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

第1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关键词:固网;软交换;网络通信;双网融合

目前,新一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日渐趋于成熟,各运营商也在寻求减投增收的渠道。新一代的网络要求承载和网络控制之间是分开的,又要求网络控制与网络业务相分离,而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应用软交换技术,同时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也是采用软交换技术来控制核心系统,在这样的前提下,若是将双网融合,然后共用网络设备、统一计费和服务项目的管理,变得更加具有可行性,为有效控制网络运营成本、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1.软交换技术在移动网中的应用

目前,新一代的网络通信技术日渐趋于成熟,其中用于控制呼叫和通话的主要方式就是采用软交换技术。通常情况下,呼叫和通话等语音业务是通过窄带的软交换实现的,而功能更强大的多媒体业务则通过宽带软交换来实现。

在通信工程中窄带软交换技术是遵从H.248协议或媒体网关控制协议,控制网关和接入设备;或者是依循扩展的H.248协议,通过R4版本中定义的移动交换服务器对MGW进行控制[1]。

各种服务器依循会话初始协议进行语音通信的过程,是固网对宽带软交换技术的应用;IP多媒体子系统依照呼叫会话控制功能对语音呼叫进行核心控制,是移动网络中软交换技术的应用方式。

软交换技术在固网的应用中已经非常广泛,同时拥有商用网络和试验网络产品。移动网络对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则只限于试验网络的产品。

2.固定软交换与移动软交换比较

固网与移动网商用产品虽然都是通过窄带软交换和宽带软交换两种基本手段来实现的,但是在固网和移动网中它们实际应用的方式却一定的区别,由于软交换技术的运用环境不一样,这种情况是必然的。

固网呼叫服务器和移动交换服务器对窄带软交换技术的运用是在遵从H.248协议的前提下来实现的,但是它们各自应用的H.248协议体系还是有区别的,移动交换服务器的功能非常复杂,所以在遵从协议方面应用技术上也很繁复[2]。固网呼叫服务器需要H.248协议的支持,控制小型综合接入设备还需要依照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移动网络中一些特殊的功能需要通过H.248协议的特有功能包来实现,而不使用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固网呼叫服务器之间基本是通过SIP-T协议来完成局间信令的,而移动交换服务器则是通过BICC和MAP协议来实现局间信令的。固网呼叫服务器与移动交换服务器在对智能网相关的协议应用上是则完全不相同的。

移动网媒体网关以遵循H.248协议的基础上,还需要承载控制协议的支持,而固网是没有这项要求的,这要求移动网的,因此在媒体网关智能化应用上程度,移动网更为复杂。对于呼叫控制协议,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都是依循会话初始协议来实现端对端通话,这个过程没有应用到承载网络[3]。因此在依循会话初始协议的对话控制等应用上可以实现跨网服务。为配合移动网络更广泛的应用服务,IETF专门对SIP协议进行了相关变动,为移动网无线资源优化节省提供可行条件。新的通信技术下的固网服务也加入了部分媒体控制应用,这和移动网中的媒体功能很相似,因此固网和移动网双网融合具有可行性意义。

3.网络融合的方案

固网和移动网的通信业务通过固定软交换技术和移动软交换技术来实现,在应用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技术的方式上,依据相同的会话初始协议,而且在对媒体控制上的应用也是相似的[4]。因此,要实现固网和移动网的网络融合,是具有可实施性的。但是因为固网呼叫服务器和移动交换服务器在技术应用差别比较大,要实现网络融合,还需要做出详细的调整。

窄带软交换的融合:窄带软交换技术在固网服务器和移动交换服务器,与媒体网关接入的方式、专业编码、支持协议等应用中区别很大,因此只有在媒体网关能够同时适应固网和移动网的应用,才能实现网络融合,但是这方面应用管理和资源控制比较复杂,如果要进行技术融合并非易事。

宽带软交换的融合:移动网的CSCF和固网的SIP采用服务器有效结合,将电路交换信令和承载控制信令分离,可以将SIP信令能转换为ISUP或BICC,达到共同处理SIP信令的目的;通过对在媒体服务器功能方面,以媒体格式转换的形式,使固网和移动网能同时进行网关操作,通过媒体资源功能控制器和处理器实现多媒体业务。在SIP服务器功能上拥有相似性,所以宽带软交换技术实施融合更为简单[5]。

4.结束语

通过对固网和移动网中软交换技术应用的分析,可以说,对固网和移动网进行网络融合,是一项重要的通信改革。在目前网络通信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利用先进的技术,以达到有效控制网络运营成本、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效益为目的,以先进的通信科技为参考,应用在固网和移动网的软交换技术上,以有效实现网络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晓辉.基于软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的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3(19):115.

[2]李建辉.探析基于软交换技术移动交换系统的安全组网方案[J].信息通信,2013(4):266.

[3]刘剑.基于软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融合[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4):57

第2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关键词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存在问题

Abstract:Itdescribesthestateofsoftswitchtechnologyintheworld,servicesprovidedbyNGNbasedonsoftswitch,relatedorganizationsonsoftswitchstudyandproblemsonitsdevelopment.

Keywords:NGNSoftswitchProblem

1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建立在IP技术基础上的新型公共电信网络,它将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集于一体。建设下一代网络是电信竞争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三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IP、ATM、IN和TDM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2001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置了一台软交换机和4个媒体网关开展IP网络提供语音业务、呼叫中心业务和VPN业务的试验,其软交换的标准采用SIP-T协议。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本地网有5个节点开展了软交换实验,部分已经商用,并且试验规模在逐步扩展。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已在其承载网络内全面采用ATM技术。比利时电信认为2004年以后引入NGN比较适当,但目前需注意跟踪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比利时电信的技术部门在NGN方面重点研究未来分组话音网络的体系架构和需求、开展NGN技术培训、建立NGN实验室,为开展现场试验进行技术准备。一些北美电信运营商也正在积极开展有利于软交换提供话音业务的试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商用业务。

2002年3月,中国电信下一代网络(NGN)试验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城市启动。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爱立信、西门子、中兴通讯、上海贝尔5厂家签订了下一代网络试验工程设备合同。合同涉及金额近1亿元人民币。根据中国电信与北电网络签署的合同,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城市部署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NGN网络全国试验网项目涉及的技术面、提供的业务量、网络覆盖的广度、深度均在全球首屈一指。

在设备制造商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北电网络,其NGN产品为SUCCESSIoN(继往开来)解决方案,于1999年在BT-SPAIN首次正式商用,迄今为止,在全球超过24个国家的40多个网络中得到试验或商用。其商用客户中包括VErIzoN、SPrINT、中国电信、香港宽频(HKBN)、新世界电信(NEWWorLDTEL)及铁通等。

SUCCESSIoN的应用类型包括了长途及汇接(C4)业务、本地接入(C5)及多媒体业务、无线汇接及3G核心网业务以及有线电视多网合一业务。目前几种解决方案已经在实际网络中运用。其中,VErIzoN的软交换本地汇接网络包含2个软交换节点及70多个媒体网关,每个节点每天处理超过1100万次呼叫。SPrINT作为全美第一个实现TDM端局以软交换替换的运营商,其第一期工程(350万线)全部采用北电的SUCCESSIoN方案。香港宽频应用SUCCESSIoN本地IAD接入方案,在短短的17个月时间内,已拥有16万用户,是全球最大的基于以太网IAD接入的NGN网络,目前运营稳定良好。在最近的市场调研报告中,北电网络列全球软交换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全球VoIP和VoATM媒体网关市场份额第一。

2NGN提供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引入除了对现有PSTN话音业务实现全面的继承以外,还在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PSTN与因特网业务结合衍生的业务、用户个性化业务以及业务创新方面有着PSTN和因特网等单一网络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PSTN由于终端智能和带宽的限制,无法实现多种灵活的业务逻辑和多媒体业务。由于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PSTN内每个交换机上呈分散式节点式分布,并且由于用户数据由各自归属的交换机管理,导致某些业务(如广域CENTrEx)难以开展。PSTN的终端种类非常单一且没有智能,业务的智能完全由交换机实现,因此一直以来难以实现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而且由于终端智能的限制存在使用不便和各种电话补充业务难以推广的问题。引入NGN则在业务实现的简单性和灵活性上有了本质改变。NGN的业务逻辑控制和网络智能在软交换和应用服务器等少量网元上集中部署,因此可以方便地在全网实现业务部署和业务升级,NGN对广域CENTrEx的实现就非常容易。由于NGN引入了对等性控制协议(SIP),使得终端的智能大大提高,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SIP智能终端。终端智能的提高及媒体承载能力的加强(如支持话音、视频等)使得用户对业务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并且已经商用。如NGN的“呼叫屏蔽”这一特性,用户可以对不同来话进行筛选性的监控,可以在不同时间对不同来话实施不同的应答策略,应答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接听、转发、挂断等传统方式,而是包括了话音应答、问候音播放、语音信箱转接、电子邮件转接、网页推送等多种不同的应答方式。这种灵活性在传统PSTN上是无法实现的。

此外,NGN能够实现许多PSTN所无法实现的业务特性,一号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STN通过IN方式也可以实现一号通业务,然而NGN基于SIP协议可以轻松实现IN方式的一号通所无法实现的能力。如NGN的一号通业务可以实现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设定对来话的振铃终端和振铃顺序,而这些策略可以依据来话者的不同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对自己的家人和同事可以实施两种完全不同的振铃策略,自己上班和下班时的振铃策略也可以完全不同。这就给了用户最大的自由和灵活性,保证可以有一种方式能联系到他,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业务特性是PSTN所无法实现的。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WEB800、点击传真等。

NGN不但在业务实现的简易性和灵活性上有独到之处,并且能实现许多PSTN无法实现的业务,而且具有业务的惟一性。NGN的业务能力主要包括:

A)全面继承PSTN传统话音业务(包括基本话音业务、电话补充业务、CENTrEx业务、ISDNPRI补充业务、IN类业务等);

B)基于SIP的宽带多媒体业务;

C)PSTN与因特网相结合的业务(即PINT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WEB800、ICW等);

D)用户可定制的个性化业务。3从事软交换研究的国际组织

NGN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都在讨论的热点技术,也是国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和论坛(包括ITU-T的第11和16工作组,IETF的IPTELEPHoNY工作组、信令传输工作组(SIGTrAN)、媒体网关控制工作组(MEGACo),ETSI的TIPHoN,国际软交换协会(ISC),3GPP,3GPP2,MPLS论坛,ATM论坛,DVB,DSL论坛,PARLAY等)的研究工作重点。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和IP研究组于2000年开始制定NGN网络的相关标准。

其中,ISC成立于1999年5月,目前有近150个成员,是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交流需求和动态的场合。国际上大多数知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如阿尔卡特、朗讯、北方电讯、CISCo、西门子、富士通、诺基亚、爱立信等,另外有一些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LEVEL3、QWEST、AT&T、日本的NTT等均为该协会成员。

软交换论坛包含5个工作组,负责网络架构、协议制定等技术工作。

业务应用工作组负责业务功能制定、协调以及API标准的应用。

网络结构工作组负责软交换网络功能架构的制定。

设备控制工作组负责软交换间以及软交换与其他网络设备间控制协议的制定和补充、增强,如MGCP、MGC和设备的兼容性等。

网络管理工作组负责网络管理的结构和协议制定。

SIP工作组负责SIP协议在软交换网络中的应用和增强。

此外,ITU-T和IETF在相关协议的标准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如H.248协议、BICC协议、SIP协议和SIGTrAN系列协议等。

4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不少厂家推出了软交换的解决方案,各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试验,但新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完善。从目前厂家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A)国际上尚无大型网络的组网和运营经验。传统电信网经过长期的运营积累,在网络组织方面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经验;而基于软交换的NGN网络组织目前国内外尚无成熟的经验,是采用基于软交换的全平面结构,还是采用分区域选路结构等,在技术和实践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B)协议尚未做到兼容性,标准还在发展之中。不同厂家的软交换在技术标准的选用及协议的兼容性方面还难以做到相互兼容。BICC协议、SIP-T协议和H.248协议也在发展之中,协议的选项需要运营商根据业务的需要来进一步确定。

C)API没有成熟的产品。基于开放的业务平台,采用标准的API接口为网络运营商提供新业务开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但是相应的产品仍在探索和研发之中。

D)业务开发问题。标准、开放的API接口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这是软交换体系的一个优势所在,但目前厂家能够提供的业务多集中为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IN类业务、PINT业务、多媒体终端之间的同步浏览、统一消息、多媒体会议等,究竟什么业务才是运营商手中的杀手业务,才能真正带来收益,是目前运营商和设备商在共同苦思冥想的问题,目前并未出现使人眼前为之一亮的业务。

E)网络安全和网络Qos问题。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非常完善的方法来解决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只能通过要求TG、软交换等网络设备应具备一定的反入侵能力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用户账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则只能采用加密的方式解决。在网络Qos方面,IETF组织已经提出了多种服务模型和机制来满足Qos的需求,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综合业务模型(INTSErV)、区分业务模型(DIFFSErV)、MPLS技术、流量工程等,具体这些方案如何组合使用、可行性如何,效果如何,有待研究。

第3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1、软交换必须具有的功能

移动软交换是多种逻辑功能实体的集合,提供综合业务的呼叫控制、连接以及部分业务功能,是3GPP R4及以后阶段软交换系统核心网中的电路域实时语音/数据业务呼叫、控制、业务提供的核心设备。其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1移动性管理功能

主要完成切换(包括UMTS系统内、GSM系统内以及GSM与UMTS系统间的切换)、登记和移动台去话功能。还具有VLR功能,包括用户数据管理、位置登记、鉴权、提供MSRN、VLR恢复、切换号码分配、TMSI分配、清除、SuperCharger功能。

1.2安全保密功能

支持用户鉴权、TMSI使用和用户信息加密。

1.3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移动交换服务器可以为基本呼叫的建立、维持和释放提供控制功能,包括呼叫处理、连接控制、智能呼叫触发检测和资源控制等;接收来自业务交换功能的监视请求,并对其中与呼叫相关的事件进行处理;支持基本的两方呼叫控制功能和多方呼叫控制功能。

1.4其他功能

包括协议处理、互通、资源管理、计费、认证与授权、号码分析/地址解析、媒体控制等。

2.引入软交换的意义

软交换将是新一代话音网络交换的核心。如果说传统的电信网是基于程控交换机的网络,那么新一代分组话音网则是基于软交换的网络。软交换是新、旧网络融合的枢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软交换成本低

软交换由于采用了开放式平台,易于接收革新应用,且软交换利用的是普遍计算机器件,其性价比每年提高80%,远高于电路交换(每年提高20%),可见软交换在经济方面有很大优势。如图表1示:

表1软交换与传统电路交换的区别

功能 软交换 传统电路交换

交换的基本方式 基于软件 基于电路

设备控制 策略化、集中维护 静态

体系结构 开放式结构 封闭的

交换媒体类型 话音、

数据、视频 主要是语音

灵活性 较高 低

第3方业务能力 较高 难以实现

2.2开放智能业务不需对所有核心网网元升级

在2G、2.5G中,由于MSC是单个网元,无论是业务功能升级/部署还是媒体交换能力升级都需要升级MSC。经过升级的MSC要把呼叫控制移交给移动智能网(IN)节点――业务控制点SCP,由SCP执行业务逻辑。这样导致业务提供成本高,MSC实时处理代价高,软件成本高。而在软交换的3GPP R4架构中,媒体网关和MSC服务器的分离使得它们各自可以独立的进行工程实施、扩容和布局。由于业务升级远多于媒体交换能力升级,而采用软交换后,R4中的MSC服务器数量远小于媒体网关的数量,这将带来大量软件升级费用的节省。

2.3软交换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软交换将以前的电路交换的核心功能进行分类,将功能以功能软件的形式分配到分组网络的骨干网中。这种分门别类的分布式结构是可编程的,并对服务供应商和第三方特性开发商是开放的。由于所有的功能都以标准的计算机平台为基础,可以很容易地实现网络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

3、国际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电信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业务运营和网络运营的分离,由网络运营商提供可靠、高效的基础承载平台,由业务提供商提供各种应用,他们与设备制造商足鼎立,共同推动了电信业的繁荣和进步。软交换技术是新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软交换思想吸取了TP、ATM、IN和TDM 等众家之长,形成分层、全开放的体系架构,作为新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软交换不但实现了网络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业务的融合。

目前,欧洲电信运营商对于软交换的发展和应用大体上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部是根据自身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试验和评估。

4、软交换在3G核心网中的优势

4.1分布式组网节省投资成本

传统电路交换网利用集中的MSC在RAN和PSTN之间完成话音交换,存在布点多,运行成本和运行维护人员成本高的问题。运营商为解决这个问题,大多建设大型、集中的MSC,其代价是要建设来自各城市RAN的回程话音电路。由于多数呼叫是本地的,这就造成电路迂回,从本地RAN到MSC,又从MSC到本地PSTN。

4.2提供更多接入方式选择

3G标准都不是基于全IP的网络,比如CDMA2000是基于ANSI-41;WCDMA 99/TD-SCDMA是基于传统的GSM、R4软交换的承载和控制分离方式,而直到R5引入了IMS才实现全IP的核心网。显然全IP的核心网络也是3G发展的方向,采用基于全IP的核心网不但可以与无线接入方式独立地发展,还可以支持包括WiFi、WiMAX、WCDMA等多种无线接入方式。在3G的R6中已经开始把WLAN和3G一同考虑了。WiFi/WiMAX和3G不同的承载特性(吞吐量、延时QoS、对称性等)为用户享受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提供更多的接入方式选择。

4.3引入竞争

在3G组网中,如果采用软交换的架构,就可以很好的将具有独到技术优势的专业公司引入到设备的竞争中来。如可以将微软在软件方面的优势引入业务服务器设备领域,将Intel在硬件方面的优势引入媒体网关设备领域这对于提高设备性能,降低运营商建网成本,促进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4 增强网络可靠性

在实际网络运营中,有这样的矛盾:软件的故障远多于硬件的故障;硬件成本又远大于软件成本;软件故障的影响远大于硬件故障的影响。在R99组网中,合一的设备实体使得想通过设备冗余提高网络可靠性是不可能的。应用软交换技术后,可以通过设置N+I冗余业务服务器的方式低成本的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第4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提供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且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实验。软交换技术又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中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近年来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已经完成了有关软交换体系的总体技术要求框架,863计划也对有关软交换系统在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立项。

1 软交换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 Manager、Call Server),实现PBX功能(IP 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 PBX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软交换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的成立更加快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步伐,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得到了IETF、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

根据国际Softswitch论坛ISC的定义,Softswitch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设备之一,各运营商在组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时,必须考虑到与其它各种网络的互通。在下一代网络中,应有一个较统一的网络系统结构。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软交换位于网络控制层,较好地实现了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功能。

软交换与应用/业务层之间的接口提供访问各种数据库、三方应用平台、功能服务器等接口,实现对增值业务、管理业务和三方应用的支持。其中: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的接口可采用SIP、API,如Parlay,提供对三方应用和增值业务的支持;软交换与策略服务器间的接口对网络设备工作进行动态干预,可采用COPS协议;软交换与网关中心间的接口实现网络管理,采用SNMP;软交换与智能网SCP之间的接口实现对现有智能网业务的支持,采用INAP协议。

通过核心分组网与媒体层网关的交互,接收处理中的呼叫相关信息,指示网关完成呼叫。其主要任务是在各点之间建立关系,这些关系可以是简单的呼叫,也可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处理。软交换技术主要用于处理实时业务,如话音业务、视频业务、多媒体业务等。

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实现不同与软交换之间的交互,可采用SIP-T、H.323或BICC协议。

3 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及其实现目标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分布式的软件系统,可以在基于各种不同技术、协议和设备的网络之间提供无缝的互操作性,其基本设计原理是设法创建一个具有很好的伸缩性、接口标准性、业务开放性等特点的分布式软件系统,它独立于特定的底层硬件/操作系统,并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业务所需要的同步通信协议,在一个理想的位置上把该架构推向摩尔曲线轨道。并且它应该有能力支持下列基本要求:

(1)独立于协议和设备的呼叫?熏设备的呼叫处理和/同步会晤管理应用的开发。

(2)在其软交换网络中能够安全地执行多个第三方应用而不存在由恶意或错误行为的应用所引起的任何有害影响。

(3)第三方硬件销售商能增加支持新设备和协议的能力。

(4)业务和应用提供者能增加支持全系统范围的策略能力而不会危害其性能和安全。

(5)有能力进行同步通信控制,以支持包括帐单、网络管理和其他运行支持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后营业室系统。

(6)支持运行时间捆绑或有助于结构改善的同步通信控制网络的动态拓扑。

(7)从小到大的网络可伸缩性和支持彻底的故障恢复能力。

软交换的实现目标是在媒体设备和媒体网关的配合下,通过计算机软件编程的方式来实现对各种媒体流进行协议转换,并基于分组网络(IP/ATM)的架构实现IP网、ATM网、PSTN网等的互连,以提供和电路交换机具有相同功能并便于业务增值和灵活伸缩的设备。

软交换系统的参考模型如图2。

第5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刘东发现IPv6时的心情是兴奋的、激动的,这项可以为网民提供无限空间的网络协议,甚至可以塞满他――一个资深IT人的想象空间。据他描述,目前国际上采用的IPv4网络协议,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这意味着未来互联网用户可以同时享用无限个网络地址,畅游互联网世界。

与IPv6风雨兼程

《中关村》杂志:相对而言,很多非IT人士对IPv6知之甚少,能否为我们简单描述一下IPv6?

刘东:全球互联网所采用的协议组是TCP/IP协议组。IP是TCP/IP协议组中网络层的协议,是TCP/IP协议组的核心协议。目前IP协议的版本号是4(简称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IPv6的提出最初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4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被耗尽,地址空间的不足必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扩大地址空间,想通过IPv6重新定义地址空间。IPv4采用32位地址长度,只有大约43亿个地址,估计在2010年前被分配完毕,而IPv6采用128位地址长度,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提供地址。按保守方法估算IPv6实际可分配的地址,整个地球每平方米面积上可分配1000多个地址。在IPv6的设计过程中几乎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地址短缺的问题。IPV6较IPV4具有六大优势: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得到提高;多媒体应用获得长足发展;服务质量提高;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管理更方便和快捷;具有更高安全性。

《中关村》杂志: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IPv6的?

刘东:我是1999年接触IPv6的。由于目前在IPv4地址分配方面美国得天独厚,按照IPv4的分配规则,70%的地址已被美国占有,一个美国人大概可以分到10个IP地址;而诺大的中国居然没有一个A类地址,几亿的网民,只有3000多万个IP地址,与麻省理工学院拥有的地址数目差不多。而且美国的IPv4的商业化利用程度很高,产业链比较完善,我们在IPv4上缺少竞争优势。地址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国及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而IPv6能够带来改变这一局面的机会。我国的IPv6起步虽然稍晚,但是相对北美还是有先发优势的。从IP地址分配的角度看,IPv6将是中国的机遇。

《中关村》杂志:据了解,目前国内网络用户、甚至大多数国外网络用户采用的都是IPv4,您认为如何实现IPv4到IPv6的过渡?这个过渡时间有多长?

刘东:从IPv4向IPv6的过渡是人们未来实现全球互联网不可跨越的步骤,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得到的。在过渡期间需要IPv4与IPv6共存,并解决好互相兼容的问题,逐步实现平滑地演进,最终让所有的网络节点都运行IPv6,充分发挥IPv6在地址空间、性能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目前,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IPv4到IPv6的过渡问题和高效无缝互通问题,并且已提出了很多方案。为了实现IPv4到IPv6过渡的逐步演进、逐步部署、地址兼容、降低费用四个目标,IETF推荐了双协议栈、隧道技术以及NAT等演进方案。这些演进方案已经在欧洲、日本以及我国的商用或实验网络中得到论证和实践。这些演进方案需要进一步与中国具体的网络实践和运营实践相结合,需要在大规模的商用实践中论证、发展与完善。

体验无限互连

《中关村》杂志:据了解,今年4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由全球IPv6论坛和BII共同主办的“2008年全球IPv6暨新一代互联网高峰”会议,同年 5月30日您代表中国出席了欧盟的“欧盟IPv6日”活动,您能分别向我们介绍一下IPv6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情况吗?

刘东:国际上,“IPv6日”期间,欧洲议会、委员会、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区域委员会发表公告:推进互联网,欧洲部署互联网协议版本IPv6行动计划。鼓励欧盟企业、政府机关和个人使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以在2010年年底前实现25%的企业、政府机关和个人使用IPv6网络协议的目标。委员会认为有必要及时实施IPv6以解决IPv4的地址枯竭问题,并为IPv6提供一个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平台。然而,新的IPv6协议更新速度仍然缓慢,而IPv4地址不足问题正变得更加迫切。在美国,已以IPv6为条件作出适用于政府合约的网站服务,并在今年1月,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全面IPv6 Ready产品需求。在日本,电报电话公共公司已经铺设了一个公共的IPv6网络。韩国政府在07年宣布,从2013年开始全面启用IPv6,是全球率先普及IPv6的国家。

国内方面,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和建设一直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03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启动的CNGI(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项目,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已经在新一代互联网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同年,BII建成了中国首家IPv6应用演示中心。目前,中国已经开始了IPv6的商用化应用探索,BII推出了首个IPv6演示网络IPv6 ShowNet,该演示网络由近20家中国和国际厂商提供的IPv6软、硬件产品构建而成,网络产品、应用产品、操作系统、测试产品等所有产品环节整齐汇聚。到目前为止,中国搭建了厂商数量和产品类型最丰富的IPv6网络平台。在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下,我们还成立了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联想、搜狐、新浪等大公司,北大、清华等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也相继加入了这个联盟。

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中国将对全球IPv6进程做出的突出贡献,全球IPv6论坛于今年授权北京天地互连公司成立了“全球IPv6 Ready测试中心”,正式开始接受来自全球的测试业务。这是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全球IPv6 Ready测试中心,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成为全球IPv6发展的引擎。IPv6 Ready全球标志活动在中国将有力地促进并推动国产厂商的IPv6产品化步伐,更好地满足CNGI及其他重大IPv6项目的产品需求;并且从今以后将加大推广该测试的力度,尤其要面向来自国际的测试和审核工作,为我国在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各大运营商也纷纷进入IPv6网络的实质性部署。一批优秀的企业,比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他们的下一代互联网产品实现了国际化,积极进取开拓国际市场,很多数据产品远销国外,与外国大公司同台竞争。

《中关村》杂志:IPv6的演变过程以及推广IPv6对国际互联网发展有什么意义?

刘东:自从1991年IPv6的概念被提出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包括地址结构、路由器、IPv4向IPv6过渡、移动IPv6在内的各项IPv6基本协议标准已经完成,IPv6技术也从研究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对于基于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来说,IPv6能更好地支持各种端到端及多媒体业务,如视频会议、VoIP、文件共享、信息家电、及时通讯以及移动数据业务。随着IPv6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的逐步部署,厂商和运营商合作开发新型业务及应用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移动数据业务是在移动通信平台上开展的多种数据业务,如:视频点播、移动定位、企业网络访问、互联网访问、WAP和电子商务等。目前移动网络主要采用IPv4协议来支持数据业务,但在移动网络中采用IPv4协议在许多方面的实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以地址为例,由于IPv4地址很有限,负责亚太地区IP地址分配的APNIC(Asia-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亚太网络信息中心)规定,移动运营商在为移动终端分配IPv4地址时,尽可能采用私有IPv4地址。使用私有IPv4地址可以支持传统的互联网访问和WAP业务,但对端到端型业务,如加密型、多方通信、多媒体通信等,就会存在许多困难。IPv6协议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移动需求,并将移动IPv6作为IPv6协议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已经成为移动数据业务的主要候选协议。3GPP组织已经将IPv6协议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在3GPP R5版本中采用IPv6协议来支持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基于IP的多媒体子系统)。移动数据网络采用IPv6协议可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移动终端和固网终端之间端到端的双向通信,从而使移动通信形式和功能更加多样化。

助力北京奥运

《中关村》杂志:“互联网及无线技术的推广者,杀手级应用的开发者”,您如何诠释BII的这种定位?

刘东:BII从1995年进入互联网与电信领域,13年的务实造就了品牌,不断地创新开拓了新的业务。作为“互联网及无线技术的推广者”,BII通过组织会展,战略咨询,测试认证等服务,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IPv6,WiMAX,WiMedia等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产业化部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又作为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主席单位,与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电信运营商,联想、华为等厂家共同服务于业界,服务于北京奥运。作为“杀手级应用的开发者”,8年度持续投入和积累,使BII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完备的技术开发测试环境和产品化的经验,获得核心自主产品和专利十余款,连续中标国家发改委科研及产业化项目,欧盟科研项目,北京市重大项目,并已经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我国主要网络中得到规模部署和验证。同时在政府支持下,以自主开发的产品和技术已经在为北京奥运会和国家公共安全体系服务。

《中关村》杂志:BII如何利用IPv6技术助力北京奥运?

刘东:北京奥运56个场馆都部署了BII提供的视频监控系统,这个系统是BII经过8年度持续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结晶,实现了支持十万级终端,IPv4/IPv6双协议栈,集中式管理(支持分级管理)、可大规模部署的运营级视频监控系统。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运营、可管理,具备大规模部署能力,同时系统开发将实现从网络管理、业务管理到后台运营支撑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技术和性能上遥遥领先于现有国内外的同类产品,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市场需求。作为北京高科技企业,我们正在实现自主创新权利服务北京奥运的梦想。另外,根据北京市奥运的需求,在与奥运合作伙伴网通集团的全面合作下,BII的智能楼宇综合控制系统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规模采用IPv6网络应用奠定关键的技术和应用基础。BII智能楼宇综合控制系统可大规模部署,可运营、可管理,实现对IPv6智能终端和IPv6智能控制器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楼宇内各个子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同时实现了智能楼宇自动化系统与视频监控系统的融合,能满足超大规模商用服务的需要。而且,2008年北京奥运官方网站的IPv6网站正式开通,该网站由奥组委联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以及搜狐网建设,全球IPv6用户可直接通过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CERNET2访问2008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同时也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用户开辟一条网络快速通道。

《中关村》杂志:非常期待在即将来临的北京奥运会中享受到基于IPv6技术的服务。谢谢刘总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刘东:谢谢!

第6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根据协议,2013年,百视通将获得灿星多档综艺节目新媒体TV端(IPTV、OTT,含互联网电视一体机与机顶盒)独家传播权,节目包括《中国好声音》《舞林争霸》《中国好歌曲》等。百视通则为灿星提供传播服务,并围绕内容与灿星联合拓展广告业务。

百视通将在所属平台设立“灿星专区”,并与灿星围绕专区打造一档原创栏目,增强收视体验。灿星提供其他卫视所播的《中国好功夫》等节目幕后花絮,百视通利用传播平台对外传播独家资讯,栏目将单独招商运营。此外,为挖掘广告商机,百视通与灿星将围绕节目展开联合经营。借助新媒体“二次传播”特点,双方将针对专区进行商业开发。

百视通新媒体总裁陶鸣成表示:“与灿星制作牵手,将放大百视通平台影响力,并为双方带来广告与增值服务商机。”灿星制作总裁田明表示:“借助百视通,灿星有望在同质化竞争的传统电视之外,提升品牌影响力,衍生更多商业机会。”

CNTV与广东达成IPTV合作

3月29日,中国网络电视合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中国电信广东省分公司在广州市正式签署广东省三网融合IPTV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在IPTV业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届时,广东IPTV将拥有100多个高、标清直播频道,具有直播、点播、回放和时移等功能,提供新闻、影视、体育、科技、少儿等点播节目,以及卡拉OK、家庭购物、电视教育、旅游指南、订票预约、股票交易等电视增值业务,满足不同类型的用户需要。中国网络 电视台于2009年开通云南IPTV业务以来,已陆续在四川、湖南、辽宁等地正式开展业务,用户连续三年保持翻番增长。

中国网络电视台是三网融合国家集成播控总平台的惟一运营方,一方面负责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内容和服务的运营,一方面与试点地区的广电播出机构联合建设集成播控分平台。

青海广电与移动合作 共推增值业务

4月1日,青海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移动共同举办增值业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广电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视听多媒体资源以及青海移动的电信经营经验、运营支撑平台共同发展宽带互联网、移动增值业务、广电增值业务、集团信息化等各类业务。

协议的实施,将使广电和移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减少重复建设,双方用户将获得包括通信、宽带、电视在内的全业务体验。

乐视自制剧《女人帮・妞儿》

第二季启动

近日,由乐视网出品的自制剧《女人帮・妞儿》第二季正式启动。以该剧启动为契机,李小璐、甘薇与乐视影业共同宣布成立国内首个2.0时代的电影人工作室――乐雨薇璐电影人工作室。

《女人帮・妞儿》是乐视网2012年推出的网络自制剧,由甘薇担任制片,应采儿、刘芸、熊乃瑾和甘薇联合主演。剧情云集社会话题,职场恋情、小三、高帅富等都有涉及,新剧推出后已创下3亿播放量纪录。

乐视网将延续精品化路线,实施话题营销和广告植入等模式,提升“乐视制造”品牌影响力。乐视网自制剧都将通过乐视云平台输送到各个终端,包括PC、Phone、Pad和TV。

PPTV网站多屏多端

支持杜比音效

聚力传媒(PPTV)近日宣布,旗下安卓系统手机及Pad客户端已全面支持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 Plus)技术,据了解,目前只要是支持杜比数字+技术的安卓手机、Pad等终端产品,均可在安装PPTV网站新版客户端后,在“杜比专区”享受到高清音频视频内容。

腾讯视频上线

“微影院”频道

近日,国内首个“微影院”在腾讯视频正式上线,并以一级子频道的形象出现在腾讯视频首页的显著位置。腾讯视频方面表示,将致力于把“微影院”频道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微电影首发平台。

目前已有《微博有鬼》《时间门》《小马哥的旅行记》等在内的百部微电影入驻腾讯视频微影院频道,未来将以每周一部的更新频率上线微电影。

2013年腾讯视频在内容战略方面对微电影进行了重大布局。腾讯在线视频部总经理刘春宁提出了腾讯视频针对网络剧和微电影的“双一百”战略,即在2013年自制出品100集网络剧、100部微电影,打造大小电影同步上线。

酷6网任命刘文博为总裁

陆坚为首席技术官

4月1日,酷6传媒宣布,公司董事会任命刘文博担任酷6网总裁,任命陆坚担任酷6网首席技术官。

第7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关键词:IMS 应用 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014-02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MS是在3GPP R5阶段提出的一个新的域,它基于IP承载,叠加在PS(分组域)之上,为用户提供文本、语音、视频、图片等不同的IP多媒体信息。IP:基于IP的传输,基于IP的会话控制,基于IP的业务实现。Multimedia:语音、视频、图片、文本等多种文字的组合,在多种接入基础之上具有不同能力的终端组合。Subsystem:依赖于现有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发展的系统,最大程度重用现有网络系统,无线网络把PS/GPRS网络作为承载网络,固定网络把基于固定接入IP系统作为承载网络。

IMS作为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目前,IMS被认为是3G乃至4G时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而且IMS已经被全世界的运营商所接受,基于IMS的网络及业务应用将为广大用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的服务。

1 IMS的主要特点

1.1 归属控制方式

IMS终端无论用户身在何处,采用何种方式接入方式,网络均能够提供始终如一的归属地服务。

1.2 网络的融合共享

公共共享组件架构使得网络业务控制层与具体业务和底层网络无关,提供了一个公共共享的业务控制层,使得网络融合和业务融合成为可能。

1.3 接入的无关性

IMS与底层的接入和承载网无关,为业务层提供了一个开放、扩张性强、安全的业务能力平台。

1.4 差异化服务

运营商通过服务策略控制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QoS。

1.5 灵活的业务触发机制

IMS的业务触发是通过HSS下载业务过滤规则,根据SIP包中的参数触发用户的定制业务,比传统智能网(DP)触发的机制灵活,消除了核心控制相关功能实体和业务之间的绑定关系,使得业务触发和生成更为灵活,便于业务的快速部署。

1.6 统一认证和集中用户数据管理

IMS架构提供了基本不同接入方式的统一的认证接口,IMS的用户数据集中存储在HSS中,数据库本身不再区分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大大降低了由用户数据分散冗余所带来的建设及运维开销。

2 IMS平台业务

IMS为多媒体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支持会话类和非会话类的多媒体业务。IMS的典型应用是统一通信。统一通信是基于NGN网络的下一代智能网典型应用,它以统一号码为中心,融合了点击拨号、即时/统一消息、短信、E-mail、视频会议等功能,是整合各种通信方式和终端的企业通信门户。

IMS常见的业务包括呈现、消息、会议、一键通等等。

(1)信息类业务,这类业务对用户来讲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目前为运营商带来了良好的收益,IMS的信息类业务将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在享用这些信息类业务的同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而且费用低廉的使用其他媒介,比如视频和声音等,同时可以灵活的选用实时业务或非实时业务进行沟通。(2)多媒体呼叫话音业务,这类业务可以给用户在原有的话音业务操作和应用上带来全新的体验。(3)增强型呼叫管理,可以实现让用户自己来控制业务,让用户的沟通更加灵活。(4)群组业务,将不同的通信媒介聚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新的业务体验,而且IMS还可以对业务进行新的开发和组合;突破传统的一对一的通信方式限制,可以提供基于群组的通信方式。(5)信息共享,常见的邮件携带附件的沟通模式可以完成部分的信息共享功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显得不够灵活,所以实时在线的信息共享通信应运而生,多个用户可以实时处理同一个数据文件。(6)在线娱乐,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和信息资源互联,IMS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信息的更新和沟通,并可以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对于用户的在线游戏,IMS可以为用户提供从单机游戏到多用户在线参与的在线娱乐方式,同时用户还可以采用多种多媒体来沟通交流。

IMS移动网络运营商的主要应用,这类应用是移动运营商为了丰富移动网络的业务而开展的,主要是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用IMS来提供PoC、即时消息、视频共享等多媒体增值业务。应用重点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CENTREX和公众客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其次是固定运营商出于网络演进和业务的需要,通过IMS为企业用户提供融合的企业的应用(IPCENTREX业务),以及向固定宽带用户(例如ADSL用户)提供VoIP应用。

第三种典型的应用是融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WLAN和3G的融合,以实现语音业务的连续性。在这种方式下,用户拥有一个WLAN/WCDMA的双模终端,在WLAN的覆盖区内,一般优先使用WLAN接入,因为这种方式用户使用业务的资费更低,数据业务的带宽更充足。当离开WLAN的覆盖区后,终端自动切换到WCDMA网络,从而实现语音在WLAN和WCDMA之间的连续性在IMS中全部采用SIP协议,虽然SIP也可以实现最基本的VoIP,但是这种协议在多媒体应用中所展现出来的优势表明,它天生就是为多媒体业务而生的。由于SIP协议非常灵活,所以IMS还存在许多潜在的业务。

3 IMS安全问题分析

3.1 IMS存在的安全问题分析

传统的电信网络采用完全独立的信令网来完成呼叫的建立、路由和控制等过程,信令网的安全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而且,传输采用时分复用(TDM)的专线,用户之间采用面向连接的通道来进行通信,这样避免了来自其他终端用户的各种可能的窃听和攻击。

IMS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接,基于IP协议和开放的网络架构,这样可以将语音、多媒体、数据等多种不同业务,通过采用不同的接入方式来共享业务平台,增加了网络的灵活性,同时增强终端之间的互通性,不同的运营商可以有效快速地开展和提供各种业务。由于IMS建立在IP基础上,这使IMS的安全性要求相比传统运营商在独立网络上运营要高的多,不管是经由移动接入还是固定接入,IMS的安全问题都不容忽视。

3.2 IMS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

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这两个方面:网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和系统的弱点未经授权地访问或操纵敏感数据,扰乱或滥用网络服务。

以下简述IMS网络面临的几类威胁。

未经授权进行访问或操纵服务:攻击者可通过窃听、伪装、流量分析等各种手段获取或操纵敏感信息。完整性的威胁:攻击者通过对系统接口上的信令、数据进行各类修改、插入、重放或删除等操作,侵犯合法用户的权益。滥用或扰乱网络服务:通过人为干扰用户传输、篡改信令数据或者控制数据,攻击系统并耗尽服务资源,使合法的用户无法使用服务,实现滥用特权获取未授权的服务。服务否认:指用户或网络否认曾经发生的操作。

4 IMS业务安全机制

IMS提供了完整的安全机制。安全的功能包括鉴权认证、信令一致性保护以及加密。在IMS核心网采用的是IPSec技术。接入网安全的方案可能根据不同的采用的接入网络有关。移动的分组网络接入IMS时,还是沿用SIM卡的鉴和信令保护。另外,IMS系统还提供了端到端的策略。所有IP网络的端到端安全基于IPSec,密钥管理基于IKE协议,直接引用了IETF的规范。

从安全功能和机制上IMS也继承自UMTS系统。IMS中的认证和密钥管理方案仍采用AKA机制,鉴权参数仍是五元组。HSS和ISIM共享一个与 IMPI有关的长期密钥,AKA完成一个HSS与ISIM的相互认证,同时完成加密和完整性密钥的协商。IPsec ESP提供UE和P-CSCF间SIP信令的完整性保护和加密。

以下列举IMS安全的关键技术。

4.1 认证

协议:IMS对用户的认证机制是IMS AKA,其流程完全类似于UMTS的AKA。用来提供用户和网络之间的双向认证,此认证基于存在于ISIM和HSS内的秘密密钥进行。而AKA过程中产生的密钥,则是用于P-CSCF和UE之间加密和完整化保护的会话密钥,认证进行是在用户注册或重新注册的时候进行的。算法:SHA-1。

4.2 加密和完整化保护

协议:IMS对SIP信令实现强制使用完整性保护,依据的主要机制是IPSec ESP, 传输模式。算法:加密采用AES,完整化保护采用SHA-1。

4.3 安全参数集合协商(SA协商)

SA主要是对双方协商使用什么样的安全协议来进行保护,以及采用什么安全算法来进行加密及完整化保护等。目前是根据RFC3329。

4.4 接入网的安全

主要是采用IPSec ESP传输模式,对UE和P-CSCF之间的信令和消息进行强制完整化保护以及可选的加密保护。

4.5 网络域接口的安全保护

网络域的安全采用hop-by-hop安全模式,对于每个在网络实体之间的每一个通信进行单独保护。保护措施用的是IPSec ESP。协商密钥采用的方法是IKE。IKE协议主要用于建立、协商以及维护网络实体间的安全参数SA集合。

IMS的诸多特点使其一经提出就成为业界的研究热点,是业界普遍认同的解决网络融合的理想方案和发展方向,但是对于IMS更好地提供统一的业务平台实现全业务运营,IMS的标准化以及IMS安全等问题,将随着发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IMS核心原理与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 IMS:IP多媒体概念和服务[M].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3GPP TS 33.203 V8.2.0,3G security,Access security for IP-based service[Z].

[4] IMS全业务运营解决方案安全技术交流(V2.5)[Z].华为内部技术文档,2010,10.

[5] HUAWEI SE2600技术指导手册[Z].华为内部技术文档,2010,7.

第8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关键词:IP多媒体系统(IMS)、会话初始协议(SIP)、新一代网络(NGN)

一、IMS-NGN网络概况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 是新一代的通信理念,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IMS把原有的垂直型的网络架构演进成了水平的网络架构,并且独立出了业务应用层,从而使得不同的业务应用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共享性更为灵活。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a1)称为会话初始协议,是用于在IP网络中建立、修改和终止多媒体会话的一种应用层控制协议。SIP是由IETF组织于1999年提出的一个在基于IP网络中,特别是在Internet结构的网络环境中,实现实时通信应用的一种信令协议。

3GPP组织在Release 5及Release 6阶段对IP多媒体应用领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Release 5完成了IP多媒体子系统(IMS)核心网的组网框架、公共组件及基本业务流程定义,Release 6在对Release 5相关部分进一步扩展更新基础上,增加了对IMS关键业务能力、QoS保障、网络互通以及IMS/CS融合等方面的定义。这个由3GPP组织提出的IMS架构和思路被业界公认为是比较完善的针对IP多媒体领域的解决方案,面向CDMA2000接入的3GPP2标准组、面向固网的TISPAN(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et converged Services and Protocols for Advanced Networking)标准组均以3GPP IMS模型作为基础和参照进行了相应IP多媒体网络架构和业务体系的定义。

图1、IMS网络的演进

NGN通过控制承载分离,构成一个分布的系统结构。使整体建网成本大大降低,网络升级容易,便于加快新业务和新应用的开发和部署,快速实现低成本全网统一业务覆盖。简化了网络层次结构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减少了传统电路交换机中继互联的复杂性和降低了承载网的成本。

二、IMS的网络架构:

图2、3GPP IMS网络架构示意图

IMS网络架构,利用SIP的灵活性,可支持无线网络中大量的电话和非电话业务。该体系按其逻辑功能可分成3层:即传送网络层(包括终端网关等)、会话控制层和应用服务层,因而体系结构采用控制和承载相分离的方式如图3所示,分为接入互联层、会话控制层、和应用层。

图3、IMS网络功能实体

接入互联层完成的主要功能包括各类SIP终端SIP会话的发起终结;实现IP分组承载各种承载类型之间的转换;根据业务部署和会话层的控制实现各种QoS策略;完成与传统PSTN/PLMN间的互联互通等功能。

会话层完成基本会话的控制,完成用户注册、SIP会话路由控制、和应用服务器交互执行应用业务中的会话、维护管理用户数据、管理业务QoS策略等功能,和应用层一起为所有用户一致的业务环境。会话层包括CSCF(Call Server Control Function)、MRFC(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Controller)、BGCF(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IM-SSF(IP Multimedia Service Switching Function)等功能实体。其中CSCF包括P-CSCF(Proxy CSCF)、I-CSCF(Interrogating CSCF)、S-CSCF(Serving CSCF)等类型,在物理上可以是合一的,也可以分别设置。P-CSCF是UE接入IMS系统的入口,实现了在SIP协议中的Proxy和User Agent功能。S-CSCF在IMS核心网中处于核心的控制地位,负责对UE的注册鉴权和会话控制,执行针对主叫端及被叫端IMS用户的基本会话路由功能,并根据用户签约的IMS触发规则,在条件满足时进行到AS(Application Server)的增值业务触发及业务控制交互。I-CSCF在IMS核心网中起到关口节点的作用,提供本域用户服务节点分配、路由查询以及不同IMS域间拓扑隐藏等功能。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业务逻辑,包括实现传统的基本电话业务,如呼叫前转、呼叫等待、会议等业务;实现CS和PS已有的智能业务、基于SIP的非传统电信业务等丰富的娱乐、游戏业务。

三、IMS的业务流程:

IMS控制层通过SIP(RFC 3261)基本协议建立、改变或结束多媒体会话及媒体协商。SIP协议具备以下优点:

(1)与媒体无关的会话控制可以使SIP支持丰富的多媒体通信。

(2)SIP地址与终端位置的无关性使SIP用户天生具有移动性。

(3)协议简单,易于扩展,使SIP协议能够支持许多新业务;对不支持业务信令的透明封装,可以继承多种已有的业务。

(4)使用SIP智能终端可以将网络设备的复杂性推向边缘,简化网络核心部分。

下面介绍SIP协议在IMS业务流程控制中的应用。

图4、IMS呼叫流程简化结构

如图所示,当A用户想要与B用户进行会话时,UE A就生成一个SIP INVITE请求,并且通过GM参考点将该请求发送给P-CSCF。P-CSCF会对用户A进行鉴权,若A为合法用户且签订了相应租约,P-CSCF通过Mw参考点转发给S-CSCF。S-CSCF继续处理这个请求,执行服务控制,包括与应用服务器(AS)的交互,并且通过SIP INVITE请求中的用户B的身份最终确定用户B的归属运营商的入口点。I-CSCF会通过Mw参考点收到该请求,并且通过Cx参考点来联系HSS,以找到正在为用户B提供服务的S-CSCF。该S-CSCF负责处理这个终结的会话,包括与服务器AS的交互,并最终通过Mw参考点将这个请求发送给P-CSCF。经过进一步处理后(例如压缩和隐私检查),P-CSCF通过Gm参考点将这个SIP INVITE请求发送给UE B。 UE B生成一个183响应,该响应经过与INVITE消息相同路径反向传回给UE A。再经过几次往返协商后,UE A和UE B完成会话建立。

会话结束时,UE A(或UE B)发起SIP BYE请求,该请求沿着INVITE相同路径传送给UE B(或UE A),UE B返回一个200(OK)响应,沿途的CSCF和所有的AS都会清除与本次会话有关的所有对话状态信息,SIP就完成了一次IMS业务流程控制。

四、结束语:

SIP及基于SIP的IMS业务体系为NGN的开发打下了基础,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全球已有50%的运营商部署了IMS。基于IMS架构的移动固定融合网络是能够得到普遍认同的最佳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3G IP多媒体子系统IMS--融合移动网与因特网》 (芬)Gonzalo Camarillo,Miguel A.García-Martin张同须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IMS技术原理及应用》 胡乐明 曹磊 陈洁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3]《SIP在IP多媒体子系统中的应用》ims.microvoip.com/article/3/2006-12/20061214170919.html

第9篇:新媒体代运营服务协议范文

关键词:SIP;中间件;网络视频监控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Application Study of Heterogeneous Network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Middleware Technology

Hu Zhongyi

(Guangzhou City Alliance Software Technology Co., Ltd.,Guangzhou510000,China)

Abstract:Building an application flat that can connect more network video monitor device.This system based on SIP protocol and oriented application software middleware in order to support integration of network video monitor system.This system have applied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China.

Keyworks:SIP protocol;Middleware;Network video monitor

一、前言

研究基于网络的分布式异构数字视频监控平台系统的中间件关键技术,以及基于网络视频传输的视频信息接入平台技术。建立一个能与各种网络视频监控设备互联互通、基于SIP数据传输协议(同时兼容H.323)互联互通的基础中间件;进而深入应用软件的资源层、业务层和表现层建立应用中间件;最终面向具体应用领域建立领域应用框架(或平台),从而全方位支撑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多级分布式视频监控。

主要包括连接不同视频监控硬件产品、多网络视频通信协议互联、视频质量保证技术,多级视频监控管理平台等,研发基于IP网络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并在跨地域考试的实时监控应用基础上,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信令控制协议。由于标准不统一且控制通道和媒体处理不分离,视频监控业务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1.标准不统一。由于视频监控主要应用于本地监控,国际上并没有形成相关的标准,视频监控厂家各自为政,产品之间也没有采用任何协议来支持互通,各厂商之间甚至厂商自己的产品之间有时都不能互连,无法组成能容纳不同厂商产品的监控系统。

2.控制通道和媒体处理不分离。目前很多网络监控系统主要采用HTTP协议,视频通过HTTP协议以流媒体方式进行传输,没有区分媒体通道与控制通道,而是采用共用一条HTTP通道。随着网络的发展,监控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对于视频监控的可管理、大规模运营是极不为利的。

网络监控系统进行媒体承载和控制的分离,对于媒体承载部分比较明确,可采用IETF专门为流媒体传输制定的协议RTSP(实时流传输协议),也可采用IETF为实时视音频传输制定的协议RTP/RTCP(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对于视频监控的控制协议,为视频监控制定一个专门的协议标准是不太现实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用现有成熟稳定的信令控制协议,目前,可以借用的协议是广泛用于视频会议、VoIP应用的H.323体系与SIP(会话初始协议)。H.323提供了在基于IP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规范,H.323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协议族,现阶段是视频应用的主流技术。然而由于其过于复杂,现在正受到基于SIP协议视频应用的挑战。IETF提出的SIP是用于建立多方多媒体通信的规范。SIP具备简单灵活、分布式控制等优点,有望广泛应用于视频监控领域。

(二)SIP的发展与应用。基于SIP协议既能够组建纯SIP的下一代视频多媒体网,也能够与软交换结合组建下一代视频多媒体网,完全可以适应应用的需要。由于SIP本身具有的简单灵活、分布式控制以及对移动性良好支持等优点,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尤其在最近的两年时间内,由IETF首先提出的SIP协议已经开始被ITU-T SG16、ETSI TIPON(欧洲标准化组织)、IMTE等各种标准化组织所接受,并在这些组织中成立了与SIP相关的工作组。特别是作为ITU-T SG16主要成员,在多年发展H323应用的基础上,针对SIP应用在视频领域的特点,提出了SIP的应用指导,并推出了相应的SIP协议栈,使得ITU的成员实现了这两种协议之间的互通性。视频多媒体需求的大众化以及SIP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SIP已成为新兴的视频多媒体领域的主流信令控制协议。

纯SIP组网的运营模式与传统的运营模式不同,它没有长途和本地之分,主要是基于内容或者服务的运营模式。利用SIP可快速组网,灵活部署业务,为用户提供可移动的视讯服务。

基于SIP组建网络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视频的移动多媒体应用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目前国外厂商已经推出了基于SIP的即时信息、语音和视频等应用。如微软的Windows XP采用SIP信令协议,这意味着SIP能够在个人计算机上实现视频多媒体应用;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采用了SIP的3G体系结构计划,SIP成为3G用户建立包括视频在内的实时通信会话的基石。

三、中间件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环境:采用Java作为开发语言,开发环境为Windows XP,数据库系统为SQL Server 2000。采用J2EE架构进行中间件的开发。

四、中间件的开发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如图1所示,这些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

中间件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涌现出多种各具特色的中间件产品。但至今中间件还没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定义,因此,在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对中间件的分类也会有所不同。由于中间件需要屏蔽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它必须能够提供分布环境下的通讯服务,我们将这种通讯服务称之为平台。基于目的和实现机制的不同,将平台分为以下主要几类:

1.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

2.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

3.对象请求(Object Request Brokers)

它们可向上提供不同形式的通讯服务,包括同步、排队、订阅、广播等等,在这些基本的通讯平台之上,可构筑各种框架,为应用程序提供不同领域内的服务,如事务处理监控器、分布数据访问、对象事务管理器OTM等。平台为上层应用屏蔽了异构平台的差异,而其上的框架又定义了相应领域内的应用的系统结构、标准的服务组件等,用户只需告诉框架所关心的事件,然后提供处理这些事件的代码。当事件发生时,框架则会调用用户的代码。用户代码不用调用框架,用户程序也不必关心框架结构、执行流程、对系统级API的调用等,所有这些由框架负责完成。因此,基于中间件开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易管理性、高可用性和可移植性。本系统主要开发如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远程过程调用。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处理方法。一个应用程序使用RPC来“远程”执行一个位于不同地址空间里的过程,并且从效果上看和执行本地调用相同。

消息调用中间件(KD-iLink)

此消息中间件主要针对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层提供数据交互接口、调用、同步等目的设计的。

以下代码是client端连接Server端的proxy调用的代码段。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x.servlet.sip.Sip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sip.SipServletRequest;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SimpleUasServlet extends SipServlet{

protected void doInvite(SipServletRequest req)

throws IOException{

req.createResponse(180).send();

req.createResponse(200).send();

}

protected void doBye(SipServletRequest req)throws IOException{

req.createResponse(200).send();

req.getApplicationSession().invalidate();

}

}

(二)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OM指的是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它可在分布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并支持多通讯协议、语言、应用程序、硬件和软件平台。消息传递和排队技术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通讯程序可在不同的时间运行。

2.对应用程序的结构没有约束。

3.程序与网络复杂性相隔离。

下面代码MOM是维护消息队列、维护程序和队列之间的关系、处理网络的重新启动和在网络中移动消息等过程。

public class Sample_TimerServlet extends SipServlet

implements TimerListener {

private TimerService timerService;

private static String TIMER_ID = "NOTIFY_TIMEOUT_TIMER";

public void init()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

try {

timerService =

(TimerService)getServletContext().getAttribute

("javax.servlet.sip.TimerService");

}

catch(Exception e) {

log ("Exception initializing the servlet "+ e);

}

}

(三)对象请求。对象请求(ORB)是对象总线,它在CORBA规范中处于核心地位,定义异构环境下对象透明地发送请求和接收响应的基本机制,是建立对象之间client/server关系的中间件。ORB使得对象可以透明地向其他对象发出请求或接受其他对象的响应,这些对象可以位于本地也可以位于远程机器。ORB拦截请求调用,并负责找到可以实现请求的对象、传送参数、调用相应的方法、返回结果等。

(四)事务处理监控。事务处理监控(Transaction processing monitors)最早出现在大型机上,为其提供支持大规模事务处理的可靠运行环境。随着分布计算技术的发展,分布应用系统对大规模的事务处理提出了需求,比如商业活动中大量的关键事务处理。事务处理监控界于client和server之间,进行事务管理与协调、负载平衡、失败恢复等,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它可以被看作是事务处理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

五、结论

本系统采用分布对象技术,以及软总线加软构件的总体结构,通过对象、消息、适配器和包装器等机制。建立与各种网络视频监控设备互联互通、数据传输协议互联互通的基础中间件;深入应用软件的资源层、业务层和表现层建立应用中间件;最终面向具体应用领域建立领域应用框架(或平台),从而全方位支撑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实现多级分布式视频监控。

系统已经应用于广东省国家高考网上视频监控系统中进行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IDC技术报告.2008年存储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省略/research/

[2]SINA.Jered Floyd(Permabit,Inc.),Christina Casten(EMC Centera),Setting Standards for Content Addressed Storage,STORAGE NET- WORKING WORLD,COMPUTER WORLD,October,25-28,2006,Orlando,Florida

[3]SINA,Long Term Archive and Compliance Storage Initiative,2008,http://省略/ltacsi/index.shtml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