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危机管理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教学

第1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技校 酒店 管理 专业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06-02

借着经济全球网络化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酒店业也得到了飞跃的空间,培育一支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酒店从业人员队伍是当今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技校作为培养酒店行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主要培训教育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与素质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对酒店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是就业的必备技能,要在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践实训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一、技校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模式现状分析

纵观国外一些知名的旅游院校,如美国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在酒店人才培养方面堪称一流,“洛桑模式”、“康奈尔模式”更是享誉国际。我国随着旅游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旅游院校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批酒店管理人才,但是依然摆脱不了人才的危机,对他们而言,用工荒仿佛已经成为常态。其中自然也涵盖了有将近70%以上的学生纷纷转型到了其他行业。我曾经对一个37人的毕业班做过调查,毕业一年,还从事本行业的只有2人。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种人才的大面积流失对酒店服务质量的控制和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使酒店为之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代价,甚至已威胁到部分酒店的生存和发展。

二、学校不断培养人才与行业流失率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就业观念偏差

未能正确的认识服务的含义,认为在酒店行业里做服务工作,知识含量低,人格上低人一等,会让人看不起。所以心高气傲,眼高手低。貌似满腹经纶,但是却在现实面前屡屡败北,时间久了,加上职业素养很低,对未来的方向看不清晰,所以频频选择跳槽或者直接转行。

(二)学校的教育与企业脱节

多数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环节缺乏整体规划,相对松散,流于形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以就业能力提升为导向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实现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加强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

在日常的教学中灌输就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协助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主题班会。临近毕业学期,邀请企业的“成功”人士来学校作讲座,用满满的正能量去感染他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更新在校教师的知识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有经营酒店经历,每隔三年五年,学校要求教师回到企业里去,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此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学校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的最前沿。

(三)引进企业人才兼职教学

学校通过各方面引进酒店管理企业的人才,为专业的教学注入新血液。企业人才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行业新的信息,也带来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壮大师资力量。

(四)完善专业的实训基地

专业应配套的设置中餐厅、西餐厅、茶艺室、咖啡馆等必备的实训室,而且要将其充分地利用起来,既是教学场地,又提供用餐与服务 ,我们的学生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角色, 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贴切工作岗位,同时可以提前对岗位的认识。

(五)深化校企合作互动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互通,过程共管,质量互评的培养制度。中职技校可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实现与企业信息的共享,体现技校与企业的对接、与市场的接轨。无论是引进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互动交流,还是与企业签署培养模式订单,都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形式。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思路、培养定位、教学管理环节增设实践环节,向企业输送实习学生,获取更多企业提供的平台,都为校企联合办学提供了基础条件。实践内容越具体、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越高,越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加强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行业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之中,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六)构建学校、酒店、学生、家长共赢的合作机制

学校要加强引导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建立有效激励体制。企业要提高职员的福利待遇,真正做到环境留人,体制留人,待遇留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当人的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有实现自我等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员工有归属感;作为学生,摆正自己的从业心态,不可妄想一蹴而就,有踏实肯干的精神,应从诸多方面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作为家长不要溺爱更不要责备子女,要始终以正能量去灌输、引导,同时更应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督促和鼓励作用。

(七)完善专业实施性教学

1.明确培养目标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和变化,确立动态的管理目标。根据酒店行业需求调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完美结合,使教育理念和方法始终走在酒店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成为本职业生涯中高层酒店的管理人才。

2.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设置弹性学分制,所谓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它自始至终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办学理念,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提供特训和拓展训练。

3.优化教学内容

酒店管理专业以为企业单位输送合格的应用人才为目标,理论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要与单位和社会运行紧密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普遍存在供需矛盾,说明中职技校培养的人才并不完全具备企业所需的操作要求,需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的比重,缩小学生与企业需求的差距。使学生学会理论用于实际的方法和技巧,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持续实现目标和方法的创新。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体现本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办学特色。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学生接收到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最后,使公共课程与专业基础课更好的协调。

4.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会直接的影响课堂的效果,应善于利用各种方法来丰富我们的教学,例如讨论法、表演法,练习法,示范法、案例分析法等。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使用于哈佛大学法学院,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各类院校专业教学中广泛使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与公共关系能力。

5.修改教学计划,突出优化实践方案

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内容以及场地。同时拓展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借鉴国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点,遵循优化的原则,并从培养目标、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水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备设施、办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

四、结语

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的过程,要让学生具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某种层面上也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笔者撰写本文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可以为酒店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推动意义;其次,为学校人才模式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研究思路;再次,提高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增强对酒店管理发展趋势的认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予勤.旅游合作教育机制及其效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2]冯颖.中日旅游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焦爱丽.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高振杰.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效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5]王玉.中国与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6]傅吉新.中国旅游本科课程体系研究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D].辽宁师范大学,2007.

[7]芦丽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 湖南师范大学,2004.

[8]刘粉莲,赵慧,王晓娟,李小明,袁晋锋.“新洛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9]游富相.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10]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02).

第2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1、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本质来看,其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核心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都很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也相对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几乎所有与财经和管理相关的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而这一课程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起到一种铺垫和推进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从理论体系上看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围绕价格理论展开,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为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一学科由消费者、生产者、分配等相关理论构成。而从现代微观经济学发展来看,其发展出许多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这些理论有的互相联系,有的却互相对立。因此在教学过程对不同学派的基本理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不同的鉴别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具体的教学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目前高校中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较为开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鉴别分析,取长补短。其次是微观经济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即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区别。而目前很多教材都在理论背景阐述上较为欠缺,有时会使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介绍不同理论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除此之外,现代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我们所注意到的,在后文中笔者将一一阐述。

2、学生学习需求

大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的求职意向都主要为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对他们寻求工作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都会起到很大作用。从学生素质来看,由于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会招很多文科生,这部分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基本没有问题,很多学生的问题都出现在数学学习上。而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是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需求上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经济学专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时往往会认真听讲,但在课后不会复习。高校的教师授课模式与传统中学授课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学生的预习与复习需求往往难以满足,这也成为高校授课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微课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引进后,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的很多问题。

二、微课相关内容分析

1、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微小的课,即微型课程,最初由美国的学者在2008年提出,在此之前已经有一些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微型课程的相关理念,但微课的最终理论体系成熟在2008年。根据美国的微型课程理念,微型课程就是在联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的核心提炼总结,将教学过程上传到网络之上,帮助学习者构建一个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的核心部分,在适当情况下,教师可以在一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而在社会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微课不仅仅可以在课堂中应用,甚至可以通过不同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播,便于学习者的重复学习。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因此其就具有微型的特点,即教学时间段,内容短小精悍。从我国现代教育模式结构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课堂基本上每节课控制在45分钟左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0分钟。但从微课的基本要求来看,一般的微课时间最长不过二十分钟。有的老教师会对此产生质疑,只有传统课堂一半不到的时间内学生是否真的可以学习到知识。但是根据科学表明,人的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弱。因此二十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看似缩短了教学实践,但这二十分钟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对于学生加强理解知识点以及增强记忆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二十分钟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比较重要或者比较难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看更加具有侧重点。而便利的存储方式可以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拓宽知识的传播面。从微课自身的特质来看,微课资源具有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特征。微课教学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将所有知识一一讲述,而是有针对性的通过对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模块化的资源包,学生和教师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同时微课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活态性,尤其对于微观经济学来说,有时不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环境都有可能对课程的讲述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微课资源进行适当修改,这就说明微课也具有半结构化的特征。

三、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现状

1、发展现状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的理念来源于国外,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我国高校教学中也逐步推广开来。从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在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中一是作为一种实践课程,供学生选修学习。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虽然引进了微课课程教学,但在学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只是作为一种试点型教学模式在学校中开展,学生选修微课课程基本上只是为了体验微课的教学过程,感受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目前很多高校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面,有时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微课教学,通过微课教学中不同的思路和讲解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重难点。

2、存在的问题

微课引进高校之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微课在中国高校之中的发展仍旧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很多教育工作者仍旧认为微课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型教学方式存在,尤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这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知识面较广,内容中的重难点都有很多,很多人甚至学生自己都认为这种看似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果推广开来,很难在课堂上学到所需要的知识。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课在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在视频的录制中,所选取的都是优秀的教师以及重要的课程内容来录制,因此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微课推广存在的最大问题。其次,微课制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视频的录制,而这些视频构成了微课资源的最主要部分。但从目前微课资源储备量来看,很多资源都是很久之前录制,并没有及时的更新。在内容上只有部分重要内容有资源供人们下载,很多学生、教师即使想要使用微课资源,却无法下载使用,因此微课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微课教学模式推广所存在的一大问题。

四、推动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课程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措施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中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文科教学模式正在逐步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但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仍需注意到。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微课的组成整体来看,微课教学模式推广的基础是微课资源的建设。但从国内微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起步相对于国外较晚。而在工商管理管理专业的微观经济学课程中,本身这门课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国外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国内教材在总结吸收国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编纂而成,因此这门课的重难点有很多。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应当培养专门的微课资源建设教师,和相关教育工作者共同构建一个完善而丰富的微课资源平台,将资源平台构建在网络上,供学生、老师等下载学习。其次,微课资源以及微课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互联网,因此应当积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高校在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面临的就是微课资源平台的构建。高校中应当组织专门的人员,搭建适合的网络平台,将微课资源传到网络上,及时更新,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最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需要培养专门的微课人才。很多高校中微课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由本课程的教师直接进行。本课程的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上没有问题,但这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微课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仅由教师的讲解构成,还涉及到很多方面,例如对相关资源的维护更新,尤其是对一些影像资源的制作、编辑等,乃至相关网站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针对这一点,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微课教学团队,将优秀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都纳入其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为高校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第3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作者:张侨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第4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一、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障碍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运用案例来印证理论观点,学生对管理的系统性与实践性缺乏整体认识,不利于提髙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经管类人才技能的需要。

(一)学生主体的现实困境

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因此,要掌握管理学课程的精髓,必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历,而经管类专业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从高中校门直接跨进大学校门的,缺乏企业锻炼的经历,这正是管理学课程授课对象的薄弱之处。

1. 困境之一:企业经营活动的背景知识薄弱

学生从髙中校门直接进人大学校门,缺乏参与企业实际锻炼机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认知匮乏,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原理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很难形成自身对管理活动的认知与技能的需求。在师资方面,由于大学扩招后,各校的专业师资仍显不足,尤其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欠缺,教师授课压力大,很难依据各专业的特色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为此,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管理学课程,学生很少能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

2. 困境之二:学生缺乏必要的企业实践活动

在管理学课中,由于受教学场地与教学方式的限制,学生无法在企业生产现场通过自身感官来获得有关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来获得有关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很难将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很多普通本科学生从未接触过实际生产实践活动,通常对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还仅限于如何运用高中时代的学习方法去熟记课本上的知识点,而不是将管理有关的意识与思维、管理活动的组织运用自己的生活中去,更不知道管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无法将管理的精髓运用于实践中。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必须具备理论性和实践性。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多数青年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期末考核等方面的设计还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教学理念存在误区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中教材知识点、实际进度与教师授课情况相吻合,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认识偏颇:过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管理思维的训练和管理意识培养。在此理念下,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只是在考试前拼命熟记各个知识点,完成期末考核评价之后则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完全抛却脑海之外,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2. 教学内容刻板,缺乏系统整合

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依据管理职能进行安排的,主要围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来进行章节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体系,需要充足的教学时间作保障,而管理学课程教学学时数多在50学时以下,要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就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由于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以课本教材为纲,教师被动选择传统教材,无法有效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考核评价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评价主要是期末考试的“一卷定成绩”,虽然很多院校也在极力推进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比重,但过程考核方式与内容也多偏于课程的理论知识,很少对学生管理方面技能进行客观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试卷作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识记程度,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过程的考核。其结果是难以提高学生管理思维与意识,管理技能也无法学以致用。

4. 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设计,教学方法单一

管理学课程需要结合某一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但在教学中,多数教师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丰富经验,加之受个人知识面与教学科研任务重的影响,很难有精力和时间去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与思路

依据管理学课程自身具有的实践性与基础性的特点,以及人才培养中对管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系统性与整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管理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根据系统工程的思想,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明确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方法、技能考核评价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由于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了解,需要教师突破课本教材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不再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要教会学生树立管理意识与管理思维,将学校课堂、企业现场进行整合,运用企业现场、事例来组织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开放性与共享性结合的原则

开放性与共享性首先体现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考评以及课程考核等,应改变由单一主体(多为授课教师)来实施各项活动的局面,建立起由专任授课队伍、企业管理人员、学校专业督导人员组成的团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效果测评,同时将课程教学设计全案在师生中进行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主体性与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管理思维、管理意识与管理技能提升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为此,教师应改变以往集体式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同时,还应为学生进入企业参观了解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感性认识,从管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兴趣。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立足于“发散思维和开放思维”的培养,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来提升课程的学习效果。

4. 实用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管理理论博大精深,企业管理案例众多,如果没有侧重及针对性,学生难以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出来,不仅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为避免上述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时数来精选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实用性”;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识别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思路

1.体现系统设计思想

系统设计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成功设计的首要任务,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授课对象,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框架体系,从而准确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通过引导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质疑等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1. 体现课程自身特色

管理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管理活动的认识以及管理的功能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该课程的基础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思维。为此,授课教师应有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围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塑造课程特色。

2. 体现项目管理思维

项目管理思维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体现以明确的具体任务为中心,突出该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与达到的教学要求,更多地表现为任务型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事先设定相互衔接、相互关联、依次推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体现过程性考核评价

过程性考核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有效改变过去“一卷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其主要体现在分阶段、分任务、分项目来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考核。过程性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质量全面监控的重要手段,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转变,尤其是要体现项目管理思维。同时,过程性评价也要求教师必须持续性学习,改变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模拟企业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管理学课程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实情,学生对公司及其运营的感性认识欠缺,可以开展模拟企业运营的课程教学模式。一是要依据系统思维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研究企业运营的基本活动',把管理学与其他相关主干课程(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营管理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设计,避免教学内容的冲突与重复。二是要将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组建形式、公司组织架构形式、公司职位分析与职责设计进行有机地结合,将组织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进行综合设计。三是围绕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决策与计划、组织沟通、领导激励、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进行课程教学项目的综合设计。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能力,应以学生为主体,体现项目驱动的教学任务设计,通过项目实践来提升学生的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是项目驱动教学法。该教学法是以学生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载体,由学生扮演不同的企业管理者,组建企业管理团队,模拟企业经营活动。其实质上是一种模拟实践教学法,它可以让学生感知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未来企业工作的情景和可能担任的角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培训技能、积累经验。

二是情景游戏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事先预设的商业游戏和团队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模拟的场景中,去学会管理技巧与方法。如进行瞎子背瘸子游戏,训练学生的沟通配合能力。情景游戏法可以提髙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把实际教学中企业经营的真实情景加以提炼,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要点,形成典型教学案例,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加强学生对于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师注重引导,以便学生更深人地理解管理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学习形式

一是通过模拟企业运营来组织教学活动。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应始终体现“项目管理”思维,以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来驱动教学。在教学组织上,应提倡学生组建企业团队,模拟企业运作,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内外作业、复习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和内容都采取企业形式来进行,营造企业现场氛围,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知能力。

二是形成团队交流与学习氛围。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单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需要给学生施加必要的外部学习压力,通过团队成员的互动交流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如:在课程预习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模拟企业,对其可能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商解决办法,最后再结合教师课堂内容的教学要点进行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给老师进行交流。

三是注重教学实践形式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先去联系有意向的企业或组织,把模拟企业的问题带到实践中去思考,或把参观企业的案例带回课堂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来看,涉及到公司设立、公司章程的制订;公司组织架构;工作岗位分析、工作职责与职权;公司正常运营中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活动以及年度绩效考核等事宜。这些领域单靠某一位教师来进行全程讲解,很难把握这些领域的精髓,为此需要变革过去单一老师授课的传统,由一个专业性的教学团队来进行授课,更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以全面评价为准则,逐步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应充分发挥管理学课程考核的引导与激励作用,树立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组合。评价方式也可用情景处理技巧评价、方案设计水平比较、项目策划与实施效果衡量、经营主题宣传演讲等方式。

第5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既然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科学,便注定了化学的学习绝不能止步于宏观现象,而应能睹著知微,洞悉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引导?W生根据宏观现象探究其微观本质显得尤为必要。不过在教学中会发现,这个过程常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成效。于是很多的课堂教学便将其逐渐压缩、弱化甚至完全取消了,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与其将时间花在这,还不如多做几道题目。而事实上,这个探究微观的过程实在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提升、素质涵养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从探析微观能力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探析微观能力的教学方法。

1 探析微观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发展

宏观物质充满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大自然中形形的物质,扑朔迷离的变化总吸引着人类的眼睛。通过漫长的时间,人类慢慢熟悉了它们的特性,掌握了其中的部分规律,并逐渐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微观模型来对这些特性和规律进行诠释。这个过程就是探析微观的过程,科学上很多的大匠巨擘以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凯库勒根据苯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推测苯的结构模型来解释苯的宏观性质;贝采里乌斯发现酒石酸和葡萄酸、雷酸银和氰酸银、尿素和氰酸铵具有相同的组成却具有不同的性质,提出了同分异构体的概念[1]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宏观物质和现象,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宏观物质的情感,而且在探析微观经历中,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素养[2]、且适用于多种专业、职业,对学生来说,具有普遍的、长远的意义。

2 发展学生探析微观能力的教学策略

2.1 引导全面、客观地观察宏观现象

观察是研究的开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总能为化学课堂教学增色,并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更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化学教学,常将“观察要具有目的性”异化成选择性观察、片面的观察。总是引导学生观察与课堂教学目的直接相关的一部分,其余被一概略去。如镁带的燃烧只关注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的固体,对袅袅升起的白烟、生成的白色固体上有鹅黄色物质视而不见;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只观察到黄色的火焰、淡黄色固体,却对生成物中夹杂有很多白色固体避而不谈等,于是内涵丰富的实验,很多便被flash动画演示所庖代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其实并不应该规定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只要学生对某个现象存疑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主要现象。对于现象观察的恰当做法是:让学生“保持纯净”的头脑[3],不受外来的暗示,全面记录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再对各种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4]。比如上述镁带的燃烧,产生白烟的现象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白烟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什么?氧化镁的密度为3.58g?cm-3,是钢铁的一半,可为什么白烟还会袅袅上升?在课堂主要内容完成后,对这个“次要现象”作深入探讨,就会让学生对镁燃烧放热、热空气上升、氧化镁熔点高,这种条件难以形成大的颗粒,只能形成很细小的粉末等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实验现象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该实验就会变得丰满而有血有肉。从上述讨论中也可以发现,动画演示是不能代替真正的化学实验的。

2.2 增强探究微观本质的意识

就化学学科而言,各种宏观性质或现象背后,总有可以追溯的微观本质。但教学实践发现,即使到了高三,也很少有学生主动对所学到各种性质作微观上的思考,探析微观的意识非常单薄。比如阅读碱金属的密度表:

大多数学生总结出“碱金属的密度会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大”的规律就满足了,细心一点的会发现钾密度反常的现象。但鲜有人会思考:密度增大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钾的密度会反常?有利和不利于钠密度增大的因素各是什么?金属键的强弱对密度有没有影响?如何通过计算进行验证等。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跟着教材亦步亦趋,而要大胆突破教材,努力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各种宏观的性质和现象进行微观探析,特别在高三年级一轮复习阶段尤为如此,努力增加学生微观探析的频率;让学生在微观探析的结果中找到确定性,从而增强探析微观的自信和意识。

2.3 加强对微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中学化学中微观结构的知识涉及面很广,从构成物质的微粒到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到分子的空间结构等等,蜻蜓点水式地涵盖了近现代化学微观领域研究的大多数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教材到练习甚至课堂教学,不期然地都出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局面,即理论和性质,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如果让学生比较NaF和NaCl的熔点,则会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氟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因而NaF的晶格能大于NaCl的晶格能,所以NaF的熔点大于NaCl的熔点。如果将问题变为:常温下NaCl的溶解度为36.6g,而NaF的溶解度仅为4.17g,说明可能的原因。很难有学生从晶格能的角度加以说明,似乎在学生的头脑中,晶格能的概念是针对离子化合物的熔点量身定做的。微观知识的应用方式极为僵化,缺乏灵活性。

其实微观结构的知识常常具有普遍存在的意义,应用僵化,是不能充分理解概念的标志。教学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挖掘,在更广泛的情境中使用相同的微观知识,以训练学生使用知识的灵活性。比如极性与非极性分子的知识,可以用于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大小,熔沸点高低,还可以用于说明不同类型的分子对气体摩尔体积、对密度的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知识不仅可以用于化学键强弱的判断,还可以用于说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说明为什么一氧化碳分子配体的时候总是碳原子做配位原子、说明卤化银溶解性的递变规律等等。

2.4 丰富学生的宏观体验

虽说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与宏观事物常有云泥之别,然而人们建立微观模型时,却总是以宏观事物为基础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探析微观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对宏观物质的作用方式和运动规律体验不够深刻。就连一些最基本的模型,学生可能不能够表达出来,理解也不是很真切的。

简单地如理解金属钠的微观结构及熔化和结晶过程,也存在很多的??题:大量微粒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堆积在一起、这些粒子发生相对滑动依然还能粘聚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情形?温度变化对微观结构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运动速度加快,粒子之间作用力就会被克服?作用力被克服后粒子由聚合变为分散,微粒运动速度减慢后,粒子又重新堆积可能是什么情形?如果有直观的、与之类似的宏观体验对学生理解这个过程无疑是有益的。

对如何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的种种运动规律,早些年笔者也曾为之困扰。后来参观老家的全国抛丸机生产基地,从中获得了启发:用宏观的大小不同的各种被磁化的钢丸做道具,通过它们的运动规律来加强学生的体验,促进他们的理解。比如上述过程的理解:(1)观察一团吸附在一起的钢丸,感受粒子之间的作用力;(2)用力挤压这团钢丸,使其中的钢丸发生相对滑动;(3)将这团钢丸放在一只透明的密闭塑料盒中,由慢到快晃动塑料盒,直到这些钢丸完全散开;(4)速度减慢,直至钢丸重新堆积到一起。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钠的结构和熔化、重新结晶的过程。在中学化学中,强酸制弱酸、物质的电离、萃取、离子化合物导电等知识,都可通过磁化钢丸设计模拟实验来理解。当然宏观现象可以用作微观结构暗示的还很多,只要教师不断地收集、思考,恰如其分地应用,必然对发展学生的探析微观的能力大有裨益。

2.5 经历探究微观的过程

素养与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虽说个体即使有了一定的学习经历,也不一定会形成某种素养,但没有一定时间的相应经历,则很难形成相关素养[5]。探析,是根据宏观现象,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相似或相关联想、查阅资料、探究分析、形成微观模型的过程。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通过较长时间的“孵化”,才能算是经历了探析微观的过程。但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这个过程被压缩渐而以至于萎缩了。

第6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关键词】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现状

【Abstract】Statistics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This paper simply expounded the situa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statistics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elaborated the existed problems in some medical university and presented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in the hope of mak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health management statistics education.

【Key words】Health management statistics;education;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04-02

当前,无论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的监管,还是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等卫生管理工作,都需要统计信息的智力支撑。统计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医学统计学已成为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之一。卫生管理统计为各级卫生机构提供信息价值较高的决策依据,实现管理的精细。高校提高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卫生管理统计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对比了国内外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现状,并详细剖析了国内某高校的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引起各卫生管理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人员的重视,为进行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现状

英、美等国的医学院校中,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往往融合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开展,结合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根据培养的目标和层次不同,实施两阶段的教学,如在大学本科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基础的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基本理论、方法的教学,而在实习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结合不同专业的需求开设高级统计学方法以及应用型统计学方法的教学,其中在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以及卫生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别强化了卫生管理统计学技能与方法的培训。日本的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则更多的集中在大学生的毕业后继续教育过程中,这也和日本的教学管理体制别注重毕业后的职业和继续教育有关。

我国从1948年郭祖超教授编著的《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出版并被当时的教育部定为大学用书算起,在医学院校中开设统计学课程已经有60年的历史。随着学科的发展和医学院校的培养专业层次的不断丰富,医学院校中的统计学教学不断分化为医学统计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管理统计学、教育统计学等分支。特别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设立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后,“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就成为了该专业科研能力方法培养的必然需求。但由于专业培养定位、课程分类等问题,国内大多数院校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上,仍然选择进行基础的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的教学,没有与其他医学专业形成专业的区别性和针对性。

二、某高校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现状

早在1954年国内某高校便由国内卫生统计和医学统计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之一的薛仲三教授在当时招收的卫勤管理干部学员中开设了“卫生统计学”的课程,主要讲授卫生管理统计的基本流程、卫生统计报表的制作以及基础的卫生统计分析方法等。随着卫生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的需求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学生的招收和培养,卫生管理统计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主要讲授卫生事业管理和医院管理中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统计报表的设计制作以及卫生工作调查的方法等,用于培训各级卫勤管理干部。目前,该校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中开设了“卫生管理统计学”的课程。该高校拥有专业的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师队伍以及较为完善的教材讲义,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某高校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学统计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卫生管理统计学在该校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临床医学、麻醉、护理等专业的教学内容相近,教材仍然使用国家的统编的《医学统计学》教材,没有相关卫生管理统计学专门的教学内容设置和实践环节的训炼,没有达到专业化教学的目的。

2、学生对卫生管理中的统计工作缺乏了解。

卫生管理统计工作是卫生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日常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政策的制定及卫生措施的评价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必须了解的重要内容。而目前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课教学中缺乏该部分内容的介绍,在统计学的基础训练模块中也缺少相应教学内容的安排,使得学生对该部分的知识了解甚少,如对医院常用的统计指标、人群常用的健康指标等缺乏了解,影响其毕业后相关工作以及卫生管理科研的顺利开展。

3、学生的卫生管理科研的基本素养缺乏锻炼。

由于卫生管理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区别于医学临床与基础科研的特殊性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学生虽然通过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但是,由于目前公共(卫生)事业本科学生缺少卫生管理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系统训练,导致了其在开展卫生管理科研实践工作中的思路不够清晰,方法选择不够合理。在毕业论文的设计、撰写以及毕业后的管理工作和科研实际中不能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卫生管理统计的科研方法,影响了论文和科研的质量,同时不利于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为了克服当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卫生管理统计学中存在问题,提高教学和专业培养的质量,十分有必要对当前的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

1、建立“双模块”教学模式。

目前,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完全照搬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针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此现状,在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学员进行基础的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训练的同时,应增加卫生管理统计学的教学模块,形成“基础医学统计学训练+卫生管理统计学专业训练”的“双模块专业化卫生管理统计学”教学模式。基础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模式只要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掌握对医学研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卫生管理统计学专业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尝试多元的实践教学形式。

改变传统的教师说教式课程教学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理念,提高学生卫生管理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加强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了解。例如,可尝试案例式教学、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等。案例式教学形式,可通过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实例,介绍卫生管理统计学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PBL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问题为中心,用问题把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在问题讨论、相互激发、协作和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

3、增加软件实习教学。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数据的处理基本都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统计软件的使用使得卫生管理统计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数据的处理变得简单化。卫生事业管理的学生将来开展卫生管理科研实践工作中必然用到统计软件,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统计软件的训练。软件实习的教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数据结合在一起,把一些抽象、难懂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直观的展示出来,培养学生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统计软件方法,不但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也有利于将来管理工作和科研实际中应用卫生管理统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韩丽萍、殷瑞玉,统计学在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2 13(6): 369

2、陈景武、邢建民、陈建红等,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在卫生事业管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管理事业管理 2004 3: 185-186

3、冯忠蕙,从卫生事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看卫生管理统计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统计 1995 12(6): 3

第7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二)创新教研机制

教研机制的创新是提高教研效果、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又一重要措施。然而,从目前学校教研来看,存在“手段落后、模式守旧、效益不高”等特点,甚至有些学校的化学教研工作几乎流于形式。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论指导、活动效益很低。基于此,学会也将创新教研机制作为本学年的另一项工作重点。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第8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1.积极探索构建“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的教研新机制。对于三位一体教研机制创建的实践探索,将以“课堂教学中师生行为”为研究对象、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发挥“讲学评价的传导作用”为着力点,努力提高学校本教研的效果。由于此项工作处于探索阶段,本年度将主要开展如下三项基础性工作:(1)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基于“说课——听课——评课”三位一体教研机制的初步探讨;(3)基于上述教研活动机制的活动实践。本年度拟开展四次的教研活动,探索活动机制、收集活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升。

2.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网络教研的最大优势在于克服时空限制、人人平等参与的优点。本年度拟继续通过“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调研、教学技能比赛等方面情况的网络教研活动,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技能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将利用“龙岩中学化学群”、“初中化学名师教研群”等qq群,拟将开展6-8此的专题网络教研活动。由于网络教研活动在我市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将要求会员积极参与、献计献策,确实发挥网络教研的贡献,发挥其在推进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作用。

对于网络教研工作,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如创建专题网站、创建专题博客、创建专题qq群等),从而做到有序组织、人人参与、确保实效等。

三.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创建优质教育品牌

建设三个工程是学会在上一届年会工作计划中提出来的。根据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工作思路,配合国家、省、市工作规划,将用五年的时间,积极探索三个工程的实施策略,并努力使三个工程的建设取得初步呈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会在三个工程建设中开展了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新的一年里,学会的工作安排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名师培养”工程,我会一方面将继续结合市教育局“红土书香”品牌,倡导名师进一步开展“读教育名著、学教学理论”系列活动,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和教研论文;另一方面,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计划,为名师争取更多的外出学习、学术交流等机会,进一步拓宽名师的视野;再一方面,积极推荐我市优秀会员参在各级各部门组的专题会议上开展学术专题讲座。

2.对于“引领帮扶”工程,学会将结合市教育局、普教室等部门的工作安排,通过名师专业引领、专题讲座、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系列帮扶活动,促进年轻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和我市高中、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合作,通过名师工作室会议,为工作室中的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展示、交流的机会;此外,通过组织年轻教师参与更多的教学比赛活动,通过参与过程的指导、培训和辅导,给予专业上的帮扶。

3.在“资源建设”工程方面,一方面我会将根据相关部门的教研活动(如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征集、教学论文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等),鼓励广大会员积极参与,共同搞好课程资源的开展与建设;另一方面,鼓励会员在各教育网站上开设教育博客,刊载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第三,进一步办好普教室化学组《龙岩中学化学》网络平台,及时刊发调研心得、教研文章、教学素材等。年里,学会将以新课程背景下教研文化创建为抓手、突出教研课题研究和教研机制创新两个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进“名师培养”、“引领帮扶”、“资源建设”三项工程,努力提升会员的教学与教研水平,推进中学化学教学、科研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强学科组建设,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学科教研组是基层的教研组织,学科教研组工作效能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科教学、科研的质量与水平。因此,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创新教研机制、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教研文化,将成为学校教研工作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但从基础调研情况来看,教研组工作存在工作效能不高、管理机制落后、教研水平较低等现状。为此,新一年学会工作将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以教研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创建新型教研文化为目的,切实提高教研组工作效能。

1.认真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认真领会精神,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做好教研组工作长计划、短安排,同时对教研组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整改活动。

2.加强教研组长业务研修培训工作。学会将根据有关相关行政、教研部门的安排,组织教研组长开展相关的研修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研组长的教学、教研与业务管理水平,从而为教研机制创新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3.引领教研组长开展教研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年里,将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组织教研组长对学校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学评价等相关教学常规制度进行反思与研讨,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研管理机制,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提炼与推广。

二、突出两项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

根据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本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创新教研机制”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深入学习、积极研究、先行先试,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深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因其具有规划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推动业务学习、提升研究水平、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课题研究将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长期的教学、教研效益。为此,学会本学年度将深入课题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来抓。

1.进一步开展市级重点课题“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学科子课题“高中化学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之研究”。该课题从属于课堂教学常规机制创新研究的一项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旨在引导老师建立起基于学习取向的课程教学。本年度将在上学年制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课题实施方案,领悟课题实施目标及意义。同时,引导我会会员基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践中如何开展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的探索。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的课题实施原则,引领参与课题实验的会员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提升,深化对学习策略的认识、把握学习策略指导训练方法,最终实现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提升的双赢目标。

2.继续开展“九年级化学单元整体教学”之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教学”从属于教学常规中的教学设计(备课)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两个范畴,试图解决如何开展教学设计、如何从整体性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该课题是基于目前九年级“低效耗时、效率不高”的教学现状提出的,本课题研究旨在研究、揭示教材单元整体性关系,从而为一线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支撑。该课题拟用一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为使本课题研究得到较好的落实,本学年将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的初步实践”、“单元整体教学阶段总结”三次专题研究会议,分别进行理论研讨、实践尝试、阶段小结等相关工作。

各县(市、区)教研室、学校、会员,也应根据各自的计划,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研组建设及教学常规机制创新”这一主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相关工作,从而为创建符合课程改革需求、符合教育改革方向的教研常规与教研机制。

第9篇:危机管理教学范文

1、岗位业务提升化一般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学历一般在中等以上,并且从事的为技术性较强的职业。进行继续教育,他们主要是为了对自身进行知识的更新、提高和补充。在教学内容上,继续教育也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包括较高层次的文化课程的教育,还包括对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本专业最新的科学知识的补给。对学员来说,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为自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储蓄能力,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事业发展中更具有优势。由以上来看,继续教育学习过程有一些普通教育没有的特点,比如实用性、选择性、主动性、自主性等。

2、个人理想现实化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都是参加了工作的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他们的心理、思想和文化方面都发展的比较成熟和完善,相对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稳定的。首先,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的社会理想是明确的,他们通过工作等途径,已经从学校这个象牙塔中走出,将自己融入了社会,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融合在了一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接受继续教育是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理想的途径;其次,这些学生的道德理想较稳定,这将归功于他们的社会经济情况、身体条件、心理水平、文化素质的稳定性;再次,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进行继续教育的专业和方向时,目的更为明确,一般都是从自身的职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出发,即职业理想十分明确。

3、课程的自学化由于继续教育的目标性和方向性较强,所以其课程设置也具有相同的特点。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仅只是按照老师一步步的讲解,依赖着课程一点点学习,相反,他们可以对课程有选择、有目标的学习,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和课程安排,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体系,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样可以对学习内容去粗取精,事半功倍;其次,在具体学习的进程中,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各项学习内容,将学习的进度、学习内容等都能做出有序的安排;再次,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因此学习内容也会相对高深化;第四,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学习,成人在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时候,将不仅仅只是做到对知识的认知,还要将其他的非认知因素加入到学习中,比如价值观、态度和动机等。这种将非认知因素加入到学习中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是需要在学习中形成的,而学校就是这种能力的培育地,即让学生们学会学习。

4、完善人格修养进行继续教育的学生在人格和对事物的认知上都是清晰且独立的,拥有自己的处理事务的方式,在进行选择和抉择的时候有很强的自我特性,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和发展愿望,他们参加继续教育都为的是进行“自我强化”,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教育,提高本身的能力和素养,拥有很强的自我强化的目的和意愿。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够将自我强化的意愿和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令自我强化的内容具有社会意义,将自我强化的个人目的和社会需求结合在一起,避免了自我强化的封闭性和盲目性。

二、继续教育学生管理的特点

根据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制定差异性明显的管理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根本要求的。每一项有人参加的社会活动都需要一个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就是这一要求的现实体现。把激励、计划、控制、领导等具有各自功能的环节有机的综合起来,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和分配,更加成功的实现现实目标。学校的管理中学习是管理的主体,要严格按照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要求安排学习课程和学习计划,尤其是继续教育学生的类型多较杂,必须要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才能够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1、继续教育管理需满足学生的深层次学习要求继续教育学生是在社会上打拼过的,他们对知识的筛选方向更加明确,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实际利益,其需要继续教育学校给他们提供高效的学习方法,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完成学业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能力、办事能力、职业能力、洞察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社会价值意识,继续教育管理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满足学生的此类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真正目标。

2、继续教育管理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近几年社会发展非常快,知识的更新更快,所以再教育是很多人为了不落伍、不被时代淘汰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在职人员再成长的巨大推动力。与自学相比,学习相同的知识和技能,接受继续教育所花费的时间要比自学少的多,并且对人们的作用更为明显。继续教育不仅仅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有创新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这些工作要靠学生管理系统的辅助来达到,通过对教学系统的辅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其创新能力,坚定政治立场,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提升,令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一个人不光拥有个人价值,更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价值。

三、继续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新举措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改变传统继续教育中只重视知识文化教育的片面教育观念,没有良好的思想,全面的知识性人才就不能够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也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施行。有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性,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完善个人之间以及和集体之间关联,服务国家和大众。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较高水平的领导阶层才能是教育管理制度正规化,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和谐相处是高效管理的关键,有创新性和充满活力的管理阶层可以带来更加开放的教育体制,高素质师资给学生带来的是高水平的的知识教育,同时也会积极引导学习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3、规范管理制度正规化管理可以保证责任的细化,针对学校和学生的教育目的,制定有关的管理部门是很有必要的,教务处、后勤集团、成教院、学工部等部门要共同合作,组成有章有法的管理体系,对每一项决定进行自上而下的决策和实践,可以更好的满足继续教学的要求,也是现代化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