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互联网医疗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医疗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医疗护理

第1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何毅:医改的核心问题是强调医疗资源下沉,即希望更多人能够就近看病、治疗。就近看病、治疗需要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更多诊断和治疗行为,但是基层医生是否有能力承担,这是一个现实能力问题。多点执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培训解决不了短期问题,我觉得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上级优质资源和下级医疗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基层医院的接点和治疗能力,切实可行。汇医在线希望患者在初筛、初查时通过使用我们的平台进行远程问诊,这一定位有助于医疗资源的下沉。

此次北京市提高医事服务费对发展互联网医疗来说是一个绝大的利好。根据全国物价和收入水平,汇医在线最初定价标准设置为60元以上不等,一开始就有人质疑,“在当地一个专家号才8块钱,你定这么高的价格会不会有人接受?”从这个意义和道理上来讲,这种定价方式让医生的服务价格回归,让大众意识到,原来医生的价值不是八块十块,而且将来可能会更高。加之对外地就诊的交通、食住等效果、效率和效益之间的权衡,医改有助于引导大众使用互联网服务。

《小康》: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您认为互联网医疗企业应如何创新?

何毅:创新首先是要创造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做资源分配。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把优质资源从号贩子手里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发,这种创新是绝对要不得的。我认为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工具属性,这一属性解决的是看病效率问题。看病是个很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远端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当他被确诊为一个疑难杂症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去大城市找不同的医院、不同的<易鼋一步的诊断。此时他看病的效率就非常低。网络门诊普及后,患者可以在当地上传所有的检查报告、初步诊断意见和病理生化影像资料,然后选择多家希望咨询的医院科室专家。整个线上问诊结束后,相当于实现了一个医患沟通、医患信息对称的过程。这个时候病人再来考虑接受哪家医院的治疗方案,这是解决了一个效率问题。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创新应围绕这一核心拓展。

第2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分级诊疗,就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其内涵包括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在分级诊疗模式下,患者就医次序为:患者首诊到基层医疗机构由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完成必要的诊疗,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其诊疗能力,则由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接受上级专科医生进一步诊疗;患者疾病进入稳定期后,再由上级专科医生将患者转回基层医疗机构,接受康复治疗;患者如果需要急诊服务,可以直接前往大医院寻求诊疗服务。

简单地说,分级诊疗就是要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理想就医格局。因此,分级诊疗被视为新医改攻坚阶段的重头戏和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推进健康服务信息化也就是咱们所说的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以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监护指导、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发展远程医疗。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

咱们襄垣实现县乡医疗集团信息一体化,通过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统一不同基层医疗机构间患者信息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具体体现在:1、通过建立分级诊疗平台,构建医疗集团上下一致的诊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集团各医疗机构间联合门诊、会诊、转诊,在实现县级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提升了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2、建立检验、影像、心电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数据互联互通,让病人少跑路,实现就近就医,真正达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如检验平台,通过检验标本跨机构流转管理,解决乡镇医疗机构人才和设备上的瓶颈;影像平台,实现检查影像集中诊断,检查报告共享,对于需要预约的检查项目,病人可在乡镇卫生院完成县级医院影像检查的预约。县级医院可以向区域内医疗机构和区域内居民提供开放性的检验、影像信息查询;心电平台,乡镇卫生院心电数据可以直接上传至集团心电诊断中心,实现对心电信息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实现对疑难病症的诊断。

目前,襄垣县医疗集团已经于今年9月正式成立,医疗集团融合了县人民医院和11家乡镇卫生院和1家社区服务中心,信息一体化建设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除OA办公一体化、物资采购平台外其他平台尚未正式运行。目前人力资源的短缺是实现分级诊疗、信息一体化的一个瓶颈。

二、存在问题

(1)患者选择医生的就医模式根深蒂固。由于城乡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悬殊,导致许多经济条件好的患者稍有小病都投向大医院,找大医生,这种传统的就医模式影响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2)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由于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低,对一些普通疾病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也到外地的大医院就诊,浪费人力物力。

(3)一些大医院办院的指导思想偏离,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不充分,长期以来,医院被推向了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经济效应,大医院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无限扩大增加床位,致使原本属于基层医疗机构做的事都代劳了,没有发挥大医院真正应该能起作用的优质医疗资源。

(4)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影响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短缺。

(5)分级诊疗的机制尚未形成:卫生行政部门没有一套切实可行而又有成功的模式可寻,都在探索。

(6)信息化管理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平台,各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大医院投入大发展快,基层单位发展相对滞后,信息管理系统简单,没有与医院真正联网,能信息共享,也没有建设相对统一的软件管理模块和信息化互通平台,因此无法实现医疗互联网资源共享、也影响双向转诊工作开展。

(7)医保的报销机制没有从政策上面来引导分级诊疗

现在是县乡一体化,但报销比例和报销的共同性却没有明显的政策上支持。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探索互联网医疗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否做到各级医疗机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确保有限医疗资源发挥到最大化,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三、建议:

1.转变观念、转换思维、提高居民、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分级诊疗的认识。

2. 广泛宣传,向民众宣传各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内容、服务项目、诊疗病种、专科开展情况、医保政策、双向转诊制度、报销制度等相关知识,转变居民就医观念,合理引导民众分级诊疗。

第3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意义重大。《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

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正是契合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必将推动和进一步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多样化和便利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医疗是指利用移动终端和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健康咨询、疾病评估、挂号缴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行业,因其成本低廉,使用便利,加之可穿戴设备的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医疗实现了健康数据实时监测“进入寻常百姓家”,受到各方关注。

在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便利的健康服务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医疗对进一步破解医改难题也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破解移动互联网医疗的身份焦虑、监管缺失、误诊维权难题等,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移动医疗的新产业曙光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例外。如今,移动互联网医疗APP(第三方应用软件)快速增长,患者可在线挂号、查看化验单、缴费、咨询,甚至是在线问诊,同时还能满足患者术后恢复、慢性病调理等需求。移动互联网医疗,因其服务市场前景可观,正呈现出新产业的曙光。

让患者看病就医更便捷

也许不久,老百姓去医院看病,挂号、候诊、交费、取检验报告,将不再需要排队。有人预言,移动互联网将彻底颠覆现有的传统就医模式。

近日, 北京友谊医院、支付宝和东华软件公司共同搭建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未来医院”正式上线。记者带着好奇对该院进行了体验和采访,感到“未来医院”确实让患者看病更便捷了。患者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时,无需在医院大厅多次排队,在手机上即可完成挂号、交费、排队候诊与支付、取报告等就诊环节,大大缩短了就医排队时间。

支付宝服务窗在友谊医院上线,无论自费患者还是医保患者,只要患者的手机下载安装了支付宝钱包,在其“服务窗”中搜索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并绑定北京友谊医院的诊疗卡号后,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挂号、交费、查取检验报告等操作。

找医生看完病后,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手机上会收到提醒,点击同样可以在支付宝中支付药费,然后直接到药房窗口取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支付宝缴纳挂号费和医药费,都支持医保结算。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刘建介绍,患者在离开医院前,可以在门诊大厅内的自助终端机上进行“医保分解”,完成分解之后,医保报销的费用将实时返还到患者的支付宝账户上。需要发票的,还可以在窗口补打发票。

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统计,在上午挂号最为繁忙的7点至10点,移动挂号数已约占挂号总数的13%。支付宝医疗行业的产品经理赵连升表示,与线下挂号相比,支付宝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识别“黄牛号”,如一人一天当中多次挂号、每天挂号,系统可以识别,从而对这个账户进行限制,减少黄牛挂号。支付宝还会在医院内提供免费WiFi服务与室内导航等技术支持,引导患者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

今年5月支付宝宣布“未来医院计划”,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用5年至10年时间,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目前,阿里巴巴已和全国主要城市的近50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年内将会有约50家“未来医院”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昆明、重庆等10个城市。

此外,由于网络平台通常引入了“服务反馈”功能,患者在就诊结束后,还可以对医院环境、医生专业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评价。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在角逐“未来医院”,腾讯的微信也在抢滩登陆。据悉,上线不到两个月,佛山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粉丝迅速超过3万人,医院就诊卡绑定量超过1.8万,绑定量高达60%,目前每天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易近1000笔。

小病无需再跑医院

湖北武汉市民周涛发现近期大腿上经常长红疹。他将红疹照片和症状输入手机中的一款名为“春雨医生”的免费医疗APP中。不到1小时,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副主任就进行了回复,医生为他提供了毛囊炎治疗建议方案和注意事项,并提醒若病情加重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除了为医院的医生和患者建立更方便的双向联系,不少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这类APP还能满足慢性病护理的需要。北京市民赵先生的父亲患糖尿病多年,他专门给父亲下载了一款名为“糖尿病心天地”的手机APP,上面有糖尿病患者必备的日常护理知识,还能提供健康食谱、计算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等。“糖尿病是个慢性病,以前动不动就要跑到医院去排长队咨询医生,现在用一款免费的手机APP就解决了糖尿病的日常护理、保健问题,确实很方便。”赵先生说。

如今,“身体不舒服,低头问手机”已成为年轻一族的生活潮流。山东济南的上班族王琳琳刚生完孩子,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专门下载了一款名为“妈咪掌中宝”的手机软件,从备孕到孕期营养、护理,再到产后调理,都可以在上面得到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的专业解答。“不少医院的妇产科都是人满为患,问诊都要先挂号再排队,这款软件为我省去了挺着大肚子跑医院的麻烦。”

对于医生而言,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也已成为诊疗工作的重要补充。重庆某公立医院儿科医生赵岩去年年底加入“春雨医生”。她说,移动互联网医疗APP让患者不再“有点小病就跑医院”,还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一定帮助。

医生可远程查房,护士出差错的情况也少了

移动互联网医疗带来的革新也在医院的内部管理和运行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介绍,目前,北京市很多大医院建立了移动查房、移动护士站、移动收费站,医院正在步入移动医疗时代。医生要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在机场候机时打开装有特殊软件的平板电脑,他所在病区的病人资料、最新检查结果、体温脉搏等信息就会在电脑上一一显示,而且实时更新。医生即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随时对所负责的病人进行远程查房。

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采访,医院现场演示了该院是如何实现医生移动查房的。所谓移动查房,即医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安装一个相关软件,有需要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登录系统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和治疗。

北京朝阳医院一位消化科医生打开小型平板电脑,登录后能够看到该科当天住院病人有44人,其中新入院9人,医生点中其中一位病人的名字,这个病人的姓名、床号、入院时间、主管医生等基本情况立刻显示在屏幕上。继续向后翻就能看到这个病人的电子病历,包括入院记录、初步诊断、病程记录、以往查房记录、医嘱、病人体征信息等。此外,医生还可以调阅出病人所有的检查结果,比如内窥镜的片子、CT图像、报告单等,图像还可以动态播放。

据朝阳医院介绍,2013年该院将相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在移动平板设备上,开发实现了移动查房系统,实现了医嘱系统、检验系统、影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互通共享。

护士拿着一台手机大小的掌上电脑扫了一下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主管医生两分钟前刚开的最新医嘱立刻显示在屏幕上。这种移动护士站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等多家医院中得到应用。小小的掌上电脑正在取代以前的手写护理记录单和纸质医嘱。

过去,护士都是先到护士站看医生的医嘱是什么,然后跑到病房给病人做检查或治疗。在北医三院,如今护士是在床旁用PDA直接读取医嘱,减少了医疗差错和事故。

另外,过去护理记录是手工填写纸张,手写容易出错,现在护士给患者量体温、测血压后,在掌上电脑上轻点几下,把这些检查结果直接输入,这些数据就直接记录到全院的护理信息系统中,不仅差错少了,护士还能从繁重的护理记录工作中解脱出来。

资本发现新机遇

10月13日,挂号网联合腾讯宣布,挂号网获得腾讯领投的融资,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此前,“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丁香园”成立于2000年,是面向国内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医疗在给患者看病就医和医院的运行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资本已发现并看好这一新机遇和新市场。

大量投资的远不止腾讯一家。9月19日,九安医疗公告称,其开发的智能健康品牌iHealth将获得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iHealth是九安医疗旗下的智能健康设备品牌,目前已推出智能健康腕表和移动互联血压计两款产品。

“春雨医生”于8月宣布完成C轮融资5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中金公司、如山创投、蓝驰创投等。“5U家庭医生”也宣布完成首轮近千万元人民币融资。“5U家庭医生”不同于“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专科医生在线问答模式,致力于推广发达国家成熟的家庭医生模式。而之前提及的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微信等工具与医疗机构合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大数据方面,7月,百度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将其基于大数据中心得出的分析结果提供给健康服务机构,比如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

根据艾媒咨询的预测,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增长率接近30%。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APP已达2000多款,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环境的提升,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

移动医疗撬动医改“顽石”

业内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医疗在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的同时,对于医疗体制改革,在完善分级诊疗、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弥补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大数据分享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辅助推动作用。

完善分级诊疗 缓解医院负担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三是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生仍有执业限制。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软件开发科科长尚华说,在发达国家,80%的疾病都在基层医疗组织里面消化解决了,在中国则是千军万马奔大城市、奔大医院。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解放医生的生产力,在医院前端对患者进行分流,助推分级诊疗。

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房居高已经在“好大夫在线”开设个人网页5年多,每天早晨,他都会用半小时查看各地患者上传的病例、检查结果等,并解答患者疑问。房居高说,每天网上咨询的十几个病人中,最多只有一半的人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或诊疗,若移动互联网医疗能进一步普及,将起到重要的诊前导流作用,为人满为患的医院减轻负担。

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也正将互联网医疗作为医改的突破口,吸引病人到社区首诊。据了解,杭州做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把“信息孤岛”连成了“群岛”,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互联互通。杭州建立了全市城乡一体化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所有市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相关数据都汇集到市卫生数据中心。

据悉,杭州主城区有4家市属三甲医院和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向上转诊申请、电子病历上载和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为双向转诊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老百姓的市民卡与医保打通,卡片充值后,医生开完药可即时结账,免去了交费排队之苦,这种“诊间结算”为患者省去了不少麻烦。有了这些保障和便利,老百姓也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了。

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缓解资源分布不均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无论实体医院还是移动互联网医疗,医生都是最宝贵的资源。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整合的资源既有二级医院的医生,也有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但利用的多是他们午休前、下班后等“零碎”时间,并不影响其正常工作。根据其解答问题数量和用户好评度获得报酬,做得最好的一个月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移动互联网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优质健康服务供应。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说,移动互联网改变着健康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这种新的信息利用模式,已经冲破了医院的围墙。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目前春雨每天有3万多条待回答问题,100%的问题都可以获得解答,并且都是在30分钟内获得解答,这些都是调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实现的。这已经超过了中国最大医院的门诊量。“有可能的话,我们还会把全国甚至全球的健康服务资源连接起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此外,业内人士还表示,移动互联网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医生多点执业,让农村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大医院医生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影响下,包括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项工作将影响医改全局。随着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医疗必将带来深刻变革。

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的医改便利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共享逐渐为医疗改革提供便利。

宁波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朱春伦告诉记者,宁波的智慧健康保障数据中心和专网为市级各医疗卫生机构和该市海曙、江东、江北区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

互联网医疗助推传统医疗体制改革,医保改革也获益。记者在杭州的多家公立医院看到,医生开药的过程中,电脑里有时会弹出一个提醒框,内容是该药品不在医保范围内或是超量,通过这一提醒,医生就会对用药开始控制,这个简单的提醒不仅节省了医保浪费,将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还能时刻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为了提高医保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杭州医保通过互联网应用,建立了智能审核监控系统。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发展,通过升级医保联网结算系统,配合医疗系统诊间结算的开展,对通过项目付费的医保费用做到事前规则提醒,事中结算控制,事后计算机全面审核的全过程监管模式。

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局长谢道溥说,这一模式是通过网上智能监控,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行为和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形成因病施治、合理诊疗的导向。总额预算与智能监控相结合,并通过对医保大数据的挖掘应用,推动医保管理的良性运作,确保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新产业能否长大有三问

尽管移动互联网医疗发展有助于缓解看病难问题,但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合力推进其健康发展。

误诊维权之问

近日,北京市民赵烨的孩子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他担心看病麻烦,按照网络在线医生的建议,给孩子吃了两天感冒药和抗生素,没想到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还加重了。随后,孩子在正规医院被诊断为肺炎,需住院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高蕾等医师表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疾病预防、健康知识普及、小病诊疗等“轻问诊”服务,若所有疾病都用此来诊断则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很多疾病的症状和原因复杂,且患者个体差异明显,需要望闻问切和专业仪器辅助,单靠互联网平台的简单交流可能导致误诊,引起医疗纠纷。

业内人士认为,在医院内的诊疗活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医院通常不会让医生独自面对,而是出面协调解决。可在线问诊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则有可能出现医生“裸奔”的现象,医院不会为医生承担法律责任。

线上交流与线下的面对面诊治,也存在不搭的问题。如患者身在杭州在线提问,杭州的医生在线回答,可以在网上了解基本情况,同时约定线下的面对面就诊时间,对于这名患者而言,这就是一次极为有效的掌上就诊体验。而如果换作是北京的医生在线回答,患者就不太可能跑到千里之外就医。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张海波表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还有很大的改善或者发展的空间,很多只是作为人们健康交流应用的,从医院的角度考虑,如果作为临床诊断,要下医院明确的诊断和用药的话,现在还不多。

宁波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朱春伦认为,有些病种可以适当开放,如高血压,通过每天的血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进行诊断。互联网医疗可以用来辅助,但是常规性手段不能放弃。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医疗最有应用前景的地方应该是健康管理,即利用互联网积累健康数据,对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进行管理。

在U糖首席执行官陈潇枫看来,像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起并发症,所以监控和预防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每年投入的医疗费用数额巨大。慢性病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应该是一个发展趋势。

监管身份之忧

门槛过低导致当前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鱼龙混杂,信息解答内容良莠不齐,直接影响用户对该行业的信任。记者随机下载几款医疗软件,有的软件比较规范,在线解答的医生标明了工作单位、姓名、专业等信息,但也有不少软件信息不全。记者在一款软件中尝试输入了一个皮肤方面的病症,却是一位耳鼻喉科医生给出的诊断,继续追问就再也没了回复。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国内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蓬勃发展状况,对其监管却处于缺失状态。现行的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均未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

“监管不足很可能造成用户维权困难。”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谭启平表示,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即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医疗客户端上获得的处方建议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误诊或用药问题,患者将陷入维权困境,很难找到责任主体。

同时“身份焦虑”也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但目前普遍存在身份不受认可,主体资格缺失等“身份焦虑”问题。“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他们与全国各地的医院谈业务合作时,经常被院方提出的两个问题“难倒”:一是公立医院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合作,是否有政策支持;二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具备医疗机构资格,医生参与网络问诊是否存在非法行医嫌疑。这两个问题已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移动医疗企业“好大夫在线”目前已积累了几十万用户,收录了近30万名医生,但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创始人王航坦言,其产品主要包括信息查询服务、专家咨询服务、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服务,其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其他服务都无法产生利润。与“好大夫在线”一样,“春雨医生”虽然采取部分在线服务付费模式,但付费用户比例不到5%。

健康发展之路

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政策法规和政府监管应跟上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步伐,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可因噎废食,宜从资质许可、监管政策、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推动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授予行业资质许可,并将其纳入健康产业扶持范围。业内人士认为,涉及群众生命健康的医疗健康行业作为牌照性准入行业,资质认定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在当前难以取得医疗执业资格的情况下,应将互联网医疗行业纳入健康服务业范畴进行扶持鼓励,还要明确医生参与互联网医疗咨询的合法性,解决行业发展的身份焦虑和资质缺失障碍。

其次,填补政策法律监管空白,规范行业秩序。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比如明确手机等移动平台在一定情况下可作为医疗设备使用等。

谭启平等专家建议,我国宜借鉴美国经验,在平衡保护患者与鼓励创新之间,出台相关政策并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患者维权等关键问题予以规定,改变该行业“无序生长”的现状。同时,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轻问诊”的优势,对于其可涉及的疾病种类和诊疗规范予以明确,尽量降低误诊风险。

第4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关键词] 共享养老模式;成本分析;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18-03

Abstract: Developing a shared model for supporting the aged is conducive to cost decrease and improvement of services for the aged. Uncertain service objects, concentrated share, and resource re-use and transaction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l. Cost contents of the model include land or house use cost, technology maintenance cost, and the expense of labor. To realize a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and raise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aged, the core is to optimize cost management, broadening the profitability space by cost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cutting down the cost is proposed: giving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o intensify financial support, building Internet management platforms with the help of Internet technology, enhancing the cost control of shared old-age nursing agencies, creating new management patterns in developing services integrating medical care and daily care for the aged, and diversify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 that helps the growth of the model.

Key words: a shared model for supporting the aged, cost analysis, medical care and daily care integration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据《2015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以下简报《报告》)显示,辽宁省2015年末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79.0万人,占总人口的20.6%,65周岁老年人口567.2万人,占总人口13.3%,已经成为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不仅加×思彝サ母旱#而且对社会养老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基于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构建共享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当前养老资源配置不均的根本,而成本分析则是构建共享养老模式的前提与核心。

一、共享养老的概念及特点

共享养老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引导实现养老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从而在有限的空间范畴内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共享养老的核心就是通过老年人的自我管理配合,探索适合自己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基于我国未富先老、独生子女养老困境以及城市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等系列养老难题日益被社会所关注的现实,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是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贯彻共享经济的具体体现。结合共享养老模式概念,共享养老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共享养老的服务对象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共享养老是针对社会所有的老年人,因此共享养老模式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养老服务模式,实现了养老服务前置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的理念得以实施;二是共享养老的共享性更加集中体现。共享养老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手段解决养老机构设施不完善以及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象,共享养老机构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养老服务,实现了养老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三是以养老资源的重复使用和交易为表现形式,实现网络化管理。养享理念的基础是使用权共享,老年人讲究不求拥有,但求使用的原则,将自己短缺的资源通过共享养老服务平台等获取,以此提升自己的养老生活质量。当然最重要的共享养老服务模式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服务的模式,共享服务人员可以根据资源共享监测平台实现对老年人需求的自动预测等,以便做好养老服务的前移工作。

二、共享养老模式的成本分析

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解决当前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也是我国发展养老产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实现共享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满足基本养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共享养老模式的盈利空间,成本是影响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如果成本过高就会导致经营困难,因此通过对某城市的共享养老模式的运营调查,共享养老模式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土地或房屋使用M用

共享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平台实现了养老资源的共享,但是养老资源的共享必须建立在固定的场地基础上,根据实践调查共享养老模式的土地或房屋使用费用占到总成本的1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提供共享养老服务的机构虽然大部分属于公立养老机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该社区的养老机构一直采取租赁个人房屋作为服务机构,这样需要定期缴纳一定的费用,由于共享养老服务大部分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其存在盈利难与支出高的矛盾;二是共享养老服务模式存在场地短缺的问题,由于某市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在有限的场地内无法满足相应养老需求的人数,这样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例如虽然通过共享养老模式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分时段的养老服务,根据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养老服务,但是实践证明养老机构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

(二)互联网等技术的维护费用

共享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实现的,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医养结合”的养享模式必须要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平台代表着新技术,但是互联网技术的维护费用也是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基于养老服务规模以及质量的提升,互联网管理平台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对养老服务的24小时不间断,因此互联网维护费用也成为成本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首先是构建互联网管理平台的费用较高,除了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之外,最重要的是开发适合共享养老的软件系统,此种系统必须要通过专业的企业研发,研发费用非常高,单独依靠个人或者企业是难以支撑的。其次互联网管理平台的后期维护费用。互联网管理平台需要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监测,因此互联网管理平台运行期间需要根据相应的变化进行调整,例如新的医疗养老机构参与到共享养老机构之后,需要调整相应的平台系统,这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最后互联网管理平台的故障维修费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无论是互联网技术更新还是故障维修都需要相应的费用支出。

(三)人工费用

基于养老服务要求的提升,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相对应的养老人工费用的支出也日益提升,虽然共享养老模式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用工数量,但是基于人口红利的减少,共享养老模式的人工费用主要包括:一是护理人员的薪酬。基于人力资源及工作内涵要求的提升,护理人员的薪酬待遇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根据调查某市的共享养老服务模式实施的人工工资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甚至部分社区的工资已经超出当地白领工资水平。当然这主要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程度有关,共享护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而且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医护技能,因此人工费用必然会高;二是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费用支出。共享养老服务内容的丰富使相关部门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在岗培训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虽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了共享养老机构的人员培训费用支出,但是其相应购买服务的费用也就高了。

三、优化共享养老模式成本的对策

大力发展共享养老模式是基于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现实考虑,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养老资源不均、养老队伍参差不齐以及家庭养老负担过重的主要途径。针对当前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构成要素,实现共享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核心就是优化成本管理,通过降低成本支出促进盈利空间,以此更好地开展共享养老服务工作: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强化财政支持力度

实施共享养老模式关键在于成本控制,由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因此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机制,通过政策、资金以及宣传等手段促进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公立养老机构数量过少,私立养老机构成本过高、入住率低的现状,政府部门要切实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政策体系。一方面政府立法部门要及时根据相关政策制定促进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文件,以便减少过多的行政约束。例如针对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现状,可以通过制度转移民办养老机构的资源,例如政策可以明确政府部门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民办养老机构的资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之间要建立沟通机制,根据共享养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土地、税收、工商等方面入手,优化相关政策为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扫清”障碍。其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的补贴力度。实施共享养老模式虽然能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但是由于养老产业属于公益性质,因此共享养老机构的盈利空间有限,尤其是在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成本与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必须要通过财政补贴为共享养老模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当然财政补贴的方式有很多种,既有直接资金补贴,也包括购买券,例如上海市通过发放购买券的方式鼓励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以此缓解共享养老成本支出高的问题。

(二)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管理平台

基于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构成因素,实施共享养老模式常常因为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导致费用过高的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解决。首先是搭建智慧社区养老政府服务平台,需要政府推动信息共享,并做好智慧社区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顶层设计,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问题,改革社区管理制度等。共享养老模式的建立就是通过老年人基于不同的养老需求而享受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在社区中有的老年人可能对基本的生活需求比较强烈,而有的老年人则会精神文化活动需求比较高,如果采取传统的养老院养老模式或者家庭养老的方式很难满足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所以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管理成本。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养老产业中,通过大数据系统实现对社区老年人需求的自动分析与汇总,以此更好地开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的养老服务。线上+线上养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需求。其次大力发展老人居家信息平台建设,在社区建平台、家庭设终端,监控老人健康状况的同时,引导老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服务。尤其是针对失能、高龄老年人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对老年人的监测,通过云平台让老年人享受一站式的服务。最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老年人电子商务,提高老年人的信息消费能力和水平,以此满足老年人的购物消费需求,实现足不出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三)加对共享养老运营机构的成本控制

加强成本控制是降低成本支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强对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共享养老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获取民间资源以此满足社会养老需求,在市场购买的过程中,购买方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实现对成本的控制。例如政府部门在市场购买养老资源的时候,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对市场上的养老资源进行对比,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以此降低购买费用。另一方面要保持固定资产的完好率。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是固定不变的,没有降低的空间,只能通过完好方面下工夫。提高固定资产完好率,可以减少更新支出,节约修理费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养老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以此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四)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医疗机构还可与辖区内的养老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并选派医疗服务团队定期到养老机构进行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与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或护理院。从这个思路拓展开去,笔者认为,一些养老机构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比如为附近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送饭服务,医疗服务等,再比如可以对一些居家老人开展“日托”服务。这样一来,既充分利用了机构设施,增加了收入,又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相应的服务,真可谓实现了“双赢”。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老年人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共筹共享,专门为个人年老时购买护理服务筹措资金,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特别是高龄化的一项重要支柱性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缓解护理费用压力。除医疗养老外,我国存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失。政府可采取补贴或者是商业保险结合的方式,降低老人的养老成本,使老人的退休养老金足以支付,甚至还能有少量盈余。具体作法可借鉴国际经验,开展长照护经验,或将护理费纳入医保的报销项目,对于符合条件的参保者予与适当比例的补贴。

(五)拓宽有利于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坚持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要积极发挥财政税收的引导作用,在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放宽,鼓励和推动更多社会资本、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养老产业,逐渐扭转目前政府运营养老机构独大的局面。其次,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创新适应养老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承贷主体。如对建设周期长、现金流稳定的养老服务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采取循环贷款、年审制、分期分段式等多种还款方式。最后,除了依靠银行信贷,应发挥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等上市融资。探索运用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和项目的融资支持。

共享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强对共享养老模式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对自身发展还是对整个养老体系的完善都具有积极地作用,基于当前共享经济战略新要求,共享养老模式成本控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以此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 考 文 献]

[1]姚科苑.需求和有效需求:养老机构成本和入院老人支付能力研究――以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2]孙劢.蒋远胜.失能老人的医疗养老服务成本分析――基于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的调查[J].西南金融,2014(12)

[3]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成本―收益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5(5)

[4]梁阳旭,董绍岩.国家养老信息化共享云平台建设研究与探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

第5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4移动医疗与创新服务高峰论坛大会上,业内人士畅谈国内移动医疗发展模式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与传统医疗机构共赢

近年来,BAT巨头纷纷涌入移动医疗,2014年5月,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其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马云更是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放出话:30年后让医生找不到工作!

对此,业内人士不以为然,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张涛说,移动医疗的各种设备和服务必须通过医生的对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其最终目的是和传统的医疗机构形成共赢,树立医生个人的品牌形象,通过移动医疗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北京协和医院青年医生邴钟兴告诉记者,通过移动医疗,医生可以建立个人的患者库,积累临床的资料,而患者也可以在挂号前了解准确对应的科室。

商业保险买单“高级”医疗

相关数据统计,目前中国卫生费用以平均每年超过15%的速度大幅增长,产业消耗逐年提升。有意思的是与其他领域以科技为驱动力降低成本不同,医疗界的科技投入反而会增加费用,提升成本。与此同时,中国正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在日常百姓家庭消费中的占比持续走高,巨额的医疗投入已经成为政府一项沉重负担。

而随着互联网因素的渗透,医疗服务面临新的变局,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谁又会成为移动医疗的买单方?业内人士董雨星说,市民健康意识逐年提升,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呼之欲出,但通观全球,大部分国家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增值服务的空缺将会促使社会资本的涌入。

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业保险已经逐渐被普通家庭所接受。董雨星说,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增值服务,促进购买欲望,同时还将通过移动医疗的方式对客户的健康进行实时管理监督,量身定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而客户也要为个人行为买单。

随时随地的“医疗管家”

“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的抱怨声声不断,究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医疗体系尚不健全,医疗资源面临紧缺的“瓶颈”。利用“移动医疗”让有限的资源普惠更多民众将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片新蓝海。

第6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1、 网络医学发展的背景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经过多年快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与其他发明相比,互联网被用户普遍接受所需的时间是最短的,这里所说的普遍接受以用户数量扩大到1/4人口作为标准。

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开放性,没有时空限制,具有充分的互动性,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易于储存、编辑和发送。医学作为一门古老却又永远年轻的科学,因其严谨、专业,而又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将为医学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人们通过Internet 可以了解世界医疗技术的新发展、新动态,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网上与同行专家交流学术信息,发送和下载最新医学情报,探讨各种疾病的病因,机理及诊断、治疗和新方法,同时又可以进行医学图像传输,实现远程会诊。Internet 网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使医学信息成为网上最活跃、信息量最大的分支之一。

2、 网络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2.1 医院网络管理系统

目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为医院管理层在人、财、物的管理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医生、护士工作站(Clinical Computing Center)为他们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在这套系统的支持下,病人到医院挂号开始就已进入电子病历系统,而后医生的诊治、处方和护士的护理工作记录,以及病人各项化验、检查结果,都将进入电子档案,最后当病人离开医院时,相关的所有信息将存入电子病历档案,以备日后查询。

医学影像系统(PACS, 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是医院在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生工作站之后将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医学影像,包括CT扫描、磁共振、B超,甚至是内窥镜、病理切片等,实现医学影像在医院内部和院际的网络上传输,不仅满足了院内治疗的需求,也为异地会诊、远程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2 电子商务

如:网上挂号,预约门诊和网上医学咨询等。在当前阶段,由于网络安全性、网上结算以及有关医疗、药品的法规、法律限制等方面的问题,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过程,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网上诊断治疗和网上销售处方药品。

2.3 网上医疗保健

网上医疗保健是与人们生活最直接相关的一项服务。互联网可以在医生与病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沟通途径,在社区医疗、慢性疾病的病人自我管理方面提供有益的帮助,免除了病人频繁就诊的麻烦,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如糖尿病人可以通过上网将自己每天血糖的水平输入电脑,传给自己的主诊医生。如一切正常,可以得到医生的简单网上反馈,如需要见面就诊则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远程医疗与网上会诊则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为医疗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远程手术也将成为可能。

2.4 医学网站

通过网站,医学及其相关信息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互联网上的医学信息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面向病人和普通人群的健康保健知识;其二,面向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信息,包括最新医学期刊的内容、历年医学文献的检索、通过BBS组织网上学术讨论和交流和继续教育。第三,关于医药费用支付的内容,主要针对政府医保局、企业单位、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和自费病人,它包括关于医疗保险的投保内容和范围的介绍。

归结起来,互联网目前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在于提高病人医药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为医生提供更多医学信息;为医疗服务相关机构简化医保理赔程序,从而提高效率;在降低医疗机构采购成本方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信息技术(IT)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经济、科技等各个社会领域。已经有人预言,生物技术(BT,Bio-Technology)革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浪潮。网络医学正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医学,包括基因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成为由第三次浪潮向第四次浪潮前进的一个纽带。虽然目前由于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如带宽、速度、线路稳定性和网上安全性等,限制了它在医学实践上的应用。但是,可以预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必将日益广泛。

第7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当前,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多为子女养老(多属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难点多为特困户养老、空巢老人养老、失独家庭养老。我国老龄化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及失独家庭增多,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家庭及子女的压力,尤其是处于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数目特别大,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90%,老年人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各民族生活、养老风俗又不一样,这就给传统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无法克服的新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的子女式养老,容易造成中、青年一代压力过大,不堪重负。第二种是养老院模式,它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并且容易造成老人丧失家庭感和亲情失落感。

二、“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的养老模式

(一)推广“互联网+”养老的客观条件

1.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强力支持

国家民政部已宣布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合作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两部门合作重点支持领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大类。[1]

2.社会老龄化市场的客观需要

(1)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3的时间处于生病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人。[2]这些都推动着养老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2)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尤其城市比较突出),由于就业需求及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出国留学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空巢家庭”也随之出现。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到49.7%,接近一半;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也达到38.3%,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3]因此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为其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高科技发展为“互联网+”养老提供了技术保证

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开辟“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及网络支持,也为解决我国“天大的养老”问题,找到了智能化的养老新途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巨大的养老压力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传统养老产业的创新、改造和升级,也将不断改变养老市场的服务模式与管理结构。

(二)新型“互联网+”养老的优势

新型的“互联网+”养老,将通过全国联网的云数据库,对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不同个人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性化养老互动平台,基本实现一对一服务;“互联网+”可解决很多传统养老无法解决的老年人员多、辐射面积广、养老服务迟缓、健康问题发现不及时、投入资金和人力过大等问题;“互联网+”可利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及社保、人力、医院、物流、义工等互联互通互助的网络优势,迅速解决局部养老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互联网+”还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防止偷工减料及劣质服务;“互联网+”可以让老人、儿女及社会更放心、更透明、更智能,使得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在阳光下运作。

(三)推广“互联网+”养老将面临的挑战

1.商业模式养老的逐利性。

我国养老服务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且具有福利性质的一项事业。很多养老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服务性,而商业模式受制于资本的逐利性,会丧失养老事业本身的服务性目的,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养老问题,而且还会使多数家庭产生养老上的经济压力,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4]

2.养老产业投入不足

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回报少且周期时间长的特点,这使得当前我国对养老服务等的投入严重不足,亟待改善。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投资缺口,已有业界专家提出了“众筹养老”的模式,即依靠互联网筹资,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凭借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以互联网金融理念来解决养老产业的资金困境,也将会是“互联网+”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

3.“互联网+”养老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社区的医疗器械设备存在落后、普及率低以及专业化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的获得,从而阻碍“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推行。

4.缺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互助的高质量管理、风险预防、评估评价、信息共享等共同认可的可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体制。

以上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建设初期面临的挑战。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设想和建议

(一)“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初步设想

为顺应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养老将立足于发展智慧健康型养老,其必然会催生社会研发一系列简单快捷的养老产品,建立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的快捷、综合、高效、便利等优势与养老产业相融合,创新升级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养老资源,降低人民群众的养老消费成本,减轻老人、子女及社会的经济压力。[5]建议全国上下民政养老部门建立老人养老信息库并联网;建议卫计委、社保、人力资源部门、金融服务业都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与民政部养老互联网平台并网;建议国务院牵头召集民政部、卫计委、社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物流等相关部位,成立国家养老协调中心。这样,老人养老需要什么,就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得到解决。另外,老人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建设、人力调配、护理服务、医疗报销、丧葬安置、子女协调等传统养老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都将迎刃而解;建立“互联网+”运行管理的奖罚制度与法规,防止人员缺岗待岗、偷工减料,影响“互联网+”运行的时效性;建立“互联网+”管理队伍的人员定期培训及网络维护与养老人员个人信息管理,防止黑客病毒攻击互联网或盗取网络信息;切实配合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互联网+”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要将智能养老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促进传统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升级,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议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养老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对“互联网+”养老模式初期的几点建议

1.国家要号召科研部门研发一些老年健康协助及服务性产品,例如老年人可穿戴的设备、家用智能检测仪等仪器。用于随时检测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情况,并通过微信与互联网平台,及时将检测到的信息上传至终端设备。护理人员及老人的子女可利用配套的手机软件,随时查询和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实时掌握老人的动态健康状况。[6]

2.政府要建立整套的养老方案

政府要对国内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虚拟养老做出科学分析,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当今养老定位。政府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带动科研部门、养老部门、医疗保健部门等一系列队伍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快对落后的养老产业的改革,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能养老新模式的开发,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的力度,降低养老企业贷款利率,减轻民间养老企业的资金筹集压力。此外,政府也要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型可穿戴养老产品、疾病检测仪器等设备,提升养老配套措施的高效性。

4.开发专门的养老就医客户端APP

通过APP进行挂号预约,选择与所患疾病相应的专科医院,进一步选择专科医生,将会有专人陪护老人到医院就诊或上门医治,并且因为和大夫提前预约了就诊时段,病人能够更从容地就诊,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专业医生联系,实现远程视频诊治与医疗。就诊结束后,陪护人员还会将老人的就诊情况录入APP,建立并完善老人的就医档案,甚至到复查或者二次住院,APP都能够无处不在地陪伴在老人身边。并且APP会自动生成日程提醒,包括下次就医时间、服药情况等等。

第8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微观与宏观层面变革推动康复领域需求增大,问题也随之而来,三大矛盾凸显:巨大的潜在康复需求与人员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提升的康复重要性与规范化、循证化滞后的矛盾,康复应用广泛性与康复技术、实践碎片化的矛盾。康复行业将应对巨大变革挑战,如何转变康复模式以迎来行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是摆在康复医疗从业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科技进步激发康复医疗转型

康复是一门功能导向性科学,也是改善生活质量的科学。2008年的汶川地震带动了我国康复医疗事业提速;2009年,国务院下发“防治康”相结合政策,提出医疗体系应包含预防、治疗、康复三个部分,需建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励建安疾呼:“防治康三者的确是不可分离的,它们是互相关联的。”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整体性,而康复医学的多学科合作模式不仅是康复医学内工种的合作,也涵盖了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人文、工程和社会的协作。传统康复模式以患者不参与的被动治疗为主,随着康复医疗体系建立,康复医疗也应转向主动训练,“只有改变诊疗思路,才能真正促进我国康复医疗的发展”。励建安直指:“在现代康复诊疗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患者的生物学属性,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学属性及社会属性,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不是以器官、组织为中心。”

现代康复医疗与传统康复医疗明显的差别在于“技术”。励建安感慨道:“二十一世纪的科技进步都将成为现代康复医疗发展的强劲动力。”“传统康复医疗停留在人工操作,缺乏标准与量化,缺乏整合的框架和流程,而现代康复医疗更多通过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达到康复目的。”蝶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陈巨府表示。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递信息职能化将现代康复医疗范畴拓展到极限,物联网不仅可以轻松地将医院与社区整合在一起,还能整合全部患者相关信息,使患者足不出户即可监测健康状况、享受最及时的医疗服务。而“互联网+”智能技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技术,之于整个健康领域远将超越目前基因在未来二三十年带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对于现代科技与康复相结合,陈巨府谈到:“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三医联动下全面康复,通过智能技术平台系统催生新型智能健康服务的生态系统,在新的生态系统内让患者获得从用药到康复的全程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帮助患者实现更智能化的康复医疗。”

综合性医院康复体系建设

在大型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的主要职责是急性期康复,同时践行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希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既符合国内环境,又能可持续性发展且与国际接轨的康复医疗新模式。作为区域性中心医院的管理者,他利用康复理念进行学科建设、打造优势学科,促进了医院医疗质量与水平双提升。

邓绍平认定,优势学科建设应在原有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优势,使现有学科经过更新、改造、延伸、拓展、调整、补充,并根据医疗需求完成优化重组、合理构建、配置和提升专科层次,鼓励、促进专科相互支撑和融合,培植新兴专科和专业方向,形成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强的学科群体,使某些领域在临床诊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国内外同行不可替代的优势,进而带动整体学科升级。

他总结出医院构建优势学科群的三大策略――整合龙头学科、扶持病种特色、加强协作攻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学科建设,首先要完成高起点定位,制定学科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学科发展领域、突出主攻方向;其次落实高起点夯基;再次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条件建设上下本钱,在机制创新上下气力。将康复理念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医疗质量提升,保障医疗行为效率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缓和医患关系,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

康复与其说是一个科室,更像是一套完整的体系,临床各学科、各专业都离不开康复治疗,康复同样内存于所有医疗行业。因而,作为一个医疗体系,在多学科开展康复治疗是建立康复一体化的关键。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有配套的组织结构和人事制度。邓绍平认为,实现临床-康复一体化需从五方面着手。第一,组织结构一体化:在人事制度上给予创新和特殊安排,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护士同属一个团队,实现统一管理。第二,治疗流程一体化:同一疾病无需会诊、转诊,实现治疗无缝连接、互相覆盖,患者的术前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由一个团队完成。第三,病情评估一体化:将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作为一个治疗整体,对疗效实行有效的康复评估。第四,健康教育一体化:将手术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需行的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完成。第五,患者随访一体化:同时完成术后、治疗后随访,在手术医生、康复医生、治疗师间流畅转诊。“一体化管理极大程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使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成为可能。”

目前,康复治疗主要由医学康复和残疾人康复两部分构成,大型综合性医院康复治疗的重心是医学康复。一方面,在院内强调“大康复”“大心理”“大中医”理念,在多学科开展康复治疗是形成康复治疗体系的关键。另一方面,通过医护一体化康复(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师、营养咨询师)实践促进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总体而言,综合性医院的康复医疗体系化建设可起到康复技术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达到预防-治疗-康复一体、临床-科研-教培综合全面发展。

全面构建康复医联体

在康复医疗体系中,综合性医院重在提供急性期早期康复治疗,重在开展早期康复介入,以便缩短住院时间,为其他康复机构留出空间;康复专科医院与基层康复机构则需为稳定期患者提供专业、全面的康复治疗,承接综合性医院患者,并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和社区康复机构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分工合作,及时转送患者,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延续性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各层级康复机构分工不同、各有侧重,分层级、分阶段地为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缺一不可,而各级康复机构间也存在着转介转诊、技术合作等共赢模式。

“十二五”期间,国家陆续出善康复医疗体系的政策文件: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发展和加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等的转诊与合作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分级转诊制度下层级康复模式的建立。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以及残疾带来的康复需求增长,推动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有能力、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康复特色服务,已成为大势所趋。

然而,制约我国康复医疗服务分级转诊的主要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及相互间缺乏合作和协同,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院长唐丹表示:“康复服务能力与社会保障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康复医疗医联体的建立。”

康复医联体通常由1?2所二、三级康复医院,联合辖区内(县级市)若干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组成以医联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非独立法人组织。它以康复医院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社区康复服务枢纽,探索紧密型、松散型等多元化医疗联合体管理模式。

以康复医联体为载体,在各医疗机构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可以共享资源并提高康复医疗体系整体运作效率。而充分利用康复医院的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能够带动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探索社区中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康复患者提供适宜的、连续的、个性化、专业化综合康复服务,满足他们的全面康复、健康管理和社区融合需要,才能构建起便捷、有序、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建立康复医联体的主要目标是将康复服务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家康复服务领域,并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合实现技术与服务互补,将适宜技术移植到社区。被问及康复医院在康复医联体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唐丹作答,康复医院应该承担起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服务技术规范,协助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各项康复服务,负责完善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能力建设,促进康复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流程与通道的职责。

通过建立康复医联体实现患者的双向转诊,既能满足医保政策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与患者在社区中享有康复服务的需要,康复医院的技术人员植入和培训也可极大程度上填补社区康复人才的空白和缺失。

康复医联体的建立,为优质的康复技术和治疗人才下基层提供了工作平台,可切实推进基层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唐丹表示:“康复医联体切实推动并实现‘康复回社区’,使康复患者有序分流,打通康复患者下转通道,让患者就近康复。”而且,他认为,“康复医联体的建立与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康复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有助完善医保政策制度。”

“互联网+”助力三级康复体系构建

为适应社会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很早就提出三级康复模式――理想状况下,一级康复为早期康复,二级康复为恢复期康复,三级康复为后期康复或社区康复。当前康复体系的现实情况却是:部分患者完成一级康复后出院返家,甚至部分患者基本未接受康复治疗。

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院长邵明看来,传统康复体系内化的问题还有很多。首先,老年群体、残疾群体、慢性病群体、工伤群体的康复病员数目巨大。其次,在三级康复体系中,患者急性发作期在中心医院急救并接受短期院内康复,康复训练则在社区医院或家里,导致康复病员流动性强;而医院间,甚至核心医院与下级医院间独立运作,无法实现有效信息互通、转诊、会诊,致使患者信息不对称。此种信息缺失还导致上级管理部门无法准确获知医院康复科的运作大数据,无法及时掌握康复病员的综合情况大数据,无法及时得知康复病员的居家康复状态,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

“‘互联网+’时代的康复管理理念可以解决传统康复模式中的诸多问题。”邵明介绍,“因为互联网具有海量数据库的远程康复系统,可轻松处理大量康复病员,实现跨地域患者管理。以核心医院为主体,通过远程康复系统建立三级康复医联体,实现各家康复医院以及上级康复医院与所属下级医院信息互通,在院间信息互通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二、三级远程诊疗体系、远程管理体系、双向转诊体系,达到远程指导、疑难病症会诊目的。再有,互联网的特性决定在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和管理下建立的三级联动康复体系,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各医院的运作大数据和所有康复患者大数据,也使医生、治疗师可以及时掌握康复患者的居家康复数据,给出有效的家庭康复指导。”

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并利用原有的康复资源,建立覆盖地区性的三级康复网络,完善临床康复数字诊疗一体化标准,就可能实现康复临床诊疗信息数字化和信息共享。“‘互联网+’平台具备临床诊疗、健康管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完备服务功能,”邵明表示,数字化医院使康复服务辐射更大范围,满足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康复医疗服务的愿望。

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可达到优化康复流程的作用:各医院共享康复患者信息,转院更快捷;对离院患者,以远程方式及时掌握各项康复指标,判断训练计划是否得当,判断患者是否遵嘱进行康复训练;对居家康复患者,以远程方式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及时、灵活修改训练计划,随时查看训练执行情况。

第9篇:互联网医疗护理范文

大数据、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在医疗行业已经不是新词,技术中较为容易实现的部分可以说已经得到普遍的使用。医疗护理是贯穿健康管理全过程的一项内容,院前服务、院中治理、院后康复都离不开护理,而在每个环节中的不可或缺也随即带来医疗护理对高效的强烈需求。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和不断下降的边际利润,如何才能开出一剂成本节约、效率提升、护理质量改善的良方?大数据可能是最为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它将在洞察数据价值、预防疾病蔓延、杜绝医疗浪费、避免高昂医疗费用产生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成为使医疗护理更高效的“超能力”。

Part 1

医疗护理当前困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逐步重视,医疗对于人们来说已经并不局限于生病去医院和打针吃药,而有了更广阔的范围,除了在诊之外,人们开始更加重视院前的预防和诊后的康复护理,术后护理和慢性病护理、养老护理的需求日益增高。医疗过程的扩大,使得医疗成本增加和人力短缺成为一种必然现象。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成本降不下来、人力不够的时候就会用机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超人”能力来弥补,与之相同,医疗护理的发展也因其必然的困局而走向使用大数据来提效的方向。

成本增加和人力短缺

医疗成本的增加

由于越来越多的包括精神健康障碍的非传染性疾病、老龄化社会、昂贵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创新以及患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内的沉重负担,全世界医疗成本大幅增加,因而给全球健康体系和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其中,成本信息对于如何在财政、人力和有限的其他资源条件内做出更好的计划和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在所有国家,医疗保健需求和长期护理正在推动医疗成本上涨。医疗支出的诱因包括人口学和非人口学的因素。人口学的因素为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由于慢性和非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需要长期住院并接受护理,所以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其医疗成本也更高。同时,老龄化也和多发病增加有关。例如,在发达国家,25%的65~69岁老人,50%的80~84岁老人,患有两种或更多种慢性健康问题,这要求更多长期的社区、专家健康护理服务。

非人口学因素包括:工资上涨,技术和药品成本提高。医疗技术,比如新的昂贵药物和诊断治疗设备,医疗服务和人口健康状况方面巨大的改进等,也都是医疗保健支出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还与贫乏的健康认知力有关。有较低健康认知力的人,倾向于经常住院,且住院时间较长,健康状况较差,因此导致更高的医疗支出。

全球每年的健康支出大约是5.3万亿美元。随着传染病在世界一些地区的持续高发,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传染病患病率的增加,医疗成本将继续上涨。研发新药和先进治疗手段的使用,将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现实情况是,新的药物和诊断、治疗技术在政府能够提供充足的财政资源之前,已被引入到健康体系之中,因此使医疗成本膨胀,推动产生了“使成本更划算”的需要。医疗成本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UHC)而做出的承诺。

全球护理人力短缺

中华护理学会去年年底就曾披露,中国护士严重短缺,甚至达不到26年前的配置标准。中国每千人口护士人数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三。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有些医院,白班护士平均每人要负责15-20名病人,公休、节假日和夜班,护士平均每人要负责40-45名病人。与从前相比,今天病人治疗量大、治疗手段多,往往要求也高,可是却连26年前护理量低时的护士配置标准都没达到,这个反差确实令人吃惊。

护士是为患者服务的,如果患者增加了护士却没增加,已说明患者得到的服务是被稀释了,那么现在既是患者增加又是护士减少,那就说明患者得到的服务是缩水了又缩水。护士应提供的并非是一般的服务,而是医疗的一部份。护士对患者的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些细微的病情、病人的反应,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才能够察觉,但家属和护工则不能。护士严重短缺,很有可能耽误了治疗,甚至酿成大错。从这个角度看,护士的短缺不仅是服务的短缺,更是医疗质量的隐患。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全球护士短缺的矛盾更加激化,导致了护士招聘和人员编制的减少,对于护理人力资源和保健获得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政府缩减医疗保健特别是护理方面的支出。很多发展中国家,全民健康覆盖的实施受到了适当数量和技能的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医疗人力短缺的阻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衰退导致预算削减,也无法摆脱医疗人员严重缺乏的事实。一些欧洲最贫穷的国家,比如:罗马尼亚把医疗预算削减25%。护士,是医疗行业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对整个医疗成本具有很大影响,很多时候护士经常是第一个被缩减的,这不利于病人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移动医疗能否成为护理困局的良药

现今,很多人都在谈论移动医疗以及它背后的产业生态。仿佛移动医疗就是颠覆医疗行业痼疾的完美利器,拿着手机去看病、智能手环时刻监测你的身体状况、无线跌倒预防设备时刻保护你的安全、远程会诊帮助几千里之外的医生治疗你的病情……一切说来遥远却又触手可及。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移动医疗行业,热衷用移动医疗的光环增亮自己。

然而移动医疗产业刚起步不久,业务都处于布局与拓展阶段,如果把医疗护理分成院前、院中、院后三个领域,就会发现移动医疗给人们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盛景背后,是密集的同质化竞争与无法触及医疗核心的无奈。

歪打正着的院前服务

国内患者就医之前的移动医疗市场,有两大业务已经被人们认可:预约挂号服务和在线问诊服务。

预约挂号服务十分注重医院资源,优秀的预约挂号平台能够提供门诊加号、预约专家号和选择医生等功能,因为这一领域是传统医疗服务最空白的市场,因此互联网企业能够轻易地进入,甚至医院也愿意开放自己的挂号系统给互联网企业,让其进行规范化运作。于是过去连夜排队或者从黄牛手里拿号变为了用手机App预约,甚至通过App提前向医生告知病情,将医疗护理环节提前:例如提前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挂水,是否需要住院。患者就医前最大的挂号痛点被移动医疗精准发掘,并且产生价值。

相比预约挂号的互联网巨头占位,在线问诊服务可以说是目前移动医疗最为热衷的领域,因为它有成为互联网医院这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线问诊应该可以建立医生与患者网上的交流平台,进而能够直接获得医生资源与患者数据,从而远程为患者诊疗。虽然就现在来说,单纯的线上沟通只能是医疗建议,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问诊,更难以实现专业的医疗护理。我国的医生护士已经习惯了在医院等患者上门的模式,不可能在院前就进行医疗护理,尤其是在大部分三甲医院,名医专家护士光是应付每天前来挂号排队的患者已经应接不暇,即使参与了线上诊疗也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并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

但是不得不说,预约挂号服务和线上诊疗对于在院护理来说却歪打正着地在某些方面使护理更高效了:

移动医疗虽然是移动医疗信息化探索的一小步,但却是便民医疗服务的一大步。医院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优化临床业务流程、运营流程,通过大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进行医护资源的合理部署,将医生与护士从PC中解放出来,让医生、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患者护理上,尤其是让一些人手极度紧缺的医院中的护士从“接待、登记、整理、调解”等杂事中部分解放出来,可以更集中地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在改善医患关系的同时,有效的提升医疗质量。

不过,与此同时,在线问诊成为互联网医院的可能性,对于患者来说极具吸引力的“院前护理”这一步,尚有广阔的前进空间。

软件扎堆硬件缺乏的院中信息化

相比院前市场的竞争激烈,医疗产业最核心的患者就医环节,反而是移动医疗最薄弱的领域,众多软件公司先行布局医疗信息化,却少有硬件产品研发。

即便如此,在医疗信息化广泛普及的时候,患者在就诊时对于医疗护理的体验仍旧是上个世纪的产物,经历过在线预约、在线问诊后,到了医院仍然是病历本、化验单、排队缴费老三样,这些我们广泛诟病的就医环节已经为移动医疗打开了一扇大门,但迟迟却听不到敲门声。

移动医疗的需求在就医环节是存在的,医院想要更好的管理,医生需要快速的问诊与减少错误,护士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选择更高效的服务方式,患者期望方便就医和更好的护理服务,多方的需求本来依靠移动医疗可以供给,但是因为移动医疗硬件门槛相对较高,缺乏数据信息和软件支持,使得真正的移动医疗在这里举步维艰。

目前芯联达公司在做移动医疗的护士站和病房管理系统,公司董事长杨宏桥认为这是不够的:“关键是实现开源化,医院只有开源HIS系统,引入移动医疗企业,通过医疗数据和软件系统的开源,基于患者充分参与,才能推动移动医疗硬件产品的开发应用。”

在医疗信息化领域,医院愿意投入资金用于提高内部的管理效率与数据联通,但很少将患者纳入到自身信息化领域范围,更不会想到将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用于患者在诊期间的医疗护理,虽然大批软件上市公司举起了移动医疗的旗帜,却走着医疗信息化工程的老路。

以软件为开端打开移动医疗市场并不失为一种方式,现如今一些医院已经开始建立移动病历本、网上缴费和临床数据管理,对移动医疗敞开了怀抱。在医疗护理流程中,移动医疗设备已经开始得到应用,提供医生移动查房、护士的移动护理等便利,具体到移动终端上,笔记本电脑、无线查房推车、PDA、平板电脑成为了医院实施移动医疗护理应用通常选择的几种设备。而更多的移动设备使用以及数据管理,则成为移动医疗产业新的蓝海市场。

医疗的本质是医生要为患者看病,移动医疗为医院提供规范管理,为医疗护理提高效率,它是一个工具,软件与硬件缺一不可。

有点烧钱的院后护理

在患者出院后,医院和大部分医生的职责基本结束,但是患者对康复程度的忧虑和突发事件的恐惧才刚刚开始,他们依然需要医疗护理服务。

院后护理的缺失让互联网公司、医疗机构、医药厂家、资本方看到了市场的空白,纷纷涌入,利用移动医疗抢夺院后护理市场的用户资源和市场份额,而不同的需求群体以及数据来源,让院后的竞争变得多样化。

院后服务集中体现在术后管理和慢病管理两大领域,通过移动医疗的交流软件以及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实时数据,患者与医生建立了院后服务联系,移动医疗企业只要拥有好的产品体验和简洁的使用流程,用户粘性便大幅提高。

然而如何找到患者以及提供服务成为无法避开的问题,这需要与医院、医生进行协调,并调取患者数据,而医院的义务往往止于出院,医生因为工作原因也不愿牵扯更多精力服务与术后病人和慢性病患者。因此移动医疗公司不得不依靠合作或付费形式获得医院的数据接口,通过各种补贴和礼品维持医生使用移动应用的热情,而对于患者收取服务费目前还不现实,院后管理成为移动医疗最为烧钱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实在不能称得上促进了医疗护理的高效发展。

一些移动医疗公司运用新的互联网技术降低用户管理成本与提高效率,CRM软件的应用为庞大的院后人群管理提供了便利,RelateIQ高级工程师汪科道说:“CRM相当于一个数据库,记载着每个数据的进度,在互联网的时代,数据来源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将庞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统计,这就需要互联网的技术与解决方案。”

开发院后护理市场是目前很多医疗器械和医药类上市公司最关心的环节,基于各公司业务领域,所提供的院后移动医疗服务也各不相同。乐普医疗专注于心脏病支架术后管理、福瑞股份专注于肝病诊疗后健康管理、北大医药与医院合作开发院后服务体系等,利用移动医疗不仅提高产品粘性与客户忠诚度,进而让众多涉足移动医疗的公司在现有医疗器械和医疗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确实可靠的可穿戴设备。

【编后】

随着移动医疗的概念深化,单一的APP和微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医患双方的要求,然而要真正使移动医疗成为医疗护理的良药还是任重道远。商人逐利,而移动医疗覆盖的范围过于广泛,随着市场的调整,最终必然是优胜劣汰,不到收网的时候,对于移动医疗如何才能在医疗中起到真正作用的追逐不会终结。目前来说,移动医疗的浅尝部分减轻了护士的部分压力,歪打正着地使医疗护理得到了部分提升,然而大部分仍只是侧面的帮助,移动医疗对于医疗护理正面具体的积极影响仍然显得尚微。

Part 2

大数据给护理带来什么?

对于国内的医疗环境来说,大数据对医疗护理起到的作用还不算太大,但是在国外,数字医疗技术在医疗护理方面的成效已初现端倪,不少专家也对未来大数据对医疗护理造成的影响作出了推断。

医疗护理向家庭转移

无边界医疗集团主席余卫湘博士发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医疗护理服务的中心正在转移。通过延伸临床护理的范围,数字医疗能让病人在家中享受到临床级别的服务。所以数字医疗能大幅度降低医院的患者再入院率。

所谓的家庭式病人管理方式,就是使得医疗专业人士能持续性监控并管理病人的生物计量数据(比如:血压、脉搏、心电图数据和血糖水平等),从而帮助他们密切关注病人的身体情况,避免发生紧急情况。

国外的数字医疗技术已经推行了很久,而且得到了政府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余博士相信中国的医疗的趋势也是从以医院为主到以家庭为主。

政策大数据的惩罚式激励

在美国,《平价医疗法案》通过责任医疗组织(ACO)和物质刺激手段降低了医院的再入院率,使得家庭式病人管理工具逐步活跃起来。比如降低再入院率项目给医院设定了处罚标准,即认定病人在30天内再入院率超过规定的医院护理质量较差。为了便于观察并对医院进行惩罚,CMS(连锁管理体系)主要看以下情况的病人在30天之内的再入院率:心力衰竭、心脏病、肺炎、慢性肺病(肺气肿和支气管炎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

具体处罚的额度是医院Medicare(医疗保险)项目DRG相关收入的1―3%不等。而且这些处罚适用于所有的DRG支付费用,而不是仅涉及上述五种疾病的DRG支付。换句话说如果一家医院在上述五种疾病病人的再入院率方面做得不好,那么他们的罚金是按照所有DRG支付项目进行计算。

由于“强行要求降低再入院率”的存在,促使医院也不得不重视家庭式的医疗护理,对医疗护理形成了有趣的惩罚式激励。

资金减少呼唤高性价比

随着传统家庭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报销额度不断降低,医疗服务提供者现在纷纷转投数字医疗怀抱,希望利用这种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在病人家中管理病人的身体健康。2014年,CMS削减了家庭健康领域(包括了家庭式卫生保健服务)1.05%的预算。而在今年,这一领域的预算将再度缩水0.3%,也就是少了6000万美元的费用。

《平价医疗法案》规定了更低的赔付率,正成为导致CMS出台预算缩减政策的原因之一。很多医疗服务提供者担心预算的减少会影响病人健康,导致病人在家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医疗护理服务。如此一来,医疗卫生系统需要好好开发利用技术解决方案。这种方案能更好的监控病人,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改善慢病和养老护理

在线慢病

根据Telegraph网站报道,英国国家健康体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正力图推进远程医疗监护和在线医疗服务,并将其作为英国数字医疗革命的一部分。

在该战略中,NHS慢病患者使用高科技智能服装和可穿戴设备,获得远程疾病监护服务;同时,患者可以和全科医生进行在线视频咨询、获取处方和查看完整电子病历。该战略的目标是在五年内让虚拟医疗无处不在。

到2018年,接近300万的英国人将患有至少三种慢性病,如糖尿病、痴呆等,这将导致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激增。医疗专家希望数字革命能够解放医疗资源,让患者监护自己的健康状态,而不是依赖于专家。据估计,数字化能够让NHS在未来10年节省50亿美元。健康和社会保健信息中心首席执行官Andy Williams表示:“这一提案的宣布是重要的一步,我们力图通过使用技术、数据和信息,改变英国健康和社会保健服务的交付。”

目前,97%的全科医生诊所允许患者在线预约挂号和查看电子病历摘要信息,三分之一的救护车可将患者数字记录与急救医生共享,让他们能够快速访问到关键的临床信息。而英国数字医疗战略的目标是,在2018年之前,患者能够查看完整的健康档案,医生和护士可以查看实时的救命性数据,无论他们身处何地。

NHS英国国家患者和信息(Patients and Information)主管Tim Kelsey正在研究让整个NHS地区覆盖免费Wifi的可能性。Wifi能够减轻医生、护士和护理人员的管理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患者。

在家养老

预计未来5年,各地养老产业园、养老社区将迅速兴起,这些社区的兴起将带动掌上监护仪、一体式监护仪等医疗设备和轮椅、血压计、血糖仪等家用医疗设备的需求。此外,鉴于多数老年人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血压计、血糖仪等家用医疗设备为代表的医疗器械,对老人监控身体状况至关重要,同样需求巨大。这将带动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等个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

“以前的医疗器械销售以医院为主,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血糖仪、血压计等简单医疗器械在家庭的普及率会提升,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鱼跃医疗的一位高管表示,下一个十年,医疗器械行业将向便携化、智能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穿戴式设备、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结合,传统的医疗器械或被移动医疗、穿戴医疗、商业保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颠覆,尤其是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未来重点投资领域。

在海外市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盈利模式已成型。据悉,美国WellDoc向糖尿病患者提供手机和云端的糖尿病管理平台,“糖尿病管家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将诊断建议发送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情况调整患者的用药选择。

在国内,可穿戴设备也逐渐渗入老年慢性病管理领域。例如,糖尿病人每天都需要测量血糖浓度,但病人又不可能每天都往医院跑,通过一些设备,老年人在家就可以测量血糖浓度,血糖仪通过蓝牙将测量结果传到APP软件上,APP软件再回传给医院。这免去了老人往返于医院坐车、排队、挂号的麻烦。

Part 3

护理服务如何利用大数据

数字医疗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但是目前该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报销前景愈发光明。这不仅导致大量资金涌入,也催生了诸多创新。据Research and Markets的研究分析,远程病人监控设备(包括体外监控设备和植入式体内监控设备)领域将在2018年之前保持15%的年复合增长率。2012年,采用远程监控的病人中有2/3被允许出院回家,而剩下的1/3则是无需卧床治疗和住院监护的病人。被实施远程病人监控中的病人中,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人数最多。

目前来说,大数据对医院医疗护理的影响呈现一种“曲线救国”的趋势,而医院和护士如果掌握更好的病人监控和有预测性的护理服务,可能能做到更多。

为医院降成本提质量

大数据与海量信息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如何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海量数据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在医院中也有比较广泛地应用,最直观的变化应该体现于医院的护理服务。

大数据用于医院护理服务可以分为两个大致的方面:首先,大数据可以用于医药、运营流程、病例数据等。其次,大数据可以用于辅助临床、诊后支持,比如各种医疗设备数据采集等。

美国已经有医疗机构通过数据洞察,节约了可观的成本,并且提高了患者护理质量: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的Meriter Health Services公司部署了一套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把来自分析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EHR) 的数据进行整合,为行政人员和临床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丰富的信息为Meriter的整形外科医师提供了准确的基准数据,还为医生选择更适合患者的植入假体提供了依据。在这些信息的帮助下,医院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医疗开支――Meriter在利用数据分析后的短短8个月中节约了近100万美元。

数据洞察帮助Meriter的医生密切监控和追踪各项业务流程,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订制护理方案,帮助整个医院建立更加标准的操作规范――这种功效完全可以推广到其它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机器学习中的最新突破性技术,医疗机构的管理者们可以把孤立的数据集融汇成统一的数据流,从而揭示患者总体情况以及医护人员的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根据患者需求优化人力成本,提升护理质量,更为其评估新服务、设备或者功能的投资价值提供了依据。

为证实大数据分析的确能对医疗行业起到积极作用,英国利兹教学医院(Leeds Teaching Hospital)分析了该院六年的入院记录,结果发现了至少30项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财务效率:比如通过减少打印,每年就能节约大约2万英磅的成本。该院还发现,因为饮酒过度看急诊的病人大多曾有犯罪前科,而偶尔在夜店买醉的大学生并不会酗酒到如此地步。这一发现能够很好地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合理部署管理资源,比如在社区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饮酒警示干预。

除了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甚至能通过这些数据来预测即将发生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治疗方案。通过使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其它自助的商业智能工具,健康专家可以更加迅速地选择最经济的治疗护理方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治疗团队的成员现在可以在医院的任何地方访问统一的商业智能(BI)工具,并从临床记录、急诊笔记和社交媒体聊天记录中获得对现实工作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监测患者的状况。治疗团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同时患有多种症状的患者的状况,并根据早期症状预测病情可能会恶化的患者,为其安排入院治疗。有了历史数据和对正在发生的情况的实时了解,治疗团队可以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做出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加速患者康复,避免走弯路,给患者带来健康和经济上的更多损失。

大数据时代护士要做什么

2015年4月,美国芝加哥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信息部副主任Joyce Sensmeier在《Nursing Management》上发表专题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大数据时代护士迎接挑战,合理利用资源的思考。在大数据时代,护士如何顺应时展,抓住机遇,提升护理学科水平,也是值得国内护理同仁思考的问题。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首先需要护理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大数据。医院的多个临床科室、财务部门以及投诉系统拥有复杂的信息技术系统,将他们集成整合并分析利用是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在正确的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以支持临床决策,为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帮助护士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结局,减少医疗成本。

那么,护士该如何利用大数据呢?不管在什么样的医疗场所,护士做出最佳的临床决策有赖于正确、实时的数据信息,而且这些数据必须是以标准结构化的方式呈现,可以共享和比较。目前,不一致的数据标准化方法和不同的护理术语依然是阻碍护理信息和数字共享的关键。跨系统的交互性受到限制,致使护理大数据缺乏兼容性和可比性。为了指导护理学科更好地获取和利用大数据,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大数据原则工作组推荐如下。

1. 在所有医疗场所,护士应该在护理记录中促进标准化护理术语的使用。医疗服务提供者应该制订计划逐步过渡到使用美国护士协会推荐的全国性的标准护理术语(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Clinical Terms)。

2. 护士应该推荐并坚持使用基于研究的、已经达成国际共识的评估量表和工具。

3. 美国护士协会意识到,护理术语应该持续更新,并保持与国际机构标准术语间的兼容性。

4. 医疗机构应该重视和培养护理信息专家,使其在健康信息科技的概念、设计、实现和优化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想法,支持护理循证实践、教育和研究。

5. 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护理信息专家应该得到正规的护理信息学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