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热带雨林的雨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亚马逊 热带雨林 危机 策略
引言:亚马逊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在地球上已存在至少5500万年。亚马逊热带雨林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态环境纷繁复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好。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们的厚爱,这片古老的土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一. 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重要地位及功能
亚马逊热带雨林大约形成于3400万年前的始新纪时期,是人类的珍贵财产。从我们的日常用品到医疗卫生领域都有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身影。同时,亚马逊热带雨林拥有着无可比拟的生物多样性,被称为“生物科学家的天堂”。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每年吞噬全球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CO2)的同时制造了大量的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正如沃格特(Vogt.R.C)曾在他的探秘热带雨林一书中说,“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人类社会的瑰宝,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命的能量”。
1. 生物多样性
美国的生物科学杂志《科学》曾指出,“亚马逊雨林内有250万种昆虫、数以万计的植物品种、以及2000种雀鸟和哺乳动物,对人类研究生命的起源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这片被称为“生物科学家天堂”的广阔森林以它独特的气候特征吸引了亿万前来定居,其中绝大部分物种在地球的其它地方已经濒临灭绝。同时它储藏这无限多样的遗传基因,和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据美国《生物控制》杂志统计,“百年来,生物科学家从亚马逊的427中哺乳动物的DNA中提取了23种与人类相似的DNA,从而为探索人类的起源做出重大的贡献”。
2. “地球之肺”
一片森林,一个公园或一块草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亚马逊热带雨林占据着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时时刻刻都在维持着地球这个巨大生态系统的平衡。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另外,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和滞留大量的降水,从而维持着地下水资源。亚马逊热带雨林保护着人类不受沙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亚马逊热带雨林又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时刻在吞噬全球工业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制造着大量的氧气,发挥着“地球之肺”的重要功能。
3. 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亚马逊热带雨林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很多的食物都来源于亚马逊热带雨林。比如,人们熟知的香蕉,橘子和菠萝等水果就是来源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然后被人大规模的种植。没有亚马逊热带雨林,我们的生活将缺少很多色彩。不仅仅很多的食物,热带雨林在医疗卫生领域同样有着巨大贡献。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多种植物可以提取出一些珍贵的药品,从而至于很多疾病。比如,治疗“疟疾”的良药来自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一种植物提取液;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可以从一种生长在亚马逊热带雨林叫长春花的植物中提取出,并具有良好的药效。
二. 热带雨林所面临的危机现状及分析
1. 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危机现状
人类意识到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宝贵,却没有因此而得到人类的厚爱。富有成了罪孽,金子吸引来了贪婪的目光,宝库招来的却是掠夺者。从16世纪起,开始了亚马逊的灾难史—人们开始毫不节制地开发森林。1970年,巴西总统为了解决东北部的贫困问题,又做出了一个可悲的决策:开发亚马逊地区的热带雨林。这一决策使该地区每年约有数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研究所(IBAM)的2011年度亚马逊热带雨林保护计划指出,“由于人为因素,从2003年8月道2010年的8月,巴西亚马逊地区的热带雨林减少了约20万平方公里,接近10个巴尔巴尼亚的国土面积,而与400年前相比,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面积整整减少了一半”。 同年,巴西环境部长玛丽娜席尔瓦在世界雨林保护大会上呼吁,“人类应该积极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当前雨林的减少速度相当于每分钟6个足球场大”。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统计数字并没有让人类警醒,为了向大自然要粮,人们继续使用着各类手段和工具,夺林造田,想大森林要土地。在垦荒过程中,人们把重型拖拉机开进亚马逊森林,把树木砍倒,再放火焚烧,这些开荒种田方式耗尽了土地的养分,使这片曾经的沃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并且,巴西目前依然有人大量砍伐亚马逊热带雨林并加工出口,据马来西亚的《木材工业》 (《MASKAYU》)2011年第七期报道:“巴西2010年木材出口额为21.819亿美元,其中热带雨林木材占了40%的份额”。据巴西政府统计,每天外国的的木材公司平均砍伐森林一百万棵,数以万计的热带雨林被当做商品的消耗,人们在无节制的挥霍着宝贵的财富。2011年,据环保专家统计,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如今加速全球变暖的步伐,并且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亚马逊热带雨林所面临的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难以承受的恶果。
2. 砍伐热带雨林的危机分析及其恶果
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资源范围内德环境恶化。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2002年,丹奈普斯戴德博士发表的热带雨林实验报告中称,“由于近年来持续的无节制砍伐,亚马逊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如果持续下去的话,最终雨林可能会变成干旱的大草原;情况恶劣的话,雨林甚至会变成沙漠”。当今全球温室效应愈加的严重,两级冰川面临着消融的压力。而如今,亚马逊雨林的破坏导致这个危机正逐渐加深。同时,热带雨林有着如同抽水机的功能,能够调节大气中的水分,并且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吸收滞留大量的降水。但是近来年,热带雨林的过渡砍伐已经使土壤侵蚀、土质沙化并引起水土流失。据统计,在巴西由于森林遭到破坏,1925年到1999年间爆发了5300次较大的泥石流,293次滑坡,直接死亡人数达6.4万人。根据美国地质学杂志地质学(Geology)分析,“如果继续无节制的破坏亚马逊热带雨林,到2020年,亚马逊热带雨林将达到退化的临界点,水土流失将达到最强级别,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将会更加频繁,并且每年将有超过0.3万平方公里土地的20厘米厚的表土被冲入大海”。热带雨林的破坏不仅带来环境的危机,同时人类将会失去亚马逊热带雨林这个巨大的基因库。地球上约1000万个物种中,有200—400万种都生存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在亚马逊流域这仅仅0.08平方公里左右的取样土地上,就可以得到4.2万个昆虫种类。据统计,亚马逊热带雨林中每平方公里不同种类的植物达1200多种,地球上动植物的1/5都生长在这里。由于热带雨林的砍伐,这里每天都至少消失一个物种。根据美国科学探索杂志的预测,“随着热带雨林的减少,十年后,至少将有50—80万种动物灭绝”。人类将失去最珍贵的财富—基因库。进一步讲,热带雨林有着存储地下水资源的功能,近来年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砍伐已经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并且在一些地区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这些恶果将逐步影响全世界人类的生活与健康。
三. 应对措施和前景
热带雨林减少主要是由于烧荒耕作、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和森林火灾,一次次的自然灾害和当前世界面临的严峻生态危机惊醒了无知的人们,各国开始关注亚马逊热带雨林,并针对热带雨林的危机提出了一些列的应对措施,其中可行性较强的方案是:碳交易市场和建立健全的政府监督机制。
1. 碳交易拯救危机中的亚马逊
2011年,美国《科学》杂志提出,“全球碳市场在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方面可以扮演关键角色,完善的以碳市场为金融支撑计划可以避免亚马逊面临糟糕的结果,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效益”。碳交易这个提议起源于2008年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会议提出,“富裕国家不能或不愿意减少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他们可以从发展中国家那里购买”。在巴西,大量砍伐热带雨林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创造经济收入。如今,交易买卖只允许在重新造林上使用,如果全球碳交易能够在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保护上实施,此举必然能大幅度的减慢热带雨林的毁坏。如今在碳市场,以2011年世界碳交易的价格来算,减缓雨林退化速度的10%就能产生22亿美元到13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这部分资金能够继续用于国家环保,保护和修复热带雨林,创造出良好的循环环境。此方案不仅能有效地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并可以提高当地保护雨林的积极性,形成长远稳定的保护效应。
2. 健全的政府机制保护热带雨林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先后颁布的多项关于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国际发展规划中要对自然环境遗产进行妥善保护,以保证、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环境质量,造福子孙万代。2011年,巴西亚马逊研究所提出了“REED机制”,其中REED是英文“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缩写。REED机制体现了巴西政府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决心,并且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上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减少雨林的砍伐可以极大程度的减少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在各国政府的健全机制的监督下,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破坏将极大程度的得到控制。其次亚马逊地区的各国政府应该建立环境意外事件的应急系统。森林火灾一直以来都是热带雨林的杀手,建立健全的意外事件处理机制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全力救援,把事故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同时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宣传机制,使亚马逊地区居民意识到危机和保护的措施方法,形成良好的保护机制。
只要当前各国政府认真采取一系列措施并加强对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保护,这片古老的森林的危机将逐步解除。亚马逊热带雨林是人类的财富,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将来积极的保护下,亚马逊热带雨林必然将成为人类生存的保护神。 参考文献:
[1] Albert H, MASKAYU, Kuala Lumpur, odonata Publishing Company, 2011, pp4
[2] George E. Heimpel, Geology: Analysis of Amazon, Dandy Press, 2009, pp49
[3] Lake George, Science: Amazon Rainforest Destruction, New York, Green Tree Press, 2011, pp. 23
[4] T. S. Bellows, Biological Control: The Gift, Boston, The Lion Press, 2010, pp31
[5] Vogt.R.C, Journeying into Rain Forests, Potterville: Amon Press, 1995, pp.127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119―01
一、通过南北半球和所属温度带判断
第一步 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最高气温月份判断:6月、7月、8月三个月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2月、1月、2月三个月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 判断所属温度带
根据最冷(热)月均温判断:最冷月均温>15℃,为热带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最热月均温
第三步 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
根据年降水量及其年内分配情况: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2 000毫米,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 000毫米;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750~1 000毫米、热带季风气候1 500~2 000毫米,亚热带季风气候>800毫米,温带大陆性气候
二、通过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差异区分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以及印度南部,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侵,使得本区尽管纬度相对较高,但冬半年气温相对较高。
(2)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在干燥的东北季风控制下,冬季降水稀少,气温是全年最凉爽的时刻,一般平均湿度比较常落在50~75%之间,此为干凉旱季。夏半年,随着太阳已经开始直射北半球加温,是一年中最热的半年,在西南季风来临后,容易生成种种滞留锋,常有海洋生成的热带气旋来袭,以及午后热对流产生的雷阵雨,雨量明显增多且不r有暴雨的出现,此时的平均湿度一般落在75~100%中间,令人觉得潮湿闷热难耐,此为湿热雨季。
(3)季风显著,旱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雨季时南半球副高发出来的西南季风汇入塔尔低压。
(4)盛行热带气旋。与“夏季风”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是本气候的典型区域,也是主要区域。但两者间的季节起止时间有所不同:印度半岛通常6―9月为雨季,10月―次年5月为旱季。旱季后期(4―5月)天气酷热,最高气温常高达40℃以上。雨季雨水旺盛,常造成洪灾。中南半岛通常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4或5月为最热月,最高温一般在38―40℃之间。雨季期间多对流雨及台风雨,常电闪雷鸣,暴雨成灾,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2.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一般在南纬、北纬10度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高温,长夏无冬,干湿季分明是它的突出特点。它终年气温很高,有些地方甚至比热带雨林地区还热。但降雨却集中在一年的4~6个月内,成为湿季;另外4~5个月几乎滴雨不下,成为干季。
3.两者的区别
(1)全年降水总量: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1500毫米~20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750毫米~1000毫米。
(2)雨季: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为5月~10月,且干、湿季明显。
(3)降水过程: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4)降水的集中程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季节变化大。
(5)成因: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6)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10度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度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7)景观:热带草原气候在旱季时草原枯黄,景观类似热带沙漠;热带季风气候在旱季仍有一些常绿的植物存在,干旱不太显著。
(8)最少月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乔木;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出现为零的月份,所以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三、按图区分
1. 不是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原因的是( )
A.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B. 海拔高,气候寒冷,其境内的大部分地区的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
C. 便于西气东输管道、青藏铁路经过该省
D.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取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对黄土丘陵区坡度在25°以上的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不开辟为梯田,主要原因是( )
A. 不能扩大耕地面积 B. 不利于保持水土
C. 不适合农作物生长 D. 农业投入大于产出
3. 青海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巨大的直接生态效益是( )
A. 大大增加青海省的降雨量
B. 有利于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水源保护
C. 政府通过兑现钱粮补贴,使农牧民的基本口粮得到保障
D. 提高了林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读黄河三角洲造陆速率与年降水量(实线)和植树种草面积(虚线)的关系图,回答4~5题。
4. 黄河三角洲侵蚀和堆积平衡的临界值约为( )
A. 年降水量约为320~34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1300~1350平方千米
B. 年降水量约为430~45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550~580平方千米
C. 年降水量约为550~580毫米,植树种草面积约为430~450平方千米
D. 无法估量
5. 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增长主要与下列哪一地区的植树种草的面积有关( )
A. 山东境内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太行山区
读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范围图,回答6~7题。
6. 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b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 ②毁林开荒,粗放耕作 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④处于西南季风区,降水多且雨季集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a地区沙尘暴的是( )
A. 加强天气预报 B. 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 发展耐旱农作物 D. 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读图回答8~9题。
8. 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 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B. 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 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9.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 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 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 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 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我国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利用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的。结合下图,完成10~11题。
10. 图中所示地区的气候与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相比,不同之处是( )
A. 全年高温 B. 充足的热量
C. 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 D. 有明显的旱季
11. 图中雨林生态农业主要充分利用了( )
A. 生物资源 B. 光照资源
C. 水资源 D. 土地资源
12.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我国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的降水分布及局部景观示意图。
材料二 兰州东南部的定西人因地制宜总结形成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种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围裙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的治理开发模式。
(1)甲、乙两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由东向西递变,主要是由_________因素造成的。
(2)黄河在B处径流量比A处小的原因是什么?
(3)试分析定西人的治理开发模式带来的生态效益。
(4)C地区范围内荒漠化范围在扩大,其人为原因主要是什么?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流域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22. 4亿吨,因此长江有变成另一条“黄河”的危险。为了改变这一面貌,国家从1989年起,大力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全面治理长江流域。……“千湖之省”湖北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千米,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目前湖北省大于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已减少到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58%以上。
材料二
(1)分析湖北省湖泊面积减少会产生哪些影响?
招术之一:地面根“结网”
首先,让我们来到印度榕的老家――印度及马来西亚半岛,去领略印度榕鲜为人知的美丽与神奇。在那里,印度榕雄壮挺拔,可生长至等同于十几层楼房的四十多米高。每到幼芽萌生之际,暗红色的托叶包裹着红色幼芽耸翘而生,更如同给巨伞般的枝头插上了成千上万支红烛,美丽极了。印度榕最神奇的景象则可落眼于树干基部的根系,它们相互交织缠绕着,接触部位相融合,如同一张巨网般铺设于地表,颇为壮观奇特,科学家称之为地面根现象。
究竟是怎样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如此撼人心魄的地面根呢?对于热带雨林有所了解的人们也观察到,雨林中的中、上层乔木,一般高可达三四十米,枝干强大;雨季时的土壤水分更是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的状况,空气匮乏,不利于根系呼吸。那么,身处其中的这些擎天树木如何做到枝繁叶茂而又稳如泰山呢?
热带雨林专家们最终揭开了地面根的神秘面纱。他们说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通常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发展,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同时,也起到支撑植物地上部分的作用。身处热带雨林特殊环境的一些树种的根系受限于向深度发展,于是另辟蹊径采取了向地面空间发展的策略,印度榕则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在数十年的生长过程中,印度榕的根系在地面层竭尽全力地呈辐射状延伸、扩张,从而缓慢形成了相互之间融合的网状地面根。这样,不但解决了植株头重脚轻的危机,也回避了常年水分饱和而易于导致呼吸困难的深层土壤,同时阻止了其他树种对其领地的入侵,最终构成了叹为观止的地面根现象。印度榕的“古灵精怪”以及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由此可见一斑。
招术之二:茎干“节流开源”
我国海南、云南等省份生长着一种名为“光棍树”的高大乔木,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主干和粗壮枝丫上尽是茂密青翠、光滑圆滚的小枝条,却不见叶片,因而又被称为绿珊瑚、绿玉树。那么,光棍树真的不生叶片、只生“光棍”吗?答案可在光棍树一些幼嫩枝条的顶端寻觅。瞧,这些易被忽视的细微条状物,其实正是光棍树叶片的“庐山真面目”,只是它们长出后几天便脱落了’因此人们还以为光棍树不生叶片呢!
光棍树的叶片为何如此“凤毛麟角”呢?缺少叶片的光棍树又如何进行植物赖以生存的光合作用呢?这还得从光棍树的“身世”说起。它的老家在非洲东部的安哥拉一带,当地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旱季时雨水尤为稀少,生存环境严峻。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于是栖息其中的生物逐渐形成了各种保水抗旱的妙招。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光棍树从叶片繁茂变得叶片稀疏,叶形也逐渐变小,后来甚至慢慢退化了,大大减小了植株的受光面积和蒸腾作用时所需消耗的水分。同时,它们的小枝条也逐渐进化为肉质,表层富含叶绿体从而替代叶片成为光合作用的主力军。雨水充足的季节里,小枝条更可化身为小小的“储水器”。光棍树如此“节流开源”的生存策略是不是很完美呢?
科学家们的研究报道更为引人关注,他们指出,光棍树枝条内部富含的白色浆汁更是神奇。一旦小枝条被折断,浆汁可迅速涌出结膜从而避免体内的水分过度散失;而且浆汁中的毒害作用还能有效地抵抗动物的侵袭起到保护植株的作用。此外,科学家们还从白色浆汁出提炼出了石油的主要成分――烃类物质。如今,光棍树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重视的可再生、绿色环保的优良生物能源,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造福人类。
招术之三:叶片滴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唐代禅宗八祖惠能的一首诗常使人们误以为世上没有菩提树。其实,菩提树不但确有其树,更相传第二十八代佛主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静修成佛,从而在佛教中有圣树之称。
乍看菩捉树,它的叶片最为引人注目。叶片上部心形,而尾部拖着个长达好几厘米的弯曲尾状叶尖,潇洒飘逸。于是,人们将这种“尾巴”长长的奇特叶片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染成五颜六色,制成了精美的叶脉书签,又称“菩提纱”,美丽极了。可是,这些“小尾巴”仅仅只是增添了叶片的奇特与美观吗?它又有什么“特异功能”呢?科学家们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后称这些“小尾巴”为滴水叶尖,同时揭开了它的奥秘。
原来,热带雨林的环境尤为潮湿,雨林下层的植物叶片表面常常因为水汽凝结及降雨而散落着好多水滴。叶片如何避免水分的侵蚀和病原物的乘虚而入呢?叶片如何及时干燥,进行蒸腾作用呢?叶片又如何避免一些微小生物如苔鲜、藻类的附着,而开展光合作用呢?于是,它们的滴水叶尖应运而生,如同屋檐下的排水槽,及时聚集并且迅速排干叶片上的水分,成为解决以上诸多难题的“秘密武器”。
需要提及的是,具备滴水叶尖可不仅仅是菩提树的“独门绝技”,一些同样生长于热带雨林下层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普遍具有尾状尖端的滴水叶尖。虽然这只是热带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个小策略,却足以让我们对它们的生存智慧叹为观止。
招术之四:花朵招蝇
大花犀角是一种来自遥远非洲的奇特植物:五角星状的花朵硕大绮丽,而四角棱状的肉质茎形如犀牛角挺拔林立,故有“大花犀角”之称。最为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在大花犀角花开繁盛之时:在一个个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犀角”丛中,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苞儿如同大小不一的浅绿色气囊着落在翠绿的“山峰”之间,颇为赏心悦目;“气囊”爆破后则变幻而成了酷似海星般的奇特花儿,绒质花瓣上还着生无数暗紫色的波状横纹,幻彩惊艳。
出乎意料的是,花儿的美丽和热情似乎没能“呼蜂唤蝶”,却招惹来一群的苍蝇,围绕着花儿不时飞飞停停,大煞风景,这是何故呢?还是科学家洞悉其中的缘由。他们称:大花犀角是一种虫媒花,它们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使命需要依靠昆虫的传粉,在常见的传粉昆虫如蜂类、蝶类、蛾类和蝇类中又最为吸引蝇类,故而出现苍蝇满天飞的景象。
那么,苍蝇为何对大花犀角“情有独钟”呢?在这个问题上,大花犀角可是“身怀绝技、有备而来”。首先,大花犀角的花儿类似肉色,花纹独特而显眼;其次,如果我们凑近大花犀角的花儿使劲嗅一嗅,发现它还能散发出淡淡的腐肉气味。这些征兆都误使苍蝇以为发现了腐肉,于是它们冲着腐肉兴致勃勃而来,却误打误撞协助大花犀角完成了传花授粉的过程,因此科学家们将大花犀角纳入了“腐臭气味传粉综合症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花犀角正是靠着诱骗苍蝇的小“伎俩”顺利“生儿育女”、繁衍种群,真可谓是植物中的“智多星”!
招术之五:苞片“冒名顶替”
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中生长着一种常见而又特别的常绿缠绕藤本,它们的绿叶丛中点缀着片片纯净洁白的扇状“叶片”,因而被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呼为“白纸扇”,同时还有个美丽动听的名字――玉叶金花。
1、云南昆明、大理、丽江一年四季什么时间去都可以。
2、香格里拉一般四月底五月初去最好,可以看满山的杜鹃花。六月份开始属于云南的雨季,香格里拉下雨就不好玩了泸沽湖也是最近去比较好,一到雨季去泸沽湖就危险了,雨季进去泸沽湖的路容易塌方,很多车都不原意进去。版纳、腾冲、瑞丽冬季去比较好,现在或者六月份去的话,天气比较热。
3、西双版纳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暖宜人。最佳的旅游时间在10月至次年6月。
4、西双版纳的气候只有干湿之分,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雨季在每年5-10月间。年平均气温21℃,这里从来 不下雪,即使在1月份,白天气温也很高,一件毛衣足可过冬。
(来源:文章屋网 )
野性中国目前刚刚结束的版纳训练营的实习地点就是在西双版纳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该植物园于1959年成立,地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座落在罗梭江(湄公河的支流)环绕的葫芦岛上,海拔570米,年平均温度21.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56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3%。该园面积900公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植物园。园内至今还保留大片热带雨林,是进行热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研究的理想场所。植物园内的物种十分丰富,园内栽培植物近万种,野生动物估计也有上千种(以小型动物为主),本次训练营短短的3天时间,营员们就已经拍摄到了上百种动物。目前西岛开放成为了旅游区,里面按照不同植物类型分成水生植物园、阴生植物园、榕树园、百竹园等等多个园区,同时设有宾馆和餐厅,住宿、用餐都很方便。东部特有的热带雨林区也是别有特色,独特的雨林环境造就了奇特的生态奇观。整个版纳植物园是生态摄影爱好者比较理想的拍摄实习地点,因为这里不但物种十分丰富,自然景观独特,且交通住宿等条件也相对便利。在版纳植物园拍摄需要注意的有三点温度、降水和蚊虫。这里气温常年偏高,有些季节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进入雨季后几乎天天都会有降雨,要注意拍摄器材的防水,并小心下雨时被高大树木的巨型叶片掉落砸伤;另外,这里蚊虫也很多,如果不是专门为了拍摄蚊虫的吸血过程还是记得涂上防蚊虫的药水吧。
NO.2秦岭
秦岭物种资源丰富,很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此,包括大熊猫羚牛、川金丝猴、朱鹃、红腹锦鸡等现在去秦岭旅游的人也非常多,运气好时人们真的能在路上碰到大熊猫,甚至有时可以在老县城村子边见到川金丝猴。但这里也发生过羚牛进村顶伤人的事情,所以去那里拍摄大家要多小心。如果想深入保护区内部恐怕就比较困难了,保护区的核心区是不允许人员随便进入的,保护区的管理人员也不太可能允许没有任何上级介绍的普通摄影爱好者进入核心区拍摄。秦岭有些
NO.3四川唐家河保护区
唐家河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面积4万公顷,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区内的动植物资源都很丰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青树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云豹、绿尾虹雉等20多种。但这里现在是四川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房子已经都几乎全塌了,建议大家如果不是为了救灾或者灾后重建就不要去那边添麻烦了。
NO.4四川雅安
在四川雅安野生动物园和雅安市周边的山上,都有很多可拍摄的动植物。但这里也受到5・12大地震的波及。虽这里不及唐家河那边严重,但也算是受灾地区,保护区的受灾情况目前还不清楚,所以建议大家最近也不要去。
生态摄影的道德规范
对于生态摄影的爱好者,最应该主意的是生态摄影的道德,而不是这些保护自身的注意事项。每一个人都会从潜意识出发采取自我保护的行为,但是那些被拍摄对象的福祉又靠谁去保护呢?这就需要大家遵守生态摄影的道德规范。
红蟹非常注重“隐私”,它们的多在洞穴中完成,鲜有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科学家曾拍到珍贵的红蟹的镜头:它们会进行长达25分钟的“拥抱”。
面对红蟹大迁徙,岛上的高尔夫球场立下了一项特殊而有趣的规定:如果红蟹将球碰走,你也只能跟着球走,在球停下来的地方击球。
世界上,有些国家拥有孤悬海外的领土,比如澳大利亚的圣诞岛,这个并不太大的岛屿,位于印尼爪哇岛以南的印度洋上,离爪哇岛不过几百公里,却距离澳洲大陆超过了上千公里。
1643年圣诞节那一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威廉•迈纳斯船长驾驶着“皇家玛丽号”帆船,在茫茫的印度洋上航行多日后,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岛。因为那一天正好是圣诞节,船长于是将小岛命名为“圣诞岛”。
圣诞岛是个火山岛,地势高峻而陡峭。一系列起伏多变的斜坡、丘陵和台地从岛中央的高原依次而下,一直延伸到海岸,海岸线多为悬崖峭壁,但不时也间隔着沙滩和珊瑚礁。圣诞岛地处热带,季节变化很小,平均气温在27℃左右,因此大部分地区覆盖着热带雨林。在这些雨林中,生长着世界上最大的陆生蟹――长达半米,重六七公斤的椰子蟹。这种大蟹孔武有力,一对大螯和强劲的足能帮助它轻松地爬到椰子树上剪下椰子,凿开硬壳,享用里面的果肉。
不过,这种超级椰子蟹还不是圣诞岛最吸引眼球的动物。人们只要一提到圣诞岛,都会不自觉地想到红蟹――岛上一年一度的红蟹大迁徙,才是让该岛扬名世界的自然奇观。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来到这里,只为一睹红蟹迁徙的壮观场面。
圣诞岛堪称“红蟹的天堂”。在这个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的岛上,栖息着8000万到1.2亿只红蟹。每年10月到次年4月的雨季,是红蟹的繁殖季节。那时,岛上随处可见红蟹挖掘的洞穴。当迁徙发生时,它们倾巢而出,铺天盖地而来,那蔚为壮观的景象不由得让人感叹――也许只有红蟹才是圣诞岛真正的主人。
喜欢独居的雨林园丁
推动自然生态循环
红蟹得名于它鲜艳的甲壳颜色――外壳呈朱红色,光亮可爱,头部延伸到背部之处有黑色花纹。成年红蟹体重约1公斤,直径10厘米以上,公蟹体型稍大于母蟹,平均寿命长达35年。平时,它们潜伏在地下洞穴里,只是在繁殖期到来时,才爬出巢穴聚集到一起,成群结队往海岸迁徙,远远望去,犹如天边飘来的一匹鲜艳欲滴的织锦。
圣诞岛上,红蟹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大多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在湿润的雨林泥土中挖洞,或者钻进岩缝里,有的甚至在居民的花园里构筑自己的地下安乐窝。每个洞穴只有一个入口,直通里面的“卧室”。红蟹是独居动物,一个洞穴里只有一只红蟹生活。它们平时根本不能容忍与同伴同居,只是在繁殖季节因需要,一个洞里才生活着一对伴侣,不过时间也很短。
来自海洋的红蟹天生离不开水,保持身体的湿度和水分是它们一生中的首要任务。白天它们外出活动、觅食时,都尽量避免太阳直晒,晚上则栖息在洞穴里养精蓄锐。到了少雨的旱季,它们甚至会拖来树叶堵住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水分和湿度,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在植物繁茂的热带丛林里,红蟹左右逢源,食物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它们多以植物的落叶和掉下的果实为生。红蟹的生活与劳作有助于推动热带雨林的自然生态循环:它们将雨林的废弃物――落叶与果实吃掉,排出富含养分的粪便;同时红蟹喜欢在湿润的土壤中挖掘自己的居所,这就使得地下的泥土得以重见天日――红蟹的这种活动,与蚯蚓在土壤中的劳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得益于红蟹这样的辛勤劳动,泥土与养料充分混合起来,无形之中土壤就变得肥沃了,植物得到养分后就生长得更加繁茂。红蟹不愧为雨林里辛勤的园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雨林的繁茂就寄托在它们身上。
危机四伏的大迁徙
一年一度奔向大海
每年雨季到来时,大海就会向她的孩子发出回归的召唤。此时,红蟹的唯一本能就是纷纷爬出洞穴,冒着阵雨离开高处的雨林乐园,浩浩荡荡踏上回归大海的旅途。
尽管回家的旅程并不长,但却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甚至还危机四伏,充满死亡陷阱。热带的雨总是忽来忽去,一旦雨停便艳阳高照,此时红蟹穿越没有树荫遮蔽的公路,很可能就走上了不归路:红蟹的体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烈日暴晒会让它们身体中的水分迅速流失,因此尽可能快速穿过公路成了它们的唯一选择。同时,遍布公路的红蟹使来往的汽车避无可避,无论司机多么小心地驾驶,每年还是有大量的红蟹在车轮下丧生。尽管如此,这股红色潮流依然凭着本能勇往直前,循着海水的气味义无反顾地奔去,势不可挡。
当然,红蟹在迁徙中所遭遇的危险还远不止烈日。它们还得面对天敌――雨林中的食肉蚁类。尽管红蟹身披坚硬的铠甲,还长着一对锋利的大螯,但面对这些渺小却密密麻麻的敌人,总是显得无可奈何:那些细小的蚂蚁无孔不入,会从受害者的眼睛和嘴巴攻入其体内,最终将其吃得只剩下一具空壳。不仅如此,红蟹的同类椰子蟹也虎视眈眈。在椰子蟹那双有力的大螯下,红蟹常常难逃厄运。
从雨林到海岸,其实只有5公里的路程,而对于红蟹来说却是漫漫长路,它们需要5~7天,克服无数困难险阻,才能到达目的地。即使它们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到达了海岸,也并不一定找到安全的乐土――潜伏在浅海的海鳗随时会发起攻击,用身体轻易绞碎红蟹的硬壳。此外,当它们在沙滩上补充身体的水分,无情的海浪也很可能将它们卷入渺无边际的大海,让它们消失得无影无踪。
红蟹注重“隐私”
进行长达25分钟的“拥抱”
迁徙中,公蟹通常先于母蟹到达海岸。它们爬上海边的石灰岩,在岩顶松软湿润的泥土中挖掘洞穴,等待母蟹到来。那些没有洞穴的公蟹很难得到母蟹的青睐,于是企图霸占同伴挖好的洞穴,两只公蟹为抢夺洞穴而大打出手的事件时有发生,不过即使争斗得断手断脚也没关系――第二年红蟹脱壳的时候,会长出新的脚来。
公蟹到达海岸的一两天后,母蟹才姗姗抵达,它们来到公蟹筑好的爱巢,与爱侣共同孕育新一代。红蟹非常注重“隐私”,它们的大多在公蟹挖好的洞穴中完成,鲜有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长期观察红蟹生活习性的科学家曾经拍到珍贵的红蟹的镜头:它们会进行长达25分钟的“拥抱”。
完成之后,公蟹会毫不留恋地离开洞穴,循着原路返回它们居住的天堂――热带丛林。而母蟹则留在洞穴中受精、孵卵,除了的那一刻,它们一直坚持独居。母蟹一次可在腹壳中孕育超过10万个新生命。受精卵发育成熟后,大腹便便的母蟹便爬向大海,等待在海水中产卵。
进入海水后,母蟹冲洗掉身上的泥土,恢复外壳的鲜红,但它们却并不急于释放腹中的蟹卵。红蟹世世代代坚守着严格的生产时间表:只有在满月之后的小潮期,下弦月时,红蟹才会将它们的卵释入海水。所以,每年11月或12月的下弦月时,也是一年中最好的观蟹时刻,这个时候,整个海滩几乎被染成了一片鲜红,那颜色比天边的云彩还要绚丽夺目。
母蟹在小潮期(涨退潮时间最短的一天)的那一天静静地等待太阳下山。月亮升起的时候,它们高举着双螯进入海水产卵。在海浪轻柔的拍击下,它们用后腿站立,打开腹盖,用腹盖中的小肢把数以万计的红色的卵产在海水里。红蟹的卵进入海水就立即孵化,那些幼小的生命仿佛像头上长角的迷你怪兽,用角撕开卵囊,摇晃着细小的尾巴,开始了生命的旅程。
产卵结束后,母蟹随即循着原路再次长途跋涉,回到雨林。初生的幼蟹一部分会丧生于鱼腹,但更多的幼蟹却会在海边的水草中生活20多天,慢慢长出坚硬的外壳,爬上岸来,循着父母的足迹回到热带丛林,重复生命的轮回。
揭开红蟹迁徙之谜
岛民自觉保护自然奇观
平时不爱活动的红蟹,究竟靠什么力量克服沿途的艰难险阻,集体迁徙到海边进行繁殖,这一直是难解之谜。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生物学者特纳说:“这(迁徙)绝对是一项惊人的壮举。迁徙之前,它们会在十几分钟内一动不动,迁徙之时,它们却要进行长途跋涉,行程达数公里。”
这种在通常情况下不移栖的物种,如何拥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完成对它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迁徙?繁衍当然是它们迁徙的目的,但是,究竟是什么支撑它们往返数公里到海边去产卵,且年年如此,乐此不疲呢?
根据英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红蟹体内作用于葡萄糖的高血糖激素的激增,是红蟹迁徙所需的能量源泉。科学家通过对迁徙中红蟹体内循环的液体进行取样,与平时红蟹体内的液体对比发现,这种甲壳动物体内的葡萄糖能够产生能量,高血糖激素的激增,为红蟹的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支持,使其能完成大迁徙的壮举。同时,红蟹的内分泌系统也储存了足够的糖,能保证它们在繁殖后重返雨林家园 。
一年一度的红蟹大迁徙对圣诞岛上的居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岛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且懂得如何与它们和谐相处,还给予这些脆弱的生命以保护。居民们在道路两旁竖起警示牌,提醒过往司机注意,不要压死了迁徙中的红蟹。据说,正是因为红蟹大迁徙,当地许多司机已练就一手高难度的驾驶技术。为了防止碾压到红蟹,他们常常表演“蛇形驾驶”。而在红蟹迁徙季节,圣诞岛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每天还会对道路进行巡视,对红蟹经过的主要道路进行调查,以决定是否有必要关闭相关公路,保护红蟹迁徙。在岛上,人们甚至还建有“红蟹专用通道”,即在道路两侧设立围墙或光滑的塑料护栏,规定红蟹的迁徙路线,让那些迁徙者沿着专门设计的桥梁和隧道前往海边,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因“车祸”而丧生的红蟹。
地理是一门七年级才开始为学生开设的新课程,七年级地理的内容较难理解。当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时,他们总是觉得很难,那么列好复习提纲就很重要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七年级地理基础知识亚洲
自然环境
1、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半球位置);周边的海洋:东—太平洋、北—北冰洋、南—印度洋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一是面积最大(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二是跨纬度最广(大致位于10°S——80°N之间),三是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大洲。
3、大洲分界线(结合图):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又名黑海海峡);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4、亚洲6个分区:看课本P3图6.4“亚洲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着重了解不同分区的一些主要国家。
地区
国家
东亚
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
东南亚
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尼、东帝汶、菲律宾
南亚
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西亚
土耳其、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等
中亚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北亚
俄罗斯的亚洲部分
5、亚洲的地形特点——⑴亚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
⑵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6、气候: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记住P7 6.9各种气候在图中的分布)
各个气候的特点: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 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气候特点解析:
①气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面濒临海洋,西北深人到亚欧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气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都有分布,其中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惟独亚洲有分布。
③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温带大陆性气候几乎占亚洲的一半):亚洲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亚洲内陆距海远,受海洋影响小。夏季内陆升温快,冬季降温也快,因此冬冷夏热;由于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在亚洲,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区,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也较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使农作物得以旺盛生长,但常受不稳定的夏季风影响而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
7、非洲气候的分布特点: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由赤道向北向南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亚热带和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
8、亚洲河流特点——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主要河流如下表奔流人海:
河流
流向
特征
注入海洋
长江
自西向东
长度、流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太平洋
黄河
自西向东
长度5500千米,中国第二长河
太平洋
湄公河
自西北向东南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太平洋
鄂毕河
叶尼塞河
勒拿河
自南向北
位于亚洲北部,纬度较高,冬季河流冰期较长
北冰洋
恒河
自西北向东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印度、孟加拉国
印度洋
印度河
自北向南
位于亚洲南部,流经巴基斯坦
印度洋
9、亚洲的世界之最: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高原,誉为“世界屋脊”(区别于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贝加尔湖—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里海(咸水湖)—世界最大的湖泊(区分于世界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
七年级地理难点知识东南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置和范围:
(1)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就是因在中国南部而得名。)
(2)位置:
纬度位置:热带;
海陆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性;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原因: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而日本把它称为“海上生命线”。P23
(3)国家:内陆国:老挝。临海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岛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
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
2.气候:
气候类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半岛北部 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特点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全年高温多雨
对农业的影响 雨季种,旱季收 随时种随时收
3.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经济作物: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p24
三、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1.中南半岛上山河分布特点: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水能资源丰富,下游多形成冲积平原。这些平原及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2.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怒江)注入印度洋,湄南河、湄公河(澜沧江)红河(元江)注入南海(太平洋)p26
3.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点:河内(越南首都)金边(柬埔寨首都)、万象(老挝首都)、曼谷(泰国首都)、仰光(缅甸的大城市,原首都)。
中南半岛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p27“活动”
4.人种:东南亚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
5.东南亚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新加坡比重最大。
6.东南亚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新马泰是重要的旅游路线。
主要的旅游资源是: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等(图P28)。
备注:读图掌握东南亚主要岛屿、半岛,濒临海域、邻国和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国家、河流和城市;马六甲海峡位置。
七年级地理必背知识印度(首都:新德里)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热带,亚热带
(2)海陆位置: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临印度洋。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自然环境:
(1)地形: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中间: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对农业影响: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旱季(10月至次年5月)东北季风,雨季(6月至9月)西南季风水旱灾害频繁。(如图p33图7.38、7.39)
(3)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
3.人文环境
(1)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2)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3)官方语言:英语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6月至9月,旱季为10月到次年5月)为主,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
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2.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主要经济作物:黄麻、棉花和茶叶等。
水稻、小麦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和半岛两侧沿海平原,降水丰沛的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和恒河上游,降水较少的高原山区。
(请参照p34—35的笔记)
3.绿色革命: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三、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1.服务外包产业:掌握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发展条件(原因)、成果(P35);
印度软件外包产业发源于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美国。
2.印度的工业:①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关键词: 气候类型判别 判别步骤和方法 例题解析
一、气候类型判别的重要意义
气候类型判别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其蕴含的智力价值较高,在进行气候类型的判别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定性的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的分析,有一些还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判断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二、气候类型判别题的相关图表
1.各月气温、降水数据表。
2.各月气温、降水点状图。
3.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月份分配柱状图。
4.自然景观图,如典型的植被、动物、土壤等特征。
5.某些国家代表性的建筑。
6.民居建筑的特点。
7.居民的服饰。
三、必要的知识储备
做气候类型的判别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在世界范围的分布规律。
四、气候类型的判别步骤和方法
以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月份分配柱状图为例,判别时,一般采取下列的步骤和方法:
步骤一:根据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气温曲线的形状,确定该地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采取的方法:一般来说,北半球最冷月是一月,最热月是七月,南半球反之。因此,气温曲线呈“山峰”型,则该地位于北半球,而气温曲线呈“山谷”型,则该地位于南半球。
步骤二:以温定带。也就是根据气温的数据,确定该地处于热带、温带(包括亚热带和亚寒带)还是寒带。
采取的方法:一般来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是热带;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下0℃以上是亚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也同此例);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且最热月温度大于18℃是温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5℃以下是寒带。
步骤三:以水定型。也就是根据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最后确定该地属何种气候类型。
采取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根据降水月份分配柱状图可以判断该地是全年多雨型、全年少雨型、夏雨型还是冬雨型,结合步骤二,就可以确定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了。
四、气候类型判别典型例题解析
例一、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卷)地理(江苏卷)
第32题:图11是图12中两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反映图12中甲地区气候状况的是图11中的图,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是:。
(2)依据图11中属于乙地区的气候资料,简述影响乙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以及该地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发生的月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甲、乙两区域的气候特点、气象灾害等方面的分析。本题的解答思路有两种,其一是首先判断出a与b两幅气候状况图反映的气候类型,然后判断与甲、乙两区域图的对应关系;其二是首先判断出甲、乙两区域的大致地区,并判断出两个地区的气候类型,然后与a与b两幅气候资源图所反映的气候类型相对应。两图中的纬度数都是向北方逐渐增加,故都处在北半球;经度数均向东逐渐增加,故均为东经度。甲图中的45°N与20°E的交点应在地中海以北附近,故甲区域应在地中海沿岸及其以北地区,以地中海气候为主,与a图相对应;30°E过开罗附近、波斯湾北缘、新德里附近、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40°E介于非洲大陆与印度半岛之间,故乙区域大致在阿拉伯半岛波斯湾以北以西一带,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故与b图相对应。区域定位之后,经过联系资料对区域进行分析便不难得出正确答案:(1)b为地中海气候;最高温出现在7月,少雨;冬季温凉多雨(冬雨夏干)。(2)降水少,水资源不足;沙尘暴、干旱;发生时间为5(6)―10(9)月。
例二、左图中给出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的月均温和月降水量的坐标区间,据图判断回答:(8分)
(1)四地气候类型是:甲 ,乙,丙,丁。
(2)甲地气候特点是。
(3)乙地气候成因是。
(4)模拟该图对气候的表示方法,画出第五种气候的月均温、月降水区间,并标注该气候的名称。
解析:此题颇有新意,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图中获取四地月均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从而判断四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得出其他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图可知,丙和丁月平均气温的坐标区间都在20℃以上,故两地均为热带地区。丙地的月降水量坐标区间在10mm以下,为热带全年少雨型,是热带沙漠气候;丁地的月降水量的坐标区间在200mm以上,为热带全年多雨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甲地月平均气温坐标区间在-10℃―20℃,为温带气候类型,月降水量的坐标区间在20mm―240mm之间,且为夏雨型,故为温带季风气候。乙地月平均气温坐标区间在5℃―25℃,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月降水量的坐标区间在20mm―120mm之间,且为冬雨型,故为地中海气候。通过分析不难根据第五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画出其月均温和月降水区间。正确答案如下:(1)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3)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4)略。
例三、2000年8月13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沉没,如左图所示。则巴伦支海沿岸的气候符合下右图中的()。
解析:根据上图不难看出巴伦支海位于北极圈之内,属极地气候,选C。
例四、下面是一组海峡示意图(图中数字为经纬度),上述四海峡附近符合下图气候类型(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的海峡是( )。
A.A海峡和B海峡 B.B海峡和C海峡
C.B海峡和D海峡 D.C海峡和D海峡
解析:根据各月气温和降水点状图,可知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亚热带冬雨型气候即地中海气候,根据经纬线和海陆轮廓的特点,可知A海峡为直布罗佗海峡,B为土耳其海峡,C为曼得海峡,D为霍尔木兹海峡。故答案选A。或根据四地纬度的特点也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
例五、下图给出临太平洋某地降水量逐月分配情况,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用实线画出该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示意图)
(2)该地所处自然带是;
所面临的洋流名称是。
(3)该地所在国家为。
(4)与该地同纬度的大西洋西岸有世界著名的
草原,该草原所在国从农业发展水平上属于。
当上述著名草原正值雨季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以
为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