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第1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82-01

1 进一步明确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立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同时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现有的能源管理制度与能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能源节约和鼓励政策、能源标准,如能效标准、能耗限额标准、计量和监测标准等,以及其他的能源管理要求有机结合,形成规范合理的一体化推进体系,使组织能够科学的强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组织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在提高职工节能意识、规范能源管理、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等方面,用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和开展工作,而且,高度重视能源的源头控制,超前谋划。

2 烟草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节能管理模式,早已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标准已颁布实施。因此,我省烟草系统要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国家标准,有利于推动节能技改项目的实施。

2.1企业内、外部环境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需求目前,我国烟草企业能耗问题严重,国家、行业、公司对能耗的要求也越来越上升到工作日程中,全面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是烟草工业企业节能工作走向科学、系统、全面、持续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还面临着相当大的难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烟草行业能源体系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实际生产中企业各生产单位为完成生产计划而忽视产品单耗这一现象现象的长期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烟草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完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能源管理制度,但只在职能和机构上规定“谁”、“做什么”,而对于“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没有进一步完善。新的形势下,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依赖能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因此,谁抓住了这一环节,谁就会受到更多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把实施能源管理体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就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推动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开展企业能源消费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对于促节能、降成本、增效益意义重大。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加强协作,确保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顺利推进。要以“烟草行业十三五节能减排纲要”的要求作为指导,按照“统一策划、明确主体、分步实施”为原则,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各单位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为此,各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健全机构,保障运行。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自上而下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要强化培训,营造氛围。要广泛宣传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员工对节能减排工作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

2.3努力提升能源体系管理水平能源管理是卷烟工业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能源管理工作,是企业争先创优、打造标杆企业及争创优秀卷烟工厂的必要保障。应围绕企业的工作方针目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能源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提高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及体系架构的完整性、能源管理方法的系统性及科学性、能源信息系统建设的全面覆盖率及数据分析的即时性及准确性、设备经济运行的合理性、节能降耗关键节点的准确把握及严格监控、能源计量考核监督,以充分发挥好管理、技术、人才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企业各部门要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精心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调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工作,强化督促检查,落实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为促进全省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3.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的,通过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持续改进的节能工作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节能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全省节能工作深入开展。坚持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起切合企业实际的能源管理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原则,通过政策激励、创造氛围、搭建平台等措施,营造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外环境;坚持持续创新原则,在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采用示范带动、逐步推进的办法,扎实开展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要细化阶段性任务,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使企业节能管理水平有较大改善,节能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能源消耗水平有较大降低。

第2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一、*年应急体管理系建设的措施

一年来,我局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上级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好基础,抓住重点,落实责任,依法监管”的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勤奋工作。经共同努力,使我局在大规模公路改造当中保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形势的基本稳定好转。主要抓好以下四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一)公路应急管理体系与机制建设

*市公路局的公路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上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纵向以省公路局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为指引,横向以*市政府应急管理建设体系为监督。加大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力度,强化机制建设。

1、实施公路应急管理负责制。

按照上级的公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成立应急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各级单位第一安全生产责任人担任组长,下设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办公室,由安全生产部门责任人担任主任,并负责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2、组织机构与人员物资落实。

各级单位应急管理部门按照安全生产开展规划的要求,制订当年度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人、材、物等具体事项。做到安全应急计划与应急救援措施落实,安全应急管理人员与救援物资到位。

3、检查与监督到位。

为了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有效的检查与监督,利用开展劳动竞赛等方式进行年终检查与评比,不断表彰先进,推动落后。通过每年进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完成情况年终考核,促进与监督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不断完善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重新划定重大危险源。

按照上级对安全生产隐患整治的具体要求,开展全局性安全生产大检查,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排列,查找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危险源,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2、完善对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

根据安全隐患整治要求,我们对公路桥梁水毁抢修、渡口码头集装箱吊装与货场安全装卸、沥青拌和场以及办公楼、公共会议场所等重点安全防范部位进行监控,并进一步完善各项安全应急救援预案。

3、开展安全应急救援演练。

按照年度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计划,为进一步检验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实用性,对各类预案进行实战演练。开展了山坡坍塌路段抢修、生产现场消防朴救、渡运水上救援、办公楼救援消防等演练活动。通过演练,总结经验,修正预案,更新观念。增强防范意识,促进体系建设。

(三)加强干线公路的安全监控。

1、确立道路安全监控重点。

以G105、G321、G325、G324国道为中心,对国道相连接的省道以及通往城镇的重点道路进行重点安全监控。要求各区公路局对所监控的路段做到定期公路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同时通过每天路面清扫、路政巡查等方式进行有效实时安全监控,一旦发现公路损坏等情况及时逐级上报与处理。

2、确立主要桥梁的重点安全监控。

对市局所管辖的300多座桥梁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按照桥梁隐患整治的工作部署,对三、四类桥梁逐步进行加固处理。对一时尚未能列入加固计划的三、四类桥梁,我们进行了重点安全监控。由所属单位派一名桥梁工程师负责对该桥梁的安全监督。加大检查力度,缩短检查周期,防范桥梁病害蔓延。

3、确立G324国道(广三高速公路)的重点安全监控。

G324国道(广三高速公路)是粤西高速通往省城主要干线。最近该路段准备改建扩阔,临近开工期间更着重抓好道路安全监控工作。增加路政管理人员,加大上路巡查力度,对周边的公路安全设施加强维护,及时更新道路标志,清理桥下杂物以及违章建筑等,确保干线道路安全畅通。

(四)加强公路应急救援队伍与机械装备的建设。

1、公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按照*公路局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各区公路局成立相应的路面抢修队,并分成前线施工队和后勤保障队两支抢修队伍。该队伍由单位主管安全生产领导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机械操作人员,道班工人以及配合的社会运输等人员组成。应急救援队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政府安全应急部门统一编队,发生险情,通过当地政府统一调动。

2、机械装备的建设。

按照*公路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大道班建设步伐,增加公路养护机械的投入,逐步配备公路养护所需的大型公路施工与养护机械装备。到目前为止,各区公路局已经具备1000立方/小时土方施工的能力,更适应公路应急救援与道路抢修的需要。

第3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that is the only way which must be passed of management improv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enterprises and business increase make enterprise must do careful research when developed to a certain stage. A good business is a close-knit organization, and is a whole system that includes closing internal relations, information channels,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flexible and rapid response.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needed to go step by step, advanced scientifically, finally realizing the system operation.

关键词: 管理体系;企业;系统;建设;

Key words: management system;enterprise;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17-02

0 引言

管理体系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系列管理运作有关的经营战略、运营理念、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程序标准等一系列构成的有机整体。

1 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它的推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不断的积累基础上进行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内容是对整个管理框架进行梳理、设计、调整和指导,不负责具体规章制度的起草和拟定,因此企业必须有各方面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这是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没有这些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企业不能忽略这一点。因此企业管理工作不能进行跨越阶段的跳跃,不能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层次和一步到位,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

2 管理体系的结构设计

一个体系是各个部分的有机结合体,各个部分又各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结合需要有严密的接口,部分与部分的合理联合运作需要一个能实现整体功能发挥的连接系统或一体化结构。我将整个管理体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划分的方法和标准各不相同,可以将其称为横向的分层设计和纵向的分模块设计。

2.1 体系分层 体系的分层正是从纵向结构进行区分,从上往下看或者从下往上看,管理体系可以分成若干个层级,这规定了管理体系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定位。根据从上往下的分层,分成如下:

2.1.1 概念层 这一层级主要识别的是管理体系中的概念部分,概念部分指的是集团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企业宗旨、企业战略、企业价值观等等。这是一个精神层面或者说纲领层面的东西,是企业文化核心的部分,这一层面的内容是其他一切设计和工作活动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衡量判断其他一切经营活动的最高准则,它内化为组织中的个人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2.1.2 定义层 这一层级是根据第一层级的内容,融合组织目前的管理文件进行的识别和划分。所要完成的主要内容是管理体系中的管理文本的建立。这一层及所要回答的包括:

a我们的企业都有哪些方面的工作?

b我们的各个方面是如何运转的?

c我们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d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

e每个部分的范围和职责是什么?……

2.1.3 操作层 完成了基本定义层的建设之后,下面进行的是操作层的建设。操作层的内容是具体的管理步骤和程序,所要形成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细则、程序文件还有操作文件。这一层要达到的是回答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a每一项工作是什么流程?

b各环节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c我该如何操作?

d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我要做到何种程度?

e如何奖励和惩罚?……

2.2 模块划分 模块的划分是从横向上对集团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划分,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比较大的模块:

2.2.1 财务管理体系 主要是财务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所参与的工作环节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以财务管理部门为主制定,包括预算决算、收付款、融资担保、实报实销、报表分析、审计等有关财务的工作都包括在内,影响范围涉及企业所有资金、资产相关环节。

2.2.2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部为核心,各部门相关,涉及集团公司所有的人力资源引进、激励、开发等的工作的管理体系。所有有关人员引进、内部晋升、薪酬福利、岗位变动、考核奖罚、计划生育、人事档案等的工作都包括在内,涉及企业所有员工。

2.2.3 生产管理体系 以生产部为核心,设备部、供应部、技术质量部等为重要部分,各车间生产运营为主要架构,涉及集团公司生产运行、质量提升、物资收发、安全环保等工作相关的管理体系。作为生产企业,这是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

2.2.4 营销管理体系 以市场管理部为管理部门,包括营销、采购、贸易等部门主要参与。涉及集团公司所有与商品交易往来有关的工作和环节的管理体系。

3 管理体系建设实施

3.1 体系初建 体系初建主要是文件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在于建立标准和字面上的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3.1.1 识别 识别过程是与管理体系建设的分层和模块划分是相关联的,即通过对各方面管理内容的研究,来识别出各管理环节所属的范畴,从而在逻辑上予以分层和划分,继而建立起清晰的逻辑思路。

3.1.2 建立管理文本 这一过程需要与各个部门进行密切配合,从管理体系的整体出发,建立起管理体系运行的全过程机制,确立总的原则、方针和政策,规定基本的运行规则。

3.1.3 建立程序文件 建立程序文件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各个部门对自己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规定,然后进行整合。

目的:形成有价值文件,对管理体系中所有管理环节和工作内容、职责分工进行规范和指导。

依据:ISO体系文件、集团公司制度文件等。

步骤:a.根据模块划分确定分工;

b.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岗位工作描述;

c.各部门根据分工进行内部流程梳理;

d.各部门根据分工规定程序文件;

e.整合各部分程序文件,形成程序文件目录。

3.1.4 建立操作文件 这一过程和上一过程是密切关联的,是在上一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对具体的工作过程步骤和操作行为进行规定,其依据是集团公司各种操作规程、手册等,其建立步骤和上一过程基本一致。

3.2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工作实际上是体系文件中所包含的规定性工作,而实际上广义上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不仅是体系文件形成的工作,而是包括大量的后续工作。前期体系文件的形成是根据目前已存在的工作流程建立的,而且只是一个体系文件,其运行情况和合理与否不得而知,因而要想进行彻底的管理体系建设必须进行彻底的管理评审工作。

3.2.1 管理评审工作我将他分为两个阶段:

①清除“bug”阶段。Bug,计算机编程中的术语,是指过程中隐藏的问题、缺陷、漏洞等。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从工作目标和出发点上都是为了清除管理体系运行中出现的“bug”,目的是确保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这是基本的也是基础性的阶段。

②“化茧成蝶”阶段。我将管理体系运转中质量的提升成为“化茧成蝶”,即希望通过这一阶段的管理评审工作实现集团公司管理质量的飞跃。具体可以参考“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一些原理,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一步一步的提高。

3.2.2 管理评审工作步骤

①前期准备工作。

a.确定评审成员,成立评审团队;

b.制定评审方案;

c.设计评审工具;

d.召开启动会议。

②评审实施。

a.文件评审;

b.现场评审;

c.汇总结果,形成评审报告。

③后续工作。

a.召开评审会议,总结汇报;

b.进行纠错和改正;

c.纠错效果评估和改进。

3.3 体系文件更新 在上一过程——管理评审工作结束之后,纠错和改进过程完成之后,相应的根据成果进行体系文件的更新工作,使体系文件也相应得以改进。

4 几点建议

①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费时费力的长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开展必须树立决心,不间断不随意中止,保证彻底性和执行性。

②开展过程会面临很多困难和协调问题,必须获得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强力推进,各部门确保积极配合。

③目前缺乏专业人员,有必要进行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以ISO体系为基本,以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为主。

④需成立专门的工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工作。

以上是根据作者多年管理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产生的成果,具体实践应用还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另外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最终是要实现系统化或一体化,这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也是“两化融合”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倍.管理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N].文汇报,1978-9-27.

[3]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4]张国雄.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现代管理技术—系统工程[J].上海企业,1984(12).

[5]唐启来.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步骤[N].中国包装报,2007(11).

[6]秋实.标准化管理的中国式思考[N].医药经济报,2007(7).

第4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本文作者王首魁,任职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基建部安全管理专责,直接负责超高压公司业主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超高压公司“两渡”工程业主项目部作为南方电网公司2012年三家建设单位开展体系建设之一,在2012年度体系外审工作中达到外审“两钻”认证水平。作者对于基建系统开展安风体系建设、要素设置及各参建单位职责等有独到见解。

【关键词】:基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接口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第一部分南方电网安全生产风险体系简介

风险管理的概念来源于美国金融、保险业,在1990’S,大量的企业由于一些严重的事故导致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现象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进而将金融、银行系统的风险管理引入企业管理,风险管理的理念从美国进入英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国。

2003年~2005年,南方电网公司开始引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理念,并确定了深圳、珠海、遵义等供电局作为试点,于2005年形成了《电力企业安健环综合风险管理体系指南(PCAP体系)》并在试点单位中进行使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雏形已经形成。经过不断的休整完善,2007年南方电网公司在深圳、珠海、遵义等供电局PCAP体系应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印了出版了南方电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一书和配套的审核指南,制定了从“一钻”到“五钻”的等级标准,提出了考核办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理念正式形成了一套从理念到制度体系、从定量到考核的可量化、可执行的操作规程。最终颁布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制定了9个单元、49个管理要素,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可能涉及的风险提出了管控要求。基本形成了“风险辨识—管控措施—降低风险”的管理思路,为各生产运行单位提供了一套“大而全”的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

在安风体系确定的9个单元、49个管理要素框架内,开展体系建设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编制本单位管理标准,并按照《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所确定的打分标准,以各项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情况程度作为依据,根据最终综合得分率来判定本企业最终达到的“钻级”。

表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单元及要素设置表

第二部分基建项目安风体系建设难点分析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内部的安全管控手段而言,其通过全面、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体系,对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对提高安全生产基础管理水平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基建项目来讲,面临着与生产系统有较大区别:

1、基建项目参建单位多,人员复杂。为保证基建项目的顺利推进,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分别作为不同的参与方参与工程建设,且均担负着重要角色。每一个参建单位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本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安风体系的各个要素有着不同的定义。

2、基建单位各方在安风体系建设中的管理职责难以界定:对每一个在现场施工的人员而言,必须有单位对其安全负责,则首先各参建方所雇佣的人员是其必须保障的对象。但是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定位如果仅关注己方人员,则可能因为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差、人员素质低等原因,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必须重新规划基建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安风体系职责。

基于以上两个难点,结合超高压项目管理实际,提出了一个“标准木桶理论”,可形象的表述各参建方在体系建设中的管理职责:

标准木桶理论:以工程项目总体建设任务作为一个标准水池,各家施工单位的管理手段视作每家企业制作的木桶,通过各家企业的共同努力,将标准水池装满。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49个管理要素即木桶的每一块木板,为确保最快的速度将标准水池装满,项目建设方(业主单位、监理单位)有权利要求各单位将本单位的水桶进行完善,改善管理,改善短板。假设每家单位都能够对49块木板有着相同的标准,则不会出现木桶漏水现象,标准水池也能最快装满。

所以施工单位作为项目建设安全管理的执行方,负责施工现场的基础安全管理,包括人员、机具、设备及相关的保障措施的具体落实;业主单位、监理单位则作为整个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监督者、执法者,对每一个单位的管理短板进行监控,一旦发现短板立即督促施工单位进行改进完善。

第三部分 安风体系在“两渡”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基于标准木桶理论,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对所辖的糯扎渡送电广东±800kV直流输电工程、溪洛渡右岸电站送电广东±500kV同塔双回直流工程(以下简称“两渡”工程)进行了深入调研,制定了在该两个基建项目开展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从业主项目部“六个管理”职能出发,以“两渡”工程施工现场为边界,防范业主项目部各项管理职能实施不到位带来的风险,规范参建单位管理行为,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风险的管控,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各项要素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效管控,全面完成“两渡”工程建设目标。

该思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业主项目部安风体系同监理单位安风体系、施工单位安风体系的融合,不会产生矛盾,各参建方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即符合了“两渡”业主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目前完成工作如下:

1、编印了超高压公司《业主项目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手册》:根据南方电网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对目前基建管理各项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选取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9个单元中的44个要素,编制了52项管理工作指引。管理工作指引严格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明确了各方在基建工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同时将南方电网公司的A类管理制度、规程规范要求融入工作指引,将目前在用的《监理典型表式》、《基建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检查评价标准表式》等相关表格作为体系执行表单。

2、2012年12月由网公司委托的体系审核组对“两渡”工程业主项目部、部分参建单位开展安风体系外审,专家组认为目前基建项目现场各项管理要素均得到很好的落实,参建单位的管理职责在施工现场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已基本建立起一种基于风险的工作模式。并且两渡工程开工一年以来,50多个标段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很好的验证了“标准木桶理论”的构想。

第5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管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02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成为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多个医疗保险职责归集为一个部门管理,增加不同阶层医疗保险的联系性和互通性,成为当前城乡居民医保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因而随着中央下发的文件精神,全国各地展开了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试点,通过多数试点的整合发展来看,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呈现出双面性特点,一是对社会分配公平、居民医保人数增加、参保对象的受益程度等发挥了积极效应,另一方面是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越发尖锐,医保管理体系仍倾向于高缴费高收益的缴费管理方式,这实际上有一次拉开了社会贫富差距。因而展开对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主要是发挥市场对经济的主导作用,国家采取宏观调控,引导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我国出现的社会分配不均、基金收支不高、社会公共服务所消耗资金、基础多等问题,直接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以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能够有效节约社会公共服务成本、带动基金共济发展、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目前,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工作和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全民医保基础性作用,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大大增加了参保人数、参保人员的收益。缩小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并且还扩大了医疗需求,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总之,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是构建良好城乡居民关系,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构建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则是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有序开展的保障。

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不够彻底

受到城乡居民医保的不同筹资标准、不同保障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工作难以开展,整合工作具有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要求彻底的统筹原有的城乡居民“三保”,明确“三保”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并且能够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三保合一”的整合衔接提供基础。但实际上,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这三者之间的不具有完全性,如新r合能够自行选择缴纳的金额,根据缴纳资金的不同,国家机构能够为居民提供相同的医保资金。城乡居民主观能动性的不同、经济能力的差异都为“三保合一”整合衔接发展提出挑战,基层在开展整合工作时,难度大大增大。导致当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呈现出不彻底的特点。

(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管理体系不健全

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是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的保证。即通过管理体系能够消除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三者在缴纳对象、缴纳资金等方面的差异。事实上,当前所构建的管理体系不具有全面性,即不能够根据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同的制度的筹资档次,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的公平性、基础性特点;另一方面是当前的管理体系仅仅属于静态管理制度,即当城乡居民发生流动时,一些就医需求则被忽视。如在去年外出打工的小王今年六月回到家乡发展,但其医保原本是在单位缴纳,而在家乡没有缴纳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相关管理体系也未能针对这种特殊情况采取特殊的解决方案,缴纳工作是每年一次、每次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最终使群众的合法利益受损。

(三)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未能形成监督评价体系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并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通过试点再向全国各地进行推广发展,而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是否有效是通过监督评价体系来确定的,从而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但是当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未能形成专业的监管评价机构和机制。如医保的总体支付金额是一个限制,医疗机构在实现支付职能时能够发挥主观性,不提供对重特大疾病医疗服务。这一举动,大大降低了医保整合原有的服务职能。而另一方面,医保整合后,缺乏社会监督,而医保经办部门同财政部门之间属于同一机构体,对医保基金进行监管和拨付,主要是进行自管自督,整体效果不佳。无法做到医保基金的公开化、透明化。

三、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对策建议

(一)加强总体分析设计

要求把握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分析设计。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共同发展。具体措施一是在管理体系建设中,要求经办步骤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执行管理等多种层面的统筹兼顾;二是要求在尊重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新农保之间的个性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寻求一个共同的制度,将筹资方式和不同的筹资档次实现统一化管理。总之,实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要求把握总体发展,推动个性发展。

(二)加快城乡居民医保细节处的制度改革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发展的不和谐主要是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城乡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一些细节处的制度改革至关重要。当前要求能够充分完善报销制度、对重特大疾病要求加大医保支付力度。所以要求对医保支付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对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和管理的相关机构的合作机制进行创新优化等措施。

(三)建立健全具体的整合衔接和管理监管制度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和管理工作都属于国家机构的职能的履行,因而要求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当前实现社会监督要求从以下两方面实现,一是加强对医疗服务的监控,即医疗机构不应为医保介入而降低服务质量,即尽可能让城乡居民能够在医保前提下接受医疗救治;二是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要求构建第三方监管机构,保证医保基金运行的有序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能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基金的征收、流动和支付等情况进行定期定时公开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总体上是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公平等发展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会存在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严重影响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的发展,制约其发挥原有的社会职能。因而本文提出的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其又快又好开展整合衔接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唐霁松.做好城乡居民医保整合衔接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医疗保险,2016,10:27-32.

[2]翟绍果,仇雨临.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机制研究[J].天府新论,2010,01:90-95.

第6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HSE体系建设 持续改进 管理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西方部分大石油公司从行为学分析和危害管理的理论人手,把“以人为本,线性管理、风险控制、持续发展”的HSE指导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运行中,开发出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HSE管理体系,现已公认为国际石油界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共同遵守的规则,参与市场竞争的准人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应该是高度统一的。在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回报的同时,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大力推行HSE管理体系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必然选择。

二、HSE管理体系的要素及相互关系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其后果,从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防止其发生,以便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突出强调事前预防和持续改进,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激励机制,因此是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制度之一。

1.危害和环境因素是HSE管理体系的管理核心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是HSE管理体系的基础,是整个HSE体系运作的核心部分。只有全面、系统、细致地对生产过程和施工作业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获取企业HSE管理现状的真实信息,才能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以削减、消除危害和风险。

HSE管理的目的应是控制事故的发生,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是危害和不良环境因素,要想控制事故的发生,必须首先进行危害识别和环境因素识别,控制危害和不良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所以危害和环境因素是HSE管理的核心。

2.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是实现持续改进的重要途径

HSE目标、指标是组织为将内部危害所带来的风险降低至某种程度而制定的,管理方案是实现这些目标、指标的计划方案。根据风险评价结果,考虑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考虑技术方案,财务、生产及商业要求,相关方的观点,过去所建立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过去所发生的事故、事件及不符合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制定其HSE目标、指标。在制定出目标、指标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方案的实施,降低职业HSE风险,取得HSE绩效,使HSE状况得到改进,在HSE管理体系运行的PDCA循环中,不断地去实施,从而使HSE绩效达到持续改进。

3.运行控制和维护是控制其风险的关键步骤

体系中运行控制和维护条款要求,公司制定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程序,用于识别与所认定的、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有关的运行、活动及设备。针对这些活动进行规划,确保他们在规定的条件下执行。这就保证了给公司带来风险及可能导致事故的危害都属于受控状态。HSE管理体系中的运行控制程序,严格规定了组织运行活动中的运行标准,这种标准是避免事故发生的保障条件。

4.明确组织机构、职责及资源是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均是围绕组织机构,以其各自的职能和层次展开。明确各组织职能与层次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其作用、职责与权限,是HSE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前提条件和有力保障。同时实现标准的每一要素要求都有赖于相关责权人员的参与和执行,有赖于相关资源的充分保障。这样,HSE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就将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员工联系起来,体现了全面系统、结构化的管理特色。

三、加强HSE体系建设是公司安全文化的有力依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障

1.HSE管理体系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策略的意义

在应用HSE管理体系指导企业的安全生产策略方面,还有如下意义:

1.1企业HSE体系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它对于预防事故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

1.2企业HSE体系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因而具有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性意义;

1.3企业HSE体系建设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境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1.4HSE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预防事故、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需要我们从长计议、持之以恒,急功近利、半途而废是不可取的。

2.HSE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强力保障

在人的安全素质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最根本和基础的,而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安全观念文化是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根本和前提,很多传统的安全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观念。HSE体系建设其实就是为了构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而建设安全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社会和全民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人类的安全生存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

第7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检验检疫 企业 诚信体系建设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诚信变得尤为重要,“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业的诚信已然演变成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最近几年连续发生“毒奶粉”、“瘦肉精”、“皮革奶”等重大诚信缺失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如何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诚信体系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诚信”的解释是“诚信――诚实,守信用。”现今社会,诚信既是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行为准则,关系到经济活动中的种种信用问题,保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2007年,在系统内全力推进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在社会诚信体系的框架下,出入境检验检疫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行政管理的需要,把有效提高监管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目标;用完备的检验检测能力作为支撑,对企业的诚信度进行分类评级监管,有效地控制、降低失信的风险;使检验检疫与企业的信用相互连接,成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当前进出口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诚信的依赖也越来越重要。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层数不穷,如虚报、瞒报、非法生产、伪造检验检疫单证发票等行为,不仅扰乱了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中国制造”的声誉,严重降低了国外政府和消费者对中国的信任度,威胁到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那些不合格商品一旦被进口国检出不合格或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危害,将严重损害国家的信用,甚至可能被某些国家恶意上升为政治问题。因此,企业的信用状况差,社会诚信秩序混乱,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瓶颈。诚信恶化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不仅加大了市场交易的风险和成本,而且阻碍了外贸经济的有序发展。这些扰乱外贸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尚未健全,缺乏有效的治本之策。

四、如何推进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检验检疫把关职能

(一)强化分类管理,实现差异化管理目标

目前,检验检疫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已经将出口企业、进口企业、产地证注册企业、报检企业、出入境快件运营企业、卫生除害处理企业、交通工具、监管场库、集装箱经营公司、检验鉴定机构等十类企业纳入其中,检验检疫机构根据日常采集的企业信用情况,将企业分为A、B、C、D四个信用等级,实施分级管理,A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B类企业给予积极引导,C类企业将对其加强监管,D类企业则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按照守信受益、失信受罚的机制,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行相应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措施。例如,对A类企业,可享受检验检疫优惠政策,优先推荐实施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一类管理、绿色通道、直通放行等检验检疫便利措施,让其发挥信用优秀企业的榜样示范作用。对D类即信用不良的企业,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包括暂停报检;实施严格报检控制;实施加严签证管理;对进出口货物运输工具实施重点查验;陆路口岸现场100%卸货查验,海港口岸100%开柜查验等一项或多项重点监督管理措施。

(二)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诚信企业示范效应

一是开展诚信的宣传活动。可在苏州市主要媒体《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主要版面上公布苏州地区诚信企业名单,使企业全面了解检验检疫企业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企业申请检验检疫高诚信类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帮助企业和社会各界了解并参与到检验检疫诚信体系建设中来,开展在线访谈,解答进出口特是信用管理等热点问题,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辅导,帮助企业把握政策法规的要点。三是主动走访部分企业。面对面地听取诚信企业的建议,与失信企业面对面的交谈,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环节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促进其提高自律水平。

(三)加强综合治理,形成社会共建诚信合力

一是加强外部合作。主动与海关、商务局等政府管理部门联系,加强对如何管理企业和执法经验的交流,通过交换企业诚信数据信息,共同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对区域职能的指导。组织与各区乡镇管理部门的联系,实地了解乡镇经济发展情况、企业经营状况等,大力拓宽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渠道,深入推进区域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利用相关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等各种资源和力量,引导企业守法自律,及时帮助企业解疑答难,为企业的正常进出动营造良好的通关环境。

第8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危时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不仅会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会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是我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1.2自然灾害敲响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警钟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亿元。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死亡69181人,影响之大,损失之重,前所未有。因此,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2全面分析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应急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近几年,各级政府逐步成立了应急办公室。目前应急办公室只是具有协调作用的一个职能机构,还不能真正具有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权责不明晰,相互间沟通不畅。如,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就是由于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缺乏有效沟通,气象信息未能对电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2.2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

一是由于突发公共事件所涉及的部门往往难分主次,仅有牵头单位的主体应急预案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关部门的配套预案;二是基层社区(乡、村)的应急预案仍不够完善;三是应急预案的编制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相关信息进行准确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差。四是预案缺乏有效实施。

2.3 应急队伍建设薄弱

一是部分政府尚未设立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现有应急管理机构普遍存在职责不明、人员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二是专业应急人才缺乏;三是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用“人海战术”,轻视专业化救灾队伍的建设,缺乏专业化设备。

2.4 应急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一是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整体设计不够完善、参差不齐,对应急避险场所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灾害保险工作相对滞后;三是目前大多数地方尚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

2.5 应急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种类繁多,而涉及灾害管理的部门又分散在政府的不同职能部门和单位,并且各涉灾部门和单位都建立了独立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做到信息共享,导致政府在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应对突发事件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受到了一定的约束。

3有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3.1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纵览国外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其成功做法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成立一个独立建制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协调部门,如美国的“联邦紧急事态管理局”、俄罗斯的“联邦紧急情况部”等。结合我国目前应急管理体系实际,应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3.2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是各单位除了要制定主体应急预案外,还要形成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完整性的配套应急预案;二是将应急预案延伸到社区、厂矿、医院和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三是对应急预案按层级、领域等类别建立档案库,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四是针对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3.3完善应急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科技产品的研发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优化队伍结构;二是组建以消防、武警、预备役为骨干,专业救援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快灾害紧急救援队基地化建设,配齐配全灾害紧急救援队器材装备。

3.4完善应急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应急避险场所等;二是建立灾害保险制度,健全灾害保险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基本法规。

3.5完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管理联动系统,该系统包含五大平台,即:网络通讯平台、地理信息平台、应急联动平台、专题应急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统筹调配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应急力量,整合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建立全国性统一的、资源共享的应急信息数据库。

4结语

应急管理工作既是政府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需要依靠政府的应急机制和法律法规,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有诸多新的情况与问题出现,也会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各种问题和难题。

参考文献

[1] 曹佩安.《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贯彻实施与应急管理实用手册[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第9篇: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范文

关键词:事故灾害;应急管理;孤岛现象;人员培养

1现代应急管理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及国内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一个国家,地缘利益纠纷较多,改革开放30年,国际国内人文与技术交流日益扩大,在为社会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向社会注入了更多的变动因素。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多发,人们对公共卫生要求标准日益提高,公共安全事件在全世界都呈现多发态势。社会层级、结构变动趋势加剧,各种利益矛盾和文化冲突存在多发可能。亚太周边国家和外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入侵压力也日趋加剧。如何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降低各类事件损失程度,化冲突和灾害、事故于未成之时,已成为国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

2国内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国内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我国应急管理概念提出不久,在2003年的“12.23”重庆开县罗家寨井喷事故和2005年“11.13”松花江水体环境污染事故胁迫下。以中石油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开始着手建立企业内部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内部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自2006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7年11月1日在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的大环境下,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在国有大企业中被强令展开。5.12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公共应急救灾意识普遍得到提高,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等认识得到共识。近年来影响巨大,且涉及公共安全的生产安全事故,不乏详例可举,也曾引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公众反思。改进应急救灾响应机制,化应急救灾、事后追责向预防性的应急综合治理转变已刻不容缓。2.2我国企业中应急管理向预防性应急管实现转变,需解决的问题。2.2.1企业应急管理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虽然应急管理体系在我国重要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已基本成形,但很多人对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较多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应急管理”理解片面,认为应急管理就是“救援管理”。预防性的应急管理的实质是应急管理前移,识别隐患,防范隐患于未然,使突发风险损失降低。但现在无论在企业还是社会上,有很多人把单一的抢险救援等同于应急管理。如若这种观念和认识不能改变,将使企业失去了错失利用应急管理来实现提高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水平的机会,应急管理将继续远离日常生产。“事到临头火上房,事情一过放一边”的得过且过,临时抱佛脚工作状态,将难以改变。(2)应急管理能“包治生产事件、事故”,将预防性应急管理职能无限扩大,不明应急管理与日常生产管理的区别。应急管理前移,其重点是督促油田企业管理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要把应急准备工作真正抓好、抓实。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认为应急管理是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忽略了其减少灾害损失的本质属性。(3)应急管理就是物资加组织。常言道,七分数据,三分管理。物资救援抢险的基础,组织是启动应急程序的有力保障。但没有主观认知和应对突发风险意识引领的应急管理,将失去其主动适应性,懈怠于过程控制和盲从的应急管理,将难以摆脱应急管理就是“救火队的”的怪圈,向预防性应急管理转变,将成为一句空话。(4)应急管理是小题大做,危言耸听。据统计,每年岗位发生灾害类事故的可能性仅为0.04%,危险不会落在我头上的侥幸认识在许多人们头脑中存在。这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是脱节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昭示着我国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思维。企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它不仅给我们企业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有时可能是颠覆性的,无法弥补,这一点必须引起各级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一岗双责”不可推卸。认识上的误区不打破,完成应急管理向预防方向转变的工作,就不可能实现。2.2.2企业应急管理存在“孤岛”现象所谓企业应急管理“孤岛现象”,是指在一个单位的应急管理部门与各个部门之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完全孤立,各种信息无法或者无法顺畅地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流动,是一种信息的联结障碍,这与以响应和联动为支撑的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系统之间很难互相共享信息,造成了应急管理系统条块分割,形成了一个个“孤岛”。这样的“孤岛”现象,导致企业之间应急救援联动迟缓,工作效率低下,直接表现就是在有效时间内,突发事件风险损失不能得到有效控制。2.2.3企业基层应急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近些年的应急管理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在国内大中已基本成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应急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岗位责任制不到位,考核结果衡量标准不明确等现象,造成“应急管理年年喊、应急管理效果与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员工参与度普遍偏低,应急演练流于形式”的被动局面。究其注意呢,有以下几点:(1)对非战状态下的应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战时不惜一切代价,战时一过一切明天再说”的问题,来源于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上的不到位。首先,应急管理工作虽不产增加经济效益,但它不是负担,是有利于工作绩效保障的功绩的认识。试想“企业收入增加1元前,利润增加的却达不到1元”。但“1元的损失,利润减少的却是1元”。所以损失是利润绝对的减少的观念,尤其在每个领导者,一定要认清,并引起各级领导者的重视。(2)应急管理考核标准不完善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应急工作的管理部门归属在基层各有不同,但机构基本健全,相关培训机构也同样存在。但各级、各层员工到底应该拥有何种程度的意识、技能、知识,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清晰的描述和模板,这为其基层操作性留下许多隐患,种下各自为政的种子。影响培训,影响管理检查,更影响管理机构的考核评价。(3)基层应急管理推动力量薄弱目前国内企业应急管理体系没有相对独立体系,人员多挂靠到某一大类管理之中。应急管理人员附带管理,精力不集中,应急业务不专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产生的是针对下级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不到位,检查标准模糊,检查走过场,表面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基层站队基于生产工艺连续性的特点和物耗成本的考虑,真打实练的应急演练难以落实,相适应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又跟不上。形式化、文字游戏、走过场的想象等情况比比皆是。长此以往,应急管理名存实亡的现象,难以得到根本消除。

3强化我国企业应急管理建设的对策

3.1消除企业应急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总体上讲,企业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建设,针对的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极端情况,但它却不是独立于安全生产管理之外。做好顶层设计,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思想认识,必须树立,并达到贯彻和执行。(1)借鉴西方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过程,推进应急管理基础平台阶段建设。从我国企业整体表现出的特征情况看,企业绝大部分分支机构和基层单位,安全生产处于第一(自然本能)和第二阶段——严格监督阶段。中石油企业发展目标应是——强力推进安全生产自主管理阶段。在这一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基础上,要想真正做好应急管理建设工作,必须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基础,用具体处理突发性灾害性生产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贯穿于标准化与两书一表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和运行机制,强力推进应急管理向预防性转变。只有这样,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才会再上一个台阶(2)正确认识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内涵。应急管理建设是利用现代多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以防范突发性生产安全事件和减少其损失为核心,进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完整过程。(3)正确认识应急管理建设的作用应急管理建设只是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帮助企业更好发展的一种工具,企业的发展还是要看企业的综合实力。3.2消除应急管理“孤岛”现象的方法(1)系统替换(2)采用建立业务接口方式实现体系内部之间的应急管理信息共享。3.3加强油田基层单位应急管理体系建设(1)对非战状态下的应急准备不足,来源于对风险认识不充分,强化风险源的信息和数据管理,建立重要风险源数据库是必要之举。预防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风险的预警和风险源的检测的结果表现是数据和信息,这是应急准备的决策基础,必须进行严格管理,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重视。(2)应急管理是一种约束性强力控制,对企业来说就是人力、物力的投入。所以只有考核标准规范、明确,才能使指令准确,让人信服。这对于基层一线应急管理指挥人员来说十分重要。(3)基层管理人员决策权、无权威、无方法,是应急管理推进力量薄弱的重要因素。强化基层危险控制体系十分重要,定岗、定则、定薪,针对问题说奖惩,针对问题讲练兵,是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手段和方法。3.4合理配置油田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人员企业应急管理职能的转变给油田工作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应该了解应急管理建设的进程。针对人员应急能力提高问题,加大培训考核力度,应采取以下措施:①、领导干部、应急指挥人员:应当重点加强应急意识,管理知识及应急指挥决策能力培训:②、应急救援专业人员: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强化应急处置卡执行训练;③、普通岗位员工:应加强应急操作、应急反应、自助互救,及第一时间初期处置与紧急避险能力培训。④、应急考核标准:——领导干部和应急指挥人员培训考核,推行培训现场和跟踪考核制。——应急救援专业人员考核:建立专业救援人员培训档案,周期循环开展培训工作。考核结果上报相关业务职能、人事、劳资、组织部门。——岗位员工考核:推行“情景角色”专项任务分组训练方式,周期循环开展培训工作。⑤、培训组织方式:岗位培训,以脱产封闭培训方式为主;专职人员专业培训,以脱产和半脱产,岗位师徒帮教、岗位培训卡及操作指导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