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第1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消费心理学 艺术院校 课程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

1.1 消费心理学的定义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边缘性学科,它把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有机结合,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市场营销活动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影响消费者心理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产品因素和营销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等。此门课程是普通大学市场营销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目前的学术成果大部分是针对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生情况进行研究与探讨,虽然对艺术类院校该课程的开设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缺少了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1.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的特点

艺术类院校开展消费心理学课程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差异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不同。我校开设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在商品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而使学生们在进行专业设计和创作时能够设计出更贴近社会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心理学知识、解决心理问题和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和自信地走向社会。因此,总的来说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提升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和教学内容不适宜

艺术院校的消费心理学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着不适用的状况,首先,没有专门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编写的教材,而现有的教材知识陈旧过时,内容没有与艺术院校的相关专业结合;其次,教材编专业知识和理论过多,若简单地照本宣科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和艺术创作,学生需要了解更多社会潮流、流行资讯和知识,但是教材内容没有反映消费心理学和社会需求的最新趋势。

2.2 授课方法传统

我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之初,教师按照普通高校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授课,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虽然在教学中尽量引入相关案例教学,但由于是根据现有老教材进行案例选择,就存在了案例过时、案例分析流于表面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

2.3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是通过试卷进行考试的单一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能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记忆情况,却无法检验艺术院校学生能否在专业设计和创作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不仅不利于艺术类院校学生观察判断能力、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把有利于毕业设计和今后走向社会的应用性知识当作“死板”知识,避而不学。

3 艺术院校消费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3.1 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

(1)合理选择知识点。艺术院校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比普通高校学生略逊一筹,因此,在选择授课内容选择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点和理论的难度、深度、广度上掌控,做到讲实用的知识和传授可操作的研究方法。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若知识或理论与学生了解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高度相关的要精讲,相关度不高的适当讲解,相关度极低的略去不讲。(2)选好实证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实证材料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艺术院校学生特点。为了提高学生们对身边事物观察力和艺术设计敏感度,教师从90后会观看的偶像剧、时尚大片和网络热点等截取出与消费心理学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学生们对案例有亲切感、喜欢看且容易理解,“爱屋及乌”也会对相关知识和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着重选择贴近学生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对其专业课程设计作品、甚至未来的毕业设计作品都有诸多实际益处。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1)针对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分为理论讲述、实例展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三个模块,各模块占整堂课程的时间比例为3:3:4,如此安排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2)针对学生价值取向务实、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不断强化的特点,在课堂上展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与学生实际消费情景和专业贴近的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在案例分析中体现消费心理学知识与本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3)针对学生身心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加入更多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增加实践活动,布置市场调研的课外作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要整理调研资料并汇报结果,学生通过进行实地的调查与考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3.3 改进和创新教学考核方式

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自己的学习方向,还可以培养学生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改进和创新消费心理学课程考核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注重过程评价和团队合作评价。作为应用性学科,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要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结合和个人能力考核与团队合作考核的结合。具体来说,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的60%(以下均为占总成绩的百分比),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市场调研及调研成果演示(各占20%)。结果性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生的设计作品运用消费心理学知识的情况(10%)、作品效果展示能力(10%)和作品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程度(20%)。

(2)期末设计作品题目自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针对市场中现有产品、其他专业课程上已有的设计作品进行改造和再设计,或通过课程中的市场调研发现市场空缺设计全新的产品或理念。

(3)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课堂考勤、提问回答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的考核方式。案例讨论、现场演示部分,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考核方式,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课外调研作业和期末设计作品,由教师、全班学生和社会三方评价,教师和学生作为消费者对设计作品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进行评价,邀请业内专业人士,根据设计作品能否在市场中适销进行评价。

4 总结

消费心理学作为艺术院校的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总结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的比例安排、考核模式的改进和创新学习理念的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更适用于学生的方法和建议。期望通过以上改革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和原理,并促使他们能把相关知识运用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黄琴.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2] 高博.浅谈《消费心理学》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中州大学学报,2010.27(2).

第2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消费心理学;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工学结合

《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并探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揭示消费者心理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规律。《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以及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强化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满足企业对现代营销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的供求关系、消费者在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自主意识、成熟程度远远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从其经营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消费者是上帝,消费者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的投向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为了争夺消费者手中的货币选票,研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便成为企业营销管理者的主要内容。

(二)是实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类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基本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里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撰写过程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教学计划难以有效实施。

《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为主,较少安排实训课程。即使有实训课程,课时的多少、实训的方式也很随意,实训的内容主要以案例分析,简单的市场调查为主,几乎没有综合实训。

2.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

表现为大多少学生未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他们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对市场的定义是通过他们销售的产品来定义的,而不是通过期望满足的需求诠释的。例如针对某一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活动,他们不是首先考虑诸如产品的目标消费者是谁、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哪些利益、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有哪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产品的关注点存在哪些差异等问题,而是一厢情愿地选择一个市场,将所有的市场推广方式广告、公关、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等一股脑地全部搬出来,根本不考虑这样的市场推广能获得怎样的营销效果。

二、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的思路和途径

(一)《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为实现培养目标,使学生真正掌握消费者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以致用,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消费心理学》课程特点及其在专业知识结构中的地位为出发点设计实训教学。基于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特点,以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主线,培养学生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注重消费心理与行为分析的能力训练,突出“厚基础、重能力”的特点。通过实训力图做到:了解体会营销人员应该具有的职责、素质和能力,并逐渐培养所需能力;自觉地把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活动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能就具体某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制定符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组合方案。

结合课程特点和市场营销专业能力要求,本实训的内容应抓住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与消费体验,围绕两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进行各种以体验与加深消费者行为分析理论的理解为目的的实训;二是各种培养学生进行实际消费者行为分析的技能的实训。着重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引导能力的训练,实训形式以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实地调研与实地观察、典型案例分析讨论、游戏体验等为主,根据具体的实训项目在课堂、模拟实训室和校外现场三个环境进行,努力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消费心理学》课程实训教学探索

1.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演示法是按教学项目,以一定的主题及情景为主线,先把模拟市场的情境确定下来,安排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角色演练。在演练过程中体验和感受角色心理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问题或角度写一份结论分析。在这一教学环节,我们并不探讨很深的理论内容,只强调学生知识的活化,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工作意义的学习结果,除了印证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实训就是将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我们知道企业市场营销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明确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产品心理属性的设计,得到消费者心理上的响应,赢得消费者忠诚。要明确目标消费者的心理就需要企业营销人员用心去体验消费者的内在需要,特别是蕴涵于消费者意识之中的需求。为提升学生用心去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设计了“蒙眼作画”的游戏。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当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取得更好的结果。

3.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案例教学,把现实的书面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进入被描述的情景现场,进入营销者和消费者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一起探寻成败得失,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塑造行之有效。为此,在讲授完某个重要的知识点后,向学生提供中外企业市场营销精选案例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讨论,完成案例中布置的问题,在实训课上由小组成员轮流一人向全班阐述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自己和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认识,市场营销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实地观察与调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

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深刻了解人和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与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的目标寻求满足,准确把握他们的购买动机非常不容易。因为动机是假设性的构建――即它们无法被看到或触摸、控制闻到或者被实实在在地观察到,动机无法从消费者行为中很容易地被推断出来,而观察与推断是常用的来识别和“测量”消费者动机的有效方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消费者心理具有较强的内隐性、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仅仅通过外部观察和判断,甚至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也很难获得消费者行为的真实动机以及影响行为的具体因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消费者行为测量和推断能力应是《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下一步努力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小霞.消费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3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心理护理;肺结核咯血;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20-02

肺结核是结核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咯血是肺结核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重,病程长,患者在不同病期都有出现。咯血容易造成患者呼吸困难和窒息,如不及时处理,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1]。治疗中患者极易产生负面心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本研究中我们就心理护理在提肺结核咯血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肺结核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修订的标准作为入选标准[2],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咯血患者156例,其中男83例,女73例,年龄15~72岁,平均(43.8±18.6)岁。病程0.6~16年,平均(7.4±5.1)年。初次咯血者48例,反复咯血者108例。

1.2 方法

将1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78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7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充分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消除患者因病痛引起的不良情绪[3]。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与护理后的康奈尔医学指数,并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和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评估。

1.3.1 患者满意度调查 自制知识问卷,对患者在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和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以85~100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患者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3.2 康奈尔医学指数评分[4] 自填式问卷,共195个评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数据包括计量与计数两类,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软件为SPSS16.0,以P

2 结果

2.1 护理前与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与心理部分阳性率均低于护理前(x2=33.429,37.923,P

2.2 护理后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和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和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97.4%(76/78),98.7%(77/78),98.7%(77/78),100%(78/78),对照组为87.1%(68/78),91.1%(71/78),89.7%(70/78),92.3%(72/78),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和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满意度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均

3 讨论

护理满意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护理质量的好坏,是体现患者对整个护理的满意程度的评估指标[5],对于护患关系及医患关系的影响和关系也体现得极为明显,由于肺结核病程较长,咯血又是肺结核病的常见并发症,初次患病的患者在出现咯血后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及抑郁等心理,反复咯血的患者在长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敌对、偏执等心理。近年来对肺结核咯血患者的心理护理研究并不少见[6-7]。

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与心理部分阳性率均低于护理前,并且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阳性率,说明患者在经过护理后阳性心理有效降低,尤其是心理护理在肺结核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患者的阳性心理更是大大降低,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观察组在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和基础生活护理方面的满意度分别为97.4%(76/78),98.7%(77/78),98.7%(77/78),100%(78/78),对照组为87.1%(68/78),91.1%(71/78),89.7%(70/78),92.3%(72/78),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说明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从多方面提高患者满意度,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对肺结核咯血患者实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间接地改善护患关系及医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捍君,杨雅芳.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6):658-660.

[2] 李娟.肺结核大咯血4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5):207-208.

[3] 张玉芹.心理护理在肺结核咯血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145.

[4] 孟锡敏.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9-1070.

[5] 何巧红,翁女莹,刘向丽.优质护理对外科护患关系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29):6445-6446.

[6] 覃微微.肺结核大咯血的先兆观察及心理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64.

第4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我们知道当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品牌时,此时品牌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印象(感觉),呵!品牌代表了我!——即品牌形象与自我形象一致起来了。例如,吉尼斯黑啤酒(Guinness)是一种醇厚、带苦味的黑色饮料,广告上强调宣传其独特的个性——吉尼斯黑啤酒(品牌)是营养价值与充满活力的标志,象征着阳刚之气、成熟与智慧。

这一品牌形象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再如,年青的经理早上去上班,他自豪地穿上Armani西服,因为他感到该品牌符合他的身份,而到晚上与朋友在一起时,他想给人一种不同的形象,便穿上利维(Levi)牛仔裤与保罗(Polo)衬衣。

记住:强有力的品牌能帮助人(消费者)建立鲜明的自我形象,人们购买不只是因为质量上乘,而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形象。

最近BBDO广告公司的研究也证实上述观点(2000)。该研究认为:消费者在选购品牌时不像以前那样偏重理性的考虑,而更注重使用不同品牌能体现不同的自我(个性)与情感。

所以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来说,消费者购买一个品牌的商品或接受一个品牌服务项目,他不只是关心商品具有什么功能,更重要的是体验商品的个性,使他感到品牌的个性适合于这一场合。消费心理学的原理就是“自我观念理论”。

所谓“自我观念理论”就是以解释消费者如何根据自己的“自我形象”(个性)来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品牌,据此提出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模式。 二、自我观念与品牌选择

消费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可能从消费者所使用的品牌、他们对不同品牌的态度以及品牌对他们的意义等方面来判断他们的自我(个性)。消费者对自己具有明确的认知,在选择品牌时会考虑这个品牌是否适合自己的“自我形象”,他们只会购买有助于加强自己形象的品牌,这一点与人们选择性格比较接近的人做朋友是一样的。

依据自我形象来判断其个性的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家罗杰斯 (Rogers) “自我理论”。该理论中,罗杰斯提出了“自我观念”,它是指人们由于自己的特性而进行认知的一种方法。不同的人们对自己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形成自己是属于哪类人的观点。

人的自我观念是从儿童时代开始形成的,并通过社会交流,逐渐知道了他们现实中的自我观念,即形成了关于他们是什么人的想法。当他们往内心深处探索并进行自我评估时,他们可能想把自己的现实的自我观念,改变成为理想的自我观念,也就是说,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在营销中的意义是为了追求理想的自我观念,人们购买(他们认为)能支持他们所期望的自我观念的品牌。

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自我观念的理论,研究包括不同的产品领域,如汽车、清洁用品、衣服、家用电器、家具以及休闲娱乐活动等。如对一些购买与拥有汽车的消费者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汽车主的形象与汽车品牌的形象是和谐一致的。

现实自我观念与理想自我观念之中,哪一个更能反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呢?在这一问题上,目前的研究仍有分歧。但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现实自我观念与理想自我观念都对购买注意力有很大的相关性。这表明,二者同样都是选择好的品牌的重要指标。

然而,每个消费者的行为因其所处的境况而异。在家里看电视时喝的饮料的品牌与周末晚上与朋友在酒吧喝的饮料的品牌可能是不同的。此时有条件的自我形象,即人们希望他们在某个特定场合时的形象是品牌选择的重要因素。消费者常常根据所处的境况来选择品牌,使自我形象与周围人群对他的期望相适应。例如人们常常对将在某种场合见到的人先进行预测和评价,然后根据他们的自我形象来选择适合这种场合的自我形象。境况条件对品牌选择的影响过程可用下图表示。 三、自我价值观与品牌选择

随着人们进一步融入社会,消费者会更多地了解、认知社会的价值观,而且在行动上会适应这种价值观。消费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是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强大力量。这方面心理学家罗卡奇(Rokeach)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对自我价值观这一术语的理解。他把自我价值观定义为个人的一种长久信念,体现在个人为之而努力奋斗的行为上。罗卡奇认为了解消费者的价值观有助于理解他们对品牌的选择,并能用来开发品牌。

然而在营销实践中,让消费者对某个品牌进行评估与比较,从而认定哪个品牌能够反映他们的价值观是很难的事。对他们来说比较容易的方法是使品牌人性化,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地分辨各种品牌的价值。研究表明,强有力的品牌能使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它们对其生活的作用。例如,两个不同品牌的信用卡的功能特点虽然相同,但消费者认为这两个品牌的个性差别很大,一个是“容易使用,有幽默感,属于中产阶级使用”,另一个则是“服务不方便,而且枯燥乏味”。

第5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 营销 消费心理。

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环境中的 B/S 架构开发出来的一种应用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中,买卖双方可以互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务活动,可以全程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等商贸环节。电子商务将国际互联网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引入到商贸领域,对商业运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被各行业广泛运用。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电子商务优势明显,因此众多现代企业都基于 B2C 模式开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而企业在制定产品最终价格时,除了考虑成本、利润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不可忽略,即定价策略中的心理因素。

在电子商务这种彼此互不见面的特殊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充满不确定性,其表现更为复杂和微妙,商家对于消费者心理状态的把握更加困难,而这种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经营效果和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中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企业良好地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改革开放使得产品种类和形式日趋多样化,消费者可挑选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市场也由最初产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消费者掌握主动的买方市场转化。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与卖方市场相比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电子商务模式中这些特点和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追求便捷。现代社会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对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来说,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物模式,而传统的购物模式通常需要在规定的营业时间内到达购物场所、挑选购买产品,整个过程繁琐、复杂、耗时长,再加上往返路途上的时间,通常会消耗掉消费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上购物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其方便、快捷、高效、24 小时不间断服务等特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心理。

1.2 追求物美价廉。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选择余地变大,因而价格就成为消费者较为敏感的因素之一。互联网上的网店相对于传统商店而言,可以让消费者通过网页轻松地浏览商品、比较不同卖家的商品,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商务模式提供了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这样省去了中间商环节的网上直销模式可以节省成本,最终降低产品价格,因而,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选择价廉物美产品的心理需要。

1.3 追求个性化。买方市场中消费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极为丰富,现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往往想象力丰富、喜欢展示自我个性,通常希望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独一无二,这种心理对个性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只看商品的实用价值,而更重要的是看商品是否与众不同,是否能充分体现个体的特性,这也已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一项重要指标。

1.4 追求独立思考。在消费品种类及数量急速增长的现代社会,随着消费者选择范围的扩大,消费者独立思考的意识也在加强。面对传统模式下商家的各种宣传消费者会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消费者通常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产品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消费者会从自身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获取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降低购买产品特别是贵重产品的风险感,增强购物过程中的心理满意度。

1.5 追求表现自我。电子商务购物环境中往往消费者会占据主导地位,通常消费者会花费较多的时间到虚拟网店中浏览、对比并选择产品。在买卖双方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法行事,这种思想会使得消费者在电子商务购物模式中表现自我的心理体现的愈加明显。

2 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

虽然电子商务的网购模式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量消费者基于对互联网环境的不信任,进而对网上消费产生怀疑,对电子商务模式敬而远之,这会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的这些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传统购物方式已深入人心。消费者在传统购物模式中已经习惯“眼看、手摸、耳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与网上购物环境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影音等方法了解产品是截然不同的。网购平台不能满足消费者手摸、眼看的特定心理,而习惯了传统购物模式特性的消费者往往会因此对电子商务产生怀疑和顾虑。

2.2 对网上支付模式缺乏安全感。国际互联网本身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对所有使用互联网的用户均没有准入限制,因此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黑客和攻击者,而电子商务是基于国际互联网开发出的一种应用,其支付过程完全是在互联网上实现的,尽管电子商务有一些安全保障措施,但是消费者的个人资料、银行卡密码、交易信息等都有被窃取、盗用和篡改的可能,部分消费者会因为这些原因不敢尝试电子商务活动。

2.3 价格达不到消费者预期。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通常期望能够得到质量相同但价格比传统商场中低很多的产品,据统计显示,目前的网上商品仅比商场中便宜 4%- 10%,再加上网购环节中的物流、配送费用,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实际享受到的价格优惠是十分有限的。价格上达不到消费者预期会使部分消费者宁可多花时间和精力采用传统购物模式,也不愿选择电子商务模式。

2.4 配送体系效率较低。电子商务模式中有形产品的运输无法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必须借助物流配送体系才能完成,因此,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商品的配送存在周期长、费用高、效率低等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仓库周转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而差错率却近乎于发达国家的三倍。低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感知,进而导致部分消费者不愿接触电子商务。

3 小结。

电子商务为消费者带来了方便、高效、快捷的购物方式,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商家必须适应消费者新的心理特征和变化,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电子商务运作机制,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下获益。

参考文献:

[1]樊春阳,葛新旗。基于消费心理学的企业营销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27)。

[2]江霞,谌洪茂。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消费行为分析与营销策略优化[J].中国商贸,2010,(4)。

[3] 刘潇,向爱华。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 B2C 电子商务满意度研究[J].电子商务,2010,(6)。

第6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依那普利; 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临床观察

治疗高血压,单纯地降血压是不够的,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减轻或逆转患者的终末器官损伤,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在高血压早期就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肥厚,且是导致严重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危险因素。用依那普利联合长效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旨在探讨联合用药在降压的同时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8年8月~2009年9月收治的42例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及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4岁,中位年龄56岁。

1.2 治疗方法 42例患者均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商品名依苏)10 mg,1次/d,非洛地平缓释片(商品名波依定)2.5~10 mg,晨服。根据血压相应调整剂量,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连用20周。

1.3 疗效评定 按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降压疗效标准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1.3 kPa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2.7 kPa以上,但未达到正常。须具备其中一项。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到1.3 kPa,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下降1.3~2.5 kPa,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 kPa以上。须具备其中一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4 观察项目

1.4.1 动脉血压 休息15 min以上,用校正过的标准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取3次平均值。

1.4.2 彩色多普勒超声 使用日本东芝SSA27O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由专人操作,治疗前后各做1次,按照美国超声学会(ASE)推荐的方法测量和计算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PWT)、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5项参数。LVM采用De-vereux等提出的计算公式计算,LVM(g)=0.8×1.04[(IVST+LVDd+PwT)з-LVDdз]+0.6。LVMI标准:男超过125 g/m2,女超过120 g/m2为LVH[6]。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降压效果 42例中显效24例(57%),有效18例(43%),总有效100%。

2.2 治疗前后左心室肥厚指标的比较 反映左心室肥厚的PWT、IVST、LVM、LVMI等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2.3 不良反应 本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文观察证实,长效钙拮抗剂非洛地平缓释剂联合依那普利能有效地逆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使治疗后反映左心室肥厚的IVST、PWT、LVM、LVMI等指标明显改善(P<0.01)。

非洛地平缓释片以恒定速率释放药物活性成分,降压效果可持续24 h,该药在扩张血管降压的同时,不增加交感神经活性,避免导致反射性心率加快及心律失常,因而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氧供。故应用本药可在有效、缓和、持久的降压同时,改善心脏功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和室性心律失常,且所有受检病例对药物均耐受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依那普利系ACE抑制药,长期应用能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减轻左室重量,改善心肌硬度及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ACE抑制剂通过多种作用途径抑制和逆转心血管重构:降低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前后负荷;减少AngⅡ的生成;抑制AngⅡ对心肌及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促增生作用;减轻aldosterone的促进心肌间质纤维作用。

综上所述,长期联合应用长效钙拮抗剂非洛地平缓释片及依那普利可在降压的同时不同程度地逆转左心室肥厚,有效地保护靶器官,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第7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虽然大多数奢侈品品牌在香港零售市场早已广为人知,但这些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认知度仍然有限,但随着中国人收入和消费者心理变化,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渗透力将会迅速扩大。奢侈品购物中心如今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发展很快,很多品牌在新店开张和市场推广活动中投入巨大。由于目前中国对奢侈品品牌征收高额关税和消费税令同一商品在内地和香港的售价相差很大。正因为如此,中国内地市场的需求将因售价过高可能会而受到抑制。这就造成了大量中国人到海外的奢侈品消费,即中国人喜欢在国外旅游时花钱买东西。

研究表明(2010):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的增加将大大促进奢侈品销售额的增长。随着中国对旅游限制将进一步放开,如今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旅游的目的国。香港则是内地人海外游的最早受益者。这些使得到海外旅游的以前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奢侈品的中国游客得以更多地认识这些商品品牌。自2005年起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允许携带的现金数目是以前的两倍。如今又有了更大的变化,这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大的购买空间。

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的增加,将会促进奢侈品行业发展,特别是到国外旅游将增加他们的品牌意识。香港短期内可能吸引更多的中国内地游客去购买奢侈品。但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将很快吸引大批中国购物者。调查表明(2011):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要比他们在国内旅游时的购物支出至少多一至二倍,理由如下:

1 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中国的消费者一般对价格比较敏感,通常情况下,如果容易获得最低价格,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特别热衷于去找到该品牌的最低价格。

2 馈赠礼品:同日本人一样,馈赠礼物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他们往往会带回一些他们游览过的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礼物,特别是那些在中国买不到的品牌产品。

两年前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就与日本消费者抗衡。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者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群。斯沃琪和路易威登-轩尼斯是从中国强劲的需求增长中受益最多品牌。在研究人员所追踪的奢侈品行业的股票中,同样斯沃琪集团和路易威登-轩尼斯也是从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海外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奢侈品的需求增长中受益最大。

为什么奢侈品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呢?从消费心理学的解释就是世界上的人或商品,大部分都保留的是各种符号带给人们的印象与象征性意义。购买商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具有什么象征意义。比如买手表要劳力士蚝式金表、给婴儿要买带有设计师名字的服装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物质高度丰富的社会,人们通过单个符号所能够获得的注意力正在变得十分有限,人们需要更加努力地变换符号的形式即丰富符号的意义来竞争公众的注意力。产品及其品牌在商业资本挹注的有力推动下,成为引领人们的生活风尚和标识社会阶层的核心符号。由于人们所选择的个人化符号与购买力、文化品味、家庭教养、职业分工和个人素养的直接关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由消费符号意义及其变化来解读社会结构与关系所发生的变动。

调查还表明(2008)在中国大约有30%左右的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在某种意义上比自己实际消费能力高出一个级别的商品。这样做以体现“自我身份”。符号变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创立方面表现为打破已成定势的欣赏习惯,形成独树一帜的冲击力,这在品牌符号众多的产品中尤其体现其价值。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中,人际资源竞争包括了很重要的注意力和其他心理资源的竞争,因此,符号的变化性所具备的提醒“我在变化”的能力,是多个社会群体所留意的。在这个意义上,符号变化与转换能力,是品牌市场表现的重要竞争力所在。

虽然利率上调、石油价格高、全球经济发展放缓、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不稳定,可能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中国赴海外旅游人数的增长可能不会有变。综合各种情况,将国外奢侈品卖到中国去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找好合作伙伴

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策略各不相同。杰尼亚、登喜路等一些品牌在很多城市开设了很多小店,而路易威登、古奇和普拉达等品牌主要是在大城市开设一些规模较大的店铺。从2005年年初开始,对有关国外品牌开设店铺的管制放开,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开店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由于国外零售商不能获得独立经营许可证,目前所有的奢侈品品牌都需要与中国零售商合作,共同经营。也就是说,寻找一个合适的经营伙伴非常关键,因为本地的经营伙伴通常将负责雇佣商场的职员、处理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关系,以及为开店寻找新址。

2 店址的选择

由于中国城市缺少在西方城市常见的便利的购物场所(指购物街而言),因此可以找到的店址的数量相对有限,而且商店和购物小店大多集中在购物中心区。另外,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的城区格局变化很快,各品牌在开设新店时,很难预测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店址。研究认为,在奢侈品市场发展的前期,各品牌应该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奢侈品市场发展的前期,比较容易以较少的投入打开品牌知名度。各品牌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渗透程度有很大差异。

3 塑造品牌形象

各品牌正寻求建立品牌意识和增强品牌认知度。研究人员认为,目前奢侈品品牌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拓展更多的是为了在新一代(80后、90后)的中国消费者中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而不是为了单纯的追求利润。当在中国市场的进口奢侈品品牌价格与中国以外市场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小时,预计进口品牌,特别是那些现在已经开设了较大规模的店铺、旨在向中国消费者宣传品牌形象和与其他品牌差异性的品牌经营商,他们每平方英尺的销售额仍将保持在低水平上。

4 投资回报

在中国内地开店所需的投资要比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投资低。如路易威登-轩尼斯就表示:在中国内地开新店的投资要比在香港开新店的投资少大约30%,如果与欧洲相比,中国所需投资成本的比例更低。这种状况是因为使用不同的当地货币所致。据路易威登介绍,它在中国内地的大多数店铺平均在一年时间就盈利。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市场学会品牌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

研究方向:消费者心理与品牌管理

第8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色彩和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几乎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从每天清晨睁开眼的一刻起,色彩便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衣食住行,没有任何一样能与色彩脱离出关系,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除了黑白影片的人物外,没有人可以生活在一个无色的世界中。色彩令这个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它能改变世人的心情,影响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看法。

其实,人类对色彩应用的重要意义和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原始社会人类就能运用红色染料绘制壁画和彩陶,这是人类对色彩最早的认识。而如今,色彩的设计多以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色彩运用的规律,也显示出人们对颜色的某些固定看法,这都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作为产品设计的色彩运用,也自然脱离不了色彩被人们所赋予的情感要素。因此,色彩情感是人们长期的经验和积累,也是人们对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尊重。

二、色彩的象征特性

色彩的性质,是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具有多重影响力的。这种反应,仿佛成了一种俗成的约定,同时也被赋予一定的寓意和联想。

下面介绍一下各种色彩所代表的意义:

暖色系:红色象征活泼、积极、热情、新的开始等;橙色象征健康、活力、温情、积极等;黄色象征轻快、辉煌、光明、充满希望等。

冷色系:绿色象征自然、和平、理想、生机等;蓝色象征安静、优雅、忧郁、理智等;紫色象征高贵、神秘、迷思、刺激等。

中性色系:白色象征纯洁、素雅、神圣、庄重等;黑色象征端庄、高雅、严肃等;灰色象征中性、诚恳、包容等。

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们对色彩的感知时,也留意到一种颜色通常不只含有一个象征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颜色会做出不同的诠释。随着年龄、性别、职业、所处的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不同,这一切都会使人们对同一种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但是色彩所表达的寓意和主体的象征意义是不变的。

三、色彩的运用

产品色彩的设计与运用是一门学问,如果深层次说,更是消费心理学的集中体现,所以它在产品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作品,一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在这两个方面中,产品外观的造型艺术,对产品色彩的依赖,就直观显现的尤为的重要了。人们对色彩是相当敏感的,当他们首次接触一件产品时,最先吸引其注意力的,就是产品自身的颜色,其次才是产品的外观造型。产品设计师最容易通过色彩,去表达他们对产品使用目标人群的定位和设计的理念。而身为设计师,就必须懂得色彩的功能和妙用。

色彩牵涉的学问很多,它包含有美学、光学和消费心理学等。心理学家近年提出许多色彩与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他们指出每一种色彩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当视觉接触到某种颜色,大脑神经便会接收色彩发放的讯号,即时产生联想。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往往能巧妙地运用色彩,进而唤起人们进行心理上的联想,视觉上的冲击,从而达到表达自己的设计和畅销商品的目的。

(一)简约色设计。以单一色彩或简约色彩进行设计(一般不超过三套色的运用),在色彩上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整体性的问题,使产品的形象更为鲜明,使商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品牌表现力。

在简约色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如何紧密结合产品的属性和自己的创作意念,正确地选择色相和色彩系列;(2)如何根据设计概念和产品属性确定色彩布局和色彩的形状;(3)打破固有色的概念而进行大胆创新,要注意考虑到色彩的识别性和独特品牌感。

(二)协调色的设计。我们大家知道色彩可以分为三大色系,即暖色系、冷色系和中性色系。各个色系之间的色彩的调配都可以称之为协调色的色彩设计。而由于协调色具有色彩感知的连续性,所以往往会给人以赏心悦目、和谐、柔和的感觉,所以在产品的色彩设计中被广泛地运用。

在协调色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控制好协调色之间的对比技巧;(2)要在明度、纯度等方面多下些功夫,要利用好中性色的协调和过渡,达到承上启下、媚而不俗、柔和不怯的效能。

(三)对比色的设计。对比色彩设计中,最常见的就是冷色与暖色的对比,以求色彩达到唤起我们视觉的兴奋点,对观感产生刺激、新鲜、活泼、生动等视觉印象。在色彩的对比关系中,根据色彩的物理属性,还有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不同的对比方法。

在对比色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尽量利用对比的关系处理色彩,要切实把握好色彩的主色调,并使主色调与产品属性和创作意念相吻合;(2)在色彩因素增多的情况下,要保持好设计要素的秩序性和完整性。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自从出现了计算机绘图软件,计算机俨然成了设计师最忠实的合作伙伴。看着设计师的双手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计算机屏幕上的设计瞬间变化,色彩纷呈,情景煞是好看。无疑,计算机绘图软件使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设计师可以很快就把脑海中设想的东西具体化,可以做出多种效果,设计师可发挥的空间也相应增加。不过,在计算机应用普及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就是设计中的人性化部分越来越少,计算机设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作品看起来好像少了点感情,缺乏了人情味。

有些设计师过分依赖计算机,为客户设计时,不假思索,只在计算机上对产品的色彩进行调整,找个看起来顺眼的颜色便可。严格说来,这些还算不上是设计师,他们完全无视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人脑的思维。电脑可以把图像做得很精美,但说到底,计算机只是设计的表现手段,而不是设计思路和思维的体现。假如所谓的设计师,只是在一大堆资料中临摹效仿,再东拼西凑的做成一件作品,那这种作品是没有设计感、没有美感可言的。正由于这样的设计表现方式,最后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很难唤起人们感官上的共鸣。

四、色彩的规律性

在这里需要指出产品色彩设计的规律性是一种动态的规律性。一方面,它们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习俗传统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们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

一般来说,设计师会把需要色彩设计的产品加以分类,如电子类、运动类、旅游纪念品类、文具、儿童用品等,然后对产品的色彩进行设计和搭配。这种分类方法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因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不开商品的固有色概念,所以设计师也可以不打破上述色彩运用的习惯和潮流,只在色彩的搭配上,做适当的改变或修正。但设计过程一定要考虑选择恰当的色彩系列,并有效地传达出企业的品牌精神,准确地表达商品的形象特征。

第9篇: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教师教育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49-02

公共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培养现代教师基本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形成科学的心理学理念,了解学生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更好的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学生工作、班团队活动等。老师教好此门课程,学生学好此门课程对学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早已提出[1],并且很多学校也都进行了改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师范生能力要求的变化,随着90后学生心理特点的发展变化,如何上好公共心理学课程是值得所有从事该课程教学和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一直深入进行下去的课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试考核等角度探讨该课题。

1 改革教学目标――从学习知识变为帮助成长

长期以来,公共心理学教学目的强调了解心理学知识、运用心理活动的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识记和理解环节,而忽视了领悟和运用技能的培养。据国家教委师范司对一些地区高师进行的调查,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毕业的从业教师在工作绩效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师范类教育的专业性没有得到明显地体现,因此,“心理学课上着好玩,学后却没有用”是公共心理学教学的要害。

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明确提出教师教育课程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这意味着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意味着公共心理学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学习这个层面,意味着公共心理学不能再空喊强调实践能力而没有实际行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挥棒,教学目标转变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进而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转变。在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中必须加入改变学生对公共心理学作用和意义的认知,体会领悟公共心理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学习中。心理的本质是人对社会主观能动的反映,公共心理学的教学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可以避免课堂上面睡觉、聊天、玩手机游戏等现象,避免教师进行课堂管理而耽误教学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因老师管教而产生的厌学、逆反心理,可以在有限学时的课程中达到了解自己、了解学生、了解课堂,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形成对学习、教学的科学认识,会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适应当代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对师范类毕业生的要求。所以,公共心理学的不仅学习心理学知识,更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2 改革教学内容――从老师想教什么变为学生需要学什么

公共心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中两个问题最为突出:一是课程体系为体现教师教育素质培养,二是课程内容与教师工作结合不紧密。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大概有几种。一是使用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结构,二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干在结合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中的一门或多门课程[2]。前者内容过于专业和深入令学习者很苦恼,尤其是对艺术类学生。后者则内容体系庞杂,因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一般只开设一门心理学课程,教材编写者希望能把所有需要未来教师了解的心理学知识都融入这一本书中。授课老师在拿到这样的教材后,需要讲解的知识点非常多,在公共心理学有限的课时(通常是32―72学时)中想要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就不可能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保持讲授内容的系统性,忽视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忽视了学生想学什么,更是忽视了在公共心理学培养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3]。两种教材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公共心理学教学中有一半的学时在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的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很多内容没有体现心理的发展性,对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意义有限。

综上,在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要针对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就应以人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教育心理学为重点,将心理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不同阶段的孩子心理现象和活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等。如,讲授思维这一内容的时候,不应该强调思维的种类和特点,而更多的关注思维的发展过程,与年龄相伴的思维特点,还可以选择一个故事让学生改编后讲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听。学生运用思维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对知识点会用更深刻的记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教学活动时自然就会应用了,真正体现了公共心理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的意义。

(2)开展专题教学,不苛求教学体系完整。心理学是一门很典型的交叉学科,它的本科生被授予了理学学士,但是很多心理学课程却更接近社会科学的性质。公共心理学就是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规律应用与社会生活中,它章节之间不像自然科学课程一样有严谨的逻辑顺序,严格的先后关系,完全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挑选一些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较难理解的、在心理学专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讲解,其他内容布置学生自学。专题内容可以包括:从认知的角度促进教学、从行为的角度促进教学、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学生智能的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习的策略与技巧、教学设计与策略、教师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

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从关注老师怎么教变为关注学生怎么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但是公共心理学教学在增加实践环节等方面却有很多困境[4]:一是教师资源有限,公共心理学通常由心理学教研室承担全校所有专业该课程的授课与辅导,心理学作为一个边缘学科教师数量比较少,其中专职的公共课老师就更少了,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负责200-300学生的教学工作。有限的教师资源导致该课程只能大班授课或合班授课,教学内容很难兼顾各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法。二是课程学时较少,公共心理学学时通常是32―72学时。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非常复杂,和常识中的“心理学”有很大差距,所以知识体系的讲授是必要的。在这么少的学时内既要讲授知识,又要掌握知识的运用就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三是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足,笔者在上过公共心理学学生的课程满意度调查中发现63%的学生认为学不好该课程的主要原因是授课教师(讲授不生动等),21%的学生认为考试合格就可以了,3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可有可无(内容与自身发展无关等)。表明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都不高。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本课程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力争把教学改革结合课程特点落到实处。形成具有公共课特色的教师教学课程改革。

3.1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1)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技术和教育技术,设计和制作多种辅助教材,将内隐而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实验以生动活泼和直观形象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懂度和学习兴趣。例如,增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断,做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

(2)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例如,通过明示教学目标、提问、有趣心理现象演示、语言或身段变化表演和突出的版书等方法,引起学生的心理预期;通过呈现先行组织者材料,以通俗的语言使新旧知识建立清晰的联系;或通过提问激活相关知识;通过举例、版书或实验等方法,促进选择性知觉;通过提问相关的问题或让学生举例分析来发现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新旧知识的异同,以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根据遗忘的规律,组织学生及时复习,重点指出难记或易忘的内容,提供多种感官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

3.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参与教学

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充分讨论教师设计或提供的由实例到原理,由原理到实例的教学事例的基础上,请学生设计教案,并组织讨论、分析和总结;提供各种教学情景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对策,以提高学生因材施教和管理育人的能力;通过投射测验和简单问卷等方法,让学生对自我进行探索,以加强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开展人际交往、班级管理技术的团体辅导实践,加强学生用心理学原理处理生活和未来问题的能力。[5]

3.3大胆尝试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加强课程实践部分的学习,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训练,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同学领取不同的任务。教师尝试将学生分组、加强学生课外的训练,跟进指导,如教案设计中的心理学规律运用等。指导教师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本学期修读的课程的成绩。

在教学课时不断压缩的大的教改背景下,不能压缩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心理学的感觉、认知等基础实验的感知实践环节,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另外给予学生一些课后任务,或是小组学习任务,即考核了学生由知识掌握向技能掌握的过渡,也可以有针对性、分层次地进行训练,不同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同学领取不同的任务,因材施教。课外作业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本学期修读的课程的成绩。它既考虑了教学整体上的基本规格,又兼顾了个体的志趣与发展,最后落实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使其真正成为深受社会各行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3.4整合教师团队,保障专题教学

改变一门课只有一个老师上的现状,尝试师资的整合,多位老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每人分别讲不同的专题。这样不仅仅扩大有限的教师资源,还可以让每位老师讲自己擅长的领域,即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增加教师之间互动,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介绍,教师心理及角色意识,心理学基础实验介绍等。

4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考知识到考运用

教学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导向作用[6]。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教学考试不能是“学什么考什么”,而要做到“教考分离”。公共心理学是一门全校公共课,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有督促和监控作用。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期末考试,不仅仅是建立题库,每次期末随机抽取一套标准化试题对学生进行闭卷考试,测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学生在课堂练习的表现(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及课后作业的好坏(教案设计、案例分析等)。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的考核,督促学生讲课程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后的学习生活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评价中教师应尽量避免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作用。

公共心理学课程客观上的师资力量有限,学生课时较少,多班合班教学等问题,导致了传统教学以讲授知识为主。但是面对全球数字化的大背景,面对熟练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90后学生的新形势,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促使他们课后自学,并主动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和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热爱教育教师事业,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立志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曾红梅.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设置[J].心理科学,2003(06):1109-1113.

[2]马勇琼. 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2012(04):13-14.

[3]王艳.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4]全莉娟,王道阳,姚本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电力教育,2009(03).

[5]陈红艳,梁彦红.学生对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教育期待及期待效应分析――基于商洛学院学生问卷调查[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