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知识与能力数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质疑同样是一种能力.学生如何运用质疑,运用效果如何,都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BP(]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质疑
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师道尊严,“师云亦云”,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地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用说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所以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要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要缩短与学生物理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样他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敢于向老师、向教材、向未知世界提出问题、提出挑战.[BP)]
一、创设生疑情境,使学生能质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自主的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产生想要急于弄清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就急于想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积极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一课中,笔者提出问题:有一笔交易,甲在一个月的30天内每天给乙1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乙必须第一天给甲1分钱,第二天给甲2分钱,第三天给甲4分钱,……即后一天给甲的钱数是前一天给甲的钱数的2倍,你更愿意做甲呢还是做乙?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己的疑问:1.是甲合算还是乙合算?2.如果让交易公平的话,可以怎样修改规则?这两个问题正好是掌握这一公式的关键.这种在知识的关键处有意识地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质疑
质疑是一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后,对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常常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A.提不出问题.B.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C.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D.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光有质疑的动机,不掌握质疑的方法,也很难进行有效的质疑.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质疑释难的方法.
1.改变属性
改变属性提出问题的步骤是:
(1)一一列出所研究对象(概念、命题、问题等)的各个属性(如条件、结论等).
(2)改变某一个(或几个)属性,并观察、思考问题是否发生改变?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改变属性的方法有特殊化、具体化、一般化、归纳、推广、类比等.
(3)根据以上各种情况的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已知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是α,β,γ,求证cos2α+cos2β+cos2γ=1.此题涉及到属性1: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它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所夹的角分别是α、β、γ;属性2:三个余弦值cosα,cosβ,cosγ;属性3:三个角的余弦平方之和等于1.在证明完此题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激变某个属性探索出新的命题.
2.逆向思考
通过考虑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公式、法则能否逆向使用?如何运用“补集思考”提出问题,运用“执果索因”反思问题条件.如关于函数的单调性,可由“已知函数f(x)的解析式,求证f(x)在某区间上为增(减)函数”提出能否构造这样一种题型“若含参数a的函数f(x)为某区间上的增(减)函数,求参数a的范围”.例如,已知f(x)=x2-ax在区间[0,+∞)上为单调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又如,抛物线y=x2+2kx-2k,y=x2-2kx+k+6,y=2x2-(4k+1)x+2k2-1中至少有一条与x轴有公共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从正面考虑条件“至少有一条”情况繁杂,运用“正难则反”,“补集思考”,转化为先求三条抛物线都与x轴没有公共点,再求补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3.追问过程
在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对数学中定义、概念是如何得来的?定理、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解题过程是怎样探索的?错误的解法是怎样产生的?如何应用于实践等进行提问.如学习正、余弦定理时,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公式是怎样发现的?(2)公式是怎样证明的?(3)定理中涉及四个量,已知其中三个可求另一个,由此可编出几类题目?(4)公式在生产、生活中有何应用?怎样测角、测距等问题,要求学生了解情况、掌握资料后编写应用题.
4.数学建模
关键词:中职数学;参与意识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22
一、教师要做好多种角色的扮演者
1.教师是导演,学生是那些拥有个性和创造力的演员。教师应根据课堂信息不断变换方式,不仅要适应学生的学,而且还要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学、去探究。如讲解:
例1:已知:|x+7|+|x-3|=10,求x的取值范围。
此题学生一般都用去掉绝对值符号的办法来解决,但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确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我们可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来解,这样解题也更简便。
解:设A、B、X分别是数轴上表示-7、3和X的点,则X与A、B两点之间的距离之和是10,由图可知当X在A、B两点之间的任一一个位置(包括A、B)时,线段XA与XB长的和总是10,而在其他范围之外则大于10。故-7≤x≤3。
2.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评论员、结果的仲裁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抓住学生奇妙的思想火花,大加赞赏。
例2:已知函数y=mx2+(m-1)x+m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极大部分学生都会直接运用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和根的判别式来求解,此时教师提出来这样解答是否正确,而后再剖析:因为函数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所以此函数必定是二次函数。剖析后学生很快就发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m≠0。只有当m≠0时,才有判别式的存在。所以本题解答的错误是双重的。如何求解呢?此时学生便兴味盎然地开始重新审题。
此时我们采取的教学对策是: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强调二次函数的定义有两部分构成:①表达式为y=ax2+bx+c;②二次项系数a≠0。其次还要告诉学生在解形如y=ax2+bx+c的函数问题时,一定要分a=0和a≠0两种情况来考虑,当a=0且b≠0时此函数为一次函数,当a≠0时此函数为二次函数。
二、要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
现行中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有利于学生的阅读与自学,如学习了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之后,对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公式就要求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得到结论。如:
例3:已知圆的方程是x2+y2=r2,求经过圆上一点(x0,y0)的切线方程。
此题用斜率和点斜式方程解答,但没有注意到斜率不存在的情形,解答不完全,此时若提出若M在x轴或在y轴上,上述解答是否完整,学生就会思考、探索发现问题。若M在x轴上,切线斜率为0;若M在y轴上,切线斜率k不存在, OM的斜率不存在,上述解答就不合理,如何解决此问题,就要分类,即在直线斜率存在、不存在的两种情况下解直线方程,学生就能给出正确的解答。
设P(x,y)是切线上异于M的任一点,OMPM,则|OM|2+|PM|2=|OP|2,即x02+y02 +(x-x0)2+(y-y0)2= x2+y2,
三、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时,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参与活动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表现欲就会大大增强。如讲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时,可穿插“毕达格拉斯的轶事”,以引导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理解。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授在教学中可设置“漏洞”,为学生创设知“漏洞”、改“漏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细心观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误区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4:试判断函数f(x)=奇偶性。
有学生计算f(-x)后得出f(-x)≠ f(x) ,f(-x)≠ -f(x)得出f(x)为非奇非偶函数,又有学生认为,先判断分母 -3≠0得x≠0或x≠6,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 f(x)为非奇非偶函数,事实上以上结论是错误的,对此好些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解开学生的疑团,让学生在定义域和解析式上再做深入的探究,结果会发现求定义域时学生没有考虑分子,正确的定义域应为{x|-2≤x≤2,且x≠0}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化简得f(x)=,所以f(x)是奇函数。
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是通过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实现的文化传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探究知识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魏秀果.中职数学课程改革专业化策略论[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5).
[2] 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猛.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04.
[4] 夏章平.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信息,2014(9).
关 键 词 :设计艺术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 实践能力
设计艺术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对所选择生活方式的设计,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含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受经济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需求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不仅仅在专业院校,而且在普通高校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设计艺术教育也越来越成为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设计人才存在许多欠缺,对所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与客户应对的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知识的欠缺,造成了设计人员更多地停留在艺术感觉的审美层面,设计出的产品实用性不大,或存在功能与工艺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普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虽然是从传统美术与工艺美术教学中脱胎转型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初期的不足和转型期的种种迷惑与困难,但是基于设计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设计艺术教学进行改革、规范,调整设计艺术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计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Www.133229.COm同时,普通高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虚拟课题轻设计开发,这些都造成了教学与实践严重的脱节现状,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这与设计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我们可以尝试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优势
1.课程结构上的特色
设计艺术学科是艺术与科学交叉的学科,学科特点必然在课程结构上体现,在专业理论课方面,应该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课程。以平面设计方向为例,应有选择地开设,如市场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行业设计法规、公共关系、广告学、传播学、应用数学、材料学、人机工程学等。除了必修、选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学、讲座和素质课教育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延展,为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要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教研活动,使交叉学科教学与专业教学目的相统一。
2.专业课程的优化组合
在专业课程方面,首先要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如平面构成和图案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整合为一门课,既可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又可缩短教学时数;另外,要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教育观念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开设一些既具有时代精神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同时,可开设一些突出民族文化,研究民族艺术的课程,如民间艺术研究、中国传统装饰等。
3.专业方向上的特色
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规定,将所有设计学科统一归于设计艺术学科门类之下,因此设计艺术成了一个专业覆盖面极为广泛的大概念。以平面设计为例,又可分为广告、包装、商业美术、印刷品等设计方向。普通高校在设计艺术办学方向上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学校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办出自己的特色。
二、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历来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领域,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也不例外。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设计艺术教育体系。
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两方面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1.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
教学与设计开发一体化,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设计开发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企业或市场,如商品超市或施工现场等进行现场授课和设计分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一线摸爬滚打,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在一体化教学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数的杠杆作用,将成绩的考核与各个实践环节紧密结合,改变重设计正稿不重设计开发过程的传统评分办法。
2.科研与社会实践一体化
如何处理好教师的科研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一直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转变观念,把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科研项目的技术服务范畴。鼓励师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为社会提供有偿技术服务,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学校要为设计艺术专业科研与社会实践的一体化创造条件,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成立研究所或企业实体的方式,在加强技术监督与统一管理的前提下,为教师的科研实践提供相应的法律和经济上的保护。这方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院校的设计专业的经验可供借鉴。
进入21世纪,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不仅面临种种机遇,也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使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与经济、产业同步发展,与国际先进的设计艺术教育接轨。
参考文献 :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郭小平等译《对美术教学的意见》.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61―01
一、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强调各个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知识、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它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知识的综合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数学学科知识的综合。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现行初中数学课本对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将数学知识分门别类,每一类都是以分章节的形式呈现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是勾股定理,第二章是实数,这是对原先的代数、几何进行了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在教学中,勾股定理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勾股数之间的计算,它可能会涉及到无理数,这就把第一章和第二章综合了起来。从数学问题本身来讲,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几乎都涉及到了好几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其他章节的内容。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整。
2.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因此,新的数学教材加强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融入了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3. 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综合。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精彩描述。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要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拓展学习数学的渠道。
二、综合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多元多彩的课堂。综合化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它也是一个情感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是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点拨;当然它还是一个关爱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的是做人的引领和进取的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是知识与方法,感悟的是人生与未来,感受的是快乐与满足。
2.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课堂。综合化课堂中,知识更加生活化,内容更加趣味化,情境更加真实化,过程更加和谐化,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它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整个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展示平台,更是学生学习方法交流的平台。
3. 综合化课堂应是一个学生综合发展的课堂。综合化课堂上,学生要摆一摆、画一画、做一做、讲一讲、辩一辩、演一演。综合化课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把本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又整合了其他学科中的数学因素。
4. 综合化课堂应是课堂改革的终极目标。综合化课堂可以实现“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各种能力的整体发展、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变成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也是各种学习方式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根植于现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时展呼唤课程综合化,新课改也给数学综合化提供了机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结构逐步优化,新型经济模式发展模式,推进社会教育发展格局逐步完善与优化,我国教育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统一的教育发展新理念,本文对新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进行探究。
一、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性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的直接体现。但从实际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对合作学习形式的主动性不强,小学生的自主能力性较低[1],教师为了将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下去,采取教师引导性小组合作模式,但由于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展内容趣味较低,合作探究的题目较难,学生的自主探究缺少突破口,导致小学生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主动性较低。另一方面,教师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中,过于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小学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开展变成了具有逻辑性的课堂引导教学,导致小学数学的开展的课堂教学主动性不强,无法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启发和有诱导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趣味性不强
小学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基础部分,合作小组学习模式,可以实现多角度进行学生的学科启发,但由于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是榱耸迪质学学科知识教育,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引导,过于强调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科知识学习中的作用,从而抹杀了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学趣味性[2]。例如:某教师进行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开展长中,为了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小组学习的惩罚连坐形式,即当小组中某一名成员无法完成学科任务,则全组生都要受到惩罚,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但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带给学生学科学习的心理障碍,对学生的成绩和心理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阻碍,对小学生的沉在个人能力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阻碍。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单一
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探究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我国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开展情况来看[3],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仅仅固定维护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单一,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中,会使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僵化,失去合作小组学习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应对对策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
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教育尝试,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学生为教育理念。教师进行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中,必须对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深层认识,注重区别课堂指导与学科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差异性,合理发挥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作用。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开展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时,能够依据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程度,做好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在课堂《生活中的图形》的教学中[4],教师分别将想象力强和想象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结合教师对学生的适当引导,可以实现学生通过互相帮助,提升自己的学课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在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的主体地位。
(二)增强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趣味性
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的提升,也需要教师增加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趣味性。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竞赛,胜利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同学们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乘法口诀》背诵的比赛中[5],大大增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趣味性;或者,某教师善于发挥想象力,将课堂中学习知识变“活”,要求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进行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并将新知识讲给大家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科小组合作学习趣味性增强。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灵活多样
发挥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灵活性发展。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实施学科合作学习中,积极组织学生对《十以内加减法》中“加法逆运算”的检验,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进行书本练习,另一组到黑板上进行验算,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学科知识学习的相互交流互动,同时,该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采取教师在黑板上检验,学生在书本上检验,并对教师的检验过程进行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较高。该教师将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为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师生间的互动,灵活多样的学科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学科教学课堂的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对教师的检验过程进行分析,实现了平等教学,并且也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同心理,增强学生的学科学习自信度。
结论
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一种新型教育发展模式,结合现代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对学科教育的开展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合理的应对措施,实现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家龙.小学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巨平.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彭玉莲.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9:138.
2、现将学科知识进行说明:
小学语文、小学英语、小学社会、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音乐、小学体育、小学美术、小学信息技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全科。
初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学科。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46-01
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相关学科与相关现象综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及评价等要素之间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它包括数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数学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整合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学教学中的联系性
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首先要把本学科知识联系融通。认识问题有两种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一条街、一条巷的走,逐个认识;更好的办法是坐上直升飞机,从天空向下观察,不仅可以清晰了解每条街、每条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间、巷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总体上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教学也应当这样,应当让学生坐上直升飞机来看问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几大领域不是割裂的条块。这种对原先的代数、几何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综合与再划分。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联系性教学把内容看作彼此相关的知识、工具,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如数形结合、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适时加强各领域的渗透与前后知识的综合,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如,在第一节开头,用函数的概念对正方体表面积、多边形对角线数、产量增长等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y=ax2与函数y=a(x-h)2+k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
二、数学教学中的综合性
数学教学的综合化,还体现为密切数学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把“触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数学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实现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普遍适应性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的简捷与理性,使之在研究诸多客观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学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跨学科学习,消除学科间的隔膜,对如何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语文知识让数学表达简练、明白。学生比较陌生、定义又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利用语文知识增加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强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背景,如对位似、函数性质等知识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将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
三、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数学性,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方面在课堂上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通过提炼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因素引入概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身边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展开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整合;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52-01
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学中,突破学科章节限制,把相关知识、相关学科与相关现象综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目标、过程及评价等要素之间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整体效应。它包括数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数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数学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等。整合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联系性教学
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首先要把本学科知识联系融通。对此,人教版数学主编林群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认识问题有两种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一条街、一条巷的走,逐个认识;更好的办法是坐上直升飞机,从天空向下观察,不仅可以清晰了解每条街、每条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间、巷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总体上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教学也应当这样,应当让学生坐上直升飞机来看问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几大领域不是割裂的条块。这种对原先的代数、几何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综合与再划分。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联系性教学把内容看作彼此相关的知识、工具,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如数形结合、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适时加强各领域的渗透与前后知识的综合,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 "二次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如,在第一节开头,用函数的概念对正方体表面积、多边形对角线数、产量增长等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与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
2.综合性教学
数学教学的综合化,还体现为密切数学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把"触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数学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实现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普遍适应性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的简捷与理性,使之在研究诸多客观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学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跨学科学习,消除学科间的隔膜,对如何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八年级下册前两章,多处提到电阻、电压、功率、压强、杠杆等名词,如PR=U2,电压一定时,用电器输出功率是电阻的反比例函数。再如研究F=pS时,当压力为定值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利用函数图象来表示,p与S关系一目了然。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
另外,语文知识让数学表达简练、明白。学生比较陌生又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利用语文知识增加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强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背景,如对函数性质等知识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将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
3.改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1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新课改后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原有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新的教学体系中,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教师在备课时,要增加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
关键词: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效率;矛盾\
数学课是一门逻辑性强、涵盖知识丰富、应用广泛的基础学科,它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其重要性已无须再做赘述. 从小学到中学,对数学课的学习都一直是学生和数学教师所要面临的一大问题之一. 许多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但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成绩难以提高. 这其间的主客观因素很多,但笔者觉得其主要是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矛盾突出所造成的. 下面笔者将围绕如何解决教学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一些简略阐述.
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矛盾
目前,高中数学相较于初中数学而言,其涉及的知识量更多、难度更大,学习时间更短(因为为了应付高考,为复习腾出时间,许多应安排在高三的新课程在高二下学期就要安排结束). 由于知识内容的增多及体系结构的较大改变,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接受、消化新知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绩和兴趣,扩大了新课标要求与考试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矛盾.
对教师而言,掌握高中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的特点,熟悉初中数学学科知识及其体系框架,进而联系与区别,总结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是解决数学学科知识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矛盾的重要手段. 笔者简略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规律,旨在抛砖引玉.
1. 首先从教材内容和要求到学习知识的能力需求进行分析
初中数学以常量数学教学为主,内容直观、平面,能较好地联系实际,更容易发挥学生的联想、类比思维,只要针对某些知识经常反复训练,机械模仿,学生便能很好地接受并掌握. 由于新课标强调学习的螺旋式上升,因此初中的教材对知识章节的编排不够连贯,结构比较松散,教材坡度较缓,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同时初中对抽象思维要求较低,况且初中升学门槛降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能力下降较多,诸如:运算能力差,不会化简代数式,不会解方程组,不会准确画二次函数图象,等等,这些为高中教学无疑增加了难度. 相对初中数学,高中数学的知识内容丰富,思维要求高,题目难度大,抽象性、概括性、灵活性、综合性强. 高中教材中的概念多符号,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抽象思维增多;各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原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积累和应用,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运算能力,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比如:高一数学教材第一章是集合与命题,紧接着就是不等式和函数(体现了高中数学符号化、知识联系紧密、抽象逻辑思维增强等特点),特别是函数的性质部分,其与集合、不等式的综合考点,有些学生直到高中毕业也没有弄明白、搞清楚;还有不等式中,对二次项系数的分类讨论问题,很多学生容易忽略,缺乏分类讨论的意识. 为此,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初高中数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努力寻求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调整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其次从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学习目标要求进行分析
教学思想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其决定了教学过程,进而影响到教学成果. 而对教学成果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要反馈于教学思想,使其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从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初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中对“基本”的解读程度因人而异,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一些地区不再以中考为学习目标要求,初中“减负”的思想不断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这些地区和学校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解读为了“简单的数学知识技能”,从而在高考的学习目标要求下,造成了初高中较为严重的知识、思想脱节. 同时教学思想的实施也与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有关. 比如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多讲一些范例,认为讲得多,讲得广,讲的题目综合性强就能达到学生学好的目的;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背书,在课后布置大量练习题,让学生从“题海”中消化、掌握知识. 无论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如果违背了教学规律,其结果都是欲速则不达,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只有从实际教学要求和目标出发制定和完善教学思想,做好初高中教学思想的衔接工作,结合地区和学校的教学特点,完善课堂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化解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思想的执行者,更是教学思想的制定者和完善者,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解读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 而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及体系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率的矛盾是横在这座桥梁上的障碍物,影响着桥梁的畅通程度,决定着学生获取知识的快慢和多少.
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是要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在数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其次才是教授他们数学知识.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 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处理问题. 不论一个人今后从事怎样的工作,哪怕他对现在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或者不再会解中学的数学习题,但是只要他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观念他就会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想和观点思考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数学教学看做是“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教学”. 这样我们才能教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摇
2. 认真做好学生和教材方面的备课工作
做好学生的备课工作,要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和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 做好教材的备课工作,要熟知教材每节的知识点在高考中所占的地位,所占的分值. 这样才能分清主次,才能把握好方向.
3. 课堂中注意调整学生的情绪,控制好上课节奏
首先要善于调整学生的情绪,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信念、毅力、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可让学生具有积极、乐观和平衡的心态,从而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只要长期坚持,便能取得良好效果:学生精神面貌好,学习热情高,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和发挥. 其次要注意控制好上课的节奏,合理安排课时内容和练习时间(一般一堂课可控制在25~30分钟,其余时间用于学生消化知识),这是改善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手段. 看书与练习、复习与考试的有规律的节奏对消除疲劳、提高效率、提升状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节奏. 如在考试复习的最后阶段,合理安排学生的复习和模拟考试的时间,防止高密度单一的模拟考试破坏学生的学习节奏,尽可能避免厌恶情绪、心智疲劳等现象的发生.
4.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无论教师将课堂时间安排得如何巧妙,都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所以教师不能寄希望于课堂的几十分钟就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于在课堂中无法完成的教学要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让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学习. 学生在课后通过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促成其对课堂知识的深化了解. 因此教师要尽量在课后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和失败.
(2)让学生在课后交流中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交流,表达独特的见解或者疑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学、理解数学,使他们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和进步.
(3)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