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专业知识也是综合类院校教育教学的必需内容,但与教师教育教学相比,其不同之处是,“一般综合大学的专业内容都是向纵深和精细发展的,这与它特定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即培养专门的科研、技术、管理人才,精细纵深的专业内容是他们职业素质的直接组成部分”[5],是在“广与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专与精”[6]。而教师教育培养教师,其学科专业知识强调“厚基础,宽口径”,是“在针对性(将来是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专门性(是属于文科,还是属于理科)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广与博”[6]。这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新动态、新研究、新发展及新成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内容是教师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目标个性的重要内容。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是使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养成必备的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7]的内容,它包括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
教育科学知识是关于教师“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不可缺少的特殊性知识,也是教师职业知识区别于其他职业知识的关键,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内容。教育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背景与规律、学生心理变化及应遵循的教学原则;能帮助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技能与方法,适度而有分寸的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还有助于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把有益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等等。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的工具。由此可知,重视与加强教育科学教学内容,既是实现教师教育个性化教学目标的保障,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要求,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职前教师而言,它是职前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育实践“对于他们(职前教师)了解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和发展专业精神与信念,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9]。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独特内容,是教师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类人才实践活动的特点。以与医生的实践活动比较为例,教育实践是教师直接参与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教育活动,而医学实践是医生直接参与的、与医学临床活动或义诊等有关的活动。二者最鲜明的活动范围区别是:教师在学校进行实践活动,医生是在医院从事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培养教师“基本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专业操作和运用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0]等等。
纵向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个性是指教师教育系统内部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的特殊性,也是在“师范性”这一共性基础上的个性,这是由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决定的。在小学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宽泛,如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这些内容一方面为小学教师奠定宽广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为小学教师承担两门以上学科教学提供保证。小学教师一般承担语文或数学再加一到两门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教学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才”教师,更需要具有多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除扎实掌握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外,在广泛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还需精通一到两门其他课程内容,以适应教学工作。中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师教育相比,其综合性较强、内容较深,如哲学、文学、美学等,其目的是为教师从教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蕴,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由是观之,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差异,包含着各自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方面,小学教师教育一般以语文、数学作为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以语文、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为主。中学教师教育较小学教师教育专业性强,专业内容划分细致。小学教师教育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内容在中学教师教育中,几乎每门课程单独设置为学科专业,且内容较小学教师教育广而深。此处暂且不论学科专业划分,仅从学科专业知识角度说明小学教师教育与中学教师教育在学科专业知识内容上相比较的特殊性。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按照人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编排。从知识难易程度而言,中学的知识内容难于小学,因而中学教师应掌握高于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由此可推知,在教师教育的教学中,中学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之难度高于小学教师教育,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逐级提高,这是由各自教育对象的认知能力等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的,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在各自培养目标层次上的特殊性。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工具与条件。无论中学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他们除掌握反映共性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学规律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内容外,还需掌握反映各自从教对象与从教阶段特殊性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如,小学教师应侧重掌握反映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小学教学规律的小学生心理学与小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学科教学活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或小学数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法,以及测量与评价小学教学活动的知识与技能等等,这些是小学教学活动顺利达标的保证。而中学教师应掌握反映中学生心理特点与中学教学规律的中学生心理学与中学教育学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指导中学学科教学的学科教学法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知识与技能等等。因此,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需根据培养不同层次教师的目标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知识,便于教师根据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综上所述,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无论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之间,都展现出鲜明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不仅为教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而且保证了不同层次教师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付丽和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关键词:成才;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小学英语教师
为了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含义
知识结构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特定知识体系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教师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伴随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国专家学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早在19世纪初,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框架,其组成成分为: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理念及价值观的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特征的知识。我国学者任少健将教师知识结构定义为教师所拥有的各方面知识,及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不同学者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定义,可以看出中西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研究有着共同的诉求,即寻求教师在教学中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可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在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有掌握了必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演示活动,并更好地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在和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要求相比较的前提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呈现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全面分析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才能更好地推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首先,要求学生从知识本位走向能力倾向,即由只注重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知识掌握转向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其次,从语言学习走向文化意识,由能说、能写的层次上升为语法正确、语用贴切的高度;再次,从机械学习走向快乐学习,从简单要求掌握、记住即可,发展到扎实掌握,并且在愉快的学习中习得;最后,从语言习得走向思维发展,由简单的听说读写练习发展为采取西方的思维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新课程标准既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针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应具备所任学科的知识,需掌握精湛的听、说、读、写技能及熟练的语法知识;教师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口语规范,语音标准流畅、清晰自然,能使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具有持续的兴趣爱好,并在学习中潜移默化接受纯正的英语发音。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将英语视为第二语言的小学生。小学英语教师不仅应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应以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低龄学段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正确掌握学生心理发展方向,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手段及符合学生自身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堂有效地运作,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研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教师应适当引申,教授给学生语言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情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努力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拓宽视野,使学生乐于了解异国文化风俗。通过学习,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要熟悉小学英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有独到见解,对课程资源创造性利用,争做创新型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扩充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摒弃陈旧教学理念,更多地去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新内容,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来适应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诸多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小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1)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英语学科,作为一门非母语类的语言学科有其特殊性,教师必须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应掌握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而且要具有扎实而深厚的英语知识功底,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的基础,也是符合小学英语新课标要求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拥有“一桶水”,而这桶活水仅仅靠在高校学习中所获得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再学习、再深造。小学英语教师要有扎实的英语学科知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及语言示范能力。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精通听、说、读、写、词汇、语法、语音、语调、语感等基础知识。此外,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这会给处在启蒙阶段的学生以良好的语言示范效果。
(2)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切教育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熟知教育学、小学儿童心理学及现代教育理论等当今流行的教育理论知识,遵循教育规律进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掌握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的儿童教育理论知识,根据新课标来推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特别掌握儿童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迅速与之相结合,理解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概念,教学重心向学生转移,采用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系统的教学法知识。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将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步骤,掌握小学英语学习的一般学习规律和基本理论的依据,才能更快地推进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全面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运用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的教育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课程与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真正共同参与活动的平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避免了教学弊端,充分体现出自主学习及创新精神,使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功地运作起来,真正体现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4)广博的教学技能知识。英语教学技能是英语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小学英语教师在准备教学过程、授课过程、教学评价期间,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及有关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工作经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它是特定的操作流程的技术要领,也是规范化行为的总和。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能力及板书设计能力、提问技能、答疑解释能力,这样会更快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求。与此同时,教师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因课堂需要而灵活创造台词,并扎实掌握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知识及表演、绘画、唱歌等能力, 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均可体现教师的基本技能。小学英语教师如果掌握以上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使课程内容呈现得更加精彩,更快地推进新课标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小学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系统的教学法知识和广博的教学技能知识,才能促使教师自身的素养全面提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
[J].中国教育学刊,1998(3).
[2]孙军秀.新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J].湖南第一师范
学院学报,2008(8).
[3]金立畅.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师素质框架构建[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孙宇.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报,2013(1).
[5]蒋丽萍.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英语教师素质的策略[J].教
育与职业,2006(9).
[6]任少健.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刍议[J].语数外学习,
2012(1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
高中新课程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部门为了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出台的一个重要举措。这次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改革为这一学科的从业教师带来了成长的机遇,也带来了教学上的挑战。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专业素养和学科教学方面又该如何提升自我,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的问题。
一、新课改的教学特色
新课改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而提出的新的课程教育模式和教学目标,即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知识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不同。新课程改革之后,强调以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自主发展,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地与教材靠近、与同学老师探讨、与环境互动,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二、我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现状
信息技术在近20年来才得以快速发展和普及,相应的信息技术作为中学生的教学课程的历史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这就决定了这一学科无论在教学成绩上还是在教师队伍的组建上与传统学科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还处于初级的不成熟阶段。例如,还存在专业科学性不高、教师缺乏工作经验、流动性较大等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属于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占高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总人数比例较低。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专业水平,是相当低的。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信息学科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专业素养的提高的。
三、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所谓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就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学科知识。由于新课改的提出,对于教师的素养也做了相应的改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能够和学生相互探讨,与学生相互交流,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过去,教师只针对已知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述,而现在,在教授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可以选择与学生一起探讨,以引导为主、教授为辅便可以了。若能很好地应对学生的疑难,并加以引导,就可以自如地应对先课改的教学变化。这也正是大多数教师难以把握的。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但是实践的发挥往往要依据扎实的理论基础来为实践作指导。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做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才能更好地操作与实践。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包括学科内理论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学科内的理论知识包括微机原理、模拟电路、美术基础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而信息技术的学科理论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这些专业理论的知识素养都要求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并掌握其教学的方法,科学地传授给学生。
2.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专业能力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是这一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初步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的基本要求还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适应新课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能力等。
尤其是适应新课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实际结合,在一堂课程中就能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在讲到信息技术中的Word课程中,可以利用20分钟的时间来讲述理论知识,剩下的时间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和学生一起练习,还留有一部分时间让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来进行Word知识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知识进行巩固。这一“教授理论知识—师生一起练习—学生进行技能比赛”的模式,能体现新课标中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3.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中,要求教师具有学科创新性。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该学科起源较晚,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新型程序出现,如何应用这些程序,或者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地运行这些程序,为教师进行学科创新提供了条件。教师勇于探索,学会发现问题,并与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本质了。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新课程改课中的要求也比较具有发展空间,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来适应这一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东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7).
[2]项道东.欠发达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为什么要谈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主要缘之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1)在日常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往往对教学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如课堂教学如何导入、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组织检测等,而很少关注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事实上教师自身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教学难点问题的解析和突破。(2)在谈到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时,教师往往归结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上。事实上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效果。(3)在谈到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时,人们往往会想起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因为我们常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归因于此。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一点,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即使他没有提问,没有所谓的互动,学生照样听得津津入味,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反之,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教学内容本身不甚了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政治学科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问题。
一、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解析
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并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中产生的,当实践者如此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默会的”、“直觉的”,“行动中的知识”。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伦理学、法学等。
(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了解其理论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政治概念、理论。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更是凸显了发展史教育的价值。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经济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
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政治课教学知识
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
(2)情境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情境知识能够增加教师对实践情境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赋予教师时刻敏锐地感知和辨别特殊的教育情境,使教师透过教学机智在特定时间压力下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
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三)特殊路径———研究高考试题和尝试编制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提升,其根本在于高考试题本身的特质。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是众多例题专家的学科智慧和优秀学科思想的结晶,可以说,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学学科核心内容知识及学科思想方法本质。高中教师研究高考试题,总体而言,不仅能够梳理教师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学科内容的广度,优化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的结构和品质。研究高考试题对新手教师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新手教师往往对高中学科教学深度把握不准,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表征单一,知识应用能力有限,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对他们尽快掌握高中学科教学要求非常有益处。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根据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笔者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本调查在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中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共1650份,有效回收率为82.5%。对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51.8%的调查对象是男教师,女教师占调查对象的48.2%,这反映出目前成渝地区农村男教师与女教师的人数基本相当,男教师略多一点。从年龄结构来看,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2.4%,反映出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30-49岁的中青年教师比例占到了67.8%,说明多数教师年富力强,40岁以上教师也占到了38.3%,表明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老龄化趋势。从教龄结构来看,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1.3%,30年以上的老教师占9.5%,6-29年占79.2%,这表明成渝经济区多数农村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历。从学历结构来看,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及高中学历占50.7%,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只占8.9%,通过在职函授和自学考试等途径,最后学历中大专学历占31.3%、本科学历占56.2%,普遍实现了学历达标。从职称结构来看,中级职称教师占44.4%,初级职称及以下教师占49.2%,而高级职称教师仅占6.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明显过少,这说明优秀骨干教师还相当缺乏。
二、 教师专业知识现状调查
专业知识是教师整个专业素质的重要基础,为切实掌握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现状,我们从教师应具有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方面,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题。
调查显示,6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完全或基本够用,这说明多数教师对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比较自信,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中师或专科第一学历的教育和训练比较扎实。对于实际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的情况,55.8%的教师是经常运用,但真正效果好的只有11.6%,这说明迫切需要引导他们站在事业发展的高度,结合工作实际不断钻研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学以致用。从教师专业知识对教学效果的支撑来看,一般文化知识占7.6%,学科专业知识占45.5%,教育科学知识占24.2%,实践性知识占22.7%,这反映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倚重的依然主要是学科专业知识,这种状况不仅会影响其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教师在知识学习中的资源利用情况,多数教师是通过自购书籍和自家电脑进行学习的,这种情况占到了72.3%,表明成渝试验区农村学校的图书资料依然较少,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还跟不上教师专业知识学习的要求。
三、 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拓展能力等,其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本问卷以教学能力调查为主。
调查显示,81.3%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通过灵活地组织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反映了多数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组织能力。9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完全或基本了解,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非常熟悉。92.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并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在了解教育对象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另外在使用教育技术设备方面,经常使用的教师仅占27.9%,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高达54.5%,说明多数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高。在教师的科研能力方面,尽管88.5%的教师认为对不断改进教学经常进行了反思,显示了多数教师有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尤其是10.6%的教师从未写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这一方面应该是与所在学校比较缺乏教改和科研的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与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科研方法有关,许多教师不仅缺乏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也缺乏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这种状况致使他们的教育科研能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对学科专业知识一直比较重视,随着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许多教师对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也逐渐比较看重,学习和钻研的劲头很足,从而极大地扩展了教师的教育理论视野。同时在专业能力方面,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技术手段运用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比较明显,然而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要求来看,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不完全适应课改要求,从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要求来看,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依然偏低,未能紧紧跟上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进程。笔者从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要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随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日益推进,尽管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在工作生活条件和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然而与城市教师相比依然差距明显。对此,要切实将农村教师专业指导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与之配套的支持系统,努力激发农村教师的事业心和工作热情;要通过美化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农村教师对学校的依赖感和认同感;要尽量创设一个平等、宽容、和谐的精神环境,尤其要通过援支持行动,使他们尽可能在愉悦的宽松的环境氛围中,身心愉快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是要完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继续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与其他许多地区一样,成渝试验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着针对性弱、实效性低和吸引力差等突出问题,只有在继续教育培训方面下大工夫,才能确保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对此,一方面,要构架农村教师多类培训的“立交桥”,促进教师参加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同时给予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还要建好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发挥远程教育的培训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校本培训战略,要重视在校本培训中引导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科研,如记教育日志和教育叙事、交流教学反思等。
三是要努力构建系统的帮扶机制,搭建城乡教师交流共进平台。在我国西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成渝地区大力实施城乡教育统筹试验,对促进农村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效果明显。尽管如此,目前成渝试验区城乡教育差距依然较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确实还需要支援和帮扶。为此,要努力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要认真调研帮扶需求,究竟是需要对教师专业信念、专业技能的帮扶,还是需要对日常教学、学生管理的帮扶等;要切实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鼓励城乡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确保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是人类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开启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位有自己的特殊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功底。
(一)扎实的教育学理论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另一方面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专业知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自己进行武装,使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共组的方式,准确把握教学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特点、从而科学地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二)深厚的专业知识
数学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对数学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网络的兴起,我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对教材掌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研究,拓展教学思路,并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师只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才可以在整个教学中把握课堂,高效地将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渊博的文化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承担着重要的教书育人使命,在教书的同时更强调育人,这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外,另外还需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学生崇拜和敬佩,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更加尊重教师。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一)教学策略
新教师上岗,需进行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理论科目考试是不可或缺的一关。而心理学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所以教育专业相关知识对教师进行教学是特别重要的。很多的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但忽略了教育专业理论,所以在教学中无法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无法选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
比如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加强教育专业知识学习,使得他们并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这体现在教学中,比如说一些数学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给学生讲清公式推导的重要性,每次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参与其中,讲清原理,这样,即使忘记公式,学生也能自己推导出来。
(二)整合教材
专业知识对小学数学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支撑,教师只有自身的专业知识扎实,才能很好地教会学生,所以说专业知识的深厚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实际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很多的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一是对于小学数学教师的任职资格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数学教师将落脚点放在了教材上面。
(三)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师平时在自我学习和从事教学工作中,除了需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握教材外,还要不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提出如下问题:“你有一个大西瓜,母亲节的时候,你如何将这个西瓜进行划分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可能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学生说:我准备把这个西瓜分成两半,妈妈和我各一半,因为这样平均;也有的会说我把西瓜分能五份,妈妈三份,我两份;也有的会说我全部给妈妈,因为我不喜欢吃。有的老师可能当时就会批评学生,你怎么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分给别人呢。这就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误区,我们应当看到孩子诚实的一面,加强孩子的人文素养。
1.打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在课堂中营造和谐且具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用心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提问。比如数学教师在讲解长方形面积求解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式的提问方法给学生开启思考的源泉,比如“请同学帮我画一个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作业本。”于是学生会畅所欲言,踊跃表现。有的从不同的长度和宽度上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剪一个24平方厘米的作业本,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支持,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课堂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对同一问题采取发散思维,通过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对已有知识进行巩固,不局限于常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方位进行数学问题解答,在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 考 文 献]
[1]李琼等.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表现特点及其关系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4).
1 坚定的专业信念
地理教师的信念是指地理教师在自己一生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角色、课程、学生、地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的管理等相关因素所持有的坚定不移的观点,如地理观、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等,其范围涵盖地理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从而指引着地理教师的思维与行为。拥有坚定信念的地理教师,能够把地理教育教学看做是自己一生的使命,并为之而奋斗。其中不论经历多少困难和挫折都将百折不挠、坚持到底。
2 全新的地理教育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理念。具体而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的地理教育目标观: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2.2 新的地理教师观:教学的根本点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主动的研究者。
2.3 新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和人身权益。学生是整体的人,教师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心理,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中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具有可塑性,正因如此,才使教育成为可能。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必须予以充分挖掘。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2.4 新的课程观:课程管理将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与学校的分权决策制,这意味着教师将有权也有责任参与课程的管理与课程的开发工作。因此,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课程意识,形成正确的课程观念,培养和增强课程开发的能力,逐步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转化为地方、学校课程的研制者和开发者。
2.5 新的地理教学观:新课程要求改变原来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实现教学行为的几大转变,即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的权威转向重师生的平等交往与对话、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以及由重统一规格转向重差异性教育。
3 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王英(1976-),女,辽宁铁岭人,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崔红保(1978-),男,黑龙江萝北人,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凝固技术及控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90-03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在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双语教学;而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出大学部分课程今后将会采取双语教学,教育部将鼓励和支持校内及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并提出要在2007年到2010年建设500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国际上衡量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七条标准之一是“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某些专业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是符合国际潮流的举措。目前,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受到高校管理层的关注与重视。[2]
一、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1.双语教学的涵义
双语教学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所下的定义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3]即采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教学,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的教学过程。但其内涵往往因为不同的国家、地区而不同。我国目前所推行的双语教学就是采用除汉语外,还使用一门外语(主要就是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系统性地采用两种语言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两种语言条件下掌握教学科目的知识,同时通过非语言教育的科目使学生提高第二语言的运用能力,而其中第二语言仅仅是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不是教学内容。本文中涉及的双语教学的第二语言就是指英语。
2.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与国际间的交流,这就需要大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乃至各学科门类的专业人才,而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好地借鉴吸收国际最新科技成果和多元文化,提高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挑战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加大在各学科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力度,使我国的教育逐步与世界接轨,这也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4]
二、开展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差
由于未能在内涵上深刻理解双语教学,造成将双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或者翻译教学,使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成为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延伸,变成了外语教学的辅助课,将双语课上成了英语课,放弃了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传授这一本应是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重点,从而造成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本末倒置,偏离了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初衷。
2.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
专业课双语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能够用正确的第二语言对所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具有能培养适应国际规则的国际人才的开阔专业视野和全球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还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够在两种语言平台上自由的转换。但目前国内各高校能够具有这种素质的教师真的是凤毛麟角。现实是具有两种语言能力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教师,第二语言能力又过不了关,无法流畅地驾驭第二语言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从而使专业课程双语教学遭遇师资不足的瓶颈问题。
3.教学资源不足
(1)缺乏合适的原版专业教材。原版教材比国内教材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综合素质,同时可以使师生都能够直接接触真正的英语,但是许多院校专业中文资料比较丰富,外文资料却极其匮乏,另外国内的原版教材价格偏高,可选择的种类有限,而且在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都使师生面临着无书可用的尴尬境地,从而无法开展实质性的双语教学。
(2)教学手段落后,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性。由于双语教学历史不长,相应实用的电子课件也相当缺乏,而且部分院校的多媒体教室也不足以支撑所有的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造成了相当部分的双语教学还是以传统的中文板书教学为主,无法达到双语教学所预期的目标。
(3)专业课课时严重不足。许多院校都在压缩专业课的计划课时,而双语教学由于多方面原因无法像母语教学那样可以掌控课程进度,又制约着教学进程无法按教学计划顺利进行,从而造成课时不足,教学内容严重缩水,达不到通过双语教学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
4.学生外语水平较差,不适应双语教学
由于高校生源的地域与学科差异,造成学生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外语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距明显,同样的授课方式和内容,可能有的学生觉得课程进度慢,而有的学生却犹如听天书一般,无法理解,从而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获取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另外,即使是通过了国家四级英语统一考试,甚至国家英语六级考试的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对于准确的阅读和理解专业英文资料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专业科技文献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习惯用法以及固定的用法。[5]这些情况都会使授课老师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左右为难,从而使双语教学无法顺利进行。
5.缺乏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
虽然目前作为双语教学第二语言的英语在我国的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也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使用得较多,平时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用得很少,而大众传播媒体也很少有使用英语,因此就造成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要在交流实践中才能取得进步提高,没有了语言环境,会造成双语教学的成果课上使用课下忘,达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6]
6.缺乏必要的规范条例
由于专业课双语教学在多数高等院校的开展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未能形成一些诸如关于在学习者的哪个阶段以及哪些学科专业可以开展双语教学、有效而具体的班级组织形式、双语之间的嵌入关系、双语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比例、师生交流语言的关系、双语教学的授课标准和授课方式、双语教学的目标考核标准、双语教学教学效果的提高等内容的规范制度,致使专业课的双语课程的开展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参考的境地。
三、高等院校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建议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开展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专业课双语教学工作。
1.准确定位双语教学,科学设置专业课程
双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其次,才是提高学生的第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专业课双语教学应将授课的重点放在对学科专业知识内容的系统深入的讲解以及该学科的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上,运用第二语言对国外精品教材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接触纯正的外文知识。同时,丰富学生在该学科的第二语言的专业词汇,避免将专业课双语教学上成专业英语课,甚至基础英语课。
专业课双语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高等院校实施专业课双语教学应结合本校及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双语教学的专业,优先开设或逐步将国内外已经有成熟经验且本校也具备实力的学科专业纳入双语教学计划,以避免盲目跟风,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双语教学实现不了预期目标,还浪费了教学资源、降低了教学质量。同时,还要考虑到该门课程本身的难易程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整个学科所有课程之间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设置双语课程。[7]另外,无论是否开设双语课程,都必须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语言能力,而双语教学的开展也需要专业英语教学来奠定专业词汇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引进高水平人才
双语课程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专业课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及双语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等院校应在加强双语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大力气,可以采取自我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现有专业课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外语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高等院校可以选派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并有一定外语水平的教师,采取国外进修的方式进行英语听说强化训练,也可以定期聘请具有丰富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开办讲座或和其他高校的双语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还可以利用组织研讨会、集体备课等方式,交流总结双语教学经验。
(2)聘请国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授课,引进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的留学归国人才开设双语课程。
(3)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置双语专业,或适当增加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课时,加强其外语水平。此种做法虽然短期没有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学生是未来双语教学的主体。[6]
3.因材施教,分流教学
为解决高校生源的地域与学科差异所带来的英语水平的差异对双语教学的影响,应对专业课双语教学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的分流教学方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因材施教。首先,对于资源充足、具备较强实力的专业或课程进行教学试点,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个体差异,逐步摸索适宜的授课过程中的中英文讲述比例,为后来的专业或课程积累经验。其次,也可以在双语教学之前,通过外语水平测试将同一专业或者相近专业学生按成绩分成快慢班,分别采取不同的中英文授课比例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就避免了因学生外语水平不同而导致的教师难以组织课堂教学的问题,也能满足部分学生渴望提高外语水平、接触原版教材和了解国外文化的愿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4.调整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课双语教学应综合考虑专业特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外语水平等方面,调整教学方法,加强互动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还需要时间讲解课程内容,因此,在双语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少数的学生才能实现与教师的互动,无法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避免拘谨、焦虑情绪的出现,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达到学生共同提高的效果。
同时,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师可以通过举行英语学术报告或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等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搜索所需信息,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从而培养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收集能力、英语阅读能力、英语理解能力与英语写作能力。[8]
5.选用合适专业课双语教材
教育部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直接采用英文原版教材。[9]外文原版教材具有语言规范、视野开阔、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等特点。但也有篇幅长、价格高、单位符号与我国现行规范不尽相同等问题。选用专业课双语教材需从以下两种方式入手:一是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授课,同时以中文教材为补充,对比讲解。二是选择采用国内以本国规范为基础的自编英文教材。[10]
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将专业课中的图表、公式等,通过动画、过程演示、局部放大等方式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将课程中重点、难点以及可能会带来听力困难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节省教学实践,提高学习进度。
6.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强学习氛围
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是需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实现的,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创造出一个适宜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持续不断地处于外语学习的氛围中,不至于课上学习课下忘。学校可以在有条件的院系系统性地开设多门双语课程,使学生能够连续性地保持在双语教学的氛围中系统地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可以大量采购外文原版专业图书和期刊供学生借阅。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电教中心、广播站以及网站等媒体,定时播放或提供点播下载各种英语新闻、英语教学节目、英美文化欣赏、欧美电影等,给学生提供随时可以接触英语的环境。学校也可以适时邀请外籍教师和专家进行讲学、科技讲座、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等,举行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对白以及英语短剧等比赛,以优化学生学习环境。双语课程教师也可以在课上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制作英语课件或用英语板书,设计专题讨论和小组学习等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的教学形式,布置英语课后作业和论文以及查阅英文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项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7.制定相关规范政策,科学管理双语教学
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开展最终还是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应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首先,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应在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范围、教学内容和双语的使用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范,给双语教师提供一个参考的范例,并循序渐进地进行。其次,学校应在双语教学的课时量计算、课酬和奖金的发放以及教师的进修与培训、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适度增加双语课程的教学时长,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再次,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把现行的结论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指导学生向综合性、复合性方向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另外,还必须不断地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诸如关于在学习者的哪个阶段以及哪些学科专业可以开展双语教学、有效而具体的班级组织形式、双语之间的嵌入关系、双语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比例、师生交流语言的关系、双语教学的授课标准和授课方式、双语教学的目标考核标准、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等。[11]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与国际教育接轨,双语教学是必经之路。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不断探索,循序渐进,创建出有自己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努力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兆柱,高凌风.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与对策[J].教学研究,
2004,(5):417-419.
[2]梁涓.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56-157.
[3]Jack C.Richards.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盖兴之.双语教育原理[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梁天权,赵翠华,李伟洲,等.材料科学基础双语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89-190.
[6]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2):111-114.
[7]孙征.浅析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途径[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9):65-66.
[8]孟庆元.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点滴谈[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4,(13).
[9]白越.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7,(B03):113-114.
[10]李朝红.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教学目标不同。专科: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讲授是以“够用为度”、“实用为本”。本科: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
职能结构不同。专科:以教学、实践为主要职能。本科:以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服务为主要职能。
知识结构不同。专科:比较侧重“做什么”和“怎么做”,集中于改造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本科:比较侧重“什么”和“为什么”,集中于认识世界的范畴,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实践体系的统一。
学科专业不同。专科:以面向行业或本地区为主,专业覆盖面较窄,数量较少,社会适应性专业。本科:以面向行业,面向大经济区域为主,专业覆盖面较宽,数量较多,社会综合适应性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