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之讨论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方法之讨论法

第1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1.建立必要的知识框架,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高职教学强调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间分配比例达到了1∶1,这无形之间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时间。那么如何利用有限时间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呢?我们总结出框架教学顺序,由宏观到微观,由“用”;到“学”;的顺序。①先将药学专业言简意赅的进行整体介绍,再学习具体课程。如果将药学专业的知识框架比作一个房间,专业核心课程相当于房间的梁柱,是关键。而专业基础课程、素质课程相当于地基。具体知识点就是砖瓦。今后工作、再学习的过程就是添砖加瓦的过程。思维中有了这个框架,学生就对药学专业大体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明确后面各课程、各知识点的学习意义、学习方向和方法。让学生心中有底,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②具体课程教学顺序按照工作过程重新组合,符合实际工作流程和认知顺序,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兴趣和树立自信心。

2.充分发挥有效资源,全面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一旦被激发,则表现为对事物的优先注意和集中,将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体验和主观意志的努力。因此,在学习中若能明确目的,引起兴趣,就可以使学习的刺激在大脑皮质引起优势兴奋灶,注意力集中,不易受其它新刺激的干扰,[1]所以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理论性强,则避免不了枯燥乏味。如何尽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就看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实践中我们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最能体现教学内容实质的媒体,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药理学》讲解药理学抗精神失常药的常见不良反应———震颤麻痹(帕金森综合症)时,可向学生播放震颤麻痹患者的临床体征录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药理知识与疾病知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易于理解记忆。又例如讲授药物与受体结合的理论时,怎么说都是抽象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内容用立体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轻松地接受。另外,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在讲授各论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服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相关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问答式教学法我们在学生对于教材上的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能够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问答式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医药基础》在能量和体温调节的教学时,教师并非采用单纯讲授方式教学,而是给出提纲,让学生根据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自己归纳总结,然后通过老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学习能力。通过问答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获取了学生的真实反馈信息。有的放矢的讲授,效果良好。

2.3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先做充分的准备。《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在这种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可喜的探索。在高血压疾病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将讨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生分组通过预习、讨论和查阅资料做准备。上课时,学生、教师互换角色,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讲授课程,其它同学针对授课内容进行提问,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分组讨论,最后老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通过这种方式大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第2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关键词:输入假设理论;英语教学;教学方法;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8-0050-03

一、克拉申二语习得输入理论

克拉申在20世纪70—80年代提出并发展了二语习得输入理论。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设是二语习得的中心部分,并认为二语习得包括五种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一)习得—学习假设

克拉申的习得—学习假设认为,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学习者可在目的语环境中用语言进行交际,重点不应放在语法形式上。语言学习与有意识的系统联系在一起,学习者是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改正语言错误去掌握外语的。若有意识的学习过程和无意识的习得过程是互相独立的,则学习不可能变为习得。[1]

(二)监察假设

监察假设与习得—学习假设密切相关,它体现出“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一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克拉申认为,自觉的学习可应用于语言监察,只有通过有意识的监察,说话者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言的准确性。[2]“监察假设”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好的语言学习者首先是一个习得者,他有可能使用监察系统,也有可能不使用。[3]

(三)自然顺序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对语言的习得实际上是按一定的可以预测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即便是最容易陈述的语言特征也不一定最先习得。[4]如在一般现在时中,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规则陈述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即使是优秀的二语学习者在自然对话中也有不能应用的时候。

(四)输入假设

输入假设是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它指习得发生于语言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其内容包含“i+1”的语言时。这里“i”代表已有的语言水平,“+1”则代表超越已有水平的阶段。即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作用。[5]根据这种观点,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时间推移,接触到理解性输入后自然形成的。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4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ve)。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一种噪音。(2)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指的是输入的语言应不仅有趣而且还有联系,这样学习者就会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是不必要也是不足取的。(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i+1)。语言习得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输入。[6]

(五)情感过滤假设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着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者并不吸收他所听到的一切,有几个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习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动机(motives)、需要(needs)、态度(attitudes)和情感状态(emotional states)。这些情感因素被看作是可调节的过滤器,它可使语言输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二、输入假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场所,职业学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克拉申语言输入理论,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导入式输入

向学生讲解一些与所教单元内容相关的知识,引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生活和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此展开讨论。在展开讨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较为常用的单词、词组、句型,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与单元中Warm-up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如在Going on Learning单元中,口语部分是Self-introduction and Introducing Someone,以两人或三人初次见面的形式出现。因此,这一单元的背景知识输入要以英语国家社交礼仪为主,主要介绍英美国家的语言习惯,自我介绍、相互介绍、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等。同时,也与本国的语言习惯进行对比,了解异同,突出英语输入。

(二)扩充式输入

(1)扩充词义。在单词词组教学时,通常将单词词组放在语篇中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记忆。但是,英语中的词汇往往一个词有多种词性或多个词义,有些词不能仅仅讲解课文中的含义,因为该词的常用意可能不只是课文中的含义。因此,教师就不仅需要给学生讲解该词课文中的含义,还要进行扩充,以便学生在阅读其他语篇时不会造成语义误解。教师在讲授词汇时,应选择重点词汇进行实用性较强的扩充,并且配以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Friends一文中有一句My problems go away,这里go away就要理解为“解决”,而不能说“离开”。(2)扩充同词根词汇。在讲解单词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个单词的词根,引出一系列同词根不同词性的词,同时也可以在词根的基础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反义词或其他词性的词等。如讲到depend,可以接着讲dependent,dependence,independent,independence。

(3)辨析同、近义词汇。在学习新的词汇的同时,与以前学过的该词义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相辨析,指出词汇在具体应用中的差别,既明确了词义和用法,也通过比较增强了对单词的记忆。如讲到wear时,要求学生联想到以前学过的表示穿的词汇have on, put on, dress, be in等,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三)模仿式应用输入

在学生实际能力应用方面,准备大量的练习以便学生模仿训练,从而达到有足够的量的输入。如在口语对话内容讲完后,要求学生按角色练习对话。在模仿练习时,注意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也就是不要重复他人的表达。再根据设置的情景进行模仿对话,把教师的输入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输出。

三、输入假设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创设模拟情境

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去创造一些能让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模拟情境。如可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的语言环境,使英语课堂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引导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开展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或模拟场景,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呈现大量的,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比较、强化记忆的教学内容。学生经过视觉、声音的刺激,或根据画面情境输入后,有了使用英语的情境——生动的画面、接近真实的场景,印象更为深刻。

(二)提供足够可理解性输入

在英语课堂上,能否做到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熟悉、有趣且相关的话题,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以确保对学生的输入是可理解的,引导他们利用语境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来理解输入。教师还应在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上下工夫,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三)运用英语组织教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平时接触英语机会较少,也很少有学生课后主动自觉地学习,他们主要通过课堂学习,因此,教师是他们吸收英语的主要信息源。英语教师本身应具备过硬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功,做合格的语言示范者和有效的语言输入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吸收英语的机会。

(四)降低学生情感忧滤

职业学校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对英语缺乏信心,充满忧虑,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准确把握单元目标,对教学内容灵活处理、整合归纳。然后,选择一些有趣味性,难易度适合的材料,组织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友好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此外,外在动力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如教师的表扬、奖赏与同学的认同等也能减弱学生的消极情绪。

(五)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仅仅强调输入或过分强调输入,而忽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成为“哑巴”或“英文盲”。因此,只有将语言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才能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然,英语学习还必须将输入与输出置于一个有意义的环境中,使学生在有可理解性输入与输出中自然习得,英语学习才能真正有效。

根据i+1理论,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教材。教材中有相关背景知识、词汇句型等的讲解说明,这是听懂材料的前提。如听到culture shock这课时,就必须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culture shock,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经历到,也就不容易理解听力材料,所以应先讲解说明达到可理解性输入的基本要求,然后对听力内容进行反复练习,才能完成课后练习。关于理论,需要大量输入,仅有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补充其他相关内容,用网上搜索、课外书籍等相关的现成资料来加大输入量。当然,听力教学不可能是完全孤立的,要有理解和表达,即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也就是听说结合。一般故事类的材料可要求学生复述主要内容,对话类的材料可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听说有机结合可提高听力课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3][6]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 Longman,1985.

第3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理论性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机电液控制技术作为一门集合机械、电子、液压传动、控制理论的科学技术,在工业及军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成为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这门课的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也较为抽象,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的知识理解较为困难,以往《机电液控制技术》研究生课程缺乏实验实践环节,导致很多理论部分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一知半解,不利于教师教学。本文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对《机电液控制技术》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一、《机电液控制技术》课程特点

《机电液控制技术》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自身又以《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传动技术》《电工电子学》等课程为先导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庞杂。此外,这门课有着非常强的理论性,教学中有着大量图表、公式以及大段的公式推导。这些内容,如果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的话,很容易搞混淆,导致学习内容逻辑不清,再加上缺少实验等感性认识环节,不明所以,教学的效果没有很好呈现,所以,在对基础知识解析归纳的同时,为了让学生们大致了解液压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就必须要把对本课程大致内容的熟悉作为课前准备的首要任务。如果想要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考虑结合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在工程实践的应用中,液压控制技术的重要性,如此学以致用,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理论知识。除此之外,多方面的了解学生也很重要。这样,既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对学生脑中的知识架构有大致认识,此外,在学生能否接受本课的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能接受多少和学生对本科的熟悉程度方面,也要有大致了解。根据以上的调查了解,就能顺其自然地在授课过程中站主动权,设计出与理论知识相应的实验课程,有的放矢,灵活地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

二、《机电液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合理设计课堂进度及实验安排,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及进度,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验教学内容对理论教学是一个有益补充,我校机电液控制技术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一直以来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由于知识的接受有一个限度的,学生容易进入疲劳状态,如果这时继续讲授,就会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现象。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逐渐增加实验设计的技巧性,注重实验的综合性,如此,可以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专业技能和个人的综合能力分别运用到工程实践和专业领域的应用中去,继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我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加强了研究生实验平台的建设,机电液控制课程实验平台具有两套液压实验台及计算机控制平台(如图1所示),为教师提供了直观、形象、高效的教学手段,为研究生提供了理论与实验结合,主动思考的学习条件。

实验平台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种潮流。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应用各种实验平台的能力,才能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该课程中将液压阀整体分类及性能、节流调速回路性能、液压系统回路等作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此外,为了强化研究生主动思考及动手能力增设一个自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设定实验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

1.通过与工程相结合的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用理论来分析问题,整个实验需要学生独立完成。这就是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动手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正误。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部分涉及测试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液压传动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在实验前给出实验提纲、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规划出实验方法和步骤,整个实验由学生探索并独立完成。通过实验让学生对液压的工作原理以及规律深入了解并掌握。教师需要在实验之前给学生制定出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还要教会学生处理数据的关键点及处理方式。在实验中涉及到的所有元件的使用说明都要仔细介绍并讲解液压器件调试的基本知识,整个实验的目的在于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并且在实验中检验理论的准确性及正确性。此外,还需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及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实验,并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领会理论知识。

2.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实验引发学生探求问题本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改革该课程实验与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机、电、液全方位实验技术的训练,克服学机械同学不懂电气,更不懂自动化技术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思考能力。精心设计液压控制课程的探索性实验课题,所选课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关、运用本课程理论的综合知识方能完成。如工业上常用的顺序动作回路试验中,给出液压原理图如图2所示,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缸1和缸2的输出杆速度及动作,并进行分析。

这样的实验设计任务不仅要包括传统的设计计算说明书、原理说明图、而且要有自动控制原理分析说明等。考虑综合性设计任务时,着重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独立工作能力。设计要求中可以不给出限制性数据,只给出要求和自动工作循环过程,所有实验参数都由学生自己确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由于液压控制课程设计性实验所需知识涵盖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需要在本课程讲授开始时,就布置设计实验课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学一些未学过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在设计性实验完成过程中完成相关设计任务。

通过实验设计,完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实验条件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先进性,实现教学相长。进行液压课程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结论

在液压控制实验教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对液压实验的感性认识欠缺,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中很难实现互动,实验教学进度较慢。实验教学成果因学生个人水平不同而参差补齐。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基础,同时用理论指导实验,真正通过实验把理论学透。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认真总结实验教学成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论文摘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曾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远远跟不上形势,怎样调动中职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兴趣与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成为中职计算机教师们的共同关注的焦点。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深人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思想、语法知识和编程方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实现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目标,已经成为广大中职教师普遍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1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课时少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学制2+1的模式,学校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较少,这就导致实际教学中存在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不够的情况,学生只能掌握最基础的程序设计知识,理解书本上现有的一些设计实例,而不能用该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

    1.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程序设计的信心、兴趣不足

    因为学习程序设计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较薄弱,导致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由于缺乏对计算机本身解题的认识和了解,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对计算机程序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人为的给自己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设置了一道门槛。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中反常行为较多,如卜课睡觉、讲话、玩手机、不配合老师、不交作业等。学生普遍反映难学,提不起学习兴趣,感觉学不到知识或学的知识没用。

    1.3学校对程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与图像处理,动画设计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不同,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一些领导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从而使部分教师对这类课程的教学参与兴趣不浓厚,甚至有些学校以取消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1.4教学方法落后

    中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课上讲授加学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仅仅是对书本上现有的一些实例进行编辑调试,一旦调试成功就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只是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程序设计的语法知识和调试技巧,而达不到培养学生利用该程序设计语言从一个实际问题人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考核方式较简单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的考试方式以试卷为主,无法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查无法体现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

    2间题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上这些问题那?随着高中教育不断普及,中职生源及综合素质急剧下降。普遍特点是他们基础薄弱,尤其数学和英语,这是学好程序设计的最大障碍。教材不能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现今中职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实践性教学和实训内容不足,没有体现教材的实用性和职业性,不能保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缺少中职教育特色。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望而却步,一味地去埋怨是起不到效果的,要真正想解决问题,最好就要去不断地摸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3解决间题的关键在于教育方法的创新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兴趣的产生来源于兴趣源,兴趣源必须由教师来创造,并贯穿于教师授课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针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师可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兴趣。

     (1)基于问题的教学。提出问题,以学生独立完成为主,教师只提供必要的辅导,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项目驱动”教学。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围绕一个“工程项目”进行,通过逐步拓展的实训项目和设计,将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小结性的贯穿与能力提高,将知识点都溶化到一个个实训项目的程序编写中。

    (3)讨论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程序设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题多解。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习题课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提问、答辩、论证、反驳、判断等激烈的讨论,互相启发、相互协作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课外的知识,同时也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4)归纳教学法编程语言有很多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它们使用灵活、难以记忆,也特别容易出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编程语言的定义、概念、语法规则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for ……to……与do……w hile等命令,有很多语法规则是一样的,对它们进行归纳之后,学生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另一个自然就会使用了。

      (5)分组教学法。注重培养团队精神,以“竞”求进上机编程实践是学好程序设计语言的关键。但上机实践过程中如果“各自为战”,或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以完成不同题型的任务为实践内容,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很容易失去上机兴趣,也很难达到上机实践之目的。因此,不妨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转变上机实践的形式。以组建团队的形式上机实践,事前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不同的实践任务。组长负责本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收集资料,上机时各组先分别完成相应任务,然后相互演示成果,评判优劣,最后再进行任务交换,讨论编程心得。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充当协调者的角色,对确有疑难的地方可适当加以指导,主要过程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然会成为教师的助手。

      (6)案例分析教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不仅仅是教程序设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知识去编程,去应用于实际需求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学生自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案例分析,教师在分析过程中穿插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一方面增长知识视野,丰富分析应用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如何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实践,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第5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规划医学生涯 阶段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1-01

临床教学属卫校的核心工作。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我在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已有十年经历。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担任我校内科学教学工作以来,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和探讨学习方法,对实际情况较为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中职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模式。

在医学教育方面传统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高中理科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医学基础科目的学习,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科目,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从基础学科向临床学科推进,逐渐掌握《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的诊疗理论和研究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优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从完成第一阶段以后,学生就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基本上能自学临床医学教材的内容。对疾病的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内容教师上课时只要简要讲解即可,而把重点放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这样将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容易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学人材。

2.基础扎实,在科究方面有相当的潜力,为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分析:很显然传统教学模式符合人类思维和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

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

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第6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选择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在教学设计时,应选用何种教学方法呢?这就涉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一般来说,选择教学方法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和任务

选择教学方法,在不违背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是为教学目标和任务服务的。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时,常采用讲解法;要使学生掌握某种现象背后的规律时,常用演示实验或游戏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并发展其智力,则采用讨论法……总之,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即教学目标和任务决定教学方法。

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大的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由于这四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各有其特殊的性质与类型,因此,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方法必然有所不同。如数与代数部分可用讲解法或讨论法,图形与几何部分常用演示实验法,统计与概率部分常用实验法或游戏法,综合与时间部分则可选择情境法。选择教学方法除了考虑不同领域知识的差异外,还必须考虑同一领域内知识的具体差异。

3.学生情况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评价教师讲课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本条件和个性特征。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心理准备情况、学习态度、智力发展水平、思维类型和个性差异等,以学生能够接受为原则,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思维水平也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可选用游戏法、情境法、演示法等。而对于高年段学生,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可以选用讨论法或讲解法等。

4.教师自身的特点

任何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师自身的特点和素养条件,并为教师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有的方法虽好,但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自己驾驭不了,就不能在教学中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游戏法要求教师有一颗童心,对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但如果教师对游戏根本不感兴趣,不能较好地控制局面,则最好选择其他教学方法。讨论法要求教师能够随着具体情况灵活地用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回答,但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得很肤浅,那么,遇到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各种不同看法,就不能随机应变地抓住实质,讨论的效果也就不会理想。教师的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素养条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选择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5.学校的教学条件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每一学科的课时安排是固定的,每一节课的时间也是一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法时考虑教学的最佳效果,根据课时安排选择不同的教法,做到既能充分利用时间,又能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游戏教学法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即使在低年级教学中,也不能每节课都用这一种方法。另外,学校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设施、仪器设备和具体环境等,是影响教学方法选用的客观因素,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会限制某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虽然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但是如果学校根本就没有多媒体设施,也就只能采用实物演示法或实验法了。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在清楚常用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各自的优缺点的前提下,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设计为例,进一步说明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7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初探

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通过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来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更多,更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第8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一、文史结合法

在历史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同样,任何历史内容都是依靠文学形式(有些是实物形式)记录下来的。因此,对历史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历史课和语文课的共性实在太多了。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历史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诗歌。在讲东汉连年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时,我引用当时诗人王粲的诗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通过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那种凄惨的情景。我国的古典诗歌,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用于课堂教学,很能拨动学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动人”以达到以诗证史的理想效果。2.史学、文学与音乐三者相结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诗,在讲授唐朝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成就时,我用音乐的形式,把这首诗唱出来,让学生感受这三者的美妙之处。3.史学与美术相结合。

二、对抗式讨论法

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

四、历史故事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故事是教学中一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五、多媒体法

电化教学在我国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与实物、模型、图片相比,这种直观教学具有更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现力,更能有效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多媒体手段教学是历史教学教改中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方法。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为了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为了让学生能将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思维,.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项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六、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比如讲到世界某段历史时,我就问:“这时的中国怎么样?”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的历史时,结合2008北京奥运圣火的传递,圣火在法国巴黎被抢事件,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历史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历史课的点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使之融汇贯通。为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俗话说:“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讨论法

第9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古代 语文 教育 方法 研究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育家们主要采用的教育方法有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循序渐进法。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教育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现其教育思想的策略性途径,它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学习者的学法。综观整个古代语文教育,从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上课形式来说,教育家们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问答法、讲解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从在这些形式中具体的做法来说,主要有“因材施教”法,“启发诱导”法,“循序渐进”法。虽然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只是古代教育家们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和对个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但是它们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讲解法

讲解法就是用语言对教学内容(通常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解释、说明、论证的一种方法。讲解法一般在集体教学中运用,如汉代。汉代主要采用的是上大课的形式,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读经,但是由于经书的深奥难懂,它的传授必须要教师的讲解。运用讲解更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更多的学生学生接受知识。《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之,虽舍之可也。”能讲是对一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老师自己有广博的知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具备把一个教学内容讲清楚的能力。讲解法最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语言上必须做到“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解要简约透彻精细完善,同时又要多用比喻。很多古代教育家们都在讲解中善用比喻,如孔子:他在《论语・子罕》中用流水的例子阐明了万物生长发育的道理,用松柏比喻节操,用“北辰”比喻德政(《论语・为政》),用“草上之风”形容君子之德等等。

二、讨论法

《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的时候相互交流,相互讨论。讨论有师生之间的讨论,又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最为典型的是孔子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论语・先进》中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鼓励他们说:“不要以为我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就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你们何不说说你们自己的志向呢。”于是,孔子就和弟子们谈论起了各自的志向。南北朝时期的儿童教育专家颜之推倡导学生在学习时要相互“切磋”,切磋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讨论的方法。他认为讨论能够打开学生学习的视野,减少失误。在宋代功利教育思潮形成之时,教育家胡瑗等人也倡导讨论之法,他们要培养的是实用性的人才,所以非常注意在教学发展中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胡瑗在他的“苏湖教学法“中就倡导讲习讨论。他有时让学生提出在在学习中的感受和体会,他指正后作出结论,有时他指定某些学生提出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供大家切磋切磋,再由他作出评论。有时他就当前政治问题提出问题,供大家展开辩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因材施教法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古代能够得以实行,有两个前提:一是古代语文教育的形式和特点,二是教师自己的主观努力。古代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合班不合级,所有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读书。这么多人在一起,教师肯定会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有这一客观前提存在,但是没有教师的主观努力也是不行的,教师要因材施教,必须了解学生。

在世界教育历史上,孔子是最早运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的第一人,之所以说他是运用,是因为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育实践总结的。孔子当时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和特长把他的学生分成了几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在这几类中,学生又有偏重,如长于“政事”的几个人,孔子认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邑宰之才,公西华有外交之才。自从孔子开创这一教育方法以来,后世很多的教育家们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发。孟子从人的教养角度也把“材”分成了几种类型,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