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外培训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小学教学的管理人员,首要应集中精力,不断地借助多方面的力量,为教职员工构建友好、和善的教学环境,使教育工作人员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科适当地改善教学器材的设备,增添教学器材,充分发挥器材协助教学的目的;第三,学校要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和个性特征,为学生创建和善、友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二、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
过去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只重视对结果质量的考查,严重地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教学的质量并不是考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中创造的,因此,在管理上,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学整个环节加强管理。当前,我国对小学的教学管理,对学生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的管理还很不足;这主要是因为:没有严格统一规定学生家庭作业的时间;各科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虑各科作业的均衡度;一些学校课外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开展。因而,要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调整管理,还要协调各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布置任务的质量,以及加强学校对于课外活动的有效安排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管理的实效性。
三、学校加强对教师培训管理
关键词:事业单位 培训体系 建立
事业单位的培训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构建、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方因素,也要实现对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以此达到培训的最终目标,真正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建立和实施事业单位培训体系时,要做好基础性的调查分析工作,通过调查分析,详细掌握培训的对象、环境、条件及培训目标等具体情况,以对培训工作做出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实现培训目标。
一、健全事业单位的培训目标体系
培训目标大体分为总体和层次两个目标。总体目标就是运用各项培训项目,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以求更好地完成工作。层次目标就是各个培训项目所要培养的分项目标,在具体划分中主要包括在组织、岗位和工种三个维度的培训目标。此外,事业单位所涉及的员工基本情况都有差别,所以在培训过程中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要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也是在层次目标方面设计针对性培训的基本原则。
二、完善事业单位培训课程体系
通过对事业单位员工知识能力以及培训现状的了解,笔者发现不同工作性质的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要与目标层次这一体系相结合。具体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事业单位的理论培训和事业单位的技能培训。这两方面的培训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等级,根据员工所处岗位的不同,进行相应层级的培训。一方面要使学员全方位、细致地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并加强对专业学习的深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最终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三、构建培训基地网络体系
对当前所有的不同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计划以避免浪费资源,与此同时在培训基地里,要做到循序渐进地将培训地点的网络面积扩大,使培训基地的格局与布置更具科学性,还要将培训基地的环境不断完善,以突出不同基地所独有的特点,将自身优点充分展现。总之,需根据各培训基地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合的培训并加以整合。
四、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就要保证培训的组织机构尽可能的全面完善,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都要成立与之相关的培训组织,以专门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管理。还要努力将与培训有关联的各项制度优化更新,使其得到全面的管理。最后,就是要做好协调工作,为顺利地完成培训工作提供条件。具体而言,管理的重点大体有质量管理、效果评价、资源管理等几点。培训工作的关键所在就是培训质量,所以目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将培训质量的监控体系进行完善,这一环节要依靠科学方法进行,抓住关键因素,做到对症下药。同时,对培训质量的控制和效果的评价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培训质量的评定是有难度的,要与有关方面进行参照,也可以借鉴相关理论和数学模型做出综合性评价。而且,掌握培训的便捷性和可行性也是关键,复杂的科学方法成本太高反而会影响结果。此外,评价的核心就是要公平公正,而且在信息管理上要完善培训档案,并加强培训档案在日后工作中的有效利用。
五、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的其他事项
为了让事业单位的培训体系得以顺利实施且得到良好发展,应结合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制定最为合适的政策。具体如:建立健全的标准体系,使各项培训工作按照既定的标准来实施;进行培训之前应让每个学员都明白培训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措施;此外,想要让培训工作顺利实行,就要有完整的关于岗位的技能体系作为保障,这项工作是基础性的,也需要大量调查工作的配合,而且这项措施的强制性极强。除此之外,合理规划并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也是促进培训效果的一种有效合理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相关部门的帮助也将有助于其工作与各项能力的发展。最后,应加强培训师资队伍体系建设。确定培训效果是否具有稳定性,一定要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下足功夫,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的各项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重点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制度要既有科学性,又具灵活性。
综上所述,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的培训体系,不仅使事业单位得到良好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单位应加大力度,对事业单位的培训体系进行全面建设,学员也要在培训中认真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最终促进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朝霞.论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2]任莉星.浅论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培训的价值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
[3]戴高生.行政事业单位青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2,S1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总体思路应该是:从里到外,先改“心”,再改“肉”,最后改“皮”。
“心”——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注重专业建设团队成员的思想要更新,行动要创新。需要学校支持我们“走出去”,多听、多看、多问、多学、多分析,多思考;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更新观念,深化“互惠互赢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确定正确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将这个“心”作“实”。
“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要随着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改革;课程的设置教学安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大环境,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向社会输送高品质的物流人才。将这个“肉”作“厚”。
“皮”——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实践条件、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制度建设是专业建设顺利实施的保障,要不断完善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则是需要在较大的地方整合扩大现有实践条件,使其形成规模;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要不断提高,扩大影响力。将这个“皮”作的既坚硬又美观。
具体实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完善“互惠共赢的校企联动”合作机制
在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框架下,依托现代物流产业部,吸收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炜伦申通快递有限责任公司、中央红集团超市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会,全面负责校企合作相关事宜。制定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开展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对“互惠共赢校企联动”的合作机制的建立及时进行总结和完善,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将该校企合作机制形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在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将该模式进行有效的推广,共同推进学院全面发展。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为其输送合格的人才,学校的发展也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的有效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规模将逐年扩大,针对当地及全国各类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物流毕业生就业岗位、年龄、人数等数据,再对物流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各岗位需求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向快递及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方向有所侧重,突出国际物流及货代、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等特色物流知识的传授。进行专业定位即为“本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的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仓储、运输、配送、采购、市场开发、报关报检、信息处理等物流工作岗位服务及管理需要的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继续创新实施“工学交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内涵建设,纵深发展,打造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的“工学交替双循环”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首先,把握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未来的物流业竞争是全球性竞争,物流市场也必然是世界一体化。重新构建突出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特点的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国际化物流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模块、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模块。在三大课程体系模块中分别结合地方性物流行业特点的设置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其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物流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一)“情境教学法”。以企业经营模拟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担任企业中的虚拟角色,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企业运作的复杂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
(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典型案例或真实案件的“诊疗”过程中,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辩论教学法。教师作为辩论的
主持者、组织者和总结者,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 (四)主题发言教学法。教师提供主题发言题目及资料,随机抽查学生做主题发言。
(五)“读书会”教学法。成立读书
会,由教师指定书目,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阅读、交流并写出读书笔记,最后由教师检查、评阅、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最后,建立适用的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技术革新时代,教师结合现代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学生输送可开展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式”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把那些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点设计成多种表现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表格、PPT、图片、动画、视频讲座、游戏、微课等等,吸引学生课后自主完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即工作任务。互联网时代,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
四、“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一)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依据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战略,在整个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通过严格的教师聘任制度,完善的师资培训制度,定量考核、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全程管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良性发展。通过五年的建设,加大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改革与建设影响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更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一半以上。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始终围绕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这一主线,在结构上注重专兼结合,加大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以上。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到企业实践,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设备改造、技术创新等项目。增加青年教师比例,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再增加物流青年教师两名,通过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以老带新,言传身教,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确保青年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使其懂技术、知流程,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上岗实习制度,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从行业企业聘任多名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使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提高。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不仅承担校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更要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专业建设、共同编写校内外实训教材、共同开展教科研活动。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依托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请记住我站域名依据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原则,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混合所有制的实体企业,突出“前厂后院”,围绕“校中厂”的两大校内实训基地,即自动化配送中心和快递运营中心,扩大原有规模,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3D模拟实训室和仓储配送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室及校内实训基地资源,引入“企业化”运营模式,使教学方式一体化。抓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内涵建设,结合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打破原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传统做法,让学生的实践锻炼与企业的实际运营相结合,制定合理的实训教学实施方案、编制相应的校内实践指导书。与企业协商,共同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创新学生校内实践运行管理模式、制定校内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管理办法、做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资料档案整理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继续与现有合作企业深入合作内容,增加合作项目,完善各项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立可供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管理和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标准和实训指导书,建立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六、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一)开展社会培训
与企业紧密合作,针对企业实际需求,面向物流从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城乡务工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部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资格认证要求,开展物流师、仓储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及技术技工认证的培训。
(二)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
加强校企合作,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参与企业物流各方面的建设方案制定与实施,参与搭建服务于省内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与企业合作进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升级、物流作业流程整合等技术研发项目。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增强教师教学科研研发及实践能力,作为“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及考核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高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法;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构建高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和步骤
(一)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
第一,一致性原则:质量评价指标应符合党和政府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并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现行管理体制相适应。
第二,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涵盖高端培训质量生成的整个过程,要能全面如实地再现各质量因子构成;要能与现行的干部教育工作条例互相适应、互相衔接。
第三,科学性原则: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性分析,明确其质的属性和内涵;再对其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第四,可回馈性原则:建立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并保证高端培训的质量,这就要求培训机构能够通过质量保障体系,厘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收集相应信息,以便明确其改进的主要方向,从而达到其办学目标。
第五,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质量保障指标体系要切实反映高端培训的实际效果,应与培训机构的利益挂钩,使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生命力。
(二)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步骤
高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相关指标的形成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在对学校高端培训办学方针、办学规模、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等现状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培训研究成果与经验,分解出影响和制约高端培训质量生成的各项因子,形成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初稿。
第二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方法对相关专家、委托单位、培训学员、任课教师、培训中心主任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访,逐步完善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质量因子构成,同时采用德尔菲法,综合各方咨询建议对各质量因子的重要程度作主观区分,确定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点指标项目。
第三步,在质量保障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后,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并针对权重值对质量因子进行分析研究。
二、建立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的方法
根据上述步骤,应首先确定高端培训质量生成的各项因子,然后运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和结果计算。
(一)确定质量生成因子(如表1所示)
二级与三级指标两两比较方法同上。
(三)权重结果计算
对收回的问卷表,利用“权重和”型模糊综合程度值计算公式,求得每个指标与其它指标相比较的综合重要程度值。
三、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
最终构建的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及权重值如表4所示:
对于高端培训质量保障指标体系,应用FAHP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有4个一级指标在整个评价系统的一级指标中都占有较高的相对权重值:办学理念0.267,运行机制0.196,教学质量0.166,师资队伍0.158。这一结果与课题组对相关专家学者、教师学员和管理单位的调访结果非常一致,说明这些质量因子在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性上得到了一致的认可。
四、关于高端培训质量保障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培训评估制度
针对目前存在的质量保障方面的不足,主要从三方面加强质量管理,以保障高端培训质量。
首先,要建设良好的质量保障环境。进一步提升全校高端培训质量观,这是当前重中之重。只有当高端培训质量成为全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观,才能促使高端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深入人心,顺利运行。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学校还需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导、激励、奖惩等机制,传播质量信息,奖励质量成就,促进质量观的转变, 营造良好的质量保障环境。
其次,要加强内部质量管理与监控。学校外部质量监控多是从教育产出来评价和促进教育机构,只有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能够把住源头,从质量输入和过程中调控高校的有序运作。因此,要建立校、院、培训中心三级培训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培训质量督导体系,完善校内的培训质量评估考核项目及指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专业评估水平的培训质量管理队伍。
(二)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浙江大学虽已有一定量的高端培训师资队伍,但状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一是浙江大学的学科优势、专业人才优势未能在师资构成中得以充分体现。在高端培训的师资中学校自有师资所占比例不高,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师资比例很小。二是校外师资尚未有效整合。当前各培训中心在师资的选聘上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全校高端培训的师资库。三是师资专业结构不均衡,所涉及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四是师资资源利用尚未形成梯度,没有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做合适的配比与区分,而存在“一刀切”,“一招遍天下”的现象。五是学校政策与制度导向存在严重缺陷。部分学院对本院优质师资过分垄断,对教师从事高端培训等继续教育活动设置障碍,致使优质资源只能存在于学历教育范围内,未能服务社会和高端人才培训等。
针对上述问题,急需采取下列措施来加强浙江大学高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不断提高全校干部、教师尤其是领导干部对高端培训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师资在高端培训中的核心地位;二是不断完善师资选聘管理考核办法,努力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三是积极打造专业化的师资团队,实现理论派与实践派相结合,高校师资与社会师资相结合,国内师资与国际师资相结合;四是争取荟萃全校名师,凝聚起一支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为主力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三)重视制度建设,打造高效管理团队
继续教育管理队伍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办学质量与声誉。高端培训管理队伍的现状:一是队伍庞大,素质参差不齐,员工身份定位不准确;二是培训中心负责人任务重、压力大,对质量的把关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管理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且流动性大;四是从业人员专业管理知识欠缺,岗位培训不够;五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留住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一是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各项待遇及奖惩措施要做出明确规定,最大效度地调动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优化队伍结构,加快引进和招聘高素质且具有实战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在引进专业强、学历高的管理人员的同时,要考虑他们的职业发展平台;三是制定有效的培训和学习制度,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国内外继续教育发展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补充、拓宽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四)适应形势发展,深化高端培训研究
针对当今干部培训需求差异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加强对相关教育培训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注意吸收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历史经验和国外相关教育培训的有益做法,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功做法。高端培训管理部门和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调研课题,积极开展理论研讨活动,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高端培训工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从春侠.干部培训院校培训质量保障的实践与思考——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案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
[2]王一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国外趋势和中国面临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3]刘忠学.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发展及现状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2,(2).
[4]曲莲,瞿光耀.干部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实践[J].卫生软科学,1998,(12).
[5]李小三,吴黎宏.干部教育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6]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周志平.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质量评估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1).
[8]胡威,蓝志勇.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挑战——公务员提升“学习性向”的重要性[J].中国行政管理,2008,(5).
培训基地和相关院系的所有参与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理念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结合、理论讲座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教师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与方法,使学员在教育理念、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共培训机电技术应用、园林、营销等专业的教师493人。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在多年的国培教学实践中,安徽科技学院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师队伍、强化培训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外强基础设施 内强师资队伍
为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完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任务,安徽科技学院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学院拥有计算中心、CAD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40多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建有工程训练中心、种植科技园、养殖科技园、食品科技园、花卉盆景园和中草药园等近370亩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有计算机校园网,联网微机2000多台;图书馆藏书80万册,电子文献132.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建有食用菌、家禽、动物药品、明文化等12个研究所;建有3000m2的综合培训楼,内设多媒体教室、微机房、多媒体实验室、食堂、客房等先进设施,一次可接纳150名学员学习和食宿。
为提高培养质量,安徽科技学院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地建设的根本,规定教师每年至少要申报1~2项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农村直接参与技术开发与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学术性”与“职业性”。学院选派了多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进修,还从省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了10余位专家、教授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充实了基地的师资力量。
学院加强横向联合,深化同兄弟高校和大中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基地学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模式,联办企业为学院受训学员提供了校外实习的场所,保障了职教师资培训的质量。
高度重视 规范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工作方案,成立了由一名副校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教学院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教学工作组、接待工作组,分别负责培训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实施、考核、注册、颁证和学员食宿安排、生活服务等工作;配备了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
学院党委书记汪元宏、院长刘宁、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彭光明多次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培训工作协调会,研究、落实培训班各项事务,明确培训的目的和任务,强调培训要有针对性,落实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办公室精心部署教学安排、培训考核、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培训工作集中了全院最好的设备和教师,确保了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弱、技能单一、与企业应用的技术要求相脱节、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多带有学科教育的痕迹、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够突出等实际问题,学院确定了全新的培训模式,即以转变教育职教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双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技能为本质,把转变职教观念与技术提升改革相结合、基地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实践能力提高与考取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每期培训班,教学工作组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培训方案,力争保证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每个专业的培训教学任务都安排在260学时以上;培训内容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与方法(占总学时的20%左右)、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占总学时的35%左右)、企业实践活动(占总学时的45%)等;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全部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富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还从校外聘请了资深专家;各专业根据学员的不同专业方向划分为小班教学、分组训练,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此外,在教育理论专题辅导方面,还特别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学院作专题报告,以切实提高学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参训教师纷纷反馈,培训课程计划比较适合骨干教师的培训实际,使他们学到了最需要的知识。
为保证学员到校率,学院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主动与各位学员联系,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为学员着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确保培训质量,在安排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同时,还配备了专门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立了班委会,推选出了责任心和工作能力较强的学员担任班级干部,班级的基本问题由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共同研究解决;制定了《学员上课签到制度》《学员请销假制度》《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各班主任每天都到课堂组织学员签到,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询问学员的意见;对请假的学员,要求必须有其所在单位关于请假的情况说明,经班主任、部门领导核准后,方可请假。每门课程都通过报告、作业、作品等不同方式进行考核,结合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若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培训课程考核不及格或研究论文、教案、作业撰写不合格,该门课程成绩按不合格计,且不予结业……周密的安排,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
优质服务彰显人性化关怀
安徽科技学院承办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突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学校牢固树立为职业教育服务和为学员服务的意识,处处以学员的需求为本,按需施教,领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都能认真听取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学校努力为参训学员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吃、住、行及业余活动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细致的安排,确保每位学员每天的生活标准。后勤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满足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学员的饮食需求;住宿方面,学校培训中心停止对外接待,专门安排培训班学员住宿,住宿标准为双人标准间;专门为学员单独安排了网络教室,并开放了相关实验室方便学员研习和自修;专门购买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组织开展了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茶话会、座谈会、联欢、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提供了相互交流及教师、学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全体学员能全身心地、愉悦地投入到培训中去。
【关键词】双主体;厂中校;校中厂;实训基地
数控设备在工业现场应用多年,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人才逐步成为紧缺人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2011年我院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是项目之一。
项目建设总目标是针对天津及滨海新区对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领域人才需求,在与大连机床集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下,深化“双主体工学交替”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主导,课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实训、企业培训、产品展示、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厂中校,校中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实施教师企业实践、校企互聘,打造专兼结合的市级水平专业教学团队;依据机床行业标准和规范对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培养“能够做、踏实做、做得好” 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建设,与机床企业“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探索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运行机制,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建成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骨干、带动作用的国内一流专业。
建设方案中实训基地建设是重点之一,目前本专业拥有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承担数控设备维修实训。现有高速高精密加工中心1台、数控车床9台、四轴加工中心1台、数控维修实验台6台。其中用专利项目产品充实实验室,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学院拥有生产经营、实训教学、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天津轻模工贸有限公司,该公司不仅承担着本专业的数控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数控机床拆装、毕业实践等教学环节,同时进行数控机床操作工、特种加工、数控机床调整工的技能鉴定工作,还可面向企业进行在职员工的培训,承揽对外加工的生产任务,并把对外加工与学生实训相结合,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本次建设项目要进行“双主体”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学院内建设“大连机床集团天津服务示范中心”成为“校中厂”, 其功能集数控机床整机展示、装配、调试、维修、营销、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售后服务于一体。
在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天津厂内,建设“大连机床天津研发制造基地培训中心”成为“厂中校”,实施企业人员培训、学院在校生的培训,使其成为服务于机床研发、制造、销售、维修人员上岗、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的“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示范基地。
1.“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
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合作,在学院内共同建设“大连机床集团天津服务示范中心”成为“校中厂”, 实现工厂融于学院。包含数控机床产品展示中心、大连机床备品备件中心、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中心、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数控系统应用中心。其中在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里,新建1个、完善3个一体化实训室。校企共同制定并实施“天津服务示范中心”的校中厂运行管理制度,确定领导小组例会制度、校企人员互聘与考核管理规定、学生厂校实训管理办法、实训设备的配备与管理、企业用户培训管理规范、备件管理使用规定等等。形成专任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与教改,校企深度融合的“校中厂”的高效运行新机制。
(1)数控机床产品展示中心
本中心为学院与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由学院提供场地,展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和大连机床的数控机床整机产品。其主要社会功能是展示“双主体工学交替”的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展示大连机床的数控产品、企业文化;及时展示数控机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本中心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承担专业教育、认识实习、学习企业文化等教学任务。本中心既是展示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窗口,也是展示企业文化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窗口。
(2)大连机床备品备件中心
本中心是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地区备品备件中心,提供华北地区售后服务备件支持。本中心是大连机床华北区技术服务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中心还是教学中认识数控机床零部件的主要实训场所,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业课中认识、测量数控机床零部件良好性的教学内容在本中心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企业文化和企业运行模式的教育部分内容在本中心进行,对学生了解职业环境,直接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3)数控机床售后服务中心
本中心是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华北地区售后服务中心,承担华北地区售后服务技术支持,是大连机床在天津地区重要部门。本专业教师在中心任主要技术职务,承担安装、调试工作;承担大连机床集团天津地区售后技术服务工作。同时收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维修工作案例,作为教师进行教学和课程资源建设的素材;也为保障天津地区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提供高层次技术服务。学生在本中心完成现场调试验收部分教学,加快学生的职业化进程。
(4)数控系统应用中心
本中心是数控系统应用技术(系统连接,调试,维修及维护)的综合实习和实训平台,主要进行本专业学生的培养及教学新模式探索;本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及研讨;本专业师资培训,以及数控技能鉴定培训;用户技术交流及论坛;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服务;行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与本地区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等。
(5)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
在原有三个实训室基础上,购置新设备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强化与企业和市场更紧密地联系,使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使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占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超过70%,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和使用效率。校内一体化实训中心建设见表1。
为保证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对校内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促进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协调发展,依托大连机床集团天津服务示范中心,融专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直接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实现学生对专业由陌生到熟悉、专业知识由单一到综合、专业能力由初级到高级的培养过程。
2.校外实训基地与内涵建设
在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天津组装厂内,建设“大连机床天津研发制造基地培训中心”成为“厂中校”,在“厂中校”内,完成数控设备装调岗前技能训练。学生在企业环境中,按照企业操作规范,自然地融入了企业文化、职业氛围,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大幅提升。
同时在“厂中校”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维修人员上岗、继续教育、企业人员和学院在校生的技能培训,使“厂中校”成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示范基地。
此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一直在努力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条件已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发展起点高、技术含量高、发展时间短。因此,为保证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建立与实施,必须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参加行业协会活动,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和机床企业的联系和技术合作,在原有4个基础上,再建天津中际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4个校外实习基地,以保证实现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校外主要实训基地见表2所示。
一、指导思想
以XX公学20xx-20xx学年工作计划和小学部20xx-20xx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XX公学“高端办学,卓越发展”行动方略,全面实施卓越绩效准则,聚焦内涵发展,打造一支“高素养、高水平、高学力”卓越教师团队,为学校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工作重点
1、以“博爱·致公”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2、进一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管理力度。
3、积极组织本学部全体教师参加市区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工作,进一步做好网络继续教育学时统计及验证工作。
4、规范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部教师培训制度和教师培训档案。
5、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财力和物力支持与保障。
6、认真完成全体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制度
1、制定教师学期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对已经开展的各类型、各层次的教师培训进行重新审视,对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培训进行总结、完善、提高,加以规范化,系列化。
2、制定教师培训奖惩制度。参加继续教育是所有教师应尽的义务。要将教师培训和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资格再注册、教师职称评审、考核、聘任、评优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3、建立健全的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建立教师培训个人电子档案,教师培训的档案由学部统一管理。科学规范整理教师培训资料,到学期结束时完成教师培训的比较完整、完善的档案。包括出勤、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情考核等输入电脑,并打印成册后存档,让老师能清晰了解、查看自己的培训情况。
(二)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财力和物力保障
1、每年学部在制定年度财务预算时,支出中都单独列出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研活动等专项经费,为教师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2、学校教师参加网络继续教育学费等先由个人支付,待学年结束后,学习成绩合格者,学校规定按统一标准给予报销。
3、教师到校外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校不能安排车辆接送的,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交通和误餐补贴。补贴办法为:以考试考核成绩合格报销当年学费、车旅费和误餐补助,以每年不超过8天计算,超出量自费。
(三)进一步强化校本培训
1、加强师德师风培训。深入开展以“博爱、志公”为核心内容的XX公学愿景与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
(1)开展年度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活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使全体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形象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培养思想健康、行为规范的学生。
(2)开展班主任、全体教职员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培训。帮助全体教职员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严格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工作的标准,严禁一切形式的体罚、变相体罚、有偿家教等违法违纪行为。
2、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为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根据教师职业基本功和专业基本功要求,以学科课堂教学、主题活动课程为主阵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
(1)实施名师团队发展行动计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本学期将开展“135”主题式培训和“315”个性化培训。“135”培训就是指新教师1年内与名师结对,重点是常规教学过关;前3年是参加学校教学比武,重点是课程与教材过关;5年内完成向骨干教师转变,在学校重点课题中发挥重要作用。“315”是指教师以3年为一个周期性发展阶段并做出规划,由1名名师工作室担任导师,带领5名教师开展创新性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按照“合格教师——教学新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名师名家”五个阶段培养,做到“有个性化名称、有培养目标、有实施计划、有研究课题、有获奖成果、有教育博客”。本学期要重点抓好“抽赛课”制活动和新课程·新理念教学大赛两项工作,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搭建岗位练兵的平台。
(2)开展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语文教师的课文诵读比赛、下水文比赛;数学教师解题能力比赛;英语教师即兴演讲比赛;艺术教师的基本功展示,教师的个人书画作品展;全体教师粉笔字比赛等。
3、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立项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撰写研究方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学校的学习型教育环境建设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本学期,重点扎实推进人人参与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做好3-5个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以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4、加强心理健康培训。借助“心灵阳光”平台,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博士的作用,开展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向全体教师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智慧,感悟人生哲理,缓解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开展工作,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师团队氛围。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积极引导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体现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有效性。组织教师参加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多媒体电教设备使用及维护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6、鼓励教师学历进修,已具有合格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应该参加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
(四)进一步抓实市、区和街道三级培训
1、抓实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公需科目培训。严格按照XX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暑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的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全体公民办教师参加“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粤东西北地区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远程网络学习,确保人人达到18学时的要求。
(2)专业科目培训。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参加30学时的专业科目培训。
2、抓实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新聘到我校工作的教师必须参加校内有关培训。主要内容有:师德修养;学校基本情况;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等。新任教师的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必须在一年内参加以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主的培训。其中新任师范类毕业生教师的培训时间应不少于60学时,非师范类毕业生的进修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3、抓实骨干教师培训。积极支持、鼓励各层次的骨干教师参加相应的国培、省培、市培,并认真做好骨干教师培训后在学部内对教师的二次培训工作。做到让人先走出去,把好的知识,好的教学理念带回来,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五)进一步落实继续教育验证工作
1、以学部为单位,认真做好教师年度继续教育学时验证工作。每周教师发展处专职干事负责人负责制定好所管研训内容的考核办法,平时认真记载,定期检查,期末将教师研训考核成绩上交教师发展处。所有校本研训活动的绩效考核结果都将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做为评优晋级等评比活动的重要参考。
2、做好教师培训数据统计、分析和培训资料录入工作。推进全体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选课、远程学习、网上测试、学时统计和学时验证一体化。
[关键词]法学学生 实践能力 实习基地
[作者简介]李隆琼(1964- ),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应用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重庆 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实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ZD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7-0159-02
一直以来,在我国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法学专业实习被当作是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近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法学专业实习越来越形式化。当前,一些高校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习基地是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接触并了解社会实践情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将梳理、总结我国高校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及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希望对法学专业实习研究有所裨益。
一、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1.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改善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的需要。根据2009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我国高等法学院系30年增长了一百多倍,但法学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文科毕业生中位列最低。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学教育脱离实践、学生实践能力不强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常要积累较长的工作经验后才能适应实践需要,这是有些单位不愿接收法学毕业生的缘故。法学专业本身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法学理论必须联系司法实际,方能解决错综复杂的司法实践问题。为改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必须着力解决法学教育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要有效解决该问题,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加强法学专业实践教育。
2.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有效实现法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需要。法学专业实习模式通常有两种:一是自行联系模式,即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二是统一组织模式,即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组织安排学生定点实习。在统一组织模式中,高校通过与实务部门达成协议,在实务部门建立实习基地,每年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则为学生指定指导教师,同时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相对而言,自行联系模式难以监管,部分学生为了有更多时间复习考研、找工作,对实习敷衍了事,托关系盖个章应付学校检查,使实习流于形式。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可为学校管理学生专业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3.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实现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学院式教学法是我国长期实行的法学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将法学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但其缺点也十分明显。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足够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当的法律运用能力,而在学院式教学法中,单调刻板的抽象理论无法与丰富具体的实践需要实现有效衔接,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实践部门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成为困扰国内外法学教育专家的普遍性问题。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有稳定平台接触、了解社会实践,对提高其实践能力有实际意义。
二、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不到位。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成效。如今,大部分高校对实习基地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使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这主要体现为:(1)部分实习单位出于其自身利益考量,乐于将实习学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安排学生的工作随意、简单,对学生实习目标的实现没有益处,而高校对此缺乏相关的应对办法。(2)思想上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学生不是单位的正式员工,实习单位一般不愿投入过多经费,而高校方面,一直不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十分有限,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②实习基地的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相应的实习效果显然会大受影响。(3)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双方没有建立常态化联系,合作内容仅限于学生实习,较为单一。(4)为不影响学生顺利毕业,高校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走过场,流于形式。(5)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法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年需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实习由于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般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与前述相关考试的复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导致学生想方设法在实习问题上“偷工减料”。
2.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不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务问题,需要高校教师为其及时释疑解难。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法学专业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难以帮助学生解答实践问题。我国高校的法学教师基本上一直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教学、研究,对其他专业基本不涉足,知识面较窄,且以理论见长,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高校法学教师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弊端,成为制约法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一大瓶颈。建设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急需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3.实习基地数量偏少。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全国法学专业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并未成比例地增长,导致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求。部分高校只好退而求其次,通过增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的比例来缓解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偏少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管理制度。高校应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使实习基地的建设更加规范化。(1)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实习基地建设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增加经费投入,合理规划实习时间,切实保障实习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2)带队实习的工作指引,规范法学专业带队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促进实习有序开展。(3)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来评价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并严格落实奖惩机制,强化对学生实习的管理,避免实习形式化。(4)加强论证,框定高校与法学专业实习单位之间的协议内容,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促使双方积极履行义务,同时保障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5)加强对已建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考察、评估。应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协调解决,督促相关管理规范的落实执行,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实现实习效果的最大化。
2.建立一支实务教学能力较强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法学专业实习基地资源,培养、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1)合理规划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流程。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充分论证、合理制定法学专业教师实务教学能力培训的培训计划与流程:首先,安排实习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业务骨干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具体案件的办理,锻炼其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其次,组织法学专业教师与实务骨干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讨论,要求专业教师对在参与办案过程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撰写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以巩固、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2)采取高校与实习单位双向交流的方式,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一方面,考虑到实践部门的部分业务精英在长期的办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个人的思考,可以在校内开设实务讲座或专题研讨会,将这些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请进来”为教师、学生传授实务经验、个人积累,使法学专业教师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更多实践工作的信息、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实践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法学专业教师“派出去”到实务部门挂职锻炼,使其通过实际参与办案,对司法实践有切实了解。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将法学专业教师在实务部门的挂职情况与其年底评优、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激发其参与实践办案的积极性。高校还可以与若干实践部门合作,设立教学科研实践点,采取物质报酬、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实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与教师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合作调研,以提高课题文章解决实务问题的针对性。这种“请进来” 和 “派出去”的交流方式,促进了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业务精英之间的互动,对建立法学专业教师实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实务教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3)健全培训机制。对教师实务教学能力的培训进行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是避免实务培训“走过场”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培训实效,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与实习单位建立常态化的互动交流机制。选派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法学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的业务精英结成“对子”,双方互助、互补,在课题申报、研究,案件讨论,撰写调研论文、报告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二是建立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的奖惩机制。为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参与实务培训、提高实务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建议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时,将专业教师参加实务培训的情况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对不参加实务培训或违反实务培训管理规范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惩罚,确保实务培训的质量。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如前所述,当前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数量偏少,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需求,增加实习基地数量、优化现有实习基地资源势在必行。(1)扩大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律师事务所是传统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随着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也越来越宽泛,高等院校选择实习基地时应开阔思路,扩大合作范围,与政府法制部门、人大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公司法律事务部门等加强沟通协调,在这些单位也建立实习基地。(2)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在校外的拓展较为缓慢,高校可以将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充分挖掘上。当前,部分高校设立了法律诊所、法律援助中心这样的对外机构,可考虑在这些机构设立校内实习基地,招录学生协助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或参与法律咨询服务,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当前,司法行政部门专门设立了法律援助基金,高校可积极争取,为学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交通补贴、伙食补贴等,解决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3)在层次上拓展实习基地建设。基层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基层单位是实习基地的通常选择。这主要是因为基层单位案多人少,更需要实习生帮忙。但实际上,层级较高的单位,包括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等,也有招录实习生的需求,高校可与之沟通协调,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双赢。
[注释]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15-02收稿日期:2015-11-18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全面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高教界的关注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在制订和完善大学教师专业标准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以此作为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措施。我国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尤为关注。教育部2012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及其能力提升是当前我国教师发展的着力点,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3 高校教师发展国际研讨会”以“变革中的高校教师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就“教师发展制度和机构建设”与“教师及其教学发展研究新进展”两个议题展开交流探讨。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教师发展进行现状分析与经验总结,提出教师发展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变革,教师个人发展更应受到关注。这些都表明,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益深化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师也必须将自我的专业发展提到个人议事日程上并贯彻落实。
二、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及要求
1应对教育变革,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它对教育的影响也在日益攀升,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变革紧密相关。互联网就像没有围墙的学校,汇聚了海量资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这给学校及老师带来极大的挑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改变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外语教师在现代化教育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中要转换角色。大学外语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应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的分享者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教师应树立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脉搏,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这有利于学生确立起自己正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
大学英语改革涉及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内容、模式、方法和评价等全方位的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传统的、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已不合时宜,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寻求专业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利用新技术走上新台阶。
2满足学生需求,提升自我素质的需要
新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接触英语的机会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大学入学新生的英语总体水平提高,已接近四级水平。《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对大学四级词汇的要求是4200个,而国家在新出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词汇量要求是3300个,非常接近大学英语的四级要求。
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其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已基本实现,对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心理期许。旨在训练学生通过四、六级的各种技能的大学综合英语教学就有了重复低效之嫌,不能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尤其四、六级考试通过后学生易对大学英语学习产生懈怠或不满意等消极情绪,认为自己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没有进步,甚至倒退。
我国是个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大国,外语教师队伍庞大,然而,我国外语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却不容乐观。我国外语教师学历的总体水平偏低,知识结构较单一,缺乏统计学、心理学及跨学科方面的知识,且工作繁杂。此外,大多数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训。这些都表明,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将专业发展提到个人议事日程上来。
三、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视不足
大学教师的培训是实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培训方法多是专家讲座,以讲授为主,而教师参与程度极其有限,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培训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单一的培训方法、陈旧的培训项目与内容,完全满足不了教师的新需要。另外,许多学校对教师培训的管理松散、随意、不成体系,培训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加之许多大学在教师培训方面资金投入较少,若教师想进行校外培训或进修,还得自掏腰包,这让教师感到力不从心,无形中打击了教师参与培训进行自我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教师的职业地位及制度支持都会影响教师对其的态度。构建合理的培训保障机制是提高专业发展培训效果的关键。
2大学英语教师缺乏自发的积极性
教师发展强调教师的自我主动性,即教师参与开发教学理论,理解教师做决策的本质,形成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教师本人积极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自己的教学发展。因此,教师本身是实现其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教师观念陈旧,固守老本,存在重学历、轻经历,重知识、轻实践,重科研、轻教学的认识误区,教师自我培训的主动性差。
长期以来,教学与科研有意无意地被对立和分离开来,而科研成果与教师职称的评定直接挂钩,这必然会使得许多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课题研究上,而无心参加培训,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专业发展。
四、保障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1基于外部策略的教师专业发展
(1)完善科学培训管理制度,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鉴于教师发展培训在我国目前尚难以全面实施,教师发展必须从制度层面获得强有力的保障。首先,科学地量化教师参加培训的次数及时间,规避以前随意、零散的组织形式,从而保障培训的规范性和实效性。然后,确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多样化,培训机会普及化。专家讲座不再是主要的形式,而包括更多的如调研、学术会议、访学等,机会也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教师能结合自身兴趣,做第二次职业方向选择。
(2)将培训纳入教师的评聘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激励机制。
大学教师精力的投入和专业的发展与管理部门的支持以及配套制度的保障是紧密相关的。一直以来,大学的评聘机制中,科研成果占上风。许多大学教师为了评职、评优,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达到晋升的目的,急功近利,忽视了自身整体素质的长远发展。将教师发展培训硬性纳入教师评聘机制,强制规定其与教师的去留、评职、评优、福利待遇等直接挂钩,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和内容,能激发教师参与教师发展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的制度保障、科学系统的管理,能引导教师参与教师发展培训的方向;而培训结果与评聘机制的直接挂钩,能推动教师参与教师发展培训的竞争意识。
2基于教师自我认识和定位的教师专业发展
(1)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一般认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还应有广博的与英语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较高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技术技巧等。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还应学习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密切关注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短期的外语教学研讨班以及学术研讨会来充实自己的学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树立“科教并重”的意识。长期以来,科研与教学被有意或无意地对立,然而,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英语教学走上新台阶。
随着技术的发展,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优质资源唾手可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正在受到挑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国内已经有80%以上的高等学校建设了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校园网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开展的确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网络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网络的功能对教学来说不应当只是教学内容的,而更多的应该是支持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教学交互、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课程资源的收集整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学活动的选择和设计等。
总之,社会的进步与英语教学的改革都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代同步,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专业发展。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目标,利用现有的资源,抓住时代所给予的条件进行专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国家及学校等的外部支持和制度保障也至关重要。高校必须改变一贯“重研轻教”的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戴少娟,许明英国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评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