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班级教育管理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教育管理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教育管理理念

第1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关键词: 生本教育 小学班级管理 管理模式

生本教育的宗旨一言概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契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要求,不但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而且是学生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依据,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能量,是实现组织目标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管理理念。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中坚力量,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人,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因此,班主任应主动适应新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探索新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法,在班级管理上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增强班级管理效果。

一、树立生本管理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当前素质教育已步入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性阶段,班级管理模式要联系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刻理解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班主任应主动适应新理念下角色的转换,做好生本管理的自我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强调学生在管理过程中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肯定每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扮演好“教学组织者”、“学科专家”、“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咨询师”等角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态度、兴趣、情感和选择。以宽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缺点,以宽容的心态处理学生的非原则性错误,坚持批评教育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设法让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切身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摒弃以往简单的指责、羞辱。

《学记》论:“亲其师,信其道。”其意为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绪。实践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集体,取得教育成效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情感交流过程。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和尊严感,这样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班主任要发挥好指导、引导作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获取学生的心理活动信息,甄别学生的个性特点并给予准确的疏导,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学生对老师的心理防线,使班级管理走出困境,增强学生的班级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班级生本文化,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一个优秀的班级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端正的人生态度和规范的行为准则作支撑,其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及准则等因素构成班级文化。一旦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就标志着一个凝聚力强的班级集体诞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可见打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生本管理的关键所在。班主任应设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班级文化的脉搏,结合班级实际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全面依靠学生,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班风建设、教室美化及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发现班级主流价值文化,大力弘扬崇高、积极、上进的思想风气,增强学生对班级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教育和管理,只有把制度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需求,才能激发学生自觉的行为。自主管理是自主意识与能力转化为自导自控行为,达到自我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是生本管理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树立全面依靠学生的观念,结合校情、班情让学生参与讨论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如实行值日班干轮换负责制,即值日班干任职期间对班级管理负责部分进行记录与必要的管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或在集体讨论、分析、总结等方式的基础上,制定出民主性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参与班干部的选用、班级活动、班级日常事务处理等;或把班级工作分为若干类别,像电化教具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班费管理员等,建立班级管理专项承包责任制……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使班级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达到制度体现学生心声的目的。让学生在约束中受教育,在教育中受约束,养成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干部和每一位学生的热情,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管理目标。

三、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制定合理评价制度

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最后去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因此,班主任应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将班级管理权力下放,鼓励学生做。班主任可利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实践锻炼的机会,为学生搭建沟通了解的桥梁,激发学生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开展主题活动时,要遵循班级、学校的实际情况,争取有利条件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诵读、阳光体育竞赛、主题班会活动、演讲辩论会、歌唱大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活动的具体策划、经费筹集、方案设计等事项教给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班主任适时给予必要调控,注意创设让每个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实践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在开展一系列的班级(学校)主题活动时,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让学生从小目标开始,从容易做起,在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予多方面的肯定和鼓励,使之更快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传统教育模式把短期内维持整齐划一的状态与学生的长期发展混为一谈,偏向学习成绩、某项评比、升学率等短期管理效益,忽略学生的人格、行为发展个性。生本教育管理模式提倡以学生的发展过程为评价基础,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管理成功的标志,肯定学生的进步。对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注重分析、判断和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信息,将评价环节转换为推动学生进步的调节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和及时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与建议,当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班主任的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结语

生本管理模式是尊重个性,倡导宽容的管理,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管理,是民主与规矩相结合的管理。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使学生的才干、智慧、意志得到了长远的发展。生本管理模式把全部教育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是现代人本教育伦理价值的根本体现,顺应了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了青少年成长的需求。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纽带,应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在生本教育理念下不断探索科学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思乐主编.木欣欣以向荣:生本教育体系实践案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第2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一、从爱入手,以信取胜

爱是教师的天职,爱是教育的灵魂,有爱才会倾注满腔热忱,有爱才能扣响学生的心灵。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热爱学生,以情育人”。实践使我体会到: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主心骨”和“贴心人”,在思想上要帮助他们;学习上要启发他们;生活上要关心他们。班主任要把对工作的责任感化作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爱心和爱护,这是班主任工作的内驱动力。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爱,才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接受教育。我班有一女生,父母离异,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长时间以来她始终闷闷不乐,融入不到班集体之中。日常行为规范检查中她也多次给班级扣分,同学们有点疏远她,她自己也有些自暴自弃。我多次主动接近她,与她谈心,开始时她什么也不肯讲,到后来才慢慢敞开心扉,她想学好可是力不从心,基础太差。交谈中她说自己也不想惹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气,也知道老人供她上学不容易,可她就是很难管住自己。为使“晓之以理”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指出她身上也有不少闪光点,后来又去她家家访,与她的爷爷奶奶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她的家长从开始对她的不满,到自责,以至理解。半个学期下来,这位学生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了。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班主任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以爱动其心”作为治班宗旨,并且要善于挽起和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爱班主任,尊敬班主任,并把这种感情转移到对班主任工作的大力支持中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和睦友爱、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适用于班级的每个学生,它的重要性在于个别的失信,往往会产生普遍的失信,从而导致心理的失衡。作为教育人、塑造人的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取信于学生,要讲“信”、守“信”、立“信”、传“信”。你在学生中有威望、有信誉,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自己办不到的事,绝不向学生承诺,一旦承诺,就要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树立师威。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但他也有人格,同样需要别人的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信任。每逢班里搞活动时,我就放手让他们去设计和组织,充分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赢得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这种信任和爱戴不仅是班主任和学生双方的感情投入,也是师生间架起的友谊桥梁,更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环节。

二、自我反省的管理模式

初中学生的依赖性较强,自我反省的意识较为欠缺,被动地接受教师管理的情况比较严重。自我反省的班级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自我反省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定期写100字左右的反省笔记,对自己的为人、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反省,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心理的调整,忧虑的化解,努力的方向等。学生的反省要具体,求实,坦诚。

第3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公平;担当;合作

中图分类号:C36

从古希腊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理念伊始,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用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可以看出,教育公平是有史可循,有法可依的。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实施《纲要》精神之时,我们又该怎样将"教育公平"理念渗透到班级管理中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作点粗略的见解。

一、教育起点公平,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份"担当"

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受教育者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个权利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四条》中说得很清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这个规定是指儿童到适龄必须入学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班级管理则是儿童在入学分班后的另一种公平,将权利和义务并行,既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也尽好自己在集体中的义务,我们把这个义务给一个新的名词,叫"担当"。教育者出除了让每一个教育的主体得到同等的教育外,还使每一个教育主体都将为班级有一份"担当",我们之所以叫它"担当",是主动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是"我"本来该去做的事情,"义务"是我该做的事情,义务和"担当"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新课改理念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一个方向,每个学生领受一份"担当",是更为积极的主动的承担班级事务,学习任务,真正体现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人公的地位。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这个"担当"我是这样具体操作的,我把所有的班级职责写在纸条上,让学生主动请缨,领受"担当"。比如,今日我领受的是"轮值班长,负责值周事务"或者是"保洁卫士,负责清理区域卫生"或者是"老师助手,负责改卷讲卷"等,既是对班委会的组建的一个新的改革,每天由一个人担当一回班长,称值日班长,每周由一个组轮值一周,称值周组,他们将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甚至包括改卷讲卷等教学任务,从日常杂事到教学任务,全方位下放,老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和引申,组长会分配每项任务,争取每一个学生得到的同等的锻炼,有同样的担当,也是让学生责任感得到充分的提升,实践证明,学生的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处事能力、协调能力也提高了,集体责任感得到充分的加强,学生们几乎能处理每天出现的所有事务,老师只是作宏观的调控,适时指导,为学生充分展示了一个发展自己能力的平台,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又一体现。

在一堂公开课上,班级里的一个组叫"英雄组",他们领受的"担当"是是讲解诗歌单元的作业,他们查资料,整合语言,在课堂上的讲解赢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他们组安排恰当,哪些人适合讲那些题目,哪些人擅长分析,那些人擅长背诵,在整个的讲卷过程中丝丝入扣,井井有条,老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思路或者是方法的总结,更值得可喜的是,他们的答案基本都是正确的,个别同学的答案还别具创意。

学生讲完试卷,我们很感慨了,这个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能迅速分解题目,分工合作,讲配合,讲搭档,讲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一种群体的力量",其他事务也将由轮值的组来完成,卫生也好,考勤也好,教学常规也好,都由我们"担当"组来做,由我们"担当"的人来完成,班级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

二、教育过程公平,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能得到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类学生起初被成为"差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类学生又被称为"后进生"、"学困生"、"潜能生",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我们该用差异的教育公平来区别对待,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或者有其他特长的学生专门对待,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小灶"是存在的,有的学生善于管理,"担当"的领受上会从管理这方面倾斜,课堂教育也是同质的,学生学习是异质的,如果统一要求必定会导致另一种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归类为优等生,中等生,潜质生,特长生,在一个班级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都会搭档这些类别的人,每次活动每一个组都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组与组之间,成立互助组,尽量减少学生的"区域差别"。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方法的一种体现。根据管理成效出后的一段时间,我们会将在管理或者是学习特长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推荐到更高一层的地方去锻炼,管理优秀者进入学校的管理团队,学习特长生或者是文艺特长生也会进入学校的特长班级,亦或推荐加入社会的社区特长教育班等,总之教育公平是相对的,只要我们用的是公平的心去对待,学生也就有了公平的待遇。

三、教育结果公平,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多方面展示,绝对不把分数的简单相加更不能用分数排序,而是针对各个组看其上升情况,学习进程,合作效果,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评出最高分的组别,进行嘉奖,分数高的同学当然有奖,一个学校不搞教学质量,就如农民种庄稼不看秋天的收成,工人在工厂不讲效益一样本末倒置的,所以质量是必须的,在谈教育时强调"要抓好教育质量",所以学生的成绩是一定要考察的,但是方式却有多种,比如进步提高奖,作文比赛奖,科技发明奖,声乐比赛奖,协调合作奖......

第4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法;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25―01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的关键,小学班级管理对于人才的培养起到相大的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提倡人文化、素质化教育的推动下,人文主义教育观念也逐渐地回归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应用。本文针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应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意义

1. 从应用主体来看。小学班级管理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念被应用的主体是小学生,而孩子的接收力较强、可塑性较高,这为推行人文教育作了很好的铺垫。并且,小学生较高的活跃程度和强烈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从而提升更多优秀品德的发展空间。

2. 从人文教育观念本身来看。教育是一个时展的前提,而人文则是必要条件。人文精神是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强调人性关怀,注重人的尊严,将人文精神应用到教育当中来有助于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3. 从对班级管理方面来看。为更好地实现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机整体性,教师从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出发,认真关注并且发现孩子的不同之处。挖掘他们的潜能,再加以相对合适的措施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地加入到班级活动中来,以此更好地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机整体性。

二、怎样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有效实施人文主义教育观念

1. 教育者要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小学生这个群体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所以必须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对象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去学习从而成人成才。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树人先树德,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好比一棵树没有了根,即使外表枝繁叶茂,最终也会枯萎倒下。同样的道理,为人师表,纵使你的学术造诣有多么的高,教学技巧和专业知识有多么的丰富,倘若不能教会学生在社会上生存所必备的道德,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用处。相反,一个专业技能一般的人,但是他有非常优秀的品德,就能影响学生。

2. 教育方法很关键。俗话说得好,找准源头,对症下药。在小学班级的管理上也应该如此。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方法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他们各自所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交流中,班级管理者和各科任老师应努力去发现并且挖掘学生潜能,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在平时可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找准定位。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和发展,使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里,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学生更好、更早地去接受差异、认识差异。也使得班级管理者管理起班级来变得轻松简单。

第5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关键词:生本教育;班级管理;教育理念

一、生本教育理念

所谓的生本教育理念是指能真正地以学生为学校的主人,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人,一切为学生好好学习而设计的一种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地依靠学生,高度地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理念能够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找到并体会到教育的真谛,真正地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教育的神奇魅力。

二、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1.以学习为中心

现在很多的高中学校都会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同时也是社会现状的一种讽刺。中国的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的唯一的出路,无形间就加大了学校对学生成绩的重视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限制作用。

2.管理缺乏准则

很多的高中班级管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条例,一切几乎都以班主任一人的意见为主导,学生的很多意见只能保留。而在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难免会有私心,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则,很多时候少数学生的权利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3.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高中是学生求学生涯中的关键时期,加上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的取向影响,很多学生会把争取考一所理想的大学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所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很少主动跟老师沟通。这就要求老师主动关心学生学习之外的心理动态,积极了解学生学习之外的其他状况,因为正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在情绪上有些波动,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4.缺乏培养学生立志的课程

高中教育一般的班级管理目标就是要学生成才。而成才的前提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立志引导,使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正确的学习观。这方面的启蒙教育很多高中学校并不甚重视,甚至是忽略不计。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毕竟高中阶段是国家培养健全的公民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1.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仅仅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生本教育理念也就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学习的方法,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结果,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尽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加强班干部的培养

班主任的确主持着班级的大部分事情,但是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管理班级的不易,同时更容易使师生沟通交流,老师也可以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班级管理的反馈意见,以便真正地实现生本教育理念的管理。

3.深化学生小组之间的沟通

既然是一个班级,也是一个大家庭的存在方式,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也给彼此带来极其丰富的生命激发方式、灵感激发方式。与此同时,同学之间也摆脱了竞争的存在状态,成为在求知面前平等的交流者、合作者,促进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大家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乃至知识的学习也是极其有利的。

4.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中是人的一生很美好的阶段,大家都处在青春年少的阶段,对异性也会有所关注,彼此之间产生爱慕其实很正常,并不可怕,但需要老师做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以免有些学生认识不到位,或者是做一些极端的行为,避免一些不幸的发生。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对当代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虽然教育这条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依然可以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走出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石芳香.谈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物理[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第6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人文主义教育;新教学理念

G625.1

随着素质化教育的进一步推广,在各阶段的教学中均开始实施,在真正的素质教育中更注重的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而这些也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观点和理念。这种教育方法正在逐渐深入到教育界,应该从小学开始塑造学生的个性,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主义关怀,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尊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形成逐渐渗透的形势,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格观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人格魅力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但在班级管理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则需要教师格外注重学生的心里变化和生活学习状态。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教师们更注重的往往是小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情况,而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开展的较为薄弱,可以夸张的说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在日常的学习中使用较为严格的手段进行班级管理,如此教育方式削弱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完全被动的状态下接受知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任何的帮助。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开拓思路的最佳时期,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解小学生的思想,并尊重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鼓励学生拥有多样化的兴趣爱好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自身养成了较强的个性,并掌握了多样化的兴趣爱好,这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有利的因素。教师在对小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不能为了不影响学习时间而抑制学生的多样化兴趣发展。作为一名小学班级的管理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一名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优越的成绩,在综合素质发展的今天,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同样可以成就一名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发展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并为自己最终感兴趣的事情而努力和奋斗。人们常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确实如此,每一名学生只要努力相信都会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中做出贡献。

(二)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他们往往不能够很长时间集中精力,比较贪玩和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作为小学生的班级管理者,不能够因此就责罚和严厉批评小学生,甚至认为这样的小学生是没有未来的,这种思想在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中是及其错误的思想。而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者是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小学生固有的天性,并对这些天性在正确的引导下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因素,促进小学生的更大进步。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风气和氛围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首先需要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风气和氛围,这对于人文主义教育的引入十分必要。因为一个班级的良好风貌是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共同营造的,是体现着班级整体氛围和文化的表现,是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进步的心态创造出来的。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能够诱发每位学生正能量的体现,有利于班级的整体管理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建立和谐友好的班级氛围,则首先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一些能够代表班级形象的事物让学生感觉到班级的荣誉感,形成班级的团体意识,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班徽,只有班级内的学生才可以得到这枚班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概念,并注重集体荣誉感的建立,在此过程中找到归属感,从而让学生间更为亲密,增加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真正将班级建立成一个大家庭。在这样和谐友爱的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人文主义氛围。

(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教学

对于每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教师在人文主义教育中应该采取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是十分必要的。分别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以及个性差异分别制定教学方案,并展开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最大化发挥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的小缺点应该加以合理引导,指导学生如何规避和改正。适合的教学手段是能够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同时发挥积极性。

(三)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意识习惯

对于小学班级的管理,如果采取生硬的手段开展则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在管理中更应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将对学生品格的塑造和自信心的建立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更深入的理解知识,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验证实现自主研究,形成更深层次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样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自控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都有帮助,因为学生能够对自我的行为进行控制,代表着极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做了铺垫。

(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教育

小学生正是对事物形成判断能力的时期,此阶段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优良品德的教育,而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首先需要以自身树立榜样,因为品德教育是育人之根本,教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为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所以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另一重点便是为学生树立品德,因为班级管理者是班级的灵魂人物,他的品德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发展,让学生在积极的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教育是国之根本,人文主义教育便是如此,在教人之前必先育人,并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人文主义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素质过硬、道德高尚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激励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激励的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 中青年教师 激励

一、我国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激励的意义

在管理心理学中,广义的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激励的核心作用是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激励的意义所在。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激励的意义如下:

1.激励是提高中青年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保持良好工作绩效的需要

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中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还取决于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中青年教师认识到在实现学校最大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从而可以将中青年教师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统一起来,两者统一程度越大,中青年教师的工作自觉性越强,其工作的积极性也越能得到发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绩效自然也就上去了。

2.激励是民办高校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凝聚力的需要

中青年教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稳住了中青年教师,也就稳住了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流动性强,民办高校不仅要引来中青年教师,更要留住中青年教师,使他们以校为家,爱岗敬业,这都离不开激励。通过激励,可以使中青年教师理解和接受学校目标,认同和追求学校目标,使他们为了学校目标的实现而团结起来,抱成一团,这无疑又提升了民办高校的凝聚力。

3.激励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势头之迅猛是前所未有的,但其发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学生,二是教师,没有学生没有民办高校,没有教师也没有民办高校,而中青年教师又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因此,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兴衰直接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衰。所以,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激励,从小处讲,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需要,是提升民办高校凝聚力的需要,从大处着眼,就是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体制不健全,纵观民办高校的发展,其对中青年教师的激励存在以下问题:

1.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的物质激励程度不够

中青年教师多数是刚毕业或毕业没几年,对物质的需要是他们当前最大的需要,而民办高校往往忽视他们的这一需要。现实情况是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与国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工资差别大;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与大中型企业中青年职工工资差别大,这些差别集中体现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工资低、待遇差,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民办高校除工资低之外,福利、奖金也很少,且随时间的增长福利、奖金却没有增长的势头,拿年终福利来讲,有的民办高校多年前是200元,多年后还是200元,在此期间物价已上涨了好几倍,而福利却停止不前。民办高校在工资、福利、奖金方面的现状充分表明了中青年教师的物质待遇是不高的,或者说是很低的。

2.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

民办高校由于实力弱,规模小,对中青年教师发展规划不够重视,往往是学校发展好了就大规模招聘,学样发展不好了就裁员。这种情况下,就根本谈不上对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拿职称评定来讲,前几年民办高校根本就没有职称的概念,近几年,由于民办高校的评估和民办高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才开始重视中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但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评副高和高级职称方面还是不占优势,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提升显得很欠缺,甚至没有。有句话说得好,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培训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学历的提升对于本人来讲是非常关键的,对学校的发展也有益处,但一些民办高校却不鼓励中青年教师读研来提升自己,以免耽误了工作,这都是不明智的做法。这就导致了一些中青年教师在民办高校工作了许多年之后,除了获得了一点工资之外,其它的没有收获。

3.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的社会保障不健全

社会保障就是社会保险,是解决职工在生病、年老等丧失劳动力时的一种救济措施,它的完善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中青年教师的社会保障方面是不完善的,表现在:民办高校没有给中青年教师购买社会保险;民办高校即使为中青年教师购买了社会保险,但是按最低级别购买的,数额少的可怜;民办高校为中青年教师购买了社会保险,但没有购买住房公积金。这种种表现只能表明我国民办高校没有像国办高校那样把教师看成是学校的主人,而是把教师看成是学校的负担,给中青年教师多投入一分钱,学校就少挣一分钱,那么,中青年教师生活、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肯定没有归属感、肯定没有安全感、肯定没有幸福感。

三、我国民办高校对中青年教师激励应采取的措施

1.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物质激励的力度

物质需要是中青年教师最大的需要,从物质方面给以激励对中青年教师来讲是最有效的激励,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工资待遇。工资收入是中青年教师生活的基本保障,工资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工资收入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工资也应相应提高。目前许多民办高校实行的是基本工资加课时费的类似于计件工资的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在民办高校生源好的情况下,中青年教师工资还有保障,但当生源不足,课时量下降时,中青年教师工资就会大幅度下降,这就造成了教师工资一学期高一学期低的不稳定状况,工资不是逐年增长,民办高校应该建立起健康的工资增长机制,保证中青年教师工资稳中有升,而不是忽高忽低。另外,国家规定,教师工资应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在法律上也是教师,所以,民办高校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应考虑这一点,以此激励中青年教师。

(2)尝试实行教师持股。股份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有益探索,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企业通过制改造,拉近了职工和企业的距离,使持股员工和企业紧紧地栓在了一起,有福共享、有险共当。民办高校的性质是民办非企业实体,但盈利还是主要的,所以,民办高校可以发行内部股票,或把中青年教师的聪明才智折合成股份,鼓励中青年教师购买或入股。一旦他们持股了,那么他们的命运就会和民办高校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们在工作中就会更加努力了,在民办高校经营好的情况下,年终还可以分红,这也是物质激励的重要内容。

2.民办高校应对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加以整体规划,使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1)完善职称评定体制,为中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提供便利。民办高校教师在整个社会教师队伍中是弱势群体,工作生活在民办高校信息闭塞。民办高校人事部门有义务为他们的职称晋升提供各种信息,并及时为他们评定相应的职称,同时要为中高级职称争取更多名额或申请中高级职称的评定权,使中青年教师感到在民办高校评各级职称有希望,职称晋升的便利能激励广大中青年教师努力工作,使他们的工作有方向感、也有成就感。

(2)把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常态化,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提高学历来提升自己。培训可以扩大中青年教师的视野,可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工作技能,可以提升中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中青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经老化或过时,不适应工作需要了,所以培训教师是必要的。培训的途径有多种,可以引进来培训,也可以走出去培训,走校企结合之路。除接受培训之外,民办高校还要为中青年教师的学历提升创造条件。提升学历是中青年教师适应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民办高校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或脱产学习,为下一步职业生涯创造良好的条件。

3.民办高校要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民办高校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为中青年教师购买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种社会保险,以解决他们的应急之用。在购买此五种保险时,要根据中青年教师的不同工资水平缴纳不同的数额,而不是按最低档次缴纳。民办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吝啬,因为这是中青年教师的社会基本保障,如果他们生活在没有社会保障的单位,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是可想而知的。

(2)民办高校还要尽量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现代社会住房问题是困扰广大中青年教师的最大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年轻人面临的共同问题,谁要能解决这一问题,谁就会受到拥护。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中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贷款,而住房公积金又能为贷款买房提供很大便利,所以住房公积金也是社会保障的重要一部分,它的有无直接影响着中青年教师生活质量的高低。

民办高校的历史是短暂的,但其生命力却很顽强,发展势头让人佩服,只要民办高校认识到中青年教师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对中青年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中的优秀分子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民办高校也一定能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民办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黄维德 董临萍 :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永成:人力资源管理革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小学教育中的人本管理理念是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的简称,它指的是在开展小学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人在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照顾人的感受,顾及人的利益。对于目前的小学教育而言,推广人本教育管理理念,要求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充分地重视、尊重学生及教职工的利益及需求,在关心学生、信任教师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从而打造更加和谐、幸福的校园。

2.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缺失

受到长期以来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小学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倾向于将教学效果放在教育理念的首位,学生成绩、小升初升学率一直是许多学校的办学重点,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十分有利于人本理念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本缺失现象。

2.1人本理念缺失

目前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制度管理、忽略学生或教师感受的现象,教育管理过程中缺乏民主性是人本理念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一方面,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活泼好动、自制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为了有效维持学校秩序,同时也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多数学校建立了相对严格的教学纪律对学生进行约束。殊不知,过于严格的约束对学生反而会造成不利的影响,遏制其天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对于教职工的管理方面,部分学校也坚持十分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将期末成绩评比作为教师教学能力评判的严格标准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理念的缺失。

2.2价值取向异化

在愈来愈强的升学压力迫使之下,各小学纷纷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学生价值评判的最重要标准,同时忽略了学生天性的需求及特长的发展。很多学校在学期末进行班级评比或学生评优时,不断提高学习成绩所占权重,而忽略了学生其他各方面的特长优势。毋庸置疑,这是教育理念中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2.3管理策略僵化

僵化的管理策略通常来自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沿袭,尽管我国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有大量值得后人学习、效法之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生搬硬套。就目前而言,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理念中存在不思创新、一味照搬传统模式的做法,导致办学过程中管理策略趋于僵化。这一现象无疑是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的。

3.人本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策略

为有效应对目前小学教育管理中人本缺失的现象,建议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探索人本理念下的教育管理策略。

3.1强化人本管理理念

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小学办学过程中人本管理理念的理论研究,尽快开发出一套适合本校办学模式,同时顺应时展的新型人本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积极将人本管理理念应用到教育实践之中,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进步。例如,在定期召开的教职工会议中,及时强调人本管理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天性,同时校方努力满足教职工的各方需求,从而实现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强化。最终促进学校幸福教育的发展。

3.2调整价值取向

避免一味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转而将更多的因素考虑到教学价值的评判之中。一方面,不断完善学校评价考核体系,降低考试成绩所占权重,提高音乐、体育、美术等兴趣类特长以及社会参与实践等在整体考核中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兴趣类活动小组,除传统的合唱团、运动队外,还可顺应时展而创办更多适合学生兴趣发展的兴趣社团,如摄影小组、网络小组等,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教职工创造更加丰富、多样性的学校生活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从课堂中走出去,在社团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发现并发展自身爱好,同时发现自身价值。

3.3创新人本管理策略

第9篇:班级教育管理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74-01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学生管理工作的手段与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模式下,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与探讨,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提高,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如何构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其核心内容表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关心人,理解人,宽容人,引导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接受,并在不断地亲身实践。

一、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学生是学校的核心,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学校应该把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融会贯通到管理制度中去,把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现在学校往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不到位,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由此导致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他们不仅不自觉遵守,反而故意去破坏。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服务学生的角度去“管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为学生着想。

2.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日常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括动、辅导员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种脱节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日常管理的理论指导性、各种教育活动的计划性以及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我们应该把这个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1.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良好的环境。在高职院校,首先要注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如可以举办一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讲座等让广大同学参加,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以避免他们因为校园生活的单调乏味经常到学校周围的网吧打发时间。其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再次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括环境。

2.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为广泛,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辅导员担当不起管理学生的重任,那么学校将不能达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目的。首先合格的辅导员应该具有较高的管理、领导才能,这样他才能胜任对班级的管理其次合格的辅导员要有爱心和善于把情感交给学生的能力,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从辅导员中充分感受到爱;再次合格的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观察力,平时多关心学生的动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