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第1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小学 信息技术教师 学科 专业素质

从全国范围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繁杂,他们不但承担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多数教师还要承担诸如课件制作、网络维护、课堂摄像、活动摄影等电教工作,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科专业素质?现有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否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普及,以提高信息素养为目的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必将发生转变,这种变化必将带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变革,而作为课程核心的教师,他们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否满足这一发展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

1.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调查所指的学科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完成其任教课程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之外的电教工作等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我们界定为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几个方面。

2.问卷设计

本调查采用的问卷主要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同时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编制而成,问卷由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五部分组成。其中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指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等;学科专业技能主要指信息加工处理技能、教学媒体设计开发技能、教育装备管理和应用技能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的能力,含信息化学习环境构建的能力、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教学进行研究的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主要指教师自身的信息道德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的职责感的认同。

3.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调查对象为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按统一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把全市各小学按发展较好、一般和欠发展三层进行抽样,抽取各区县共185所小学285名信息技术教师为样本,样本占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数的19.2%。共发放问卷285份,收回285份,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达93.0%。问卷采用现场答卷现场回收方式,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1)男教师人数多于女教师

抽样的信息技术教师中,男教师占55.5%,女教师占44.2%(有2份问卷未注明性别),男女教师之比1.247:1,远高于北京市小学男女教师总体之比的0.21:1[1],也高于全市包括中学在内的信息技术男女教师之比的0.635:1[2]。男教师人数超过女教师也许是由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特殊需要决定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外,多数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以及电教工作,以学校角度看,男教师更适合胜任这样的工作。

(2)教师队伍年轻化

参与调查教师中,25岁以下的教师占12.1%,25-29岁占33.9%,30-39岁的占45.7%,40-49岁占8.2%。由此可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25到40岁之间年龄段居多,约占被调查人数的五分之四。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年轻化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能胜任高强度的工作所决定的,中青年教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和新理念的能力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既满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发展的需要,也利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3)学历基本达到本专科水平

调查发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初始学历以大专以下教师居多,约占50.9%;但通过职后成人高等教育和自考学历提升后达到本专科层次的占92.6%。初始学历为大专以下的教师(不含大专)大多为过去中师毕业,这些教师一般从其他学科转调过来,有从教其他学科的经历,利于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

(4)大多数教师未接受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历教育

根据高校专业与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把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专业归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一致性专业。统计显示,初始学历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师仅占18.7%,而通过后续学历提升并达到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仅占35.3%,仍不一致的占64.7%。这说明近三分之二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是通过进修、培训或自学获得,认为这是一种优势的观点认为,既然教师已在此岗位上工作,就印证了他们能胜任这种工作,那就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但相反的观点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国家级课程,需要教师的专业化,而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中缺少本体性知识,将影响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知识认识和理解的科学性,从而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开设质量和效果。

(5)有近一半的教师未接受过师范教育

在对学历教育中是否曾接受过师范教育的调查显示,50.5%的教师接受过师范教育,而近一半的教师不是来自师范教育专业。通过对现实的了解来看,这些教师主要来自非师范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或其他工科专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近一半的教师条件性知识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课程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和实施,也极易产生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设计而轻学法设计的问题。当然这也说明了许多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依然存在着以电教工作为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为辅的信息技术教师利用观,这对信息技术课程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6)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工作的状况

信息教师工作繁杂,对他们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占总的工作时间之比进行统计后发现,仅有6%的被调查教师只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而非其他工作,47.5%的被调查教师仅用一半的工作时间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工作,一半的时间从事电教等工作。小学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本是常态,但由于大多身兼电教相关工作(现实是有的教师主要工作是电教,教学工作反而是身兼),电教工作任务多、压力大,占用教师们大量的时间,通过观察、访谈也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以至于缺少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使得课程难以达到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该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形象和地位。

2.学科专业素质发展总体情况

(1)将属于学科专业素质的36个题目的教师自评得分进行均值统计和排序,得到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是第15题、第14题、第12题,分别为4.464分、4.400分、4.381分,这些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关系密切,所以得分高;而与课程知识技能关系不密切的但与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内容,得分较低,如第19题,得分2.29分。这样的数据与实现情况相符。目前北京市的多数小学,不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编制网站,所以和它相关的数据库、论坛编制技术等的要求降低,从而削弱了教师们钻研这些技术的积极性,另外多数教师并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他们不足以承担这些技术工作,所以得分偏低。

根据前面拟定的五个方面即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对36项进行归类,计算出平均值并排序,分别为社会责任感与信息道德4.3423、学科专业技能3.823、教学能力3.588、学科专业知识3.468、技术应用能力3.207。数据表明,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基本满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但除了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平均分高于4分(4.3423),其他方向的学科专业素质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学科专业素质发展的差异比较

(1)男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高于女教师,并呈显著差异

将教师按性别对学科专业素质各项进行平均分计算,得到表2的结果。

表2 男女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得分比较

从表中数据看出,除社会责任感和信息道德一项中女教师高于男教师外,其他方面的得分均为男教师高于女教师,但通过对五个方面男女教师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仅在学科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男女教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都为p=0.000

(2)城区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得分高于郊区教师

参加调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城区教师人数占总数的43.3%,郊区教师56.7%,按区域分组对学科专业素质情况的五个方面分别计算,得到表3的结果。

表3 城郊教师学科专业素质平均分

由表看出,城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各方面均高于郊区教师,对五个方面进行城区和郊区独立样本差异T检验表明,除了学科专业知识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四个方面均呈现显著差异(分别为学科专业技能p=0.000

(3)师范教育毕业比非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学科专业素质较高

对来自师范和非师范教育的教师进行比较的结果见表4。

表4 毕业于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教师的

学科专业素质的比较

从表上可见,师范教育毕业的教师各方面得分都高于非师范教育的教师,但进行差异T检验发现,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745,0.406,0.932,0.319,0.437,均>0.05)。

(4)不同学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没有显著差异

被调查教师中,最终学历在大专以下的教师占3.5%,大专27.6%,本科65%,研究生2.1%。对最终学历与学科专业素质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最终学历的教师在学科专业素质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872、0.538、0.287、0.517、0.726)。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结构比较合理。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学历构成比较合理,这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能顺利开设和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2)北京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非信息技术专业,这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教师能否胜任的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来自非计算机、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专业,虽然没有操作使用技术的困难,但也仅限于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如果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发生改变,如增加信息科学、智能机器人、程序设计等,那么教师们的专业背景将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3)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过重。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访谈和观察了解,许多教师忙于学校摄影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网络维护,甚至有的老师还负责学校的广播和复印等,常无暇顾及教学设计,教师明确告诉访谈者,学校领导安排的主要工作是电教而不是信息技术教学,至于怎么上课,自己看着办。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效果,更会影响到课程的生存。

(4)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能够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

(5)男女教师和城郊教师之间在学科专业素质方面还有显著差距。可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城区和远郊学校教师进行互换或交流,建立基于网络支持下的跨区域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协作和发展共同体等等。

――――――――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编(内部资料).北京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

[2] 贾积有,汪琼等.教师信息素养影响的定量分析――以北京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为例.电化教育研究,2008(8).

[3] 胡定荣.教师专业标准的反思.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

[4]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信息化建设,2005(4).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2001(12).

第2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 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探索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方法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 谈谈信息技术在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作用 谈谈新课改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基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数学知识技能与相关信息技术研究 数学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论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 对体育教学中知识、技能、方法的思考 技术推进学习框架下语言技能与信息素养技能的整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知识表述困难的解决方案探究 例谈初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衔接中知识的迁移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的方式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 模式和案例方法研究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谈谈信息技术学科中知识技能与情感道德的整合方法 谈谈信息技术学科中知识技能与情感道德的整合方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重视知识技能的教育外,也要重视情感道德的教育,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健全性格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复兴、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知识技能 情感道德 渗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三维目标之一,由于受分数是学生升学录取的唯一条件的影响,许多学科的不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目标或者是教学计划中虽有提及也是一笔带过,而侧重点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学生在情感、道德等方面知识的欠缺。纵观当前社会的人生百态和相关的新闻报道,我强烈感受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理想与前途等情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在许多人眼中是一门弱势科目,因为它与中考、高考扯不上关系,但正是由于不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它在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方面更具有优越性,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如何把握。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因此信息技术该门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中涉及到较多的软件使用、操作方法和计算机知识,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便把精力放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最终把信息技术课上成一节节的计算机培训课,这是我们教师需要引起注意的。当然,信息技术课有它自身明显的特点,就是操作实践性强。那么,信息技术课如何做到集知识、技能、德育于一身,知识技能如何才能与情感道德更好地整合呢?现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一、关注学生点滴,善于收集学生身边素材,用学生的事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切忌空泛而谈。平时,在班会课中班主任已对学生进行不厌其烦的思想教育,若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还进行“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的话,只能适得其反引来学生的厌恶。我们需要讲究方法,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技巧。对中学生来说,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例更具有教育性、说服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点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关注他们的点点滴滴,敏锐捕捉他们真善美的积极一面,并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等。有了这些整理好的资料,我们在课堂上便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使用,使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word文档中“图文混排”的知识点时,我以学生参加我校“十大校园歌手”比赛时的照片为实例。由于使用的是学生自己的照片,一下子便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边表扬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展现个人多才多艺风采的可佳精神,一边讲解图文混排时组合、环绕方式、叠放次序、格式美化设置方面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按照有关要求制作完成任务。明确教师的要求后,学生们脸上挂着微笑,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比如在学习“班级网站制作”知识时,我把教材中所采用的图片换成学生在我校校运会队列操比赛和各种竞技比赛的图片,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班级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向上、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风发意志。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道德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变动课堂实例,让知识技能与情感道德教育融汇整合。

第3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一、演示教学法的优势

1.直观形象,为教学铺路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幻灯片动画放映效果》一课时,运用演示教学法。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在PPT中为艺术字、图片、文本、表格等对象进行自定义动画效果设置,课时为一节课。从课堂目标和课时要求可知,学生要在40 分钟之内学会幻灯片对象的自定义动画设置。在设计本节课之前,我先制作了一张连贯前几节课内容的《成语故事集》幻灯片,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融会在《成语故事集》里。教学过程中演示《成语故事集》PPT,请学生感受幻灯片动画。演示过程中,学生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哇塞,这么好玩!”“字会转圈圈,还会翻跟斗。”“老师,你是怎么弄得呀?快点告诉我。”学生们的兴趣在演示过程中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再次用演示法教学幻灯片对象的设置步骤。学生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是如何把这些对象变得动起来的。演示之后,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开始了探索之旅。

2.方便高效,提升课堂效率

演示可以使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易于理解。

教师主要任务是:

(1)传授必要的预备知识,唤醒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求知欲望;

(2)利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

(3)通过解释、启发或说明,调控学生的认识过程。

演示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在教学省六年级下册《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认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这一节课的内容复杂,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备课,对教学知识进行扩充。在复习旧知识环节,我用多媒体广播教学系统演示了几张PPT,这几张PPT 都是学生们在往年的学习中曾经见过的,学生们感觉很熟悉,纷纷说:“郑老师,这些PPT 以前都见过了,怎么今天又放给我们看?”我继续出示课题:电子出版物、自动化系统、智能卡的应用,进行下一步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间断地运用演示法进行教学。用几张旧PPT 复习了旧知识,再利用演示法讲授新知,在教学环节与知识的连接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画龙点晴的作用。

3.规范操作,收效事半功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学生要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则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辨别对错的能力相对比较差,而演示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因此,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非常注意操作的方法,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合理,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许多学生眼里,教师就是范本,教师做的一定是对的。在这样的信任下,教师一定要规范演示,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从小就掌握操作计算机的正确方法步骤,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例如,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学会保存文件,每个学生只有一个文件夹,文件都只能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除了可以改变自己文件夹中的文件以外,不能随意改动他人的文件夹。在教学保存路径时,使用演示法进行教学,学生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如何建立和管理属于自己的文件夹。经过学习,学生非常自觉地养成了建立、整理、规范文件的习惯,为学生到高一级学校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演示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第4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一、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内容片面。

(2)评价标准单一。

(3)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

(4)学生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

二、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多元性原则。在过去的评价方式中,一直盛行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一元化现象,要将一元化改为多元化,学生、家长要主动、适时适量参与评价,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促使他们自我反思、自我调控学习过程。

(2)全面性原则。在传统模式中,往往是单凭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应该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应使用“多把尺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各方面应和谐统一,受到同等的重视。

(3)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是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评价,关注的是如何帮助学生预测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认识自身的优势,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一次评价不仅是对前一段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活动的起点、动力和向导。教师要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评价时,应对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充分关注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4)全程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评价活动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能随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对点滴的成绩,他们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一个青年学生来说,哪怕是一句漫不经心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不应该吝惜自己的表扬和鼓励,要善于利用这一有利武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才能,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三、评价的方法

(1)发展性评价法。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技术电子档案,内容包含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记录、学习资源、随笔、作品、评价等。学生在学习记录里如实记录自己课上的学习情况,跟踪记录本人的学习过程,作品集里存放学生每堂课完成的作品,学习随笔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反思,从而培养自我鉴别能力,学习评价用来记录教师、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作品创作的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对作品进一步完善。这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学生能够通过电子档案袋判断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并从中引发反思活动。

(2)测验法。为了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书面测验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极强,上机考核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总结性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测验法适用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评价,测试形式有机考核和书面测试,评价结果在整个信息技术课学习评价中占适当比例。

(3)观察法。本方法适用于老师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考察,是情感目标的一种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可以包括:是否出全勤,有无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喜欢上信息技术课,能否紧跟教师进度,是否能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发现问题,积极思考;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与小组其他同学很好地交流合作;是否爱护机器设备,注意维护机房卫生等。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计入评价结果。

(4)学生自评法。学生自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发现不足,自我改进。自评可以采用反思记录、自我评价量规等形式进行,在自我评价量规中,可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提高情况、是否能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学习态度如何、是否在合作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以总结反思,寻找新的努力放向。

(5)师生互动评价法。当学生完成了某一阶段的任务后,师生共同进行成果展示与讨论活动。本方法注重在评价过程中,将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真实客观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学生自评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成功与不足,以此来改善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学生互评是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学会欣赏他人,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评价能指出学生问题所在及改进建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从而增进师生感情。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既能借鉴他人优点,又能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从而取长补短。评价表需要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设定,在总评得分中,小组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各占适当比例。

同其它课程相比,信息技术课更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合作性的特点。任课教师只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素质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快发展。

作者简介:

第5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如何提升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韦健认为:“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实效?下面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具体策略进行总结。

设计小前奏激起大乐章—— 注重课前的知识梳理和学情分析

课堂教学的生命源自学生对未知的探究。学生的未知是什么?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什么样子?现有的教材又是如何?这是教师在进行设计和教学之前必须明确并深入了解的事情。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明显,使用教材种类很多,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水平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前测,在得到可靠的数据资料之后,为学生建立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结构,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为学生夯实学会学习的基础,关注学生人文修养的提升。

例如,《花中四君子——利用自选图形添加文章插图》一课是海淀区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Word提高部分的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贯通,在自主探究中完成从知识到方法,再到意识的提升。最后,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课并没有局限在只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图文搭配,图文和谐统一”的教学常规上,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图形和文字的关系”。这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在意识层面上有了从正确认识图形和文字的关系到正确处理事物间关系的顺利提升。这些学习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发展将大有裨益。

心理学家布里格斯曾指出,教学设计过程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的,以及为满足这些需求而设计的教学系统的全过程”。“我们作为设计者,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之前,都应首先了解教学对象特点,分析学习者特征,明确学生有何种学习需要,将教师的教基于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努力开发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潜能,采用多种策略激发促进他们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以达到“以学定教”。

例如,《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在以往设计中,通常遵循以下思路:构思规划—分析要素—布置任务—制作作品—展示评价。在此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制作之前的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关注,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会局限于学生制作作品本身。针对学生学过了画图和Word软件,但等待外界刺激的激活以及对学校活动感兴趣的情况,我们确定在设计本课时,重点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大量的生活实例增加学生感知,运用认知支架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转化,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绘制出设计草图,并且利用设计草图,激活学生旧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正因为我们在教学设计与实施开始前,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进行了针对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分析与准备的“前奏”,才会使得我们顺利地谱写生动课堂的“大乐章”。

课堂小细节成就大成功—— 发现教学的细微生成和成功基点

一节课是由诸多小细节构成的,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发现,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微末之处,往往会收获教学的大成功——即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达成目标的大成功。

例如,在《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中的设计构图、激活旧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确定的主题,进行海报构图的规划设计。教师师在出示课件后,请学生在A4纸上画出自己要设计的海报的规划草图。在纸上画草图可以便于学生迅速绘制规划布局草图,促进其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转化。

同时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自己设计绘制的草图。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辅以自己的设计图,顺利激活旧知,展开后续的作品创作。

通过在纸上绘就设计构图这一细节,引领学生回忆,顺利地激活了其原有知识技能、学习经验,从而为后续的海报制作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掌握从设计到制作的一般方法。

过程小聪明汇聚大智慧—— 运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的节奏

因为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预设,课堂教学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跌宕起伏,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调控课堂的能力,即具有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素质之一。而这种看似“小聪明”的能力,实则源自教师日常的积累和设计时的充分预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情况时瞬间判断决定的“小聪明”成就了教师适时调整课堂的起伏、快慢、放收、疏密、动静的“大智慧”。

就地取材:在《花中四君子——利用自选图形添加文章插图》中,在处理教学难点“图形的叠放次序”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把图形“上移一层”或“下移一层”需要的内容还是显示不出来,有的教师在处理时制作了课件演示,但我发现此难点用实物展示更直观、更易理解,即随手拿起桌上的几本不同的教材,进行“叠放次序”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充分预设:在《自定义动画》一课中,教师展示学生前一环节完成的“探索任务”作品,然后请学生谈谈感受:动画效果好不好?为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急于做归纳总结,再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何设置对象的动画效果才算好?学生在回答、讨论问题时,答案可能会只局限于自我或同学的作品展开,但也有可能天马行空、五花八门,所以我在设计时做了充分的预设,把可能涉及的情况均做准备,这就避免学生的遗漏或教师的仓促紧张。正是充分的预设,使得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课堂小情境连接大生活—— 设置教学情境赋予生活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学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使教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得以提升,成为终身知识,使所有的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不但源于生活,而且服务于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观察、描述、感悟、理解生活世界。

例如,在《拉伸和扭曲》一课中,由于学生对“拉伸和扭曲”的灵活应用存在困难,选择什么样的载体让学生突破难点呢?操场上学生的影子让我灵机一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活动:请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到操场活动,观察阳光下自己和伙伴的影子有什么特点。在上课时教师先展示拍摄照片:学生在操场阳光下早、中、晚的影子。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活动时的观察回答影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并尝试回答:影子和光源的位置相反、物体影子与物体相比是有一些变形的、物体影子和物体是相连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影子的变化,得以顺利实现生活到课堂的转变,为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记录影子,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点滴小尊重展现大关怀—— 尊重个体差异设置分层任务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以学定教的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由于遗传、家庭、教育和社会等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互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才可能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信息技术课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的个体差异会表现得非常突出。

我们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只要课堂上充分尊重各有所长的学生,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分层分类,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就可以促进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上得以提高,并获得适合自身的正确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在课堂别是分层任务练习环节,将这种人文关怀予以传达。

例如,在《直线和曲线》一课中,我们针对学生情况设计了分层练习:

练习一:为作品中的小鱼添加上美丽的外衣和其他鱼朋友。(全体学生)

练:请利用所学画图知识将作品补充完整。(出示:“他们是谁?”提示)(部分学生)

练习三:利用所学知识,为自己或身边的同学绘制简单的画像。(出示 “爸爸的画像”参考)(少数学生)

勇敢小尝试促进大进步—— 营造丰富创新的学会学习平台

教学论中对学会学习的阐释:“‘会学’要求学生去主动猎取,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必要的知识,而且要求他们对已学知识具备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和系统化能力,并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更注重于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学会”的着眼点往往只是获取现时的知识,而“会学”则是更多地瞄准未知的知识。“反思力和自我调控——培养“会学习学生”的根本;学习方法的掌握和驾驭——培养“会学习学生”的前提;学习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培养“会学习学生”的基础。”我们的研究以此作为目标,始终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贯穿始终,不断地做出尝试,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例如,在《用文字处理软件设计版面——设计海报》一课中,努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体现在:(1)在经过大量的实例图片感知后,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确定海报主题(第一次的资源选择);(2)利用教师提供的大量资源,进行第二次资源选择后,进行海报制作;(3)为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学生们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体验制作的一般方法,灵活驾驭掌握的只是方法;(4)在制作海报以及展示评价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面临自身的情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控,从而为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在研究中深深体会到:在信息技术评价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提倡评价目标、评价方法、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环节我们所做的尝试同样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研究发现并尝试总结:学生的发展不是单一方向的前行,而是以一个立体的人在三维空间的发展,因而我们的评价应该围绕教学目标中相互联系、渗透的三个维度展开,应该成为一个三维的立体评价体系,而不是一条直线上的简单量化。这样就需要教师运用观察、调查、访谈、评语等形式来进行评价研究,密切关注学生在这两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积累过程。同时学生方法、意识方面变化发展也绝对不是在一节课中全能体现出来的,它们分散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更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学法指导和鼓励,对学生进行连续的方法培养和意识渗透,以多种形式时刻关注学生在方法、意识方面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学生在期末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实现方法和意识方面的飞跃,从而促进学生的真正发展,为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奠定基础。

第6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信息技术课程 提高 教学质量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各个领域中发展最突出的一个领域。在小学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是在用信息技术带动教育改革,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校园的可设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一线教师作为连接国家目标和课程受众的纽带,是教学质量的直接负责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问题,我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信息技术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课程重视度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信息技术作为近年来人们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国家对其的重视也日益凸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进入了各个小学校园。但是校领导和信息技术教师却没有给课程相应的重视度,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沦为副课、学生的玩耍课。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跟传统课程语文、数学一样是基础课程,它们的地位是一样的,不应该有什么主次之分,教师重视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一旦教师都不重视,课程在学生眼中也就会成为休闲玩耍课。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学科观,给信息技术课程以应有重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关键。

2.兴趣教学、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是众所周知的,新兴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加注重的是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太实用了,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此介绍几种适用于信息课程教学的方法。

(1)教师、学生交流共同进步。沟通交流是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交流会,教师间能够交流各自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灵感。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不定期地开设讨论课,同学间可以自己主动相互交流,也可以和教师交流,这样不仅能增进同学间的友情,而且可以互补不足,共同进步。

(2)兴趣教学。小学生处于自主学习能力、控制能力都不强的时期,教学时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以教具体的画图工具为例,在兴趣教学中我先给学生看时下流行的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等。播放完动画片,我用画图工具画出一些画面中比较深入人心的卡通形象。然后进一步讲解画图步骤,让学生了解只要他们学习好了画图工具,自己也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而联系打字软件的时候我先让学生玩打字游戏。这样比传统死板的照本宣科的教授画图步骤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传统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3)合作学习。新课改要求把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和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教师不是一对一地教学,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共同进步,也是教师的目标之一。我认为合作学习是其解决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组,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整体提高。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有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每个小组推举一个组长,组长负责管理鼓励各个同学,并可以直接和教师对话,反映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因材施教。若没有合理管理过程,合作教学就会变成表面工作,不仅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可能影响教学效果。

3.结合实例,深度剖析

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比较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我是打字王

教学目标:掌握正确的打字指法,具体掌握拼音打字中各字母在键盘上的位置。通过打字游戏让学生初步掌握打字方法。

任务描述:将全班学生分为每4人一个小组,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1)为学生计算机安装有趣的打字游戏;(2)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分组。

教师活动:(1)提出任务要求;(2)打字游戏开始,为各组计时;(3)表扬任务完成最快的小组;(4)总结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参与打字游戏。同学间相互配合,必要时可提供帮助。

案例点评及说明:

打字练习是一个特别普通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着键盘敲出字母来就可以,一般来说,在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普遍兴趣不高,很快就会觉得这是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在本案例中,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分小组打字比赛,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另外,有了竞争机制,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在自己独立完成打字相关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基础差、动作慢的学生还可以在组内寻求帮助。这个案例,既有独立的学习,又有合作的活动。值得说明的是在这个课程中,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兴趣一直高涨,在后来的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后,受表扬的学生不骄傲,还主动表示要帮助较慢的小组。兴趣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课程,而小学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是新开的课程,与其他传统的学科比起来可能显得比较年轻,但是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这些都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课改中对教师学生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再守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但是如果教师因循守旧,还用传统的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来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是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多跟学生沟通,研究新的、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义兵.信息技术教师素养、结构与形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第7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支架式教学 自主性 策略

长期以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单一,往往落入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窠臼,学生操作能力不足,教学成效难以提升。笔者认为,教师简化了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并将其视为单纯的技术传授,进而导致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行为过于狭隘是造成此类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超越这样的低层次教学,本文主要探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几点策略。

一、什么是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教W模式,囊括了情境导入、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合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等一系列环节,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落实这些程序,教学流程设计也就自然形成。此外,支架式教学又可视为一种教学理念,其要求教师在教师过程中发出挑战性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适当和适量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情境导入。教师负责创设课堂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之关注所学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好奇心,并据此提出富有针对性的问题,由不同的学生参与解答,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培养其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引导探索。所谓引导探索实质上是搭建“脚手架”,教师利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首先应引导学生走入正确的学习方向,然后结合教材知识来创建知识概念框架,并要求学生逐步予以补充完善,要求学生逐步予以补充完善,最后引导学生逐步融入问题情境中。应注意在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分析,随着其问题应对能力的增强,应渐次降低指导次数。

3.独立探索。该环节可视为“支架”拆除环节,要求学生尝试独立探究并解决问题。初期学生遇到无法逾越的难题时,教师可予以相应提示和指导。随着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应逐渐减少指导次数。该环节的特点与引导探索有一定相似,其对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较为有利,便于学生个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合作学习。完成独立探索环节后,教师指导各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结合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设定规则,要求明确分工、设定不同岗位和角色,由各个成员轮流担当,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5.效果评价。评价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教师应注意强调小组成员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确保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有效而全面的反馈,同时也要考虑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潜力因素。

三、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呢?笔者以《帧和逐帧动画》为例,分析了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展示课件案例,引入知识,创设情境。本节课开始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手绘动画视频的课件案例:一位帅气的大侠持枪打出一颗子弹并穿过人群,最终击穿气球的过程。视频长约59秒,笔者利用该视频实现了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对逐帧动画的现实模板以及原理展开思考,进一步展开课堂教学与教材重点。

2.讲解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笔者结合导入的案例,提出了如下问题:QQ表情的动画与案例中所演示的一样吗?这是怎样实现的?利用对比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使之转移注意力,开始思考动画的实现这一难点。

3.任务布置,独立探索。介绍一部分网络素材,指导学生学会搜索并获取网络素材,在完成演示作品的基础上尝试独立搜集完成特定作品所需的必要元素。在这一环节,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开展自主探索,实现了对概念理论知识的内化,认知强度明显提升。

4.小组合作制作作品。学生结合已掌握的关于逐帧动画的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并根据新知识开展作品创作。在此过程中可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开展讨论和制作,教师则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5.效果评价。教师应结合学生在整节课上学习状态表现来归纳总结制作作品时存在的问题,并就《帧和逐帧动画》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再次做出强调,就小组协作和独立制作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予以点评,给出继续创新发展的意见。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理念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停了新的可执行方法,有利于落实现代教育观念,真正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将不断被发掘出来,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 吴玉莲. 微课程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以“上海浦东XXX初级中学”为例[D]. 上海师范大学,2013.

[2] 付兰敏.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张福高.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素养培养活动策略的实践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0.

第8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摘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关键词】信息技术 任务驱动 设计 建构主义

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操作法、演示法、边讲边练等教学方法。很多教学中只重视操作或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应用。计算机课堂教学应该采取以重自主、重环境、重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重自主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重环境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和相互交流的氛围;重实践就是要强调学生多动手,多上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自去探索,去体会;重创新则是指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独特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抓住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个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

一、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独立探索及协作精神。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提出任务

任务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把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种:

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去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初中学生的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照猫画虎”。

第二种形式是任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如:在讲发送电子邮件时,就可以设计一个“给上课老师发邮件”的任务,在任务中“给教师发邮件”这是确定的内容,而邮件的具体内容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中间教学阶段。

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去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作品设计和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

(2)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问题解决

问题提出之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新问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索得出。

(4)完成任务

问题及解决方案讲座清楚,下面的事情就是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

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5)检验任务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由我亲自检查是否符合要求,达到要求在记分册上做记录,这是我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最深的一点,要想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益,必须把好上机这一关,必须对学生的上机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我们也是可以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奖励小红花,盖印章等。

(6)自由活动

我们教学的宗旨之一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每次

的任务不宜安排的太满太重,应该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并在时间上能留有一定的余地为准,争取每节课都给学生留一点“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段时间用来干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使用其它一些软件,当然也允许玩游戏,不过所玩的游戏是由教师提供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合理组织课堂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创设情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学习任务的必要性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完成任务的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营造自我学习、探索、协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入课前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思考和学习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2、指导分析,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3、强化实践,解决任务。通过实践探索,协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过程,训练思维策略,提高思维能力,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点拨评析,扩展细化。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的作业、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从而使知识、能力与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构 建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47-02

收稿日期:2006-09-20

作者简介:丁颢(1974-),男,云南昭通人,讲师,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研究;胡发稳(1978-),男,云南曲靖人,教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辅 导 研究;付永梅(1977-),女,云南昭通人,财务人员,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为教学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学习课题进行探究、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一、问题界定

指导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或学长)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学习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自由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

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建议者 和帮助者,并由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其理论 假设 是: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着真诚、信任 、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其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 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课堂中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的、真诚的、开放 的、相互支持的,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想法,自己引导个人的思想、情绪,自然地显 示症结所在的情绪因素,并自己调整这种情绪的变化和决定变化的方向,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与行为。在此模式支撑下的学习具有四大要素:其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其二,学习是由学生自我发起 的,即使在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时,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是来自内部的 ,即是学生自发的;其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 生变化;其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很清楚的某些方面。

二、“指导性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1.学习目标分析(行为目标)

(1)确定目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如提供必要的设备、资料、场地等。

(2)建立目标:建立座谈、交流日程安排表;确定交流步骤;确定或选取咨询对象;进行问 题咨询,答问解疑;施行有梯队性的结构化的谈话形式;进行信息收集;决定问题类型;提 取出典型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归类。

(3)提炼目标:去粗取精,进行有针对性、代表性的讲解。

(4)排列目标:抓关键目标。

(5)再次提炼目标:对目标进行再筛选,去伪存真。

(6)确定目标:找到适合当时对象的合理化的学习目标。这主要考虑到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 的 个体,是发展变化中的个体,教学这项年复一年的创造性的活动艺术,要求与时俱进。这样 就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留有回旋余地,要留给教师一片创造的空间。

2.教学目标分析

(1)教学模式的设计。

(2)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实施。

1)理论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

2)实践上,注重操作过程及其制作结果的考查。

(3)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的建构框架: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教学法”(如图)。

说明:在分水平训练中,其主要依据是①学生;②教学内容本身。在分梯度练习中,主要考 虑练习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提升性。在引进竞争机制当中,要充分贯穿“因材施教”的原则 。

(4)教学侧重点:其一,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其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三,重视 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其四,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三、考查与评价模式探讨

1.形成性评价的考查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资料收集与调整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课题探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在总结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与表达能力。

2.终结性评价的考查(可答辩)

(1)内容上,考查课题设计的全面性与分析的正确性。

(2)方法上,考查方法运用的科学性与资料收集的多源性。

(3)界面与结构上,考查结构的规范性与界面的合理性、交互性。

(4)构思上,考查是否具有独创性(创造性)。

3.具体操行评定法

(1)笔试+大作业。

(2)基础测试+提升测试;评语集考查+系统开发。

4.指标评定法

(1)学习目标方面。首先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学习的互补性。1)重视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其次是着眼于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1)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根本标准的,愈是能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2)学习目标越是具有根本性、普遍性(一般性),就越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3)更突出的还表现在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方面。首先要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 经历为基础的。1)在教师方面,要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2)在学生方面,要注重学以致用,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 实际问题;3)学习的具体内容可因人而异,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内加以选择与取舍 。其次,要注意体现出信息技术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的相对性,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 灵活处理与把握。如: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 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络进行数据处理,或选择设置网络防火墙等内容的探究,只要能达 到学习目标,其选择都是合理的、合格的。

(3)学习策略方面。首先要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 社会、书本 与实际、人与自然的桥梁,它并非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而是通过学 生的多感官总体参与完成的对现实的感受和认知。1)促成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2)充分利 用学生情感发展和新情感获得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其学习过程与方法的 认识。其次,在指导性学习中,要通盘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1)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确 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资料查询、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 、交流学习成果等;2)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与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 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3)自主安排非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如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展开小组协作完成某一技术难点与要素等。

(4)学习结果的处理与评价方面。首先要考虑它是否引起学生认知行为上的明显变化;其次,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结果的过程性和完整性特点,据不同能力要素对结果进行分类:阶段性结果、分支性结果(某一知识点)、反馈体结果(作为总结果的预测源)、现实体结果(最后成型的结果)等等。

5.评价模式采用的依据及原则

(1)依据:①学分制;②学生综合量化考评体系(德30%+智50%+体20%)。

(2)原则:其一,是发展性原则。即学生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破除“为评价而评价”的陈腐观念,反对站在学生对立面进行评价。其二,是全面性原则。即评价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全面地反映教育目标,充分运用多种评价工具。其三,是明确性原则。即评价的目的要明确,评价的要求也要明确,只有目的要求都明确了,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其四,是过程性原则。即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要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苏]л•B•赞可夫.教学论与生活[M].俞翔辉,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 01.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美]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1983.

[9]Smith,B•0.Teaching:Definitions,in Husen,T•& Postlethwaite, T•N•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research Studies,Vol•9,1985.

[10][美]Michael Halvorson.希望图书创作室,译.Microsoft Visual Basic6 .0 Professional Step by Step,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