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相应的教育原则,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
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4)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一、简要解读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2010年5月某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抽样调研结果显示:在全区1050名初中学生中,超过82%的比例人数感觉“学习上有思想压力”,54%的学生“思想压力较大”;而20%左右的初中生存在一些恐惧、焦虑、强迫、抑郁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病症;近8%的学生厌学、惧学甚至有辍学的想法。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还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异常的学生还会不断增多。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种:一是来自于家庭的迫切心态和校园的强压因素,来自于学校、班级和同学之间的激烈竞争;来自于有增无减、变相减负(或转嫁负重)的压力。二是过于频繁的考试或变相考试,给一些“勤奋学习但难以进位”的学生造成智力方面的不足和怀疑。三是教学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让学生失去学习上的兴趣、耐心、决心和恒心。四是“主课占据副科、理科占据文科、考试科目占据弹性学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初中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自由空间越来越小,等等。而体育教学中单一的体能技能训练,更是加剧了初中生的身心疲劳程度。由是观之,当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普遍现象上处于令人担忧的“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二、对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简析
在当今社会,由于教育途径多元化,人的思想成熟年龄普遍提早。一个人到了12—15岁之间的初中阶段,综合性的成熟化发展已经达到了初步程度,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要求也形成了一定的标准。比如一些初中女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越来越追求动作的形式美与柔和性,这就是“人皆爱美”的初始化体现。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初步表现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有缜密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二是能够正常保持积极化情绪、良好反应力和乐观心态,主要反映在把热爱生活与克服学习困难能够区分开来。三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志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如即使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训练感觉疲劳,但还是能够坚持到底,较好地完成学习要求和目标任务等。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乐于联系和交流,表明初中生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有着强烈的需求。五是对外来的注视和敏感性,尤其注重来自老师的评价和同学们的反应,足以说明初中生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六是能够较好地遵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自觉接受学校和老师的养成教育,从中表明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正常行为习惯。以上六个方面,集中地反映出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比较直接的发展性要求。
三、简说体育教学对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从实际现象和综合效果来讲,体育是一种德智体协调和谐、相互促进的健康型锻炼活动。因此,体育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身心综合素养:一是身体健康是生命之本。陶行知校长把“健康问题”放在著名的“每天四问”之首,足以彰显“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人所共知的社会生活道理。有人这样描述过:热爱体育的人最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最喜欢追求,而善于追求的人常常把“运动、生命和事业”当作“三位一体”的综合事业来努力发展。可见,体育对人生的极其重要性。二是体育教学能促进心智发展。如在田径训练中,短跑项目要求大脑反应迅速,身心协调性强;中长跑项目则要求具有较好的空间距离感和速度感觉。三是体育运动最易激发和培养人的竞技状态、协作意识、进取精神、意志品质。如激烈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运动项目,不仅是训练学生的体能和技能,还要对队员之间的心灵感应、整体协作性、心理品质、耐性意志等作出极限性挑战。所以光有体能和技能的素养而缺乏综合性心理因素,那不是“逞匹夫之勇”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终究摆脱不了竞争失败的结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学阶段是初中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阶段,是一个处于既渴望独立又时刻依赖,既渴望成熟又行事幼稚这样一个矛盾的时期。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掌握和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善于面对人生,面对挫折,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人格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尤其是所谓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出现。导致补课之风不止。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更谈不上有多余的时间接受心灵疏导。而长此下去,学生只会在这种问题中麻木自己,导致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出现学校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心理健康课流于形式等现象。
(二)应对方式不当。导致应对方式不当的原因有很多:如当前的教育理念偏差,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了一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简单生硬的说教,生搬硬套地讲述心理学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科。远远达不到我们追求的效果。此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心理健康课的被占用,师资力量远远跟不上,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而用学校的德育老师或者生活老师代替。另外,心理测验的误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起到很好的预防及诊治作用,反而误导学生。还有,对于心理咨询的问题模式和疾病模式,也让大众对心理健康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教育者的教学多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开展,而忘记了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二、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心理辅导也称集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它是一种独特的有别于个体心理咨询的治疗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与改善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规模因辅导目标的不同而不等,少则 3~5 人,多则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团体活动,参加成员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心理,以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一定规模的被辅导者面临相似或相同的问题,团体内部要有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的安全氛围,而这些要求在班级中都可以予以满足。因此,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是可行的。
第一,班级是一个稳定的群体,班级成员基本在 50人左右,可以根据团辅的主题或者目标的不同以班级整体为单位,或将班级划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从人数上来说开展团体辅导是可行的;从群体的稳定性来考虑,班级体的存在更是很好的预防了中途成员脱失的情况,有利于长期跟踪研究和效果的巩固。第二,同一班级学生基本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在心理发展上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适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预防和解决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渴望与人交往,经历了小学时期男女有别的“三八线”,进入中学的他们开始渴望更多与异性,与同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而这个阶段的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第四,班主任经过一定的培训,可成为半专业团体辅导人员,这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提供了人力保障。班主任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人之一,实践证明,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虽属心理辅导的范畴,但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这一核心目标决定了它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团体辅导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不必要求团体辅导老师具备严格的专业知识背景,这也为班主任担任团体辅导者提供了可能。但班主任如能与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密切配合,将会使他们取长补短,将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发挥到最高水平。
四、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教育管理中应用的设想
(一)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来看。我们根据班级建设的目标,在团辅活动过程中,应按照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及当前学生遇到的主要成长问题,将团体心理辅导目标明确化。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团体活动。如根据学生特定的年级或阶段制定主题:针对初中生自信心提高的团辅方案,针对初三毕业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团体方案,针对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初中生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方案,针对班干队伍建设的团辅方案等。
(二)从团体心理辅导的时间安排来看。可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每周一次,每次45分钟,每次主题团辅方案以8-10次为宜,这样持续的时间不会过长,避免中途因为春游、秋游、期中、期末考试等其它原因中断而导致无法一学期完成的情况出现,也不会因为次数太短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父母教养存在问题管理应用初中生心理健康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讨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方式,在该教育模式中,要进行父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的协调,从而实现对初中生的教育问题的解决,以更好地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实现其组合形式的稳定性。所谓的父母教育模式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孩子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其个人性格的养成。在家庭父母教育模式研究过程中,随着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加的清晰。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养模式的剖析,我们得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群体家庭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小孩教育问题更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孩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初中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于后天环境所赋予的教育。初中生从儿童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学习生活,其周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都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尤其是教育过程中的家庭范围、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状况等,都影响了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孩子的心理建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应对的挑战,也是一个国际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该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多个应用环节的探究,从而实现对小孩影响方式的剖析,比如对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等的应用,进行初中生的个人性格养成关系的剖析。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剖析,可以明确初中生的个人健康与父母的家庭运作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生活过程中,父母具备良好的教养模式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生具备一定的幸福感,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如果初中生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比较满意,是非常有利于其整体幸福指数的提升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协调,初中生的幸福感指数就会大大下降。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为了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探讨、解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家庭经济模式的协调,以更好的引导初中生应得现实生活,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获取,通过对其挫折应对能力的提升,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这样可以解决初中生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初中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和初中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因素依旧是许多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1.在初中生学习模式中,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环节,升学率问题是摆在初中生眼前的重要问题,学生要确保自己学习成绩能力很好,这样就能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应用需要。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被普遍宣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升学率的要求,学生身上往往背负着学习的重担,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一系列的模式考试的开展,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名次排名、学习班级排名等模式,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可能产生学生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2.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性格问题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比如,女生在10多岁就会进行青春的发育加速器,在12岁就可以得到高峰,在13岁阶段会恢复到降低的水平。男孩在13岁这个阶段开始青春发育加速器,14岁达到峰值,16岁恢复到较慢发育速度。在生理学上,学生的生殖系统的发育和青春发育期是密切相关的,而初中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身体的发育程度会让女生产生某些困扰。而男生在发育过程中,面临着生理与心理成熟度的对比矛盾。特别是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有些是单亲家庭或者有的父母双亡,孩子从小就寄养在别人家里,在这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是很难保持一定温暖的心境的,外界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的,正是这种外界安全感的缺乏,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研究过程中,可以发展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青少年面临问题的解决,可以确保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3.在日常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模式与初中生的个人心理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具备非常重要的方式,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进行比拟的。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初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健康的家庭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初中生的个人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身体成长、生活学习方面上的矛盾,可以及时与父母分享,从父母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父母与初中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下的小孩性格的教育。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认为提供小孩子衣食住行的满足就行了,这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最大关爱了,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恰恰与之相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进行供应,但是孩子的精神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其心理正在健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有必要针对不同初中级部的父母展开培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关心、照顾。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要针对不同性别、不通过心理的孩子,展开相关教养模式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要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目前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上述几种教育模式,我们也可以进行社区教育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研究策略;课堂教学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会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生理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1.学习方面
在每个班级里面,往往都有三类学生:(1)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往往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随着苛刻要求的不断提高,会造成学生情绪紧张不安、睡眠不好、脾气暴躁等心理不稳定的情况出现。(2)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他们大多想赶超成绩优秀的同学,可是却因为学习方法不当或其他条件限制,而一直处于中游水平。这类学生往往心理比较压抑,在学习上会由于一两次的失利而失去对学习的动力,停滞不前。(3)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缺少一种自信,遇到困难问题,索性任由自己的情绪发展来做判断,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类学生大多数都有自卑心理,甚至有部分学生厌恶学习。
2.家庭方面
在家庭里,由于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学生在家里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说一不二,备受宠溺。但在学校里面,从小养成的习惯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一点委屈与挫折。
比如,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更有甚者顶撞忤逆老师。被同学责骂后,更是无法容忍,轻则对同学心存怨恨伺机报复,重则直接辱骂殴打对方。在遇到挫折后,很多同学心理承受能力很弱,情绪一直处于低落状态。初中生狭小的生活圈子使得他们大多不善于人际交往,遇到困难受到挫折之后,找不到聊天倾诉的对象,由于年龄小以及见识浅等原因,又不能很好地调节,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心理上出现了封闭、不相信别人、不愿与人交心等不良心态。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生物教学中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
作为教育前线的工作者,老师自身的素质涵养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涵养。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老师,必须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适当地加强心理教育的引导。
比如,生活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下,每个人都面对着很大的压力,老师也不例外。在升学率以及其他压力下,老师自己也会产生情绪低落、躁动等负面情绪,更有甚者在课堂上脾气暴躁甚至体罚学生,从而加速了教育水平的应试化、机械化,使学生压力增大、厌恶学习。对此,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师的学术理论知识及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另外,学校也可以每周举行一次集体会议,互相交流学习方面的压力、生活上的问题、与同学的矛盾等,通过畅谈的方式把自身的压力释放出来,解决他们自己的心理束缚问题。
2.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与方法
心理学家夫兰德森说:“心理健康与学习的成功是极其紧密相关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来对学生的知识
掌握与心理健康培养做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
理念。
比如,老师要善于微笑,通过与学生友好交流来增强学生的好感,让学生感到亲近、宽厚,得到学生的信任,从而为实施更好的教育实践打下基础。在生物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生物学的知识来引起学生互相讨论,通过整个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规则,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通过生物界的例子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积极性。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例来做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界中的竞争有助于生物的进化与发展,而正确的、适当的竞争有助于自己的进步。老师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办法,让他们自由发挥甚至辩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的同时又学习掌握了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社会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不应选择逃避,要积极去适应社会,适应挑战和竞争,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三、变革生物课程评分系统
以往的教育考核中,都是按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
况,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要想改革整个中考学科难以实现,但是只对生物科目进行改革,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
比如,为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生物课程考核的评价除了基础的课程知识以外,还可以加上兴趣爱好、个人品德、心理素养等评价标准。另外,还可以通过学生互相评分,教师评分等多方式综合评分。也可以通过基础课程考试成绩加上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平时成绩由老师通过各个学生平时学习的情况,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加上课内外的实践活动来进行评分。
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在良好的教育下,通过适当的生物教学来进行心理辅导是至关重要的,让初中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成为心理、思想、身体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会军.如何做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时代青年,2011(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 初中学生 网络心理辅导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网络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中学生心理辅导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应用网络技术,采用新方式,丰富发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成就学生幸福人生服务,为国家培养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下面就思想品德教师对初中生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实践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网络心理辅导的重要性,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前提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期有关初中生自杀的案例不断地出现在报端,这些初中生自杀固然有各种原因,但跟他们心里素质不强有很大关系,因此急需加强心理辅导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网络心理辅导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辅导的新途径。由于目前我国初中学校严重缺乏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远远不能满足初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迫切需求,鉴于我国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师资现状和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等原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责任。
二、精心选择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容,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基础
(一)结合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指导性网络心理辅导
思想品德课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思想品德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展指导性网络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如结合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心理辅导、,情绪情感的心理辅导、人际关系的心理辅导、学习心理的辅导生活心理辅导,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制的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自我保护。
(二)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网络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实质在于“助人自助”,因此,思想品德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问题,开展针对性网络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满足学生的合理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引导性网络心理辅导
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冲击,特别是负面新闻产生消极影响,需要进行引导性网络心理辅导。教师要适时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体育运动盛事和生活趣事,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积极适应社会,特别是在全球性的灾难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负面的事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有效利用校信通等网络途径,这是开展网络心理辅导的关键
(一)校信通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初中学校已经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校讯通平台,面起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校信通这一快捷的网络平台,向学生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推荐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聊天
现在,许多师生都会上网聊天,这为利用网络聊天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同时与多个学生进行联络,在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中,教师更容易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尽快找到解决方法。
(三)网络论坛
思想品德教师可在学校网站设立一个心理辅导网络论坛,让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士,进入网络论坛即BBS,自由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四)在线交流
所谓在线交流,是指网络用户利用QQ等网络即时通讯工具,不同地点的人们之间就某些问题相互交流看法。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条件,对一些有心理苦恼的学生,进行即时、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矫正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自信和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度过心理难关,健康成长。
(五)微博
【关键词】心育活动;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初中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将心育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师生进行平等对话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影响着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对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劳拉.贝克认为,进入初中,学校对个体的关注有所减少,整体课堂教学增加,课堂决策参与机会减少。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难想像,学生会更加喜欢小学时的经历;同时他们还会报告说,初中生老师对他们不关心,表现的也不和蔼,初中的学习成绩不公平,有压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因此,许多学生会觉得学业缺乏竞争力学习动机下降,导致成绩下降,最终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面临新的学习环境时,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方面会感到力不从心,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的重要性
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以及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实施下,思想品德课堂应该与心育活动相结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走出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解放课堂。思想品德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与心育活动联系更为密切,思想品德课堂的开展需要心育活动作为支撑,起到教育性,指导性,科学性等特点。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结合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增强学生的亲切感与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习,有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扩展的社会中,初中生需要与人交往,如课本中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让学生学会正常的交往方式,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将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心育活动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的策略
(一)计划好开始活动,形成融合与认同的氛围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育活动要有一个计划好的开始活动,这个活动要能引入讨论与分享,这比整个阶段都只依赖于讨论分享要好。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活动进行的同时进行学习的效果更好,而且也更容易投入。”雅各布斯指出,“一些领导者未能计划有趣的热身阶段,这是错误的,”“计划持续过久的热身或介绍活动,也是一个常犯的错误。”所以,“确保开端是有效的,且不会拖长到令学生们厌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心育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地组织,增进同学相互之间的了解,不断地进行融合。
(二)角色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而是要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心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确保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进行总结归纳。
(三)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思想品德课堂与心育活动相结合,需要表扬和鼓励。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师通过组织心育活动,把课堂学生活动渗透进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育人成果的有效性,将是每个思想品德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和使命。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与心育活动相结合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上面的策略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还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但我相信,通过努力,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交流,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心育课堂。
参考文献
[1] 桑标等译.儿童和青少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741.
[2] 孙时进等译.体咨询方法――培训师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2.
【摘要】探讨射阳县部分乡镇初中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影响因素,为减少和避免意外事件的再发生提供借鉴。方法:对沿射阳河两岸的5所初级中学学生于2007年-2010年间发生的各类意外伤害事件进行整体抽样,并统计、分析及对各类意外伤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的提出建议性对策。结果:4年间5所初级中学共发生各类意外伤害性事件1561起,意外伤害密度为12.58%(1561/12409)。结论: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因素有初中生特定的心理“断乳期”、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留守初中生获得社会支持时效率下降、各学校的管理水平、家庭完整性及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等等。这些因素应引起各界人士高度重视,需全社会参与,并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干预,把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初中生;意外伤害;影响因素;学校卫生;对策研究
意外伤害已成为当达国家威胁儿童青少年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是儿童青少年的第一死因,也是导致严重疾患和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1,2]。在我国,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都得到飞速的发展,加上现阶段新医改政策和卫生体制的不断完善,急、慢性传染性疾病和营养障碍性疾病都得到有效的遏制。而与之不和谐的“颤音”――意外伤害事件,逐渐增多而显露水面,将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的问题。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初中生成为这一事件的主要“受体”,严重威胁与干扰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业。笔者有意对我县部分乡镇初中学生意外伤害事件进行调研,了解各种伤害事件的成因,以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为制定防范对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本县射阳河两岸的5所初级中学2007年-2010年全体在校学生,总数为12409人。
1.2 调研方法:由我院预防保健部全体成员、5所学校的保健老师、安全管理老师成立调研小组,于调研前对所有组成人员进行集中业务培训,对意外伤害事件的定义、程度要严格把关,以确保本次调研数据的准确性。并根据各学校区域划分的特点,小组再分为5个分组,各分组人员对各学校2007年-2010年间上报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个案登记表》进行逐一核实,与学生本人或班主任或学生家长取得对称信息。
1.3 意外伤害事故的标准界定:参照王声涌提出的标准,并根据本调研小组达成的共识,意外伤害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伤害必须导致伤者寻求医疗救助,并经相关理化检查或医师体检诊断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织、器官损伤,需要医疗手段治疗的,甚或肢体致残、死亡等严重事件;②因伤休息半天以上或休学。③有客观事件虽未造成人员肢体组织、器官的破损,但在自然人心理留下阴影或精神上背负巨大压力,在长时间内仍不能消失的,需心理医学咨询或心理矫正的,归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④有预见性的人为伤害除外本调研范围。如:有预谋性群殴、器械击伤等。
2 结果
注:4年间5所初级中学共发生各类意外伤害性事件1561起,意外伤害密度为12.58%(1561/12409)。
意外伤害的主要种类为跌伤,跌伤人数为1430例,占的91.61%;其次,为交通事故108例,占的6.92%;溺水死亡4例,占0.26%;因家庭完整性及各种不良的社会因素致学生心理重创,产生需要医学治疗性精神性疾病的19例,占1.22%。其中,各类意外伤害性事件中,男生为1032例,占66.11%。
3 讨论
初中生是社会一特殊群体,具有好奇、好动、无畏、敢爱敢恨、叛逆、“断乳期”表现欲等多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征[3,4]。因此,他们中出现“撞墙”事件时有发生。本调研提示,在各类跌伤事件中,以男生多见,特别是课间、星期假日中嬉闹、玩耍、攀爬不慎跌伤,本资料显示意外伤害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特是在2009年实施“五严规定”后,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增多存在一定的联系。电击伤、烫伤、游泳等也占很大的比例。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学生的自负心理、不遵守交通规则有关。
农村初中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设施与管理措施均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使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件也不容乐观,本组有134例发生在体育课或课间操上。
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时间的推移,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主要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留守初中生获得社会支持时效率下降[5],有些家长一味的在外面辛勤劳作,与子女却乏沟通,对子女的思想、学业无暇顾及,任其自由发展。还有,物质生活富裕与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一些家庭不和谐、不稳定。最终倍受毒害的是下一代,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很看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他们已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于是他们积极要求参加到成人的行列中,敢爱敢恨,但一旦他们的愿望不能满足时就表现一种叛逆心理,甚或绝望。从而走向事物发展的另一面,给柔嫩的心灵以重大的创伤,最终可能成为错误不断的问题学生。也正是这些问题学生的不断“出炉”,导致校园、社会存在不安定的因素。有些“滞留”在校门内外的问题学生,内外串通,意外伤害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本资料显示产生需要医学治疗性精神性疾病的19例,占1.22%。这19例学生都是来自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这种心灵重创导致学生产生精神性疾病,在以往的文献中未见报道。我们认为这应当属于意外伤害事件。
对策:针对这些意外事故的产生,我们认为应加大防范力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学校到家庭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防范措施,在学生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安全教育,开展图文并貌、通俗易懂,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生在一个安定、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杜绝社会青年与校园学生有密切联系的现象。加大“家长学校”的办学力度,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不但受教师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受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影响。《教育文摘周报》曾报道学生在周末两天受到的不良家庭教育足以抵消学生5天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揭示了所谓“5+2=0”的现象。如何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很关键。
总之,初中学生是意外伤害事件高发年龄,应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需全社会参与,并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的干预,把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贝品联,刘宁,海英,等。普陀区2000学年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11):523-524。
2袁加峰。黄浦区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类型及相关原因[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25。
3薄其贵,贾存显,郝凤荣,等。331例初中学生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4,18(4):315-316.
4段玉香. 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其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 16( 4 ): 464- 466.
5雷芳。寻求社会支持方式对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7):813-815.
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学生除了本地居民外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来民工子女。是一群敏感而又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老师针对这个特殊群体要充分利用日常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心理辅导,让他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体验、分享、反思、成长。
1.了解当前城乡结合处学校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当前城乡结合处学校初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2)部分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具有自卑、冷漠、封闭、敏感、逆反、孤独、不安、胆怯、难以沟通等心理。(3)部分本地居民的孩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等心理。(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沉迷于小说或网络游戏;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2.寻找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1 社会环境对初中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城乡结合部本地居民,经济来源依靠可观的出租收入和土地征用费,生活比较富裕。部分居民既不屑于干一些收入比较差的体力劳动,但又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城市工作,于是每天打打牌搓搓麻将,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城乡结合部外来居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他们社会公德意识薄弱,对许多有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以为然或根本不知违反道德,对孩子造成误导,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工作的不稳定性。他们工作的不稳定,收入低,很多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的学业基本过问不多,使得部分孩子在家非常的孤独,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城乡结合部周边活动场所、设施缺乏,导致学生在校外时间没有适当的地方可去,常在家里或随便可找的黑网吧里上网。由于网络上有大量的暴力游戏,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沉迷其间,其进攻心理、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2.2 学习、升学的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进入初中后,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感到压力很大,学习上尽管很努力,但效果不佳。从而产生自卑、失望、苦闷等不良心境,严重的导致失眠或神经衰弱。
3.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开展各种形式的良好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1 紧抓课堂机遇,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抓住课堂契机,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作为一名科学任课老师,我在教学中经常向我的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杨振宁、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目标和顽强的意志。
3.2 利用主题班会,培养健康心理。对于班主任来说,学生心理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工作正常开展。在七年级开学初,我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一次《我们都是一家人》,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打消他们疑、惧、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经过两周的学习,针对学生对初中学习的不适应,普遍表现出焦虑、迷茫、挫败的情绪,开展了《良好的心态,成功的一半》主题班会,及时指出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指导他们如何建立良好的心态。
在八年级阶段针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但部分学生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指导学生开展了《与青春同行――男女同学的交往》的主题班会,既肯定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又让学生了解早恋的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对学生注重穿着打扮,还格外在意别人对自己容貌的评价的现象,开展了"让我们一起美丽 "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知道怎样理解美、看待美,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美丽的正确追求,树立起自信的观念。从而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针对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现象,开展了《睁开慧眼看网络》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网络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地使用网络,使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在九年级阶段针对大部分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巨大,特别是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心理状态非常茫然的现状。组织了《昨天,今天,明天》的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使学生认识到初三的学习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无论是在规范做人、学习、还是在融入集体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把握。还组织了《调整心态,把握成功》《超越梦想》《坚定信念,励志前行》等主题班会,让同学们树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3.3 搜集名人名言,培养健康心理。在课余时间发动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从中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是如何成功的,使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端正了学习态度。于是乎,教室的墙壁上便出现了这样的条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看到学生的积极表现,我由衷地感谢名人名言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4 开通多途径的交流渠道,培养健康心理。学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建立《你我悄悄话》,要求字数、内容不限,每周与我交流。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男生在周记中说:"自己很烦,下课游荡在走廊间,上课期间因心烦而静不下心认真听讲。真想把自己淹没在沙子里面,什么也不管……"看到这篇文章后,我立即与该同学进行交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公布了自己的QQ号微信号,允许学生用在QQ或微信上把心里的困惑说出来。
3.5 建立家校两向联系,转变家教观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许多家长的极端教育方式易导致学生心理极端:对要求过高的家长,学生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性格内向,甚至为免打骂,有的还学会了撒谎,报喜不报忧;而对放任自流的家中,学生心理则过于散漫,多次教育都难显成效。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的培训,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采用电访、、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使得学生从惧怕老师向家长"告状",到现在学生鼓动家长与老师交流。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又开辟了一方乐土。
参考文献:
[1] 黄煜峰,雷雳等 《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