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家庭教育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标任务
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0日,培训子女在18周岁以下处于婴儿期、少儿期、青春期的母亲群体,要求每个学员完成24参训学时,其中12学时集中学习,12学时自主学习。
二、培训内容
(一)通用课程(适用所有年龄阶段孩子母亲的必修课)如下:
1、如何做一位成功的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教子观念,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帮助孩子成功。
2、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家教成功之路。
3、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教给子女沟通的最有效方法,消除您与孩子的情感隔阂,让您的家庭充满欢乐与笑声,让您的家庭阳光绽放。
4、做孩子廉洁的表率告诉家长如何做廉正的表率,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5、发现孩子潜能,发展孩子智慧。了解多元智能理论,使母亲善于根据孩子特点发展孩子潜能。
6、现代妈妈的仪表美。学习美容,礼仪知识,提高母亲自我形象设计能力。
7、现代孩子的成才途径。介绍现代人才观,正确帮助孩子成长、成才。
8、妈妈理财经。学习理财知识,培养孩子理财素养。9、家庭教育经验介绍通过成功家长的经验介绍,改进家教方法。
(二)幼儿家庭教育(适用0-6岁孩子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孩子与书交朋友,了解早期阅读的特点,培养孩子的阅读的习惯;孩子上小学了,你准备好了吗;了解小学教育特点,懂得如何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儿童身体发育特点,学习儿童保健知识。
选修课包括:1、走进艺术的宫殿从小发展婴幼儿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修养;2、亲子游戏活动通过亲子游戏,增进母子感情,使母亲学会如何与幼儿做游戏;如何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学习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帮助孩子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生家庭教育(适用小学生的母亲)
必修课包括:1、让健康伴随您的孩子了解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怎样培养孩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了解儿童成和发展特点,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选修课包括:1、呵护儿童心灵成长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儿童心理健康;2、儿童一生有用的书推荐儿童一生有用的书,丰富人生。
(四)初中生家庭教育(适用初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了解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关注初中生健康成长;2、如何正确对待考试了解初中学习特点,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选修课有:战胜挫折学习如何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高中生家庭教育(适用高中生母亲)
必修课包括:1、如何帮助孩子适应高中生活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帮助孩子顺利适应高中生活;2、如何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关科学看待高考,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高考关。
选修课包括:如何帮助孩子选择职业学习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正确的职业道路。
三、培训方式
根据母亲群体分布、地区差异等实际情况,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坚持点面结合,上下结合的原则,采取集中面授、自主学、远程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评选程序及办法
1.申报阶段。2009年4月底前,参评点上报申报表(见附件)至县妇联备案。
2.评选及奖项设置。2009年12月,县妇联、县教育局联合成立考评组对申报点进行评审、认定,确定、命名6个优秀培训点(服务站),纳入县妇联、县教育局对下属单位的目标管理考核加分范围,由县妇联、县教育局授予匾牌,颁发奖金5000元。设立优秀奖、入围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并对所有入围作品颁发荣誉证书。
五、工作要求
一是针对母亲的需求举办有影响力的家庭教育讲座,引起社会各界对母亲素养问题的重视,形成关心母亲、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氛围;二是探索面向不同层次母亲的教育培训模式。在扩大家长学校的覆盖面、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注重为母亲提供亲子课堂、家庭教育服务超市等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为母亲提供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织专家与母亲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母亲的教子困惑,为母亲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四是开展母亲素养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向母亲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使母亲不受时空限制自主学习。
六、联系方法
联系人:
电话:
“我研究生读的专业是教育。很高兴能在毕业前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周立坚告诉记者,她很珍惜并享受这份工作。
2011年,全国第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中山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成立。周立坚成为该中心的第一批义工。
如今,全国很多省市都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一些省市党委、政府从各方面支持当地妇联牵头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破解了家庭教育“谁来做,怎么做,做什么”的难题,初步形成制度化、专业化、特色化、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模式。
有调查表明,青少年犯罪形势严峻,并出现重大“骨干”青少年化,青少年涉网、涉毒犯罪日渐突出,极端恶性案件频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有直接关系。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家庭文明的倡导者,儿童权益的维护者,有义务推动家庭教育纳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从政策、资源、人力、经费等方面为家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说。
近年来,一些省市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并支持当地妇联牵头做好这项工作。
广东省中山市制定了家庭教育工作联系制度,把家庭教育纳入公务员的必修课。2010年起,先后设立“万名家长学电脑”、“农村家长网络护卫行动”专项经费,市、镇每年投入200万元帮扶农村、外来务工家长提高电脑知识与技能,净化网络,护卫孩子。
内蒙古在全区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嘎查、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目前,全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发展到8400多所。
宁夏妇联开辟了一条党政领导、妇联牵头、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开放式发展路径,从而科学有效地服务广大家长。
“在个人与社会关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家庭教育不再只是私人领域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扶持和参与。”广东省妇联常务副主席阎静萍告诉记者,广东发挥各家教成员单位、媒体、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关键词:母亲素养 家庭教育 实践活动
一、母亲素养教育的意义
1.母亲群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向、进程和质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注定了母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老师。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精神导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引航的灯塔,是孩子灵魂世界的第一奠基人。因而,母亲群体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发展的趋向、进程和质量。因此,从社会化角度看,母亲素养工程是我们民族的素质之源。
2.母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进而影响一代人的强与弱,并影响到社会的兴盛与衰竭。因而,一代母亲的体质、文化、思想和人格品质,深深影响当代社会,并将这种影响延续到未来社会。
3.只有高素质的母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母亲素养工程是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能否提升一代母亲的素养,关系着整个民族是否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二、母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母亲教育应该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层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质提高,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父亲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层意思是教育社会,是全社会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一一母亲,是全社会必须尊重她们的劳动,没有对母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有未成年人问题的真正解决。
2.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功能的健全,而母亲教育则是全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尊重。家庭教育重要,但母亲教育要先行。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教育学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对母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母亲的质量决定着孩子的质量。”“所有老师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母亲。”“一个最蹩脚的母亲也胜过一打最出色的特级教师!”因为以母亲为主所进行的家庭教育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和无法替代的作用。
(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而母亲对孩子的了解是从胎儿就开始的,搞胎教除了母亲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再者,婴儿出生后最早认识的就是母亲那张和蔼可亲的面孔。所以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是天经地义,无法改变的。
(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人的一生,可能要先后接受几十位老师的教育,唯独母亲这个老师终生不变。同时家庭教育的过程是不间断的,即使孩子立生活了,仍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母亲的影响。所以母亲又称为孩子的终身教师,母亲教育的连续性,也是任何一个老师的教育都难以与之相比的。
(3)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权威感在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是孩子生命的发源地,是孩子赖以生存和成长的依靠,这一切都决定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母亲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能起到老师教育难以起到的效果。
(4)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的、密切的血缘关系,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中进行的,都是父母以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感染影响着子女。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引起共鸣。
(5)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了如指掌,能随时把握孩子的思想脉搏,发现问题,及时教育。这一点是任何老师都无法做到的。
(6)家庭教育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寓教于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它不仅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还有灵活多样、双向互动的特点。父母只要是一个教育子女的有心人,随时随地、事事处处都可以结合事物和活动对子女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和教育。
(7)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孩子能否成才,很重要的因素就看你能不能发现并发挥他的智能优势,也就是“最佳才能区”。学校里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很难发现每个孩子的智能优势,难以进行因材施教,而父母面对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是个别教育行为,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让其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8)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学校教育开设多门课程,以书本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们进入社会的“演练场”“实习地”,社会的复杂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也变成了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父母也就成了孩子的实习老师。因此,我们说,一个女人要首先成长好自己,同时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土壤需要怎样的元素,二者结合起来,她的孩子必然会成长得好,成为一棵独立的树,向四周伸展的树,浑身透着绿的树,充满能量的树,能够给他人遮风避雨的一棵树,能够向着阳光歌唱的树。
三、母亲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1.把“母亲素养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提高母亲科学教子的水平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成立由专家学者、区各类带头人、全国优秀班主任、社区教育志愿者、心里咨询师组成的母亲素养工程讲师团。街道向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分解任务。讲师团成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育儿讲座、心理辅导、专家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指导和帮助母亲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2)加强阵地建设。家长学校是实施“母亲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巩固推进现有学校、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的同时,在社区建立家长学校,初步形成符合农村家长实际需要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农村家长学校新格局。
(3)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家长委员会等平台,结合讲座、课堂、面授、网络、交流、现身教育等多种方法,让尽可能多的母亲多途径接受教育,共同关心支持“母亲素养教育”的实施。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如悬挂横幅、发放母亲素养教育告家长书、母亲素养教育倡议书,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再次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宣传窗阵地,建立母亲素养教育专栏,定期发表家教理论和家教信息,特别是关于母亲身心健康素养教育和正确的教子育儿经验。提高“母亲素养教育”在母亲群体中的知晓率。
(4)通过“家教知识竞赛”“家教经验交流座谈”“评选优秀家长”,联合家访等活动或形式吸引母亲自觉参与,使母亲在理、情、趣相结合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教育知识,进一步拓展家庭教育服务领域,推进“母亲素养工程”全面实施。
2.把“母亲素养教育”与和谐家庭建设相结合,提高母亲营建和谐家庭的能力
(1)开展“‘廉内助’‘贤内助’评选活动”。通过倡议、开展廉政文化宣传、廉政素质教育培训,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内涵,发挥家庭和妇女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组织社区妇女开展“清洁庭院”擂台赛、“我家的楼道最清洁”评比和“远亲不如近邻”座谈等活动,倡导以贤为美、以廉为荣的社会风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家庭教育素质合作培训评价成长
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也是实施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石。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所面对的部分学生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却在逐步丧失,甚至是极大地阻遏着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学生,便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这种情况在我们学校尤其突出,我所在的学校兰州民族中学是一所省会城市的民族中学,在初中学生中有37.02%来自于周边地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其中大部分为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可以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此,我校于2011年5月成立《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小组,拟将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纳入校本课程规划,而针对我校初中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现状,我们对此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课题规范下深入探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的途径和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课程化研究》课题调查问卷中,我们突出了对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了解,同时对部分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掌握了我校初中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并从中归纳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首先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大多为租赁住房,居住稳定性差,学生转学较为频繁;其次,很多家庭基于经济条件限制,居住面积较小,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环境;另外家长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有就是许多家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很少再有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些都使得其家庭教育有心无力,处于缺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完全要靠自己。长此以往,一些孩子和家长及家庭教育之间产生了“距离”,甚至是爱的缺失,这种距离与缺失使孩子的成长易出现性格孤僻、不善沟通、缺乏自信、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成果。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我们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分析,并作为初中学生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化组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针对进我校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地域涉及面广、民族成分复杂等特点,建立家庭档案,采集相应信息,包括家长籍贯、民族、学历、工作性质、租住地址、居住面积、家庭成员等信息,对每个家庭编辑电子档案,建立班级、家庭相互了解的长效机制。然后分门别类,选择不同层次的家长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以家长委员会作为沟通学校、家庭的桥梁,既可以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家校合作,又可以让学校更加有效地了解家长的需求,保障家校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班级、家庭的三维网络管理体系。
二、立足于我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文化素质整体较低,分学校、年级、班级三个层面开办家长学校,要求班主任结合家长会,每学期两次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培训,学校和年级组每学期对家长开办一次讲座,就家长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同时展开家长联片帮扶机制,在班内按区域划分若干个家长小组,选聘家庭教育较好的家长担任小组长,以强带弱,加强小组内家长的相互沟通和辅导,并做好家长间家庭教育成果的展示。
三、促进学生家庭教育,家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家长及时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家庭学习的要求和评价反馈,同样,班主任、任课教师也要即使知道学生在家的学习表现。因此,针对家长——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工作忙、在家时间不确定等因素,要求各班借助电脑网络和校讯通,建立家长电脑(手机)联系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将学生每天的学习状况告知家长,并收取学生家庭教育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分阶段确立重点观察对象,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转学频繁、缺乏地域的归属感,加上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控制力不强,心理波动较大,因此在班里表现出适应力差,自我排斥性较强。如果一旦再出现家庭教育的空缺,就容易出现缺乏自信、性格孤僻、不善沟通、学习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力差等问题。为此,学校在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班级、学校文体活动,调动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师生、生生、父(母)子之间沟通的平台,纾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同时,加大心理咨询工作,由心理教师定期开办心理辅导讲座、咨询会,对家长、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相关心理辅导,并针对部分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心理波动较大的学生建立家庭心理辅导档案。
一是切实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市妇联作为家庭教育工作牵头单位,每年召开一次家庭教育工作会议,对全市家庭教育工作进行总结部署;每年召开一次家庭教育讲师团会议,对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每年开展各类家庭教育道德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开展了一场以智慧应对逆反为主题的家庭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关注女童安全保护儿童权益
创建平安家庭”为主题的儿童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等,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
二是家教工作者合力推动。根据家庭教育工作需要,我们整合资源,发挥三支家教工作者队伍作用。一是发挥市级家庭教育讲师团作用。吸收了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家教讲师团,广大讲师团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制作课件,在全市开展举办讲座,成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二是各学校都把办好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学校领导与德育处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一起,采用集中宣讲与个案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共同研究推动学校的家教工作。三是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在农村、社区,通过组织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妇女干部、优秀家长担任家教志愿者的方式,为广大家长提供咨询指导服务。部分老同志年届七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令人敬佩。
一是发挥家长学校主阵地作用。我们在原有家长学校创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我县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截至目前我市中小学家长学校数135所,幼儿园家长学校数23所,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数1所,机关家长学校数1所,企事业单位家长数1所,孕妇学校数1所,新婚夫妇学校数数1所,人口学校数280所,各家长学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授课计划,健全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家庭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并通过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专题讲座、巡回大讲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活动等形式,开展品德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法制宣传等教育。
二是发挥时间节点的作用。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告家长书》,与学生签订《假期安全文明承诺书》,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主题活动;在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
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和谐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让广大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一是实施贫困家庭关爱行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与慈善协会联合对市15户贫困家庭发放慰问品及慰问金,活动共计捐助慰问金3000余元,捐物100余件。在每年的六一期间,由市妇联领导班子带头,市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开展慰问活动,各镇办也根据各地实际开展慰问活动,送钱送物送温暖,让困难儿童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我们还开展了“家政、月嫂培训班”,许多妇女通过培训已经拿到了上岗证书,解决了她们在生活上的困难。我市自实施“春蕾计划”以来,累计捐助资金十万余元,救助贫困女童350余人。其中,有90多名贫困女童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二是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活动。2月下旬,我们与市教育局联合在全市开展了以“关注女童安全 保护儿童权益 创建平安家庭”为主题的儿童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我们以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龙门镇西塬小学、新城办第五小学为重点集中开展安全知识宣传互动活动。此次活动共发放宣传册400余本,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家长们对儿童安全知识普及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科学性的认识。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一是对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指导不够。近年来,虽然省上经常会有家庭教育讲师的培训,也定期召开讲师团成员会议,分析研究存在问题。但是,随着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的新变化、儿童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新需求,如何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工作更能贴近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成了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亟需思考的问题。但我市家教工作者也有部分是兼职,对家教工作参与热情应该说也高,在本校本地讲课还是可以的,但要成为专家还有一定距离,我们希望能多培养几个专家型的,哪里有需要就可以到哪里去宣讲。希望省妇联能创造机会和条件,组织各地专家进行培训交流。
二是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仍不平衡。由于城乡家庭教育观念、信息资源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城乡家庭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在城镇,各种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为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且家长对家教工作普遍较重视,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率较高;在农村,特别是较为偏远的贫困山区,由于生活条件、隔代带养、亲戚寄养以及家长自身素质的影响,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仍是薄弱环节。此外,各年龄段家教工作开展也不平衡,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开展活动多,中学家长学校开展活动较少,需进一步加强。
三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一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对孩子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较重,对子女过分溺爱和过分期望现象较重,一些家长还忽视自身品行的修养,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等,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此外,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特殊情况家庭的子女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和关爱帮扶工作。
四是假期儿童安全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近年来,每年寒暑假时,儿童坠楼、坠阳台、溺水事件频频发生,事件大部分都是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安全知识的教育,特别在城区,孩子一个人留守在家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儿童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我市家长学校办学体制不完善,家长学校都是校中校,设在学校和幼儿园内,由学校、幼儿园负责管理,管理不正规,家庭教育水平较低。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目前家长学校校中校的办学模式有自身的弊端。这样的体制,就是在平时召开家长会,老师把学生的情况告诉家长,学校、幼儿园偶尔搞一次讲座,家长也不一定参加,学校、幼儿园对家长也无可奈何,且家长的受教育面也不广,比如:幼儿园的家长学校面对幼儿的家长,小学的家长面对小学的家长,中学的家长面对的是中学的家长,虽然有针对性,但也有缺失,如准爸爸、准妈妈、0—3岁小孩的父母,爷爷、奶奶等。
二是家庭教育责任观念仍然落后。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近些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些家长从来不到学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连家长会也不来参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老师是谁,对孩子学习情况就更不清楚了。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有些家长还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部分家长与学校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成效减弱。
三是家庭缺失家教知识不足。从我市学生家庭结构变化看,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的主流格局,还出现了较多的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家庭的缺失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良好夙愿仍旧是每一名学生家长的共同心声,当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严肃批评教育,但总感现在的孩子不服管、不听话,所掌握的家教知识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一是加强培训,提升家教工作者水平。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及时进行知识更新、理念更新、方法更新。建议省妇联成立家庭教育培训指导中心,能定期组织培训、进行交流,提高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我们市里也要及时跟进,运用各种形式,层层抓好培训,提高家庭教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指导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德育导师制激活教师全面育人的细胞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来自主育人是我校的育人理念,强调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都来担任德育导师。这里的“全员”是指“非常6+1”, 就是行政领导、处室管理员、学科教师、班主任、后勤服务员、学生,再加上学生家长。全员育人的实施,给每位教职工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德育导师。贴上导师的标签是很容易的事,而扮演好导师角色却不那么简单。为此,学校通过落实“三进,四导,五关注”的全员育人工作机制,明确了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内容和责任。通过拜师仪式、专题会议、培训解读,小组学习研讨等方式,让每位导师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扮演好新的育人角色。
我校实行“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即每个班级设有10个学队,每个学队配有一名德育导师,每位导师必须承包两个相邻班级的两个学队。学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一个成长的共同体,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人都可发挥成长的潜能。“兵教兵,兵带兵,兵练兵,兵爱兵”是学队的共同特色。学校对学队和导师实行捆绑式等级评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因此,导师们在努力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每间教室后墙上都贴有一张《学生综合素质周周看》一览表,上面有每个学队、队员、导师每周的考核等级。学队模式在全校得到推广,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载体。围绕学队的文化建设,每个班级内均形成了个性化的队名、学队口号、学队目标、学队评价等育人文化。就连校级活动都要给学队设计活动细目,并设立学队集体奖项,鼓励学队集体参与展示,此法很好地培养了学队的凝集力和团队精神。在每学期期末,我校要评选出48名优秀导师,每个班级还要评选出优秀学队、综合素质标兵。学校为他们戴红花,上光荣榜并在学校教学楼前进行一个学期的展示。评选优秀导师,学校不仅要表彰,还要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员育人改革让教学、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的问题找到了化解的途径。我们提出,教师要以课堂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三环”自主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做到教学育人;管理人员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精细流程管理,践行自主管理,努力实现管理育人;后勤、食堂服务人员,从讲究卫生、勤俭节约、文明就餐等细节入手,教育引导学生,实现服务育人。
开展“班级+学队”全员育人管理模式,使每个班级有了10名德育导师,如同学队的专职班主任。这种由大班管理转变为学队管理形式,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荷。课堂上,每个学队都有队长管理,学队之间你追我赶,开展学习竞赛,争做优秀学队,使得班风、学风更浓,纪律更好。学科教师亦能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胆开创有生命力和智慧的高效课堂。
可见,全校教职工在管理、服务中实现了自主育人,而学生则在自我管理、自主发展方面做到了蓬勃向上。
二、家庭教育日激活家庭育人的细胞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家庭教育则是教育的源头。为了激活家庭教育的细胞,我们设立了家庭教育日,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进家庭、进班级活动。将每周四的晚上固定为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日。还从本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家庭教育讲师和学生家长中推选了一批优秀代表,组建了家庭教育讲师团。从七年级开始,在每周的家庭教育日,轮流对两个班级的家长集中进行一次家庭教育培训,由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给家长授课、做报告。培训班上,家庭教育指导师不仅传播育人知识、理念、方法,还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为家长开出家庭教育诊断书,协助家长制定书香家庭建设计划,进行亲子阅读跟踪辅导。此外,学校还编印了《“全员育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3000余册,每个学生、家长人手一本,不仅有家教指南和家校联系方式,还设计了家长作业,要求家长每学期读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每周写一次读书笔记和家教心得;家长作业每周一次,由孩子给家长批阅打分,写评语;并在家庭教育日上交家长学校接受检查和展示。这种方式有效地推动了家长的学习,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位置和职责。家庭教育日的设立,激发了家长、教师和班主任的参与意识,以及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家庭教育模式在不断创新,从最初的学校统一组织,班主任、教师被动参加,到现在大家主动参加,自主开展活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家长经过专业培训,成为了全员育人导师中的一员。通过家庭教育日的学习,家长们学会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从对孩子溺爱到不管、不问,再到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给孩子全新的呵护,使家长成为了教育源头的捍卫者和主力军。现在,家长们在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日和家庭教育进班级活动中,懂得了全员育人的真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了深度对接。
三、心灵之约激活学生自主教育的细胞
近日,“首届中国家长节”暨“家校社共育与家长教育国际论坛”在滨州举行,并了《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白皮书揭示了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系列问题,从中窥见当下家长的 “集体无意识”状态。尽管近些年来各地相继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学校,推行中小学生家长教育培训工程,但总体效果却不令人满意。与此同时,社会上蔓延着一系列关于“家长教育孩子”的不科学理念、方法,形成了“说教式+跟风型+成功目的”的不良教育模式,忽视了孩子最珍贵的生成性、主体性和独特性。究其缘由,首因当是针对家长的教育及培训尚未制度化、规范化。
“家范教育”属于崭新的词汇,倘若做一简单界定的话,家范教育既不同于家庭教育之仅限于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活动,又异于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其是以广大准家长和家长群体为对象,围绕“如何让家长教育好孩子”这一主旨进行的新型的教育活动。
从政策法规角度看,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家庭教育立法亦有望于近期出台,这些政策法规明确提出要开展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的指导活动,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为家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理依据;从大众需求上分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单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今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不惜各种物力、财力和精力投入,倘若出现“如何让家长教育好孩子”的教育活动,家长的兴趣热情、参与程度可想而知;从传播途径与方式上讲,可通过立法推动政府部门将家范教育纳入到学习型社会的顶层设计之中,积极借助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群团组织及城市街道居委会、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等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从可操作性内容上谈,可集社会大众之智慧提炼丰富的范本素材,走专家论证路线,形成一些业已取得广泛共识的好理念、好方法,并推出“量身订制”式的个性化教育专题,如生命教育、信心教育、博雅教育等。
开展家范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家范教育正当时。希望通过家范教育的_展,有效促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帮助广大家长复归“教育者”的自信,使之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加游刃有余。
一、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1. 学习条件好了,但是学习压力大了
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明显比以前要好,但孩子们的压力增大了不少。虽然目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教育的主要方式,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简单地把学习之外的兴趣特长等同于素质教育,更多的课后辅导班和培训班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在“减负”的口号提了十几年之后,依然还是那么沉重。
2. 升学条件宽松了,但是厌学、逆反心理重了
现在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还是高中升大学,升学率都已经大大提高了。但是,孩子们的厌学情绪、逆反心理反而加重了,原因是父母更加期望孩子在下一阶段考上更好的学校。
2002年,《知心姐姐》杂志在全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最大的苦恼,是父母在学习方面否定自己。此后十年陆续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最大的苦恼依然在学习方面,父母最大的焦虑也依然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学习成了孩子生活的焦点,因为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而带来的冲突也成为了亲子关系中的主要冲突。
近十几年来,大中小学不时出现学生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浙江金华的徐力弑母事件、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云南马加爵杀害宿舍同学事件、陕西药家鑫开车撞人事件……这些无不触目惊心。连同媒体报道的大大小小的其他群殴、自杀等事件,无不折射出今天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发展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关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有很大关系。
3. 教育的功利性增强了,综合素质锻炼被挤压了
教育面临诸多的现实压力,一是来自于学校的安全压力,因为害怕孩子的安全出问题引发家校纠纷,所以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少了;二是来自于学校的应试思维,被媒体广泛关注的绿领巾事件、优秀生校服事件,无一不反映学校的应试心态;三是来自于未来求职与生存的巨大压力,家长寄希望于孩子将来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高收入,来缓解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于是,除了学习课内知识和特长,更广泛的、社会真正需要的综合素质锻炼被挤压了。
这实际上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似乎接受教育的成本过高,但收益却过低。其实其根源在于学习成绩在工作中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了。孩子没有掌握好学习力、适应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责任心等处于决定性位置的“个人工作技能”,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单位的发展空间有限,收益自然也就有限了。
4. 家长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亲子冲突上升了
毋庸置疑,今天家长的知识水平已经普遍提高了,但亲子冲突反而上升了。究其原因,是父母的家教观念和方法没有跟上孩子心理的快速变化。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孩子娱乐天性的限制也越来越多,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宽容度越来越低,所以亲子冲突上升了。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父母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认识不足以及不能适应不无关系,与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科学没有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不无关系。
二、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
1. 社会环境
社会发展带来的生存大环境在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大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这两点被家庭甚至学校教育忽视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个需要,实际上是人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基本需要。现在孩子在生理、安全方面的需要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在此前提下,孩子的需要的起点实际上已经提升到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层面。但是,今天很多父母一直忽视了孩子成长中这两种需要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没有紧跟孩子需要的变化,导致孩子的叛逆思想和行为更加严重,亲子关系更加紧张,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厌学、逃学的现象更加普遍,孩子自杀、伤害他人的新闻也经常见诸报端。
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大环境也在急剧变化。中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近二十年来有两大变化,一是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人要具备综合素质;二是提倡创新教育,要求人具备创新能力。此前的教育偏重的是人的智力发展,大学毕业之后实行分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脉络基本上遵循这样一个公式:上一个好小学=考上好中学=考上好大学=分配好工作、有个铁饭碗=有个好前途。近十几年来,这个公式的后两部分已经发生了变化,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变为了双向选择。
但是今天,很多父母甚至学校对孩子成长轨迹的看法并没有明显改变,给孩子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孩子缺乏综合素质,缺乏创新能力,不适应单位需求,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稳定、收入偏低。今天许多人把这种结果归因于教育成本太高,甚至出现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其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严重忽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孩子本应从小培养的素质没有得到训练,步入工作岗位时自然达不到要求。
2. 网络环境
网络功能没有被合理利用导致今天孩子成长的重要问题――网瘾。社会发展的变化,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一些具体而微的生存环境的变化,其中最困扰父母的问题,就是网络环境的变化。怎样培养孩子适应和利用网络环境,成为了今天让父母头疼的一件事情。
在家用电脑普及的今天,电脑作为孩子新的学习工具进入家庭。随着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和游戏娱乐平台日新月异的发展、网吧的遍地开花以及缺乏有效监管,网络作为学习和获取有用信息的工具的功能被弱化了,代之以孩子普遍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网瘾。
大多数父母没有跟上这一变化过程,对孩子缺乏有效指导。初期,父母对电脑和网络不了解,无法指导孩子利用电脑和网络,这一情况在今天的大中小城市已经基本得到了改善。近年来,很多父母掌握了一定的电脑和网络技术,但还是缺乏指导孩子利用网络的科学观念和能力。所以,当孩子们沉溺于网络时,父母和社会一致把矛头对准了网络环境――网吧和游戏运营商,却缺乏对自身的反省。重新认识和利用网络,对父母提出了新要求,网络的积极功能应被充分利用,比如通过网络搜集学习方法知识;利用博客、微博展示孩子的表达才能;使用搜索引擎获取各种生活信息……父母要全面推动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教育,以适应孩子成长的网络环境的变化。
近几年来,团中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的专家正在推动一门新学科――媒介素养――认识、利用、掌控媒介的科学的发展。这门学科目前只有少数的学者在研究和缓慢地推进,只在极少数的学校,比如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开设校本课程。如果从孩子成长的现实需求出发,这样的课程实际上应该在学校教育和家长继续教育中更快速地推广普及。
3. 家庭结构环境
劳务流动导致父母缺席状况加剧。由于分居或离婚,只能与孩子保持偶尔联系或完全失去联系的父母,被社会学家称为“缺席父母”。中国家庭在近二十年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由于离婚、工作调动以及务工引发的跨区域流动(尤其以农村和中小城市务工人群的流动为主),使大量留守儿童出现。这些孩子往往只和父母中的一人生活,甚至父母均常年不在家,只随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起生活。由于距离、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身为父母的流动人群成为了“缺席父亲”或“缺席母亲”,这是孩子成长环境的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些父母缺席家庭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无疑会造成重大的影响。比如:祖辈的家庭教养观念和方法的滞后导致溺爱,进而引发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思维;同时也导致孩子在严重缺乏理解,身体和心理被伤害时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引发他们的多疑甚至仇视心理;陪伴孩子的时间,以及给予孩子的照料、关爱和支持严重不足,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入不足,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的影响也不足。
4. 个人素质实践环境
孩子的综合素质训练被相对剥夺导致他们步入工作后被社会排斥的现象已经呈现。英国经济学家彼得・汤森早在1979年就从贫困的角度,研究了贫困对人的生活条件、饮食习惯、休闲与民事活动的相对剥夺。后来又有许多英国经济学家研究了相对剥夺的问题,大卫・戈登及其同事,进一步研究了贫困带来的社会排斥。他们的共同结论是,贫困对人的社会化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借鉴“相对剥夺”与“社会排斥”的概念,将之运用到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那就是:如果忽视孩子社会发展对成年后各方面需求的认识作用,并剥夺他们相应的受教育权利(或者忽视孩子相应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孩子成年后步入工作环境时,他们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的排斥。从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看,社会对他们的能力需求至少包括良好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交往和协作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抗挫折能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公民意识(包括责任意识和公益行为能力),等等。
这些社会化的需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孩子本该在小时候逐步开始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但在单纯重视学科成绩和特长学习的今天,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忽视了。这对孩子的未来将是沉重的打击,因为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所能解决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内化的综合素质。
5. 心理环境
孩子心理环境的变化与家庭教育水平的发展不同步带来了严重问题。今天孩子的心理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环境的变化源于:首先是孩子的信息来源更广泛,网络、影视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冲击,让孩子的视野更宽广,同时带来的心理诉求也更多。其次是孩子的娱乐时间和空间被大大压缩,学习负担重,导致孩子缺乏幸福感。再次是孩子得不到充分的尊重,以及由于学习引发的亲子冲突,让孩子形成逃避的心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寻求宣泄。
三、家庭教育要适应孩子成长环境的变化
1. 以儿童观念为中心,理解与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适应孩子成长环境变化的前提
孩子首先是儿童,儿童有娱乐的天性,这一天性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儿童还是有思想的人,成人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儿童的心理还没有达到足够成熟,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纠正错误需要一个过渡期,需要成人有足够的耐心和艺术;儿童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源于外部评价,需要成人多肯定和鼓励。如果没有足够的儿童观念,那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就会违背他们的成长规律。
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关注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才能让家庭教育把握住关键点
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让视野更远、更开阔。如果我们把孩子放在某个特定的阶段来看,那么孩子在这个阶段呈现出的问题,比如幼儿吃饭的习惯不好、中小学学习成绩不好这些问题,或许会给父母带来很大的烦恼;但是,同样的问题如果放到孩子一生中去看,这些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同样的道理,有些问题,比如孩子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积极的心态、人际交往能力、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贯穿孩子一生的发展,却容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被忽视。
所以,包括父母在内的教育者,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的成长,分清楚哪些问题是阶段性问题,哪些是终生问题,并把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孩子的发展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3. 父母主动的、持续的学习是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途径
有人提出,父母是一种职业,理应得到培训和学习。正如前文所述,社会在不断变化,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那么,父母持续不断的学习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但是,今天这种共识显然不足,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除了大学里有少量的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之外,其他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严重不足甚至一片空白。
同时,职能部门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也有待加强。据笔者所知,云南昆明的某些区,妇联和教育局在孩子幼升小时,开展父母取证学习,只有父母参加了培训学习,拿到了培训证,孩子才可以上小学。还有一些区域的教育局、妇联、团委、关工委等职能部门,在一些家庭教育研究机构的推动下,会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家庭教育培训,但这些活动大多缺乏持续性、系统性。
其实,今天父母学习的渠道和载体并不缺乏。近十几年来,在包括“《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在内的诸多家庭教育培训机构的推动下,很多职能部门和学校都邀请了专家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许多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开设了家庭教育栏目;每年都有大量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推出。但是,家庭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主动、持续的学习态度。
4. 学校重视家长的继续教育是父母提高教育能力的加速器
包括学校教师、财务人员、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在内的诸多工作人员,都需要取得从业资格证,需要参加继续教育。职能部门只有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任职要求,接受大量的规模化的继续教育,其工作人员才能不断进步并胜任。作为父母,更需要对自己提出要求。
近年来,包括《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全国妇联等部委联合下发)在内的许多文件都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但是,怎样让目标得到贯彻和系统普及,有待广大家长共同努力。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无论从工作关联(家校沟通、家校结合),还是从规模组织(只有学校有全面号召父母的能力,也只有学校能提供足够的场地)来说,如果想让父母普遍获得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需要学校给予充分支持和配合。相应地,也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长,归根结底是国家的财富;孩子如果在成长中走上歧途,归根结底会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家园教育;亲子教育;意义;策略
家园共育是一种体现了当代幼教新型理念的流行办园模式。传统的幼儿发展与教育主要依赖幼儿教师。幼儿教学环境没有与家园环境相结合。现代的家园共育则直接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双方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互相了解、互相帮助配合,达到幼儿园与家庭互动的目的。为幼儿发展营造良好的和谐统一的环境,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幼儿教育水平。
一、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结合的意义
曾有人说,最完美的社会教育状态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结合。家庭教育环境与学校教育环境是学生面对的主要两大教育环境,两者都对学生的积极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家园教育运用到幼儿实际教育活动中,可以树立家长的威信,也可以加强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切实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尤其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宠爱孩子。加强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的配合,可以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心,也会让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状态。促进形成积极、正确的良性教育。
二、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结合的策略
1.加强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
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家园配合活动,是否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基础条件。为了加强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设定家长开放日,还有坚持传统的家庭采访活动。家长开放日之时,邀请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现场,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学习环境,学习习惯。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育水平与自身素养。平时,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把学生每天在幼儿园的情况发送给家长,也可以时不时地一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常识。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及要求,利于家长与幼师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利于家长建立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一致的教育环境。
2.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幼儿教育理念
部分家长幼儿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偏向于宠溺自家幼儿。为改变这一状况,家长可以选择参加一些亲子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在培训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动态,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能够发现幼儿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解决家庭教育的窘境。提高家长的幼儿教育水平,才能实现家园的有效配合。
家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有关联的教育环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家长需要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理念,切实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加强与幼师的联系,了解幼儿的状态。让家园教育与亲子教育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