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数学微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逐渐被应用于教育教学研究当中,开启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优势,把课程的精华部分集中在几分钟内,让学生通过视频等直观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要点。
一、微课的概念与现状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雏形来自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设计了一个60秒课堂,这便是微课的起源。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他认为60秒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练习和讨论的支持下,能蛉〉糜氤な奔浣部我谎的效果。
(二)微课的发展现状
自从微课的概念被提出,很多老师对微课这种新形式做出了尝试。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微课资源,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老师设计、制作的,也有一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学生只要有电子设备终端例如电脑、手机、IPAD等,上网后就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这些微课资源。学生可以就某一个知识要点点击学习。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的时候,学生都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反复去看。
二、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推崇和青睐,进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改变研究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传统的专业研究涉及背景、意义、理论依据等,虽面面俱到,但理论宏大,颇具深度。微课程则从身边实实在在的小问题、小现象出发,通过层层剖析和研究,最终解决了现实问题,再以喜欢的方式将研究过程制作呈现出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成长。
(二)丰富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内容
毫无疑问,微课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方式,在对新鲜事物具有普遍好奇的受众心理影响下也势必会激发大家在课堂上的激情和潜力。
(三)汇聚零碎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程以其灵巧精碎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在课余饭后将我们的零碎时间很好的汇聚起来进行有效学习。
(四)适时增补信息,完善教学空缺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因着教学目标的引导或是规定的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课堂信息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微课投入教学后,它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传统教学的漏洞,为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统做出贡献。
三、推进微课资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建议
(一) 结合生活场景,贴近生活
拍摄生活场景,把图片集合起来,在制作微课时可以作为生活实例。生活化的场景和语音,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讲解概率统计时就可以呈现人口普查、生活垃圾等实地场景,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利用各自优势,效果更好
微课的知识点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没有统一的主线,这样在学习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时就不如传统课堂优势明显,尤其在高中数学中,知识点的对比和串联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结合传统课堂系统教学的优势,让教学效果更好。
(三) 利用微课自主学习,培养主动学习意识
微课学习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寻找答案。老师不应该成为压迫学习的那个人,而应该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那个人。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让学生自主学习。
(四) 设计多种类型微课,提高学习兴趣
微课本身不仅可以拍摄成讲授型的授课形式,还可以拍摄成谈话类等多种形式,也可以变讲授形式为问答形式。设计多种类型的微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五) 建立微课资源分享区,方便学生学习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应用;课堂效率
微课程的出现,代表着课堂教学的一项革新,这不同于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模式,对于提高教育课堂的效率方面,有着极大的促进。这种课程对于提高课堂的氛围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1.微课程的兴起以及背景分析
1.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在不同的学者眼中所呈现的概念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才兴起的教学技术,所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掌握,标志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体现。在美国的“可汗学院”作为第一个将微课程模式带入到全球的视野中时,就受到了极大的追捧,而我国也很快的出现了大胆的尝试,预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在整体教学资源的利用上,能够更好的实现资源的快捷分享和表达,在整体的学习和碎片化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的应用。
而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实践,对于微课程的研究,又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的基本定义,就是微课程是指在某一个教学领域中,通过对知识点和教学的环节进行载体的深化交错互动,然后以录制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通过一些微课件和微练习来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而这些过程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而有些教师,为了应这个“微课程”的景,将自己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经典课程进行剪切,然后做成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然后将其视频命名为微课程,则是违背了这一理念,并不能够算作微课程。
1.2微课的特点
首先,微课的主体十分突出,是专门针对某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录制,其教学的目标相对更单一精炼,所以能够更好的突出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的目标方面,能够更精确的体现其教学的目的。
其次,微课的资源更加多元化,能够更好的使情境真实的体现出来,这对于整合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关注方面,能够营造一个更具教学活动的资源环境。
最后,微课短小精炼,使用方面,效果显著。我们现在按照当下的教学中出现的微课可以分为:传授型、解析型、辨疑型、实验探究型和自主探究型五类,这要比过去的课堂结构更为直接明显。
2.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提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应用微课教学,可以很好的提升其课堂的学习效率,我们通过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进行以下的几点讨论。
2.1微课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为对高中数学等的基础发展来进行的教学,其更偏向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来进行基础教学。所以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中,对于新的知识所需应用,也更容易出现对知识点的专业理解上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对微课程应用,我们可以精确的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指出,对于整体的结构划分方面,都能做出更好的指示。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上,也能提供更好的保障。对于课堂的教学效率,能给予很好的提升。
2.2微课对于重点难点的教学效率提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于难点重点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典型的例题来进行讲解,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在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上,很难让所有的学生能直截了当的理解。例如一元二次方程和三角函数和几何方面的证明题上,都需要进行追根究底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而微课程恰恰可以在这些问题的讲解中,能够灵活的将知识点进行穿插,从现实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进行更为精致的教学。微课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方面,是能够更为详细的完成知识点讲解的。
2.3微课对于课后复习的交流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很难说完全掌握其中的所有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所以需要在课下进行复习和交流。而微课程则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为学生在课下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补差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2.4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提升
因初中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然而又要分出精力去从事论文撰写、课题研究、学术发展,教师压力很大。而制作一些简单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就能够极大的完成知识上结构梳理,且实用性很好,也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做微课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从教师整体的发展来看,也能够促使教师不断成长,更好的传播知识,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结语
现代教学,只有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潮流变化,才能够更好的完成自身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转变教学的思维模式,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和老师一同体验微课教学模式的现实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代君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点滴体会[J].新课程.中学,2012,(1):126-126
[2]李学文.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界,2013,(22):135-135
[3]顾伟霞.如何让45分钟的数学课堂效率最大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3,(2):122
[4]马建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微――谈有效预习前提下的“0+45”[J].教师,2013,(8):115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如分式的化简,大数多学生对分式的加减运算都懂得先通分后加减。可问学生能否用其它方法对它进行化简。这一问便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活跃起来,对该式进行观察、分析。又如:我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引课时,我制作了一个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动画,并配有声音,这样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的让学生投入到该课的学习中去。
老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1、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2、要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二、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数学题是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构成的,拿到目要“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要在已有知识和解题经验基础上,译字逐句仔细审题,细心推敲,切忌题意不清,仓促上阵,审数学题有时须对题意逐句“翻译”,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显条件;有时需联系题设与结论,前后呼应挖掘构建题设与目标的桥梁,寻找突破点,从而形成解题思路。所以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此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课时,认真揣摩学生的心理,估计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先将不确的思路排除,再将学生引入正途。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教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老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曼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和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老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启发要以学生为主体
同时,教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具体要求是,实行五让:能让学生动脑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能让学生动用练习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习观察;能让学生描述的让学生自己描述;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要少讲多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要充分贯彻“两主”的课堂教学原则,也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三、及时反馈,自我评价
【关键词】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68-01
一、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高中数学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方法也都有所区别,所以,高中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各异,具体的可以概括为:
1.数学思维的肤浅性: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而产生的后果: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去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重变换思维的方式,缺乏沿着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数学思维的差异性: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尽相同,其思维方式也各有特点,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偏颇。这样,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抓不住问题中的确定条件,影响问题的解决。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3.数学思维定势的消极性: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三、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1.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它既不是对基础知识的具体应用,也不是对应用能力的评价,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该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坏,当属技能问题,有时一些技能问题不是学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公式,模仿那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是数学意识落后的表现。数学教学中,在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性、规范性、熟练程度的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数学意识教学,指导学生以意识带动双基,将数学意识渗透到具体问题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是突破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环节。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应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而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包括结论、例证、推论等对于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方法,不满足于用常规方法取得正确答案,而是多尝试、探索最简单、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障碍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己任,则势必会提高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质量,摆脱题海战术,真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从而为提高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作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贡永生,精心建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J].中小学数学,2001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关键词:课前准备;分层教学;合作探究;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那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呢?
一、精心备课,认真准备
充分进行课前准备,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准确地确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再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对每节课在上课之前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对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预设保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把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放在以研究学生的“发展”为主,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为主,充分体现“精讲精练、分层指导、合作探究、激趣引思”,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重视学法研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必须在教法和学法上多下功夫,狠下功夫,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排比,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拓展为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做好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课后巩固习惯的指导,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对于新知识的学习,通过问题形式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重视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教材内容本身的开放。
在实施开放式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
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教学容量,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运用课件的直观性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题、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电脑课件来完成。
三、分层教学,因学定教
从新课改之后,高考越来越侧重于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考察以及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试卷宽角度、多视点、有层次地考查了数学理性思维能力,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及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潜能。对今后数学教学有很大启示:注重回归课本、扎实基础,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要体现过程教学,精选习题,有效训练。倡导理性思维,强化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与学的大势所趋,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突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则是取得教学成功的良方。因此,开展分层教学是实施课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1.教学过程分层
一方面,教材要按照《标准》中指出的要求,保证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与一定的训练,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便于教师发挥创造性。
2.教学方法分层
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第A层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第C层次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适当编入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B层介于两者之间。
3.练习、作业的分层
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可以设置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探索性练习等多种层次;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习困难生抄袭作业的现象。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74-01
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有着较高的思维性与逻辑性,其知识系统连贯,语言抽象,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较高,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一味的生搬硬套,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这就导致数学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在这种模式下,数学教学效率必然不高。
情境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情境教学方法能够优化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也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快速的融入角色中,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点,那么,如何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之中呢?
一、利用问题创造出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兴趣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超过50%以上的高中生认为数学是难度最高的学科,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数学学科太过抽象,对于逻辑性思维的要求较高,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简单化,教师可以设置好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思考的氛围之中。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与能力水平,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与生活性。
例如,在讲解《数列》时,就可以引入学校举办的篮球比赛,创设这样的情境:我年级共有12名学生参加篮球比赛,而每场只能够有5名学生上次,要保证每场比赛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那么一共有多少种出场方式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抽几个小组,让他们将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画出篮球场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迅速的融入教学情境中。
二、利用实物创设出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
利用实物来创设教学情境即通过实物将要传授的课堂内容清晰的展示在学生眼前,将书本的知识从抽象化转为形象化,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来理解与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进行《立体几何》的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立体的实物,放在讲台上展示给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解剖与透视,这样既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也可以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高中数学与其他的学科相比而言,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其抽象度与知识的难度都较高,学生理解起来有着一定的困难,此外,在现代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基础上,数学学科也延生出较多的分类,逐渐朝着精细化的道路发展,数学的难度也日益增加。将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中,将所传授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即可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该种模式打破了传统静态教学模式的限制,能够将动态与静态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复杂的教学简单化。
例如,在旋转体知识的讲解中,为了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将平行四边形围绕它的任意一个边进行旋转,能够得到旋转体么?提出问题后,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得到答案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求证,这个过程完成后,教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将这个实验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
数学知识较为枯燥,需要与数学打交道,在数学课堂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知识的讲解,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为了迎接高考,必须要不断的将重要知识点呈现给学生,以便巩固记忆的效果,但是,由于这种方式较为枯燥,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也是模棱两可,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依然难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此,就可以开展实验教学,创设出实验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与记忆。
例如,在三角函数这一课中,有大量的公式需要学生来记忆,除了采取机械的记忆方式以外,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记住基本的公式,再在基本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复杂的公式,此外,还可以通过特例进行记忆,当然,例子的选择要遵循简便化的原则,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当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题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将情境式教学模式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代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之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的优化教学质量,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数学学科中能够让数学课堂变得生动、风趣,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 剑,盛兴平.高等代数课程与高中数学教学的“脱节”现象及解决策略[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谁放弃这块阵地,就意味着谁将退出这场无声的战争,就意味着你是教学职业的失败者”。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新型的教育理念不断地渗入,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呈现眼前,可有一个问题始终还是处于教育最主要的位置,那就是我们的课堂到底该给学生什么?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学校数学教学的实际,我不断地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做法,致力于优化我们的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以保证在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引入力求精彩
一节课的开始就好像一场电影的开场,能不能用一种方式将学生游离在外的心思尽快地收回到课堂上,能不能用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绪很快就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开始。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营造一种现实而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打通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寻找最佳“组合点”。对于几何教学来说,直观的动画演示则成为教学优化更有效的途径。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了体现这种特殊关系,同时让学生在直观中体验菱形概念的形成过程,我改变了教材原本设计的导入活动,运用“几何画板”设计了一个从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变化过程(即让平行四边形一组邻边从不相等变成相等的过程)。同时,在变化前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白色粉笔板书),再引导学生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变化的元素以及元素变化的条件,自然形成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这样,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熟悉的、复习旧知的环境,减少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陌生感,也让学生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过程中经历菱形概念形成的过程;在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自然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二、练习务求有效
精彩问题的呈现只是课堂优化的开始,我们还要关注数学课堂教学的中间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而数学定理的推导、数学例题的讲解、数学练习的运用作为数学常规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它们的教学处理将成为我们的数学课堂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堂要由单纯地传授知识的殿堂转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数学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灵活处理例题的教学,让例题发挥最好的示范作用。
教材例题反映了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是学生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运用知识点的典型示范。所以,在我们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是将其作为习题进行讲解,而是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得到一些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的例题(比如难题),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教材的教学顺序,或铺垫问题,或改编问题,或拓展问题,从而促使我们的学生在例题的学习中熟悉知识,获得方法,提升能力。
3、合理运用练习,提高数学知识运用、巩固的效率。作为一堂数学课,学和练是分不开的。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课堂练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要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练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习题的编排顺序不合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习题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而在几何教学中,一种最好的习题演练方式,就是将一些教材中的题目进行整合,改编成“问题串”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又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教师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使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中得到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一题多变、多解的能力。
三、不断反思归纳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人心对自身活动的注意和知觉,是知识的来源之一;人通过反思活动可以获得相关的观念,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的观念等。因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间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归纳思想方法、积累解题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例如:
1、实践探究反思:眼见不一定为实,数学命题的正确性要通过说理来实现;未知问题要转化为已知问题来寻找解决办法;相通的问题要学会用类比的方法来获取解决的途径。
2、例题教学反思:在菱形中求线段和角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转化,将菱形问题转变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借助于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相关线段和角度。
3、“问题串”习题演练反思:这类问题的本质――借助于全等三角形构造边、角相等的条件,从而引申出下面相同或不同的数学结论。
4、知识整理阶段反思:
数学日记
课题______日期_____
今天的课堂中____,我经历了,学会了____。
对自己最满意的是____,仍需再努力的是____。
仍困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提高 数学 课堂 教学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就一定要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数学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就会愿意学、主动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获得和掌握数学基本运用能力,这是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区别
传统教学过程偶遇简单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现代教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教学活动要体现出学生从无到有的认知过程、从有到会的应用过程、从会到通的领悟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步达成,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上做足文章。没有过程的教学只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力增强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是一句空话。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二、数学课后任务单一化是学习兴趣缺失的重要原因
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学数学绝不是简单的做几个题目就可以达到提高数学素养、服务学生发展的目的的。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课后布置几个题目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诚然,做题目可以巩固当天课堂所教的知识,练就一定的技能,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满足于此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素材的简单重复和模仿只会造就学生的惰性,阻碍其思维的连续发展,让学生丧失可能已有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课后学生多元化的数学任务对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措施
1、教学内容趣味性的选择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中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这里把问题情境放在首位,显然就是要求教师积极营造问题探究的情境,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帮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往往只对自己熟悉的、有趣的事例感兴趣。教学中,教师选择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情境,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趣味性的设置
课堂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堂注定死水一潭,缺乏生机和活力,为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如:初一数学“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推导中,可以请一位同学上台扮演蜗牛,让其根据内容演示蜗牛的运动状态,得出结论,同学们在笑声中轻松的获取了知识,体验了数学的乐趣。
3、教学语言趣味性的运用
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逐渐地将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移植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再偏重于传授书本知识,而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现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作如下评述:
4.1在教学目标上,由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发学生发展为中心我的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由“给出目标”转向“学生找出本节学习目标”。首先,由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学本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清本节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并在自学过程中找出本节的属于自己的疑难之处。这样教师就由“关注知识”转向了“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拥有自信,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2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注重个性教育意识,整体性教育意识在这一点的运用上,我首先了解学生的现状,在对学生做了综合的分析以后,把本班的学生按实际情况进行了分类,同时把今天学生应掌握的教材也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两点结合起来,在上课的活动中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了这一底数,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做有目的的提问、讨论。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现象,使每个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均有进步。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59-01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火车头。”中学学生好奇心强,传统枯燥呆板的数学课堂对他们来讲吸引力不强,但如果教师能按照数学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为学生营造愉快与和谐的学习气氛,就能让学生学习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的状态,使学生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那么该怎样才能既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具体来谈谈。
一、巧设引入悬念,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讲新课前如果教者能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造成悬念,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便捷地把书本知识与学生感兴趣情境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悬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驱使学生“愿学”、“乐学”。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时,为了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已有一面三角形的流动红旗,但由于工作需要,要多做8面一样大小的红旗,假如你是裁缝师你有那些方法来做这8面大小一样的红旗呢?当这一问题抛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都在猜测该怎样来做。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等我们学习完相关的知识后,你们就会知道有那些方法啦。学生马上正襟危坐,等着老师怎么来解决问题。
因此,创设一些有趣的疑问,设置悬念,就能激发学生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创设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营造合理的活动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活动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能使学生在自己亲身的体验中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发现新知识创造最佳条件。
例如,在讲授《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这一知识时,请每位同学准备4个立方体,自备剪刀,6人一组,将立方体沿不同的棱展开,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请同学将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总结出来规律。同学们在合理的活动获取了知识,体验了数学的乐趣。再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什么是横轴、纵轴、横坐标、纵坐标等概念后,我设计了“我在坐标中的位置”这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设计比单纯出几个数学题让学生解答效果明显要好。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情景,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打破枯燥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容是抽象不具体的,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而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如果不借助一些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很难获得与之相关的较丰富的、全面的、正确的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工具来刺激作学生,使学生建立起与数学现象相联系的感知觉,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讲“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一节的教学内容时,由于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研究圆锥侧面展开图时,借助《几何画板》的平台,通过投影演示圆锥侧面展开的过程,并配上不同的颜色,生动形象、直观地用鼠标拖动1点改变图形的形状,就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原图形与侧面展开图关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使学生的学习轻松愉快。
四、使用趣味语言,激发学生听课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生动风趣的讲解比平铺直叙的讲解更能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从而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