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心理学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危机管理

第1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原因;干预机制

1970年左右,西方一些国家开始了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将其引入到大学生教育领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心理干预就是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利用专业的知识来帮助这些有心理危机的同学,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大学阶段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压力进行排解,就会造成心理不堪重负,会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中,而走上很多非常极端的道路,我们将这些因素分成外界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叙述。

1.由于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都说:“环境创造人才,”同时环境在创造人才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对很多人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创伤;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蓬勃兴起,贫富差距的悬殊,甚至不公平现象的层出,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面对自己未来的时候,出现了迷茫和不知所措,这些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未来的现实,认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收获梦想。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再加上对自己实力的错误评估,就会使很多人由于无法接受想象和现实的差距,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危机。

2.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他们在面对来自外界强大的压力时,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产生一种恐惧感,同时这部分学生由于心灵比较脆弱,在面对在生活、学习、工作或者情感上的瓶颈时,很容易抱着消极、自卑的情绪来看待自己的失败和不足,这样一来,他们的生活大都是灰色的,没有青春的活力,害怕自己不如别人,害怕会被竞争淘汰等等,而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需要学校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摆脱这种情绪低落的状态。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的预警体系

预警体系属于事先的预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调查,将那些已经出现一些预兆的心理危机情绪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这一工作:(1)要明确预警的主要范围,对象的确定是开展预警工作的基础,主要是针对那些心理素质较低的大学生,或者是那些近期有可能承受心理危机的群体,例如,大四学生在考研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这一部分的学生一方面受外界压力较大,另一方面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抗打击能力,所以,将目标确定到这部分大学生身上是明智的选择。(2)要制订合适的预警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在明确对象之后,确定符合哪一标准的大学生才算是具有心理危机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等方面制订科学的标准。(3)评估阶段。对已掌握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每个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程度的不同,分成重度、中度、轻度三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确保干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这部分的主要工作是能够及时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将校内的教师进行合理的分工,并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比如说,我们要明确哪些教师要负责学生心理调查工作,哪些负责具体的宣传工作,哪些负责之后的心理教育工作;将不同的责任明确到人,尽量避免出现某一岗位无人负责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在班级里通过班长或其他班委,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实现双管齐下,达到一定的危机干预效果。其次还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危机干预模式,就是在进行危机干预上应该采取的具体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安慰聊天的方式疏散轻度心理危机的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引导解决中度和重度的心理危机;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有一颗平易近人的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脱离心理危机。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监控制度

制度的确立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如何将工作落实到实处才是最艰难的,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强大作用,就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将每一阶段的工作落实到位;同时为了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些奖罚制度;对积极投入心理危机干预的教师进行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奖励;为了使同学们正确认识心理危机这种现象,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广泛的传播,可以在学校专门进行一些心理知识讲座,举行心理学理论探讨活动等;还可以由班委组织开展一些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俗一点来说,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那些可能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大学生,通过专业的引导或者其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缓解其严重的危机感,使这些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心理上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黄锡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

[2]顾欢.大学生心理安全刍议[J].科技信息,2010(36).

[3]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 2010(2).

第2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1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7月~2011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共5年时间住院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共48例,年龄27—81岁,男28例,女20例。分析上述患者病历资料,总结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以及处理办法,以便建立完善的预警、处理、评价机制。

2结果

各种护理风险发生共48例,其中23例因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限制或工作中发生差错等自身原因造成,占48%;其中15例因缺乏有效的医患沟通,导致患者不配合治疗而发生风险事件,占31%;其中6例因医疗文书记录缺陷,不能真实完全的反应治疗过程及病情变化,占13%;其他原因4例。

3讨论

经过对上述病例的分析,笔者认为护理风险因素的发生主要以下几点。

3.1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由于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欠缺病情动态观察能力、应急抢救配合能力、药物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各种设备的维护与使用能力、判断处置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操作的熟练度等,从而导致护理缺陷和护理纠纷。

3.2护理人员的配置基层护理人员欠缺,护士工作量大,过度疲劳、紧张造成各项护理措施及病情观察不到位;与患者沟通时间少;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容易导致护理风险的产生。

3.3护患沟通近年来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护理及转归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而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欠缺,对疾病、诊治风险不能正确评估与解释;针对性差;态度生硬,易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加大护理风险。

3.4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责任心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凭经验做事,不能充分评估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继而不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同时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不能用相关法律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更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3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宿舍;班级管理工作;多元化经济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愈演愈烈,人际关系也愈加复杂,知识爆炸性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1]。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特殊问题。大学生所处的青年中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2-3]。如何使大学生避免或消除种种心理压力造成的心理应激、危机或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4]。

1大学时期学习生活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的拔高 大学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自学能力,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学生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1.2集体生活为主体 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挑战。这种变化给他们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1.3人际关系及沟通的复杂化 跨进大学后,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新同学的到来使同学间关系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易产生孤独感。

1.4社会性工作的增多 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从宿舍管理切入有其必要性

2.1从宿舍管理入手的可行性 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活、社交、沟通、学习等,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动,往往以班级、宿舍及社团等群聚活动为主。在面临当代大学生思想问题时,尤其在新疆,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特殊问题:维吾尔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如何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绚烂,如何更好地做好多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尝试着从宿舍管理下手,因为,我们从实践工作中也发现,学生在课堂、班级甚至社团花费的时间远不及在宿舍的时间,学生吃、住及休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因此以宿舍为单位的班级管理办法更易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从宿舍管理入手的优越性 在建立一个有效班委团体时,不可忽略宿舍这个同学朝夕相伴的小单位的调整和建O。宿舍为班级的最小单位,也可以说是学生入学以来最亲密无间的小团体,离开家庭的孩子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期,宿舍管理在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担任班主任时期对宿舍管理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这对后期面对的班级管理工作及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整方面都显示出了很重要的作用。

2.3宿舍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2.3.1对宿舍进行有效的人员安排和管理 事先对学生的生源地、经济情况等各方面进行预了解,一般一个宿舍安排6名同学,采取贫困同学分配2人,本市同学分配1人,同一或相近生源地的同学尽量分配在一个宿舍;考虑到饮食习惯、民族友情,尊重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在宿舍分配上自由组合原则,鼓励民汉同学同宿舍的住宿方式。

2.3.2小单元管理在生活、学习管理方面的优越性 宿舍为小家的思想。通过班级中每个宿舍轮流做值日的方式,同学们劳动也比较积极,很少有意见,集体荣誉感也容易体现。鼓励宿舍之间及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结成"友谊宿舍"、"友谊对子",提前预防一旦出现就变得很难处理的宿舍内部矛盾。在早操、班级考勤时主要由各宿舍长负责,之后由其反馈给纪律委员,这样考勤工作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到位,班级管理工作也变得有条不紊。

2.3.3有利于宿舍文化的建立 每一个宿舍都有自己宿舍的文化氛围,氛围的影响是相互的。鼓励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宿舍,并定期进行宿舍卫生评比。学生宿舍评比中,有的走小清新路线、有的走浪漫蕾丝路线、还有古典文艺范等,班级中各种不同主题风格的宿舍生机勃勃。在周末时间鼓励同学们相互交流,读书,绘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学跳民族舞,学习民族语言及外语交流等,不仅增加了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增进了民族友谊。

3 讨论

采用宿舍为单位形式的班级管理方法后,发现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方便快捷、有序。同学们以宿舍为家观念的培养,也利于其心理健康成长,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和依托,尤其利于对独生子女利他行为的锻炼和培养;同时也有利于班主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解铃还需系铃人",让学生之间的矛盾消失或自我消化才是真正管理之道。通过对不同背景宿舍成员的合理搭配,让自卑的孩子找到可以说话的伴,让家境优越的孩子逐步提高自己的利他情商。这种安排方式也为生源地相近的同学在过年回家买车票,相约同来等方面带来一定便利。通过对宿舍文化生活上的管理,同学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我带领的班级在参加文艺汇演,尤其是一些外语竞赛、演讲及大学生科创课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

综上所述,大学生宿舍管理-小单元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关键切入点。抓住了这个环节, 诸多琐碎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今社会,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 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必须要取得共识。当然,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 也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通过从宿舍管理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较好的效果,以此为契机,希望能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和学习探讨,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9-12.

[2]郑玉梅,郭福林,邸波,等.医科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统计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1):1-8.

第4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我们学校的机房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造。我们最开始的机房是586带硬盘的98操作系统用了几年升级为无盘站系统(模式三), 今年学校配备了一批HP液晶计算机,安装上了XP系统,又进行了网络的改造,笔者是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承担着微机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可以说,为了加强微机室管理以便更有效服务教学笔者是煞费苦心。现针对我校微机室及学生上机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多年来的微机室管理经验,针对在微机室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微机室管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保障学校微机室的正常运转,笔者建议微机室在正式开放之前,都应该制订周密详细的制度,并且由信息技术教师或微机室管理人员加以严格执行,使得学生能够自觉遵守机房纪律,做到合理、正确地使用计算机。一方面不仅可以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给管理工作减轻负担。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

(1)机器设备编号,学生上课期间对号入座。

(2)学生上课期间,机器设备“下放”到人,上课之前每个学生认真检查设备常用部件,若发现异常即时的告诉老师或管理人员以便即时查证。

(3)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行为的管理,如在开机过程中狂按键盘、手指触摸液晶屏、机子等待中恶意敲打鼠标,吃零食等。

(4)做好机房清洁卫生。灰尘是破坏电脑的一个隐形杀手,由于静电作用,机房设备吸尘现象较严重,即时的清除灰尘对保护电脑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用公民道德观念教育学生,加强学生的计算机道德观,引导其成为教师管理机房的好帮手

众所周知,要维持良好的机房秩序,帮助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光靠严格的管理显然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公民道德观念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道德观,在上机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当地分配一些任务给那些动手能力强、调皮捣蛋的学生,努力引导其成为我们管理机房的好帮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负担,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了锻炼其实际动手能力的良好条件,学生觉得在老师眼里受到了重视,蓄意破坏学校机房的可能性也就小了。一言以蔽之:引导远比防范更重要。

3.通过各种工具软件帮助,减轻管理者的维护

3.1 系统还原软件,在没用还原卡的前提下推荐使用Ghost 软件。由于一个机房的机器一般都是相同配置,我先前的做法是一台机器作为母机,安装好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系统补丁后,用Ghost进行网络克隆。网克完成后进行必要的IP、计算机机名设置,一切设置好后用Ghost时行备份。再用冰点还原系统将硬盘驱动器冰封,学生上课中随意更改设置背景,增加删除文件后重新启动后又恢复到原来状态。这样一来,以后的维护就方便多了。

3.2 电子教室软件,它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辅助软件,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方便老师上课。目前信息技术课上老师应用最多的功能就是广播教学、远程辅导、素材下发和作业收集。广播教学主要包括操作演示、动画素材演示和视频展示,市场上电子教室软件都能很好地满足前两种广播模式,但在视频展示上,由于视频流数据量较大,对硬件环境要求较高,在相同条件下,极域电子教室软件的表现性能最好,全屏播放清晰流畅,“卡”的情况较少,支持市面上几乎所有常见媒体音视频格式,不用安装任何插件,尤其可以直接播放RMVB格式视频,相当方便! 功能非常全面,速度性能良好, 兼容性很好,具有电子教室都具备的基本功能:广播、监控、转播、屏幕录制回放、语音教学、分组、联机讨论、文件下发、作业提交、远程命令、远程开关机、电子考试等。

第5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2011年9月26日6时50分左右,山西灵石县冷泉村一辆接送学生的微型面包车在108国道介休段与一辆大货车相撞。7名初中生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2]

虽然不断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反映出校车运营混乱、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监管不力以及校车立法空白、制度缺位等表层问题,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学校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危机管理制度不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长期缺乏等深层问题。加大对学校管理者危机管理意识的教育,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已经刻不容缓。

一、 危机管理与学校危机管理内涵

危机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政权与政府的变更、政治冲突和战争等,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求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的方法。关于危机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潘光认为,危机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因若干方面激化而导致的一种打破常规的恶性状态”。[3]美国学者奥兰·扬将国际危机定义为“一系列迅速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使不稳定因素对国际体系的影响或任何体系的影响超出正常水平,增加了体系内暴力发生的可能性”[4]。其中美国知名学者罗森塔尔的定义最具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5]。

学校危机管理从属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学校危机管理指的是学校主要领导(通常是校长)组织相关人员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对学校可能的和现实的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评价的系统化的应对过程。[6]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危机事件:一是与生命和身体安全直接相关的事件;二是破坏学校运转秩序,使学校工作无法开展的事件;三是对师生和学校形象与声誉有负面影响的事件。

二、 学校危机事件的新特点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变化,尤其是互联网的事件放大功能和迅速传播功能的凸显,给当前的学校危机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不确定性增强

学校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人身危机事件:危及生命安全或伤害生命,如因地震、洪水、台风、火灾、楼舍倒塌等造成的伤害事故,社会动乱、中毒、校园暴力、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等;信誉危机:对师生或学校形象和声誉有负面影响的事件,如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以及严重的人格侮辱、学校办学质量滑坡、教师对学生及家长的有偿家教等;学校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这些危机事件,有的属于突发性的,但也有属于渐变性的。总体发展是渐变性危机事件逐渐减少,突发性危机事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2.危机事件传播速度加快

由于通讯的快速发展和新闻媒体的敏感关注,尤其是互联网微博的快速发展,在今天,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如何在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降低危机事件给学校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所有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如:如何预防和及时阻止谣言在网络间迅速传播,做到第一时间澄清事实,将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摆在学校危机管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3.危机事件独特性凸显

学校危机事件中的学校信誉危机和学校发展危机事件,一般都具有普遍性和多发性,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参考性,如校园踩踏事件、教师惩罚学生事件、学生打架斗殴事件等。如何预防和处理该类事件都有成功的案例可作参考。但是,由于上述不确定危机事件的增多,致使学校危机事件的趋同性降低,学校管理者根据以往经验或者别的学校相同事件化解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在减小。

4.“报复社会”危机事件呈上升趋势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滕五晓看来,当前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增加了某些底层民众的不平衡感和自卑感,如果再加上受到某些不公正待遇,长期压抑的他们很可能因为某一个小事或者突发事件,而最终因“个人仇恨”去“报复社会”。如2010年3月23日早上7点24分,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当场死亡3人,送院救治10人,抢救无效后又死亡5人,嫌犯郑民生当场被抓;2010年4月12日下午,合浦县西场镇一男子持刀追砍路人,造成1名二年级学生和1名老人死亡,包括两名小学生、1名学龄前儿童在内共5人受伤;2010年4月28日15时左右,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6名学生和1名教师。

三、 学校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

1.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强化学校管理者的危机意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危机事件应对力的培训,做好学校危机事件的预警机制。

根据国际经验,当代的公共危机管理应该是一个由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回应与危机恢复四部分组成的循环过程;危机预防与危机准备意味着采取前瞻性措施,预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与降低危机的可能危害。当代危机管理的实践也证明,随着危机可能危害性的日益膨胀,危机预防与危机准备已经成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部门,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是达成危机事件最优化处理的首选。此外,还要重视和关注学生灾害时的逃生演练及自救教育,诸如地震、火灾、大面积食物中毒、爆炸、恐吓、室外活动中意外伤害等,应制定具体的应对预案。

2.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极大丰富,真假信息难辨,并且传播速度迅速。个别学生由于对学校或者某个教师的怨恨,为了达到报复学校或者教师的目的,故意捏造事实在网络上大肆传播,给学校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妥善地解决,避免造成网络失控的后果。其次,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再次,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对一些谣言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澄清、及时制止。

3.强化对学校管理者关于危机事件处置的培训,提高危机事件应对力

由于突发性和独特性危机事件不断上升,在没有任何参考或者经验的情况下,如何化解危机事件越来越成为考验学校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指标。学校管理者仅仅有预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强化对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的培训,提高其危机事件的应对力和处置力。

4.建立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加强学校与警局间的密切联系

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而言,除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如贫富差距加大、部分人心理失衡等问题,预防和防止该类人员制造“报复社会”式的校园惨剧,学校必须建立严密的校园安保系统,制定严格的校外人员出入校园制度,配备必要的警用防护器械。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警局间的密切联系,做到当危机事件发生时,警察能够第一时间赶到并协助处置事件。

参考文献

[1] 甘肃庆阳榆林子镇一货车与幼儿园校车昨相撞.新民晚报, 2011-11-17(A3).

[2] 山西灵石车祸已造成6名学生死亡.咸阳日报,2011—9—27(B4).

[3] 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 Oran R.Young,The intermediaries:Third parties in inter-national Crisis,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7.

第6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9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开始扩招。但大学里参与学生管理的人员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因此高校里的学生管理问题就凸现了出来。而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籍管理问题更是成为重中之重。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所以当今的高校学籍管理必须以新出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础,进行创新改革,向以学生为本转变,关注学生个体,走出无视学生的怪圈,重新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以它作为学籍管理创新改革的基础理论。

二、现行学籍管理对人性的忽视

我们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是1990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行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出现的情况,有些高校已对教育部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实施细则做了较大修改,增加了许多条款,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校规,这样就提高了对学生的要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现行高校学籍管理的弊端主要就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人性关注甚少,对学生的某些权利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之是缺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具体表现在:

1.在考勤与考纪上

1990年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十二条规定“凡擅自缺考或考试作弊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不准正常补考,如确实有悔改表现的,经教务部门批准的,在毕业前可给一次补考机会。考试作弊的,应予以纪律处分。”教育部此规定中的纪律处分不应包括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但是一些高校考虑到部分学生学风不正,动机不良,在考试中作弊不择手段,并且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屡教不改,所以对考生作弊的处理比较严格,规定在校期间两次作弊即给予勒令退学处分。有些高校甚至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凡发现学生考试作弊,一律给以勒令退学处分。大学生作弊的动机其实很复杂,有的只是出于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的一种逆反心理,因此不能将作弊作为一个学生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象征,也不能因为作弊让学生拿不到学位证或被勒令退学。

2.在升级、留降级上

《学生管理规定》中第七条规定“学生考核不及格的课程,按学校的规定补考。一学期或连续两学期累计有三门或两门主要课程不及格者,应予留、降级”;第十八条规定“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学生所修课程未达到规定学分数的,可编入下一年级”。部分高校却相应规定“取消升级与留降级,累计考核不及格课程的门数(或学分数)达到一定限度,即予以退学。”这部分高校取消留降级实际上也剥夺了部分学生的权利,他们由于一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家庭或个人的突发事件、身心原因或学习方法的暂时不得当、考试的偶然失误等因素,造成考试不及格课程门数达到退学规定,这部分学生被退学的话,对他们是极不公平的,所以对高校管理者来说不应该取消留降级,应该给学生一个弥补的机会。

3.在退学上

《学生管理规定》中第三十条规定“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但是2001年4月起,大学招生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年龄婚姻限制,至此,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这一话题引起了学校、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关注,按照婚姻法的规定,男性年满22岁,女性年满20岁,只要符合结婚条件,都可以办理结婚手续。因此,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如果大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学习与婚姻、家庭的关系,那么,在校大学生也不是不能结婚。但是现在很多高校却对此避之不及,如深圳大学《行为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草案规定,禁止大学生在校内牵手、搂腰、拥抱、接吻,以及女生穿低胸露背装等,因处罚扣分满30分者将被勒令退学。其实这种事情防不胜防、不宜做硬性规定来禁止。而且大学生也都是持理智现实的态度来看待婚姻问题的。所以,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家长尽可以从容看待在校大学生结婚问题,原先学生管理规定中的禁止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规定也应该取消。

三、高校学籍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活动中,人既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高等学校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来进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这就要求在高校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才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学籍管理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对高校的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多设立一些市场紧缺或者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注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多设立一些与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生活质量相关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籍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学籍管理制度。

四、学籍管理的改革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应用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说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以人性为本。高校的学生管理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和学生应该互相体谅和宽容。最好的方法是以学生为本,让学校和学生互动起来,既能满足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同时也能考虑到学生的人性和需要,推动学校的发展。

1.推进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

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它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和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证书的标准。学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人的能力、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课程和实践活动项目。这样,就可以在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实行选课制度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即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将自己的个人潜能与自己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设计适应自己及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选课制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促进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固定型向多层多样型转变。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要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实行与之配套的导师制,提供与之适应的环境和体制保障,让学生拥有弹性的、有自主选择余地的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进程,选择适应自己的课程,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实行弹性学制

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适当弹性化,学习成绩优异、提前修满学分、综合考评优良者可申请提前毕业,而某些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的学生可放宽在校的学习时间,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如允许学生中断学业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在提高阅历、增强能力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高校学生提早创造社会价值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上缩短和延长,也与学制概念的淡化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创业时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4.成绩考核形式多样化

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后成绩的做法,实行多种形式的成绩考核方法。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闭卷考试为主要或唯一的考试的现象,坚持以一门课的综合成绩代替期末一次考试结果为本科课程最后成绩的成绩记载方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也不会因为某几次的考试失误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5.实行试读制度

在升级、留级和退学问题上,应该坚持严格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学籍管理中有些原则要进行修正,应该降低门槛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大学教育,而不是被剥夺大学受教育权。从培养人才的规格、质量和学生的人性考虑,应该取消退学制度,实行试读制度。这里谈的“退学”是指因不及格课程门数多而采取的学籍管理制度。对于这种退学,笔者建议用“试读”取而代之,就是说学生成绩不及格门数达到退学规定时,不作退学处理,而允许其缴费试读,这也是在人的成才道路上多给一条出路的做法。

总之,学籍管理工作琐碎而复杂,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籍管理,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探索并建立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实现教育的人文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教育.明日之社会[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王仕.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高校学籍管理[J].襄樊学院学报,2007(3).

[3]粟高燕.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3(3).

[4]孔令帅,徐辉.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与高校学籍管理创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第7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危机;人格特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58-02

一、引言

心理危机是指人的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是个体运用通常应对应激的方法或机制仍不能处理当前所遇的外部或内部应激时所出现的一种反应,即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时,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调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面对危机事件,任何人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但是对于同质同源的危机,不同的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其核心在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即个体的抗危机能力不同,因而危机对个体的危害也不同。人格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资源,是危机事件与危机所造成的危害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对危机事件的反应程度,即具有不同人格的人的应激反应是不同的。有研究发现,消极的人格特质一旦形成,则成为引发心理危机的内在因素,是产生心理危机的土壤。

因此,对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关系进行研究,对于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二、人格的危机易感特质

目前,具有影响的人格理论就是大五人格,包括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征为烦恼―平静,不安全感―安全感,自怜―自我满意。外倾性,包括好交际―不好交际,爱娱乐―严肃,感情丰富―含蓄。开放性,富于想象―务实,寻求变化―遵守惯例,自主―顺从。随和性,包括热心―无情,信赖―怀疑,乐于助人―不合作。尽责性,包括有序―无序,谨慎细心―粗心大意,自律―意志薄弱。这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人格特质理论。危机人格理论认为,心理危机受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常具有这几个特异性:注意力明显缺乏,看问题只看表面而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自信心下降,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行为冲动欠理性,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1.自卑与心理危机。自卑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行为表现,在经济贫困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为,自信心不足、缩手缩脚、胆小怕事、性情孤僻、对前途茫然而失望。因为对自己的不满,所以总是把自己觉得很自卑的一部分“藏起来”,怕被其他人发现,这是自卑者经常有的心理。虽然自卑者的表现各异,不过,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总是把自己自卑的地方当作最大的秘密封闭起来,惧怕被别人发现,他们会认为别人也很在意这个缺陷,所以一定不能把这个缺陷暴露给别人。久而久之,自卑心理发展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压的他们抬不起头来。自卑与心理危机的关联在于:第一,自卑者害怕与人交往,他们与人交往都是有所保留的,不能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苦与乐,因此,他们经常处于压抑与烦躁之中;第二,自卑者很在意别人的评价,往往别人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也会经常使他们徒增很多烦恼;第三,一般的人都不愿意和自卑的人来往,因此当自卑者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时往往都压抑在内心,难以释放出来,这样,危机事件对他们的影响就变大了。

2.归因风格与心理危机。归因是人们对行为或事件结果原因的解释。每个人都有习惯的归因方式,这就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归因风格。归因方式有三种: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归因―不稳定归因、一般归因―特殊归因。一个人的归因方式会激发他的动机,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维度与心理危机的关系最为密切。内部归因者相信自己可以驾驭生活,将事件的后果归因于个人的努力,如果没有成功,他们会把原因归为个人努力不够,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努力去克服,他们能够从危机中看到希望,自我调控能力也较强。危机对他们的影响往往被弱化。而外部归因者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事件的结果主要取决于命运、机会或其他外界不可控力量,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不会对结果造成什么影响,在面对困难或危机事件时,一般采取逃避、放弃奋斗的权利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内归因者把问题归因于内部,往往在面临危机时能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困难,而归结于外部,则是所谓的“宿命论”,放弃了自己努力的权利,任由事态发展。

3.褊狭与心理危机。褊狭是一种不恰当的认知方式。这种人心胸狭窄、眼光短小、认死理、爱钻牛角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认知结构较为简单,判断失误非此即彼。在面临较为复杂的危机情景时,不能理性分析,思维常常陷入极端。例如,一学生期末考试有一门没有及格,便认为自己从此完了,没脸面对父母,认为周围人都在嘲笑他,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会因此不录用他,这次的不及格将是他一生的耻辱。我们听起来似乎觉得很可笑,但具有褊狭心理的人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极易陷入管状思维而无法自拔,从而采用自杀等极端行为,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

4.依赖与心理危机。有严重依赖,缺乏独立性在大学生中比较多见,依赖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难以独立,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依赖心理严重的人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决定,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与控制,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依赖型人格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缺少自我,缺少主见,独立能力差,决策能力弱。具有依赖性格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时时处处被动、依赖、消极、等待,难于以一个独立的人立足于社会。而当需要独立时,他们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时间一长或稍遇挫折,容易出现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患。

5.焦虑与心理危机。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有潜在威胁的情境的担忧,常伴随有忧虑、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状态。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到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加、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往往会带来不良影响。而具有焦虑性人格的大学生经常会处于一种焦虑状态,处处担心、时时担忧,表现为烦躁不安、紧张惶恐、心神不定、思维受阻、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他们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惶惶不可终日,当真正的危机情境出现时,焦虑更为严重。据调查,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据香港大学对香港10所大专院校约8000名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超过40%的新生出现了中度至极度严重的焦虑状态,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25%。所以焦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危机易感因子。

综上所述,人格本身及其所决定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影响了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易感人格特质的人或无端把一般生活事件转化为应激源,使自己经常暴露在应激情境之中;或不能采取合理的认知和应对方式,使自己无法逃避或摆脱应激源的侵扰,提高了心理危机爆发的概率。

参考文献:

[1]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科技出版社,2006.

[2]韩继莹.论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系统的建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52,(4).

[3]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4]蔺桂瑞.全方位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5]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陈道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

第8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学生为主;班级管理;新模式

一、传统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班级的绝对领导者和规则制定者,这样的管理模式弊端显而易见。第一,教师的权威地位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班主任高高在上,几乎所有的班级管理工作都由班主任和班干部进行,学生不敢表达个人的想法,不敢提出建议,不利于班级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教师的决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长期以来,学生都是被要求遵守管理者制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并没有考虑到是否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学生的内心想法和主观需求受到冷落。第三,班主任管理的事情多,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使学生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教师对班级里大事小事都要管理,那他一定会忽视其他方面。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教师感到苦恼,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因此,学生日益多元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化推进要求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必须要改变。

二、班级管理新模式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所以,应该改变教师的权威领导管理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一)决策新方法———小行政体

班级管理中决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一个人决策比较独断,学生每个人都决策难免重口难调,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决策方法———小行政体,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设立不同的部门,如生活部、学习部、组织部、卫生部、纪律部等。第二,全班所有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不同的部门,并选出部长和副部长。第三,当需要决策某件事情时,所有部门内部开会讨论,并给出部门的意见报告,然后根据部门意见汇总得出决策方案。第四,班内讨论并由教师审核。例如,要举办元旦晚会,组织部讨论决定节目如何选择,卫生部决策晚会的值日安排,纪律部决策晚会的纪律管理,最后得出部门方案,和教师商量决定。在小行政体中,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并发挥作用,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监督新方法———成长银行

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个资源而且当学生成为自我管理者时,更能激发他们的自觉性。我们可以采取一种监督的新方法———成长银行,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在班级中开设成长银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账户,可以储存成长币,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成长币兑换心愿单。第二,成长币的获取方法由集体商量,并通过前面介绍的决策方法“小行政体”来决定。如,纪律部决定一周之内如果不违纪可以得几个成长币,卫生部决定一周卫生最好的组得几个成长币,组织部决定积极参加出黑板报可以得几个成长币。做什么事获得几个成长币根据所做事的价值由同学们决定。第三,成长币可以兑换心愿单,如5个成长币可以兑换和教师谈心一次。心愿单的项目由学生决定,教师审核,而且可以每月更新项目,兑换心愿单的事项需要几个成长币也是先由学生定,教师审核。在这样的监督制度下,教师和班干部的强制性减少,更多的是学生积极完成任务兑换心愿。

(三)反馈新方法——班级信箱

班级管理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靠教师去发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新方法来收集反馈信息———班级信箱。第一,在班级后面设置一个班级信箱,任何同学都可以投信。第二,投信内容可以是对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议,也可以是对某个现象的看法。可以写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或者某个部门,也可以给某个同学。第三,确定每月的信箱管理员,可以用“成长银行”中获得成长币的方法招募管理员,比如每月按时管理可以在月末获得10个成长币。第四,对于收到的信,管理员根据信函所要求的去向送到相应人员手中。第五,在班会上讨论相关问题,或各部门各自开会讨论所涉及的问题。这种新型反馈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也为班级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班级管理新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班级管理效率显著提高

班级管理需要一定的规范。班级团体规范是班级团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持续的参照框架。班级有许多规定和规则,这些规定和规则只有成为多数成员的参照标准时才能成为规范。[2]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下,决策、监督和反馈大部分由学生进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班级规范的认可度,从而提高了管理效率。

(二)学生积极主动性增强

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凡是普通同学能做的事,普通班委不做;凡是普通班委能做的事,班长不做;凡是班长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3]每个同学都有为班级、为学校、为集体做贡献的欲望,新型管理模式下,教师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9篇:心理学危机管理范文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完全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