品或服务准入条件的投资者,会员应当拒绝为其提供相应产品或服务。”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准入条件的设置放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值得商榷。
考虑到适当性管理制度的本质,其并非重在设定特定投资市场的投资者准入门槛,而是要通过相应的标准及程序性要求,引导证券中介机构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完成交易过程。[4]即便不适当,在投资者执意要求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只要尽到了适当性管理义务,投资者仍然可以独断地决定购买在证券公司看来不适合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客户要求购买或接受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证券公司应当进行风险提示。客户经风险提示后仍坚持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的,证券公司应当要求客户以书面方式进行确认,由客户承诺对投资决定自行承担责任。”在客户自行承担责任的情况下,适当性管理制度不能剥夺客户的公平交易权。准入条件与适当性管理制度的本质不符,不应当规定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
三、我国现行自律性规范中“适当性管理制度”的疏漏
在弥补上文所述适当性制度本身的缺憾前,还需要明晰其与一些制度(或概念)的区分和联系,而这些制度(或概念)与适当性规则息息相关。我国现行自律性规范对这些相关的制度(或概念)均有所涉及,但仍存在着疏漏。
(一)适当性管理与说明义务
关于适当性规则与说明义务的关系,日本国内存有两种学说。一是互为关联说,认为适当性规则决定说明义务的范围,对于投资者进行不适合商品劝诱之际,应加强说明义务。在关联说下,有的认为违反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即为违法,有的采取说明义务优位说,认为即使违反适当性规则,如果证券商已尽到说明义务使得客户得以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则不违法。二是独立关系说。认为适当性规则与说明义务都是相互独立的义务要求。
根据我国证券业协会的《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指引》,证券公司就一般的金融产品应当向客户提品或服务的说明书,并就金融产品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可能影响客户权益的主要风险特征进行说明,签署风险揭示书;就复杂或高风险的金融产品,证券公司还应当向客户说明以下内容:评估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情况;提示可能的最大损失等。日本关联说的重要特点在于,说明义务优位说允许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进行不适合商品的劝诱,但必须充分尽到说明义务。而在我国,证券公司绝对禁止主动对投资者进行不适当商品的推荐。
谈及说明义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保险法中保险公司的说明义务。投资者在风险揭示书上签字的行为也让人联想起投保人在保单上签字的行为。然而与保险公司不同,保险公司推介的是自身产品,而证券公司在很多情况下推介的是第三方即发行方的产品。因为有关证券品质的信息基本上是被发行人垄断的,无法保证证券公司对发行人产品的理解是正确的。证券公司的说明义务应当尽到何种程度?同时,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比起保险公司说明义务的简单确定性,证券公司的说明义务显得相当模糊,相当多的内容均为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国适当性管理与说明义务之间的关系比起关联说,更像是将说明义务内化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也就是说明义务是适当性管理制度中证券公司应尽的义务。个人认为将说明义务独立于适当性管理制度,更有利于投资者保护,本文将在接下来的部分分析适当性管理制度对保护投资者来说可能力有未逮。但无论是将说明义务独立出适当性管理制度,还是继续作为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内容,说明义务本身都需要具体化和确定性。
(二)适当性管理与买者自负
适当性规则发展自买者自负规则,在金融产品日益复杂化的今日,再要求遵循绝对的买者自负规则,对投资者来说无疑过于苛刻。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暂行办法》,投资者应当遵守“买者自负”的原则,不得以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标准为由拒绝承担交易履约责任。也就是说适当性规则并非买者自负规则的取代,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实行买者自负规则。其他自律性规范也强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实施不能取资者本人的投资判断,也不会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固有风险,相应的投资风险、履约责任以及费用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这涉及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投资者不得以不符合投资者适当性标准为由拒绝承担交易履约责任,意味着即便投资者意识到交易缺乏适当性也没有反悔的机会,只有等着事后的救济。而就我国目前的各类规范来看,事后救济显然是极度缺乏的;第二,投资者在风险揭示书上签字的行为即默认其是在了解了金融产品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交易,证券公司已尽到适当性管理义务。签字作为明示的证据,往往在事后纠纷认定时起到决定性作用,一旦投资者签字,即便证券公司未充分进行风险提示,投资者事后也可能有苦难言。第三,买者自负的核心在于投资决策由投资者做出,如何认定证券公司在履行适当性管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不适当的诱惑?上述问题不完善,适当性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预期效果令人堪忧。
四、完善我国“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初步设想
(一)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各类主体
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大多数投资者能购买到与自身风险偏好相适应的投资产品,即适当的人购买了适当的产品。这需要证券市场参与主体(包括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产品的买卖双方)共同为这目标而努力:监管者需要健全产品适当性制度;市场机构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按投资者具体情况推荐、提供适当的金融产品;投资者需要加强自身学习,理性选择投资产品。[5]
前文已经述及目前由证券公司既作为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又作为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建立者,对于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来说实在是负担过重。适当性管理制度应当由各方共同努力,将制度建立主体回归监管方。由监管方负责制定具体的适当性管理制度,证券公司在制度框架下实施适当性管理,尽可能缩小其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确定性,避免让证券公司这一市场主体被社会责任压垮。
至于实施主体,仍然由证券公司担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证管会就提出了所谓的证券执法的“门槛理论”。该理论认为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被一小部分专业人士所把持,证管会要做的是通过“看门人”而不仅仅是主要肇事者,以实现利用自己有限的执法资源发挥最大威慑作用的效果。[6]在适当性管理制度中,证券公司即是这一小部分看门人。但证券公司因为承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实施所增加的成本应当缩小到最小,主要需要依靠各种制度确定性的增强。
另外,个人建议不使用“适当性管理”这一概念,“管理”一词总给人内部管理或上下级管理的感觉,执行性过强。适当性规则应当是涵括规则的建立、遵守,需要市场各方的努力,是一个更全局的概念。
(二)评估制度的建立
我国适当性管理的相关自律性规范要求证券公司自身进行评级、评估制度的建立。有学者提议,设置信息搜集人员与评估人员的隔离制度,以达到降低证券公司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和保证信息搜集的准确度的目的。秉承上文应当将证券公司的额外成本缩小到最小的观点,个人认为并非由证券公司自由裁量,而是由第三方主体来评估金融产品以及投资者的等级或者由第三方主体来制定评估的具体方法,证券公司负责实施,而实施效果由监管机构评定,如果证券公司未履行好实施一环,则对其课以责任。这个第三方主体可以是监管方也可以是信誉较好的市场主体。一方面可以减轻证券公司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证券公司弄虚作假的可能性。
(三)投资者救济
上文在分析适当性管理制度与买者自负规则之间的关系时即指出现行适当性管理制度所能起到的投资者保护的作用,令人堪忧。一方面我们需要避免证券公司因为过多的社会责任正面激励不足,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制度设计漏洞造成证券公司规避自己的义务。我国适当性管理制度应当就投资者的救济途径做出更明确的规定,包括事前明确证券公司的义务、事后的救济途径、纠纷解决机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2]于莹.证券法中的民事责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1,12.
[3][6]耿利航.中国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与约束机制――以证券律师为例证的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9,36.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危机 应对措施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却令人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理念的落后与创新理念的滞后性
就人力资源而言,只有以资本方式存在的人力资源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把人力仅仅视为一种资源,这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不承认人力资本的贡献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使得企业内部失信状况严重;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就必然引起非理性的反抗,而人力资本的非理性反抗必然导致货币资本的非理性镇压,其结果必然导致高级人才的流失,而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蒙上阴影。
(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强制性
我国很多企事业单位尝试着制定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设法执行实施。但是从所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内容上来讲,大部分是从奖惩制度、员工考勤、工作规则以及工资分配等多方面对员工进行限制性管理,而不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激发员工的深层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导心态的方式来达到规范员工的效果,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奋斗目标的实现。
(三)人岗不匹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没有一个长远而又行之有效的规划,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不仅存在人才引进渠道过窄,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而且岗位设置与员工配置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规范的岗位职务分析,没有清晰完整的职务说明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有些国有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能进不能出”和传统文化中的“任人唯亲”、“任人惟近”的裙带关系现象,造成人力资源流通困难,大量平庸之辈占据着企业的要职[2]。
(四)人事管理制度危机
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事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有章可循,减少或者避免在管理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管理中如果出现问题,也能根据制度及时地进行处理,企业无人事管理制度或者人事管理制度出现错误,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危机的对策与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有必要制定以下对策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一)创新企业人力资源观念
首先,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企业战略性管理的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应处于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同时应纳入企业经营总战略和总决策中;其次,树立人力资本观念,最后,正确的人才观还必须建立正确的求才、用才、留才机制及合理的人才流动政策[3]。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员工的培训,重视员工的个体成才 。
(二)建立健全企业的人事制度
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竞争环境不断变迁,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只有适时的调整人事制度,才能满足员工对企业的要求,对外,企业要及时了解并掌握各国各地劳动法规、人才市场、薪资情况以及对方的人事政策等人事环境的最新动态;对内,要根据需求调整公司各项人事管理制度[4],另一方面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事制度实施过程中硬性的强制性成分,提升制度实施的柔软性,让员工真实参与企业人事制度制定过程中来,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企业人事氛围。
(三)从企业文化着手,营造科学的激励氛围。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牢固结合起来的潜在力量,对于企业来说,硬性地去改变或者调整现行的分配方式,可能会造成员工的“水土不服”,本文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制度可以从企业文化角度出发。首先,在企业中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思想,以考核结果为依据,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其次,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报酬制度,在员工培训上重视对员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意识的强化,并重视核心员工的知识、技术、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危机,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变革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类型及应对策略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改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第一竞争要素,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在新时期,我们要逐步完善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改革,使每一块金子都能发光。
参考文献:
[1]吴章权,杨力.经济危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1
[2]曹亚飞.试论经济危机背景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经济管理是企业合理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越高,其经济效益也会越高,它在经济竞争中优胜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我国的经济状况正在默默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地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部分企业已经在不断地做出调整与改变。倘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一成不变、固守己见,就不能很好地去适应社会。历史往往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说清政府就是因为闭关锁国,不能合理地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一直顽固不化,才导致我们国家被外国列强欺负。企业改革是决定他们能否在发展的大道上走得更远的重要条件。所以,企业创新和改革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由原来的人为调控占主导位置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占主导位置。企业要想在经济的转型之中站稳脚步,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企业经济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管理观念的老套
俗话说得好:“要想改变一个人就得先改变他的思想”。要想改变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改革的先决条件就是注入改革和创新的观念。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并没有改革的意识与觉悟,它们固守己见,处在一成不变的运转之中,毫无改革创新之意,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用发展的眼光来规划企业长远的发展。没有危机意识就没有创新意识。企业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只有进行了管理观念的不断改革,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才能在经济的竞争长河之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残缺的管理制度
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着企业管理制度残缺的问题。笔者将企业发展和经济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做了以下归纳:第一,部分企业有较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却没有较好的监督制度,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被落实。第二,部分企业尚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任何东西不是最好的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也是如此。第三,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而将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狠狠地甩在了后面,忽略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好的经济制度运营必须要有经济的支持,企业的经济制度超过了经济的发展,就会造成经济制度的浪费。企业应该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发展制定适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
(三)企业经济管理结构性不强
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必备的条件有两点:第一,完善的经济管理结构;第二,管理人员较高的素质。但是,就诸多企业而言,这两个条件尚不能完全具备。经济体制的结构性决定了企业的办事效率,如果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结构性不强,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办事效率低下。
三、如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一)创新理念,营造创新氛围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而是应该落实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领导者应该意识到,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在经济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领导应该大力传播创新与改革的观点,并着手进行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的社会,每一分钟,甚至是每一秒钟都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要意识到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不容易。企业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改革与创新教育,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改革与创新的意识,给公司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做会有助于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改革。企业之间也应该相互学习,在学习中探寻真正适合自身的经济管理体制。
(二)创新企业的文化氛围
企业在改革的初期,受制于先前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职工在思想上很难快速来适应。此时,企业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在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来丰富和创新文化内涵,使得新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文化融合,进而发展为一种新的特色文化,让企业职工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逐步开拓思维,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新的管理制度。
(三)创新工会工作方法
企业工会对于工人阶级而言,既是指路灯,也是掩护伞,更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剂。企业要想提升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将职工与企业真正地凝聚在一起,需要在工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强化工会任务的针对性,充分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积极主动地贴近职工生活。工会在进行决定筹划以及处理员工利益相关问题时,要坚持正确的发表见解。在企业改革与创新的进程中,理应高度重视工会职能的发挥,使其真正发挥职工的代表作用。当然,企业工会的角色定位也是处在不停地变革之中,这也会助力于企业连续稳固发展。
(四)提升企业经济管理者的素质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的发展。中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定期参加高层次的教育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以指导职工的日常工作。企业领导及决策者必须要重视示范引导的作用,鼓励职工工作的创新。最后,为了保证经济管理队伍的稳定与良性发展,需要做到合理定岗,保证人尽其才,同时还要积极吸收优秀的人才,淘汰不合格人才,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五)严格落实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落实才是一切的最终归属地,任何的理念和措施如果不能被落实,都将是无谓的存在。企业要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绝对不能只是说说,一定要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是有实际意义的。当前社会的形势瞬息变化,企业要时刻绷紧改革创新的弦,不断地进行改革,方可紧跟时代的步伐。我国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方向发展,而不再是人为的调控为主。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对于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
四、结语
1现今企业内部管理建设存在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在不断改进,因此对行业建设管理的要求进而变得更加严格。我国多数企业的管理制度现状多呈现为管理人员工作散漫,管理制度实施松弛性较高,制度管理控制被弱化等状况,本质上其实缺乏良好的内部环境管理,并在发现管松懈的同时并未拿出有效的管理措施,用以控制人员的散漫。另外,缺乏对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管理与审评,间接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与实时性[1]。运行资产下降并且收产效益低下,导致企业甚至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1工作人员素质下降
现今许多人员在岗位上长期进行机械工作,导致人员的管理工作质量下降,工作懒惰性增强。在实施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后,打破了员工的工作状态,使作弊或弄虚造假的行为成本不断提高,以此控制员工的不良行为,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加强会影响部分人群的利益所获,以此在拓展管理制度时会经常受到抵制。
1.2产权意识不高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并不如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完善,主要的原因在于产权意识的不明确,这也是导致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执行与控制不完善的根本原因,私有企业人员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强,是私营企业的优点之一[2]。
1.3法律制约控制环境不良
员工在工作时周遭环境最为重要,只有受到环境的熏陶才能增加人员的工作效率,现如今我国并未增设有关于企业建设环境局面设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局面还未完全落实,因此多数企业内部环境很难形成遵循制度的环境。
1.4风险意识较低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情况下,行业经济市场参与项目的增设导致行业风险性增高,市场大环境的繁琐变化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力加大,竞争激烈直接提升多数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与风险增高[3]。
1.5对企业内部经营意识不善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便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经营目标,同时在此环境下完成企业转型[4]。
1.6管理角度错误
许多企业将管理公司员工作为控制内部制度管理的唯一对象,因此在实施管理制度建设时会产生许多管理不平衡的状况出现。内部控制管理的开展是如今许多企业需要遵守的第一制度,在实施内部管理建设是管理对象也包括最高管理层人员,许多企业内部制度管理较为混乱,主要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象仅局限于企业工作人员有较大关系。
2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际措施
2.1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5]。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巩固制度工作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两者之间不准跨权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应在无法划分明确责任的情况下使用,并且在职员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力度,保证工作质量。
2.2进行预算控制工作
预算的控制是现今公司的主要经营来源,开源、节流工作需要双管齐下,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带动企业的经济项目开发,还要妥善经营公司的预算管理的资金。由此可见,资金预算管理贯穿了整体企业工作,经营活动的每一环节均需要预算资金的支持。工作人员对企业的总体资金运转进行编制工作,通过观察每月执行状况,分析统计每个项目的预算未完成原因,并对项目实施过后的资金使用情况作总结,划分预算资金分类方便工作管理的实施[6]。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预算工作编制方式不管采用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最终的决定权最终落定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肩上,对具有决定性的问题有最终指挥权与协调权。无论是大企业或是小企业都应当在企业中建立预算控制,首先设立合理性强的预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实施,结合权利与职责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利用专门审计管理人员负责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工作,根据预算工作管理执行优劣实施奖惩制度。预算管理实施的同时伴随的审计问题也要解决,市场竞争过大,审计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的辅助预算控制的准确性,最大化保障公司利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危机感,让审计管理人员提高工作严谨性。
3结语
诸多企业想要在经济环境持续变幻的背景下生存,便要更新企业的经济建设经营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生产结构、经营模式、人才能力提升方面共同展开统一化管理,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遵循企业大规模制度建设形势下,企业若想加强在市场的竞争实力,便要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促进企业完成转型并建立内部管理相关政策,提升在市场上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钟菊平.企业内部制度建设管理探讨——以A企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22):92-93.
[2]沈杭均.论现代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J].商情,2019(9):147.
[3]申安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分析[J].财会学习,2019(11):199.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制度;创新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内怎样才可以占据有利的地位,并且实现企业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创新就是改变、更新或是制造全新的东西,进而获取更高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的行为或是过程。美国经济学家是创新概念的提出者,并且创新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内第一次被使用。熊彼特指出,创新是基于新的生产函数,并且实现生产要素及生产条件的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组合,并引入到生产体系内。对于企业而言,管理是一个永远在不断摸索、发展和前进的主题制度,并且还是管理工作内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制度的产生及发展是随着人的各种生活时间、环境、工作、内容及要求来定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并且依据形势的变化在不断的进行内容更新,必须要跟得上时代步伐。不然,制度落后必然会造成管理的落伍。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不但要具备严谨、科学的理念,同时还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肃性等。否则将会失去制度的目的及意义。
一、创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的创新可以极大的推动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在当前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流动速度和范围的增大,并保证企业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创新自身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受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都比较稳定,尤其是国企内的员工更有保障,这就造成这些企业内的管理人员比较欠缺危机意识,并且不能积极的树立改革和创新思想。进而导致很多的企业管理理念及模式都比较落后[1]。对此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要改革和创新当前的管理制度,积极改善企业的落后现状,勇于树立创新及开拓进去的观念。
二、传统企业管理制度内的缺陷
1.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在多方面都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如:企业管理的思想方面通常会存在偏差,各部门的着力并不均衡,并且细节上也不够细致。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是企业在制定有关制度中,思想理念不够先进,如人性化管理思想、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比较先进的思想并未得到良好的贯彻;二是企业在制定有关制度中还缺少针对性及多样性,如企业通常主要关注的是生产环节的管理,但是在服务和产品质量控制上并未做出足够的重视,进而导致很多企业最终出现了经营管理不善,引发一系列的危机。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经营不当。
2.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力度差
部分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中,可以全面的考虑多方因素,相对的管理制度制定也比较的完善,但是这些企业内通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制度的执行力度差。造成企业管理制度无法很好执行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很多企业仍旧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和习惯。如有些企业内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企业内的亲情化和友情化较为严重,进而造成了普通员工在执行某项工作或是制度执行不能彻底。这些都会阻碍公司的经营发展,并且还会严重阻碍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和变革。
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手段
1.创新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制度、模式和组织的客观外在形式,特别是国企,管理思想直接可以展现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实践调查内发现,我国当前还有很多的企业因为自身对市场经济体系的了解并不充分,因此企业在开展市场调研内不能充分对市场走向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且不能充分认识到现代的先进管理思想对经济收益的有效促进作用,最终造成企业管理方式陈旧,管理质量不能得到提升,并且缺乏监督体制以及法律法规[2]。因此现代企业必须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及时的转变观念,保证对管理思想进行改变,不仅要确保企业管理人员积极树立战略性管理思想,同时还要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使得创新管理思想可以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2.创新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主要是指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针对内部全体员工展开组织划分和公共合作,并且赋予能力不同的员工适当的职务及权利,最后形成了一个结构体系就是企业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组织能够良好的创新性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管理权及决定权在内部人员中的分布状况做出直接的反应,另外企业的管理组织还可以较大程度的影响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都有职责不明、结构琐碎和人员冗杂等问题。专业管理者手中的权利较少,决定权都集中在企业领导者手中。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实现企业对管理机构的精简、改革组织设计模式,将市场当成参考标准来创新内部管理组织,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
3.创新管理制度
成功的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必定存在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制度规范性及创新性都相对较高,并且企业在持续的创新发展道路,并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制度实行的效果及质量。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要创新管理制度,尤其是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内,可以从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在内部管理制度上一定有过人的地方。对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间如果同一产品在市场竞争内有优劣的区别,必然是企业在整体企业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企业管理制度有无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促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迈上规范的发展道路。
4.创新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模式也就是企业通过组织资源、开展生产经营而达到目标的管理方式。基于当前的时代背景,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必须要遵守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企业员工任用的契合层次原则,员工的任用必须要结合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和业务特长来确定职位,进而明确每个员工的角色,虽然企业内的所有员工都是一视同仁的,但是盲目的追求一视同仁会导致无法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利用;二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有关问题中必须要遵循层次性原则[4]。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不但要基于宏观角度展开分析,并且要在微观意识上做出分析,事务的管理中首先要站在宏观角度上展开全面的分析、统筹全局,找出重难点,随后在微观上对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出细致的胺片,实现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总之,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稳定的发展,必须要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要依据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创新企业的管理制度。此外,企业还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借助制度创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惇文.探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J].企业导报,2015(22):91-91
[2]刘畅.浅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和研究对策[J].企业导报,2016(7):79-79
[3]李克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9):0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