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

第1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是否合理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即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以地方投入为主,生源和就业也基本面向本地区,学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在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处在体系的中游,既不同于位于体系上游的高校———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和研究的综合性高校,也不同于位于体系下游的高校———培养针对具体岗位或职业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以满足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需要为己任.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将教育中心从学历教育本位转移到能力教育本位,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面向行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徐州工程学院将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建设企业,培养一线应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安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掌握建筑工程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建筑工程的基本知识,具备安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满足建设企业一线应用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根据安全工程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培养的人才不但拥有厚实的行业知识背景和过人的专业能力,还应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领域的整合能力,具有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

2建筑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成的核心,是把教学与宏观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联系起来的唯一途径.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教学工作进行的根本依据,直接决定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形式的选取,成为教育活动中对人的发展最为直接、稳定的影响因素,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中意义重大.建筑安全工程专业涉及多学科的课程领域,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以满足建筑行业安全工作实践需求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对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筑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应由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四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是本校所有本科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设置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基础应用工具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根据建筑行业人才素质要求和安全学科特征,本模块应依托土建类相关专业,开设通用安全技术课程和土建基础知识课程,体现建筑安全交叉学科的特色.

3)专业课程模块以提高社会竞争力,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主要包括技术课程、法律课程及管理课程.除必修课程以外,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第6、7学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

4)实践环节模块为了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内实践、课程设计、各类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全方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以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训练为主线,以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学科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徐州工程学院建筑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学科基础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选修课程体系.要使课程体系得以良好实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2.1.1课程内容强调综合更新

课程内容要增加学科前沿内容与先进技术理论,去除陈旧过时的理论、事例,紧跟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开阔眼界.徐州工程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不能照搬研究型院校的课程内容,而应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知识的难易程度,在保持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开发适用本校的课程内容.另外在当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迅速崛起的时期,应鼓励各学院各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互动沟通,以适应科技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2.1.2课程实施强调模拟实训

长期以来,许多院校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也穿插少量案例分析或课堂讨论,但仅仅是用于加深理解、记忆理论知识.这种实施方式由于知识的获取与实际情况完全脱离,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但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真实或模拟性实践场景,让学生尝试利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程实施中培养应用能力.

2.1.3课程评价指标多元化

课程评价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以及结果等过程的价值或特点进行判断的过程.除了专家教授以外,用人单位、师生、家长等等都可以参加评价,代表不同利益、不同阶段的评价人员的不同意见更能促进课程的科学发展.其次,评价对象也由传统的知识评价转向能力、素质评价,尤其应针对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课程评价范围不仅包括学生,还要扩大到对教师、课程本身的评价.另外,以往单一的质性或量化评价方法,影响了结果的全面、准确性,而应该采用量化与质性的有效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多元化评价可有效保证评价结果公正、准确、全面.

2.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课内系统综合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自助式开放实验相结合,校内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综合创新实践层次.基础实践层次针对一、二年级学生,让学生建立起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实践层次主要针对三年级学生,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掌握专业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综合创新实践层次主要针对四年级学生,通过综合设计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另外,围绕社会对建筑安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整合实验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构建起逐步培养各阶段对应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为突出个性化培养,突破传统,分别设置包含专业必须掌握技能点的必修实验(实践)和包含延伸、创新技能的选做实验(实践),给学生以自由选择权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3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体系不仅用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技术创新的专业素养,还可以用来训练其社会综合能力.徐州工程学院在已有十四个二级学院的基础上,专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建筑安全专业创新人才的特点,建立了创新创业体系,其包括建筑安全专业外延及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内教学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强调以第一课堂———实习实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为主线,以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创新训练计划、社会实践等为辅线,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创新创业训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开:一是结合专业特点,与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招标,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以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二是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力学和力学实验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和结构创新竞赛、算量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等专业性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三是通过开放工程中心、专业实验室,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生可以借助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设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四是通过邀请行业知名学者、专家举办科普、科技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创新创业体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它以素质拓展学分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学生只有取得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4结语

第2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转贴于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第3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字: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

0引言

2010年教育部批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开设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11年我校开始招收第一批风能与动力工程(080507S)专业学生。风能与动力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教学环节涉及控制、电气、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多种学科。根据教育部2012年本科专业设置方案,我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080507T)。全国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高校中,各个高校侧重点不同,结合我校学科群特点和优势我校该专业继续定位在风能方向。下面结合我校实际特点就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简要探讨。

1.专业培养目标

我校的该专业培养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具有扎实学科领域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综合掌握风力发电工程设计、风电设备原理及风电场运行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这样使毕业生主要在风电场设计与运行、控制与维护、风电机组设计及制造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可在相关研究机构从事研发设计工作。

2.课程培养方案设置

2.1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跨学科基础课设置

由于我校该专业方向为风能方向,侧重点为电气、自动化、控制部分。但该专业本身涉及到控制、电气、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多种学科,结合我校是河北省电子信息教育创新高地的资源优势,我校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和跨学科基础课设置如下表。结合我校的优势学科,我校在跨学科基础课程上设置了许多计算机、物联网类课程,这对于学生在以后学习风电机组电气工程、监测维护、电力系统调度等做了充足的理论准备。

2.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我们力图通过四年的培养达到如下条件:

(1)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一流的视野,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这一强交叉学科宽厚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系统掌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应用专业知识及技能、新能源装置及系统运行技术。

(2)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政治理论基础,较好的社会科学基础和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3) 本专业主要学习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电工学、管理学、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接受现代风力发电专业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进行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4)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如风力发电原理、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电场电气部分、风电场运行与控制、风力发电项目开发等。

所以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进行了侧重。

3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司[2001]4号)中明确指出“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高等学校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为了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与管理,选用高水平的教材,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健全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专业教材选用采用如下办法。

3.1教材选用原则

(1)优先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获奖教材;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教材和规划教材;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择优、择新、适用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在同类教材中,通过比较,选用质量最好的、近三年出版的、适用的新版教材。

3.2教材选用标准

(1)选用的教材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选用的教材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选用的教材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的有机统一,能反映本学科领域国内外科学研究的先进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完整表达课程应包含的知识,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学科发展上的先进性和教学上的适用性。

(4)选用的教材应文字精练,语言流畅,文图配合恰当,图表清晰准确,符号、计量单位符合国家标准。加工、设计、印刷、装帧水平高,价格合理。

第4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第一,由于分方向时间较晚,学生接触桥梁专业课程时间偏后。土木工程学院下属有多个系所,分别开设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建筑工程等多个课群方向。各专业本科生前二年统一上课不分专业,当读至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因此,桥梁工程系的学生名单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才能确定,而桥梁系最重要的课程《桥梁工程》此时开课,时间较晚。对于桥梁系本科教育最重要的几门课都是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才能上完,如《桥梁工程》(上)、(下)分别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上课,作为桥梁课群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开课时间偏晚,对桥梁教学不利。又如《结构力学》这门课其中有些内容对桥梁系学生偏重不一样,很重要的却讲得不够细致有针对性。

第二,桥梁工程课程设置内容缺乏全面性。土木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以及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人才。目前我院现有的教学方式,注重了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桥梁课群方向专业课程信息量大,而每门课程学时有限。桥梁系学生从土木学院中分出较晚,对桥梁系后续本科生教学等有些不利影响,有些课程对本专业并不十分重要,可理解、了解,而有些课程或者内容对于桥梁系学生将来学习和工作非常重要,应加以强调。桥梁工程课群方向现有教学方案偏向公路桥梁课程设计,疏于其他形式桥梁工程课程内容的教育教学。新的桥梁技术专业课程将全面培养掌握各类相应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公路、桥梁、铁路、城市道路、地铁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施工、管理和初步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如何使公路与桥梁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都是桥梁工程课群方向积极探索的问题。

第三,思考和建议: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因此,为改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讨.如果桥梁课群方向的学生能早点分出,如大二上学期就确定,则可由桥梁系老师来承担核心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效果。对培养专业性强的桥梁人才更有利。建议学校教务处和学院能够考虑桥梁系的要求。桥梁专业课程信息量大,而每门课程学时有限,往往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也无法完美地表达桥梁建筑的空间和时间广度。

2小结

第5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规范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17-03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ZHANG Zhen-ya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Hefei 230026, China)

Abstract: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s one of testing majors in civil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the major is related to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To plan the new education scheme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in our school, the new construction for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mayor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premise tha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should meet the discipline standard for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the role of practical aspec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s emphasized while the integrating of school characteristics is consider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Because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is set up with the considering of the teachers status of college,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an be organized easil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can be predicted while the needs of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are meet.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education scheme; discipline standard

“智能建筑”[1-2]以建筑为载体,在配置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的同时一般还需要配置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智能化建筑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智能建筑技术总体水平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但是,调查显示,我国“智能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缺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基础,事实上,建筑领域是我国乃至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领域,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而且,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这一比例还将上升。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建筑节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保障新建建筑符合节能标准、促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任务更加繁重,专业人才的缺口更加突出。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以及维护的全过程,通常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结构、水、暖、气(汽)、电等工程领域,除了“电”以外,这些工程领域可以被我国许多高等学校设置的土建学科中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锁覆盖。为填补了目前土建类学科中“电”专业的空缺,2005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2-7]作为土建类学科的新增试办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被批准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培养对象不但要掌握侧重于强电的建筑电气基本知识,还应具有适应于信息时代的弱电技术;专业定位不但是“智能+建筑”,更要注意“建筑节能+环保”;即定位于“建筑+电气+信息+节能”。该专业承担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设计、施工、运行、维护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任务,人才数量和素质直接关系国家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

1课程体系建设

1.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总体上要体现素质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应用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原则。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应用能力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的实践环节来培 养。要遵循教育和教学的基本规律,学生素质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在一个循序渐进、系统知识体系的传授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及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及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环境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信息处理技术、公共安全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应注意两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容变化的主要技术因素来自于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自动控制、电气与电子信息、建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与之相适应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紧跟技术的进步。其次,当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仅着眼于传授知识的观念,发展为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观,以及为了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求的终身教育理念等。

1.2课程体系建设规范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办学应该在确保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本科院校应发挥各自特色,扩展专业领域,强调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方向。具体的:1)人文社科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2)核心课程是必须开设的课程,其中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低学时,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选修课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相关课程,灵活地安排所侧重的专业教学内容,以体现各校专业特色,开创各校的特色品牌。4)确保与本专业学科基础类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环节,提倡和鼓励各校按专业及特色类课程,设置相关的教学实验或实践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代工科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培养专业基本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培养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两部分。实践教学涉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人文社科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五部分组成。

1.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例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在保证必需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最低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以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系的师资力量,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在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重新设置了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结了5年来来本专业试办的经验,并参照了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4-6, 8]。

表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必修课

表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选修课和实践环节

表1、表2给出了2011版培养计划制定时我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表1是必修课,表2时选修课和实践环节。表1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实际是大类学科基础课程,只是根据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规划将其归结到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同时,表1中,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必须开设且理论学时和实验学习至少要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的最低要求。表2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栏中用“*”标记的课程是专业系所在学院开设的院内公共选修课程。表2中标记“”的课程是2011版培养计划增设的特色选修课,这些选修课的设置是试图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组织时紧跟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

3结论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修订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执行计划制定的基础。根据课程体现再安排教学执行计划时,需要在考虑课程的依赖关系确定开设顺序的同时,还需要考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负担,只有这样,从源头保证教学质量才能落到实处。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计划的修订的重要内容。培养计划的修订,一方面可以在坚持办学特色的前提下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该专业能够进入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柴永茂.中国建筑智能化市场的未来[J].智能建筑, 2010(4):16-17.

[2]许锦标,万频,谷刚,曾珞亚,宋亚男.科学认识建筑智能化及其发展[J].智能建筑, 2009(4):28-30.

[3]黄清宝,彭宇宁.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及其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 28(2):182-184.

[4]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109-112.

[5]孙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0 (2):105-107.

[6]陈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试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1-65.

第6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文章通过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知识体系,对各个体系之间的相关性及知识的交叉性作了详细的介绍,理顺了专业内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对协调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课程关联性;课程交叉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Abstract:

第7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建筑安装工程 预算问题 策略

前言:建筑安装预算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现在正在逐渐建立统一开放和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建筑安装预算是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降低它的投资成本,在对市场需求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下,确保建筑行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中涉及到了很多的专业知识,比如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了解,对基本建设的相关了解,对定额的分类等等,因此,也是比较繁杂的工作。本文阐述了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的策略。

1、建筑安装工程预算

1.1熟悉施工图和工程预算定额以及工程量的计算

建筑工程安装预算是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非常了解施工图,并要会计算工程预算定额。因为安装工程预算是根据工程预算定额算出直接费、人工费,然后根据地区工程费用定额算出单位工程结算,而编制施工图预算是具体的确定安装工程预算造价的过程,主要包含:室内给排水,电气设备,通风空调,室内采暖,消防安装,刷油、防腐、绝热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编著。

1.2掌握施工工艺过程和安装基本材料配件中的含量

建筑安装工程是一门涉及了多种知识的系统工程学科,要想准确的计算出工程量,就必须掌握安装施工工艺过程和安装基本材料配件中的含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更加准确、可靠、安全。如要想准确的进行室内给排水预算,就必须掌握它的基本知识,除此还要掌握设备、消防工程等多种与之相关的知识。可见,建筑安装工程预算需要我们了解多种知识,而不是孤立的看待这门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预算。

2、当前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2.1计算上存在的问题

2.1.1数字错误

工程造价中的一项关键工作就是计算工程量,而工程量的计算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其中施工图纸是建筑安装预算工作的有利资料,因此,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对图纸中的专业数据有一个准确的掌握,而这也是能够准确计算工程量的前提保障。在阅读建筑安装施工图纸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全面、清晰的掌握图纸中的数据,以避免出现错误,造成损失。如在实际工作中,在计算管道方面工程量的时候,有的工作人员容易把图纸中的比例算错,如某一工程的管道工程把实际为1:100标注1:300。为了避免在计算工程量中出现错误,我们必须要认真仔细的对图纸中的数据要进行核对,并写清楚每一项工程量计算是来自哪一张安装施工图纸、什么图集,这样不仅能够减少错误,还方便以后的查找。

2.1.2单位错误

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中在进行工程量计算时,除了上述要保证数字准确外,还要注意计算单位与定额或是清单上的计量单位是否相符合,而这也是工程量计算中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云南省定额单位是标准计量单位的10倍或是100倍,这与我们平时生活中所使用的一些计量标准是有本质区别的。

2.2使用计价依据存在的问题

定额是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结论。预算员只有做好了定额,才能准确、合理的做好工程的造价预算,才能给管理者与规划者对工程项目进行资金规划提供可靠的参考,减少投资的浪费。然而当前有些预算员在使用定额的时候,在计价依据上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重复计价。出现重复计算主要是由于预算员对定额中的主材、辅材没有准确的区分开来,以至于他们在不同的定额子目中同时出现。(2)内容漏项。定额未含的工作容易出现一些漏项,如设备安装的超高调整系数等。(3)换算中出现问题。定额的使用都是具有一定的原则的,都是按照我国国内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施工方法、合理的工期、施工工艺等制定的,它代表了社会的平均水平,除了另有说明,是不得对定额进行调整或是换算的。因此,预算人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换算,切实维护定额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3没有健全的预算定额体系

在企业的工程预算中,预算人员需要对不同的建筑工程进行不同的预算,给出不同的预算方案,实事求是,与实际建筑情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预算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以及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他们在进行不同的工程预算采用相同的预算标准和预算方案。

2.4预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差

通过对建筑工程的预算人员专业素质的调查,从而发现这些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工程预算工程的不够重视,在进行相关人员的任用上,随便从其他工作部门调取一些人员临时组成预算部门。

2.5综合管理意识不强烈,不健全

从实际的建筑实例来看,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预算的管理模式比较单一、落后,甚至还处在某个阶段性的子项目的管理上,这样就很难实行工程项目的综合管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在实

行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中,一些施工单位、设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一个很好的工作机制,缺乏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会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工程施工的速度慢,

质量不能保证,同时监理部门又只会重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轻视了预算的管理。实际上,预算管理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工程预算占着重要的位置,如果预算不到位,就会造成疏于对造价指标的控制,甚至还可能出现与实际不符,投资不准或设计跟不上时代的现象。另外,我国现行的工程预算管理制度中,很多时候工程预算都是以落后的姿态出现的,造成与现实脱节,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

3、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几点对策

3.1取费问题

预算员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间接费、利润、税金等费用,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和类别,并按照相应的标准及造价管理部门颁布的文件,有效的计算相关费用,确定工程造价。

3.2正确使用计价依据

此方面出现问题大多是由于预算员对定额的不清楚.并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等引起的,从而使得工作业务不熟练。具体做法如下:

3.2.1熟悉安装工程施工图纸

熟悉安装工程施工图纸是进行安装预算的第一步,而这要求预算员必须对图纸进行可靠的检验,以保证预算结果的安全;对施工图纸进行分析与整理,如对于那些容易出现事故的方面要进行强调等。

3.2.2合理运用预算手册

由于预算手册中有很多之前的数据,因此可以为预算人员提供大量的参考,以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而且合理的运用预算手册还能减少预算员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在运用预算手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可全部都依赖它,只能当作参考,要根据实际工程进行改进,以确保建筑安装工程的合理预算。

3.2.3准确计算工程量

工程量计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且工作繁杂,所以预算员要注意很多的事情。如:合理的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计算,减少计算中的错误;预算员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计算,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还要养成一套良好的工作方案;管理者要加强监督机制,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等。

结束语

总之,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注重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预算的安全、可行性。加强对企业建筑工程预算的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建筑工程的质量,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从中找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健玲.安装工程定额与预算课程教改探讨[J]科技资讯.2011(22):207.

[2]徐晓燕.对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中消耗量定额应用的探讨[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507.

第8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复合型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造价专业是适应工程建设造价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专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基本建设投资逐步增大和建筑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高素质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工程造价专业知识体系是跨学科和专门化的统一、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技术与经济的统一。因此,建立和健全适应市场需求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既懂工程技术又懂工程造价理论及相关经济知识, 能够从事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工程投资对工程造价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构建该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 又称为综合型人才和交叉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 知识面广, 知识运用能力强, 素质全面, 具有科学创新精神。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严格的界限, 使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 而且强调专业知识的宽泛性和学科知识的多样性, 主要着重于各类知识的交融和综合, 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经验技术、理论技术) , 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职业岗位群能力、综合能力、创造性技能。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 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工程造价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将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由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全面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个定位,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其工作性质是符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对原有的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满足培养该专业具有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要求。

三、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工程造价专业是新兴的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该专业涉及学科门类多,具备复合型和技术应用性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要明确培养目标,突出特色,要满足学生知识结构培养的需求,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要满足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的需求,达到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示意图见下图。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使学生能够成为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国际惯例,了解国外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工程技术和方法,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潜力,具备从事国际、国内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课程设置遵循反映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强调宽口径,充分体现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理念。课程体系建立要有科学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以“必需、够用、实用、管用”为原则,掌握国际、国内工程造价(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即掌握土木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与国际、国内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法学理论等基础知识。上述知识应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使知识结构具备“复合型”特点。

3、满足执业能力要求。建立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是深化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我国加入WTO,参与世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需要,是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和促进工程造价专业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与我国造价执业资格考试(造价员、造价工程师)所要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接轨。

4、构建能力素养体系。学生能力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的,因此要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要满足工程全过程和全面工程造价(管理)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为:由“一条主线,两个部分,三个平台,四个模块”组成。即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由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包括技术、经济和管理三个能力培养平台,构建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工程计价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等四个能力训练模块。通过认识实习、建筑制图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等课内集中实践环节,突出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建筑工程计价课程设计、建筑装饰工程计价课程设计、建筑设备计价课程设计、建筑电气计价课程设计等课内集中实践环节,突出工程计价能力培养;通过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实训突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培养;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突出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使能力结构达到“应用型”特点。

四、结语

近年,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提倡从规模战略向品牌战略转变,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拓展转变,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寻找合理的发展坐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绝非一蹴而就,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资料:

[1]白童. 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9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 安全工程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一、引言

民办院校具有选择专业灵活性的优势,主要是应用型、职业性、社会急需的专业,并能高薪聘用一些名校的专家,教授,优中选优,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知名度。但目前很多民办院校存在生源不足以及招生成本加大的困境,而且由于发展时间短,很多民办院校无法自己培养或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安徽新华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06年较先在民办本科院校中创办了安全工程专业。但安全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综合性新兴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与安全理论息息相关,又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而我校不同于有较长发展历史、较深行业基础的老牌二本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高专院校,如何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确定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构建合理并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概况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已有5届学生,其中2届毕业生,目前在校生123人。其中2006年招生67人(女生25人),考上研究生8人(女生6人);2007年招生68人(女生10人),考上研究生11人(女生2人);2008年招生48人(女生8人);2009年招生36人(女生4人);2010年招生39人(女生5人)。目前安全工程专业专任教师和专聘教师基本满足教学要求,课程体系已基本完备,实习实践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2006级和2007级学生就业形势很好。

1、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目标定位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在前期“大安全”的培养方向上,通过不断地对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结合所在的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优势,依托安徽新华房地产集团在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上的优势,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培养方向,即在“大安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这一专业方向,也即是围绕“大安全”培养模式与“小安全”培养模式相结合来建设安全工程专业,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建设行业”。

2、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分配

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三大模块,最低毕业学分19分,各模块分别占总学分的比例依次为:38%、59.7%、2.3%,其中通识教育课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储备,包括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指各行业通用的安全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包括工程技术、安全方法及工程技术和安全方法的交叉基础知识,是“大安全”的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现了“小安全”专业课程,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这一专业方向开设的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第一体现了本科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体现了较宽的知识面,能在各个行业通用的安全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如: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学、事故调查分析与应急救援等;第三加大了对工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41.8%,比例较以往方案分量加重;第四加强了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安全心理知识的要求;第五,体现了“小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安全技术与管理的专业课程,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C、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土木工程材料B、建筑结构、工程地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等。

3、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设置情况

目前已建成防火防爆、安全检验检测、安全人机三个专业实验室,可开设如:可燃液体闪点、燃点、自燃点测试、水平垂直燃烧、建材烟密度测试、点火温测试、超声波探测试件内缺陷测试、着色渗透探伤实验、磁粉法对焊缝探伤、噪声测量实验、人体静态尺寸测量、运动时、反应时测定、明度、暗度适应测试、听觉实验、手指灵活性测试、动觉方位辨别实验等实验,并具备基础化学、物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材料力学、流体力学、软件实训中心等专业基础实验室,能基本满足所开课程实验需求,但仍需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三、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

1、专业方向和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是否能满足相关施工单位和生产建设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到施工及生产单位进行调研,听取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储备的具体需求。

2、实验室需扩大建设,实验教师需加强培养

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大部分的实验课程开设,但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对于专业教师应加强对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主动钻研和提高实验能力,学校也应多进行相关实验的培训,聘请校外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3、教师缺乏具体基层实践经验

民办院校专职教师多数较为年轻,缺乏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并且中年骨干教师较少,在教学中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轨问题,因而一方面应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下基层锻炼的支持和鼓励,从政策上、经济上、信息上进行支持。

课题项目:校级教研项目:本科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项目编号:2010jy004)。

参考文献:

[1]沈广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和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26-28.

[2]卢剑锋.浅析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管理,201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